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0:27:57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1

造型上,运用了淡粉色、淡黄色、粉绿色等,使视觉效果更加柔美,也更具表现感染力。在图案设计上,也在表现手法上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其实无论怎么变,都有精髓的“根”在。即使加入了很多创新的东西,也会追根溯源地找到那个中华设计元素的“根”。在男版和女版的服装颜色以及款式细节的设计上,男版的服装要长一些,并且男演员的脖子长,对应的领高要高一些,而且要把脖子的地方护得严一点,所以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比较严谨的。女版的服装要小巧玲珑一些,有些款式和层次也要相应而变,如领子的变化虽然小,但内容细节上的曲线变化很大。这次戏曲最美的是色彩,男版色彩用的是浓艳的,女伶版用的是水一样的淡彩的,款式有相同的,也有些细节是不一样的。男版的色彩更加饱和,多数运用进口面料,有的衣服甚至做了三四层,一层纱、一层提花面料,还有一层纱在里面衬着,它的表现形式会在灯光的帮助下显得非常丰富,舞台的张力会很强。女版中的服装外面都是白色的,外面一层白纱,里面透一层水清色,然后把刺绣放在里层,装饰点缀又在外层。传统昆曲表演形式并没有两种版本,而这次的“男旦”表现创新形式非常好,这部戏也是对“男旦”的一次深入挖掘。而女版的设计也是在原有的形式中去变。

二、妆面、发型造型表现形式及视觉效果

该剧目的化妆造型设计是毛戈平老师亲自操刀,在妆面设计上要根据角色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相配合,演员的整体妆面色彩以及细节都要跟人物内心世界和谐,帮助观众理解这个人物。角色表现相思之苦的时候运用比较黯淡、苍白的色系;而内心愉悦的时候的色彩则运用比较明快、鲜亮的设计。内心状态同时在发型设计表现上也要充分体现。发型的设计细节都是跟这个人物相关的。有些东西可以变,而有些东西不可以变,在变的时候一定要追随人物性格本身的“根”。仅“额妆”这一用真发盘绕而成,后求简便而效果最佳用假发代替的头部化妆造型设计中,女版的“额妆”设计就多达6-8款。发型的头饰设计运用了反射光线强烈的钻饰强调表现力,相对于传统昆曲中人物角色的发型设计,发饰更具有华丽感、绚丽感。与服装的细节配饰材质呼应,整体表现相得益彰。妆面方面也是以时尚、唯美的风格重新演绎,在这次剧作造型设计中有30多个造型设计,不仅吸收了昆曲传统元素,在色彩、化妆技巧、发饰材质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式的改良。《怜香伴》的造型设计作品是把传统文化浓缩、提炼、发挥到一种带有时代特色的新东方美学的巅峰之作。

三、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2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认为:建筑创作的根本目标和本质特征与城市设计有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评判――建筑职能空间标志性的构筑与城镇特色形象的建构,特别是建筑职能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物质形态空间构筑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特质性的一脉相承。

【关键词】建筑创作;城市设计;城镇特色形象的建构

引言

目前,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关系是学界广泛探讨的问题,其中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相关性的探讨,主要从学科的对象、范围、操作程序、工作手段等方面展开讨论,主要的讨论与经典的理解都局限于尺度、规模、过程等,笔者试图从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根本目标与本质特征探讨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1 关于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城市设计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古已有之,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探讨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设计的认识,不同国家及地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信仰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他们个人的城市设计观,导致了对城市设计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就目前而言,在学术界要形成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城市设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已经有学者对中西方众多学者的城市设计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1.西方学者关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1] “景观―视觉”、“认知―意象”、“环境―行为”、社会、功能、程序―过程、类型―形态七个领域。2.我国学者已开展的理论探讨主要有:[2]形体环境论、建筑论、规划论、政策论、全过程论、区位论六个领域。从以上中西方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在城市设计概念、目标等认知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取得巨大的成果,但在社会生活、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层面未得到应有关注,或者说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理论研究的广泛性,从注重功能形式,到视觉感知,再到当代引入人的行为活动、社会学、类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公众与个人的关系,强调公共生活空间环境的塑造。本文认为城市设计的是以城镇外部环境的物质形态空间为主要对象,其本质目标与整体特征是致力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城镇历史、艺术、文化、审美的区位空间审视下的时空表达与城镇特质空间与城镇特色形象品质空间的生成与发展。

2 关于建筑创作的基本认识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坚固、实用、美观”三项基本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也在其著作《建筑论》中论述“实用、坚固、美观”三项基本原则及评价标准,并强调通过基础科学(数学与几何)知识表达对美的理解;而我国伟大的道家哲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关于建筑的认识――“器”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就非常丰富而多元化了,大家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讨论。如,有从强调功能角度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有的从侧重与环境的结合,提出“有机建筑论”(赖特),还有的主张把精神和愿望适宜的融入建筑空间的特性中,还有的从公共的角度,提出“市民建筑”的概念等等,其实关于建筑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怎么变,始终没有离开“坚固、实用、美观”这个“器”的本体论,无论从什么角度的探讨与实践,只是这个本体的一个变异或引申而已。换句话说,建筑创作一直没有离开建筑的物质空间形态,及其所蕴含和承载的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

就建筑创作的概念而言,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看似人们个个能“耳熟能详”,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定义。基于以上相关论述,笔者认为建筑创作是以建筑职能空间标志性的构筑和城镇特色形象建构为目标,主要侧重于建筑物质形态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审美与时代品质形象的创作,在理性思维、原创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建筑空间标志性的构筑和独具文化、艺术的个性化品质空间生成。

建筑的坚固、实用更多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求,寻求对身体的各种庇护;然而对当代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其物质空间所具有的精神与文化形象上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区位空间特质性的精神与特色形象上,并以此指导生成独具特质性的个性化品质空间;而特质性恰恰又是当下我们在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中最缺乏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这方面的追求上有所收获,只要我们的心中抱有希望并且知道我们能做多少就可以了。

3 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内在关联性

基于上文关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的论述与研究,笔者认为建筑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筑职能空间的标志性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应从区位主体(建筑)所在城镇及城镇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时代品质发展的区位空间特质性战略命题审视开始,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应都是致力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质与空间标志性的建构,与城市设计有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评判;特别是建筑创作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物质形态空间构筑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特质性的一脉相承。具体而言:

3.1 建筑创作命题的确立,在现状与区位空间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位主体与区位空间关系的特质性进行城市设计战略命题的审视与把握,将建筑创作的命题与建筑职能空间的标志性、城镇形象特色建构相融一脉。

3.2 建筑创作的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基于城市设计命题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强调文脉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时空性,因为文化的本质与主流是发展,今天的创造即是明天的历史。

3.3 建筑物质形态空间的构筑,应突出建筑、环境、景观的文化、艺术、审美品质及其物质形态空间命题与空间形式的整合性。

4 结语

基于相关的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研究对于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内在关联性的探讨,缺乏较为详尽的描述,仍是一个亟待探讨、完善与丰富的新领域,还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鉴于笔者相关的建筑、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本文的观点必然存在失之偏颇的地方,敬祈引起更多的学者对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内在关联性的关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 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61-64.

