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十篇

时间:2023-09-01 17:18:33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1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医疗质量管理; 启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52

澳大利亚政府对医疗质量的改善和安全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并将质量和安全问题纳入日常的工作计划和战略管理规划中予以实施。我国自80年代开始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

1 中澳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回顾

1.1 我国的医疗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建立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同样是在80年代,基于计划体制下所确定的医疗质量指标及评价之上,建立了系列综合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不够系统,不够科学,评估所得数据可信度和效度有所下降;全国性立法中有部分涉及医疗质量,但没有专门针对医疗质量的立法,尚缺乏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质量管理标准及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卫生部推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同时,于2008年12月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医疗质量评价、纠纷处理、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医疗纠纷得以防范和处理;医疗服务方面于2011年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评审暂行办法》,详细制定了医院评价标准,对完善和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1-3]。

1.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澳洲联邦政府设卫生部,州设卫生厅,当地设卫生局;卫生部专门成立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如于1974年成立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服务标准临时会,通过制定一系列临床质量指标,对医疗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估,来警惕某些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1999年成立了为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专门负责卫生系统内的开发,制定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框架,以提供和改善卫生绩效;2000年成立澳大利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评估,及时调查不良事件的情况;2004年成立优质医疗服务委员会,主要开展偱证理论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到医疗机构,以提供技术支持;州一层次的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由卫生行政主管机构负责;各地区的医疗质量管理由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委员会首脑组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同时,澳大利亚还制定全国统一的通科医疗服务认证制度、可衡量的医疗服务指标、质量评估认证、危机处理和临床路径等系列制度和体系[4-6]。

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的成功做法

2.1 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 澳洲政府对公立医院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对私立医疗机构也有注册和批准的权利,因此,可以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同时政府、州、地方州级、地区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分工明确,确保卫生发展方向的准确性。

一是专门成立质量监控机构,如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国家卫生重点行动委员会、优质医疗服务委员等专业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二是医疗服务管理除了政府组织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标准外,还由社会各方面的非官方组织共同参与,尤其负责对医疗机构的认证和监督,共同督促医疗质量的提高。

三是澳大利亚对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医疗风险的评估和隐患的解除;注重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健全质量管理信息体系和公众报告体制,使公众有计划获得及时信息和医疗服务,也通过群众监督不断提高医疗质量[7-8]。

2.2 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医疗风险管理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通过定期收集医疗风险信息,每月讨论负面性事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机制,通过构建医疗安全预警网络系统和电子意外事件管理系统,有效识别微机并及时诊断危机原因,并尽快解决;建立患者投诉机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流程,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危机预警及解决能力。各州政府印制《医疗服务安全的核心标准》、《医疗风险管理框架》、《麻醉过程危险因素管理》等教材[9]。

2.3 科学统一的医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卫生服务标准理事会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并独立地开展绩效服务评估、医疗质量评价等活动,来改善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评估和质量改进项目于2003年制定医疗机构“认证评估指标手册”,更侧重质量的管理[10],如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连续性、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环境设施等管理;其他标准还包括临床检测指标,含病种指标和通用性指标,对医疗过程和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另外,还有ISO9100标准和操作指南、全科医学服务评审标准、考试和认证标准等。

2.4 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质量信息体系 澳大利亚自1987年开始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完善的卫生服务利用数据信息,为医疗机构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医院His管理系统、完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为医生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11];完善的公众报告体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使公众有机会获得完整及时的信息的同时,加强对卫生服务的监督,有效促进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3 澳大利亚成功经验对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启示

3.1 建立一系列的医疗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澳大利亚具有一套相对全面、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评价方法,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质量,防范医疗安全隐患;标准具有相对性和时限性,应该追求标准的不断改进,注重各项指标的细化和改善;澳大利亚还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作为日常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及时反馈质量评价结果,对医疗质量改进有重要作用;同时将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纳入组织绩效范畴,强化管理者的质量和安全责任,引导管理者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识别和管理运营风险,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12]。而我国仅有一些临床诊断标准、医务人员管理标准等零散评价标准,虽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质量和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可操作的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和评价体系。

3.2 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 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是由政府官方组织和社会各方面非官方组织共同完成,各司其责,相互监督,共同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改进,促进医疗质量提高。澳大利亚的卫生部、卫生管理行政机构、医疗质量评估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沟通和合作比较密切,院内院外医疗质量管理相配合,患者和社区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很高[13]。而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机构仅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的,而政府机构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而非政府性的功能仅是服务,患者和社区参与度也很低,因此,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3.3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具有能够达到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患者满意、患者能够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且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机会持续提高等特征,注重加强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度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希望通过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制定计划、提出服务建议、监督医疗服务过程,加强卫生服务系统各层面患者的参与;另外,政府还通过开展初级保健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让患者充分参与到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增强其防病和健康控制意识,提高健康水平;此外,医疗质量评价要关注患者需要、尊重患者权利、满足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澳洲的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14]。

3.4 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 澳大利亚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主要有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负责。此委员会由高层管理者、医生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医院发展规划和内部协调与管理;院长或CEO负责医院的日常运作;委员会下设分支委员会和药事、伦理等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15]。大多数公立医院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区需要开展有特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文化建设。而我国现在医院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即是宏观管理层又是院内事务决策层,各医院内部管理相对较强,但与医疗质量评价和管理机构沟通较少,合作相对较差,因此,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院内管理与院外管理的合作。

澳大利亚还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信息化建设、注重质量效益、健全的社会保障等经验,应结合国情和医院实际情况,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筱.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政府职能演变: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3):27-31.

[2] 刘岩,李士雪.我国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历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2):3-8.

[3] 李凌.我国潜在医疗服务需求转化模型构建与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

[4] 曾广基.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医院,2005,5(10):1-4.

[5] 王立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

[6] 储振华,李国鸿.澳大利亚政府对医院的管理职能[J].卫生经济研究,2001,18(2):43.

[7]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8] 张鸣明,李静,张小利,等.中国医生对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理解的问卷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1):783-785.

[9] 杨辉.公众参与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国际经验和中国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8-112.

[10] 高东英,王晨,屠志涛,等.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86-287.

[11] 石光,李明柱.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卫生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95-96.

[12] 李安民.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11(4):156-159.

[13] 郑必先,李少冬.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机构评审评介[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5):63.

