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8:19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1

1.1 纪检档案的定义

纪检档案,顾名思义,就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档案。它将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处理好的、具有保留价值或者对后续工作有借鉴意义的事件(如机关重要会议、检查审议活动、典型群众信访事件处理、执法、党务等等)进行真实的记录,并按照归档制度以及一定的整理方法进行集中的保管。

1.2 纪检档案的分类

根据档案产生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纪检档案分为文书档案和案件档案。其中,文书档案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是一般性文件或者通用文件,如会议纪要、通知、通告、决定、命令等公文,它真实的反映了纪检监察机关的日常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的文书档案的产生以及整理、保管方法,与其他机关的文书档案的管理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案件档案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在进行纪检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于违纪案件(即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章党纪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进行组织或者党员检查、受理党员相关案件)中,有保留价值或有典型意义的案件资料。它主要包括审理、检查以及信访等方面的案件。它为纪检监察机关进行相关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处理模板,为一些案件的复审提供了前期材料,有助于党史的研究。

2 纪检档案的特点

文书档案与案件档案属于不同类型的档案,故在分析纪检档案的特点时,将两者进行分开叙述。

2.1 文书档案的特点具体表现

(1)拥有较强的政策性。文书档案一般为各类公文,其充分反映了与纪检监察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它是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日常活动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违背,具有一定的行政约束力。

(2)文书档案的传达信息的形式多样,但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间要求。公文的撰写一般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不同的公文其写作要求、模板都是不同的,同时,根据所需传达的内容以及紧要程度的不同,会选择相应的公文类型,故其具有针对性。并且,公文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颁布的,其效果的发挥是有期限的,处理日常事务的公文实施期限短,关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公文实施期限长。

(3)记录的历史性。这是文书档案最本质的特征。它通过具体的公文来形成机关以及特定人物的工作事迹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以及研究价值。

2.2 案件档案的特点体现

(1)政治性强,这是由纪检机关的工作性质以及特点决定的。纪检机关主要从事全国的监察工作,对政府各部门以及公务员实施监督、检查,对违纪部门或者人员执行纪律,促使政府官员能够廉政守法,依法办事。案件档案充分反映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内容,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真实记录,所以,案件档案的政治性较强。

(2)较强的专业性。案件档案的专业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案件档案反映的是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活动。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为:受理对官员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同时,对官员的违纪行为进行调查、求证等;其次,案件档案记录了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案件的程序。处理案件的程序,一般先根据检举线索进行暗中调查取证,当确认该官员违纪行为属实时,就进行立案调查,之后通过调查报告来阐述官员的违纪行为。当官员违纪现象严重且对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时,移交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在案件档案中,必须体现案件过程;最后,案件档案拥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3)保密性。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对于检举人以及控告人的资料进行保密。首先,纪检监察机关在调查取证时,大多数情况下,群众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注意对举报人资料的保密,很容易给举报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必须严格保密检举人、控告人的资料,如姓名、住址等。其次,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其搜查的资料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资料都必须进行保密,防止内部泄密或者被调查官员的干扰等现象的发生,以保证案件的顺利进行。案件档案中涉及到检举人、控告人的资料以及案件的办理过程,所以案件档案有很强的保密性。

3 纪检档案的整理方法

3.1 科学分类

在选择分类方法时,必须根据本机关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档案的数量以及类型,需要注意的是分类方法一旦确定,就不能经常修改。机关档案的分类有年代~机构、年代~问题两种方法,但纪检监察机关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年代~问题这种方法。文书档案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时间先后即年代进行分类的,并且,文书档案的数量多、内容杂、书写类型多样,其反映的问题几乎没有共同点,因此,文书档案一般不按照问题特征进行分类。年代~问题分类一般存在于案件档案中。

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档案如果按照年代进行分类,可以从立案时间或者结束案件的时间进行分类。但是,在实际的办案过程中,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可能会导致按照单一的年代划分案件档案是不可取的。如,同一个人因为不同问题进行调查时,可能会有多次的立案以及结束案件的时间;而且,对于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案件,也会因这个人的多次申诉有多个立案与结束案件的时间。这就导致引入年代~问题分类方法,但这又会导致这样几种具体的分类方法:按照第一次办案时的立案时间进行归档;按照第一次办案的结束案件的进行归档;按照最后办理案件的结束案件的时间进行归档;最后一种办法是案件结束后,按照每一次案件的结束案件的时间进行分开归档。之前的三种归档方法都是将同一个人的案件材料统一整理到同一个年代,便于同一个人的资料的查找,但同时也会导致归档年代因同一人不同时间案件资料的插入而导致档案混乱,不利于档案的稳定性。最后一种方法,它按照每一次案件结束的时间进行归档,这最大程度保证了案件档案的年代稳定性,这便于与文书档案共同编排档案目录,有助于档案的后期管理。但是这就使得同一个人的案件资料分散在不同年代的档案里,不利于个人案件的查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些诸如人名索引条以及案件索引条等,来帮助工作人员的检索、查阅。

3.2 进行特征组卷

目前,关于特征组卷有问题特征组卷与人物特征组卷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选择,都必须以案件为单位进行组卷为前提。随后,需要根据案件档案的自身特征来选择组卷方式。就一个案件档案来说,其所具备的特征也不是仅仅只有问题或者人物特征,只是为了区分这些案件的需要,而着重按照其的某一特征或者某些特征的组合进行组卷。如一案多人多卷,在第二层次可以按照人物特征进行组卷。当一个案件涉及到多问题,而每一问题又涉及到许多人,这在组卷时,第二层次可以按照问题特征组卷,在第三层次可以选用人物特征进行组卷。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2

