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十篇

时间:2023-07-14 18:05:57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1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德国银行制度;支撑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的企业融资大部分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非常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非常不协调。据统计,2011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约75%,同期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为14%。因此,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的呼声不断增大。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由于没有条件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障碍。国内的很多学者建议,要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学习英美等国家相关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作用,缓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然而,德国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由银行所主导,却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与德国的金融体系十分相似,都是由银行主导,资本市场都不发达,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经验,尤其是在德国银行制度的建设方面。从而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融资作用,使我国在资本市场规模较小,资本市场不可能一步发展到位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内涵,分析了这两种融资模式所依赖的制度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状况,说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解决德国企业融资问题方面成果显著;第三部分分析了德国间接融资模式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找出这一模式的支撑体系;第四部分对我国改革融资制度提出建议。通过对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分析,说明并不是只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才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要制度建设合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能解决好企业融资问题。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今后对银行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功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风险及其管理

1. 风险配置――融资的本质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即资金从供给者手中流转到需求者手中。这个过程可以用直接的方式实现。比如,企业上市募股集资或发行企业债券集资。也可以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比如,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等。但不论哪种方式,融资的过程都是一个有风险的过程。当资金需求者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股票和债券得到资金后,有可能发生违约现象,即资金获得者无法按约定的期限偿还贷款或者支付股息、红利。这种违约风险始终伴随着融资这一过程,作为融资的一种本质特征存在着。

一般来说,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不会相等。大部分情况下,资金的供给要小于资金的需求。有限的资金如何以最佳的方式配置到需求者手中是金融体系值得研究的问题。资金的配置伴随着风险,如何以最低的风险合理配置资金是金融机构的任务。说到底融资过程就是一个风险配置过程。一个合理的金融制度就是将有限的资金以最低的风险配置到需求者手中的制度,从而达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

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与管理

作为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大小也不相同。直接融资,一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方式,直接从资金供给者手中获得资金。这种融资方式风险相对较大,因为资金供求双方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一些小额资金供给者,没有能力监督资金如何被使用。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人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一旦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经营不善,投资人将面临直接损失。而间接融资,一般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一个将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专业的监督。很多国家都有存款保险机制。因此,资金供给所面临的风险较小。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也面临着风险。一般来说,当企业发生违约行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遭受损失,储户不会遭受损失。总的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要远远大于间接融资的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两者的风险配置效率与成本也因各自的不同而不同。直接融资,以股票市场为例,企业想获得资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或评级部门的评级后,才能获得上市许可,发行股票,进行挂牌交易。而这个过程所依赖的资本市场的制度和评判标准是否完善,是否合理决定了风险配置效率与成本的高低。而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例,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为项目的建立、论证、报批以及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经营能力,行业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审查的费用。间接融资风险配置效率的高低依赖于银行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比如,银行贷款是否有合理的担保机制等。对这两种融资模式的风险配置效率进行简单地对比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效率的高低依赖于一个经济体的具体的金融制度。两种融资模式的融资效率也会因为金融制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结果。

总的来说,两种融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够合理设计制度,有效进行风险管理,都可以达到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德国的间接融资模式及其发展

1. 德国主银行制的融资模式

德国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即银行是全能的银行,不仅办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办理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相关方面的业务。不同于美国银行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独立经营。德国的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加上各个业务之间信息共享,互不保密,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德国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德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不能直接发放给企业,而要经由往来银行执行。往来银行负责调查其企业客户资质和抵押物,然后向资助银行提出申请。所以,资助银行与往来银行的合作是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或申请上市,必须向往来银行提出申请。企业得到贷款后,担保银行最多为80%的贷款提供担保,往来银行承担其余20%的责任。往来银行和担保银行会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这就使得银行在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实行严格监督。德国法律规定,银行可以对企业持股,所以企业的日常经营始终在银行的监督之下,企业获得的贷款发生违约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了企业进行融资的最主要方式,企业的发展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

2. 德国选择间接融资模式的原因

英美等发达国家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大部分企业通过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德国企业以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德国银行的混业经营制度决定了银行具备足够大的能力为企业进行融资。德国银行是全能型银行,可受理金融行业几乎所有的业务,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德国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申请贷款或者申请上市都必须向往来银行提出申请。所以,企业融资必须经过银行,加上德国的银行规模较大,资金充足,联邦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所以银行贷款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

⑵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了银行的作用,使企业的发展与银行相结合,有利于市场竞争在良好的秩序下进行。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支持,通过银行这一中介可以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便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也体现出通过市场经济保障下的市场公平竞争的理念,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⑶德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族企业,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一个人,强调对企业的掌控权。家族企业在德国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约95%。家族企业如果进行股权融资,会使企业的所有权分散。所以,德国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银行进行贷款,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而不是通过上市融资等其他直接融资方式。

3. 间接融资在德国的实践结果

间接融资作为德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融资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德国得到了比较成功的解决。加上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德国所有企业中约99.7%都是中小企业,约70%的雇员效力于中小企业。德国人将中小企业视为经济的基石。在融资方面,德国政府主要通过“欧洲复兴计划”的特别基金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融资计划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作为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从1948年成立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为德国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这两个融资工具共为德国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164亿欧元,帮助了7.25万家企业,中小企业80%的融资都是来自于银行信贷。德国的中小企业创造了超过50%的GDP,并为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2年,超过1500万员工与中小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目前,德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约有8000家,在欧洲占局领军地位。

由此看来,虽然德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但是德国的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这就说明建立合理的融资制度,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作用,是可以解决好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

三、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支撑体系

1. 主银行制的风险配置机制

德国的银行进行混业经营,业务领域多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分业经营的风险。如果一项业务经营不善,则可以从另一项盈利的业务获得资金,降低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同时,混业经营也使得银行资金来源广泛,银行具备充足的资金,能够应付各方面的资金需求。所以,德国银行的规模都比较大,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对于企业贷款来说,德国银行制度充分地做到了降低贷款风险的目标,使得风险能够合理配置。如上所说,企业一般会有合作比较紧密的银行,称为往来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代表企业提出贷款请求。德国的担保银行为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并同时对企业进行相关的监督,也进一步降低了贷款违约的风险。除此之外,联邦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不会直接发给企业,而是发给银行,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评估后再发放补贴。这些制度都保证了以最低的风险发放贷款,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使资金能够以最小的风险得到利用。

