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最好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07-14 18:05:43

融资最好的方法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 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是风险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现状,并提出了完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策略。

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现状

(一)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有法律诸如《公司法》、《合资企业法》、《专利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人意,甚至对风险投资有所抵触。例如,在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方面,根据《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养老基金都被禁止用于风险投资;在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方面,根据现行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不能自由转让,若转让需经过全体股东半数同意,并且要优先转让给其他股东。而国外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企业不必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这样企业才可以专心从事企业生产和管理,发展企业。还比如,《证券法》规定不允许法人股参与流通,而对于风险投资主体来说,他们的目的是通过风险投资实现资本快速增值,因此,他们在一个投资项目成功并获得巨额回报后,需要及时撤出资本,进行下一轮投资,但是,根据《证券法》规定不允许法人股流通,虽然允许协议转让,但还是限制了风险投资主体的撤资行为,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当然,我国有关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和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关,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是,为了风险投资在我国的良好发展,我国应尽快修改与风险投资相关的金融法规、政策。

(二)缺乏风险投资的生成机制

美国是风险投资业发展最好的国家,其风险资本的融资环境很好,融资渠道广泛,主要包括公共和私人养老基金、抚恤金、富人、捐款、金融保险公司、个人和家庭积蓄、国外投资基金,它是一种以民间资金为基础,风险投资企业为中介,金融机构为后援,政府间接参与为保障的多层次融资体系。而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官方资本和有限的机构投资资本。以政府的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部分机构投资者参与,机构投资者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的企业集团以及少数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财政拨款的数量有限,而银行贷款要求短期、安全、成熟的项目,与风险投资的资金需求相悖,因而困难重重。

据统计,我国22个省市的风险投资机构风险资金总额最多也就100亿人民币左右,相比而言,美国的风险投资资金达480亿美元。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虽然回报很高,但是风险也相当大,这样一些个体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谨慎起见,不参与风险投资,而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其他投资方式。因而,风险投资资本的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我国应扩大融资渠道,改善风险投资的融资环境。

(三)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运作中存在的另一瓶颈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的退出机制很完善,建有NASDAQ市场,这个二板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了良好的退出环境,许多大公司如微软、苹果公司都是通过在NASDAQ市场上市来达到风险资本的退出目的。而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成熟,刚刚建立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上市公司较少。

我国的证券市场自1991年建立,刚刚才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许多方面都不完善,由于过度投机和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过大,且大部分企业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股是不能流通的,这样就造成圈钱、庄家操纵、上市公司做假账现象时有发生。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有很多,包括公开上市、买壳或借壳上市、并购退出、风险企业回购、寻找第二期收购、清算退出,但是公开上市应该是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的最好方式。但是,对于风险投资企业来说,其规模一般较小,达不到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因而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香港和海外上市的条件相对宽松些,但是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风险投资企业来说,在香港和海外上市的少之又少。因此,我国应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尽快完善为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风险投资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以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改善风险投资的退出环境。

(四)缺乏风险投资家人才

风险投资的发展不仅与内在的金融环境有关,而且与外在的金融环境也有关。金融人才特别是风险投资家的缺乏就属于我国的外在金融环境,也是人为环境。风险投资是跨越高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特殊金融活动,涉及评估、管理、审计以及高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所以风险投资家是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家主要是单一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对金融知识一无所知,金融人才对技术方面的知识又知晓太少。我国真正具有现代风险投资理念与素质的风险投资家较少。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家要么缺乏投资理念,要么缺乏科技知识,不能够很好地运作风险投资企业,使风险投资资本得到较好的利用。因此,我国应大力培养真正具有现资理念、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投资家。

(五)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据美国的Sahlman(1990)在其开创性的研究中认为,风险投资家和受资企业以及最终投资者之间存在着双重委托关系。第一层关系中,风险投资家作为委托人,受资公司作为人。风险投资家对潜在的投资对象进行评价,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具体到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情况而言,因为相应的监管环境较差,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前景好、收益大的投资对象被前景差、收益小的投资项目所驱逐,风险投资家最终选择那些前景差、收益小的投资对象,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再者,受资公司是人,与风险投资家的投资目的可能不一致,不按照风险投资家的要求去运作,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第二层关系中,风险投资家是人,最终投资者是委托人。如果风险公司业绩太差,将无法再从最终投资者那里融资。所以,这里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具体到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情况而言,最终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不了解,只能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风险投资家,最终导致优秀的风险投资家被较差的风险投资家所驱逐,最终投资者把钱投给了较差的风险投资家,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另外,风险投资家是人,与最终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可能并不一致,风险投资者不按照最终投资者的要求去做,产生了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严重后果是风险投资最终失败,而这与我国的监管环境不完善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我国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降低这种风险。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策略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融资多样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选择。针对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必须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是当前金融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政府为发展国民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亟待解决的重点。

一、中小企业自身营运水平和发展潜力是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

中小企业应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加强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企业经营者应增强融资知识,熟悉融资政策,开拓自身融资渠道,不断提高自身融资水平。

首先。中小企业要定好自身位置,积极开发利用自身的“稀缺资源”,形成优异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苦练内功。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道路;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企业制度,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是一个企业出色治理并持续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实施的程度是银行、信用机构评估企业营运风险的主要参考依据。

其次,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员工永远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荷美尔中国区总经理郭木先生如是说。商业银行评估贷款风险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发展潜力。因此,企业要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团队管理与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将极大改善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评估放贷活动中的印象。

最后,建立和健全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良好的商业信誉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也是风险危机中企业持续营运及自救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小企业要立足自身条件,放眼长远发展,强化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树立起按时还贷的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才能在银业商业贷款做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健康发展,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为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发展,国家于2010年4月出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应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反馈给政府,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通过法律、法规建设来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立法中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框架,为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融资环境的改善提供保障。

首先,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引人中小银行竞争机制,强化金融市场的有序、合理竞争。根据暂行办法。加快建设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其次,强化对金融债权的执法维护力度,优化融资环境。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建立企业征信的奖惩机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贷款利率等各方面的优惠,打击恶意失信、骗贷等行为。

最后,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并扶持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通过利益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同时疏导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各取所长、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鼓励中小企业融资多样化,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刨造多赢社会效益

