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8-27 15:18:47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1

摘 要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这场危机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既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赋予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4]罗珊.华东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2010.12.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约风险,具体是指借款人违反约定,无法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二是利率风险,具体是指受国内外经济的波动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比预期收益要低,还要动用自己内部资金补充储户利率的缺口;三是人为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内部职工操作不当为银行带来的损失,也叫操作风险;四是汇率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汇率买卖过程中或者出现在结算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国际汇率的影响而为银行带来的损失。这几个方面的风险都需要银行内部的管理系统时刻关注和面对,需要银行加强管理。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在银行内部,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多,而这些工作人员中,整天不作为的、混日子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任。这些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也不够完善,银行内部各个部门都在各负其责,他们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的协调合作,对金融风险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样一来,银行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制度仅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而缺乏对贷出款项的监管力度,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因此,科技水平的落后致使银行内部在应对金融风险时的技术水平偏低,许多金融风险调控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导致银行内部难以抵挡金融风险的侵害,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

这些年,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个领域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银行作为金融投资行业的核心市场,其各项管理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享受国家在存贷方面给予的保护特权,垄断了金融利润,并且缺乏创新的动力,再加上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仅注重扩大单方面的规模,而忽略了长远打算,尤其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管理风险的途径

(一)定期培训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与建设

在我国的商业银内行中,内部工作人员数量多,工作态度不够统一,尤其缺乏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技能和对金融风险危害的深刻认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大力宣传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理念,增强工作人员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知,明确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金融风险的思想意识植入每一位工作员工的心中,让他们能更认真、更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随着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银行内部一定要加强对各项金融风险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员工金融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增强,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力军,必须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能带领内部员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风险,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促使银行的发展之路更平坦,前景更广阔。

(三)要增强商业银行内部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难以应对高科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势必会对银行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要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让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并将其改造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让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更加完善。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3

统的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一位数徘徊。加快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首要任务。

在全面履行对WTO承诺的前夜,为创造中外资商业银行平等竞争与深入合作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中外资银行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史上第一次专门颁布文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全面规范和引导,标志着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和创新监管将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指引》共分七章48条,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鼓励发展,强调规范,服务客户,教育公众。

鼓励发展

银监会将充分鼓励和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在审慎经营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引导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平等竞争和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为广大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监管部门,银监会将积极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制度和法律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强调规范

《指引》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时遵循国际通行惯例和基本原则,如合法合规、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注重风险管理以及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等,尤其要做到“认识你的业务”、“认识你的风险”、“认识你的客户”、“认识你的交易对手”。《指引》强调,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风险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银行业务活动日益国际化和复杂化,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正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风险自我管控能力。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负责制定创新风险管理战略,将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纳入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服务客户

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评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果的重要标准。针对当前银行业在创新活动中对客户利益保护不够的问题,《指引》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提出商业银行在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创新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中国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普遍又比较缺乏,风险承受意识和承受能力比较低,因此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和尽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履行对客户的保密义务和尽职责任,为客户提供专业、客观和公平的意见,确保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符合其真实的需求;产品销售以后还要建立有效的受理客户投诉渠道和处理机制,妥善解决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提高金融创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教育公众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4

一、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

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本质、作用及其蕴藏的风险是规范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跨界从事金融服务,也包括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金融业务。由于传统金融机构较注重风险管控,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开展金融业务正向效应多、风险事件少,因此目前舆论争论和关心的其实集中于狭义的互联网金融范畴。

