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4 18:01:04

传统礼仪文化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1

1儒学在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儒学思想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文化依据,在现代文化建设以及教育领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儒学一直以来都作为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并没有引起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视。但是随着现代高校传统体育教育要求的提升,使得儒学与传统体育礼仪的联系性更加紧密。儒学为高校体育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认知,对传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发展到现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忽视,导致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内涵不足。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正确认知当前高校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问题,并加强对儒学文化中礼仪文化的挖掘,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强学生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认知。[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希望,更需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礼仪文化基础。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平台融入儒学礼仪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具有可行性。

2儒学在高校体育利益文化中的应用作用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开展中注重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应用,不重视体育礼仪文化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体育竞技过程中无法正确对待比赛的成败,无法采用正确的礼仪形式,展现礼仪之邦的风范,体育教学效果受到限制。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提升,防止出现四肢发达,素质低下的人才培养状态。但是实际上,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儒学思想文化丰富和强化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将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中的作用进行发挥和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教师在体育礼仪文化教学中必须要保证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高校体育礼仪文化的影响作用。[2]不同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的特色,因此需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特色的融入,促进体育礼仪文化在各地区的推广和发展,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和意义。体育礼仪文化是高校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教育文化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儒学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化意蕴,丰富体育文化的底蕴。

3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学情况分析来看,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入儒学礼仪文化,导致文化内涵和文化来源不充分,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无法从儒学礼仪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儒学礼仪文化的研究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中更注重体育技能的创收,无法使学生了解体育内涵和文化意义,使得体育教学中形成形似神不似的情况。总之,从儒学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礼仪文化缺失内容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足,形式主义严重。高校大学生对各种流行文化司空见惯,很多儒学礼仪文化早已经过时,而且缺乏体育教师的引导,导致传统文化在体育礼仪教育中的融入无法得到认可,在高校体育推行中受到限制。[3]同时文化差异也是当前儒学文化在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中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更是在以后体育教育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4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中的融入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正确看待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学中的作用,并意识到当前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设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体系,提升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激发学生的体育礼仪文化兴趣。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发展中需要儒学文化的融入和引导,因此儒学文化是高校礼仪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库和内在动力。但是当前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中研究内容少,因此在体育礼仪中必须要加强对儒学融入的探究。(1)丰富教育手段,创新儒学融入高校体育利益文化方式。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工作开展中,为了保证儒学文化融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通过历史分析,经验总结以及相关专家访谈的方式,探究儒学文化在体育礼仪文化教育工作中的融入方式。从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结合的角度,研究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培训中的意义。在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文化的融入方式探究中,教师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四项原则、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评价等内容,将儒学中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理念融入到体育礼仪文化教育工作中,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相符的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体系。[4]保证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为学生体育礼仪文化教育服务开展奠定基础,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2)加强儒学在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中的宣传力度。现代高校大学生教育中儒家文化教育内容比较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还仅停留在中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而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儒家文化内容也仅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内容,无法在高校体育礼仪教学中发挥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儒学文化意识,丰富儒学文化内涵,学校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为学生进行体育礼仪文化儒学文化宣传,加强学生对儒学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儒学文化的魅力。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儒学文化底蕴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在体育教学中灵活的应用儒学文化加强对学生体育礼仪文化的教学,准确找到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的切入点,保证儒学与体育礼仪文化的相融性以及儒学文化融入的目的性、计划性。为了促进儒学文化在体育礼仪文化中的融入效率,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儒学文化的培养,提升学生礼仪文化意识和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3)不同角度融入儒学文化内容。高校体育礼仪教育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赛事举办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体育礼仪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从体育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了解其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意义。从体育分类角度出发,结合体育的类型合理传输体育礼仪文化,包括学校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以及竞技体育。儒学在体育礼仪文化中的融入也需要从不同的体育角度进行分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从尊师重道、团结友善等方面融入儒学内容,保证体育教学的和谐性;从群众体育方面来说,可以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等方面融入体育文化内容,强调国民强,国家强的理念;从竞技体育方面融入儒学文化,可以从胜不骄败不馁以及尊重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中都能够体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4)体育礼仪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始终。儒学在体育礼仪教育中的融入能够丰富体育礼仪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规范,使学生在体育赛事以及生活中都能够遵守正确的为人处世准则,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修养。我国儒学文化中对礼仪非常重视,强调与人相处中的行为和语言等方面必须要保持相应的规范,体现出纪律性,因此通过儒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设,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儒学在体育中的融入,需要立足于礼仪文化教育基础,将礼仪文化与素质教育结合,使礼仪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过程,这样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体育教学开展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儒学文化的融入,有利于丰富礼仪文化教育内容,从东方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体育礼仪文化,同时也使更多的高校学生了解儒学文化。但是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礼仪文化的教学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礼仪文化教学开展受到限制,因此还需要结合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现状,在体育礼仪文化教育中融入儒学内容,保证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君.基于儒学的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意蕴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1-72.

[2]张倩.刍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高校体育环境建设的意义[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2):76-77.

[3]闫新芳.基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5):80-82.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大学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本质

要回答什么是大学礼仪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三个层次:首先,对于个体来说,是对仁德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其次,对于社会来说,是在人际互动中更懂自我约束,更懂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再次,对于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和而不乱。依据上述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高校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文化知识和常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大学生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演变与融铸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冲突与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在11年间,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课堂700余所,普及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将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五大洲,可谓是21世纪的文化“新丝绸之路”。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竟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切实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所有人关注和深思的议题。

(一)中国传统儒家礼文化的启示

1.要将儒家礼仪要义与现代的礼仪规范有效融合发展

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精神痕迹,无论是礼仪的起始发展还是礼仪的行为方式,一些积极的礼仪行为,比如“诚敬、“孝亲”、“敬长”等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在从事礼仪教育的时候,万万不能丢弃传统礼仪,不能否定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否则,在学习现代文明礼仪时,总有文化内涵缺乏,像是空中楼阁之感。

