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投资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4:02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家庭金融投资 风险规避

一、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发展势头良好,且与之前相比,家庭投资的水平明显提高,但究其实质而言,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主体意识不强

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大部分中国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对金融投资普遍存在不认可、不信任的现象,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冒险行为,担心投资风险会导致自己出现损失。这些家庭更希望能将资金转移到收益明显、更加安全的国债、银行存款等方面。在这种错误的思想下,家庭理财、保险等新兴投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明显。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此类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

(二)投资行为不规范

投资行为不规范是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的主要特点,在股市处于“牛市”时,股民会大量的将储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当股市泡沫破裂之后,大量的资金又会回到银行。这种双向的资金流动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不涉及其他投资项目。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家庭投资具有明显的短期投资行为,只注重眼前利益,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尝试“全身而退”。在这种不规范的投资行为下,导致金融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了经济不稳定的隐患。同时,部分不法者借助金融投资的漏洞,恶意操纵金融走向,增加了家庭金融投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喜爱规避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规范政府干预行为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是解决家庭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并且在现阶段的金融投资行业市场中,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明显的。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政府为有效解决当前国企融资难的问题,对金融行业中的投资行为进行引导。这种方式下,国有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融资,但如果政府干预行为过多,会导致市场难以根据自身的规律进行变化,最终引发金融商品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因此,应该规范政府干预行为,在干预之前,能正确分析干预的范围与限度,保证干预能解决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又确保市场能始终保持活力。例如,可以引导政府转变自身行为,由“管理商”转化为“做市商”,成立“政府平市基金”,对于出现资金问题的金融投资企业进行补助,维护金融市场的基本平衡。

(二)加强上市公司管理

公司是推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金融深化在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诱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应重视企业的管理。当前,我国市场监督机制落后,其中存在许多空白,这一导致大量不具备融资资格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种现象大面积产生,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要素,因此,国家应该重视上市公司管理,降低其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例如,在上市管理中,政府应定期核查上市企业的账目,要求企业能解释账目中的不明确项目;确定企业形象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社会声誉、财产状况,向社会公布形象良好企业名单,并督促其他公司向形象良好型企业转变;若发现管理效果不明显,可以在法律层面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维护金融投资市场稳定。

(三)加强金融市场引导

不科学的家庭投资行为会也是引发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导致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幅度变化较大,增加了不稳定风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因此,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使投资者能充分了解不同融资市场环境,为理性投资奠定基础。

在金融市场引导过程中,政府应该提高投资者对金融投资行业的认识,通过概念介绍、案例分析,使投资者能简单认识到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了解自己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其次,应开展金融市场商品介绍,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是较为常见的金融商品,但同时,保险、实物投资等也属于金融投资的重要形式,应该使投资者正确认识到不同金融商品的特点与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合理选择投资内容,逐步改善短期融资行为,减低投资风险。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2

【关键词】金融投资 收益 风险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增强。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受到广大投资爱好者的青睐。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层出不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金融投资工具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会不同。因此,投资者要想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明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投资与风险的概述

金融投资收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完善,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在金融市场中购买金融理财商品,以便获得收益。投资收益是指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外投资所起的收益回报。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是本金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一种经营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金融投资收益越高,其投资风险就越大;反之,金融投资收益越小,其风险性就相对较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在最小的风险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投资收益与风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收益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规避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的措施

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已经深入到我国当前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当今的金融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收益,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为此,投资者要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投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一)提高自身的金融投资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投资中,有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比较盲目,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够深,以至于不能清醒的认识到投资风险。为此,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案,并针对投资风险做好评估。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影响收益因素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在债券金融工具的投资中,投资者要针对影响债券收益的风险进行相关的分析,主要包括利率变动、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等风险。投资者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投资效益。同时投资者在选择金融投资工具时也应当对各种投资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深入了解,对确定选择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分析、投资技巧的了解。

(二)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我市场机制发展还不完善,市场的优化匹配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完成。金融投资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2]。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的时候,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径,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倡导政府合理干预,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投资者以及机构行为,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有效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从而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投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

投资多样化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在了解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水平以及风险之后,根据自身的状况对投资工具进行多样化选择,避免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风险分散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时,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将风险分散化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达到减少整体经济损失的目的。例如,某投资者手中有80万现金,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将40万现金存入银行,将2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剩下的资金投入到当前稳定相高、收益良好的债券,这种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

(四)加强风险分析,做到科学防范。

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投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国金融投资市场还不完善,各种问题屡见不鲜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防范风险、科技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科技防范的投入,同时密切关注当前金融违法犯罪的最新动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金融风险尽管无处不在,多变突发,但如果深入研究,通过解剖具体个案,互通风险信息,全面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就能认识和把握形形的金融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三、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为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在实际的金融投资活动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投资风险的危害性,在取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尽量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是多样的,针对投资环境需要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来规范投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投资者则要不断加强自身金融投资知识的学习,在投资中把控风险,有效的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拉动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3

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现代金融;防御型投资策略;进攻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 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 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投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4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5