第二,应当充分肯定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互联网金融整体上符合现展潮流,天然具有普惠金融基因,可以较好地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资本需求,发挥了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比如,一些从业机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极大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好地满足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的“长尾”客户的信贷需求,有效支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不能简单地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全部“嫁祸”于互联网金融。目前出现的大量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一系列风险事件,实质是披着P2P借贷、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是伪互联网金融。例如,“互联网+集资诈骗”其本质是集资诈骗,不能等同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不等于互联网金融,其本质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只有“互联网+真正的金融服务”才是互联网金融。因此,不能因为发生了一些风险案件就简单地否定互联网金融。当前对伪互联网金融进行打击和专项整治,将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有助于营造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因此,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具有金融固有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属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还具有一些特殊风险。具体来说,一是存在“长尾”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对象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长尾”人群,而“长尾”人群的金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往往相对薄弱。二是网络经济具有“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特性,不可避免会出现前期“一哄而上”,后期大批企业因竞争失败而退出市场的情况。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混业”、“跨界”的特性,各种业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能够随意组合,出现产品“混业”、平台“混业”乃至集团“混业”,这也容易产生隐蔽性更强、传染性更高的金融风险。四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基因”不同,传统银行机构一般风险意识较强,讲究“稳健经营”,而互联网企业创新意识较强,追求“客户体验”,风险意识和内控管理相对较弱,若放松监管容易产生风险隐患等。

二、如发展互联网金融

为了趋利避害,使互联网金融纳入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的轨道,笔者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以支持实体经济为根本,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以客户的真实、合理需求为动力,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优势、社交网络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成本优势等,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实现实体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反之,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脱实向虚”,演变成为拉长融资链条的“金融掮客”和民间高利贷的“网络升级版”,不仅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健康发展,甚至会加剧金融市场的风险。

第二,要加强外部监管。在立法制规层面,要在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出台相关法规,尽快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无监管、无门槛、无规则”的状况,对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形式、准入门槛、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和处罚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在监管协调方面,鉴于互联网金融具有跨界、混业的特性,一方面要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形成有效的金融监管合力,避免出现“三不管”地带;另一方面,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的监管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业态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还应加强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协同,明确职责分工。在监管手段方面,各监管部门不能停留在用“土的”、传统监管手段上,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管理。

第三,要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是行政监管的有益补充和有力支持,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应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如果行业自律作用发挥得好,行业发展有序规范,监管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反之,则会迫使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刚性,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措施。因此,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作用,并与行政监管有机结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发展至关重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己于2016年3月25日正式成立。要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的契机,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并推动形成统一的产品标准、行业服务标准以及数据统计标准等,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引进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等金融创新方式,来谋求更高的利润,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然而从已有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创新对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仍是个新事物,需要在摸索着不断前进,所以,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更需要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创新的目标,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推出的每一种金融产品都关系着它的信用,存在信用风险。但与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相比,金融创新类的产品存在着更高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一些创新透明度不高和表外业务而言,因为这些业务杠杆性强、自由度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监管手段,对业务对象约束不足,一旦风险爆发,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力推动了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和服务数字化的发展,并且金融创新正是依托新技术的典型的代表。但是这些新技术本身的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会转移到其应用的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首先不完善的技术和技术缺陷引发的风险。其次,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会使原有的技术很快过时而产生的技术摩擦风险。再者,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失密、失真、过时、不全等问题。第四,操作人员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引发的操作风险。同时,相关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的缺陷和业务特点,从事非法侵入、盗取、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项目开发失败风险

由于对于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存在缺陷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创新项目的失败。金融创新项目的存在市场认知度较低、商业银行缺乏开发和管理经验、技术复杂等问题,都会影响金融项目开发的成功率。一旦项目开发失败,那么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将不能产生收益,甚至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四)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中存在的监督反馈机制的缺乏、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会计制度的不科学等问题,都会产生极大的风险。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过于激进、不重视内部管理的建设,内部管理跟不上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影响了金融创新业务员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风险,导致了市场营销投入扩大,人才缺乏、管理混乱、会计失准等问题,造成严重的损失。

(五)法律风险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逐渐放松了金融管制。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对金融领域都会重点关注,并颁布了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实施金融创新,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对法律认识不清,而触碰碰到法律边界,引起相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被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而被叫停,造成损失。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创新体制

