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十篇

时间:2023-08-03 17:30:09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1

金融化,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活动规模的盲目扩大过程。比如,上世纪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后的1930年,美国的财富生产规模(GDP)仅为0.1兆美元,1980年达到2.8兆美元,2008年迅速扩大到14.2兆美元,比1930年增加了140多倍。但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财富规模的快速扩张,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更为迅猛。1930年全美国金融资产规模仅与当年的GDP相当,1980年达到GDP的2.5倍,2008年进一步扩大到GDP的4.4倍。无独有偶,这一现象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同样存在。根据IMF的资料,2008年全球GDP为68.3兆美元,全球金融资产为171兆美元、相当GDP的4倍,而全球的金融衍生品销售额竟高达684兆美元、相当GDP的10倍。可见,这个加速的经济扩张过程,是以金融活动的规模越来越超过生产活动的规模、货币循环的速度越来越超过商品循环速度的方式实现的,其内涵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金融化”过程。

金融化的表现

金融化的结果,表面上看似乎是增加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但在本质上由于加快了金融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分离,这既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独立发生危机可能性。这样一来,原来可能在生产领域爆发的问题和危机,由于生产活动被金融活动的替代而逐步转移到了金融领域,使得传统的经济危机(商品过剩)可能以一种更高级的形态,即金融危机(资金过剩)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金融资产的膨胀使生产活动日益被投资活动所替代,即投资超前;另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供给使商品循环日益被货币循环活动所替代,即消费超前的现象。这种投资和消费的“双超前”现象,不仅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集中表现,也是其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直接反映。

金融化的本质

其实,金融化带来的繁荣就是社会金融资产规模的快速增加。我们知道,金融资产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个部分,相对于土地、房屋、设备等不动产而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俗称为动产。从资产负债平衡关系(B/S)看,全社会金融资产的增加,在通常情况下,即意味着在社会另一端存在着同样规模金融负债的增加。例如,美国政府和企业发行的大量国债和企业债,对于持有者(如居民)而言是一种金融资产,但对于政府、企业和银行而言,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债务。同样,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资产,不过是金融机构向全社会(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发行的(准确地说是借入的)一种新型债务而已。由此可见,金融化带来的繁荣:金融资产和金融衍生品规模的增加,不过是少数人利用发达的商业信用将社会总收入(国民收入)透支了若干次而已。可以说,金融化的本质就是社会债务关系的不断扩大,即全社会的债务化。

一幅真实的图景

美国的最新情况表明:2009年底美国主要负债结构为,国家债务9万亿美元、公司债务9万亿美元、房屋抵押债务10万亿美元、医疗债务50万亿美元、社会保障债务12万亿美元,合计达到70万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4.5倍和财政收入的8.8倍。也就是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个别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超前消费和投资),不过是运用所谓“金融化”手段实现的向全世界的巨额债务透支,其繁荣的背后不过是从银行到企业、从政府到民间依靠大量借贷资金维系的一个海市蜃楼。

我们的选择和方向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密切,一旦一国产生金融危机,将会快速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形成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因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整出口市场、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优化各国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等方式,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以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叶真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禾.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3,6(6):36-37.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3

从2012年到2014年,在房地产整体走势低迷之际,佳兆业却一反常态,连续在深圳及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吞下多宗黄金地段。

然而,在2014年与2015年之交,佳兆业却成为地产巨头中最狼狈的一个:董事长滞留香港未归,待售房源被锁定、无法出售,深圳所有处于发展阶段的项目被暂停办理手续……活脱脱由白天鹅变成了黑天鹅。

是什么绊住了佳兆业高歌猛进的脚步?危机来临,佳兆业不停地辗转腾挪,效果如何呢? 佳兆业上千套待售房源被“锁定”

佳兆业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深圳,2009年在港交所上市,涉及地产开发、商业、金融、城市更新等。翻开佳兆业2013年年报就会发现,这一年里,佳兆业这座高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峰,佳兆业自身将这一年定义为“奠下新里程”。

这并不是自吹自擂。佳兆业年报显示,2013年佳兆业投入141亿元,在全国购入32宗土地。这一购地投资额是佳兆业成立以来投入最高的。

不过,从2013年到2015年,佳兆业经历了一波迅疾的过山车行情。

2014年11月至12月,佳兆业在深圳的上千套房源被深圳市房产管理部门锁定。记者日前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网站看到,佳兆业旗下多个楼盘的多套房源仍显示为红色的“管理局锁定”字样。2014年12月21日,佳兆业公告称,4个被锁定项目分别为:深圳佳兆业大鹏假日广场、深圳佳兆业悦峰花园、深圳市佳兆业中央广场、山海美域花园,被锁定房源面积21.787万平方米,约占这4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

