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4:09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1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2

关键词:校本教研 实效 专业引领 原动力

催化剂 主体作用 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思,“科教兴国,科研兴校”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就是研究者”已经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常规而不是口号。由于初中数学课堂更侧重于在教学中师生的活动生成性,因此如果没有样本教研的伴随和引领,课堂教学将寸步难行!而在几年的教改实践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农村边远初中的校本教研工作进展缓慢。

一、加强学习,重新认识校本研究的实质与意义,是提高初中数学校本教研实效的原动力

加强学习,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认知能力、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没有理论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就像是没有动机的跑车,再漂亮的外表也只是“摆设”;没有理论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又恰似一帮盲人在摸象,得出的结果只能是“一堵墙、一条蛇、一根柱子……”。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才能去比较、反思,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中,思想认识决定着改革的成败,认识程度的深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倡导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在于确立以学校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学校应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校本教研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意义:第一,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研究和实践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它不仅是教师的一种专业发展活动,而且也是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过程。第二,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特征。第三,初中数学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或疑难的问题,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二、专业引领,作为校本教研的“火车头”,是提高初中数学校本教研实效的催化剂

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就是在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教研员和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农村初中数学校本教研在这一方面接触较多的是县进修学校的数学教研员和本校的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合称教研人员)。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成为教研人员和教师共同研究的对象,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专业引领工作是否到位、效果是否显著,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教研人员对初中数学的新理论、新动向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毕竟教研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要比单纯的数学老师多得多,每逢教研人员到外地培训学习回来后,学校就应当要求他们及时梳理本次学习的内容,通过讲座或集体教研的形式向数学老师传达,并进行总结和提升,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至于专家学者能到农村学校进行校本教研引领的,应该说是少之又少,学校应当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他们到学校进行指导,或进行学术专题报告,或随堂听课,或举行座谈会,为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经送宝,然后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形成,使数学校本教研活动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2.教研人员对初中数学课堂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许多农村初中学校因多年没有增加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的流动较少,让人有种“一潭死水”的感觉,虽经过多轮的课改洗礼,然而要让他们形成崭新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教研人员要深入课堂听课,现场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数学老师(包括教研组长)进入初一年级数学课堂听课,老师在讲到“直线、射线、线段”一节的概念时,提出“按下开关的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就是一条射线”,有一位学生马上质疑:“假设光线被障碍物挡住了呢?就是光线不被障碍物挡住,光线也不可能照到无限远的地方啊!”还有一次,初二数学老师在讲到“平方差公式”时,由同学分组讨论,要求同学认真观察公式中左右两边的特征,用一句精确的语言描述这个公式,其中有一小组讨论后得出: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只要满足有一对相同的数和一对相反的数,其结果是等于相同的数的平方减去相反的数的平方。针对以上两节的课后教研活动,其实光线只要在光束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光可以传到无限远,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给学生作了解释,但学生还没学过光学,对这个问题也是难以理解的;而学生在对平方差公式的描述中,虽然语言表达不准确,但可以看出这一小组学生有非凡的洞察力,我们只要把结论改为“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如果在两个不同的二项式中找到一对相同的数和一对相反的数,相同的一对数中取其中一个数叫第一数,相反的一对数中取其中一个数叫第二数,那么它们的积等于第一数的平方减去第二数的平方。”这个结论的描述是有点繁,但较“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相比学生却更容易理解,在对处理形如(-2+3x)(-3x-2)一类的问题中,学生就能轻易地判断能否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并一步得出答案。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大胆地试用这种方法讲解,效果确实很好。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指出:第一个课堂问题,虽然学生暂时难以理解,但体现了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学科渗透;第二个课堂问题,是数学课堂资源的再生资源,老师们要好好地利用。他强调,数学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就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当然,要真正提升初中数学校本教研的水平,还离不开同伴合作以及不断反思,但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专业引领,同时校本教研中的同伴合作和反思等,也离不开专家的引领。

参考文献

[1]陈维兵.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研活动的开展[M].南充:四川南充出版社,2012(2).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3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CNKI;文献计量;战略坐标;象限结构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必修课,

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自建成以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识选修课领域的新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颇丰,推动了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本文为了全面科学地展示通识教育选修课自1980―2015年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以及其变化趋势等规律性的结论,运用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进行分析解读,以战略坐标图示法展示研究现状特点及象限结构等。

二、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根据CiteSpace软件对数据的格式要求,对期刊文献数据进行转换。在获得的16039篇论文中,存在书评简介、会议通知、年鉴数据统计、刊文目录总表、杂志卷首语、期刊投稿须知等文献,它们不属于学术论文,为了保证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需要对这类文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获得有效期刊文献数据3850篇。最后对可计量的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机构的标准化处理,如同义词、缩写词、中英文关键词等,从而保证计量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研究方法和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将文献计量法应用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领域,对CNKI全部期刊来源中所刊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主要采用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计量方法。

运行CiteSpace软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1980―2015”,并以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将“Keywords”设置为“分析内容”,阈值设置为(1,1,10)(2,4,20)(2,4,20)。运行结果生成了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获得高频关键词470个,并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

