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07-19 17:37:21

石油化工的特点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1

[关键词]石油化工;火灾;预防;扑救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08-01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全面的发展,石油化工得到了大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石油化工的原材料基本上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同时,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的,导致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甚至对整个区域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要对石油化工的火灾特点进行全面的探究,并且找到预防和扑救的措施,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火灾的特点

(一)石油化工产品的原材料在着火之后,燃烧阶段是分不明显的,初级阶段是非常短的,会迅速进入到发展阶段,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势。相比于一般的燃烧,火灾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以,石油化工火灾在初期的阶段通常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的,扑救难度非常大。

(二)在石油化工产品发生火灾之后,会导致很多的有毒物质流泻出来,在产品燃烧的过程中也会放出很多的有毒气体,其浓度是非常大的。当所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在火场上扩散之后,对于战斗人员的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同时,在灭火救人等工作的开展中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石油化工火灾的扑救时要尤其注意战斗人员的防毒防窒息措施。

(三)石油化工火灾的火焰能够达到非常高的高度,特别是油罐火灾,火灾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猛烈的燃烧,当这些条件综合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辐射热,战斗人员很容易发生窒息的问题,不可轻易的靠近火点,灭火救人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石油化工的盛装容器发生爆裂的时候,温度极高的液体会飞溅到现场人员的身上,灼伤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灭火救人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造成无法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在燃烧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连锁反应,爆炸的冲击波是非常强的,所造成的破坏极大,并且是不可预测的,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对现场的营救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火灾的态势要做到时刻关注,尽可能在爆炸发生之前就将相关的人员进行撤离。

(五)当油罐火灾发生的时候,会出现体积膨胀、沸溢喷溅的现象。当重油中的轻质部分发生燃烧之后,重质的部分就会携带部分热量向下沉降直到油罐底部的水垫层。在热量的作用之下,水会发生汽化,导致体积膨胀。气体体积膨胀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将上面油品向罐外喷射。当喷溅状况发生的时候,对于火灾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能够使其迅速发展,对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要将人员进行及时的撤离,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二、石油化工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一)石油化工的安全设计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对其安全设计要做到足够的重视,严格把控整个的过程。对于生产的安全来说,安全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安全设计发生问题,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设计准备工作的开展中,设计人员要对设计任务和工程项目中化工产品的种类、数量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提出相应的预防安全事故措施。

(二)对生产备注做出进一步的强化。生产管理中主要包括了设备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在生产管理的强化中这几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安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备安全的工艺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养护,做到将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定期对员工开展培训,让员工对自身的安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严格遵守工作岗位的纪律,将预防火灾的能力进一步的提高,明确可以参与处理的事故和必须及时报警的事故,通过这种培训,便于对事故初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且为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措施

(一)在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火灾,要尽量避免火灾的发生,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灭火救灾的队伍。在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处置中,消防部队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不过,所承担的救援工作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实战的经验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基础上,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使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同时,还要总结实战的经验,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作战部队的能力,为人民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事故的处置预案要做好,而且要经常进行模拟演练。在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判断的时候,需要将火势的特点和处置预案进行紧密的结合,作为重要的依据,然后确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预案发挥着辅助的作用。当所做的预案和现场的火情一致的时候,可以对预案进行相应的改变,在短时间内确定灭火的方案。当所做的预案和实际的情况有出入的时候,指挥员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放弃所做的预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然后开展救援工作。

(三)指挥人员的训练和演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遭遇险情的时候不至于不知所措,并且在演习的过程中,他们对相关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控,对火场中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有一个了解。训练和演习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使指挥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四、石油化工火灾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一)现场的指挥人员要遵循统筹一致的原则。火灾现场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灭火救灾的工作需要通过消防部队和各种联动应急力量等来完成,所以,必须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相应对的明确措施,由总指挥下达所要采取的战略战术,保证命令的统一下达,避免各自为战等问题的出现。

(二)在安全防o的选择上要遵循及时、正确的原则。要实现灭火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要保证救灾人员自身的安全,所以,采取正确的安全防护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石油化工火灾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五、结束语

不同石油化工火灾的现场必定存在差异,所以,石油化工火灾事故的处置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开展,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从而确定最佳的救灾方案和措施。在火灾的扑救过程中,指挥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灵活应用不同的战术,提高火灾扑救的效率。石油火灾的处置工作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必须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对火灾进行有效的预防。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2

关键词:石油歌曲;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在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许多传统音乐文化因为没有具体的承载内容而在传承中逐渐失传了。石油歌曲因为歌曲有实际的承载内容,而且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石油产业也是中国一项支柱性的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石油歌曲可以很好的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中国石油歌曲的特点