祸不单行,佳兆业当日还公告了一系列事项,包括:该公司位于深圳的全部8项处于发展阶段及持作未来发展的物业项目,被暂停办理执照、许可证等手续;深圳两个项目土地使用权被限制转让或抵押;两家位于深圳的子公司被政府限制转让股本权益;正在拓展阶段的深圳龙岗区旧城改造项目被暂停等。

2015年1月6日,佳兆业公告称,公司两名参与龙岗区旧城改造项目的合作伙伴提出中止合作,佳兆业将为此支付12亿元的费用。 约20家金融机构集中催债

面对危机,佳兆业创始人郭英成及郭氏家族似乎更加急于脱身。一方面,佳兆业在2014年12月10日公告,郭英成自2014年12月31日起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另一方面,郭氏家族积极筹划将股份转让给生命人寿,通过旗下的大正投资有限公司向生命人寿旗下的富德资源投资转让5.76亿股股份,代价为16.68亿港元。

这更使佳兆业的境况雪上加霜。

2015年1月1日夜间,佳兆业发公告称,原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辞职事项触发一项融资协议包含的强制性提前还款条文,共涉及贷款本金4亿港元及应计利息,但佳兆业未能如约偿还这笔钱。

佳兆业的资金压力远不止如此。伴随着佳兆业在最近三年的高速扩张,佳兆业的负债也迅速攀升。记者查阅佳兆业2014年中报发现,该公司2014年上半年银行贷款约76.26亿元,较2013年年底增长了约35%。佳兆业2014年中报还公布,佳兆业总借款为297.74亿元,其中约60.08亿元应该在2015年6月30日之前偿还。

这正如雪崩,当冰山之上第一片冰块崩塌之后,雪崩随之加速发生。记者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查阅了解到,从2015年1月6日至1月13日的一周时间里,共有20家左右的金融机构提出了对于佳兆业相关公司的20多条财产保全,其中包括华润信托、爱建信托、中国银行等。

1月13日,爱建股份公告称,子公司爱建信托曾于2014年3月发行“爱建―佳兆业杭州项目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累计规模为6.51亿元,向杭溪隆业房地产(杭州)有限公司(下称“杭溪隆业”)发放借款,到期日为2016年3月14日。因杭溪隆业实际控制人佳兆业面临重大不利情形,要求杭溪隆业提前归还股东借款本息。

华润信托公布的资料显示,华润信托为佳兆业多个项目进行了信托融资,其中“华润信托・鼎新130号佳兆业苏州黄桥项目集合信托计划”已于2014年6月25日募集成功并成立,总规模8亿元,其中优先级信托资金4亿元。1月15日,华润信托有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证实,目前该公司已经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这一申请还处于审理阶段。

不仅如此,佳兆业的房源锁定危机还在深化。1月15日,位于杭州五常区的佳兆业西溪璞园项目,共计749套房源亦被锁定,房源锁定危机扩展到了深圳以外的城市。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对销售房款较为依赖,一旦房源被锁定无法销售,房企势必寸步难行。加上金融机构催款,必将加剧佳兆业的危机。 出售旗下公司自救被叫停

危机之下,佳兆业也在展开自救。2014年12月31日,佳兆业公告称,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上海新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湾”)与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万科”)订立协议,上海万科将接手上海新湾名下的上海青湾兆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青湾兆业”)100% 股权及股东贷款,总代价为12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万科应付的12亿元中,其中上海万科应付给上海新湾的股东贷款为11.88亿元,而青湾兆业的100%股权只需1170.13万元。

上海新湾是佳兆业在华东区域最重要的子公司,佳兆业旗下多个房地产项目的融资业务,均与上海新湾有关。从这个角度看,上海新湾如能获得流动资金,或将能极大地缓解佳兆业的资金压力。

不过,目前这一转让已经被叫停。

记者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华润信托已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查封申请,其中被申请的对象之一正是上海新湾。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4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 应用 。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 经济 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 理论 ,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 计算 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 规律 。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 企业 或 发展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 理论 。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 call 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 应用 ,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 发展 。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 问题 。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 影响 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 金融 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 规律 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 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 分析 其前兆,研究预警的 方法 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 自然 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 社会 经济 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 企业 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 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 问题 ,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 自然 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 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 政治 、 经济 、军事、 社会 、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 影响 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 理论 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 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 研究 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 预警 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 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 规律 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 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 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 计算 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 发展 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 金融 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 科学 ,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5