3.关键词共现矩阵

共词分析中所采用的聚类分析参考借鉴了Callon 及其他人(1991)的聚类原则来进行关键词划分。基本步骤原则如下。

(1)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关键词矩阵(470×470),在方阵中找出余弦指数值最大的一对关键词。

(2)将470×470方阵中的470个关键词与已找出的这对关键词中每一个关键词的余弦指数值进行自定义降序排列,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不足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不为0的关键词;如果排序后的关键词所对应的余弦指数值大于0的关键词超过10个,则只选择余弦指数值较大的前10个,超过10个的其他关键词不再划入该聚类,即表明该聚类达到了饱和状态。

(3)第一个聚类生成以后,在470×470方阵中删除已划入第一个聚类中的关键词,行和列均做删除操作。

(4)重复以上1~3步操作,依次生成聚类,直到方阵中所有的关键词之间的余弦指数值得最大值为0,表明剩下的关键词之间没有共现关系,即所有的关键词之间余弦指数值为0,划分聚类的操作结束。

按照以上1~4步骤,划分出57个聚类,剔除掉只有两个关键词的聚类,因其不能客观、科学反映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最后53个为有效聚类。

4.战略坐标图示分析

(1)研究内容象限分布。以聚类的关注度为横坐标轴,以聚类的新颖度为纵坐标轴绘制战略坐标图,如图所示。

在图中,一共有53个聚类,其中有9个聚类位于第一象限,有0个聚类位于第二象限,有45个聚类位于第三象限,有3个聚类位于第四象限。以战略坐标图各个象限的含义来看,体育锻炼通选课(点4)和医学类通选课(点8)关注度较高,是1980―2015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研究的热点。而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点1)、中医理论通选课(点2)、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点3)、古代诗歌通选课(点5)、化学类通选课(点6)、心理学基础通选课(点7)和哲学类通选课(点9)新颖度较高,是这期间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研究热点。

位于第一象限的1,2,3,4,5,6, 7,8,9,这些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均不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内容是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即这一时期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医学类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内容。

在第二象限中,没有聚类出现,显示出高校对通识选修课的研究没有更多创新性成果。

位于第三象限的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30,31,32等聚类,关注度和新颖度都小于0,关注程度不高,研究时间比较靠前,近些年的研究极少,属于被边缘化的研究内容。这些聚类有两类:一类是曾经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比较热门的课题,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或者受通识教育选修课动态变化的影响,近几年逐渐退出了学术研究的主流视野;另一类是在1980―2015年间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一直关注度不高,近几年研究仍相对较少的领域,它们分别是中文字系通选课、材料加工通选课、色彩类通选课、身体发展通选课、师范院校通选课、卫生类选修课、音美类通选课、生物物理学通选课、学士教育类通选课、电化学通选课、物理实验通选课、通选课的教学计划、通选课的教学改革、学习方法类通选课、道德教育通选课、音乐类通选课、中国文学通选课、物理数学方法通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技信息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党校教学通选课、物理学史通选课等。

位于第四象限的17,30,56聚类,关注度大于0,新颖度小于0,表明这几个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属于当前国内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虽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课题,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关注,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运动技术通选课、高职高专课程设置。

(2)研究热点和潜在热点。在战略坐标图中,横轴为关注度,纵轴为新颖度,客观、科学显示出了当前关注度和新颖度都比较高的研究领域。聚类8的关注度和新颖度均比较高,根据聚类8的成员构成可以确定其主要是关于医学类通选课的研究。医学类通选课的课程设置等问题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战略坐标图中,1980―2015年间具关注度较高但是新颖度较低的领域主要有生物物理学通选课,这类研究方向的提出较早并且备受关注,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成熟,在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中处于基础支撑的地位。另外,具有较高的新颖度而关注度却较低的领域主要有聚类1,2,3,4,5,6,7,9。

聚类1主要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当前已经进入多平台时代,面对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开设并丰富深化计算机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国内各高校针对学生中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学习要求,提出了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渐建立计算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由此,关于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的相关研究其新颖度较高。聚类2主要是中医理论通选课。近年来,现代中医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理论,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主要着眼于空间维度,相关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各高校也开设了各种不同中医理论类的通选课。而中医理论通选课课程设置的发展也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聚类3主要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由此,有关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研究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相关课题也就比较新颖。聚类4主要是体育锻炼通选课。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各高校积极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类必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研究学者也在这一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进行探讨和科学研究。因此该聚类新颖度较高。聚类5主要是古代诗歌通选课。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就业主导型”,越来越重视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就业主导型教育虽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专业技能,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教育对其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高校相继开设古代文学类通选课,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收到良好成效,学术界对这类课程的体系建设开始进行研究。然而,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并不多,因此,该聚类的新颖度较高,而关注度较低。聚类6主要是化学类通选课。聚类7主要是心理学基础通选课,而聚类9主要是哲学类通选课。

三、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文献计量方法,客观、科学地展示了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中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从中发现医学类通选课和生物物理学通选课等相关学科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说明通识教育选修课领域的学者对这些内容研究较多,这是与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医学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现状相符合的。而新颖度较高的则是计算机初步基础通选课、中医理论通选课、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体育锻炼通选课、古代诗歌通选课、化学类通选课、心理学基础通选课、哲学类通选课,这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领域是学界比较新且有待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计量分析结果能为我国今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运用了聚类分析与战略坐标图示相结合的方法,虽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展示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标准化、阈值的设定以及标引者效应等。这可能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基本结论。这些不足虽不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基本结论,但也是本领域研究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的问题,研究人员要力争更加客观科学地展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撒凯悦,沈 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6):93-101.