(一)产业型的特点

和中国的其他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相比,中共石油歌曲有着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属性。首先其有着非常鲜明的产业特性。这就说明了中国石油歌曲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无论是选取何种体裁、何种演唱形式都会围绕“石油”这个主题来展开,或者是歌颂一些石油工人的关荣事迹,宣传石油开采地等。这一点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现代的一些石油歌曲中开出来。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和《石油工人之歌》等,在其歌词中,“不怕流血汗,累不垮压不弯,不怕流血汗,石油工人多光荣”等可以看出对石油工作人员的赞美。另外,在一些石油歌曲中还会对石油产业的一些具体工作细节进行描述。比如钻塔、油田和干打垒等。正因为这样石油歌曲和石油的密切联系,这就见证了我国几十年来石油产业坎坷的发展史,同时也为这些歌曲的传承奠定了非常现实的意义。所以这些石油歌曲才会一直被传唱下来,这对于丰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石油方面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时代性的特点

石油歌曲另一个特点就是有着时代性。拿大庆石油歌曲为例。大庆油田的歌曲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创业直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油田建设最初,大庆松基三井出油。之后中央决定在大庆地区开展石油勘探工作,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著名的一个石油工人就是铁人王进喜。其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奋刻苦,为大庆油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许多后来的石油工人都受到了铁人精神的鼓励,这使得大庆油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在这期间就诞生了许多关于石油的民族歌曲。这时的歌曲主要反应了当时石油企业最初创业时的艰辛,歌词中虽然描述了当时所面临的恶劣环境,当时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当时石油工人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歌曲才能传唱至今。这个时期的主要歌曲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工人多豪迈》、《大庆家属闹革命》和《干打垒之歌》等。这些石油歌曲在各个方面都反应了当时石油企业发展的现状,对于鼓励当时人们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其传唱度的高,也有利于其后来的传承和发展。

(三)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的油田有很多,比如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这些油田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所以在石油歌曲的创作上也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性。这和中国传统的民族有着一样的特点。因为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了音乐上存在着差异。比如,大庆石油歌《美丽的大庆,我可爱的家乡》克拉玛油田的石油歌《克拉玛依之歌》等,这些歌曲虽然都是在描述石油这项工业,并且在赞美石油工人,但是在表达上,还是音乐创作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性。

二、中国石油歌曲的民族艺术特点

中国石油歌曲有着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对石油工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石油歌曲主要是以石油为基本来进行创作歌曲,其歌颂了先进工人的工作事迹和石油开采这项伟大的工业事迹。在这其中其主要是以歌颂为主,在这其中兼顾抒情。在创作中,音乐和文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其艺术特点主要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节奏热情豪迈

绝大多数中国石油歌曲的节奏都非常欢快、热情、奔放,这其实和石油工人实际工作的情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些音乐一般都是比较奔放,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鼓励。所以石油歌曲中没有非常轻柔的歌曲,这样的的音乐不能很好的鼓励石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在中国石油发展初期,其工作环境本来就是非常艰苦,他们除了辛苦的工作,也没有非常丰富的娱乐文化。为了鼓励工作人员工作士气,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所以这种节奏比较欢快、慷锵有力的石油歌曲才会产生。这样可以让石油工人在一天的工作之余,有所娱乐,缓解一天的疲劳,忘记一天工作的艰辛,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好,从而一心一意投入到石油工作当中去。

(二)歌词淳朴、直白

中国石油歌曲主要是对开采石油或者石油工人的事迹进行描述,本身就是一些实际的情况,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故事,所以歌词非常的通俗易懂,而且口语化也很强,特别容易被石油工人进行接受和传唱。比如《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其中歌词是“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这些都是石油工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他们唱起这首歌时,都会把自己融入到歌词所描绘的场景中,会有感慨万千之感。而随着后续的歌词,“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石油工人自己会逐渐心中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之后的工作也会更加认真。

(三)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歌曲本身是人们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石油歌曲也不例外。在石油歌曲创作时,其描述了非常真实的情感,经常会触动非常坚强石油工人的那颗温热的心,让这些石油工人产生共鸣。比如,《妹妹是红柳》(唐元峰词,韩德全曲),歌词中“妹妹是红柳,美在风沙口,常借一支古老的歌谣,撵着井队走。妹妹是红柳,柳丝绕心头,绕成一片爱情的绿洲,伴我追石油。”这用了简单的手法,来描述了一个石油工人的爱情,这首歌曲非常的美妙动人。在作曲时,选取了北方的曲调。在进行MV拍摄时,选择了北方的场景,这样的词景对照,给人一种更加深刻的神灭体验。