关键词:财产组合 投资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

1财产组合投资管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的背景条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我国国内居民年收入总值不断上升,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同样如此,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之下,互联网与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急速上升,从而促使了我国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了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在传统金融行业以及金融衍生品行业的基础上,通过包装、上线、组合、营销、推荐等方式,使其呈现在众多投资者的视野当中。虽然互联网金融极大的方便了当代我国投资者、借贷人的个人需求,也促使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了更加广泛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互联网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监管缺陷,从而致使了大多数投资者或借贷人在参与网上投资,或借贷时承受了较大的风险,无法通过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所能够带来的利润加以弥补。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减少了当前我国投资者与借贷人利用上述平台从事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由国家、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但是,作为一家企业或者一名金融领域保荐人,其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给予投资者与借贷人相关的提示与指引,从而更加易于帮助其在面临风险及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将以金融机构、金融企业、投资公司及从事金融领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如何选择财产组合投资,并对其加以科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努力来提升我国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完善程度,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我国财产组合投资管理及金融衍生品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现有居民、企业所选择的财产组合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有居民、企业所选择的财产投资组合结构存在着较不合理的现状。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主要变现与我国居民及企业不能够在面对风险时表现出理性的思维和谨慎的态度对其加以对待,这就导致了我国居民、企业在搭配投资组合时,经常会使用总体风险较高的投资搭配。加之,其对于产品组合的估值、风险评估、收益转化等方面环节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居民及企业经常会由于投资搭配途径不对给其带来较为严重的资产损失、资产流动性下降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中缺乏对金融及衍生产品领域风险的量化,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这就导致看得见、摸不着的风险流入市场,而投资者凭借着靠运气的理念,加入到对上述产品的投资中,就会造成其蒙受财产损失;第二,我国市场开放性程度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而言,却并没有加以管制。这就导致了我国市场当中的用户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跟风惯性,当某一种金融及金融衍生品估值、涨幅极大提升时,就会导致大多数的投资者跟风购买,而忽略了对上述财产组合搭配的评估与判断。

2.2我国现有居民、企业在从事金融衍生品投资中缺乏理性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我国居民、企业现有所选择的财产组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之外,针对我国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投资与交易管理现状,还存在有居民与企业在投资时缺乏理性的问题。这一缺乏理性主要体现与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上一部分当中所提到的针对风险缺乏理性的认识,过于跟随市场动向调整自身财产组合搭配,或者是选择某一特定的金融衍生产品,而极大的忽略了其背后所产生的风险;第二是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而言,我国大多数居民、企业对其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了解与研究。金融衍生品与传统金融产品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区别,也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这就致使了大多数的投资者盲目的认为其多年从事金融产品投资就具备了投资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经验。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两种产品之间具有在风险、内容、业务开展形式、投资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为此,依旧保持老观点思考问题,将会使这些投资者在投资过程当中面临较大的困境。

2.3我国现有企业缺少风险意识,在风险管理方面较为薄弱

另外,我国现有企业在从事金融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时,同样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于我国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上述两个方面现状的存在下,就致使了当前我国企业在从事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投资过程当中,无法对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其一方面不能清晰的认识到风险,并保持谨慎、科学、博弈的思想去看待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利用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确立风险的大小、内容等,从而无法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由于其投资期间长、涉及金额多。为此,在对其进行投资管理时,要严格的注重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且需要不断针对风险问题、环境现状等综合考虑,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和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这就给当前我国从事金融及衍生品投资的企业制造了较大的压力。

3对提升财产组合投资管理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科学化的建议

3.1在可容忍风险程度下,对财产组合结构进行科学化调整

基于上述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当代居民以及企业对现有用于投资财产的分配并不使十分科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财产的组合方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并促使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为此,作者认为我国投资者应当对其现有投资组合进行充分的调整。在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时,首先应当保持其用于投资个人财富的份额,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通常选择投资的个人财富或企业财富在其总可供分配财富当中的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左右。除了对于投资数额进行科学化的调整之外,我国投资者还应当对其现有的投资搭配组合进行调整。在进行投资时,切忌不要将全部资金用于某一金融产品的投资当中,而是应当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进行投资,从而能够利用不同资本市场的动态变动来很好的规避风险。特别是在金融衍生产品高额风险与高利润的趋势下,应当对居民现有投资的财富进行科学化的分配,谨慎对待来源于金融衍生产品领域风险,可以适当利用保利增值的利率产品,将投资者的整体投资风险降低在其可以忍耐的范围之下,从而使其进行投资的战略规划更加稳健。

3.2提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居民、企业的风险意识,使其客观看待风险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科学搭配之外,在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时要明确来源于该产品的风险,不要盲目被其高额利润所吸引,而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为此,我国投资者就应当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认清风险来源的渠道,其可能来自于自身操作失误的风险,也可能来源于个人心理的风险等。从根本上认识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可以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而言,其更加需要投资者保持谨慎的思维与灵活的头脑,其不仅受到资本市场、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涉及到实体经济市场中企业减产、企业改革等多个概念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投资者应当从全局的角度来对风险进行把握,以战略的视角来思考其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升他们对待风险作出决策的成功几率。

