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5:49

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素养;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数学素养的形成也是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来形成的。”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的理念已获得认同。数学是人们入学学习的第一门课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是学习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最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又是小学数学教师,应为提高小学生数学水平与素养而努力。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对学生探索数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阐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活知识融入数学,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借助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进行举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可以让小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好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新知

识,并体会到自己成功解决数学题的成就感。还有,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能打破旧的观念创造出更多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长方体与正方体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而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比如,教室讲台上粉笔盒、家里的鱼缸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与家长都会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会的相关数学知识,求解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件的表面积,或者要求小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做一个相对偏小的鱼缸或粉笔盒。那么,下面运用这个数学知识点来举例。

1.引导小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之前的课程已经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与计算方式,那么现在来要求学生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对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计算。教师可以将讲台上的粉笔盒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对粉笔盒的表面积进行计算。可能很多学生一时半会还不得要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提示,比如正方体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来求呢?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已经想到要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来求解正方体的面积,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它们求解的计算方式应该是相同的。就是正方体的六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就可以用棱长乘以棱长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用这一个面乘以六就可以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

2.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制作粉笔盒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制作粉笔盒,首先学生要自己计算出粉笔盒三条边的长度(因为长方体相对的边相等,只需测量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也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可以将自己不用的废纸按照粉笔盒的比例进行裁剪,将其按照粉笔盒的样式折叠,最终将其制作成一个粉笔盒。在课堂上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粉笔盒,来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粉笔盒,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参与,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对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巩固。

知识的积累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应对小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厌倦数学这门课程。所以,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去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这门课程,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认识活动,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让小学生练好数学的基本功,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中教学;数学素养;培养;方法

数学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们越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对于提升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水平也有着重要关联。据此,本文对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所做出的方法研究,也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素养的相关概述

1.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 中形成的一种学习素养,包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将这种学习的精髓延伸到各个学科中去,运用这种思维解决问题,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数学素养指的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视为科学体系中的核心成分,并且通过特有的数学教学方式从而将相关文化领域中的文化总和真实地映射出来,从而学生们对于高中数学的掌握能力能够做到有所提高。换言之就是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真实情况,概括起来又可以划分为对于高中数学价值的理解认知、对于自我信息情况的分析、对于数学能力状况的认识、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对于数学思想的交流等几个方面。高中数学所指的数学素养还包含了文化素养、意识性素养、数学语言特性素养以及数学技能性素养等显著特征。

2.数学素养的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来看,我国的中学生关于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程度还不够均衡,在对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审美能力上还有着相当长的路要走。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仍然也存在着学生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数学素养培养中的有关数学文化与数学审美的认识也能够为学生们深入的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提供创造性条件。

(2)在我国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尚存在一些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以及学习观念出现偏差的问题。只有培养其学生们自动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广大学生们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出更多的知识成果,所以这种功用性的学习既不能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提升性的作用,同时这种死板的学习方法也无法满足高中数学的灵活运用要求。

二、培养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方法

要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对中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培养,简要概括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加强中学生们对于数学学科的文化荣耀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不谢总结与探索的基础上的,因而老师们在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同数学文化教学相互结合,通过让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发展史、知识现状以及数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其自身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文化体系以及深化对于数学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帮助学生们构建起关于数学文化的荣耀感,才能使得学生们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更加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2.采用丰富的手段策略,激发学生们对于高中数学的参与热情。在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应当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工具手段,从而更加简单的帮助学生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难题。再者,老师们还可以让中学生们亲身参与到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之中,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整个教学体系,由此也增加唤起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除此之外,老师们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也需要积极制造出更多的机会,从而为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数学文化的交流探讨活动中开辟条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关于数学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数学情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升华。

3.要提高中学生们关于高中数学的素养程度,关键还要帮助学生们塑造好领悟数学之美的能力。数学学科不同与其他的课程,数学具有其独特的美感,高中数学也囊括了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和谐美等不同形式,而将这些美学特征纳入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也能够使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能够获得大幅提升。由此看来,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想尽办法将学生们利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能够真正的领会到数学的美感,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4.对以往不适宜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设计数学教学的内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注重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解题思路的培养,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往往显得“固式化”,所以强化对于学生们创造性解题思路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提问、交谈、讨论、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表达出来,从而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形成完整、全面、系统性的认识,进而也实现了自身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勇于创新,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掌舵;在思维锻炼上下功夫,拓展学生多向性的思维,建立灵敏的反应能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广阔的空间进行各种尝试。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关学生们数学素养的能力培养,不仅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同时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向好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只有不断增强高中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研究,并且将这些探索出的有益经验积极地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才能确保高中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切实提升,进而也为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胜吉.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1:34-36.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3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4