[14] 陈栋,张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7):19-20.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2

【关键词】 临床输血;病历评估;结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8-01

随着对输血研究的深入和血液分离之术的不断提高,血液制品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支持治疗,其输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提高本院输血服务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我们通过对输血病例的评估,发现在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以改进和督促,确保输血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12年1――10月输血病历每月20份,包括内科,外科,妇科,骨科,ICU,共200份。

1.2 评估方法 有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内容包括: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前相关检查,输血病程记录,临时医嘱,麻醉记录单,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输血过程护理规范化操作程序,不良反应汇报单,输血记录单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

2 结 果

评估合格率为58%。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输血指征不明确,适应症掌握不严格,红细胞输注后未复查血常规,无输血后疗效评估;②输血记录不详细;③血液取回后未及时输注;④输血记录无输血量,无护理记录;⑤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不完整,签一次输血治疗同意书多次输血;⑥有不合理输注现象;⑦大量输血后无履行大量输血审批手续;⑧医嘱和输血量不符合。

3 讨 论

通过对输血病历的评估发现在我院临床输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杜绝输血安全隐患,医院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实现医院临床输血安全目标,近几年我院在临床输血管理方面建立了《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院临床用血考核制度》,《医院临床用血质量控制评估制度》《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输血培训制度》,并加大了临床输血病历考核制度,有输血管理委员每月专项抽取各科输血病历进行考核,对查出的问题要求科主任分析存在的原因及整改措施和目标,并在院内通讯通报,并按照《医院临床用血考核制度》给予处罚,对临床输血病历书写标准化内容加强培训和学习,建立健全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减少医院输血医疗纠纷,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输血科积极配合临床疾病诊治,不定期参与有医务科组织的相关疾病和重大手术会诊,提出输血治疗方案,让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合理满意的效果。坚决做到依法管血,依法用血。通过对全院医护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把医患沟通技巧级输血医疗文书完整性保密性与输血法规的相关性作为宣传培训重点,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操作程序规范操作,防范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3

[关键词]军队停止有偿服务;医疗合作项目;医疗设备;价值评估

军队后方医院停止医疗合作项目是“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医疗合作项目中,医疗设备是合作对方项目合作投入的主体,合作对方寄希望于医院回购医疗设备得到更好的经济补偿[1]。公正、合理评估医疗设备的价值,成为终止医疗合作项目、回购医疗设备和履行经济补偿的关键。本研究就试点医院在停止医疗合作项目医疗设备价值评估方面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公正、合理评估在用医疗设备的价值。

1评估过程中的问题

(1)评估结果偏离实际价值。现行资产评估公司多为地产、工矿企业的资产处置等项目提供价值评估,对在用医疗设备价格形成机制、配置内容及质量保证周期不熟悉,评估结果过多高于实际价值,使医院难以承受。(2)评估公司与医院意见存在分歧。评估公司取得评估资质,认为医院用户不懂得资产评估方法及评估要素,不重视医院意见。尤其是对在用医疗设备重置价格和使用年限确定方面,存在采信的评估数据存在主观偏向现象,如将使用年限定为16年,资产重置价格过多高于地方政府采购价或军队集中采购价格。(3)缺乏医疗设备资产评估经验。由于医疗设备的高风险性,国家在政策制度上禁止二手医疗设备的市场交易[2-3]。客观上,有些现行资产评估公司通常不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价值评估,缺乏在用医疗设备评价值估的经历或经验数据。(4)评估数据采集方式不规范。评估公司对资产重置价格数据的确定,采用了直接咨询医疗器械贸易公司的方法,未通过采集政府采购中标价等公正性的渠道进行采集,资产重置价格的形成缺乏严谨性;尤其是在用医疗设备的使用有严格的安全性管理要求,评估公司未考虑其继续使用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技术价值和技术支持期限的要求,而是按照一般性通用设备确定使用年限[4-5]。

2评估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在用医疗设备价值评估的结果,关系到医院对合作对方的经济赔偿额度,其价值评估出现差错,将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针对前期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2.1医学工程专家核实评估数据

邀请临床医学工程专家核实评估公司所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如被评估设备的最高使用年限和重置价格,从临床医学工程专业角度进行重新比较、分析,查找评估数据偏离的程度。

2.2资产价值评估理论知识的准备

医疗设备价值评估涉及医学工程和卫生经济两个领域,质疑对方则需要有知识准备,重点研读《卫生经济理论与方法》[6]、《资产评估》[7]等有影响的专业原著,为对评估结果进行质疑进行理论上的准备。

2.3对评估方法与结果的核实

对评估结果的质疑或否定其评估结论,需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医院依靠医学工程专家对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资产重置价格和使用年限等评估数据的采集,最大限度保证评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具体如下。(1)评估方法的确定。以产品在市场的可比较性价格决定被评估产品价格具有依据性[6]。目前国家不开放二手医疗设备在市场的交易,没有形成旧医疗设备的市场价格体系,无法采用市场直接法进行比较、评估[2]。医院被评估的医疗设备在市场上仍然有相同和类似型号设备销售,被评估设备质量特性尚可,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与治疗,采用资产重置法具有可行性。资产重估值计算为公式1[6-7]:资产重估值=全新资产重置价格×尚可使用的年限÷(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1)(2)全新资产重置价格的确定。针对被评估设备的具体品牌、规格型号,组织采集地方政府采购、军队国际招标和集中采购等具有权威性的价格数据,使得价格来源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当招标价成交价为美元,需要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增值税,最终形成全新资产重置价格。(3)尚可使用年限的确定。伦理性是为患者服务基本要求,医院不能把无质量保证的医疗设备用于患者[8]。由于医疗器械公司最高质量保障周期为10年,最高使用年限的确定应不超过10年,尚可使用年限为最高使用年限减去已经使用年限。(4)数据核实结果见表1。

2.4对评估结果的质疑

质疑评估结果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公正机制,否则可能产生评估纠纷。通过召集评估公司、合作方代表及医学工程专家等参加的专题协调会议,按照事先采集的评估数据,面对面逐一质疑,据理力争。同时邀请律师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质疑过程进行监督,使得质疑的过程和结果得到各方的认同。

2.5医学工程专家直接参加法庭质询和答辩

医疗设备价值评估质询与一般民事案件相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难以对其做出适当的判决。当一方提出质疑另一方不予认同时,法院采取了法庭现场质询和答辩的方式。医院邀请医学工程专家参加法庭质询和答辩,并向法庭提交采集的证据信息和数据。由于提供了具有依据性和公信力的评估数据和技术资料,同时应答专业、诉求合理,得到法院采信。

3结论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4

一、医院绩效管理体系

1、医院绩效管理的概念

医院绩效管理是对医院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它是基于医院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活动。通过对医院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将绩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医院日常管理活动中,以引导激励员工的业绩实现、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在医院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绩效管理是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手段与工具。

2、医院绩效管理的意义

(1)建立更加规范的医院管理流程。医院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评价与反馈这一规范的流程,将医务人员的个人目标、工作目标与医院发展的总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与医院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使员工感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自觉地做好工作,使整个组织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保证组织战略的实现。

