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会计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1:57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1

关键词:金融会计实践教学实训课程

一、金融会计实践教学问卷设计

首先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第一线的学生需求进行详实分析,达到佐证金融会计实践教学重要性及寻找实践教学有效途径的目地。问卷主要涉及金融会计学科和实践教学领域,对涉及金融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做了分类调查,分为三大类,具体如下图: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问卷系统调查了金融会计及实践教学这2个重要概念在研究对象中的认知情况。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详实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类问题主要调查学生学习金融会计课程的前期基础。受调查对象为经济类专业学生,已学过基础会计,正在学习金融会计。对于希望通课程学习获得什么,在可复选的情况下78.64%的同学认为是基础但重要的记账方法,61.17%的同学认为是最新金融会计资讯,75.73%的同学认同熟练的操作技能,60.19%的同学则选具体详实的会计分录,大多数同学认为金融会计课程十分重要并希望从中获得至少一项甚至多项的知识和技能。

问及对金融会计和企业会计看法,94.17%的同学认为二者不同但有相通之处,48.54%的同学认为金融会计较难,41.75%认为两者都难。35.92%的同学认为熟悉金融会计,而47.57%的同学两者都不熟悉。89.32%认为两种会计都非常重要。15.53%的同学学习金融会计出于课时学分压力,78.64%的同学学习金融会计的动力来源于将来工作需要。但只有0.97%的同学出于各种考虑考取了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

统计结果反映了作为经济类专业必修课程,金融会计对于希望将来从事金融行业的同学来说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近半数同学认为金融会计非常难,而另外大多数觉得会计都非常难。而且只有1/3同学表示熟悉企业会计,近半数同学两者都不熟悉,几乎没有同学获得相关资格证书,这虽然和同学们精力有限有关,但也侧面反映了同学们学习会计特别是金融会计的前期基础不扎实,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另外近4/5的同学表示自己学习金融会计课程源于将来工作的需要,说明同学们已经意识到学习重要知识和技能对于自己未来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后面进行金融会计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类问题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图:对于实践教学,47.57%的同学表示略知一二,而48.54%表示不太清楚,但不管是否清楚,64.08%的同学认为实践对于教学很重要,想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学习课程,32%的同学认为比较想学,只有0.97%的同学不喜欢也不想学。61.17%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的作用是能更好地了解理论课程,而41.75%的同学表示对于将来工作有帮助。

对于实践教学的现状,39.81%的同学认为现阶段各学校基本上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有实践教学,也有40.78%的同学意识到尽管目前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实践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还有21.36%的同学提出,虽然很多学校都在提倡实践教学,但是实施情况大多不到位。

针对第二类问题即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了解情况的调查,近半的同学不太了解实践教学是什么,而其他也大都一知半解,这和实践教学在我国各校的实施情况有关。那就是提得多,做得少。连老师都不一定了解,更何况学生。即使如此,仍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意识到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另外大部分也认为可以或值得学习,学生们普遍认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同学们眼中,目前各高校和学科对于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近2/5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很少,但是另外2/5的表示看到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少同学提出很多实践教学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做到行知合一,而实践教学本身更应该积极地付之于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和职能。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2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3

关键词:计算机;金融业;对策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贯穿于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预示着中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深人的发展。同样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变革。但是,计算机在中国现阶段金融业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总结经验,从而尽快改变计算机在中国金融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金融I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的许多领域都被广泛地应用,在金融业的各个领域使用非常普遍,这对于变更金融行业中的现行经营手段,提高核算效率,降低工资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新金融行业工作方法和观念,充分发挥金融业反映和控制职能,监管经济活动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在金融业中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作程序的时间并不长,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许多单位和企业都实现了金融业核算的自动化,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改进。

一、金融业概况

我们通常所指的金融业,是包括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主要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典当业等部门组成。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金融行业具有垄断性、效益依赖性、高风险性、指标性等特点。一方面,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

二、计算机在金融业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相关金融行业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应用到金融业中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给金融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金融业务人员要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核算,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还要求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知识,各类金融软件的应用技巧及维护和保养。许多金融从业人员的相关业务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经验丰富,但缺乏扎实的计算机操作,难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来处理金融业务中的核算工作。

计算机在金融业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利用电子表格对相关财务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和利用计算机开发设计各类金融业服务软件,工作人员在利用这些功能辅助工作时主要问题表现在:对各类金融业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把握不够熟练和精准,对各类金融业务软件应用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不能准确地把握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计算机在金融业中变革的进程。

