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股票走势十篇

时间:2023-08-01 17:41:16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1

结果表明,网络节点度分布符合幂指数为-2.5的幂律分布。中国庄新田小组[6-10]针对中国证券市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认为股市产生的数据可用于构建网络,反映大量的市场行为。他们选取2002至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为节点构建一个无向无权的证券市场网络,发现了该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还尝试使用阈值法,构建中国股市的相关性网络,研究其拓扑结构性能及稳定性。同时,该小组还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上海股市每日收盘指数。采用MF-DFA(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对上海股市价格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波动相关性是产生多重分形特征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地,该小组以中国上证180指数和深证100指数成分股票为研究标的,分析网络的基本拓扑统计性质和聚类结构。实证研究表明,对最小生成树关联网络派系聚类分析能有效地挖掘股票之间的聚类结构信息。

上海理工大学高岩小组[11]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根据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发现证券市场网络对随机攻击呈现鲁棒性,但对蓄意破坏表现出脆弱性,网络的稳定性是由一些Hub节点所代表的股票走势决定的,应该对此类股票给予重点关注。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成熟市场经济平稳时期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较少涉及金融危机时期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复杂的对比分析,对于中国市场拓扑结构的时间演化过程更是缺乏。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选取此次由2006年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作为社会背景,利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并采用统计物理的思想,以大量数据作为实证基础来洞察股市网络在金融危机前后的演化:由沪深300成分股的股价关联性引入影响因子值分析,进而利用最大生成树算法建立相关性网络并深入研究网络的社团结构,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网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金融危机下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各自的特殊市场特征,以期从一个系统性的角度对证券网络的复杂性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1网络构建与分析

1.1全连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由yahoo财经频道(http://)提供的免费公开数据,将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作为沪深300整体研究背景,包括了金融危机前和金融危机下两个不同阶段,选取沪深300成分股的日收盘价序列作为最终的分析对象。首先分别对以沪深300成分股为节点的全连网络进行分析:每个节点都拥有相同数量的连边,以股价波动相关系数作为连边权重。令Si(t)为t时刻i股票的收盘价,股票的对数收益率定义为Ri(t)=lnSi(t+Δt)-lnSi(t)(1)Δt为时间间隔。本文分析的是日收盘数据,即Δt=1。图1a和图1b分别表征了金融危机前和金融危机下,沪深300成分股和S&P500对数收益率的分布情况比较。由于中国股市具有涨跌停制度,因此除了上市首日以及进入股改而停牌的个股复盘外,股票在一个交易日内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的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与S&P500对数收益率分布相似[12],沪深300对数收益率分布在金融危机下区间也出现了变宽的现象。此现象可用世界股票市场短期的信息传达原理来解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中国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以美国等若干发达国家为中心,中国股价的收益率以及收益率的变动性出现了与成熟股市一定程度的同步化现象。纵向比较同一时期S&P500和沪深300对数收益率的分布,可以发现,在经济稳定时期,沪深300对数收益率的分布明显较宽,这可归因于中国普遍存在的“羊群效应”。由于2005、2006两年中国股市出现了整体向好的走势,因此出现大量追涨资金,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收益率分布区间变宽。在金融危机下,由于涨跌停制度的存在,因此沪深300收益率分布区间并没有出现类似S&P500较危机前大幅增宽的现象。

尽管S&P500和沪深300收益率的分布略有不同,但整体均呈现尖峰厚尾的特征。作为不同性质的市场,引起S&P500和沪深300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的特征不尽相同。中国股市作为新兴市场,受政策面影响较大,股票市场上信息的聚集出现导致市场对聚集信息的反应最终引起价格波动聚集,从而出现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现象。而美国股市作为成熟市场,对政策反应较为适度,走势主要取决于基本面,出现尖峰厚尾特征的主要原因应是市场未对零散出现的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而随着信息不断累积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市场对所有的零散信息做出集中反应,这种非线性反应方式导致了成熟市场的波动聚集。相关系数作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是对股票i和j的时间趋势相关性度量。本文采用最为通用的Pearson相关系数,定义为Pij=〈RiRj〉-〈Ri〉〈Rj〉(〈R2i〉-〈Ri〉2)(〈R2j〉-〈Rj〉2槡)(2)其中,〈〉表示取变量的时间平均[13]。如果股票i和j完全正/反相关,那么有Pij=±1。如果两个股票完全不相关,则Pij=0。相关系数矩阵P为实对称矩阵,其特征向量均为实数,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限定在某些少数的结点上,而在市场中,这些结点价格的波动将会极大影响其余结点的走势[14-15]。网络中的每个结点对应于一个成分股。本文构建的全连网络中,每条连边的权重Wij(=Wji)等于两个结点的相关系数(Wij=Pij)。

S&P500网络权重分布情况。金融危机前,S&P500网络的大多数股票呈现较弱的正相关性,少部分股票呈现负相关性。而金融危机后,几乎所有股票都是正相关的特殊形态,且大多数股票的正相关性较强。S&P500网络权重分布情况如此大的改变可以归因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几乎所有股票在危机下都走出一波大幅下探的行情,使得股价相关系数急剧增加。同时金融危机使得证券市场表现出脆弱性,一些股票节点的崩溃对于网络中其他股票产生极大影响。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权重分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网络权重的分布情况。金融危机前,与S&P500相似,大多数股票呈现较弱的正相关性,少部分股票呈现较弱的负相关性;但在分布区间上,沪深300网络略微狭窄。分布形态上,与S&P500平滑的分布不同,沪深300在权值0.2附近出现“毛刺”。金融危机下,与S&P500明显不同,沪深300网络的权重分布呈现出与金融危机前较为相似的特性。分布区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不再出现“毛刺”。我们分析主要是沪深300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行业复苏速度不同导致股票走势分化,涨跌互现,使得股价波动相关系数主要分布在弱相关区域。从同一时期S&P500和沪深300权重分布的纵向比较来看,发现在经济稳定时期,两国股市网络的权重分布区间宽度相似,但中国股市整体相关系数较美国股市偏低。在金融危机时期,沪深300成分股的相关系数并没有呈现如S&P500大幅增大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2007至2010年,中国股市呈现出暴涨暴跌的剧烈波动行情,导致异常停盘情况较多,且期间有若干成分股因股改、重组等原因长时间停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实时性。为了更深层地分析金融危机对证券网络的影响,引入影响因子这一参数。影响因子是度量一个结点对其余结点影响力的指标,定义为该结点所有连边的权重和。因为权重是分布在[-1,1]区间内的,因此影响因子值可能为负。定义影响因子IS为IS=∑j≠iWij(3)

网络节点个数随着IS值的分布情况。2005至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股市出现普涨的现象,反映到IS分布上。在IS值最大的地方,分布节点的数量也最大。结合现实,IS值排名靠前的所属行业中,传统的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涉及多个制造业领域;电力生产业也占据了4席,显示了能源日益紧缺的状况使得能源类股票的影响力日益增大。2007年至今,IS值的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出现较为明显的影响力较大的节点所属行业是唐钢股份,主要是因为经济危机条件下,住房价格出现了猛涨现象,房地产产业带动建材行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图3沪深300节点个数随IS值的分布图图4为S&P500节点个数随IS值的分布情况。经过此轮金融危机的冲击,S&P500证券网络中各股票之间的联动反应加剧,也就是说某些股票的波动会更大程度地影响市场中其余股票的走势,市场变得更敏感。同时排名前10的公司分属行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保险业在危机之前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经历危机以后材料业异军突起,占据前10中的3席,与金融保险业平分秋色。汽车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代表通用汽车公司和花旗集团,因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因子大幅下滑。

将图3和图4做比较,在金融危机前后,沪深300的IS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S&P500分布趋势变化不大,但区别明显。沪深300网络与S&P500网络IS变化情况恰恰相反:在危机前,沪深300的IS值普遍偏大,危机下,节点的IS值普遍变小。S&P500的IS值则由普遍偏小变得普遍偏大。分析其中原因,其一,从整体上来说,IS值又是反映网络的稳定性指标,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沪深300的稳定性变弱,而S&P500的稳定性增强;其二,是S&P500和沪深300分属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市场本质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市场特征,在危机下对政策等反应强度也有较大不同。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股市的发行制度和监管制度必然是与政府的利益取向一致的,因此存在特有的政策特征;在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这段时期,各项刺激措施的见效使得中国股市止跌企稳,行业间复苏速度与程度都有较大不同,沪深300成分股走势出现分化,导致IS值并没有呈现与S&P500类似大幅增大的情况。而且沪深300的IS值分布与成熟市场经济稳定时期出现类似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股市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1.2最大生成树构建相关性

网络生成树在各种分析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其中生成树在分析证券市场网络中应用颇多[16-17]。本文采用最常见的Kruskal算法,构建了沪深300成分股网络的最大生成树,如图5所示。网络中结点的度是证券市场网络最重要的拓扑特征参数之一,度分布函数反映了网络的宏观统计特征,就目前对网络的研究发现,网络定点度的分布主要有指数分布和幂律分布;理论上利用度分布可以计算其他表征全局特性参数的量化数值。图6是S&P500相关性网络的最大生成树,与此相似的是,沪深300相关性网络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网络节点分布趋于集中,同时出现了若干度值远超过平均度值的节点。由于此类节点对网络拓扑有重要影响,因此度值分布的不均会导致网络结构稳定性的下降,使得网络表现出脆弱性。这也与金融危机给股市网络带来巨大冲击的事实相吻合。

表1沪深300相关性网络结点度值排名(2005.1-2006.12)排名度值股票名称所属行业15中国卫星工业15皖能电力公用事业15长安汽车可选消费15中山公用公用事业15燕京啤酒必需消费排名度值股票名称所属行业15美的电器可选消费15福田汽车可选消费15复星医药医药业15北京城建金融业表2沪深300相关性网络结点度值排名(2007.1-2010.2)排名度值股票名称所属行业125唐钢股份材料业212申能股份公用事业311中远航运工业49东风汽车可选消费57白云机场工业57宝钛股份材料业57青岛海尔可选消费86中国船舶工业排名度值股票名称所属行业86大众公用公用事业105南玻A材料业105紫江企业材料业105北大荒必需消费105青岛啤酒必需消费105申华控股可选消费105中国远洋工业金融危机前沪深300相关性网络节点度值排名靠前的股票如表1所示。在经济平稳时期,前10位的节点具有相同的度,网络中Hub节点度值分布较为均匀,即网络有较好的抗毁性。制造业占据前10中的6席,成为股市中最具影响力的行业,这与上节中分析影响因子得出的结论一致。