(四)题材和演唱的形式多样

中国石油歌曲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主要是描写了一些关于石油的人和事,但是在体裁和演唱方法上却有着很多形式,比如颂歌体裁《铁人颂》、抒情歌曲体裁《妹妹是红柳》、舞蹈歌曲体裁《荒原男子汉》、等等。这些歌曲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都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这既满足了社会大众在石油歌曲这方面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为什么石油歌曲这么受人们的欢迎,在社会主要发展的新时代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不断的传承和创新。

三、石油歌曲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由于石油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其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第一,中国的石油歌曲是非常贴近现实的,所以这样的歌曲包含了非常实在的内容和情感,而且在现代的石油工业依旧在快速的发展中,石油工人非常多。这就使得石油歌曲可以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因为其有着传播的基础。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二,通过石油歌曲的传唱,这很好的提高了人们的音乐素养,虽然人们不可获得专业的音乐知识,但是丰富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是对丰富了石油工人的生活,在现代这个时代,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精神食粮。同时也是给民族音乐文化增加新的血液和内容,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更加的丰富。第三,因为石油歌曲的表现形式非常的多样,它不仅是内容得到了很好的丰富,这让更多的人们加入到这项音乐艺术的表演当中,这很好的促进了歌曲的传承和发展。第四,因为石油企业一直在快速的发展,这为石油歌曲的传唱奠定了物质基础。石油歌曲的创作则营造出一种很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这方面了人们的学习和传承,而且对于现代的石油工人来说依旧有着深刻的激励意义。在现代的石油歌曲发展中,其也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进行了结合,这使得其可以一直传承发展下去。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产业也在不停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却在不断的流失,为了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所以要传唱传统的石油歌曲。因为从事石油工作的人很多,石油歌曲有实质的内容,在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中,通过石油歌曲的不断传唱,也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可谓是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巧伟,张天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科技,2015,2803:12.

[2]刘莎莎.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科技,2015,2810:151+244.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3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环渤海地区范围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天津市。研究所需的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反映区域资源消费和环境治理技术水平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统计年鉴。考虑到石油类环境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重点分析2003-2010年间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特征。

1.2重点行业筛选

通过查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初步筛选出石油类污染物排放行业19个。然后,依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分行业环境统计数据,对工业行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排序,筛选出累计占石油类排放总量80%以上的前11个行业(去除食品制造业)。最后,结合行业特征污染物,最终选取15个重点石油类污染行业进行统计分析。

1.3数据处理及方法

环渤海地区工业经济和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相关数据是通过对“三省两市”数据进行加和汇总得到。其中,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产生量为去除量和排放量之和。采用单位产值工业废水及石油类污染物产(排)污量即产排污强度反映重点工业行业环境污染水平。由于分地区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不统一,产值数据采用工业总产值替代。其中,工业废水产(排)污强度是指万元工业总产值所产生(排放)的污染物量;石油类产(排)污强度为石油类污染物产生(排放)量与石油类污染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选取工业总产值(X1)、工业增加值(X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3)、15个重点石油污染行业总产值(X4)、石油开采与加工业比重(X5)、原油产量(X6)、工业废水治理投资(X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X8)、万元GDP原油消费量(X9)、重点行业企业数量(X10)、石油开采与加工企业数量(X11)共11个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方法筛选主要影响因子。

2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

2.1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征

2.1.1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据环境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0194万t,达标排放量323337万t,直排入海量为44579(t表2);到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到421888万t,达标排放量达到411610万t,直排入海量为35209万t。总体来看,2001-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占全国及沿海地区排放量的比重略微降低,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不断提高;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占我国沿海地区直排入海总量的比重大大降低,说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有所提高,工业经济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分地区来看,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是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源区,三省合计占排放总量的88%~94%(图1)。从年度变化上来看,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到2010年占到环渤海地区总量的49%;其余各省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就直排入海量而言,辽宁省占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的63%~73%;但在2007年以后,辽宁省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山东省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所占比例则提高了6%。

2.1.2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具体来看,2003年排放量为4763.4t,随后2004-2005年有所降低;2006年达到最高值5508.3t,接着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9年降到最低值1767.1t,为2006年的1/3;而2010年又有所反弹,达到2087.8t,比2003年减少一半多。总体来看,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其占沿海地区和全国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下降。分地区来看,辽宁省和河北省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两省合计占环渤海地区的65%左右。从时间变化趋势上来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辽宁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在2006年和2010年出现大幅上升。从地区比例结构上来看,山东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比重上升,2009年超过河北省,成为环渤海地区工业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重点源区。

