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总结十篇

时间:2023-09-13 17:18:25

大学语文的总结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1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人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古诗》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意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使教学生动,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加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2年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上学期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2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接受文学熏陶的天堂,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文字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增强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行为艺术家,在小学语言课堂上无时无刻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课堂的结课阶段,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忽略,但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可能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以探析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为题,对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结课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 利用归纳总结提高结课艺术性

归纳总结的结课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最常使用的结课方式。教师利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与重点进行总结与强调,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是归纳总结式结课方式的重要目的,对于提高学生关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分析能力有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结课时的归纳与总结都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在创新结课方式教学思想的趋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对语文课堂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在结课环节的地位。另外,归纳总结式的语文结课方式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与重复,也可以独自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加强学生的听觉表象。更多教师选择对语文课堂重要的知识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较为传统,但教师的灵活使用可以增强其艺术性。

比如在讲解《蘑菇该奖给谁》的时候,教师要以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黑兔”、“白兔”与“兔妈妈”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如下:黑兔赢了乌龟,白兔输给了骏马。在兔妈妈的眼里,小白兔具有挑战自己的勇气,而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一场比赛的输赢。所以,兔妈妈奖励了小白兔。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你们也要像小白兔一样,不要过分追求一次竞赛的输赢,要以提高自己、挑战自己为目的开展竞赛。

二、 利用感情抒发提高结课艺术性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要利用结课的机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规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感情抒发式的结课方式就成为了教师的首先,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感情抒发式结课方式对于课堂的艺术气氛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感情的抒发到位了,学生自然会理解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加大对文章的理解力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情激发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的情感倾向进行结课。

比如说在讲解《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利用视频中严肃的氛围营造课堂氛围。小学生会在视频的影响下找到民族自豪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们沉浸在升国旗的氛围之时,教师可以进行慷慨陈词,结束语文课堂:我们的国家是由许多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国旗的升起是中华儿子自尊的提升历程,不仅仅是一面旗子从低到高的过程。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正视国家发展的历史,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将国旗当成国家的标志,尊重国旗,积极参加每一次升国旗活动,珍惜每一个参与升国旗活动的机会。

三、 利用悬念设置提高结课艺术性

悬念的设置对于提高课堂探究氛围有直接作用。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之时,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使学生对下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期待。悬念设置式的小学语文结课方式,对于时长超过一节的语文课文讲解来说最为适用。教师可以在对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的情况下,引出下次的讲解内容,并且疑问的疑问的语气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目,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于对下一次课的期待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本节课气氛的活跃,还有利于下节课的开课。

比如在进行《聂将军与两个小女孩》这篇课文的结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下一节课进行引出。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在抗日战争中,聂将军救出两个日本孤儿,并将他们收养在指挥部内,为他们治病,提供修养的场所。但是,面对激烈的战争,聂将军不得不将两个小女孩进行转移,并决定让日本军人将其送回国内,送到家人身边。我们可以看得出聂将军的宽容大度的品质。那么,两个小女孩真的顺利地回到日本,并找到家人了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讲解。

面对这样的结课方式,学生们会感到有趣而无奈,既会对本节课留恋不舍,又会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就是悬念设置式的结课方式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艺术性效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会因这样具有艺术性的结课方式而多姿多彩。

结语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3

关键词:文言虚词;认知规律;宾语前置;固定格式

虚词和实词一道共同构成完整的文言文句子,而其中的虚词

不像实词那样有实际的意义指向,它们在句中起到一定的粘合、转折、语气缓冲等作用,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捉摸。概括地讲,虚词涵盖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等范畴,词性不同在句型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各异,所以教学方法也不一而同。鉴于此,笔者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文言虚词的学习认识进行以下总结和探索: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文言文阅读,以此来培养语感,在确切的语境中体会虚词的意义和功能,这样形成的知识是系统的、能动的,如果单纯地从工具书上去认知虚词,那是割裂的、枯燥的、抽象难懂的。其次,认知虚词要统揽全局,要随文定义,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科学判断。这里,我们分以下几点对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大家学好虚词进行讨论与研究:

一、对称孪生理解法

文言文别常见句式结构类似或相同的句式形成骈句和对偶,这样的句子句式对称,有似孪生,上下联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上下联句来整体理解句中的虚词用法,通过相互验证和推理掌握疑难虚词所表达的功能和意义。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和苏学士《前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中的“以”与“而”处于相同位置,我们从整体理解联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断“以”也是和“而”一样,表修饰做连词。可见,在文言虚词学习中,我们不能拆分隔离,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尤其是上下联句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对称孪生理解法,来推理对应虚词的作用。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总结规律,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进而对虚词有更为明确的认识。

二、固定句式建模法

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其有许多特定的结构,而虚词往往是构成这些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所以,我们就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积累一些特殊句式,进行知识积累和句式建模,这样在以后遇到类似句式时,我们就可以对其中的虚词进行对照理解,提升虚词理解能力。

1.虚词特定结构分析

高中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但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还会有一些拓展,所以我们就不拘一格,只从句式模型上进行举例讨

论:文言文中表被动的虚词有“于”“见”“为”等;认识虚词引导的倒装句,还要注意一些其他固定格式,如文言文中常用“是以”做“以是”的倒装来表示“因为这”,类似的还有用“无以”表“用来……的”;还有用“其……,之谓也”这样固定格式来表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等等不胜枚举。

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一些特殊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就可以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脉络,提升理解能力。实际上,虚词虽然没有词义,但是语法功能很强大,如果我们不进行梳理,只是散漫地一个个学习,那将无法将知识系统化,无法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能力。

2.虚词特定句型归纳

文言句式虽然简练扼要,朗朗上口,但是其句式有规可循,而恰恰是虚词发挥了很大的语法功能。如果我们不系统地整理,将无法捉摸虚词的行踪。所以我们可通过虚词这个标识来学习各种句式。我们常用虚词来表示的语句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其中倒装句子还分为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这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形式往往与虚词的用法存在关联。例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这句话省略了主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而补语之后的“之”就是句子中可有可无的存在了,因此可以通过句子结构的划分来确定,这句话中的“之”字可以不译。再如,虚词在句子中作宾语前置的标识,如,“是”(如“马首是瞻”),“之”(如“夫晋,何厌之有?”)等。文言文别常见类似的句子,我们都可以按这个模式来理解虚词的意义和句子的含义,类似的句型有:唯利是图、如何是好、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从这些语言现状可以看出,对于虚词的用法总结和教学,教师必须借助句子结构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进行句子结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虚词理解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的其他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虚词的功能。

三、总结练习,形成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边学边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比较总结,然后进行有针对的教学训练,让大家迁移知识生成技能,形成知识脉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总结加练习的记忆方式能让学生有效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形成知识考查和

运用能力。如“之”这个文言虚词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就可以对其总结如下:

1.用作代词

严格来说,做代词不算虚词的范畴,但是为了区分,这里也做对比和理解,此时通常出现在动词后面,作宾语。《愚公移山》中的“操蛇之神闻之”的第二个“之”就是这个意思。

2.用作助词

这个以虚词出现的方式比较常见,相当于“的”,上例中的第一个“之”字就是这种情况。

3.表示特殊语句

如,A“宋何罪之有?”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缓冲语气没有实意;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缓冲语气无实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相互举例总结,然后对比、区分,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脉络,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总结、不断积累、不断运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

上文是笔者从一线语文教学中对引导高中生认知文言虚词的用法的方法和技巧。总之,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对虚词进行合理的梳理和归纳,通过语感培养、句型建模等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探索,最终迁移知识、生成

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庆和.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大总结[N].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7(04).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人的思维能力是具有极大的潜能和挖掘空间的,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无可估量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来看,教师们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对高中语文的教学也完全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整个课堂中,基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坐在下面听,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这样极大阻碍了学生们思维发展和锻炼,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依赖老师的讲授,对语文的字词理解上也是参照老师的讲解和教科书资料的解释。在语言理解上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没有向更广的方面延伸。但是随着教育界在教学模式方面的不断发展与改进,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有了质疑的声音。我国目前主要重视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最显著的转变就是在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这一方面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开始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又一新目标。

