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1:11:07

档案专业论文

档案专业论文篇1

很多人在文件与档案的概念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不论文件还是档案都是文件运行的不同阶段,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我国现行文件由形成单位管理,半现行文件由各基层档案室管理,非现行文件由档案馆管理。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管理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桎梏。

-小而全的管理模式,浪费严重

市县绝大多数立档单位规模比较小,文件、档案形成数量比较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单位都要设立档案室,这样就需要至少占用1-2间办公室,添置设备、配备人员,建立-整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仅以石景山市为例,目前共有170多个-、二级档案室,档案室面积3970多平方米,190名档案工作人员。各个单位都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投入,这种多方面投入形成了分散的、小而全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浪费严重。

二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低

从目前情况看,档案室工作的水平完全取决于该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重视程度和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档案工作是-门专业,但绝大多数的档案员是兼职的,缺少档案专业知识,工作队伍不稳定。如石景山市93%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兼职的,99%的档案员无专业知识,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虽经多次专业培训,但距工作要求仍相差甚远,工作人员经常调换,每年调换率均在20-30%左右。这些因素造成了档案工作水平较低。现代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但目前状况对实现现代化管理阻力很大。

三市县档案局、档案馆工作压力大,很难提高工作水平

由于基层单位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档案局不加强培训和具体的指导就无法开展工作。因此基础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挤占了档案局绝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无法深入开展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样由于档案工作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重复和价值不大的档案被划定为进馆范围,因此,档案馆在接收进馆档案时工作压力非常大。

四现代化管理进程缓慢

文件、档案现代化管理需具有“同一性”和“互换性”,只有工作水平基本统一才能达到资源共享。而分散管理,各单位档案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资源共享难度非常大,且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五文件社会化难度大

随着社会不断前进,人们的档案意识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深,这些都会促进文件、档案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分散管理给社会利用工作增加很多麻烦和不便。管理分散,也很难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因而不能满足利用者优质、快捷的服务要求。

建立文件中心,半现行文件脱离形成单位,直接由文件中心管理,能做到人员专业化、经费专项化、设备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既能减少文件形成单位多方位投入,又能满足方便利用;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减少档案局、档案馆的工作压力,使档案局、馆的工作正常开展;既能实施科学的鉴定、合理分流文件,又能保证档案馆收藏档案的质量,将管理活动真正按其规律纳入科学管理轨道。文件中心突出的优势是符合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能将松散的“小而全”的机关档案室管理模式迅速向具有集约化、科学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转化,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为档案工作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创造了条件。文件中心还可以通过各市域网,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达到资源共享,并可为今后电子文件网络传输做好准备。

档案工作生命力的所在就是利用,因此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档案的利用工作。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需要,就应该建立新的模式。建立文件中心逐步取代各单位档案室是市县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二、市县文件中心的体制、职能

一文件中心的体制

文件中心应为政府职能。当初美国建立文件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节约,是-种政府行为,而今我们建立文件中心仍应为政府行为,这也与当前我国现行和半现行文件档案管理体制相吻合。市县文件中心应是政府直属机构,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市县档案局的监督与指导。

二文件中心的职能

文件中心负责现行文件和半现行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销毁、向档案馆移交等项工作,具体包括:

1、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

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面对的是全社会,不仅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等立档单位,还应包括不同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所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现行文件。

2、文件中心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文件中心负责将接收的文件进行编目、排列、上架、保管等工作。其整理、管理条件和要求应与档案馆的要求一致。

3、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

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应面对全社会,遵守我国文件、档案利用的规定和要求,面对机关、团体和个人。利用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但主要取决于文件中心发展的规模和工作水平。

4、文件中心的鉴定和销毁工作

鉴定和销毁工作指对已到保管期限的文件进行鉴定和销毁,其鉴定和销毁工作由文件中心和文件形成者共同完成。

5、文件中心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文件

向档案馆移交文件是文件中心的义务,文件在文件中心保管10-20年后向档案馆移交。究竟多少年移交更合适,可根据文件中心的发展和社会的利用需求逐步确定。

三、市县建立文件中心的步骤

市县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各基层档案室,可以说是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有-个过程,我认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五套班子的档案室,开展市首脑机关的档案工作。

第二步:取代市委、政府下属局处单位的档案室,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服务。

第三步:面向社会、企业、个人,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考虑有偿服务。

任何改革都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从眼前利益看,建立文件中心政府要投入一笔资金。过去是各单位分散投资,现在将分散资金、多方位投资变为统一投资,看似一笔大投入,而实际上比分散投资要节约得多。

文件中心取代档案室,各基层单位节省了档案室占用的办公室,而市政?度胍槐首式鸾ㄎ募行牡墓ぷ饔梅浚蓟芾硪确稚⒐芾斫谠肌⒏咝А?BR>

文件中心取代档案室,各单位不再配备档案员,而档案员大多是兼职,从眼前看,也没有减少工作人员,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人员可以统筹安排。总之,工作专一了,质量提高了,工作面更广了,现代化水平高了。

档案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管理;文书档案;档案管理

文书档案是高校发展的原始记录,具有权威性和凭证性。学校各部门如何利用档案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取决于所收集的档案种类是否齐全,是否具有专业化、多功能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单位以专业化档案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培养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为核心,以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促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认识

