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十篇

时间:2023-08-01 17:40:21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我国金融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出现的新特点,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成为后危机时代摆在金融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特点

(一)对金融危机本质认识不清

本人在教学和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校大学生(包括金融院校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有笼统的认识,但深入认识不足。主要表现是在校大学生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了解金融危机的途径只有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而且绝大多数同学也缺少深入了解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比较零碎、不全面、不深入,使得大学生在如何对待金融危机的问题上,比较茫然,恐慌。在教学过程中和同学交流了解到,一部分同学身边的亲朋好友因金融危机影响而遭受到损失或失业,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产生了经济上的压力。随着金融危机在我国各领域不断蔓延,引起了大学生思想上的震动,他们对本次金融危机给就业和其他方面造成的冲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一些同学们的学习、 生活、 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加之当前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有些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悲观,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更加茫然。

(二)理想信念偏离正确轨道,出现物质化、虚无化等特点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把金钱看做人生的最高价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还有一些人专注于能够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取得什么样的地位,围绕着“名、权、利”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追求。[1](P.160)在此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以金钱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败的标准,抱着“理想,有利就想;前途,有钱就图”的心态,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把追求房子、车子和票子作为最高的追求,成为了世俗的追名逐利者,难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这部分人因耽于眼前利益而难以成长为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材。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大肆渗透中国,崇洋思想有所抬头,痴迷西方文化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大学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推崇、宣扬虚无主义; 还有一些大学生信奉佛教,自认为看破红尘,“一切皆空”,不再追求任何目标;更有一些大学生人生没有目标,也不信仰任何东西,过着所谓顺其自然的生活。理想信念的失落和虚无造成大学生正在失去或者已经失去价值抉择和权衡的能力,因而也就失去了他自身的根基和人性。可见理想信念的虚无化对人与社会来说,无疑是颓废且是危险的。[2](P.146)

(三)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心理压力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金融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忧虑或是就业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对当前就业信心不足、自主择业能力脆弱。很多人想就业但是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导致有业不就;还有一部分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作用的影响,求学校、政府或者是家长给他们安排工作,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使进口需求降低,造成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致使国内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受就业危机的影响,不少在校大学生出现焦虑、迷茫、烦躁、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化解,长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生活,极易导致人的精神崩溃,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会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金融危机本质及影响

虽然本人所在学校是金融类院校,但是除了金融学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以外,其他非相关专业如英语系学生对此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并发生恶性影响时发生恐慌,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白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其影响。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3](P.104)本文所指的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是这场百年一遇危机的“祸手”。 由于美国金融霸权滥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权力和美元资本疯狂地追逐利润,造成了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4](P.178)

金融危机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极大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很大程度上要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适应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金融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开展工作。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机遇,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教育学生沉着应对危机,树立起必胜的信心,相信我国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二)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金融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大学生而言,无法阻止它,改变它,只能适应它。那么大学生怎样适应它呢?那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具有活动环境的开放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相对于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经验的增长,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觉主动的适应金融危机下的社会生活。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得到证实和检验的理想,才具有坚定性并形成追求更高理想的精神动力。科学的理想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么,无论多么远大和美好都是没有任何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落实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加深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好形势的认知,才能增强国家必能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责任感,把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同今天的努力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努力。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减缓就业心理压力

就业观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观教育问题。金融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走出“高期望与低现实”的心理误区,教育学生理性面对现实和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

首先,大学生要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

在目前严峻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时只要能找到单位,就应该先就业,走向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确实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等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同时鼓励大学生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老工业基地就业; 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5](P.121)只要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其次,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就业转变。

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金融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巩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念、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总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院校要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特点,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在后金融危机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玲.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2]刘钰.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随付国,陈炳,殷文伟.后危机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2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

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经历了在全球的蔓延和深化的荡涤之势后,似乎在渐行渐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审视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马克思主义”所发出的声音。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美国经济模式已经跳出了经济危机的轮回,摆脱了马克思阐述的经济危机周期理论的支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巨大的代价宣告了长期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失败。痛定思痛之后,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备受冷落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社会的人们在感受着“经济寒冬”的同时,却掀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热”。《资本论》的销量飙升,并在时隔40年之后重返德国大学课堂;从普通民众到知名学者、商界大亨、国家政要乃至罗马教皇都对马克思主义不吝赞美之词。这些现象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之问存在着必然的契合。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解释力,同时也提供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极具时代性的维度。在这一新的维度中,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分析、理性的认识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境遇,并面对“马克思主义热”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在理性分析中,清醒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回应力