2.2重点工业行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产排污强度变化特征

2003-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和产污强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大部分年份低于全国水平。具体来看,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由2003年的21.4g/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64g/万元,产污强度由2003年的330.23g/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34.86g/万元,降幅均达到89%以上。分地区来看,北京、天津和山东省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总体上低于环渤海和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在2007年以前排污强度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辽宁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却一直高于环渤海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变化幅度上来看,天津市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降低幅度最大,说明其石油污染行业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地,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大小受工业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工厂的机器设备水平、环境管理政策措施以及污染治理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针对选取的11个指标,通过SPSS统计回归分析发现,X3、X4、X5、X6、X7、X8、X117个因子组合,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拟合方程为:Y=1.748X3-3.402X4-2.059X5+2.932X6+0.885X7+4.567X8+1.467X11,说明工业化水平、石油开采与加工、污染治理投资、工业行业资源利用与消耗水平以及重点石油污染行业污染源数量是影响2003-2010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

3.1石油开采与加工的影响

环渤海地区石油储量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陆域分布着华北、胜利、大港、辽河、南堡五大油田,海上已建成油气田21个,拥有采油井1419口,海上采油平台178个。2001-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原油产量从5536.5万t增加到7667.8万t,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比重从33.82%上升到37.77%。原油产量增长的同时,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经济规模和企业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区域内已建立大连石化、抚顺石化、燕山石化、齐鲁石化、天津石化等多个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炼油基地。到2010年,区域石油开采与加工行业总产值达13698.18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34.98%;相关企业数量增加到895个,占全国的33.98%。石化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使得环渤海地区工业源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在全国一直占据较高的比重。

3.2工业经济规模和行业结构的影响

依照环境经济学理论,如果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工业经济规模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就越快,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越多。2001-2011年期间,环渤海地区工业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25.53%,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上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是,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并不随着重点石油工业行业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而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工业内部结构、工业经济技术水平、污染治理水平等因素可能对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更大。相同经济规模条件下,区域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不同,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染物种类及其产生量会有所不同。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化水平较高,从而导致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源污染物排放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差异性的工业部门结构也使得各地区工业废水及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结构有所不同。如石油开采与加工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主导行业,2010年三类行业合计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71%;而山东省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9.89%,占环渤海地区同类行业的比重高达66.57%。工业行业结构的差异性使得两省在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及其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结构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3.3治理污染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影响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环境治理和投入的力度;一般地,治理投资越多,污染物排放量会减少、环境质量就会得到更好的改善。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随着整个工业行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长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表现出某种滞后性。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能使初始产品、中间产品的生产装备技术性能提高、生产工艺大大改进,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大大减少生产排污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降低石油类污染排放。选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反映资源利用水平,分析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与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万元工业增加值石油类排放量整体上随着用水量的下降而降低,两者相关系数达0.88,说明同等经济规模条件下,随着工业经济技术进步和水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工业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会大大降低。

3.4管理政策与环境法规的影响

管理政策和法规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制是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近十年来,环渤海地区实施了包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工业废水以及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各省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2008年左右)的施行,有效地促进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这也是2008-2009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石油类排放量达到近年来的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总之,健全的管理政策体系以及环境法规,能够促进产业向着环境友好型的结构调整,把工业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以达到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目标。

4结论

通过对2001-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不断提高,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是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重要源区,且排放重点开始向山东省转移。

(2)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6年排放量最大,达到5508.3t,2009年降到最低值1767.1t,2010年又有所反弹。辽宁省和河北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合计占环渤海地区的65%左右,山东省正取代河北省成为环渤海地区第二大源区。

(3)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天津市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降幅较大,说明其石油污染行业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4

在上海举行

2005年11月24日~2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石油化工行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在上海市金山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6所在石油和化工方面最具特色的高校、部分地方政府及数十家石化企业参加了本次产学研合作洽谈会。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建聪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陆晓春副主任、金山区人民政府郝铁川区长、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副校长在开幕式上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李建聪指出,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在能源领域、尤其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通过组织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面向国家需求、行业需要和产业发展,解决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以及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洽谈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上海市科委签署了“全国高校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石油化工成果推广频道”与“上海市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资源共享协议,为共同推进石油化工特色高校与上海市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此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还联合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特色高校、石油和化工产业聚集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开发区、石油和化工骨干企业在会上共同发起成立了“石油化工技术转移联盟”。该联盟的宗旨是依托高校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面向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建立行业技术评价推广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提高我国高校在石油和化学工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的进步。该联盟建立后,将本着“加强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多赢”的原则,为促进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石油化工技术转移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以及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浙江省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管委会。今后,联盟将不断吸收更多大中型石化企业、地方政府及开发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它重点高校参与。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5

[关键词]西南地区;油田技术服务市场;重点板块市场

[中图分类号]F4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117-02

1 我国西南地区油田技术服务市场现状分析

自中石油“三百亿气田”、中石化“百亿气田”建设规划以来,西南油气田每年新增钻井量均在250口以上,主要集中于中石化及中石油各自所属的矿区,重点分布于川中矿区和川西矿区。2004―2009年西南新增钻井量一览如表1所示:

2009年,我国三大石油巨头的勘探开发支出为2232.37亿元,正常情况下,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总支出中用于油田技术服务的支出占70%~80%,因此国内油田技术服务的市场为1600亿~1800亿元。据《石油杂志》统计,西南地区每米进尺的油田技术服务费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3倍。根据西南地区各年的钻井在全国中的比例,综合其服务单价的差异,2009年西南地区的油田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47亿元。

依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及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中石油、中石化将分别围绕“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和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建设百亿气田”的发展方针,加快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并稳步推进老油井采收率提升工作,实现西南油气田的发展再上新台阶。两大公司“十二五”期间新增钻井规划量一览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所推导的西南地区油田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如图1所示。

2 我国西南地区钻井液技术服务市场现状分析

根据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特别是该地区所需钻井液具有高温度、高密度的特点,每米进尺所需钻井液成本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从工程结算角度,钻井液技术服务市场占勘探开发投资的5%~8%,即约156亿元。综合考虑西南地区钻井进尺在全国中所占的比例,推算2009年该地区钻井液技术服务的市场规模约为12.8亿元,随着钻井进尺的增加,以及对钻井液在环保和降本增效方面要求的加强,预计到2013年西南地区的钻井液市场将达到2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38%,如图2所示。

目前,西南地区钻井液技术服务市场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壁垒,中石化和中石油各自系统内基本不存在交叉服务现象。西南地区中石化系统内钻井液技术服务的主要入网企业包括四川仁智油田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西南有限公司、成都得道实业公司等。西南地区中石油系统内的入网企业主要为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

3 我国西南地区油田环保技术服务市场现状分析

西南地区川渝气矿及周边为典型的天然气产区,与油田生产不同,天然气井正常情况下均不需要进行灌水开采,因此,气井生产的主要污染物基本为地层反排液和泥浆等,为合理保护储层结构,气藏地层水的处理一般均采用外排方式,较少回注。油田环保业务开展时间较短,大多油田从2004年才开始环保业务,如表3所示。

依据西南地区油气田石油专业工程定额标准确定的西南地区各类污染物处理单价及推导2009年西南地区油田环保市场规模约为3.98亿元,但随着该地区回注比例的增加,预计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48%,如图3所示。

中石化西南区域主要入网企业包括四川仁智石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油田工程服务公司、胜利西南石油工程管理中心钻前部等。中石油西南范围主要包括江油顺辉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金池塘科技有限公司等。

4 我国西南地区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市场现状分析

西南油气田既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主力产气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集散地。截至2009年年底,西南地区累计形成油气管道约1.95万千米,随着西气东输四线规划的进行,将有上万千米的新建管道处于规划建设之中。另外,单年钻具的下井量约为当年新增钻井量的1.5倍计算,如表4所示。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西南地区石油专业工程相关定额标准,确定该地区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单价标准,推导2009年该地区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2亿元,随着对油气管道和集输站场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加强,预计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82%,如图4所示。

西南地区油田特种设备检维修技术服务市场较为开放,市场化程度较高,从事油气集输设施检测的重点企业包括四川仁智油田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四川佳诚油气管道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四川派普承压与动载设备检测有限公司等。

5 我国西南地区防腐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现状分析

在西南地区的油气开发上,由于主产油气区块开采时间较长,中浅层老井递减加快,深层气井含水量呈上升趋势,大力发展防腐技术势在必行。一般情况下,防腐蚀工程量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运输设备投入中占30%~40%,有的高达50%,化工板块投入中约占6%。

目前,在西南地区,中石油和中石化暂时还没有建成投产的炼油厂和化工厂,除了少数为国营企业,现存炼化厂大多为民企。因此,西南地区的防腐市场暂不考虑炼化厂方面的防腐,如表5所示。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6

1)管理区域比较大。石油化工监督工作由每个省或者直辖市设立一个监督站,管理本省或直辖市的监督工作,地域比较广,一些企业不能及时申报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2)化工工程施工和验收标准规范不能及时得到推行。一些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生产工作,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石油化工工艺设备多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其产品一般为有毒有害,一旦工程质量发生问题,极有可能造成起火爆炸等重大事故。

3)在工程质量监督巡查中,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整改和解决;一些好的施工和管理方法得不到推广。基于以上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网站上设计并建立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便于对省内化工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2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的特点

结合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实际工作,网络信息平台除具备一般网站特点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信息系统要保证石油化工的工程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

2)应用系统功能包含石化工程信息、工程图片信息、单位信息等;

3)网页设计突出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特点,做到布局简洁大方、页面美观实用,同时体现出政府网站的正规严肃而和科技进步的特点;

