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1 17:27:48

数字资产管理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1

中国烟草商业企业多数为重资产企业,具有体量大、价值高、营利性强、经营管理难度大等特征。所以,加强烟草商业企业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烟草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烟草商业企业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新形势下烟草商业企业加快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要,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转型建议。

二、企业资产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一)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已成潮流趋势

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一方面带动了数字产业化加速增长,虽然目前仅有百分之十的企业正实实在在地推动着数字化变革,但未来结合“互联网+”、5G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科技行业的发展,数字化的发展空间会很大。另一方面,促进了数据技术产业的跨界发展,以云端计算技术为核心、以数据为重要产出要素、以生态服务为主导的商业载体,以及以信息开放供应为主导的国际合作模式,这是大数据经济所具有的四个特点,也是中国继传统农耕经济、现代工业经济以后,成长出来的又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增长形式,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社会重新增长的主导模式。

(二)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数字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已经进入成长期,而数字市场经济也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动能。首先,《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中表明,在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6万亿,占GDP的比例为14.2%;2014年数字市场经济超过16.2万亿,占GDP的比例也提高至26.1%;三年后又突破了20万亿,2017年数字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占GDP的比例提高至32.9%。[1]

(三)多重利好政策措施接连出台

我国保障数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效能的政策措施也在进一步推进并加速落地。如2015年11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大数据分析已被我国政府部门引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层面,变成国家战略计划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2019年10月,河北省(雄安新区)、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等地正式启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社会技术创新试点区;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的意见》指出:农村土地、劳务、资金、科技、统计五大基本要素行业相关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确定了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实施措施,这是首次将统计信息当作一个产品要素载入政策文件;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有关扶持新业态模式健康活跃市场推动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意在通过扶持新业态模式健康,活跃居民消费场景推动扩大就业,形成数字经济的新优势。[2]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倒逼企业加速数字化步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不断传播,众多企业开始从线下经营转向线上开展自救,大幅缩短了数字化技术的进程,也使得诸多企业快速地实现了互联网数字化转变;另外,新病毒疫情的不断冲击也促使了众多企业快速改变经营方法,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重视内容经营,并采用直播等数字化技术方法开展业务。由此可见,随着企业的互联网数字化转变,线上运营模式也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发展趋势。埃森哲于2020年4月对上百位全球企业高管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约八成的受访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全面部署了远程线上办公室工具,约六成受访企业加大了线上沟通途径的建立和完善。

三、烟草商业企业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烟草商业企业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资产数字化转型意识淡漠、资产管理操作流程不规范,以及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问题。

(一)资产数字化转型意识淡薄

烟草商业企业个别管理人员的资产项目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淡漠,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资产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也使得个别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执行力与积极性也不高。责任意识的淡漠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上的不作为,轻则大大降低资金的合理使用率,严重损害企业的运营效率;重则造成对国有资产的不合理耗费,乃至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3]对烟草商业企业而言,应当死守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一条红线,高效有序地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资产管理操作流程不规范

烟草商业企业在内部资产管理流程中往往出现操作流程不规范、不明晰等状况,操作管理过程也没有标签化、痕迹化、透明化。比如,在资产运营管理操作流程方面,企业常常重生产而轻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资产分配规范和分配使用机制,导致内部资产分配管理出现盲目化和随意性,资产重复采购、固定资产闲置现象也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操作流程方面,烟草商业企业在处理、报废、再投资、移交时没有相应审批程序和痕迹化记录,往往存在实物资产虽已不存在,但财务账面上没有做报废处置等账物不符的现象,不但加大了财务经营风险,而且给领导干部增加了管理困难;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过程运行方面,由于企业国有资产盘点管理工作中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盘点管理工作结果往往未能实际体现企业的国有资产盘亏、盘盈状况,致使企业领导干部因无法了解真实的固定资产工作台账信息,而做出正确的决定与判断。由此可见,企业资本管理体系运营过程的不规范,不但危害企业资本运用效益,提高企业资产运作成本和管理费用,同时还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安全隐患,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

(三)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烟草商业企业的管理工作已逐渐向信息化、数据化管理方面过渡,但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仍面临着信息化程度低下、信息呈现碎片化等现象,尚未形成闭环管理。比如,部分烟草商业企业较侧重于实物资产购买环节的信息管理工作,却较少重视资产的前置性论证、审核、实物资产处理等管理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本部门的管理要求及编制实物资产购买的具体采购计划,部门之间各行其是,对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注重程度不足,闲置资产处理不及时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烟草商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碎片化、零散化,导致资产管理工作断点多、断层多,信息化工作程度较低,而这些广泛分散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却都属于企业未来的“数据资产管理”,在财务管理改革、企业数字化管理转型的过程中,承载了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操作赋能的重大任务。另外,由于碎片化的内部资产管理体系容易导致企业内部产生管理孤岛,由此造成内部资产职责管理工作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采购和评估部门、财务人员之间没有很好地互相连接。他们无法切实监测企业内部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与管理工作情况,也不掌握企业内部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而资产管理部门也无法切实承担对内部资产的分配和调剂等工作,这不但严重干扰了企业资产的有效利用与运作效果,也不利于企业加强对资产运用情况进行信息监测与实物盘点工作,更不有利于企业领导干部准确了解现有资产信息,并适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定。[4]

四、提升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水平的建议

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新时代背景下,烟草商业企业可在提高员工的资产数字化转型意识、优化资产管理运营流程、转变资产管理侧重点、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水平等方面,提高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

(一)提高员工的资产数字化转型意识

烟草商业企业做好资产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增强资产管理者、使用管理人员、审核人员、财务人员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资产数字化转型意识,了解资产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与重要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完善资产数字化转型的管理体系建设,从体制层面上约束和提升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企业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章制度,进而确定国有资产处理程序,同时做好对闲置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从而全方位规范国有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还需要对已形成的规章制度加以定期总结,并运用PDCA(计划—执行—检验—改善)模型不断检验制定、修订企业规章制度。其二,明确各有关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与权利,加强监督考评激励机制。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细化资产管理与相关人员间的职责关系,明确界定资产管理的使用与归口,管理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职责,并通过奖惩措施定期对人员的工作状况实施监督考评,以增强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其三,建设优秀的资产管理工作团队。加强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数字化转型,应形成一支优秀的资产管理工作团队,专职承担企业资产数字化转型网络平台的建设、运作、维护和监管,同时承担资产购买管理、经营管控、实物管理、处置管控等有关的具体操作工作,并定期对相关员工开展职能培训与宣传,进一步增强其资产管理工作意识与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能力。

(二)优化管理运营流程

烟草商业企业为加强资本的数字化转型,需对现行资本管理体系运作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分类优化和重构,以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运作过程的标签化、痕迹化和透明化。在梳理相关管理操作时,企业要以烟草行业要求为基础,根据商业企业自身管理特色、数字化变革和高质量管理需求,对各资产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归口部门、使用部门等进行全面调研,在复杂的管理操作板块和制度流程中抽丝剥茧,深入分析企业预算、计划、采购执行、固定资产核算等环环相套的运作环节,全方位了解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状况,力图展现清晰、多方位的操作管理全景,并把各作业过程统一固化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当中。另外,烟草商业企业在梳理资本管控作业流程时,必须全面考量规范和效率,以效率最好、流程最短、效率显增为主要目的,通过梳理企业输出固定资产出处、使用、处置三大管控方案,重新设计并优化作业流程与审核表单,明确各个审核节点,有效推动法规和规范落地执行,以此减少企业的内控管理风险。[5]从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工作方面来说,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循国有资产处置审核规范,建立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相互约束、密切协调、分工责任的监督,进一步提升闲置资产处置的透明度,通过处置业务流程数据信息可视化,做到资产处置信息的完整。同时,建立资产处置自动预警制度,紧盯固定资产实物处置管理,确保账实同步,从根本上杜绝资产处置的漏洞,对任何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都从严问责。

(三)转变资产管理侧重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成为企业新的主要产出要素。数据资源既与传统的固定资产不同,又与无形资产有所区别,但它却是未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其价值将无法精确衡量。所以,对企业资产的管控重心也将因此产生重大转变。[6]充分认识运用数据资源的必要性,重新确定数据资源的战略定位,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数据资源管理在企业数字化变革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从而进一步扩大运用数据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具体内容包括:提高数据资源在企业内流转的速度,实现数据资源的自主流转与资源共享,以便更有效地整合企业的经济数据资源与人财物;提高了企业数据分析能力,采集、清洗、整合和提取有价值的大数据;企业利用大数据挖掘发现更深层次的信息与价值,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这不仅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标。

(四)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要提高烟草商业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企业必须强化对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统一各类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规范、管控口径和管理工作流程,逐渐形成从配置标准、资产卡片、入库管理、使用管理、置换管理、实物管理、档案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闭环管理,做到国有资产监管作业流程全涵盖、服务项目全涵盖、管辖范围全涵盖、有关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全涵盖。烟草商业企业做好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可以从资产采购管理入手,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不仅要重视对资产采购流程的管控,而且要强化对资产购买的前置性论证、审核等环节的管控。除做好采购的源头管控工作之外,企业还需要更加重视对资产卡片、入库、使用、处理、实物、归档等后期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建立资产数字化管理转型闭环,从而避免资产监管上的碎块化、断层或断点。

五、结束语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烟草商业企业借助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平台,提高国有资产数字化转型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型工作,发挥资产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型工作平台的管家功能、档案作用、赋能效应,可以明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职能,提升资产管理运作效率,同时完成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整合管理,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帮助,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阳.基于新准则下的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管理[J].财经界,2015(5):59-60.

[2]杜将.改善企业资产质量,提高资产使用效益[J].会计师,2013(8):33-34.

[3]李少红.关于加强烟草企业固定资产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才智,2012,(26).

[4]许红霞.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财会学习,2019(23):188,190.