1 高中语文思维的几大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事物概括的一种反应。通过对思维的理解和探究总结,发现了人脑思维的几大特点,下面就是针对这几大特点进行解析:

1.1 交流性

思维是语言文字的载体。人的语言是通过人脑思维的运作总结出来的,而人的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因此思维能力是具有交流性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会进行各种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他们之间产生的讨论和交流就是老师和学生各自思维能力作用后形成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和学生会由于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讲述出自己的意见,在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中逐渐达成思维上的一致性。学生也会通过思维上的交流不断的去理解和挖掘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会使得思考的范围大面积地扩大,不至于学生在看待一个事物时所思考的角度和方面单一狭隘,逐渐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大大提高思维能力。

1.2 广泛性

思维在人整个大脑中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人的想象力是建立在人的思维能力上的,而对高中生来说想象力是无穷的,在高中阶段学生接受到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无论是对哪一门学科而言都不是单独学习能够学好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就要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结合起来,而不是单单关注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由此可见人的思维是具有广泛性的。

1.3 渗透性

语文这门学科特别讲究字句之间的意境,老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时候,如果包含感情及其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书中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在语言意境中感受作者写文章的心境,将更能轻松地接受课本知识。

2 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意义

就现在我国学生普遍思维能力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学校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事物的观点都具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在对待事物看法上没有自己主观的思考,创新意识薄弱,不能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源泉,导致在离开学校后,不能很好有效地运用在学校学到的专有知识面对实践操作。

目前,高中学生在对待学习语文态度上缺乏积极的态度,完全只是机械地记忆课本中覆盖的知识点以应对即将面临的高考,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没有一点促进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要注意转变以往机械式的教学方法,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的发散思维,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的提高对学生整个高中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它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之一。

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

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需要老师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转变自己教学方式,让学生一同参与到学习氛围中,最主要是要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逐渐达到训练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目的。

3.1 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

善于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但是学生不能一直依赖老师的总结,只有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使知识结构更加印象深刻,自身整个知识条理在脑海中更加清晰明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开始的训练中可以先将课本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形成有连贯性的记忆。例如,语文课本中有摘录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将鲁迅一些作品集按照小说、散文等分类好后,再进行记忆,这样也避免了记忆的重复,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楚。

3.2 培养学生辩证性的思维模式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的异同点,学生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异同点比较过程中,也是对自身思维的一种锻炼方式,可以通过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比对来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加清楚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不至于混淆不清。

3.3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要基于无限的想象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跟随着课本内容自由地发散,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用完全依赖于老师或者资料书,语文这门学科与数学不同,没有一种十分标准的答案,它可以具有多个分析角度和解释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单一的框框当中,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4 总结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思维特色的学科,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讲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促使学生大脑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剖析问题,不要太拘泥于某一方面。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5

【关键词】 分类;归纳;句型结构;词汇;总结

一、词汇方面总结

1、从分类角度总结词汇

浩瀚的词汇海洋中,用分类的方法进行鉴别归纳,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如在每个学期期中和期末复习单词时,我会对单词进行分类复习。如名词可分为这几类:亲属类:grandparent,grandfather,uncle,aunt等。水果类:fruit,apple,orange等。球类basketball,football, volleyball等。动物类:animal,tiger,dog等。还有植物类,trees,grass,flower等等。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感官动词等。通过分类,同一组里面的第一个单词如果还在记忆周期之内,那么本组的单词就都能回忆起来。

2、从同义词、反义词、对应词的角度分析总结词汇

学结同义词、反义词、对应词是认识了解单词、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之一。会话和写作时灵活、准确地使用同义词反义词等可使语言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如happy高兴:同义词glad;反义词unhappy不快乐、sad悲伤的。有的学生写作文时一个词会用在好几个句子里显得很单调,如果能用同义词、反义词来变化会使文章显得更有文采。

3、从词汇的变化形式方面总结

A.动词的变化形式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答填空题和写作文中错误率最高的是动词适当形式发生错误,特别在七八年级,不是忘记加ed就是忘记加s,es,或ing。所以每教完一个新的时态我就把以前教过的时态所对应的动词的变化形式集中在一起复习、对照、总结。如动词有一般现在时形式(三单和原形)和一般过去时形式、一般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几种形式。而很多学生答题时往往粗心地写一个动词原形,没有注意应该用什么形式。