(2)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通过各项医疗制度的规范、各项考核指标的检查考核、各项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3)医院文化建设得到发展。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沟通功能及评价功能,能够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与使命感。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医院精神和价值观得到灌输,团队意识得到增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提倡。医院文化将以主动学习、良性竞争为氛围,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3、医院绩效管理的基础流程步骤

绩效管理内部系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管理的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5个基本环节,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沟通、控制、调整、反馈和改进的过程。

二、绩效管理实践

我院于2007年在医院内部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引入了绩效管理模式。为实现我院“建设国内一流骨专科医院”的战略目标,我院以绩效为导向,构建了综合绩效考核制度,作为完善和规范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手段,实现综合绩效管理,从而保证了医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1、综合绩效考核的原则

(1)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考核标准客观,组织评价客观,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客观;同时公开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在实施考核中对所有科室做到一视同仁。

(2)科学评价原则。从考核标准的确定到考核结果的运用要符合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地评价各级各类人员的行为表现。

(3)简便、易操作原则。一是明确标准,确定努力方向;二是便于实施考核;三是达到比较好的考核效果。

(4)注重绩效的原则。把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与效益等作为实现目标的依据。

2、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

(1)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内容。临床科室的考核内容,包含效率效益指标、医疗质量指标、医德医风三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其中医疗质量指标权重最高,占综合绩效考核的60%,效率效益考核占30%,医德医风占10%。效率效益考核中将科室工作量、药品、固定物占比作为重点,着重调整医院收入结构,降低药品、固定物占总收入比例,降低患者负担。医疗考核以落实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作为重点;护理质量指标包括基础护理、重症护理、护理记录单等(见表1)。

(2)医技科室绩效考核内容。医技科室考核内容在整体考核框架设计上同临床科室一致,效率效益指标、医疗质量指标、医德医风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占综合绩效考核比例与临床相同。针对医技科室的特点,重点考核科室的医疗质量、工作量、耗材支出、报告单质量、资料登记管理、急诊患者检查等。

(3)行政后勤科室考核内容。行政后勤科室考核采取临床和医技科室测评、职能科室互评、督导组考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价的办法量化赋分。临床和医技科室测评采取向临床、医技科室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工作人员规范着装、使用文明用语,工作人员因工作态度引起投诉等。

3、综合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

效率效益考核由经营办负责,质量考核工作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负责,医德医风考核由党群工作部负责。

4、考核时间

综合绩效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各考核部门每月10日前将考核结果汇总报经营办,经营办汇总考核结果,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后,兑现当月绩效工资。

三、医院绩效管理的效果

1、医院综合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医院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实施以来,医院的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医院规模不断壮大,新技术项目、科研项目开展数目逐年增多。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综合发展能力快速提升。

2、职工和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

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积极性。职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工资报酬也随之提高,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绩效管理弱化了经济收入的权重,注重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投诉行为减少,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同时,医院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增长迅速,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四、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设置的考核指标比较片面,选择的指标不够科学

绩效考核需要一系列内外部运行数据,这些数据要求有效、可信、客观,要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上。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是医院水平的绩效指标,较少有病人层次的评估指标,较多地强调各种组织形式,对管理过程缺少有效的评估指标。医院绩效考核离不开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指标。指标的全面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现行的筛选指标的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忽视了利用客观的数据进行多因素评估的方法,往往选出的指标带有片面性,难以做到公正合理评估。

2、重视绩效评估,忽视绩效管理

医院现行的绩效管理只是单纯地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只是管理过程的一个局部环境,并且只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强调事后评价,侧重于考评过程执行和考评结果的判断,是自上而下的,结果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情况,而且对医院的绩效提高作用不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管理理念正向人性化的方向转变,传统的绩效评估也应向着系统的绩效管理转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绩效和医院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未建立有效、完整的绩效管理评估模型

医院绩效管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在建立绩效管理评估模型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关联性。医院现行的绩效考核只是初级的,不是系统的绩效管理。主要表现在:绩效管理是由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完成的,而医院管理人员的目标计划很少与直接操作的医院人员共同制定;绩效管理要求定期举行提高工作质量的座谈会,绩效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而不只是单单的结果评价,而现有的医院综合评价体系中,对医疗质量评价较多,对质量体系评价较少,对几个主要质量治疗的数量很关注,对实际医疗服务过程质量的控制尚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这说明对医疗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控制,评估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非常简单肤浅,未充分考虑指标间的联系和不同医院因病人的精神和病种不同导致数据的可比性和公平性,未将指标重要性和数据特征结合在一起放入模型中进行多因素评估,得出的结论不稳定,可靠性差,难以从评估中找出影响效率较低的因素。

五、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探讨

1、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难在指标设置上,而科学的指标体系有赖于合理设置衡量的维度。医院不同于其他组织机构,它涉及到健康服务的提供。健康本身就非常难以评价,健康机构的服务也是如此。因此,公立医院实施绩效管理就必须处理好“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之间的关系。平衡计分卡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在对12家优秀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后,共同创建的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中的目标和评估指标,来源于组织战略,它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法具有克服财务评价方法的短期行为,使整个医院的行动一致,服务于新医改后医院公益性的战略目标。

2、实施岗位绩效管理

医院开展绩效管理需要医院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到位。以岗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就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职能都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以战略为核心的组织,多采用关键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来将战略放在其变化和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并推动新的以绩效为基础的文化形成。因此,医院绩效管理首先必须确定各科室和岗位的职责,并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制订科室职能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然后据此设定各科室和岗位绩效考核方式和标准。通过正确的职责描述,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对医院各科室和职工的行为提出正确导向,从而为激励措施的制定和绩效考评的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jrzg/.2009-04-06.

[2] 曹荣桂:医院管理学:经营管理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 Kaplan RS,Norton DP.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5

关键词:JCI;入院评估单

《联合委员会国际医院评审标准 》是源于美国的专门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认证体系,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其核心价值是医疗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我院于2009年3月引进JCI标准,护理部根据患者评估标准要求,设计了《住院患者入院评估单》内容包括对每一位患者的生理、社会心理,疼痛、跌到风险、营养、功能康复等进行评估。

1、入院评估方法

1.1 住院患者入院评估表的分类和完成时间,住院患者评估内容为:“住院患者入院初始评估单、产科、儿科、新生儿科、重症监护有特定表格。

1.2 评估方法:对所有住院患者采用表格式问卷形式评估。评估对象:神志清楚的患者对本人进行评估,意识不清的危重和老年患者及情绪异常、儿童、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第患者家属进行问卷收集资料。

2、入院评估项目

2.1一般情况及基础评估:一般情况评估包括患者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入院时间、方式、过敏史等进行评估,基础评估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医师以及视力、听力、语言沟通是否困难等进行评估。新疆多民族地区、我院维吾尔族族、哈萨克族、俄罗斯等少数民族患者较多,为消除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我愿全天提供语言服务帮助,包括提供藏语、撒拉语、英语的翻译人员的充分沟通,使得我们获取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2专科评估:专科评估报或患者神志、瞳孔、五官以及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及四骨骼肌肉等各个器官评估,主要对专科阳性症状、体征或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客观的专科评估为医疗得出初步诊断提供了依据。

2.3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运用国际的ADL评分表对患者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移动、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十个方面评估,总分60分,表示生活基本自理.维护时提供帮助提供依据.