从操作层面来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操作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是必要的,但是更要从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层面上来认识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与实质。研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探索应对此次危机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辩证的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新的经济现象,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之后就周期性的出现。只不过自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之后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资本主发达国家采取了~系列生产关系改革的措施,使得经济危机的形式有所变化,程度有所缓和而已。西方经济学家常常按照流通领域中的事件出现的问题来确定危机的开始。他们放弃对国际金融危机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原因的研究,而是宣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产领域没有矛盾,是永恒的终极的社会形态。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看来,生产领域中的事件才是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指出:“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是危机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包含危机的内容,也没有包含危机内容丰富的起因。”因为周期性重复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消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周期性重复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总爆发。战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待经济加强宏观调控使资本主义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特殊形式,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靠人为的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受到抑制而不能充分展开。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虽然发生在金融领域,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社会实际支付能力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发证了变化,表现为不是生产出的住房卖不掉,而是购买了住房的穷人无法支付房款。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住房已经卖掉,但实际上还是生产领域的住房生产出现了过剩。由此看来,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不过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以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阐述了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原因,而且还用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性。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金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这样论述:“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问是十年或者是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做是同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问将逐渐缩短”。马克思主义关_r经济周期的理论告诉我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周期性爆发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尽管周期的长短和危机的程度因为各种原因和条件不断有所变化。那种认为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虽然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但是他们的理论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仍然具有一般的适用性。掌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造的分析工具,结合其他有关研究成果和当代时间不断的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观察和处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危机周期理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力和同应力。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解释力和回应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热”很容易产生以僵化的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学者就高唱马克思主义的赞歌,甚至鼓吹马克思主义面对金融危机是万能的良药,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就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不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是表现为虚假的有效需求旺盛,是信用扩张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治理危机是人有用武之地的。暂且不论观点正确与否,这种面对“马克思主义热”的“冷”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二、在横向比较中,科学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增长之后出现周期性旧落并进入调整的阶段,这就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使“保增长”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普遍受到较大冲击,但是中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是最早开始恢复的国家,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国之所以受到冲击较小,经验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二是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从根本来看,中国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是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同时反对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的传播、发展和运用,须与这个国家的特征和面对的问题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还要与所处时代的时代性问题相结合。舍此,马克思主义就难以成为牵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结晶,就是建国以来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鲜明制度特色的社会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和基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初步结合,走出一条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有效利用市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新自由主义宣扬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政界和学界都不吝赞美之词,对“中国模式”大加赞扬,国内不少人也是自我陶醉其中。但是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中。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外部政治压力骤减,意识形态的挑战也不如以前突出。但是经济压力上升,人民币汇率改革、贸易保护和气候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压制中国的重要手段。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所有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社会保障、社会矛盾排解、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发展等经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凸显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走向,必须对此有这科学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解决。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面对着凸显的问题,首先,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努力。但是从目前来看,贯彻以人为本,还要付出巨大努力,探索具体的实现途径。在追求经济发展、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只有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满足人民需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在保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道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逐步找寻不同所有制之间合适的发展关系。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国有企业改革经过改革,其优越性也明显显现出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在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机遇。探索各种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合适的发展关系,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符合国际先进标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治理结构。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转贴于

三、从纵向视野中,清晰的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回避态度,也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相关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着作却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热销现象。西方国家的媒体也出现了一些正面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西方的左翼经济学家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则在他们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和控制的报刊、网站上发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出现了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向。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内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性和全面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当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奉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危机直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但是有观点认为,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断定新自由主义已经破产还为时尚早,在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和金融资本双重力量的推动先,新自由主义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中了,因此现在离新自由主义的终结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也有报告指出,战后维持世界资本主义稳定的三大平衡部已经被打破:在经济领域,近20年来日益加大的金融投机泡沫终结;在政治领域,美国一国独大的调控全球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多极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些预示着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危机阶段,面对这场危机应该争取社会主义前景。另外在国际金融危机被背景下,拉美左翼力量势头不减,也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主义主义出现的种种向好现象,需要辩证地认识这种变化,辩证地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面临着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面对着如何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民众参与社会主义实践,使之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的问题。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3

摘 要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这场危机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既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赋予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4]罗珊.华东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2010.12.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4

1.1危机的一般特点危机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回应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①破坏性:对社会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②突发性:不确定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③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④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高度关注。

1.2金融品牌危机的特征对金融企业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业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对金融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金融企业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金融企业品牌危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引发客户不信任和不选用,会造成金融企业类似业务营业额的大幅下滑,对金融企业的声誉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类是非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客户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是金融企业内部某方面失误引起的经营危机和困难,如法律诉讼、人事变动等,这些问题逐渐向外传递,会造成客户对金融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品牌危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2.1突发性,往往是由于金融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被曝光,或者客户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不满无法宣泄而突然爆发。

1.2.2动态性和扩散性,品牌危机会随着金融企业对有关事件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而减轻或加重,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有可能产生扩散效应。

1.2.3破坏性,品牌危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降低公众的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损。

2树立危机意识

只有强化企业自身的危机意识,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危机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中以及金融全球化中金融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由内外因素导致的企业危机难以避免,必须通过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机制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树立危机意识最关键的在于及时识别危机的前兆。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对可能引起金融品牌危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理和识别,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性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正确判断、评估危机的可能性、危机风险源头、危机征兆和危机发生之间的联系等。

3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要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取得主动,反应迅速,就必须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尽早发现危机,以制度化的管理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一套有效的危机预测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组织机构组织结构是企业品牌预警管理系统功能发挥的基本和必要保证,是对品牌不安全现象进行识别、预警和控制的保障。

3.1.1预警部主要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负责品牌资产安全状况、品牌管理安全状况、品牌环境安全状况的日常监控,识别和诊断其中易引发品牌危机的不安全现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控制;二是日常活动中训练全体员工接受识别危机征兆和防止危机发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员工在危机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进行各种品牌危机状态的预测和模拟,设计“品牌危机管理”方案,以在特别状态中供决策层采用。

3.1.2核心领导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由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总裁等组成,从战略层面把握危机的动向,对危机处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危机控制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紧急情况下的预算审核、与政府和特别利益团体进行高层沟通、对机构投资者、媒体、消费者、员工以及其他受到影响的群体传达信息;与法律顾问沟通;跟踪公众动向;保证董事长或总裁了解事件的总体进展,启动媒体沟通程序等。它是发挥作用最大的危机管理机构,它的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进程和结果。

3.1.3危机控制小组危机控制小组负责危机处理工作的实际运转,直接处理危机事件的操作层面工作,一方面向领导小组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另一方面向联络沟通小组下达核心领导小组的决策信息。时刻保证核心领导小组清楚地知道危机情况,同时从核心领导小组那里接收战略建议,并制定危机处理的预算。

3.1.4联络沟通小组联络沟通小组负责与公众、媒体、受害者、公司成员的沟通,应确保企业用一种声音说话。任命两到三个公司发言人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对某个问题做出统一而前后一致的判断和解释,并且由获得授权任命的发言人来完成信息沟通的任务。

