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1 17:27:48

传统艺术美学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美学;创作

艺术美学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文化背景,这是整个文化的延伸。从那些成功的艺术作品当中可发现,只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是无法完成整个作品,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才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起到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换句话而言,艺术美学主要是通过合理利用自身内涵,将作品中个人情感、美学精神、文化内涵等表现出来,同时引导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享受。正因如此,我国艺术美学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给艺术美学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导致艺术美学的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忽视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内容过于空洞,使得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因此,在艺术美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要将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其中,这是艺术美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经典元素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优良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日积月累的经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最终形成了优秀的艺术思想与文化传统。我们经常听到的有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这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与宗教信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还带来丰富的素材资源。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将民族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内,能提高现代设计的艺术感,帮助艺术作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大量受众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种外国思想和文化流入中国,部分设计者将其应用在艺术作品中,这让作品呈现同质化发展的特点,且不具备较高的可识别性。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设计中,可以使艺术作品与众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人员所模仿,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有个性。另外,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中还有很多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给艺术设计作品赋予更加神秘的色彩。将传统文化精髓科学的应用,能丰富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与表现手法。从提高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方面而言,一个优质的艺术美学作品必须要达到情的境界,才能构成强大的生命力与灵魂力,从而拓展美学设计的灵感与创造空间。而那些融入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作品,往往能赋予作品最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从而给观众带来特殊的艺术体验,展现特殊的艺术形式,提高艺术吸引力,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二、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服装设计中的适当借鉴

服装设计含有特殊的价值功能与文化特质,为了进一步显现民族文化内容,服装设计者要将重心放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方面,创作出大量高质量服装设计作品。从整体方面而言,在服装类产品设计上,丝绸元素具有较强表达性,能够丰富服装的内容,让其以新颖的形式出现。比如:宋锦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在2014年APEC峰会上,我国将传统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上,当时各国领导人都身穿运用这一设计的服装,这些融入了宋锦元素的新服装,充分表达了东方主流文化,让整个服装呈现不一样的魅力,进一步推广了宋锦文化以及丝绸文化,让全世界对东方文化有深入了解。实际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装文化,它们都可以成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值得深入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为艺术美学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比如,藏族服饰文化中的女装展现出潇洒、典雅等特征,其中的配饰多以珠宝金玉构成,这展现了该地区独有的服饰文化风格与特征;傣族地区人民处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相应服装的民族特色较为突出,其中男性服装多喜欢“大襟小袖”“无领对襟”等风格的短衫,且服装上边习惯纹有蛇、狮子、虎等动物的图案,呈现出该地区独有的服装文化风格。在服装设计中融合艺术美学思想与理念的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民族服装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服装设计的质量,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二)包装设计中的深入挖掘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生活节奏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十分向往慢节奏生活,且对民族感情有强烈的追求。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包装设计要将民族感情融入其中,做到与时俱进,来满足人们对民族感情的追求,提高他们对商品的购买欲望。比如:在酒品包装设计当中,设计者将材料、文字艺术、传统图形纹样三者融合,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又如在酒鬼酒包装设计当中,将民族文化融入包装各个部位,不管是表面书写的酒鬼二字,还是用麻布口袋质地制作的瓶身,都是传统文化的呈现,将传统文化天然、自由、洒脱的文化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强烈的民族气息给酒鬼酒带来很多消费者,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1]。

(三)动漫设计中的灵活应用

我国动漫设计受到很多外国国家动漫设计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日本动漫元素影响,在场景布置、色彩运用、角色塑造方面时常出现日本漫画的身影,部分动漫甚至直接原版抄袭[2]。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动漫作品素质不强,缺乏民族特色与吸引力。直到将民族传统元素融入到动漫当中,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尤其是将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艺作品等融入其中,这些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不管是从故事内容,还是从人物形象方面,都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全新可能,有利于设计者打造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艺术作品。以《大闹天宫》为例,它选用我国神话故事,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场景,采用夸张的手法,将我国人民对天宫的想象描绘出来;除了场景取材,装饰图案融入了剪纸、祥云、如意、中国画等元素,精心构建整部作品的框架,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同时运用艺术细节升华了民族文化,让我国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3]。

(四)标志设计中的组合重构

近年来,在标志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性和民族性是创作的基础,能有效提高作品的艺术内涵。因此,设计师若想设计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合理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让艺术作品与人们的精神寄托、情感归宿产生共鸣,才能拉近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进而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视觉体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非常复杂,在标志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与延续,而是要利用传统元素将人们的情感诉求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这对设计师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必须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亮点,从中找到与标志设计相契合的点,再融入现代化设计思想,将其结构进行重组,让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在现代标志中完全展现,让我国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比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图案的基础,但没有完全复制,而是将现代文化融入其中,构成了英文字母“H”,将现念与技术、历史文化有效结合,将不同的两种艺术完美表达,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的发展路径

(一)合理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创新美学作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由于我国艺术美学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未有突破性进展,一直处在初级阶段。在特殊的美学创造过程中,甚至需要不断借鉴国外成功艺术创作的经验,但一味模仿无法为美学创作带来成功经验,只有不断创新与进步,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我国的特色艺术美学,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美学作品,用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美学作品去吸引世界的目光,让全世界明白我国艺术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二)坚持自然,落实和谐设计理念

在艺术美学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淳朴、宁静、淡雅等设计理念,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将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具体艺术美学设计中,摒弃雕凿和纹饰过多的弊端,才能真正创作出优质的美学作品。若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夸张手法与真实表达二者间的关系。根据民族文化的特征,艺术美学强调简约,需要突出朴素的元素在艺术美学领域的渗透,展现独有的品质和人格之美,以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提高自然表达的效果。此外,在开展艺术美学方面的设计实践期间,也需要落实和谐设计理念,突出“礼”“仁”等方面的艺术美学思想,最终提升整体艺术美学设计的效果。

(三)创新手法,结合现代制作技术

如果一直使用单一元素进行创作,而不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无法给艺术美学带来创新与发展。只有将艺术美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将艺术美学作品的细节处理得更加完美,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为艺术美学带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实际利用的空间,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艺术美学水平。与此同时,艺术美学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遵从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标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不能让民族传统文化在融入艺术美学设计实践中呈现为“固步自封”的发展状态,而应该增强其包容性,要有效汲取不同种类艺术美学的精华,保证处于对自身持续丰富的状态。当下艺术美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意强化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外来文化的结合,找到二者融合的平衡点来更好地提高艺术美学设计的实效性。比如,“中体西用”就是在艺术美学设计中发展民族传统美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即要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文化为辅导,并促使二者紧密结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美学作品的品质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有密切联系,若要确保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美学作品,就必须融入传统文化,这能为艺术美学设计者带来丰富的创作资源。艺术美学设计者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发现艺术美学当中存在的缺陷,才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艺术美学形式,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开发属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作品提供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媚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书法艺术为例[J].文存阅刊,2021,(19):163-164.

[2]张冠男.传统民间图案的美学意蕴与设计指向——以鹿石图案为例[J].艺术百家,2020,36(04):204-209+230.

[3]唐媛媛.生态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应用——以水族服饰为例[J].设计,2020,33(01):102-103.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美学;创作

艺术美学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文化背景,这是整个文化的延伸。从那些成功的艺术作品当中可发现,只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是无法完成整个作品,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才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起到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换句话而言,艺术美学主要是通过合理利用自身内涵,将作品中个人情感、美学精神、文化内涵等表现出来,同时引导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享受。正因如此,我国艺术美学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给艺术美学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导致艺术美学的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忽视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内容过于空洞,使得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因此,在艺术美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要将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其中,这是艺术美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经典元素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优良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日积月累的经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最终形成了优秀的艺术思想与文化传统。我们经常听到的有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这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与宗教信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还带来丰富的素材资源。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将民族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内,能提高现代设计的艺术感,帮助艺术作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大量受众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种外国思想和文化流入中国,部分设计者将其应用在艺术作品中,这让作品呈现同质化发展的特点,且不具备较高的可识别性。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设计中,可以使艺术作品与众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人员所模仿,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有个性。另外,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中还有很多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给艺术设计作品赋予更加神秘的色彩。将传统文化精髓科学的应用,能丰富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与表现手法。从提高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方面而言,一个优质的艺术美学作品必须要达到情的境界,才能构成强大的生命力与灵魂力,从而拓展美学设计的灵感与创造空间。而那些融入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作品,往往能赋予作品最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从而给观众带来特殊的艺术体验,展现特殊的艺术形式,提高艺术吸引力,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二、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服装设计中的适当借鉴