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风险,不能为眼前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而过于激进,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在金融创新决策时,要充分调研,回避决策风险。其次,在产品营销中,要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如分散、转移等。再者,在创新业务的实施中,要避免从事高度风险业务,对风险实施足够的控制。最后,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自上而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要实现风险常态化管理,就应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对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创新风险至关重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要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的正确性、传播效率和利用率。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实施专门的管理,并负责全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和相关风险防范技术的培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相关的防线信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管理,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会计信息,通过对相关风险的科学处理,获得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发现存在的重要风险问题,及时进行消除和解决,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减少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当下金融创新业务不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吸收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施正确的激励,提高的他们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快金融立法创新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必须有科学的监管体系,金融创新离不开立法的创新。首先应该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立法。其次,在进行金融立法时,要充分考虑,权衡得失,进行充分调研和听证。再者,要加强立法的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足够创新空间的同时,也能加强监管,权衡和保护参与各方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7(5):43-47.

[2]陈华.金融结构扭曲与国有银行脆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02-105.

[3]潘敏.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08(10):88-90.

[4]李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6

关键词: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

一、前言

银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对国家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来看,由于银行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金融政策和金融管理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调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成为了影响银行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银行能够正常有序经营,有效抵御金融风险,我们应对银行金融风险的种类有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分析银行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具体的金融风险应对策略,提高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银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银行金融风险的种类

从银行当前经营管理现状来看,银行所遇到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其又可以分为:国家风险、风险、法律风险和结算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多种风险的总称,对于信用风险的理解,我们应将其作为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来看。

(2)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又包括利率错配和利率波动缺口风险。基差风险。基差指同一时点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差,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用权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汇率风险: 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对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不得到有效消除,将会影响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效果。

(3)流动风险:(常被称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微观上指变现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流动风险是目前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风险之一,银行在经营中必须保证一定的流动量,才能有效应对流动风险。

(4)操作风险:欺诈、交易系统及清算系统故障、个人不充足的员工训练及操作失误,突发事件,道德规范。操作风险主要是银行在具体经营管理中由于系统和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消除的。

三、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金融风险对银行产生的重要影响,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对金融风险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风险管理的体制尚未成型。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金融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上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从目前国内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金融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在于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尚未成型,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无论是在制定过程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尚未成型,成为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2)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在资本市场上信息保护较为严密,一般的资本市场信息都掌握在大型的银行手中,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有价值的资本市场信息,导致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不但不利于银行总体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因此,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成为了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

(3)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薄弱。从银行遇到的金融风险来看,如果某一种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理,银行将在经营中遇到较大的风险,总体经营效果将会受到较大影响。由于缺乏对金融风险的认识,目前多数银行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分散措施都不十分理想,在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方面也比较薄弱,不利于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薄弱是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四、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鉴于金融风险对银行造成的严重影响,银行要想有效应对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治理效果,就要结合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鉴于银行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银行在应对金融风险过程中,应将体制建设作为重点,不但要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基本程序,还要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保证银行的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管。为此,我们应将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程序,健全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作为重要工作,确保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便于操作满足实际要求。

(2)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到管理体制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在金融信息上缺乏透明度,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企业管理,在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制度,保证银行间的金融信息得到合理流动,提高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效果,促进银行金融管理发展,切实解决银行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为此,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应对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3)加强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考虑到当前银行对金融风险缺乏预防和分散风险意识问题,我们不但要从加强银行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意识入手,还要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银行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和分散,保证银行的金融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理。为此,银行应从加强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入手,有效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对金融风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了解金融风险对银行的危害,制定具体对策,具体应从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加强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等方面入手,实现银行金融风险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 甘爱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权分析[D].厦门大学,2013.

[3]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3.