首先,树立专业化理念,提高专业化认识。档案管理专业化是指档案管理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档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括职业专业,国家对档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档案知识、档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国有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

其次,培养专业化精神,增强专业化意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塑造档案职业文化、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遵守法纪、保守秘密,把做好档案工作作为事业追求、职业理想和工作态度。陈希周在《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四忌”》一文中认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一忌态度冷淡,缺乏热情,二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三忌不熟悉馆藏内容和档案管理业务,四忌对查阅档案的人员不严格监视,对查阅过的案卷不经检查就人库。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克服“四忌”,努力做到服务质量专业化、学习培训专业化、业务技能专业化。

再次,建立档案管理专业化体系。蹇文燕在《浅谈基层检察机关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专业化构建》一文中指出,档案管理和开发专业化构建的路径主要有:一是提高认识,转变工作理念;二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专业化队伍;三是完善设备,加大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四是整合利用档案资源,促进事业健康发展。档案管理专业化的目标是人本化,要坚持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保管为主向开发利用为主转变,以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所有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离开了人所有的档案都没有任何意义。档案管理专业化过程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制定全国统一、行业统一、单位统一的文书档案标准,克服各自为阵、各自为术、各自为范的局面,积极推进文书档案建设一体化,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全面、准确、便捷的功能。

二、创建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模式

要提高高校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建设机构独立、人员独立、管理独立、经费独立、业务独立的档案馆。《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把档案事业列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健全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机构,保障档案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应当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档案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的管理,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检查和指导;档案馆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具有保管档案的专用库房,档案库房应当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高温、防虫、防鼠、防尘、防光等条件和设施。

目前,高校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文书档案产生并存放于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或者单位内部设立档案室,由这些单位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管理零散,缺乏规范性、整体性,作用很难发挥,价值很难利用。二是成立档案馆的高校,文书档案由档案馆专人负责,各单位和部门指定兼职档案员协助做好归档工作,管理制度健全,文档生成过程规范,档案的价值整体得到利用。

三、改进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方式

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专业化、管理方式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措施专业化等。陈丽在《提升四川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标尺》一文中认为,档案专业化管理是指以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从管理工作的各项专业环节入手,以提升专业水平的方式,把服务者的工作重点集中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的管理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组织专业性、管理过程专业性、技术专业性、人员要求专业性等。

制度建设是文书档案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并逐步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是文书档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为了提高文书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开发文书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必须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手段,以信息化改变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档案馆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刊物、图书等媒介,采取出版、播放、陈列、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档案”,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刘向在《要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专业化水平》一文中认为,要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专业化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程序员的档案知识水平。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使软件所附有的功能适应档案管理的特殊性。还要进一步完善软件开发公司的售后服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对软件和系统进行升级。陈金水在《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助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一文中认为,要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业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及时配备业务档案现代化所必需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利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在业务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四、培养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化、事业型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高校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的关键。《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档案专业及相关知识,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保守秘密,热情服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职称评聘,并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文书档案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人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政治素质,在遵守档案保密制度上发挥表率作用;其次,要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具有文书档案的鉴别、识别能力;最后,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全面掌握文书档案的形成、收集、鉴别、整理、利用、保管等一系列专门环节。另外,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文书档案充分利用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贤文在《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干部档案管理队伍》一文中认为:“干部档案管理队伍应该懂得电子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自如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干部档案材料的贮存、检索,应该懂得录像、复制、缩微等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操作、使用仪器,应该具有基本的化学、生物知识,以利用各种手段实行对干部档案材料的防霉、防腐措施,应该懂得中国档案发展史、干部档案史,等等。”为此,要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使档案工作者从档案资料保管员向档案资源开发者和研究者转变。

其一,加强档案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发展档案学科知识体系,根据社会需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办档案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结合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培养档案管理应用人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人才和档案学研究人才。

其二,引进档案管理人才。要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在职称评定、推优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吸引其他单位或部门具有档案专业学习或管理背景的人员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

其三,选留档案管理人才。从应届毕业生中选留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充实到档案管理队伍中,改善档案管理队伍的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增强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活力。

档案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1-02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档案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强调了档案学教育改革对于档案学适应新背景、新形势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档案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至今,全国三十多所档案高等教育院校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对其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档案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改革变化着。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以揭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2007级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17门,具体包括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外国档案管理、档案微机管理、档案法规、信息管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课程实习(专业);专业选修课22门,具体包括古代汉语、科技信息检索、中国政治制度史(古、近、现代)、社科文献检索、人力资源管理、东北地方史、管理心理学、专业外语、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应用软件介绍、特种档案管理、科技情报工作、秘书学、档案行政管理、书法、社会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历史文献学、方志学、文物鉴赏、档案价值研究、CAD文件管理。2008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信息管理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秘书学、VB程序设计;专业选修课25门,删掉了东北地方史等一些史类课程,增加了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等信息技术类课程。2009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办公自动化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科技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25门,稍作调整。2010年以后沿用2009版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可将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概括为几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稳定性较强

2007年以来虽然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稍有调整,但是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始终保持在17门,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由2007级的22门增加到2008级的25门,并一直延续至2012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这种稳定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实验课程、实习(专业)有特色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其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匹配开设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且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们实习的基地。专业实习成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出众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教学课程改革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经过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是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总体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的目的。