如前期浦发银行在其外汇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而导致客户不满,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事件的处理上,就应该由品牌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处理,对外保持同一声音,实施同一标准,并通过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主动化解品牌危机。而不应该政出多门,出现不同网点对部分客户补偿五花八门。例如:有的网点提出,投资者可以把理财投资的资金再续存一个月,给予其8%的年利率,即多存一个月可获得8%/12=0.66%的利息补偿;有的网点提出,给投资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网点提出赠送投资者实物礼品。这些不统一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客户之间的攀比,使浦发银行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3.2预警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评价品牌的安全状态、监测影响品牌安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品牌的不安全现象,并对其进行识别、诊断、评价,设计出预警信号输出系统。

如本次金融危机开始时信息不透明,给许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美国政府对十大金融机构展开压力测试,将金融机构的真实现状公之于众,,使人们对这些金融机构重拾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第三期领导干部研究班课题组.“工商银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金融论坛》.2008年第7期.

[2]陆岷峰.《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

[3]余明阳,刘春章.《品牌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宗军.“浦发银行品牌建设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2008年.

[5]凌林,黎永强.“商业银行品牌危机管理策略”《新金融》2006年第10期.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5

    金融教育在各国都极受重视,但金融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不同的金融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和恰当却常被忽视。中国对金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与金融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序性和“专业机构导向”。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是建立专才金融教育体系阶段,研究重点是能否建立起相应的专才金融教育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中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要;[1]1999年以后是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阶段,随着金融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金融教育从目标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上,目标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实际工作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2]2007年开始是关注普及型的公众金融教育阶段,金融危机把衍生金融产品扩大和迅速传播风险的特性清晰呈现出来,[3]金融管理部门也由此意识到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实际上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着手构筑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公众认识金融,了解金融。[4]纵观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金融机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金融教育,并初步发展了促进公众学习金融知识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上述金融教育体系存在重要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总是轻轻带过。这种结构性缺失在经济繁荣期可能不明显,金融危机则显露并放大了结构性缺失的弊端。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追问,一是“金融危机把我们的钱卷到哪里去了?”二是“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那么金融危机如何才能结束便是一道有解的题了。有疑问的人是普遍的,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普遍不了解实际上还是反映了我们金融教育的某些结构性缺失。

    二、金融危机由信用缺失肇始,由信心丧失放大

    2007年危机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繁荣的时期过度高估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大量放贷给其实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然后把贷款打包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为信用基础发行证券,这部分证券又会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作为再一次发行证券的信用担保……如表1,截止2007年10月,美国的居民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债务的发放总额是123700亿美元,而在次级和中间级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优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高等级公司债务、高收益公司债务、担保贷款凭证达到108400亿美元。[5]整个金融界就像建了一座金字塔,只不过这座金字塔居然是倒置的,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作为塔底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无力偿还,整个金字塔的倒塌就成为必然了。这场由于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引发的危机,起初被称为次贷危机,因而认为起于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危机其影响可能也仅止于对相关次级证券的影响。初期危机属于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

    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受累于市场信心的丧失。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国却撼动了全球金融稳定的根基。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危机为何会发生,更不清楚情况还会坏到什么程度?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资产损失的估计主要是次级贷款和中间级别贷款,以及基于这二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到2008年4月则不仅各种资产支持证券被估计有720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优质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都受到了影响,估计会有1.8%即2250亿美元的损失了。短短6个月之后,贷款的损失翻了一番达到4250亿美元,而资产支持证券的损失已经达到证券总额的9%了。[5]美国某些地区及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计划动用大量资金救市,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却采取相反的行动———把资本抽出持有大量现金不敢投资。由此表明,如果能迅速重建市场信心,那么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信用保证,可能就不需要动用到计划额度的所有资金即能遏制危机的发展;如果市场信心迟迟不能重建,则市场就会像无底黑洞,源源吸去全部救市资金,看不见尽头,因为看起来巨额的救市资金和已经衍生成天量的金融市场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政府推出庞大救市计划是一个姿态,更重要的是重建市场信心,主要是通过规则的完善、体系的修补尽快让市场恢复信心。[6]信心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坏账逐步清理出来,拿出修补的方案,市场信心恢复了,危机就结束有期了。要问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先要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可以说,什么时候导致危机的原因消除了,危机的结束就是可预期的。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尚如此,如果发生在国内,其境况就更不可想象。在中国资本市场,大量基础金融知识薄弱的投资者存在股市中,缺乏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金融行为缺乏规律性。就很容易道听途说,盲目轻信,跟风行动,过度反应,放大“羊群效应”,这样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动荡。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62-02

财务管理掌持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状态,与其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和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多数企业的领导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理念。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机构简单、专业性不强、职位不分、内部控制弱、资金周转缓慢等财务管理问题。面对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企业尤其是我国企业更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财务管理策略

1.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备足信心应对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跟上步伐,管理层应从观念上改变以收定支的思路,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作用。管理层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可以派财务人员到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宝贵丰富的经验,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减少企业成本。当然,面对金融危机,作为企业的决策者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困难。领导者坚定的信心才能聚集人气,提高士气,共同挺过困难时期。

2.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判断后,调整企业自身各项财务指标及目标,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测,以避免不恰当的投资实施。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3.尽量使筹资多样化,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科学投资,强化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在做筹资决策时,应研究对比各方案,充分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在目前上市条件苛刻,审批严格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可以采取私募资金的方式进行融资,当然,这种方式要求企业有很高的信誉。对于中小企业,可以时刻关注国家的优惠政策,尽管4万亿的国家投资主要用在了基础建设上,但下一步国家政策会偏向于中小型民企,民营企业对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投资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变化,对各投资方案进行分析,以求投资于有市场潜力的实体经济或前景良好的股市等。