一、收购与征购。"收购"与"征购"两词,根据词典之义都有出资购买的含义。但它们都是法律用词,有着特定的法律含义:即按照国家政策对国家所需要的物资,由国家出面向物资所有者购买的一种法律行为。这种购买需由国家出资,按政策进行,如粮食征购、油料棉花征购等。由此而来,档案的收购或者征购应是根据国家需要,由国家出资,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档案进行购买的意思。

在《档案法》中的征购与收购还有一种特别的法律用途:即在档案行政处罚别设定的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它首先是一种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的特性,它是针对当事人违犯《档案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将档案倒卖牟利、卖给或赠送给外国人的违法行为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一种行为。此行为剥夺了原有档案所有人对档案享有的所有权,并收归国有。

征购的出资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据法学词典解释,补偿方式有三种:不补偿;充分及时有效地补偿;适当补偿。不补偿则成为没收行为,实际上剥夺了产权。充分及时有效地补偿是指补偿的数额相当于被补偿物所受损失的价值,这种补偿实际上是一种赔偿,否认了征购的合法性。从这一点看它不符合立法的宗旨,因此适当补偿才是征购的含义。适当补偿的标准,只能是成本价,不包括利润。根据这一解释,档案部门在征购档案时只付给一定的成本价就可以了。

二、代管与寄存。代管是由被代管单位申请,经代管单位批准,对被代管单位的档案实施代为保存的法律行为。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被代管单位可以不申请,只经代管单位根据实际危害程度确定代管或不代管。正因如此,《档案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代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一般意义上讲,代管的档案所有权不发生变化。

寄存这一概念与代管有着严格的区别。所谓寄存是档案所有者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定,将档案交由另一方保管。寄存带有临时性,具体多长时间,须经双方协商同意,并办理寄存协议手续,寄存没有强制性。寄存和代管亦有相同之处:一是档案所有权都没有发生变化;二是都具有临时性;三是由于寄存和代管都是为档案所有者临时保存档案,给档案所有者提供了保管条件,保管档案的单位要付出人、财、物等方面的代价,所以,档案所有者要付给代为保管的单位一定的劳务报酬。具体付多少,可根据档案数量、保管时间的长短、保管条件的优劣确定,并报当地物价部门批准。如果没有此项收费项目,要由国家有关机关增设。

三、转让与交换。转让一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来源于国际技术转让法。技术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知识、设计、方法、手段与技能。它是通过书面材料、口头讲授或者实际操作加以表示和传播。技术是生产力之一,对有物体的货物称为硬件,技术称为软件。

技术转让的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当事人由于技术的有偿转让产生权利义务,即一方向他方转让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技术服务或传授技术知识。他方取得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获得技术服务,得到技术知识,并付给对方价款、使用费或其他报酬。

档案转让,是一种财产的转移,也就是档案所有权的转移,它往往与技术转让同时进行。一般是使用方付给转让方价款,但转让时必须经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交换,亦称互换,是社会产品的交流手段。档案的交换是档案所有者之间根据现实需要和历史的原因在互利互惠的情况下开展的一项档案交流活动。在历史上,由于战争掠夺、地理变迁、疆域区划变更等原因,造成档案流传异地他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对档案的利用给后人带来很多不便。为了弥补损失、方便利用,根据双方的意愿和请求可以开展档案的交换活动。档案交换可以是档案本身,可以是档案目录,也可以是档案复制品。交换的原则一般是等价交换,但是因档案无法精确计算价值,所以档案的交换可以是等量的也可以是不等量的,不等量的交换无需给对方补偿,只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档案交换时一般要由双方签定交换协议。交换后的档案所有权发生变更,原所有权随着交换协议的签定自然消失。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3

关键词:私人档案;科学化;管理

在我国的《档案法》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私人档案”的概念,但是有相关的提法,就是“个人所有的档案”。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的条文释义将其解释为:“私营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私人事务活动(包括非职务研究和创作)中所形成的和通过合法继承、赠送或者在《档案法》公布实施前向社会收集和有偿征购等方式所获得的档案。”私人档案的管理,在我国起晚,发展速度较慢,管理科学性欠缺,需要进行改进。私人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以科学理论指导档案管理,以科学方法推进档案管理,以科学制度保障档案管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私人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1.我国私人档案科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私人档案管理这一块,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管理水平还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制定完善

按照《档案法》第16条规定,私人档案所有权虽是公民合法私权的一部分,但对于私人档案的处置,特别是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档案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有规定“妥善保管”私人档案,但是其本身没有明确标准,要求如何才是“认真保管”私人档案,而且没有提出有力的保障措施予以保障;所提出的法律规范大多是禁止性或义务性的,而对违反其规定的行为和实施者却没有相应的制裁惩罚措施。

1.2行政管理上缺乏常规的统一的管理制度

我国对私人档案关注的时间较迟,研究起较晚,而私权的提倡也是近年来才逐兴起的。加之,私人档案具有特殊性,它的形成主体、来源和途径和原因的复杂性,私人档案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不可能全部由国家保管。而实践中,从我国近似无序的私人档案管理现状看,档案管理部门的主动性不够。现如今,国家的政府职能正处在转变时期,各政府部门都需要对自己的部门职能有清晰的认定,将命令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深化为民服务的理念,这样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1.3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管理不够科学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对象有人、财、物、时间、信息五大要素,而人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要素。但是,这里所说的能成为构建私人档案馆体系的专业人员要素,指的是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而由于私人档案与公共档案相比而言,有其特殊性,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2.推动私人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分析