事实上,此次危机波及的不仅仅是上百名业主,还有高达24家提供巨额资金的金融机构。

今年1月初,汇丰银行豁免了佳兆业4亿元提前还款的责任,但是佳兆业早已经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债务风波。

迄今为止,已经有中信银行、中国银行等24家金融机构向法院申请对佳兆业的若干资产进行诉前财产保全。

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众多信托公司也牵涉其中。记者根据公开资料估算,至少有8家信托公司为佳兆业提供巨额融资,数目高达98.6亿元。其中,资金规模最大的是平安信托,且旗下一只产品1月21日即将到期。

对于产品是否会违约以及怎么处理等问题,《投资者报》向平安信托发出了采访提纲,平安信托称公司正密切关注事态进展,积极履行受托人责任。

佳兆业危机加剧

佳兆业近几个月风波不断,2014年10月传出公司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被带走”,去年11月底深圳多个楼盘被爆出遭当地国土部门“锁定”,至今未交代原因,楼盘亦未能解封。

有内地媒体引述官方人士称,佳兆业靠在深圳参与大批旧城改造项目发家,与当地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近期深圳市委高层、政法委书记蒋尊玉落马,佳兆业也一步步深陷泥潭。

去年12月6日,生命人寿接手11.21%股份后,成为佳兆业第一大股东。12月10日,郭英成因健康原因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务,由原第二大股东生命人寿代表接任。原本期望生命人寿出手相救,但是直到现在生命人寿还没有消息,保持沉默。

佳兆业是1999年在深圳成立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于2009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着佳兆业违约不断升级,最心急火燎的还是债权人。

最新情况是该公司对2015年1月8日到期的2300万美元利息违约。

公司对外公告显示,该公司约4.47亿人民币和2.66亿人民币被银行冻结和扣划,此外还收到内地法院对其人民币6.51亿元资产保全的民事裁定书。

100亿信托危局

公开资料显示,为佳兆业提供资金,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平安信托。2014年4月和10月,平安信托通过两款信托计划,共计向佳兆业提供资金近29亿元。

2014年4月22日,平安信托发行“平安财富?翔园1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规模25.1亿元,其中A类金额25亿元,期限9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8.8%;B类金额0.1亿元,预期收益9%,期限1年,融资方为佳兆业子公司佳兆业商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金用途为补充日常运营支出,佳兆业及佳兆业商业集团提供本息偿还连带责任担保。

由于期限为9个月,今年1月21日,翔园17号到期。对于即将到期的信托计划是否会发生违约,《投资者报》向平安信托发出了采访提纲,公司称正密切关注事态进展,积极履行受托人责任。据称1月7日晚间,平安信托向投资者了一份该信托的临时信息披露公告,具体内容不详。

2014年10月,平安信托还通过“平安财富?佳誉23号三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向大连佳兆业中心项目发放3.43亿元信托贷款,期限16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9.6%,用于项目后续开发。

Wind数据显示,除了平安信托之外,华润深国投、外贸信托、爱建信托、中融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亦在过去两年向佳兆业提供资金支持,总规模亦达数十亿元。

2014年6月,华润深国投曾发行“鼎新130号”、“鼎新131号”两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佳兆业旗下苏州黄桥、塔园路两个项目提供10亿元。期限为24个月+6个月,预期收益率9%。

爱建信托在2014年3月17日和3月21日,分别发行两款信托向佳兆业杭州项目提供资金,金额分别为3.4165亿元、3.575亿元,两者合计约7亿元,期限均为两年。

2013年10月29日和2014年5月16日,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先后发行了富荣50号佳兆业沈阳贷款项目信托和富祥25号佳兆业长沙梅溪湖项目信托,存续期均为两年,后者募集资金20.8亿元。

2014年4月4日,万向信托发行了“房地产基金8号长沙佳兆业广场项目信托,募集资金12.47亿元,期限为两年。

尽管目前仅有平安信托一只产品面临到期兑付问题,但是公司自陷入困境后经营丝毫未有好转,剩余的信托公司受到波及的概率大增。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目前结果显示至少8家信托公司有存续产品涉及佳兆业项目,而目前仅爱建股份等3家提出资产保全申请。

2015年1月12日,爱建股份公告显示,鉴于杭溪隆业的实际控制人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面临重大不利情形,可能对“爱建――佳兆业杭州项目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爱建信托公司作为该信托计划的受托人,依据双方签署的《股东借款合同》中的交叉违约条款,要求杭溪隆业提前归还股东借款本息。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6