3.3加强企业风险危机意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另外,我国企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主体,其拥有更加充足的资本金用于金融市场衍生产品的运作。并且,居民个人投资也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产能调节分配等方面拥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我国企业就应当建立其自身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一方面需要对获取金融衍生品市场信息变化的源头进行准确的判断,避免被小道消息的传播所误导,另一方面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生产与供应的参与者,应当给予我国投资者一定的警示和指引,从而促使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合理与健康。

4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市场经济的浪潮极大促进了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基础上,给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多样化的视角。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及实体经济市场都在朝着与世界相互接轨的方向发展,从而给予了我国金融行业、银行行业巨大的发展契机。诸多新颖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给予了我国金融领域研究巨大的信息。投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被广大居民群众及企业广泛的采用,以求得自身资产的保值增值。新兴金融行业的发展虽然给予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给我国大众及企业带来了诱惑,但是不注重风险的财产组合搭配、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管理、不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等均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并且使中国金融市场存在有较多的问题。为此,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居民、企业的财产投资组合管理现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现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1)在可容忍风险程度下,对财产组合结构进行科学化调整;(2)提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居民、企业的风险意识,使其客观看待风险;(3)加强企业风险危机意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通过上述对策与建议的提出,谨此希望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居民、企业在投资金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传统金融产品时取得更大的收益。参考文献:

[1]田剑英.家庭金融理财产品的比较分析[J].浙江统计,2006(01).

[2]谭春枝.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J].证券市场导报,2005(03).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6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弱者保护理念;类型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2)03-0075-03

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早在我国金融业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而且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而越演越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其开始进入我国金融法制的视野。在我国现代民商法领域中,弱者保护理念也进一步增强,并逐步扩展至金融领域。我国也开始认识到金融消费者尤其是投资类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并开始出现有关金融消费者的相关讨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消费者保护尚属一种全新的法律保护理念。目前国内的相关的探讨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绝大多数重在强调向金融消费者提供保护的重要性,至于什么是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的边界在哪,应当如何向其提供保护却鲜有论及。

一、弱者保护理论

弱者保护理念是民商法适应多样变化的社会生活需要,通过国家干涉私法领域,追求实质公平的结果。“强者”的存在,且强者的强势行为威胁到交易相对方基本权利的实现是弱者保护的基本前提。在正视到强弱之差,并对相差的原因及程度做出判定后,法律将弱者保护理念引入具体的法律规则设计,使得特定的个人通过法律规定的特权达到维护自身权益,实现社会实质公平的目的。弱者保护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通过给予弱者特权,从而保证其在与强者交易谈判时处于尽量同等的条件。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在交易领域里这种交易双方强弱差距不断拉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具体到法律领域,就表现为弱者保护理念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趋势。在弱者保护理念强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的弱者地位不断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将弱者保护理念扩展至金融消费领域逐渐成为法律的取向所在,金融消费者――这一新的法律名词就此应运而生。

二、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的弱势地位分析

要给予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充分的法律保护,首先就必须解决其弱势地位问题,只有在其弱势地位得到法律承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对待。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交易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差悬殊

金融机构作为专门从事此类业务的单位,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传统经营者无法比拟的,法律在设立资本金额上,内部机构的设制上也都做出了严苛的进入条件规定。如此“财大气粗”的交易者很难不会在交易中利用自身优势向交易对方施压,提出对己方有利的交易条件。

(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金融产品本身就很技术化、专业化,随着金融业的加快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产品又不断推陈出新,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金融销售手段的专业化、多样化,诱导和欺诈时有发生,就更加增加了金融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难度。

(三)格式合同在金融业的广泛使用

格式合同在金融领域内占领了绝大多数地盘,表面上金融消费者的意思表示一致掩盖了其事实上的意思表示不自由。金融机构往往通过格式条款规定有利于自己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能够限制或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在传统金融领域可谓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不利于相对人的内容亦混杂在格式合同制之中,经常不合理地分配合同风险。这些利己损人的条款夹杂在专业化的格式合同之中,加之自然人参与者本就信息不足,故很难引起其注意,更谈不上充分理解。

三、金融消费者及其范围

(一)金融消费者

介于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弱势地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介于传统法律保护的无力,人们给予此金融市场弱势群体一个统一的法律称谓,尽力界定清楚其范围。“金融消费者”这一法律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产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范围,成为探讨需要享受弱者保护的金融市场自然人参与者的代名词。由于弱者保护理念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趋势,使得在立法层面向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弱势保护成为可能。在认识到金融领域,特别是投资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弱势地位的基础上,向其提供法律的倾斜性保护措施成为必须。在具体的法律制度选择上,由于传统法律保护的无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成为了目前最佳的选择,金融服务法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要具体解决如何向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保护,首先就必须要界定清楚这一弱势群体的范围。纵观现代各国立法以及我国学术界的动向,我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弱势群体称之为“金融消费者”。

(二)金融消费者的范围

可以说,金融消费者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中所有除金融机构外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成为金融消费者。那么,哪些主体可以进入,哪些主体不能够进入该理念保护范围,成为我们目前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的立法模式并结合我国金融行业特点,对我国的金融消费者给出一个粗略的范围。