(一)厚基础

“厚基础”即指档案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档案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门类齐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档案学专业,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宽口径

“宽口径”就是要以档案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多个方向发展为辅。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与合并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的档案学专业划归到管理学名下,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1]。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而且又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的情况出现后,档案学势必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产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图情档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而且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促使档案学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学专业曾经隶属于历史学,从这两点来看,不能因为档案学专业如今学科属性的改变而放弃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因此,课程体系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类课程需要保留下来。

(三)强能力

实践性强是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实践教学应担负起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中流砥柱的重任[2]。所以说,档案学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调动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改革正是实现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而问题的出现,恰恰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预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和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理论课程改革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即档案学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既然档案学已划入管理学门下,那么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必要增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且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这恰恰成为改变传统档案观的基础[4]。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中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未能满足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需要,建议增设此类课程。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政府将成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实现场所,电子政务是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方向,亦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的背景,对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编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应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此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发挥与相关学科融合渗透的优势,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一些例如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社会学, 档案目录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心理学、档案美学等分支学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贮备。

(二)实践课程改革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从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验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如果能更多一些,从学校课堂、实验室、社会三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锻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三)打造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档案馆因大量清朝满文档案而闻名全国,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的专业特色可以依托于此。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可与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合作,设置偏重满文历史文献开发方向,增设例如清史、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以辅助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开发;也可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翻译整理满文档案。这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打造,有利于传承满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更有利于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档案专业论文篇4

一、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的作用

随着招收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所形成的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与日倶增。每年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审批书及毕业论文全部移交档案馆存档。学位论文档案专业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保存价值。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既能反映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程度,又能反映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学位论文则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独立完成的。这些论文档案在每年学生搞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选择研究方向时都有参考作用。外校及本校学生经常到档案馆参阅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的学位论文档案。这有助于他们吸取别人的长处,了解论文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需要从何处入手。学位论文档案可直接用于生产,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在工程招标、中标设计竞赛,实际工程设计,实际科研项目研究中,能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还可给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为专题写作和完成论文积累材料创造条件。

二、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教育评估中的功能

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教育评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评估中需到档案馆索取硕士培养方案、计划,掌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及论文摘要,了解硕士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科研和教学的能力。在举办硕士教育评估展览时,需借阅全部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目录,查看存档的研究生工程设计项目和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档案对硕士教育评估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能反映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特点和学校特点。总之,档案馆提供的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教育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凭证、参考和指导作用,很受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的青睐,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实现了社会价值。

三、研究生学位申请审批书档案的利用价值

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及学位申请审批书。审批书的内容有在校学习成绩考核单、本校导师和聘请外校教授对该生论文的评阅意见表,答辩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论文及答辩是对研究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考核,也是检验研究生学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档案反映研究生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学识水平。研究生出国进修、攻读学位,需索取学位申请审批书及学业成绩考核档案并进行公证,证明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对于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学位审批书档案记载了导师对论文的评阅意见,填写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登记表时,必须以学位申请审批书档案为依据,更重要的是目前申请科研项目评奖,必须查询导师对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作为上报材料附件的依据,否则科研项目不能参加评奖。可见学位档案的重要价值。

四、开发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信息资源

学位论文档案是研究生研究成果的文字载体,是科技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主要形式。高校档案馆(室)是学校的信息储备基地,应建立档案信息中心,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手段,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完善档案检索体系,对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进行案卷级输入,对各类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存贮、浓缩档案内容,应用现代化技术准确传递信息。定期将学位论文档案目录及论文摘要汇编出版,下发各院系专业资料室供学生查询,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和研究范围。档案信息中心保存的学位研究生论文档案最全,而且是手稿,具有专业特色,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档案信息中心为方便用户查询,扩大的服务范围,有效地组织馆际交流,应及时档案信息,帮助用户顺利进入信息中心和相关文献部门的检索体系,提高档案工作利用率。

五、结语

档案专业论文篇5

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同属档案教育范畴,二者在宏观管理上必定有共性特征,但由于教育起点及教育专指度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受教客体、授教主体、培养单位、培养层次、课程设置、评审考核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个性。

(一)受教客体不同

档案学专业教育受教客体指的是接受档案教育的人。档案高等教育的受教客体是指已通过高级中学课程考试并报考或以调剂的方式接受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学生。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通过三年到四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毕业后有选择性的从事档案学专业相关工作或其他专业工作,是不具确定性的档案学专业人才。档案职业教育的受教客体大多为在职档案工作者,目的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论层面的修养,学习掌握新技术,掌握与本岗位相关知识。另外,普通公民也有接受档案教育的权利,通过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了解,切身感悟档案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方面培养公民的档案利用意识,普及档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拉近档案与公民的距离,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

(二)授教主体不同

档案高等教育依托高等学校,一个专业的设置首先要配备的便是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熟练的专职教师,也就是说,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授教主体是高校专职教师。从档案学专业相关期刊的发文便可看出,高校专业教师是档案学专业的学术领头队伍,高校也会定期聘请其他学校有影响力的教师或实践工作领域技术带头人,为档案学专业学生举办学术讲座。相比高等学校固定且权威的教授主体,档案职业教育的教授主体则展现出其多元化的一面,个别职业培训学校可能会有为数不多的专职档案教师,大多数培训机构是采取外聘权威档案学专业或相关领域专业学者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涉及岗位责任教育时,有时也会由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强化指导及培训教育工作。