[5]史晨阳.数据资产管理与运营新模式[J].银行家,2021(4):98-99.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2

1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沿革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数字电视、信用卡结账、汽车卫星导航、网上购物、微信等等,无不显示着数字化革命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信息传播的质与量上看,都远远超出了十九世纪以前人类的想象。数字化对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影响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使是传统的工业,如制造业,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在迅速地向数字化靠近,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工业技术的核心,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取代了人力,同时也必然从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我国政府作为对数字化时代的回应,在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同时,也在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高等院校应该承担起数字化创新的历史责任,以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地,高校后勤则提供了教学、科研以及师生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包括了方方面面,如教室、实验室、各种耗材、医疗、水、电、环卫、修缮等等。虽然这些服务从本质上看,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性特点,常常将这些属于社会服务的项目纳入单位管辖之内,自成系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格局的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优势在于一切都在自我控制的范围内,较少受到社会波动的影响;不足则是人员比较臃肿,资源浪费,对一个大社会的有序运行显然是不利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过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趋势,即让后勤工作脱离高校管理,把它委托给社会,因为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而未能成功实施。如今,后勤工作依然是高校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节约和高效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对于高校后勤工作的评价,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与后勤管理模式的相对落后是分不开的。后勤工作事无巨细,任劳任怨,却得不到好评,当然也并非师生刁难,而是比较的结果。从简单的网上购物来说,如果某科研单位需要购买仪器,网上一查,何止货比三家,付款是有保障的,可以货到付款,也可以不满意退货,还可以随时跟踪发货进度,与接待员保持通讯畅通,单就这一点,缺乏数字化管理的高校后勤恐怕就难以对师生做到这样的便捷。比较的结果是,社会性服务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其资源整合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高校节约型后勤必然地要依靠现代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从而实现对能耗大、资源消费严重的后勤服务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造,使用真正能够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手段与服务技术。

2高校后勤数字化节约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即资源高消耗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发展的制约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了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大户,在建构节约型社会过程中理应承担起重要的引领与模范作用。它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提高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掌管着大部分的高校资源,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要职能承载部门,因此后勤管理对于整个节约型高校的科学发展与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它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一是原有的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与更新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旧有的管理体制与新的信息技术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手段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问题。作为问题解决的思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整体性的后勤管理模式更新,既是目前值得关注的解决途径之一,也是未来后勤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现代信息社会对高校后勤服务提出现代化功能要求的同时,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高校后勤管理整合模式探索已变得越来越引人瞩目。后勤管理数字化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而实现的管理现代化,在现代信息社会,后勤管理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必要的选择。在对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审视中可以看出,有三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其一,从社会价值出发,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其二,从经济价值出发,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从而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提供重要支持;其三,从教育价值出发,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现代高校为适应时展需要,建立起适应节约型高校发展的后勤数字化平台服务系统是节约型社会赋予的一项重要改革命题,必将有助于信息化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促进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模式开发应用离不开高校发展战略与后勤管理决策的整合路径探索。毫无疑问,高校发展战略及教育发展决策对节约型后勤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3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整合之路

高校后勤在其本质上并非高校运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乃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我国高校的特殊处境,是特殊历史阶段社会功能条块分割的结果。国内高校后勤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化尝试,因各种原因,乃至出现的弊端难以克服而未能成功。然而,随着数字化革命的到来,高校与社会在更高层面的整合通融机会已经成熟,从而为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整个社会的服务业已经转向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管理手段来实现,从而给予高校后勤向节约型、便捷性、高效率、高质量服务目标迈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高校后勤设施设备的数字化跟进步伐是迅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传统手工已迅速被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所取代;在校园环卫方面,有自动化的修剪机,有生活垃圾的自动压缩装载机;在后勤安保方面,有自动化门禁刷卡及监视系统;在后勤食堂管理运作上,不用说全自动的洗碗机、消毒机等等,智能化的米饭生产、蒸柜、炒菜机也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这种机遇对高校节约型后勤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对后勤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节约型后勤改革将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变化和革命性推进。总的来说,传统后勤的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高校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但在数字化高校建设中,后勤管理的数字化模式跟进则势在必行,它包括各种信息的截获、校验、控制、分配、评价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实现,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必然,同时也是在资源节约背景下的必然需要。从数字化运作机制上看,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的数字化实现,首先有赖于全球互联网及高校局域网的实现,建立后勤联系网站,开发和配套现代餐饮管理软件、学生公寓管理软件、设备维护网络联系平台、商业支付软件系统等。数字化模块下的节约型后勤管理整合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为节约型后勤内部管理系统,包括工作章程与流程平台、业绩与评价、意见与回复平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该模块应能够反映高校顶层管理部门的直接督导与人事接洽。二是节约型后勤数字化管理系统,它将成为后勤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全校师生基础信息平台、校园房产地产信息平台、各类设备管理跟踪平台、校园绿化设施平台、水电信息平台等等。三为节约型后勤服务系统,包括通知公告平台、各类动态服务平台、服务反馈平台等,主要反应后勤服务诉求与师生沟通信息,做到及时反映需求信息与服务反馈。要实现高校后勤整合模式的数字化革命,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澄清节约型后勤管理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顶层设计部门的积极思考、支持及兄弟部门的通力合作。这是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资源的配置在于后勤,而资源的利用与消耗则分属高校各个部门、各个层面。节约型高校的数字化建设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随着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的数字化改革,将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发展目标与后勤能效,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表率;将有利于更科学的内部成本核算、有效的社会资源利用、合理的生态管理模式运作及节能环保的后勤管理文化建设,特别是经济效益将在合理的资金与能源使用额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水、电、材、地、粮、油等重点项目将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和管理,其他硬件设施与损耗也将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达成节能、环保、高效的后勤管理目标。由于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都因此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有效配置和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但这方面的认识与尝试才刚刚起步,需要高校后勤部门更深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节约型后勤建设在和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熊佐琴何瑜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第二篇

1当前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数字化管理水平低

通过对当前已经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信息系统管理的高校进行考察,笔者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就是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首先,大部分的资产管理系统为单机操作,缺乏开放性,除了本部门的管理者可以进入系统查阅相关资产数据外,其他部门的管理者无法进入管理系统参与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因而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致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其次,数字化管理要求配置高标准的软硬件,以使其管理系统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甚至能够达到分析和模拟人脑信息处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即人工智能。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数字化信息系统软硬件的配置普遍偏低,仅能进行最简单的运算分析,因而难以满足当前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再者,管理系统效率低下,难以独立完成管理任务。如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实行的是单机操作,且没有配备一些高质量的资产管理软件,导致一些较简单的操作如资产调拨、变动、报损等都无法独立完成,还需要人工来填单子、录入数据等,因而效率极低。

1.2缺少数字化管理系统专业从业人员

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使用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既需要精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较扎实的电脑操作知识,如计算机语言的读写,数据的录入、传输,简单的编程等。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要求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安全级别,能够抵制一些网络病毒、黑客的攻击,而现有高校的资产管理队伍知识结构普遍老化,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电脑知识培训,从而为数字化管理带来不便。

1.3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费用较高

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软硬件的要求都较高,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现在软件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运算速度非常快,因而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其运算内存至少在1G以上,硬盘容量至少在80G以上,而对后台服务器的配置要求更高,如果后台服务器配置较低,则其响应时间较长,运算速度过慢,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市场上配置越高的计算机,售价就越高。同时铺设Web网线构建局域网,为每个资产管理部门构建系统平台等,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而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花费巨大,大多数高校出于成本考虑没有完全按高标准配齐软硬件,从而使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6]。

2当前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的途径

作者所工作的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推动工作过程中,深切感到数字化网络管理不仅要有健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还要有较高素质的各级管理人员。在学校下达的《借助网络管理平台推动全员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感到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以使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

2.1切实提升全校的数字化管理意识

要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数字化,首先必须树立起数字化管理需要全校人人参与的认识。高校资产管理者一定要摒弃过去认为数字化管理是纸面文章的偏颇认识,要认真学习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有关知识,了解系统特点和共用领域,并对其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其对学校工作推动的趋势。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与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从人员配置与系统构建上为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要建立一套分管校长负总责,各二级单位领导具体负责的制度,从而将资产管理的责任具体到人,以便管理系统可以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损耗、出借等具体行为实施全过程跟踪和监测,从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2.2构建高效的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

当前高校大多都构建有局域网,且多采用光纤接入,传输速度较快,技术比较成熟,因而可以采用购置相关资产管理软件和后期自行开发的方法建立包括资产购买审批系统、资产清查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资产维修系统、调剂、报废系统和考核在内的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可借助现有成熟的Internet网络,构建自己的分布式数据库,客户端不需要安装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访问。系统要设置分级权限,针对不同管理者设计不同授权,实行全方位管理。

2.3持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管理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以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常用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同时要根据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的特点,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还应该积极地“走出去”,组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其他高校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的先进经验,以强化自身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方法。

2.4定期考核与分析,提高管理水平

国有资产管理是系统性工作,不仅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各级管理人员负责,同时一些专家学者购置的专用教学科研仪器也需要他们的参与管理。对资产管理定期考核,并提出分层分类管理的一些措施,不仅可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同时可以为仪器设备等资产的有效使用提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3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作者所在单位的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始建于2011年,平台使用Internet网络,后台服务器使用WindowsXP构造的Web服务器,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采用的资产管理软件是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普诺迪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产品分为单机版、超级客户端和网络版。该软件主要包括资产清查系统、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及人员管理系统、家俱管理系统、低值品管理系统、材料(仓库)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设备、家具、交通、房屋、土地)管理系统、高校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资产采购管理系统等14个子系统,借助实验项目及人员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平台中各系统数据汇总、统计、查询等功能,并能以图表格式输出打印,从而使主管部门和领导能全面了解全校资产情况,实现了资产动态化管理,同时为学校事业发展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为更好地发挥数字化网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支撑作用,先后出台并修订了国有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办法。随着校园网的升级换代,资产管理网络从过去的单机版扩展为网络版,各个二级单位均在网上开展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业务。随着事业的发展,学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断强化自身素质,选派多批次基层管理人员外出培训,以提高资产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强化信息化意识和国有资产管理技能,国有资产数字化系统已经在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结语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对策