B.名词的变化形式

名词的变化形式比较简单,不可数名词不变,可数名词有单复数变化。但是复数形式的错误率也比较高,特别是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形式。如:foot-feet tomato-tomatoes photo-photos.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加es的单词就比较好记了,那就是“英雄 黑人吃马铃薯和西红柿。还有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复数的变化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C.常用介词用法的总结

常用介词数量并不多,有at,on,in,to,before,after等。但在用法上学生往往会混淆而用错。我认为主要是要让学生清楚这些介词之间的区别。这些区别是1)in,to,on表示方位时的区别。2)in,after表示时间“在……之后”时的区别。3)through,across与over的区别。4)besides,but,except和except for的区别。5)over,up ,above和on的区别等等。通过不断反复地总结这些介词之间的区别学生在用介词时候就不会张冠李戴了。

D.代词用法的小结

大家知道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在中学阶段代词数量也不多,主要有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物主代词(名词性和形容词性)和不定代词。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如果复习练习得够,一般学生能掌握。但是不定代词就比较灵活,学生比较头疼。在此我着重介绍一些学生易误用的不定代词之间的区别。如1)one与ones 、that those 的区别。2)one与it 3)both与all 4)other与another,others……

E.易混淆副词的小结

副词的用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学生的错误率也比较高。所以每教完一个新的副词我就会与学过的一些相似的副词进行比较,因为有些副词的汉语意思一样但是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要求不一样,还有的所适用的句型也不一样。这些易混淆的副词主要有1)ago与before 2)already,yet与still 3)very,much与very much 4)quite,rather与fairly 5)too,also与either等等。

F.常用数词的用法小结

数词的用法没有什么规矩可循,学生比较头疼因为大部分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如果能对这些有关数字的表达法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总结归纳记忆起来就比较轻松。如按世纪、年、月、日、时刻、倍数、分数、小数、这个顺序来看它们的表达法主要体现在1)表示“世纪”用the+序数词+century,表示“在××世纪”前用介词in。如在公元5世纪―in the fifth century 。表示“在…世纪…年代”用in the +年代s(′s)。如“在20世纪90年代”―in the 1990s/in the 1990′s。在这里也可以联系“在某人…多岁时”也类似用in one′s +几十的基数词复数形式。如:“在他三十多岁时”―in his thirties.2)表示日期用序数词。表示“在哪一天”前用介词on。如 on the third of March/on March 3rd 。3)表示钟点用基数词。4)倍数主要用于下列一些句型 a.倍数+形/副比较级+than b.倍数+as+形/副原级+as c.倍数+名词(the size,the length,width.etc) d.动词+百分比或倍数。 f.动词+by+数词/百分比/倍数 5)表示分数,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分子大于一时分母加s。

二、句型和句子结构总结

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英语都是由不同的句子组成的,各种各样的句型和句子结构常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书面答题或口语中有时候会没头没脑说出“中国式”的英语。不是缺少谓语就是位置错乱。如I very happy to see the Great Wall. I very like it.等。因此要给学生总结句子成分和句型结构。句子有两个最重要的成分即主语和谓语,其它主要成分还有宾语、表语、补语、定语和状语。句子按成分有六种几本句型,如:1)主语(S)+谓语(V)+表语(P);2)主语(S)+谓语(V)+状语(A)……。句子按使用目的还可以分为1)陈述句;2)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这四类句子又各有其基本句型结构。如:感叹句-how+形/副+主+谓或what +名词词组 +(主+谓)……。

三、让学生在错误中总结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要求每个学生有一只红笔,在讲评练习卷或考试卷的时候把错误的地方用红笔改,该记笔记就记,注明错误原因,然后把练习卷整理装订,经常拿出来看看,一目了然,没有用红笔改的就不用看了,这样大大节省学习时间,又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要知道学生在答题中所犯的错误是有“惯性”的,一般会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所以通过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反思,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以上是我从三方面谈的一些教学经验供同仁们商榷。我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只要能做到不断地总结,适时地总结,而且善于总结,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能带领学生从容地登上英语这座高峰。