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面临销售业绩下滑、成本费用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降低成本费用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落实,经营环节重点在于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努力把原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筹资环节主要研究资金成本的降低,尽量采用财务费用较少且风险较低的筹资方式;投资阶段尽量避免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

4.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严格控制现金流出,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确保企业资金链正常。

提高创新力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策,准确把握产品市场发展态势,加强市场形势预测,科学合理组织生产,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产品创新,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把没有效率和竞争力差的业务去掉,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优势,拓展国际国内营销区域,提高营销速度,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7

论文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用传统金融学解释的“谜题”,如股权溢价之谜、反应过度和羊群效应等等,这些现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金融学理论,其内容将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但理性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了个人的认知程度上,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从而金融学的部分研究开始从“市场”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迅速在国内很多领域展开了应用,在证券股票方面,陈伟(1999)研究得出,在股利政策宣布日前后均会出现异常报酬率;宋军(2001)表示,基金有一定的羊群效应;陈骥(2003)认为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有认知偏差,是不理性的等。在银行方面,彭惠(2000)研究了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效应,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贷款都集中投向大企业,中小企业却无人问津,反映出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行为等。在国外,部分学者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Paul R. Krugman(2009)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及潜伏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的观点;Hirshleifer(2009)从心理导向角度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了剖析,解释了“有效规则和无效使用者”及“无效规则”两种方式下的金融监管情况。但从国内来看,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金融监管的研究不多,仅有肖琦(2011)、葛永波(2010)等少数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因此,本文企图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及监管疏忽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抑制及应对危机提供可参考依据。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将个人行为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决策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认为人的决策受到个人认知、心理、经验、能力各方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决策行为上,从而违背了传统金融学中“理性人”假设的学科,是现代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1、认知偏差致投资者产生错误判断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用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因此,人们习惯性产生思维定势或者经验至上的问题,从而容易以样本完全替代事物出现的概率,以经验作为判断的重要组成,金融类论文产生错误的决策。

2、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无法把握事物发生概率

“过度自信”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是指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容易对不切实际的正面评价进行认同,产生自我膨胀。因而“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用来解释各种投资者的行为及现象。过度自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们估计的置信区间太小。二是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准。

3、反应不足或过度致投资者信息处理不当

投资者在事情发生之前,通常不对信息作出反应,当趋势十分明显时又会以累积的方式对所以前的信息作出过度的反应,从而产生错误判断的情况。

4、从众心理产生效仿效应,影响投资者判断

从众心理一种典型的心理学在行为上的反映,投资者在自己决策的时候很大部分上会受到同类人的影响,从而进行效仿或者攀比,影响了自我的判断。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被称作羊群效应。

5、好益厌损使投资者有失客观

投资者在面对收益和损失同样的情况下,往往会觉得损失比收益更难以接受。在同一风险下,人们更愿意追求收益时的风险而厌恶损失的风险。

三、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的解释

近年来,伴随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加快,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频繁爆发,不同的学者对金融危机的产生持有不同态度。Wolf(2008)认为是金融具有脆弱性导致危机产生,Krugman(2007)则认为是金融过度创新,金融市场无法承担而使危机爆发,Henderson(2008)则认为,政府金融监管不足,需为危机承担责任,Astley etal(2009)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等等,本文将通过行为金融学对危机的原因进行探究,不妨以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为例。

1、认知偏差使投资者及监管方对风险认识不足

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首先,其青睐于低利率的环境,高估了房地产价格的走势,低估了存在的泡沫危害,甚至将房价飙高看作必然事件。其次,投资者对金融创新性产品的风险及收益认识不足。投资银行将资产证券化,以债券形式在次级市场出售,购买者只关注于这种产品的高收益率却忽视了其极低的违约率。再次,证券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复杂,投资者无法完全确定这些信用产品的风险,但仍然在追逐收益的驱使下购买。

监管部门认知严重偏差,对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第一,监管机构采取“单体审慎监管”,确保单个 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但近年来,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爆发,蔓延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时有发生。其金融危机均源于信贷和资产价格狂飙的影响下,金融失衡,系统风险不断扩大。因此,采取“单体审慎监管”不足以防范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第二,监管部门过分强调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这种对制度及周期的追逐,导致金融同质化趋势增强,强化经济主体的顺周期行为,不断推动了金融失衡。第三,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常出现“舍小求大”的内化目标,从而导致监管过度或监管不足。

2、过度自信使投资者和监管方处于非理性氛围

从投资者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过度自信的认为流动性的市场可以永久的持续下去。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利率调至1%,这种历史最低的利率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这种持续的增长在4年内涨幅达到了50%,已经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投资者也越来越不理性。第二,抵押贷款发现机构对利率及房价的增长趋势过于自信。对购房者的能力评估减弱,并出现大量无抵押大款。第三,投资银行过度自信地低估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银行在出售金融衍生品时高估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而购买者也过度相信银行,配置这种高风险产品,导致这种经济的“定时炸弹”不断传递。

从金融监管机构来看,其和投资者一样,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危机爆发前的经济上升期,企业和金融机构均有相当好的业绩,不仅能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还能为宏观经济增长贡献出力量,这使监管机构对政策有效性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放松监管。同时,在金融衍生品方面,他们过度的忠于“市场自然淘汰”的规律,没有及时的转移和控制风险。

3、损失厌恶使系统风险扩散加剧

危机爆发后,损失厌恶心理使整个金融市场崩溃。投资者由于损失影响,停止交易,市场流动性缺乏,信用产品定价更加困难。定价困难致使交易困难,市场交易量下降,整个金融体系收缩。金融机构及个别投资人均收回流动资金,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骤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使系统风险逐步扩大。对于监管当局,首先,由于其自身对损失的厌恶,危机过后监管过紧,使危机不能被市场有效调节,导致危机恶化。其次,其“舍小求大”的目标驱使,对于小的金融机构的救助不足或不及时,进一步增加了系统风险。、