关键词:数学;数学素质;数学教育

一、数学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它与人的生命及其活动联系在一起。因而人的素质包括以人的生理、心理结构为特征的自然素质和以品德、专业、审美、技能、劳动等表现形式为特征的社会素质。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含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数学意识是数学知识观念层面,作为中学生的数学意识主要有数学对象意识、数学价值意识、数学问题意识、数学学习意识。

2.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通用、简捷和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数学语言的基本形式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逻辑语言等。

3.数学技能

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和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直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了数学本身。

4.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就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所以,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的相互作用,并按普通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思维是以认识数学对象为任务、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本质属性)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二、数学素质的功能体现

1.益智性

数学是一门最活跃、充满哲理、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数学教学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可培养和提高人的许多非智力品质。

2.思维性

爱因斯坦说:“只有数学中的推理才是无懈可击的。”数学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技术以从事数学研究、专业的教学、工程技术应用、经济发展的研究、科技研究等工作。

3.科学性

数学素有“思维训练的体操”之称,数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推理的意识,形成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问题、开创新领域的思维习惯。因此,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通过他们在数学的这些特性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数学素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和学习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高度抽象的思维方法,从中逐渐领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数学严密思辨系统的真谛。

2.在学习、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总结人们观察、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途径,达到“资其定法,发其巧思”的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中学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通过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体会和领悟数学中常用思维模式及其作用,并结合数学史上的发明创造,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自身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深入体会和领略数学的文化,体会数学的深刻哲理以及哲学诸范畴在数学中的生动体验,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识。

5.强调数学的应用意识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可见,数学不应该脱离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还要体现数学中的运动变化、矛盾转化、量变到质变、普遍联系等辩证法思想,要反映数学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观点,更要倡导和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具有顽强学习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具有周密细致地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具有善于独立思考又善于协作学习的精神;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美学修养等数学品质。

参考文献:

[1]程敦兵.结合数学教育功能谈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张玉娥.实施素质教育更需调动学生积极性[J].甘肃科技,2002.

[3]李大潜.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0.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5

一、 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中进行数学素养培养,只有植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之一。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抽象出基本数学规律。不仅要重视科学理论,更要重视科学结论的教学,即渗透发现和论证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真正领会数学的无穷威力,领略科学家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二、 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曾谈到“虽然我国的数学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数学并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人们的数学意识一般还相当淡薄”。这一问题对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认真反思。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贴近生活的事例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 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推理意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合理推理(似真推理)与演绎推理(论证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绝对可靠,合情推理则往往是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通特征,或从类比中启发出新的认识。在课堂内应加强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培养,让学生会“用一种方法做一百道题,而后达到一道题用一百种方法”的境界。让学生会“用一道题目拓展成一百道题,而后达到一百道题用同一种知识”的境界。方法可以移植,内容可以参照,通过互相比较,提升推理的能力。

四、 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五、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通常,在中学各学科中,部分孩子往往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最近你的数学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精彩,继续发扬!”“这次作业你做得很好,加油!”……就是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6

经历抽象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培养符号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符号的本质概念。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在简明表达、促进交流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让他们经历从具体事物到学生个性化符号表示,再到数学符号化表示的过程,促使学生得到感性积累到理性抽象的正向迁移,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比如,在教学“=、>和”“”“

组织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包含了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以及距离等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进行大量的感知从而建立表象。正如皮亚杰曾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仅仅依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和画一画等活动中展开数学思维,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将静止的图形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巩固。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分组学习中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体的特征。教师首先给每小组的学生准备好一个袋子,按照要求从袋子里摸出制定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滚一滚,观察哪种物体不能滚动、哪种可以滚动,比一比能滚动的物体中哪一种滚动得最快;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用这些物体来玩“搭积木”游戏。这些操作活动中,没有对物体概念和特征的机械记忆,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有机地将知识内容学习与空间观念培养统一起来。