[2]张 颖,沈 君.体育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研究――基于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文献计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34-41.

[3]刘 ,陈美君,王行恒.多平台下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29- 230.

[4]玉海素.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某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5):58-59.

[5]乔 娟.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以甘肃政法学院为调研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04-105.

[6]高丽芳.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吕梁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5):64-66.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4

首先请允许我向多年来给与我工作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几位新领导能对我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叫魏连昌,39岁,四平师院物理系毕业,现任电教部副主任,我竞聘的职务是:电教部主任。

一、资格条件

1、本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工作19年来本着踏实工作,友善待人这一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

2、本人熟悉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设的管理、使用和维护技术,精通计算机操作技术,具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

3、本人有先后在县区进修学校和市学院担任中层领导十年的职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和县区学校、院内部室之间协调工作的能力。

4、本人有从事电教教研、教学工作14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教研教学经验,具备在全市 开展工作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

5、本人热爱电教事业,对信息技术的强烈的求知欲,加上大学四年物理功底,知识更新速度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住处技术教学教研水平。

二、个人基本情况

我62年出生在乾安县,79年考入四平师院物理系,83年7月毕业分配到乾安四中任教,88年调入乾安进修电教部工作,89年任电教部主任。94年1月调

入市教育学院电教部任教研员,96——99年任微机室负责人、主任。2000年微机室 与电教部合并,任电教部副主任。

三、主要工作业绩

1、培训、教学工作微机室是全市教师急需培训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成立后很快投入运行,基本以培训为主。自97年以来,寒暑假几乎没有休息,先后组办培训班46期,培训市级骨干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等共3800余人次,近2100学时,累计创收约30万元,通过培训,市级骨干教师达到中级水平,中中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在省教育厅教三室组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评比中,有194人获奖,经过培训的校级领导干部多数达到独立操作计算机的水平。

在教学方面,微机室承担了97级师范近240人的教学工作,累计近700学时的授任务,本人授课近200学时。并举行了汇报展览,受到各区实验小学校长的好评。

2、教研、科研工作

几年来,认真抓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以实验校的带头作用带动全市中小学教育共同发展,多次到宁江实验小学、扶余县士英小学、油田实验小学、油田高中等学校指导教学,97年以来,在全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组织近300人次参加了竞赛,有2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省初中组第一名1人,高中组一等奖4人,8名教师获优秀辅导教师,本人在2001年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97年以为来,自己注重教研水平提高,先后在省、部级刊物上6篇写了50万字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培训教程》,今年又参加编写了吉林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3、其他工作

自调入学院以来,利用自己特长义务承担了电教设备维修工作,既为学院节约了资金,又给工作带来了方便。97年组建微机室,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自己夜以继日地工作,组装机器、组网,节约资金约3万余元。在机房管理上,为了让学员多一些练习的时间,机器都是超负荷运转,每天早七点到晚九点,我不讲课也离不开机房,出现问题随时解决,从没有因为机器故障而影响教学,同时多次到乾安进修,长岭进修,扶余实验小学,市继教办、兴原乡中心校、油田十五中等学校,为基层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深受好评。

四、工作设想

我对电教部工作的基本想法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启动,二个推进,三个重占。一个启动:一是推 进全市中小学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和电教设备的配备。二是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教育网络系统和学校软件资源库。三个重点:一是继续加强教学教研工作,结合松原实际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在各学科中广泛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探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二是培训工作,主要还是对专任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三是指导信息技术教材的选择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按教育部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科目,初中,小学也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目前教材版多,不规范,必须指导基层学校选择好教材。在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5

首先请允许我向多年来给与我工作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几位新领导能对我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叫*,39岁,四平师院物理系毕业,现任电教部副主任,我竞聘的职务是:电教部主任。

一、资格条件

1、本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工作19年来本着踏实工作,友善待人这一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

2、本人熟悉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设的管理、使用和维护技术,精通计算机操作技术,具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

3、本人有先后在县区进修学校和市学院担任中层领导十年的职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和县区学校、院内部室之间协调工作的能力。

4、本人有从事电教教研、教学工作14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教研教学经验,具备在全市开展工作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

5、本人热爱电教事业,对信息技术的强烈的求知欲,加上大学四年物理功底,知识更新速度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住处技术教学教研水平。

二、个人基本情况

我62年出生在乾安县,79年考入四平师院物理系,83年7月毕业分配到乾安四中任教,88年调入乾安进修电教部工作,89年任电教部主任。94年1月调入市教育学院电教部任教研员,96——99年任微机室负责人、主任。2000年微机室与电教部合并,任电教部副主任。

