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3:26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1

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全面提高法律素质言 “三五”普法期间,在区普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依法办校,依法治校,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在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形成了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特色,收到明显的效果,促进了我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五年来,全系统在职教职工三千多人,中小学生近四万人,基本达到无犯罪行为发生,无矛盾激化现象,无“*”痴迷者和反弹者。四个单位被评为区“三五”普法先进单位,我委被推荐为市“三五”普法先进单位,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99年受到团中央等国家九部委的表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普法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得益于五年来的法制教育。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四五”期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区普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学习渠道和宣传教育活动,保持和巩固“三五”期间的丰收成果,提高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法制观念,增强依法治校的自觉性。保持我系统全体人员的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走在全区的前列。主要做好“四点”: 1、夯实支撑点,加强教师的法律教育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骨干队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不但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法制教育的宣传者和示范者。加强对教师的法律宣传教育,对搞好我系统人员的普法工作,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在搞好其它法律条规学习的同时,重点加强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的学习,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活动,增长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骨干队伍,对搞好法制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组成由各学校政教处、团委、少先队、*教师、班主任和社区教师为主体的法制教育骨干队伍。狠抓骨干队伍建设,为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继续坚持分析例会和学习制度,即:教委每月一次政教处主任例会、每周一次社区老师例会。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法律知识,交流经验,研讨案例,请有关专家讲课、辅导等,以提高骨干队伍的法律水平和工作能力,。 2、找准切入点,全面推动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课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学校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中,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教委每学期制定法制教育工作计划,将法制教育的工作纳入各校政教处学期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法制教育工作,法制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课时,并在每月用班会、队会或团课的时间,安排一次法制教育课,实施系统的普法教育。为更好地推动法制教育进课堂,我们将继续选择1-2所学校为试点学校,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更富有成效的经验。 二是坚持建立教育基地和聘请法律副校长制度。“三五”期间,各校广泛地同司法、部队等单位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建立教育基地。在区普法领导小组的关心下,所有中小学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作辅导报告二次,开现身说法演讲会一次,使法制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四五”期间,我们仍将继续坚持这一好的做法。 3、抓住重点,认真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我国全民法制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是我们普法工作的重点。 一是学校以外时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2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

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

5.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6.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7.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8.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9.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

10.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1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12.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具体实施细则由财政部、保监会、教育部研究制定。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4.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15.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16.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充实课外生活,努力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17.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要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协助学校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设立卫生室,配备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

18.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大明确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把加强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中心工作。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科技和科协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基础工程,作为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指导思想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围绕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体系,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三、主要任务

4.以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通过科学发展观、科技发展史、优秀科学家成长史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青少年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完成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少年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竞赛,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5.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功能作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科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教育设施,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

6.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规范竞赛的组织管理,发挥好科技竞赛活动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建康等主题,举办科普报告会、科普展览、科学调查体验、科技夏(冬)令营等课外科技活动。深入推进科技专家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指导、支持全省1000所以上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7.开展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计划5年内在全省中小学校创建100所高标准、有特色和有区域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科协组织实施,制定创建工作办法,统一建设标准,规范评审程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各类科学教育特色项目的示范工作,推动本地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8.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紧密联系我省农村实际,组织开展符合农村青少年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科技教育活动。针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源不足、学生参与率低的情况,组织发达地区有条件的科学教育特色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团体和有关社会力量,与100所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结对,指导他们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训科技辅导员,完善科学教育设施,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实践场所。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扎实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9.建立科学教育和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科技、科普网络,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普资源、特别是优秀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动漫和科学展教产品的开发,建立资源利用共享机制。动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定期免费开放科学试验室、科技开发中心、科学示范基地。各级科学馆、科技类博物馆和科技图书馆应积极主动为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免费开放馆藏科学教育设施和展品。继续开展好“科技馆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建设。

四、队伍建设

10.加强学校科技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完成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积极选配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的老师担任科技教师,建立校内科学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科技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科技教师的学习、进修、交流和开展工作创造较好的条件。

11.加强校外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老科技工作者在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导师团,组织科技专家进校园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竞赛的评审专家库。