(三)培养单位不同

档案高等教育的培养主体是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按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并通过严格审批程序批准的,以统一考试的形式招收学生的教育机构。档案学专业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外历练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扩大视野,吸收多元档案文化,通过实习、调研等活动增强实践能力。高等学校长期以来,都是档案学专业人才输出的龙头,是我国档案教育体系的核心。档案职业教育培养单位以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为主,针对其岗位需求以及对新技术、新政策接收的渴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档案机构有责任不断更新、吸纳多元的档案领域知识与技能,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素养,提高档案工作者对岗位工作的认知与认可,激发档案工作者的潜能,更好地为档案事业建设服务。

(四)培养层次不同

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分为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培养层次。本科生教育以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为主,通常以教师讲授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其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多为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研究,这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档案工作的可能性极高,也是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接班人。档案职业教育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组织进行不同的课程培训,笼统地讲,初级教育是对非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档案工作进行的知识普及,中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岗位技能及职责的教育培训,而高级教育是对特殊岗位操作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讲解,如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培训等。

(五)课程体系设置不同

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重点略有区别,决定了二者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有所差异。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是以档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信息资源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知识为主要课程,实习、实地调研课程为辅。其中必修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管理学、信息管理学等大类课程则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理论课程占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实践动手及上机操作课程居于次席。相对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档案职业教育更具专指性和针对性,其培养重点在于岗位工作的培训与指导,通过学习增强岗位责任意识与实践指导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特别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的进程中,数字化建设是目前职业教育的重点课程。

(六)评审考核方式不同

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以学分制为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对于学分修满且各科合格通过的学生正式予以毕业并授予学位,考试方式仍然以学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实习报告及毕业学位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其评审主体为高校专业教师及高校管理人员。档案职业教育的评审考核则采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评审主体是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以法规体系的形式保障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确立不同等级、不同级别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确定申请档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入门标准”。[2]

二、异中求同

从微观教育特色来看,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上述六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宏观角度讲,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符合国家教育理念,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保持一致,换言之,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一致的培养目标及类似的教学手段。

(一)教育理念相同

无论是档案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具备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的管理岗位、科研岗位、技术岗位相关人才。前者是对档案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普及,讲授范围大而全,后者是针对岗位工作的细致培训,讲授范围小而精,虽然二者的教学分工不同,但是不能将档案职业教育简单地视为档案高等教育的继续或补充,二者是档案学专业教育系统的不同部分,承担着上述不同的责任与义务。总体来讲,二者的教学理念均以马列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培养档案事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为培养档案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二)培养目标一致

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培养,更为确切地说都是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适应时代变革、拥有创新创造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档案教育的最终目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承担着教育规范档案学专业学生的任务,为这股潜在的档案工作队伍开辟路径,培养学生对档案工作的热情,使其毕业后自愿加入档案工作者的队伍,为档案事业而努力奋斗。档案职业教育能够满足档案工作者终身学习的愿望,档案一直被视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是史学研究者的智囊,远离公众视野,档案工作也被挂上神秘的面纱,档案工作若想彻底摆脱被人遗忘的阴霾,则必须顺应社会潮流,与时俱进,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档案工作者适时地接受新政策、新理论、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是社会的存在,档案工作者的活动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档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便是最大程度的开发档案工作的人力资源,并将其培养成一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在国际形势严峻、经济结构变化多端的复杂社会背景下,树立为党和国家档案事业奉献的高尚品德,进而全面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手段类似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以教师讲课的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无论是高等教育学府还是职业教育机构大多采用教与学的模式。不同的是高等教育下的学生拥有与教师更多的沟通机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助于理解、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师随讲随走,很多在职者原本对理论知识就摸不到头脑,讲座过后可能更是一头雾水,只能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实践教学则相反,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校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且集中于档案数字化的上机操作,即便是在学校安排的实习阶段也是对档案库房管理等工作进行大致摸底,而档案工作者却能够将所学的新技术及时的在岗位工作中得到演练,除档案数字化工作外,档案整理、修复、保护等技术性工作得到加强。由于互联网的迅速蔓延,档案教育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一方面,档案学专业学生与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模式获得最前沿的精品课程,了解国内外档案工作动态,并且有选择性的接收感兴趣方向或本职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浏览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网站获取档案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管理规范等,二者实现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档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协同机理

我国档案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集合体,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依然是档案学专业人才输出最重要的渠道,包括档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研究人员等。另外,档案在职教育是档案工作者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的平台,二者的协同共建是档案教育体系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事业与时俱进的需求。此外,社会、经济、人等因素也为二者的协同共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内在需要