在现阶段。中小企业不能把融资完全局限于银行信贷方面。要拓宽融资视野,积极利用自身内外部资源条件、国家政策及民间资本进行多样化、多层面的融资。

第一,努力发掘利用自身内部资源进行多种融资。首先,中小企业利用自己资产进行融资。如企业可以通过变卖资产或权证抵押、质押及融资融物等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有效利用货币时间差异性缓解短期资金不足。如,提前收款、延期付款及银行承兑汇票等都是有效缓解短期资金不足的重要方式。最后,良好的信用也可以为企业获得额外的融资。如,企业可以用自身良好的信用条件赊购商品;中小企业主利用自己良好的个人信誉或人际关系获得短期借款等方式的融资。

第二,善于吸收利用外面优质资源,进行多样化融资。首先,企业可以通过额外的利益分成使金融机构间接或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营运;作为专业性理财机构。商业银行等的理财建议及专业咨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职工持股及管理层持股既可以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也能带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运营企业效率及增强职工归属感等多方效益。最后,民间借贷的灵活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

第三,积极利用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进行融资。首先,鼓励资质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进行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其次,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最后,可以通过金融产品等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难题。如可采用将债权外包出售、债权二级放贷、发行可转换股票、债券或可回购股票等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四、结语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企业运营;而银行为提高经济效益、维持银行经营发展,设置一些必要条件,择优放贷;国家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鼓励企业合法合理有序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调节应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用比较有限,法律手段的作用主要在于维护、保障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规则与环境,是典型的“慢变量”。

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需要中小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银行发挥好中介作用,并辅以必要的财政政策及法律手段等国家宏观调控等三者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有效风险管理、控制与信用增级、综合绩效提高的“多赢”高校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巧凤,滕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剖析[J].今日科苑,2007(16):22.

[2]任瑞洪.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思考[J].会计之友,2007(7):71-72.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3

[关键词] 融资 资本结构

一、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综述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首选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以债务融资为先,而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选择。其理由是:内源融资无须花费融资成本,不存在还本付息与分红派息问题,是最理想的融资方式,如果内源融资能基本上或大部分满足需要,则企业的融资成本很低,融资成本低,则意味着企业盈利水平提高。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逐步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的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该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再当该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上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投资。

二、最佳资本结构

1.融资总收益大于融资总成本。企业进行融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融资后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一般来说,在不考虑融资风险成本时,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他主要包括:融资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费用、利息成本、融资后的资金占用费用,以及融资时支付的其他费用。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另外,在选择银行融资时,要充分考虑各银行间不同的信贷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最为有利、最为优惠的银行。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2.力求最佳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筹资决策的目标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以求得企业价值最大化,达到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相对于负债资金来说,我们把自有资金和股权基金统称为权益资金。因此,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就是对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在整个资金比重中的权衡,以确定本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1)资本结构的衡量指标。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但不同因素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力度的差别是很大的,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资本结构,而衡量资本结构好坏的指标一般用财务杠杆利益。财务杠杆利益是指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要想取得理想的财务杠杆利益,保持企业较好的资本结构,可以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降低企业负债利率两个方面来达到目的。

(2)最佳资本结构。由于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双重影响,适度负债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和税收利益,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但过度的负债又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利益之间的利弊关系,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使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确定自己的最佳资本结构: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EBIT-EPS分析法)。利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的分析,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息税前利润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决策原则:当预计的EBIT高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利润;当预计的EBIT低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利润。但该方法的不足是没有考虑风险的影响。比较企业资金成本和企业价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的增长才会直接导致股价的上升,实际上是经常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风险也加大。如果每股收益的增长不足以补偿风险增加所需要的报酬,尽管每股收益增加,股价仍然会下降,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在此资本结构下企业总价值最大,并且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企业总价值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

三、选择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时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转。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58-03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离不开巨额资金。离不开金融中介,金融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力,而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以,我们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关系时,金融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金融生态环境通过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改善又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产业结构调整三者是一个以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为同一目标的相互促进的循环体。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金融为其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实现高附加值导向的产出结构、规模经济导向的组织结构和高技术导向的技术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质量:无论是采取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采取以资源的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都离不开资金,都要求有雄厚的金融资本做后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又在于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国家主持下的还是企业自行推进的技术进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现有资金供给渠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另一种是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主要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为主要或唯一的融资手段,所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银行业的巨大支持。

2.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促进当地金融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改善当地金融业的生存环境。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壮大金融机构实力。实现金融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随着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张家口辖区金融业经营风险不断下降,2009年末不良贷款率比2008年下降3.09个百分点,2010年5月末又下降0.78个百分点,金融业呈现提速发展态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力度逐年加大。2009年张家口市新增贷款236.28亿元,是2008年的2.38倍,当年存贷款同比增速位列全省首位,存贷比例位列全省第二,高出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3.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吸引域外资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可扩大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形成资金聚集洼地,对吸引域外地区资金具有关键作用。如张家口市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命名为全省“金融生态市”。2009年。张家口市入选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地方市政府和人民银行以此为契机,举办了"2009年张家口金融经济发展高层交流合作恳谈会”,与多家域外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项目。实践证明,通过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附大量的域外资金,为当地产业技术升级、项目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撑。

4.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外部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在吸引银行资金上有直接作用,它对地方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或外商投资也有显著作用。金融生态环境显示,当地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整体信用环境较好,企业诚实守信,法律执行公平、公正,资金吸引能力较强。而这些条件正是投资商考虑或看重的几个方面。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9510万美元,占72.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2945万美元,占10.9%:采矿业投资1983万美元。占7.3%;房地产投资883万美元,占3.3%;金融业投资816万美元,占3.0%:农林牧渔业投资746万美元。占2.8%;其他占0.5%。

(二)产业结构调整可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产业结构调整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经济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经济基础雄厚,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前景好,金融资金才愿意投入。而产业结构所调整的就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的好转可带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张家口为例,长期以来张家口市以重工业为主,企业产品较为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近几年。随着张家口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逐渐形成以旅游业、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且积极培育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加工为基础的“4+3”现代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生态环境随之逐渐得到改善,张家口市逐步成为镶嵌在京津冀经济圈和冀晋蒙经济圈交汇点上的一颗明珠。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金融司法环境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存量结构调接,另一种是增量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过程中,必定要涉及到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或行业,伴随着大量的企业破产、重组和兼并活动的发生,在结构调整中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产生,维护金融债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最主要工作,也成为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地方金融司法环境建设。以张家口为例,市委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被调整企业的债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金融司法合作,最大限度保护了金融债权,促进了金融司法环境的改善。2009年7月,市中院与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金融司法服务全面合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以建立金融司法培训基地和金融司法服务信息平台为主的具体合作内容,成立了专门的金融司法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网站管理办法、培训制度等一系列日常工作制度,双方联合开发了金融司法服务信息平台。搭建辖区法院、金融等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公共平台。2009年全市两级法院涉及金融、保险机构的案件同比下降30%,案件调解率、执行和解率大幅上升。