随着社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加速,客观上单位需定期更新与其服务或业务相匹配的固定资产。资产种类多样化,管理要求精细化,促使单位思考高效的资产管理方式。从传统的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助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并实现单位降本提能增效。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一)履行基本责任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履行监督管理职能的主体,固定资产的支出、折旧与人员支出类似,都反映了单位履职成本。基层单位中,固定资产几乎构成单位非流动资产的全部,管理好每一项固定资产意味着用好每一笔对应的预算资金,这是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责任。内部控制是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因固定资产属于实物资产范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也表明,资产控制是业务层面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明确要求,单位应通过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和关键流程管理,保障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二)改善管理现状的要求

虽然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已久,但从近三年的公开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来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传统信息化难以有效覆盖的环节。随机选取的20份公开审计报告显示,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经统计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不清晰、登记不规范、出租出借手续缺失、租金未及时全额收取或上缴、报废核销不及时以及资产闲置等。问题基本上集中在传统内控模式难以彻底避免的实际管理层面,虽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审计发现,但审计手段多为事后监督,即使发现,很可能利益流失的现实已经存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应利用比现有信息化系统更有效的方式加强事前与事中控制。

(三)提升内控水平的要求

信息化实现了从实物到系统的连接,固定资产从原始的手工管理到信息系统管理实现了较大跨越,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效率提升,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对传统信息化功能的扩展和提升,用更广泛的关联和协同效应来提高单位发现问题、加强控制的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够从具体业务与人为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更多环节进行更为智能的管理,减少人为错误影响,最终增强内部控制效能,并且数字化的流程设计可以反向筛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完善现有制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推进力度的加强,省级层面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指导各基层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估和年报等工作,促进单位制度建立健全进一步落实。在制度建设方面,大部分单位已经从仅仅具备简单的资产管理规定,进化为具有详细控制流程和关键风险点控制要求的系统性文件。从公开审计报告分析,上文归纳的审计问题主要是实务管理与操作上的偏差,主要薄弱点存在于制度执行环节,但同时也不能排除部分单位还存在内部控制流程不健全的情况。制度的缺陷削弱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难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另外,大部分单位的现有制度还没有覆盖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内控执行的要求及措施。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出台后往往惯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如更新不及时,制度相对陈旧,有的甚至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更难以为数字化转型等革新做法提供支持。同理,没有数字化等先进手段的监控,也难以及时发现制度上的问题。数字化转型虽然是趋势,但到目前为止,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方面具体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文件不多,大部分单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二)人员配备不充足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执行主要依靠关键岗位和人员素质。通常做法包括招纳具有一定资质的工作人员,并对人员进行培训、轮岗与考核。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内部控制的实际效用。基层单位的专业人员配备特点是结构相对较为固定,相对业务要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渐进性,人员配备在前,数字化转型在后,人员更新是逐步的、较缓慢的。针对以上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稳步提升,但不能否认还可能存在少部分人员形式上应对管理,实质上对业务规范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操作不谨慎等。究其原因,是人员知识结构更新相对滞后,对原先的业务模式存在惯性,对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工作要求变化的适应需要过程。数字化转型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特别是研发和转型阶段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但如果数字化转型能够将降低对使用者自身技术水平要求的因素考虑在内,设计面向大众,且转型后的系统比较成熟,那么后期应用阶段将较大程度节约人力成本,减少人为错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专业性的复合型的人才储备客观上存在缺口,而数字化转型初期需要相关人员既了解过往系统的缺点,又清楚单位业务的需求,既能懂业务也能懂技术,这对基层单位而言存在一定困难。

(三)具体目标不清晰,经验和技术较匮乏

数字化转型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的应用总体上是为了实现单位的降本、提能、增效。然而,“降哪些本、提哪些能、增什么效”是单位需要深入思考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核算和采购等其他系统在业务模块间的联动目的是什么,系统协作效果的预期为何,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技术应用前单位面临的课题。具体目标不清晰容易导致投入成效不匹配等后续问题。传统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记录、查找、汇总和分析等功能,如对某项新增资产记录会计凭证号,方便追查原始资料;明确使用部门及保管责任人,方便实物查找和监管等。近几年资产云的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与账务系统的实时联动,例如资产管理员提完折旧,财务人员即可在账务系统直接获取数据。实现了数据传递效率和准确性的提升目标。系统发展至今,利用哪些数字化技术解决更多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管理行为的直接控制,值得探究。例如,上文审计报告反映的实物和租金管理等问题,对于制定数字化应用具体目标而言都应加以考虑。转型目标不清晰是大部分单位面临的难点,分析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部分单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本身缺少经验和技术,对某个环节的控制改造有思路,但缺少可借鉴的方案。

三、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一)完善内控制度,实现制度与数字化相互促进

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数字化转型,促进内控制度不断更新和完善。管理人员应记录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制度缺陷,定期梳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点,坚持开展风险评估,完善制度以更好支持和匹配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方面,应关注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政策与要求,根据单位内控执行评价情况及时总结问题,考虑利用数字化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从单位层面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内控制度与数字化应用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于制度设计能力不足的单位,要把做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与完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针对难以发现的一些制度缺陷,可以反向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流程设计中体现的业务逻辑,倒推并筛查单位现有制度漏洞,本着全面、重要、制衡和适应的原则,对制度加以完善。例如,部分基层单位制度内容中对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的要求不明确,是由于基层单位受人员编制的限制,既要考虑人员的一专多能,又要考虑内部必要的相互牵制机制落实。例如,针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岗位和记账岗位必须分离以避免制衡失效,传统的系统设计不严格区分岗位类别,很多单位在制度上也比较模糊。但数字化转型下的资产云系统就能通过权限分配,将资产管理与审核记账分离成两个账户,采用分别实名登记的方式,客观上将双方责任区分压实。从实际业务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也能反向促使单位填补制度漏洞,在制度中明确各岗位责任,提升内控制度设计层面的有效性。

(二)强化人员提升,实现数字化与人才融合互补

关于人员配备问题的对策可以从教育培训、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和提升数字化功能三个层面来考虑、探索。一是基层单位必须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加强人员知识培训和观念转变,通过示范性教育引导提升人员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高度。二是人员配备较困难但预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委托专业机构协助开展数字化转型。三是可以利用提升数字化系统功能来后期弥补人员专业性方面的缺陷,可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提升系统功能,有效缓解基层单位配备多岗位专业人才的困难。数字化手段可以采用更具人性化的面向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者特点的系统设计,降低对人才数字化专业性和业务专业性的要求。以审计问题中反映的在建工程未经审计即入账为例,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一般要求工作人员按照审批流程与资产入账条件,反复核对竣工资料并录入系统,人工审核完成入账,无法排除实务中部分人员对入账资料的审核要求不清楚、把关不严格。可考虑在系统中嵌入固定资产入账条件的智能审核环节以增强对实务控制。例如,在建工程项目转固定资产时增设上传审计报告环节并智能审核;新购固定资产入账前强制上传采购单据与验收单据,可采用弹出直观的确认交互界面,逐项提醒并逐项确认入账条件,从而实现验收、竣工审计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控制,减少重要控制环节缺失。二是融合独立系统,有效减少人为差错造成的管理问题。利用数字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与多系统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拓展,多角度制衡,减少人为错误或失误。例如,审计资料中反映的房屋出租无协议、租金未及时全额收取或上缴等,可考虑协同资产系统与收缴系统,在资产月报中增设闲置及出租资产核实环节;通过账务系统收入类型的智能分析,设置租金上缴提示;通过资产系统与合同管理系统智能比对,提示合同重要时点相关资金收支。针对报废与核销不及时等问题,可将固定资产人均配备情况与预算系统实行联动控制,实现对超标申报的固定资产采购项目有效预警、拦截,促进单位及时清理报废资产,“摸清家底”,防止过度采购,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三)细化转型目标,实现技术经验合理应用

细化转型目标,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制订每个业务和关键环节的提升方案。目标细化要与现存问题相呼应,与单位业务相协调,与机构改革相适应,与服务绩效相匹配。最初,数字化转型目标和理念源于企业转型,因企业应用数字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现存独立各信息系统的关联,从而促进业务的转型,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和相关的信息。将这一目标及理念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指导促进管理控制模式的转型。日常管理行动被定格下来并嵌于无形的控制流程中,内部控制执行水平得到现实的整体提升,并推动效能建设方面的转型,这是目标和理念的合理转化应用。转型技术和经验也可借鉴产业领域,产业数字化实现上下游融通与协作。这一做法运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一定区域内存在有机联系的单位,可实现大数据分析单位间资产需求与闲置情况,根据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单位履职中对特定资产的需求量变化,灵活调度,提高资产利用率,紧急情况下还可提升应急效率;借鉴先进技术赋能传统管理,例如整合二维码技术到资产入库和盘点清查等环节,实现扫码入库、扫码盘点,提高录入信息标准化和定期清查工作效率;还可借助科技含量较高、成本适当的追踪技术,对贵重资产实时定位,分析保养维护状态等,既保障资产安全,又实现其生命周期的精确管控。任何技术的发展应用都需要一个过程,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在技术上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需要多方合作。同时,还应均衡技术应用不足和应用过度,关注数字化应用过度对单位信息安全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路径,更是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推力。文章阐述并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存在的制度、人员、目标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并从完善制度、强化人员、细化目标和应用借鉴等方面探讨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数字化转型问题的对策,为未来探索进一步推广及具体措施的深化、细化和规范化提供思路。随着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兼顾成本效益、适用性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颖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路径探讨[J].财会学习,2020(15):231-232.

[2]康玲.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20(19):79-81.

[3]黄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7):43-44.