2.对儒家礼文化进一步溯本求源

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日剧、韩剧,大部分原因是被剧中人物的礼仪举止及其透露的礼仪文化所吸引。假若大学生礼仪教育中进一步深谙儒家文化,就会了解到日剧、韩剧中的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曾经受到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教师要能够将当下大学生流行和追求的时尚元素整合和分析,追溯其在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始末,这样既可以使得学生既能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背景,又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原则

中华礼仪的内容很复杂,条目虽多,但也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记忆和践行。因为中华礼有它的提纲挈领,不难把握。这个纲领是什么,这个内涵是什么,在前人智慧结晶的总结下,大体可将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静、净、雅、慎五个字,也供大家讨论。

1.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没有敬就没有礼,可以说“敬”是礼的核心。《孝经》一言以蔽之:“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人们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长、对配偶、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2.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都有“静气”,神定气稳,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今成大志者,皆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3.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住、食品、衣服等卫生要求很高。中国人自古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还要用一块帛巾包好,然后再带上冠,很是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都有每旬一沐浴的规定。还有,在祭祀中,人们往往格外注重祭祀场所、祭祀牲畜、祭祀器具等的卫生情况,因为,人们往往通过“净”来表达内心修养和尊敬之意。

4.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礼记》就有文雅用餐的规定: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吃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都说明古人在交往中对典雅的辞令的运用十分讲究。

5.慎

我国古代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即个人闲居独处时,也要守礼自律,不可有越礼的非分念想。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之神。中国人要通过礼来把握自己,礼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不需要神的监督它也存在。这个监督者就是“慎独”,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内心坚守的道德和良心。

作者:陈莉莉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蔡芹.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J].红河学院学报,2011(.6).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相当丰富,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知识,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还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牢记和继承的精神食粮。高校教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时必须结合实际,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文明礼仪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融合,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礼仪素养,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有利于践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洗礼中孕育而成,建设现代化文明礼仪时应加强弘扬传统文化,为文明礼仪教育增添生机。虽然我国古代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的科目,如地理、绘画、天文等等,但这些仅是培养人技能的课程,主要为了使学习者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最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教育注重立志乐道,孟子认为应将“志”和“气”结合,孔子则认为应“至于道”。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道德教育,这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文以载道”等有关,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实现“齐之以礼”就必须“先天之数”,这对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古今,若人们想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问题,也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因此,人们只有自觉将外在文明礼仪规范转变为内心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成为有礼之人的关键。高校教师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时必须积极创新,合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知识,使学生自身形象逐步得到完善,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使学生成为“四有”公民。(二)推动文明礼仪教育吐故纳新。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思想具有很强的行为自主性和思想开放性,这一群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若人们以一定的文明礼仪修养为基础,则容易在社会交际中结识交际对象,由此可知,必须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明礼仪学识,这是相当必要的。积累文明学识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对文明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深刻体会各类礼仪行为的内涵,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地进行相关礼仪行为。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必须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不可单纯说教,否则学生学习中过于被动,那么很难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效率。当前,各大高校均加强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吐故纳新,相应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效率,突出文明礼仪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使其自觉调节自身行为,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 基础。(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效率。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将文明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出发点在于,使学生深刻意识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统一。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触到与文明礼仪教育有关的内容,且处于耳濡目染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均比较片面。当前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处于待加强阶段,虽然各大高校已经意识到学生发展过程中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且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从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分析,都面临巨大挑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大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给自身发展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不足,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由于大学生缺乏文明礼仪素养导致的问题频繁 发生。若教师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效结合,结合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所学知识。如此,学生在文明礼仪中受到耳濡目染,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礼仪规范,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即互相信任、互相 尊重。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

为了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效率,教师应合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示范作用、积极组织文明礼仪活动、开展实践活动。(一)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起到很强的表率作用。为此,高校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肩负重任,在文明礼仪教育中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注意隐性教育内容,这是因为自身言行、仪表等均对学生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礼仪,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如此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制订礼仪教育计划时,以本校教师具体情况为基础,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教师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素养。高校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礼仪文化,借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教育自己,提高礼仪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把控自身行为举止,穿着得体、气质高雅,通过自身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传统礼仪教育的魅力与价值。(二)积极组织文明礼仪活动。高校教师要想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通过组织文明礼仪活动来实现,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实际上,文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体现,是我们看得见且摸得着的,高校教师在设计传统文明礼仪活动时,应以大学生未来发展与专业为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组织大学生感兴趣的成人礼仪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明礼仪的内涵。除此之外,举办与传统文明礼仪文化相关的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无形之中洗礼了学生,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礼仪素养。(三)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教师应主动给学生提供文明礼仪实践机会,使学生自觉感受优秀的传统文明礼仪文化。首先,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上一些公益组织结构合作,积极开展与社会文明礼仪有关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开阔知识面,增强其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从而意识到文明礼仪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性。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策划、筹备实践活动,发挥班级中的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干部的作用,自主组织活动,由教师指导。此外,借助各类新媒体宣传传统礼仪文化,为学生营造优良的文明礼仪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是提高文明礼仪教育效率的重要 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礼仪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实践研究[J].区域治理,2019(29).

[2]徐晓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8(2).

[3]孔祥昆.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及对策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7(29):142-143.

[4]张莉.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7):24-25.

[5]李瑞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职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的作用[J].未来英才,2017(9):201.

[6]王楠,李雁冰.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8):56-57.

[7]高琼.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21-22.