(二)开发设计金融业务软件模块单一

一些软件公司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发各类金融业务软件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计算机专业类的基础上,很少有专业人员既懂计算机又懂金融业理论。所以,在开发设计软件的时候造成一些软件和金融业务的具体情况不匹配。同时,由于国家财政部对金融业务软件的设计上没有要求统一的口径,导致软件开发商别出心裁设计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融业务软件,突出强调自己的特点和模式。比如说,在会计科目编码上,有的财务软件使用四位编码,有的使用五位编码甚至更多位,而还有的只使用三位,这样在编制财务报表和其他的统计数据时,各自按照自己规定的规则进行,根本上就无法达到一个财务软件的数据在其他的财务软件上使用。软件公司在开发设计的功能模块时,也只设计一些通用的核算模块,对一些预测和决策分析的模块设计得很少,即使设计了功能也是简单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许多企业购买的财务软件都是主要用于核算模块,这些模块设计单一。

(三)金融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稀缺

目前,金融行业中的大部分人员业务知识老化,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得业务理论更新较慢,同时一些业务人员以前很少认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加上对计算机操作的畏惧,即便学习计算机也是为了应付,没有真正地去理解业务软件的设计和构造原理。因此,在单位使用计算机做账时,很多问题都不能自己解决,一有问题就电话咨询软件开发设计商,而软件开发人员对计算机知识具有较高的功底,但是对金融理论懂得很少,所以这样一来就使得金融和计算机脱离了本质的联系,不能保证计算机对金融业务数据的充分利用。一些单位虽然也组织了短期培训,但是短期培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业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大中专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

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办了金融及财经相关类专业,所有高校毕业的金融业务人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在各类高校中都把计算机基础及一些程序设计语言作为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他们都要学习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与金融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大致相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一些程序设计。比如,VB、c、c++等,这些程序足以应付软件的基本操作。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学习了程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计算机相关证书,并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计算机在金融业中应用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的认识

计算机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会计工作变革的方向,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核算和决策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充分认识计算机在金融行业应用中的巨大作用,把中国金融业务应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大力加强高校金融专业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

中国的各类高校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已经符合金融行业计算机在金融业中应用的现状。所以,中国高校在对于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工作,要让这些专业人员真正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对于已经进入到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展开定期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水平。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4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0.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中,对金融企业会计方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金融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的防范以及一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等与会计标准和会计披露相关(刘玉廷,2001)[1]。因此,加强《金融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企业会计人才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重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都开设了《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或者相关课程。南京财经大学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也开设《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以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

一、目前《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展现状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具体教学大纲的安排,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具体开课时间是大三下学期,每周三课时,课程性质为专业限选课,考核合格可获得3个学分。此外,金融工程、税务等专业也开设开设《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过课程性质为专业任选课,每周二课时,考核合格获得2个学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金融企业会计》课程讲授内容与学时安排如下图1所示。

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认知程度,以便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作者针对南京财经大学2013级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部分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就业意向、《金融企业会计》开设意义、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具体方式等方面,问卷调查内容与结果统计如下。

问题一:你将来的就业意向是什么?

A.金融行业B.非金融行业

表1反映的是问题一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4.65%的学生就业意向为金融行业,可见,金融行业对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这与当前金融行业相对较高的薪酬水平有关。

问题二: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对于你目前的学业、未来的就业以及工作等有帮助么?

A.没有帮助B.有一定的帮助

C.有较大帮助D.非常有帮助

表2反映的是问题二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31.98%的学生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对于学业、未来的就业以及工作等较大的帮助,59.3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4.6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而仅有4.0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见,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设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学生普遍能够感受到金融行业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因而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开设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问题三: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何?

A.较高B.一般C.较差

表3反映的是问题三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1.74%的学生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44.19%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一般,4.07%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差。可见,学生总体上比较认可《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问题四: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老师上课不认真B.课堂氛围不活跃

C.教学内容死板D.缺乏实践教学

表4反映的是问题四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68.02%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不活跃,53.49%的学生认为缺乏实践教学,43.0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死板,仅1.74%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不认真。可见,学生非常重视课堂氛围和实践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和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是《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最突出的问题,而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死板可能也是课堂氛围不活跃的原因之一。此外,有个别学生对授课老师的认真程度持否定意见。

问题五: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是否应该开设实践教学环节?

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表5反映的是问题五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77.32%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实践教学环节,7.56%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开设实践教学环节,15.12%的学生对于是否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具有必要性。

问题六:如果《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设实践教学,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好?