2.4患者跌到风险评估:护士用morse评分表完成入院评估中跌倒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跌倒病史、视觉、听觉是否退化、几个医学诊断、是否有静脉输液、置管、药物的使用、意识状态、步态、患者年龄R70岁等引起跌倒的高危因素。当跌到风险评估R45分即为跌倒高风险患者,启动“住院患者跌倒评估及预防措施记录单”并对患者进行特殊标识(患者佩戴红色跌到高位胸牌,床头挂“防跌倒”标识牌),提醒患者和照顾着及医护人员该患者具有跌到风险,兵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宣教,防止患者跌倒。

2.5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运用Branden压疮风险评估表,从患者感知能力、潮湿度、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摄取能力及摩擦力/剪切力六个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总分越低,发生芽庄的危险性越高。总分≤12分,每班进行在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压疮措施。

2.6疼痛评估:疼痛是疾病中最常见症状,对所有患者必须进行疼痛的筛查,并在画着疼痛发生时及时得到评估及处理。疼痛评估方法包括Wong-Baker面部疼痛程度质量表、NIPS新生儿疼痛程度量表、COPT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和FLACC疼痛程度量表。如疼痛评分1-3分,每天评估两次;评估评分4-6分每天评估四次;评估评分7-10分,每2小时1次,疼痛评分≥4分,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与处理,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记录表”中,所有疼痛评分均记录在体温单上,评分≥4分要体现缓解标志。

2.7社会心理评估:包括近期生活或工作有无不良事件、目前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对疾病是够理解,家庭支持系统是否良好、有无特殊隐私需求等。

2.8患者营养筛查评估:患者入院后,护士进行营养筛查,营养分析安帅茶内容包括:营养状况得分0-3分;影响营养状况得分0-3分;总分为营养状况受损评分+疾病状况评分,若年龄≥70岁,则+1分。若总分≥3分既为营养筛选阳性。主管医生根据护士营养筛查结果,提出营养师会诊要求。营养师在参考医生、护士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对存在营养风险者,营养是要对患者做全面营养评估,制定营养干预计划,提供营养治疗。

3、入院评估单子模块的应用

3.1系统自动生成或自动导入项目: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等基本信息可自动从病案首页读取并生成,不需要护士录入。

3.2采用下拉框结构化形式录入项目:传统手工书写格式实现模式化、规范化。减少了护士文字录入时间,方便、快捷,并且有效的提高效率和质量。

3.3信息共享:有利于护理管理的质量实时控制。可是质量控制小组及护理部定期或随时从网上查阅病历,了解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同时有利于医疗护理记录同步。医生首次病程记录、体温单记录可以与入院评估记录单的信息实时共享,达到分散输入、信息共享的效果,较少医护记录的误差及护理记录缺陷的发生。

4、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应注意的问题及误区

4.1由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评估:JCI标准要求评估者必须受过专业教育、培训,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医院不断组织学习,加强培训,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社会、心理、营养、康复、疼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患者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估。

4.2患者评估资料的分析利用:入院评估单由护士完成后,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参与评估的营养师、康复医生等相关人员一起及时对每一个患者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适当的时候让其参与,加以利用,制定患者的综合诊疗计划。

4.3常见误区及对策

4.3.1常见误区:其一,护士对入院资料收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简单套用。缺乏收集资料后的整理、分析、综合、判断的思维过程,既不能正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又很难把握患者的问题的程度,使入院评估流于形式。其二,忽视对各类评估工具及评估频次掌握不熟练,如疼痛评估的各类量表、跌倒、压疮评分表、昏迷评分表等。其三,护理评估资料的收集来源大部分是患者的主观感受,随意性和各种干扰因素很多,护士对评估内容的隐含性不能识别。

4.3.2对策:护理部规范入院评估框架、加强护士对评估工具及评估频次的培训,加强日常评估质量督导,室护士重视入院评估,建立评估思维,使患者入院评估真正意义上体现患者病情,为制定护理计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6

[关键词]长期护理;需求评估 ;等级评定;日本; 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60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1]提出将在我国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并提出将积极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长期护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配套措施。《意见》中确定了首批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15个试点城市,各地根据《意见》要求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已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且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将要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应坚持“保基本”的原则,将制度的保障能力定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首先覆盖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和失能程度最为严重的人群,待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逐步提高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标准。在此背景下,资源的高效分配是值得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其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定价收费、报销比例等,长期护理服务应按照服务对象失能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需求评估和护理服务分级机制,科学确定长期护理准入资格以及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享受护理的等级,是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前提与客观要求。《意见》中把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的建设作为试点的任务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家尚未明确统一的标准体系,各试点地区的情况并不一致。因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内起步最早,实践时间最长,本文将其作为国内实践的代表,对其需求评估和护理等级划分情况进行探讨,并将之与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日本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为相关制度的完善思考建议。

1青岛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现状

早在2012年7月1日,青岛市就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2]通过医保统筹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名称在长期护理中加入“医疗”二字,其保险基金(分为职工护理保险资金和居民护理保险资金)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定期划转,并不具有独立的筹资模式。由于基金规模较小,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从而决定了其服务主w和支付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青岛市最初确定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其中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可向定点护理机构申请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经评估鉴定后符合条件的,自核准之日起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可享受的护理保险待遇依据其病情和自理情况确定,享受护理保险待遇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护理费用,由护理保险资金根据申请人参与医保类型按一定比例报销(护理保险待遇不设起付线,参保职工报销比例为90%,一档医保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比例为80%,二档医保缴费成年居民报销比例为40%)。参保人可获得的医疗护理形式包括:医疗专护,指二级及以上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护理院医疗护理,指医养结合的护理服务机构为入住本机构的参保人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居家医疗护理,指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职工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巡护,指护理服务机构(含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巡诊服务。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有不同的申请条件,申请人只有满足特定的申请条件,且在定点护理机构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其进行的初评中得分低于60分,才可享受相应的长期医疗护理待遇。[3]具体的需求评估过程如下(见图1)。