[2][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1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 中国画;形;神;意;象服装设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入人心,在许多人看来中国的时尚服饰就应该带有鲜明的中国元素,而事实上许多设计师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也出在了这里,仅仅是使用带有中国元素的图案,像汉字、梅、兰、竹、菊等等,元素显得太过简单和单薄。让我们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神、意、象”这一艺术理论作为切入点, 探索一下中国服装的“味道”应该如何展现。

一、“形与神”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形与神”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点是中国画的灵魂。早在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所谓“神”,是指被描述对象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南齐的谢赫提出著名的“六法论”,其中的“气韵”即气度、神韵,与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一致的。宋代《宣和画谱》和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都各自提出中国画重在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外形,发展了重神轻形, 以神为质、以形为用的形神观。即书画要达到妙境,不能仅仅从“形”的方面去追求, 而要追求“神会”,就是“物”“我”两方面的统一。清朝郑板桥也说:“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中国绘画发展了“不似之似”的形神观,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了解了在绘画中“形”、“神”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设计师们的理解。著名的时装设计师梁子,她所创立的“天意”是一个中国原创性设计师品牌。在梁子以 “濡”为主题的07会上,服装一改往日绿肥红瘦的暖湿滋润,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来展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向。中国有句古话“耳濡目染”,慢慢被感染,慢慢被渗透,这在中国的国画中则最能体现,寓意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设计师的作品把品牌平和健康的理念与中国水墨画元素相融合。设计师展示的不仅仅是服装,不仅仅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纤毫、墨水和宣纸之间发生的这种物理关系,而是柔然接触,渐进式吸收和渗透的一种无法复制的形式美和神韵美。使得服装视觉飘逸洒脱,将人们带入中国画与现代时装完美结合的意境。面料上设计师使用了及其轻柔的丝绸、棉、以及雪纺,颜色则多为清淡优雅的米黄和粉红,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手绘的国画,形象取自竹林、荷花淀或者牡丹花丛。这些黑白泼墨和织物的巧妙融合,使得整个系列宛如一幅温婉的水墨画。通过时装铺以音乐、舞台、灯光,以设计师独有的品味和悟性把五千年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美以时尚的方式作了一场全新的具有深度的解读。梁子的服装从重视表现设计对象真实性的初级阶段发展到表现物象形体的概括性和表达设计理念内在精神特征的高级阶段;由表现物象本身的精神生命发展为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情感表达,从而突出设计师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设计语言的精练和夸张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一位设计师祁刚在对中国传统的“形”与“神”的把握上无疑是众多国内设计师出色的、走的较远的一位。相比于,梁子“濡”系列中的汉字图案,祁刚的作品则更接近中国文化的“神”,尤其是色彩的应用,让观者无时无刻不想起中国的水墨画和诗,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他的作品真是恰如其份。服装面料以江南水墨画为底,小河流淌而过,在静中又有活力的感觉。烟雨朦胧的江南,有燕子穿过柳梢,所有的色彩搭配协调,材质、造型也都将奢华进行到底。让众人眼中没有“色彩”的水墨画也可以有这样的活力。这些服装,无论是色彩、图案、构图、造型无一不是一幅画。他就象一个深谙色彩之道的老手,在国画的底子上加入了新鲜的现代元素,协调又富有活力,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摩登就这样碰撞在一起,创造出极端灿烂的效果,成就了他的特色,中国的特色。

二、“意与象”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之所以重“神”,是因为“神”即对象的精神本质。没有“神”,不管把对象画得怎样逼真,也难有生气。中国画在“形与神”之外,还更注重“意与象”的表现,并将二者作为中国画塑造形象的最高境界。“形神”是国画的绘画形式,“意象”则是一种国画的绘画观。“写神”固然重要,但是它依然没有超出审美客体的本身,而“意象”论所追求的“舍象求意”,则贯穿了中国画创作的始终。国画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内容的表达,都少不了“意”,“意”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象”是手段,“意”是目的。所以得其“意”就达到了目的,而不必拘泥于“象”,即所谓“得意忘象”。

服装设计的妙处如同国画一样在于以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的“意”,有如国画中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至于服装以外的“意”,则靠观者根据服装款式的变化、设计元素及设计师赋予服装的意蕴展开。“意”的内涵在服装设计中还是比较宽泛的,除了指设计师自己的主观意志、思想情绪,亦可指服装本身的神韵、意趣或艺术表现上的精练和概括。在服装设计中对“意”和“象”的把握和运用,也充分体现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从观察物象和创作构思开始就去认识、理解物象的审美特征直到最后形成意象,它集中表现为注重设计师的精神活动,强调心物相应。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以有限的形象来表达无限的意喻,所以在服装中重“意”而轻“象”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成为我们当今设计创作的主要手段。

“例外・EXCEPTION”是广州例外服饰有限公司旗下的一线女装品牌,创立于1996年。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创造和传播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生活艺术”的创新精神,秉承传统文化和敏锐的国际时尚触觉,是中国现存时间最长亦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例外的衣服色彩没有太明艳的,设计师一直追随的是一种简约又淡然的美,就像国画。服装中每个细节都做的让人感动、让人舒服,甚至让人练就了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件衣服就是“例外”,这就是她的风格。相比在衣服上画个喜字,装个盘扣的中国风格的设计来说,例外的概念更加纯粹,更加注重服装中的“意和象”。整个设计中没有所谓的“民族元素”,有的只是她自己对中国对民族对服装信念的执着。正如设计师马可获得丹麦的第11届克劳斯王子基金奖时,颁奖方评价所形容的:“她的服装饱含超凡的手工技艺以及美学质感,强调服装本身的内涵、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服装与身体的关系,倡导具有人文关爱与环境意识的设计和制作。”“例外”服装显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的传递,一种设计师意念的表达,一种服装设计的“意”和“象”。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从中国画的“形、神、意、象”思想中挖掘创作灵感,设计师们的就可以设计出如此之多的美丽作品。所以,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完全可以从中国深厚的思想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在设计中打破思维定势,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且在市场需求和设计创作找到平衡点,使得设计作品既保留自身民族特色,又有所创新。这样,在众多设计师的努力下,中国服装设计才能有着灿烂的前景和未来。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郑板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周积寅《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4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具有多样化和综合性特征,设计师只有了解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培养将多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才能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作品。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①。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WWw.133229.CoM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1.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2.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3.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类型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有“表象”和“艺术形象”两层意思。表象是自然状态所形成的外部形态,如形状、色彩、质感、肌理等,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形成的新形象。艺术设计的形象思维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的事物进行选择、整理、思考和重新组合,是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级思维方式,是一个从自然形象、艺术意向到艺术形象的提炼过程。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又称抽象逻辑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把直观所得到的东西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变化过程。