[4]胡志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2020(28):53-54.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媒体资产管理艺术院校数字采集编目存储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艺术院校积累了大量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媒体资源。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在三十多年的文献资源采集中一直侧重艺术类文献尤其是相关影视资源的收集;而且通过各类晚会、毕业汇报演出、影视文化节等活动及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图书馆积累了大量具有传媒特色的多媒体资源,这些宝贵的多媒体资源是本馆资源建设的重点。浙江传媒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本校自主研发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已经在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本文以这一系统为例探讨了艺术院校图书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

一、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以广播电视为特色,面向传媒行业的多科性院校。目前图书馆积累了各类视音频资源近4万件,而且每年还在大量增加。但是,传统的资料管理模式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存在难以完好保存、查询不便、共享困难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运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管理观念,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可重复使用,充分发挥奉校特色视音频资源的历史价值与实用价值,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ediaAssetManagement,MAM)是对各种类型媒体及内容(如视音频资料、文本文件、图表等)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与利用的总体解决方案。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担负着抢救和保存珍贵资源的历史责任,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有利补充。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偏重于本校专业教学和科研资料的提供,并以此开展服务。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成立了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加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创建特色数据库,促进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多媒体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为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打下基础。

二、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本校自主研发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由信息处理、内容管理、内容存储和应用四大子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功能:素材采集,素材编目,素材查询,存储管理,视频点播,安全控制。它们以媒体资产管理思想为核心,互相分工又紧密协作,共同组成本校图书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1,信息处理子系统

信息处理子系统包含了数字化采集上载、下载、编码、转码、关键帧提取、简单索引生成等工作,主要由采集工作站承担完成。采集工作站支持多种模拟、数字接口,包括视频的COM、Y/C、SDI、分量以及音频的AESIEUB、XLR等,实现对各类视音频资源的采集及下载;双码流同步采集,关键帧自动提取;单项采集、定时批量上载;采集上载同步进行简单编目。

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编码压缩技术对于视音频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广泛使用的视频数据压缩标准主要是MPEG2、MPEG4和MPEG1。高质量媒体采集使用MPEG-2编码格式,编码速率在2M-50Mbps范围内可选,参数可以设置为IBP或全I帧;低质量媒体采集,可根据需求选择MPEG-1、MPEG--4两种编码格式,采集质量都可进行控制。其中MPEG-2格式的数据用于存储、编辑或下载,MPEG-1格式的数据通常用于VCD的制作,MPEG-4格式的数据适用于网上或流媒体播放。本子系统采用的视频采集卡是加拿大Matrox的DigtiSuitLX系列视频处理卡,该卡被认为具有广播级质量,广泛应用于广电领域,但仅支持DV25、DV50和MPEG2等面向高码率的编码格式,因此本子系统采用双队列缓冲和多线程异步方式实现了多压缩格式视频文件的同步生成。

信息处理子系统基于MicrosoftVC6.0开发平台,利用directshow和directsound等技术开发。其中,多格式视频采集软件功能实现视频数据采集、视频描述数据提交、录像机远程控制等功能,主界面窗口如图1所示。

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服务对象、使用范围和自身硬件设备的条件,确定几个专题而构建特色数据库,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本馆目前主要有教学节目素材、新闻访淡、师生作品等数据库,深受师生欢迎。

2,内容管理子系统

内容管理是整个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此子系统管理和控制系统存储的所有内容,实现编目、检索、用户和日志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重要功能。课题组利用Powerbuilder、SQLSever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了内容管理子系统。

编目是媒体资产内容管理和实现媒体资源再利用的基础,为规范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保证系统中编目数据的有效和规范,以及考虑到行业服务的需求,本系统编目标准参考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简称《规范》)。该《规范》基本采用了当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DC(DublinCore)元数据的主要思想,也是国内第一部针对音像影视资料进行元数据定义的规范。

本子系统的编目模块基于《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的元数据结构而创建,支持多分类体系和自定义编目等个性化需求,既能兼容现行的编目标准,又能实现编目项目的灵活配置。编目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符合《规范》中节目四层(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和镜头层)标引思想,设计灵活的四层关联机制。将一个相对独立的节目看作一段完整的视频,完整视频可以通过手动出,人点标记技术分为片段、场景、镜头,针对节目只做整体性的描述(责任者、责任方式、内容简介、关键字、出版、时间长度等相关信息),细节描述则分别放在片段、场景、镜头层。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确定不同的编目标引深度。例如,新闻中可能会包含比较多的具有再利用价值的镜头,对新闻类节目进行标引时就可以深入到镜头层。镜头编目有镜头名、内容介绍、拍摄方式、景别、拍摄角度等属性。

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应用了XML技术,从而使元数据的增添变得十分灵活。本子系统实现了媒体资产数据库和编目数据制作的剥离,制作完成的编目数据文件以XML格式导入到相关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实现编目信息的检索。因此,本馆提供异地编目服务,异地编目服务可以减轻媒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初期的编目工作量。

3,内容存储子系统

艺术院校历史积累以及新增媒体资源的数据化存储使得图书馆的存储压力越来越大。从本校图书馆实际出发,采用分布式智能存储管理软件,在基于SAN的存储网络环境下,提供在线、近线、离线三级存储模式,以磁盘阵列为在线存储设备、以数据流磁带库为近线存储设备、以光盘库为离线存储设备。

根据存储子系统的设计原则要求,本系统磁盘阵列选用IBMFAStT600,采用RAID5技术,有效利用其冗余记录来补救坏盘的损失;数据流磁带库选用IBM蓝鲸(LTO3583)磁带库。使用较频繁的素材储存在磁盘阵列中,其他素材根据需要保存在近线存储区、离线存储区。存储管理服务器安装了IBMTivoliStorageManagerServer系统软件(简称TSM),在不同类型的存储区间可以按照数据类型、重要性、使用频率和时限进行灵活的自动迁移或即时手动迁移。存储模块是一个虚拟存储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内容存储仓库,无需用户干预其中内容存储方式或存放位置等,对用户而言,具有很好的互动性。

4,应用子系统

应用子系统实现对媒体资产内容进行各种处理和不同方式的,如信息、视频点播、节目制作等。

本系统在视音频资料采集时采用双码流技术实现实时的高码流采集和低码流媒体采集。VOD点播模块采用国际领先的流媒体核心技术——智能适应流传输技术,通过流媒体服务器进行网络信息,读者可以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网页进行视音频资源检索并实时播放。Web网页的检索根据编目字段设置了个性化检索字段,主要有简单检索、热门检索和高级检索三种方式;也可以通过数据库类别进行分类检索。本馆采取了网上专家咨询系统,有关专家和图书馆馆员可以通过FAQ咨询、E-mail咨询、BBS论坛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提高读者和用户的满意度。

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视音频资源数据量大,传输要求高的特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采用以存储为中心的结构模式,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的方式来增加系统的功能和处理能力。本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构建在网络化平台之上,采用SAN(存储区域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相结合的双网结构。在线、近线存储设备与采集工作站通过光纤通道交换机连接组成存储区域网,保证视音频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和集中管理。同时各个服务器工作站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组成局域网,满足系统内部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校内用户通过LAN检索数据库内容、点播低码流流媒体,校外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对外开放的内容。系统结构如图2。

四、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考虑的几项要点

1,编目标准

统一编月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视音频资源的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既不利于视音频资源的交换,也不利于视音频资源的再利用。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目的之一,就是要有利于媒体内容的再利用,而要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编目标准就必须统一。

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视频资源管理方面暂行推荐使用国家行业标准,即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标准。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规范》,尽可能简单扼要地将媒体资源的节目、片段等主要信息进行编目,对于过细过多的镜头不需要一一进行编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编目深度上采用多层次编目策略,选择两层编目,即节目层和片段层。

2,检索方法与策略

能否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对多媒体资源的检索主要采用基于文本的检索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ontent-BasedImageRetrieval,CBIR)。根据所处理的对象,CBIR可分为静止图像检索和视频检索两种。基于视频语义的检索,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基于文本的视频检索。通过视频内容分析得出的低级特征(颜色、形状、纹理、音强等)、中级特征《对象、事件等)和高级特征(语义、情感等)都需要以文本方式

进行表述并用于视频索引和检索;基于视觉内容的视频摘要(abstract)、故事板(storyboard)、关键帧(keyframe)等视频“”(surrogate)主要用于视频浏览和检索结果的展示。

检索的基本目标与衡量标准是查全率和查准率。通过关键字检索,解决查全问题;通过活动图像,解决查准问题。关键字检索与低码率活动图像浏览相结合的混合方案,能够兼顾速度和精度两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可行的检索方案。

3,建设规模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资产管理;信息化;业财融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本研究探索通过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推进业务模式的变革,更好地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益,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信息,积极提升企业服务管理效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审慎地反映风险因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下文以P集团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资产管理的业财融合为例予以说明。

一、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P集团是一家区属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任务是作为国资的经营管理平台。在“十三五”末集团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压缩,加速了资产资源的集聚,集团系统以年均3%的增幅使资产规模达到了309亿元。在企业的“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了提升资产经营效率,优化资产结构的战略目标。P集团的资产是指出租单位拥有产权、管理权或收益权的土地、经营性房产、租赁住宅以及其他实际用于租赁业务的房地产,由于国有企业承担政府功能,获得资产来源于自有形成或者通过政府划转取得,需要关注资产的取得与确认、成本管理、日常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转换与处置的管理,针对资产管理回报周期长、风险高、收益稳定等特点,管理贯穿着资产经营全过程,关注资产经营管理的效益、国资的保值增值,控制和防止廉政风险。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资产经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目前P集团存在如下问题。

(一)资产的属性和渠道不同,资产分类不够清晰

P集团有各类资产,如可开发利用土地、商业办公房产、工业厂房和物流仓库等。资产分类的颗粒度不细,未通过多维度的拍照成像体现资产特性,无法实现资产从取得入账、物业租赁、存量转让等基础数据的全覆盖。更无法实现对资产针对性的分类和差别化的管理,资产的业务台账未能与财务的固定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台账建立对应关系。

(二)不同来源的资产数据缺乏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平台

集团下设多家具有资产管理职能的企业,各企业之间的存量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及应用架构的整体规划,难以跨系统、跨平台实现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无法满足集团资产整体化的管理要求,对后期的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不能及时对症下药。

(三)资产租赁管理业务与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协同

集团资产租赁过程中租金收缴情况与应收款项催款、租金收缴和确认通过线下的方式传递和核对,应收款项和资金回笼无法及时反馈,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准确记录应收账款的变动情况,通常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人工对账和核销,不能及时监督租赁客户的履约情况及资金到账时效,对业务部门的收款缺乏及时的监督,不能及时控制财务风险。公司年度经营租赁计划的经济指标设置和评价不能精准体现资产收益率的情况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业务端的资产台账动态管理没有及时传递到财务端,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数据的一次采集无法实现全程共享,出现资产管理盲区。