金融危机后沪深300相关性网络节点度值排名靠前的股票如表2所示。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出现了若干个度值较大的Hub节点,其中唐钢股份的度值高达25,在网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制造业在Hub节点中的比例与危机前相比出现有较大下降,金属冶炼产业占据了第1和第5的位置。反映到经济现象中,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三次产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因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主要冲击了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正是以制造业为主。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后Hub节点所代表股票发生极大变化,危机前度值排名前列的股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多成为网络中的一般结点,只有北京城建基本保持在度值排名前列,这与其所属房地产产业在2009年井喷式的增长不无关系。反观危机后度值排名前列的股票大多在危机前度值较小,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新兴节点迅速取代网络中部分崩溃的传统Hub节点,网络度值分布随即发生巨大改变。在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幅萎缩给国内金属消费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打击,金属冶炼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然而随着2009年房产市场的全面上涨,金属冶炼业交易随之活跃,也已成为拉动工业生产的主动力,这也解释了在度值分布中,金属冶炼产业的两只股票均处于前列的现象。

2最大社团结构分析

真实网络大多是由若干个“群”或者是“团”组成的,即存在社团结构。在同一个社团中,各个节点联系紧密,而社团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比较松散。证券网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社团结构:属于同一社团的股票节点往往相关性较强,而分属不同社团的股票节点往往呈现较弱相关性。最大社团作为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群”,对整个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以上节中采用最大生成树算法构建的S&P500和沪深300相关性网络为研究基础,分析不同时期两国股市网络中以度值最大的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深入研究其形态及组成,以期通过对最大社团的分析揭示金融危机下网络的特殊性质。

S&P500最大社团各节点所代表股票及所属行业。Hub节点所代表的股票为MTB,属于金融行业,危机前最大社团结构较为复杂。结合2005年至2006年经济平稳发展的社会背景,金融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金融业成为网络中的最大社团。由图7可见,在以MTB为中心的最大社团中,还存在着若干Hub节点,社团内部度值分布较为均匀。与此同时,MTB还与若干较大Hub节点直接相连:以公用事业节点GAS为例,通过与金融行业节点PCL直接相连与根节点MTB产生关联,同时又与一连串公用事业节点连接与同行业节点产生关联,这就形成社团之间的重叠,即出现一个节点同属不同社团的现象。仔细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连边是存在于同属一个行业的股票节点之间,S&P500市场行业聚类特征明显。

反观危机下的最大社团,如图8所示,Hub节点所代表的股票为CSCO,属于信息产业。结合金融危机的背景,可以推测金融业受到危机最正面的冲击,随着雷曼兄弟等众多大规模金融机构的破产,使得金融业股票在市场中的地位大大降低,这也解释了最大社团中只存在一只金融业股票的状况。从图8可以清楚看到,危机下最大社团结构层次明显简单。社团结构中度值为1的节点数目占到节点总数的6成以上,导致网络层次较少。以CSCO为根节点的子树中绝大多数节点与CSCO一样,属于信息产业,表现出极强的以行业聚类的特性。最大社团中除了CSCO度值明显较大外,其余结点度值均较小。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前后最大社团形态如图9所示。金融危机前(见图9a),中国股市的最大社团规模明显较小且社团内部行业分布状况也有较大不同。中国卫星所在社团共有16个节点,其中与中国卫星同属于工业的股票共有6只,4只股票属于材料业,4只属于金融类股票,必需品消费业和可选消费业各有两只股票。材料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而金融业尤其其中的房产业对材料业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拓扑结构上同属一个社团属于合理现象。从中国股市网络拓扑结构来看,行业因素并不是社团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行业之间联动性较成熟市场要更大,这也说明了在中国股市,一个行业中领头企业的股价波动,不仅会影响同行业公司的股价,也会较快波及其上游或是下游产业。

为金融危机下中国股市网络中度值最大节点唐钢股份所在社团。相比危机前的最大社团,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沪深300证券网络的最大社团规模明显增大。最大社团中以唐钢股份为代表的材料业占据了重要地位,与唐钢股份直接相连的节点中,既存在一般Hub节点,也存在度值较小的节点,使得最大社团中节点的分布更显均匀。金融危机后的最大社团的形成行业因素虽然较危机前有所增强,但行业分布相比同期美国股市仍明显分散,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依旧较强。从图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工业类股票同时与唐钢股份及相关联产业相连,出现了社团重叠的现象。以工业类股票白云机场为例,它与根节点唐钢股份直接相连,同时也与同行业的中海发展、华擎股份有密切关联,在与其直接相连的节点中也包括了能源类股票广聚能源、材料业股票江西铜业、包钢股份,公用事业类股票华能国际以及消费类股票歌华有线。

通过对危机前后两国股市网络最大社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同一时期S&P500网络和沪深300网络具有明显不同的最大社团特征:S&P500具有以行业聚类的特征,而沪深300社团中行业覆盖面较广,一些有利害关系的产业出现在同一社团中。沪深300危机后的最大社团形态与S&P500危机前最大社团形态较为相似,由此可以印证中国股市正在慢慢走向成熟。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2

短线来看,在重大利好出台的刺激下,1800点的阶段性底部已基本探明,市场在七连阴首度收阳,短线市场仍有继续反弹潜力,不过,由于短线涨势过急,后市在反弹的过程中宽幅震荡将频频出现。

近期市场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银行股板块集体走软导致股指加速急挫,沪指的1800点面临严峻考验。在关键时刻,管理层及时出台了印花税单边征收等利好组合拳救股指于危难之中,市场出现了多年难遇的接近涨停走势。短线来看,在重大利好出台的刺激下,1800点的阶段性底部已基本探明,市场在七连阴首度收阳,短线市场仍有继续反弹潜力,不过,由于短线涨势过急,后市在反弹的过程中宽幅震荡将频频出现。

基本面上分析,近期雷曼破产事件对全球金融业的冲击继续扩散,我国的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等至少七家也卷入其中,这我国的银行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也是导致近期A股市场中金融股加速急挫的最直接原因。在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的同时,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纷纷抛出了一篮子稳定市场的救市方案,我国管理层也及时出台了利好组合拳救股指于危难之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周四晚表示,从2008年9月19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1%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这是继今年4月24日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后,财政部又一次对该税率进行大的调整,也是1991年以来,中国股市首次单边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与此同时,中央汇金公司18日也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汇金公司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对于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同日表示,"我们支持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增持其所控股上市公司股份,支持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同时,也希望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三大救市利好同时出台,救股指于危难之中。一个国家的银行安全关系到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我国政府及时出台措施稳定市场,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应有所贡献。未来仍需要视国际金融形势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继续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政策面将直接决定这波反弹的高度。

银行股成为反弹的急先峰。银行股受美国金融危机的拖累自今年九月初进入又一轮的加速下挫行情,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一度破位发行价,经过两周多的持续调整后,大部分银行股的累计跌幅都在40%左右,技术上有震荡修正的要求,此外,作为两市的第一权重板块,银行股的止跌回稳反弹将对A股市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关键时期,银行股有望充分护盘品种,后市仍有继续走强潜力。不过,由于雷曼破产事件到底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有多大,目前尚未具体的数据,投资者在操作上,应逢宽幅震荡时波段关注为主,切忌一味追涨。在银行股走强的推动下,预计后市个股和板块都应有一个恢复性的上扬行情,投资者在操作上切忌一味追涨,逢盘中宽幅震荡时关注为宜。

就目前市况而言,市场经过持续的加速调整之后,管理层终于出台了重磅利好救市,且三大利好同时出台,在市场经过持续70%的调整后,利好出台的时机恰到好处且收到效果非常明显,市场也出现了多年难遇的接近涨停走势。短线市场仍有继续反弹的潜力,而反弹的高度要视后续政策面的配合情况而定。技术上分析,市场在七连阴后在政策利好组合拳出台的推动下首度收阳,1800点的阶段性底部已基本探明,市场在近一年的调整中,累计最大跌幅已达70%,后市有望进入震荡修复行情。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3

欧美经济的持续不景气,为香港前景蒙上阴影。各种社会、民生、经济问题迫在眉睫。股票跌、楼市衰,这种持续走低的经济态势,使许多港人一筹莫展,悲观情绪浓重。

港股“五穷” 希债发难

正如传统智慧所言,“Sell in May go away(5月股市魔咒)”及“五穷六绝七翻身”,5月对于投资者而言确实是软肋。今年更碰上希腊债务危机、摩根大通伦敦大鲸鱼、内地经济疲弱等,全球市场均受打击。港股5月战绩差劲得吓人,整个月只有四日上涨,几近把今年首四个月的努力“输清”,全月劲跌2464点,达到11.7%的跌幅。这是自1998年5月急挫13.7%后最差的一个5月。港股总市值跌至18万亿港元,仅仅一个月便蒸发超过2万亿港元。

从3月港股低位到5月前的大升市,港股升幅曾达60%,部分股票已重返金融海啸前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各国政府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市场资金开始充裕,加上市场憧憬环球经济于第四季出现复苏,尤以中国可率先走出谷底,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因而令投资者信心大增。同时,由于基金手持现金水平过高,为了不落后于大市而积极入市,短时间内将大市推高。种种消息均刺激港股反弹。

可惜好景不长,5月开局先迎来法国政坛变天,为港股应验“五穷”埋下伏线,投资者多次挨打毫无反抗能力。内地媒体亦“泼冷水”,表明中央陆续推出的宏观政策措施,不会重蹈四年前“四万亿”的覆辙。此外,央行狂印银纸触发通胀威胁再至,加上汇丰银行在5月20日宣布储蓄存款利率由0.01厘调低至0.001厘,10万元存款,每年只有1元利息,更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再观6月,市场更指6月是基金半年结,预期基金会有“粉饰”之举。内地亦正逐步放宽包括银行及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在中央刺激经济方案出台后,部分资金一到位即流入港股。若上述因素在6月都存在的话,6月港股下跌的机会不大,金融界人士预测,今年将出现“五穷不见六绝不来”的现象。

