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十篇

时间:2023-07-11 17: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1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北欧;传播

中图分类号:G8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7—0132—05

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如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一样,都应该充满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的迫使世界体育文化向大一统的模式发展,最终导致的也必然是走向自我灭亡。然而当今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进程,却更多的表现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全球的侵蚀与蔓延,这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唯我独尊”思想的侵略和渗透,而且也是其独霸世界文化的一种思维模式的表现,其最终误导世界体育文化走向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有着维护世界体育文化平衡与和谐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积极推动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谋求在世界体坛“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过程中的项目载体及其健身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与各俱乐部教练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北欧政府网站以及各国武道协会官方网站(martialarts.dk;kampsport.no;heilsudrekinn.is)等,也包括在北欧各国俱乐部网站上等收集带的相关文献资料。

1.2.2 田野调查法笔者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近一年的时间,在挪威孔子学院担任武术、导引养生、舞狮等项目的教练和宣传工作,广泛的访谈了北欧其它各国相关协会的负责人和大量的俱乐部会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方式,为课题研究记录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指标数据和访谈资料。

1.2.3 专家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一线工作的专家、教练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对北欧五国大使馆文化处领导、北欧各国相关协会负责人、北欧各国孔子学院的双方院长,以及当地相关学者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

1.2.3.1 问卷调查样本量的确定按照比例型参数的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hng)的计算公式,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z值取1.96),抽样准确率控制在93.5%(也即抽样误差在6.5%以内)所对应的样本量为227人,应抽取的样本容量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NSRS为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量,z为置信度(t=1.96)所对应的临界值,σ2为总体方差,为允许的抽样误差。因此设计的样本量(N=243人)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1.2.3.2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在北欧武术比赛期间,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共发放300份,收回243份,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81%,达到较好的调查效果。

1.2.3.3 问卷的效度通过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典型被调查者等,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对问卷的初稿进行主观的评价(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认为合理的占75%,比较合理的占25%),符合论文调查的需要,并再次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内容方面进行了修订。

1.2.3.4 问卷的信度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随机抽取10人,隔14天后进行再次问卷调查和测验,计算两次问卷调查的信度系数,检验证明问卷复测结果有着显著相关性0.967(P

同时,本文对于问卷内部相关选项的一致性,也进行了信度检验,如下表所示,问卷内部相关选项的填写结果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1.2.4 数理统计法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于所调查或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并对问卷中相关项目进行关联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项目特征分析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在国内发掘和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676项,汉族有301项。而随着中国与北欧各国的文化交流进程逐渐加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项目载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势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以中国武术(中国功夫)为龙头,连接其它项目如导引养生(气功)、舞龙舞狮、风筝、龙舟、毽球、中国式摔跤等项目也陆续登上了北欧各国。

如表3所示,根据健身俱乐部项目分布数目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北欧各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俱乐部数量最大的是丹麦有118个俱乐部(占有率13.14%,其中以太极与咏春拳法教授为主),其它依次为芬兰115(占有率8.29%,其中太极拳、少林拳与咏春拳各占约1/3)、瑞典85(7.45%,其中咏春、少林与气功各占1/3,太极拳的教授训练大多在综合项目俱乐部中进行)、挪威16(3.84%)、冰岛3(3.84%)。挪威有16家,包括了官方注册的14家和正在注册的两个俱乐部;瑞典单项协会承认的85家俱乐部中,之所以把截拳道纳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中,主要是因为这个俱乐部是以“截拳道”命名,在开展截拳道教学和训练的同时,也开展其它诸如咏春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

表3中俱乐部以其主要教授的项目名称命名,如“咏春拳”、“少林拳”、“太极拳”等俱乐部;其中“武术综合”实际上是以“武术”和“功夫”命名的健身俱乐部。实际上这些俱乐部大都兼顾教授其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导引养生)、舞狮、舞龙以及中国式摔跤等(表4)。

2.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过程中的国家单项协会发展特征

目前,在北欧各国的国家级单项协会比较少,并集中在武术、舞狮、气功、龙舟、风筝、毽球等几个项目上,其中武术、气功、舞狮等项目在北欧各国的体育协会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其他项目如风筝、龙舟、毽球、摔跤、舞龙等项目,受天气或是器材的影响过大,而并没有在北欧形成较大规模。例如,风筝与龙舟项目在北欧的推广过程中受当地气候影响,只能进行很短的季节性训练(北欧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每天长达15个小时以上的黑夜),同时龙舟项目多是依附于各地帆船俱乐部进行训练;而舞龙项目对于器材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由于要求参加练习的人数众多,人员不易固定等原因,因此在北欧当地开展和普及受到很大的限制;摔跤与毽球在北欧起步较晚,暂时还无法形成区域上的优势。而武术、舞狮、气功项目经常出现在同一个俱乐部中,它们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在北欧各国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表5)。

因此,在帮助和完善北欧国家的这些单项协会建设的同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帮助和支持在北欧各国的以“中国功夫”为主,以气功和舞狮等其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竞渡、舞龙以及中国式摔跤等项目也多依附于这些健身俱乐部)为辅的健身俱乐部的建设。例如芬兰的龙舟功夫协会就是以中国武术为主,集舞狮、龙舟竞渡和气功为辅的健身俱乐部。

2.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单项协会与俱乐部的发展特征

2.3.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俱乐部发展特征上个世纪初,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随着华裔移民进入北欧之后,不断繁衍生息,在近半个世纪(1949年之前)的时间里,历尽了辛苦彷徨,但终因旧中国“国家意志”的缺失,最终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才陆续与北欧各国建立邦交关系:瑞典(1950.5.9)、丹麦(1950.5.11)、芬兰(1950.10.28)、挪威(1954.10,5)、冰岛(1971.12.8)。至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各国的传播,才具有了正式平等和互动交流的权利和地位。

北欧各国也陆续把诸如“风筝”“龙舟”引入到当地作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并举办了风筝和龙舟比赛。如芬兰、丹麦与瑞典也都成立了龙舟协会的民间组织(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龙舟协会;瑞典乌普萨拉市龙舟协会等)。其中,芬兰成立了龙舟运动的国家级单项协会,并多次举办和参加国际龙舟比赛。丹麦、芬兰还成立了“风筝”单项协会,并多次到中国山东潍坊等地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