(四)资产租赁合同审批、执行方面未能有效控制风险

大量复杂的资产租赁、合同信息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管理,对资产管理缺乏分类设置管理标准和管理权限,监管的重点无法通过便捷高效的方式予以掌握。对租赁业态的把控不够严密,承租对象负面清单的管理执行不能有效落地;信息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公开、公平及透明度不足,不符合最优化条件;租赁合同签订前,未经过有效论证及审核,超出管理权限的审批未报上级集团,租赁合同条款对合规性、严谨性把握不足,不能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五)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未形成闭环

资产的调拨、自用和经营出租之间的调整、固定资产清理等处置环节在业务与财务上未能形成联动,造成信息的滞后和遗漏,未形成互为稽核,甚至引发相应的风险。资产在动迁、征收、拆违的环节,由于财务端介入较晚,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实物已处置,账面未及时核销的情况,并存在涉税风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国资监管失效。

二、解决方法

P集团公司通过一年的调研,在集团层面成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自上而下、业财融合”的原则来推进集团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由于建设内容多、业务复杂、资金环节多,涉及不同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往来,因此以业务蓝图分析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业务价值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实现资产信息数据化、业务管理流程化、流程运行标准化和管理决策高效化。资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都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因此,在系统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体化原则,包括:业务平台一体化、业务管理一体化、业务资金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而最本质的是业务资金一体化,即通过业务管理和业务流程来驱动财务资金管理,同时,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①资产信息资源整合:统一资产标准化的分类,形成颗粒度细、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标准。②资金业务线上管理:集团通过银企直联、财企直联,借助RPA、OCR识别、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使财务数字化的大脑全域感知,打造高效便捷的数据获取途径。依托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把原本的线下审核业务迁移至线上,充分发挥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灯塔效应和共振效应。③统一资产信息化平台:重点满足资产台账、合同管理、收费管理、经营分析等业务需求,同时与办公OA审批平台互联互通,与银企、财企互联互通,实现相关资产业务管理全流程的监督与控制。④监管要求:符合资产管理内控要求及国资监管要求,提升集团管控水平。通过两年的努力,P集团建成了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

三、取得的成效

(一)整合资产信息资源标准,实现数据的完整规范

全面梳理集团公司各类房产的基础数据与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依法拥有、受托管或者其他有合法权属来源的房屋资产,全部纳入资产信息系统(包括工业、办公、商业等经营性房地产、非居类公房、零星住宅、商品房),信息库数据字段涉及250余个字段信息,如项目名称、地理位置、面积、规划性质、权证信息、账面价值等,并绘成资产地图,可在地图上对所有资产的点位及信息进行展示。坚持全覆盖和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出租资产的属性和公司的权限分层分类进行区分,设置多重多级维度,方便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归类分析。

(二)功能模块的配置交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资产信息系统与资金银企直联模块在运行中是相互连通的,与会计的核算系统也形成数据交互,实时获得数据形成业财联动,通过集团的资金信息系统,将业务收款与财务收入进行比对核销,租金收取、押金收取、风险金收取、租金应收信息等方面,同步到财务系统,并自动生成凭证,实现应收管理、收款管理等日常管理事务。租赁合同的应收款、实收款、欠款、违约金、滞纳金、押金等与财务系统的应收、实收、凭证功能实现无缝对接集成,并支持从租赁合同联查财务对应凭证、实收信息。根据租赁合同的出租周期,生成租赁合同全周期的租金应收台账,并支持与资金计划集成,打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整体融合,整体提升集团公司资产管理水平,并能准确预测未来收入,支持经营指标的预算计划。

(三)资产管理业务的线上流程管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对资产管理的业务流、资金流、审批流进行流程的梳理和优化。一方面将原来的线下审核业务迁移至线上,另一方面实现了P集团资产租赁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及时监督所属企业资产管理情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打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整体融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与资产台账信息形成内容映射,强化存量资产动态管理,提升存量资产效益,为租赁价格合理配置、业态匹配、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国有资产经营管控,形成科学、严谨的资产管控一体化平台,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管控水平。(如图所示)

(四)科学评价经营绩效,精准落地考核

即时进行财务分析,反馈经营管理成效。通过对各所属企业的经营性租赁的营业额、销售量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同期比较分析、应收分析、盈亏分析等,及时掌握自身的发展和经营情况,如客户增长率、房屋出租率、客户流失率、合同额及合同额增长率、应收款等。对集团经租管理中的收款情况表、资金占用及周转情况、费用支出、利润进行精准的分析,财务数据中的资金占用及其他具体经济指标进行有效分析,为及时调整和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数据依据。通过资产管理核心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为业务与管理层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管理改善与业务提升管理。

(五)信息化促进价值驱动,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企业集团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与制度建设、流程再造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将管控节点嵌入到业务流程中,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地,为P集团领导决策提供智能化辅助服务,进一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提高集团资产管理工作质效。资产租赁过程中,通过报表功能,构建包括资产收入统计、资产使用情况、租赁情况、租金情况等统计报表,以及面向管理层的数据可视化看板。同时,通过报表工具,可自动生成集团公司管理会计所需各类表样,进一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需要注意的事项

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其不仅涉及系统的建设、数据的应用,也对企业集团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人员素质、数据安全等提出了重大考验。P集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做出适应性调整,按主业和功能定位对企业进行了纵向层级的压缩和横向的整合,并进行了专业化的重组,优化了管控条线;对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例如修订了《房地产租赁管理规定》、更新了租赁的合同文本和出租场所的安全管理协议,梳理了资产管理与资金财务核算信息系统用户分配和权限管理等,来保障资产信息化工作推进。同时,根据P集团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加强了对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推动企业深入开展业财融合,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探索形成可扩展、可聚合、可对比的会计数据要素,提升数据治理水平。为了保障P集团的数据安全,集团根据企业业务特征、资金管理特点等,增加了大量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措施。在数字化时代,P集团在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对数据安全的敏感性,确保集团资产资金的安全与信息安全,从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强化管理意识健全资产管理

0引言

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改造、网络工程及系统集成,以及网络功能开发等,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精彩的数字电视节目。网络公司资产主要是包括广电网络营运和保障的所有资产。现在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资产越来越多,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就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相应对资产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目前广电网络公司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

1.1资产整合后,帐面资产报表数不真实广电网络公司前身为有线电视台。后由有线电视台和乡镇广电站组建成广电网络公司。因乡镇广电站原在各镇财政中心入帐,导致每年的网络资产投入都直接计入了成本,以致这部分已经投入营运并产生收入的网络资产在帐面上流失;房屋、建筑物早已竣工投入使用,但一直挂在在建工程而没有结转入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未进行清理也未进行冲减等,从而导致报表数字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全貌,账面的价值与实有的价值有偏差,账实不相符。

1.2资产管理制度不规范,未设专门部门,导致权责不清没有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制度不足以引起重视,导致大家对资产管理观念的淡薄。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资产单靠财务管理部统计数据。这样往往通过花大力气的招投标采购的设备资产,却忽视了对它的管理使用。资产的出租或出借都无从知晓,不能有效地防止资产使用当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所以说,很多设备采购回来后不知在哪里。没有一个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或部门,哪怕由使用部门来管,但没有一个监管部门去核实盘点,从而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障或监管。

1.3资产的配置使用不合理或存在重复性广电网络公司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设备工具的铺张浪费或重复购置或各自为侯,工具独享,不相往来,这就存在资产配置的不合理性或浪费现象的存在。因为资产的搁置、不使用无形中就造成了资产资源的浪费。

1.4资产评估不进行,会侵害单位利益网络资产因每年投入营运有的已产生收入有的未产生收入,但因年限的不同,折旧计算等方面,网络资产未有一个正确的数额,另外,因资产的转出、报废、毁损、盘盈、盘亏也未正确地进行清理,账面的资产有可能虚增或虚减,导致资产不实。故不进行资产评估,不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会导致资产处置时任意地处理,甚至低价出售,这些都侵害了单位的财产利益,为此应及时地进行资产评估,来保证单位资产的账实相符。

2解决广电网络公司资产管理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解决广电网络公司资产管理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制度为依托,必须从源头,从内部管理入手,规范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部门管理权责,强化职能管理。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2.1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化建设,强化管理意识,科学规范内部管理为实行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对于它的使用情况,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范,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目前,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由财务管理部总负责管理,制定一整套规范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办公室辅助管理,各个部门的资产明确后进行分工管理,从而加强整个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搞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一编号,建立固定资产档案,登记账卡,随时掌握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及使用状况,负责审批并办理资产的调拨、报废、封存、启用等事项。办公室负责监督使用部门做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

2.2实行全面资产清查,理清账务,摸清资产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对公司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必须先对现有资产一目了然。财务管理部先根据财务账面情况进行疏理,各个部门、各个广电站分房屋、建筑物,网络设备,线路资产,汽车、运输工具,办公设备等大类,然后再细化明细列出。各个部门、广电站按财务管理部提供所属部门资产为参考进行清理,盘盈、盘亏列出后,各部门负责人签好字,交由财务管理部,再由财务管理部结合办公室进行全面清理和清查。在此基础上,成立资产清查专门小组,对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经资产清查小组审核确认公司资产清查最终结果。同时,公司要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清查分半年度清查和年末清查,由财务部带头,办公室配合共同执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详细反映所盘点的固定资产的实有数,并与固定资产账面数核对,做到账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相核对一致。若有盘盈或盘亏,编报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列出原因和责任,报部门主管、财务部和法定代表人审批,财务部再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

2.3加紧进行资产的评估工作广电信息网络公司线路资产因每年投入材料、人工,大部分已计入成本费用,要真实地反映线路资产必须请专门评估机构进行资产的评估。涉及配套房小区地下管道的铺设、宽带网线路的建设,城市主干道地埋管道的建设,整个城区双向网改造的建设等,经过评估后,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公司线路资产的实际情况,当然,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公司设备等其他资产也可以进行评估,以此反映公司资产的全貌。