抽象思维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称作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则是根据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的思维,它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与结果,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本到质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中的推理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概念、原理的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原理概念到个别结论的方法。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因素,是个别现象与一般规律的统一,人们在对个别现象的个性归纳中发现其共性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设计形式。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作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途径去展开思考的方法,是从同一来源出发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设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活动向多方向扩展,从而获得新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在思维过程中为设计师提供更多新思路、新创意、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为设计提供更加宽泛的设计灵感。

发散思维是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涵盖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纵横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等几种方法。

纵横思维法是将思考的问题对象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思维整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既考虑事物内涵的纵深性,也考虑事物外延的拓展性,这样才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更加宽泛地理解问题,从中挖掘设计思路和创意技巧。

逆向思维法是改变正常的思维角度,从事物的反向角度思考,往往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去海底世界看到的一般是池子中无精打采的海洋生物,但是有些旅游景点利用反向思维的方式,开发出海底潜水项目,让人进入到鱼类的世界中,看到真实的海洋世界,效果自然大不一般。可见逆向思维看似荒唐,但却往往能够产生突破性的意见。

质疑思维法是敢于对现有理论和模式进行大胆的挑战和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设想。在艺术设计中要提倡打破规矩和传统的束缚,鼓励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新形式。

4.灵感思维

灵感也称顿悟,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由于它常常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特征,所以在思维形式中具有奇妙的神秘感。虽然灵感思维在艺术创作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但灵感思维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偶然的心灵感应,而是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信息诱导等因素的诱发,属于厚积薄发的思维形式。古代画家看到竹影投射在窗纸上的影子而创作出墨竹的画法,伏羲看到白龟的纹样而推演出八卦,都是他们在长期的思索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诱发而产生的顿悟现象,是思维积累的爆发,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艺术设计灵感思维的出现依赖于设计师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积累以及不断的思索,那些看似杂乱的思绪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然得到了某些暗示和沟通,便产生了飞跃和升华,灵感也随之产生了。

5.模糊思维

同一般逻辑思维相比,模糊性思维具有灵活性或能动性的特点。“模糊是相对于精确的概念,泛指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朗,难以用数学的方法量化”④的形式。模糊思维从表面上看似乎模糊,但模糊不是含混不清,而是辩证思维。模糊性思维克服了人们思维中的绝对化观念,是模糊性与精确性的辩证统一。

艺术审美具有其不确定性因素,一个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欣赏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人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看到的是美丽和善良,有人看到的是恬静和安详,也有人看到的是怀孕的妇人,甚至还有人研究出蒙娜丽莎正在患牙病,这就是艺术审美模糊性的典型表现。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也要把模糊思维的概念应用到作品设计中来,不能将设计的目标对象绝对化,不能把设计元素符号看成是绝对标准,这样才能使设计走出新天地,更富有宽泛的影响力。

6.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就是按想法之间的联系引导思维,使概念或形象接近或相连的思维方法,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外一种事物的心理现象。

联想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古代诗人曾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富有意境的精妙绝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就经常运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作出大量使人们惊叹的富于联想的梦境般的美妙作品。在艺术设计中联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设计师的联想能力越强,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7.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协调统一的思维过程。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的目的是创造新方法、开创新渠道、建立新理论,没有对问题的质疑就没有创新的根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总结,这是通过各种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新观点。在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要在设计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大胆的联想,尽情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各种思维的形式与方法综合运用,把创新性、独特性、审美性作为设计的基础,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四、艺术设计思维应把握的原则

1.注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提高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与记忆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知识信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丰富艺术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思维。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扩大视野,学习到更加广博的社会知识,增强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广泛、深刻、丰富的各种表象资料。

2.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艺术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将事物表象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艺术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发现新的形式与规律,使作品在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制作手段等多方面得到完美的配合,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具备善于总结的能力。要善于借鉴经验和理论,加强对视觉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将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符号传递给后人。艺术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各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

3.大胆设问、勇于挑战

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是提出新的看法与观点。没有质疑就不会促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因此要鼓励设计师对设计中的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完善。其次要锲而不舍,善于钻研。钻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在学习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4.广开思路、综合运用

视觉传达艺术思维注重开发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在运动中求变化”的灵活思维方式。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提倡标新立异,最大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人为本是艺术设计的重要设计原则,要使设计作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学会将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将设计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要让设计思维发挥出最大的魅力,这样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联系性更加紧密。艺术设计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思索和研究,要善于触类旁通,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地寻找设计思维,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视觉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宽泛化。因此,艺术设计的思维要善于掌握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要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中走出更加宽泛的艺术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巍.广告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5

论文内容摘要:现代设计的大环境中,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减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从具象到半抽象再到设计的过渡,是对同一物象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从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它的扩散性思维和多元化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也起着一定的影响。

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内的设计教育呈飞速发展趋势,社会经济需要设计教育的大步跟上,创造本土品牌需要设计教育合理结合传统设计教育与现代观感的设计教育。我们在赞叹速度带来的各种丰富便利时,也应该感受到面临的某些问题与困难,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在现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的全球环境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怎样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扬本土设计艺术,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设计领域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抛弃原有的艺术文化,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在学习西方设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发展国内设计艺术,在现代感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近些年来,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学院和学生为了尽快进行专业实践,专业设计课有提早进入低年级阶段班级的现象,这个调整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统装饰基础课程来说,相应地裁剪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会使设计思维的形成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工业设计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设计,也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多元化创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适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优秀设计。