【关键词】债务危机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成因分析 共性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经济局势一致处于动荡状态。在2000年至2014年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频频爆发,而这些爆发危机的国家涵盖了新兴经济和发达经济体。学者在这些危机爆发的原因、救助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导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否存在相同之处,这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对21世纪以后已经发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了简要回顾,然后根据学者的研究归纳这些危机之间存在的共性。

二、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分析

在分析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的共同点之前,首先要对这几年来已经爆发了危机的国家或地区,引发这些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简要的文献回顾。

2002年阿根廷再次爆发了危机,其影响不亚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波及货币、银行以及债务。是什么导致这个能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拉丁美洲粮仓”的国家发生危机,学者对此进行的探究。郎晓龙(2002)认为阿根廷发生的是货币危机,他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阿根廷货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实际工资下降;债务结构不合理。不仅如此,阿根廷货币危机的爆发也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息息相关,杨斌(2003)指出全球化、金融领域开放与资本外逃失控加剧了阿根廷的金融风险,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对此,江学时(2002)从深层次对阿根廷这次危机进行的研究,他认为阿根廷2002年发生的是债务危机,而非货币危机或是金融危机。

继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再次饱受货币危机的困扰。2008年5月货币危机在越南率先发生,蔡则祥、林峰(2008)对越南货币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发现政府财政赤字高、信贷投资过多以及高物价水平等是造成越南货币危机的根源。复旦大学985课题组(2008)通过与发生危机的其他新兴经济体比较,他们发现越南货币危机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来自外部的货币与价格冲击和存在于内部微观结构的问题。实际上,越南货币危机爆发只是东南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现状的一个缩影。孙兆东(2008)指出高外汇导致金融系统脆弱,高外资利用加剧通货膨胀,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力不匹配,这都是越南发生货币危机的原因。而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初由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发酵,首先在美国华尔街引发世人瞩目的金融风暴,进而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后,一系列的危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爆发。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由希腊扩散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开了危机爆发的序幕。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研究方面,罗雄杰(2013)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掩盖财政状况等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元区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王辉(2010)、陈西果(2010)和邓小华(2011)等众多学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后续发生的危机,如2013年爆发的塞浦路斯银行危机,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延续。郭春松、侯哲(2013)指出塞浦路斯由于对希腊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的警惕性不高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丁程道金、刘晓燕(2013)认为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原因、希腊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局势的恶化。另外,塞浦路斯对银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缺少实体产业的支撑,也是导致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其成因是怎样的,徐小茗、赵一朗(2013)对白俄罗斯货币危机研究发现,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聚降、货币贬值与通胀聚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白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马宇(2011)认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和不当的国内政策导致了白俄罗斯的货币危机爆发。作者认为从白俄罗斯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014年的最后几天,卢布大幅跳水,俄罗斯发生货币危机。许树泽(2015)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国际油价下挫严重影响的俄罗斯的经济,导致汇率下跌和资本外逃,继而爆发卢布危机。董光耀(2015)认为卢布危机爆发有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矛盾碰撞后的结果。

三、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共性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差别是主要方面的,但是共同点也是存在的。新兴经济体发生危机的共性更多,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和2008年越南货币危机都收到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国外资本流入的影响。从2002年阿根债务危机和2011年白俄罗斯危机来看,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赤字增加也会导致危机爆发。从近几年欧洲地区发生的危机来看,产业结构单一是众多欧洲国家面临的现状之一,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危机、2014年俄罗斯货币危机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引起的,虽然仅有几个国家爆发的危机,但提高警惕性是非常必要的。总体看来,无论是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还是银行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国际环境变化是以上所有危机的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2008年以后的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来看,首先全球金额危机爆发引致全球经济低迷,而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等国爆发债务危机,继而塞浦路斯银行外汇资产受债务危机影响大幅缩水爆发银行危机。2014年底受国际石油下挫影响,俄罗斯汇率下跌,卢布贬值,发生货币危机。除此之外,这些危机之间还存在哪些关系,是否存在共生性,又是怎样进行传导的,对此,笔者之后将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王宝宝,李颖.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2]程道金,刘晓燕.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极其引发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27-32.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7

《财经》记者 宫靖 季敏华 陈竹

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纽约交易所代码:STP,下称尚德)董事局主席施正荣来说,正在过去的这个冬天,无疑是他回国创业以来最感寒冷的。

就在20天前,施正荣一手创立的尚德登上美国《财富》杂志2月号的封面,被称为“中国新太阳王”。

变化转瞬即至。2月18日,尚德公布了去年四季度业绩,期内毛利率仅0.6%。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净亏损达6590万美元,每股净亏损0.42美元。受业绩悲观影响,尚德股价自1月中旬开始走跌;至2月23日,已跌至6.64美元/股。