历史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对“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这一政策精神的贯彻实施,为包括私人档案在内的各类私有财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社会环境越趋民主,学界对私人档案的认识更加深入。应该说,对私人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时机巳经成熟。笔者认为私人档案管理应该走向科学化管理道路,为此应该做出以下努力:

2.1加快科学立法的进程

出于我国的私人档案的管理的现状,以及私人档案兼有文化财富和私人财产的双重属性,加之其所有权形式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完善立法时,应该妥善处理和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私人档案概念的界定;(2)私人档案所有权的确认;(3)对私人档案所有权加以保护;(4)国际档案界普遍认为,保护民族历史遗产统一的权力应被视为高于私人所有权,为了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有时需作出应有的让,尤其是对于那些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私人档案而言,是有必要对其权利进行限制的。

2.2建立私人档案科学的管理制度

2.2.1私人档案登记和报告制度

对纳入国家宏观调控范围的私人档案,建立一定的登记和报告制度。在国家监控之下的私人档案,可以保持国家所掌握的私人档案的状态,也有利于国家的整体规划,丌发档案资源,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损失和破坏私人档案。应当建立登记报告制度,否则容易挫伤档案的所有者的积极性。应在对档案的所有者以法律形式规定权利和义务,向国家登记其所有的档案,国家档案部门也有权利和义务进行登记。

2.2.2收集和征收制度

收集和征收制度,使国家更加了解私人档案的具体情况。为了鼓励私人捐献给国家档案馆,国家有优先购买、没收、征用、收购和接收、没收的权利,使国家成为私人档案所有者。我国捐赔,收购或征用档案,可以学习国外经验。此外,还可以扩大收购和征用的范围。在公共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购和征用私人档案。

2.2.3私人档案国家优先接收制度

对于没有所有者和继承者的私人档案,或者无人认领的私人档案,这些情况下国家都有优先接收私人档案的权利。不能被转换为国有的私人档案,鼓励私人档案所有者将档案寄存在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由国家档案馆管理部门代为保管。

2.3科学管理私人档案工作队伍

私人档案管理,如果将私人档案的管理完全集屮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是占用国家资源,也降低国家行政效率,从而影响私人档案的所有者,损害他们的利益。在这方面,除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介机构以外的文件,档案的所有者也应该加入到私人档案管理过程中,即建立个人参与机制。此外在社区(村)开展私人档案管理的相互援助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社区(村)的有经验的成员,可以自发地形成一个互助小组,引导其他成员的有意识的管理私人档案。

参考文献: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4

一、制定条例的经过

条例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立法计划项目。2007年8月,杭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杭州 市人民政府提请的《杭州市档案管理条例(草案)》。会后,杭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分别征求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以及13个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法制委员会还将条例草案在“杭州人大网”上登载,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2007年9月12日,法制委员会举行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和修改,提请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制定条例的主要依据

制定条例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三、对条例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档案工作保障措施。档案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长期以来,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缺乏必要的档案保护经费,目前我市各级档案馆一批珍贵档案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抢救。为加强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明确政府在档案管理上的职责,条例在第四条规定,“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档案事业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档案馆(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档案保护、抢救、征集、开发利用等经费的核拨。”同时,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传统的档案管理和利用模式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条例规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当纳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

(二)关于文件查阅服务中心。档案馆传统的收集方法是各单位从文件形成10年后移交给档案馆,再由档案馆鉴定是否向社会开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文件查阅服务中心,要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具有政策性、公益性、服务性的非文件集中统一保管,并向社会开放。条例第六条规定,综合档案馆应当建立文件查阅服务中心,作为同级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的集中查阅场所,向社会提供政府公开的信息,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零距离了解政府信息,同时带动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利用,发挥文件、档案、资料三种资源互补的整体功能。

(三)关于机关文档中心。目前,我市市级机关档案室有120多个,根据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档案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一些单位档案库房、档案工作设备设施长期不到位,档案得不到专业保护,一些通用的档案设施存在重复购置情况;各单位档案人员往往是兼职,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致使档案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开发。二是档案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目前我市已着手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但由于各单位分属不同的系统,各系统采用的业务标准各不相同,信息化起步的时间也不同,导致各档案信息应用系统间存在壁垒,相互间的共享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条例第七条规定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机关集中办公地点设立机关文档中心,接收各集中办公机关的档案,对档案进行保管、鉴定和利用,达到档案资源的最优组合。

(四)关于档案信息提供。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政府举办或直接经手的各种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机构改革、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活动日益增多,使档案管理部门难以全面掌握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对此类档案的监管,条例第九条规定了对上述活动实行信息提供制度,通过信息提供,进一步掌握全市档案工作的动态,对加强档案事业宏观管理,确保档案完整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五)关于档案的收集和移交。目前,在我市仍有一些单位和领导的档案意识比较淡薄,许多重要的档案材料未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散存在单位的内部机构和个人手中。同时,一些单位不按规定和要求向各级档案馆移交应当移交的档案资料。为了解决档案收集难、归档难和移交难的问题,条例第十条规定了各类文件材料向本单位档案机构归档的要求,第十一条规定了各单位向有关档案机构移交文件、档案资料(包括重大活动档案)的要求和时限,特别是对机关文档中心、已公开现行文件、重大活动的档案移交作了明确。

(六)关于新领域档案、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档案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出现了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民生档案等各新领域的档案工作,条例第十五条对此提出了要求。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杭州是一座文化名城,为发挥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在我市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综合档案馆应当做好本地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管理工作,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综合档案馆寄存或捐赠名人档案资料和实物档案。