楼市蚀让 挞订涌至

近来,香港楼市也急转直下,买家临时缩沙,出现挞订(即已付定金,后又不打算买那房子了)情况;有业主心急出货,不惜忍痛蚀让。由此看来,延续了两个多月的香港楼市小阳春已告终结。

今年首四个月楼价强力反弹9%,但踏入5月整体成交萎缩,楼价欲升乏力,新盘销情已逐渐放慢,而二手楼则刮起挞订潮,业界均担心随着市况转坏,挞订潮会逐步扩大。进入6月不久,楼市便传来负面消息,更报一日内有六宗挞订个案。有不少业主索性沽货离场,有的蚀幅更达18%。与以往不同,这些有可能是楼市出现大规模蚀让的征兆。多个将近入伙的新盘,也录得买家挞订个案,其中内地客止蚀套现的比例最高,这给香港楼市带来颇大的压力。

香港楼市又再急转弯,究其原因,首先是欧债危机惹的祸。希腊退出欧元区之说甚嚣尘上,当地出现的银行挤提风潮,更有蔓延到西班牙等欧州诸国之势,市场濒临失控,香港楼市不可能独善其身;其次,持续多周交投淡静,业主开始失去耐心,主动减价求售,而早前高价追货的买方,面对可能摸顶入市,亦信心大失,宣告投降挞订;第三,港府紧盯楼市走势,表明必要时再出招调控楼市,楼价狂态难以再现。

欧债问题 困扰香港

如今,保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之务。为何在近几次金融危机中,港股的跌幅都较其他市场为大,而且在跌市之中,其沽空比率都会大幅上升,主要缘由是香港资金来去自由,对于热钱和沽空都没有监管,令香港股市成为国际炒家的“天堂”。笔者记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港府为打退金融“大鳄”而采取非常措施。那年,香港受到国际炒家狙击,政府遂采取积极行动救市,包括动用2000亿港元大量买入蓝筹,证监会又高调声明严厉打击非法沽空行动,许多基金公司停止借出他们账户内的股票,使国际金融“大鳄”无功而返,香港得以保住国际金融中心美誉。

然而,此次新一轮金融危机同1998年完全不同。不少经济分析家认为,虽然目前出口订单稍有回升,与贸易相关行业的营商气氛也有改善。但在欧债危机的困扰下,欧洲经济在今年余下时间难有起色,而且更有可能形成深度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不断寻底,甚至可能成为国际炒家的“提款机”。除股市外,香港股票基金也大幅亏损,整个5月份股票基金录得负9.39%的回报,大大抵销了今年以来的理想表现。比如香港强积金今年首四个月的累计回报有7.43%,但加入5月份数据后,强积金首5个月的回报仅录得0.84%。

财爷预警 勿蹈覆辙

欧债危机正逐步演变成一场冲击全球经济的金融风暴,比1998年和2008年金融海啸更具杀伤力。香港经济包括楼市下行风险已大大增加,香港财政司长曾俊华担心,一旦全球经济逆转,香港楼市会面对巨大的调整压力,对经济及金融市场将造成巨大破坏。他指出,目前楼市受到疲弱经济、超低利率这两股力量影响,未来走势难料。值此之际,楼价出现升势不正常、不健康。财爷曾俊华还发声,提醒大家不应忘记九七楼市泡沫爆破、楼价大跌的惨痛教训,“不要盲目相信楼价只会上升,不会下跌的神话”。

楼市风险比九七还高,此言不虚。首先,各方解决欧债危机至今仍然一筹莫展。债务违约风险急增,复加资金外流致银行体系不稳定,“欧猪”国有逐个爆煲之势,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初期的情况十分相似。假如希腊退出欧元区,环球市场将有大震荡,成为全球经济重大威胁,今年香港经济增长预期将下调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由此造成经济逆转或利率上升,香港楼市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

曾俊华在立法会上简单报告了香港整体经济最新状况,指楼价由今年2月起急速回升。初步数据显示,4月整体楼价较去年12月急升8%,比去年6月的高位仍高出4%,更较九七年的高峰期高出13%。他又指目前楼市与1997年不同,当时利率高企,而目前则近乎零,因利率上升是唯一方向,所以风险更大。因此,曾俊华接连发出严厉的楼市风险警告,直指楼价不正常上升,未来走向难料。并透露金管局将密切关注楼市,在不影响市民置业的前提下收紧按揭。

欧债问题缠绕不清,香港政府和经济学家都密切关注着欧美政府的新一轮救市措施,希望这些“终极杀手锏”对于欧洲经济和全球股市都能产生良性作用,使港股和香港经济早些走出熊市。

在欧债危机的困扰下,欧洲经济今年难有起色,而且还可能出现深度衰退。美国经济增长步伐缓慢,加上基本面脆弱,复苏势头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一轮全球股市的大震荡,港股中门大开,国际炒家狂轰滥炸,香港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欧美经济的持续不景气,为香港前景蒙上阴影。各种社会、民生、经济问题迫在眉睫。股票跌、楼市衰,这种持续走低的经济态势,使许多港人一筹莫展,悲观情绪浓重。

港股“五穷” 希债发难

正如传统智慧所言,“Sell in May go away(5月股市魔咒)”及“五穷六绝七翻身”,5月对于投资者而言确实是软肋。今年更碰上希腊债务危机、摩根大通伦敦大鲸鱼、内地经济疲弱等,全球市场均受打击。港股5月战绩差劲得吓人,整个月只有四日上涨,几近把今年首四个月的努力“输清”,全月劲跌2464点,达到11.7%的跌幅。这是自1998年5月急挫13.7%后最差的一个5月。港股总市值跌至18万亿港元,仅仅一个月便蒸发超过2万亿港元。

从3月港股低位到5月前的大升市,港股升幅曾达60%,部分股票已重返金融海啸前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各国政府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市场资金开始充裕,加上市场憧憬环球经济于第四季出现复苏,尤以中国可率先走出谷底,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因而令投资者信心大增。同时,由于基金手持现金水平过高,为了不落后于大市而积极入市,短时间内将大市推高。种种消息均刺激港股反弹。

可惜好景不长,5月开局先迎来法国政坛变天,为港股应验“五穷”埋下伏线,投资者多次挨打毫无反抗能力。内地媒体亦“泼冷水”,表明中央陆续推出的宏观政策措施,不会重蹈四年前“四万亿”的覆辙。此外,央行狂印银纸触发通胀威胁再至,加上汇丰银行在5月20日宣布储蓄存款利率由0.01厘调低至0.001厘,10万元存款,每年只有1元利息,更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再观6月,市场更指6月是基金半年结,预期基金会有“粉饰”之举。内地亦正逐步放宽包括银行及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在中央刺激经济方案出台后,部分资金一到位即流入港股。若上述因素在6月都存在的话,6月港股下跌的机会不大,金融界人士预测,今年将出现“五穷不见六绝不来”的现象。

楼市蚀让 挞订涌至

近来,香港楼市也急转直下,买家临时缩沙,出现挞订(即已付定金,后又不打算买那房子了)情况;有业主心急出货,不惜忍痛蚀让。由此看来,延续了两个多月的香港楼市小阳春已告终结。

今年首四个月楼价强力反弹9%,但踏入5月整体成交萎缩,楼价欲升乏力,新盘销情已逐渐放慢,而二手楼则刮起挞订潮,业界均担心随着市况转坏,挞订潮会逐步扩大。进入6月不久,楼市便传来负面消息,更报一日内有六宗挞订个案。有不少业主索性沽货离场,有的蚀幅更达18%。与以往不同,这些有可能是楼市出现大规模蚀让的征兆。多个将近入伙的新盘,也录得买家挞订个案,其中内地客止蚀套现的比例最高,这给香港楼市带来颇大的压力。

香港楼市又再急转弯,究其原因,首先是欧债危机惹的祸。希腊退出欧元区之说甚嚣尘上,当地出现的银行挤提风潮,更有蔓延到西班牙等欧州诸国之势,市场濒临失控,香港楼市不可能独善其身;其次,持续多周交投淡静,业主开始失去耐心,主动减价求售,而早前高价追货的买方,面对可能摸顶入市,亦信心大失,宣告投降挞订;第三,港府紧盯楼市走势,表明必要时再出招调控楼市,楼价狂态难以再现。

欧债问题 困扰香港

如今,保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之务。为何在近几次金融危机中,港股的跌幅都较其他市场为大,而且在跌市之中,其沽空比率都会大幅上升,主要缘由是香港资金来去自由,对于热钱和沽空都没有监管,令香港股市成为国际炒家的“天堂”。笔者记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港府为打退金融“大鳄”而采取非常措施。那年,香港受到国际炒家狙击,政府遂采取积极行动救市,包括动用2000亿港元大量买入蓝筹,证监会又高调声明严厉打击非法沽空行动,许多基金公司停止借出他们账户内的股票,使国际金融“大鳄”无功而返,香港得以保住国际金融中心美誉。

然而,此次新一轮金融危机同1998年完全不同。不少经济分析家认为,虽然目前出口订单稍有回升,与贸易相关行业的营商气氛也有改善。但在欧债危机的困扰下,欧洲经济在今年余下时间难有起色,而且更有可能形成深度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不断寻底,甚至可能成为国际炒家的“提款机”。除股市外,香港股票基金也大幅亏损,整个5月份股票基金录得负9.39%的回报,大大抵销了今年以来的理想表现。比如香港强积金今年首四个月的累计回报有7.43%,但加入5月份数据后,强积金首5个月的回报仅录得0.84%。

财爷预警 勿蹈覆辙

欧债危机正逐步演变成一场冲击全球经济的金融风暴,比1998年和2008年金融海啸更具杀伤力。香港经济包括楼市下行风险已大大增加,香港财政司长曾俊华担心,一旦全球经济逆转,香港楼市会面对巨大的调整压力,对经济及金融市场将造成巨大破坏。他指出,目前楼市受到疲弱经济、超低利率这两股力量影响,未来走势难料。值此之际,楼价出现升势不正常、不健康。财爷曾俊华还发声,提醒大家不应忘记九七楼市泡沫爆破、楼价大跌的惨痛教训,“不要盲目相信楼价只会上升,不会下跌的神话”。

楼市风险比九七还高,此言不虚。首先,各方解决欧债危机至今仍然一筹莫展。债务违约风险急增,复加资金外流致银行体系不稳定,“欧猪”国有逐个爆煲之势,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初期的情况十分相似。假如希腊退出欧元区,环球市场将有大震荡,成为全球经济重大威胁,今年香港经济增长预期将下调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由此造成经济逆转或利率上升,香港楼市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