有长期护理需求的参保人首先需向定点护理机构(凡经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批准成立的医疗服务机构,具备相应医疗资质的老年护理机构,或与相关医疗机构签订合作服务协议的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托养机构,均可申请为定点护理服务机构)[2]提出申请,定点护理机构接到申请后,按规定安排医保执业医师对申请人的病情和自理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申请人的失能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进食、洗澡、梳洗修饰、穿衣、如厕、行走、上下楼梯等。[4]此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定结果分为三级:得分≥60分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一定的帮助;41~59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多数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人照料。只有评分低于60分(不含60分)且符合特定医疗护理形式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定点医疗机构才可按规定及时为其进行网上申报,并将其病情和生活能力评定情况等信息传送至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系统。高于60分(含60分),以及低于60分但没有慢性疾病明确诊断的,不得进行网上申报。定点护理机构提报的网上申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确定申请人能否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申请人获得准入定点护理机构后,由定点护理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再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综合评估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评估(如性别、年龄、过敏史、家族史等)、生活状况评估(如饮食、睡眠、排泄、嗜好等)、生命体征评估(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心理社会评估(如情绪、思维、与亲友关系等)、跌倒风险评估(如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跌倒史等)、体格检查(如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置管与治疗情况(如胃管、尿管、造瘘管等)七个方面。[5]通过综合评估明确失能患者主要的健康问题和医疗护理需求,并以此为参考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最终按照计划提供服务。

自2017年1月1日起,青岛市将失智老人纳入了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并实行“失智专区”管理,[6]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针对失智老人的精准护理保障制度。初评由经社保经办机构确定的失智诊断评估机构特约专家进行,使用的评估工具为《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失智老人失智状况评估量表》(为国际通用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等有关检查量表。评分低于60分的申请人的可申请支持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病情为重度的失智人员可按规定申办长期护理保险待遇。[7]

2日本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方式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内容全面,除医疗护理外还覆盖了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除病后护理还包括了防止进入护理状态的预防服务。其早期的护理形式分为居家护理与机构护理两种,两种护理类型又划分为7个不同程度的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要支援”1、2级,“要护理”1~5级,不同护理等级给付的服务项目和时间不同,护理等级越高服务给付越多同时产生的护理费用越高。[8]2005年日本的长期护理体系中增加了社区依托型护理。[9]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人群是40岁以上的全体国民,其中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保险者,40~ 64岁的医保参保人员为第二号保险者。[10]根据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法》的规定,第一号保险者一旦有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保险权利就自然产生;第二号被保险人只有在患上帕金森病、老年前期痴呆或者中风等15 种疾病时,才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长期护理保险按照国家和个人各负担一半的原则筹资,65 岁以上人口的保险费从退休金中直接扣除或与国民健康保险费一起征收,仍在职的40岁到64岁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则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11]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具体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以及服务费用的限额等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老年人要获得长期护理服务,首先需要经过严格的需求评估和资格认定,具体的申请流程如下(见图2)。

由老年人本人或其家属向所居住的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或护理保险代办处提出申请,护理保险机构接到申请后,派护理管理者对申请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入户初次评估并填写一份统一的调查表,评估项目包括老年人的视力、步行能力、能否自己翻身等85项内容。护理管理者必须是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如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等)或有10年以上护理服务经验的非专业人士(如居家护理服务工作者),他们需通过地区级的从业资格考试,且之后接受32小时的强化从业训练,才能获得护理管理者资格证书。[8]护理管理者完成调查表之后,将表中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再用一套特定软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推算出申请者需要的护理时间。初步评估完成之后,护理管理者将评估报告提交给市町村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或称之为“护理认定审查会”(由5名左右专家组成,成员应当具有保健、医疗和福利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由该委员会根据初次评估的结果,并参考申请人主治医生的意见书及访问调查时的记录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审查,并做出“符合”或“不符合”(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条件)的最终决定。[10]若审查结果为“不符合”,申请人则被认定为具备自立生活能力,而不能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服务;如果申请人“符合”接受L期护理服务的条件,“护理认定审查会”则会进一步对其接受护理服务的程度做出如上文所述7个等级的区分。[11]确定了护理等级之后,护理支援机构的工作人员根据“要护理”或“要支援”的被保险人的身体情况,与被保险人及其家属共同协商制订与其相适应的“护理服务使用计划”和“护理预防计划”。

3青岛市与日本长期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现状的比较

青岛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度的保障范围和支付能力与日本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其给付范围限定在医疗领域,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项目则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照料领域,且日本不仅注重事后保险,还将进入护理前的预防措施纳入保障范围。就两者的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而言,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二者之间最为突出的区别是,相较日本将长期护理服务按照护理需求程度高低划分为7个不同的等级,目前青岛市尚未出台服务分级给付与管理的具体措施,不仅没有细化老年护理的具体需求,而且也没有对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科学分层。[12]因缺少对其制度运行现状的调查,本文无法将二者的资源分配状况进行对比,但在我国护理资源有限的国情下,服务等级与认定方式的划分是服务提供和待遇给付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度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必须将其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者的其他区别体现在护理服务准入前的需求评估环节,虽然两者的需求评估都包括初评和二次评估两个阶段,并且都由第二次评估结果最终决定申请人能否获得保险待遇,但是需求评估的主体、工具、内容和结果等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认为其中较为突出的几点包括:

第一,需求评估的目的和用途不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申请,需提交给申请人所在地区的护理保险机构,由该机构组织评估判定其失能程度,再以此为依据安排适当级别的护理机构与服务,这一评估过程主要决定的是“能否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只要被认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即可享受保险给付,需求评估的最终结果作为分配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和制订个性化服务计划的依据。而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申请,实际上是一种“定向申请”,即申请直接提交给定点护理机构,申请获得的也是该机构提供的特定类型的服务,评估的目的是确认申请人是否满足获得享受该机构服务的条件,因此这一评估过程主要决定的是“能否获得某种特定的护理服务”,评估结果不用做分配护理资源和制订服务计划的依据。或者说日本是根据评估结果分配不同的资源,而青岛则是先申请某种资源,再评估是否具有享受该资源的条件,缺乏一个上级部门在机构间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因此两者从源头上便存在实质性的差别。

第二,需求评估的标准和内容不同。青岛市的初评所使用的评估工具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内容主要为病情和自理情况,即身体失能程度的评估,初评结果为重度失能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评估。而日本的初评内容除身体状况,还加入了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评估,评估内容更加全面,而且日本初次评估的结果有计算机分析软件的提供的技术支持,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具体,初评结果只是得出申请者需要护理的时间,并不做决策性的评定。就二次评估而言,青岛市的评估内容是提前限定的享受特定护理服务的条件;日本则是除了评估是否失能,还将申请者划入到某一服务等级中。青岛市在初评阶段只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即身体状况评估将轻度和中度失能的申请人排除在了制度之外,而日本则是在第二次评估才做出是否获得准入的决定,且被排除在外的只是生活能够自理的人。