4、从众心理致使危机影响翻倍

危机发生后,恐慌情绪在不同投资人之间互相传递和影响,使个体之间相互刺激,情绪承螺旋式扩张,从而由由情绪引发的行为也不断升级,使危机的影响翻倍扩散。

四、结论及建议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8

一、金融犯罪概念分析

(一)金融犯罪从犯罪类型来讲它是一种危险犯危险犯是相对于实害犯而言的.实害犯是指在客观上己经造成了具体的侵害结果的犯罪.而危险犯并不需要有具体的危害结果的出现,而是使刑法所保护的对象处于一种危险状态即可被评价为犯罪.

首先,金融犯罪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抽象危险犯,即基于犯罪分子的行为方式使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金融秩序的安全处于一种危险状态——信任危机,在这种状态下,金融危险的发作存在着可能性.因此,应该对犯罪分子施以惩罚.因为是犯罪分子的那个特定的行为方式促使这种特定金融危险状态的产生——信任危机.因此,特定行为方式的实施是对这个行为人惩罚的必备的构成要件.

其次,金融犯罪的危险性表现在特定的行为方式上.应予惩罚的基础是行为方式本身,如关系人的违规放贷,而不是行为所引起的结果——贷款无法收回.这种抽象危险表现为一种不安.

换句话说,通过这些抽象危险来构建损害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危害来临之前,每一个体毫无顾忌的把这些抽象危险带入金融经济当中,必然将给整个金融秩序的安全带来危害.

(二)金融犯罪所攻击对象表现为国内与国际金融经济秋序的安全国际国内金融经济秩序包括金融市场秩序、金融机构信用秩序、金融经济运行安全秩序、金融监控安全秩序.金融犯罪的危害性表现为信任危机.

毋庸置疑,我国现实社会由于巨大的社会变迁已经步入了风险社会.甚至表现出高风险特性,尤其在金融领域当中这种高风险特性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我在这里称之为"金融风险".该金融风险本身并不能解读为一种"危险"或一种"灾难",而应该理解为一种损失的、亏损和伤害的可能性,它是金融危险发作的起点.

因此,在金融领域当中对金融秩序的安全的需求要比其他任何领域都要强.金融秩序的安全不仅是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石,而且也是国内国际金融经济秩序健康运行的基础.

同样,金融体系更是一个认同认可体系,人们从以往的对"个人信誉予以认可"转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誉予以认同",这种认同往往表现在对金融领域的"专家调控体系"的充分认同,因为这些专家们所掌握的专业风险调控知识成为人们从他们身上获得安全与信赖感的重要基础.认同与认知不仅是金融市场存在的灵魂,而且也是金融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保障.金融经济存在的两个基础性条件,即以伦理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认同关系,以风险控制与交易安全为基础的交易秩序性.

认同关系与交易秩序性是一种互动关系:认同程度越高,对强制的需求就越少,交往与操作的交易秩序性意识越高,出现背信与违规行为越少:反过来说,交易秩序意识越普及、对操作标准或操作规范执行越到位,人们对人际伦理的认同度提供的就越高.最终是"血与水"的关系,这种法律合同本身至少就"委托一"合同关系而言,就隐含着一种认同关系:金融机构与储户关系建立在委托人对人的行为的认同基础之上,而"道德风险"分析正是说明信任合同关系所隐含的认同风险.金融机构把这种为全体储户谋保障的金融秩序安全当作一种公共物品,所有储户和金融机构的各个阶层的风险管理者作为这种公共物品(安全)需求者和供给者(风险调控)对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金融机构把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安全)当作政府的责任,储户将消费这种公共物品视为自己的权利;储户对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期望与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活动之间形成巨大的"隔离"地带(这个地带完全受个别管理者的主观偏好制约).储户和金融机构总是期望能够降低客观存在的风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提升了个人生活的安全感,但是由于有限理性的限制,双方的努力产生了偏差,从而促使外生风险转化为内生风险——即认同危机,进而增加了整体交往的社会良性运行的风险.个人和金融机构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相互认同的安全理念.金融机构的每个管理者都能够格尽职守最终树立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形象.所谓金融机构的信誉指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个别管理者的服务以增强储户对其提供优质服务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是一种透过个别管理者的直接认同达到对整个金融机构的间接认同,最终对金融机构产生一种远景预期.因此,储户对管理者的认同并非盲目的,他对某人产生满意或者信赖,是参照以往这个管理者的服务的认同、业务能力等熟悉程度,来进行信任风险管理.也正是这样一种信任基础也必然为金融机构带来不可回避的信任风险.如果某个个别的管理者的信誉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出现个别员工诸如实施关系人违规放贷的个别情况,很可能使储户对整个金融机构安全机制和信任机制产生置疑.最终选择实施挤兑行为.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

因此,金融犯罪所危及的是金融秩序的安全与信任,其危害更可能表现为一种信任危机.

(三)金融犯罪的主体表现为职业犯罪人金融犯罪的主体指那些具有特殊职业技能及掌握特殊职权的,在社会上往往备受公众尊重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公众愿意信赖的一些特殊人士,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企图为自己或为第三人谋求不正当利益①.

1.职业犯罪人概念提出的目的首先,凸现金融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以区别其他普通财产经济犯罪.金融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特殊职业技能或者掌握特定的金融职权.如金融机构的主管,上市公司的主管及公司的财会人员.

其次,强调金融犯罪主体在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度.在这样一种特殊的领域当中,只有那些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度的人才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主管或上市公司的主管.