4)交互平台简易快捷,特别是在技术讨论区,可以使网站的会员随时随地把需求、个人见解以及相关资料发至网站数据库中,方便实现双向沟通。

5)作为服务型政府网站,应做好业务受理与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在网上办公方面,要体现便民快捷、高效,针对性强,且通过申办流程实现网上申报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3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网络信息平台运行

网站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下载中心、新闻中心、联系我们、网上办公、论坛等栏目,网站主页面如图1所示。针对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网站增加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实现了监督工作过程的透明性、可控性和可追踪性,从而达到了行政管理系统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网上办公栏目主要围绕3个子栏目进行设计。

3.1质量监督手续申办

这个子栏目主要是为企业申办质量监督手续提供服务的,它可以为申办质量监督手续的企业提供一个可靠、便捷的工作平台。质量监督手续申办的特点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受理企业用户的工程质量监督申报与信息反馈,主要解决的办法是“外网申报—内网审核”的工作模式,将前台申报与后台审核有机结合起来。质监手续申办流程可以导引用户进行质监手续的申办,使用户更清楚快捷地办理质监手续;质监手续申办需要用户填写有关信息并提供相关资料,填写完全后一并提交后台数据库,管理员审核信息通过后,授予该工程备案登记号,并将该工程项目存至受监工程栏目下。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用户可以减少了往返路途的奔波,缩短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手续办理的时间,提高监督部门工作效率。

3.2受监工程

工程在建设期间,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远程跟踪质量监督,该工程的整改通知并接收企业质量整改报告,服务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站对受监工程进行不定期现场监督抽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以书面形式发至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各受监方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形式回执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在受监工程栏目中完成,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提高了监督工作效率。

3.3备案工程

工程竣工后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将工程建设中全部质监资料存于备案工程栏目下,通过工程质量监督备案登记号可以查询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检查情况,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情况具有可追踪性,便于企业日后查询。

4结语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7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原理;瓶颈;展望

前言

目前,面对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不断发展以及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深刻现实,污水处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事实上,就污水处理而言,其具体处理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化工污水有着排放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等特点,这给实际的污水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为此,如何在正视其特点的同时,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显得极为迫切。当然,随后提出的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通过相关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对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了过滤和分解,但就过滤与分解这一过程来说,其又因为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遇到瓶颈。这时,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对其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技术发展与革新。

一、石油化工污水的特性分析

我们知道,石油化工,作为一种对石油产品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工作,其在实际的加工活动之后,也就必然会因为加工技术的局限以及石油自身的特性而产出大量的污水。而就这些污水而言,其依据着不同的石油化工产品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但综合的来说,其都表现出一些特点:一方面,由于石油是石油化工生产的主要原料,而石油化工所要做的,便是对其进行精炼、重整、合成以及裂解。而就这几个生产环节而言,其耗时长、装置多而且有着很大的排放量,而且在这些排放的污水中,实际上包含着大量的硫、氛化合物。另一方面,因为其生产的产品类型较多,这也就必然决定了污水中所包含的污水杂质类型也较多,例如芳香胺类等,其还掺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此外,加上石油化工企业经常会发生生产波动,这样一来,就明显的增加了污水中污染物含量及性质的复杂度。这两方面因素一同作用,使得相应的污水处理压力明显加大。

二、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实际运用

事实上,鉴于石油化工污水有着那样难以处理的性质,相应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应被提出,大量的实验以及处理工艺相应被落实开来。在对石油化工污水进行处理的初期,石油化工相关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而只是简单地将各种污水排入同一个污水处理设施装置中进行处理,处理效果并不是很好。到了中期,其突破性地将新鲜水与污水按比例进行混合,进一步提升了水处理的效果。再到后来,由于发现不同的污水水质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点,而且并不能简单地进行处理,他们逐渐开始按照不同的水质进行分别处理,并严格按照隔油、气浮、生物处理以及后处理这四个处理工艺流程,并对处理过程中生成的底泥或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并最终焚烧。

当然,就之上的几个工艺流程而言,其具体处理起却并非易事,相反的,其需要可靠的处理技术的广泛运用来充当有力支撑。总的来说,其主要包括有膜分离、吸附、离心以及各类化学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

1、膜分离

炼油废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先经预处理,而后进行生化或物化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但要实现回用的目的,则需要用膜技术进行高级处理。膜生物反应器是以酶、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为催化剂,进行化学反应或生物转化,同时凭借超滤分离膜不断的分离出反应产物,并截留催化剂进行连续反应的装置。它的出现克服了传统活性污泥法本身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病,同时具有膜分离占地少、高效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2、吸附

纤维活性炭(ACF)是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对浊度、硫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等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解析快的优点:ACF使用寿命长,可望替代粒状碳用于炼油废水的处理,而且可以回收排放水用作循环水的补充水。