1.排除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在我国,目前有关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问题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只要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差悬殊,无论自然人还是机构都可以成为金融消费者。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认为,金融消费者是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保护理念本身就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目的而设,即使延伸到金融领域也是一样的。要讨论机构能否成为金融消费者,首先要看我们创设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金融消费者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金融领域交易双方不平等问题的,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不平等问题主要涉及个人生活需要领域,为个人目的也是成为金融消费者所必需。并且,我们关于金融消费者理念成立基础的论述中也一直是以自然人弱者地位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就如我们之前一直讨论的那样,仅限于金融领域自然人参与者,不包括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

2.排除复杂投资产品的个人购买者。对于是否应当将复杂投资产品的自然人购买者归人金融消费者范围,学界

亦是两种态度:一为主张归入,一为反对其成为金融消费者。主张该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享受消费者保护的理由主要是希望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够惠及整个金融领域,而且在复杂投资领域自然人的弱势问题更为严重,理应享受到法律的倾斜性保护措施。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认为,此种复杂投资产品在市场进入标准上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往往只有专业的投资人才能够有资格进入,根据投资适合性原则,进入该领域的自然人理应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自行承担风险,而不应受到金融消费者特别享有的法律倾斜性保护。本文赞同第二种意见,认为复杂投资产品的自然人购买者不应当归人金融消费者范围。

3.涵盖专业的个人投资者。专业个人投资者是指金融市场中拥有用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风险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参与者。在我国,关于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的争论也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承认专业个人投资者的金融消费者地位,二是否定其属于金融消费者。支持前者的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就是对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保护的制度。即使在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中,也没有专业的消费者说法,不能用一个模糊的“专业”概念将一部分自然人参与者排除消费者领域。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则提出,普通投资者由于专业水平、经济实力、投资经验的问题纳入金融消费者的范同当无异议,但专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完全是以营利性为目的,与个人生活相去甚远。本文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专业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实力不对等矛盾,相较普通投资者而言,肯定要缓和一些,但缓和不代表不存在。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毕竟是个人,在面对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时,其所拥有的信息、经验和实力仍然显得单薄,完全不能够达到与金融机构相抗衡。所以,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的范围应当涵盖专业的个人投资者。

四、金融消费者的类型化保护

在对金融消费概念进行分析和粗略划定其范围后时,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消费者作为一类交易弱势群体,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金融行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是传统金融业务与投资类业务的较大差别使得同等保护标准不能够适用于金融消费者。因此,金融消费者分类保护成为现实的选择。

(一)金融消费者同等保护的不适用

在强化弱者保护的理念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划定了金融消费者的范围,虽然排除了机构投资者以及复杂投资产品领域的参与者,但其仍然不仅涵盖了储蓄存汇款业务、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还包括了证券投资业务、投资类保险业务、金融理财业务等投资类业务。完全可以说,金融消费者是一个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法律群体。在为金融消费者划定界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营利性使得投资毕竟不同于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金融业务,即使为了保护的需要,我们将个人投资者纳入金融消费者,这种质的差别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具体到投资领域,我们虽然将全部个人投资者都纳入了金融消费者之内,但法律对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所提供的保护必然要不同于普通个人投资者。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金融消费者的特点,对其提供不同等的分类保护措施。

1.传统金融消费者与投资类金融消费者的区别保护。传统金融消费者即在我们所指的传统金融领域从事金融活动的个人;而投资者类金融消费者,顾名思义,是指排除复杂投资领域外的其他投资领域个人投资者。我们之所以将传统金融消费者与投资类金融消费者区别保护,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的营利性与日常生活消费质的差别。投资类金融业务在享受金融机构依据交易对等原则提供的金融服务同时,其自身投入的资产又同时在实现营利,尤其是融资融券业务出现后,这种营利和服务的混合明显不同于传统金融消费者以支付确定对价享受金融服务的消费方式。

2.在投资领域,普通个人投资者与专业个人投资者的区别保护。在投资业务领域,金融业务开展的效率性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和商法的效率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投资交易双方的条件能够满足加快流转的要求时,尽量促进效率优先实现也是商事法律的必然选择。根据投资者的“专业”与否,法律在金融机构的说明义务履行上,在具体交易规则的操作上,在交易结果的承担上的规定必然有所不同。针对专业的个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时完全无需像对待普通投资者那样,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应当给予其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在保证交易自愿、公平的前提下,尽量迅速地达成交易。将专业个人投资者归人金融消费者,不代表要对其提供与普通个人投资者相同等的保护措施。

(二)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

传统金融消费者参与的主要是那些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服务于日常需要的基础服务类金融活动。无论从事储蓄存汇款业务、车辆房屋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还是防范风险的保险业务,金融消费者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追求生活需求的满足。这些业务的基本服务特性也就决定了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的侧重点,即各项保护措施都重在强调基本交易规则的规范和完善。这些基本交易规则公平与否,金融消费者获知交易规则程度的高低是关注的重中之重,其中金融消费者的获知程度因为直指基础交易规则,要求比投资类金融消费要高。具体而言,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关注的重点在于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对强制交易的限制,对金融消费者获知交易规则程度的严格要求。

