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融资方式十篇

时间:2023-07-14 18:05:43

间接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方式篇1

关键词:间接融资,银行贷款,负债

从总体上来看,近三分之二(62.1%)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只有不到三成(28.7%)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见表10)。调查表明,尽管多数企业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多数企业对外扩张的融资需要。企业在进行一些对外扩张的战略性发展决策时,仅靠内部积累和外部的银行贷款是远远不够的。

 

(2)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小,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和“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的企业家比重越低。此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也发现,企业规模越小,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大型企业,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见表10、表11)。

一方面,银行执行这样的区别对待有其一定的商业合理性:由于规模优势,大型企业能够提供的抵押品要多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上也更加规范,此时银行信贷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如何建设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3)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38.5%的非国有独资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31.7%);40.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0.7%)。72.2%的非国有独资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62.6%);74.6%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61.3%)。此外,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大。调查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较难从银行体系获得正常生产经营贷款以及外部扩张贷款(见表10、表11)。

表10 银行信贷是否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外部扩张的资金需求(%)

 

 

  银行贷款是否能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银行贷款是否能满足企业的外部扩张融资需要?

总体

62.1

37.9

28.7

71.3

东部地区企业

65.9

34.1

31.8

68.2

中部地区企业

56.4

43.6

23.9

76.1

西部地区企业

56.6

43.4

23.3

76.7

东北地区企业

60.2

39.8

29.4

70.6

大型企业

84.7

15.3

49.6

50.4

中型企业

66.1

33.9

33.4

66.6

小型企业

54.5

45.5

20.7

79.3

国有独资企业

68.3

31.7

37.4

62.6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61.5

38.5

27.8

72.2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69.3

30.7

38.7

61.3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59.7

40.3

间接融资方式篇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 他06-51240-7 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

间接融资方式篇3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均以超过GDP近多个百分比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储蓄率更是年年高居不下。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得央行实现“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在国内金融压抑,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产品不发达、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高储蓄使得信贷资金无处可用,银行无选择地多贷款,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而企业过分依赖贷款,势必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另外,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的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也极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因此,适度、合理地分流储蓄资金势在必行。高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口,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已迫在眉睫。于是,几度搁浅的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再呈呼之欲出之势,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力求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单腿”支撑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并举的“双腿”支撑,加大融资结构调整的力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发行股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呢?在目前的中国能否依靠“政策市”过急地去推动直接融资?这些问题很尖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如果说股市因为扩容而调整,这还只是股票市场的问题,而在加快直接融资的名义下大量发行股票,如果客观上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那问题就大了。况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证券市场已经到了危局的境地。目前市场的交易量极度萎缩,日成交量不足百亿;券商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当务之急应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看法似乎已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急切加快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此,将运用实证建模技术,对我国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协整分析,以探析适宜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并对未来的融资决策进行一定的经济思考。

2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的内生金融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清楚地说明了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并将储蓄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生产部门、金融技术收益的增长、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性技术选择以及证券市场外在性等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完成这种促进职能的中介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不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而间接融资则是指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是区分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根本依据。更准确地说,金融中介可以区分为简单中介和复杂中介,定义是中介显然是指诸如银行之类的复杂中介。

融资方式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是微观企业关心的问题,它对宏观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直接融资在融资公平、风险承担、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间接融资则有利于调动储蓄、扩大信用规模,便于宏观经济调控等。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融资者的约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很难给予具体的量化评价。从实践上说,各国具体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储蓄、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产物。对于金融结构或者说融资方式或融资模式的发展和演变,戈德史密斯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戈德史密斯通过考察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各国的金融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些惊人的共性,如金融资产总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逐步形成并存格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逐渐增强等,这些共性特征的出现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相伴随,而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演变为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乃至占据相当比重则构成了各国金融体系演变的主线。

从我国金融业和融资结构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到1990年,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发行的国债、企业债券的规模也很小。1990年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中国的融资结构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选择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数据以及经济变量的解释

第一,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收集了GDP、INDIRECT、DIRECT、PRICE连续15年的数据(2000―2015年),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将所采集的数据转化成一个统计分析数据集。

第二,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点击数据表左上角的功能按钮,选择define variables,在弹出的窗口中按提示定义变量名、标签及属性。将年份设置为字符型,其他均为数值型。

第三,解释经济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Price: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R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固定价格表示的GDP。其中RGDP=GDP/PRICE。Indirect:间接融资,是筹资者通过银行间接获得储蓄者资金的一种形式。Direct:直接融资,是企业自己或通过证券公司向金融投资者出售股票和债券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32相关分析

321绘制散点图,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入SAS/INSIGHT环境,同时打开数据集GDP选择菜单analyze到scatter plot(y,x),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变量RGDP作为散点图中y变量,选中INDIRECT和DIRECT作为散点图中x变量。由此得到,这些观测点随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22计算相关系数

散点图已直观的表明了变量间的关系,为了考查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SAS软件计算其相关关系。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下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multivariate(y’ s),在变量框中选中变量,生成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RGDP和INDIRECT的相关系数R=09926,RGDP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566,INDIRECT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815,均为正值,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同时由于相关系数均接近1,说明变量两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RGDP和INDIRECT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

33回归分析

331回归模型

从上述的相关分析可知RGDP和INDIRECT,DIRECT之间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要进一步考察其数量关系,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β2DIRECT+ε。进入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fit(x,y),选择变量RGDP作为y变量,选择INDIRECT和DIRECT作为x变量。

参数β0=118668,β1=05415,β2=-10598。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间接融资每增加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15%,直接融资每增长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0598%。