[8]杨俊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研究[J].才智,2017(9):41.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礼仪文化;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一、传统礼仪文化概述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华儿女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沉淀的关于人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在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的物质和精神体系的总称。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深入人心、传承最悠久的民族文化。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蕴含的仁爱、诚信、孝悌、忠义、和合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一个情感丰富、人格独立、善良博爱、崇尚人道、追求和谐、向往和平的伟大民族[2]。

二、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文化育人价值

(一)增强文化自信,重塑传统礼仪文化。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中,被打上了“封建礼教”的标签,几乎被全盘否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同时,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方面出现了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不懂礼仪、不讲文明、没有公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将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能让大学生在校园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重新认识和接触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重塑传统礼仪文化。(二)增进文化认同,践行传统礼仪文化。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民族繁荣昌盛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接受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在走出校园、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才能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继承和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真正形成,经历了大学班级的传统礼仪文化影响后,对其便有了强烈地认同。将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可增进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同,让大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得以实践,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三)增长文化外化,普及传统礼仪文化。如果能将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3],大学生在这个每天都面对的组织中践行传统礼仪文化,就能增长其外化的频率和空间[1],从而将传统礼仪文化普及到每位大学生中。传统礼仪文化要不断地增长外化的频率和空间,唯有落实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才能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不断地被强化和践行。这种传统礼仪文化的外化,一旦在高校的班级形成,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不断延续和传承,实现对大学生的终生教育,有利于整个社会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4]。

三、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录取通知书,行书信之礼。录取通知书,是一个高中生接到的与高校接触的第一份书信。高校以专业录取形成了录取名单,并以此进行班级的初步编排,处于班级形成的最原始状态。从录取通知书开始,行书信之礼,将传统礼仪文化“装入”录取通知书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潜在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这需要高校管理者,与有关部门对录取通知书进行版面的设计,嵌入传统文化礼仪的元素,也可以在录取通知书的信件中设计一封告知新生的信。让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通过阅读信件和录取通知书,接受传统文化礼仪的教育。这样,在与新生取得联系之前,录取通知书就是一封赋有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的“书信”。通过录取通知书行书信之礼,可以让新生感受到高校的用心和对新生的一种尊重,会给新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二)新生入学报到,注重现场接待礼仪。对于新生而言,新生入学报到,是他们踏入自己大学的第一天。在这个重要的时刻,高校注重现场接待的礼仪,让他们在报到时充分感受现场的礼仪氛围,有助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培养。在接待现场的布置上,高校应该营造喜庆的氛围,从现场的布置到音乐的选择,从人员的接待到报到流程,可在每个场景中植入礼仪元素,让新生直观地感受现场礼仪教育。高校在接待新生入学报到时,应将新生作为校园重要的“主人翁”,像接待重要宾客的礼仪方式迎接他们的到来。学校从车站到学生入住的宿舍每个场所,从接待人员的仪容仪表、礼貌用语到礼仪行为每个环节,从横幅标语、大型动态视频、音乐选择到每个细小的温馨提醒等全方位、全流程、全员的一整套礼仪文化注入,让新生经历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三)新生入学教育,开设传统文化礼仪讲座。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从高中或中职阶段的学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课程,包含了大学的适应性教育、专业介绍、党团知识等内容。在这一系列教育课程中,开设专门的传统礼仪文化讲座课程,让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可在新生角色转换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在入学教育系列课程中开设传统礼仪文化讲座的内容,高校可以从学生在校的仪容仪表、接人待物、行为举止等行为规范的内容入手,让新生在入学后的行为遵循传统礼仪文化的要求,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践行。这些入学教育的内容设计将在新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角色转换期的先入为主的教育,比起学生后期无引导、自主性的行为养成而言,其教育意义显得非常有必要和关键。(四)教学计划中,开设传统礼仪文化公共基础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文化的传承需要行为养成的延续性,也需要传承者接受系统性的文化教育。通过前期的传统礼仪文化嵌入,在专业教育中,开设传统礼仪文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延续性而言,非常必要[5]。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可以在专业人才素质模块设立为公共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让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在前期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巩固,并为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在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由于课时受限,可以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接受传统礼仪文化的系统教育[6]。(五)班级教学过程和课外活动中,践行传统礼仪文化。班级文化的形成有赖于班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课外活动中不断地通过现实的行为去实践。班级教学过程是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最为直接的途径。班级在每堂课上不断践行传统礼仪文化,对于高校班级良好的班风和优秀的班级文化塑造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土壤。课外活动是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不断践行传统礼仪文化,诸如以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一起共度在校期间的中华传统节日、以传统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对于高校班级良好的班风和优秀的班级文化而言,是非常滋润的雨露。只有在班级教学过程和课外活动中,不断践行传统礼仪文化,两种文化不断地融合才能生长出具有优秀素质的果实。(六)毕业典礼,注重班级离校文明礼仪。毕业典礼是班级在校期间走向分离的一种仪式,也是班级在高校现实生活中结束的关键庆典,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仪式。这个关键的时刻,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和班级在大学期间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了他们和班级成长的点滴,向他们发出随时欢迎毕业后返校重聚的盛情邀请。高校可以在毕业典礼的各个程序和具体细节上注入传统礼仪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次隆重地接受学校对他们和班级的尊重和期望,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和班级在校的成长划上圆满的句号,也为学生们毕业后重返母校相聚和继续发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上好最后一堂礼仪课。

四、结语

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乃至学校各基层的后勤人员等全员率先践行传统礼仪文化,在高校班级从形成到结束离校全过程注入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优秀班级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清醒地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将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以及高校自身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6.

[2]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6.

[3]李忠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转化[J].智库时代,2019(9):281+283.

[4]赵自亮.初中历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培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9.

[5]陈亚惠.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贵州民族报,2017-10-19(A03).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5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二、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可以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个体成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规范、约束、平衡的作用,影响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促使社会协调、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在个体价值观定位方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文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体,正是无数中国人的言行,塑造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三、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取其精华,摒弃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讲求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处处礼让三分、谦逊有礼、祥和融洽的美好社会。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礼仪学科体系

目前我国礼仪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传统礼仪更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一整套的学科体系,无法较好的指导我国的礼仪教育。以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论,礼仪学理当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在那些缤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中竟难以找到‘礼仪学’的一席之地。不仅全国性的‘礼仪学会’尚未闻名,《礼仪学》之类的刊物也没发现,而且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机构也极为罕见。”因此,应尽快构建礼仪学学科体系,深人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礼仪建设,不仅有学理的研究,更有对礼仪实践的总结和探研,特别是要对建立科学的礼仪教育的体系,包括对礼仪教育的适用范围、内容、模式、途径等进行探讨研究,为现代礼仪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指导。