(七)关于实物档案。随着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工作的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加强,各级国家机关获得荣誉的各种证书、奖杯、重要纪念品等各种载体档案日益增多。条例第十七条对此类实物档案的收集和整理进行了规范,并规定“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上述实物,应当在五年内移交同级综合档案馆”。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5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省档案条例》、《档案馆工作通则》以及《省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暂行规定》,为加强我馆建设,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县档案馆是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全县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其业务工作受同级和上级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县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管理本区域内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县档案馆开展下列工作:

1.接收与征集档案资料;

2.科学的管理档案;

3.开发档案信息利用工作;

4.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编辑出版档案史料;

5.利用档案参与地方文化交流活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加强与教育、图书、文博、情报、史志研究部门的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第四条县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

1.中共县委员会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和直属的临时机构形成的档案。

2.中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形成的档案。

3.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的档案。

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委员会形成的档案。

5.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形成的档案。

6.县级各派、各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

7.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形成的档案。

8.人民银行及专业银行形成的档案。

9.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所属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

10.既是县政府职能机构,又受上级专业主观部门领导和管理的机构,在行使政府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文书档案和部分反映地方某项重要事业或建设活动为主的专业和科技档案。

11.县级各普通学校、专业学校形成的档案。

12.县级各医疗机构形成的档案。

13.经协商同意,接收对国家、社会具有长期保存使用价值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经营管理出色、贡献较大和有地方民族特色)、典型个体户、专业户形成的档案。

14.县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下属的撤销机关、团体的档案。

15.建国前本县的革命历史档案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机关团体及其他组织形成的档案。

16.本县形成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和资料。

17.经协商同意,收集或代存本县著名人物的手稿、作品、传记、笔记、音像档案资料等。

18.组织人事部门移交的干部档案。

19.本县传统名特产品、名胜古迹,工艺美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

20.反映本县历史和现状面貌的报刊杂志、地方志、专业志、部门志,历史文献以及家谱等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

21.本县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既属于文物又属于档案的文献、实物等。

22.其它档案和历史资料。

23.公安、邮政、气象、公路等部门档案在一定时期内保管本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和资料。但应定期向县档案馆报送室藏档案资料目录。

第五条县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期限

1.县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永久、长期(2007年以后形成的接收永久)保管十年左右的档案。

2.重大活动档案的接收按《云南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六条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要求和手续:

1.进馆档案应保持全宗的完整性,并按规定整理好。

2.立档单位编制的组织沿革、全宗介绍和有关检索工具(2001年以后形成的档案同时接收机读目录)应随同档案一起接收。

3.交接双方必须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在交接文据上签名盖章。

第七条县档案馆要加强对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档案的征集按《云南省档案征集暂行办法》执行。

第三章档案的管理

第八条县档案馆的档案以全宗为单位,进行科学的分类、排列、编号。每个全宗建立全宗卷,记载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演变情况。

第九条档案馆必须坚固适用,并应具有抗震、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设施。

第十条档案馆应研究和改进档案保护技术,不断延长档案的寿命。对已破损和字迹褪变的重要档案,要及时修复或复制。

第十一条档案馆对无需继续保存的档案,必须经过鉴定,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请主管领导机关批准,方能销毁。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销毁任何档案。

第十二条档案馆应进行下列统计工作:

1.对档案的改进和移出、全宗和案卷数量、利用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统计。

2.按要求,向同级和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本馆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十三条档案馆应对馆藏档案和资料的保管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遇到特殊情况应立即处理。

第十四条档案馆应积极创造条件,研究并应用新的科学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四章档案的利用

第十五条档案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利用工作,并根据党和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历史档案。

第十六条档案馆应设立阅览室,积极改善阅览条件,为利用者提供方便。

第十七条档案馆应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和开放档案目录,印发档案馆指南等,为各方面广泛利用档案和资料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应遵循下列规定:

1.利用者查阅、摘录或复制档案,必须持本单位的正式介绍信,注明利用者的身份和利用档案的目的和范围。

2.查阅、摘录、复制尚未开放的档案,须经主管领导同意。

3.利用者需要采用复印、照相方法复制档案,均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办理,并按规定收费。

4.利用者所复制的档案,必须经档案馆负责人审核后,加盖档案馆提供利用专用章方为有效。

5.利用所复制的档案,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全文公布、陈列、展出或再行复制,绝密档案复制件应于使用后交回。

6.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外国学者利用档案,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档案馆应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研究和编纂工作,根据需要编辑档案文件汇集和其他资料。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6

近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该《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情况,阐明了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明确了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全市档案工作的行动指南。

本期“特别关注”刊发的《依法治档深化服务推动档案事业持续科学发展――》一文对《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有助于业内读者更好地领会文件精神,指导本职工作。本月11日至14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率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对北京市2011年以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本期刊发的《国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到北京市进行执法检查》一文,对此次执法检查进行了全面、详细地报道。此外,“原声讲堂”刊发的《花非花雾非雾――记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一文,把这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老艺术家的精彩舞台人生讲述得栩栩如生。

“中华品牌万里路”战略,提倡全面推行自主创新和民族品牌。从档案学的角度看,全面认识品牌档案的多元化价值,做好品牌档案的收集、保管、开放、保密等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品牌档案的综合价值。本期“理论探讨”刊发的《品牌档案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一文通过对品牌档案广义内涵与多元价值的分析,进一步探索了品牌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值得业内读者学习、借鉴。在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政府均积极推动使用社交媒体的大背景下,各国档案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档案馆已经在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期《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可行性》一文,结合国内外实际,从政策、技术、实践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数据时代,移动终端设备层出不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数据。本期“业务研究”精选的《大数据时代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数据档案模式研究》一文针对不同数据档案的属性、所有权等存在的差异,结合移动终端的技术优势和数据档案性质,分析了用户如何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数据档案。桌面推演作为应急处置演练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应急预案及其演练中不断发展创新。本期刊发的《桌面推演在档案应急处置演练中的实践探索》一文结合档案工作实践,运用相关案例,重点阐述了桌面推演在档案部门应急处置演练中的应用。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7