332显著性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将自动生成拟合回归直线的汇总说明。从中可以看出统计量决定系数(R-square)为09937,校正的R^2(AdjR-sq)为09927。说明RGDP的变异有9937%可以归因于INDIRECT和DIRECT 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有063%是未能解释的。R^2接近于1,说明其拟合优度较高。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方差分析表。从中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9481041,与其相应的P值=00001,表明原假设成立的概率仅为00001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参数估计表。从中可看到,3个参数β0,β1,β2的T统计量分别为18198,12249,-4002与T统计量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1,00001和00017表明原假设(参数为零)成立的概率均小于005=a,应拒绝原假设,即参数非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

333回归诊断

(1)是否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相同的方差,而在经济问题分析中有可能违反这种假设。SAS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会自动生成残差预测值的散点图。从中可看出残差有大体相同的散布,它表明等方差的假设没有问题。

为了验证残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拟合后残差图和参考线。残差图表明,数据点散布在参考线附近,近似于一条直线上,可以认为残差的分布与正态分布差异不大。

(2)共线性问题

由于经济变量往往随时间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就使得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即自变量之间有着严重的线性关系。具体可计算DIRECT和INDIRECT之间的可决系数R^2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来判定。可以得到R^2=09633,接近于1,方差膨胀因子为27284>1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解决方法一:在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中剔除一个F检验值较小的。从回归模型可知INDIRECT的F值为1500323,DIRECT的F值为161777远远小于INDIRECT的F值,可剔除变量DIRECT重新假设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 +ε。根据上述SAS的步骤重新得到回归方程为RGDP=13757+0367INDIRECT-DIRECT可决系数R^2为09852,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为867366,与其相应的P值=00001

解决方法二:由于R^2与样本容量有关,样本较小时,容易引起共线性(R^2 容易接近1)。该样本数仅为15,因而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再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则与经济增长呈较小的负弹性关系。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较之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和企业债券的严格限制是削弱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对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41自然倾斜的金融战略

对融资方式及其结构演变,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历史发展,顺应和维持这种金融倾斜局面而不人为推动或抑制,即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反之,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从而缩小或增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倾斜度就是人为金融货币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看,间接融资的市场化融资程度有待加强,证券市场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此,当前不应刻意去发展直接融资或扩大间接融资规模,简单地变换融资方式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减小金融风险。因此,应当推行自然倾斜的金融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

4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间接融资市场化程度

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和项目选择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效率。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真正商业化进程,将国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彻底的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完善的内控制度、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间接融资真正做到以市场化为基础。

43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金融发展是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出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的误区,应当首先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择优标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加快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再次是提高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加大对证券市场中介违法操作的监察和惩罚力度;最后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行政方式转向市场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4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直接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不等于股票融资,在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放弃企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总量的限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决定筹资的方式和数量;其次强化发债企业资产抵押和担保人制度,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再次要健全企业债券评级指标体系,树立中级机构信誉,完善对企业债券的评估机制。最后是开展金融创新,实现企业债券的上网发行,加强企业债券二级流通市场建设。

间接融资方式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方式 建议

资金对每个上市公司而言都是稀缺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筹资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上市公司作为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在融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尽管如此,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欠缺,上市公司在筹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融资的基本概念

融资就是资金融通,从广义上讲,融资是指资金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流动,弥补资金需求者资金短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也包括资金的融出。而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二、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

企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目前引用得较多的主要是以下两种分类方式:按资金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资金的融通是否通过媒介分类,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内源性融资(internal financing,或internal sources)是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过程,即企业发展过程中从初创时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到运营过程中的资本化。资金来源主要是原始投资,折旧基金、留存收益(包括各种公益金、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内源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内源融资是企业最有效率的融资方式,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性融资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处筹得资金,而不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来获得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外源融资具有规模性,有偿性,高效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外源融资(external financing)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根据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格利又将外源性融资分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证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的作用只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外源融资体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两大融资方式的优点对应对方在发挥融资功能时的融资劣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融资体系。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不是非此即彼,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从上市地点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境内上市或者是境外上市。不管是境内上市融资还是境外上市融资,上市公司都可以选择直接上市融资和间接上市融资。上市公司很难达到直接上市标准,但可以选择间接进入资本市场。间接上市可以避开企业所在地监管机构和证券市场所在地的监管机构的双重审查。上市公司以其他公司名义收购一家上市公司部分股份,实现控股后,将本公司高科技资产置换到上市企业后继续融资。间接上市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造壳上市、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大中性企业,特别是其中支柱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少部分的规模较大、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经营管理较好、经济效益较好、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类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上市,或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或借“壳”上市融资。虽然市场总量在不断上升,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很难主板上市融资。

从债券融资方式上看,债券融资是指通过发行有价债券融通资金的行为。债券是债务人开给债权人的债务证书,证书持有人可凭此证书在将来一定时期支付一定金额的利息,并在债券期满时向发行人要求收回本金的信用凭证。在我国,发债主体几乎都是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难以达到标准,这除了上市公司主观上的种种缺陷,如资信度差,风险大,也存在着客观条件的约束。客观上,债券融资和银行信贷同属于债务融资,我国企业债券是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补充。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有严格规定,企业债券完全受到计划额度的控制。国内的债券交易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与企业股票比较,数量少,规模小。

四、有效拓宽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多渠道提高融资比重, 这就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拓宽资金渠道。”十七大报告指出了我国将来一段时间的金融发展目标,加快建立我国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融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一些高技术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门槛高,退出困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创新服务模式和方式。政府、银行、企业要三方互动,有效整治金融环境,积极搭建企业信用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辅导工作,建立政、银、企三方交流定期会议制度,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互相交流、促进、融合和切入。

(2)建议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事业。中小企业银行可以以城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多方参股来建立。此外,建议尽快建立我国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市场,比如利用和创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在二板市场上市的企业,经过一段的考察与适应,达到交易所公开上市标准的则可正式挂牌上市。当其不再符合公开上市条件,则转到第二板市场,其原有股东的股份也在第二板市场交易,公司也可在第二板市场继续筹资。