服装设计含有特殊的价值功能与文化特质,为了进一步显现民族文化内容,服装设计者要将重心放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方面,创作出大量高质量服装设计作品。从整体方面而言,在服装类产品设计上,丝绸元素具有较强表达性,能够丰富服装的内容,让其以新颖的形式出现。比如:宋锦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在2014年APEC峰会上,我国将传统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上,当时各国领导人都身穿运用这一设计的服装,这些融入了宋锦元素的新服装,充分表达了东方主流文化,让整个服装呈现不一样的魅力,进一步推广了宋锦文化以及丝绸文化,让全世界对东方文化有深入了解。实际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装文化,它们都可以成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值得深入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为艺术美学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比如,藏族服饰文化中的女装展现出潇洒、典雅等特征,其中的配饰多以珠宝金玉构成,这展现了该地区独有的服饰文化风格与特征;傣族地区人民处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相应服装的民族特色较为突出,其中男性服装多喜欢“大襟小袖”“无领对襟”等风格的短衫,且服装上边习惯纹有蛇、狮子、虎等动物的图案,呈现出该地区独有的服装文化风格。在服装设计中融合艺术美学思想与理念的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民族服装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服装设计的质量,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二)包装设计中的深入挖掘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生活节奏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十分向往慢节奏生活,且对民族感情有强烈的追求。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包装设计要将民族感情融入其中,做到与时俱进,来满足人们对民族感情的追求,提高他们对商品的购买欲望。比如:在酒品包装设计当中,设计者将材料、文字艺术、传统图形纹样三者融合,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又如在酒鬼酒包装设计当中,将民族文化融入包装各个部位,不管是表面书写的酒鬼二字,还是用麻布口袋质地制作的瓶身,都是传统文化的呈现,将传统文化天然、自由、洒脱的文化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强烈的民族气息给酒鬼酒带来很多消费者,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1]。

(三)动漫设计中的灵活应用

我国动漫设计受到很多外国国家动漫设计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日本动漫元素影响,在场景布置、色彩运用、角色塑造方面时常出现日本漫画的身影,部分动漫甚至直接原版抄袭[2]。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动漫作品素质不强,缺乏民族特色与吸引力。直到将民族传统元素融入到动漫当中,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尤其是将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艺作品等融入其中,这些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不管是从故事内容,还是从人物形象方面,都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全新可能,有利于设计者打造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艺术作品。以《大闹天宫》为例,它选用我国神话故事,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场景,采用夸张的手法,将我国人民对天宫的想象描绘出来;除了场景取材,装饰图案融入了剪纸、祥云、如意、中国画等元素,精心构建整部作品的框架,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同时运用艺术细节升华了民族文化,让我国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3]。

(四)标志设计中的组合重构

近年来,在标志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性和民族性是创作的基础,能有效提高作品的艺术内涵。因此,设计师若想设计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合理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让艺术作品与人们的精神寄托、情感归宿产生共鸣,才能拉近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进而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视觉体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非常复杂,在标志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与延续,而是要利用传统元素将人们的情感诉求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这对设计师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必须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亮点,从中找到与标志设计相契合的点,再融入现代化设计思想,将其结构进行重组,让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在现代标志中完全展现,让我国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比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图案的基础,但没有完全复制,而是将现代文化融入其中,构成了英文字母“H”,将现念与技术、历史文化有效结合,将不同的两种艺术完美表达,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的发展路径

(一)合理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创新美学作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由于我国艺术美学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未有突破性进展,一直处在初级阶段。在特殊的美学创造过程中,甚至需要不断借鉴国外成功艺术创作的经验,但一味模仿无法为美学创作带来成功经验,只有不断创新与进步,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我国的特色艺术美学,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美学作品,用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美学作品去吸引世界的目光,让全世界明白我国艺术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二)坚持自然,落实和谐设计理念

在艺术美学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淳朴、宁静、淡雅等设计理念,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将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具体艺术美学设计中,摒弃雕凿和纹饰过多的弊端,才能真正创作出优质的美学作品。若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夸张手法与真实表达二者间的关系。根据民族文化的特征,艺术美学强调简约,需要突出朴素的元素在艺术美学领域的渗透,展现独有的品质和人格之美,以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提高自然表达的效果。此外,在开展艺术美学方面的设计实践期间,也需要落实和谐设计理念,突出“礼”“仁”等方面的艺术美学思想,最终提升整体艺术美学设计的效果。

(三)创新手法,结合现代制作技术

如果一直使用单一元素进行创作,而不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无法给艺术美学带来创新与发展。只有将艺术美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将艺术美学作品的细节处理得更加完美,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为艺术美学带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实际利用的空间,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艺术美学水平。与此同时,艺术美学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遵从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标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不能让民族传统文化在融入艺术美学设计实践中呈现为“固步自封”的发展状态,而应该增强其包容性,要有效汲取不同种类艺术美学的精华,保证处于对自身持续丰富的状态。当下艺术美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意强化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外来文化的结合,找到二者融合的平衡点来更好地提高艺术美学设计的实效性。比如,“中体西用”就是在艺术美学设计中发展民族传统美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即要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文化为辅导,并促使二者紧密结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美学作品的品质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有密切联系,若要确保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美学作品,就必须融入传统文化,这能为艺术美学设计者带来丰富的创作资源。艺术美学设计者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发现艺术美学当中存在的缺陷,才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艺术美学形式,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开发属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作品提供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媚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书法艺术为例[J].文存阅刊,2021,(19):163-164.

[2]张冠男.传统民间图案的美学意蕴与设计指向——以鹿石图案为例[J].艺术百家,2020,36(04):204-209+230.

[3]唐媛媛.生态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应用——以水族服饰为例[J].设计,2020,33(01):102-103.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3

关键词:楚艺术美学;文创产品设计;原则;流程

楚艺术美学凝结了楚人的智慧,随着时代的更迭,楚地的部分造型艺术活动已不再延续。然而楚文化中的艺术、美学精神,依旧深刻影响着后世中国艺术和美学上千年的发展。对于楚艺术美学的相关研究,湖北社科院前副院长、史学家张正明先生所主编《楚学文库》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对楚艺术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梳理,给我们艺术设计创作者带来了重要参考价值。与楚艺术美学的重要地位相比,当代设计创作者对楚艺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笔者在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调研发现,与楚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大多以简单的纹饰提取、文物复制为主。设计者对于楚艺术美学思想的表现流于表面或认知不足,产品未能真正展现楚艺术美学的浪漫情怀。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楚艺术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性梳理和归纳,简要分析楚人造物的楚学艺术思想在古代器物中的呈现方式,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将楚艺术美学思想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同时探讨楚艺术美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流程和应遵循的原则,探索文创产品新的设计路径。

一、楚文化中的艺术美学思想

楚人生性达观、富于想象,执着于追求精神生命,乐于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以及自由的精神境界,楚艺术体现了“人神交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写照。在张正明先生的《楚史》中认为,战国中期的楚艺术是三合一的艺术,从基本流派来讲是道学的艺术美学,而巫、道、骚的结合创造了极具想象力的楚艺术。巫文化、道文化和骚学文化分别赋予了楚艺术美的题材、思想和情感。(一)楚艺术中的巫:巫文化是楚人和神灵交流的主要媒介,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以此从事巫术活动。在巫文化中,主要的实践和引导者是巫觋,巫觋通过降神和通天来与神灵交流,从而达到预言、治疗和向神灵传达民意等目的。正是由于楚人尚巫的影响,所以在楚学艺术中基于巫文化的审美是神秘的、奇幻的审美,而其夸张的造型、抽象的构成和惊艳的色彩赋予了楚学艺术丰富的美学题材。(二)楚艺术中的道:张正明先生认为,道学的美学要点主要分为了三点,分别是“法天”、“齐物”和“神遇”。“法天”,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简说,“人法地,地法天”的境界是人天相合的境界。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赖特十分欣赏老子“道法自然”哲学,并成为其有机建筑理论的核心。“齐物”,其核心思想要义来源于《庄子•天地篇》所说的“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在楚艺术作品中,常习惯于将很多动物的头或其他局部嫁接到一个器物上,通过分解、变形、抽象等手法处理,在形和神之间取舍,似像非像的感觉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神遇”,讲求的是以神驭形,以意驭象,需要用精神去感知对象。神和意是有无限的,充满想象;形和象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可以感知。从表现的角度去看,要以无限想象驾驭有限表现;从接受的角度去看,要从有限表现体会到无限思想内涵。(三)楚艺术中的骚:楚骚美学,指的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美学思想,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学与儒学互渗,给予了楚艺术不屈赞歌的“浪漫主义”情怀。屈骚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在于,屈原接受了儒家美学思想形成了“重修”人格美、流观远游又心系故国的超迈悲壮美,以及对“美政”理想不懈追求的执着美。