(三)投资类金融消费者保护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投资类专业;建设;困境;出路

金融投资类专业是指以金融工具或金融工具衍生品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为投资对象,以投资或以投机为主要手段,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职业目标的专业群体,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等7专业①。当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作为一直关注和从事高职金融投资专业教学的教师,对此进行剖析,以探索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培养途径与发展之路。

一、目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1、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与高职生源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金融投资职业是在充满风险的金融市场从事投资或投机事业,以智力作为主要职业依托来谋取投资收益和投机利润的,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却不利于高职院校吸收这样的优秀生源。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政策,高职院校作为最后批次录取的院校,只能在普通高校录取之后才能录取。虽然也是择优录取,但其实是把最差的生源留给了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低下,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不高,这与金融投资行业的“知识密集型”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金融投资行业,给高职金融投资专业的教学与发展造成先天。

2、金融投资行业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与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行业是从事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工具买卖的,其高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决策时要做出周密而详细的分析、论证和预测才能进行投资操作。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够胜任。但目前高职教育的理念是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的,以能力本位课程作为学习的目标。这对大量重复工作的理工科专业来说也许是好的培养模式,只要多练习就会熟能生巧,最终掌握技能,而不必强求技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既没有相同的市场环境和相同的分析模式,也没有相同的投资对象可供参考,每一次投资分析与决策都是创新性的,所以高职院校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金融投资类人才的培养教育。相反普遍高校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理论学习和原理分析,过程推导的导入式教学方法可能更适合金融投资类人才的成长。这也是目前金融投资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大都注重学历的原因所在。

3、就业市场要求的高学历与现行高职院校的大专体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相当于专科学历。而目前就业市场上对金融投资类人才的最低学历要求大多则是本科,与金融投资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位更是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高职学生毕业后要想在金融投资类公司谋一份职业比较困难,这种体制与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使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毕业后因为学历不合格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直接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根据调查,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不足10%,大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营销的工作。即使有些被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录取,其所做的工作也基本与专业无关,大多从事接待和服务之类的工作。这是当前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发展遇到的体制障碍。

4、金融投资职业的高技能要求与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条件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分析研判、操作、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多项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从业者进行长期艰苦的操作练习,其中重要一环是进行实盘操作练习。就好比学游泳,在岸上不管理论学得多好,不下水练习是不行的。纵观国内外金融投资大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实战,历经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才成功的。这表明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虽也转变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与其他专业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金融投资专业的实践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模拟操作”这个准实践的层次上。各高职院校也大都采用的是“电脑+软件”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没有资金或没有条件进行真的实盘操作练习。模拟实践虽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模拟操作毕竟是模拟操作,资金的虚拟性和约束力的软弱性使投资者不论从心理压力上还是从重视程度上都无法达到真实操作环境下的训练效果。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分析大师众多而投资大师少见的现象,从某些程度上讲就是因为我国高校金融投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5、专业目标的统一性和各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金融投资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很清楚的,市场定位也很明确,就是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工具交易以赚取利润。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从事金融投资职业的误解和偏见,加上过去曾对“投机”行为的批判,使得人们的观念中仍对这个行业存有戒心,总认为这是个不太正当的职业,再加上其风险性较大,使得国人谈“投机”色变。我国发行股票之初遇到的无人认购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建立近20年了,但投资者人数仍占不到10%。说明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投资理财渐趋热起来,但仍受到传统认识的束缚。表现之一就是招生难,家长对这行仍然认识不到位,不赞成和支持孩子报考金融投资专业,二是高职院校或由于就业方面或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对这个专业的定位不清晰,不统一,差距很远,有的甚至完全偏离了这个专业。比如有的学校定位于会计方向,有的定位于财务管理方面,有的定位于单一的证券投资方向,有的定位于银行保险等方向等不一而足。使得金融投资专业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导致行业目标很清晰的专业在实际中存在着市场定位很混乱的局面,既不利于专业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交流研究,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

二、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金融投资大师

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发展面临的上述困境和矛盾使人们产生怀疑,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投资大师呢?是不是金融投资类人才不适合在高职院校的培养呢?翻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史和史上著名投资大师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我国高职金融投资类专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不调整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高职金融投资专业的发展就会走入死胡同。相反如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策略,高职金融投资专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1、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发达的金融市场,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大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以美国的华尔街为甚。所以顶尖级的优秀金融投资人才与大师级人物大都诞生在这里。综观这些优秀的金融投资人才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高学历+高技能”模式。其共同点一是他们大多都是在名校受过深厚的金融与经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深造,大都获得了高学历,如博士学位或学历。二是在从事专门的金融投资之前,都从事过金融市场经纪业务的,这为他们日后从事金融投资事业打下了基础。显然这种培养模式正符合金融市场对投资人才的要求。另一个模式是“海龟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从事金融投资,不一定要高学历,任何人只要通过一定的训练都能成为出色的金融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期货市场的传奇人物理查・丹尼斯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本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为了验正他的“成功的交易员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而无关乎聪明才智与学历”的观点,他与朋友打赌实验,专门招聘了23人进行为期四年的实战操作练习,在四年的培训课程中,除3人退出外,其余20人都有上佳表现,平均每年收益率在100%左右。最成功的一名学生4年为他赚了约3150万美元。如今这些学生要么在基金公司任职,要么单干,成为美国期货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理查・丹尼斯这种培养金融投资人才的模式很像养殖场繁殖乌龟的做法,被人们称为人才培养的“海龟模式”。