曾俊华在立法会上简单报告了香港整体经济最新状况,指楼价由今年2月起急速回升。初步数据显示,4月整体楼价较去年12月急升8%,比去年6月的高位仍高出4%,更较九七年的高峰期高出13%。他又指目前楼市与1997年不同,当时利率高企,而目前则近乎零,因利率上升是唯一方向,所以风险更大。因此,曾俊华接连发出严厉的楼市风险警告,直指楼价不正常上升,未来走向难料。并透露金管局将密切关注楼市,在不影响市民置业的前提下收紧按揭。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4

当前,市场中流行着一个观点,认为“股市将替代房地产市场成为国家战略”、“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尤需股市提供有力支持”等,简言之,让股市上涨是国家的重要决策,股市必须上涨。这是投资者义无反顾进入股票市场的重要理论支撑。

从现实情况看,企业负债率过高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难题,通过大量发行股票来补充资本金似乎能化解此难题。这可能是上述市场言论的主要逻辑所在。但从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股市繁荣来化解企业高负债率风险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股市繁荣会让企业融资更难、更贵

我国是以银行融资占主导的金融结构,股市难以承担主要的融资渠道。而股市的快速上涨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把市场上的各种资金都吸引到股票市场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甚至绑架了货币政策。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人民银行已经连续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提高了,根据笔者的调查,北京市企业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在春节后上升了近10%。

可见,股市活跃虽然可以增加新股发行,但毕竟发行股票融资的企业数量很少,但市场利率飚升则让所有企业的经营及融资受到影响,使金融进一步脱实向虚,与我们发展股市的初衷相悖。

银行资金通过信托等方式进入股票市场的本质是回避银行的监管,即使在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国家都是受到严格约束的,香港作为金融自由度很高的地区,类似我国的伞形信托业务也是被禁止的。希望有关部门对此要引起重视。

另外,股市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货币政策。2014年11月之前,股价处在温和上升状态,11月21日人民银行公布了降息的消息后,股市开始大幅度飚升,仅20个交易日,上证综合指数从2400点飚升到3400点,上涨了1000点,升幅超过20%。2014年12月22日深沪两市的交易量达到12000多亿元,4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次日沪市成交1.14万亿元,深沪两市共成交18000亿元。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人民银行进一步采取降息或降准的行动,股市将进一步疯狂。

借钱炒股现象盛行,恐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更需要关注的是,不论银行资金通过何种途径进入股市,最终都是会表现为股市投资者增加资金杠杆,这是危险的游戏。当股价上涨的时候,无论是资金融出方还是融资投资股票的人都会获得盈利,但一旦股价逆转,形成下跌趋势,则融资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会承担巨大损失,有些人将血本无归。如果形成连续大幅度下跌的情形,银行资金的安全也将出现问题,因为强制平仓的股票无法平仓,最终,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相关机构都会出现风险或损失。

借钱投资股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把自己的住房或其他资产抵押给银行,融得的资金投资股票;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股票值押融资,即所谓的“融资融券”方式,这是一个比较规范的融资方式,透明度比较高;第三种方式是配资,这是证券经纪人私下与投资者之间的融资交易,没有法律、法规制约,属于灰色地带。很多银行资金正是通过该途径进入股票市场。所谓的“伞形信托”就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运作方式,它打通了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将银行与证券市场之间的资金防火墙给拆除了。

我们能够看到的融资方式是第二种,每天都可以看到最新的数据。2014年初的融资余额是3000亿元,至2014年底,增加至10000亿元,今年前4个月(截至2015年4月16日),融资余额已经突破17000亿元,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增加了7000亿元。另外证券公司的股权质押业务规模也已经达到7000亿元,相当一部分也进入股市。

从融资炒股的规模看,截至4月17日,总数量大约为3万-4万亿元(其中:规范的融资业务规模为17000亿元,股权质押规模为7000亿元,配资规模约5000亿-15000亿左右)。融资买入股票的数量已经超过实际流通市值的15%,而欧美主要股市的融资数量占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

无论是哪一种融资方式,都存在强制平仓制度,一旦股价下跌触及强制平仓线,投资者账户的股票就要被强制卖出,投资者将血本无归。更重要的是,如果股价累计涨幅过高,融资数量过大,一旦股价出现下跌,则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股价连续跌停板,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股票市场的2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经发生过由于高杠杆投资引发的系统性风险。1999年5月份至2001年6月份,股市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走出了一轮上升行情(即著名的5・19行情),期间大多数证券公司都采取挪用客户保证金等方式增加杠杆,当股价出现趋势性下跌后,证券业陷入了严重危机,2003年前后有几十家证券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最大的证券―南方证券因此被破产清算。但彼时的直接影响还主要体现在机构投资范围内,当时的散户投资者不存在增加资金杠杆的现象。当前股市里的投资者特别是散户和私募过度使用杠杆,其中的风险前所未有。

2008年我国A股市场也出现过大幅度下跌,但并没有出现类似当前台湾股市崩盘所出现的社会危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2008年我国股市还没有实行融资融券制度。如果这次股市幅度过大,累积的融资数量过大,一旦出现趋势性下跌,则很难避免由于强制平仓而导致了“踩踏事故”。

政策建议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股市却气势如虹,如此背离的走势不可能持久,在指数已经上涨超过一倍的情况下,对股市加速上涨的势头要高度警惕,不能自毁长城。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投资者历来对主流媒体的观点十分重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应该发挥主流媒体对市场的正确引导,多提示股市投资的风险,少发表刺激股市上涨的言论。

其次,严厉禁止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

有关部门已经出台规定,禁止证券公司与伞形信托合作,但巨大的利益驱动使该规定难以得到落实。建议应该让证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出台文件,彻底截断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规范银行的表外业务,消除潜在的金融隐患。

再者,加强券商对客户融资融券的风险控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香港证监会在经历了若干次高杠杆引发的风险事件之后,于2006年建立了一套针对性的监管机制,防止机构从事过度的融资融券业务。

最后,增加新股供给,加快推出股票发行的注册制。当前,股市的日成交量已经比2007年增加了400%多,但每个月的新股融资规模仍然停留在2007年水平,可以大幅度提高新股发行的数量,将每个月的新股融资规模从现在的30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以上。同时,改变当前的新股发行节奏,现在的新股每个月都集中在一周内发行,集中打新股不仅对股市二级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对银行的资金稳定也产生冲击。建议以后可以每个交易日都发行新股,通过增加新股的供给来缓和股市的过热气氛。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5

【关键词】股指期货;证券市场;股票行情;影响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股指期货时代。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新纪元。股指期货业务给证券市场带来做空机制,中国a股市场结束了20年单边做多的时代。它对于完善市场功能,改善市场结构,健全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风险对冲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股指期货为现货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从长期看有利于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和增强市场流动性,有利于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股指期货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变革,对股票市场价格行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流向、流动性、波动性、股价结构和市场走势等方面。

1.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

1.1 股指期货推出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市的资金流向会发生变化,这种资金链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现货市场短期和长期的走势。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资金存在短期资金流出和长期资金流入的双重效应。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操作灵活等特点,推出后在短期内会吸引部分偏好高风险的投机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出现交易转移现象,使得部分股市资金流向期指市场,对股市资金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暂时减少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但这种效应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从长期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具有吸引场外增量资金入市的效应,因为股指期货可以显着降低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使股票市场获得了一种避险工具,投资者有了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助于吸引大批偏好低风险的长线资金持续进入,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投资力度,期现套利需求增加了投资者对现货交易的需求,大批投资者会进入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促进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市场的总体资金量和流动性。

kuserk,cocke(1994)等人对美国股市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较大提高,呈双向推动态势。日本市场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交易转移现象,但长期没有显着变化。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研究则表明,股指期货市场的引入增加了现货市场的交易量,但在股指期货上市前后,无论短期、长期,交易量增长率并未发生显着变化。海外市场数据表明,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提升现货市场规模,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推出股指期货当年的现货市场交易额分别增长了22%、14%和50%;2002~2006年,全球主要股指期货交易额的复合增速为30%,股票交易额则有16%的增速。

就我国市场而言,由于股指期货入市门槛较高,一般投资者还不易进入期指市场,而机构投资者初期的入市愿望也不强,因此短期内对股市资金的挤出效应不明显。2010年4月16日期指推出后当日沪深两市成交量为1903亿。随后,股指一路下滑,成交量也随之萎缩,7月2日股指跌入低点,成交量减至1195亿,此后股指反弹走高,成交量也随之增加,至10月18日成交量为4886亿,接近历史的最高量。但从中长期看,一些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风险厌恶程度高,出于套期保值的需要会逐步进入股市,海外资金看好中国的长期增长,有了避险工具后会将更多资金投入中国股票市场。因此,就市场的整体发展和长期趋势而言,股指期货是扩大我国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根本保证,最终会有利于股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长期平衡协调发展。

1.2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市场风险的外在体现。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以及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尽相同。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推出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但中长期并不增加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而是起到了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不会改变股市基本运行趋势,但可通过改善投资者心理预期与投资行为,从而降低股市的大幅波动。股指期货具有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进入市场的不仅有投机者,还有很多套期保值者,股指期货为股市提供市场化的稳定机制,其做空机制的运用以及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能有效平衡现货市场多空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抑制股市的暴涨暴跌行情,因此有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同时,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其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引导股市合理定价,稳定市场预期,从而避免了股票资产定价上出现严重的泡沫累积或价值低估,降低了市场剧烈动荡的风险。但是,股指期货的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发挥,市场出现偏差的概率比较大,短期内震荡可能比较剧烈,并且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联动也会导致股市的短期波动加大。

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避险机制,波动剧烈,单边市现象非常突出。2005年,中国股市经过长达4年的熊市,6月6日上证综指达到998点的最低点,此后一路反弹,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2年4个月的时间涨幅达513%,领冠全球。受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海啸影响,a股市场一路快速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5点,一年之内指数下跌71%,虽然此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而危机发源地美国的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在42%左右,22个推出股指期货国家的股票市场平均跌幅46.9%,推出股指期货新兴市场的现货指数跌幅也仅为47.1%。可见,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股价结构的影响