A.电子实验平台B.传统手工模拟实验

表6反映的是问题六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80.23%的学生希望通过电子实验平台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19.77%的学生选择传统手工模拟实验的方式。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电子实验平台方式。

问题七: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

A.较强B.一般C.较弱

表7反映的是问题七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34.30%的学生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62.21%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3.49%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可见,学生总体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认可度不太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讲解传统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会计核算,较少涉及外汇业务、基金业务、期货业务等现代金融业务内容。二是教学模式与方法比较传统,往往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课后练习等,较少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课程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情况。三是实践教学缺乏,只重视课堂理论的讲解,没有开展实践教学,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等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广大用人单位的需要,南京财经大学成立了专门的会计实验中心和会计综合实验室,对在校学生开展严格的会计学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但是,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尚未开展实践教学。四是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课程组成员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再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少金融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些授课老师自身对于金融业务流程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课堂教学难免生搬硬套。

三、加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对策

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每年均有不少毕业生进入金融行业(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金融的发展与创新越发重要,对金融会计方向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设有着较高的认可度。然而,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改革和建设,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会计人才。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金融企业会计》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选修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根据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大三下学期开学初学生会根据要求统计学分,在学分不够的情况下,会考虑选修该门课程,而有部分学生在选修了该课程后,发现自己的学分多了会要求退选。真正出于兴趣和爱好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较少,即使是选修了课程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主动按照要求完成相应作业和任务的也不多。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主干课才是核心课程,《金融企业会计》是选修课,因而不重要,也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缺乏深入了解,认为只有将来从事金融行业才需要学习该课程。殊不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普通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理财、购房、贷款、投资等都与金融行业密切相关。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金融企业会计知识,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等均有益处。因此,在大三上学期结束前、教务处选课任务时,要通过辅导员、学习委员等对学生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度

目前,《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死板,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互动和交流少,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以教师讲解为主转换为以学生课堂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将学生课堂被动听讲转换为主动参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2]。

此外,要强化激励与考核机制,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而对于经常缺勤、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则给予较低的平时成绩。同时,加大期末考试难度系数,否则即使平时不来上课的学生也能通过课程考试的话,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三)完善教学内容,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变化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金融企业会计》课堂讲授内容依然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主要讲授传统的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往来业务、外汇业务等,同时还会介绍一部分保险业务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以及证券公司业务,包括证券自营业务、证券业务以及证券承销业务等,而对于基金业务、期货业务、财务公司业务等,一般只是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才会有选择性地挑选部分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对于重点介绍的商业银行业务等内容,也是侧重于传统会计核算的讲解,对业务流程与实务操作的介绍较少,而对于与新会计准则有关的内容如《原保险合同》等讲解更少。由于侧重于理论讲授,学生对业务的来龙去脉一知半解,因此,必须要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并且尽可能引入实例进行讲解。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

由于会计的职业特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对在校学生开展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是,学校往往却忽视了对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认可度并不高。实践教学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绝大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应对指导老师提前进行培训,如可将缺乏实务经验的年轻老师派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有助于了解、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关于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年(6).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5

关键词:金融消保;审计调查;问卷分析

审计调查整体情况

为评价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贯彻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的情况和成效,促进基层人民银行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管理机制,有效落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组织开展黑龙江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审计调查工作,调查了解14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并延伸现场调查至29家银行和5家支付机构。审计调查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向全省各级银行、支付机构了解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和政策效果、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发出调查问卷333份,收回有效问卷305份,问卷有效率为91.60%。

调查问卷分析

(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学习情况

银行、支付机构对于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培训、考核及相关法规学习情况体现了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被调查机构均能对金融消保工作人员展开培训,80.38%的机构经常展开培训并进行考核,13.77%的机构偶尔展开培训并进行考核,金融消保工作考核率为94.15%。图1银行、支付机构培训及考核情况

(二)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掌握情况

在对金融消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上,18.36%的被调查机构表示精通,76.72%的机构表示基本了解,仍有4.92%的机构表示只了解一点点。审计调查发现,银行、支付机构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如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5号)等文件仅是常规解读,知道其应充分尊重并自觉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教育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但对具体落实细节方面内容了解少。伴随着银行、支付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提升,金融服务收费、金融产品等各类金融消费的问题不断增多,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对有效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常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图2银行、支付机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情况

(三)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教育情况

75.08%的被调查机构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频次较高且形式多样,24.92%的机构则活动频次一般,形式较为单一。多数机构仍然选择发传单(占比92.13%)、拉横幅(占比66.23%)等传统线下宣传方式,新媒体宣传方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如微信公众号(占比65.57%)、手机APP(占比13.11%)、微博(占比7.21%),仅少数机构能够创新金融产品的宣传方式,如线上直播、抖音、美篇及H5网址等方式进行宣传。审计调查也发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部分机构并不能及时开展有针对性地防范“新兴金融骗局”宣传,仍是停留在对“业务办理”等常规宣传上,无法达到全方位服务金融消费者的目标。

(四)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情况

被调查机构均认为其个人信息保护很安全,且有97.70%的机构认为客户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其采取救济措施有效,可以保护客户权益。而审计调查发现,部分机构的个人信息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岗位制约和机制监督缺失,未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在社会上甚至有银行“内鬼”出售客户信息非法谋利,部分银行对员工日常行为疏于管理,个别员工在社会不法分子的利益诱惑下,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出售或非法提供客户个人信息,形成案件风险。以上与调查问卷不符,侧面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其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认识不足。