[4] 孙伯灿.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3.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现状 金融风险 管控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有二十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深入的改革,随着农村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农村的小企业、小作坊数量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指标不断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以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农村小企业、农民生产消费信贷需求,农村实行金融体系改革调节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国家支持“三农”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农村金融格局的改变,我国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渐完善,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已有多家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分支和银行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农村县城和乡镇区域,营业网点覆盖率也逐年提高,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基本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很有必要,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较好。一些地区将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升格为农村商业银行,给农民生活、生产带来了便利,给农村的小企业、小作坊赢得了利润时间,使农民创收、增产的干劲十足,农村商业银行的进入,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大有改变,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在今天,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带领我国农村金融行业向前发展和进步的龙头。

二、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1.对金融风险管控认识不足。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在各行各业都推行的是以人为主控制管理的模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是实行对人的管理、对人的控制。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产权由集体国有变成了股份国有,虽然国家于97年曾了关于加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一些长期贷款或单一的客户进行贷款额度、备付金多少等方面实行控制。加入世贸后,银行业逐步向国际化靠拢,推行了五级分类贷款制度,以及信用评级办法,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管理进行了大步改革,前后相应出台了一些内控管理制度,使改革后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逐步走向正轨,金融风险管控逐步规范化、逐步科学化。当前,由于少数高管人员,对时局的变化、改革的形式认识不清,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成绩,对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经营风险认识不足,忽略了实际工作中经营风险管理,甚至认为风险管理控制是某些部门、某些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某些部门、某些领导也担心害怕责任风险,只能降低业务量以减少个人承担的责任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风险依然存在,降低业务量减少经济利润指标也难以达到金融风险管控目标。

2.金融风险管控体制不健全。银行体制改革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国家相继出台颁布一些政策,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农村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风险计量体系还不健全,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无法识别经营风险,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实际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创新,经营类别和品种也逐步增多,内控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于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并且原有的内控制度无法及时更新和完善,导致内控制度落实难,执行难,工作人员违章、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账、坏账大家视而不见,你知我知都不说,以免各项考核指标无法达标,直接影响部门或个人实际经济收入,此现象如今仍成为银行内部的潜规则。

3.金融风险管控高素质人才欠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较晚,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控制工作需要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该人才既要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又要熟悉农村商业银行相关的制度政策,还要熟悉农村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更应具备统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还必须是自控能力强,工作原则性强,判断能力强,反映能力快综合性管理人才。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此类素质的人才少之又少,难以避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管理有风险,难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三、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金融风险管控的认识。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国家最新政策和最新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的认识,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工作中的识别、辨别能力,认真执行内部管理条例和制度,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对工作中发现问题或心存疑问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人员或相关部门报告,发扬团结友爱的工作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金融工作。

2.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搭建以董事会为首的垂直分级管理风险的结构模式,制定完善实际经营工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第一,将金融风险管理控制实行分层负责的基本原则,决策性风险问题由董事会负责管理,由董事会承担责任。工作过程中风险问题在董事会领导下由执行董事下管一级和分部门、分类别管理。执行董事和各层、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应相互制约、相对独立、互相监督,杜绝为追求物质和经济利益而违反风险管理规章制度,而失去风险管理原则的现象和行为。第二,将金融风险管理实行领导决策层和宏观控制风险管理层集中管理,微观工作面分散化管理互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银行系统化、统一化、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政策可依,有制度可循,有规范的工作流程,标准的操作程序。第三,将金融风险管理实行窗口化管理,就是把风险控制在入口处,减少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环节,减少操作过程中决策传导错误的风险,保证国家政策信息传递无误、准确运用,将金融风险管理控制在最前沿。

3.培养金融风险管控高素质管理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大对金融风险管理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定出符合本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提高风险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组建不同类别、不同职能的风险管理团队,提高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能力。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业务考核、业务技能比赛。

4.加强金融风险内部管控制度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风险内部管控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管控制度的执行、落实力度。特别是在信贷审核方面应严格控制管理,对客户资料及时进行归档、分类整理。从信贷咨询的源头开始理清与客户的关系,认真验证客户提供的资产抵押情况和信用情况,合理确定可借贷额度,严格规范贷款工作流程,尽可能将银行风险控制在最小、最少。