【参考文献】

[1] 金锦主编.实用英语语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6

因此,《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王大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就是作者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补偿文化缺省的有效成果的展示。本书从理论上总结了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对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师和研究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专著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和方法,还就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作了专章的讨论,对译者和有志于学习翻译的学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总体来说,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本书从多个角度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论述。作者从多角度、多学科对翻译缺省进行了论述,不仅使读者对文化缺省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还能启发读者从多角度探索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方法。作者运用了几种理论对文化缺省进行了阐述。首先是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能帮助读者进行推断并预测未来,允许读者填充作者在文本中未提及的信息,推断作者的意图,因为两个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那么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意思。其次是文学的美学反应理论。作者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化缺省补偿的首要原则:让译文读者重新感受到原文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再次是文化功能理论。作者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文化功能理论讨论文化缺省补偿,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这些理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操纵理论、目的理论等,有助于翻译时依照接受语境的变化来选择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和方法。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翻译实践的经验用理论加以总结和解释,得出规律性的策略与方法指导实践。《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一书就是作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的结晶。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反过来对翻译实践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例如,在第五章中一类由于文化缺省而引发的翻译错误就是译名不统一,作者这里列举了“错误百出的北京英文标示牌”文中呈现的一段内容,其中杨文琴记者与北外教师刘永利共同统计出了北京的许多英文标识牌的错误。在这些标识牌中,出现的翻译错误达到了1200多处,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英文标示牌本来为了给外国友人带来便利,结果却因为翻译错误造成了“国际玩笑”。同时,中央电视台曾经也在专题节目中放映了许多英文翻译错误的案例。例如:“服务台”(Information)翻译成general information;“意粉”(意大利通心粉的简称,spaghetti)被译为Idea Powder)。作者通过总结这些例子告诉人们,中国的对外宣传翻译没有起到良好作用,对外宣传翻译的质量普遍偏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 总结语 设计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相对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兴趣与进取心,学习是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压力,而缺乏自制力,学习习惯整体较差。在课堂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抓不住学习的重点难点,课上听“讲座”,课下不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涣散的时候,这时应该抓住这一时间段来进行重点概要,强力收束。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更应该抓住课堂总结语做文章,用最后几分钟来提示学习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回味、思考,提升学习效益,演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压轴戏”。下面就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语设计。

一、归纳总提,突出重点

课堂总结语,顾名思义,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提要式的总结与归纳,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明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复习巩固。这种总结语应该是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虽然技巧性不强却很重要。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就课堂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一针见血式的评述,有力地收束整堂课的教学。如我在教授曹禺先生的《雷雨》时,将“明确戏剧中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结束课堂教学时,我是这样总结的:

同学们,“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数的潜台词,戏剧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往往暗示着人物的心理和意图,忽视不得。鲁侍萍撕碎支票的决绝,周朴园知道实情前后语气不断变化的虚伪、狠毒,这些都可以在戏剧的细节中得到印证。精彩的细节会说话,精彩的细节能传神,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挖掘出更多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下课!

在这个总结语中,我再次重点突出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并对课堂上重点分析的周朴园和鲁侍萍进行了提要,最后对所有同学提出课后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这样的总结语毫无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指导性和任务性的,达到了归纳总提、突出重点的效果。

二、走出文本,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已经是语文学界和教育学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共识。中职生相对较早地要去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生活,那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活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在具体设计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激发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课外实践,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我在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在结束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联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导语:

同学们,在本课中我们接触到了新的词语:碑文。碑文里面蕴含着许多信息,是人的“盖棺定论”,反映了这个人物的一生。课后,大家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墓中去找一找最早的墓碑和最新的墓碑,抄录下最简单的或者最有意思的碑文,看看这个人一生的功绩有哪些。写在周记里,一起来探寻一个人的一生。

于是在那个周末,班上的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去寻找碑文,在周记中我了解到他们探寻的经过,我也看到他们在感慨之余对人生新的见解:一个人只有活出人生价值,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为人所称颂。很多同学都表示,纵使现在的学习不是很好,以后也要加倍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奉献社会,活出价值。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学习外延的意外之喜了吧!