2、国外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方法与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海鱼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投资专业的培养很有启示。一是,高职院校能够培养高素质的金融投资大师。从理查・丹尼斯及其进行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投资人才不只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能从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要对金融投资具有浓厚的兴趣,经过系统和严格的基本知识与交易方法的训练,再经过大量实盘操作演练,一样也能成为出色的金融投资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投资专业是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广大人民投资理财的需要的。应该大力发展,不应被眼前的暂时困境所蒙蔽。二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金融投资专业在培养模式与训练方法上应有所改进。第一、一定要重视投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并且把它放在学习的第一位,放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观念与错误认识。金融投资职业并不是简单地如士兵打枪哪样,只管瞄准而不管枪的构造原理。它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有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变化无穷的金融市场上获取利润。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当重要。第二、一定要进行实盘投资操作练习,不能纸上谈兵或进行软件模拟操作。这样脱离实际市场与真实持仓心理压力,是训练不出优秀的投资人才的。第三、要求学生对金融投资事业要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查・丹尼斯之所以能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选拔学生时尽管学识、性格等不同,但都要对期货投资怀有极大的兴趣。否则在后面的严酷训练与长时期演练中是坚持不下来的。三是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投资人才方面的投入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能仅限于“电脑加软件”的模拟操作阶段,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一定要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真实投资操作。这样才能造就真实技能。

三、高职金融投资专业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

1、在学生填报志愿时进行专业教育

高职金融投资专业要想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就要从培养的第一步招生做起,把真正对金融投资有兴趣的学生招进来。这就要求在招生阶段对拟报考学生进行详细的专业说明与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学习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与将来的职业前景,让学生对之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为了招生而把专业面临的风险与将来的职业不确定性或做夸大宣传,让学生放弃理想,或做虚假的式误导宣传,让学生不明就里稀里糊涂进来。给后面的学习就埋下隐患。在学生填报之后为了确保学生对自己兴趣的真实性有较大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以防止有些学生由于茫然没有专业可报而胡乱填报。

2、入学时交纳操作风险金,以备实战操练之用

在这方面可借鉴有些专业比如美术、汽车修理等专业的做法,为了保证学生将来实习之用,在入学时可收取一定数额的实盘操作准备金,与学费一同收取,但说明这些资金与学费不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盘操作的本金,学生如操作得好,毕业时学校在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后把余额全部返还给学生。如操作得不好,这些资金就是学生实习操作期间的最大亏损额。如此不仅学生有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操作时一定的约束力,也解决了学校在金融投资实习方面的资金来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目前有些学校发生的学生为了投资而把学费投入到股市中去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机制而发生的。

3、学校成立校园投资基金,纳入预算,以供学生实习之用

由于入学时学生交纳的实盘操作准备金数量不能太大,为了解决实盘练习时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可成立校园投资基金,纳入学校正常预算,作为教学中的一块固定费用划拔给专业教研室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作为学生实盘操作的资金来源之一。校园投资基金在初期可采用财政信用的方式筹集或用其他信用方式筹集。等到资金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减少学校的预算份额。平时这些资金可交由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运作,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实行奖罚制度,这样一可以解决教师的科研局限于单一的写文章而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问题,二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三还可给学校提供一创收的途径。其实这在美国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等名校,早已成为学校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些学校,没有国家的经费投入,学校拥有自己的投资基金,或交由专门的投资公司运作,或由学校自己的基金会运作。资金一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二来源于历年的节余。高职院校尤其是开设金融投资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实践教学的契机,发展校园投资基金。

4、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份额与比例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时不能盲目的实行“一刀切”,对所有专业都实行一样的改革方案与模式,而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实行灵活机制区别对待的原则。比如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问题上不能强求一致,对一些理工科类可以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大一些,但对一些文科类专业,其技能的基础就是理论。理论知识欠缺就无法进行实践教学。金融投资类专业就是这样。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分析研判工作占了投资过程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的操作只是几秒钟的事。而分析研判依据的是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金融投资类专业中,理论知识还是占第一位的。一定要加强而不能减少。

5、广泛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观念

高职金融投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证监会有关投资者教育的政策,广泛进行投资观念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观,不要把风险夸大,歧视投机,也不要盲目自信,认为在金融市场就能发大财。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现在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投资职业,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金融投资职业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的一个行业。金融市场是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要大力培育与支持,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排斥。

注释:

①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2008年)。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1.

[2]简军.世界期货大师教你炒期货[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乐勇.想“速成”期货高手吗?[N].期货日报,2009-8-26.

[4]婉洋.期货交易学习路线――通往期货交易的捷径[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10.

[5]郭福春.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2007(18).