(五)银行、支付机构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评价

绝大部分被调查机构认为目前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向金融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就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受理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对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此外,部分机构提出也应重视金融知识宣教,提升金融消费者防范金融风险和诈骗的能力及努力实现金融消费者与银行业务往来各个阶段公平、公正和诚信的观点。1.对于如何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64.92%的被调查机构认为主要依靠机构自律,35.08%的机构则认为应依靠法律框架、监管部门及协会仲裁等外部机制。图3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式2.对于监管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225家被调查机构认为是监管“多头制”、相互推诿,也有145家金融机构认为目前监管力度过小。这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业受一行两会机构的监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设置了相应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内部机构,各自承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责任,构成了我国分业监管模式下的中央层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框架。银行、支付机构的金融消保工作人员常常向不同监管机构重复报送工作,造成时间和经历的浪费,以至忽略创新性与精细化服务。同时,众多的消保纠纷解决渠道使金融消费者保护无法真正进入法制轨道,消费者多头投诉,易造成资源浪费。目前,人民银行已会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逐步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调工作机制,会同银保监会联合制定实施《金融消费者投诉统计分类及编码银行业金融机构》行业标准,但协调工作有待落实。图4监管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3.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出现纠纷的主要原因,256家被调查机构认为销售环节未说明清楚或误导是出现纠纷的主要原因,这表明在销售环节中,部分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仍存在信息不同步的现象。此外,203家机构认为消费者失误却追究机构责任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随着国家打击金融乱象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长期隐藏在深层次系统内部的金融风险案件集中爆发,涉案范围不再局限在某一地区、某一类型业务,而是向跨区域、跨市场、跨监管部门转变。金融维权案件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本身相对专业和复杂,且金额往往较大,一旦出现投资损失,维权人通常会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向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维权,以减少投资损失,这其中掺杂了大量非理性诉求,使得银行、支付机构应对不暇。个别案件中,无论监管机构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处置维权案件,非理性维权人都会“恣意”穷尽救济程序,耗费大量行政管理资源,严重影响监管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甚至出现由“职业维权人”参与的虚假维权情况,给正常的金融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

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出现纠纷的主要原因相关建议

(一)完善一行两会纠纷调解协作机制,打破多头监管行政壁垒

一是建议在现有的协作机制基础上,建立金融消费纠纷信息的共享机制,有助于一行两会避免管辖冲突等问题。二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联动机制,有助于防范金融消费纠纷投诉推诿现象。三是参考仲裁委员会制度,构建一行两会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吸纳金融业各方面的专家,提高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监管标准的统一和投诉的协调管理。

(二)建立健全投诉体系机制,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维权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应对过度维权客户的恶意投诉行为,既要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也要保护银行、支付机构权益,使金融消费环境更加健康,金融秩序更加良好。在金融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时,以合法合理的途径向监管部门申请诉求,坚决杜绝通过缠诉、重复恶意投诉等非理性维权方式申请诉求、制造矛盾纠纷,推动形成持续、系统、全面的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权体系。

(三)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要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扩大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宣传面,加强对重点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可以动员包括消费者组织、行业自律协会在内的社会力量,编制金融消费者教育资料,建立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金融消费者教育载体,定期金融消费者资讯,接受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咨询,通过有效的金融教育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金融机构应合理整合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资源,与地方金融监管局、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形成合力,丰富宣教内容和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教活动,提高金融知识宣教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加快推动金融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开展多层次常态化宣教活动;要不断丰富金融知识宣教方式和内涵,改变较为单一的金融知识宣讲、发放宣传折页等宣教方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金融消费者采取知识讲解、问卷调查、咨询答疑等方式,满足不同金融消费群体对金融知识的个性化需求,提社会公众金融素养。

(四)关于拓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职责的一点思考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6

学生们反映,金融会计学的难点主要是:1联行往来业务核算,联行往来是银行系统内各个行处之间的资金帐物往来,其内容包括全国联行往来、分行辖内往来和支行辖内往来三级往来;2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核算,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主要介绍全国联行外汇业务往来、港澳及国外联行往来和行往来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几种典型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会计处理方法;3经理国库业务,主要包括预算收入的收纳、报解,预算款项的支拨;4结算业务,主要介绍人民币各种支付结算方法的会计处理。

二、学生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针对金融会计学难点本身进行分析,可发现:联行往来工作中,收报行使用有些会计科目确实不好理解;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内容虽然不多,但国际结算方法复杂;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财政学教学难点之一,很多同学对财政管理体制内容掌握的不好,并且缺乏必要的税收知识,因此对经理国库业务中的预算收纳和报解的核算难以理解;加上结算业务中使用的凭证联次众多,传递方向复杂,这自然也会造成学习困难。