三、诗意收束,回味无穷

处于青春期中职学生已经开始了对美的欣赏,美的图画、语言都是他们喜爱的对象。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设计总结语,渲染气氛,诗意收束。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结束新课,收获“余音不绝”“回味无穷”的效果。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引用名言名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渲染情境,激情收束。如我在教授杜甫的《蜀相》一诗时,这样作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这是后来者对诸葛亮的评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概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诸葛亮是幸运的,他有着这么多理解他、欣赏他的知己们。而同样忧国忧民,有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的杜甫是何其不幸?何其悲哀?没有明君的信任、没有开创业绩的机会,甚至连诗歌成就都是很多年后才被认可。孤独的杜甫、寂寞的杜甫、伟大的杜甫,行走在历史的甬道之中,行走在诗歌与出仕的边缘,没有抱怨,只有心愿,没有绝望,只有期望……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8

【关键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

欧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容易,得益于语言的相近和通用语言(英语、法语)的普及。汉语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点,使用的人数达十几亿,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刻苦地学好她,掌握她,运用她,也只有学好我们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有助于学好外语、用好外语,但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毕竟学起来比较难,使用的国家也比较少。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不是高用,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 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国家教委和所属的中央教科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总结、完善、推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在一 两年内取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在更大范围推广。真理是没有终极的。任何一种好的教学理论和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探索也并未终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无止境,教也无上境。希望张思中等老师戒骄戒躁,努力实践,继续不懈探索,以总结我们自己经验为主,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好成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方法,为提高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扩大对外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仪 1997.2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9

本学年,我担任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初中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六、在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外,还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且对于优秀生还要求他们背诵课文,鼓励他们自己找阅

一、做到了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针对一年级教学目标的不同:一年级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还让学生试着模仿教材书写单词;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让学生有更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英语课。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与其他老师商讨,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小组长帮助我检查其他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五、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即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 English through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是: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经历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这时辅之于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大学语文的总结篇10

关键词: 概括能力 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教学缘起】

概括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能力,2008年江苏高考卷中语用题、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题都考查了概括能力,而考卷反映学生的这种能力极弱,现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仍然弱。本课以语用题概括为切入点,总结概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呈现存在的问题

教学思路:根据学情,提出问题,强调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课前做了一个“你做语用题时有哪些困惑?”的问卷调查,学生有这些回答:对语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知如何提取文字的主要内容;新闻类的题目,评论,不知该怎样写;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

提问:这些困惑表面看涉及面较广,其实反映了一个什么共性?

答案:概括能力弱。

所以提高概括能力势在必行,这一环节其实也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解决问题

教学思路:高考中会出现各种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概括,所以我选择了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当堂训练,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

1.记叙性语段

【典型例题】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学生答案:

A.时尚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

B.一个善于创造时尚的人,不一定是走在时尚浪尖的人,却一定是隐于市间的人。

C.创造时尚的人,他们普通、平凡,但也拥有着创造奇迹的才能。

D.时尚有时源自穷人的无奈之举。

【解析】做这一语段,首先要审题:“画龙点睛”指精辟的能点明主旨的语句,“结尾”表明要能概括总结上文,这几处审题基本没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语段的题目是“创造时尚的人”,中心词是人,非“时尚”,所以最后的结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上,不仅仅是对时尚发表看法,此处最容易错,所以做题时首先要审题,不仅要审出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答案A错误。

然后,对两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概括。这就要分别找出两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第一则讲青年人被弄脏了头发,没钱去理,结果成为时尚。第二则讲乡下女孩进城,没钱打扮,裤子上由姥姥绣上了几朵花,结果城里女人效仿,世界流行。可以看出:创造时尚的人的身份是穷人、普通人或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讲都是无奈的、苦涩的。所以答案D最准确,B和C共性找得不准确。

【参考答案】

【示例1】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示例2】示例2: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方法总结】求同舍异法。