2.4正确地定位资产折旧年限现在税法对各类资产的折旧年限、净残值率有一个参考值,但单位设置折旧年限的同时要根据单位资产使用的实际情况,然后再缴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进行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目前,广电信息网络公司采用了用友的固定资产电子管理系统,针对乡镇站分设了各个点,固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由各个站点输入,每月由资产管理员核对账务。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

根据国家档案局第13号令,明确了机关档案信息化工作管理要求,对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提升数字档案室建设品质和水平提供了依据。数字档案室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机关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疾控中心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进行整合和利用,便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从而保障了疾控中心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

1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仪器设备档案,指的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仪器设备从计划、申请、采购、验收、安装、使用、维护维修一直到更新改进、报废处理等每个阶段全过程形成的各种载体的全部材料。疾控中心的仪器设备归档范围是:单位各类仪器、设备、车辆、宣传器材等使用技术说明书,仪器设备的图纸、说明书、合格证书、装箱单、开箱照片及其登记卡、操作规程、安装调试,验收运行过程中大、中修记录(贵重仪器)、维修保养、交接手续记录等资料。因疾控中心单位本身和科研发展的需要,每年都要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当前,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已经使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在OA系统中增加了申请、审批、政府采购、报废等流程管理和设备档案的数据管理,实行了网络平台信息化管理,使单位的资产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2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疾控中心使用了设备资产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能较快捷准确的查到每份资产档案资料,但是信息化程度不高。2.1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的共享信息化程度不高。由于各部门职能和分工不同,存在资源分散、封闭的模式,通过此系统的输入或输出模式,彼此之间均是单一的,没有关联,对于设备信息的录入,只是简单的输入,并作记录保存,就数据文件而言,难以知道其完整的信息。对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需要综合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计划管理、监督管理等各类档案资源的管理需求,缺乏一个互通的信息化平台来开展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工作。2.2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的效益评估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没有很好的信息化平台和软件的统计分析,无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估。2.3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的动态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在资产形成、配置、使用、管理、处置等各环节之间缺乏动态的管理监控系统,无法实时管理,造成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维修环节薄弱,甚至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

3推进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手段

3.1把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设备资产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完善设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但能提高管理效能,也能促进设备资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有利于统一规划、合理调整与配置,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统筹安排,推进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实现对档案形成、积累和归档的全过程监督指导,提供方便快捷的仪器设备资产档案服务。3.2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根据归档资料建立信息网络,建立统一规范的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数据库,包括仪器设备申报、采购、验收、使用、档案建立到报废等整个过程资料的统一管理。将所有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购入日期、单价、使用房间号等资料输入系统。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专题目录、分类目录和各种索引做得要尽可能详尽,便于查询、分类统计等管理工作,每个科室都有权限对网上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打印,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将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的静态档案(审批文件、磁盘资料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将纸质文档转化为数字化档案进行存储和利用,并对设备运行、维护阶段产生的动态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使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3.3加强指导、沟通和培训。要想确保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性,对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应具备档案管理、联系协调、档案信息化、档案宣传等多种能力。这就需要对参与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采购部门、使用部门、总务部门、财务部门等一些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定期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要求,熟练运用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系统,掌握归档内容和进程,提升整个资产档案的数字化水平。

4结语

总之,做好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贯穿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工作中,对后期的运行、维修、管理等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设备资产的动态管理,使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档案这一无形资产的效用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疾控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岭.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探析[J].科技风,2015(16):267.

[2]曾善平.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J].管理视野,2013(5):152.

[3]江群.论固定资产项目设备档案的管理[J].山西科技,2015,30(1):23-25.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8

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因此,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制高点,也是加快迈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视为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条件

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取代语言实验室进行更生动的语言教学,也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教学应用平台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不但可以在校内进行网络教学,还很容易同外界大型网络连接实现精品教学共享,形成更大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环境,为职业教育手段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平台。

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学校创建重要基础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化学校重要标志。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公共平台,它既涉及学校每一个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又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工程,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更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管理效益,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创建现代化学校的重要任务。

五、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1)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整合资源建设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门户网站、图书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应用管理系统,打造实用、便捷、高效信息化管理平台。(2)学生管理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基本情况、思想行为、日常管理、素质发展、资助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实现学生处、班主任及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协同管理和信息共享,整合并规范全校学生管理业务。(3)学校门户网站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完善学校门户网站,使其页面风格更加完美,内容更加丰富,成为服务教学、宣传学校形象的重要工具。(4)教学管理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将学校管理各部门各专业教学联成一完整的数据整体,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方便对教学的监控。(5)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教学应用平台,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实现课件组装、课程作业管理、在线学习、实训仿真、网上考试管理、课程成绩处理、实训指导、资源共享、认证服务等管理功能。(6)校园安全管理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安防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化多节点的电子传输渠道,将分散、独立的远程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地域、全范围内的统一视频监控。(7)校园媒体广播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基于校园网的电视台、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可以现场直播或录播学校领导讲话、优秀示范课、师生访谈、文艺节目、运动会、实训活动。(8)财务管理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财务管理平台,实现校内相对封闭的用户登录查询和安全对接外部的政府财务网实现网络收费等便捷业务操作。(9)图书管理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图书管理平台,系统地对图书基本信息、图书采购、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流通、查询统计、图书报废管理。(10)资产管理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资产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全面提升固定资产入库管理、固定资产信息维护、条码打印、固定资产借用管理、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综合查询统计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旭.试论计算机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02):252.

[2]覃志奎,唐启焕,梁朝益.中职学校新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新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J].大众科技,2014,16(10):5-7.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9

一、响应组织号召,积极参与竞聘

组织这次中层干部竞聘活动,是院党委为了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同时也自愿为学院未来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的牧院人,我理所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义无反顾的决心,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参与这次竞聘活动。

二、有义务履行职责,有能力做好工作

管理好、运行好、维护好学院的家产是做为学院大家庭成员的应尽职责。我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让我有能力胜任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这一岗位。

1.一丝不苟的财务工作锻炼了我岗位适应的能力。在学校财务部门工作了13年,本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学校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全力以赴协助部门领导当好学校的管家,参与制定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学院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2年的出纳和11年的总账会计岗位经历,让我深知财务责任的重大,有了不当家不知财米贵的深刻感悟。

2.独当一面的承包经营练就了我精打细算的本领。20*年到20*年,我承包学院照排中心,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身所学,在合理配置资产、严格成本核算、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想方设法,探索出了一条管理出效益的路子,在提升管理能力上得到了锻炼。

3.纪律严明的监审工作培养了我廉洁奉公的品质。20*年我到监审处报上班,主要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在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我抓紧时间学习内审知识,很快熟悉了工作,参与制定了《学院内部审计制度》,为今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在审计过程中,领导的身先垂范和严格要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我。

我个性活泼,待人真诚。遇事善于与人沟通协调,虚心倾听他人意见,所以我不管身在哪个岗位,都能和周围同事相处和睦,工作得心应手。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那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将不负众望,在中心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办公室同志,竭尽全力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管理好国有资产,最优化配置好现有资源,全面提高全院资产利用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在此,我有以下四点打算:

1.兢兢业业履行职责,努力当好参谋助手。我将全力配合部门一把手,紧紧围绕部门工作目标,开展工作。

2.勤勤恳恳加强学习,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作为资产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全面掌握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要在部门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

3.扎扎实实做好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学院规模的扩大,院系二级管理的推行,各类资产的增加,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平台,推进学院资产管理数字化、科学化跃上新台阶。

4.认认真真完善制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对原有的资产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将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数字资产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资产管理;资本规制;资本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宏观审慎评估;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监管科技;信息披露;金融科技

1992年《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决定》奠定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格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管理,探索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则”。这期间,资产管理从具体的金融工具迅速扩张为一种重点监管的市场业态。按照《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资产管理行业主体均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适用巴塞尔协议项下关于资本和风险的监管要求。但在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结构下,资产管理业的急遽扩张与巴塞尔协议日益严格的资本规制要求密切相关,资管新规也延续了以资本为主的规制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转轨时期引入并参照巴塞尔协议搭设的监管框架,构建在BaselII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基础之上,遵循了巴塞尔协议一以贯之的资本监管原则。巴塞尔协议规制逻辑的起点是根植于多层次深度资本市场中的市场自由理念,规制目标是基于全能银行或金融混业背景的金融衍生品对资本抗风险能力的侵蚀,规制手段主要是依赖资本监管红线下的市场自治和风险自担。这与我国当时金融分业的立法现状、国有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处于资产负债扩张阶段的初级银行业图景有失契合。原本意在强化银行资本抵御风险能力的监管要求,与规制客体一定程度上脱轨并产生以下影响:一方面,推动资产长期融资进入资本市场领域,引发了对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过剩流动性的关注,推高了社会整体杠杆水平。另一方面,资本工具的发行限制进一步加剧银行资本稀缺,长期融资交易行为让位于短期盲目盈利,反过来又促进了多样化的监管套利措施,形成封闭的恶性循环。从形成机制来看,我国资产管理业是引入巴塞尔协议后域内外宏观审慎监管冲突和协调的产物,是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交叉领域中分化出的新业态。在新的资产管理监管框架下,资产管理是为流动性提供渠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总称,是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的概括性描述。资管新规按照行业划分银行、信托、保险、证券业四大类主要资产管理产品,通过粗略划分公募产品与私募产品,将公募产品参照证券监管,对私募产品施加信息披露义务,以在资产管理产品发起、设立、操作、清算各环节中实施过程规制。在规制措施方面,我国资产管理业规制基本承继了巴塞尔协议监管原则,尤其是BaselII的第一与第二支柱,即通过将信用、风险、流动性与资本和资产关联,籍由强制性信息披露,以资本规模为基准对资产进行折价,量化信用风险,形成初步的资本关联规制逻辑。2006~2011年期间,信托、证券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分别引入了资本要求,将资产管理业务项下各细分领域的投资比例同净资本、总资产等资本指标挂钩,通过直接干预投资组合比例来间接控制杠杆率水平,进而管理流动性风险。中国式资产管理业资本关联的规制内容,事实上是通过资本监管进而实施杠杆率监管。我国资产管理业迁延了分业监管格局,金融子行业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制标准也存在层次各异问题。对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子公司来说,在银保监会监管下可能更侧重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因其特性,往往体现为体量较小的资产负债表,与资本相关联的监管措施在证券、期货资产管理领域无法完全反映和评估风险,并且存在多层次规制标准导致的不公平竞争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首次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域内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初步实现。在多元金融机构参与的市场中,央行对货币总有效需求的控制容易陷入片面。货币政策仅能直接辐射银行业,通常难以有效地影响到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领域。中国式资产管理业作为一种跨市场、跨要素的业态,单纯依赖资本规管政策难以实现兼顾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的监管预期。当前以资本规制为核心的规管措施,其核心问题在于:资本监管应当如何与其他宏观调控措施互动,来维持金融稳定,实现“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监管目标。