五、条件保障

12.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各级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范围,纳入素质教育、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工作的考核内容。各级教育、科技和科协部门要切实肩负起组织和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责任,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13.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投入。各级教育、科技和科协部门应在现有的经费渠道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资助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14.加强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学校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建立学校科学教育活动档案。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和港澳台相关团体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理论建设水平。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4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教学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以期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育引起广泛关注并建言献策。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耐力、毅力等各方面生理指标,相对于体质这一概念,身体素质更易量化、评估和研究。健康理论认为身体素质是对人的基本健康状况的评价,接近“体质”的概念。人口学、社会学则认为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生命条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是强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尽可能保证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避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当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巨大的考试竞争压力使得一切为升学让路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的培养尤为必要,而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是基于对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本质认识,更是基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身体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获得健康身体的基本手段,也是获得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质和社会素质及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原因

 

1.政策制定角度。尽管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较多,但收效甚微。国家制定的许多规定在一些地区可行性不高,如200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保证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等,实际上由于学业繁重,学校早、晚自习的开设,使得很多休息时间都被占用,这一举措无法实行。而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以及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等的不足,使得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更是化为空谈。

 

2.各级部门执行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不到位,各级部门传达的政策被逐级“因地制宜”化,出现了层层打折,甚至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所以尽管有相应政策来尽量保证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依然有下属有关单位尤其是地方各县、镇政府部门乃至相关学校为了保证所在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监管力度不够等,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形式。

 

3.社会水平。随着现代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肌肉活动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所代替,用进废退,人们的运动能力正在逐渐退化,并且安逸的生活使得人们忽视了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由于生活的富足,人们平均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了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摄入的膳食纤维类食物不足,肉食摄入过多,超重和肥胖比例变大。

 

4.思想水平。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很多人对教育价值观念定位并不准确,并且由于层层升学的巨大考试压力和学生之间激烈的竞争压力,使教育者和家长在急功近利思想左右下只是专注于文化成绩,而不注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育。同时思想水平还不够成熟生活阅历还不够的青少年还不能理解锻炼的意义,加上学校、教师、父母等强调又不足够,使得广大青少年的潜意识中并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就导致部分青少年宁愿用大量的空闲时间玩游戏等却很少有人愿意抽时间去锻炼身体。

 

5.学校层面。学校校车接送,体育教育改革相比文化教育严重不均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相对过于单调乏味,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及升学考试中关于体育测试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

 

6.家庭层面。由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广大青少年生活过于安逸,家长又怕孩子吃苦、受累,不愿让孩子锻炼,学校、教师怕学生受伤,不敢让学生锻炼,因此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产生轻视体力劳动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二、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督导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到具体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如2003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6年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通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意见》,2007年5月7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下发,2011年制定的《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条律规定都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注,但较其实用性而言,其各项条款呼吁号召的色彩较重,约束力、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等方面相对欠缺。

 

因此,应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均较强的法律法规。同时为避免应试教育所导致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况,可以适当提高体育成绩在综合考试中的比例,建议中考、高考的体育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次考试、划分多个级别的方法,按不同学校的录取要求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从而让学校、家长及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尽量避免现行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

 

2.切实加强和落实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中的同时,也要监管相关规定的全面实施,确保各级下属部门能够具体落实。建议应将身体素质教育和智育教学工作同等对待,甚至可以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线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和惩处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能具体高效运行。此外,还可以通过异地检查方式定期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进行评估,对于其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地区各级负责部门实行行政问责。

 

3.改变体育“放羊式”的教学。鉴于目前我国广大青少年多数从小比较娇生惯养,而且也有部分学校因学生运动出现的事故被媒体曝光,导致在校期间部分体育教师过于惧怕,不敢放手让学生参加运动,使学校的体育锻炼出现“放羊式”的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更科学、更客观的体育活动来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如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游泳、12分钟跑等项目。同时在平时的具体教学工作中,可以举办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尽显趣味性,既可以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从而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单调性及竞技性过强的缺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主动组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或者集体体育活动等。

 

同时相关机构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条件,研发一些既安全又能调动积极性的新活动或者新器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运动,积极锻炼。为保证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换为伙伴、朋友关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并关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强调师生间交流与互动,包括知识、情感、兴趣及生活经验等各方面。

 

4.扩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力。政府、学校、家庭均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为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减压,比如学校要克服片面追求文化分数、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繁重、睡眠严重不足、体质下降、近视率大大增高等。必须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安排合理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充沛。

 

部分教育教学科研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方面稍高于普通人群,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体各种机能状况也能得到改善,这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生理心理条件。因此政府及社会媒体应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改变“锻炼身体会影响学习”的愚昧思想,让社会各阶层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转变体育对健康体质作用绝对化的观念,政府、学校、家庭应该让青少懂得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政府积极宣传,学校主动建议,家庭不过分溺爱,共同帮助学生调节饮食结构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决定》所提出:在确保体育工作高效实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也就是要坚守科学锻炼与合理营养并重的理念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了缓解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局面,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已在教育改革中刻不容缓。身体素质作为德育、智育的基础,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5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