2. 联邦政府的风险分担制度安排

德国联邦政府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监督,在保障银行能够正常运转和降低金融风险方面有着良好的制度安排。德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了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的能力、债务清偿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一般来说,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比较高。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联邦政府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专门设立的政策性银行,由联邦直接出资,贷款违约风险由政府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政府广泛立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严格监督,再加上银行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及银行与企业的紧密关系,都使得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以最低的风险得到使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企业经营信息公开,财务透明才可以得到贷款,资金的使用在严格的监督之下。

3. 基督教文化的信用促进机制

德国作为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宗教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思辨力非常强的民族,德国人的理性精神和法治观念非常强烈。德国人办事遵守法律,服从制度的安排,做事非常认真,守时等等。直到今天,传统的宗教文化依然深刻影响着德国人的行事风格。这是信用文化能够在德国深深扎根的重要原因。企业贷款违约的风险比较小,这与企业经营过程比较规范,严格按照制度安排来办事,弄虚作假的概率较小有很大关系。德国人办事按照“法,理,情”的顺序,而不是东方文化的“情,理,法”顺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信誉都比较好,经营比较正规,信息能够及时公开,有效地保障了间接融资模式有着良好的信用基础,良好的信用文化作为支撑,大大降低融资风险。

四、结论与启示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模式虽然融资方式不同,但只要通过制度的合理设计,都可以有自己适用的空间。直接融资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并且,企业要进行现代化管理,做到财务透明,信息公开。一个运行良好的间接融资市场需要银行能够准确获得企业的经营信息,了解企业的发展潜力,需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监管的制度。说到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模式都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运行。

2012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31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融资分别为22551亿元和2508亿元,这两者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为15.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非常低,大部分企业都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资金。从德国发展间接融资的经验来看,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不能一味地偏向国有大型企业,忽略中小企业。应该把力量更多地用在发展中小企业上,使中小企业能够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比如,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用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扶持其发展。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使银行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这样,银行可以为企业进行贷款,同时又降低了风险。其次,我国银行可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力量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发展很落后,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必须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制度,同等看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企业要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革,做到正规经营,信息公正、公开。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为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清河.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2009(11).

[3]史世伟.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原则、制度和创新[J].国际经济评论,2004(6).

[4]王莉.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05,21(5).

[5]陈柳钦.德国金融业经营及其监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4).

[6]戴群中.德国全能银行体系与混业经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07(2).

[7]李小菊.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

[8]陈柳钦.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75).

[9]文英.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的比较分析[D].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2011.

[10]林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德国扶持中小企业之借鉴[D].厦门大学,2012.

[11]Norden, Lars& Weber, Martin. Funding Modes of German Banks: Structural Changesand their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10) 38:69-93.

[12] Allen F, Capie F, Fohlin C, et al. How important historically were financial systems for growth in the UK, US, Germany, and Japan?[J]. US, Germany, and Japan, 2010.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 他06-51240-7 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3

关键词:直接融资模式 比较研究 借鉴

一、前言

企业的直接融资主要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作为资金直接提供方介入的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企业在直接融资的模式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资金盈余方以直接交流沟通的方式与资金需求企业达成协议,或是通过资金盈余方在金融市场购买资金需求企业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再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企业使用的一种方式。

二、我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

直接融资作为一种媒介储蓄与投资,促进资本形成的有效机制,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对深化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我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缩减企业投资成本、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

(一)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和扩大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将会对证券市场的完善起到推进作用。

(二)缩减企业投资成本

我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大多采用间接融资的模式,当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低谷时,往往因间接融资带来的还本利息等债务而产生极大的负债压力。而采用股权直接融资的方式,企业一般只需支付红利与股息即可,由于不用还本,也有效缩减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并降低企业资产的负债率。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融资仅仅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风险集中。贷款市场由于限制因素比较多,尤其是在信贷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畅,严重时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直接融资模式可以逐步摆脱短、中期融资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提高融资灵活性,增强企业融资的稳定性。

三、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企业直接融资模式作为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企业以债券、股票、证券等作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根据我国的政策及融资方式的不同,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较容易在资本市场中获取直接融资。

(一)以股权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股票IPO的上市已经成为了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从国内现状来看,大型企业大多已经上市或正在上市,因此采用股权融资已经成为此类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新股的发行可为企业创立一个可持续的融资平台,当企业上市之后,只要IPO资金的使用情况与盈利能力符合相关要求,便可以配股、采取增发等方式来筹集股本。例如,对需要通过资本扩张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资产重组的上市企业而言,其可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母公司、同类企业、关联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实现直接融资。企业采用以股权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时,必须要根据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来严格履行相应义务,对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收益复利增长等加以重视,并全力维护股东的利益,保护良好的信誉,促进可持续的融资能力。

(二)以债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大多通过发行债券(含债务融资工具)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如上市企业可通过证监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或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国有企业也可通过发改委发行企业债。

上市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企业债、公司债融资主要是用来补充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需要对项目适用产业政策等进行严格审核,期限多在5年以上。中期票据可用于生产经营、归还贷款、项目建设等方面,期限一般在3―5年之间。短期融资券大多用于归还短期贷款或生产经营,使用期限大多在1年之内。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在注册通过后在两年有效期限内循环发行,信用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还可分别计算净资产40%的注册额度。

以债券(含债务融资工具)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债券发行利率与发行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及主体信用评级相关,评级AA+级以上的企业往往能够拿到央行基准利率下浮10-30%左右的优惠利率,而银行贷款的利率较高,融资额度小,因此企业采用以债券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

(三)以资产证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将企业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在货币与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进行筹资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将自身优质资产进行处理,以向市场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直接融资的目的。如企业的应收账款、销售收入、抵押债券、商业票据等具有稳定现金流性质的资产均可作为发行证券。

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一种产物,通过对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合理使用,有利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还可增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采用以资产证券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时,相关的监管部门需严格控制和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保障其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稳定。

四、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发展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近年来才开始发展以股权、债券、证券等为主的直接融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直接融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模式具有长期性、集中性、直接性、流动性等特点。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以股权、债券、证券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均可为国内其他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模式提供理论性依据与借鉴。

基于我国未采用与发展直接融资模式的企业,一般是还未上市或将要上市的企业,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大型企业相比,由于主体地位尚不稳定、融资环境不宽松、融资渠道较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融资的理论与经验还不能够完全应用于其企业的融资体制与改革实践当中。因此,以上企业在借鉴大型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同时,也要对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选择出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在对直接融资模式合理选择的基础上,也需调整本企业的的融资结构、完善融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以利于直接融资模式的有效发展。

(一)调整融资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资金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在对大型企业直接融资模式成功发展的借鉴当中,也应根据这些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本企业融资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