一、编制《细则》的依据和作用

编制《细则》是依据国家《办法》,结合湖北实际而制定的。《细则》是指导湖北省“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细则》突出了湖北地方特色,进一步明确了抢救和保护工作的范围与职责、方法与措施、资金分配与使用、项目申报程序和项目经费的监管和绩效考评。《细则》的出台,将对湖北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细则》明确了抢救和保护工作的范围与职责

《细则》明确界定了湖北省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范围是1949年以前,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在鄂革命组织、革命根据地、革命政权以及革命活动家的档案;1949年以前,反映湖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南大区和湖北省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活动的档案;反映湖北历史文化及民族民俗档案;经省档案局鉴定确认 ,并报国家档案局批准的其他重点档案。

抢救和保护工作的职责是省档案局按照统筹规划、确保重点、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全省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保存在省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由省档案局组织实施;保存在市、州、县(市、区)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由市、州、县(市、区)档案局组织实施,其中对濒危、抢救工作难度大,且本馆技术条件不具备的国家重点档案,由省档案局组织鉴定,实施抢救和保护。抢救和保护工作完成后的档案仍由原保存单位妥善保存。各市、州、县(市、区)档案馆保存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以本级财政投入为主,中央及省财政按项目给予一次性适当补助。省级财政部门和档案部门联合向中央申请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并在省级预算安排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专项经费,统筹安排专项用于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重点档案进行一次性抢救,并改善保护条件,使之达到永久保存的要求。中央和省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由项目所在各级财政部门和档案部门共同管理,并接受省财政厅和省档案局的监督和检查。

三、《细则》提出了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方法与措施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主要采取修裱、去污、加固、字迹恢复、更换卷盒、复印、缩微、扫描、翻译、汇编出版和仿真复制等方法进行抢救。国家重点档案的征集工作要围绕反映全国和全省重要历史面貌、重大事件过程、重要人物情况的主题,采取购买、交换、复制、动员捐赠等方式,征集散失在省内民间、社会和省外、国外的珍贵档案资料、照片、实物等。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作要以建立和改造特藏库为重点,更换和购置特藏库特殊装具、专用恒温恒湿设备、安全监控设备、自动报警和灭火设备以及相关管理系统等。特藏库的建设,根据所藏珍贵档案数量和规模分批进行。

四、《细则》规定了抢救和保护补助费分配、使用原则

中央和省财政档案抢救和保护专项补助费,主要是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地方财政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投入,争取尽快使珍贵档案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省财政厅、省档案局按照国家《办法》规定,根据各市、州、县档案馆保存国家重点档案的数量、规模和破损濒危状况,优先支持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进展快、质量高、资金投入力度大以及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使用效果好的市、州、县(市、区)。

五、《细则》规范了项目申报程序

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省财政厅、省档案局于每年四月按照财政部当年下达我省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预算控制数的通知要求,结合《湖北省“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组织全省国家档案馆项目的申报工作。具体申报程序与要求如下:各级国家档案馆为项目申报单位,须按国家《办法》规定要求,结合地方政府档案事业规划,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县(市、区)《申报书》经同级档案局、财政局同意后一式四份报市、州档案局、财政局初审、汇总后,市、州档案局、财政局将《申报书》和《项目转报汇总表》一式四份报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申报书》一式五份,直接报省档案局和省财政厅。同时,各项目实施单位附报上年度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情况总结(含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使用情况)。各项目申报单位向省档案局报送《申报书》截止时间为当年5月底。凡未按规定程序上报的项目省财政厅、省档案局不予受理。

《申报书》的填写要求项目名称准确,内容要真实可靠。档案抢救和保护数量以“卷”为单位,对以“件”为单位的按每10件折合为1卷计算;征集类项目应有明确的线索和具体量化方案;每个申报单位的项目分别按流水号顺序排列形成项目编号。

六、《细则》强调了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监管和绩效考评

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预算下达后,当地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及时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连同本级安排的抢救和保护经费拨付用款单位。按照规定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财政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已批复的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调整变动的,须在规定的支持范围内报经省财政厅、省档案局审核后,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批准。各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申报项目的实施周期组织项目实施。实施周期终了后两个月内须向省档案局和省财政厅分别上报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省财政厅、省档案局于每年年底前集中将已经完成项目的总结报告分别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当年未完成项目,年终经费结余,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后如有结余,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项目单位可继续用于其他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省财政厅和省档案局负责对全省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并适时对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和绩效考评,考评和检查,分财务检查和实物检查,每年抽查部分项目单位,考评检查结果向全省通报,并作为评价市、州项目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下达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的重要依据。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8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如何在立法工作中倾听民意,吸纳民智,制定合民意的良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0年,新出台的《立法法》中,明确提出法律草案要征求专家意见。同时,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公民建议,专家作为社会公民的一部分,也理应属于征求意见的对象。在此社会背景下,我http://国各领域立法活动中,专家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立法工作,并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由探索到推广、由实践到制度一步步发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立法工作的开展。档案领域在档案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中,一直重视专家作用的发挥,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李伯富认为“在档案立法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吸收专家、学者参与立法”, [1]包括《档案法》在内的一系列档案法规的废、立、改等工作中,都向包括专家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对档案法规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专家在档案法规完善工作中的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在新一轮的档案法规体系完善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知识优势,提高档案法规的质量应当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