2.议论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语段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①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的话,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②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③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④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学生答案:读书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解析】这一语段由①②句中的“如果”可知,①②句是并列关系,由第③句中的“因此”可知第③句是对①—②句的总结,由第④句中的“所以”可知第④句是对①—③句的总结,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可找出第④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又可读出这段文字是把“读树”与“读书”比较,“读树”才是主要的,所以把“与读书一样”去掉,概括为“读树是大有益处的事情”或更简洁的“读树有益”。

议论性的语段,句间逻辑关系较强,所以通过剖析句子结构就能很快找出语段中心。

【方法总结】结构分析法。

【补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有:因果、并列、假设、选择、承接、转折、递进、解说、总分、条件等关系。逻辑关系确定了,语意的主次、轻重就确定了,比如转折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转折后的内容;因果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一般在果;解说关系、总分关系的句子,句意重点在总说的内容;递进关系的句子,后面一层意思比前一层深。

3.说明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

①金属也会“疲劳”。②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③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④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⑤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⑥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⑦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⑧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学生答案,形形,五花八门。

【解析】说明性语段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此段材料的说明对象是“金属疲劳”,知道说明对象后就要看围绕说明对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把②—⑧句合并分层,②③句讲危害,④—⑥句讲原因,⑦句讲预防,⑧句讲妙用。

【参考答案】金属疲劳的危害、原因、预防和妙用。

说明性文字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为了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对文字进行层次切分。

【方法总结】层次切分法。

4.描写性语段

【典型例题】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描述,概括黄山的相关信息。(不超过35个字)

①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②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③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④它选中皖南山区。⑤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学生答案:选中皖南山区,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是花岗岩山峰。

【解析】由题目可知,这是一段描写性语段。第①—③句主语是“大自然”,无黄山信息,删掉,第④句用了拟人手法,有用信息是“皖南山区”,它指出了黄山的位置,第⑤句也用了拟人手法,删掉修饰成分,有用信息是“火山喷发”,指出了黄山的形成方式,还有“面积千余平方公里”、“花岗岩的山峰”也与黄山有关,还要把生动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

【参考答案】黄山位于皖南地区,由火山喷发形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多为花岗岩山峰。

【方法总结】舍偏取正法、语言转换法。“偏”就是指修饰性、限制性、补充性的成分。

三、温故知新

教学思路:在做题过程中,我们不管碰到什么表达方式的文字,基本都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所以用练过的题目让学生分析如何得出答案,再次体会这几种方法。

【典型例题】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①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②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③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④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⑤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参考答案】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

【解析】第一步:审题,可以审出此语段是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是“先进的动车”,由语段第①句可知。

第二步:分层,由题目“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及分值4分,可知分四层,四点,②—⑤句分别为一层。

第三步:概括,第②句其实是因果关系的复句,重点在果,所以概括为“外观美”,这是结构剖析法。第③句,讲车厢、座椅、前后座,是并列关系,不能直接用其中任何一个,所以需找一上位概念,结合几句内容,可用“人性化”(“舒适性”)概括。第④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概括为“速度快”。第⑤句“因而”表明是因果关系复句,重在果,所以概括为“噪音低”,用了结构剖析法。

四、课外拓展

教学思路:语用题中概括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的概括题中同样适用,所以选择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让学生当堂训练、体会。

【典型例题】(2010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①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②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③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④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⑤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⑥“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⑦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⑧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⑨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解析】做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案应在⑤至⑨句中,前面四句要舍去,然后把⑤至⑨句分层,根据语意可知:⑤为一层,⑥⑦为一层,⑧⑨为一层,再进行概括可得出答案。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从整体上看,目标很明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总结出了可操作的几个方法,让学生有了一个抓手,而且方法的总结都是由学生自己做题,自己总结得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从这堂课的设计来看,从开始的呈现问题,让学生概括问题的共性,就是老师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了,中间又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训练概括能力,思路很清晰,最后又拓展到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把语用题的概括和现代文阅读的概括打通了,范围广了,但又没有偏离这堂课的主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这堂课容量大,很充实,学生发言也很积极,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但是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总结完第三个方法,我问学生前两个方法时,很多同学已经回忆不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总结出一个方法,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师生互动也很好,但还要考虑:这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记住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是不是一堂课老师把该教的内容教完了,学生也参与了,这堂课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