[6]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7]周建松,郭福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8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认识;思考

一、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涵盖的学科众多,同时综合了多种理论知识,包括人为的影响因素中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经济相关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基础学科决策学等。行为金融学和以往的金融学相比较,传统的金融学考虑的情况较为单一,分析解决问题的层面也较窄。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多种情况,同时注意到各个因素的多个层面,从而得出更为具体的、详尽的理论假设,并且加以建立成相应的模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想要充分的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加以运用,是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的。

1.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假设。

1.1人类的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基础出发,承认了人心理的感性因素,从而得出,并非所有情况下人们的决断都是呈理性趋势的。这一点在传统的金融学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传统金融学的各个知识点,就是在人们都是理性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知识构架的。行为金融学对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将人们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这三个过程。从人的决策心理过程,都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偏差情况的产生,这就是投资人的心理因素差异,每个阶段的差异,就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群体发展差异。这种群体的差异和每个阶段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最终的就导致决策的差异性结果。当投资决策结果改变时,此时资产的定价就出现了偏差。因此,从投资人的决策的理性化程度,就可以看到资产定价所呈现出来的资产价值,与当前真实的资产价值,是有偏差的,这也是行为金融学所要陈述的一个要点。

1.2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从市场的有效性出发,与传统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并没有假设市场是有效的,它认为市场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市场存在着假设上的缺陷,市场上的价格在实际情况中,受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其他相关的因素制约,不能够真实的体现当前的价值,因此价格操纵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其次市场存在检验缺陷,有效性的检验是需要从预期收益模型相关的模型,从而估计收益,预期和实际相符的情况下,市场才是有效的体现。同时预期收益模式的基础是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市场的有效性检验是无法得到预期的。最后,从套利的有限性看,当前套利的行为在股票中是很难找到适合卖空机制的替代品的,而且也法律也限定了此行为,行为金融学从投资市场的噪音和成本代价角度出发,从而确定了套利行为发生的成本代价性。

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2.1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行为金融学用价值函数取代效用函数,进行经济的预期行为估计,价值函数的特点体现在:首先价值函数的自变量不同以往,是从投资者自我做出的各资产的损益来进行的。根据资产的损益情况出发,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依据投资者个人心理价位确定的,而不是从现有资产组合出发的。其次价值函数的表现是S型曲线,其中盈利部分就用凹进表示,亏损用凸起表示。这个形式和投资者相应风险偏好有关,当投资者在盈利情况时,会有风险规避的情况发生,抛售出一部分股票取得利润,而风险偏好型则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持有股票,这也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的不同而定的。同时投资者价值曲线,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情况。投资者往往会受心情的影响,从而对亏损和盈余的敏感性进行后续的预期。

2.2行为金融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对资产依照层次,划分成为金字塔的形状,每层都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报酬得出。金字塔由高到低,分别是风险和收益的由高到低,但是资本的保全性在高层是较弱的。而传统的金融学中,仅仅根据马柯维兹均方差组合进行资产组合,资产组合从整体角度,根据不同的证券协方差而进行处理,两种方法在理论上市不同的,当前流行的在险价值组合与行为金融学原理更为接近。

2.3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行为金融学研究者,提出与传统金融学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不同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MP)。他们认为应该从投资者的行为出发,针对资产的定价进行考虑,是非常重要的。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模型,从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二者结合出发,从而得出二者相结合的情况,这种资产定价模型更加客观,同时考虑了理性和错误认识的情况。

3.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运用。

3.1异常现象的解释。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出开放式基金,但是却用高比例赎回的情况。这是仅仅用行为金融学才能得出恰当的缘由展示的现象,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对盈余和亏损的敏感性出发,从而得出投资者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是,就会有卖出股票的意愿,但是当资产运营处于亏损状态时,边际效用处于不断降低的情况,甚至出现负效用的情况发生,但是投资者对于股票,反而更愿意持有。这种情况被称为“前景理论”和“处置效应”。

3.2投资决策的指导。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从投资决策角度出发,让投资者排除不理性因素,从而得到做出正确指导的投资行为。例如当股票市场上涨价时,有些投资者容易盲目追涨,从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够使得投资操作的进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减少因为非理而带来的损失。行为金融学中,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基础,能够从人本身的认知和情感偏好的角度出发,从而对经济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由行为金融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1.行为金融学是不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发现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行为金融学比传统金融学更加贴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但是这并不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否定,传统金融学是先从规范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然后再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验证金融理论并不断加以改进。所以说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只是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不能说成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

2.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示。每个新学科的发展历程,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同样行为金融学最初也遭受了传统金融学截的嘲讽。传统金融学从经济学的规律角度出发,认为行为金融学过分关注到人的行为学和心理学,从而使得学科分析有所混淆。这就使得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结合考虑的角度全面而广泛,这样正符合金融学发展的道路,从实践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理。因此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予我们创新的重要性体现。从证券市场出发,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行为金融学能够融入实际证券市场,首先从当前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出,发展战略的实际应用出发,我国证券市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并且要审时度势,对于发展计划进行改进和更新,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展。其次,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来进行研究,应该针对证券市场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的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研究有效,并且深入实际。

三、结语

总之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又结合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相关分析区别,分别从前提假设、理论模型和相关分析条件等方面出发,从而得出行为金融学的正确认识。又从实际的市场状况与实际行为金融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行为金融学理论更有深入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与我国的证券市场结合的更为紧密。

作者:夏宏武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沈莉.股票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与应用[J].前沿,2014,Z2:114-115.