2.从犯罪学的视角看金融犯罪的主体从犯罪学的角度看,金融犯罪同传统的经济财产犯有着较大的不同.表现为促使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外在与内在因素不同.

金融犯罪表现为经济因素:经济富足不存在生活压力问题,犯罪分子为了追求超物质性刺激而实施犯罪.文化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绝大部分受过良好的专业技能教育,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犯罪分子对其所实施的行为方式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有能力认识甚至清醒的认知.具备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

基于上述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犯罪的主体在主观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恶性要远远大于传统的经济财产犯.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融犯罪是抽象危险犯,为什么惩罚的理由在于行为方式而非危险结果的出现.

综上所述本文对金融犯罪的概念进行如下总结:

在国内与国际金融经济的互动往与国内与国际法律交往与融合的过程之中,犯罪分子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或职权,以及法律所允许的交往方式而滥用诚信原则企图为自己或为第三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违反相关经济法律法规致使正当的经济交往秩序或者经济生活秩序的安全受到破坏.

二、金融刑法的分析

(一)从犯罪学的视角界定金融刑法金融刑法是制裁那些在国内与国际金融经济的互动往与国内与国际法律交往与融合的过程之中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或职权,以及法律所允许的交往方式而滥用诚信原则企图为自己或为第三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活动的法律.

(二)从刑法解释学的视角界定金融刑法为保护整体金融市场秩序、金融机构信用秩序、金融经济运行安全秩序、金融监控安全秩序防治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制定的法律称之为金融刑法.

在金融刑法的定位上,我们应该把金融刑法作为一种特别刑法来看待,这样做的主要理由在于实现积极的普通预防的目的.

现实当中除了在我刑法典所规定的具体的金融刑法规范,还有很大一部分隐藏在诸如银行法、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当中.这些规范往往不为公众所认识,甚至行为人在实施行为之时根本不可能对行为的违法性有所认识(禁止错误)(诸如非法集资).显然,按照罪责原理是否应予谴责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国现时刑法典上没有关于禁止错误的规定,这就可能造成犯罪追诉的困难.

同样,由于公众对诸如地下钱庄缺乏认识,从而也照成了公众监督的困难和对犯罪分子及时侦查的困难.因为,地下钱庄所危害的是整个金融资本市场,并且地下钱庄本质上是一个投资诈骗行为.往往对投资计划作不实的说明,从而误导投资人的判断,使投资人的财产处于一种危险状态.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金融刑法的积极的普通预防的功效,首先,我们应该在刑法典上设定专章规定具体金融刑法规范.

其次,关于金融犯罪的构成要件上要立基于明确的行为方式的明确描述,以彰显其警示功能使理性的市民能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后果有一种清楚的预见,从而打消犯罪念头或者发挥群众的监督功效及时侦查犯罪.如此才可称之为积极地普通预防.

因此我在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金融刑法的目的与刑罚的目的本不是一个问题,不能像国内有些学者所理解为同一个问题.认为只有通过惩罚犯罪分子来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这种理解看似很客观也很现实的理想,实则曲解了刑法的本质.在莎默松(Samson)看来,在整个社会监控体系当中,刑法的本质体现在最后的理性②.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莎氏这句经典名言我们应该在目的与手段两个层面上去理解.

首先,刑法的目的在莎氏看来必须具备理性.即目的理性——预防犯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犯罪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危险因素.应该说对犯罪的预防是刑法的一项最根本的目的.

众所周知,目前刑法理论有三种预防模式:

一是所谓的特殊预防,即对那些特定的犯罪分子予以预防.

要么对他们进行教育,要么把他们同社会隔离,使他们不再具有危险的可能.二是所谓的消极普通预防,即对那些潜在的犯罪分子适用的预防,以阻止犯罪行为的实施.三是所谓的积极普通预防,这种预防模式通常针对居民,运用将要适用的刑罚去警告人们,不要去实施那些不受赞赏的犯罪行为.在风险社会当中尤其在金融领域,这种积极的普通预防模式是一个比较适合的预防刑法模式.因为,这种预防模式通过向那些忠实的法律市民展示犯罪是不受赞赏的,来增强这些市民对法律的忠诚.同样也因为,这个预防模式当中的刑法被作为一种手段来理解,这种手段能够给社会成员以安全.因此,只有这种模式才符合理性的安全模式的要求,.

其次,刑法的手段理性.即法律规定的成文性、内容的确定性处罚的适当性.众所周知,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最大不同在于:成文法以一种书面的形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示,目的是要公众知道行为的实施方式的预先规定性及法律后果的预先规定性.

让人们知道明白理解认同立法者所做的期待.而不成文法就不存在这一过程.正因为它不具有这一过程,它就不存在预先的指引预防功能.也就是方向的引导功能,及行为实施的预警功能.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称成文法为理性法.使行为人在行为实施之前存在预先进行权衡的可能性.刑法所评价的对象是行为方式而非行为人,故此行为的可罚性条件必须是刑罚规范所预先规定的,可罚性条件必须确定.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法律预先规定也是一种预防.刑罚所涉及的仅仅是确保那些蕴含着法律调控的动机,在现实当中成为一种非常实效的规范性效力的尺度量具数值范围分量程度比例标准适度节制的安全④.