一、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

传统装饰基础是对具体的物象中体悟,是对原有物象进行再创造,是连接具象与抽象设计的纽带,它既具有现实自然形态丰富的一面,又具有创作中形成的或繁琐或简洁的风格,把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有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在装饰基础的训练中,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抽象的变形,相应地拓宽设计思路,掌握具象事物的最重要特征,掌握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思维链接,运用现代的设计形式,进行图像化的形式设计,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具有人性化的一面。装饰基础课需要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如果缺少了从自然形态到创作这一环,相应地就减弱了对事物的深入观察。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也是在对具象事物的观察和形式构造的探索中创作,“牛”的系列形象展示了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可见,对自然形象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形式美感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传统无法跟上现代设计的思维,其实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在传统装饰艺术中也一样存在,清代的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其实就是构成艺术美。“一以当十”、“似与不似之间”,这些传统装饰基础中常用的手法一样用于现在的构成设计中。装饰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来源于生活,对设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西方简洁主义的艺术冲击,工业化产品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设计,设计是为市场和社会服务,和经济、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只讲究形式的设计难免让人感觉华丽的虚构,一个脱离了本土文化的设计无特色可言,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也无优势可言,装饰基础课程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熏陶,在设计教育中,我们现在不是寻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模式只会使设计的路子走得越来越窄,豪无创新的可能,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掌握基础设计步骤,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在加强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熟悉本国的传统艺术设计中比较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拓宽思路,一方面继续提升本国的传统设计,一方面在激烈竞争中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在《2007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中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二、装饰基础的多元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名词,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装饰基础课作为创作的基础训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各种材质的表现,对各种传统装饰艺术的多元化造型手法进行研究,在图形设计、色彩感觉、构图设想、材质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的可能,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意需要有这种发散性思维,这能启发在思考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到更切实的表现方式,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把握创新。

从图形设计上来说,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从现实物象中提炼、概括,是对物象经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在观察中寻找切入点,从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多元化的造型手法,作多方位的图形设计变形,这就要求对观察对象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进行剖析深入,再进行延展,激发联想,而创意行为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创意行为需要突破普通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有深入的观察,作多方位的思维,才能有合理的异于常人的创意。创意并非是无物可据,无形自来,创意行为的思维训练中,观察是创造性技法之一,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可言,创意的行为起始于设计的初步,装饰基础设计的这种仔细观察多方位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意的迸发。

从色彩感觉来说,装饰基础包括研究各种色彩对人类情感的作用,而各种场所、日用品、大到城市建筑色彩的整体规划,都同色彩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对色彩的喜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创意行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色彩感觉,那就忽略了人类的感情。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图形财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性色彩,这对掌握不同人群的色彩感情有着很好的探索。

构图设想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一环,装饰基础设计所涉及的图形中,无论对单独的图形还是绘于各种材质上组合的图形等,都对构图作了细致的考虑。在现阶段的装饰基础课程中,并非是要抱着原有的传统内容不放,而是力求在符合现代设计思维的创作中设想,所思考的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把传统的精华融合于现代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产业实现价值创新,分析具象造型艺术构图设想的三个必要环节——观察、研究自然;抽象、概括自然;引申、表现自然。这三个环节都是在发展的模式下进行,根据现有的内容通过构图设想进行新的思维来实现创新。

艺术的实用性是传统装饰艺术固有的内容,各种图形在材质应用上达到新的视觉感受。装饰基础设计来源于现实中的物象,通过一定的装饰手法对现有的物象进行设计变形,再通过各种材质表现,使图形在材质上达到观赏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对图形作适合于某种材质的考虑。装饰基础设计在材质应用的练习上对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也唯有在实用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在当今创意时代,具有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材质上的应用教学,无疑使装饰基础设计能够尝试更好地与现代产业接轨。通过装饰基础的模拟教学,把设计与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传统艺术产业的延伸,又可以为现有的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使创意产业成为可能。

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设计教育切实了解市场所需,只有跟市场结合,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闯出自己的市场,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我们的定位,传统的装饰艺术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使装饰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创意产业。

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关注美感设计,包括对生活形态的理解、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装饰基础设计是从生活形态中,通过观察事物内部外部结构,进行多种思维变化创作,它是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对同一物体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

当然传统装饰基础课从现代设计观中来看,思路上也有陈旧的一面,以往有重技法轻创新、重平面效果轻材质塑造等的现象,我们只有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大环境中完善装饰基础,才能让传统装饰艺术更上一个台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2001。

[2]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美术观察》,1998.8。

[3]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5。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设计创意 文化 汉字 艺术

设计活动本身是一种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而文化是这整个活动(设计师的创造活动,产品实体的表现形式,观者的感受)的传承者,或者说设计是文化与产品的沟通者。设计就是设计师与产品的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沟通元素。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了金字塔式的听说阶段,圆心结构的书写阶段,今天的文化是一种球体网状的无中心结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中国是有着璀璨文明史和众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支流汇集而成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特色元素非常丰富。而在这些众多的特色元素里,汉字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

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共同记录了人类古文明的痕迹。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唯有中国的汉字生生不息,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象形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实质上象形字在汉字中只占不到10%,但剩余的90%的汉字都是由这10%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汉字的起源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有各式各样的传说解释它的产生。其中的一个传说讲述了黄帝手下一位名叫仓颉的史官如何观察飞禽走兽的足迹。当他注意到每个动物的足迹都不同,而且具有可分辨性时,受到了启发,于是他把每个物体画成画,并简化了线条的数量。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被汉朝语言学家许慎称之为的象形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汉字只是指代对应事物的符号,然而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研究认为,汉字背后潜伏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甚至本能,汉字最初的字形和现在的字义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汉字的设计思想是既高妙又单纯的,汉字的结构方式也是丰富无比、无穷无尽且有法度可寻的。

汉字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它不仅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大大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拿甲骨文来说,它虽然只是上古时期的占卜之辞,但从占卜这一个窗口,大至祭祀、征伐,小至牙痛、耳鸣,都可以观察到:论天文,卜辞中有最早的日食记载;论农事,卜辞中有各种农作物资料;论田猎,卜辞中有当时中原地区种种野生动物的形象;论社会史,卜辞中有殷商时复杂的身份性称谓。在汉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中,汉字的造字形体在头衣、体衣、足衣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如冠、胄、裙、裘、衰、履等字的象形字。在汉字与饮食文化中,从烹饪与饮食方面来看,汉字起着重要的传承与记录作用。如六畜古时指马、牛、羊、鸡、犬、猪,六膳古时指牛、羊、鸡、犬、猪、鱼。古时主要粮食为黍、稻、麦、菽等,而主要蔬菜是菘、葵、芹。饪法有炮、燔、炙、蒸等,而烹具则有杯、盏、尊、爵、殇等。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记录着造字时代存在过的某些事物,而且记录着当时人们如何透过这些事物去表达某种含义的思维方式。

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无比丰富、构架无比完美、用途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同时,又使这些设计出来的“单元产品”具有无穷的联结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具有对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条件下的无限适应性。它是由只供平面设计用的点和线这样的造型元素,通过平面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按照人类社会某种共识的理念设计出来的。我们说汉字是出点线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几千年来汉字发展选择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汉字的设计思想揭示了平面设计的逻辑本质,并将其逻辑方式发展到与人类的活动能作最广泛完美的联络。