(3)适度发展民间信用融资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今天,就应该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引导与规范、发展。

(4)建议设立创新基金,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融资租赁和典当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8;8

间接融资方式篇5

虽然中央与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也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加大了融资的力度,从而使民营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供求运行方面的原因,信贷支持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寻求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并取得进展时,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资本“浮出水面”,并且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运行规则,为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解除提供了新的方案。

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证明,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中期主要靠内源融资与外源直接融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导入外源间接融资。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初、中期发展阶段。因此,如何用市场化方法把充足的民间资本导入民营企业,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状况与结构分析

通过对浙江、江苏等地调查结果显示,同以前相比,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仍严重缺乏;相对做大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县级以下地域的民营企业资金特别匮乏。民间资本是民营经济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从资金需求量上看,通过对浙江、江苏、广东、福建、陕西等地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有80%的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占有了85.6%,有53%的企业反映连流动资金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90%以上的民营企业只得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

从企业规模看,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些特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已公开上市的企业,其资金相对较为充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困难。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17%的表示非常需要民间资金,年销售额在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的企业中,表示非常需要资金的占46%,而年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这一比例为2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这一比例降为10%。

上表显示了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不同而对民间资本的不同需求状况,年销售额在100万-1000万的企业对民间资本需求较大,而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需要民间资本这一项占比最高。企业的规模越大,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信誉等比小企业要好,同时也较易从各种途径获得资金,企业的融资本要求也相对的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中小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借贷无门,且有着比较强烈的扩张欲望,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比较强烈。

从企业的地区性差异看,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对民间资本的需求量越大,也更多地需要民间资本的支持。温州、台州、温岭三地区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0%、86%和79%,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地区这个数字要少得多,为50%。区域经济的活跃及信贷供给不足是产生民间资本需求的主要原因。

从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产业技术含量及产业层次高的行业,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反之,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其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也就越大。陕西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属于产业的低层次,融资能力弱,因而这部分企业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强烈需求。如广东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的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广泛,对民间资本需求也较弱。

从城乡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看,差别也很大。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使得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更加剧了城乡民营经济资金供求的矛盾。县域民营经济只能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维持生计。

二、民营企业融资构建

根据调查,我国各地民间资本供给充分,如陕西潜在的民间资本约有1313.46亿元,大部分处于闲置游离和等待状态。但民营企业对其需求强烈,需求量约为1582亿元,大部分企业却处于融资困境。要解决民营经济融资的市场失灵现象,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而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一国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内生性机制的构造。金融成长的内生状态是在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地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民营企业作为这种内生状态的微观金融主体,天生有着资金运行的市场规律与明晰的产权,从制度上避免了行政干预和转轨金融的弊端。内生性融资机制的存在和发展既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不存在所有制的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当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要成立社区民间金融服务组织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浙江、江苏等地可考虑在县级城市成立社区管理组织。该组织非同一般的金融机构,它是由自然人、民营企业自由参加、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市场运作的金融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搭桥、牵线,提供融资信息与融资服务,协调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融资规则,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按照行业规范、乡规民俗、制度和准则约束违法或侵蚀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反对违法乱纪等欺诈活动,保障融资安全,防范融资风险。

(二)要建立社区民间金融市场

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为民营企业资金余缺的调剂提供了场所,使现存的民间资本合法化,为民间资本的流通和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交易的平台,也便于留住自源性资金和吸引外源性资金。刚开始可考虑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县城市试点,待有了经济后再普遍推开。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着重于市场自身的培育和融资机制的完善,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各项资源的重新配置,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

(三)要选择符合内生性融资机制的融资方式

根据社区民间金融的特征、资本的供求状况、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设计创新融资产品是开拓融资渠道、实现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民间资本供给对接的关键。通常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有:1.内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不涉及任何中介,交易成本低,融资的阻力和摩擦小,融资的效率相对较高,适应于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稳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内源直接融资。要保持这一融资方式的优势,就必须调整融资的比例结构,克服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仅仅依靠内部集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扩大折旧和利润再投资的比例。尽管这种方式的改变具有规模小、发展慢以及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等缺陷,但它却是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2.内源间接融资方式。它适应于民营企业经过初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较大、外部资金介入困难时,社区金融组织或企业内财务公司通过发展行民营企业内部债券、信托存款、民间拆借、等金融产品在社区金融市场导入企业内民间资本。这种方式具有资产负债边界清晰、债权债务分明、收益稳定可靠、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特点,能发挥民间资本的私人相互信息、自选择机制等优点,也便于吸引分散的民间资本。但缺点是融资手续复杂,成本高,内源融资数量有限。3.外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能广泛地吸纳企业外部的民间资本,调剂民间资本因季节性、临时性、地域性供求余缺。它具有融资规模大,融资环境优良,融资条件高、投资回报稳定等特征,也能发挥民间金融的自发激励、辅助融资、资金互助等内生性市场化等优势。运用这种方式时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或在社区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导入民间资本。4.外源间接融资方式。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融资需求特大时,就必须向金融机构借款或通过票据融资。通常运用项目融资、并购重组、抵押担保贷款、票据承兑贴现等方式既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又能克服国有银行融资的所有制界限、信贷配给以及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融资数额大、融资企业信誉好、融资成本高等特征。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中期,选择内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为佳,其次再选择外源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当然这几种融资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目的是达到既能导入企业内、社区内民间资本,又能动员社区外民间资本,实现融资方式与金融产品的配合使用。

间接融资方式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投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050-06

一、引言

现代经济学认为,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再生和永续供给是一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基本上还是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建设对环境资源的透支行为较为严重,造成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付出的环境代价比较惨痛。要确保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实现,就必须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然而在国内,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环境保护投资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这种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投资意愿的低落与环境保护投资需求的高涨,直接导致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确保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研究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投融资特有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的作用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保护也是属于投资领域的范畴,必须遵循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投资主体将一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以增加资本或资本存量,同时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环境保护投资。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加强,人们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意识在日益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的需求也在呈逐渐上升趋势。然而,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在逐步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投融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日益旺盛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还很突出。