(二)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也不容忽视。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小学(幼儿园)、中学、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般是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但都没有专门的礼仪教育内容,地位不突出,内容不明确,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往往出现礼仪教育的缺位。而作为我国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也没有涉及中国礼仪文化及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学校礼仪教育中,应对其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根据学校礼仪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分阶段重点教育;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既有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又富有时代特征,能被广泛认可的系列教材。

(三)大力开展全社会的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都应掌握和遵守的以示尊重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提升礼仪素质,涵养温良民风,保证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各行各业应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全方位地开展礼仪教育。如在社区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编写普礼读本;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对全民进行礼仪宣传等等。

(四)重视家庭在礼仪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6

一、学院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

1.文明礼仪编入课程教学体系。开设了《礼仪修养》等专业课程和文明礼仪指导课,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掌握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把文明礼仪纳入学生素质考评体系,出台了《关于实行文明礼仪合格证书制度的决定》《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把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职场礼仪作为考核标准,把礼仪理论成绩、日常行为表现和实习表现得分记入礼仪成绩档案。成立礼仪专业教研室,创编了一套“对客服务七步曲”礼仪操,在全院范围内推广实施、长期坚持。定期举办礼仪文化讲座、经典诵读比赛,提升学生明礼守信、崇德向善等传统文化素养。集体诵读制度化常态化,把《新文明礼仪三字经》《弟子规》等礼文化教育名篇作为晨诵的必读内容,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文明礼仪融入活动育人过程。广泛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会、升旗仪式、道德讲堂、知识竞赛、礼仪操比赛、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了师生践行文明礼仪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抓手,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标兵典型选树系列活动,发挥典型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礼仪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礼仪志愿服务和送礼仪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服务百余次,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2016年被团市委列为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团队,2017年礼仪志愿服务队被团省委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队评选活动。成功承办了两届烟台市文明礼仪风采职业技能竞赛,学院团体和个人总成绩位居全市榜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和烟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3.文明礼仪纳入师资培训计划。成立了“礼仪名师工作室”“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烟台市礼仪协会”等礼仪文化研究平台,邀请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鲁培新大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蔡少惠女士、孔子学院副院长程奇立先生等礼仪专家来校授课、示范指导,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文明礼仪素养。近三年,学院先后有60多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举办的礼仪师资培训班,5名教师被评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优秀教师”,为培养“行从德礼、内外兼修”的高端服务业人才储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4.礼仪文化渗透校园每个角落。通过宣传栏、读报亭、黑板报、宣传画和标语口号张贴上墙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礼仪传统文化,营造学习礼仪文化的良好氛围。各系部将礼仪文化与专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系部文化长廊。不断加强礼仪文化学习平台建设,计划在新校区建设“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教学体验馆”,为礼仪师资培训、区域礼仪文化传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核心职业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获得强大的职场竞争力。