[2]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西南金融,2013,8:66-67.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9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59-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其培育和发展需要包括金融、技术、资源和管理等在内的多方面力量的支持。特别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其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必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方式,增强其融资的协同性和针对性,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

一、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支持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产业,它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比较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高技术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内容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非是简单的技术模仿和跟踪,更重要的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与控制,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扩大领先优势。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追求单个产品、单项技术的高端性,还必须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联盟创新的集成化,促进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及与其他行业、企业的相互协同和密切配合。(2)高投资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创建期和成长期三个主要阶段。其中创建期和成长期对资金需求量最大。在创建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作为支持,以促进样品向商品的转化。而在此阶段,由于产业配套尚未成熟,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高,加上市场开发的高难度性,产业发展的初始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约为种子期的10倍。成长阶段的投资主要是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资金投入是种子时期的100倍左右。(3)高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技术发展、产业规模、商业运作和市场培育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其面临着技术、投资、市场、产能过剩、决策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培育和发展是一个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发展时间长和可持续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强有力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支撑,解决其资金需求量大和风险突出的瓶颈问题。这些巨大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本身和政府的支持是无法满足的,而且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实际上,通过金融创新往往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金融创新有利于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融资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壮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既可以筹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可以加强科技金融合作,构建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加速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以高额的市场回报来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果。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战略任务,得到了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各金融机构积极改进服务,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方式,完善信贷政策,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构建风险投资机制,深化科技保险创新等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由于现行金融体制的缺陷,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还必须进一步强化。

(一)金融机构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在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上,不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考虑和担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投资性、高风险性和长期性等潜在风险,而对其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缺乏科学的判断和准确把握。事实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资源战略性配置、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运作模式。正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一些金融机构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没有能够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提供其所需要的资金,弱化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效果。

(二)现行金融体制功能发挥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

从现实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主要是由现行金融体制的缺陷引起的。(1)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直接融资相对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量大、投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要有一个区别于传统产业的融资机制作为支撑,现行的以银行贷款为主要手段的融资体制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其一,现存银行主要由大型机构主导,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专业分工不强,面对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其反应较为滞后、针对性不强。其二,银行贷款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银行贷款往往偏向于大型国企、传统产业或房地产行业,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群体所需的股权资本、债务资本明显不足。其三,银行贷款的条件局限弱化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功能。银行给企业贷款往往需要对方能够提供足额的质押、抵押资产,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银行贷款所需要的可用于质押、抵押的资产,其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融资需求的效果不够理想。(2)有限的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保障力不足。现行的风险投资往往偏重于传统产业,而对技术改造项目、高风险高渗透的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对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比例较低,加上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信用与绩效评价机制的缺陷,风险投资长期资本来源渠道窄,行业内天使投资、合格机构投资者的稀缺,风险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受到限制。(3)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支撑。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功能欠缺,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也没有建立起来,其要满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缺乏协同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来保障,而且不同阶段在融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实际上,由于金融机构功能定位的差异,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向和能力各不相同,单靠某个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需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链。问题在于,上述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盈利或者投资安全角度的考虑,实行的是各自为政的支持运作模式,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协同合作,弱化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

三、创新金融服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金融机构要提高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

由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不难判断,在未来时期,我国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并不局限于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变化,而且还深刻影响银行信贷的投资分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在更大程度上为产业布局调整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引导和支持功能。同样,银行信贷的投放方向和水平、资本市场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布局。正如熊彼特所说的:“银行通过信用、将社会储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再分配,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金融机构功能的完善是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应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提高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未来时期,金融机构不能再过于专注于对传统产业的信贷和投资,否则其必定增加潜在的风险,而应把握好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要求,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信贷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促进资产安全。另一方面,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必将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和新兴产业体系,这将有助于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第二,加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规律的认识。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动性不高,既有自身功能缺陷、对资金安全的担忧,同时也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规律认识不足的因素。金融机构员工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要主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政策的学习,把握其发展的趋势、特点和规律,重点了解其不同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在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瓶颈和其他金融方难题发挥更大作用。

(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增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功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产业体系完善程度和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需求具有差异性。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和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处于种子期的新兴产业的企业的重点是产品创新,研发费用高,产业配套体系和产业政策尚未完善,产业规模小,企业普遍亏损或盈利能力低,投资风险大。对该阶段的新兴企业金融支持应以加大风险投资为重点,积极推进风险投资机构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基金、信托基金等形式为企业的研发提供融资支持,并推进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处于发展期的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取得了新突破,部分企业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由原来的产品创新转向与工艺创新并重,商业市场结构和产业政策日益完善,产量需求量和销量增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企业融资支持的重点应该是创新信贷管理办法,为企业提供更多低风险、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一方面,要增加企业银行信贷的质押、抵押物品品种,可以将经过专业评估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商标、自主知识产权和商誉等无形资产作为向银行信贷的抵押担保依据,解决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合作,由信誉高、实力强的担保机构作为担保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主体,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成熟,产业链和产业政策完善,商业模式成熟,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到企业上市和兼并收购相关企业阶段。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在提高信贷水平的基础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上市、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提供更为有力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