我国在“九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投资总额为4500亿元(占GDP的1.3%),而实际环境保护投资却只有3446.8亿元(占同期GDP的0.95%),比规划数小了1053.2亿元。可以看出,“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没有到位,资金缺口比较严重。“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提高一个百分点。从2001~2004年环境保护实际投资总额来看,“十五”期间较好地执行了环境保护投资计划,其中2004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了17.3%,但是这与环境污染造成的庞大的经济损失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投资额相比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现实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产品的外部性以及环境保护产业自身的特殊性所共同导致的(参见图1)。环境保护产品具有强外部性与准公共性,环境保护产业同时具有社会公益与产品经济的双重性的特点,使得其建设与运营单纯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下难以出现大量竞争者,从而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局面,限制了市场资金的进入。此外,环境保护产业运营的固定成本高,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这种特殊的投资特点较大地抑制了民间资本进入环境保护产业的积极性。环境保护这两种特性所导致的在环境保护投资中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性,极大地影响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环境保护产业的比例还很低,环保产业仍只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公众投资为辅。这与我国并不宽裕的财力状况所决定的有限的政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产生了较大冲突,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资金供需矛盾。

通过图1及以上分析可知,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与较为低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投资意愿,共同决定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依靠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必须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产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内在机制。而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改革与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其机理,如图1粗箭头所示。在图1中,粗箭头方向表明通过深化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机制改革和创新,可以激发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从而促进环境保护投资快速增长,以改善人类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对策

从整个社会资金流向和投融资内涵外延来分析,环境保护投融资主要应包括投资领域、融资领域以及贯穿其间的投融资方式。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置、体制创新和制度安排来充分激励和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并正确地引导和调控其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就我国目前而言,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应该做到:

(一)明确界定环境保护投资领域以及融资主体根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情况的不同,笔者将环境保护相关企业划分为公益性环保企业、经营性环保企业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如图2左部分所示。公益性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环保项目的企业,这种企业的投资规模一般比较大,其经营领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具有重大预期生态和环境保护效应,已经大面积(规模)严重影响公民正常生产和生活,大规模商业性资金不愿意进入。如负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环境管理与监督等企业。经营性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具有一定社会效益且经济效益也较为显著的企业,这种企业的规模不限。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良好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企业,一般属于中小型企业。这三种类型的企业建立后,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经营效益往往需要进行再融资;此时,其原创投资主体就变成了新的环境保护融资主体。

(二)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事权及其投资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因此,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或政府承担的,无所谓各投资主体投融资事权划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将

在遵循一定的投融资原则基础上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环境保护事权。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及事权如表1所示。

各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亦可以直接、间接共用。在各种类型环保企业中,公益性环保企业还将主要由政府来投资和负责,政府应从多方位筹集资金,无偿投资。而经营性环保产业的投资领域政府应该逐渐放开,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环保产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新途径及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对那些可盈利的环境保护产品或技术及其开发和经营事权,即经营性环保企业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则应该划分给私人(企业和社会公众)来进行投资和管理(参见表1)。此时,这些企业的原创者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

与此同时,各投资主体还可以采取间接方式投资环境保护产业(见图2右半部分)。首先,政府除了将财政收入和国债收入直接投入公益性环保企业外还可以通过采取新型投融资方式BOT、ABS等参与投资公益性环保企业,此时,其投资方式就是间接的。其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其间接投资方式可能不同。不管金融性企业还是非金融性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消费者它们都必须向国家交纳各种税收,这为政府财政收入提供来源,间接成为环境保护投资者;此外,所有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环保企业债券等,或是参与创业板块、新型融资方式BOT、ABS以及私人募集中,为各融资主体提供资金,成为间接投资者。除了以上方式外,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购买环保型企业的股票或为其提供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环境保护投资。最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间接投资方式主要表现为向政府交纳各种税收,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企业股票、创业板块证券以及为私募融资提供资金供给。

(三)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促成融资格局多样化

从市场经济招商引资的活动中,不难看出投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同样,在环境投资领域,应该首先关注融资的源头――环境投资主体。环境保护融资体系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以吸引和形成更为多元化、社会化的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即开拓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这也是属于融资体系的范畴。除了传统的投资主体――政府以外,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还应该包括本国企业、社会公众和国外投资主体。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不言而喻。而如上文所述,本国企业和社会公众除了直接投资外,还可以通过采取间接方式成为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把国外投资者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种投资主体,有其客观性和重要性。因为,在今后15年,全世界对绿色工程贷款的投资银行数量将增加2倍,这些资金将把环境保护项目作为贷款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重点。因此,努力争取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环境保护企业建成后,不管其原始投资者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公众或是外国投资者,这些企业可以采用的融资方式如图2左部分所示。图2表明,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环保企业的融资方式除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国债投入外,还可以采用银行贷款、国际信贷和新型融资方式BOT、ABS等融资方式。由私人主导的经营性环保企业的融资方式在获取创始人的原始投资后,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私人募集等方式进行融资;一些经营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可以争取上市,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以高科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通过银行贷款和私人募集等方式融资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受其规模和资本较小的限制,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进入国内股票市场融资,可以尝试向国内中小板或香港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从整个社会资金流向来分析融资体系,在图2左部分所列的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国外投资者所可以选择的各种投资方式也都是属于社会经济体系的融资方式。这样,在整个环境保护产业领域中多种融资方式的串并联,共同形成了一个十分齐全的、多样化的融资格局,如图2所示。

(四)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渠道

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除了要继续加强政府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外,更需要进一步拓展环保融资的新思路,采用债券、股票、创业板块和新型融资方式如BOT、ABS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以及采取银行贷款、私募方式与国际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见图2),这些融资方式在前文都有涉及,这里做进一步的分析。