从2005年年底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至今,尚德一直是全球投资者的宠儿。2007年底,其股价一度冲至85美元/股;2006年一季度,尚德董事局主席施正荣一度荣升“中国首富”。

“中国新太阳王”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施正荣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承认尚德正在困难之中,但他坚信,尚德采取的暂缓扩张、限产和减员措施能够应对危机。

不过,从2008年四季度以来,光伏行业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逆转,长达数年的爆炸式增长变为产能过剩。在光伏产能全球第一的中国,约五分之一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商倒闭。

一位熟悉尚德的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欧美国家在近期的经济提振计划中,都提到扩大新能源投资;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两年内,欧美的光伏产品市场将难以扩大,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短期内也难以启动。在可见的未来,尚德等光伏企业仍将在一个漫长的冬天里挺进。

“囤硅”之祸

短短五个月间,尚德股价由40美元跌至7美元以下,毛利率由20%以上降至0.6%。这也是整个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热得烫手的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光伏业界一直有“拥硅为王”的说法,业内盛传,尚德在2008年四季度前曾大量囤硅,而之后全球硅价暴跌,致其毛利大降。尚德今年2月18日公布的2008年四季报显示,期内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总计5070万美元的“库存和购买佣金”,对毛利率产生了12.2%的负面影响。

这一说法部分验证了有关尚德“囤硅”的传言。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施正荣坦承,2008年9月、10月间,尚德“确实提前购买了一些价格较高的硅”。

他解释说,2008年9月,硅材料仍处于紧缺状态。为了给四季度生产准备原材料,尚德以每公斤350美元-40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部分多晶硅,约占四季度计划产能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而当年10月起,硅价开始暴跌,11月即跌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跌幅达50%。

施正荣同时表示,除原材料价格成本偏高,欧元兑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太阳能电池片价格下降,也是尚德2008年四季度亏损的重要原因。

尚德85%左右的电池片销往欧洲市场,主要以欧元计价。施正荣透露,2008年四季度,以欧元计价的电池片降价达15%,期间欧元兑美元贬值8%-10%。最终,按美元折算的电池片价格,实际降幅达20%-25%。

不过,一位江苏省内光伏企业高管私下表示,据其所知,尚德当时囤积的硅可能不止四季度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而是不超过二分之一。

这位人士介绍,此前数年,光伏行业处于暴利时代。作为光伏业主要原料的多晶硅价格持续飙涨,几乎所有企业都将“得硅者得天下”奉为铁律――只要能买到硅材料,电池生产商就能大赚。

尚德其时已是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市场地位使得它成为少数能拿到长期硅供应合同的企业;供应价一般在200美元/公斤以下,甚至更低,远低于当时现货市场价格。在这位同业人士看来,尚德原本不必在现货市场上大举进货。

但事实相反。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评价说,2008年9月始,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爆发,而尚德在现货市场上以很高价格买进硅材料,实属反常,这可能是施正荣对即将到来的光伏产业巨变缺乏判断,对未来过于乐观。

施正荣则认为,外界的“囤硅”说法并不恰当。他表示,对于尚德,这是“正常的备料”,因为当时的长期合同并不能全部满足硅材料供应,每季度仍需从现货市场采购。至于回过头看市场的急转直下,他愿意承认,当时备料的价格确实“有些不太恰当”。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导致近日尚德股价大跌的主因,并非四季度亏损,而是市场对其未来盈利前景不乐观。早在2008年11月,尚德已发出预亏公告,利空已释放。而刚刚的四季报显示,尚德预计下一季度毛利率仅12%-15%,比2008年同期下降超过了5个百分点,这似乎显示尚德危机远非短期可以解除。

“断臂”与“输血”

自2008年11月下旬发出预亏公告、尚德股价开始“跌跌不休”后,业界即猜测尚德可能陷入危机,甚至传言其现金流可能断裂,面临破产。

江苏无锡当地一位接近尚德的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尚德确实面临一些危机,但不至破产。

目前,尚德十余亿美元贷款的债权人多数为江苏省内银行。2008年10月上旬,位于江苏常熟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金属有限公司现金流断裂,使全省十几家银行的40多亿元贷款难以回收。不久,尚德发出了预亏公告,之后又有裁员方面的举动。有关尚德陷入危机的传言即起,在江苏银行界引起震动。