3、其他化学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这种方法是指,为了能让好氧微生物在依附在固体载体上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破坏和吸附掉废水里面的有机物被。生物处理法在后来又经过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运用很多种方法进行生物的污水处理。例如,多效蒸发废水回用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这些方法都是在原油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对生物技术进行简化、优化、发展。

4、其他生物处理技术

絮凝。一般情况下,如果要对有机污染物、浮游生物、油化化工废水里的藻类、色度以及浊度等污染成分进行处理的话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氧化法一般包括:光催化氧化、湿式氧化、臭氧氧化等。光催化氧化法能够将氧气等氧化剂、辐射和双氧水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

三、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未来发展

事实上,就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而言,其在实际额化工污水处理中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污水问题不断复杂化的深刻现实,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必将会更加全面地将各个因素考虑进来,从而实现自身的革新。但当然,如今处理设备、人员以及各个处理环节的改善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际应用中,在隔油-气浮-生化处理的基础上,引入厌氧处理技术或高级氧化技术,结合膜分离等深度处理措施,研究高效、经济、节能的处理技术,系统开发组合工艺,是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1、推行清洁生产

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广泛开展清洁生产,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控制和削减污染物的产生。

2、强化末端治理

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措施后,对无回用价值的污水,采用经济高效的处理技术,进行有效的末端治理,做到达标排放。

3、开展污水资源化

积极寻找新鲜水替代水源及回用技术开发,开展将污染较轻的水、外排水、以及城市污水厂的二级出水回用工作,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结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石油化工污水的特性,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实际运用、运用瓶颈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面临着如今石油化工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其排放污水处理难度日益严峻的深刻现实,如何通过相应技术方法的提出和落实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事实上,就石油化工污水而言,其自身具备的那种排放量大、成分复杂等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其处理的难度,氮气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促使着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实现自身的技术革新,并变得更为实用。我们作为石油化工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应该从自身出发,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8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 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 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 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地区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产量 消费量 供需平衡

1 华北 1668 877 1166 -289

2 华东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计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 单位:万吨

序 号 地 区 东北油 西北油 小计

1 华北 279 71 350

2 华东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 单位:万吨

序号 名 称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团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团 3531 3500 3500

3 海洋总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计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 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 ,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 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 单位:万吨

进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来源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中东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亚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计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 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单位:万吨

地 区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 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 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 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应量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即以销定产,故模型中原油供应总量∑ai与需求总量∑bj相等。

由于预计“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量将以年增长率约6%的速度增加,资源来源与构成、原油的品质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又由于自产原油资源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原油资源,使得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中石化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油配置作为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原油供需之间的重要衔接手段,对石化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中石化集团公司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综合分析原油供应总量、总体加工能力、各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原油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装置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做好炼油装置能力的调整和改造,以提高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统筹兼顾各油源资源量、油质、油价、运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实现最低综合采购成本;对油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油源的资源潜力,在确保原油供应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原油来源的多样化,主要是进口原油资源的国别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应。

主要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9

[关键词]石油化工;化工工艺;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57-01

现在石油化工是诸多行业的基础及动力来源,石油衍生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其中以气体污染物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进而导致雾霾、酸雨等不正常天气,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从生产工艺的角度减少石油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达到优化大气质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简述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相关概念

(一)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定义

化工工艺即化学生产技术,是指化工原料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和具体方法,是化工实验室实验内容的放大。针对不同的化工原料和目的产物,化工工艺差异性较大,有害物质类别、性质、形态等也不尽相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即针对这种差异性,通过科学的方式,在生产、反应过程中,消除、减少或回收其中的环境有害物质,以达到优化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主要内容分析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石化工艺的核心,即在原料利用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减少浪费。院子经济性的具体内容为,充分利用参加生产化学反应的原料原子,提高原子的有效利用率,并在反应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量,以兼顾提高产量和保护环境两种工艺要求。

绿色石化工艺的主要内容为,注重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尽量减少石油原料的使用。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减少原料的使用,积极发展新能源代替传统石油产品。此外,绿色石化工艺应就一般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节进行优化。一方面,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对于不可再利用的有害废物集中进行处理。

二、绿色石化工艺发展进程简介

(一)创新原子经济反应

原子经济反应是由原子经济性相关概念发展来的,其理想状态为在石油化工生产反应中,所有的原料原子均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变为目的产物,没有有毒有害废物产生,原料利用率为100%,即实现工艺废物零排放目标。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规模扩展迅速,百万吨、千万吨级的石油化工项目逐渐成为主流,应用原子经济反应可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控制减少工艺废物的产生量,对于促进石油化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部分有机原料的生产合成反应,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二次反应到现代原子经济反应的转变。例如,现代环氧乙烷生产工艺,就利用乙烯直接氧化法和环氧乙烯原子经济反应工艺制取法,代替了传统的氯醇法二次制备工艺。原子经济反应以经济性、高效性、绿色环保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几年绿色石化工艺的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无毒害原料的研发利用