1.进一步通过财政收入融资。在环境保护中政府还应该成为公益性环保企业主要的建立者和经营者。政府的部分财政支出依然是环境保护重要的融资方式。当前,加强环境保护的政府财政收入融资方式要做到:首先,逐步做大做实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中设置生态和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资金科目。其中,中央财政主要从当年新增财政收入中解决,地方财政则主要从所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的一部分以及当年地方新增加的财政收入中解决,其次,设立新的税种(如巧境治理税或生态环境补偿税)以筹集资金,用于建立国家和省两级专项生态和环保基金。使用上,主要采取周转金和有偿使用方式以及招标、政府采购等形式,重点投向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项规划的建设项目和工程,以及用于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交纳垃圾、污水等处理费后的部分补贴。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阶段将现行各级地方政府收取的针对各类企业交纳的污染排放费和城镇居民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以及相应的罚款收入等逐步过渡到由费改税。最后,加快政府资产变现,并且作为扩充财政专项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出售现有国有环境保护企业资产产权、转让经营权和特许经营等形式所取得的政府收入,以及允许条件较好的环境保护类上市公司在国有股减持上所取得的变现收入,都可以按比例纳入同级政府财政专项科目。

2.挖掘并创新资本市场融资。环境保护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债券融资方式、股票市场融资方式、创业板市场融资方式和BOT、ABS等新型融资方式。

(1)债券融资方式。债券融资方式包括国债融资方式和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国债融资是政府将发行国债的一定比例作为财政支出投入到环保产业,这是一种间接的环保融资方式。对于政府而言,仅仅依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则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因此,应该大力利用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环保产业。环境保护企业还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债券,进行企业债券融资。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更低。由于我国企业债券项目的确定一直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总体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政府将提高在产业政策下对环保产业的

支持,在按照行业发展规划管理债券发行的体制下,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将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环保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环保企业债券融资将具有巨大潜力,这也为缺乏资金的环保产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融资机会。

(2)股票市场融资。在现代经济中,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越来越明显,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是金融支持环保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对于效益好规模大的环保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推荐上市。在上市公司的审批上,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加快从事环保投资的企业的上市速度,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社会融资实现企业资本的筹集和扩张,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

(3)创业板市场融资。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以高科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但由于其规模和资本一般都比较小,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进人股票市场融资,可向国内中小板或香港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

(4)BOT、ABS、和环保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一运营一交付)。采用BOT方式进行环保融资,是指通过政府或所属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特许协议,准许投资方开发建设环保项目,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独立经营获得利润,协议期满后将项目有偿转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BOT实际上是由于缺乏资金建设项目而利用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BOT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由于具体操作不同,演变出TOT(转让-经营-转让),UBFO(设计-建设-融资-运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BOLT(建设-拥有-租赁-移交)和BRT(建设-出租-移交)等形式。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资产证券化融资),是指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为保证,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高档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证券融资方式。然而,由于实施ABS要求较高的市场成熟度以及较健全的法律体制支撑,目前在我国直接进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目前绝对不能实施ABS,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将符合要求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资产实施证券化后在国外发行,这样可以避开国内严格的法律限制,利用国际投资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实力,并且在与国际投资银行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迅速获得操作技术,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在国内展开。同时,我们一定要抓紧制度创新,争取早日实现在国内实施ABS方式融资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将国际债券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利用到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此外,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环境保护融资还可以采用发行环境保护和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等形式。发行是政府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公共需求所采取的一种辅筹资手段。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当前,已有一些地方建立了政府环境保护基金、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环境保护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团体等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和资金渠道,丰富了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主体和融资载体。

3.合理采用其他方式融资。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收入和资本市场进行环境保护融资以外,还应该采取如下方式融资:

(1)银行贷款融资。银行贷款依然是环保产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的特点,且大多环保企业当前规模都还较小,所以从银行直接取得贷款较为困难,事实上环境保护银行贷款的融资规模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当前,国家必须针对环保类企业的银行贷款采取更高的利率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以加强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中的运用。这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以市场融资为主但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和技术开发与运用,以及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大中城市的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境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等。

(2)私募方式融资。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连续遭遇低谷,融资能力有较大下降,股市不景气,使监管部门对拟发行股票企业的资格审核变得更加严格,并加大了对股票发行节奏的控制。在股票市场融资日益困难的情况下,环保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取得大规模的融资。因此,环保企业可以转向私募方式融资,在当前公开发行日渐紧张的情况下,面向金融性企业、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少数私人的私募发行可以替代IPO融资方式,以满足环保产业融资的需要。

间接融资方式篇7

【关键词】筹资方式 筹资顺序

一、企业筹资方式

(一)筹资方式介绍

根据不用的标准企业融通资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以一年为界限)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按照是否借助中介机构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范围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不管采用何种分类,常见的融资方式有7种,分别是: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留存收益、融资租赁等。其中,前五种为外部筹资,后两种为内部筹资。

(二)对比内、外部筹资方式

内、外部筹资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就内部筹资来说,不需要发生筹资费用,筹资成本主要是使用自有资本而引发的机会成本。但动用内部资金会使得股利分配受到影响,引起股价不利的消息;就外部筹资而言,企业必须花费必要的筹资费用来获取资金,相对来说成本较高。例如,银行借款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发行股票需要支付给股东股利和分红以及发行等。企业承担的风险相较于内部筹资来说会更高,如,借款无法到期偿付,股票发行引起后期负担的过重等。

二、啄食顺序理论与我国筹资方式选择现状

啄食顺序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提出的,他认为企业融资的顺序原则是: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也就是说,企业融资首先应选择内源融资,当企业无法进行内部筹资时,间接融资好过直接融资;当间接融资不通时,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优于发行股票。但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同,各国具有其独特的经营环境,企业融资并不一定遵循了该顺序,各自有自己的偏好。