5.健全银行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银行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将每个工作人员应承担的风险纳入到内部考核评价中,将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薪酬、绩效、晋级挂钩。建立健全法人授权和授权执行效果的评价管理办法和制度,将风险逐级量化、逐层分解、逐步控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和评估反馈机制,对违规违纪的必须严惩严处。

参考文献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等特点深得广大消费群体的追捧。虽然互联网金融为消费主体带来了便利、快捷、透明度较高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诸如2015年“e租宝”非法集资并跑路等法律风险事件,使消费者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没有法律规制的情况下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只有认知风险,并且规制风险,才是让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

从刑法、民法和行政法角度来理解法律风险,分为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和行政法律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法律问题相互交叉,比较复杂,不仅仅局限在某部法律中,所以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调整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以及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缺失或者不完善,导致其无法可依,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有效行使权利以及履行义务,从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法律后果的风险。总结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有以下几点:(1)商业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弥补信息的不对称,会将优质借款人的信息在平台上,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对于平台而言,借款人的信息是商业机密,被到网上,会被竞争对手获取,丧失商业主动权,造成商业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2)隐私被侵犯的法律风险。隐私权被侵犯的主体主要是互联网消费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其主要依托于网络进行,网络技术安全不到位,会导致消费者信息的泄露,比如2013某宝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在我国相关法律里面对公民隐私权有所规定并进行保护,但是网络隐私权却未被规定,其仍然存在被不法分子侵犯的风险。(3)借贷利率过高的法律风险。首先,从出借人角度来说,其被高息诱惑通过平台进行借贷,必然要承担过高的风险,一旦投资平台跑路导致成本无法收回,损失巨大;从借款人角度来说,高额的利息使其难以支付,导致其随时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从网络借贷平台角度来说,为了抢夺客户和获得高额的收益,会不惜违反法律而提高借贷利率,一旦借贷双方出现问题,会使企业陷入法律风险之中。(4)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非法集资与合法的众筹有诸多相似之处,关键区别在于其是否取得监管部门的集资资格,对于投资者而言,集资平台的非法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些平台通过媒体公开其集资项目,并承诺高额的收益等等手段来隐藏其非法集资性质,一旦投资者不能识别其是否合法,被误导进行投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资金法律风险,比如2014年旺旺非法集资跑路事件等。(5)其他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具有价值的比特币,其流通隐蔽,对其监管存在缺失,造成诸如香港比特币集资跑路的事件。以及互联网产品的直销模式,打着无风险高收益的旗号吸引投资者,这也潜在很大的法律风险。

2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的法律问题

2.1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体系不完善。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致使法律法规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整,使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游离于法律之外。并且法律法规的立法位阶较低,没有法律层面的法律作为核心来建设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只有各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不能全面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规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制,还要对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权益进行保护,但是这些法规只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调整和规制,并未重视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其次,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通过法律体系的建立,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主体,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众多,比如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业务,由于其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投资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基金管理机构等,所以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管,证监会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监管,银监会对存款类业务进行监管。此类多部门监管的业务众多,虽然表面看各业务环节都得到监管,但是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会造成监管主体的相互推诿,重复监管甚至无人监管的乱象。最后,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不明确。由于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行多头监管模式,不同的金融业务之间监管措施不同,特别对于跨市场进行的金融活动,监管主体并不明确,不能有效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准入业务许可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弥补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手段,也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制度的基础,由于没有实行互联网金融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市场参与主体而言,不能了解其投资或消费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诚信信息以及金融信息,使其处于互联网金融的被动地位,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

2.2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大众,应该时刻考虑客户的利益,应当具有风险意识,要及时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保护参与主体的利益,而现实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危机意识较差,在遇到风险时大多选择跑路等损害参与主体权益的行为。其次,互联网金融主体忽视互联网技术安全。互联网技术是支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互联网技术就没有互联网金融,但是某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只重视利益,却忽视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成客户信息的泄露等法律风险事件。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法律意识薄弱。互联网金融主体是经济主体,会为获取利益不惜以提高贷款利息或者无利息等非法手段吸引消费者,一旦其违法行为被揭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法律风险。最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性差。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并未形成行业组织,所以没有行业自律行为,不能更好的实行内部监督,为行业发展带来困境。