现阶段,在部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获得某些特定的化学官能团,操作人员仍延续传统的生产工艺,使用一些带有毒性甚至剧毒性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但站在石油化工与环境和谐发展及操作人员健康的角度分析,此类有毒物质并不具相应的适用性,故而应积极探索无毒无害的生产原料替代此类有毒物质,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在石油化工领域,相关人员已研发出一种制取异氰酸酯的无毒害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技术即是以无害物质替代传统剧毒光气进行生产,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相应的应用,并证明了其科学性、有效性。利用CO制取异氰酸酯的工艺技术已经在某些特定反应中投入使用,同时利用CO2替代传统光气的工艺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式投入使用指日可待。

三、绿色石化工艺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化工生产危险性问题

石油化工受其工艺特殊性限制危险性较大,石油化工工艺生产危险内容包括腐蚀、爆炸、高温、高压、剧毒、易燃、窒息等。而化学反应环节是石油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其进行绿色工艺创新,存在任何微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生产事故,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能源损耗严重问题

我国石油能源储备总量并不充裕,但石油能源消耗总量巨大,需外购大量石油原料维持能源消耗和生产的平衡。石油化工行业原料有效利用率低,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业单位能耗创造的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实际发达国家,每单位GDP能耗则远超实际平均水准。如持续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以高能耗、低生产的特点扩大生产,则会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耗与生产见的矛盾,从而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有效措施

绿色工艺的目的是通过生产工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石油化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达到绿色生产、减低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为推动绿色石化工艺发展,应积极落实以下三点内容:一,加强对原子经济反应的探索,不断优化反应工艺和反应催化剂,以实现原料有效利用率的最大化目标;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工艺操作管理,强化操作人员生产安全意识,积极落实“三不伤害”相关内容,以保障生产安全和设备安全;三,积极研发绿色环保原料替代传统有害原料,充分利用再生自然材料进行化工生产,并重点强化一般废物回收、集中处理等工艺内容。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的支持,发展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是石化行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研究由宏观视角逐渐转入微观视角,致使原子经济反应逐渐成为现实。通过原子经济反应和再生无害原料,可有效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率、减低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石油化工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英杰.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J].化工管理,2014(12).

[2] 李晓峰.绿色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新进展[J].当代化工,2015(08).

[3] 徐银路.哈尔滨石油学院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J].化工管理,2014(32).

石油化工的特点篇10

高油价推动行业发展

20余种产品居世界前列

随着2003年全球经济复苏,近五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景气上升周期,市场需求增长,带动世界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入新的一轮繁荣时期。在此期间,原油这种资源性商品像黄金一样,被演变成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在投资银行与投资基金的推波助澜之下,价格连续五年暴涨,年均价格由2003年的30多美元/桶上升到2007年底的90美元左右/桶。2008年首个交易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大幅上涨,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报收于99.62美元的历史高位。

高油价的持续运行,不仅没有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而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成绩显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据白皮书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10万余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万多家,2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国内企业开工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九五”相比,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3.4%,实现利润增长185.6%。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评测,2007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为:工业总产值5.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销售产值5.1万亿,增长21.7%;产销率98.55%,与上年基本持平;销售收入5.51万亿,增长22.5%;实现利润5300亿元,增长21%。中国已是世界石油的第二大消费国、第三大进口国、第五大生产国。

“两高一资”受到抑制

“又好又快”已见成效

2007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七个特点:一是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节能减排成为行业工作的主旋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三是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四是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五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六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推行“责任关怀” 已形成共识;七是行业投资异常活跃――跨国公司投资石油和化工步伐加快。

2007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的显著特点是:高能耗产品出口下降,出口贸易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两高一资” 产品的出口得到抑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价格上升。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上涨,出口创汇仍然保持增长势头。2007年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5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2007年行业总利润的增长预计在1000亿人民币。

在行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也取得明显成效。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双下降,其中石油和化工六个重点耗能行业的能耗呈现全面下降态势,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已见成效。

产业结构性矛盾显现

行业前瞻性依然乐观

白皮书强调,2007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虽取得较大发展,但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一是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倒挂,市场杠杆难起作用,对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链的结构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目前一些地方柴油供应紧张便与此有关);二是投资增长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经济运行从偏快到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三是下游行业对原油高价位的支撑乏力,将制约上游行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四是行业内发展不平衡,部分产品供大于求。

过去的2007年,经济全球化更加渗透到各个行业,步伐进一步加快。针对目前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在此次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了五个发展要点: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二是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循环经济;三是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石油和化工产业;四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积极倡导责任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