(二)完善融资机制

针对我国现状,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严重弱化,内部融资匮乏,这与我国的融资机制和经济体制的不完整有关系。为能更好地发展直接融资模式,应通过规范企业融资行为、确立法人财产权、规范内部资金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融资机制,为企业能够顺利取得外部融资打好基础。⑶发展资本市场。为缓解企业的资金困境,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对资本市场机制的充分利用,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资本性资金的转变。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采取直接融资模式也代表了国内企业融资的趋势与走向。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外部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直接融资模式,并通过对融资模式的合理应用,促进企业的长效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钢.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2,71(71):43-45

[2]姜宁,唐品.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金融依赖省际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80-84

[3]陈双,王庆国.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基于对不同融资业务的成本比较[N].湘潭大学学报,2012,36(2):93-97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4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直接融资在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充分认识到直接融资的现实意义,并明确直接融资的发展思路,能够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直接融资;现实意义;发展思路;金融体制

1、 发展直接融资的宏观环境及客观条件

我国早期的金融运作过程,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求,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形式,能够反映出资金从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的流动方式,这两种融资方式中,直接融资的特点是筹资速度,筹资金额大,但需要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直接融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金融市场上,也形成了短、中、长搭配合理的结构体系,企业建设债券的发展规模稳定提高,并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新型局面。我国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来决定,因此融资体制改革应当以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作为基础。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因此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目前的直接融资规模较小,需要长时期的大力发展,而我国资本市场的积极发展,也为我国直接融资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直接融资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资金具有供应充足、增长潜力较大等特点,近些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以及居民手中现金的增加,随着资本运作方式的不断完善,存款分流到直接融资市场也更为普遍,因此我国直接融资的规模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并且我国加强了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也具备了引导居民资金从储蓄转为投资的能力。积极增加社会经济市场化的程度, 能够充分保障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具有较大需求,企业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时期,想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将会有更为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生产周期较长、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等特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不能只依靠内部资金积累,而企业获取信贷资金需要较多条件。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发展直接融资方式,让直接融资方式具备相应的规模和完整结构,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资本市场,发展市场经济。

2、 发展直接融资的现实意义

2.1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也会出现新型的发展要求,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生产周期较慢,因此并不能依靠内部资金积累,来完成企业发展,而政府拨款和银行借贷的方式,则具有较多限制条件,金融中介的运作方式,并不能并不能快速的筹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为企业提升较大的融资空间,为企业的资金运作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2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促进许多新金融品种等发展,有利于为建立项目资金制度提供推行条件,并强化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从而推进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完善。

2.3改善资金配置格局

我国早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中,政府能够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社会资金进行强行动员,而国家财政的发展方向垄断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功能,决定了社会资金的分配过程。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个人与企业倾斜,政府组织资金和财政配置资金的能力开始下降,银行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方式。而直接融资方式能够优化社会资金配置,并提高社会资金的运作效率。更适合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作为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将更具重要意义。

2.4缓解企业负债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并且经济效益较低。严重的负债问题制约了这种企业的发展进程。而根据调差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国外企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我国的财政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需求,降低企业负债率需要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让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的形式进行产业资本结构调整,从而将企业的债务转化成股权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5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

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可以发现,我国公众的投资意识较强但缺少相应的投资技能,投资工具的品种较为单一,并且规模较小。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缺乏强力的监管体系。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改善资本市场结构,加强企业产权的约束和管理,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3、 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投资不足的需求,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资金的筹集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许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相应暴露出来,投资增幅偏低阻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我国投资增长因素主要是部分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并没有较强的资金积累能力,而一部分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并不具备良好的信誉。因此我国社会经济的投资需求较为强烈,发展直接融资,能够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多种投资形式,将社会存款余额转化为直接投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筹集建设资金。

4、 直接融资的现状及政策思路

4.1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融资规模较小、融资品种较小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直接融资的进一步发展。群众的投资意识不强,国际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提高了居民直接融资意识,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投资意识方面仍具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居民对于资金市场并不熟悉,没有充分的认识,群众缺少对于直接融资市场风险的了解,并不能在资金市场中,实现资产增值。而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并不能发挥出主管部门的整体优势,并出现许多部门直接相互矛盾的现象,导致资金效益外流,产权交易不规范,影响直接融资手段对资产存量的优化功能。

4.2直接融资的发展思路

我国直接融资方式发展的首要因素,应当是加强融资方式的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手段,拓展社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运用直接融资手段,进行多渠道资金筹集,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大直接融资的工作力度,有效的监控金融形势,改善社会金融资产结构,减轻居民储蓄的增长压力,还应当加强上市企业的资信监督,保障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从而促进直接融资的稳定发展。完善交易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强直接融资的基础和载体,强化资金市场,让交易中心更为规范,加强证券交易网络的影响力。积极组织直接融资的发行工作,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拓展直接融资的服务范围,在现有交易流通的基础上,规范产权交易,加强社会存量资产,促进直接融资的结构调整,为我国基本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经历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滞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又迎来了重要机遇,“新国九条”的,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直接融资将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并分散金融风险。

结语

近些年我国公司债券发展较快,并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企业的规范运作具有更高的需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规范化,也将加强市场直接融资工作,进一步加快资金市场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宗安;, 王显晖. 社会融资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度 [J]. 改革 , 2014, (09): 56-59

[2]冯晓健. 简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J]. 债券 , 2014, (12): 98-10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5

【关键词】融资结构 风险 金融体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金融体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这种改革目前还很不完善,很不彻底,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就经营性金融机构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信贷风险过高,金融机构体系和融资结构不合理;就金融市场发育而言,主要存在体系不完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而这两方面的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

一、调整融资结构和直接融资比重是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从融资结构的现状来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其比重高达100%,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但比重仍高达90%左右,直接融资比例仅10%-15%,而且近两年又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其直接融资比例却在50%以上,另外一些银行体系相对强大的国家直接融资比重也有20%-30%。

这种较长期的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较长时期的过高的银行融资比率,一方面使得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形成银行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完善,缺乏投资渠道的分流,银行储蓄资金占GDP比重已高达40%左右,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负债压力。这种情况如不加以解决,只会加大整体的金融风险,不利于整个社会金融结构的改善。其三是效率问题,银行对中小企业一定会慎贷,因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如果大量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融资,中小企业很难拿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慢会导致就业、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投资效率不高的表现。