二、楚艺术美学思想在古代器物中的体现

楚艺术美学思想在出土的春秋战国器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漆器、青铜器、绘画和雕刻等器物较为常见,因其媒材的特性不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呈现各异。在我们今日见到的楚艺术作品,主要源于出土的墓葬,作为上古时期南方艺术的代表,无不洋溢着浪漫激情与生命活力。或展现巫文化、或蕴含老庄哲学;抑或讲述着楚人崇火、尊凤、尚赤传说。(一)镇墓兽的神秘与奇幻:对于镇墓兽的解说,有学者的研究认为,镇墓兽是在“方相氏”的传说基础上演绎进化而来。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他们是依据镇墓兽头上的鹿角来进行推测,认为镇墓兽应与“飞廉”、“土伯”等说法相关。土伯像在早中晚期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多为鹿角或虎头为头面,土伯像有厚实方座代表大地,将土伯做成雕像,可以保佑死者的身躯并将其置于幽都。飞廉像的器物代表是“虎座立凤”,飞廉是凤的别种,楚人将它视作为风神,而人要飞升需要借助风神才能实现。在《离骚》中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通过月神和风神的相助就可以顺利实现飞升。镇墓兽的形态构思奇特,充分展现了神秘的、充满想象的巫文化特征。(二)根雕辟邪的巧思与妙境:辟邪,有学者认为它是丧葬用的一种器具,有部分学者却认为它是楚人的一种家居器物。其形态是极具创造力的楚人,借用一段天然生长姿态的树根雕刻而成,巧妙地将不同动物的兽首融合到一个器物上,雕刻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道学的层面讲,根雕辟邪呈现了“万物一府,生死同状”的形态,是体现“齐物”思想的典型代表。(三)虎座鸟架鼓的生命礼赞与不屈:凤为百鸟之王,楚人也有尊凤的传统,楚人在造物时,器物的造型也多呈现出以凤为尊的主体特征,涵盖了乐器、饮食器、丧葬器等不同的器物品类。荆州天星观出土的虎座鸟架鼓,造型是由双立凤、双卧虎、悬鼓和底座四个部分组合而成。两只凤鸟立于左右两侧、昂首高歌,强劲有力的鸟爪抓住虎背,在底下的两只老虎也只能四肢屈伏于底座。虎座鸟架鼓是楚式器物造型的范式之一,是楚人对于生命的礼赞与讴歌,体现了楚人崇凤的习俗,也体现了楚人向往详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三、楚艺术美学思想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流程与原则

洛可可文创事业群前设计总监邱丰顺说过“做文创产品设计,肚子里没有墨水是设计不出来的”,意思是做文创产品需要有较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古代的造物精神,体现了造物者的世界观与审美,以及适应古代的生活应用场景;而现代造物者即设计师,针对传统文化去设计,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与现代生活者沟通,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与原则。在本章节,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齐物”来进行实证探讨。(一)设计流程:“齐物”是一款落地衣架设计,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漆神树”,利用现代抽象、转化等设计手法,将楚文化中“尊凤、贬龙、贱虎”和“万物一府,生死同状”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集中体现楚人的信仰和审美同时又不失时代美感。此作品的设计对于文化的表现主要经历了三个流程:器物参考-纹饰提取-思想升华。1.器物参考:器物参考来源于荆州非遗传承馆所展示的漆神树,是古人以树作为法器进行祭祀活动的媒介,楚国巫师降神、陟神的程序须通过神树这一天地间的通道来实现。树上的众鸟和动物的头形态各异,与出土的文物“辟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方形底座则代表着大地,可以说“漆神树”也是体现楚文化思想的典型代表。2.纹饰提取:对于纹饰的提取,主要是根据传统图案的实际应用进行抽象及简化,用于产品的装饰,楚人“崇凤尚日”,笔者选取“太阳”和“凤鸟纹”进行装饰,而在衣架的分枝则体现了“尊凤、贬龙、贱虎”的秩序,如最顶上的为凤,而最底端的为虎,集中体现了楚人的信仰观念。3.思想升华:“齐物”落地衣架,主要以齐物思想为核心,如“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将不同动物的头嫁接到同一器物,而抽象、转化、变异等思想亦是巫文化的体现。创新设计理念企图达到“文物永生”的目的,亦是道学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集中体现。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有限的,但其意涵和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所以,此产品的主题理念为“天圆地方,文物永生。神意无形,万物生长”。(二)文创产品设计原则:“齐物”落地衣架设计,主要通过对文化深层次解读,同时对器物的再提炼,应用到新的生活场景。结合当代主流的文创开发理念,笔者归纳出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应遵循的文化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1.文化性原则: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要义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转化,文化性原则是文创产品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在针对楚艺术美学进行创新时,产品要体现楚艺术美学思想内涵。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其实用性,更多是为了买“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产品须体现楚人的智慧与思想。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创产品背后承载的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故事,凝结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内涵,需要体现文化内容的渊源和消费者独特的价值追求。文创产品设计注重文化的创新,在针对其他文创产品设计时,文化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与传统文化结合,也可以是多元文化的创造性组合。但是,文创产品设计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尊重文化本身的“精神内核”,切忌捏造和篡改文化。2.艺术性原则:文创产品设计应考虑产品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凝结着受众群的审美特征,具有艺术欣赏的特性。楚学艺术美学应是“灵巧与浪漫”的结合,对于楚文化产品艺术欣赏应包括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的欣赏,内外结合的美,才能给受众带来愉悦的感受。同时,对产品进行进一步解读时,产品应当是能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的体验,使文创产品与人沟通、与生活方式沟通。因此,文创产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熟悉材质和工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同时结合文化、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生活方式等,设计出外在形态符合形式美法则,内在故事能给消费者有所回味,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产品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3.时代性原则:文创产品设计应当在兼具文化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使文化不跟时代脱节。将“漆神树”的形态设计成落地衣架,一方面是因其形态的相似性,而更重要的是可以适应现代的生活场景,使之与现代生活者沟通。时代性对应的是因循守旧,我国的部分手工艺或者民俗非遗传承难以维系,较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时代潮流,与当下生活方式结合不够紧密。

楚艺术美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我们应当对其有正确的认知并予以发扬。设计师是极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复制,也不可进行无序设计。针对楚艺术美学进行设计创新时,我们应当梳理出楚艺术美学思想要点、楚人的造物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器物参考-纹饰提取-思想升华”的设计流程,体现文化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让楚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周承君,袁诗群,何章强.文创产品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7-13.

[2]王柳庄,胡好.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观念与方法[J].设计.2018(11):84-86.

[3]何晓佑.中国传统器具设计智慧启迪现代创新设计[J].艺术百家.2010:118-123.

[4]刘纲纪.楚艺术美学五题[J].文艺研究1990(8):81-96.

[5]周承君,赵世峰.设计心理学与用户体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52-58.

[6]张炼.试论楚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形式美与美学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88-190.

[7]王艳,杨文妍.关于中国设计境界说的美学思考[J].包装工程.2018:233-235.

[8]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7):151-184.

[9]张正明.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325-338.

[10]张华珍,项章.楚“神树”研究[J].江汉考古.2003(3):73-78.

[11]张雪.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启示[J].浙江档案.2019(2):20-21.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4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1.清——体系艺术美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授课之初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体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为后续的动漫类等艺术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必须清晰,能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大体把握。因为艺术美学中抽象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多理解多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这就要求老师讲授教材的同时,还要以艺术个案进行讲授,需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实艺术实践,整理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件,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维。工程思维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工科类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为工程师,所从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行业都是在追寻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美,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性的匠气十足的设计,需要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思维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意中所带来的优势。

2.准——定位在艺术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设计时的教学定位定得过多或过高,就要把教学定位移位到受教的学生,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基础,还要考虑到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否则所有教学环节设计就成了走过场,教学活动只忙于应付,难以实现有效性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堂教学定位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如在讲授戏曲艺术与戏剧艺术这一节时,由于一小部分学生从小生长在偏远地区,从未接触过这类艺术形式,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准确定位,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益,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更具有人性化和实用价值。定位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准确定位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定位对教学有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背景,准确教学定位是推进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可使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

3.趣——手段教学手段多样,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中,也应不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见解的情境。例如:在讲到中篇艺术种类的各章节时,教师让学生不仅掌握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还要学生准备ppt材料,谈对该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有的上讲台吹一段竹萧,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来一段舞蹈动作表演、写一幅书法字帖等等,尽管艺术技巧很幼稚,但还是给学生机会把自己入学前已掌握的艺术技能或爱好展示了一下,还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理解消化该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很受学生们欢迎,它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规律。使之达到师生精神愉悦,在兴趣中完成教学任务。

4.活——思维面对工科类学生,讲授艺术美学课程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不仅仅只是讲好艺术理论的知识要点,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或技巧,要会实际操作。这门课的特点是感官性很强,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学们在兴趣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必须一一进行点评,在点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种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明白其艺术规律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如书法与绘画、舞蹈与音乐、文学与戏剧、建筑与雕塑等各类艺术,逐渐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在艺术学教学中,还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寻找出更多、更合适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助于学好艺术美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5