2 专家参与档案立法的内涵

“专家”意指“对某一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2]据此,在档案立法过程中的参与专家,应当包括各级政府法制部门立法者、高校档案教学和科研人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律师、基层档案部门实际工作者等。但档案立法工作中,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立法专家因身份的特殊,不同于我国现有体制外的其他专家,因此,本文未将立法者群体中的专家纳入研究范围。“立法”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一切国家机关制定和变动各种不同规范性文件的活动”。[3]综上,专家参与档案立法指在档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档案立法工作中,在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等各项环节,专家以调研论证、座谈会、法律听证会及其他各种形式全程参与档案法规的废、立、改过程,以提高档案立法的专业化、民主化水平的一项工作。

3 专家参与档案立法的意义

3.1 促进立法民主、平衡各方利益。在我国现有的立法体制下,档案法规的立法工作或是由各级政府授权档案部门负责实施,或是由各级人大授权政府再转由档案部门立法这一模式开展。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档案行政部门权力的无限扩大,出现档案部门“立法谋私”的弊端。在我国现有档案“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下,档案部门更陷入了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同时,也是被执法对象这一逻辑怪圈。专家参与档案立法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超脱于各方利益之外的前提下,本着学术良知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公正地规制档案立法涉及的相关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专家也是社会公众中具有代表性群体,他们参与档案立法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使得民众的诉求在档案法规体系中得以体现,权益得到彰显。

3.2 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立法效能。档案立法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要求立法者不仅对包括档案专业在内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极深的理解与把握,还应精通具体的立法知识和各项立法技术,仅依靠档案部门现有的法规政策人才并不完全具备有效履行立法职责的能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及立法技术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则改变了这一被动局面。专家的参与,可弥补档案部门立法组织者知识结构的不足,他们可

转贴于 http://

更加娴熟地开展各项具体的档案立法工作,提高档案立法工作的成效,这使得档案部门不得不依靠社会各方面专家力量共同开展档案立法工作。

4 专家参与档案立法的途径

4.1 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http://。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是我国包括《立法法》在内的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的听取社会意见的形式,也是目前档案立法工作中专家参与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依据具体法规条文,档案立法工作中,对列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档案法律案、档案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在起草过程中,相关立法部门都应召开由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论证。而对档案行政法规及规章送审稿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则需召开专家座谈会、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各地方档案立法则参照上述原则执行。上述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如座谈会对参加人员没有资格的限制,较为灵活;论证会则主要针对档案立法工作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专项问题面向专家征求意见,以供立法部门参考借鉴之用;听证会较前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其公开性,听证陈述人不是由档案立法部门邀请的,而是在报名的包括专家在内的社会公众中产生,同时,允许公民旁听,对档案法规中公众反映的重要意见,如档案部门没有采纳应当进行说明解释,因此,听证会这一征求意见的形式更能体现立法的民主性。目前,在实际档案立法工作中,主要是采取由档案部门邀请小范围内专家参与的座谈会、论证会形式,听证会则开展不多,在今后工作中,应重视档案立法听证会这一专家参与形式的开展。

4.2 委托专家开展档案立法调研。近年来,在我国各级立法部门和诸多领域出现了委托学术研究机构、专业咨询公司、律师协会、高校教师等相关专家开展立法调研的尝试。如2007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律师协会签订协议,委托律师协会承担《2008年~2012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需求》和《重庆市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4]目前,我国各级档案立法调研工作主要是由档案行政部门、法制部门及档案法规涉及的其他相关部门主持开展的,委托专家开展档案立法调研,可以将档案立法部门掌握档案领域宏观问题、专家专业知识丰富的双方优势进行互补,有助于在保证档案部门掌控档案立法大方向的前提下,实现档案立法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档案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可借鉴相关部门委托专家开展立法调研的经验,将档案立法中的一些具体工作委托给相关专家开展调研,确保即将出台的档案法规文件从实际出发,注重合理性,提高档案立法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转贴于 http://

4.3 专家起草档案法规建议稿。随着我国立法实践工作的开展,专家起草法律案或法规案的建议稿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专家参与立法的一种相对成熟的模式。这一方式,目前,主要存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由相关立法机关委托专家起草建议稿。如,与档案领域密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即先起草专家建议稿,后经修改完善而定型;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是由国务院信息办委http://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起草专家建议稿。另一种方式,是相关专家学者在某些法规相对滞后,在政府立法部门启动修订或完善的立法程序前,自发起草的法规案的建议稿,从而形成受政府委托专家建议稿和专家自发建议稿并存的局面。在档案领域,专家学者对档案法规立法的建议,更多地体现在相关期刊杂志上对档案法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理论研究。虽然,实践工作中,也有高校及相关档案研究机构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起草档案法规建议稿的情况,如,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起草项目,[5]但总体而言,这种对具体档案法规专家建议稿的立法模式较为少见,需要档案立法部门重视并采取具体的措施鼓励促进。