除了以上的这些特殊原因以外,还有更一般的原因:

第一,金融会计学逻辑性比较强,要学好金融会计学必须要有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的基础,而金融专业同学在学习基础会计是不但重视不够,个别同学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会计学基础知识掌握的很不好。

第二,金融会计学方法非常特殊。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和工商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因此即便是会计学基础打得很好的学生在学习金融会计是也会遇到困难。

第三,金融会计中使用的凭证报单众多、格式各异,学生们缺少形象认识。

最后,很多学生对学习金融会计重视不够,也缺少必要的兴趣。

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各种原因,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一)金融会计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个别的难点,必须做到精讲多练。

(二)必须向同学们强调金融会计学逻辑性很强,要想学好金融会计,必须打好会计学基础。

(三)金融会计学虽然方法特殊,但与其他各行业会计的基本原理还是相同的。针对同学比较熟悉工商企业会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金融会计方法同工商企业会计方法对比讲授能够加深同学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7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识别与防范;内控制度

学术界将金融风险定义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而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当前我国主要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

1.会计核算风险

金融会计的核算是对金融机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算和报告的过程,是按照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要求和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真实、完整和及时地反映会计数据的活动。在银行会计核算中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帐户管理、凭证出入库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存在着风险隐患,如果哪一个环节失控, 就会对银行整体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2.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例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注重存贷规模,却忽视和放松会计监督。体现表现为:基本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弭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经营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

3.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利用会计内控中的薄弱环节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资金,致使金融机构资产遭受损失。

4.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金融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他们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但是,在我们的金融企业,个别负责人为达到经营指标、捞取政治资本等目的,授意甚至逼迫会计人员作假账、出假数、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失信行为。

二、当前我国主要金融会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建议

1.创建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

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2.提高金融会计队伍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1)合理设置金融会计系统的准入制度。会计主管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调,对会计岗位人选进行全面的考察,从根源上消除风险隐患;要及时掌握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严格实施强制休假制度、强制轮岗制度、强制培训制度及执证上岗制度。尽量把素质好、业务精、讲政治、有正气的人员充实到金融会计岗位工作。

3.明确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银行会计控制职能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的方法和程序的总称。银行会计控制职能是金融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立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必须遵循“三双”(双人、双岗、双职)原则,健全会计制度,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

4.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由政府牵头,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各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通过出台法律,使金融机构负责人百分之百地承担强制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这样负责人就轻意不会强迫会计对外提供虚假会计报告,就可以大大减轻金融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压力,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的自然回归。

参考文献:

[1]温显红: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企业经济,2003,(11).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8

本次调查面向全省各类金融机构的董事长(理事长、行长)及其信贷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括主要银行业机构省级分支机构(含政策性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下同)、省内银行业中小法人机构(含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下同)及其他金融机构(含辖内法人证券、期货、信托、财务公司和省级保险分支机构等,下同)等机构185家。

针对本次专题调研,专门研究设计了《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调查机构基本情况、金融机构对践行社会责任的看法和认识、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对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见和建议四个部分,共计59个问题。问卷由湖南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过邮寄和直接发送的方式发放,并负责回收。调查中累计发放调查问卷370份,收回有效问卷299份,问卷回收率为80.8%。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总体来看,湖南金融机构对践行社会责任大都有初步的了解,但被调查者社会责任意识明显不够,并在践行过程中表现出较大差距。

(一)金融机构对践行社会责任有初步认识,但机构之间差异较大

问卷调查显示,96%的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所了解,其中比较熟悉的占43%,但具体到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准则、理论和内涵,各金融机构对此普遍不太了解,而省内银行业法人机构相比非银行类机构或非法人银行机构,更是知之甚少。

与此同时,各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对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对股东(债权人)、金融消费者及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方面的责任很重要,但对环境、社区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偏低。

在对践行社会责任必要性问题的看法上,98%的调查对象认为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很有必要,认为无所谓的不足2%;100%的调查对象认为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元素,认为纯粹是一种慈善与公益活动的为5%,认为基本上是一种负担的仅1%。

(二)金融机构普遍践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践行动因存在较强的局限性

问卷结果显示,100%的机构都有过社会公益资金捐助;99%的金融机构能采取稳健经营策略以维护股东(债权人或受托人)权益;92%的金融机构能及时关注股东等相关利益者的信息并迅速反馈;超过96%的金融机构与员工签订过劳动合同并办理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94%的金融机构实行了员工工资绩效挂钩制度;57%的机构能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培养和深造。

但各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时更多的是考虑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还未上升到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问卷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对于履行社会责任各动因的重要性评价,认为对提高银行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97%,认为对提高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98%。