从上图可以看出,档案学专业教育系统包括档案高等教育、档案职业教育及其他档案社会教育,每个子系统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协同的。档案学专业教育系统不断更新与完善,是促进每个子系统更加紧密合作的内在因素,也可以说是档案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具体到档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而言,二者之间的界限随之减小,出现了档案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与档案职业教育学术化倾向。档案职业教育的学术化倾向是指,在大学资深教师及学术讲堂的吸引下,一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或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努力完善教育课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逐渐完善职业教育的学术化倾向。诸如各级档案机构创办的档案学会,邀请高校知名教师做会员,聘请高校教师做讲座等。“档案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是指,为增强学习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传统的学术性高等教育项目被重新设计或进行改革,以满足工作世界的需求。”[3]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理论课程比例远远高于实践课程,这种情况下的高等教育无法输出复合型人才,加大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的课程至关重要。

(二)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需求

档案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与档案学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从全国范围来看,档案实践工作者中非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为数众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人为原因。首先,新中国建设初期,档案教育系统并不完善,社会档案意识偏低,档案学专业人才屈指可数,很多行政岗位工作者兼管档案工作。其次,档案长期不被人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政府机关的仓库,管理档案无需过多专业知识,致使很多未接受档案学专业教育人员进入档案机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开放度的提高,特别是当档案机构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合法场所之际,公众对档案的认识逐渐提高,当公众懂得用档案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进行查档利用工作时,也就意味着档案工作不再深居政府大院,全方位的满足全体公民利用需求也必将成为档案工作不可逃避的任务。因此,加强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就成为档案工作者提高职业素养的渠道,档案学专业教育方向从单一转为多元、教育层次已提高到博士层面,同时进行档案教育的内部整合,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优胜的专业人才,才能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全面发展需求的外在推动

档案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档案专业论文篇7

笔者结合学者们关于我国档案学和档案学教育的阶段划分,以档案学发展阶段最普遍的“四分法”(即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为中国档案学形成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9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60年至1976年为停滞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为恢复发展和繁荣阶段,这是最普遍的一种阶段划分方法)为依据,结合档案学教育的发展阶段,从当时档案学的发展状况、档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档案工作的主要目标等方面,对档案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探究。由于1960年到1976年为我国档案学的停滞阶段,故对此阶段不作陈述。

1 档案学产生形成阶段。我国近代档案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从民国初期到1949年,其形成起源于1933年中华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运动”和故宫博物院1931年的明清历史档案整理工作,也因此形成了两大流派――机关文书档案学派和历史档案学派,推动着档案学的形成发展。

1.1 “文书档案改革”和整理明清档案。民国初期,国民政府为解决政府行政效率不高问题,发起了“行政效率运动”。文书档案改革作为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得有板有眼。文书档案改革的序幕是1933年6月行政院召集的改革公文档案会议,会议的主要决议有:一是在文书拟写方面,规定公文需要就文稿意义划分段落,并采用标点符号断句;二是选择公文与档案改良之方案。在甘乃光主持的“行政效率研究会”有关人员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后,发现“文书和档案本不能分,档案是归档之文书,文书是即未归档之档案,二而实一者也”,甘乃光提出实施“文书档案连锁办法”,作为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最好试行方案。

在这场运动中,由行政效率研究会创办的机关刊物《行政效率》杂志,先后刊载了60多篇文书、档案工作方面的文章;还出现一批文书、档案学专著,如许同萃《公犊学史》、徐望之《公牌通论》、等。

“”后,中国史学界开始关注近代史的研究。当时,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学术机构对整理明清历史档案非常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史学界对如何整理和利用历史档案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2 同期档案学教育概况。1934年,在国民政府“行政效率运动”背景下,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资助,在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特种教习,并在该校图书馆学专科中增设“档案管理法”课程,这是近代中国档案学教育的开端。以后,还有重庆的私立崇实档案学校、上海的中国档案函授学校、四川职业档案所等档案教育机构。

早期档案教育设置的课程,分为档案专业课程和非档案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有:《档案管理法》、《档案经营法》、《中国档案通论》、《档案行政》、《档案编目法》、《中国档案学》、《西洋档案学》、《公文研究》、《文书档案连锁办法之实施》等。非专业课程则是一些基础概论课程。

1.3 档案学生的专业素养。从我国近代档案学形成的背景、当时的档案学著作以及档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我国档案学形成阶段比较重视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这个阶段,档案学是被作为历史学的辅助科目存在的。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力、文书处理能力及史学素养。这一方面满足了国民政府在文书档案工作中对新型档案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史学界提供了一批具有史料整理和历史档案编辑的人才。

2 档案学初步发展阶段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档案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建设,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也开始起步,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开始重新构建。这个时期,档案学界摒弃了档案学是历史学的辅助科目的观点,开始强调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在这个阶段,我国档案工作普遍开展起来,档案工作的重点就是重建和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成立档案行政领导机构,制定工作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档案馆的利用工作;建立科技档案工作;创办档案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等。

2.2 初步发展阶段的档案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在私立武昌图书馆专科学校、北京大学图书馆专科、辽西省“档案工作短期研究班”开办档案学教育。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增设档案班和档案教研室,设立档案专业,同年开始招收专科生和举办研究生班,这标志着我国现代档案高等教育的开始。

这个阶段的档案学是一个由多门科目组成的独立学科,课程设置主要有《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技术档案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文件保护技术学》、《文书学》、《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等。这个时期的代表学者和著作主要有:曾三《曾三档案工作文集》,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当代中国档案学论》,和宝荣和陈兆的《档案管理学》及二人合著的《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裴桐《党务材料管理法》等。