第三,需求评估的机构和人员不同。青岛市初评机构为定点护理机构,执行者是医保职业医师,即医保医师,主要考察的是医疗保险的专业知识,对医学、护理、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并无要求,青岛市的相关文件中也没有对医保职业医师的资格进行说明,且缺乏其他类型专业人员的参与。而日本的初评机构为护理保险机构或代办处,评估者则为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等护理管理员。两者的评估实施者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日本的护理管理者除了要求具备社会福利学科知识,还要求具备有医学、护理、社会工作等学科基础,并要求有充足的工作经验,这更加有利于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就二次评估而言,青岛市的评估主体是社保经办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没有要求一个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而日本的二次评估引入了多学科专家小组,相较青岛市而言日本的需求评估主体更为专业。

4思考

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制度探索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走在了前列,但与日本的制度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需求评估是确定服务资格、制度服务计划、提供护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和依据,青岛市在制度的下一步标准化建设中有待强化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服务质量评价等体系的顶层设计。放眼全国状况,由于国家尚未明确统一的标准体系,各地对失能程度的认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且我国不仅是在长期照护领域,连最基础的居家、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都没有一套合理的需求评估工具,极大地制约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影响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护理需求分级制度和评估标准,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开发一套全国统一适用的需求评估工具,使之有利于整合各个不同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更具针对性的供给。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机构可承担专业的护理需求评估职能,多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 人社厅发〔2016〕80号[Z].2016-06-27

[2]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青政办字〔2012〕91号[Z].2012-06-19

[3]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关于印发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的通知,青人社发〔2014〕23号[Z].2014-12-30

[4]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民政局 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青人社发〔2012〕52号[Z].2012-08-10

[5]青u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医疗护理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的通知,青人社办字〔2016〕81号[Z].2016-06-12

[6]人民网 青岛将重度失智老人试点纳入长期护理保险 开设“失智专区[EB/OL].(201-01-04)http://sdpeoplecomcn/n2/2017/0104/c166192-29552609html

[7]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规范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青人社发〔2014〕23号[Z].2014-12-30

[8]陶秀彬,匡霞 国外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8):1967-1970

[9]吕学静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启示[J].中国社会保障,2014(4):74-75

[10]戴卫东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J].东北亚论坛,2007,69(1):39-44

[11]张拓红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4)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7

1创新整体医疗管理拓展深化为部队“两全”服务模式的措施与成效

整体医疗管理指基于系统原理和现代医学模式,以伤病员为中心,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流程、发动全员参与,为维护和促进服务保障对象健康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工作[2]。主要以开展整体医疗相关知识教育、营造学习创新的氛围和建立整体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等方法促进实施。整体医疗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整体医疗管理所具备的现代医学观以及服务保障体制和方式。整体医疗是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一种有效的医疗管理模式,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化与拓展,本院于1998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3]。其拓展医院的服务功能,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内涵,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资源得到优化利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医院在为部队服务工作中大力推行整体医疗管理,深化“两全”服务模式,促进为部队服务工作质量、效率、标准的升级,实现了总部提出的医院由传统的疾病防控、伤病救治向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转变的任务[4],受到总部、军区各级首长的充分肯定。

1.1拓展健康服务功能整体医疗管理模式按新医学模式要求,依托医院专业优势拓展健康管理功能,与“两全”服务模式相辅相成,深入开展健康防病宣教工作。编写更新《部队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丛书》《心理手册》及《官兵健康快讯周刊》等书报发至体系部队班排。加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配足配齐人员设备,完善职能。健康管理中心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体系部队在职干部和离退休干部个人健康档案,对干部健康实施全程跟踪[5];购置健康体检车便于外出到偏远散体系部队开展体检。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部队官兵健康防病意识,降低了常见病发病率。部队官兵健康知识知晓率由2006年的21.3%提高到2010年的85.7%。某部的昼夜发病率从2007年的1.45‰下降到2010年的0.97‰,年后送率从2007年的2.02%下降到2010年的1.73%。通过体检筛查出糖耐量异常、慢性肾病、癌前病变、临界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等早期疾患450多例,为临床及时诊断和干预治疗赢得时间。

1.2量化评估患者整体病况建立整体医疗评估制度,对伤病员进行躯体疾病评估、病例分型评估、病重病危标准评估、心理状况评估、营养状况评估、社会支持评估、疾病认知评估及综合整体评估,由经治医师综合分析作出结论,针对伤病员特点、疾病危重程度提出全面完整的诊疗方案,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如本院先后对住院的3000多名部队伤病员(心理科除外)进行心理评估,对需干预的147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服务,配合躯体疾病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1.3优化整合学科提升技术水平整体医疗注重医院整体实力的发挥与效益,按照有利于伤病员服务需求和学科技术发展的原则实施学科整合与分化,实现优化配置。一方面将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的疾病从原有科室分离组成专科。如本院把糖尿病从内分泌科分离组成糖尿病专科,实施专病专治,增强诊治效果。另一方面将部分交叉学科或学术关系密切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学科中心。如本院通过整合成立的肾脏中心、心脏中心、妇幼中心、肿瘤中心、神经心理卫生中心等科室,多个原来各自分散、弱小单一的科室通过组合形成综合优势,促进学科技术的发展和卫勤保障能力的提升[6],先后获批成为全军、军区及广西的医学中心或重点专业。

1.4打造整体医疗团队整体医疗管理强调医院的整体协调性,推行的是医疗团队工作模式,以改变传统以医师为中心的“家长式”服务模式,实行以医护为主,根据对伤病员全面评估及病情的需求,让药师、技师、心理师、营养师共同参与的“六师”团队诊疗服务,团队成员之间通过会诊、规范诊疗、合理用药、营养调配以及心理调节围绕患者需求密切协作、协力、协调,使“每个伤病员都感觉到是一个团体在为他服务”。

1.5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医院成立伤病员管理办公室、患者资源部及临床支持中心等服务机构,加强伤病员行政管理,协调解决伤病员就医过程的各类问题,减少科室事务性工作压力,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同时借助多种手段对原有医疗服务流程进行消除、简化、整合、优化,先后改造医疗、护理、药技、后勤及职能等流程100多个,提高工作效率和伤病员满意率。医疗纠纷千人投诉率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下降40%,10余年来未发生医疗事故,伤病员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1.6贯彻落实医学伦理学制度医院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着力提高医务人员伦理道德水平,坚持用白求恩精神建院育人。组建医学伦理委员会,成立医学伦理办公室,涉及医学伦理的医疗问题必须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组织专家梳理总结各学科专业对应的伦理学制度并付诸实施,将医德医风规范、医学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落实情况纳入医务人员考评体系,促进医患相互尊重,增进信任,弘扬正气,起到良好示范作用。2010年总部在本院成功召开“181医院用白求恩精神建院育人观摩会”。