一、中国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起源发展历程

我国声乐艺术虽然在现代社会经历了创新与改革,并且还受到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但是结合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鉴赏声乐艺术美学的完整体系。而且我国声乐艺术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早已经形成了属于我国民族特有的美学特征,同时也在各美学特征中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美学韵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当代社会对于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鉴赏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在新时期与西方声乐艺术体系产生了大范围的交融,并形成了以情感来感悟声乐艺术的方式,而在不断的交融借鉴中,也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特征,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化,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现代化的美学特征。当下时代进步发展,也让表演声乐、教育声乐和欣赏声乐的人群逐渐将其深入到自己的美学观念当中,而且从目前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情况来看,当代美学范畴和审美内容要远远丰富于以往任何时代。

二、声乐艺术美学的含义分析

声乐是人类最初也是最早的音乐形式,它用最纯朴、最简单的方式展现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其中所包含的美学也逐渐影响着人们艺术生活的变化。声乐艺术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音乐美学严格系统的规范了声乐艺术美学的形成,并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与美学元素的形成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从而让其变成人们所能接触到和感知到的艺术美学。并在后续发展历程中,不断的将内部基础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演绎和创作当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并持续展现着属于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1]。

三、声乐艺术中美学的基本组成

(一)语言。如何在声乐艺术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美学,语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在语言和声乐的结合下被创作出来的,虽然音乐元素对于作品至关重要,但是,美妙的语言对于声乐艺术作品也是锦上添花,所以,在声乐艺术中对语言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现,可以使歌词展现出不同的意境,从而全面提高歌曲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出美学。另外,意境的美,可以带给不同人不同的感受,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内心所想象的情境,享受属于自己的美,但是,语言的要求和标准也很高,它需要结合声乐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节奏和声调来提升作品价值,与其完美结合,以此来展现语言美。(二)情感。声乐艺术,既是音乐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主要途径。情感的表达,是声乐艺术的本质含义,要想在展现艺术的同时表达出其中蕴含的美,就要时刻以情感为依托,由音乐带动情感、用情感发出声音,从而展现出声乐艺术的灵魂。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情感需要表演者通过真实的声音、技巧等关键要素进行声乐艺术表演,从而将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很好的凸显出声乐艺术基本组成要素。除此之外,表演者还要准确的掌握作品情感内涵,通过潜在信息来引导欣赏者感受声乐艺术的美学[2]。

四、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创造性美学特征。作为创造性美学特征,就是在原有艺术体系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声乐艺术发展。当前中国声乐艺术在保留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声乐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并且西方声乐艺术也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各种更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美学特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而且,在现有美学特征发展基础上,中国声乐艺术正在此模式下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演绎体系和理论解析方式,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声乐艺术,它不断的在古老声乐艺术中吸取精华,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引导和指引演变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而更好的为现代化文艺服务[3]。当然这种现代化的声乐艺术也离不开传统艺术创作、方式经验、技巧等因素的影响,因为无论是从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表演还是组织形式上,都能明显看出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影子,所以,不难看出,当下中国声乐艺术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另外,中国声乐艺术也一定的取舍了西方声乐艺术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从而进行融合转化,不断的转变成属于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西方音乐艺术初次步入我国内地时,人们对其也产生过很大的质疑,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这种质疑声音逐渐消失,并不断的在各种文化形式交织的模式下,转变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促使着中国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更加鲜明。(二)现代性美学特征。现代性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既摆脱不了传统文化特征,也必须不断的与时代共行,作为一种时代化的美学特征,现代性在当今世界概念体系中时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虽然现代性美学特征本质复杂,但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业角落都不可避免的透漏出现代性,这种脱离不了时代的特性,在当今社会形态迥异,表现形式多变,任何文化都包含着现代性。中国声乐艺术历经千年发展历程,不断的在社会动荡中发生着变化,但是无论形式和体系如何变化,却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的观念意识和生活态度产生着共鸣。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紧随时代脚步发展,处处表现出现代性,既想挣脱传统艺术禁锢,但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声乐艺术要想在时展中展现自己,就必须与社会进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自身艺术形式,同时也能很好的显露出自身美学特征。这也在暗示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美学特征要时刻与传统艺术文化保持联系,从而才能延续自身美学特征、传承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并不会与时代产生分离,也能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所谓现代性美学特征,就是跟随时代进步,各艺术形式都与当前社会时代基本一致,因为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以传承为主的,既实现了现代化,也保留了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不断开创全新的艺术先河。当下中国声乐艺术会不断的随着社会形式变化而改变,另外,它也会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性。(三)综合性美学特征。所谓综合性美学特征,主要展现在声乐艺术演绎过程中或者是创作过程中,一首音乐作品从创作之初到最终呈现,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复杂的专业技术,同时还融合了创作者的真实情感以及多种美学因素,通过这种综合美学艺术的形式,将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将其中声乐艺术的美完整系统的进行梳理,从而展现出美学特有的规律。在此期间,也不断的丰富着美学内容,让其具有更真实的表现力,进而满足不同人群对美学以及声乐艺术需求的同时,将其综合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当下中国声乐艺术也从歌词、文字、作曲等多个领域来展现声乐艺术的美学,并在其中融入多种情感因素,将其进行综合,多元化的美学元素,使表演者在展现美学艺术的同时,能更好的展现出声乐艺术的特有魅力[4]。(四)时空性美学特征。当下中国声乐艺术随着时代进步发展,不断的形成了更优化且完善的艺术体系,期间也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历程而展现出自己特有的美感。作为表演声乐艺术的主体,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以及岁月沉淀,才会充分的将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展现出来,同时也能使欣赏者获得最好的体验感,从而感受到声乐的魅力。一个优秀的表演者,不仅要具备天分,还要历经时间与社会的历练,让他们对歌曲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并逐渐产生特有的情感,进而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让自己气息更平稳、情感更丰富、发音更准确,也能真实的体会到声乐艺术的内涵,从而将歌曲包含的艺术以及情感全面演绎出来。这种历经时间磨练过的艺术能力,会让欣赏者在倾听的第一时间就被深深吸引住,并慢慢倾听后面的演绎而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和价值。除此之外,声乐艺术还具有较强的空间性,表演者所处地点和场景不同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情感,而且倾听者也会因为身边环境与自己实际生活和经历建立联系,从而体会到不一样的美感。综上所述,在当下中国声乐艺术领域中,逐渐显现出更多专业性且前瞻性的艺术家或者是教育家,他们不断的在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来分析和研究现代声乐艺术。同时,在中国声乐艺术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明确清晰的认知到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下发展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在历经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和蜕变之后,中国声乐艺术时刻以传统美学文化为基石,在世界艺术体系中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形象。(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沈静:《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艺术品鉴》,2021年第32期。

[2]郭佳:《音乐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声乐艺术分析》,《艺术品鉴》,2021年第27期。

[3]曾丁玲:《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当代音乐》,2020年第5期。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6

“美”是什么,什么东西是美的;蓝天、白云、强烈的阳光、沙石;它是一种风景,太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词来描绘;去过江南的人一定会被它的青山碧水所置身其中;戈壁滩会让你感觉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凉;了太安静了,让人无法忍受!不,这又是多么的美啊——美的异常伟大,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得不想到“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画,”等来修饰,拿它来解释艺术美的问题,“江山如此多娇”至少可以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美的源泉。而江山如画则说明了“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有普遍性。因此,”江山虽如此多娇”,但“如画”的“江山”不是更美吗?这就通俗的道出了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用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构造成一副如画的诗句,艺术美它包孕着艺术家的灵魂和风格,但艺术家本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灵魂就是这种“总和”在精神上的表现。彻底的反封建的鲁迅,不可能出现在曹雪芹时代。嵇康与杜甫的作品,分别打上各自生活的历史烙印。这就说艺术美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古往今来,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革命的、进步的都是这样;而反动的、消极意义的艺术不也一样的吗?只不过分别反映的正确或错误罢了。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宗教艺术,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书画曾很神秘,非常欣赏。但许多人看到中国书画家的创作过程后,就感到失望了,为什么了呢?因为创作的时间太短了,几分钟时间怎么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来呢?——创作容易,自然就不美。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将西方油画的技术标准放到中国画上来了。真正的中国书画艺术,其难度绝不在西方油画之下,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看不懂这些内在的奥妙,看不出一笔后面的功夫!油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时间是中国书画的几十上百倍,但是中国书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背后的功夫则是他们的上百甚至上千倍。中西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尺子来衡量中国画强调“写意气韵生动、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是以应物形象,随类赋彩”以形写神为基础的,外师造化,方能中得心源;这就接触到了纯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国的真正书法家,大都能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的字帖默写下来,而且能默写不同风格书法家的字贴,如此写了几十年之后,才能获得书写自由,才能独成一家。中国的大国画家也是这样。他的专业训练也包括摹仿前人的画,摹仿前人怎样用笔、落墨、造型,模仿几十年之后,自己再结合对生活和人生感悟,才能独创一派。这样,对中国书画家来说,在他落笔的几秒钟时间内,其速度节奏、墨色浓淡、线条结构等等,所展现的都是他几十年的功力。中国书画家在评论同行的作品时,都是能够要看出这个人写了多少年,画了多少年,甚至读了多少书的。这就是艺术家通过临摹对传统的书法的再现的一种方式;有了深后的基础时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的表现。