三、主要工作业绩

1、培训、教学工作微机室是全市教师急需培训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成立后很快投入运行,基本以培训为主。自97年以来,寒暑假几乎没有休息,先后组办培训班46期,培训市级骨干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等共3800余人次,近2100学时,累计创收约30万元,通过培训,市级骨干教师达到中级水平,中中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在省教育厅教三室组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评比中,有194人获奖,经过培训的校级领导干部多数达到独立操作计算机的水平。

在教学方面,微机室承担了97级师范近240人的教学工作,累计近700学时的授任务,本人授课近200学时。并举行了汇报展览,受到各区实验小学校长的好评。

2、教研、科研工作

几年来,认真抓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以实验校的带头作用带动全市中小学教育共同发展,多次到宁江实验小学、扶余县士英小学、油田实验小学、油田高中等学校指导教学,97年以来,在全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组织近300人次参加了竞赛,有24人次获奖,其中获全省初中组第一名1人,高中组一等奖4人,8名教师获优秀辅导教师,本人在2001年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97年以为来,自己注重教研水平提高,先后在省、部级刊物上6篇写了50万字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培训教程》,今年又参加编写了吉林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3、其他工作

自调入学院以来,利用自己特长义务承担了电教设备维修工作,既为学院节约了资金,又给工作带来了方便。97年组建微机室,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自己夜以继日地工作,组装机器、组网,节约资金约3万余元。在机房管理上,为了让学员多一些练习的时间,机器都是超负荷运转,每天早七点到晚九点,我不讲课也离不开机房,出现问题随时解决,从没有因为机器故障而影响教学,同时多次到乾安进修,长岭进修,扶余实验小学,市继教办、兴原乡中心校、油田十五中等学校,为基层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深受好评。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6

【关键词】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56-03

【作者简介】吴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0)培训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近年来,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职初教师培训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训理念相对落后;二是培训内容缺乏整体性;三是培训管理缺乏科学性;四是培训活动缺乏实效性。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经过近四年的实践与研究,为区域职初教师量身打造了《雨花台区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创新实践》实施方案。方案以“卷入式”为培训理念,以区域性为组织单位,以启航工程项目为抓手,大胆实践与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形成了区域教师培养的品牌,促进了区域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秉承先进理论,激发职初教师内在主观能动

南京市雨花台区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实施,秉承草根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田野研究理念,唤醒教师自主发展动力,解决职初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因素。草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凡而富有生命力。职初教师的发展应该扎根于雨花的区域特点,全员参与,固本强基。主体性教育理念,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有选择、能自主、可创新,发挥职初教师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田野研究理念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田野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产生研究的激情,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职初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原生态的“练兵场”,要能突破“瓶颈”,真正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二、渗透“卷入”理念,形成区域专项特色课程

(一)创造性实施南京市读本课程

南京市编撰了两本读本作为所有区县职初教师培训的蓝本,一本是《职初教师,从这里起步》,另一本是《职初教师,就这样起步》。我们将《职初教师,从这里起步》作为区本课程的蓝本,将《职初教师,就这样起步》作为校本研修和教师自我研修的指导手册。两本读本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腿:一条腿是“师德”,一条腿是“师能”。但是,如何使读本内容落地生根呢?我们采用了多种研修方式,比如通过“先学后培”“互助学习”“自主研修”“分享交流”等活动形式将学员卷入其中。如信息技术的培训,采取的是三步学习法:第一步是教师网上自学;第二步是现场学习、答疑解惑;第三步是提交个人作品,教师点评。又如师德专题培训,采用是全区职初教师“启航杯”师德辩论大赛的形式,在全区教师中征集辩题,在职初教师中招募辩手,让职初教师在辩论中提高师德认知、理清师德底线、分析师德现场,在辩论中成长。再如教学设计专题培训,采用的是脱离网络和教辅资料的“独立备课”研修模式,即让教师经历“体验―概念―实践”三个阶段,从而在“三段研修”中阶梯式成长。

(二)打造区域性“卷入式”活动课程

“卷入”即吸引进去,可以理解为对某个活动、某个事物与自己的关系或重要性的主观体验状态。我们用“卷入”来描述教师与培训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指在活动中,可以使职初教师基于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卷入培训活动之中。“卷入式”可以发挥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挥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第一类是打造“启航杯”系列活动,如职初教师专项教育案例评比与修订指导活动。第二类是打造自主研修菜单式课程,生活类的茶艺、养生、插花,专业类的工作经验分享活动,菜单式课程由职初教师参与设计、选择课程,甚至作为讲坛主讲人。第三类是打造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的“团队分享”活动,如“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户外拓展活动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得到集体的力量,获得抱团式发展。除此之外,职初教师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项目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筹划、建议、组织、安排,并可以在一些课程中,自己为自己设计培训课程,不仅“卷入”培训活动,还能“深入”培训管理。

(三)构建启航工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是中心课程评价。启航工程职初教师的培训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完整的评价修订机制,针对读本课程实施调查反馈情况,调整课程计划和内容;针对“启航杯”活动的组织效果,调整活动主题、内容与组织方式。以此保持职初教师课程先进性、科学性。二是学校管理评价。职初教师基层学校的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启航工程的实施效果。南京市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将职初教师的管理纳入校本研修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建有完整的专项考核,包含制度建立、^程管理、管理绩效等内容。三是教师个体的发展性评价。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建有完整的网络体系、学时认定平台,每学年度进行优秀学员的评比,优秀率占班级总人数的20%。评价内容涵盖反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科研、信息技术等。“优秀学员”在“区教坛新秀”“区优青”的评比中可获得加分。多元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了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