不过,对于尚德这样的企业,无锡市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据一位当地官员透露,无锡市政府及时介入此事,与企业和银行进行了沟通。在无锡市政府看来,尚德比较特殊,其所处的太阳能行业被政府看好,它又是全球光伏行业的龙头,自身经营的历史业绩不错,属于政府信用可以介入支持的企业。

政府介入沟通,也获得了来自银行方面的积极响应。后者不但没有采取收贷措施,还在2008年四季度给尚德新增授信6亿美元,总授信额度提高至24亿美元。

不过,银行对于尚德的扩张仍存有顾虑。一位江苏省银行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尚德是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财务比较透明,三季报显示其现金流问题并不严重。但四季度光伏产业供求关系逆转后,硅价和太阳能电池片价格均出现暴跌。如果尚德仍坚持用信贷资金逆市扩张,银行风险就很大。

截至2008年三季度,尚德尚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3.95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减少逾2亿美元。尚德原计划2012年实现5000兆瓦产能目标,除对无锡总部进行扩产,还准备上马江苏扬州、上海闵行、河南洛阳等多个异地扩张项目。仅位于扬州出口工业区的扬州尚德太阳电池制造基地,设计产能就达3000兆瓦,三期总投资达10亿美元。

现在,在光伏产业巨变的大背景和银行的担忧下,尚德的扩张步伐已开始放缓。施正荣向《财经》记者表示,上述目标暂时未变,但有可能根据市场情况调整。

根据尚德四季报,2009年尚德总产能将维持在1000兆瓦。这意味着,尚德原来庞大的扩张计划已经推迟。

近年来,尚德还在上游硅材料、硅片领域投入巨资,先后出资数亿美元,参股了辉煌硅能源(镇江)有限公司、扬州顺大控股有限公司和俄罗斯一家硅材料企业。四季报显示,受全球硅价暴跌影响,其在Nitol Solar (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和Hoku Materials(美国爱达荷州)公司的投资损失,预期在4900万美元到5200万美元之间。

除了收缩战线,寻求“输血”,尚德亦主动“断臂”。施正荣向《财经》记者证实,由于欧洲客户推迟了部分订单,从2008年四季度至今,尚德实际产量仅为产能的一半,同时裁员800人,占员工人数的近一成,缓聘了2000名新员工。

截至2008年末,尚德总产能为1000兆瓦,稳居全球首位。四季报显示,2008年,尚德售出太阳能产品497.5兆瓦,低于预期的550兆瓦;2009年已有订单600兆瓦,预计全年总订单800兆瓦,开工不足已成定局。

近日《财经》记者在无锡尚德总部采访时看到,尚德部分车间开始以每周“上三休二”乃至“上二休三”的方式安排工时。

“太阳”何时升起

施正荣及其一手创立的尚德,曾经备受投资者青睐。2007年底,尚德股价一度冲至85元/股,施正荣的“中国首富”效应,更带动了一批中国光伏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在“太阳急速升起”的背后,与欧美能源政策的调整密不可分。

2004年底,德国率先推出《可再生能源法》,为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提供补贴。随后,西班牙、意大利亦推出类似法案。巨额补贴使成本高昂的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利润空间,光伏产业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爆炸式增长。

不过,即使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突破了5000兆瓦,发电量依然只占全球发电总量的0.01%。由于业界高度预期美国、中国将在未来数年启动太阳能发电补贴措施,加之以尚德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业上市引起的财富效应,中国光伏产业急速膨胀。乐观人士甚至认为:“近十年内上多少产能也难以满足需求。”

急速增长的产能引发了对上游原材料的争夺。作为制造太阳能电池片的核心原料,成本不足40美元/公斤的硅价格一路飙升,2008年三季度末,达到了400美元/公斤的历史高点。

处于光伏产业中下游的尚德电力,正是上述爆炸式增长的领跑者和受益者之一。但危机到来时,亦难逃影响。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最多至2009年下半年,光伏行业就会供大于求,金融危机只不过使这场巨变提前到来。

台湾金鼎综合证券研究员洪秋安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业内初步估计,2010年光伏产业需要硅材料4万至5万吨,但按目前产能建设进度,届时供给量将达7万余吨,仅中国大陆就达3万吨。

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长期依靠欧美高额补贴维持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遭遇了现实挑战。各国对太阳能发电实施高额补贴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有能源专家认为,德国、西班牙的高额补贴会导致恶性循环,人们竞相投资太阳能产业,推高了设备成本。

在德国,保守派立法者认为,太阳能发电增长如此迅速,可能会抬高电价,加重消费者负担,因此开始寻求大幅削减政府支持太阳能发展的激励措施。目前,德国强制光伏上网电价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保守派希望这一进度走得更快。一份提案草稿显示,2009年,德国强制光伏上网电价将下降30%,此后将每年下降9%;《可再生能源法》的期限也将从20年缩减为15年。