艺术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了,车尔雪夫基也重视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以改造生活的作用,而他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家反映生活时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还不理解艺术家对生活的反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汉朝西安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所作极为特别,造型不像秦朝的写实,中间用了不少夸张手法,一大块石头,自然的本色都被加以利用了,所用技法有浮雕,也有立体雕。西方人前去参观,莫不异口同声赞叹,认为这是非常现代的一种表现手法。实际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一件非常古代的美术作品,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中的“美”绝不是一个平面的单一的概念。传统的形而上思辨美学,将艺术美视为美的一个流动范畴,艺术是美的世袭领地,传统艺术如此,现代、后现代艺术同样如此。我们总不能希望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同样的香气吧?最丰富的东西为什么要嵌在一个模子里呢?艺术美中的欣赏基本是静穆的观照,这种观照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当然作为客观物体的艺术作品本身并不都是人,但是正如我们所说,它们作为人的创造物必然渗透着创造者的思想情感.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的投射,另一方面欣赏者也接受欣赏对象的情感激发和思想启迪。试想老奶奶在看越剧《红楼梦》,手帕哭湿了好几条,还舍不得离开,这不是花钱买哭也心甘情愿吗?这种欣赏模式在康定斯基的名著《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得到过阐发,康定斯基将这个双向反馈的过程概括为:“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情感(观赏者的)。自然,欣赏者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艺术作品的情感激发,事实上他是个主动的情感探索者,他欣赏时的情感倾向是影响艺术品感情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周围,除了自然物如山林、植被、飞禽、走兽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人工的制品。现代的工业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日新月异、丰富多采的物质产品的世界。古代的神话中的千里马,飞行毯,哪有今日的越野车、喷气机和航天飞机更有气势和魄力?当你看到这些,你是否回感觉到一种美,这就是技术时代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这些产品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理性的逻辑产物,具有明确明确的技术目的,而且融合着人的情趣和理想,体现出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一把木椅,如果不符合使用的目的,坐着不舒适,即使装饰的再华丽,看起来也是不美的。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联系。绝大多数艺术,都有其技术支持。极少数没有技术支持的所谓观念艺术,其诞生之日就是终结之日,永远只能是一次性的存在。象20世纪初杜桑的《泉》,他将男小便池搬进美术馆并被视为“艺术品”,但在他之后,别人再向美术馆里搬类似的用品,就不是艺术品了。原因就在于这种所谓的艺术“创作”中不含有技术性因素。但是,仅仅具有技术也不是艺术;艺术高于技术,技术永远只能是艺术和艺术美的构成要素。技术表现的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并构成了艺术中的“技术美”。这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看得尤为清楚。中国戏迷看戏曲演出,不叫“看戏”,叫“听戏”。为什么叫听戏呢?因为这出戏他已经看过无数遍了,人物、情节甚至连演员的表情他都早知道了。他来戏院,就是要听不同流派演员的演唱技巧。因此,他是侧着身,只用耳朵听。唱得好,他鼓掌叫好;唱得不好,他鼓倒掌,叫倒好。而有些著名演员,一出场,刚唱一句,观众就会叫好,这叫“碰头好”,被观众叫好的演员有时便会退出角色,向观众鞠躬致谢——感谢观众对他唱技的欣赏。可见,中国戏迷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观众,因为他们着重欣赏艺术中的技术美,是内行审美、专业审美.

技术美的特征在于表现功能的力动性,这种力动性无论在动态产品或静态产品上都可以表现出来。高耸云天的铁塔把人的视线引向天空,也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于现世的存在。横跨江河的大桥把两岸连接起来,使道路可以跨越障碍而延伸开来。在这些静止的直观形态上,展示出充满动势活力的没的外观。这就是技术美功能的力动性。

技术美与艺术美也是不同的,美构成了以自我活动为目的艺术的根本性价值,艺术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而达到的。它是社会生活形象的升华,首先应该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满足。而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技术品的物质就不是冷冰冰的、和人没有联系的存在的了,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充满了人的因素,饱含着人的血汗,带有浓烈的“属我”色彩。它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可以这样说:技术品的物质,不仅是社会生产不同发展阶段的表征,而且是揭示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的依据,是判明社会发展形态的物证。

余论

不论是技术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表现了人类发展的轨迹,它是人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正是这样才表现在对象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说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对美的追求始终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艺术美、技术美的上述本质和特性正为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着新的空间。它展现了人类对美、对“真”“善”“美”、对自由的追求,只有朝着这个理念,美学才有更大的突破,才不会被传统的思维所束缚,也只有这样,人类对审美观念才会不断的提高,这样又助推了社会前进的脚步。

参考文献:

徐书城著《艺术美之迷》重庆出版社

朱彤著《美学与艺术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7

【关键词】古典家具;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的沉淀,已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体系。人们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其艺术的持久和独特。从神秘威严的商周青铜家具,到写实精练的秦汉漆木家具;从丰满华丽的大唐壶门结构,到典雅柔美的宋代框架结构;从简练秀丽的明式风格,到繁琐富丽的清朝家具这一恢宏的演变过程,与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的发展与更新密不可分。古典的意义、古典的概念,已经包含了成熟与完美、高贵与经典。历史与文化的辉映,令古典家具珍藏再久,品位依然至上。它将历史与现实遥遥相系,继续成为现代艺术的标准和典范。

要谈审美,就要先从美学谈起。就美学研究的内容来说,美学首先要研究的是现实存在的美,即现实美。现实美既是美感的基础,又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也是美学所研究的对象。对美的认识只能是美的存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美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意识的心理或精神的活动。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中的美。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和现象,称为自然美。社会美即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或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创造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观念形态的美。[1]

一、现实美

(一)自然美

家具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具有实用因素与审美因素相统一的特点;由于实用性对审美因素的制约,实用工艺的艺术语言主要是造型,而造型的塑造受材料的制约。可以说创造家具的美应该因材制宜,因材而异。

家具的自然美按照其定义来说,一般是指家具不加装饰,不刻意人为的本身自然的美,多为家具材料的自然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遵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的艺术传统。强调天然材质的审美格调,正是江南文人长期津津乐道的“以醇古风流”为根本目的的追求。[2]

硬木是中国古典家具对所采用的各类优质木材的统称,常见的有紫檀、花梨、黄花梨、酸枝、铁梨、乌木、鸡翅木等,主要生长于南洋一带。进入中国以后,这些热带木材很快就被蓬勃发展的家具制造业所吸收。硬木的优点,首先是纹理、色彩的自然美,如黄花梨、鸡翅木等色泽美丽,紫檀、乌木则沉稳庄重,瘿木还可天成山水自然之景;其次是木性稳定,加工性能好,抛光面光洁,耐久性强。用这些木材制作的家具多利用木质本身的自然色彩,很少雕刻花纹。家具的边角处多刻出线条,既增加了美观效果,又不破坏木质纹理的自然特点。这些特点都构成了家具自然美的因素。

木材种类不同,其相应的自然美也不同。如紫檀多呈紫黑色,木质坚硬,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而美观。花梨木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观。我国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家具。颜色由浅黄到紫赤,一般用此木做的家具通体光素,不加雕饰。鸡翅木较紫檀、花梨更为奇缺。据《格古要论》介绍:“鸡翅木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内有蟹爪纹,一半纯黑色,如乌木。”由于鸡翅木木质纹理另具特色,匠师们在制作家具时反复衡量每一块木料,尽可能把纹理整洁和色彩优美的部分用在表面上。优美的造型加以色彩古艳的木纹,这样的自然美能使家具增添浓厚的艺术韵味。

(二)社会美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决定了家具的内涵与造型;另一方面家具也是文化的见证和缩影,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蕴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因此家具审美中社会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其社会因素、地域因素、民族因素、文化因素都有其特点,因此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各不相同,家具的社会美当然也随之变更。

商代是一个崇拜巫术美的时代,因此商代的青铜家具,造型上运用对称、规整的格式和安定、庄重的直线,体现一种神秘的美、凝重的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时期的家具集当时科学技术、哲学、艺术之大成,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内涵,虽然原始简单,但是却充满着一种激情美、浪漫美、人生美。