1.7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拓展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有力促进了为部队服务工作全面落实。门诊就医流程进一步简化,候诊时间缩短,就医手续更加方便,工作效率提升;医疗质量监管实现了适时可控,合理用药实现了自动监管,医疗质量监控手段更加科学、完善;与基层部队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教学及心理服务网络体系,极大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建设水平,减少伤病员看病就医成本,促进部队安全管理。2010年,全军数字化卫勤工程建设研讨会以本院作为现场组织进行了观摩示范。

2体会与思考

2.1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融入拓展了“两全”服务内涵本院创新的整体医疗管理模式是“两全”服务内涵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强化健康管理有效拓展医院功能、科学整合促进学科技术的发展提升、优化医疗质量效率促进内涵建设、建立新型医疗团队及转变升级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有效提高为部队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适应新的医学服务模式转变要求。

2.2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生成与保持在深化拓展“两全模式”实践中,通过健康保健知识的传播,以及健康管理服务功能的拓展可以明显提高官兵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保健意识,为临床早期发现病症、诊断疾病和干预治疗赢得时间,延缓疾病发生发展的速度,降低发病率,促进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与保持。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8

(一)落实孕产妇安全管理的五项制度,切实加强对辖区内高危孕产妇管理,强化孕产妇风险评估与管理;

(二)市妇幼保健院掌握辖区内孕产妇妊娠风险整体状况,定期分析,提出干预措施和建议;受市卫健局的委托,定期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负责辖区内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上报及反馈;组织开展辖区内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培训。

(三)强化首诊医疗机构妊娠风险筛查责任;强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妊娠风险评估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结果,在《母子健康手册》或《孕产妇保健手册》上标注评估结果和评估日期。对于风险评估分级为“橙色”、“红色”的孕产妇,医疗机构应当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报告单》,在3日内将报告单报送市妇幼保健院;明确医疗机构对高危人群管理职责;医疗机构落实高危专案管理。医疗机构要将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作为重点人群纳入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的孕产妇,要及时向市妇幼保健院报送相关信息,并尽快与上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共同研究制订个性化管理方案、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危急重症救治制度,危重救治中心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切实承担起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会诊、接诊和救治任务,畅通危急重症转诊救治绿色通道,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9

关键词: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分配

一、绩效改革背景

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以收入为主导的成本核算奖金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和问题:第一,科室提成比例各异,难以反映不同科室医护实际工作量和服务质量。第二,因收费价格的局限性无法体现不同医疗服务项目在技术和风险上的差异。第三,医院缺乏科学化的绩效管理工具引导,未建立起相关考核体系。第四,科室内部分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未能拉开档次。第五,奖金核算粗放化,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随着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以及我院自身发展的要求,绩效改革势在必行。2013年底医院引进美国哈佛RBRVS(Resource-basedrelativevaluescale,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评估系统。其主要内容是把医师的工作量、开业成本和所受专业培训的机会成本作为资源消耗因素,测算出医师每次服务的相对值,客观的计算出医师的劳务报酬。为了公正评价医务人员劳务报酬,RBRVS被国内多家医院引用,成为绩效改革,提升医院管理手段的有效评估工具。

二、指导思想与实施步骤

1.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精神,从优化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成本管理、减轻患者负担目的出发,确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兼顾公平、差距合理,坚持向临床一线及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2.实施步骤

第一,科室调研访谈。全面掌握科室目前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内部流程、工作量、人员结构、岗位以及设备利用情况等。第二,确定绩效总量。对医院近三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确立绩效总量。第三,建立绩效类别,确立绩效级差。按全院岗位分设为医师、医技、护士、机关后勤四大类,将各系列绩效级差设计为医>技>护>机关>后勤。第四,设立各类别工作量的KPI评估标准,建立相对应的考评体系。第五,划分核算单元,建立核算单元成本控制制度。第六,建立新绩效管理考核分配方案。进行新旧方案对比分析、数据测算。第七,新绩效分配方案正式试运行。及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正、跟踪并予以解决。

三、具体做法

1.绩效制度中科室承担成本项目的范围及比例明确西药费、中药费、材料费(含血费),不纳入绩效方案中核算,鼓励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控制药品比例和材料收支平衡。将核算单元成本分为两大类:可控成本及耗材类。低值耗材收支核算与绩效核算结合,可以避免材料漏收和浪费,降低医院成本。2.医师绩效奖金计算绩效奖金=医师工作量×绩效费率-科室可控成本3.医技科室工作量绩效计算(科室收入-耗材成本)×绩效费率+工作指标(KPI)×件数单价-科室人员工资4.护理人员工作量绩效计算护理费+护理治疗费+标准护理时数单价×(床日数+入院人数×3+出院人数×3)-科室可控成本四、绩效考核与分配我院成立绩效办公室,专门负责统筹全院绩效管理的实施工作。根据岗位特点,制定工作量、效率、药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指令性任务等指标评分标准,由相关职能科室定期对核算病区进行质量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科室绩效挂钩。各核算单元实行“院科二级分配制度”,其分配原则:第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各科室成立“绩效奖金分配小组”,由科主任或医疗组长、护士长及职工代表2-3人组成,科室二次分配方案必须由科内讨论通过,报医院备案后方可执行。第二,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根据内部岗位特点、技术水准、风险程度、责任大小、工作质量与数量、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拉开差距。第三,门诊挂号、手术分配到人,病房分配到组,主刀医生比例必须高于助手原则。这种做法既体现多劳多得,又兼顾团队合作。第四,专职门诊医师绩效不得高于同级别住院部医师绩效奖金的原则。第五,同工同酬原则。五、绩效改革成效经过一年的绩效改革,我院将RBRVS理论评估系统应用于医院绩效和成本控制管理的实践研究。其作法彻底改变了原来以收减支结余提奖为主导的科室核算分配模式,运行一年,已初见成效:第一,观念改变,大家节约意识、成本控制理念增强。第二,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病人满意度增加,病人满意度由2014年的90.78%上升到2015年的95.41%,从而医患纠纷减少。第三,通过绩效手段优化医院内部管理流程,充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效率,提高医院各层面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第四,医院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各项工作量指标明显转好,并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与去年同期对比,业务收入增长16.94%;门急诊人次累计增长3.63%;出院人数增长9.35%;平均住院天数下降0.2天;手术台数增长12.7%,三、四级手术所占比例上升;不计价低值易耗成本不随收入上升反而下降近16.9%。第五,充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高精尖医疗项目、推进新技术的开展。通过量化工作量的考核,实现个人劳动价值,稳定职工队伍。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能激发全体职工的潜力。我院的绩效改革省内率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绩效试点,形成有参照、可调节、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对实现医院长远战略性目标,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我院做法值得省内外兄弟医院借鉴与参考。

作者:姚庆 康盛兰 邱媛媛 罗欣 单位: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李磊,夏景林,罗力.RBRVS在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11):42-45

[2]余璐璐.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医院奖金分配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医院,2014(6):49-50

[3]刘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经济师,2014(10):257-258

[4]何思忠,孙礼侠.芜湖市某公立医院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2013(10):724-726

[5]郑大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临床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J].现代医院管理,2010(6):7-10

[6]吴剑,叶金松.RBRVS评估系统在医师绩效管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2013(2):49-51

[7]朱永生,闻浩.以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与奖金分配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4):5-7

[8]陈民,金玲,魏晋才.医师绩效评估系统的实践体会[J].卫生经济研究,2012(4):18-21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篇10

Abstract:The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models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o develop with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assessment system, assessment methods,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aspects of objects, to explore a complete and effectiv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public health, public health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an ever improving level of service.