(三)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健全,利益相关者权益维护还需进一步强化

调查问卷显示,31%的金融机构认为自身社会责任治理机制相对完善,20%的金融机构尚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治理结构。从被调查对象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看,仅有20%的金融机构设立了专门部门来负责社会责任事务,18%的金融机构表示正计划设立专门部门,60%的金融机构尚没有计划设立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专门机构。调查中同时反映,有75%的被调查机构从来没有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类似报告。

从问卷结果来看,尽管各机构践行力度逐步增大,但践行措施及践行效果有待进一步强化。调查显示,7%的金融机构表示其投融资计划中有过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43%的机构没有按计划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和激励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消费者权益维护有待加强。有9%的金融机构表示其开发的新型金融产品(如理财、衍生产品等)未向消费者作出充分、客观、真实的风险提示;36%的机构表示围绕金融消费者需求来创新产品及服务的力度有待加强。

(四)金融机构对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高度认同,但践行领域有待拓宽,力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100%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94%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能遵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落实资金营运计划,仅有4%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表示存在较大的资金运用平衡困难,难以完成资金营运计划。针对重点宏观调控领域,100%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97%的银行业法人机构制定了房地产和“两高”(高污染、高能耗,下同)行业贷款控制以及防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相关措施,仅有3%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表示为了利润和生存,没有严格控制。与此同时,60%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制定了针对自身运营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计划并充分执行,如尽量减少远距离出差、召开远程视频会议、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

问卷调查显示,我省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力度不大,领域不宽。只有48%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45%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能积极实施“金融扶弱工程”,如发放支农再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妇女和其他伤残人员贷款等;只有47%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31%的银行业法人机构表示有机会会参加“金融扶弱工程”;有5%的主要银行业机构和14%的银行业法人机构不太关注“金融扶弱工程”。

调查同时显示,金融机构的社会公益资金投向主要集中于重大灾害救助和扶贫济困,金融机构占比分别为97%、60%,用于环境保护和文教卫生的公益支出占比相对较低,社会公益责任范围还需拓宽。

二、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因素分析

(一)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缺失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总则第5条中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予以明确规范,但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提出具体要求。对金融机构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并没有规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尽管中国银监会在相关文件中倡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采取措施履行社会责任,并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但该意见没有对社会责任作出制度性安排。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软约束,导致我省金融机构大多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相关社会责任事务,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缺失

在国际上,赤道原则是衡量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它不是法律条文,无需强制遵守,但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背景下,国际NGO凭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监督赤道原则实施的主要力量。因此,一旦承诺成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赤道原则就具有约定俗成的无法抗拒的威力。

目前我国还没有金融机构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国内金融业也没有类似赤道原则的“中国标准”和评价体系,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还处在“意见”阶段。加之国内的NGO舆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远不及国际NGO,还不能形成相应的监督力量,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处于缺失状态。调查显示,86%的金融机构认为需要建立统一的我国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同时明确主导部门,推动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

(三)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相对缺失

社会责任投资是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并在投资决策中结合经济、环境、道德、法律等方面因素。社会责任投资相对于股东利益至上的投资策略而言,是传统投资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它把股东视为公司价值创造的一方,而不是唯一的利益相关者。除此之外,还包括顾客、员工、供应商等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了公司价值创造的考量范围之内。本次调查显示,82%的金融机构把成本约束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考虑。这就说明金融机构更多地考虑了践行社会责任给自身带来的经营责任成本、维权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以及制度责任成本的感性增加,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可能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济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三、推进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国内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南。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法律化,不是某一部法律或某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诸多部门及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协调。如企业债权人的利益维护,需合同法、破产法等合理规范,而企业员工的权益保障,又需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安全生产法等综合配套。鉴于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金融业发展状况,建议由国务院指定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中国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南》,从项目的审查和分类、社会和环境评估、行动计划、公开征询意见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控和报告制度等方面予以规范,进而推动我国金融机构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二)建立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建议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或金融行业协会牵头,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实情,探索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金融机构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员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评价因素。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报送制度,以指标体系为依托,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评估,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活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三)建立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长效机制。践行社会责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推进长效机制建设。这种长效机制应该融入文化,通过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人为本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金融机构还应该把社会责任作为决策权衡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通过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将社会责任的要求和标准嵌入业务经营政策、程序以及流程中,融入到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在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按照国家的宏观政策实施“绿色信贷”,实现资金的 “绿色配置”;围绕国家信贷政策导向,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的发展。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发展结构不平衡 公允价值 虚拟经济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金融界和会计界的许多争论。本文将透过众说纷纭的金融现象和会计行为,分析和过滤金融界与会计界存在的问题,寻找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把危机的损害程度尽可能地减小。更重要的是达到识别、防范和控制金融危机发生。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