注重生活实践,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高效率地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是每一个学生都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统计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将统计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自我提升的愉悦。通过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在读懂数据、分析数据和运用数据中进行理性的交流、正确的抉择和敏锐的预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逐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世界。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时,教师通过设置学生喜爱的情境,组织学生学习数据整理,培养他们对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给学生出示了四部动画片的片段,让他们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部来播放。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于是统计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继而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决定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进行。在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教师结合班级实情启发学生思考,今天班上一个孩子请假没来,如果他来了会对统计结果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兴致盎然地体验到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53―01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培养。数学素养就是指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生是没有自己思想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教师自己亲力亲为,于是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研究表明,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教学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上课不会按照教师的步调走,上课不认真听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课堂教学效率也迟迟提升不上去。因此,教师要转化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堂上教师要多询问学生的观点,多考虑学生的感受,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性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向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转变。笔者是这样做的: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先带着W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出“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结论,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培养。

三、转变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考试不是唯一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新时代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要采取全新的评价手段。数学考试中要尽可能多出一些有利于数学素养形成的题目,要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评价时也要多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和个性品质。

四、从数学化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学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从一个人的估算能力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关重要。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人们日常的生活离不开推理,合情推理能够让人们解开自己的疑惑。同样,数学应用题中很多隐藏的条件也需要学生自己去推理得出。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应用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利用数学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教师要从数学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学生一系列具体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产生科学的思维,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五、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优秀的人不仅需要有过人的技能和本领,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总是大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因此,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要适时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四舍五入法的国家,进而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又如,教学“认识千米”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东西南北的跨度长度,再告诉学生要坚决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8

一、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

数学除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因此,数学教育除了要弘扬数学的科学本质,还应该倡导凸现数学的人文精神,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

1、渗透数学文明史的教育

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数学文明史的教育,告知学生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所经历的3个阶段中,起的作用是一次比一次明显。锄头农耕文明时代,为了重新丈量划分土地而产生的几何学,对以后人们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直觉与洞察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蒸汽机的出现开创了大机器作业的工业文明,其间笛卡儿等人将变数引入数学,创立解析几何,为微积分的出现奠定基础。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更表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时代就是数学时代。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2、渗透世界观的教育

数学是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题材,在教学中要结合内容有机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数学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内容中的正与负、乘方与开方、指数与函数都充满对立与统一的唯物辩证思想;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都体现着量变与质变的唯物辩证思想;变量与函数、方程与不等式、复数与向量、数与形、圆锥曲线等都反映着事物发生的变化和事物相互关联的唯物辩证思想。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唯物辩证思想,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思想与方法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功能,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形成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

1、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基础知识是指高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如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一些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相比,是相对较隐性的,是高一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重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理解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等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学生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2、突出揭示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内容努力揭示其所蕴涵的类比化归、数形结合、归纳演绎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明晰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例如,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来认识任意两个复数z1=a1+b1i,z2=a2+b2i(b1≠0,b2≠0)不可以比较大小的事实。数的概念每经过一次扩充后,主要的性质不变,但也有些性质不再适用。如自然数集中,每一个元素(自然数)都可以明确它的后继元素,但自然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这个性质就不适用了。以此类比,从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后,“可以比较大小”这一性质就不适用了。在学习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时,在知识的引入中,在性质、定理的证明中,揭示其所隐含的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的方法,正确把握空间几何体与平面几何中知识的共同点、不同点。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中处处有美。在教学中要认真发掘美育资源,以数学严谨的结构、完美的体系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技巧作为审美、鉴美的切入点,在数学知识的引入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享受到数学的简单美、和谐统一美、应用功能美等,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愉快地学习。

1、体现数学的简单美

爱因斯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数学的公式在形式上体现出朴素、简单,但其底蕴是深厚的。如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函数这一简洁的概念(略)刻画出的数学现象能让学生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让学生感悟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和研究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原理、思想、方法,能让学生学会动用函数思想来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到数学的这种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大的简单美。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9

高中数学 培养 数学素质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育在国力形成时的基础地位凸显出来。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实力的强弱。高中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难题。