2、从金融服务的接受者――企业来看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直接融资的成本较低,但所需的条件较为苛刻,这些条件包括充分的信息、良好的信用记录和较低的风险等;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所需的条件则较为宽松,这是因为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提供者本身具有信息收集、项目评估与筛选、监督资金使用以及强制合约履行的能力。一个企业对融资渠道的选择,取决于三个方面: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历史(良好的信誉记录)和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只有规模大、信用记录良好以及信息较为透明的企业才可能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渠道融资,成立时间较短、信息透明化程度不高的企业通常会从间接融资渠道融资,而新兴的小企业由于其成立时间短、风险大、信息不透明而很难获得外部资金。因而,直接融资如果对所有企业都重要的话,那么对中小企业就特别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在其成长初期,风险大,对银行来说,投资中小企业投资成功也只能收到一个利息,投资不成功可能血本无归,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对于直接融资而言,同样要冒很大的风险,但如果投资成功,投资收益就可能成几倍的增长,高风险能得到高回报,就有人愿意去投资。在东南亚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70%-80%都是直接融资。而对我国来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在我国发展比较好、比较快、吸收劳动力最多的,正是中小企业,它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特别需要直接融资方式。

二、发展直接融资的障碍因素分析

直接融资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就是金融体制问题,直接融资发展慢与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设计有关,具体而言,阻碍直接融资发展的因素有: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还保持着惯性影响

在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都是由政府完成,对企业的资金提供也是如此。由政府通过银行来实现对企业的融资,因而形成长期以来的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即使有直接融资,也主要是由财政、由国家来直接融资,民间直接融资的机构、方式、方法非常少。经济体制改革后,虽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但在资金的配置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置惯性,金融体制尤其是金融体系方面亟待改革。

2、资本市场的培育比较落后,制度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逐步开放了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但仍存在许多影响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监管机构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民间机构性投资的发展滞后,缺乏政策引导、规范和保护等等。资本市场培育的落后,使得直接融资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都缺乏有效的渠道、渠道难以畅通,从而影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3、国企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这些直接制约了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尤其是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获得外部资金的可能,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国企问题。目前的股市基本上是国企的股市,因为在90年代国企改制时,为了改变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实行了债转股、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措施,大量的国企上市,扩充资本。虽然企业的改革促进了股市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造成了股市发展的潜在问题,即将国企改革的任务变相地压在了资本市场的头上,而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改革国企的制度,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结果市场成为了国企主导的市场,国企没有去掉的所有弊病,都传染给了这个市场,结果这个本来应是最市场化、最先进的市场,却成了最为行政化、最能体现传统体制弊病的市场,从而直接制约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几点看法

1、注重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发展资本市场有几点需特别强调的:

其一,首先着重发展一级市场。现在一级市场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二级市场发展更加活跃,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尽管二级市场的活跃也有利于一级市场的发展,但如果过分的吸引大家广泛的注意力,对一级市场的发展还是不利的,一级市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

其二,要特别发展债券市场。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到了90年代以后,重点转移到了股票市场,尤其是股票二级市场。而在其他国家,凡是金融体制很发达的地方,都有一个很发达的债券市场,近几年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不是很正常,债券的问题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还应发展政府债券市场以及地方债券市场,对地方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三,以创新方式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建立以中小企业板市场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三板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在这个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中小企业板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中小企业板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小企业板与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的互动机制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板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和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板提供的退出机制,必然会刺激风险资本以更大的规模进入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的活跃,也会相应地提出建设多层次市场的需要,三板市场的发展就有了新的推动力,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行注册及豁免问题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其四,加快法制建设,加大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2、发展机构性的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缺乏的主要是机构性的直接融资,要鼓励发展投资基金、投资机构、财务公司等融资机构。其别需要的是对传统中小企业投资的投资基金,这种基金由专业人士来操作,一方面可以保证能找到比较好的项目,回报率较高;同时能对企业提供咨询,有利于企业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新的技术,而且这类投资公司一般都有良好的机制和设计,能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现在问题是怎样推广这种机构性直接融资,一是给予政策支持,使储蓄者感觉到直接融资产品在不少方面比储蓄产品更有吸引力。比如,美国的401K条款,通过免税的支持,使储蓄资金更多地运用养老基金方式并使资金流向直接融资;二是可先进行试点推广,在美国就采用了这样一个机制,民间拿三分之一的钱,政府拿三分之二的钱,组织一个投资基金,共同找一个民间管理者进行投资管理,如果5年后效益比较好,政府按银行贷款利率把本金加利息退出,如果投资失败,共同承担损失。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都是这样,都比较成功,吸引了民间资金,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培养了一批投资家,向社会展示这种方式能赚钱。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6

在中国中小企业目前融资的方式中,有48.41%的中小企业选择采用内部融资的方式,38.89%的中小企业选择通过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而选择通过直接融资等其他形式来筹资的中小企业不足13%,其中仅有2.38%的中小企业首选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而发达国家,通过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为70%。

虽然当前间接融资是中国中小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但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信息不完整等问题,使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以中小企业为交易对象时,信息征集成本高、交易成本高、资金回收风险大。同时,金融中介机构多以企业经营历史、硬资产为评价标准,对中小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充分的采信度。

这必然导致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成功率、满足率偏低。而PE、VC等新型投资机构,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会更多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所处领域的发展空间,能使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有更多融资机会。但由于PE、VC等机构大多设立于大城市的中心区,与处于次中心区、甚至郊区的小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沟通成本高等问题,又很难快速、大规模地承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要培育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丰富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建立能满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双重需求的融资服务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同时,这类平台的建设及使用,还能有效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同时,使中小企业有更多机构获得来自PE、VC等机构的经营及资本利用方面的辅导,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企业成长。这样既发挥了资本杠杆对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效用,又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政府对企业健康成长的培育。

间接融资服务为中心平台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环境以及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银行等第三方融资机构获得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而且当前很多融资平台也是围绕着银行等这类间接融资机构的融资或借贷流程展开的。

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未来的融资服务平台必然要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先与其他各类平台实现广泛互联,只有这样的融资平台才能够实现银行的信贷评估系统与企业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无缝互联互通,银行可以方便地获取真实有效的贷款企业信息,并对企业的资产能够动态监控;通过与税务管理系统的互通,可以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这样使银行放贷能够掌握客观的依据。

同时,通过这样的平台,企业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及时了解银行的产品服务,尽快打通资金诉求通道。由此可见,这样一个完整的、能够面向所有企业的融资平台除应囊括供应链融资的条件和资源外,必然还要包括信誉评估、担保、审计、政策导向等功能要素,融资服务平台的概念如图1所示。