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

5.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6.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7.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因地制宜地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活动。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8.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9.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

10.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建立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强青少年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1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12.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具体实施细则由财政部、保监会、教育部研究制定。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4.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15.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16.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充实课外生活,努力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17.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要把城乡中小学生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覆盖人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协助学校的卫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设立卫生室,配备校医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

18.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在如今高速发展而忙乱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都会在外界冲击下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腐败、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高科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对青少年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网络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一个新载体,网络信息是开放的、信息复杂,有积极的、健康的思想,也有不少反动的、迷信的内容,部分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思想影响极大,因此这也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新局面,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会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从这些方面上看,虽然思想情况整体是好的、主流也是健康的,但在这些健康的主流背后,青少年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思想和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存在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意志力缺乏、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学校时期作为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青少年塑造完善的人格、树立高尚的理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核心阵地,只有采取正确方法加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青少年健康、文明、快乐的成长,才能使广大青少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学观念持续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从“人”出发,从学生出发,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重视他们的内心感受,不能将学生当成抽象个体,被接受的对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填鸭式”被动教育,更应该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以学生能够自觉接受为主旨,变被动为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人情味”,也就是用感情因素感动人、关心人和理解人。对学生有热爱之心。与青少年多交流多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思想工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只宣讲正确思想、一些错误思想意识禁止学生接触。但在当前网络时代,学生的思想也随着信息大爆炸而显得日趋活跃。现在应打破以往的状态,不回避问题,将问题讲透彻,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在比较鉴别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沿用着“你听我讲、我考你答”的模式、读文件、作报告、开大会的枯燥方法进行灌输。在新时期下面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选取青少年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激发青少年思想政治活动的兴趣,密切联系青少年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由说教式转为引导式,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破除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做到寓教于乐。以往人们常常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老师和党团组织的事情,与其教职工无关,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学校教职人员的共同责任,只有凝聚集体的智慧,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无死角,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三)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党性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学科,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工作,通过想象看本质,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理论素养。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具有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要具有不断加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职业精神。用自身表率作用去影响青少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去感染青少年。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7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背景

1、传统的法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致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单纯盲目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认为“讼”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讼才能和谐,以诉讼为耻,无讼为德,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对破坏和谐的诉讼极力予以反对,主张“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无讼是求是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受到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现在,民众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厌讼心态,把诉讼仍然称之为“打官司”,遇到问题和麻烦,往往“不信法”,这恰恰违背制度的立法原意和目的,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相悖离,与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相悖离。法治要求在一定层面上讲缺乏传统文化土壤。

2、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阶段中国社会内部已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继续向前推进,在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同时,平等利益主体多元化进一步生成和发展,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体现出复繁多样。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运行要求建立健全健康和谐的法治环境,利益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易、摩擦纠纷需要法律来保护保障,需要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3、法育的课标设置背景

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仅仅存在于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中,而且是极少量存在。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中的总体目标中规定树立法律意识,在分类目标中规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知道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标 分类目标中规定:遵纪纪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学法知法,目标为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标内容基本与初中相同。在这里,法制教育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思品德育内容的少量存在。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教研教改滞后,法制教育与新形势不合拍,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一是中小学法治教学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 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治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普通大学的法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效果极其欠缺。二是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不规范,缺乏生动活泼的法育教学与宣传活动,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三是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2、学生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成熟相对生理发育明显滞后,因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3、社会现状

一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升学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学校就是“先进学校”,不愁生源,雨后春笋般 的“特色学校”,“改制学校”,“名校”,都来自升学率。二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厅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文化市场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作为“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对象,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事关国家民族事业前进、发展和未来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强弱对比竞争,我们必须深入贯切人才强国战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法律已经影响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十分重要,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律素养、提高青少年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四、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学生、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1、将青少年法制教育设置成独立的课程体系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也因此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迫在眉睫。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师范院校增加开设青少年法律教育专业,为青少年法律教育配备专业师资力量。

2、编写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已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提高法律素质法律素养的落脚点在于养成和提高人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及习惯,为切实培养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素养,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组织编写完整而系统的法制教学教材。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特点,编写小学、中学、大学的法制教育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治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说,在小学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法制连环画、法制小故事等形式编写教材,让他们初步树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学,以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等方式编写教材,开展开办法制板墙报、开展模拟法庭、创建校园法治文化等实践活动,让中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等等。