三、整体思考设计,打造区域性启航工程

(一)实施方式――完善机制,科学管理

1.精心设计启航工程。“主题引领,项目驱动”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模式。在启航工程的项目工作运作中,集中了区域四位一体的功能优势,融合了区域、学校、基地等集体的力量。在研究与深化区域和学校导师制指导工作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层校本研修工作中对职初教师的专项管理,确保管理机制落地生根,从而,形成了分层管理、行政管理、数字化管理、学术管理等良好的制度管理机制。

2.细心安排系统研修。五年的职初教师按照自然年度编班,每年度完成规定学时量的学习与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个班级遴选了优秀班主任,班主任连续五年带班。区教师发展中心设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建有《启航工程班主任职责》《启航工程班主任考核制度》,由班主任、班委会负责班级的学员管理、课程计划、会务管理、新闻、效果调查、数字平台管理等,由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负责班主任的年度考核。同时,区教师发展中心还建有《启航工程学员守则》《启航工程职初教师参训情况调查问卷》,定期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并有相应措施跟进,学时管理平台按时录入。

3.用心组织“职初考核”。区域建有完善的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的考核方案,根据不同目的,考核评价可分为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0~4年的职初教师,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主要特点为“前瞻式”。它的作用是确定学习效果,目的是改进学习过程,调整培训方案。评价的重点是过程,“分数解释”凭借当年的“目标参照”,实施时间在每年6月。满5年的职初教师采用主要特点为“回顾式”的总结性评价。它的作用是评定学业成绩,目的是确定职初教师已经达到的水平,预言在后续培训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评价重点在结果,评价手段是考试。考试的内容有笔试和竞赛,“分数解释”根据“常模参照”,实施时间在每年10、11月。满5年的教师在总结性考核的同时回应了南京市满五年职初教师的统一考核要求。

(二)实施程序――分层推进,三步落地

1.区域引领。南京市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的文件精神,明确学时量的分配,拿出具体方案、做好工作动员、搭好活动平台,率先垂范引领,并做好后续管理与支持工作,使职初教师的研修工作稳步推进。雨花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会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布置与研讨,以求保持职初教师培养的先进性、持续性。

2.学校执行。在区域工作要求中,学校做什么和怎么做以文字形式将“学时”“内容”“发展档案”和“请假规定”作出具体要求,并给予支持与指导,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职初教师的培养,已经纳入对学校校本研修的考评。因工作效果突出,这项工作已经得到全区基层学校的有力支持和广泛推广。

3.教师“卷入”。启航工程是职初教师的培养工程,职初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被卷入”,还是“自我卷入”,其核心是个体自主行为,是基于个体自我发展需要的“卷入”。教师在“卷入”中开悟,在“卷入”中提升。“卷入”的核心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使得职初教师对未来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

(三)实施机理――研究实践,创新创优

1.“外部控制”与“内部激发”有机整合。

启航工程职初教师培训包含“读本”课程和“卷入”课程,读本课程是通过外部控制促进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卷入”课程由是内部激发的促进职初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与活动。外部控制与内部激发,是“卷入”与“被卷入”的有机整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因素的有效结合、科学结合。

2.“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有效互动。

职初教师工作的前五年属于职业的关键时期。启航工程的实施对象是职初五年的教师,五年全部学完,五年全程管理。区域与学校联动,“全员卷入”与“全程卷入”有效作用,这是区域性“主题引领,项目驱动”工作模式的优势体现。

3.“职初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连接。

教师的“职初教育”是指职初教师前5年的教育与培训,主要要求是“站稳课堂”与“带好班级”,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职后培训。但是,“职初教育”又要与“终身教育”有机相连。所以,我们主张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创新创优,持续发展。

四、突出实效功能,促进职初教师专业发展

1.人本性。《区域性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其含义是尊重职初教师作为“人”的、个体的、真实的、本来的、原始的发展愿望,它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是实打实的。让教师个体在“田野”里呼吸新鲜的“空气”,获取原始而真实的内在动力,是尽力用教师自我发展的本能来唤醒教师个人的智慧。

2.可行性。《区域性职初教“卷入式”启航工程》具有可行性。在对大量的可靠来源的文献材料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卷入式”培训的实验成果是可靠的,效果是明显的,《区域性职初教师“卷入式”启航工程》的设计、组织、程序具有成功完成的可行性。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7

“一人同课多轮”是指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节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跟进。这种模式对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成效。

“一人同课多轮”的基本流程:确定研究主题――选定课例内容――实施课例研究――展示研究成果。“研究主题”是在深入课堂、走访教师“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确定每次研究的主题,要求每次研究的主题不能过多、过广、过宽,要有针对性,达到逐个击破,以求实效;“课例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经过“执教者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反复修改”等过程,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课例研究”是执教者反复多次上课,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参研教师则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在一次次修改中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是以学科组为单位展示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科全体教师观摩后共同总结、提炼本次主题研究的有效策略。