二、创建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院积极创建“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总体设想是: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夯实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基础,注重传统文化活动育人,逐步构建融合传统文化和专业特色的“文化+体验”的校园文化体系,创建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将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的功能由校内扩展到校外,促进区域礼仪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学院主要围绕三项工程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一是礼仪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编写礼仪文化校本教材,以“中华文明礼仪”为教学重点,逐步构建以“中华文明礼仪”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示范课程体系。加强“中华文明礼仪”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传承人”。定期开展礼仪教研活动,将“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礼仪文化精髓,与专业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建设以中华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特色的传统文化示范基地。二是礼仪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从“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入手,逐步构建以“中华文明礼仪”为核心的文化育人环境。继续开展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以礼仪文化为主线的人文环境,争创“中华文明礼仪特色校园”。筹建“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活动体验馆”,将课堂教学、活动育人与实习实训高度融合,提升学院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礼仪文化品牌体系建设。加强礼仪文化社会课程开发,组织开展中华文明礼仪教育与培训课题研究,形成具有适用性、吸引性的传统文化培训内容和资源,使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培训体系化、规范化。以中华文明礼仪社会课程为基础,开展“文明礼仪”进政府、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将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的功能由校内扩展到校外,成为区域礼仪文化传播、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小结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7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礼仪被弱化。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以深厚的文化渊源、独特魅力存在于世。例如,2008年奥运会上礼仪小姐的中国传统礼仪备受赞赏,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由于近代史造成的中华文化破坏,崇洋媚外的思想影响着国人,穿洋服、吃西餐、西式婚礼等西方文化正在慢慢腐蚀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中充斥着西方礼仪,忽视传统文化内涵。学生的思想西方化,只知平等独立,而不知尊师重道,严重违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二)礼仪教育的功利性问题。酒店是服务型行业,具有餐饮与住宿功能,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有相对较高要求,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只教仪表,缺少礼念教学。例如,为了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教师在就业指导课中的礼仪部分,重点强调仪容仪表来应对就业市场对学生的仪态考核,而忽视内在理念教育。对于就业后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教育较少,导致人才市场出现人员流动大、工作不稳定等问题。(三)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不到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课程不完善,属于就业指导中的辅助教学内容,而非专业主体。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演练与实践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收效甚微。个别学校增加了仪表训练,例如:站姿、坐姿、蹲姿等。这样的礼仪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就业的理解,学生对酒店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工作环境缺少了解,对工作内容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上每个时期、每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优秀的文化理念与传承,故此,礼仪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儒家文化思想的重点讲解。孔夫子所创儒家思想,是高效的礼仪教育,贯穿历史几千年,使整个中国保持着优美风度与君子礼节。而儒家思想的风度与礼节,并不局限于上流社会。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利用此思想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服务时看重品质,从内心出发,不应掺杂敷衍、抱怨等情绪,培养学生内心礼仪修养的正确方向。儒家思想值得用以酒店礼仪的教学有很多,“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讲的是尽兴尽力孝敬父母,舍生忘死侍奉君主,言而有信对待朋友。礼仪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传统文化时,可配合古典事例综合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礼仪教育的吸收效果。比如讲解孝敬父母时,结合《水浒传》之李逵,虽为粗人,亦知孝顺父母;讲解侍奉君主时,结合《三国演义》之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通过将古典文化与事例串联,向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传达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其培养自身修养。2.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聘请礼仪讲师、酒店礼仪管理人员等酒店礼仪专业人员,定期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从理论上,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深入了解酒店礼仪相关知识;利用讲座的趣味性与专业酒店礼仪讲师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酒店礼仪学习兴趣。利用每周一下午时间、图书馆闭馆期间,召开酒店礼仪讲座,让学习有效串联。讲座上,礼仪讲师对学生的站姿、坐姿进行详细讲解,比如:站立时手势端正、表情自然;行走时不宜大摇大摆,东倒西歪;捡东西时,不宜直腿弯腰,应上半身直立蹲下去捡等。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对酒店礼仪的重视度,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与学生交流心得,讲述文明礼仪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二)明确礼仪教育价值观念。1.明确礼仪教育的社会价值。现阶段,顾客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有相对较高要求,因此,酒店从业人员必须坚持真诚于内、服务于外的核心服务原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具有社会价值,经济、礼仪、多元文化等与礼仪文化相结合,使其内容多元化。教师为了追求就业率,忽视礼节教育,只重视仪表训练,这是不科学的。应结合社会元素,综合拓展酒店礼仪的理论知识,不应舍本逐末。酒店礼仪的社会元素与教育理念存在冲突时,应引导学生树立相对正确的礼仪观念,而非相对利益观念,实现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2.科学对待礼仪教育的资本价值。酒店礼仪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学科,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特点。高校酒店礼仪价值兼具社会价值与资本价值,其资本价值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经济资本是基于高校展开教学的经济投入,比如:课堂场地、教学设施等,为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学奠定了基础;社会资本是人文文化礼仪积累的资源总和,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礼仪进行引导;文化资本指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是酒店礼仪值得学习借鉴的礼仪宝库;符号资本是具有象征性的资本形式,以行为、信仰等象征激发学生的礼仪潜能,促进礼仪教育开展。(三)建立完善的礼仪教育体系。1.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酒店礼仪教学应充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学效果。强化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礼仪行为中,体会礼仪价值与本质;突出酒店礼仪的操作性、实践性,利用酒店情境创设,增加学生对酒店管理的了解;增加学校与酒店合作机会,在酒店客人较少时,带领学生去酒店参观,配合教师专业酒店管理知识的引导,促进学生对酒店礼仪的理解。通过酒店实地观察与学习,增加学生对酒店礼仪的感悟。比如:进酒店时,观察迎宾小姐的语态、身姿、语速、表情、待客之道等。回到课堂,让学生对其加以分析,并且进行模拟与改进。礼仪课堂利用实景创设,调动学生的礼仪学习兴趣。学生之间争相模拟,互相学习,既能弥补自身礼仪不足,又能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增加礼仪考核内容。酒店礼仪学习,是体现酒店综合服务的关键因素。如果酒店一进门,没有迎宾人员,前台工作忙乱不堪,就会给人一种服务滞后的不快感,长此以往,影响酒店正常发展。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学,应配合礼仪考核,实现学生对酒店礼仪的自身升华,提高学生酒店礼仪的应用能力。第一,酒店礼仪的理论知识,以试卷或者论文形式考核。通过对酒店礼仪理论知识的考核,了解学生对酒店礼仪的理解与定位。第二,日常礼仪规范考核,考核学生的日常礼仪习惯。日常考核应以学校校园监控抽查模式为主、教师课堂发现为辅,观察学生的习惯性行为是否有不妥当之处、是否有礼仪理念等。通过日常习惯考核,培养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将良好的礼仪习惯应用于生活中,培养真正具有礼仪素质的优秀学生。第三,职业礼仪水平考核。考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交际礼仪规范度,比如:握手、鞠躬、迎送礼仪、岗位服务礼仪等。通过礼仪技能测试综合给分,将3项考核分数按比例给出综合分数,理论知识∶日常礼仪考核∶职业礼仪考核=3∶3∶4,共计100分。通过酒店礼仪的全面考核,强化学生酒店礼仪意识,培养其酒店礼仪习惯,实现以礼育人的教学方向。(四)校园活动展开礼仪教学。1.军事化礼仪教学。军事化礼仪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正能量发展,避免个别酒店行业不正风气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军事训练包括:行为、体能。军训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面对过大就业压力的弹性思维与承受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礼仪训练增加军事化元素,一方面是因为酒店行业服务竞争较强,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酒店工作涉及房务、餐厅等工作,其中不乏体力活,比如:更换楼层房屋内花草、清洗楼层房务衣物、餐厅人手不够端盘送菜等,其中花草的花瓶玻璃易碎、清洗衣物的工作繁重、端送餐品时菜品大多较热等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来应对。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军事化礼仪培训,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切实提高就业能力。2.举办校园礼仪大赛。学校团委、学生会应组织“传承礼仪,绽放美丽”类校园礼仪大赛,让酒店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具有酒店学科的礼仪风采。比赛中,结合传统文化理念,汉服、旗装、京剧服、脸谱、毛笔字、水墨画等展示环节,让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礼仪知识问答环节,比较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景模拟环节,考察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实景运用能力,利用不同情境模拟,增强学生礼仪技能;礼仪操表演环节,用以展现各专业学生的礼仪风采。通过校园礼仪大赛,提高学生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礼仪技能,展现高职院校的美好风貌。(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礼仪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该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礼仪教学。在学生对礼仪教育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通过校企合作培训让学生熟悉酒店管理专业的有关工作流程和实际礼仪行为举止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某高职院校就和当地的酒店合作,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礼仪教学学习后,就可以亲自到酒店中参与工作,开展实践训练。该院校还聘请了酒店内专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体会、认识酒店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不仅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参与礼仪教学项目的积极性,还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经过长期的实践表明,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礼仪技能,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该技术学院还和企业进行沟通,结合企业对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设计,保证学生可以对礼仪教育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提高礼仪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和课程实用性,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其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加入企业工作中。除此之外,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可以要求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在完成实习后,根据学生在不同岗位中的表现进行评判,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礼仪表现和礼仪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内部制定的工作岗位考察制度进行实习,以此让学生对酒店管理、礼仪形象形成全新的认识,积累大量的社会经验。