通过对平面造型产品――汉字的研究,现代的设计仍可以从汉字的设计思想中的得到借鉴和启发:1.对节奏和韵律的表现,通过对笔画结构的重复,扭曲,产生流畅的线条,形成了字体视觉造型上的节奏和律动。2.对称和平衡美的表现,体现了视觉上的均衡和完美。3.直线和弧线的对比表现,交相呼应,较好的突出了对比变化。4.汉字的造型思想与现代的标志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除了标志设计,无论是装饰、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应当充分发掘汉字中包含的中国哲学,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让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汉字文明是由汉字派生出来的众多相关产业,并制造出众多的文化产品市场,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经贸出口大国,贸易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国。随着由汉字文明所产生众多产业产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必将带动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就在无形之中,将中华的汉字文明随着汉字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而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前所未有的事物。汉字文化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汉字文化事业的培育与发展。

众多的以汉字书写的文明,是对于中国人的造就,也许在明天会进一步得到发展与辉煌,汉字那平面设计中所包含的精髓,也许正值得每一个设计师学习、继承与探索。我们永远为汉字设计而感神圣与自豪。

参考文献:

[1]柯可:《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

[2](美)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维等译,新华出版社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易传》;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形象设计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古代关于占卜的书籍,《易传》是对《易经》哲学思想的发挥。“《易传》扬弃了《易经》中关于巫术的内容,它借助于《易经》的框架,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1]65严谨地说,《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提出了阴阳辩证法的思想,对后来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在道家提出“言不尽意”命题之后,继续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这两个命题。《易传》中的“象”虽与现代艺术领域中的审美形象有区别,但也有紧密的联系,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通向艺术审美形象的道路,并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根本的创作原则,对中国各种艺术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根本就在《易传》。现代形象设计艺术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后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但是中国的形象设计艺术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服饰、人物造型、头饰、装饰等都有着自身的创作原则,深受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必然离不开《易传》思想的影响。对于现代的形象设计艺术来说,《易传》的思想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立象以尽意”命题的内涵

在《易传》之前,老子已提出揭示天地万物根本发展规律的“道”,但在老子看来,这个“道”却是不可言说的。在老子之后,《易传》进一步阐释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2]639这段话明确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这个命题,因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能够言说的对象,人们对“道”的把握只能于“心斋”“坐忘”中去领悟。语言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人们的领悟,但是对于表现宇宙、自然规律的神秘的“道”而言又显得不能“尽意”,为了将“道”的内涵使人明了又不失深邃,“圣人”采取的办法是“立象以尽意”,人们通过“象”可以充分体会到“道”所蕴含的深意,“这里的‘象’更具有无限大的容量,可以承载说不完道不尽的意”[3]49。“象”作为哲学范畴,最初是见于《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恍,恍兮惚兮,其中有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但老子提到的“象”是相对于“道”而言的,因此老子说“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易传》中的“象”,第一,指天地未“形”以前的原始状态,从这点说“象”是道的表现状态;第二,从认识论上讲,“象”出于“形”,有形才有象,才会渐渐衍生出我们所认识的形象;第三,“象”有模拟、象征之意。《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650“象”之命题是源于自然生命状态,是指生机勃勃的自然之“象”。在这个意义上,“象”是贯通天地万物的彰显自然和谐共存之“象”,因此,与“言”相比起来,“象”在表达圣人之意方面比“言”更为优越,可以想到《易传》提出“象”这个范畴的深层原因也在于此。

二、《易传》之象与现代形象设计之象的联系

《易经》中,有一些关于“象”的思想论述,但论述较为系统和深刻的则是在《易传》。《易传》中关于“象”的重要概念就是“观物取象”,其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是《易传》“象”论的思想纲要。关于“观物取象”也有三层意思。具体地讲,第一层是说明《易》象的来源,都是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并是对于宇宙自然的再现或表现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且“《易传》的观念,始于看但超越看,是一种心观即内心体验和感悟之观。”[4]“观物取相”第二层含义告诉我们“象”的产生是认识过程和创造过程的连贯,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感受,而后“取”就在“观”的基础上提炼、创造。第三层意思明确了“观物”所应采取的方式,“仰则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察感悟“象”不能思维固定地局限于某一个角度和某一孤立的对象,要远近高低全方位的“观物取象”。“观物取象”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像西方所主张的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观念,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在作画时采用视点游动的方式,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不是西方的透视的;在其他艺术创作时,内在精神表现为人的自我超越,由“象”体现出超出一般精神境界的内在意蕴,无法用语言言说的深沉意蕴,这十分切合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的创造,有时也常被现代艺术创作所借鉴。现代形象设计主要包括产品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方向,从整体上讲,主要是将设计、制造、产品品质,甚至社会服务功能等相结合的统一整体的形象。以产品整体形象为例,讲究的是产品在设计研发、创造、推广等连贯持续的过程中带给客户的视觉与品质相统一的表现形式。如美国的IBM电脑、机器人的领先技术等,给人的是科技的先进程度、极大的创造力及产品质量的保证。如今,在人们已经形成的品牌形象中,“宝马”车的形象似乎就是“德国”的形象,“iphone”一直是美国科技特点的象征,LouisVuitton服装代表着法国式华贵与浪漫等。现代形象设计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在《易传》中早就有所渗透,如“观象”与“取象”的精神,其将自然的物象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融合在一起,而“仰则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物取象观念则是中国特有的宇宙观,这种精神与法则,恰与形象设计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一致,观宇宙自然而所感于内心,从而在“融于自然之中”的情况下创造出“既具有超越精神又不脱感性物象的艺术形象。”[4]

三、《易传》美学思想对现代形象设计理念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易传》之辩证法为现代形象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原则

《易传》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观物取象”的命题以及深刻论述的辩证法的思想,这些对后世的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老子论“道”时,就已经提出了万物阴阳和谐运动的思想,《易传》更深刻论述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相互作用就是阴阳变化时而对抗时而统一的运动过程。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阴阳对应的柔与阴,二者相互统一称为和谐,在此观念的作用下,渐渐的,中国古典审美与艺术的总体审美分类呈现为壮美(阳刚之美)与优美“阴柔之美”,这也是中国所有艺术领域美的基础类型,可以说,中国古典艺术的各种多样风格基本上都是在阳刚与阴柔这两大风格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另外,《易传》的影响不仅限于对上述两大审美风格的区分,而是强调阴与阳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在此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一直追求壮美和优美的互相渗透或融合,追求刚柔相济的美。“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论画时讲究‘寓刚健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都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这种观点。”[1]64由此可以理解,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人物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越来越提倡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造型与人物气质和谐统一,这种精神与《易传》辩证法的原则不谋而合,或者说是《易传》的辩证法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原则,并持续至今。