同样,北欧武术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北欧各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约有337家,这些俱乐部中有很多是以“中国武术”或“中国功夫”为主,并兼容了中国气功、舞狮、舞龙等项目(表4)。

如表6中所示,丹麦(118家)、芬兰(115家)、瑞典(85家)三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相对成熟,数量较多,且比较重视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介绍;而由于挪威国家体育联合会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不够重视,以及单项协会内部负责人员不统一等原因,导致挪威起步早,而发展缓慢的局面。而冰岛武术协会于2002年刚刚成立,因此冰岛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上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阶段。

2.3.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欧传播过程中健身俱乐部教练的特征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过程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最早传播者以华裔移民为主,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德、法两国的华工被迫迁徙至北欧各国;来自于中国之外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国避难到北欧的华人后裔;在1915年前后,当时旧中国政府于北欧各国有了官方交往,期间(在1949年之前)到北欧各国留学或移民,其中包括一些学生在学成之后,由于战争等原因滞留北欧各国,并在北欧安家立业的中国人。

传播主体“个人”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在北欧各国与中国建交之后,双方建立了友好的官方关系。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中国与北欧的民间交往也日益繁荣。这个时期到北欧定居的华人逐渐增多,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大都是具备了较高训练水平的专业人员(诸如,现芬兰国际队主教练张放先生)。在此之后,北欧各国的协会和俱乐部又陆续邀请了很多国内相关专家和教授前往交流等等。

综观北欧各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传承历史,传播主体“个人”形式也逐渐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根据笔者对于北欧传播者的走访与调查,现将为“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分类总结如下(图1)。

第一类是由二战后移民到北欧从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的华裔人群,及其这些继承传统的华裔后代;第二类人群是建国后,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移民到北欧或在北欧工作的华人,其中这个部分的人群又可分为:从事教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人士和相关从业人员;第三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中国派遣,短期到北欧宣传和普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家公派人员;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由短期邀请改为长期执教的人员;第四部分人是中国留学生群体组成的宣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社团或协会;第五类是华裔移民的学生或弟子,也就是较早接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并未到过中国的北欧当地人;最后是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到中国学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回国执教的北欧当地人等。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北欧人口总和约有2500万人口,从北欧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北欧民众的年度人均收入在3.5万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收入和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的北欧健身俱乐部总数约为337家,约占整个北欧“武道”总数(约为3863个俱乐部)的8%左右,而平均每7.4万人才有一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因此仅从俱乐部的绝对数量上来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的(表7)。

如7表所示:我国以武术、气功和舞狮为主的健身俱乐部在丹麦有118家、挪威16家、芬兰115家、冰岛3家、瑞典85家,在北欧市场的总数达到了337家。同时与北欧当地的第三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比来看:巴西柔术在北欧仅有95家,泰国泰拳也只有109家,远远低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而与奥运项目的韩国跆拳道俱乐部数量(384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当与日本空手道俱乐部数量相比(数据截止到2009年12月),仅日本空手道一个项目,在北欧的就达到了864家,不仅仅超过了中国俱乐部的数量,而且也远远超过了韩国跆拳道俱乐部的数量(384家)。尽管在北欧的体育文化消费市场中,日本的项目俱乐部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只占到总数的8.72%(337家),其绝对数量虽然比较少,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开发和推广北欧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欧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无论从项目的单项协会建立,还是俱乐部数量的绝对份额,都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成立的协会有七种之多(包括武术单项协会,以及舞龙、舞狮、气功、毽子、风筝以及龙舟协会等),其中:芬兰和丹麦各建立了6个项目协会(芬兰有4个国家级协会,级别高数量也最多),瑞典建立了7个项目协会,数量最多;挪威与冰岛的项目协会较少,级别也较低,均只有3个项目协会。

2)北欧地区的俱乐部数量也达到了337家之多,其中丹麦有118个俱乐部(占有率13.14%,其中以太极与咏春拳法教授为主),其它依次为芬兰115(占有率8.29%,其中太极拳、少林拳与咏春拳各占约三分之一)、瑞典85(7.45%,其中咏春、少林与气功各占1/3,太极拳的训练大多在综合项目俱乐部中进行)、挪威16(3.84%)、冰岛3(3.84%)。单纯从数量讲,与作为奥运会项目的跆拳道俱乐部(384家)数量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也远超其它国家俱乐部的数量(泰国泰拳109家,巴西柔术95家),但和日本民传俱乐部(仅空手道就有864家)数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3)北欧地区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引进和发展,引进拳种最多的是芬兰(引进项目13种,其中以太极拳、少林拳与咏春拳为主)和瑞典(引进武术项目约10种,其中咏春、少林与气功为主);其它的分别是:丹麦(5)、挪威(4)与冰岛(3)。

4.2 建议1)北欧地区所建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数量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项目协会级别普遍较低,且多为地区或市级级别,项目的影响力与发展都受了比较大的影响,建议我国与北欧各国签订互惠引进项目的相关协议,并就成立相关单项协会的级别进行商讨,并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援助。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2

摘要随着诸多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文件的颁布,“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才能让这种思想更好地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怎样才能使师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当今传统教育寻求突破的着力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也是针对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进行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传统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教师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18世纪末,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以他在心理学中的统觉论为基础,提出著名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教学模式,其后经赖因的努力,发展为一个系统、注重实际、能为教师普遍接受的“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师把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各门类学科传授给学生。教学――分科形式进行多学科学习,教材应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按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内容,体现严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人类教育发展中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与优势

传统体育教学与俱乐部教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单一、狭窄。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2)教材体系和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体育课所学的毕业以后用不上,生活中需要的在课堂上却学不到,造成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3)教学方法实行训练法和公式化,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现行理论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4)评估模式单一陈旧。体质和运动能力与其他文化知识掌握的根本差别之一就是,高度个性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竞技运动的标准化评价模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