两年来,我校以“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形式开展校本教研,走过了一条由初步萌芽、不断实践、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教学技艺和水平,而且形成了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以我校语文教研组第一次以“一人同课多轮”开展校本教研为例,谈一谈我们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确定主题,明确方向

根据县教研室提出的本年度教研方向――以习作教学研究为重点,并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校本教研的主题确立为: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各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寻求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我校习作教学的质量。

二、全员参与,反复磨课

确定了主题,我校校本教研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各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这一研究主题,语文教研组低、中、高年段全体语文教师全程参与了策划与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是第六、七周。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各年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这一研究主题,低年段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5篇童话故事学习之后,选取《电脑拼音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材――创作童话故事《谁的本领大》这一内容,提出“指导低年段小学生读说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探索低年段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模式,拟定由新调入我校的青年教师梁彩芬执教。中年段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5篇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学习后,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抓住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教学,选取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为内容,提出主题“指导中年段小学生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探索中年段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模式,由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邓春玲老师执教。高年段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为内容,提出主题“指导高年段小学生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探索高年段习作指导与评改的有效模式,由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韦杰生老师执教。

确定年段具体教学内容后,各个年段全体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分析、研究学生、教材,提出教学设计的方向,选择教学策略,并落实人员的分工,包括课堂实录整理人员、反思札记收集人员、观察学生、观察教师人员、活动记录人员等。备课组长综合大家讨论的各项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执教老师根据备课组意见设计教学方案。

第二阶段:具体的研究阶段,时间是第八周。

第一轮:研究课――评课反思――整理模式;

第二轮:研究课――评课反思――调整模式;

第三轮:研究课――评课反思――形成模式;

(若第三轮模式还不成型,继续进行第四、第五轮研究课。)

每一轮磨课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执教老师上课,上完课后进行反思,年段全体老师围绕“主题目标”评课,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展示、总结阶段,时间是第九周。语文教研组统一安排第九周周三(10月28日)上午进行汇报展示,先分别由低、中、高年段按研究形成的模式展示习作指导与评改课,然后是执教老师谈反思和收获,最后由年段备课组长做课例研究活动小结。在展示活动中,每一节课都全程录像。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8

选择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选择未来。作为一所优秀的初中校,五中分校在推进符合初中教育特点,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从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全方位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我们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集十几年办学积淀,以国家课程和68门校本课程为主干,构建起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力求为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素质和创造力。

学校的课程建设,首先要在继承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优秀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鲜活的、更具生命力的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不断改革和弥补原有课程中欠缺的地方。五中分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了对教育资源潜能的挖掘,体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衔接与融通,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整合,使不同学科的目标形成互补性整合,使课程实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

■ 精致之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

国家课程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全国学生普遍情况设定的课程及开发的教材。课程改革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了更加适应地方和学校教育情况,允许地方和学校开发符合当地和学校特点的课程。此外,国家课程中的部分课程也需要在学校层面深入开发,特色实施。我们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之一,积极挖掘、拓展国家课程资源,构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具有五中分校特色的国家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上,学校缩减学生已知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在本地区无法开展的实践内容,增加影响学生成长、发挥学生潜质、体现学科前沿、体现人文与科学相互融合的课程内容,使学科知识得到校本化拓展。

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学校强调课堂形式(课程实施)的多元化。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性,当学生走进不同的课堂时,应该能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精彩。所以,学校倡导的是不同学科要创造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学校强调各学科要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明确本学科基础性的目标和发展性的目标。我们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要求各个学科要特别关注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呵护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享受学习。五中分校的孩子们学习虽然紧张,但他们快乐。

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关键在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对国家课程有目的、有意义的反应和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这种意识使教师立足课程,将教材作为达到课程目标使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是将课程实施狭义地理解为“教书”。教师应依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创设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正所谓“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中,学校给予孩子的学习任务有待于学生去深入思索和咀嚼,这样的任务往往成为孩子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之一。例如,在生物学科推出的“生物大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在认识细菌时,手拿着接种棒在学校里这粘粘,那粘粘,然后涂抹在培养基上,放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他们每天定时观察培养基的变化。几天后,学生们发现培养基上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菌落。经过这样的观察实验,学生对细菌的了解就远远超过了单纯在课堂听讲的效果了。

■ 精致之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组成,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性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中分校校本课程的建构,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不在于数量多、主题新奇,关键是加强了学校认为重要的,但在国家课程中缺失或强调不够的元素。比如,加强学生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五中分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别强调的部分。为此,五年前学校就开始研究《创新思维》、《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等校本课程。

到目前为止,经过反复修改试行,学校已开设实践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科技创新类(创新思维、科学物理、科学化学)、修养类(心理学、礼仪修养、形体)、生活技能类(摄影技术、电子技术、烹饪)4类10门特色课程,相应的教材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学校还按年级开设了涉及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跨出学校大门。目前,学校的定向越野活动已经系列化:由初一年级的景山定向越野和北京植物园定向越野,拓展到初二年级的香山北山综合实践课,再发展到初三年级的野外生存训练。这些活动的地形由简单到复杂,由平原到山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联动,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获取单一学科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教师们直接指导并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中来。