3.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包含了对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业作为经济产业结构中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由于其在经济产业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产业调整首先要做好对金融业结构的调整,提升金融业产值在地方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以张家口为例,近年来经济建设、产业调整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突出。市委市政府在调结构、求发展中发现需要更加

关注金融领域,金融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此,2008年市政府将金融办单独从人民银行分设而出,内部设立多个部门,希望全面把握金融业发展情况,凝聚政府力量解决部分金融问题。随着政府部门对银行业运行情况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现,在争取更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同时,遇到许多外部条件的约束。比如企业资信状况不佳,担保抵押能力不足,当地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为此营造守信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增强资金吸附能力,发展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调整金融结构,被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得以大力推动。

二、几点启示

(一)要树立金融业是地方产业的观念

实践证明,金融业虽然多是大型的全国性国有企业,但在一个地方的营业机构基本上是固定的,吸收地方存款的能力也是十分稳定的,而且,贷款业务对于地方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实际要远远高于地方的任何其他产业,地方政府不能仅从企业属性的角度把它看成全国性的企业,而应该从实际功能的角度,把它看成自己的地方产业,而且是最重要的地方产业,把它作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最符合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二)政府要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当前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要务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是影响当地金融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诸如法治环境、经济基础、社会信用状况等几乎所有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都强烈地受到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优化。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和配合。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工作责任制,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5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 融资偏好 融资悖论 

    一、企业融资偏好理论及相关研究

    企业融资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mm理论。早期的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该理论忽略了企业所得税等各种因素,因而受到实践的质疑。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考虑公司税后负债率增加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权衡模型理论在mm理论基础上引入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债权边际抵税效应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后期的权衡理论又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扩展至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使理论进一步深化。上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系指某个时点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对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构成比例。在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先内源融资,之后考虑银行借债或债券筹资,最后才发行股票。近年来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的主流。

    在融资与融资偏好理论方面,国外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shyam sunder and myer s(1999);robert and anuja(2000);hovakimianetal(2004);haan and hinloopen(2003)从企业融资动态“偏好”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出上市公司“先内融资,再外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的融资偏好的结论。myers and majluf(1984);chirinko and singha(2000)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资若债务融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才会考虑利用股权融资,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特性。在西方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素莲(2003)等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偏好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确有许多优势,但其特征是并不直接观察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而是根据“资本市场运行‘结果’数据来推论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陆正飞,2003)。葛永波(2007)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性时指出,企业融资理论具体体现为静态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的融资偏好两个方面,静态上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上的行为偏好是不同的概念,只有当企业融资偏好受到的约束较小,融资结构特征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偏好的本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特征而得出的股权融资偏好结论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悖论及其现状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公司,1998年~2005年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24.14%,而外源融资比率平均达到了75.86%,企业对外源融资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5.86%,说明外源融资比率超过100%,即公司融资完全依赖于外源融资。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率较低,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性非常强。其次,从外源融资结构来看,未分配利润大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73.25%,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26.75%,未分配利润小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67.80%,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32.20%。上述数据显示:无论是未分配利润大于零还是小于零的样本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率远高于债务融资。综合各种融资方式,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其次是借款融资(包括非银行借款负债)、内源融资,企业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极低(葛永波,2007)。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基本体现出“股权融资—借款融资—内源融资—债券融资”的依赖顺序。这种结果与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与融资优序理论相反,这一现象称之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悖论”。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融资结构背离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原因,我们可以

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企业不能获得足额的内部融资

    内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因此,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投资收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的大小,进而关系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程度。汤新华(2003)通过对48家农业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平均税后利润、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与1999年相比,平均税后利润下降67.54%,平均每股收益下降68.1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65.71%。且这三个指标各年数值除1999年外均低于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2.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偏高,一是因为我国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并不高:一方面,上市公司普遍享受着政府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实际税负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很低,不分配、少分配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分配股利,也时常偏好股票股利,而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低股利支付率就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二是股权融资具有软约束。公司如进行债务融资,必须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无法或不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将遭致冻结存款、封存资产等结果,必将影响公司的信誉,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按期还本付息是一种“硬约束”。相对于债务融资,进行股权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再加上没有太大的股利支付方面的压力,公司完全处在软约束之中。宽松的环境,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资本市场结构单一抑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我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无法满足多层次融资者的需求,使得融资者无法寻找更多的融资来源;其二在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对违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相应法律责任的认定处置;而且我国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不完善,对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等等,这都使得公司偏向股权融资。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1.完善股权融资相关制度规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又处于初建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就股权融资而言,近几年出现的配股热、增发热就反映出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为此:应进一步严格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在我国,股票发行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严格股票发行的准入门槛,以便让最有条件、最有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由于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市场竞争常常出现无序状况。为了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失真,以骗取股票发行的资格,应当加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第三,加强对股权融资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盲目投资,浪费资源。

    2.优化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应当转变融资理念,优化企业筹集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形成协调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构建多渠道、低成本的筹资体系,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融资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合理资产价值调整,逐步推进国有股份的转让与上市流通,打破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局面。同时要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并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促进股市投资的理性化。促进“同股同权”,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完善经理激励机制,给予经理人部分股权,使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挂钩,并建立经理报酬与公司利润的挂钩制度,从而激励经理人做出更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提高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

加大r&d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是上市公司创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上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势及变化,注重技术进步,加大r&d资金投入,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开发,优化r&d活动的绩效,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塑造适合自身特色的核心产品,依赖高科技产品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等具有先进科研开发水平的机构合作,组成以有市场的产品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使高校做出的理论成果更具有实践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应当形成一种以优良的经营绩效吸引人才和资金,再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积极获取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及个人对上市公司的r&d融资,扩宽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4.完善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要重点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并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拓展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建立由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把拓展债券市场作为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完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保证市场的交易主体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完善有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恢复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2]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03,10

    [3]葛永波:企业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的背离—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5

    [4]王素莲: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经济学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6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逐渐受到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重视。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型融资方式,绿色金融正在成为推进全球实现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民间参与,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在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引领者。