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

俱乐部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它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而是一种综合的以育人为目的的体育教养行为。力求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从独立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向独立自主锻炼转化,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对具体任务、目的设置方面同传统体育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在整理、归纳先前调研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可行性实践模式的实施分析下,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的目的范围、横向关系、内容、时间以及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见表1)。

表1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 传统体育课

目的范围 生物、社会、心理全面发展 传授三基,融入思想道德培养

横向关系 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 是学科和课程内容一部分

内容 从大课程观出发,融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为一体,建立新的课程结构 以大纲内容为要求,对热衷某一专项运动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

时间 专修、选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运动训练课;群体竞赛;早、间操每周5-7学时 专项课每周2学时

评价 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统计、竞赛成绩、裁判能力等综合考核 定期而有明确的固定内容,技术评定及达标

(二)俱乐部教学的优缺点

通过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的比较来看,以体育俱乐部形式重视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终身体育技能,对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做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与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但也有不能很好贯彻的影响因素,体育场馆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共同面对的问题。

三、结论

(一)传统体育教学并非一无可取,俱乐部教学并非已完善,二者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传统体育教学要加以批判地继承,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二)体育教师多已具备现代体育教学观,采用先进的体育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目标上,从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从传统的“以大纲为主”的教条教学转向“从大课程观出发,融多种教学途径为一体”的俱乐部教学。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3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31.3-4

1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综合体育项目,集竞技性、健身性、健心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健美操愈来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校都在学校开设了健美操项目,健美操运动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有意义、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因为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对塑造形体的重视,高校健美操开展的如火如荼,现在很多高校附近成为健身会所的摇篮,各种风格类型的健身俱乐部都把训练基地放在了高校附近,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对健身的热情及兴趣。在高校健美操的开展过程中,传统的健美操练习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在高校附近的健身俱乐部的刺激下,高校健美操实行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南大学50名学生,5名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I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查阅了近年来有关传统健美操和教学模式的期刊、论文,并对有效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探索和分析。

2.2.2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走访并通过电话访问了西南大学5名老师和50名西南大学学生,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3归纳总结法

通过参考文献研究和访谈整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

3 结果与分析

3.1西南大学健美操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西南大学的健美操课程调查发现,有2位体育老师在上课中进行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但是只是在小班教学中采用。在其余的体育课涉及到健美操课程中,有些老师还是采用传统模式上课。说明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师更愿意选择教学模式相对成熟,教学计划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少数名教师探索并积极采用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调查了解到,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一般仅仅适用于非体育专业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进行健美操的练习,人数范围相对较窄,仅仅是低年级的女大学生。而对于专业类的体育学生,教师往往会倾向于采用两种结合的模式,一般是整体课程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活动课程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而在公共体育课上,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情况不乐观,毕竟健美操课和体育课的性质还是有区别,但健美操依然适用于体育课中。在调查中,我们也可喜的发现,公共体育课的教师还是比较愿意尝试这种新型的健美操教学组织模式。因为学生多,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也可以集体组织教学

3.2健美操课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探讨

3.2.1健美操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分析

在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基于其教学的整体计划性及规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结果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正式开讲新课程的时候,教师会允许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热身,热身结束后,教师会进行新课程的讲解,新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动作讲解、肢体讲解、基本技能教授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地是学生对新动作的掌握程度。目的是运用这种传统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迅速掌握新的动作,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因此不能完全抹杀健美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但在传统健美操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在于学生能够适应这种计划性很强的传统模式。如果能够适应,那么就说明这种模式是比较适用的。在西南大学学校中,本人对30人随机进行了走访调查,这30名同学基本都接触过传统的健美操课程,在他们中21人表示,能够适应传统模式,5人表示不能适应,动作要领掌握较难,另外的4人则表示没有感觉。通过直观的数字表明,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的。

3.2.2健美操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的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都动作舒缓、身心愉悦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享受美妙的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肢体摆动,从而达到身心同步训练的目的。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比如分层教学,评分教学,技能才艺打分,多元素教学。将每个老师的特长融入充分展示与发挥。与传统的健美操课程教学模式相比,运用俱乐部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享受健美操练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强化目的,并最终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积极思想。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单单注重健美操动作的熟练掌握程度,而是注重协调练习者的身心、肢体协调,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竞争氛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念。在西南大学公共体育课中,随机访问了20名学生,他们中有18人赞同运用健美操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其原因在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达到身心愉悦,而不用担心因无法掌握健美操动作被老师责骂。另外2名学生表示,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性不强,无法提升健美操的动作要领。

3.2.3高校教师对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支持程度

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高校教师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从教师的层面来进行选取的,学生更多的是参与者的角色。那么高校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是否了解,是否支持呢?我对西南大学5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问,其中公共体育课老师都表示支持这种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他们看来,运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的课程安排也无需具有针对性,只要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将教师对健美操的理解与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就可以了。另外健美操专业课老师也表示支持这种模式,同时也是对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和锻炼,教学态度和教学意识会督促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与时代接轨。在他们看来,传统教学模式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会扼杀学生健美操练习的欲望和兴趣,健美操的练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的运动,如果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更利于健美操的普及,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练习健美操的目的。同时也专门提到这样的模式课程只能适用于通选课的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对于健美操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完整有效的训练模式和专业的上课方法,需要区分开来。

3.3健美操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3.1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健美操教学俱乐部模式的主导者,如果教师自身对这种模式支持并助力推动,那么便有助于这种健美操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创新能力高,就乐意去尝试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如果教师的创新能力低,对新型教学组织方式的接受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还与教师的年龄有关,如果教师年龄偏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偏重于经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如果教师年龄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会相对高些,自然乐意去采纳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否在高校中顺利推广还与老师是否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关,愿意去学习采用自然就能运用,反之则不能。

3.3.2学校的影响

学校层面的影响,对于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学校的考核制度,如果学校的考核制度更加偏重于学生健美操理论知识的提升,那么体育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会淡化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反之如果学校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思想、体育观念的落实,不单纯依靠成绩来评定学生或者健美操课程的绩效,那么高校w育教师就会乐意采用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层面的影响,还包括体育设施器材方面的影响,如果学校没有充足的条件开展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那么就会影响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学校对教师的岗位培训,只有不断跟新学习,才能融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健美操的课程教学有质的提升。学校对健美操的重视程度,培训程度也影响着学校健美操的发展。