融资服务平台面向供应链,各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通过ERP系统接入平台。

平台为自身拥有ERP的企业开发可扩展的接口,为不具备ERP的企业提供ERP定制和ERP租赁服务,使其与平台对接。基于供应链与ERP系统的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囊括更为广泛的服务类别,提供一站式的在线服务,能够实现从原料开始直至成品交付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全过程监控、追踪与追溯,帮助中小型企业在订单交易每个环节上信息透明,及时、准确、方便银行随时进行针对特定中小企业物流、资金流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评估。从而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过程大大缩短,并确保交易源头信息的准确性和更高的放贷可操作性。这样,银行更容易从系统的客户清单中发现信用记录好的企业,进而与其发生借贷业务;而企业在提高贷款概率的同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与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相关风险投资服务

风险投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资源,它与资本市场紧密相关。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又为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推动资本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营造和谐的风险投资环境对构建多层次的企业融资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由投入过程、培育过程、推出过程三部分构成。每部分涉及到的工作如图2所示。

风险投资环境必然是建立在当前融资体系基础之上的,当前以银行借贷等间接融资模式为基础建立的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其拥有的征信评估系统等体系结构能够为风险投资商提供大力支持。征信系统主要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匹配、信用查询等功能。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主导;对外直接投资;金融发展;信贷配给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特征。作为转型与增长双重考虑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经历一个更均匀融入世界的过程。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87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与发达国家呈现显著差异,国有企业在全部资本输出中占主导地位,投资行为主要由在国内拥有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进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实施以来,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06年更是一度达到81%,2012年仍占投资流量的近50%,凸显了投资主体的结构单一。

是什么导致了国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特征呢?是资金来源不足限制了非国有企业投资么?似乎不能这样说。实际上,中国存在巨额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最近数年,相比美、法、日、韩及墨西哥等国,中国社会总储蓄与GDP之比、企业储蓄与GDP之比及政府储蓄与GDP之比都保持最高水平(Kuijs,2006)。1990-2012年,中国社会储蓄总额与GDP之比从36%上升到64%,其中企业储蓄与GDP之比从10.2%上升到26.3%,增幅达一倍以上,因而很难说是资金来源不足限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偏少呢?

我们试图从金融发展视角来解释这一现象。伴随对2007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因素及更为现实的市场缺陷被更多地纳入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进行讨论。传统理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多从微观视角进行讨论,关注宏观因素的较少(周业安,1999;张少华,2005;仇娟东,2011),对金融发展与国际间资本流动关系的讨论更少,罕见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讨论,因而我们的研究恰逢其时。

一、文献回顾

与本研究关系最密切的文献集中在企业跨国经营融资难与保险机制缺失的应对方面。资金不足与风险担保机制不健全是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两大“瓶颈”(虞瑾,2006)。首先是融资难。目前提供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性融资支持的仅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中国银行,但其服务多集中在对外贸易方面,投放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仍较少(肖楠,2007),而国内企业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完善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难度。其次是保险机制缺失。中国海外投资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企业的跨境经营受到商业风险与政治风险的双重影响,2012年叙利亚内战给中方带来的巨大损失就是一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才出现了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的海外投资险,但其业务范围仍倾向于贸易。

市场失灵情况下必须以“看得见的手”弥补这一失灵。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最早体现在Kojima与Denning的文献中。在Heckscher-Ohlin资源禀赋理论基础上,Kojima(1977)提出政府应推动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后的Denning(1981)投资发展周期论则明确提出了制度、法律及市场机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近期文献亦强调了政府对跨国企业金融服务所呈现的显著制度化特征。建立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乃至财税政策等渠道成为主要对策(Sansing,1996;Hufbauer等,2001;全操,2004;张翼飞,2007;王艳,2007;郭丽,2008;廖一榕,2008)。其中,黄金印(2004)的最优控制模型证明,财政政策不但能够改变资本存量,而且能显著改变投资边际收益。李庚寅(2005)与王逸(2008)则明确提出,跨国投资战略转变与税制优化目标应放在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激励上,重视投资税抵免对投资规模、区位与产业的引导。

目前对策性研究都强调了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及优惠财税政策的重要性,认为政策性金融的出发点是国家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提供融资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是“走出去”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世贸规则所允许的政府扶持行为(杨爱梅,2008;Yan等,2010)。政策性金融具有资金“虹吸”效应,它先市场而行,将资金投放到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产业,表明国家意图,进而引导其他资金参与(白钦先,1993;肖楠,2007)。

我们认为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政策性金融难以全员覆盖企业跨国投资融资需求。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政策性信贷“僧多粥少”,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跨境投资的融资难与保险机制缺失局面。二是政府主导的信贷配给可能带来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国有企业与监管部门间天然的联系可能惯性地带来政策性信贷对国企的有偏配置(张磊,2010)。三是金融自身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金融发展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需要、是分散风险的需要、是国企改革的需要,更是宏观调控的需要(李炜,2007)。

二、引入金融中介的企业跨境投资规范分析

即f(PR)=f(A、φ、δ、mps)。显然,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于A、φ、δ、mps等系数,而这些系数则决定于金融发展水平。其作用途径主要有4个:首先是提高存量资本配置效率,其次是提高新增资本配置效率,再次是通过提高储蓄资本转化率加快资本累积速度,最后则是帮助经济甄别出可能实现创新的企业家(Patrick,1966;Gree,1960)。“此意义上的信贷供给要求经济体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和需要,此条件下的循环才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三、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检验

(一)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分析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受前期投资经验与收益的影响,因而动态项存在较大内生性可能,同时其他解释变量也可能由于惯性出现内生性问题,计量结果可能出现严重上偏。因而我们采用系统GMM检验,将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LOFDI)引入检验。

1 模型、数据与方法。

(1)模型设定。由前述理论分析构建检验模型如式(17)。

(2)变量选取与数据采集。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OFDI)。解释变量5个,分别为:①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LOFDI);②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相关率(FIR),取FIR=全社会存贷款总额/GDP;③货币深度(M2),取M2/GDP,以度量经济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交易比重;④金融市场效率指标储蓄投资转化率(SCR),取SCR=贷款/存款;⑤考虑到开放经济假设,将汇率(EXCH)引入模型,取历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值。控制变量4个,分别为: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FIXINV),取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②高校毕业生规模(STUCENT),计算公式为STUDENT=高校在校生人数/地区人口;③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④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量(FDI)。

各变量数据为2003-2012年除以外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采自各年度《中国对外贸易年鉴》、《世界投资报告》、《对外直接投资公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中国统计资料60年》。

数据处理。首先将数据转化为人民币计价单位;其次剔除价格因素,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对外直接投资额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平减,以GDP平减指数对GDP平减;最后为降低异方差可能,将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由于篇幅所限,各变量统计性描述结果未予报告。计量工具为Eviews7.2工具包。