2016年8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 年的G20杭州峰会上,“绿色金融”议题首次被写入会议公报中,并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形成首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其中明确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含义、目的和范围、面临的挑战。报告指出,“绿色金融”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等。发展绿色金融要求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并强化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认知,以提升环境友好型的投资和抑制污染型的投资。绿色金融应该覆盖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绿色金融既要利用公共资金,也要动员私人资本。绿色金融还涉及整个金融体系对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量的40%,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但当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顾问陈雨露表示,尽管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吸引力还不足、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中长期融资工具还比较缺乏,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

“要有强大的法治基础,强大的执法力量,强大的监督法律执行的力量,这三者缺一不可,但这三者我们做的都不够”。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高西庆在“2017杜克国际论坛”上表示,绿色金融与环保的结合,意义重大,但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W美等西方国家,绿色金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绿色金融却呈现了自上而下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是如何形成的?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如何加强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投资的可持续性?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经济信息》采访了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俊杰,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经济信息:在您看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张俊杰:合理来说,绿色金融发展不应是金融部门来推动,而是应由环境管制来推动的。只要国家制定好环境管制的法律与政策,能够把环境污染成本外部性内部化,就能使绿色产业得到合理的回报,社会资本自然会根据收益率的变化而决定是否投向绿色领域。

在发达国家,就是由立法和环境管制推动。但在中国,环保部门相对弱势,虽然我们定了很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执行的并不好,尤其在地方上推动环境执法有很多困难。而由金融监管这样相对强势的部门来帮助推动资本流向绿色领域,这对中国环境整体是一个好事情。中国最开始是由银监会推动绿色信贷,现在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在共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在发展绿色金融上,国外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张俊杰:绿色金融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政府的政策层面,二是自愿的金融投资行为。政策层面,例如美国能源部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绿色贷款担保机制以及德国对绿色信贷的财政贴息都是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国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好的政策并没有放在绿色金融这个大框架里,但这些政策对推动绿色产业投资,产生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激励很有意义。

在自愿投资行为层面,很多是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自愿行为,比如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己经成为全球银行业项目融资的行业惯例。)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践行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在年初已经发行了100亿元的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赤道原则”,会邀请第三方咨询及评估机构对企业项目进行八个绩效标准审核。今年年初,江苏银行成为第一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城商行。

中国经济信息:您认为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张俊杰:最大的障碍,主要还是政策缺乏稳定性。不仅是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这种问题。绿色产业投资归根结底是由环境管制创造的市场。绿色产业投资资金量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不高,受政策因素影响大,而政策缺乏稳定性,成为绿色行业最大的风险。没有明确的政策,就无法产生投资的确定性,无法准确计算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进而造成投资人不愿意在这个行业投资。

另外,绿色产业投资的支撑性政策不应是产业政策,而应是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别在于,环境政策是把最终的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好,把技术选择权交到企业手里,企业和市场自然会选择相应的手段去实现目标,能更好发挥市场能动性。

中国经济信息:您认为更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手段有哪些?

张俊杰:目前,国家更多倾向通过补贴形式把绿色企业收益提上去。而我认为,应通过环境管制手段把污染型企业的成本提上去,也就是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样就会跟环保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让环保型企业更加具有公平的竞争优势,更好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如何加强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投资?

张俊杰:由于政策不稳定等风险因素使得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投资还存在很多的疑虑。

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投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让绿色产业投资有利可图。绿色产业投资的关键词不是绿色,而是投资,而投资关键词就是风险和回报。

社会资本的投资应该依靠加强环境管制,让污染行为成为竞争的劣势而不成本上的优势,这样投资才能够做对社会最优的选择。

在满足了政府环境管制的最低要求之上再多做的,是自愿的环境行为,能帮助企业在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形象,股东会对企业更加信任,员工会更加有责任感,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绿色产品。我认为应该鼓励投资企业做更多自愿的环境行为。企业能够从做好事中获益,这也是让绿色产业投资有利可图的途径。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7

关键词: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成本低;控制权收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26-02

本文重在对股权融资偏好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对问题前提的分析将尽量从简,并着重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对股权融资偏好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动机的选择上,基于《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财务行为》中的内容提炼了两个重点分析的原因。

一、对分析前提的思考

(一)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简述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5-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内源、债权和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平均分别为14.96%、34.43%、50.61%。[数据来源于国信证券公司2002年对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例普遍较低,外源融资占据绝对的比重,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甚至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平均超过了50%。此外,债务融资结构主要表现为短期流动负债比率普遍较高,长期负债比例普遍较低。这也与文献中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短期借款相吻合。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表现出典型的“轻债务融资重股权融资”的特征,融资结构体现出较为明显甚至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理论是否普适

1.理论应用的假设前提。任何理论研究都有一定的、与其研究对象有直接的联系假定前提。如果忽略假设前提的条件就草率使用,可能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在融资决策的实证研究中,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以及财务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资本市场发达、法律制度环境健全,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市场。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属于“新兴+转轨”,离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差的还很远,理论的应用前提改变,适用性必然受到质疑。

2.财务管理目标。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融资活动中的体现就是企业资本成本最小化。优序融资理论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按融资成本大小得出了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融资顺序。可以说,优序融资理论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的。

而中国的上市公司是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呢?这还有待商榷。由于股权集中制度,中国上市公司往往服务于几个特定投资主体的利益,是控股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无法做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全部股东价值最大化。

综上,现有资本结构理论都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否“非理性”

既然理论不是万能的,那么可能需要新的角度或者理论去解释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要了解中国企业的财务行为特点,一定要了解企业的特点。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都是国有控股或者大股东法人控股。企业实现价值的方式,往往取决于控制权的安排。所以,融资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控制权追逐利益的内在动机。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非理性”的。

二、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

(一)融资成本影响

问卷调查表明,有很大一部分的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和财务总监认为债务资本成本高于权益资本成本。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由于制度、所有权和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目前的权益资本成本较债务资本成本偏低,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原因。