4结论

4.1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健美操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2随着高校大学生对形体塑造、身心健康的重视,健美操的练习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乐趣的培养,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健美操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思想,因4.3学校的支持力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刘明,高校健美操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邱幺聿,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第一健身俱乐部;2009年12期;

[3]张晶洁,俱乐部式教学在高中健美操选项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12期;

[4]李慧,健美操俱乐部教学的应用模式与效应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年03期

[5]马莉;何幸光;许铭 “积木原理”在健美操课程改革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2)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06-02

大学生业余体育俱乐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与补充。目前,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业余体育俱乐部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建立并各具特色,它与传统的专项体育课存在许多不同点,作为当代大学生锻炼身心、学习技能的一种形式在课余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本身所占课程比重较低,导致俱乐部的开展经常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俱乐部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项目特色、组织架构等现实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与见解,并提出若干有益的建议。

一、业余体育俱乐部概述

“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1]。高校体育俱乐部本身借鉴了国外发展很早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同时融合了国内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特色而形成。为了进一步贯彻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建设。高校业余体育俱乐部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由体育教学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的业余体育俱乐部,此类俱乐部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师资力量,场地和资金比较充足及活动开展时间也相对固定;二是由学生社团组织或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的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学生参与面更大更广,也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专业性无法保障,管理较为松散。目前,高职院校因其学制只有三年,而真正的体育课程只有一年的原因,体育教学的效果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体质也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保证,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也多数仅属于后者,由学生自发组织,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其无法得到学校更多的包括场地、经费与师资的支持,也就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逐渐走向若干兴趣分子自娱自乐然后解散这样的尴尬境地。

二、业余体育俱乐部的项目特色

(一)课内外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业余俱乐部的建立有着不短的历史,也在很多院校产生过积极的“化学作用”,大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业余体育俱乐部,首先要把体育教学课堂与课外体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校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也抓住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它又较好地把课内、课外、社会的一、二、三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2]。

(二)营造自主、宽松的环境

业余体育俱乐部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在于其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再次,其学习环境宽松,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束缚,体育俱乐部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堂说教性气氛浓厚,学习时间固定等壁垒,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锻炼身心。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即什么时间上课,多长时间修完课程完全由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学习内容的自由度是指学习什么项目,可由自己选择、也可以随机进行变化。在什么地点上课,由哪一位教师的指导都由学生自由选择。二是业余体育俱乐部能顺利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在促进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体育意识、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放管理、多样选择、个性发展

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扩展高校体育学习的口径、增加体育课程的弹性,加大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式的开放性。根据国外的经验,横向要构建高校体育、社会、家庭的体育教育三位一体化,高校体育培养的触角要向家庭和社会延伸。纵向构建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科研、群体、竞赛、训练五位立体化管理,而且一体和立体的网络完全成为互动的管理机制。学习项目的多样选择。在业余体育俱乐部里,学生可以选取到更多的不同类型的课程,并与一个跟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构成的群体一起学习,并且学生能在一个课程学习完毕以后转到别的新项目进行学习,或者进行原项目更深层次的学习,选择更加的多样性。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目前开设的业余项目有拳击、体育舞蹈及自行车等科目,但是部分课程仅针对教师开放,普及程度不高。体育学习的个性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习体育技能的平台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他们对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学生通过业余体育俱乐部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通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往获得、从不同类型和知识面的教师中获得、也可以从大众体育的形式中获得。

三、组织形式与架构

(一)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

有的院校只开设一个单项俱乐部,如东北师大只设了一个足球俱乐部。而大部分院校为多个俱乐部,如浙江农大就开设了13个单项体育俱乐部[3]。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业余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以游泳、网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武术、健身健美等为主,而传统竞技项目如田径、体操的比例却日渐式微,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受欢迎的俱乐部均主要开设在学生益智、合作意识和个人形体、能力发展及日后社交能力的锻炼上更能发挥作用的项目。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5

摘要: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建立以“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的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身心互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能、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锻炼和生活习惯。本文对这种服务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新时期促进学生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出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课外体育 俱乐部 对策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人文社科2009年度青年项目“云南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与构建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概况

1.1 发展现状

云南大学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整体搬迁到呈贡新校区,体育学院在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下,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建立了以一个“体育文化节”和十三个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及二十九位教师参与辅导的多个时间段的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外延,建立了以武术、篮球、足球、排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一批体育运动项目为学校代表队训练的发展结构形式。其中“体育文化节”最具有特色,是由最早的“武术文化表演节”发展起来的,由最初以单纯的武术表演发展到以各少数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形式进行表演与展示,结合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如陀螺、竹竿舞、舞龙、舞狮等向学生介绍云南特有的体育项目。这些活动吸引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引起了中国体育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1.2 组织形式

学生体育俱乐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愿参与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主要由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分子和爱好者组成。体育学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分时段组织安排各个俱乐部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下午、晚上或周末的课外时间段。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通过活动在校园中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致力于全面推广各项目运动,在校内和校外通过俱乐部或“体育文化节”的运动普及运动知识,培养各运动项目的爱好者,树立体育精神,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

学生的组织形式较单一,由于云南大学处于积极的发展过程中,校区由城区搬迁至呈贡大学城,学生的组成结构只有单一的本科生,而且还只有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大四的学生回城区的学校本部学习)。

1.3 管理形式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是受学校党委及分管副校长的领导,在体育学院的具体管理下组织开展活动。体育学院主要承担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监管工作,指导教师的选派和场地、器材、时间的统一安排等事宜,并负责制度的落实和各项资源的调配,对俱乐部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和执行作出各项决定。