2.1 股指期货推出对标的指数成分股溢价的影响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加大市场股价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的分化,标的指数成分股在整个市场中的作用大大加强,资金配置向成分股倾斜,并产生相应的溢价。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期,机构投资者因避险和套利操作以及资产配置的需要,将会增加对现货市场上的成分股需求,活跃了指标股交易,并吸引散户跟进,从而推动成分股的价格上涨,而非成分股的活跃程度总体上会有所降低。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成分股因前期上涨高估而导致价值回归,短期内大多出现调整态势,长期则不受指数期货的影响,而主要受企业业绩、宏观经济以及自身估值的影响。2009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逐步走出了衰退的阴影,股市也有明显的反弹,但此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暴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股市纷纷出现调整。2010年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后,由于希腊债务危机在加剧,中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此种背景下,沪深300指数的跌幅较海外市场标的指数的跌幅大。

2.2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价结构影响的实证数据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无论成熟或新兴市场,股指期货推出前(约半年或一年),标的指数成分股存在估值溢价,但临近期货推出日则有所回落。damocaran(1990)采用1982年4月s&p500指数推出之后的5年内nyse中378种s&p500指数成分股与699种非成分股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计算样本股票的收益率平均值与方差。实证结果表明:在平均报酬方面,指数组及非指数组在股价指数期货上市后均显着提高,成分股平均上涨88%,非成分股只上涨38%,而两组的平均报酬在股价指数期货上市前并无显着差异;在交易量方面,成分股在s&p500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的5年比前5年上升98%,而非成分股只上升42%。在其他国家,众多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标的指数成分股在股指推出前有一定的溢价。印度nifty指数期货推出前四个月左右,成份股有相对较大幅度的上涨,并在股指期货推出后一两年的时间内仍具有溢价。韩国kospi 200指数期货推出前一年左右,标的指数成分股明显走强,但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大多出现调整。但是,成分股中超级大盘股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短期内并没有明显收益。从美国、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市场看,超大盘股短期表现基本与市场走势一致。中国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时间不长,期指推出后的前3个月,标的指数与沪深两市的大盘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这是由于股指期货对市场股价结构的影响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第6个月沪深300指数跌0.85%,上证综指跌5.1%,股价分化的现象有所显现。

3.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分析

3.1 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产生的原因

到期日效应是指在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时,由于交易中买卖失衡而导致股票现货市场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并伴随着交易量急剧放大的现象。在成熟市场,经常会出现“三重巫效应”,即在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同时到期的时间,现货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到期日效应是由套利者的平仓交易、套期保值者的转仓交易、投机者对股指期货结算价的操纵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交易行为集中在最后结算日完成,因而带来现货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异常变化。在股指期货到期日临近时,期现套利获利了结,大量的套利者在相同的时间对持有的股票头寸进行相同方向的交易;套期保值者为了实现股票现货头寸的保值在到期日不断向远期移仓,将近月的合约向稍远的活跃的合约转移;投机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是多头时会在现货市场拉抬指数,是空头时会在现货市场打压指数。这些市场参与者在到期日需要通过市场操纵来获利,这样就导致了在增加市场交易量的同时,加剧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

3.2 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实证数据

到期日效应在海外市场普遍存在。whaley和stoll(1991)对美国cme的s&p500股指期货的研究中发现:s&p500指数期货合约在1987年6月前以到期日周五的收盘价结算,在到期日收盘前半小时的交易量是两天平均交易量的20.8%,而在非到期日交易量仅为两天平均交易量的8.5%;在1987年6月之后,该合约以到期时周五的开盘价结算,在到期日开盘后半小时的交易量是两天平均交易量的26.3%,而在非到期日交易量仅为两天平均交易量的8.5%,这证明了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在到期日有显着变化。karolyi(1996)在对日经225股指期货的研究结果表明:日经225指数在到期日出现异常大的交易量,但在经济上不具显着的价格效应。

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到2010年11月20日已有if1005、if1006、if1007、if1008、if1009、if1010、if1011七个合约实现顺利平稳交割,合约最后2小时到期价格、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均未出现异常,期货价格走势平稳,始终围绕最后结算价微幅波动,到期合约最终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收敛度好,期现基差基本没有套利空间,未出现明显的“到期日效应”。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为交割日最后两小时现货指数的算术平均价,在全球股指期货市场中是最为严格的,一方面使得投机力量企图操纵股指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套保、套利头寸的平仓和转仓操作预留了充足空间,避免了因期、现货市场在到期日最后交易时段出现大量市价委托单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可见,科学的交易制度设计压缩了市场“操纵”空间,淡化了“到期日效应”。

4.股指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总体走势的影响

4.1 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股票市场短期走势分析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市场的短期表现是当时市场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海外市场经验看,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短期内,股票市场大多演绎了“先上涨,后下跌”的态势,这是由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造成的。股指期货上市前,机构投资者为了在未来参与股指期货的套利交易以及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组合和资产配置,买进持有权重成分股而推高指数。短期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多头套利结清时现货平仓的压力,以美国、香港、新加坡、伦敦为代表;或宏观经济的风险使投资者中空方力量占优,投资者直接在股指期货上做空投机或者进行套期保值造成市场下跌,以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代表。中国a股市场也经历了“先上涨,后下跌”的过程。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背景是: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危机加重并向全球蔓延,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2009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股市也进入反弹向上阶段,2010年1月我国宣布推出股指期货。因此,我国股市在期指推出前呈上涨态势,推出前1年内上证综指涨23.5%,前2个月涨3.7%,前1个月涨4.6%。但期指推出后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我国股市快速深幅下跌,1个月内跌18.2%,3个月内跌22.6%。3个月后因欧盟就希腊危机采取了援助措施,全球股市开始反弹,因而a股市场也进入了一波上扬阶段。尽管我国股市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但股市走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股指期货的影响。

4.2 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中长期走势是由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基本面共同决定的,从中长期看,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的影响是中性的,股指期货并未影响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不改变市场中长期的走势。理论上,决定资本市场中长期趋势的根本因素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市场估值水平,宏观经济决定了股指和股指期货的走势,而股指期货作为交易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只是一个依存于现货市场的衍生产品,不能改变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估值水平。因此不会改变现货市场的中长期运行趋势。海外市场经验表明,股指期货上市不会造成牛市或者熊市的终结,牛市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市场涨势不变;而熊市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市场跌势难改。欧美和香港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后呈涨势,日本推出后一年左右仍保持涨势,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转入了长期的熊市,而韩国、中国台湾股市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股指期货上市后不久就呈跌势。因此,股指期货最适宜在市场上多空双方力量均衡条件下推出,这样有利于股指期货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就是在多空力量均衡的条件下推出的,“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化,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势头,市场风险在危机期间得到有效释放,市场多空力量趋于平衡。同样,中国a股市场中长期运行趋势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汇率和利率水平、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以及这些因素的预期,股指期货不会改变a股市场的中长期运行趋势。

参考文献

渤海证券研究所.股指期货市场影响及投资策略分析[r].2007,12.

恒泰证券研究发展中心.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的影响及投资策略[r].2010,1.

袁鲲.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走势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1):80-82.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上市公司;外资撤离;融资困境;心理恐慌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因而,在抵押贷款中,次级抵押贷款的利润是最高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其风险也最大。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之前美国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见下图1),同时也带动了美国住房市场的繁荣。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的低速滑行,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使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低迷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相对困难。这种局面导致了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为“次贷危机”。

2007 年4 月,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从此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的市场风险开始突显,随后风险迅速向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衍生品持有者转移,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进而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也普遍发出盈利预警信号,全球主要股市指数纷纷大幅下跌,中国股市也随之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其中,房地产上市公司所受影响尤为严重,下图2为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地产指数变化曲线。2008年,中国房市持续低迷,流标现象突显,据不完全统计,2008上半年,全国流标、流拍的土地达到出让总数的10%。此外,购房者的持观望心态的越来越多,开发商回笼资金困难,导致房企资金链紧绷;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8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9%;完成土地开发面积2.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7%。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冲击的原因分析

从0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美国次贷危机的外部冲击使得我国股票市场持续震荡,且震荡幅度较大。根据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的报告显示,新兴市场是08年股市暴跌的重灾区。截至9月,08年内跌幅最大的是上证指数及深证指数,分别下跌56.40%及57.57%,其中三季度分别下跌16.17%及22.58%。而相比较而言,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危机的发生国――美国股市跌幅却相对较小,截至9月,08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21.49%,美国交易所综合指数及纽交所综合指数分别下跌25.86%、22.66%。其中美国交易所综合指数三季度下跌幅度高达19.94%,纽交所综合指数三季度下跌13.02%。为什么次贷危机会对我国股市造成如此严重的冲击,其下跌幅度会远远高于危机发生国?以大盘中下跌幅度较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资撤离

中国金融业引进的海外投资者大都集中于美欧金融机构,而次贷危机的损失恰恰集中于美欧金融业,这一事实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外资抽逃潜在冲击。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其它境外投资者的信心也受到严重打击。一旦海外投资者大量出售其持有的中国金融机构股权,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外汇市场,而且会对中国金融大盘股行情甚至整个股市行情产生下跌压力。再加上,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较少且股指期货没有推出的前提之下,我国的资本市场依然是典型的投机市场,即资金推动型市场,作为一个资金推动型市场,资金的流向,必然造成股价的震荡。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会对股市中的海外“热钱”的存量、增量、流向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房地产股价的走向。

2.融资困境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一片低迷景象。就股票市场而言,大盘的迅猛下跌,房地产板块受影响最为明显,因而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没有希望,未上市公司通过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计划也困难重重。同时,欧美投资银行、外资企业等为了弥补总部损失相继抛售在华地产项目,如雷曼宣布转让上海福海商厦股权,AIG也打算出售 “上海商城”,摩根斯坦利出售在上海的四处高端物业,种种因素都将房地产业推入了低谷,而业绩的下滑又进一步造成房地产业的融资困难。不仅如此,银行对房地产商的融资也逐渐减少,相比于以前年份,银行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增长率明显下降,下表1为2008年主要银行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其中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2007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随着准备金率的一路攀升,我国银行业出现了信贷紧缩的局面;二是房地产业的不景气使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意愿也随之降低。