4.4 立法顾问或咨询团队。在我国,立法顾问制度源起于法制建设任务的繁重,1984年,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决定聘任数十位专家为其立法顾问,从而开了我国立法顾问制度的先河。伴随着我国立法工作的开展,各地区的人大常委会、各级政府及下属的行政部门也纷纷成立了包括专家咨询委员会、立法专家库、专家工作组等不同形式的专家顾问和咨询团队,以协助本部门立法工作的开展。在档案立法工作实践中,随着各地人大、政府立法工作中聘请立法顾问的实际情况,立法顾问其实早已介入相关档案法规的立法工作中。在各地人大、政府对档案法规的立法过程中,作为立法顾问专家的身影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档案行政部门立法工作中,立法顾问或咨询团队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需要包括档案立法在内的社会各项法规的跟进和保障,档案行政部门下属的法制政策机构所承担的立法任务也将加重,档案立法知识的日新月异将使得仅靠档案法制机构本身难以应对繁重的立法需求,档案立法顾问或咨询专家团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4.5 立法助理和档案立法研究机构。上述四种专家参与档案立法的形式,在我国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法助理和专门的档案立法研究机构两种专家参与档案立法形式也将走进人们的视线。西方国家为提升议员立法能力和水平,会按法律规定给议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立法助理,在我国,深圳和重庆等地人大常委会也开始尝试这一形式,为委员聘用兼职法律助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促进我国档案立法工作的持续开展,档案立法助理这一模式应当得到档案部门的重视。此外,随着我国相关领域专门立法研究机构的成熟运行,档案立法研究机构也将在未来档案立法实践工作中应运而生,其性质属于档案立法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员将由来自档案立法相关的各行业、各部门的理论和实践专家组成,档案立法研究机构所承担的档案立法职能更具专业性、连贯性和长期性,他们会在未来档案立法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 专家参与档案立法的保障机制

5.1 完善专家参与档案立法的制度建设。虽然,我国《立法法》中提出,在立法工作中要征求专家意见,但并未在相关程序法中就专家参与立法进行详细规定。档案立法工作多年来一直有重视专家发挥作用的优良传统,但其方式更多地局限于对相关档案法规的征求意见,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为确保专家参与档案立法这一科学的立法模式的开展,应出台具体的制度,对专家参与档案立法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对档案立法专家的产生范围、选拔程序、参与方式、专家权利、专家意见吸纳机制、责任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行细化,确保在档案立法工作中,专家从立法准备阶段、正式立法阶段到立法完善阶段的全过程参与,促使专家参与档案立法在制度的平台上得以实现。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9

一、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1、拓展“记忆工程”。不断拓展档案征集途径,继续征集散存于民间的珍贵史料、实物档案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档案资料。充分借助民间摄影爱好者的力量,开展“三重一特”题材的专题拍摄和地域文化项目的抢救性拍摄工作,留存记忆。

2、加强图库平台建设。完善图库平台系统并正式运行,图库专属网站也同时开通运行,上传馆藏老照片和反映历史文化的精品照片,方便社会各界人士查阅利用和摄影爱好者交流展示。联合《今日》杂志社举办“美丽•档案记忆”摄影比赛,向社会各界摄影爱好者征集展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社会风尚积极向上的摄影作品。

3、打造档案编研精品。下半年将对馆藏各全宗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排查整合,寻找有价值的史料珍品,创新开发利用形式,启动编撰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

4、创建部级档案教育基地。联合区教育局、区关工委,开展档案教育实践活动,并迎接各镇乡(街道)中小学生来馆开展夏令营活动。创意举办道德讲堂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和区内中小学生送上丰富的精神大餐。通过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争创部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二、全力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

1、加强档案室信息化建设。指导规范全区各进馆单位的数字化工作,为各单位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切实提升各机关单位、镇乡(街道)档案室的信息化程度;推广区行政村(社区)档案管理平台,指导各镇乡(街道)档案员和行政村(社区)档案员熟练掌握平台的使用技能,切实提升各行政村(社区)档案室的信息化水平。

2、夯实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做好全区列入进馆序列的区级机关和镇乡(街道)电子公文和数字化成果的2014年度登记备份工作。根据2014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备份名册,做好下半年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登记备份工作,及时登记,接收重点项目档案数据。组织开展登记备份应急实战演练,检验登记备份工作安全保障机制。在做好全区登记备份工作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备份数据进行筛选,移交市局开展异地备份。

3、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做好全省档案系统“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工作,共享相关的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为全省群众异地查阅民生类档案资料提供服务。根据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及时完成进馆单位档案数据的接收工作,并加快区档案馆新增进馆档案数字化进程。不断扩大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信息量,加大涉农档案信息的共享力度。

4、提升局馆信息化层次。根据区OA系统升级改造的情况,对于全区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系统进行完善改进。开展区“智慧档案”项目建设,提升区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档案资源的充分共享。完成2013年度申报科研项目《移动互联环境下民生档案无缝使用方法的研究》的结题工作,开展2014年课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利用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三、持续强化档案工作基础

1、强化档案安全管理。根据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要求,完成全区各进馆单位2001年至2005年档案进馆任务,并适时调整区档案馆内库房结构。结合区“智慧档案”项目,根据新的档案全宗卷规范,对所有馆藏档案全宗进行数量统计和全面维护,对病残档案进行登记、修补,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完成区电子文件中心和馆藏档案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新进馆档案和馆内未扫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在对所有数字化成果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挂接完毕,确保信息平台和档案数据的安全。

2、优化档案查阅服务。积极践行热诚服务、微笑服务,落实查阅接待AB岗制度,以更热情的服务,更便捷的查阅,树立区档案馆查阅服务窗口的良好形象,确保服务满意率百分之百。推进馆室联动、街道远程查档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远程查档平台,完善工作流程,并逐步推广至全区各镇乡(街道)。

3、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指导区内10家单位通过省、市级档案目标管理认定,7家单位通过省级示范、规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计划,并辅导部分单位新建综合档案室。对全区近100家一级机关和镇乡(街道)的档案年度工作进行全过程督导。依托区电子文件中心平台,做好全区档案年检工作,并通过学会小组自查互查,开展档案网上年检工作,重点监督、跟踪新从业档案员、业务薄弱单位,加强业务指导。