三、结语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教育实践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允许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而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落地,我国幼儿数量也将迎来一定幅度的增长,如何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则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做好幼儿时期礼仪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乃至一生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这对作为孩子们人生中的重要教师——幼儿园教师,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1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是指儿童在幼儿园时期接受的基本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节日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等五个方面的教育。培养幼儿懂文明、讲礼貌,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与自信的人生。1.1基本礼仪。基本礼仪是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必须要接受的礼仪教育。幼儿时期的基本礼仪涉及广泛,但大多数包括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礼仪文化。[1]幼儿在生活方面的基本动作,如站姿、坐姿、随手关门、交递物品等基本礼仪文化,这都是幼儿时期所必须要培养的基本习惯;幼儿时期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对不起、不客气等生活中所必须用到的口语交流语言;幼儿时期的个人礼仪,如饭前洗手、剪指甲、注意个人卫生等有关幼儿时期个人形象的基本礼仪文化。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细节抓起,幼儿时期的礼仪文化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1.2社交礼仪。文明社交,从小抓起,社交礼仪的培养也是幼儿时期礼仪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社交礼仪文化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内,如主动与老师问好、与同学问好、离校时与老师说再见等礼仪文化。培养幼儿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使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开朗的性格,增加幼儿时期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社交是人的一生离不开的活动,从小培育社交礼仪文化,能够使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1.3家庭礼仪。家庭教育也对幼儿时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家庭礼仪文化也对幼儿时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继承与发展华夏文明,从家庭基本礼仪文化抓起。如孝敬父母、尊重父母、来客人时要礼貌待客、拜访他人、节约用电用水等基本家庭礼仪。细节决定成败,从细节方面培养礼仪,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文明人,行文明事。1.4节日礼仪。丰富的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节日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培养幼儿的传统礼仪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与美妙传说。培养幼儿时期对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的尊重与信仰,如春节文化、清明文化、端午文化、中秋文化和重阳文化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1.5公共场所礼仪。在社会的交往中,良好的公共场所礼仪能够让你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幼儿时期对公共场所礼仪的培养也是礼仪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幼儿时期在公共场所的良好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公共场所轻言轻语、自觉排队等基本文化礼仪,加强幼儿时期对公共场所礼仪的培养,能够使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一生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2幼儿礼仪教育的意义

2.1幼儿礼仪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三观的形成与发展。加强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能够促进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幼儿礼仪教育也能够体现出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良好的幼儿礼仪教育能够反映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礼仪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礼仪交往,在无形中体现出幼儿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文化道德观念,[3]加强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的礼仪教育渗透于无声无色的幼儿活动之中,幼儿活动中所做出的不同表现,体现出幼儿的交际交往能力和内在的文化修养。加强在幼儿时期的礼仪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课堂教育,良好的幼儿礼仪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幼儿时期的礼仪教育培养,使幼儿时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法律约束以及法律素质等。2.2幼儿礼仪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幼儿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成长时期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强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使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学习与生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新时展要求下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礼仪与基础知识技能。[4]例如,在幼儿园时期开展的群体性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融入集体,增强幼儿的社交自信与社交能力;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标兵、礼仪标兵、进步标兵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求,促进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在幼儿园时期开展的劳动值日分配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增强班级团结。幼儿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时期方方面面的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能够使礼仪教育与活动有机结合,既促进了幼儿礼仪教育的发展,又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劳动技能与知识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幼儿一生的发展。2.3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对世界的懵懂状态,此时的礼仪教育对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影响。幼儿时期对世界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好奇心激发着他们渴望对世界的探索。幼儿礼仪教育能够为幼儿探索世界的道路形成有效的规范,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生活习惯。幼儿时期的礼仪教育主要体现在礼仪活动教学理论和礼仪教学实践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礼仪教学理论中对幼儿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指导幼儿人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一系列群体性活动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加强幼儿礼仪教育,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3.1开设礼仪教育活动。幼儿园可以开设礼仪教育活动,针对幼儿对礼仪教育文化的需求进行礼仪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学。例如,每周开展一节礼仪教育活动与礼仪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针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更开阔了幼儿的知识视野,对中华的文明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如回家后给父母洗脚、打扫自己的卧室卫生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礼仪教育。3.2将礼仪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幼儿时期的礼仪教育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幼儿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结合起来,把教育融合到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幼儿参加活动之前可以进行集体宣誓,增强班级团结感;用餐之前,教师可以加入感恩词,让幼儿从小养成节约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放学离校之前,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与老师和同学们再见,增加幼儿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室也可以将礼仪文化与活动文化知识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受到传统幼儿礼仪教育文化的熏陶。教师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与幼儿礼仪文化相结合,有效的提升幼儿思想道德文化水平。3.3提升教师专业文化素养。加强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开展幼儿特色文化教育,起着最关键作用的是幼儿园教师,因此,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提升幼儿教师的文化教学素养,才能不断完善好幼儿园文化教育。[5]可通过开展幼儿教师团建、教学文化研讨会、幼儿特色教育探究研讨会等相关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最终促进幼儿园特色文化教育的开展。3.4开展课间礼仪活动。教师通过开展课间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礼仪文化。一方面,通过开展幼儿容易接受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礼仪文化,对幼儿实施礼仪文化教育。例如,开展课间儿歌活动,让幼儿在儿歌中体验尊老爱幼的主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传达文化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礼仪。通过开展课间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礼仪文化。通过幼儿参加活动的方式,可以增加幼儿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幼儿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4总结

开展幼儿礼仪文化教育,是我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礼仪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幼儿时期的文化礼仪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发展幼儿教育文化事业,不仅需要教育事业单位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只有大力发展幼儿文化教育事业,探索幼儿文化礼仪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法,才能推动我国幼儿礼仪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议幼儿园小班礼仪教育[J].新课程(综合版),2018(01).

[2]卢蕊.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智慧,2018(15).

[3]李娜.浅谈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游戏教学中[J].新智慧,2018(15).