汉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生活以床、塌为中心。与先秦世道比,最大的特点是礼教含义退却,使用功能增强。“非壮丽无以重威”作为整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因而汉代的家具,整体上具有一种气势美、壮丽美。

唐代江山一统的局面给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初唐时蓬勃的进取精神和恢弘远大的理想都是在长久压抑之后一种热情的迸发。在这种文化状态下,追求雍容大度、华贵富丽的审美观念以及中西艺术的兼容并蓄,使唐代的家具体现出华丽的美、丰满的美和多元化的美。

宋明理学,给宋代和明代的审美观念都带来广泛影响。但在审美特色上还各有不同,宋代家具,是一种清淡的美、含蓄的美,而明代的家具,则有一种成熟的美、精致的美。

清初之时,尽管在家具上的创新不多,但在开国之初,统治者以既开明又保守的姿态面对一切,体现在家具上就出现了尺寸扩大,形式守旧的特征;但随着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体现在家具上的追求,一是体积加大,二是装饰一味趋细趋腻。总的来说,清代随着统治阶级从强盛走向衰落,审美观念也和家具一样,在珠光宝气、繁缛堆砌的后面,暴露出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美。

中国古典家具的起源和发展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始终遵循着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审美的价值标准。有了这样的审美标准,才会有家具如此富于内涵的社会美。

1.儒家的美学价值观。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和之美。中国古典家具是由仿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组合而成,其对称和谐的形式也由此衍生而来。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论语》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而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可见,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引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质的状态和最具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最美的状态。

儒家重“人文”,讲“人伦”,“圣王之道”的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因此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等级分明,男尊女卑是非常鲜明的。这在家具的使用、设计思想以及审美上也都有所体现。正如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于是在几的制作方面、审美方面就要考虑其使用对象,也就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有相应的审美情趣,美学思想。

2.道家的美学价值观。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道家美学的一大贡献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道家重“天然”,讲“自然天放”,在家具设计上突出地表现为对家具的虚实、空间感、体积感、重量感的认识,以及对造型和尺度的把握,家具和人的亲和力的理解。例如明式椅靠背板的曲线,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体靠坐时的舒适感,在审美上,则与中国书法的“一波三折”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既增加了家具形体的空间层次感,又丰富了线条在家具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

二、艺术美

以一件木器家具为例来理解什么是家具的艺术美:木质材料优美的纹理是它的自然美;作为一件实用器物,为生活所必需,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了一种美,即是社会美;家具的制作者、设计者,使它具有一种风格,具有精神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认为是艺术美。[3]家具是艺术与技术的杰作。

中国传统美学含蓄而内在,强调境中之意,形中之神。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意境。而没有景情交融,就没有具有生动艺术情趣和艺术气氛的艺术形象。因而中国古典家具也强调家具在意境上的渲染作用,善于用写意的手法提取其他器物和建筑上的精华部分而加以简练和浓缩,表现的是一种含蓄深刻、着意于形的艺术美,营造某种艺术氛围,给人带来某种精神享受。古典家具中还常运用名人书画题材作装饰,表示某种雅趣,也有书画家作铭题刻后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的。如明式紫檀木文椅椅背有书画家周天球的题铭装饰“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展现了古典家具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从艺术美不可能把客观世界的现实美全部反映在家具里来看,现实美比艺术美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但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可以补足现实美的种种缺陷。艺术美具有集中性。生活往往过于枯燥而不生动,过于分散而不集中,过于平淡而不强烈,过于复杂而不典型,过于平庸而不理想,只有通过匠师们的艺术加工才能把这些分散的美集中起来。艺术美具有永久性。昙花虽美,但总有短暂的一现之感;艺术美却不这样,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能跨越时空,流芳百世。明式家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者王世襄先生用“品”来评述明式家具的特点,得十六品,曰:“简洁、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明式家具艺术风格实质上包括了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绪和对中国文化本体加以说明与肯定的期望。这样的艺术美怎能不恒久?

三、结语

古代匠师们于家具美的处理,不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而是包含了自觉的构思,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尽管他们在那时还不知道近代审美心理学的成果,但他们牢牢掌握了审美课题,使我国古典家具始终沿着一条美学与力学,视觉效果与使用要求合理结合的道路发展。

中国古典家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古代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创造出具有东方风格的家具艺术,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分析古典家具的审美,对古典家具进行整体把握,联系背景,才能认识古典家具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赵连元.审美艺术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8

【关键词】古典家具;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的沉淀,已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体系。人们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其艺术的持久和独特。从神秘威严的商周青铜家具,到写实精练的秦汉漆木家具;从丰满华丽的大唐壶门结构,到典雅柔美的宋代框架结构;从简练秀丽的明式风格,到繁琐富丽的清朝家具这一恢宏的演变过程,与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的发展与更新密不可分。古典的意义、古典的概念,已经包含了成熟与完美、高贵与经典。历史与文化的辉映,令古典家具珍藏再久,品位依然至上。它将历史与现实遥遥相系,继续成为现代艺术的标准和典范。

要谈审美,就要先从美学谈起。就美学研究的内容来说,美学首先要研究的是现实存在的美,即现实美。现实美既是美感的基础,又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也是美学所研究的对象。对美的认识只能是美的存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美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意识的心理或精神的活动。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中的美。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和现象,称为自然美。社会美即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或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创造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观念形态的美。[1]

一、现实美

(一)自然美

家具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具有实用因素与审美因素相统一的特点;由于实用性对审美因素的制约,实用工艺的艺术语言主要是造型,而造型的塑造受材料的制约。可以说创造家具的美应该因材制宜,因材而异。

家具的自然美按照其定义来说,一般是指家具不加装饰,不刻意人为的本身自然的美,多为家具材料的自然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遵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的艺术传统。强调天然材质的审美格调,正是江南文人长期津津乐道的“以醇古风流”为根本目的的追求。[2]

硬木是中国古典家具对所采用的各类优质木材的统称,常见的有紫檀、花梨、黄花梨、酸枝、铁梨、乌木、鸡翅木等,主要生长于南洋一带。进入中国以后,这些热带木材很快就被蓬勃发展的家具制造业所吸收。硬木的优点,首先是纹理、色彩的自然美,如黄花梨、鸡翅木等色泽美丽,紫檀、乌木则沉稳庄重,瘿木还可天成山水自然之景;其次是木性稳定,加工性能好,抛光面光洁,耐久性强。用这些木材制作的家具多利用木质本身的自然色彩,很少雕刻花纹。家具的边角处多刻出线条,既增加了美观效果,又不破坏木质纹理的自然特点。这些特点都构成了家具自然美的因素。

木材种类不同,其相应的自然美也不同。如紫檀多呈紫黑色,木质坚硬,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而美观。花梨木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观。我国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家具。颜色由浅黄到紫赤,一般用此木做的家具通体光素,不加雕饰。鸡翅木较紫檀、花梨更为奇缺。据《格古要论》介绍:“鸡翅木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内有蟹爪纹,一半纯黑色,如乌木。”由于鸡翅木木质纹理另具特色,匠师们在制作家具时反复衡量每一块木料,尽可能把纹理整洁和色彩优美的部分用在表面上。优美的造型加以色彩古艳的木纹,这样的自然美能使家具增添浓厚的艺术韵味。

(二)社会美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决定了家具的内涵与造型;另一方面家具也是文化的见证和缩影,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蕴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因此家具审美中社会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其社会因素、地域因素、民族因素、文化因素都有其特点,因此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各不相同,家具的社会美当然也随之变更。

商代是一个崇拜巫术美的时代,因此商代的青铜家具,造型上运用对称、规整的格式和安定、庄重的直线,体现一种神秘的美、凝重的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时期的家具集当时科学技术、哲学、艺术之大成,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内涵,虽然原始简单,但是却充满着一种激情美、浪漫美、人生美。

汉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生活以床、塌为中心。与先秦世道比,最大的特点是礼教含义退却,使用功能增强。“非壮丽无以重威”作为整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因而汉代的家具,整体上具有一种气势美、壮丽美。

唐代江山一统的局面给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初唐时蓬勃的进取精神和恢弘远大的理想都是在长久压抑之后一种热情的迸发。在这种文化状态下,追求雍容大度、华贵富丽的审美观念以及中西艺术的兼容并蓄,使唐代的家具体现出华丽的美、丰满的美和多元化的美。