2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

2.1 运作目的

“体育文化节”主要是弘扬校园文化特色,体现云南大学的人文精神,弘扬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个开放的体系,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决定了它具有其他社团、俱乐部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和接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体育俱乐部则是学校与学生共同参与组织的新型体育教育形式,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的持续性体育教育活动,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项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增强师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2.2 活动开展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云南大学依托“体育文化节”这样一个平台,结合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周期性的利用墙报、宣传画、民族体育器材展示和民族体育表演等各种方式向师生介绍、传播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作中积淀出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各种体育文化形式;同时在学期中的各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对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和整个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和风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全社会的文明素质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俱乐部的形式是学生所选的活动内容都是自己喜爱的,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和爱好,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2.3 功能提升

俱乐部活动一般是对初学者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部分学生是鼓励参与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同时从中发掘优秀的学生进行训练,进行技术、战术和规则的训练和培训。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在部分俱乐部成员的基础之上组建校代表队,由专门的老师对校队进行长期、系统的技战术训练和规则的培训,平均每周3至4次训练,时间为2小时,代表学校参加省、市高校及全国大学生的比赛任务。

2.4 发展状况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类别单一到百花齐放,是云南大学学生体育俱乐部与“体育文化节”的发展轨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开展活动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有武术、篮球、足球、排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器械健美等13个学生体育俱乐部,每周由29位教师在不同时段分别对参与学生进行辅导。由于参与形式的自由,个别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参与,为学校的“体育文化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学校体育有序发展,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的定位与特征

3.1 定位

“体育文化节”是依托节日形式,以民族或民俗体育活动方式为核心内容,多以学生集体表演形式进行活动的模式。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自觉参与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等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二者都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一种,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依托,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培养现代大学体育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都为增强体质,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提高体育文化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2 特征

3.2.1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体育文化节”的形式与内容和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的多样性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丰富的活动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运动兴趣,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3.2.2 参与过程的主动性。兴趣是一个人主动、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在动因。学生能自主选择参与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这样能使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养成自我终身锻炼的习惯。

3.2.3 参与目的的多样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各人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参与意识,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锻炼后,努力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时,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或自我的满足后,又会有一个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各项运动中;因此在各种目的内驱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 发展建议

4.1 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云南大学的“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锻炼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2 学校开展活动的项目设置不同于竞技运动项目以出体育尖子、体育成绩为目的,而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就应该规避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运动项目,确保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娱乐中强身健体,掌握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成为终身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6

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军队如果没有“翻身解放当主人”“保家卫国”“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宣传政治思想工作,就不可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夺取革命胜利。更不可能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庆油田的工人如果没有“为国争光

一、为中国人争气”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支柱.广大工人不可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拧成一股绳”。使我国在短期内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两弹一星;的成功创举,是科技工作者、指战员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想党中央所想、急国家所急,忘我地拼搏,实现的强国之梦。为了实现这个强国之梦,下至国家领导人,上至基层干部。都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以及研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宣传动员,不失时机地作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明白,中国和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和令世人震惊的强国实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如果没有全国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勒紧腰带。过紧日子,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三年困难时期是难以度过的。

综观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哪件离得开当时根据形势和国情所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强有力的、合乎实际的、与时俱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法宝。然而,丢掉了这个法宝。不根据所处时代的发展形势,或者不切实际地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遭致惨痛的失败,众所周知,年代,我们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这个脱离实际。严重违背当时国情民意的冒进中心误导下.亩产百吨粮,日行万里车等等“卫星”遮天蔽日。结果.国力衰竭,饿殍遍野。不仅没有“一夜”进入“共产主义”。反而“一夜”回到解放前。曾一度时期,我们违心、舌目地集中一切舆论手段和工具.脱离实际地鼓吹“一大二公”的所谓优越性,煽动农民从生产资料到管理体制统统由私充公。就是这根套在农民脖子上的“绞索”,一直把中国农民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段时期,农民饿肚子,居民勒肚子。人民穷极潦倒,国家名存实亡。以经济建设为中的时期,我们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曾违背时势.片面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绝对重要性,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造成“一手软、一手硬”。经济虽然发展了,却世风日下,各种“糟粕蜂涌而至。舍己救人被讥讽;助人为乐遭鄙视: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前车碾人后车相随;、凶杀、抢夺、奸淫、腐败等等等等“沉渣泛起”,来势汹汹。

诸如种种,虽说不完全归“功”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却不无直接干系。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经验中觉起,紧握与时俱进这个法宝。扎扎实实:审时度势,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看成效,为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安康尽心尽力,尽忠尽责。

如何把握与时俱进这把标尺。作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呢?

要对“与时俱进”有正确的认识。

与时俱进应该是指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紧扣时代主旋律或者潮流,成为社会文明或者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关于时代主旋律,不难理解。就是所处“时代”所要进行或者开展的主要工作。比如,上个世纪末的二十年里,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朝鲜,却在寻求国家发展的模式.以求摆脱贫困落后的围绕。这说明.每个时代的国际成员、国家成员有相同、相似或者不同的“主旋律”。就全球与其成员各国、各地区。包括所属各地各单位也是如此。在各个时代各自都有主要任务要完成。只是这种具备潮流或带潮流趋势的任务相同、相近、相似或者有所区别、不同而矣。因此.我们要认清所处时代和国家、地区及期所属各方面的“主旋律”是什么,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看到,与时俱进,与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做到与时慎进.一定要正确回答和认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我国实际出发,要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国际形势和环境带来的影响。要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从变化中总结经验,从经验中把握继续前进的航向。总的讲,与时俱进,我们的各项工作,政治的、理论的、经济的、文化的各条战线各个方面都要体现时代性、具有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后者。应是与时俱进的核心或灵魂。如果不讲创新、创造性,死气沉沉、平稳过度、按部就班,时代前进我顺流,这不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与时俱进.更不需要“泥沙俱下”式的与时俱进

正确的认识指导正确的实践。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与时俱进,开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既然创新是与时俱进的灵魂,就必须围绕灵魂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系统总结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现在.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各是什么。也知道从中的相继继承和发展。但是就没有看到完整的即将他们的主要方面在一个主题、中心下系统谋篇布局成诸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毛、邓、江的继承体》或者其他更好的名称的宏著。通过独立而系统成部(而不是篇),完善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归纳出带艺硅的、规律性的理沦依据,为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简言之.通过这样的统一成著,让人们系统掌握什么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各自的工作。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武器,也凝聚了工作的向心力。