(一)不平衡的美国金融结构

美国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价格开始回落时,受到没有稳定收入或信用级别低下的所谓“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人(美国银行将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分为优级和次级)断供,引发了次贷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使投资机构损失惨重,同时出现了“蝴蝶效应”,从美国迅速蔓延全世界的各地区,最终引发了这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只是引发本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即使是美国不出现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也会有其他的导火线引发一场金融危机。笔者通过收集美国金融态势及背景的相关数据,从中分析并折射出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非偶然性。

1.按美国200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连续26年的经常项目逆差,从1982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 000亿美元。当年美国GDP为12万亿美元,但境外债务为13万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已走进借债度日、寅吃卯粮的光景,是一个资不抵债的经济强国。

2.仍按美国2007年的统计数据,美国GDP中依靠实体经济份额,已经从1950年的62%下降到2007年的34%,而由虚拟经济份额则从1950年的11%上升到2007年的21%,可见美国逐步成为虚拟经济膨胀的去工业化经济大国。

3.由于美元从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美元的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而发展中国家则以低成本、低价格出售商品给美国,换来的美元再购回美国债券或其他金融产品,美国需要偿还债券时,只要多发行美元即可,因此,美国成为高额举债、美元贬值的经济富国。

4.美元目前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体,也就是当今世界金融处于单级美元货币体系中,当美元受不到约束时,将会自由泛滥成灾。目前美国GDP在全球所占比例约为25%,但美元却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64%,结算总额的48%,交易总额的83%,可以看出作为美国经济实力象征的GDP对美元充当世界货币角色地位很不相称,但凭借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很容易将自身的危机转嫁给全球。

5.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压低银行利率的举措,以鼓励资金流向投资和消费。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与此同时房价不断上升,使房地产市场高度活跃,因而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生成。相应地,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名义下,推出了形形的高回报资产证,次贷证化率由2001年的46%升到2005年的74%,美国政府为了防止消费过热,美联储从2005年至2006年的一年内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于是房地产泡沫破裂,从中折射出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下金融态势的干预。

另外,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金融体系与模式、经济发展与扩张方式、资本的经营与积累途径以及金融创新及其产品的衍生理念等方面,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环境及背景的影响、渗透与制约等效应,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对美国金融状态的数据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产值同虚拟经济产值的比例、GDP同负债总额的差距、美国的世界货币地位同资产实力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美国金融发展创新同金融管理调控的不平衡、不对称态势,才应该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不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正好反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当代金融和会计领域、功能、效果的双重性及自身的不完整性,值得思考。

1.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身,并不能给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它只是最能真实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反映,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更及时、更透明、更合理的属性。FAS157财务会计报告规定如果不能直接从公开市场取得价格,可通过估值模型进行估值一般采用市场、收益及成本3种方法进行估值,尤其对债权抵押证券多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应该说是一种科学合理能被认可的实用方法,基本上解决了由于市场的低迷或缺失而引发价格缺位的问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对金融创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因为它着眼于资产在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价值,而历史成本计量则多着眼于以会计主体的投入成本,尤其当前金融创新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空前活跃,这些产品由于不要求初始投资,无法用历史成本反映。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价格频繁变动的虚拟产品进行有效的确认计量,也惟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才具有这种优势。

2.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受到许多负面评价和指责。客观地分析这些负面评价,也有出于公允价值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时,主要依靠活跃的市场体现准确和公正,但也可能脱离了历史成本计量,因而推动了投资和借款。当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又会夸大了金融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的随意性也大。在市场低迷时,由于时刻对金融产品重新估值,已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具有泡沫时助涨,危机时助跌的“顺周期”效应。由于公允价值在估值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或难确定因素,在操作中需进行假设,如果参数因素及数据选择不合理,将使结果偏离实际,也就是价格偏离了价值,传达出错误信息,会误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因此除具备科学合理的估值数学模型外,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保证价值的可靠性。可见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市场环境、相关风险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上。

二、我国发展虚拟经济和应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一)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整体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总体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和信用,并促成虚拟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循环活动,虽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它不涉及物质和精神产品,只具有虚拟资本,按照“以钱生钱”的规律,相对独立地运行于金融市场。由此可理解,如虚拟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则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并能推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整合重组,有助于转移和分散经营风险,发挥深化改革的作用。若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和膨胀,则会使实体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掩盖了经济过热现象,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我国虚拟经济目前并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的任意发展甚至失控状态,但当看到资本经营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繁荣能有如此推动作用时,应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调控手段及时合理地推动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有序、按比例、匹配、平衡发展,以改善当前我国虚拟经济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相对滞后的现状。