宋明理学,给宋代和明代的审美观念都带来广泛影响。但在审美特色上还各有不同,宋代家具,是一种清淡的美、含蓄的美,而明代的家具,则有一种成熟的美、精致的美。

清初之时,尽管在家具上的创新不多,但在开国之初,统治者以既开明又保守的姿态面对一切,体现在家具上就出现了尺寸扩大,形式守旧的特征;但随着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体现在家具上的追求,一是体积加大,二是装饰一味趋细趋腻。总的来说,清代随着统治阶级从强盛走向衰落,审美观念也和家具一样,在珠光宝气、繁缛堆砌的后面,暴露出一种畸形的、病态的美。

中国古典家具的起源和发展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始终遵循着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审美的价值标准。有了这样的审美标准,才会有家具如此富于内涵的社会美。

1.儒家的美学价值观。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和之美。中国古典家具是由仿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组合而成,其对称和谐的形式也由此衍生而来。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论语》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而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可见,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引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质的状态和最具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最美的状态。

儒家重“人文”,讲“人伦”,“圣王之道”的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因此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等级分明,男尊女卑是非常鲜明的。这在家具的使用、设计思想以及审美上也都有所体现。正如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于是在几的制作方面、审美方面就要考虑其使用对象,也就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有相应的审美情趣,美学思想。

2.道家的美学价值观。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道家美学的一大贡献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道家重“天然”,讲“自然天放”,在家具设计上突出地表现为对家具的虚实、空间感、体积感、重量感的认识,以及对造型和尺度的把握,家具和人的亲和力的理解。例如明式椅靠背板的曲线,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体靠坐时的舒适感,在审美上,则与中国书法的“一波三折”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既增加了家具形体的空间层次感,又丰富了线条在家具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

二、艺术美

以一件木器家具为例来理解什么是家具的艺术美:木质材料优美的纹理是它的自然美;作为一件实用器物,为生活所必需,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了一种美,即是社会美;家具的制作者、设计者,使它具有一种风格,具有精神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认为是艺术美。[3]家具是艺术与技术的杰作。

中国传统美学含蓄而内在,强调境中之意,形中之神。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意境。而没有景情交融,就没有具有生动艺术情趣和艺术气氛的艺术形象。因而中国古典家具也强调家具在意境上的渲染作用,善于用写意的手法提取其他器物和建筑上的精华部分而加以简练和浓缩,表现的是一种含蓄深刻、着意于形的艺术美,营造某种艺术氛围,给人带来某种精神享受。古典家具中还常运用名人书画题材作装饰,表示某种雅趣,也有书画家作铭题刻后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的。如明式紫檀木文椅椅背有书画家周天球的题铭装饰“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展现了古典家具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从艺术美不可能把客观世界的现实美全部反映在家具里来看,现实美比艺术美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但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可以补足现实美的种种缺陷。艺术美具有集中性。生活往往过于枯燥而不生动,过于分散而不集中,过于平淡而不强烈,过于复杂而不典型,过于平庸而不理想,只有通过匠师们的艺术加工才能把这些分散的美集中起来。艺术美具有永久性。昙花虽美,但总有短暂的一现之感;艺术美却不这样,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能跨越时空,流芳百世。明式家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者王世襄先生用“品”来评述明式家具的特点,得十六品,曰:“简洁、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明式家具艺术风格实质上包括了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绪和对中国文化本体加以说明与肯定的期望。这样的艺术美怎能不恒久?

三、结语

古代匠师们于家具美的处理,不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而是包含了自觉的构思,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尽管他们在那时还不知道近代审美心理学的成果,但他们牢牢掌握了审美课题,使我国古典家具始终沿着一条美学与力学,视觉效果与使用要求合理结合的道路发展。

中国古典家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古代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创造出具有东方风格的家具艺术,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分析古典家具的审美,对古典家具进行整体把握,联系背景,才能认识古典家具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赵连元.审美艺术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9

一般情况下,技术美学具有以下几种特性:第一是技术性。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及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设计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也随之产生。我们知道,在传统工艺美学的理论指导下,工业设计往往将产品功能作为唯一法则,据此进行批量式生产。而如今,现代技术美学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工艺美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因素是设计美学的最基本因素,除了直接影响到设计风格之外,还对现代工业设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二是应用性。纵观西方美学发展史不难看出,在十九世纪之前,由多数哲学家对于艺术并不了解,更缺乏创作经验,因此,他们所提出的美学理论仅仅停留在抽象性、概念化阶段,对实践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以后,有关美学的诸多理论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并被应用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多个领域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技术美学也便应运而生。从这一角度上看,应用性是技术美学的又一重要特征。第三是审美性。不可否认,设计本身便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艺术创造则必须是遵循客观现实而完成的。

二、技术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客观地说,要在室内设计中体现形式美,便是要求设计所涉及的不同物件之间在风格上、色彩上、样式上等不同方面具有高度协调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当关注“适度美”。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便是关注人及人的各种需求感,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时刻将满足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生理需求上考虑,应当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分别从人体的尺寸、比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室内空间的大小、室内物品的摆放位置及功能等不同因素来进行室内设计。同时,站在人的心理角度,还需要关注人对设计美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均衡美”。所谓均衡美,其根本目标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中寻求一种平衡感。体现在室内设计中的不同方面,如形状、色彩、面积等等。其中,形状的均衡就是不同物件的外观形状或者形态的均衡;色彩的均衡是指室内各个物品颜色的设置或搭配方面的均衡;而面积的均衡则主要体现在视觉面积上面。从本质上说,不论哪一角度,要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都必须借助于客观实物来体现。

2.艺术美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的观点认为,装饰就是艺术,艺术就是装饰。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论断,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艺术本身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一件普通产品,即使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或者装饰,也可以被叫做是“艺术品”。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一件产品而言,均可以借助于抽象的艺术而产生一种艺术美,从而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必然是美的现实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样,室内设计也必须重视实用性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一般情况下,为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精神需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借助于具体物件来实现不同风格、内涵的体现。不可否认,要体现艺术美,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形式美。通过设计,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及环境得到完善,从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

3.功能美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艺术美学范文篇10

汉语里的“时尚”一词可以说是舶来品,因为它是对英文“fashion”的译读,而后者在语义上又首先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受到人们推崇而流行的衣着方式。毋庸置疑,在今天的时尚语境中,时髦的衣着方式亦即“时装”依然占据着首要的位置,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当前的时尚大潮也在以天马行空的势头开拓它的疆域,并且至少扩展到以下三个层面:装饰类时尚,亦即围绕人体以及各种日常用品展开的装潢活动;休闲类时尚,亦即人们在休闲时间从事的体育健身、旅游观光、野外探险、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艺术类时尚,亦即人们广泛参与的通俗音乐、电影电视、流行舞蹈等艺术活动。于是,拥有如此广袤领地的它,便从原来有些贬义的被追赶的“时髦”,摇身一变成为当前生活中一种最火爆最炫目的文化现象,甚至构成了当代人一种颇有标志性意味的生存方式。按照某些人类学家的定义,所谓“文化”就是指人们生活方式的有机整体、人们在自己的存在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价值规范的行为模式。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我们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地谈论“时尚文化”的课题了。

尽管弥散到美容美发、短信聊天、闪客漫画这些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时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依然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倘若我们采取现象学的态度直接面对那些充斥街头巷尾、沙龙会所、报刊专版乃至电视新闻的时尚事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可能就是它们极力炫耀的那些生猛鲜活的感性内涵:五光十色的绚丽形象、狂放不羁的本能意欲、心猿意马的震撼体验……这种强烈的感性内涵,正是严格意义上的“时尚”区别于其他那些同样能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人们推崇而流行的行为方式的本质所在。无论如何,人们很容易就能品味出为了追赶时髦与出于虔诚信仰而佩戴十字架的微妙差异;同样道理,不管“学习外语”以怎样的势头风靡天南海北,它也不可能像“跳踢踏舞”那样被看成是本真意义上的“时尚”。因此,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时尚”可以说就是人们出于感性炫耀的目的所追求的新颖流行的感性行为方式。

由于这一机缘,时尚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美”的浓郁意蕴。众所周知,鲍姆嘉通正是选择了“感性学”(Aisthetikos)这一术语为“美学”学科命名的。尽管受到西方哲学传统认知理性精神的影响,他偏重的主要还是所谓“审美”的认知感性内涵。但在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这些非理性主义哲学家那里,本能感性、肉身感性等对于美和艺术的统御作用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调。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无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这两种语义诠释所突显的,恰恰都是“美”在本能感性、肉身感性向度上引发人的感性愉悦、构成人的感性存在的鲜明特征。就此而言,我们当然没有任何理由否认旨在炫耀人的感性生存的时尚文化的美的属性。