二、资产管理业的资本规制局限

资本充足率规制发端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美国银行业因受境内资本限制,投资领域主要转向以欧洲为代表的域外市场。为防范境外投资风险传染至国内实体,美国开始积极推动巴塞尔委员会在欧盟体系内部适用资本监管手段。随着巴塞尔协议监管架构逐步形成,资本充足率因其高效简便性,成为国际银行业的通用监管指标。但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使得资本监管手段出现低效能缺陷,金融危机后,为有效监测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影子银行,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监管原则从银行业扩展至其他金融机构。规制机构应对表外风险的一个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是提高最低资本金水平,将风险评估结果映射到资本科目,通过改变投资结构来直接调控资产管理市场。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银行业资本监管的经验主义观点上,体现了直接干预而非间接调控的规制理念。资本监管是典型的政府直接干预手段。短期频繁的技术调整显然将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英国皇家银行和金融委员会在早期一项报告中提出,广泛使用直接措施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扭曲,导致市场效率降低,诱发监管套利行为,必须仔细权衡这些技术的间接效用,及其对市场可能造成的不公平和持久伤害。因此,要有效规制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和融资行为,多层次调控工具之间需形成良好的配置与调适机制。

(一)单一资本核心的资管业规制框架发达国家经验显示,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至少需要包含以下五个因素:一是较低的资金成本;二是平等的市场机会;三是充足的流动性;四是充分的信息;五是严厉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在资金成本方面,资管新规颁布前后,我国籍由强制性的风险暴露和严厉的行政处罚抑制了整体杆杆率水平,客观上有效压降了社会融资成本,但随即转向大幅回落和持续收缩的融资局面,宏观经济整体呈现下行趋势。至2019年初,社会融资总量回升,总体来看,主要依赖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政策的推动。政府直接干预的痕迹十分明显,资产管理行业市场机制缺位情况不容忽视。流动性方面则一直难以打破对政策工具的路径依赖。国际标准化组织(IOSCO)调研报告显示,仅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对流动性提出了明确的定义。IOSCO在2002年一项调查报告中将流动性界定为企业可用的全部现金和类现金资源,而不等同于资本,因此“在困难的流动性环境下,资本并不适合作为风险的适当缓冲机制”。在我国,投资组合与资产规模及资本规模挂钩,是当前引导资产管理行业资金流向、对抗周期的主要手段,目的是抑制资产管理企业持有非流动性资产①,客观上缩减了投资者对资产组合的可选择性,进而妨碍市场机制的发挥。此外,在市场机会方面,资管新规在形式上赋予了清晰和相对平等的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准入权,实施过程中采取特许经营许可审批制,客观上仍然存在隐性的准入限制。在信息披露方面,其一是加强金融监管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和管理,以使金融产品更具有可辨识性;其二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交易过程中实时开展信息的收集、保存、使用,意图在交易过程中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的动态监测。在投资者保护机制方面,虽然一行两会早在资管新规中提出了宣誓性规定,但除证券业具备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外,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机构等尚待相关制度供给。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资产管理投资者保护存在多层次标准,如何实现各金融业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有效协调和衔接也有待在资产管理业务实践中进一步验视。综上,我国正在建构中的资产管理业规制图景,呈现为以资本监管为中心,以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助的外观,并通过广义信贷对同业资金拆借风险的监测,间接被纳入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其中,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时空特性约束,需要在较长周期内有效发挥作用。货币政策的弹性和伸缩性极强,不宜频繁、直接地用于调整资产管理行业。此外,次贷危机后,货币政策难以适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协调成本不断上升,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风险敏感度下降的趋势。因此,资产管理业有效规制的核心聚焦于资本监管。最终将产生的损失转嫁至实体经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资产管理市场机制仍然是不顺畅的。

(二)过度关注资本导致资管功能偏离我国资产管理业建立在“垄断竞争型”的金融市场结构上,参照国际金融改革中的组织结构隔离措施,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集团中剥离并独立运作,降低金融机构的混业程度,以确保各种金融业态“回归本源”。资管新规的严厉程度介于美国沃尔克规则与欧盟《利卡宁报告》(LiikanenReport)之间,具体表现为对各资产管理机构市场准入和投资行为方面的严格监管。各市场主体设立形式以金融集团子公司为主,最初运营资本主要源自母公司投入的资本数量,盈利能力则多数取决于母公司资金成本与实际投资成本的利差。大型金融机构依托政府隐型信用,筹集资金的成本更低,渠道更广泛,筹资效率也更高。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能力一开始即呈异质化。1.资本关联易将行业结构推向垄断。现代金融资本建立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并呈现出独立运动形式,即将货币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直接(二)过度关注资本导致资管功能偏离我国资产管理业建立在“垄断竞争型”的金融市场结构上,参照国际金融改革中的组织结构隔离措施,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集团中剥离并独立运作,降低金融机构的混业程度,以确保各种金融业态“回归本源”。资管新规的严厉程度介于美国沃尔克规则与欧盟《利卡宁报告》(LiikanenReport)之间,具体表现为对各资产管理机构市场准入和投资行为方面的严格监管。各市场主体设立形式以金融集团子公司为主,最初运营资本主要源自母公司投入的资本数量,盈利能力则多数取决于母公司资金成本与实际投资成本的利差。大型金融机构依托政府隐型信用,筹集资金的成本更低,渠道更广泛,筹资效率也更高。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能力一开始即呈异质化。

1.资本关联易将行业结构推向垄断。现代金融资本建立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并呈现出独立运动形式,即将货币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直接作为虚拟形态的商品开展经营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和扩张。而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正是建立在维持和强化金融业垄断地位的改革决策基础之上的。某种程度上,金融垄断成为中央政府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核心决策,贯穿于经济政策始终。从资本流动和经济效率角度来看,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金融资源,向行业头部公司的聚合似乎有利于增强资本的偿付能力,符合公共利益。事实上,资本积聚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就金融市场结构而言,资本积聚的负外部性对于正在形成中的新兴市场更为危险。资本监管事实上鼓励和加深了资本在个别金融机构的积聚,是金融市场非理性行为的错误激励机制,更容易从外部激发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振荡隐患。通过横向层面的资本积聚优势能力,行业头部公司具备更优的市场地位,加剧了社会整体的资本稀缺状态。资本稀缺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的负面影响至少包括:第一,将行业结构进一步推向垄断,不利于较低能力的金融机构获取业务机遇,金融机构平均质量难以有效提升,行业平均风险水平整体增加,不易自发形成多层次市场体系,进而难以适应巴塞尔协议III实施后对一国市场多样化和市场深度的客观要求;第二,资本过度集中不利于效率提升,创新乏力使得金融工具同质化现象难以改善,金融业务结构进一步失衡,难以实现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正向互动。

2.资本关联难以有效规制利差交易。资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动态评估产品和要素市场,协调委托人的投资组合偏好,通过不同资产的投资组合,为委托人实现最优资产价值。因此,在筹资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获得正的利差收益的利差交易实际上是一种基本且普遍的套期策略。常见的利差交易模式包括,“驾驭收益率曲线,即买入长期政府债券的同时卖出短期债券;持有流动性,即买入无信用风险的低流动性证券的同时卖出高流动性证券;投资尾部风险,即以较大概率获取小额收益的同时承担概率极小的尾部风险;货币利差交易,即买入高利率货币并卖出低利率货币;等等”。因此,仅采取资本监管利差交易会带来严重的低效问题,需要同其他监管措施相结合。从美国经验来看,为解决资产管理业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和杠杆滥用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要对策是加强投资公司的信息披露范围和频率,如按月报送资产组合特征等投资信息,并不以触及资源配置和直接干预市场行为为重心。在我国则主要依靠政策强制手段,如直接规定可投资资产类别、投资比例等。2016年后,我国逐渐加强了对资产管理机构、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力度。但信息披露标准化、数据跨行业分析可用性还有待提升。历经2017~2018年严厉整治后,宏观经济整体杠杆率水平也仅仅降低了0.3%,对资产管理业的有效监管严重依赖金融基础设施及相应科技监管能力的提升。