学校还开发了胡同文化、消费者权益调查、汉石桥湿地考察、“感悟古都――我眼中的故宫”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课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优秀的意志品质,又使学生亲近自然、享受阳光、融入社会、体验生活。

■ 精致之三:学生为本选择课程

学校所有课程的开发都源于对学生成长的设计。学校在提供给学生普适性课程外,还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校本选修课程。现学校已开设生存技能与生活技巧、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训练、自主创意探索、兴趣特长、竞赛等5大类56门选修课。

我们希望选修课程能够成为学生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助推剂,不让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学校的选修课采用学分制,以学期为单位,让初一、初二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来选择课程。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考虑初中生个体成长速度的差异。另外,选修课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成果呈现形式,即主观开卷考试、小论文、调查报告、创意制作,等等。

■ 精致之四:特色活动融入课程体系

精致的课程不是躺在教材的文字,也不是课堂的讲授,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五中分校始终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育人的载体,使孩子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学校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以科技、体育、艺术为核心的多维活动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教育体系已成为五中分校奠定学生成才基础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学校先后开辟了六个系列科技教育基地。如密云奎百宜生态农业科技园、北京农科院食用菌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学校坚持利用每一个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到长白山、云南、台湾等地考察,每次参加的师生都有近百人。去年年底,我们的学生还踏上了神秘的南极大陆,跟随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考察活动。

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质和智慧。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比如,学生们深入医院开展研究,从人的发病机理角度研究“细菌生物被膜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关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了婴儿在无菌舱中还会患肺炎的原因,这一研究发现得到了儿童医院、儿研所等单位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作为体育传统校,我校的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和桥牌队都在各项市区级大赛中屡创佳绩。特别是校篮球队,自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的冠军。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9

AA制教师评价方案选择了教师评价中最核心的内容,即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发展,各以一个"A"表示,A也强调了这个核心内容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发展既能评价教师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合程度,又关注教师个人研究能力的评价和发掘,使教师能在评价中既看到劳动的成果又看到自身的发展。所以,AA制评价是一种充满了对教师生命价值尊重和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评价。AA制教师评价方案既突出现实性,又强调了发展性……

二、AA制教师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图示如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要求

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

学习邓小平理论、国际国内先进教育理论,特

别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及其物化程度。

研究发展

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效果——包括素质教育的各种内容。教学

的实绩不只是分数的高低,更涵盖学生身心的变化,

主要评价教师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形成的能力。

公共关系

考察教师在社会、学校,整个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这一学期重点是对师生关系评价。看教师是否和学

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

个人特长

把个人特长作为评价教师的因素,鼓励教师形成自

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和育人特长。

研究发展 初级 公开课教案 进行教学研究。

中级 反思性

反思性教学研究就自己任教学科的某一点,

命题研

形成课题;或就自己任教学科进行命题研究,

究或命题  重点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报告

高级 科研课题 自行设计,承担研究。

多层面的评价指标,注意了评价的差异性,使评价的指标体系更趋合理性、公正性。指标体系有差异性,有层次性,也体现了上一级对下一级的牵引的功能。形成全员研究,各有不同,个个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打破了以往评上职称后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停滞状态。

三、AA制评价方案的实施

1.选举评价小组。由全体教师直接选举了九人学术委员会。其中80%具有高级职称,具备较强的学术威信和科研能力。由于都是在职教师,具有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访谈的条件,比较符合在定性研究下的实地观察条件。委员会对教师提供的专业性较强的材料给予评审定级。

2.促使资料累进。学校事先准备好一人一只文件袋,对教师提供的评价材料收集其中,在评价的全过程中允许随时提取。材料的几经修正再提供,正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再飞跃。

3.评价的三结合。整个评价过程,采取了先由教师个人小结,然后在年级组交流,人人打分,自评互评,由年级排出初步结果。同时由专家组对教师的评价材料作出评价,也排出初步结论。最后由各组的代表和专家组一起,汇总两方评价结果,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充分听取群众代表对被评人员的补充材料和申诉。最后由委员会投票表决评价结果。

4.评价双方的心理疏导。课题组与学校领导在评价过程中,先后三次召开会议,除了阐明实施细则,统一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对被评人员和评价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对评价人员可能产生的首轮效应,参照效应和晕轮效应作了调控,对被评价人员的紧张心理作了松弛,使评价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5.权重的倾斜。在对每一个教师最后等第评价时,我们采用了研究发展加权倾斜的办法。我们认为这部分更能反映教师的发展潜能。在专业素养部分的评价时,我们偏重于公共关系,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重要的参照。

6.公开评价结果。对于评价的结果,由课题组长(党政领导)将自评、组评和评价机构的评价综合结果向各组代表汇报,对个别突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听取意见,直到一致后,由领导和群众代表向当事人通报谈话,指出不足,鼓励前进。2000年的评价结果与年终的奖金已基本脱钩。

四、首次评价的结果分析

2000年1月,我校首次实施了AA制教师评价。共有81名教师参加了评价,占全体教师总数的100%。从评价的结果看:(1)客观公正,符合实际情况。良等以上高级教师的比例为40%,中级教师的比例42%,初级教师比例20%。其中优等5名,3名是高级教师,2名是中级教师。可等3名,分别是进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对这样的结果的分析,良等人员中高、中级教师比例高,因为他们是学校中年富力强,教师素养较好和研究发展能力较强的一族,他们是学校的中