2.3互联网金融消费主体存在问题

首先,消费主体风险意识薄弱。互联网消费主体作为信息弱势群体,不能完全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在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各种无风险广告刺激之后,盲目进行投资,这证明其风险意识薄弱,不能识别市场风险,更好作出投资决策。其次,消费主体投资意识较差。消费主体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尽量选择收益较大的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会造成巨大损失。最后,消费主体法律意识薄弱。在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跑路事件中反映出来,消费主体在遭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损害时,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搜集有关证据,运用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权,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等集体事件出现之后才会选择维权,这不利于消费者自身权益的保护。

3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法律问题对策

3.1完善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

首先,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了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必须进行立法,建立一部专门调整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其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的调整原则,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规定,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以该法律为核心,再辅助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有层次的,不仅有原则性规定而且实践操作较强的法律规范体系。其次,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明确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并对其职责以及职权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做好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各监管主体在进行监管时,各司其职,并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互联网金融监管,相互协作,相互监督,防止监管相互推诿甚至监管缺失的行为出现,形成一个良好的层次分明的具有高效率的监管体制。最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完善互联网监管措施是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途径,从源头进行控制,改变以往的事后监管模式。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的模式,通过扶植专业的征信机构并培养专业的征信人员,建立合理专业的征信制度队伍,以保证对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许可制度,要求政府明确监管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准入许可,将通过征信制度考核的良好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批准,从源头上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法律风险。另外,还必须要求通过征信系统考核和业务许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一旦出现各种风险问题,要进行及时披露,让消费者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互信基础。

3.2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监管

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是经济发展浪潮里的盲目跟从者,抱着赚钱的目的进行互联网金融,其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互联网技术意识并不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培养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员,防止各种互联网技术风险出现。还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的积累风险准备金,以审慎的原则进行风险活动。其次,要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应该在法律调整范围内进行合法活动,要有法律意识,以企业为主导,上下齐动员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不做法律之外损害消费者的事情。最后,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组织。虽然我们国家有互联网金融委员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指导,但是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己的自律组织,对行业内部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自律组织的规则,保护合法的企业行为,对不合法行为进行行业抵制和举报,维护行业荣誉。

3.3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

首先,加强消费主体风险防范意识。互联网金融主体要有风险意识,应该积极关注国家进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宣传,知道并理解金融风险知识,掌握一定的风险规避措施,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免造成风险损失。其次,增强消费者投资意识。通过宣传以及学习等方式了解金融投资知识,知道投资方法,学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最后,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消费者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参加者,也是互联网金融事件的重要损失者,面对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跑路等恶性事件,不能仅仅自认倒霉,消费者要学会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据法律来对跑路企业进行诉讼以取回自己的资金,减少自身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聂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

[2]马海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

[3]张小兵.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

[4]王占霞,高长玲.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J].经济学研究,2016.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1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

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众所周知,银行业是金融业中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事故与案件。不仅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损,也会阻碍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快和强化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是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2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第一,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地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而不是创新本身,如果没有创新,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

第三,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监管体制方面的一些不足,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一,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规制性监管模式很容易与现实情况产生缺口,尤其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即使再详尽、再科学的监管规则,也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其二,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反映在债券市场,根源于信贷市场,表明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风险监管不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1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

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众所周知,银行业是金融业中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事故与案件。不仅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损,也会阻碍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快和强化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是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2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第一,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地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

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而不是创新本身,如果没有创新,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

第三,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监管体制方面的一些不足,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一,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规制性监管模式很容易与现实情况产生缺口,尤其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即使再详尽、再科学的监管规则,也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其二,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反映在债券市场,根源于信贷市场,表明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风险监管不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