这种态势,对于以欧洲为主要市场的“尚德们”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市场迟迟没有启动,使得“尚德们”已经预备好的产能没有了用武之地。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累计安装太阳能电池片仅150兆瓦,2008年市场总量仅40兆瓦;这与尚德每年1000兆瓦的产能相比,少到几可忽略。

此外,在中国2008年底宣布的“4万亿”救市计划中,也未明确支持太阳能发电的实质性内容。

惟一让光伏企业寄予希望的,是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将在十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支持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电。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迟迟没有大规模启动光伏市场,有两大现实考量。

一是光伏产品目前成本偏高。以国家已批准的1兆瓦上海崇明岛光伏电站为例,每发1度电,国家需补贴4元钱,这相当于补贴风能发电的数倍;二是部分决策者认为光伏发电虽然环保,其上游硅材料生产却易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业界流传的一件事是,中央政府一位高层在视察某光伏企业时,曾称其“作为高污染行业中的一个企业……”。

施正荣表示,尽管金融危机导致欧洲客户推迟订单,却也催生了美国和多个欧洲国家对太阳能的进一步扶持政策;当前硅价下跌,则有望帮助光伏企业尽快实现2012年“1元钱生产1度电”的目标。届时,中国市场就有启动的希望。

据金鼎综合证券研究员洪秋安计算,当多晶硅价格为200美元/公斤时,太阳能发电成本约为3.28元/千瓦时;若多晶硅价格下降至100美元/公斤,发电成本将下降至2.18元/千瓦时。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8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应用。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理论,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规律。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企业或发展中国家征服发行的债券,风险较大。ltcm基金通过统计发现,两类债券价格的波动基本同步,涨则齐涨,跌则齐跌,且通常两者间保持一定的平均差价。当通过计算机发现个别债券的市价偏离平均值时,若及时买进或卖出,就可在价格回到平均值时赚取利润。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如何价格上涨或下跌,按这种方法投资都可以获利。难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达300%。不仅其合伙人和投资者发了大财,各大银行为能从中分一杯羹,也争着借钱给他们,致使l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触发了群起抛售第二类债券的狂潮,其价格直线下跌,而且很难找到买主。与此同时,投资者为了保本,纷纷寻求最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金转向购买美国政府担保的联邦公债。其价格一路飞升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与ltcm计算机所依据的两类债券同步涨跌之统计规律刚好相反,原先的理论,模型和程序全都失灵。ltcm基金下错了注而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不但未随机应变及时撤出资金,而是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过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反败为胜。就这样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亏损高达44%而濒临破产。其直接涉及金额为1000亿美元,而间接牵连的金额竟高达10000亿美元!如果任其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信誉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ltcm基金亏损的金额过于庞大,而且涉及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德主,这对数学金融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华尔街有些人已在议论,开始怀疑数学金融学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称:永远不向由数学金融学家主持的基金投资,数学金融学面临挑战。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 call 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 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 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 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 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 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 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 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9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应用。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理论,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规律。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企业或发展中国家征服发行的债券,风险较大。ltcm基金通过统计发现,两类债券价格的波动基本同步,涨则齐涨,跌则齐跌,且通常两者间保持一定的平均差价。当通过计算机发现个别债券的市价偏离平均值时,若及时买进或卖出,就可在价格回到平均值时赚取利润。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如何价格上涨或下跌,按这种方法投资都可以获利。难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达300%。不仅其合伙人和投资者发了大财,各大银行为能从中分一杯羹,也争着借钱给他们,致使l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触发了群起抛售第二类债券的狂潮,其价格直线下跌,而且很难找到买主。与此同时,投资者为了保本,纷纷寻求最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金转向购买美国政府担保的联邦公债。其价格一路飞升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与ltcm计算机所依据的两类债券同步涨跌之统计规律刚好相反,原先的理论,模型和程序全都失灵。ltcm基金下错了注而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不但未随机应变及时撤出资金,而是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过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反败为胜。就这样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亏损高达44%而濒临破产。其直接涉及金额为1000亿美元,而间接牵连的金额竟高达10000亿美元!如果任其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信誉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ltcm基金亏损的金额过于庞大,而且涉及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德主,这对数学金融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华尔街有些人已在议论,开始怀疑数学金融学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称:永远不向由数学金融学家主持的基金投资,数学金融学面临挑战。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 call 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 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 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 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 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 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 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 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10