1.定性分析。股权融资成本可以简化看作由股利和股票发行费用构成。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来看,除了证监会规定的与再融资资格挂钩的半强制分红政策,股利支付与否以及支付多少可以由公司根据需要决定,并没有支付现金流的压力。实际上,低股利政策可以增加现金流,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经理层在职消费,所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常年不分配现金股利,或者只是象征性分红,或用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方式,将税后利润留在公司。相比之下,债务融资成本主要由债务利息和手续费构成。债务融资成本则是刚性的。公司需要还本付息,以及花费手续费。如果公司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支付债务利息,不仅信誉受损,还可能引发破产清算风险。其次,由于所得税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区不同,面临着不同的税收优惠和减免待遇,再加上以前会计年度的盈亏状况不一,使得各企业之间的实际税收负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负债融资的抵税效应就大打折扣。再次,债务会导致税后总利润降低,而这又是我国传统企业的考核指标,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沿承了这一绩效考核指标。

如此看来,各方权衡,上市公司将更倾向于用股权资金作为外部融资的首选。

2.定量分析。回顾现有文献研究,以如下几种定量计算方式为例,说明实际权益资本成本的测算方法及结果:(1)黄少安和张岗(2001)建模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结果是银行一年前贷款的最低利率为5.58%,而股权融资的最高成本为2.24%。(2)陆正飞、叶康涛(2004)运用剩余收益折现的模型对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券融资成本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虽然从总体上股权融资成本小于债券融资成本,但各个年份情况是不同的。

(二)控制权收益影响

1.控股股东有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股权分置是根本原因。控制权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的划分和存在,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所有权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说:“股权集中”结构通常能对公司治理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与利益侵占效应。

大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直接参与经营管理,通过更新技术、注入优势资产的方式改进公司经营效率,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不仅解决了小股东因监控成本高而免费搭车的问题,而且对管理层也形成了有力的监督,降低了成本,这便是利益趋同效应。在此效应下,大股东创造的价值被全体股东按比例共同分享,称为控制权的共享收益。

为了弥补利益的失衡,控股股东有更大的动机获取私有收益。控制权的私有收益指的是控股股东通过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选择关联交易等利益输送行为,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就是利益侵占效应。控制权收益最大化也强调的是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下,控制权私有收益根源于股权分置。

2.股权融资偏好是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的手段。控股股东获得私有收益的方式,主要利用非公平的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即为“挖隧道”,或通过构建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获取。而为了增加上市公司的资产,控股股东往往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大肆的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系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前提下,股权融资便成为了最佳的现金筹集方式。股权融资是获得私有收益的其中一步,具体来讲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其次,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改善经营业绩;再次,股权融资筹集资金;最后通过关联交易实现利益回流。

股权融资偏好体现了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利益诉求。将这种融资行为和行为人的经济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充分合理地解释了《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财务行为》中提到的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现象,即公司会充分利用再融资资格和再融资工具从资本市场上“圈钱”,而不是以是否有真正合理的资金需求以及融资工具是否恰当为再融资决策的依据。这体现的就是为了私有收益最大化,将股权融资作为其实现的手段。

三、总结

现代公司融资理论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发达、法律制度环境健全的假设前提下,通过使资本成本最小化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体系。然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新兴+转轨”,资本市场、宏观法律制度、投融资环境等尚不健全,宏观环境离理论假设条件差距还很大。宏观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微观管理目标、融资目的与方法发生了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再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控股股东价值最大化。融资目标的异化必然导致融资行为的异化。所以,股权融资偏好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缺陷导致的结果,还需新的融资结构理论去解释。