4、拓展档案工作领域。继续加强对“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重大活动档案的指导力度,积极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联合治水办,及时做好“五水共治”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以及移交工作。联合区征迁办,举办拆迁档案工作现场会,对全区镇(乡)街道、园区管委会的拆迁档案进行规范,助力“三改一拆”工作。

四、切实履行档案监管职能

1、公开权力清单提升效能。在全面清理局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以及其他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按程序确认公开局权力清单及其运行流程,并健全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大力提升行政效能。

2、开展网上行政服务工作。配合做好政务服务网站开通上线运行工作,对我局保留的各项行政审批职能、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受理、审核、核准、发放决定书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为各界群众上网办理档案行政事项提供优质服务。

3、加强档案宣传监督工作。继续做好《日报》“档案法律知识”专版组稿配图工作,每月刊登《档案法》部分条文并配以相关漫画,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宣传。下半年计划继续联合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对相关单位开展专题档案工作执法检查。

五、着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1、推广基层先进经验。深入探访全区档案系统“双比”活动中推选出的“最美兰台人”,总结其成功做法和先进事迹,并广泛开展宣传,提升全区档案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不断挖掘档案工作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为民服务”、“为老百姓圆梦想”方面的成功经验、创新做法和感人事例,提高基层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

国土资源的管理体现一个国家基本的管理制度,同时影响着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只有面前合理的实现资源管理的优化管理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国土资源价值意义,帮助我国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针对一些有影响国土资源管理的制度要及时的进行宏观的调控,保证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一、分析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我们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优势是社会生产基本资料,是农业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同时土地没有再生产的可能。我国的土地资源代表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它与人类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实现规范化,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不能保证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就无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1.土地资源登记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制定相关的合理的土地登记档案归档的制度。在局综合档案室依据具体业务,对各类科室的档案归档的范围等等均有其具体的规定,而且大部分来说档案规定要在第二年的上半年进行移交呈送,并入库。由于土地登记档案数量以及形式的不一和现势性、动态性等多种特性,同时进行查询、利用率方面也比较高的情况,要依据土地登记归档时限和内容的灵活性定为随时归档。这样既避免了大量登记材料的散乱、容易丢失等,同时维持了入库的土地登记档案的现势性,以便及时向社会人士提供查询的资料,对于土地大调查类的地籍档案,可以依据其开展的工作状况,等相关工作结束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入库,这样职工的目的是保持其相关档案的系统完整性。

其次是档案管理人员要发挥其能动性。对于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有限的,所以在基层的档案管理相关的部门中往往会由于经济资金以及技术水平和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等的限制,所以在基层的档案管理中,其相关的设备以及技术信息等方面来说现代化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相关人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现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土地档案自身的特点,对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要做出合乎特性以及规律的安排。譬如依据具体的宗地位置以及土地所有权的性质等来确定其目录号、案卷号等,然后在电脑上进行备案录入相关信息,同时依据具体的情况在备注栏上进行给予特殊的说明。这样就会带来很大的便利。全区域内的任意一宗地,只要有证,在电脑上目录栏里搜索就会调出相关的资料。同时为提高相关的工作效率,对过去的一些传统的做法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如改变过去初始和变更档案分厨为同厨分层进行放置,这样既可以保持原有的放置原则,对于同一宗地权属变更档案的调取来说也方便多了。

2.规范征地,保证农业耕地面积

我国的土地法中明确阐述了征地的用途,并对征用土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政策上作了很大调整。明确界定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的范围。公益性建设项目应该是以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承担具体的义务,通过项目建设实施让大多数人受益的一种非盈利性建设行为。为了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权,应该把“公共利益严格划定在能源用地、交通用地、公益用地、水利用地以及军事用地等范围之内”至于其它被法院判定为公共利益用地的,在明确了征地的目的以及适用范围之后,依据公益性用地的要求进行征地,其它方面的建设都按照经营性用地的规定,通过市场竞价获得。其次,在设计土地征用程序上,为了保证征用土地属于“公共利益”范畴,需要增加“公共利益用途”的审批环节。进一步规范非公益性用地的市场价格,把土地的增值预期列入土地价格中,进而确保被征地的农民权益,减少因为征地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任何土地的征用,都要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尽最大限度减少征地,特别是要注重保护耕地,增加耕地面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利,地方土地征用必须进行全体规划,向社会公开,其发生变动,必须经过规范的法定程序。对于土地征用的整个过程都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在征地之前,先询问被征地农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选择权,确保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征地过程中,和农民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给予农民更多的监督权利、申诉权利等,从拟定征用土地直至批准、补偿金额,正式征用土地的每一个阶段,这期间的全部信息都要向被征地的农民公开,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利。

3.加强完善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完善土地流转的管理程序,社会上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具有明确的服务流程,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加强对土地流转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加强对流转土地用途的管理,加大种粮补贴的金额,完善各种种粮补贴的政策,让农民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制定出土地流转土地的使用管理政策,明确规定流转的农田用地不可以进行种植林木、发展林果业等。加大对种粮农民的信贷支持。最后,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使得农业政策性保险系统和社会上的金融保险行业相互结合,为农业的发展撑起一把保护伞。

三、结束语

国土资源的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多,包含了土地资源的等级、征用、流转多个方面。因此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完善其核心管理的制度,保证国土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发展,同时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受影响,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宋光齐. 乘势而上 改革创新 努力开拓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4):10-11.

[2]胡建凯. 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对贯彻十精神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13,(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