纵观近20多年我国金融犯罪的态势,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事实:一边是金融犯罪的单项案件的涉案数额及对相关犯罪的处罚的刑罚量都在增加,另一边却是金融犯罪的数额及占整体犯罪的比例都在突飞猛进.应该说,刑法在对金融犯罪的控制与预防上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我国刑法所面临的内外困境

(一)刑法范畴的扩充与刑罚投入成本的增长与犯罪数量的增长这里所说的刑法范围的扩充,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刑事法律中设立的类犯罪与范畴的范围,即犯罪圈的范畴大小.刑罚投入成本指刑罚的数量与刑罚的强度.就中国金融犯罪而言,犯罪圈的范畴扩大与刑罚投入强度的增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刑法在控制与预防金融犯罪方面不断增加对刑罚成本的投入,但金融犯罪持续上升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相反,其犯罪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危害程度呈日趋上升的趋势.显然,从刑事司法的现状来看,犯罪圈的范畴扩大与重刑主义结构并未实现刑事立法活动的预期目的——控制并预防犯罪.相反,不断上升的犯罪数量及犯罪的质量给刑法的社会影响造成更大压力的同时,现有的重刑主义结构却使刑法在控制与预防犯罪方面面临更小的回旋余地,因为从立法上唯一的手段就是增加刑罚的强度,而这利,空间己经到了没有存在的可能了.

(二)刑法在对金融秩序的维护与对经济交往自由的保障中的困境金融犯罪本质上是一种破坏金融交往的秩序性与安全性的行为,其危害的特殊性在于,它所侵害的甚至根本就不是特定个体的合法性的财产权,而是作为社会金融经济发展纂础的金融交往交易的秩序性与安全性,是法律保护中超个体的客体.就我国而言,金融犯罪给金融交往交易市场秩序化带来的危害性已日渐显露.刑法在控制与预防金融犯罪过程中必须始终面对是否束缚金融交往交易自由这一请难.从这一角度而言,在要求刑法大举扩张的同时,又要求刑法介入金融交往交易生活必须是有节制的,必须具有秩序性与安全化的价值取向.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9

目前,有关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经济影响的议论广泛传播于媒体,形成了“见解”大爆发。而各种混乱、片面的观点影响着人们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和判断,误导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

“影响有限论”可以休矣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流行的观点是:影响比较有限。这种解答符不符合目前的实际现状?答案是:不符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人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全球层面,这场金融危机演变和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从而对危机影响的认识存在着“低估”现象已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界最大的遗憾。中国的金融业有没有低估金融危机影响的可能?为什么在一个被认为影响比较有限的国家里,事实上金融机构却在不动声色地收缩信贷规模?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实际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主要是传导路径不同。欧洲所受的影响是以直接传导为主,中国所受的影响是以间接传导为主。直接传导影响的数据、资料比较明显,容易解读,也容易引起重视。间接影响的数据、资料不清晰,比较隐蔽,所以容易被忽视。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和欧美的金融、房地等消费产业构成了一个失衡的循环。其要点是美国人借钱消费,中国人通过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等于借钱给美国人消费。在需求旺盛的时期,大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美欧等国家的经济均会遭受重大影响。大家都通过金融或贸易联系在一起,在危机状态下都在同一条船上。因此,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形势下,每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将遭受重大影响。这是全球化时代经济金融核心区爆发危机之后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特点,中国的金融业也不能例外。

这场金融危机对欧洲金融业的影响比较直接。欧洲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大量购买美国次级债或者其它金融衍生品。华尔街出了问题之后,欧洲的金融机构自然是在劫难逃,这也是欧洲出现金融恐慌和爆发存款“挤兑潮”现象的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预期普遍看淡,等于强化了它们对贷款户盈利预期看淡的心理。

中国的情况是,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贸易链条将负面影响传导至中国的实体经济,冲击了现有的经济秩序,影响到的就业压力超过欧美。例如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部分地区的苹果出口,造成苹果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于是全国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下跌,影响到每一个果农的切身利益。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自然也不局限于出口企业的本身,还将波及到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等。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与出口相关的利益相关群体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当客户订单下降,或者客户之客户的违约风险提高时,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预期也普遍提高,而危机的负面影响通过交叉传染,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的心理预期。最后的结果是金融业普遍下调客户信用等级,收缩客户贷款。这种自下而上的负面影响的传递最终会导致中国信用紧缩和金融杠杆的削减,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另外,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预期看淡效应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周期性调整效应产生的叠加影响,也强化了中国金融业的看淡心理预期。因此,即使国家调整原先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不容易使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增长潜力。

经济预期看淡的巨大杀伤力

目前,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根据滞后和不完备的数据资料作出过于肯定的结论;二是过于静态地演绎历史数据,忽视心理预期的严重影响。这些缺点影响着金融危机研究报告的质量,因此影响着人们判断力,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应对行为。

环境变化和预期的力量的叠加将产生非常强大的影响。就像在超市中买一瓶啤酒仅需2元,但在高档酒店消费一瓶啤酒就需要20元一样。其实,啤酒还是那种啤酒,因为环境不同,人们付出的成本也大不一样。打个比方,在常规情况下当流行感冒来袭时,人们只需要采取简单的预防对策,如打个“点滴”、吃点消炎药之类的措施也许就能过去。但是,当人们被告知“萨斯”来袭时,就不会靠侥幸过日了,每一步行动都会作全面的评估,小心应对,在大热天出门时也会戴上口罩。

人们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主要是从外需、出口等角度看问题。外需下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按常规经验分析,出口对中国GDP增长贡献度不过是2.5个百分点。在正常经济环境下,这个判断也许会有价值。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作这种判断可能会有差错。事实上,在预期看淡的形势下,出口减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被放大,它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有可能达到3%或者5%的幅度,除非中国采取刺激内需、保持增长的政策措施能够发挥足够的效力。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的程度,需要考虑预期看淡的因素,毕竟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和常态经济状况下,出口下降对GDP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和信心,正如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是中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稳定金融、刺激内需的重要原因。