2.3 档案学生的专业素养概况。这个阶段的档案学主要是实用经验档案学,是对苏联和我国档案工作经验的总结。档案学生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研究和调查能力,注重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需要的研究分析,从而为我国档案工作规范、政策、方针、条例的制定提供有益的探讨和建议。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在这个阶段开展起来,由于科技档案的独特性,科技档案管理也有特殊的管理方式。所以,这个时期的档案学生专业素养主要侧重于对档案工作的经验总结、研究分析和对档案工作新问题的解决。

3 档案学恢复发展和繁荣阶段

3.1 政策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变化。由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档案提供利用的政策也出现由严格约束到逐渐放开的倾向。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入到档案事业中以后,档案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档案学和档案学教育也在相应的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3.2 档案学和档案学教育概况。档案学开始进入到繁荣时期,档案学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档案学一方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理念,一方面对我国档案工作领域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档案被当做一种信息资源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档案管理问题开始被放在信息开放的大环境下进行讨论。档案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有了可喜的理论成果。

档案学教育形成了一个由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等级完整的体系。档案高等教育的规模空前,师资队伍庞大且拥有高学历的人才比重不断加大,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档案学生的培养方向呈现出灵活的方式,更加适应档案事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档案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办公自动化、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等成为档案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档案专业论文篇8

一、 我国科技档案工作发展成为国家规模来之不易

1959年技术档案工作大连现场会议之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认识到发展科技档案工作的必要性,但那时在全国范围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科技档案概念,只是认识到现实科技工作中产生的科技文件资料与一般的能够收集、购买和交换的文献资料有很大差别,如果管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科学研究、生产和建设等科技工作的发展。1959年技术档案工作大连现场会议,在曾三、王明哲等老一辈档案工作领导和档案学家的努力下,统一了思想,区分了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料的概念,并研究制定,且经国务院批准的《技术档案工作暂行通则》,使我国科技档案工作实现了统一管理。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技术档案管理学》教材。从此科技档案管理学便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际上早在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就开办了技术档案专修科。制定了全国范围的规章制度,又培养了专门人才。可以说,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国家规模的专业系统。

这一时期国家对科技档案工作非常重视,自大连现场会议后至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批转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报告》,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科学研究机构中技术档案工作报告》等11个文件。该时期科技档案工作的特点是全国性调查研究充分,对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系统和基层科技档案工作了如指掌,用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数字和经验教训说明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而说服力极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档案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所以说形成了第一个热潮。

“”中科技档案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遭到了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档案工作随着全国科技、生产和建设事业的恢复和整顿而得到了恢复和整顿。特别是1980年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联合召开了全国规模空前的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至此,我国科技档案工作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不但在实践上推动了科技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而且推动了科技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发展。1983年在沈阳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学术研讨会,讨论的焦点是科技档案工作的任务和范围。该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在《条例》的指引下,科技档案部门认识到了抓科技文件的形成和积累,指导科技人员的建档、归档工作的重要性,即从源头上抓科技文件的归档工作。这一时期科技档案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开设了科技档案管理专业,并于1986年正式开办了科技档案专业,同年南京大学还招收了科技档案双学士班,1978年郑州航空管理学院还成立了科技档案系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根据《档案学论著目录》统计,1980年~1990年科技档案论文就有2300多篇,已经看到的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科技档案教学参考资料就有3本,共收录论文242篇。80年代国家还有许多科技档案工作有力的举措,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档案学专家和科技档案学理论研究热心人。不难看出,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春天。也可以说形成了第二个热潮,这不但在我国档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意义。

二、科技档案概念不应淡化

当前我国科技档案工作发展极为正常,科技档案在科学研究和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人却打起了退堂鼓呢?从教育上讲,来之不易的科技档案专业,在高校一个个地被取消,甚至科技档案管理学专门课程也在一些档案学府中不再保留,以致有些人提出要淡化科技档案概念。这有着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来自西方;其二,一部分人脱离实际,脱离实践。

(一)受西方国家影响

西方国家,例如美国,他们没有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的概念,但在档案界公认存在实际意义的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例如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虽然以科技资料的形式出现,但从内容和管理上看,也是美国最集中和统一管理的科技档案。美国的科技档案也大量存在于企业档案之中,但他们不称为科技档案,而统称为企业档案。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是利用了科技文件记录性一面发展起来的,因而注重归档和保存;而美国的科技档案工作是利用了科技文件成果(资料)性一面发展起来的,因而注重交流,同时也融于情报信息工作之中。从表面看,美国似乎不存在科技档案工作,因而也没有科技档案学出现。我们有的人也许是受了这种表面现象的影响,因而冷淡了我国的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实际上,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具有许多优势,如果能够学习到美国实际意义上科技档案工作的优势即交流性一面,它就会成为相当完善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全国性科技档案事业。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美国没有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的概念,或者没有科技档案学,而削弱或淡化了我国的科技档案概念和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二)部分研究者脱离实际,脱离实践