3.资本关联缺乏法律上的安定性。与广受批评的美国金融监管立法主义倾向相比,我国对资产管理业的规制存在执法手段单一、执法过程透明度较低和自由裁量等问题,严重削弱了规制规则的安定性,进而对规制规则的正当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一,法律效力层级低,多头监管标准缺失,监管公平性存疑。机构改革将法规制定权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但保留了各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以部门规章为主的次一级监管规则开展资产管理规制行为的必要权限。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监管为例,银保监会惯常以规范性文件、工作文件形式,制定并执行规制规则,以提高规制行为的回应效率。规制机关自我创设了从惩罚性警告到公开谴责直至撤销资格的一整套宽泛标准。从意图上看,银保监会采设“执法金字塔”的执行策略。该种策略的规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违规行为首先采取教育性或建议性手段缓和处理,当无法实现合规目的时才逐步升级执行措施的严厉程度,以此保护有限的执法资源,保存规制执行中的必要善意,使得成本高昂的执行手段仅限于有限数量的案件。然而实际执行中混淆了规制目标与规制方法,规制措施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当需要提振市场信心时,规制措施往往体现为数额较低的罚金;当需要体现治理决心时,规制措施则向同时采用巨额罚金、声誉处罚和资格处罚倾斜。第二,规制效果的可预测性差。首先,欧盟对规制的定义和责任主体设置了较为宽泛的内涵,将社会中间层和私人规制体系也纳入金融规制范畴,呈现出多元治理的倾向。我国金融规制则主要依赖国家的垄断性规制行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更多呈现出责任而非权力样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提升规制的柔性和灵活性,监管实践引入了“窗口指导”程序和类似于反垄断法中的豁免制度。规制机构往往与被规制者通过互动,共同建构、重塑规则体系,使得合规与不合规的边界变得模糊,正式的执法模式弱化为道德劝诫,因而规制结果难以预料。其次,目前资产管理业规制手段过度依赖资本监管。作为一种即期矫正措施,静态资本监管不能敏感反映市场,动态资本监管不具备技术上的易操作性和法律上的确定性。规制机构侧重应对资产管理业中的突发风险事件,对资产管理业的规制容易弱化为经验性、工具性、政策性、对策性行政手段,不利于资产管理业规制体系的系统性构建。

三、资产管理规制框架构造的域外经验

(一)美国的流动性多元规制模式次贷危机后,美国与欧盟对资产管理业审慎监管达成共识。随着近十年迅猛发展,美国资产管理业在国内及全球层面均占据主导地位,放松监管的呼声高涨。目前,资产管理业主要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各州证券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其认为资产管理行业监管重心应当放在资产管理产品和活动的风险管理层面,而非市场主体层面。财政部于2017年对资产管理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第三次审查,提出对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流动性风险的原则管理框架,避免采取高度规范性的监管方法,以最大程度降低监管成本。美国资产管理业规制按照是否具备系统性风险,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对于具有系统性风险的资产管理机构采取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多德—弗兰克法案》首次提出对系统性重要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资本监管,通过委员会强制指定来识别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控制该类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对于一般资产管理机构,倾向于通过原则监管来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目的是提高资产管理回报率、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成本向投资者转嫁的风险。具体而言,《多德—弗兰克法案》与欧盟的MiFID系列法案采取了一致的审慎监管态度,但目前美国正在重新评估涉及流动性和信息披露的相关法案,立法朝向限缩资产管理公司义务的方向迈进。

(二)欧盟的信息中心主义模式在欧洲,资产管理业由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统一协调监管,主要呈现为技术驱动型的主动风险监控。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规制主要通过《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II》(MiFIDII)、投资基金统一协调监管体系、《欧洲市场基础设施监管规则》(EMIR)、《个人投资及保险产品法规》(PRIIPS)、《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五个部分展开,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规制体系。MiFIDII涵盖了资本市场透明度、交易场所、向监管机构报告、公司治理、向客户披露信息、产品治理、诱因、利益冲突及建议等多个维度,首次在欧盟层面引入产品治理应包括对目标市场识别的概念。该指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分拆投资银行的投资研究和经纪业务,规制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业行为;第二,授权市场数据提供商收集和汇报监管信息,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第三,对关键金融基准指标形成设置标准,对结构性金融产品实施更严格的价格监管要求;第四,新设中央交易对手场所,力图实现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过程的信息透明。投资基金欧盟统一协调监管体系按照投资组织形式划分为证券投资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监管体系两部分,分别实施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系列指令》(UCITS)和《欧盟另类投资基金管理人指令》(AIFMD),体现了对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的监管区分。另类投资涵盖了除证券投资基金之外的其他种类投资基金,主要对管理人的核准、运作条件、透明度要求、零售要求等事项作出规定。在资产层面,证券投资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管理人均可发起设立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作为金融机构重要的短期融资媒介和风险传染渠道,被FSB认定为是影子银行的一种实体形式,施以特别监管。新的货币市场基金规则(MMFR)于2018年生效,对货币基金投资组合多样化、透明度、流动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监管目标是防止“挤兑”风险及其蔓延。此外,EMIR设立了监管技术标准,侧重于为场外衍生品交易增强监管数据的透明度和可用性。PRIIPS适用于投资产品关键特征、风险、回报和成本方面的信息披露,以确保投资者充分知悉风险。GDPR则指向所有向欧盟居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资产管理公司,使得金融信息披露必要性与GDPR项下保护隐私和数据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调适空间。

四、我国资产管理规制框架的完善

经济过程的动态性质大大增加了调节难度。规制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共同互动、共同重构秩序体系的活动。因而单纯强调引入国际规则,很难有效适应我国转轨经济期纷繁复杂的现实需求。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蕴含巨大潜力的新兴业态,目前尚处于行业形成期,需要从特定行为社会和制度实践的实证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业务特性及其市场机制,系统性构建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政策工具,方能实现有效规制。

(一)规制核心:平衡政策工具与市场机制资管新规搭建了我国资产管理业的初步规制框架。在此基础上,资产管理上位法与各金融部门监管规则之间还有待整合。在一贯的主动型监管路径和分业监管格局下,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价格形成机制,打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监管体系克制直接干预冲动,创造更加透明的治理过程。1.改善资产管理市场流动性。发达国家资产管理行业建立在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基础上,是介于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中介。资产管理产品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主要投向股票和债券,更多面临因开放式基金提前赎回、挤兑风险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传染而引发的系统性危机。与此相对,我国资本市场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市场机制不顺畅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利率有限放开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积极寻求更低成本或更高收益。管制型资本市场难以满足高收益动机,投资者因而转向低流动性资产,金融资源向洼地聚集,进而抬高市场的杠杆率水平。长期以来,以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的政策与资本流动路径、金融市场结构之间互为因果。与发达市场资产管理监管经验相比,我国对证券期货业资产管理的流动性风险规制,与FSB倡导的利用政策工具事前监管、实施严格的投资组合限制以及加强信息透明度更为吻合,超前于资产管理市场发展阶段。这种超前措施是基于维护金融稳定的政治考量、大举引入域外经验的结果,事实上加深了政策工具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对抗。2016年前后,我国仅作确保市场流动性的原则规定,事实上可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也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随后,证券资管领域基本全盘引入了美国SEC的流动性要求。后续的资管新规中则粗线条地规定了由银保监会负责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在分业监管格局下,实际操作中缺乏精确的、充分评估的标准以及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政府与市场某种程度上一直处于零和博弈,形成看守式监管模式的路径依赖,侧重对资本方面的监管,并非是一种可信赖、可持续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核心问题是降低直接干预程度,激发资产管理领域的市场机制,改善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从而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信用创造质量。2.统合资产管理业规制标准。国际层面对资产管理业有效规制建立在强有力的标准体系和监管合作基础上。金融监管标准化有助于促进监管数据聚合,提升监管数据可比性,从而提高理解和识别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目前,对资产管理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有可能损害监管措施的有效性。2016年起,IOSCO在一系列公开报告中显示出对资产管理行业数据和标准缺口问题的密切关注。2017年以来,FSB已授权国际证监会组织负责制定相关的评估标准。美国和欧盟一般将股票、债券、基金为主的资本市场工具统称为“证券”,因而资产管理按照投向和功能,主要置于证券业监管范畴。与之相比,我国《证券法》对“证券”定义范围较窄,不能涵盖资产管理业。我国对证券和期货资产管理、公募和私募基金的国际化接轨程度较高,体系相对健全,而银行业、信托业和保险业资产管理则很难与相关规则一一对应,容易出现国内外监管标准方面的调适难度。因此,需要衔接国际与国内、国内各金融部门之间的规制标准,为资产管理业良性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公正的外部环境,增强一行两会监管下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关键步骤:改进基于数字的监管程序在国际层面,监管科技(Regtech/Suptech)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实时的过程监控以及监管数据的共享和集成机制。因此,监管科技涵盖了风险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规制理念。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相对被动,目前仍在完善金融市场支付结算系统和场外交易平台,可观察的周期和信息数据的收集、使用比较局限。监管科技的推出对金融体系各部门造成的外部影响和连锁反应还有待评估。金融信息的收集和采用一方面依赖于信息保护力度,另一方面依赖于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的科技水平,因此对基于数字的监管程序要求较高。资产管理业务涉及多项参与主体,交易链条和交易周期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更长,金融信息采集与管理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在资产管理公司提交的定期合规报告中,底层数据的清洁性和可访问性极为重要。而为满足特定监管需要提交的不定期合规报告中,底层数据通常是非机读数据,需要消耗更多的监管和合规资源。监管过程的数字化、智慧化要求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具备更高的科技水平和相应的技术系统。因此,监管科技的规制核心是基于数字的监管程序。在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市场,金融信息管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操作风险。例如,穿透式监管措施在我国资产管理新旧机制切换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监管机构开展金融创新的事前风险评估。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阻碍了监管科技效率的提升,对市场渗透过深造成的监管成本高企和市场动力匮乏问题难以解决,对抗式执法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套利动机。再如,压力测试被认为是事前捕捉基金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对信息保护和监管科技水平均提出较高要求。美国财政部在资产管理监管框架第三次评估时,基于最大程度降低对市场机制干扰的考虑,明确建议不对投资公司采取压力测试。欧盟则在推广压力测试的基础上,通过MiFIDII、EMIR、GDPR等一系列指令,进一步明确了金融市场交易数据责任主体、数据保护力度和算法交易监管标准,以降低数据垄断、信息泄露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冲击的可能。然而,根据ESMA统计,欧盟金融数据泄露情况仍日渐频繁,主要体现在个人身份窃取、金融营销及账户访问等方面。在我国,压力测试被全面引入资产管理全行业,合规成本与监管成本相应增加。目前,监管层面主要强调建立央地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对于金融信息的采集和保护缺乏系统性法律建设,相关规定散落在《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寥寥条款中,《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也仅作原则性规定,既缺乏有针对性的立法,也难以实现金融信息的标准化和连贯性监管,从而将显著影响监管质量。在金融信息立法方面,需要围绕金融信息采集、处理、使用过程,关注重心在于信息采集成本效益分析,多头监管带来的披露标准不一致、不公平,以及金融数据信息的交易和保护三个方面。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