[4]孙沙.浅谈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培养[J].好家长,2015(46).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养成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算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增强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在生活中自觉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为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帮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礼仪教育都落后于其他教育,礼仪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存在方法手段单一、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礼仪教育的欠缺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礼仪不相符合的行为,这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与建设美丽、和谐校园的要求相适应,高校有责任、有能力改变此种现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建立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有效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和未来取决于青少年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青少年表现出文明、独立和智慧,则这个国家的未来也将文明、独立和强盛。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主力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祖国的任务。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民族特色。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更应当是文明礼仪的模范。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也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诸如文明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与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高度期待之间的不和谐。在课堂上低头玩弄手机、不认真听讲等不良习惯在大学里已司空见惯;在课桌、餐厅、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等低俗的失礼行为在高校普遍存在;在与他人交往中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等现象在媒体上已屡见不鲜;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个性,缺乏与周围环境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等;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有违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不利于建设和谐文明校园,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的迫切要求。(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的也不是短期形成的。这其中的因素既有长期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教育部门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忽视也是重要原因。在个人成长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一方面是家庭、社会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当前的社会信息通讯发达,学生接受的信息非常广泛,家长、学校在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容方面无法绝对控制,这时候就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及时地引导,使学生能够甄别糟粕与精华,区分善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拒绝不健康、低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时代,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家风的氛围。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当前,优良家风建设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承担起监督指导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我国目前处理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在经济发展领域,还部分存在着唯利是图等不良倾向,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面。一些负面新闻经常见诸报端,经过各种媒体的传播被无限放大,比如前些年发生的南京“彭宇事件”、“郭美美事件”,这些负面新闻经媒体传播,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在外来文化的影响方面,当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塑成阶段,对外来文化缺乏鉴别力。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整体全面的认知,新鲜的外来文化时尚、新潮,因而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近年来中国原本没有的“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软实力暂时还无法与西方国家匹敌,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带来巨大冲击。西方社会在经济上、科技上占有优势,从而使西方文化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对人们的文明礼仪产生影响。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里对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德育、美育方面仍没有充分地重视。在中、小学这一礼仪素养养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普遍不高,便是大学前礼仪教育缺失的反映。由于一些客观情况的存在,理应在大学之前就已经养成的礼仪素养教育,被延迟到大学教育中。由于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的原因,大学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直接挂钩,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乏实践操作。大部分学生学习礼仪是为了美化个人外在形象,获得更好工作,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礼仪认知上存在的偏差,使得学生们很难将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礼仪素养养成途径

(一)将现代礼仪素养教学融入课堂。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礼仪素养的提升也必须重视课堂这一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阵地。目前,高校中学生的专业课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多以单纯的课传授知识为主,并没有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宝贵阵地进行礼仪素养的教学。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本身就缺乏人文社科类课程,在课堂中融入礼仪素养的教学更为迫切。对于此类专业的大学生,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师礼仪,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外,还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开设有关的文化礼仪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通论、西方文化通论等礼仪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文明以及优秀的西方文明,把礼仪修养自觉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礼仪素养提升过程中,除了积极吸取传统文化中文明礼仪营养外,还要与时俱进,让当代大学生积极了解现代社会文明礼仪,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现代社会有益的文明礼仪成果,激发大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因为,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一味地强调传统文化,有时会引起大学生的抵制情绪。(二)把礼仪素养纳入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在大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注重德、智、体等方面的考核,文明礼仪等美育方面的考核有所欠缺,在德、智、体等方面的考核中,又基本以书本知识的考核为主,文明礼仪等美育方面的考核没有纳入到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在新形势下,把礼仪素养的考核纳入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切实重视美育的考核显得尤为迫切。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业考评是测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以及检查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环节。完善、有效的学业考评不仅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前,各高校的学业考评主要是通过纸笔测试来进行的。纸笔测试的优势在于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种优势又是它的劣势所在,不能测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文明礼仪更注重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运用,即使学生明白的礼仪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做到的话,那了解的知识再多也没有用。因此,高校传统的注重书本的礼仪教学方法以及传统的文明礼仪纸笔测试方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礼仪教学需要。传统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方法无法评价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因而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学业考核改革力度及策略研究,建立全面、科学的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三)建立浓郁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浓郁的校园文化礼仪环境对加强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提升,使大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文明礼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乐土,更应成为塑造具有文明礼仪素养年轻人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教师文明礼仪和大学生文明礼仪的规范,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特色。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弘扬文明礼仪,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觉规范行为,让文明礼仪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师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教风,引导教师自觉弘扬教师文明礼仪,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模范表率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公序良俗。如果说家庭和学校是礼仪素养养成的小环境,那么社会则是礼仪养成的大环境。礼仪的作用在于构建公序良俗,礼仪文化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始终有着重要作用。反过来,良好的公序良俗也是文明礼仪形成的重要环境。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现代文明礼仪。养成现代文明礼仪,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全过程,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礼仪、领悟礼仪、践行礼仪,推动现代文明礼仪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动、转化为习惯,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公序良俗。(五)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家教和家风对儿女的影响。如著名的“孟母三迁”、《颜氏家训》等,都体现了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礼仪修养形成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

当前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参差不齐,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当前高校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德、智、体等方面的考核,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美育和礼仪素养的提升。礼仪素养是内在的文明修养,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成绩表现部门来。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通过完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将现代礼仪素养教学融入课堂,把礼仪素养的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浓郁的校园礼仪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序良俗和家风建设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姚剑婷.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分析[J].大学教育,2016(5):81-82.

[2]张英伟,刘妍.高校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39-42.

[3]林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216-219.

[4]刘雪巍,付寅琦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途径[J].教育评论,2010(3):70-72.

[5]林丽楠.礼仪教育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完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39-40.