其实,在上述三类时尚现象中,艺术类时尚原本就是一些严格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其一般本质与那些古典高雅的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并无二致。至于装饰类时尚亦即美容美发、服装饰物、家居装潢等,它们的感性形象也总是呈现出无可否认的美的特征,在许多时候甚至以“炫美”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即便那些相对缺失感性外观的休闲类时尚,同样也能凭借它们的感性本能内涵、自由游戏规则和强烈愉悦刺激,与美的王国建立密切的关联。举例来说,作为当前流行时尚的探险、蹦极、攀岩、滑翔以及各类“极限运动”,与其说是旨在争金夺银的竞技体育项目,不如说是充满游戏情趣、追寻高峰体验的感性“炫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的语境其实可以在总体上完全纳入“美”的语境之中,以致我们能够顺理成章地把它看成是一种具有美的价值规范的特定文化现象;甚至是人在感性向度上展开的一种独特的美的存在样态。

如是强调时尚文化的“美”的内涵,当然能够解释从美学视角研究时尚文化的可行性,但似乎还不足以证明确立时尚美学这门学科的必要性。毕竟,假如时尚美与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差异,甚至还可以设法还原到这些美的现象那里,那么,我们在现有美学理论的框架中探究时尚美也许就足够了,不必劳心费神再去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时尚美学。

然而,时尚美的确具有一些与其他美的现象不同之处。总体上,时尚美的独特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时尚美的人本性。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话语系统中,“以人为本”都成为一句点击率极高的响亮口号。但我们让时尚美也来追赶这一“时尚”,却有其自身的特定理由。问题在于,与传统的自然美和艺术美有所不同,时尚美并不是某种位于人的存在之外的异质客观对象,而人们也不只是在主客二分的模式中作为所谓的“审美”主体去面对、欣赏和评判作为客体的时尚美。相反,如上所述,时尚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人自身的一种美的存在样态,一种旨在炫耀人的感性存在、确证人的感性价值的生活方式;即便那些设计出来的时尚产品,也只有融入到人的这种存在样态之中、构成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的内在要素,才能成为本真意义上的“时尚”。因此,人的存在构成了时尚的本根,时尚则只有服务于人的人性生活、满足人的人性需要、实现人的人性愿望,才有可能维系自身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尚美在本质上是人本性的而非异化性的。诚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以时尚事件外在地束缚扭曲人的本真存在的异化现象,但时尚美的内在发展却必然要求消解异化性、复归人本性,使其真正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现象。

其次是时尚美的大众性。这一点直接受到了时尚文化自身本质——“受到人们推崇而流行的行为方式”——的内在规定,并与经典艺术美的精英性形成了鲜明反差。诚然,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即便精英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经典作品,也必须经过普通受众的欣赏和评价才算真正完成,但严格说来,经典艺术美的价值首先还是在于艺术家个人灵感、想象、才能和创意的体现,普通民众的接受和参与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显示其意义,并且难以彻底摆脱“被动接受”的烙印。相比之下,流行时尚美的价值却明显不同,它往往直接取决于普通民众的主动选择和积极参与,以致在时尚语境中,“火”这个字几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能够成为衡量各种时尚事件价值实现程度的一条准绳。其实,今天的旅游观光和人体美饰之所以能成为“时尚”现象,也是因为它们不再像以往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鉴赏那样,只是属于文人雅士的个体性特权,而是变成了普通百姓的大众性活动。

再次是时尚美的肉身性。像其他美一样,流行时尚美也具有在功利基础上超越功利的特征。但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这种超功利性主要是通过炫耀人的肉身感性内容(生命活力、性感惑力、气质魅力等)实现的。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这些因素大都具有生理本能的内涵,与人们的实用功利需要也密切相关。所以,虽然经典艺术美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肉身感性,但它往往会凭借隐饰、变形、转移、升华的方式遮蔽或消解这些内容,以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无关于利害”列为美的首要特征。相比之下,流行时尚美却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通过直接、明白、坚执、彰显的方式,敞开或澄明各种肉身本能的因素。举例来说,西方人体绘画和古典舞蹈虽然无可否认地包含性欲本能的内容,却总是试图在其表现形式中消除这些内容的蛛丝马迹,着重展示人的存在中那些更富有精神意蕴的因素,相比之下,当今时尚领域的人体装饰和流行舞蹈,却仿佛不屑于掩饰它们蕴涵的性欲本能因素,反倒通过精心设计的外观炫象,有意敞开和高扬这种肉身感性的内容,甚至某些与性欲本能没有多少关系的时尚事件(如家具装潢、汽车造型等),也极力标榜自身在这方面的诱惑意味,以致“性感”成为时尚语境中滥用程度最高的一个词汇。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时尚文化的这种肉身性就把它拒斥在“美”的大门之外,因为它归根结底还是在以超功利的炫美形象显现人的本质力量(肉身感性层面上的本质力量),而不是通过功利性的占有活动满足人们的物质实用需要。进一步看,这种“以高扬肉身的方式超越功利”的特征,同时也构成了时尚文化的一个内在悖论:一方面,如果时尚文化不能充分超越实用功利,它就无法成为美的现象——某些低俗的时尚事件正是因为在炫耀肉身本能的时候没能超越功利,才难以充分呈现“美”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时尚文化没有充分高扬肉身本能,它又很难成为时尚现象——某些高雅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在超越功利之后没能高扬肉身本能,才难以充分地“时尚”起来。

最后是时尚美的设计性。从美的形成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角度看,如果说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以及梯田大坝之类的人工美)的特征是“伴生性”,亦即通过某些并不是以“美”为直接目的,而是以实用功利为基本取向的生产活动所产生,艺术美的特征是“创作性”,亦即通过艺术家以“美”为直接目的的创作活动所产生,那么时尚美的特征则可以说是设计性,亦即通过某些既以“美”为重要目的,又包含其他价值取向(像获得大众认同、成为流行时尚、实现使用价值、赢取经济效益等)的设计活动所产生。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时尚美的创造活动,同时也向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在艺术美的创造中,除了受到媒介、对象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定外,艺术家的自由想象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展身手,相比之下,在时尚美的创造中,诸如时代的特点、大众的喜好、流行的趣味,乃至产品的用途、市场的需求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挥限定作用,使其相对缺失自由创作的内涵,更多具有艺术设计的意蕴。英文里的“fashion”在作为动词时具有的“借助工具塑造成型”的语义,已经从词源学角度折射出时尚美的这种设计性特征;当前时尚语境中频繁出现的“包装”一词(不仅指各种时尚产品的“包装”,有时候甚至指某些流行偶像的“包装”),更充分地体现了时尚美这种针对大众口味量身定做、八面玲珑的独特之处。所以,如何在种种非审美因素的限定中确保审美价值的充分实现,也构成了时尚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除上述特征外,时尚美还具有自炫性、体贴性等重要特征;具体到各种时尚现象,其独特之处就更为丰富了。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使得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时尚美学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鉴于以上理由,目前我们很有必要开展时尚美学的理论探讨。概括地说,作为美学的一门分支,时尚美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从美学视角考察时尚文化的本质特征,把握时尚文化的内在规律,探讨时尚文化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时尚文化的种种基本特征,必将推动时尚美学确立自己的概念范畴、建构自己的话语系统、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而形成与其他分支美学有所不同的概念体系、理论内容、基本架构和思维模式,最终使其真正自立于美学之林。例如,时尚美的大众性势必会要求时尚美学将关注点聚焦到普通民众的炫美需要、心理诉求、趣味喜好、主体角色等问题上来,而不是像传统美学那样只是偏重于考察少数精英的创作心理、灵感想象、才能技艺、审美理想,从而在质的意义上大大拓展美学研究的视域、丰富美学研究的内容。同时,时尚美的肉身性不仅会引导时尚美学提出诸如生命活力(生存本能)、性感惑力(性欲本能)、气质魅力(个性认同)等概念,考察肉身感性对于美的王国的深度建构功能,而且也将迫使美学理论深入探讨美的超功利性与肉身感性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探讨某些类型的美如何能在超越功利的基础上敞开和炫耀人的肉身感性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像传统美学那样只是偏重于考察美和艺术对于本能感性的遮蔽、消解、净化和升华。至于时尚美的设计性,一方面可以维系时尚美学与技术美学(设计美学)的亲和性,另一方面也会确证它自身语境的独特性。诚然,技术美学可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工业产品、环境规划、商品广告甚至企业形象那里,时尚美学在设计方面则只是涉及某些时髦流行的生活用品,研究领域似乎相对狭小,但是,不仅时尚美学探讨的休闲类和艺术类时尚远远超出了技术美学的视野,而且时尚美学对于人们炫美需要、趣味爱好、肉身感性、深度本能、行为方式等问题的考察,也是技术美学难以涵盖的。归根结底,时尚美学指向的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工艺生产现象,而首先是一种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在理论深度方面显然要比技术美学更胜一筹。此外,时尚文化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人体彩饰、卡通漫画、网络艺术等新兴现象,也将促使时尚美学乃至整个美学理论始终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和进取性,迎接美和艺术的发展不断提出的种种崭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