2 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结果分析。经多次估计,优选获得模型(1)到模型(6),详见表1。其中,模型(1)包含全部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模型(2)到模型(6)则是在排除共线性因素后的结果。

广义矩估计的有效性依赖于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可以看到,SARGN检验P值较大,说明GMM检验中的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AR(2)的P值表明差分后残差无二阶序列相关,因而工具变量有效。系数联合显著性WALD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同时,模型(1)到模型(6)的R2从0.630337增长到0.938032,有显著提升,因此方程估计结果值得信赖。

总体上看,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都对中国OFDI产生显著影响。LNSCR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大,弹性达到了3.3614,强调了储蓄投资转化率对本国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影响,这与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论相一致。

各显著解释变量中LNSCR的显著影响较大,弹性达到3.3614,LNFIR的影响则较小,弹性为0.048945。排除共线性因素后,LNFIR与LNSCR在方程3、4、5、6中与LNOFDI显著正相关,而LNM2在排除共线性因素后的方程3、4、5、6中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这是出乎我们预料的。后面我们在Geweke检验中讨论其可能成因。另一个出乎意料的是,LNM2在排除共线性后的模型3、4、5、6中都与LNOFDI负相关,其原因可能为信贷规模的扩张不如合理的信贷投向机制更有效率,Boyreau等(2003)、Allen等(2006)及林毅夫(2008)等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中亦提出过类似结论,即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国企获得较大比例信贷配给的状况带来了经济增长趋缓。而LNEXCH与LNOFDI关系的不显著则可能源于中国长期实行固定汇率。控制变量中值得注意的是LNFDI,它在各方程中起到显著正向作用,支持了关于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促进的认识。

(二)Geweke因果分解检验

Geweke因果分解检验(Geweke1982)可以深入检验x对y的因果关系、y对x的因果关系及x与y的即时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1 长期中LNOFDI与LNM2间存在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但无即时因果关系。(1)长期中LNOFDI是IAVM2的原因而LNM2不是LNOFDI的原因。这表明资本流出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货币化程度提高,但货币化程度提升并不能促进资本流出,两者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其原因可能在于对M2/GDP的分析必须结合M1/GDP进行。M1/GDP稳定增长下的M2/GDP才反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供给,否则资产泡沫、不良贷款等资本非有效性因素等都会影响对于M2/GDP的分析(Bando,1998)。中国M2的增加多表现为资产货币化,而流向实体经济的较少,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更少。(2)长期中LNOFDI与LNM2两者间即时因果关系较弱。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走出去”初期的中国企业多为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姜亚鹏,2011),且在相当长时间里表现为技术援助与国际合作,所以本国M2影响并不很显著;另一方面,资本化进程的深入引起货币需求上升,进而引起M2/GDP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对外直接投资资本。

2 长期中LNFIR与LNOFDI间存在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但无即时因果关系。(1)长期中LNFIR是LNOFDI的原因,LNOFDI不是LNFIR的原因,对外直接投资对金融发展的反馈达63.7%,表明金融发展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较强,而后者对前者影响较小;(2)两者间缺乏即时关系的原因可能在于:正规金融的效率改进未能及时反映到对外直接投资上。中国金融中介市场具有显著的结构单一特征,很多企业只能依赖于内源融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这为非正规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条件(白当伟,2004),亦带来了LNFIR与LNOFDI间即时关系的不显著。

3 长期中LNSCR与LNOFDI存在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但无显著即时因果关系。(1)长期中LNSCR是LNOFDI的原因,说明LNSCR有效地促进了LNOFDI的发展,而后者则不是前者的原因则可能源于储蓄投资转化率不高;(2)两者不存在显著即时因果关系的可能原因在于,中国近年来激增的对外直接投资多依赖民间借贷,所以短期看LNSCR波动对LNOFDI的影响不大。

4 无论从长期还是即时来看LNFDI与LNOFDI间都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这与前述GMM检验结论一致。两者间短期因果关系相对于即时因果关系更大的可能原因在于:无论改革开放之初还是最近十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引进外资规模都较小,虽然有即时因果关系,但长期中相互影响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中LNOFDI是LNFDI的原因,这支持了Buckley等(2007)关于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协调发展的观点。

综上,金融发展规模及金融市场效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中都有显著相关性,但没有即时因果关系,这显然与传统金融理论关于金融是经济增长引擎的认识相悖。早在1781年,Hamilton就提出“作为最令人愉快的经济增长引擎,银行通过方便大型项目融资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Hicks(1969)亦强调真正引起英国工业革命的是金融创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金融创新通过向大型项目融资提供了工业革命前就已存在的技术实现其价值的条件”。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长期与短期现象的背离呢?我们认为是中国长期金融发展不足造成的。McKinnon等(1973)的金融深化理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历了长期的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过渡过程,中国金融发展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尚有显著差距。这一差距表现之一就是正规金融市场对跨境企业融资需求反应的时滞,直接导致难以获得支持的企业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因而出现了前述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长期与即时关系的背离。

四、信贷配给下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形成

实践中,伴随金融抑制的是事实上存在的信贷配给,而这可能带来了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长期的金融抑制带来中国金融市场制度设计尚不够完善(Buckley等,2007;Morck等,2008)。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准入限制、负利率与储蓄增长并存以及贷款方向扭曲等方面,这直接导致银行业竞争不足及行业集中度较高(李辉,2008)。‘这些特征带来了储蓄投资转化率不高与信贷资源紧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主导的诱因之一。

前文第二部分规范分析显示,金融中介通过影响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及资本产出比3个途径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影响过程是递进的。

(一)金融抑制导致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资源相对有限

一方面,金融抑制带来了储蓄挤出。面对金融抑制带来的长期低于通胀率的人为低利率,储蓄者不但得不到储蓄回报,反而可能上交通胀税。这直接导致边际储蓄率下降,政府不得不通过“保值储蓄”等资源动员来弥补储蓄挤出。另一方面,人为低利率导致银行惜贷,偏好风险规避型资产,经营保守。两方面的结合进一步导致跨境投资资金支持不足。

(二)金融资源不足导致了低效率的信贷配给制

面对人为低利率,金融资源供不应求,这直接减弱了金融资源配置过程的投资鉴别功能,只能由政府主导进行信贷配给。在信贷配给环境下,投资者实际上是用投资向监管方“购买”投资环境,这一扭曲的投资者甄别机制使得实力强的投资者得到较好的投资环境,实力弱的投资者面临较差的投资环境,其投资需求也被压抑(罗长远等,2003),表现为不同企业跨境投资能力的差异。