(二)《易传》“通变”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艺术发展观并深刻影响着现代各类艺术

《易传》中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646它将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巧妙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这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中国历代的大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在追求作品中表现出灵动和生命之气,反对僵死的毫无变化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在现代企业标示形象设计、产品的形象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既体现出产品或企业特点,又富有灵动、生命的标识,一种动态的视觉传达设计,它会带给人不断变化之感、富有生气、朝气的精神面貌,诸如此类设计原则,我们都可以在《易传》的思想中找到,并通过它来指导我们现代的艺术设计。

四、结语

《易传》“象”的命题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由此引申而来的艺术

思想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影响深远。在《易传》之后,魏晋、唐代的大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不断对“象”的内涵进行丰富,对“象”进行理论的升华,但审美意象理论及其思维的形成根基却在《周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富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象思维,正是由《易传》孕育出来的中国哲学思维的最高形态或最高境界。”[3]52历代的思想家、艺术家往往从《易传》中寻找艺术创作的法则,《易传》的美学思想在中国艺术理论的领域内自然就树立了权威的地位。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对于现代形象设计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对《易传》的研究不断深入、应用逐步广泛,并且部分著名设计师将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相结合,探索中西融合的特色艺术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余卫国.《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J].周易研究,2006(6):45-52.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8

1、“形”之理解

据《新编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形”的总共有五种不同的解释:一、形状,样子,如图形;二、地势,如形胜;三、形体,如有形或无形;四、显露,表现,如喜怒不形于色;五、比较,对照,如相形见绌。这五种解释中,前面五种形是名词,后面两种是动词。我们对其的探讨,主要是取名词解释。

“形”字很早便出现于我国的古 文献 之中,

《荀子·天论》云:“形具而形生。”

《孙子兵法·虚实》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王充的《论衡·齐世》云:“形而且恶。”

很明显,古人所言说之形字的基本意思是形体,形状,人之容貌等,这些意思与今天我们对形探讨的解释颇为相近。

2、设计中“形”之要素:形象和形态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形的解读主要取形状,形体之意,在造型要素上,我将形分为形象之形和形态之形进行讨论。其原由是,一方面,我们一切产品设计的过程,都离不开对产品形态和形象的考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形象和形态乃一个产品的两个方面,即形和神。若能在设计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好形象和形态,对我们设计能力的提升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对形象和形态进行详细的解读。

1 解读“形象”

在古文献中,“形”和“象”最早是分开使用的,如《易传》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此情境中,“形”似乎更具体,“象”似乎更为抽象。让人觉得,形象地本意是具体的“形”和抽象的“象”的对立统一。

“形”,“象”二字合为“形象”,最早见于《尚书·诰命》的疏注中,说道殷王武丁梦见天帝送给他一个助手,于是回忆梦中之所见,令百工“刻其形象 ”,“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去民间寻找。《周礼·天官·司会注》在解释地契版图时,明确写到“图,土地形象,田地广狭”;“土地之图,有其形象,即是民之田地广狭多少,皆在图中。”这里“形象”的基本意思是人之相貌,物之形状。

综上所述,“形象”一词在 历史 文献中的生存状态,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当指人,物之相貌形状;其次是指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最后,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正如恒谭《新论·形神》云:“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亦不能复其火也。”也即形象乃是形神关系也。

历史在 发展 ,社会在进步,形象地含义也在与时俱变, 现代 许多学者已对“形象”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界定,这对我们今天我们更 科学 ,更合理准确的界定我们观念中的“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现代汉语词典》(1978)将形象定义为“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显然,这些相当“经典”的定义已与当代“ 企业 形象 ”,“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等的含义有点出入。 英文 中的“image”一词和中文的形象一词可以大体对应。西方学者科特勒(philip kotler ,1997)认为,形象就是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

陶淑艳,殷雅平(2002)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象可以有不同的涵义[1]。比如,在文学 艺术 中,指文学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提炼、改造和加工素材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有艺术美丽的图画。

罗长海先生(2002)从 哲学 的层面将“形象”的含义解析为五个层次,即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2]。个体形象是指人之相貌,物之形状;类形象是指同类事物的与本质相一致的感觉表象;组织形象是指组织的象征特性;艺术形象是指符合理想和理念要求的感性表象;创造形象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

张毓强先生从传播学的角度认为,形象是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经过大脑形成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的输出[3]。形象地源本体是物质世界,没有物质的本源,形象就无从谈起。物质的运动变化产生信息,这是形象的“源像”,也就是形象的次级本体,信息实质上就是“形象”中的“形”;源像是客观存在的,是唯一的,但是具有不可描述性。作为物质运动及其表征的信息进入传输领域之后,必须有一定的中介,于是符号介入近来了。于是形象在此便起着符号的作用。

我的观点和张毓强先生的观点较为相似,我认为,形象是产生具体的概念,传达信息的主体,人们通过物体的形象来认识事物本身,在心目中留有原有物体的形象。形象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记忆、识别、传达和储存等认知的内容,这有点像文字的功能。远古时代,人们就是通过动植物的形象来进行日常记录的,这便使最早的文字,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较为完整的文字系统。

2 解读“形态”

与形象相对而言,形态是构成视觉审美联想的抽象因素,在人类感知上表现为力度、速度、节奏等,其更多的给人以情感的联想和审美的。形态在设计中是情感呼起和产生美感的直接原因,对生命形态的借用,设计师情感在产品中的 自然 反应或文化传统的体现,使“形”的意味由此产生。

设计物品的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造型能力的表现和反应,是对“形”的认识后构想[4]。造物与造型能力是紧密相连的,造“形”的要素是形态。从理论上,形态可以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两种。“现实形态”是在我们经验体系中能够被实际看到和触到的形;“概念形态”是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的形。

现实的形态进而可以分为 自然 形态和人为形态。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之间有互为转化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概念形态可以转化为现实形态,如一个设想,一种构思,通过设计表现和制作,而具体呈现为可以观看的实体的形。概念形态是不能直接被知觉的,它要能够被知觉,就必须转化为可见形态,即通过视觉符号的方法呈现出来。在专业研究中,概念形态是现实形态舍去种种属性之后剩下来的形式,是现实形态的构成元素和初步表现。因此,概念形态作为设计的表达语言,对于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产生新的现实形态的中介环节。