档案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文书工作档案管理教学特征教学改革

引言

文书与档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文书,“经国之枢机”,“政事之先务”。文书的系统整理和保存,最终使档案形成,有了档案,人们就可以“疏通知远”,了解历史。档案,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文书与档案是人类社会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延续。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在秘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是高校文秘、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关键技能模块,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操作性。现代社会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特征表现为:在理念上应尽力适应社会上相关职业岗位群对秘书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着力从学科体系建构、理论知识完整向注重实用、知识精讲、侧重实务操作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科式、授课型教学方法向技能型、训练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转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建构系统的学科体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公务文书协作处理和档案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胜任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

然而当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工作往往立足教材,以阐述文书学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甚至没有见过档案柜、架、盒等实物,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培训。一旦参加实习或工作之后接触实际问题,又要从头学起,因此课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专业特色也无从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档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文件和档案数量日益增加,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传统的管理方法直接影响了文件和档案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要求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老师讲,学生听,从理论到理论”。因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原则。从培养实用性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人员入手,在讲授档案资源的利用、文档一体化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前提下,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密切联系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领域最新的动态、资料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岗位需求设计专业培训能力模块,在边教学边实践的基础上,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后的集中实习周或实习月,系统训练涉及该课程的所有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索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课程设计从总体上讲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将教、学、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2.1编写修订教材教材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载体,学科发展的程度、深度应该在教材上体现出来。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教材,包括一部分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大多是对本科教材或档案专业教材的简单“改良”,只是泛泛地罗列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环节和工作场景的模拟几乎都没有涉及到。针对这一现象,根据社会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特点,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我主动追踪文书与档案工作相关知识的发展前沿,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有关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鉴定、归档,新的档案归档载体的使用和介绍等新兴问题,多方面整合知识资源,修订编写了顺应文秘专业特点、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这样做不仅保证了知识的前瞻性,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学生提供职业环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被认识和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

2.2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科学规律加大了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践训练的比重,以此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并在课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再认识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应改革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习实践的教学力度,实训实践课时数应占40%以上,将平时的所有实训、实践课都结合相应理论教学,在适当的时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同时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书档案的办公现场进行实习,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升华。实习实践的基本形式可以打破传统,可以到学校的文书与档案课程实验室、学校综合档案室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对文书与档案工作的直观认识与切身感受。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课程以及相应的实习实践教学进行课题分解,确定每个实习实践课题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所需课时,灵活设置相应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欲,提升实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2.3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2.3.1范本教学法俗话说:“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范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教师可以收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不同类型的文书范本和档案范本,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以修改和加工,作为案例以小组讨论、分析答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领域最前沿的规定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3.2情境教学法面对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打破枯燥无味的教学桎梏,情境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重点教师创设相关场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模拟中体会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收文处理”这一知识点时,设置如下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秘书、主管领导的角色,绘制收文登记簿和文件处理单,将收文处理的程序一一进行演练;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指出其中的正确与不足之处;然后由教师作点评。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对收文处理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掌握了收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处理环节,与纯理论式讲授相比,情景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3实物演示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文书与档案教学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一旦出示实物,学生便能豁然领悟。例如在讲解“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这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知识点给学生展示档案盒、小型缝纫机、塑料螺钉、起订器等专业工具,同时也可以充分挖掘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展示档案库房、缩微品阅读复制设备、易耗低值物品等的相关图片资料,把枯燥的理论介绍变成直观生动的形象演示,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学生所接受。

2.3.4参观学习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前往地区、县市的档案馆参观,将档案馆、档案室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通过实地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档案馆的库房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切身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习现代数字化、科学化的现代档案信息处理技术,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网络为相关单位进行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业务等服务。除此之外,通过参观也能使学生学习档案工作人员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档案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着片面性,例如重理论,轻技术,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偏重于理论水平等。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正确定位和有机结合,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加强宣传,转变人们的观念,一是要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将培养计划纳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关的政策,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转变专业教师自身的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中去。对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文秘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秘书岗位进行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并为他们获得文秘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提供实践和机会;对于从行政转行过来的教师,可以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学术研究,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此外,还可以从有关单位引进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寻找、鼓励并帮助优秀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通过他们把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行业发展的信息和新观念带入学校,帮助在校任职教师开阔眼界,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提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人才也是提高“双师型”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将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传统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文书档案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工作者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还将继续深入开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教学改革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文亮.浅论高职教育秘书专业《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改革[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

[2]张小玲.“双师型”文秘教师队伍的建设[J].秘书杂志.2005(12).11-14.

[3]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85.

档案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0日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也由实体管理转为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各单位急需具有先进档案管理理论,又能熟练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高级人才充实档案工作岗位。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档案管理人员的基地,必须从档案教学入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保证档案管理人才的质量。其中,实验教学是档案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档案专业的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档案专业实验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建设和具体实验项目等方面,并以档案专业及其课程研究为主。本文从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及原因分析入手,探索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及规律,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高成效实验教学,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二、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档案专业实验教学是在特定情景下,教育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变量,让学生发现、感受变量间的关系,主动设计、协调各种变量,从而实现良好的项目整体效果的教学过程。实验教学作为档案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理论教学知识。档案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加应该注重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作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档案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深化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档案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实验项目活动方案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估者,全过程参与实验项目的管理,切实感受到实际方法的正确操作和对运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档案管理学科领域内,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应用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功不可没。档案专业实习的现场服务特点决定了实习的局限性。在实验教学中,可大胆设计或实验,学生无需担心做不好或被嘲弄,“试验田”式的实验室实验成为档案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专业服务与管理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实验教学也带动了老师投身于教研教学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由此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过去教师都是单元授课,教师的注意力只放在所教授的单元环节上,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确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实验教学的建立,教师将更加注重把握整体知识脉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充分挖掘其潜能。