(三)信贷配给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有企业主导的诱因之一

信贷配给偏爱国有企业带来了信贷资源配置失效。一方面,作为内生变量的经济政策,一旦被置顶,就会在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下沿着自己的轨迹演变(Krueger,1988)。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带来显著道德风险,中国经济中金融资源和商业机会的分配是按照从国有到集体再到民营的顺序进行(黄亚生,2003),这直接反映为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低利率与民营企业受到的信用约束。另一方面,关系性金融以及银行信贷风险鉴别能力弱化带来了政府的兜底预期。此预期下国有企业无破产压力,往往拖延还贷甚至不归还贷款,强行占有受配给地位,这加剧了民营部门融资难,加剧了市场道德风险,降低了信贷配置效率(Auki等,1997、1998;王跃生,1999;Allen等,2005)。而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较低的事实则进一步降低了金融市场效率(Dollar等,2007),这凸显了国有企业低成本资金优势及政府对经济的强力控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Buckley等,2007;Merck等,2008)。此机制下,国有企业自然主导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五、结论与建议

金融发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显著影响,金融约束与实际上的信贷配给抑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金融发展不足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融资成本高、投资风险分散难及投资主体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以市场方式推进金融服务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鉴于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受到储蓄规模、储蓄投资转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度的显著影响,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加强建设:

1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统一领导机制,明确监管方与金融机构的职责划分,减少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及财政补贴等短期行为对商业金融的替代。商务部、财政部及人民银行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外投资的审批、日常监管与信息服务方面,而金融市场的功能则应放在融资便利与海外投资风险分担方面。

2 全方位构建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与保险的市场化体系。这一体系不应仅仅包括政策性金融,更重要的是推进金融深化,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分阶段的金融支持体系。监管方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海外投资实行差异化支持政策,构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协调互补的新型金融结构。融资服务方面,可以通过国家信用手段满足企业“走出去”的初期资金需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虹吸”效应,引导商业性资金参与。其后,随着商业性金融不断进入,政策性金融应择机退出。保险方面,应着重创新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增设政治险,使跨国企业不仅仅能“走得出”,还能“走得稳”。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8

关键词:直接融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资本市场今后发展指明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对搞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做好今后资本市场各项工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国内融资市场的现状

(一)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均衡发展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合理配置资金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仅有10%左右,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占90%,这造成金融风险的压力过分压在银行身上,使银行不堪重负。优秀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也不能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起来;另外,大企业、优质的企业到海外上市,使中国人不能从资本市场中分享中国的大型优秀企业的发展成果,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副资渠道无法满足不同主体的投副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股票融资增长较快,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配置全社会资金中的作用显着增强,但直接融资在企业总体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16.6%,而英美等发达市场超过80%,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超过50%。现有的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的份额还比较低。目前,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资本市场如何满足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其发展壮大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同时,还有众多股份制公司希望通过适当的平台实现其股份的流动。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需求日益强烈。

(三)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础,也是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已不能适应融资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债券市场的总量仍然偏小。2006年,我国市场发行的金融债(不含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企业短期融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总量为3 068亿元,占我国去年GDP的1.5%。而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度报告的数据,多数成熟市场国家的企业债券发行量与GDP的比例在50%~100%之间,即使是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也达到了20%。可见,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相对较小,债券发行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我国债券品种的结构尚不合理。2007年3月底,银行间市场包括央票在内的各类债券存量已达10.23万亿元,交易所债市的存量约为3 000亿元。而在这中间,政府信用和准政府信用债券的总量约占95%以上,以纯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公司和企业债券的总量占比不足5%,只有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才能发行企业债券,而且每年融资规模有限,被允许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也很少,市场交易极不活跃,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如何发展企业债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国内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上市资源流失海外

由于国内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近年来我国企业赴境外上市数量大幅增加,上市筹资额也大幅提高。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有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2004年有84家,筹资金额111.51美元,约为中国内地市场的3倍;2005年有79家中国内地企业境外多家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约200亿美元,远远超出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集约100亿美元的融资额;2006年国内企业在境外上市首发融资44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首发融资额的2.5倍。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是现实而经济的选择,但这也造成部分优质上市资源向境外流失,国内投资者无法享受到这些企业的盈利果实,使利润大量流失境外。

二、多渠道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的对策

在十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针对资本市场,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与我国过去一直倡导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同,报告首次提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观点,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指导方向。

(一)稳步发展股票市场

2006年,我国股市出现转折性变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股市融资功能得以恢复。数据显示,2006年沪深两市共有70只新股发行,融资总额达1 642.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超级大盘股发行成为当年焦点,单家融资额过百亿的有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银行等。上市再融资同样写下新纪录,当年共有69家公司实施再融资,募资1 106亿元。2007年以来我国股票IPO明显加快,截至9月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1 517家;2007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融资约4 779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二)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债券发展提出了“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的战略要求。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第一,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创新企业债券品种。认真贯彻《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有关规定,推动企业债券的交易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发行债券,上市交易。创新企业债券品种,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管理,加快修改《破产法》,督促企业履行债务,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第三,规范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独立、公正和客观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信用评级体系逐步建立后,企业要推出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

比如民营企业债券等,使作为信用风险补偿的收益率水平拉开距离。第四,引入短期融资券发行备案制,逐步放松发行管制,稳定债券发行,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提供充足的市场流行性。

(三)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贯彻十七大关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论述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还难以有效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证监会将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形成更有效率的场外交易市场,稳步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第一,进一步大力发展主板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主板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一批大市值公司相继上市,中国船舶、中国铝业等大型公司重组购并后整体上市,不仅市场规模大幅扩张,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第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设立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11月23日,中小企业板已有196家公司发行(其中188家已经挂牌上市),市值达到7 889亿元。第三,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创业板市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和支持创新的产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是资本市场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直接融资领域

市场经济越成熟,民营经济越发展,民间资金必然以一定的方式进入投融资领域,充分引导整合民间资本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第一,民间融资是对正式金融机构的补充,有利于改善融资市场环境与结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有效的资金资源,缓解融资市场资金供应紧张状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当地金融机构的巨额存差,也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压力和分散金融风险。第三,发展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状态,对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民间资金理应受到相当重视,然而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远看,只要我们的资本市场持续、有序发展,民间资金也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五)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