3.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对房地产业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市场投资者持悲观预期,对市场信心不足,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正是这种悲观情绪的集中体现。这种心理预期对股市的影响又称为社会心理因素,即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对股票市场有着很大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对股价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果投资者对某种股票的市场前景过分悲观,造成心理恐慌情绪,就会不顾发行公司的盈利状况而大量抛售手中的股票,致使股票价格下跌。在投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一部分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信息的不断传递使人们的信息大致趋同且彼此强化,由此产生投资者盲目从众行为。在次贷危机下,投资者对股市持悲观预期,使整个市场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股市持续下跌,尤其是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下跌迅速。

三、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次贷危机本身并不构成影响中国股市走势的主导因素,但是,次贷问题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却加大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面临这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时,因加快对自身资本结构和资金链的调整,应由目前高杠杆、短期债务为主的资本结构,转换为正常甚至保守的财务杠杆,以长期资本为主的结构,并且需要比较充裕的现金储备。而对我国的金融机构而言,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提供了警示作用,银行应该严格控制房贷风险,防止为了牟取利润而有意放松对借款人还贷能力审查的行为。同时,还要规范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以解决房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J].人民论坛 2007(09A)

[2] 张洪波 廖俭:次货危机财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10月中)

[3] 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管理[J].经济纵横,2007 (10)

[4] 国信红岭: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传导机制及其对中国股市的效应分析,~type=v5_ one&label=rela_ nextarticle,2008(7)

[5] 余英: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示[J]中国建设信息,2008(10月上)

[6] 张炳辉 马辉: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警示[J] 经济纵横, 2008(07)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7

2008年第四季度,当A股沪市综指仍在2000点以下徘徊时,海外市场却走出了一轮反弹行情。从10月底开始,市场上各只QDII基金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均高于同期投资于A股的基金。

自去年11月20日道琼斯指数创新低后,境外市场有整体转暖的迹象。随着美国政府不断出台刺激政策,QDII基金走出一波小幅反弹行情,11月以来8只QDII基金净值均有所回升,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6%,其中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基金净值增长率为3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自基金成立以来,我们采取了非常谨慎的建仓策略,同时也发挥了海富通精选个股的优势。同时,在进入11月份以后,我们分析了市场变化,采取了较为主动的投资策略,在市场急速下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基金的股票仓位。受益于海外中国概念股的上涨,较好地抓住了此轮反弹机会。

由于2008年受到流动性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资产价格都出现了大幅调整,不少投资者对于海外投资是否可以分散风险出现了一定的疑虑。不过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在2008年的相关度只有8.1%,代表海外中国股票的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关度为33.3%,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相关度也只有56%。所以,海外市场或者海外中国股票和国内A股市场关联度可能并不如一些投资者想象的那么高。

就全球市场而言,我们认为2009年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逐渐收窄,新兴市场有领先于发达国家市场进行反弹的迹象。同时,由于中国内地出台了多项较大力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受惠于这些因素的中国海外概念股票在新的一年中将具有新的投资机会。而随着全球金融市场逐步稳定,以及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衰退的持续,国际资本大幅流入中国香港市场的可能性很高。由于投资A股的种种限制,中国香港市场也是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主要战场,和国际其他市场相比,2009年的中国香港市场具有良好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场目前暂无更多政策预期可待,政策的落实以及真正反映到实体经济面上还需一段时间,因此跟A股市场关系相对密切的海外中国概念股真正走入反转还需一段时间。但当前中国香港市场估值已处于低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QDII的投资人的信心打击甚大,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投资QDII尤其需理性判断。在2008年9、10月间,欧美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导致不少投资者出于对海外市场的担忧,而采取了赎回QDII基金的举动。有些2007年发行的QDII基金在2008年三季度被赎回的份额超过10亿份。但后来的市场走势却表明,当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的时候.往往这些行为已偏离了理性的判断。

在2008年10月之前,海富通中国海外基金也有部分投资者因基金净值较高,同时对海外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判断,赎回了部分投资。不过进入11月份以后,不少投资者重新看到了海外投资的作用和优势,又开始中购基金,并出现了净中购的现象。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8

关键词:股票市场 ; 证券公司;经营绩效;风险预防

中国自1985年9月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证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3月25日,中国已有107家证券公司。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是资本证券业务,但从所有的证券公司财务报告来看,有关股票发行承销、股票、股票自营买卖、股票投资咨询等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下载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几次周期波动,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一直处于巨亏或巨盈的状态。例如, 1994年8月1日—2001年6月30日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持续攀升,从而使证券公司取得了巨额经营回报;而2001年7月—2005年12月由于股票市场的调整、震荡、股价指数下滑,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出现剧烈波动或持续下降,尤其是其自营投资大量亏损,导致4年中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或被接管。由此可以看出,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取决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与股票市场行情具有某种黏合关联,而且此种关联在我国股票市场震荡剧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利用2006年1月—2007年10月股票市场股价一路飙升和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股票市场股价又急速下跌这两个时段,分析股市行情与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关联性以及股市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作用成因,并从风险防范角度提出消除股市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影响的建议。

一、 文献回顾

1.国外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以股市环境变化为视角对证券公司的经营表现进行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在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方面,Dolvin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证券公司经营的关系。他认为证券公司的发展以上市公司为依托,良好的上市公司群体无疑有利于证券公司的良好发展[1]。在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Santomero和Babbel分析了风险度量问题,强调公司要正常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风险控制系统[2]。此外,Cummins从另一角度论述了风险控制问题。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促进证券公司发展的最好武器,同时各种各样的创新也体现了这个行业的风险资产多的特征,因此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3]。总的来看,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特征是切入点窄、缺乏系统性,并且仅以专题形式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某个方面加以研究。

2.国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问题的学者也不多。陈道江首先提出了我国券商的经营风险问题,并基于三个方面分析成因:(1)证券市场主体制度性缺陷。由于国有股和流通股的人为割裂,导致证券市场上集聚了很大的系统风险。(2)交易机制的缺失。券商目前的经营困境与我国当前市场交易机制的缺陷有关。我国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是一个单边市场,赢利的方式只有低买高卖,跌则亏、涨则赢。(3)经营模式单一。当前中国券商主要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及委托理财四项业务,佣金收入占中国券商收入的1/2上,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主要集中在这几项传统业务上,而在企业并购重组服务、投资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交易等一些创新型和延伸型业务上则进展不大[4]。伍兵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他认为,从2002—2005年我国证券公司出现全行业亏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原因之一是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造成证券公司一条腿走路的局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的另一重大缺陷。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出现得比股票早,但其发展却相当缓慢。目前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这样就使得证券公司的业务增长不得不极度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表现[5]。此外,马庆泉提出了为挽救证券公司而挽救股市的观点,即搁置股权分置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抓好上市企业的诚信问题、优质企业国内上市、股市的单边性质问题以及处置高风险券商[6]。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股票市场运作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完善内控机制角度对证券公司的危机处理加以论述。

二、实证分析

1.变量设计

目前衡量公司经营回报的指标有很多,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等等。本文将选取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作为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评价指标。所谓营业收入是指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日常各项证券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净利润是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的差值。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价值的基础性指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每股收益有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之分。基本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而得出的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定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通过计算而得出的每股收益。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反映证券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该指标值愈高,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大。净资产利润率有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与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之分。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该指标强调期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反映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状况。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映公司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2.研究假设

在深沪股市1 6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证券公司。本文以这8家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这四项指标的三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表1深沪8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列示单位:亿元

通过数据比较,笔者发现8家证券公司中至少有7家2007年的数据均高于2006年与2008年。由此可以认为,8家证券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数据的总体均值分别高于2006年与2008年,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将采取构造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将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的总体数据界定为样本组,2006年与2008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总体数据界定为2007年样本组下相应的控制组,并对表3与表4的X与Y两个总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2: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3: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4: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5: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6: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7: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8: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3.数据处理

4.原因分析

通过对深沪8家证券公司近3年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与2006年比较,2007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涨幅明显;与2007年比较,2008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跌幅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股票市场行情变化是促成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频繁波动的本质因素。这是因为,与股票投资相比,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显著偏低。尽管2006—2008年间,银行多次调整利息,但投资者仍对投资股票感兴趣,缺乏对债券的投资热情,进而不会深度影响债券的供求关系以及债券的价格。然而,2007年与2008年是我国股票市场剧烈震荡的两年,股价的波动影响着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收益的预期,股指的涨与跌与投资者经营股票的投资热情以及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证券公司的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证券买卖的佣金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费与自营投资收益总计占到营业收入的72%以上。由此可知,股市行情决定股指走向,股指变动影响股民的投资热情,股票的投资行为改变着证券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5深沪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组成的年度数据比较分析单位:亿元

(1)2007年股市行情攀升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激增

图1和图2显示了2006—2008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的股价走势图。从两走势图看,2006年股价波动很小,股价增长缓慢[7],2006年1月4日,上证指数开盘价为1 163.88,深证成指为2 873.53;2006年12月29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2 675.47,深证成指为6 647.14。然而,2007年股票市场的表现超越了投资者的想象力,勇夺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涨幅的桂冠。其中,2007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 124.04,深证成指涨幅达19 600.03,两市同时创下股票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点。从图1与图2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前10个月股指陡峭攀升,加速了场外资金的入市,股票与基金投资者纷纷通过证券公司开户赚钱,证券公司也格外重视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笔者认为,2007年不断刷新的指数高位与成交水平归因于两点:一是羊群效应[8]。大量理论研究发现,2007年的股票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所谓“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2007年前10个月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的投资者与日激增,众多投资者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二是正反馈交易策略[9],即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通俗地说,是指在价格升高时买进股票,价格下跌时卖出股票。2007年股价指数由年初开始连续10个月走高,这种行情恰好迎合了股民的兴趣。这段时间急于入市或放大交易的股票投资者都有使用正反馈交易策略的倾向,部分股票投资者会采用“盲从”或“跟风”等正反馈行为,追随股票市场的潮流,蜂拥购买各类上涨的股票。羊群效应与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有机叠加,促成了几乎全民炒股,全民致力于赚钱的疯狂。从表5来看,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比2006年大幅增加,其中增幅最小的是长江证券,达3.4倍之多,增幅最大的是宏源证券,有7.2倍之多;借2007年股价大涨之际,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投资成果丰硕,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均有攀升,这些都可以从表4数据比较中得到印证。