二、换位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除常规模式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外,被作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换位为作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过去作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只起组织、牵头、服务等职能作用。这样做,可以改变因说教而导致接受宣传教育者的反感的不利局面。使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勃勃、鲜活适宜。

从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的主要工作是传递系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以及省市区的方针、政策、各方面相关信息.为换位者提供相关服务。

通过换位工作,还可调动大家的积极因素.形成从社会方方面面都自觉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非法问题合法化、激化问题平淡化、大问题小事化,社会安定,事业兴旺。

也许有人会问,人人都来做宣传思想工作.这可能吗?通过换位,并不是原来做这项工作的部门、个人不做了,而是他们的方式、职能有所变化.仍然从事——与时俱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而过去被做“工作”的对象。通过专职的宣传政治思想部门及其工作者灵活多样的工作接受发展着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和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一人有思想问题别人帮的类似传统的尊老爱幼之类的自觉自愿的社会风气。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最为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表层(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中层(大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大学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和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1])、深层(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延伸层(大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4个层面6个方面组成[2]。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该文将从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各层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1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1对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建筑物与雕塑、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及体育师资4个方面。大学校园虽在体育场馆建筑风格、布局以及体育雕塑方面各具特色,共同呈现校园体育文化,但场地功能分布方面,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更加丰富,对体育场馆功能区分更加明确和具体,功能内容更加丰富。在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方面,俱乐部制要求更加多样、专业,俱乐部项目相对传统体育教学,教学项目形式多样,所需教学器材种类较多;体育服装根据俱乐部项目要求也是表现出多样性和专业性,如轮滑需要专业的鞋和护具,武术、太极操及跆拳道对服装的要求也相对其他项目更加专业;体育师资方面,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更高,且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的专业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学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反映了该校体育文化的底蕴,而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出该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保障,更是基础。学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

1.2对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包括校运动委员会、校学生会体育部、体育社团、协会等;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包括相关领导制度、体育法规、体育规章制度、体育规则及各种教学标准、体质达标标准和各类考核办法等。体育组织和制度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必要保障,规范学校所有体育运动的行为以及相关的考核与最终成绩评价标准。在学校原有的相关组织和制度基础之上,各项目俱乐部都成立有相关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了会员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及各俱乐部会员守则等;学校俱乐部的管理联盟也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在丰富了校园体育组织、制度文化内容的同时,俱乐部的相关组织和制度相对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感受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高校校园体育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1.3对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战术,体育教学、科研及成果,课外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宣传、广告以及体质达标、课堂出勤率等具体内容。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直观体现,是校园体育文化外在的、具体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最易被学生感受和接受的,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承的最为具体和现实的反映。在体育知识方面,俱乐部制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保健知识和不同项目的运动损伤及预防处理知识。在教学内容、形式、技战术方面表现更加多样,学生自主选择性强,不同俱乐部的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在体育科研方面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选择上较传统体育教学更具多样性,在教学科研成果的体现也较为丰富。在课外训练和课外活动的行为表现上,俱乐部制的形式和内容更丰富、训练和活动的目标性更强、实际锻炼效果也更明显,在近两年该校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学生成绩达标率逐年提高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在体育文化宣传及广告方面,由于俱乐部数量多、项目广,俱乐部活动开展活跃,其宣传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宣传密度更大,持续时间更久。每学期从开始的俱乐部新会员的见面会到后期各个俱乐部的比赛、活动开展,校园网站、广播及海报、横幅、展板等形式的报道与宣传较传统体育教学时成倍增加,接受对象更广、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体育知识提高人的体育科学素养,有利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运动习惯;课外体育训练、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及技巧,增加校园体育运动的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体育宣传及广告效应促进体育参与主体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4对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2],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爱国主义和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精神等都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反映形式,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精神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国家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中,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体现更为多元与丰富。各俱乐部为体现其俱乐部文化,显示项目运动价值与意义,都设有其与项目相关的口号或运动宗旨,如跆拳道俱乐部的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散打俱乐部的武术精神:“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护卫平安,报效国家”;羽毛球俱乐部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集体项目中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精神和运动宗旨。这些都是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具体化、融合与延展,有利于学生对校园体育精神、体育理念和体育宗旨的接受;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行为的转化与展现。

1.5对体育意识文化建设的影响

大学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包括有校园体育文化参与主体的参与运动意识、体育竞赛意识、终身体育意识、观赏体育竞赛意识、体育文化修养以及体育消费意识等。体育意识文化是对校园体育文化更深层次延续,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归宿,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利保障。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或特长选择项目,其运动主体的参与意识更强。俱乐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活动,学生的竞赛意识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培养。随着参与意识和竞赛意识的加强,长期参与到具体的体育运动中,对体育比赛的观赏意识和文化修养都会受到熏陶与提高。由于参与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增加,体育运动环境的改变,体育消费意识会相应增强,有利于运动习惯和意识的养成。良好体育意识文化的形成建立在校园其他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其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意识文化的建设。大学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的最终归宿,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证与前提。

2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形成的,是在全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的。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能更好地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进行场地功能性区分和丰富;更能提高场地器材以及师资等基础性的保障建设;有利于对体育组织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进行形式、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更利于学生对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感知和接受;可实现对体育精神文化进行多元融合与扩展;也可对体育意识文化进行强化与延伸。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打造有特色、高品位、形式丰富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满足参与主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黄银华 程风 单位: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 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须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13-115.