就我国目前而言,企业选择融资方式并未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其主要表现:第一、企业偏向于外部融资。相对于内部融资而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多考虑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这主要是受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少内部积累的影响;二是、企业外部融资按照银行借款—股票融资—债款融资的顺序进行。可以看出,在我国间接融资更受筹资者欢迎,银行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据重要比列,是因其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不需要发行费用,只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就可以。三是、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优于债款融资。股票融资相对来说成本较低,我国在股票股利分配方面,低分配和不分配现象较普遍,且股权融资不需要到期偿还,而债务融资却需要在一定期限后支付固定本息。

三、企业筹资方式的合理选择

要确定最佳的筹资方式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作者认为企业应处理好以下方面:

(一)做好融资需求预测,合理估算企业融资需求量

进行融资需求预测是企业制定融资计划的前提。企业只有知道融资需求才能合理安排融资计划,否则可能引起资金周转不灵或者筹集过多引起筹资成本过高等。预测是给人展示一种未来各种可能的前景,促使人们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这种预测和计划是企业超前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其对不确定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从而减少不利事件带来的损失,把握机会带来更多的收益。常用的融资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二)了解影响筹资方式的因素,合理选择

在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之前,决策者需要了解影响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些因素包括:融资成本的高低、融资风险的大小、融资规模的大小、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融资时机是否合适、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等。企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或者组合进行融资最为合理。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应选择融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对企业控制权影响较小的融资方式,同时在融资时也要把握好融资的时机,确保资金的顺利到位。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考虑资本结构问题(负债与股东权利比例),筹资方式的选择要有益于企业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企业利用负债来提高经营效益,规避风险。

(三)制定适合企业发展规划的最佳的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是一种企业筹资行为的全局性的谋划,主要包括筹资规模的中长期规划、资本结构区间的控制、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搭配、筹资期限与资产的组合、筹资效益与风险的均衡等。企业实施筹资战略目的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谋划,形成最佳的筹资组合,以达到使筹资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筹资结构最优的目的。

具体来说,企业可采用的筹资战略有四种类型:极端保守型战略、保守型战略、适中型战略和积极型战略。采用前两种战略风险较小,筹资成本会较高;适中型战略筹资风险一般,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一般;积极性的筹资战略筹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会很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是企业常采用的一种筹资战略。但是,作者认为在选择筹资战略时应结合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滥用积极性的战略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

(四)做好融资的无差异点分析,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企业确立好筹资战略后,需要选择与该战略相匹配的筹资方式。采用无差异点分析的方式,对各筹资方式进行比较,确立在某个需求段相应的最优的筹资方式。该方式是根据对未来息税前收益或销售额的预测,通过无差异点的分析(即EBIT—EPS分析)来确认融资方式。采用该方法企业通过对未来的预测,依靠计算和模型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以无差异点为界限的不同区间相对应的合适的筹资方式。

总之,笔者认为,各种筹资方式不分优劣,没有最好的筹资方式的存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并不能完全遵循筹资顺序理论来选择筹资方式。理性的决策者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企业当前情形的最佳的筹资方式。别的企业运用的成功的筹资的案例并不能单纯的照搬,每个企业发展状况不同,财务环境和经营环境也不相同,利用科学的流程选择合适自己情形的筹资方式才是最好的。

间接融资方式篇8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资本结构理论;信贷配给理论

银行倾向于保重点客户,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进一步增加。能够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大多上调15―50%之间,部分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济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与其重要地位相对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 中小企业的分类标准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

2 企业融资的内涵

“融资”,顾名思义,就是资金融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它是一种资金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从狭义上讲的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3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分类

3.1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3.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用的不同渠道,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3.3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按照股权融资过程中形成的产权关系,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债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主要是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不是用于资本项下的开支。

4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4.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如果企业只采用权益资本和负债两种融资方式,那么总资本成本率就是权益性资本成本率和债务性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成本率。而企业的目标又是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由此可见,在企业息税前盈利既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时,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了最大值。因此,衡量企业是否实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主要是看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最大或资本成本是否最低。杜兰特(D. Durand, 1952)将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折衷理论)。

4.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折衷理论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该理论并非依据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会产生偏差。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3 新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在MM定理和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博弈论、融资次序理论、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并深入到企业内部和制度方面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展开了研究。

4.4 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是指在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对商业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的状况,它是信贷市场的一种典型现象。Keeton(1979)提出了两种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在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被拒绝,即使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给定的借款申请人的借款申请只能部分地被满足。

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较强的解释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济宁市也不例外,因此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信贷配给模型所揭示的信贷配给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含义,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4.5 关系型贷款理论

中小型企业关系贷款理论最早由Greenbaum和Thakor(1993)最早提出。他们认为当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企业就会寻求变通的方法。通过与银行的长时间的交往,企业可以与银行建立更紧密关系。而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银行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关系”将银行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间接融资方式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策略;融资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30多万户,创造了全国GDP的60%,缴纳税金占总量50%,吸纳75%以上城镇就业人口。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融资难却仍然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美国次级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既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中小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作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后盾。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更成为中小企业领导者的“心病”。企业如何以最小的资本实现最大的投资收益? 如何巧妙争取政策优势和运用科学的融资为企业服务?势必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敲门砖。