股权融资偏好是实现控股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手段。控股股东价值最大化也是控制权收益最大化。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结构导致的股权分置,使控股股东有动机利用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圈钱”,通过关联交易实现利益输送,从而达到“掏空”上市公司,获得控制权的私有收益的目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发现,由于制度缺陷,现实中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加之股权融资的其他优点,使得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最佳的筹资方式。所以,股权融资偏好是控股股东利用股权融资成本低等特点,获得私有收益,达到控制权收益最大化目标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8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一个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也就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襄阳整合区域金融支撑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 一、襄阳金融支撑体系现状 近年来,襄阳市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供给总量有了快速增长,金融结构不断得到完善,金融服务机构随着经济的增长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态环境与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发展,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支撑体系。 (一)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银行业、保险业竞争愈发激烈,金融产品供给的差异性成为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因素。十五末以来襄阳市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种类齐全、功能齐备的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银行业经营机构,十一五期间传统的国有政策性商业银行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进行了优化整合。随着金融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交行、中信、光大、民生、华夏、招商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进驻襄阳市,此外还新增了邮政储蓄银行、宜城国开村镇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方面,襄樊市商业银行、7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联社通过增资扩股先后成立,7家统一法人信用社中1家申报农村合作银行成功,2家申报待批。截止2010年9月,襄阳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其中国有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国有独资邮政储蓄银行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分行6家、本市城市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1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联社6家。 保险业经营机构方面,襄阳市保险主体是全省除武汉市外最多最全的,保险公司数量在湖北各地市州中位居第一。截止2010年9月,全市共有35家保险主体,较十五期末共增加15家,其中财产保险二级分公司16家、人寿保险二级分公司14家、专业保险一级分公司1家、二级分公司4家。此外,全市还有5家证券交易营业部、4家期货经纪公司。从总体上看,全市金融市场主体数量有较大增加,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直接投融资在襄阳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所占融资总规模比例稳步增加的过程。一是回天胶业和台基股份两家企业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成功发行并募集资金5.71亿元和5.83亿元,重启我市停滞近6年的股市融资步伐;二是2010年5月襄阳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亿元公司债券,填补了襄阳市运用企业债券融资的空白;三是2008年4月市政府分别以襄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襄樊三和友信城建投资有限公司名义各出资5000万元,联合深圳创新创业投资集团公司、上海华益顺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立襄樊创新资本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襄樊创新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1.5亿元和8000万元,为成长型企业开创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投融资渠道;四是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种担保机构15家,近年注册资本额大幅提高,使得担保能力迅速增强,其中以政府出资为主的11家,注册资本达到5.5亿元,社会出资成立的4家,注册资本2亿元;五是十一五期间经批准设立的典当公司已经达到7家,注册资本1亿元,2009年为中小企业提供典当融资超过6亿元,也成为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需求的一种手段;六是新增小额贷款公司4家,注册资本2.5亿元,成为与民间融资的新渠道。直接融资与民间融资相结合,有效地丰富并激活了资金融通的层次、理念与效率。 在金融供给总量上,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近年在襄阳市实现了快速稳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我市贷款增幅达到31.20%,高于全国(19.7%)、全省(21.49%)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我市贷款增幅连续2年超过30%,连续4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2.贷款增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以前,襄阳市贷款增量长期维持在十几亿至二十几亿之间;2007年以后,襄阳市当年新增贷款逐年大幅攀升。2007年增加37亿,2008年增加57亿,2009年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45亿,2010年又在上年大投放的基础之上增加163.68亿元。而且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贷款新增量一举跃升为除武汉市以外的各市州第一,并持续保持到现在。3.贷存比达到了历史最好:截至2010年12月底,襄阳市新增贷存比达到68.24%(最高的11月底达到72%),余额贷存比为53.18%,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在襄阳市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的数值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襄阳市又小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数据越大说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说明发展水平越低,从襄阳市的数据可以看出襄阳市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二)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它为金融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制度框架。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决定了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金融生态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的落后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是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为主要要素而形成的,区域金融生态差异是由既定的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所决定。[2] 襄阳市在金融生态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襄阳市通过四个信用工程加强在信用环境方面的建设。第一,培植A级信用工程,将全市A级以上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价,通过评级来确定企业的信用度,通过信用度的提高促进银行和企业加强合作,通过企业的信用度决定是否对企业授信。第二,信用社区的创建。在社区普及诚信知识、金融知识、货币信贷政策,增加街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建立信用制度,从而解决街道企业、下岗职工创业中的资金瓶颈。第三,开展信用乡镇建设。在支持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培植农民的信用意识,对所有的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具备条件的通过发放贷款证的方式让他们进入银行,并对有农业贷款需求的农民发放贷款。城镇以上企业的贷款证主要是央行发放,农民的贷款证是由信用社发放。在乡村里对农民进行信用意识的培育和灌输,以及建立相应的纸质和电子的档案,使之进入银行的信用关系;达标之后,对达到一定比例的信用乡镇授予A级。第四,区域信用工程建设。形成一种由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参与的大信用环境创建的格局。#p#分页标题#e# 二、政策建议 鉴于襄阳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构建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一个金融支撑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证,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只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够保证这个体系中的各方利益相关人注重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各方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能够推动制度朝好的方向发展。金融生态是金融体系存在的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靠自律,另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的政府规章制度在金融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法律增加了违反者的违约成本,因此可以减少制度运行成本。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法律的严格执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服务机构。随着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发展,对制度环境的要求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地方政府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是金融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合地方金融发展的制度对良好金融体系的构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供给为导向,通过供给对需求的引导,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我国利率并不是由市场形成,金融发展中存在很大程度的金融抑制,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抑制,因此进行金融创新,增加供给尤为重要。目前襄阳市金融供给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满足襄阳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影响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规避法律法规对金融体系的限制,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地方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加快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努力做好对小额贷款公司等合法民间金融机构的引导、监管工作,使其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着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引进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配套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服务集约化,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农业贷款、弱势群体创业贷款等小额贷款业务,利用地方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可以对部分贷款实行较为宽松的条件。对于具有扶持性质的贷款,地方政府可以适当给以补助,或者在其它方面对金融机构给予优惠。 3.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政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借贷行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这两个金融机构在银行业的竞争力,将会为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与大银行相比,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跨地区转移中作用不是很明显。[3]应该改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约束和奖励机制,使之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增加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应该发挥地方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上的地域优势。在贷款发放上,地区性金融机构应该避免和非地区性金融机构的竞争,应专注于非地区性金融机构所留下的市场空白,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9

[关键词]融资;融资效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6-0080-05

目前美国流动性短缺危机席卷了美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其影响途径就是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信贷规模缩水,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虽然目前很多专家预言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处。其实,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我国部分企业发展的桎梏,而且我国政府也推出很多的政策以期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如:加大企业信贷规模支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但是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本文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最好的策略应从客观条件出发,改善企业自身的融资效率,以此来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从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国外对融资效率的研究比较少,几乎不存在企业融资效率概念。这可能与西方国家经济现有的财产组织体系或产权制度有极大的关系。西方国家财产组织的分散化、社会化、市场化和产权制度的私人特征可能使得企业融资天然具有效率。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于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也是没有一个共同认知的模式,大都围绕着企业融资效率的定义及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而展开。关于企业融资效率的定义,国内学者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明确的标准。对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基本是沿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而展开,而且就目前的结论来看,学者们更是没有一个共同认知的结论;在分析评价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分别有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筹学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概率统计中的线性回归分析法等。

一、关于企业融资效率的基本涵义

曾康霖(1993)被公认为较早研究融资效率的学者之一。他指出,采用什么形式融资要着眼于融资的效率和成本,并分析了影响融资效率和成本的七个因素:(1)利益机制的约束程度,(2)投资的风险程度,(3)信息的灵敏和真实程度,(4)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5)货币政策的作用程度,(6)作用对象的稳定程度,(7)作用领域的选择程度,但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之后其他的国内学者则陆续给出了企业融资效率的不同解释。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一)从融资能力、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方面来定义融资效率

叶望春(1999)在分析金融效率时,将金融效率分解为金融市场效率、商业银行效率、非银行金融机构效率、企业融资效率、金融宏观作用效率和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效率等方面,其中企业融资效率是指企业筹资成本、筹资风险以及筹资的方便程度。企业融资效率越高,社会闲散资金进入生产领域越容易,金融效率也就越高。高西有(2000)指出企业融资效率主要是指企业融资大小及融资成本高低。刘海虹(2000)、王明华(2000)从资金的趋利性角度出发,指出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因为资金的趋利性促使它总是要向个别收益率比较高的企业流动。因此,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方式与规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能否取得资金,以何种形式、何种渠道取得资金即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构成了企业融资效率概念的内涵。方芳、曾辉(2005)认为企业融资效率是指某种融资方式以最高收益――成本比率和最低风险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能力(企业资金融入效率)。

(二)从成本、收益以及融资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定义融资效率

宋文兵(1997)认为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吕景波(2003)在回顾了经济效率的含义与融资的概念后,从纯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遵循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上,企业融资效率是指企业融资行为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及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认为通过经济学的收益成本风险分析,可将企业融资效率问题转化为企业价值问题,从而对融资效率的度量也将转变为对融资行为与企业价值变化关系的考察。肖劲、马亚军(2004),高学哲(2005)认为企业融资效率就是能够创造企业价值的融资能力,包括三方面:(1)企业的融资效率是指企业是否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融通到所需要的资金;(2)企业的融资效率还表现为企业所融通的资金能否得到有效的利用;(3)要从比较的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企业融资效率。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融资是否具有效率。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知。聂新兰、黄莲琴(2007)对企业融资效率定义为利用融入的金融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成本和收益出发,融资效率包括了交易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从微观与宏观方面来定义企业融资效率