(2)2008年股市行情暴跌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下滑

2008年是股市暴跌的一年。上证指数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5 265.00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1 820.81,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1 664.93点;深证成指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17 856.15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6 485.51点,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5 577.23点。图1与图2也显示了深沪两市2008年的股价走势。截至2008年年末,有85%以上股市的投资者处于亏损与严重亏损状态,深沪两市股指持续走低销蚀了我国数以万计投资者的资产。2008年股市急速下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小非”解禁[10]。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1 245.97亿股“大小非”解禁,其中股改“大小非”942.73亿股,新老划断后IPO“大小非”303.14亿股。 “大小非”解禁使得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将发行价位极低的大小非流通股带入股市,按照现实高额股价的标准套取现金。由于 “大小非”解禁,股市大额资金流向了少数“大小非”的持有者,造成其他投资者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与投资热情。二是金融危机对股票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也波及中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额锐减,数十万家企业倒闭,就业与择业矛盾异常突出。在社会需求收缩的背景下,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对经济晴雨表——中国股市的预期缺乏乐观。“大小非”解禁与金融危机相互叠加,再加上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态,使得股票投资者对2008年的投资极为谨慎,尽可能放低股票交易量,做到“优中选优”。从表5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急速下滑,跌幅均在30%—50%之间;在证券公司自身投资方面,8家证券公司中有7家出现亏损,其中有4家净收益降幅超过了60%。此外, 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全部为负值。

三、 结论与建议

2006—2008年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波动明显,且波动规律与股市行情波动基本吻合。本文分析的结论是:第一,股票市场行情攀升,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良好。第二,股票市场行情惨淡,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也明显下挫。第三,合理预测股票市场行情和实施风险管理,将会提高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总体水平。基于此,证券公司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1.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

证券公司的证券买卖业务、自营投资业务以及所属金融资产的公允计价均与股票市场的价格行情密切相关,因此,证券公司有必要搜集各种有效信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科学预测与评价股票市场的短期发展方向与长期运行规律[11],并通过构建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规划公司的各项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需要关注的股票市场风险主要有:第一,经济循环风险。经济现象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循环现象。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是经济循环的四个阶段。在经济循环的每一个阶段,股市的风险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往往是股市最牛阶段,但其风险也将增大。随着经济的衰退直至进入萧条时期,股市也从不断走低直到极度低迷。当经济进入复苏早期,股市也会先知先觉,走在经济复苏的前面。第二,币值及利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如果币值贬值比率高于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选择收益率比贬值率高的投资项目进行保值。同样,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它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更直接,利率的提高和降低会影响股市资金的供应量。在利率不断走低的前提下,股市会逐渐走高;利率呈上调趋势时,股市则会呈下降走势。第三,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的制订、实施及变更不仅影响整个经济,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也意义深远。比如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及法人股的处理以及2009年意欲重启IPO等。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新法规的出台实施或现有法规的重大修改都会对股市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政府根据股市的冷热程度出台一些鼓励投资或扼制投机的政策也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

结合上述风险考虑,证券公司必须对币值及利率的变动、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策法规有全面的预测与辨析能力,积极地对各项风险加以预防与化解,努力降低证券买卖收益的波动幅度,合理确定证券自营投资方向。

2.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证券自营买卖主要指证券公司开设证券账户买卖有价证券并获取收益的行为。证券自营买卖的操作情况影响着证券公司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项数据的变化。表5中近三年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这两项数字的显著差异及每项数字在相应年度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说明证券自营买卖也是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重要来源。因此,证券公司对自身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预防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证券公司作为股票投资者,需要从如下方面管理投资操作风险[12]:第一,股票的选择。股票市场的股票并非都有操作价值。证券公司在选择股票时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行业范围。公司选择个股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高成长行业的个股,避免选择夕阳行业的个股。第二步,分析所选定行业内各家公司的财务报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股市也是如此。公司需要分析行业范围内各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管理情况、市盈率等众多财务指标、未来发展前景、利润预测、已存在或潜在的重大问题,确定各家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位与合理定价的差别来进一步压缩股票选择范围。第三步,运用技术分析方法。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证券公司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结合所确定范围的各家股票的周期性波动图表,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选择超跌个股。第二,时机的选择。股市并非每日都有盈利机会,行情有明朗与不明朗之分,操作就有可做和不可做之别。从总体上讲,股市操作就是在上升的趋势中逢低买进,在下跌的趋势中逢高抛出。证券公司在股市具体操作中需要更多地借鉴技术分析方法,可参考的方法有置位操作与破位操作等。置位操作的原理是在股价上升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回调到重要的支撑位上买进;在股价下跌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反弹到重要的压力位上抛出。破位操作的原理是当股价涨破一个重要的压力位时顺势买进,而当股价跌破一个重要的支撑位时则顺势抛空。其实,证券公司的投资操作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本文仅为证券公司提供投资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路,期盼证券公司借股票市场行情之势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 Dolvin, S.D. Market Structure,Changing Incentives,and 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28(3):403-419.

[2] Santomero,A.M.,Babbel,D.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by Insurers: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2):231-270.

[3] Cummins, D.J.Convergence in Wholesale Financial Services:Re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Banking[J].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005,30(2):187-222.

[4] 陈道江.我国券商危机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J]. 学术论坛, 2005,(10):66-73.

[5] 伍兵.我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外部制度与内部治理缺陷[J].求索, 2005,(4):23-25.

[6] 马庆泉.面临市场化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证券业[J].中国金融, 2004,(15):55-56.

[7] 王德河.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6):71-76.

[8] 崔显林. 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与对策[J]. 经济理论研究, 2009:49-51.

[9] 何剑,姚益清. 基于正反馈交易理论的中美股市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2):10-13.

[10] 李健夫.解决“大小非”问题与拯救中国资本市场[J].社会科学论坛, 2009,(4):124-151.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9

股票价格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实体经济的状况,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但是,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实体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关注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然后骤然下跌,对经济将产生灾难性后果。20世纪几次重大危机无不与资产尤其是股票价格泡沫过度有关。我国股票市场历经十年,发展较快,同时股票价格(以股指反映)大起大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稳定目标不应仅仅是一般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稳定,对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膨胀应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充分认识股票价格的负面影响进行货币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一、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冲击

我国1990年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自此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十年间我国股市规模从1991年的109亿元发展到2000年的48090亿元,十年增长441倍;上市公司从1991年14家到2000年的1088家,增长78倍。股票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股票价格对我国货币政策提出重大挑战。一是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以币值保持稳定的运作中,多以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作为政策目标。实际上,保持物价稳定涉及到物价的含义。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价格变动将对一般价格水平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股票价格的过度上升往往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价格水平的偏离往往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局面。这正是近几年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传统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货币需求函数发生变化,使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之间出现较大差异。我国自1996年以来公布的货币量没有考虑股票价格的影响,只以一般价格水平为参照。这样,因股票市场的发展致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大为减弱。三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更趋复杂化,我国在重开股市之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是相对简单的,环节较少,作用迅速。股票市场发展起来以后,特别是自1998年1月1日我国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并实行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后,传统的传导渠道受到严峻挑战,传导的环节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又有了新的路径。货币政策应关注这一变化,以便正确调控宏观经济。

此外,股票价格泡沫的形成及破灭还对货币政策具有重大负面冲击。股票价格虽然决定于公司的基本价值,但是它又受诸多因素之影响,包括公众的心理等非经济因素。因而,股票价格极易形成泡沫。股票泡沫的膨胀及其最终破裂对一国宏观、微观经济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当经济过程中的泡沫持续到再也不能膨胀并且突然破裂后,灾难性结果也就随之发生。股票价格的突然暴跌必在其他资产市场(如房地产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一国股市泡沫(以及泡沫经济)容易导致外部游资的冲击,引发金融危机。一国股票市场存在巨大泡沫便为国际游资对其进行投机提供了条件。在泡沫形成过程中一国金融机构(主要为银行)往往向股市投放了大量贷款,当泡沫破裂后,银行系统呆滞、坏账激剧上升,整个银行体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环境,经济随着金融危机发生而进入衰退或萧条。我们这里举一个近期日本泡沫的例子,以期对泡沫及其危害有一较充分的认识。1983年日经股价指数年平均为8800点,1986年升至16400点,升幅达1倍。1987年底,股价指数突破2万点大关,从1万至2万点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1988年7月31日日本股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股市,个人股东首次超过2000万人。1988年东京股市总成交额286万亿日元,总市值477万亿日元,分别为纽约证交所的1.5倍和1.6倍。1989年12月29日,日经股指达到38915点,较1986年相比上升3倍以上。1989年日本股票总市值/GNP为1.6倍,占全球股市时价总额的42%,市盈率为250.与股价飚升的是日本城市地产猛涨,1985年末时价为1004万亿日元的土地资产总额,1990年末时上升至2389万亿日元。随着地价和股价暴涨,日本全国处于狂热状态。1990年泡沫破裂,全年股价下跌40%。日本泡沫经济过后陷入经济不景气及衰退当中,泡沫经济致使日本、个人大批破产,而日本金融业则拥有庞大的不良债权。日本金融受到重挫,发生数起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接管。1997年11月17日,日本主要城市银行之一的北海道拓殖银行宣布倒闭;25日,位居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宣布停业清算,此后日本政府进行金融大改革,促进自由、公正、国际化原则的实现,但日本金融经济并没有走出泡沫后遗症的阴影,日本银行进入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前10位只剩下4家(2000年度)。

二、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协调策略

股票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作为股市各种因素综合反映的产物,对股市各参与主体乃至国民经济都产生重要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在执行以稳定币值为最终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应对股票价格的双刃作用,成为新世纪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与实践课题。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协调策略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关注股票价格,防止泡沫扩大化

股市存在一定的泡沫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股票价格的大涨大落尤其是股票泡沫化程度过于严重以致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影响甚大。各国中央银行都确定要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但物价稳定如何理解值得研究。由于股票价格的重要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应关注股票价格。我国自1998年以来一般物价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票价格一路攀升,这有点类似日本1980年代的情形,并且我国股市历来投机气氛浓厚,泡沫较多,故我国货币政策决不能忽视股票价格。研究表明,股市对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都产生作用(高莉、樊卫东,2001),因而中央银行应密切关注股票价格,收集股市信息。对于股票价格泡沫,中央银行应采取较为间接的方式去刺破,并且要防止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这点似乎可以借鉴美国的作法,通过向市场传递信息,以反映货币政策的意图。另外,我们可以试行编制广义的物价指数,把股票价格等资产价格包括在内。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雷在《货币的购买力》(1911)中就提出了“政策制定者应致力于稳定包含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及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界定的价格指数”。