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截至2007年9月底,专业机构持股市值已占上市A股流通市值的三成多。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为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创造了条件。而如何拓宽直接融资也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构投资者只有优化投资者结构,建立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才能适应直接融资发展的需要。培育健康和高效的机构投资者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投资者(其中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基金、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都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为了提高法规的质量并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可考虑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一次彻底的综合审查。同时,有必要充分协调对投资顾问服务及进行投资决策的从业人员在包括投资分析和资产组合管理等专业领域的资格认定。第二,为了实现中国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以及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引进包括外资的新进入者等目标,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多样化和私有化也是不可少的。第三,为了放松投资限制,以及建立合理的、协调统一的投资法规。特别是对投资长期基建项目债券,只要符合有关的信息披露标准和风险特征要求,就应该允许所有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随着投资品种的多样化,需要对风险和预期回报方面的信息披露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 孟慧,杨秋玲.浅析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比例的失衡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 生产性资金支出 非生产性资金支出

一、引言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支出的传导途径可以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直接的信贷支持,农民有了信贷资金的支持,便有能力支出生产以及生活的费用,本文选用农村信贷投放规模XD表示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支出的直接途径指标,其中XD=(金融机构农业贷款+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CPI。间接途径是指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整体的进步,由此带动的农民支出水平的增加,间接途径本质上是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环境,农村环境带动农民支出。因此本文选用间接途径指标HJ=“农村GDP/农村金融总资产”,指标含义为平均每单位金融资产带动的农村GDP数量。其中农村GDP=(第一产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增加值)/CPI;农村金融总资产=(农业存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CPI。农民资金支出包括生产性资金支出和非生产性资金支出,其中ZC1(亿元)表示农民生产性资金支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农村人口/CPI;ZC2(亿元)表示农民非生产性资金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税费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农村人口/CPI。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影响,上述变量除以了以1987年为基期1的CPI数据。本文数据采用1994-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本文将检验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是否具有理论上的两种传导途径,如果与理论相符,则分析两种传导途径对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影响。

(一)传导途径存在性的检验

首先对方程1:LnZCi=c+aLnXD(i=1、2)做简单回归,如果系数通过t检验且方程通过F检验,则说明存在直接途径。然后对方程2:LnZCi=c+aLnXD+βLnHJ(i=1、2)做简单回归,如果方程系数通过t检验且方程通过F检验,并且方程2的拟合优度大于方程1,则说明存在间接途径。

由表1回归结果知道,4个方程均在1%显著性下通过t检验与F检验。方程2.1的拟合优度大于方程1.1,方程2.2的拟合优度大于1.2。这说明了我国农民的生产性资金支出与非生产性资金支出都受到两个渠道的影响。

(二)传导途径对农民支出影响的测算

以上分析证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支出存在两个传导途径,下面分别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测算两个传导途径对农民生产性资金支出和非生产性资金支出的影响。首先需要基础检验(包括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通过基础检验之后变量才可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1)基础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即LnZC1、LnZC2、LnXD、LnHJ都是I(2)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由检验结果知,LnZC1、LnXD、LnHJ存在三个协整向量,表明两个传导途径与农民生产性资金支出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LnZC2、LnXD、LnHJ存在两个协整向量,表明两个传导途径与农民非生产性资金支出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可以考察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状态空间模型提供了依据。

(三)传导途径对农民支出影响的分析

(1)直接途径对农民资金支出的影响。图1显示了直接途径对农民生产性资金支出以及对农民非生产性资金支出的动态影响。总体上看,Sv1、Sv2都是正数,说明了直接途径确实起到了促进农民资金支出水平的提高。分别来看,1996年到2000年,Sv1、Sv2分别从样本区间的最高点1.155、1.419,大幅度下降,至2000年Sv1为0.568,减小了0.587,Sv2也减小到样本区间的最低点0.568。在此期间,东南亚金融危机席卷我国,使得直接途径对农民资金支出影响大幅下降。2000年后,Sv1、Sv2都缓慢上升,但基本在0.56-0.68之间,上升速度缓慢,截止到2010年,Sv1为0.676、Sv2为0.684。在此期间,我国城市部门快速发展,大多数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偏向于城市部门,使得我国农村金融部门缓慢发展,Sv1、Sv2的缓慢增长体现了这一点。

(3)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相互比较。Sv1与Sv2相比较、Sv3与Sv4相比较,发现从1997年以后,Sv1始终小于Sv2、Sv3也始终小于Sv4。这说明了无论是农民的生产性资金支出和非生产性资金支出,受到间接途径的影响比受到直接途径的影响要大。这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从总体上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相比较金融机构直接发放信贷给农民,更能促进农民的转型。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得出的结论有:实践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支出存在两种传导途径,通过直接发放信贷来提升农民支持的直接途径,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民支持的间接途径,两种途径都能促进农民的支出水平;单看直接途径,其更能促进农民的非生产性资金支出,说明了我国农民拥有较高的非生产性信贷需求;单看间接途径,其更能促进农民的生产性资金支出,说明了我国农民更加依靠经济环境进入来提升自身生产。3、两种途径相比较,间接途径更能促进农民支出水平的发展,说明了依靠金融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环境的进步,更能提升农民的转型。

由此可以得出启示:在长期实践中,我国金融机构对农民直接的信贷不足,有限的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满足农民在转型过程中扩张的信贷需求,使得我国农村依然处于金融需求大于金融供给的局面。本文研究表明,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民的直接信贷固然是有好处的,需要扩大对农民的信贷支持,但是这种扩大并不是一味的发放贷款。金融是为经济所服务,某些贫困的农民并没有达到能依靠金融的力量来帮助其脱贫致富的条件,相应的,这类贫困群体需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来提升其经济能力,当经济能力达到某种程度后才能依靠金融的力量来发展。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是需要走上一条富裕群体带动中等群体、中等群体带动贫困群体的道路。国家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农村群体的信贷支持,通过增加生产信贷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增加消费信贷来带动农村商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帮勇,张兵.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3).

[2]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及演变趋势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2,(6).

[3]李宝礼,胡雪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9).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10

    (1)直接性。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的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分散性。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相互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融资活动分散于各种场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3)信誉上的差异性较大。由于直接融资是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而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的差异,债权人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债务人的信誉状况,从而带来融资信誉的较大差异和风险性。

    (4)部分不可逆性。例如,在直接融资中,通过发行股票所取得的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投资者无权中途要求退回股金,而只能到市场上去出售股票,股票只能够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互相转让。

    (5)相对较强的自主性。在直接融资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融资者可以自己决定融资的对象和数量。例如在商业信用中,赊买和赊卖者可以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决定赊买或者赊卖的品种、数量和对象;在股票融资中,股票投资者可以随时决定买卖股票的品种和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