卢福财(2001)在回顾了有关金融效率、融资方式效率及融资制度效率的概念之后,同样在最广泛的一般意义上使用“效率”这一概念,他把企业融资效率定义为企业某种融资方式或融资制度在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功效,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企业融资效率的分析体系。高有才(2003)认为企业融资效率属于经济效率范围,在本质上和经济效率是一致的,但由于企业融资效率并不单纯是一个微观金融行为,也涉及到宏观经济问题,不仅是一种交易行为,还涉及到资源配置、资金使用、公司治理等。企业融资效率包括交易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资金使用效率、融资结构所产生的公司治理效率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等等。把企业融资效率定义为企业融资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大小。认为企业融资效率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分析,即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微观效率是指企业融资对企业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力大小,分为资金的融入效率、资金的融出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治理效率等;宏观效率是指企业融资对一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与作用力大小。杨兴全(2005)的定义为“公司融资效率是指公司在融资的财务活动中所实现的效能和功效”。

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

资金的融入和融出,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入。融资过程不仅包含资金的融入还有资金的利用,而且还应包括企业治理对于融资的影响。第一种定义范围过于狭窄,仅考虑了资金的融入;第二种定义虽然强调了融资对企业的影响,但是未将企业的资金融入效率与企业组织自身的资产运营效率相结合,可以说在这一概念的层次上只注重了企业融资的量的概念及其经济效果,而忽视了企业融资的质的内涵;过分强调企业融资的外在因素,而忽视了企业融资与企业组织效率的双向互动;第三种定义则太宽泛,不能很明确地把融资效率定位。

本文认为企业融资效率的定义应从融资定义人手,把与融资相联系的任何一方面都体现在其中,综合各个方面的效率才能归纳出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也不可把定义下的太宽泛,而且从分析融资效率的角度来说,由微观入手来定义融资效率比较合适。卢福财(2001)指出融资微观效率主要包括企业资金融入效率、企业法人治理效率、企业资金融出效率三个方面。据此本文认为企业融资效率是指在企业不同治理结构模式的基础上,以最低成本和风险为企业融入资金并运用融入资金为企业带来最高收益的能力。

二、关于对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方法

对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方法的主要文献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理论分析方法;另一类属于实证研究方法。总体看来,两者的文献数量相当。

(一)理论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文献基本都从影响因素人手,分析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得出各种融资方式融资效率的排序,为企业提供融资方式选择的依据。并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债券融资效率是否高于股权融资效率归为两派观点。

郑伯良(2002),邓红征、周长信(2003)等均运用模糊系统方法,先对融资成本、资金利润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这五方面因素分别进行分析,以确定在不同融资方式下各因素对融资效率影响程度高低的隶属度,然后再分别对各单因素评价矩阵与权重集进行模糊变换,求出评价指标,从而得出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效率>债权融资效率>股权融资效率。并提出应尽量优先运用内部留成来满足企业资金的需要,其次再考虑外部资金融资方式(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这一结论符合西方融资优序论。

郑文博(2004)通过分析融资效率的评价因素资金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程度、融资主体自由度、清偿度,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评析,得出(1)对于股权融资来说,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效率低的隶属度大于效率高的隶属度,由此判断中小企业在股权融资时较低的融资效率;(2)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效率>债权融资效率>股权融资效率。指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融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及建议;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申景奇(2007)的论述从融入资金企业的角度,把中小企业资金融入效率从综合资金成本效率、资金利用效率、融资机制规范度与主体自由度分析、清偿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分析,同样得出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效率>债权融资效率>股权融资效率。

而认为股权融资效率高于债权融资效率的研究者占少数,胡竹枝,李明月(2005)从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资金使用的自由度、资金到位率、融资主体的自由度六方面影响因素来分析,利用模糊集中意见决策方法对各种融资方式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得出在各种融资方式给定可以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中小企业的理性融资序列是先利用积累,其次股票融资,再银行信贷,最后是债券融资,与西方融资优序论有所出入的结论。

(二)实证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也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针对上述理论分析中的两种不同观点进行论证。

朱冰心(2005)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种融资方式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融合线形回归的方法,选取11家2004年在深交所上市的浙江中小企业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指标,实证考察企业负债率和股东权益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债权融资的效率要高于股权融资的效率。方芳、曾辉(2005)亦选取29家2004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小企业为样本,运用线形回归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

而肖科、谢婷(2006)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了企业融资效率评价的数学模型,结合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情况,选取六个因素(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资金使用的自由度、资金的到位率、融资主体自由度)对五种典型的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企业积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银行借贷、民间借贷)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五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湖北中小企业各种融资方式中:自我积累融资效率>股票融资效率>债券融资效率>民间借款融资效率>银行借款融资效率。

朱巧伦(2006)以郑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为例来进行融资效率分析,选取影响融资效率的五个主要因素: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机制规范度和融资风险,采用模糊集中意见决策法对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进行评析,得出的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排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股票融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而言效率相当,排第三,最后是银行信贷。

另一类是运用理论分析中的影响融资的因素,构建评价融资效率的体系,评价某种融资方式或整体融资效率的高低,并在评价过程中针对效率低下寻找解决的途径。

宋增基、张宗益(2003)根据目前较一致的观点,企业融资效率应包括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运用线形回归分析法,建立筹资效率与配置效率的检验模型,通过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得出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在筹资效率上具有优势,但由于在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致使资本配置效率并不具有显著优势。

刘力昌、冯根福等(2004)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应用到了股权融资效率的评价体系中,以沪市1998年初次发行股票的4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股权融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68.09%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不能达到技术与规模同时有效,59.57%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既不能达到规模有效,又不能达到技术有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总体呈低效状态。还提出了上市公司提高股权融资效率的途径。但其未对规模报酬效率进行分析,针对这一方面,王颖、钟佩聪(2006)同样选取2004年内在深圳中小企业板首次发行股票的3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决策单元(DMU),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规模报酬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仅32.3%的公司在股权融资上技术有效,11.8%的公司在股权融资上综合有效。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

的效率非常之低,但从融资的规模报酬角度来看,85,3%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报酬递增,说明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有着可展望的前景。