(二)我国还不能以股票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我国虽然要关注股票价格,但我国能否把股市价格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目前鼓吹用股票价格作为中介目标的为凯恩斯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为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托宾认为,货币政策要活动,必然要影响机器设备、房屋等实物资本的供求,而中央银行无法干预实物资本的供求。股票是实物资本的要求权,其价格反映实物资本的供求状况,所以货币政策效果如何,必须以实物资本要求权的市场价格来衡量,即以股票价格来衡量。这样股票价格连接着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活动,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指示器,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公众的预期以及承受风险的意愿,从而影响股票价格。总之,托宾认为股票价格是一个比较适宜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1)股票价格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并不由货币政策控制。如因素、国际因素、心理等都非货币当局所能控制,即股票价格的“可控性”要大打折扣。(2)股票价格受投机行为影响程度往往高于投资者对某项投资活动未来盈利的合理评估,股票价格因而瞬息万变,不能正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意向。(3)股票价格的编制选择比较困难。由于实际生活中股票种类非常多,如何选取股票价格存在困难,因为各行业、各部门股票价格变动都不一样。就我国而言,更受如下一些因素影响,致使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反映更为复杂。根据有关,不论是采取季度还是年度数据,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高莉、樊卫东,2001)。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仍属不成熟市场,股票价格并不是很好地拟合其基本面,股市投机气氛浓烈。还应看到的是我国股票市场虽然较快,但其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比重较小。1999年我国沪深两市筹资额占当年GDP比重为1.15%,而美国仅纳斯达克与纽约两市筹资额占GDP比重就达19.93%(若加上美国证券交易所等其他所的数据比例肯定超过20%)。我国融资结构(1989~1996)中直接融资占外部融资总额的比例为4.04%,间接融资为95.96%,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1993~1998)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占一半左右(刘明、袁国良,1999)。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融资仍然依靠银行系统,股市融资并不占主要比例。再如股市的财富效应,根据对我国股市十年数据测算,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不明显,尤其较发达国家而言,但自1995年以后效应水平呈递增之势,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收入(不包括股市收入)(高莉、樊卫东,2001,2002)。综上所述,我国目前还不能以股票价格作为操作目标。

(三)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在我国建立股票交易所的前几年,我国银行大量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后来便产生了我国业的分业经营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一面开明渠,即允许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另一方面又堵漏洞,严防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完全正确的决策。货币行政当局为此专门下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1999),2000年央行和证监会又联合《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这些意味着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有了合法的通道。据估算,2000年股票市场涉及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规模约在4500~6000亿元之间(吴晓求等,2001),其中2/3是违规进入的。这就可以部分解释2000年我国股市“一枝独秀”的状况。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隐藏的风险极大,是吹大股市泡沫的罪魁祸首,对股市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危害都很大。在防止违规资金进入的监管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1)正常渠道要按合理的规则进行,要规范运作。(2)要完善统计监测制度,适时调控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行为。为此,要在银行拆借情况统计表中加上按交易主体的统计数据。银行及证券公司等的科目也要相应调整。当发现银行资金过多进入股市时,货币当局可以适时调高利率。(3)中央银行与证监会等部门要多方协商,统一政策,共同加强监管。

金融危机股票走势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性房地产 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是此次危机加剧的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修改,已成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我国现行准则中充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由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直接列入企业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说明今后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活动控制的市场环境。本文以2008年12月31日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将2007年和2008年数据进行对比,以揭示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影响程度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体分析 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2008两个年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情况的统计(表1)可以看出,2007年共有427家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情况,而2008年共有400家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情况,总额为242489.86万元,披露公司数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较2007年都有大幅下降。但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损失两个项目单独来看,2008年上市公司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较2007年的变化,要远大于2008年上市公司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2007年的变化,最终导致了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的减少,进而将会直接导致2008年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减少。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讲,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比较谨慎,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会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两个项目,因此,本文的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这两点。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 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必将对金融企业的会计实务和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非金融类的上市公司来讲,虽然金融工具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不大,但是由于这两年进行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较多,所以金融工具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的也较为普遍,影响范围也较大。从统计数据(表2)可以看出,2007年有296家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情况, 2008年则有392家上市公司披露,数量有所上升。但是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市值的变化来看,则呈减少的状态,并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年度的净利润。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需要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对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并确定使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一旦房地产升值时,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又由于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要计提折旧和摊销使费用减少,也会增加当年利润。因此,公司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会随房地产市场价格成正比例变动。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共有67家上市公司对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4.58%。2008年则有71家上市公司对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占当年度上市公司总数的4.45%,比重有所下降。这大概与现行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能转为成本模式,计量模式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此,为了规避会计政策选择后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行业风险问题,多数上市公司选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关。但由于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因此,把关注点放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这些公司上,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以及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当年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净利润产生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股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股票价格指数具有宏观经济先行指针的功能,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及其净利润的大小。

(1)经济周期因素。回顾我国20年来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见表4),我国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连续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长率最高和总量增幅最快的年份是1992年至1993年,分别都超过了10%和20%。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步入经济收缩期,到1999年底,7年内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左右,波动较为平缓,但下滑时间较长。从2000年开始,宏观经济开始走出低谷,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但是经济增长率仍在低位徘徊,且面临较严重的通货紧缩。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周期,2003年至2007年GDP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而到了2008年,中国经济从前期的高速增长开始逐渐回落,周期性的调整已经开始,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经济收缩期。部分人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由2007年年底经济增长过热引发的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以及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的。还有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有内在的调整要求,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会调整。从根本上讲,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衰退时,股市行情必然随之疲软下跌;经济复苏繁荣时,股价也会上升或呈现坚挺的上涨走势。即在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自身调整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经济进入了收缩期,会导致股市行情有下跌的趋势。这一点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得到验证。从(表5)可知,2006年至今,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相一致。从2006年至2007年,股市进入第三个周期中的上升阶段,宏观经济也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股市进入了第三个周期中的下降阶段,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是内在的、长久的和根本的,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永远都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有自身特有的规律,可能产生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2)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是政府用来调节经济走向,刺激或者收缩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等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市场,以达到调控经济以及证券市场的目的。以利率为例,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将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随着企业股票发行和筹资量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会相应扩大,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进而会带动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增长。利率的变化具有直接或间接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当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并且影响到实体经济时,各国央行选择通过利率来调节。2008年10月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英国英格兰银行以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发表联合声明,采取降息措施以缓解全球金融局势,均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而我国央行随后也宣布,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将2008年我国央行利率调整与股票价格短期波动进行比较见(表6)可以发现,2008年主要有三次降息活动,总体上看,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短期波动的影响较明显,主要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因此,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刺激政策的出台,以及逐步降息的作用,利率对股市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

(3)汇率因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在长达10年的时间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仅从8.70上升至8.28。从2005年我国开始了人民币汇率改革,放宽了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波动范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逐步走高,在短短2年中连续突破8.00和7.50关口,至2008底已升值到了6.8346元。汇率波动使得整个宏观经济易受到外部冲击,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造成影响。汇率波动也必将对上市公司进出口价格产生影响。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减少其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此外,汇率浮动后,海外游资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或流出以进行汇率投机,从而加大股市的波动性。

(4)国家财政政策因素。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国家财政政策的变化不可避免会对股市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国家财政支出紧缩时,市场资金紧缺,利率上调,股价通常会下跌。而财政支出增加时,金融环境放松,市场资金充足,利率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很多游资会从银行转向股市,股价往往会出现上升。将我国近几年内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汇总后可以发现(表7),财政支出数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速较2006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但2008年我国的财政支出增速较2007年仅上升了2.5个百分点,出现回落的趋势,究其原因为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使国家在2008年初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银根紧缩,经济增长减缓,多重因素促使股指迅速下滑,2008年年末股市上证A股综合指数降至1821点。

(5)对外投资因素。金融危机导致各国企业面临普遍低迷的市场需求。因此,各国在2008年均不同程度地大幅削减了其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急剧下滑到了2%的增长水平。由于受到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削减的影响,许多周期敏感性行业,如汽车业、交通运输业、金属及非金属制品业,以及化工行业等的盈利状况都有所下滑。从更大范围来看,整个制造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而那些更多来自于稳定需求而较少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如农业、食品及服务业等,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此外,对于中长期市场需求迅速膨胀的行业,其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会相对小一些。这些都会无一例外地表现在上市公司的股指变化上。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宏观经济快速下行,房地产行业也受到重创,除了房地产价格出现调整外,成交量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来说,其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1)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如(表8)所示,2008年前三季度,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183亿元,同比增长28.9%,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7.4%,行业的业绩增速出现明显放缓。除此之外,通货膨胀推高了房地产行业的建筑成本,房地产公司净利润增速下滑比营业收入要快。2008年前三季度,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37.1%,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4.7%。

(2)房地产行业市场分析。2008 年1月至10月,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增速已经出现了负增长(表9),其中,商品房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7.4%,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6.5%。从商品房月度数据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自2007年10月以来已连续12个月下滑。从重点监测的几个大中城市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均出现了成交量的大幅萎缩,销售面积同比减少幅度在23%至54%之间。大中城市销售量的萎缩幅度大于全国平均值。2008年1月至10月,根据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新建商品房的平均销售单价为3,933元/平方米,较2007年的3,885元/平方米上升1.23%,较2008年7月份最高的4,013元/平方米出现了下降,年度同比涨幅也是1995年来最低的。从(表10)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都呈下降趋势。很显然,2008年房价已开始从高位回落。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周期、财政政策、汇率浮动、利率调整、以及对外投资等因素都会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并且表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减少,也即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产生,这些最终会直接影响到2008年度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数值,且表现为利润减少的趋势。二是从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和2008年全国房产市场的销售情况都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不小。特别是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的下跌对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来说,其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必然减少,也即会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产生,进而减少2008年度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但应当注意到的是,政策是影响中国股市和房地产行业走向的很重要的因素,政府的后续政策还有较大的空间。从国内形势来看,政府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短期拉动效应正逐渐显现,当前宏观经济已显露出复苏迹象,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将逐步回暖。

*本文系航空基金项目“航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成本控制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08ZG55012)及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8240043073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