坚力量。评价的结果体现了学校主体价值与被评教师的客体价值的一致性。而初级教师的20%的良等比例,说明一部分青年教师敢于冒尖,有很强的上进心,而对其余的初级教师,他们是榜样。优等的5人中,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见长,其中有市级、区级课题的负责人,5人中只有校长一人是行政人员(兼课),比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2)研究之风蔚然,研究成果明显。从评价收集到的材料看,产生了四十余个大小研究课题,研究人员占教师比为96%,其中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2个,校级16个;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区一等奖论文壹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十余篇,在区级刊物上发表十篇。出专著壹本,校本教材2册。学校编印文集一本(15万字)等。学校教学质量,德育工作均有较明显的进步。(3)出现部分中坚力量。通过评价,已经发现学校青年教师有八人(占总数的1/4),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呈现向骨干教师发展的趋势。中年教师中有24人,在科研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一学期中发表文稿十五篇。高级教师中已出现著书立说的勇敢者。整体的效果与本课题的设计愿望是比较一致的。

初中物理校本研修成果篇10

关键词:综合科学课程;教学;理科师范生;综合性专业人才

早在196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召开了第一届综合科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地参与到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中。综合科学课程,是适应当前和未来科学、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的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课程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

我国1988年在全国的部分省市推行综合科学课程以来,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欢迎。近几年,由于一些原因,有的地方暂停了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回归到分科教学的怀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在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上的困难呢?面对这一难题,有人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高等学校的理科师范生大部分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分科培养的,初中科学课的师资问题很难解决。北京八中初中科学课程的主要设计者程念祖指出,现在高校的理科师范专业的教学正在脱离实际的发展需求。可见,当代中国急需大量的具有综合教学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师资。

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综合科学课程教育,有6所高校开设了相应的科学教育专业。这6所高校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和台州学院。它们所培养出来的科学教师,不能满足整个浙江省对于科学教师的需求,因此很大一部分科学教师都是非科班毕业的。作为浙江高校新一代的理科师范生(非科学专业),我们在校时接受的都是有针对性地分科专业学习,没有教学经验的我们对于科学的认知结构和课程知识结构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今后要想胜任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就显得相对困难。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近几年全国的高中在招聘教师时设的门槛越来越高,大多数要求应聘者为“211”学校毕业或者是硕士生,普通高校的理科师范生进入高中教学的几率很小,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趋势是进入小学或初中。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该提前做些什么,使自己适应将来对于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呢?

先看看社会对科学教师素质的要求:应具备一定的现代课程理论修养,应建立新的整合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应掌握适应科学课程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应具备一定的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要求,结合理科师范生仍在高校接受学习这样一个现状,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己。

一、要从心底做好从教科学课程的准备

我们应该认识到,综合科学课程是一门“为所有人的科学”,它的开设对于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广大青少年就更应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需要训练有素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我们要勇于成为这样的人才,要从心底认可并热爱科学这将来所要教学的课程。

二、认真对待高校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

从1995年开始,浙江在师范院校就已经开始建立主辅修制,如物理专业,需用一年时间辅修生物、化学、地理学内容。至今,浙江省大部分的高校理科师范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跨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拿我所就读的院校――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师范班级来说,在大二时,我们的必修课中就开设了一门“大学物理”,虽然这门课与初中科学中的物理教学相差甚远,但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相信这对以后的从教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大三的选修课中,我们学院针对师范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同样使我们受益匪浅。所以,理科师范生一定要认真对待“跨专业课程”,为将来顺利从教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虽然高校理科师范生大多没有经过科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但是作为一个接受过合格高等教育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况且综合科学课程所包含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科目之间虽然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都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也因此,高校理科师范生要从自己的本专业出发,融合多学科去逼近“科学通则”和“科学通法”。

四、有意识地积累相应的素材

高校的信息资源是相当充分的,这给我们充实自己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大一开始,理科师范生们就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收集素材(指收集从教后可能用到的素材)的能力,因为今后踏上讲台进行非自己本专业的教学时,我们多少会感到吃力,肯定需要借助相应的素材进行深度学习。如果这个时候有充足的素材和资料辅助,那么我们的教学危机感就能降低很多,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能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

五、增强科学实验的能力和素养

科学课程的所有分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涉及实验。作为一名科学的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各个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就要求理科师范生们在校时要增强自己的实验能力,可以借助高校丰富的公共资源进行不同学科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六、加强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作为师范生,在大学期间都会有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实习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初步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如果理科师范生选择中小学作为自己的实习单位,那么在实习期间就应该虚心向任教科学的老师学习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相关的教学技能,要针对自己薄弱的教学板块向指导老师取经。

总之,综合科学课程是适应当前和未来科学、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的课程。浙江省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开设“综合科学课程”,说明“综合科学课程”肯定有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作为理科师范生,我们要从大学做起,为自己将来教学“综合科学课程”谱写美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尤炜.追问初中科学课程的中国问题[J].人民教育,2013(2).

[2]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