3、将法制教育纳入毕业升学考试考核考评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8

【论文摘要】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是一个从科学发展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认真贯彻 《意见》,必须全社会深刻理解、牢固树立毛泽东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坚持 “健康第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2007年 4月 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下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5月 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 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正式公布 (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指导青少年体育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毛泽东“健康第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 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青少年热 爱体育、崇尚运动 、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中央的《意见》不仅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还有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九大措施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合力的保证措施。但要真正贯彻 中央《意见》,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关键要各级党委、各级政府、青年团、社会 和学校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并坚持“健康第一” 对推动科学发展 、和谐的战略重要性,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现实重要性 。“健康第一” 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青少年工作指导思 想的光辉亮点,50多年来一直指引我们,永不磨灭,在目前更有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应该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健康第一”的战略重要性当前我们国家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强调的是协调发展,重视的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也就是要 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取得社会各面的协调发展,把人民的住房、教育 、环境 、卫生、健康等民生 问题放到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人民生 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少,有的甚至很严重。涉及人 民健康 的 问题就很突出,据报道,我国每年花在疾病治疗上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 (GDP)的 8.2%,而花在几亿青少年教育上的费用还不到 4% 。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毛泽东“健康第一” 的思想应该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体质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目的之一;而人民的健康又是国家的最大财富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竞争力,那么人民的健康绝对是第一保障力。和谐社会,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本 。人人健康长寿、家庭美满幸福 ,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真正富强安康。

历史的教训值得重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受尽了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综合国力的衰微,鸦片的荼毒,使我国人民的体质日益下降,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弱国无外交,也无体育,我国在国际体坛上无足轻重,根本没有我们的地位。

中国近代有位有名的教育家张伯芩,年轻时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 ,中国士兵体质差,被西方人讥笑为 “东亚病夫” 的严酷现实深深地刺激了他 。他意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提出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的深刻思想 。并于1907年,破天荒发出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倡议,在学生中激起爱国热潮。而体育,正是强国强种强身的重要段。

针对旧中国国穷民弱 、一 盘散沙的悲惨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深感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及时地发出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同时又特别关心青的身体,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

在改革开放 30年的今天,党 中央特别关 怀青 少年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意 见》 明确指 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 、体魄强健 、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必须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教育这个基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关心这样一支以青少年为基础的宏大队伍的身心健康就应该成为重点。

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实际情况会更严重。有人感叹我们是在“牺牲孩子今天、明天的健康去换取好分数 ”。很多人不知道青少年 阶段 的身 体缺陷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知识是可以持续积累的,能力是可以继续锻炼的,但健康往往是难以逆转的,损坏了难以修复,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健康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每人只有一次。250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提出了一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 在于科学的体育锻炼 。

50多年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已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需要大家(尤其是青少年)努力学习新知识,可是毛泽东却为青少年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的方向,这需要多大的胆识和远见。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毛泽东指示的深刻涵义,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 ,统一思想,把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搞得更好,使青少年的体质有很大的提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9

引言

“体教结合”是解决体育教育中“学”与“训”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和切实可行方法,它既能够培养学生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曾经指出:“体教结合”搞得好,能够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因此,为了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业余体校必须要积极构建“体教结合”的教育路径。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

一、青少年业余体校构建“体教结合”路径的重要性

青少年业余体校作为一个学校,它应当将育人放在首位。然而我国很多青少年业余体校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是重技术而轻文化、重锦标而轻育人,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缺少对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管理,因此显得比较急功近利。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使得很多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教育工作被比赛成绩和输送率牵着鼻子走,而其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往往偏低,继而也就越来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使学校招生也越来越困难。而如果青少年业余体校构建“体教结合”的教学路径,就会使体育教育中“体”的优势与“教”的特长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够形成体育项目特长,又能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往大里说,“体教结合”的教学路径还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快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

1、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一是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俗话说,失去体育的教育不完整,而失去教育的体育也必将走向歧途。教育先要育人,要做体育明星也要先学会做人。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不能够忽视文化教育,应当将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能够得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上进行体育学习、形成体育特长。也即是说,青少年业余体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魄、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正是一般的全日制学校所难以达到的。青少年业余体校对青少年选材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进青少年业余体校学习仅仅是青少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之一,学生入选青少年业余体校不易,作为学校和教练则应当更加对其精心雕琢,争取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才、成器。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体育特长生首先要具有体育方面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并对此抱负和理想执着追求,才能够真正在体育方面有所成就。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要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对人生、对体育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形成非常坚定的信念。譬如,青少年业余体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特色项目活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畅谈自己在体育项目训练中的酸甜苦乐、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夺冠的理想的自由空间,同时,教练也应当在这一过程中用真挚的话语与真实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令学生更加具有训练的活力与动力。