(二)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环境

我国已结合国情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用指南,强调了公允价值的充分披露,同时划定了它的计量对象和使用条件,但是这些规定远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有效实施,要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创建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规范或规程。要将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缺陷应采取的对策内容,纳入操作规范或规程,作为对现有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补充,以进一步指导和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要约束估值工作的随意性。

2.建立公允价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是否遵循相关准则和规范,应用中是否有违反程序、方法等的不当操作,有没有出现人为差错,总之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偏离实际的原因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应该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专业会计师承担。金融机构和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涵盖本单位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内容,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计划和设定控制目标时,都要纳入针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专题目标,当然也可以把控制目标纳入到公司的会计总目标内,以达到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处在可控状态中。

3.构建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评价考核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或规范,同时建立起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监管机构,且机构要具有法定职能和相对独立地位。准则与机构的组合,既可以按章行使监督职能,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又可对计量准确度进行考核评价,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处在有效的监管与评审控制状态中。

4.设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评估咨询服务事务所。这个事务所要独立于任何金融机构和公司,由一批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深入、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是一个接受委托进行有偿专题咨询服务,或承担常年顾问的事务所。由于其独立性,可以发挥客观、公正、并具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作用。

5.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信息披露,对金融危机的揭示和防范具有重要作用,真实及时的会计披露,有助于避免和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许多投资者反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不够透明,甚至难以看懂,投资者要求在看到公允价值的同时,还能知晓各项数据的选取方法,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透明度。所以应对公允价值估价模型选择、参数确定以及数据采集依据等都如实披露。虽然具体准则与要求对某些计量对象要补充相关说明,但在执行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应提高报表和表外附注说明所披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明了。

6.积极培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专业人员。在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中,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业务知识培训,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除了要积累丰富的实务经验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精算水平,要锻炼分析、判断、综合和总结的职业思维和科学素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强化法制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诚信、认真职业操守;三是具有扎实的金融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务经验,更精通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专业知识,并能敏感于新鲜事物,猎取前沿学科知识、热衷信息情报收集。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中国经融.

[2]徐海慧.国际金融危机大起底.国际金融报,2009-03-05.

对金融会计的认识篇10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会计监督 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凡的意义,对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反映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一、会计核算与监督对金融企业的作用和意义

金融企业风险贯穿着业务活动的始终,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不均衡,使得伴随着资金运动的每一笔业务活动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人为风险或自然风险。防范金融企业业务的各种风险既是目前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企业管理始终不能放松的永恒课题。金融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会计在现在金融中发挥这重要职能。而金融会计是其职能发挥的重要保障。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总的来讲,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实现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是防范其业务风险的基础,预防是会计核算与监督赋予金融企业最好的职能,通过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预防金融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因为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各种风险,采取积极的运行手段来消除风险,最终达到维护市场正常运行,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到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并且,实现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统一,也是完善会计工作的需要,为金融企业在金融活动业务的客观上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条件。

二、 目前金融企业中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整顿金融秩序,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这些措施加快了金融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从专员办对金融机构的检查来看,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仍不容乐观,会计造假、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功能并没有得到落实,这也导致了金融企业的失真。另外,一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企业单位经营的突出,制造出违法造假假象,比如,将收入不入定会计账册、账外设账、账外经营、擅自设置二级科目条比国家税收、虚列成本支出、收入与成本不配比等,这些都严重导致金融企业信息的失真,不利于国家税收。给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前进带来了许多问题,也使得金融企业停滞不前。

三、最优实现金融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与监督

(1)正确认识会计核算与监督和金融企业的关系。金融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角色,金融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金融会计发挥的保障职能,而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也只有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只有对金融会计核算与监督有了正确的认识,深刻的了解,才会对它职能对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最大的优化。只有对会计核算与监督和金融企业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最大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在金融企业中的职能,从而更好为金融企业服务,使金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与监督是金融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探测器,只有最深层次的了解这个探测器,才能更好的利用它,以至避免在前进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和破解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规范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体系。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也就要求会计核算与监督制度体系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我国加入WTO,财政部门对金融监管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但是,目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并不能对社会金融机构起到强有力的社会监督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国家财政对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质量的检查,使其标准化,制度化。另外,专员办应该定期组织对金融机构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增强信息透明度,并且,监管部门还要对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进行监督。

(3)培养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专业人员。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专业性要求金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应是财务与管理专家。而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会计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求精通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且将这两方面完美结合达到最优效率。其次,一个专业的人员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是强化会计核算监督的基本要求。另外,专业会计核算与监督人员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公共道德,诚信守法;三是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应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四是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能正确预测相关风险,做到在风险面前临危不惧,以冷静的态度破解风险。

总结

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不可少的产物,也是经济产物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对它进行深刻的研究,才能从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使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更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宇.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经营管理者[J].2010,(01).

[2]向涛 金颖 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财税金融[J].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