实验教学的建立,教师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学生对教师的选择;第二,教师之间的竞争;第三,教师自身能力的挑战。这一切都将促使教师增强使命感,使教师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实验教学活动,使教师们善于钻研,勤于反思,主动承担规格较高的课题研究任务,形成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和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总之,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推动高校档案专业教研教学的深入与提高,有利于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提高高校档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档案学专业实验指导老师匮乏。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开设而开设,学时有限。目前,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上一直采取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随理论课程设课,并且学时受限。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等实验,一般占理论课的25%~35%。实验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体验,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就十分紧张,来不及仔细了解实验本质。

(二)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内容缺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验教学多采用型授课方法,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致使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都是在浅层次中完成,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生学到的不是第一手知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以发挥。从实验教学内容看,档案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往往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设置,内容多有重复,且割裂了档案管理学科内在的联系,致使实验教学设计出现了片面性,偏离生活,偏离社会。

(三)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僵化。表现为:1、实验室只在实验课上开放。实验教学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一般不允许学生在实验课以外进入实验室,只有上实验课时才让学生使用。即便是在实验课上,学生也不能完全按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做一些设计性、综合性、提高性、创造性的实验;2、实验室只存在于特定校区。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而实验室仅存在于某一校区,其他校区的学生要做实验十分困难;3、实验室管理一般就是实验前安排人打扫,实验后将门紧锁,将实验设备束之高阁。上述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管理的现象,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成本,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档案专业实验教材缺乏。几年前,许多高校档案专业一般把主要的实践性教学归到实习类中,对实验教学与实习并没有严格区分。近几年,教育部门开始在教学评估内容与方法中,把实验教学与实习区别对待,才引起各高校对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视。由于时间较短,导致档案专业在实验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十分有限,没有实验大纲,没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是目前各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共性。

(五)档案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档案专业实验主要包括传统档案管理流程实验、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实验、档案保护技术和方法实验、文献复制技术实验、缩微与摄影实验。近年来,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采取全面铺开、平均用力,强调实验室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档案专业实验室建设。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档案专业实验设备与用品只有跟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由于各高校对档案专业的实验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建设严重落后,实验用品的补充更新非常缓慢,严重制约了档案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四、对高校档案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造成档案专业实验教学困境的原因很多,有学校相关制度的影响,有专业特点的限制,也有专业建设进程所致等,要摆脱困境,必须从观念源头抓起。根据目前各高校普遍实验设备不齐全、已有设备比较落后、对档案学实验教学不重视、档案学专业实验指导老师匮乏等困境,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引进实验指导老师,加强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档案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专业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使之满足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是各高校加强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当务之急。通常引进此类人才1~2名就可带动档案专业实验教学的整体局面的改观,也是使档案专业实验教学走出困境的捷径之一。如国内某大学综合类大学是一所具有档案专业硕士培养点的院校,为推动档案专业实验室建设,该校引进1名本科学历、曾在某档案馆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档案专业实验中心主任,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其实验中心建设成绩突出。

(二)加大投入,加快档案专业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教学与时俱进。各高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档案专业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进行改造,安排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创造幽雅环境。一方面在继续加强档案保护技术与方法、复制技术、缩微技术、摄影技术的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方面的实验设备,电子文件管理实验室、档案馆模拟实验室、新型信息载体耐久性研究、电子政务实验室、数据恢复与数据迁移实验室等,可以在一定限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编写高质量的实验教材。目前,教育职能部门还没有提供统一的实验教材,各高校档案专业要结合本校情况,迎合电子政务大环境、电子文件发展新趋势,编写出贴近实际,满足新形势、新潮流的实验教材。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力求内容系统完整,合理组织编排档案管理流程实验、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实验、档案保护技术和方法实验、文献复制技术实验、缩微与摄影实验等,从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内容及问题讨论,到仪器和设备的技术指标及性能、仪器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等,力求简练明了,利于实验操作。

(四)挖掘实验资源,提高实验设备、实验场地利用率。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情况,增加实验空间和实验题目的类型、数量,充分挖掘设备利用率。要有开放宽松的实验时间安排,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自己设计实验。对于实验课上仍留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自己选定实验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等。多设定实验的组数,减少每组的人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较多次数的实际操作;制订独立的档案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做到不间断地安排实验教学,保持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和独立性;健全和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保护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拓展实验功能,强调科学探究实验的作用,展现创新能力。

(五)加强对实验课的考试与考核工作,加大实验成绩比重,并对教学质量进行适当测评。考核、考试可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时,对实验操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占30%,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使用办法占30%;实验报告占30%;课堂纪律等占10%。期末考核时,采用笔试、笔试+操作或操作等方式进行考试,实验课程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记入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60%,期末操作考试和笔试占总成绩的60%~40%,对实验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新修读。

五、结束语

加强档案专业的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实验教学与其他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变化,有长久价值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促使档案专业教学教研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国民.高校档案学专业实验教学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