[2]李真真.新世纪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2011(11):241-242.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8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10-03

A Surve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mateur Sports Clubs in Colleges

ZHANG Jie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310002,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arketing operation of college clubs. The results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clubs are club funding, the number of members, membership fees, visibility, project establishment, project schedule, venues equipment condi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management level and instructor level, and analyzing its influence factors, providing constructive comm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orts club; development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本文对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改革的对策和今后发展的设想,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浙江、江苏等省份的普通高校随机抽样调查了杭州、宁波、南京等城市的28所体育俱乐部为调研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国内外有关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调查表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计分方式是“不重要”记1分,“不太重要”记2分,“一般”记3分,“重要”记4分,“非常重要”记5分。分别对俱乐部管理人员、体育辅导人员、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10份(其中俱乐部管理人员和体育辅导人员95份、学员415分)有效率98%。调查表经过专家的审核认定发放问卷。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a=0.872,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通过Amos5.0软件进行处理,各个因子的载荷从低到高(0.611~0.891)都大于0.6。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3 访问调查法 通过与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及大学生训练管理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及浙江、江苏省等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进行面谈,了解各省份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 For Windows 15.0 计算机统计软件及 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为了更系统地对因素归类分析,笔者通过对19个影响因素作因子分析,各成分公因子方差按照系统默认值给出的分析原则,提取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到第6个因素时,方差累计百分比已经达到65.95%,基本反映了整体问题,因此应取到第6个因素为止,但是要想对6个因子命名就比较困难,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很明显的差别,因此为了对因子进行命名,可以进行旋转,使系数向0和1两极分化。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对19个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使得各列的因素负荷尽可能向两极转化,本文采取了“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各因素负荷进行转化,从而归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素F1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启动资金、自我创收的影响。这两个自变量都与经费有关,因此归类为经费因素。在第二公共因素F2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会员人数、会员费用,这两个变量都与会员因素有关,因此归类为会员因素。在第三公共因素F3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管理人员水平、体育指导员水平,这几个变量都与管理人员及体育指导员有关,因此归类为工作人员因素。在第四公共因素F4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项目的设置、项目时间安排、场地、器材这几个变量都与运动项目有关,因此归类为项目因素。在第五公共因素F5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俱乐部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 、俱乐部规章制度、俱乐部督查制度这几个变量都与制度有关,因此归类为制度因素。在第六公共因素F6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是俱乐部知名度,因此归类为宣传因素(图1)。

注:序号1~19分别表示:1. 启动资金、2. 自我创收、3. 俱乐部财务制度、4. 运行管理制度 、5. 俱乐部规章制度、6. 俱乐部督查制度、7. 俱乐部宗旨、8. 领导重视、9. 社会各界支持、10.

管理人员水平、11. 体育指导员水平、12. 俱乐部组织形式与内容、13. 项目的设置、14. 项目时间安排、15. 场地、16.器材 、17. 会员人数、18. 会员费用19. 俱乐部知名度。

2.2 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的成因分析

2.2.1 经费因素 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通过近 8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也逐步突现。目前经费问题还是大多数俱乐部首要考虑的问题,由表2可知,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次是: 依托单位拨款、会员会费、举办收费性活动和比赛、体育彩票公益金、场地设施租赁、企业赞助、以及捐赠资金等。目前,60.71%的俱乐部依靠依托单位拨款进行活动,这种经费来源的渠道过于被动、主动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而自身缺乏自我创收功能,使俱乐部无法自行运转。目前有些俱乐部通过收取会员会费、举办收费性活动和比赛企业赞助、场地设施租赁和社会捐助等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经费充裕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俱乐部活动次数就多,活动质量也跟着提高。反之每周一次的活动也确保不了。从表2调查中发现有46.43%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感到入不敷出,工作难以开展。各俱乐部管理人员反映,俱乐部会根据经费的多少来控制活动次数。

2.2.2 会员因素 经调查得出,参加俱乐部的人员占学生总人数的23.2%,其中女生占5.8%,会员不足是目前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第一要素。

从表3可以看出,学员参加俱乐部的主要目的,增强体质占96.4%;扩大人际交往占 65.5%;体验运动快乐占 60.2%;掌握体育知识占45.8%:提高运动技能占45.3%;缓解学习压力占 42.4%,展示个人魅力占39.3%,消磨时间占27.7%。这种结果说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存在差异性,增强体质、交际、体验运动快乐是大学生参加俱乐部运动的主要特点。

表4中可以看出,学员对俱乐部培训收费希望每两课时为1~10元的占79%,而俱乐部人员希望收费价位1~10元的只占35.8%,两者还是存有差距。俱乐部培训价格直接影响学员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体育服务的发展。体育服务作为是无形产品,消费者很难判断其价格是否合理,更多的是通过对体育俱乐部的环境和气氛以及自身对体育的认识预先形成一个心理价格[2]。

2.2.3 工作人员因素 在对工作人员(俱乐部管理及体育指导员)调查中(表5),发现65.3%的体育指导员对俱乐部提供的劳务收入很满意或比较满意;17.9%的体育指导员一般;15.8%的体育指导员不太满意,同时在访谈中了解广大体育指导员有较高的参与热情。说明体育指导员队伍目前基本上还是稳定的。关键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俱乐部管理人员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

2.2.4 项目因素 俱乐部的项目设置好坏直接对俱乐部的运营前景产生影响 ,因此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项目的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项目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具有一定群众基础而大学生比较喜欢且容易普及的体育项目[3]。

从表6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俱乐部都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结合俱乐部的实际能力设置体育活动项目,这种做法符合现实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经营中一定要注意创造俱乐部的品牌效益。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差异化的竞争项目和内容,以此创造市场竞争地位,取得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设置上,37.4%俱乐部能充分考虑会员的兴趣和俱乐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从表7得出,目前俱乐部开展的项目前 10 位分别是:乒乓球、 篮球、体操和舞蹈、羽毛球、足球、武术、排球、田径、游泳、棋类。对俱乐部培训内容和方式,45.8%的学员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47.4% 的学员表示一般,12.5%的学员表示不太满意。同时统计结果也反映俱乐部目前培训内容与方式需要进一步提高。

俱乐部场地、器材的充裕与好坏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俱乐部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学员对俱乐部场馆满意度调查中,56.4%的学员认为满意或非常满意,38.5%的学员表示一般,5.1%的学员表示不太满意。

2.2.5 制度因素 目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缺乏俱乐部完整的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 、俱乐部规章制度、俱乐部督查制度等。多数俱乐部领导,工作人员为依托单位兼任,在管理俱乐部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俱乐部的管理不能全力以赴,而且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势必会影响俱乐部的持续发展。