由于信息的不完备,许多机构根据不正确、不完善甚至片面的信息作出了错误的结论,进而误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为。2008年初开始,市场盛传次贷危机即将过去,于是有人大胆地提出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战略性机遇已经来临,主张“抄底”海外。受此舆论影响,中国一些著名企业作出“抄底”海外的战略部署。平安证券、中国铝业等公司先后投入巨资收购海外股权,结果损失惨重。2008年12月,中国投资公司因海外投资损失,其负责人公开认错,认为中国公司对海外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心中无数,主要是并不了解这些著名金融机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战略;新时期

引言

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国际各国产生的严重影响,虽然近10年来各国经济逐渐回暖,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消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财务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愈加明显,甚至造成企业破产。为了能够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要充分分析当下国内外市场市场环境,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处于多元化、动态化、负载化的财务环境中,企业财务风险直线上升,因此,将企业财务战略融入到财务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战略简述

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统筹中,为了能够让企业资金有效流动的重要渠道,企业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对企业资财务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做出长远规划,加强企业财务关系协调运作的管理活动。企业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发展方向和资产配置结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财务管理主要包含资金管理、会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只有做好细节工作才能够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平稳发展。

二、现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面对财务战略重视程度不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也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处于“尴尬期”,企业多数权利都集中在企业管理者手中,使得企业决策过于简单、主观。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会错过多个市场机遇,同时也不会重视财务战略,无法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决策中的辅助作用。我国很多企业过于注重短期资金安全已经成为通病,缺乏相应的财务战略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看待财务战略意识缺乏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现如今,我们很多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经营效益,片面的将企业利润指标作为企业年中考核的主体,这就导致企业将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利润最大化。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短期利益过于重视,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不够统一,使得企业目标容易丧失长期价值,M而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这也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成为阻碍财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忽视企业财务战略环境

企业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更是保障财务管理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企业财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与企业发展状况,是以财务战略为企业发展基础;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充满危机。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都过于重视内部环境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外部环境认识不到位是硬伤,如果一个企业只会“低头走路”,那么该企业势必不会走很远。因此,当今企业财务战略通常都缺乏灵活性与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战略有效实施。

(四)财务战略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企业想要强化财务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做好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管理包含诸多层面内容,其中筹资战略与投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企业资金链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也不断增多,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例如银行借贷、股票、债权等,但由于企业对这些融资渠道不够了解,致使企业无法抓住这些融资渠道的优势,也无法灵活运用,使得企业资金周转期变长,成本过高。

(五)财务预算编制不够合理

企业财务预算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少企业依然对财务预算重视不够、理解不足,无法切实认识到其中的问题,他们将财务预算全权归为财务部门处理,将其归纳到收支计划中,而忽略了财务预算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预算的作用,也在财务部分中设立了相应的预算分支,但在实践过程中过于表面化,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完全根据预算内容计划实施。此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不够重视,认为预算会制约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只注重一个项目完成之后的结果,在预算过程中草草了事,致使企业财务预算严重缺乏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也难以控制实际支出。

(六)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也正在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但一些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弊端表现在:对短期结果过于重视,对于长期的资产和资本层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评价指标过分注重财务业绩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可直接计价因素,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这种评价指标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使得财务业绩评价过于片面,严重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认识问题、建设问题、制度问题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其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进出口情况、企业战略、企业管理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也是缓解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性

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工具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对全球各国都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我国经济至今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只会影响到自身;而外部环境会影响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经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影响非常大,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也更加复杂,使我国经济不得不推动价值转移变革,给企业的战略变化、产业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新时期下,企业发展战略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协调性,使得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经济学、企业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因素,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进而环境金融危机给企业资金、财务带来的问题,对企业长足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其次,通过财务战略能够有效设置企业财务权限,进一步优化企业法人结构,实现企业出资者、经营者体系化结构。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可根据外部环境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实现动态财务战略体系。总之,强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让企业快速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性对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到来给各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以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国内通胀、通缩、滞涨等问题不断,企业市场环境愈加复杂。为了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抓住企业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保障企业盈利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财务战略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在后金融时期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

首先,要划分财务与记账、算账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分析、财务规划的积极作用,将财务分析数据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其次,必须要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宣传工作,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极强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最后,要以财务管理作为基础,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核算统计的分析工作与预测工作。同时,要充分贯彻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全面规划,让财务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二)明确财务战略目标

企业运营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应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总目标,在经营过程中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认识到货币的风险报酬和时间价值,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实现企业运营价值最大化。想要现价值最大化,首先,必须要将取得报酬时间作为重点参考指标,通过运用时间价值原理对报酬进行计算。其次,通过时间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短期目标问题,会更加注重长期经营利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有效衡量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抓住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目标之一,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战略,让企业在后金融时代稳定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企业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会阻碍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面临全面下滑的趋势,要着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国内市场环境、国际市场环境,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这三种环境中,国际市场环境是无法左右,因此,我们要以企业环境、国内环境作为着力点。

(1)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加强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应该以自身的财务情况作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战略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进而加强对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注意一点,上述所提到短期战略目标的诸多弊端并不是一无是处,科学的财务战略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模式,进而保障财务战略的灵活性。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充分认识自身的融资、投资、运营情况。此外,企业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环境。

(2)从政府角度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地方金融机构、银行的发展质量,构建银行、企业、第三方金融体系;构建有力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扶持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当地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权、股票等形式来拓宽融资渠道。进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四)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战略

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需要充分分析企业财务价值链,优化企业价值链结构,进而实现企业运营价值的最大化,进而构建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组织体系来不断实现企业管理目标,落实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逐次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要保障财务战略的丰富性,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通过企业筹资战略来解决企业资金来源问题。企业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信用度,进而向银行等机构筹集资金。其中,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的渠道才筹借资金,例如上市创业板。第二,通过企业投资战略来突出企业投资重点、风险、额度问题。企业投资的关键一点是能够做好长期资本筹措准备,在财力保障的基础上抓住市场机遇求发展,不断进行长、短期投资循环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