一、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中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50%以上;其次是借贷期限较短且数目普遍不大,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另外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衡量一个成功的企业并不仅看其能否筹到或筹集多少资金,还要视其筹资过程的合理组合及他们之间的能力转换,既要注意到不同限期的筹资方式的配比,又要充分考虑各种筹资渠道风险。一是能否抓住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扶持。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任务之一便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务院总理强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表示优先考虑吸引更多资金上市,这为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二是要加大力度解决自身资信水平,提高信用意识。市场经济本身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把信用看成成长发展的生命线,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符合银行发放信用贷款要求,也缺乏房屋等可向银行抵押贷款的不动产。中小企业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诚信谋求长远发展、以诚信获取所需资金。三是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味指责银行或中小企业本身都不是解决办法。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中小企业不仅要借助“协会、行业”等组织向政府和社会呼吁政策和支持,更需要新观念和新政策的出台。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中小企业要突破只能适应而无力左右外部环境的束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灵活性、机动性等特点,积极地寻求和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要适应融资环境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有超前预见性,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反馈信息,准确预测影响融资环境的因素变化及趋势,以寻求最佳时机,大胆决策。

1.融资总收益大于融资总成本

企业进行融资之前,先不要把目光直接对向各式各样令人心动的融资途径,更不要草率地做出融资决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企业必须融资吗?融资后的投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经过深入分析,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如何融资。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2.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由于企业融资需要付出成本,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责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如果企业筹资不足,则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3.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高额负债,必然要承受偿还的高风险。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大不一样。企业为了减少融资风险,通常可以采取各种融资方式的合理组

合,即制定一个相对更能规避风险的融资组合策略,同时又能谋求最大收益,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

融资的方式和渠道很多,评价企业资本状况不仅仅是筹资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资本结构的优劣。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采用的融资方式有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企业保留盈余三种,此外,还有项目融资、政府基金、DPO等方式,这些方式之间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在企业进行融集资金方面却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因为每种融资方式都有着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企业使用这些融资工具却不能孤立、单独地使用。

1.直接融资(股权性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2.间接融资(债权性融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3.企业保留盈余。企业保留盈余主要是企业要增加投资时用应付给股东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其融资的性质相当于股权融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股份有限公司。

4.BOT项目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时,政府给予企业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采用BOT方式比较容易得到一些财团的支持,其在融资时主要是将项目抵押给财团或金融机构,然后进行建设,建设后从经营的利润还款,或卖掉某个经营期给金融机构或财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共工程设施,比如,公路、桥梁、大型电站等,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吸收财团作为股东,然后以这个公司为工程建设承建主体,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政府通过银行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并给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进行经营,经营期限满后,整个项目工程就归政府所有。

5.政府基金。目前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但是要获得这些基金必须符合一定的政策条件。

6.DPO。所谓DPO,就是互联网直接公开发行,即证券的发行者不通过承销商或投资银行公司,通过在互联网上上市信息、传送发行文件,从而直接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还没有出现DPO这种融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融资方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它也的确能解决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我国可尝试着引进这一融资新方式,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可加以推广。不管怎样,我们可以预计,DPO必将蓬勃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特别是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上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有所好转。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此前,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有关机构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抑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余额、风险损失给予一定奖励与补助,并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计划通过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比例。在2007年10月22日召开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来自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的高层主管均表示,目前占我国GDP60%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主要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今后将加大各方面政策扶植力度,减轻税收负担,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创业风险投资和私人股权交易。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北京市发改委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中小企业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搭建了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基金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智能高效企业间接融资服务平台;四川省政府也将要出台《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这份意见明确要求全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根据各自市场定位,将中小企业业务由小做大,并且要占有足够比例。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王伦道. 企业资金融通实务[M]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间接融资方式篇10

关键词: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必然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融资租赁比较适合生产、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有良好销售渠道、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出现暂时困难而需要及时购买外国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来扩大生产规模的中小企业。融资租赁能通过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就能把企业的资金和设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比如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技术与设备的提高。下面就我国与西方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进行谈论。

一、融资租赁业概述

假如一个企业现在没有足够的现金去购买十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是由于这个企业发展的需要,该企业必须去购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去扩大生产的规模,因此在这个时候,企业就可以去给生产设备的厂家协商并达成一种协议,此时企业这方被称为租赁方,生产设备的厂家被称作出租方。出租方可以融通资金,为租赁方提供所需的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该交易涉及到出租方、租赁方和供货人三方的利益,三方必须签订租赁合同、供货合同等合同。出租方并要与租赁方签订租赁合同,将购买的设备租给租赁方使用,租期大部分就是相当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期。在租赁方的租赁期间内,租赁方应该定期向出租方交付租赁设备的租金。在整个租赁的过程中,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方所有,租赁方在租期内只是享有设备的使用权而不具备设备的所有权,租赁方不能私自把设备再转卖给其他的人,这是不合法的。在设备的租赁期间内,如果设备出现了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出租方都会给租赁方免费提供技术上的问题。在租赁期满以后,租赁的设备可由租赁方购买下来、续租或者是退回出租方。

融资租赁从其本质上来看,是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它是为解决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不足、但是由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购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融资租赁,就相当于给企业贷了一笔贷款来购买企业生产上所需要的设备。融资租赁用租赁设备的形式,为企业的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出租方把生产设备租赁给企业生产使用,企业只用按期付给出租方租金,可以避免企业因为生产的需要而在银行一次性贷太多的款项。融资租赁把先进的设备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以租赁的方式传给了许多的企业,这一做法给大部分的资金力量不是太雄厚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这些中小型的企业可以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就在整体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先富带动后富的行为。

二、融资租赁业的分类

融资租赁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形式:第一种是普通的融资租赁;第二种是直接式的融资;第三种是间接式的融资;第四种是回租式的融资租赁;第五种是委托式的融资租赁;第六种是项目融资租赁;第七种是经营式租赁;第八种是国际融资再转租赁。

1最普通的租赁方式。最普通的租赁方式就是指,租赁方在自己企业的生产方面需要租赁某一种生产设备,于是租赁方就会去联系又这种生产设备的出租方,出租人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估,看该租赁方是否有偿还生产设备租金的能力,在确定了租赁方有偿还该生产设备的租金的时候,出租方就会把租赁方租赁的生产设备等租赁物件租给租赁方去使用。在整个的租赁期间,租赁方是只享有这些生产设备的使用权而不享有设备等的所有权的,并且在这些设备的租赁期间,出租方可以给租赁方提供一些生产技术上的建议。