关键词:绩效 公共卫生 管理

Key words:Performanc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作者简介:臧立新,(1968―)男 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教授 在职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23-02

现代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医院管理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公立医院缺乏少内在激励去寻求医疗行为的高效性。要树立医院经营理念就要建立一套涵盖经济补偿、竞争、分配激励、自我约束与质量保证机制的科学的管理经营机制来激励卫生系统提高效率。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机整合机构内所有部门与组员力量,并以机构的整体目标为己任,引导机构将稀少的资源用于最适当的地方,并引发员工的内在激励,以促使资源可以获得最有效率与效益的发挥与运用。所以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以促使机构的整体潜力可以完全发挥出来,使医疗服务的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因而使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家的卫生系统改革的重点是在不影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的前提下提高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因此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成了卫生系统关注的焦点。由于卫生有关信息的广泛可得导致了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可能会导致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对卫生服务提供的监测,甚至控制上。现阶段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这一问题。医疗保险机构为保证医保费用的平衡,把控制的旋纽放在医院服务的提供上,不仅对每次医疗服务提供的药品和金额加以限制,而且对医院医保患者的总额消费进行控制,此项政策的实施将给医院的发展带来影响,医院也会采用一些措施来减小医保负担,如提高医保患者入院的门槛,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因此,医院的绩效评价中应增加同症再入院率的指标,不仅可以衡量医院与医保患者之间的协作,也可进一步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但现时情况下,此指标在各医院均不可得,鉴于医疗保险信息覆盖面的增加,此指标应被列入医院绩效评价中来。在对医院绩效进行评价时,可采用比较测量。将所评价医院的产出与最好单位的产出相比,对新思想、创造及创新持开放的态度,并将其融合到目前的工作中去,经过不断的比较,巩固测量结果,再与最好的比较,进行下一步的轮回。找到最好的单位,有了比较对象,就有了一个目标,可以激发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潜力,尽力追赶并不断超越。

二、使用综合评估法来进行医院绩效管理

对许多医院来说,管理者费尽心思所设想的医院发展策略,常常无法落实而变为短期的行动。换句话说,管理者常常会遇到长期策略无法与短期行为互相连接的窘境,于是许多宝贵的资源被浪费来解决层出不穷的眼前问题。许多的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发展有一定的目标,但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限制无法顺利实现。那么医院管理者如何将长期策略与短期行为结合在一起呢?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建立这种连接。我们可以分四个步骤完成综合评估。首先,对于医院发展的远景进行转化。将医院的发展远景转化为一套依医院发展的阶段而指定的目标以及绩效衡量指标,使医院近期的发展有遵循的原则和方向,又朝医院的远景目标迈进。第二、沟通和连接。管理者应与医院内的所有成员沟通并说明医院的策略,让医院内各层级的人员都能对医院的长期策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与认识,使整个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目标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提倡知识共享和高度的参与,让每一个职工都与强烈的参与感和投入感,凝聚医院的向心力。同时,建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职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第三、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医院绩效管理的五个流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到提高内部和外部顾客的满意度,最后促进医院学习和创新发展方面提出详细的目标和测量值。第四、反馈和学习。使用综合评估可以让管理者随时检测策略的执行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益,如果有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问题在哪,如何改进?综合评估从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发展为机构策略管理制度,在医院管理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三、以医院绩效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我国医疗服务付费是单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度。而按服务项目付费是一种后付制,难以对医疗费用的总量实现预算管理,不利于保持医疗卫生费用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合理比例;由于是简单的根据服务量来确定费用支付,容易促使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得到较多的经济补偿而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同时,由于服务量决定经济利益,容易促使医疗机构扩张型的发展,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为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改革成为医疗改革的当务之急。将注重的焦点放在国家医疗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去增进其绩效上。前瞻性支付制度的推出,将把医疗服务的财务风险部分转移到医疗提供者身上,使医疗提供者具有成本意识,并且愿意去改变他们过去的医疗行为。通过医院绩效的管理,可促使医院管理者注重财务运营,提高管理效率,使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四、制定个人绩效考核制度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其工作比较特殊,其产出是病人的健康,因此不能单纯的以工作量的大小作为衡量医生工作的指标,应该用治愈率、病人满意度等一系列医疗服务指标并结合其工作量作为衡量其绩效的综合指标。医院要完善医生的激励机制,就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医生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衡量每位医生的付出,从而对其采取相应综合激励,使其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但由于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上海市尚未有医院建立医生个人绩效考核制度,而仅停留在以科室为单位的考核上。虽然医疗服务是集体协作的活动,但如果不能体现个体绩效差异,容易造成“科室大锅饭”,只有科室考核和个人绩效考核相结合,才可以更好地调动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五、注重绩效反馈

虽然很多医院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仅仅局限在对一般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有的医院把其作为科室考核的依据,有的作为超额提成的基础。殊不知,反馈是绩效考核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反馈,可以使各科室和职工知道管理者的评价和期望,从而根据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反馈,使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个人绩效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和指导。惟其如此,绩效考核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六、将薪酬和绩效管理相联系

管理需要考核,没有考核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为全面推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与考核的管理方法,在医院薪酬分配方案的制定中,立足真实的统计报表资料,尽量选取贡献大、确定性好、敏感度高、操作性强、人为因素小的考核指标,以“质量考核”、“绩效评价”两轮机制代替以“经济为核心”的单轮模式,变单一的科室经济核算为经济社会效益与工作服务质量双重考虑,进而渗透到科室二次奖金分配中,将有利于缓解临床科室长期纠缠于系数的压力,有利于每位人员有具体工作指标,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也符合稳步推进原则,有利于促进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成本概念不断加强,产生更准确、可靠的信息供宏观决策,公正透明地推进医院主流渠道的分配,更好地适应政府对公共卫生行业规范管理的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1.《公立医院的机构改革与管理》卫生部门改革与可持续性筹资旗舰培训课程教材,2001

[2] 2. Gilson L.,Alilio M.and Heggenhougen K. Community Satisfaction with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s:An evaluation undertaken in the Morogoro Region of Tanzania.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94,39(6):7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