现实形态具有与概念形态不同的中要性。在设计中,人们一方面创造着物——现实形态,而且对照着作为自然的现实形态,去表现它,去摹仿它,去利用它,从而创造出新的人工的现实形态。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设计师,自然形态是设计造型的优秀原形,在人类设计史和 艺术 史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我国古代先民的陶器,青铜器造型大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形态。由于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合理性和美观性,使我们在摹拟自然形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型经验,进而能按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无数的新的人工形态,即根据生活需要而设计。在 现代 设计中,模拟自然形态的设计 发展 成一种专门的仿生学,它不仅在形态意义上仿生,而且在生理物理等内在结构上仿生,仿生设计成为当今设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形态的仿生仍然是设计的主要方面。

自然形态是经过若干万年的缓慢发展而形成的,其形态的变化也非常缓慢,人为形态的变化越来越快,现代几乎可以说日新月异了。形态与我们的设计具有了重要的关系,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去创造和设计使人感到美好和愉悦的形和形体,对于设计而言就不仅仅是创立一个新的形态,而根本意义上则是创造人类新的生活伴侣和培养创建人类性的生活方式、感知方式。人类对形态的感知和掌握经历了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的历程,人类如今发达的造物能力和对形态的认识正是上百年的实践劳作所获得的回报。

3、 设计的“形”之有效性:形的特性

3.1 形受消费者主观感受的影响

产品所具有的形象是要受消费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等因素影响的,消费者的评价观点对产品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产品设计过程所塑立的产品形象具有他主性、他为性、他控性的特点[5]。

首先是他主性。消费者或者使用者是产品形象的评价者,产品所塑造的形象只有在使用者那里获得评价和认同才有意义。产品的形象塑造不是盲目进行设计的,而是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为基础,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和生活方式贯穿于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设计师只有把握好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才能恰如其分的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来。所以产品设计既具有设计师自主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费者主导性的一面,即他主性。

其次是他为性,也叫为他性。产品的形象设计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利益。

再次是他控性。虽然产品的形象塑造具有自控性和自主性,但是,这种自控能力无论如何强大,也不能摆脱消费者需求的约束。设计师只有在掌握好消费者需求状况的前提下,通过控制自己的主观意识,使设计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满足自己的设计风格。如果无视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师所创造的产品形象将不可能会成功。

2 形的客观实在性

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活动,研究的是人,创造的是物,无论其研究的还是其创造的都是可见的。形态是设计师特有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通过形态将人们想要的而又说不出来的产品表现出来。它是设计活动最终的物化的结果,是深层的设计思想客观、真实的体现。形是沟通的平台,信息的载体,产品的优良的内部机能、独特的使用方式都将通过外部形态得以充分的外在化。对于无色无味的空气而言,我们无法感知,但是我们能清楚地感知山野中飘零的落花,能感知夕阳中黛青的远山,能感知如血的夕阳等有形的实体。正是由于形态的真实性,人们才会避开虚幻的理念而直奔清晰的形态,才能与设计师一起围绕具体的形态在同一认知层面上去探讨尚处在混沌状态的新产品,并且最终达成共识。形态存在于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或缺。

3 形的可塑性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9

1、“形”之理解

据《新编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形”的总共有五种不同的解释:一、形状,样子,如图形;二、地势,如形胜;三、形体,如有形或无形;四、显露,表现,如喜怒不形于色;五、比较,对照,如相形见绌。这五种解释中,前面五种形是名词,后面两种是动词。我们对其的探讨,主要是取名词解释。

“形”字很早便出现于我国的古文献之中,

《荀子·天论》云:“形具而形生。”

《孙子兵法·虚实》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王充的《论衡·齐世》云:“形而且恶。”

很明显,古人所言说之形字的基本意思是形体,形状,人之容貌等,这些意思与今天我们对形探讨的解释颇为相近。

2、设计中“形”之要素:形象和形态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形的解读主要取形状,形体之意,在造型要素上,我将形分为形象之形和形态之形进行讨论。其原由是,一方面,我们一切产品设计的过程,都离不开对产品形态和形象的考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形象和形态乃一个产品的两个方面,即形和神。若能在设计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好形象和形态,对我们设计能力的提升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对形象和形态进行详细的解读。

1 解读“形象”

在古文献中,“形”和“象”最早是分开使用的,如《易传》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此情境中,“形”似乎更具体,“象”似乎更为抽象。让人觉得,形象地本意是具体的“形”和抽象的“象”的对立统一。

“形”,“象”二字合为“形象”,最早见于《尚书·诰命》的疏注中,说道殷王武丁梦见天帝送给他一个助手,于是回忆梦中之所见,令百工“刻其形象 ”,“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去民间寻找。《周礼·天官·司会注》在解释地契版图时,明确写到“图,土地形象,田地广狭”;“土地之图,有其形象,即是民之田地广狭多少,皆在图中。”这里“形象”的基本意思是人之相貌,物之形状。

综上所述,“形象”一词在历史文献中的生存状态,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当指人,物之相貌形状;其次是指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最后,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正如恒谭《新论·形神》云:“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亦不能复其火也。”也即形象乃是形神关系也。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形象地含义也在与时俱变,现代许多学者已对“形象”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界定,这对我们今天我们更科学,更合理准确的界定我们观念中的“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现代汉语词典》(1978)将形象定义为“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显然,这些相当“经典”的定义已与当代“企业形象 ”,“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等的含义有点出入。英文中的“image”一词和中文的形象一词可以大体对应。西方学者科特勒(philip kotler ,1997)认为,形象就是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

陶淑艳,殷雅平(2002)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象可以有不同的涵义[1]。比如,在文学艺术中,指文学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提炼、改造和加工素材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有艺术美丽的图画。

罗长海先生(2002)从哲学的层面将“形象”的含义解析为五个层次,即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2]。个体形象是指人之相貌,物之形状;类形象是指同类事物的与本质相一致的感觉表象;组织形象是指组织的象征特性;艺术形象是指符合理想和理念要求的感性表象;创造形象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

张毓强先生从传播学的角度认为,形象是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经过大脑形成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的输出[3]。形象地源本体是物质世界,没有物质的本源,形象就无从谈起。物质的运动变化产生信息,这是形象的“源像”,也就是形象的次级本体,信息实质上就是“形象”中的“形”;源像是客观存在的,是唯一的,但是具有不可描述性。作为物质运动及其表征的信息进入传输领域之后,必须有一定的中介,于是符号介入近来了。于是形象在此便起着符号的作用。

我的观点和张毓强先生的观点较为相似,我认为,形象是产生具体的概念,传达信息的主体,人们通过物体的形象来认识事物本身,在心目中留有原有物体的形象。形象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记忆、识别、传达和储存等认知的内容,这有点像文字的功能。远古时代,人们就是通过动植物的形象来进行日常记录的,这便使最早的文字,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较为完整的文字系统。

2 解读“形态”