2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就是指,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资金的供求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这样的融通资金的方式就叫做直接融资。那些需要资金融入的中小型企业与资金的提供方等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就可以进行资金的转移。直接融资仅仅只牵扯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资金的供求方着两者的利益,并不牵扯第三方。这种直接融资的方式比较的简单,牵扯的企业也比较的少,可以极大的减少了企业之间的关于资金方面的纠纷。

3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企业或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等等,将他们暂时闲置的资金先提供给金融中介机构,然后那些需要资金的企业就会找到这些金融机构来进行融资,这种融资的方式就被称作间接的融资方法。

4回租式的融资租赁。回租的融资租赁是指,租赁的生产设备等租赁物件的生产者先将设备按市场价格卖给出租人,然后出租人再把生产设备等租赁物件租给租赁方去使用。

5再度租赁的租赁方式。一些企业的生产设备由于过多而造成闲置,企业为了避免生产设备的浪费,就会把这些闲置不用的生产设备租赁给其他的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再把这些生产设备再租给需要这些生产设备的企业。这种租赁的方式就叫做再度租赁。这种租赁方式不仅再过内使用的比较多,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租赁方式。比如中国的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它先从国外的一些国家融资并租入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等租赁物件,最后再把这些生产设备等租赁物件租给中国其他需要该生产设备的企业。

三、我国与西方融资租赁业的比较

1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世界租赁业并非同时在世界各国同时产生,而是呈阶梯状的兴起与发展,首先在五十年端于美国,在六十年代开始传入欧洲和日本,七、八十年才扩散到拉美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租赁业起始于美国,1954年,美国租赁公司成立,标志专门从事设备租赁业务的现代租赁企业诞生,并奠定现代租赁企业的雏形,此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美国租赁业的飞速发展,欧洲各个国家也不甘落后,近代设备租赁也逐渐兴起,一直延续至今。德国租赁公司成立,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随之而兴起一大批租赁企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融资租赁的认识源于对外开放,并且使融资租赁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2租赁业规模比较。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租赁业呈现出不同差异,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经济投资的减缓,使得租赁业发展出现下降趋势。欧洲租赁业在90年达到高峰,以后一直处于徘徊阶段。亚洲租赁业起步晚,但也一直稳步增长,直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亚洲地区投资的减速,亚洲租赁业也开始下降。而我国租赁业发展不平衡,处于平缓发展中。进入2007年以后,我国的融资租赁业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

3租赁业交易主体比较。随着各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使得我国对现代租赁业在认识上有一定差异,且交易主体、客体及其交易形式呈现出较大差异性。租赁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为英国与美国,其租赁主体形态主要有四种。银行所属或银行有关的租赁企业,使之成为银行出租者,并随着美国政府逐步放宽对租赁的控制,使得租赁业得到飞速发展。美国租赁市场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是制造商系统的租赁机构或租赁子公司,这些制造商的租赁子公司己经成为美国租赁市场上重要的设备出租者,他们不仅经营母公司的产品,而且也帮助客户获得其它各种所需租赁的设备。欧洲大陆的租赁业主体主要是银行所属的租赁企业,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将租赁当做销售产品的新手段,并将其加入到租赁队伍中。我国的现代租赁业发展较晚,租赁业主客体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现代租赁业主体按所属主管部分来划分主要有两种,银监会体系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和商贸委体系下的融资租赁公司。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和内资租赁公司都属于商贸委体系下的租赁公司类别。

4租赁业交易客体比较。在租赁业相对成熟的国家,租赁对象比较广泛。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租赁对象也有差异,发达国家计算机等信息产品比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生产设备租赁比例较高。美国租赁对象比较广泛,租赁公司除房地产外,几乎各种产品均可租赁,包括个人用品以及公共设施。

5租赁交易形式比较。现代租赁交易形式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创新一直是该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世界各国租赁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体现为租赁交易形式的差异。美国一直是租赁业的领导者,其交易形式也较丰富,不仅包括直接融资租赁、联合租赁,而且还包括杠杠租赁。在德国,租赁公司经常与制造商合作,将租赁作为他们产品营销的有效工具,制造商也会提议客户从他们的合作租赁公司租用产品,以保证是真正的融资租赁。我国早期的租赁对象主要是由国外引进的先进生产设备。而现在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交易形式已经日趋多元化了。

四、我国融资租赁业风险及对策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融资租赁企业对西方国外的市场的调查或了解的不够深刻,都会存在产品在市场上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国际的融资租赁交易的时候,一定要先对国际的市场线调查了解的详细深刻,这样才能够大大的降低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融资租赁行业也是属于金融方面的行业。因此融资租赁行业最容易出现的风险也就是在金融方面容易出新的问题。在我国进行融资租赁方面的交易的时候,交易的最大的风险就是租赁方的还租能力。在出租方把生产设备租赁给租赁方之间,就应该对租赁方的生产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租赁方有偿还租金的能力,之后再把生产设备等租赁给租赁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相应采取以下对策:关于我国融资租赁方面的管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策的问题,因此要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政策、条例以及规定协议,只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融资租赁业才会发展的更好。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各国之间进行融资租赁,以便更好的借鉴和吸收各国的先进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准入门槛高限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应降低这方面的标准,大量鼓励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应设立统一的融资租赁监管机构,以便于来更好的监督和管理融资租赁业。还应该加大防范风险的措施,因为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交易的形式,会存在很多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加大采取防范风险的措施。培养精通租赁业务的决策人才、管理人才。加强各国之间要把握好合作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借鉴,达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姜仲勤编著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4):36-98

[2] 杨健我国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10(03):27-86

[3] 钟晶晶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浙江大学2009(04):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