3、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三是注重习惯养成教育。青少年业余体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些载体和平台,而这些载体和平台一般都是由教练在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过程中所积极创造的,它能够满足学生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欲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譬如,如果在学生平日的训练中发生有人摔倒的情况时,教练应当启发学生去思考“是否应当暂时停下自己的训练去将这名摔倒的同学扶起来”,并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以及令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对错,令他们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如果以后再发生这种情况时,学生就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积极去做。当然,这些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反复和循环的过程,因此教练才应当要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平时训练中的点滴小事进行积累,从而让学生在经年累月的正确行为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习惯。

4、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四是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没有文化成绩,青少年业余体校就会失去生源,而学生也将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这一点是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识。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应当要在重视对学生的体育项目技能的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业余体校应当要实施“特色与常规同步推进,特长与合格同步发展”的管理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令青少年业余体校中的体育特长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不亚于任何同学段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业余体校若想有效构建“体教结合”的路径,就必须要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习惯养成教育以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长志,钟建芳,史国生.“高水平基地”建设对基层体校“体教结合”的启示――以金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63-66+101.

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皖东;汉族青少年;体质;现状;对策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近年来经常见诸各大媒体。从世界各地范围内来看,几乎所有地区对于青少年的体质状况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它们几乎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监测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从而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皖东地区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其中所生活的民族也大都为汉族。那么,皖东地区汉族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如何呢?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皖东汉族青少年与全国同龄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

的比较

为了深入了解皖东汉族青少年的体质状况,笔者在相关老师和部门的帮助下,于2014年3~4月,对皖东300名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与全国同龄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进行比较。皖东汉族青少年与全国同龄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的比较具体结果见下:

性别 测试指标 皖东汉族青少年 全国同龄汉族青少年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男 立定跳远(cm)** 221.47 18.76 234.00 20.20

男 握力(kg)** 40.13 8.03 42.30 7.8

女 立定跳远(cm)** 165.43 16.94 170.90 19.50

女 握力(kg)** 23.37 6.12 26.50 5.80

注:**p

可以看出:立定跳远成绩方面,皖东汉族青少年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与全国同龄汉族男生相比,距离要低13.53cm,而女生与全国同龄汉族女生相比,距离要低5.47cm,二者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握力成绩方面:皖东汉族青少年男生的握力成绩与全国同龄汉族男生相比,低2.17kg,而女生则低3.13kg,二者也呈现出显著差异。虽然测试的仅仅只是两项指标,但是,已经能够充分显示出皖东汉族青少年的体质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

二、提高皖东青少年体质水平的相关对策

基于皖东地区汉族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特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学校教育,有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进行的,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并不是非常重视。皖东地区有的学校更是如此,长期以来皖东地区有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对于这项要求,有的学校有时并没有认真彻底执行。有的学校仍然把学校的升学率放在首要位置。基于此种情况,这些学校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从而让更多的汉族青少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最终通过体育锻炼有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2)组织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组织是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但是据笔者了解,皖东地区有的学校较少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部分学校也仅仅是在每年的学校运动会中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这种现状,对于提高汉族青少年的体质是非常不利的。笔者建议相关学校应该适量增加相关的体育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校际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事实上,除了依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之外,我们体育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相关的体育运动。比如在班级之间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还可以定期组织野外越野活动。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较为灵活,也较为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求。

(3)发挥家长作用。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之外,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和相关的体育教师应该建立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机制,要求家长全力配合学校来加强对青少年的体育,有时间或抽时间带领自己的孩子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每天早晨进行跑步、每天放学回来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等。锻炼项目的选择可以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有的家长会打篮球,那就可以经常带孩子打篮球,有的家长会踢足球,就可以经常带孩子去踢足球等。如果家长实在没有体育特长,也可以带孩子进行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在家长的参与之下,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一定会大幅提高。

结语:皖东地区汉族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不容乐观,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并且需要寻求积极的措施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皖东地区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一定会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颜胜兰.对促进学校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

新导刊,2011(15).

[2]方慧.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与思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9(1).

[3]肖林鹏,孙荣会,唐立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