富人反弹,香港速度最快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令亚太区的富豪元气大伤。根据美林2009年《亚太区财富报告》。截至2008年年底,亚太区的富裕人士比上年减少了14.2%,跌至240万人,整体财富缩减了22.3%,仅剩7.4兆美元;同时,以净资产3000万美元为门槛的超富裕人士,其财富更缩水35.1%,人数减少了29.6%。而在整个亚太区中,以香港富人的境遇最“惨”,富裕人士人数为3.7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61.3%,意味着一半以上的香港富人,被其所在的阶层抛弃。

不过短短一年,那些没落的富豪或许还未充分体验平民生活,他们就欣喜地发现,曾经失去的财富又都回来了。尽管世界经济疲软,但全球“富裕人士”已收复先前失地,某些地区的财富增长更是重回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据统计,2009年度全球富裕人士数量回升至1000万,富裕人士的金融财富上升18%,达39兆美元。“超富裕人士”的财富同年则增加了21.5%。凯捷顾问公司总经理 Bertrand Lavayssiere表示,反弹动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尤其是印度、中国和巴西。而以增速判断,香港以104%的年增幅,排到了全球第一位。据分析,香港有一大部分富裕人士是属于100万至150万美元的财富级别,其中许多人因为2008年的损失,被迅速降为“大众富裕阶层”,而随着2009年资产价格的回升,他们重新跻身富人之列。

这个结论并非美林一家之言。今年7月13日,汇丰银行也披露了一份亚洲财富调查报告。这份调查覆盖亚太区七个主要市场,调查的对象是亚太区流动资产或按揭价值最高的10%人口,总访问人数超过2072位。结果显示,今年初,30%的香港富人的财富完好无损, 48%的香港富人更取得了资产净值的增加。而以流动资产计,尽管最年轻的中国内地富人(平均年龄为36岁)平均资产达到12.6万美元,远高于新兴市场的其他国家,如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但仍不敌传统发达市场。其中,平均年龄为48岁的香港富人,其平均资产可达30.1万美元,是区内最富裕的人士。

港人财富双通道

这场金融危机前后的港人财富数据对比,让人不由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此处的“萧何”当然是指股市和房地产。一方面,一直以来,不仅仅是香港,在整个亚太区,房地产都被视为重要的致富之本。在2008年,这类投资占亚太区富裕人士金融资产的22%。金融危机的爆发,确实曾令房地产业受到较大冲击,香港房价也一度暴跌,但事后证明,其反弹的速度更快,这就保障了相当一部分拥有房地产的富人,只要没有经历恐慌性抛售,今时今日就能享有这方面的增值,如果有人在危机中投机性买入的,更有进一步扩大财富的机会。在2010年报告中,房地产仍然是亚洲富人们财富增值的重要手段。美林表示,亚太地区(日本除外)富裕人士的房地产投资水平为全球最高,其中以住宅类物业为主。

同时,美林的报告指出,在亚太区市场中,香港和印度财富的增长,与股市的表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以香港为例,恒生指数2008年下跌约50%,到2009年则飚升了74%。由于香港的股市市值对名义GDP比率极高,几乎是GDP的11倍,而全球平均比率不过是0.8倍,因此,股市市值是推动香港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财富与股市的紧密结合,也决定了港人、尤其是富裕阶层资产配置的方式。2008年香港富裕人士财富总值缩减65.4%,股市的暴跌是主要原因。当时亚太股市暴跌后引发了抛售大潮,各地区富裕人士纷纷降低了对股票的配置,到2008年,股票仅占亚太区富裕人士财富配置的23%,同比下降3%,香港富裕人士的持股比例更从33%降至21%。而随着今年区内股市的回升,美林全球财富管理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刘昌欣表示,大家都不想错过获利的机会,股票配置的比例肯定会提升。

汇丰的调查结果更显示,亚洲的富人们已经在采取此类行动,增大了对股票的倚赖,以图取得后市财富增值的机会。据调查,在对股票财富的依赖方面,印度富人以44%的配置率居首,其次为香港42%。同时,富裕人士对其它类别资产亦重拾投资信心。调查显示,整个大中华区的富裕人士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进行包括人民币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香港这方面的投资占比为20%,排在第一位,中国内地为16%,中国台湾为12%。汇丰表示,目前已经有近1/4的香港富裕人士持有人民币投资。

亚太富人增速将成全球之冠

香港富人增速全球第一,还只是一个起步,整个2009年,亚太地区是全球唯一在宏观经济和推动财富增长方面,均取得显著增长的地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不仅是香港,整个亚太区富裕人士的增长速度很有可能成为全球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