杨蕾(2007)同样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我国中小企业板截至2004年末发行股票的3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进行DEA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94.74%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不能达到技术与规模同时有效,89.47%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既不能达到规模有效,又不能达到技术有效,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总体呈低效状态。

李冬梅(2007)运用熵值法来评价融资效率,并指出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因素、资本结构因素、资本成本因素、融资方式因素和公司内部的因素等。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立了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资金的筹措速度、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融资成本的最小化、抗风险能力最强化以及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等五个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接着针对黑龙江省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运用信息熵客观赋权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黑龙江省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普遍较低的结论,再根据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分析融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原因主要有: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国有股控股比例较高,融资结构、筹资速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曹晓军、胡达沙、吴杰(2007)首先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过分偏好股权融资的结论,并且阐述偏好股权融资的主要表现。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配置效率和筹资效率,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不高的结论。

曾江洪、陈迪宇(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债务融资效率进行了评价,而且是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节约和融入资金的使用两个方面来评价样本中各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其选用了员工人数、经营时间、固定资产合计、机构持股比例合计、财务费用率、利息费用、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九方面指标,并建立了A、B、C、D四个模型,求解各企业的效率值,探讨来自样本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差异,提出改进建议。

上述融资效率的理论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理论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需要确定各指标的优先权重,而权重的确定,往往很难避免主观性,不同的评价对象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差异可能导致评价的非公正性,本文认为这是导致相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分析比较融资效率,得出融资方式的最佳排序,思路固然新颖,但是关于这种融资方式的最佳排序,西方理论界早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例如西方融资优序论,因此本文认为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价值有待商榷。实证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虽然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避免了主观方面的影响,但是对股权融资效率进行评价时,其评价的实际是股权融入资金的有效利用程度,而忽略了融资成本等因素,所以其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对债务融资效率进行评价时,虽然融资成本等因素都已包含在评价模型中,但是指标及模型过于复杂,分析起来也过于冗杂,以至于其得出的结论比较混乱。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10

一、企业投融资组合模型

企业投融资组合的模型以资本产出率的期望值F(x)和风险价值VAR(x)为目标建立模型,目标函数F(x)的金融意义是所有不确定性金融环境集合下资产产出率的平均值。

对上述模型求解,可以采用对话型方法,即根据投资者的期望水平,采用试算的方式,在所涉及的变量都取确定值的情况下,无论其收益还是风险的评估指数都以准确的数值给定,并将目标偏差反映到以上模型中,对目标期望的收益及其风险运用模糊运算的概念进行分析。

二、企业投融资组合模型的分析方法

要想很准确地获知企业投融资的预期收益以及面临的风险,就需要非常准确有效的投融资组合模型。我们现介绍一下企业投融资组合模型的常用分析方法。

(1)资料分析。可用生产厂商的生产边界效率来评估一个厂商的生产能力。如果一个厂商的实际产出等于其潜在的最大产出,那么就表示这个厂商具有相当的技术效率,值得投资,反之,则表示这个厂商不具有技术效率,如果投资将面临一些风险。因此,厂商的生产效率可以用实际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例来进行评估。

所以Farrell指出,可以将总效率来区分为实质要素投入产出相关的技术效率以及与最佳要素相关的配置效率,并且以单位等量线曲线来评估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

(2)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它是一种通过分析离散序列间相关程度的一种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具有数据少及多因素分析的特性,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分析效果。

进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必须满足序列可比性的三项条件,即无因次性、同等机性、同级性等。为了使分析的结论尽可能准确,分析所需的各项知识均希望越大越好。

(3)演化式内神经网络。演化式内神经网络结合了遗传算法与倒传递神经网络这两者的优点,它将倒传网络的构架、网络层数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编码,产生初始的数据族群,再将这些数据族群代入网络中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复制、与突变,设计最佳的网络构建参数。

利用这种网络构架建立起倒传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高效、准确地进行金融投融资预测与分析验证。

三、实证分析

(1)通过资料分析建立投资组合。进行投融资组合之前,需要先对预计投资的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运算、分析,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投资方案确定最佳的投资组合。我们举例说明。若要对15家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投资,必须先选择技术效率情况较好的前几位作为投资组合厂商,再针对某一个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设计构建预测模型。

(2)以灰关联分析与演化式神经网络选择网络预测变量和建设基本构架。

以常见的技术指数为基础,选取局部灰关联度较高的前几位,对其进行网络预测灰度分析。在进行一般的倒传递神经网络构架分析时,可以参考台湾学者叶怡成与1998年的研究成果,即隐藏层处理单元数据,采用输入层单元数和如数层单元数之和,再除以2。

(3)对数据进行优化之后再比较。首先需要对挑选的变量和网络神经模型与回归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而两者都为挑选测试数据后的预测模型。同时,在对以上模型的相对误差百分比进行两两配对,进行等级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挑选变量这个过程多加注意。上述测试方法明显优于回归模型后的定向选取法。

(4)将优化之前的结果与优化之后所得的结论进行比较。为了获得尽可能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帮助企业进行更理性的投融资,组合模型的分析过程需要尽可能详尽。对上述两项倒传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并最终确定与之合作的企业,选择企业投融资的最佳合作伙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有关企业投融资组合模型指导下金融活动的思考

企业投融资组合模型是一套非常完善、标准的指导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的系统,它的运用帮助企业对预定的金融活动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的理性的金融活动,有利于企业在积极运作的同时规避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盈利,已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

关于企业投融资组合模型指导下金融活动,笔者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1)需要运用投融资组合模型来指导投资,但是一定不可完全依赖这个系统的结论来组织金融活动。这个组合模型虽然非常先进,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机械的数据分析系统,对于一些影响金融活动的其他因素却没有反应,比如政治政策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比如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国家市场的动荡等。所以在进行金融活动计划的时候,可以在参考投融资组合模型的前提下根据企业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决定最后的投融资活动。

(2)明确投融资的目标。企业在进行投融资计划之前,就应该确定好此次金融活动的目标,根据本企业现时的实力和投融资目标的条件来确立投融资的方案,在进行投融资组合模型分析之后,再一步步确定最终的金融活动方案。

(3)引入项目投融资的方式。在进行投融资活动时,需要尽可能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以此降低与合作企业的关联度,保持企业的独立性,降低企业参与金融活动的风险,提高投融资效率。

(4)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改善企业投融资的环境。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严格遵守金融市场上的各项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所有企业的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潘文超.最佳投资组合与预测模型的优化——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