一、因材施教,重视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高中数学的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高中学生由于在智力、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兼顾学生间的差异,以学生为主体,有区别有针对的进行教学,让学生既能“吃的饱”又能“吃的好”。在教学中,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和发展自己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中,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讲的再好,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也是一趟堂失败的课,教学效果无法实现。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例题,在讲授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解题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第三,课堂要讲练结合。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全体学生,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得。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的优化,使学生喜欢数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只有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让学生自觉的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使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作为高考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备受老师和学生的关注。高考考纲明确提出,高考数学注重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察。这是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思考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推理性强的学科,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数学中涉及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定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由学生总结、归纳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利用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三、加强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思想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是知识间转化的纽带。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有利于快速的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设计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难点。因为立体几何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再让学生提出猜想,结合实例,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做出猜想,再让学生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强化数学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语言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三种数学语言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不同符号在不同内容中的含义。

例如, 在集合中表示空集,而在概率与统计中,则表示不可能事件。再比如,直线a在平面 内,记做:a 。这是数学语言之间的互相转化。数学语言的互译,在解题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五、重视数学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与学生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点,结合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素养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数学品质 学生 数学兴趣

一、由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良好的数学品质是学生进一步研究数学的关键。学生进入到初二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正反比例函数的结合、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圆的结合等都是中考的热点,针对这方面的练习多且繁难起来,学生在初一刚培养起来的数学兴趣还没有转化为优良的数学品质,我们仍需大力引导并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与教学问题结合起来是我们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艺术性,如果所给的问题角度恰当、难易适度,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兴趣――问题――兴趣”循环链。通过这个循环链努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个性品质。

2.合理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为学生兴趣的持久增添活力

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功欲,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屡战屡败,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对学习数学就会失去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

3.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懂得欣赏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联系生活中有趣且优美的事例,从中提炼出简洁优美的解法,入世观察生活中优美的图形,给出合理的解释。如自然数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初始概念,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来的,甚至一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就其数学本质来讲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面积与压强、速度与滑动变阻器关系等。让学生在处理数学以及其它领城中的问题时,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

二、由实际问题的运用导出数学理论,致力于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

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否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把它有机地再现于学生的知识架构中。当前,学生数学理论知识与处理实际问题存在脱节现象,这种相互割裂的关系不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欠缺方法,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数学知识素养的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明了数学知识发生、形成的背景以及过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数学家对社会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知识,又可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把数学知识模块化、系统化、架构化

避免就单一的知识点讲解和训练,要把所讲的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块,小结时再把一个个模块联系起来,放到知识结构的网络中进行系统化。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物理知识数学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会研究电流、电阻、电压的关系,压力、面积、压强的关系。学科之间的综合考查是中考和高考的趋势,因此不仅要了解知识内容本身的规定和意义,还要随时将其与其他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使所学知识上下贯通、左右相联,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与思维网络。

3.注重对概念的形成进行思考分析,重视数学概念演变的过程

数学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概念是一代代数学人对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抽象的结果,能准确地反映问题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本质,反过来又能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符合辩证法关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但数学概念是有实际问题抽象得来的,已经看不出实际问题的影子,自然让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很多人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大部分的学生们听懂了老师讲课,却不会做题,学会了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因此,对所学的概念进行还原,让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4.提高学生处理应用题的水平

许多学生常常理解不透题意,给解题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用数学思想刻画和构造模型的方法,重在教给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同时,必须强调一定的练习。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空手回。因此,要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培养信心,增强能力。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提高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前提和保证。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1.教会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要教会学生“渔”中学“渔”,将思维训练寓于数学思维的活动之中,注重创设思维情境,在问题中暗含思维诱导,培养思维的探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自由想象的时间、空间,敢于让学生提出新问题,致力于变式练习,构造新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导引来让学生参与对问题下定义、给结论,找解题方法、规律、步骤,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探索活动中。

2.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指独立思考问题,不局限于已有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能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意见加以取舍,同时也能对自己不合理的意见加以修正。教学中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用不同于的角度观察、思考同一问题,组织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展示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认真总结。同时创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抓住问题本质,挖掘隐含条件,以典型题例为载体,加强思维方式教育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些学生解题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挖掘不出问题中的某些隐含条件,找不到问题的等量或不等量的关系,思维不够深刻。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应注重问题本质的分析,通过逐层分析,挖掘隐含条件,揭露问题的实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加强对比联想,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