2.2.6 宣传因素 目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宣传方式主要有:项目展示交流、会员或活动参加者口传、印发活动宣传单等,而相对宣传范围较大,具有直观性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牌、网络等宣传手段由于费用较高,是目前很多俱乐部所不能承受的。在活动推广形式上,俱乐部主要采用会员优惠、团体优惠、折扣优惠的方式,而选用有奖促销和活动促销方式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较少采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俱乐部的经费因素、会员因素、工作人员因素、项目因素、制度因素 、宣传因素。

2)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的渠道过于被动,缺乏自我创收能力,主要靠扶持金和少量会员费,俱乐部运营资金有一定的困难。

3) 会员不足是目前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第一要素,目前部分大学生还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休闲体育消费观,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为缺乏,俱乐部收费标准和会员的心理会费存在一定的差距。

4) 高校俱乐部制度和管理缺乏力度,制度缺乏操作性,专职的管理和工作人员较少。

5) 俱乐部的项目设置,俱乐部的个人劳务收入,场地器材时间安排相对较稳定,但有待完善,特别是提高俱乐部的知名度上要加强宣传力度,打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6) 高校俱乐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很多学员对体育俱乐部的宗旨、性质、活动开展等不了解,甚至误解为与社会上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一样,都是经营性的俱乐部,这对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非常不利。

3.2 建议 1) 提高高校俱乐部的自我创收能力。

2) 提升会员的体育消费观念。当前,7~10元/次是学员与俱乐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一个价位,但是这种价格还不能为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发展资金。目前改变这种不利现状的途径有:(1)扩大俱乐部规模,降低收费标准,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参加俱乐部。(2)根据学员的消费能力,适当增设一些收费稍高的差异化项目,建立差异化品牌效应,同时实行产品捆绑销售,以有利益可图的项目弥补无利可图项目,为俱乐部发展积累资金[2]。(3)扩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利用其他可经营性项目弥补经费不足,如批量销售体育器材,运动服装或运动饮料等。

3) 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4) 合理安排项目开展的活动时间与内容。体育俱乐部项目的活动时间常常都安排在课余时间,由于大多数活动安排在双休日、节假日或晚上,所以每周一般2~3 次的活动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活动次数确保的前提下,尽量能够满足会员提出的活动时间。

5) 建立完善的俱乐部制度。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最好专人专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俱乐部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行事[4]。

6) 提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徐重鑫,等.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2006 (2):70-71.

[2] 胡济群.体育产品的价格制定[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78-79.

[3] 李宏.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 (5):72-74.

[4] 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1(9):64-65.

[5] 汪伟信.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运行模式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2(3).56-58.

[6] 王华卓,等.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46-48.

[7] 张淘,等.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性质、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6):9-10.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9

关键词 高职 体育俱乐部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144-02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意义

1.打破传统,激发高职学生的锻炼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辅助。比如早操和体育达标测试,这两种形式对高职学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学生间的交往友谊

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渴望与人交往,渴望结交新朋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各种健美操班,武术散打班等,参与者把运动场变成了增进友谊的活动场所,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丰富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带动了校园体育热,提高了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提高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

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缓解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参加如球类、武术等活动,增强了体质,提高了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课外体育俱乐部打破了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扩大了学生的横向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学生摆脱烦恼,消除孤独,对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课外体育俱乐部实行的是学生自主管理,俱乐部的各项活动计划、竞赛和裁判安排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创建的建议和对策

1.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创建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

近几年来,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增多,体育场地紧缺,有些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如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对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我院实际,创建体育俱乐部可能在条件上暂时还不成熟,但这种形式是大势所趋,又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创建单项课外体育

俱乐部,满足多数学生的愿望。

2.增强体育俱乐部意识,适当进行资源共享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加入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很少。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有学生组织的各类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体育俱乐部意识尚未完全普及、渗透到全体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宣传。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配备了许多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有的高职院校还拥有综合体育馆,基本上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更具多样性,对学校体育设施有更多的要求,

而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就需要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或与当地的健身俱乐部积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3.更新俱乐部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部分学生对俱乐部的性质了解不多,缺乏安排学习的能力,经常会出现无缘无故缺课、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让考核评价变成学生的活动动力,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提高师资队伍力量,灵活引进指导教师

在俱乐部团队中,指导教师群体是重要的组成力量,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掌握广泛的体育技能。在各单项俱乐部指导教师聘任机制上,既可以是本院教师,也可以是社会专职体校教练等,无形中增强了辅导工作间的竞争力并采用不合格的指导员随时更换的办法,既增强了课外体育俱乐部院内无人组织的现实问题,又灵活激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满足了广大学生对体育日益增长的实际要求。

5.善俱乐部管理机制

为了促进我院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就得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组织机构,比如在选择项目方面,部分学生会盲目选择项目,常会出现热门项目学生过多和冷门项目报名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展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解决好俱乐部会员分配的工作,做好前期引导工作,包括后期的调配工作。在开设项目上,要考虑到体育课上的弱势群体,帮助与关心他们,比如多开展一些适合女生参加的项目,为她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篇10

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小学1—2年级将重点关注学生正确掌握拼音、笔顺、握笔姿势等基础内容。3—4年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5—6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初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高中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全面提高读写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市中、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教学增加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本市将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其中,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连环画等形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初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高中可以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可基于校本课程,选择经典国学作品以及重要革命文献,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研读。听说读写首次全部入围语文学科要求语文学科改进意见首次对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说明,提倡在运用中学习语文。按意见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同时,对丰富学生阅读资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等多方面分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小学1—2年级精选适宜的启蒙读物,采用诵读、讲述和背诵等形式进行学习。3—4年级推荐不同文体的单篇短文、优秀传统文化读物。5—6年级推荐并配备中、长篇文章及适宜的多体裁文学名著。小学阶段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独立阅读,着力培养阅读习惯。初中每学年阅读3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鼓励初中生以日记、随笔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指导高中生运用“微写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当面批改学生习作。提倡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社团社会活动将进入综合素质评价本市将支持设立学生读书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写作俱乐部等各类语文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年级、跨校常态化开展活动。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开放性语文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各类语文主题俱乐部开展网上交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俱乐部活动过程、积累活动成果。中学生活动成果记入学业评价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