与形象相对而言,形态是构成视觉审美联想的抽象因素,在人类感知上表现为力度、速度、节奏等,其更多的给人以情感的联想和审美的快感。形态在设计中是情感呼起和产生美感的直接原因,对生命形态的借用,设计师情感在产品中的自然反应或文化传统的体现,使“形”的意味由此产生。 设计物品的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造型能力的表现和反应,是对“形”的认识后构想[4]。造物与造型能力是紧密相连的,造“形”的要素是形态。从理论上,形态可以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两种。“现实形态”是在我们经验体系中能够被实际看到和触到的形;“概念形态”是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的形。

现实的形态进而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之间有互为转化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概念形态可以转化为现实形态,如一个设想,一种构思,通过设计表现和制作,而具体呈现为可以观看的实体的形。概念形态是不能直接被知觉的,它要能够被知觉,就必须转化为可见形态,即通过视觉符号的方法呈现出来。在专业研究中,概念形态是现实形态舍去种种属性之后剩下来的形式,是现实形态的构成元素和初步表现。因此,概念形态作为设计的表达语言,对于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产生新的现实形态的中介环节。

现实形态具有与概念形态不同的中要性。在设计中,人们一方面创造着物——现实形态,而且对照着作为自然的现实形态,去表现它,去摹仿它,去利用它,从而创造出新的人工的现实形态。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设计师,自然形态是设计造型的优秀原形,在人类设计史和艺术史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我国古代先民的陶器,青铜器造型大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形态。由于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合理性和美观性,使我们在摹拟自然形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型经验,进而能按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无数的新的人工形态,即根据生活需要而设计。在现代设计中,模拟自然形态的设计发展成一种专门的仿生学,它不仅在形态意义上仿生,而且在生理物理等内在结构上仿生,仿生设计成为当今设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形态的仿生仍然是设计的主要方面。

自然形态是经过若干万年的缓慢发展而形成的,其形态的变化也非常缓慢,人为形态的变化越来越快,现代几乎可以说日新月异了。形态与我们的设计具有了重要的关系,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去创造和设计使人感到美好和愉悦的形和形体,对于设计而言就不仅仅是创立一个新的形态,而根本意义上则是创造人类新的生活伴侣和培养创建人类性的生活方式、感知方式。人类对形态的感知和掌握经历了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的历程,人类如今发达的造物能力和对形态的认识正是上百年的实践劳作所获得的回报。

3、 设计的“形”之有效性:形的特性

3.1 形受消费者主观感受的影响

产品所具有的形象是要受消费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等因素影响的,消费者的评价观点对产品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产品设计过程所塑立的产品形象具有他主性、他为性、他控性的特点[5]。

首先是他主性。消费者或者使用者是产品形象的评价者,产品所塑造的形象只有在使用者那里获得评价和认同才有意义。产品的形象塑造不是盲目进行设计的,而是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为基础,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和生活方式贯穿于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设计师只有把握好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才能恰如其分的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来。所以产品设计既具有设计师自主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费者主导性的一面,即他主性。

其次是他为性,也叫为他性。产品的形象设计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利益。

再次是他控性。虽然产品的形象塑造具有自控性和自主性,但是,这种自控能力无论如何强大,也不能摆脱消费者需求的约束。设计师只有在掌握好消费者需求状况的前提下,通过控制自己的主观意识,使设计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满足自己的设计风格。如果无视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师所创造的产品形象将不可能会成功。

2 形的客观实在性

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活动,研究的是人,创造的是物,无论其研究的还是其创造的都是可见的。形态是设计师特有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通过形态将人们想要的而又说不出来的产品表现出来。它是设计活动最终的物化的结果,是深层的设计思想客观、真实的体现。形是沟通的平台,信息的载体,产品的优良的内部机能、独特的使用方式都将通过外部形态得以充分的外在化。对于无色无味的空气而言,我们无法感知,但是我们能清楚地感知山野中飘零的落花,能感知夕阳中黛青的远山,能感知如血的夕阳等有形的实体。正是由于形态的真实性,人们才会避开虚幻的理念而直奔清晰的形态,才能与设计师一起围绕具体的形态在同一认知层面上去探讨尚处在混沌状态的新产品,并且最终达成共识。形态存在于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或缺。

3 形的可塑性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对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管是在政治、商业、时尚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对自身外在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要求高等院校该专业的教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更加重视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恰当适宜的教学步骤,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

1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概述

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有专业化妆基础、服装立体裁剪、舞台发型基础、舞台化妆造型、整体造型设计、初级美容技巧、形象设计色彩诊断、美甲、服装服饰搭配、色彩、造型设计以及素描等。强调利用视觉元素造成优选。[1]总体来说,该课程突出体现如下几个特色:流行性和时尚性,需在把握设计原则和掌握流行趋势中实现平衡,在避免缺少人物个性美的同时兼具时尚元素。直观性,形象设计是一门形象再现的视觉艺术,通过体态、服装、化妆、发型、语言等来反应形象内在的东西,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效契合。个性化,作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兴设计学科,人物形象设计要能够展示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东西,充分调动个人的一切因素进行合理搭配,需要找准最适合个性定位的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也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需着力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初步探讨。

2 信息技术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1 强化计算辅助设计教学

结合对该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人物形象设计,更能有效提升设计效果。相对来说,很多学校受自身硬件水平以及学生师资综合实力的限制,导致在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步也相对较晚,还有很长的路程要去努力。结合该课程“实用、实际、实践”的培养要求及专业技能培养需要来看[2],在新形势下,该课程也更应突出对学生信息技术和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对专业性软件的应用,如二维软件中的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以及三维软件中的Maya、3D MAX等。在讲解人物设计的时候课堂上面的所要教的很多内容,都是要转化成实物来演示、讲解。那如果是按照之前的教学方法来进行,45分钟的课,就只能对一个模特的整体形象设计,从中还要穿插很多的知识信息,如此一来就会花掉很长时间。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规定的课堂里,提供出更多新鲜的、可靠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所需的各类信息,让课堂的信息量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人物形象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益和质量,这是提高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2.2 利用多媒体实现资源多样化

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常常采用以教师讲解、示范作业作为主要手段,大多是图像的变化、技法能力的传授和形象的想象,有时还会采用模特展示、幻灯片放映等手段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但视觉的美感、创意的新奇以及意境的表现,并不是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讲得清、说得透的,人物形象设计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工具引入其中,则可利用计算机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有机组合到一起,将视觉符号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立体形式,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得以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将各种信息知识形象生动的传播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初始设计意念在电脑的帮助下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组合,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3],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很多内容要演化成实物来演示、讲解,各种大量信息的穿插使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为继,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将海量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留下更多的讨论与交流时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技能设计。

2.3 利用互联网,拓展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