传统礼仪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立德树人;礼仪素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德育格局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在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文化育人”一节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①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通过礼仪教育所形成的个人礼仪行为,对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促进事业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大学生缺乏文明礼仪素养,不知礼、不懂礼、不学礼、不践礼等行为大有存在,这不仅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也将影响高校立德树人事业的顺利推进,关乎践行中国大学之道的方向性战略价值。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对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具有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因此,推进立德树人,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前提是德行完善。德行完善的一个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就是礼仪素养表现。从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德行的重要性,认为礼仪素养是德行的主要体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实际中,大学生经常出现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礼仪素养堪忧。(一)礼仪知识缺乏。礼仪包含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和礼俗等内容,这其中每一个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部分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把礼仪规范看成了禁锢个性发展的藩篱。不正确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礼仪规范上的懈怠,从而出现遵守课堂纪律不严,人与人交流不顺畅,宿舍人际交往不和谐等问题;在校园中随处可见:与长者抢道、与幼者斤斤计较;课堂服饰另类怪异;顶撞、评论、辱骂教师;在公共场合喧哗不知收敛、语言不文明等。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仅有29.65%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婚、丧、嫁、娶、祭、冠”等礼仪有所了解;仅有64.35%的大学生了解电话礼仪和社交基本礼仪知识;“外在行为的表现是内心信息的映射”,①从以上大学生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礼仪知识的欠缺,对一些基本礼仪规范的了解相当匮乏。(二)礼仪意识淡薄。“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②大学是青年学生通往社会的炼炉,可以说,大学生社交礼仪和能力的高低将会对其进入社会后能否成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不少青年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和淡然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存在忽视日常基本礼仪的现象,有的学生存在缺乏基本的个人形象礼仪和社交活动礼仪而浑然不知的现象,有的还存在知礼但不用礼的现象……这些都反映着不少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漠视,他们从心底里感到无所谓或是无关紧要。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有28.9%的大学生私下里直呼老师姓名或其他长者姓名,尊人敬人意识淡薄;有23.86%的大学生在上课前3分钟仍然在教室喧哗、说话,不注意维持课堂纪律;有29.50%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后没有主动将残羹冷炙收拾进餐盘的习惯或意识;有25.60%的男大学生在厕所小便后没有按压冲洗阀门的意识。(三)礼仪行为失范。礼仪行为失范主要是指在遵循礼仪行为规范中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虽然认知上认同礼仪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付诸实施。当代青年礼仪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对礼仪行为的践行相对低下,且将礼仪行为标准自行放低。例如:课堂上迟到现象严重,不喊报告无视教师推门而入,下课后铃声一响蜂拥而出,先于老师甩门而去;还有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化和经常听到的脏话、污语,在公共办公区域旁若无人大肆喧哗、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这些现象表明不少学生在实施礼仪行为中自行降低要求,缺乏基本礼貌。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有21.2%的大学生在会议、讲座、课程结束后,有过不避让老师(嘉宾)直接一走了事的经历;有79.8%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玩过手机,其中4.68%的人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有19.7%的大学生穿拖鞋进入教室上课(自习)。(四)对礼仪文化缺乏敬畏和自信。包括礼仪素养在内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高校及青年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主阵地和主群体,对发展和弘扬礼仪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媒体的“膨胀式发展”,不管是高校本身抑或是高校大学生都迫切需要深化对礼仪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娱乐至上”已成为了部分年轻大学生的信条,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甚至对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元素进行嘲讽,成为一些年轻人彰显“个性”的做法;针对高校的德育教育,总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无用灌输”;对外国文化的无限崇尚和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不屑一顾,归根结底是对文化缺乏自信和缺乏敬畏。以2017年5月对海南省5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例,有32.42%的大学生喜欢西方文化,这其中又有18.65%的大学生崇拜西方自由、民主等文化;有34.7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有30.2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动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礼仪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某件事物的问题是由主客观条件共同造就所形成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主客观的角度分析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主观上来看,是由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从客观上来看,则是由于家庭、高校、社会等不同层面教育引导缺位,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无序和缺失。(一)个体立德意识欠缺,传统伦理道德基础薄弱。礼仪文化是社会有序发展的调节器,是大学生行德做人的根本遵循。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追求,导致社会及个体只注重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一方面,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环境里,青少年群体耳濡目染深受其害,个体往往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甚至不能忍受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艰辛过程。对青年大学生来讲,“上大学———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才是大学的基本发展套路,文明礼仪之“德行”这一并不实用的“高尚的”、“过时的”文化已不再是部分大学生的关注点。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礼仪文化存在片面误解,对礼仪文化缺乏认识、认同,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偏差使得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意识。(二)家庭礼仪教育忽略,树人标准有所偏差。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①对于这样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家长再熟悉不过,但是由于家长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家庭礼仪教育就很难保证。另外,应试教育下,很多父母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树人标准有所偏差:把学习好、事业顺当作做人成功的唯一标准,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忽视了对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道德品行等方面的教育,放松乃至放弃了礼仪教育这个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②(三)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弱化,“大德育格局”的化育性战略执行缺位。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讲话对高校如何开展立德树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高校加强礼仪文化素养教育的立德树人工程势在必行。然而,部分高校对礼仪素养教育缺乏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弱化,没有形成“大德育”的教育格局。一是普遍认为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地方,礼仪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部分高校将大学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直接挂钩,教学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至于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则很少去探究,割裂了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四)社会教育缺乏有效引导,大众传播的“议事日程”偏位。现代社会发展为中国公民带来一对孪生兄弟:“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当前,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和政治体制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伦理和道德方面出现了紊乱。一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负面信息、谣言谎话满天飞,加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大学生对应当遵从何种社会规则产生质疑和迷茫,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产生抵触甚至反抗;二是虽然政府也在各方面极力推崇文明礼仪,如祭祀典礼、成人礼等,但大多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社会引导,效果并不大。此外,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已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但是由于媒介宣传力度缺位,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选择传播内容的时候,偏重经济建设,而忽略了道德建设,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与发掘,缺少对受众礼仪文化形成的指导与熏陶。(五)文化自信的缺乏导致文化引领力不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文化、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等思想的错误引入和曲解,使得国人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对西方盲目崇拜和向往,言必称西方等,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就是“信神不信人”、“称西不称东”、“言西方自由不说中华传统”等现象。文化自信力不足、文化自觉性不强,导致文化引领社会能力不足,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出现偏差,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基因未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这一问题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不信礼、不学礼、不践礼、不守礼”。大学生因文化缺乏自信和自觉而造成思想上的拒绝、排斥,导致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