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新闻稿十篇

时间:2023-03-27 12:04:01

人物专访新闻稿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1

模糊新闻要素情形种种

一个新闻事实只有一个真相,但揭示真相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直接表达,有的需要曲径通幽,有的则需要多种资源的整合,在对比、论证中廓清真相。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来逼近真相,都需要让新闻要素说话。一旦要素模糊了,探寻真相的道路就会变得南辕北辙,甚至会虚化真相,误导读者。

新闻稿件中经常出现的模糊新闻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时间模糊

时间在新闻表达中是第一基本要素,这是区别新闻与旧闻最直观的标志。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一则模糊了时间的新闻,无法判断新闻事实存在的明确时空界限,属于无效信息。

最常见的有“近日”、“连日来”、“X月上旬”、“上周”等模糊时间表达的运用。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踩进同一条河流。”新闻事实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近日”这个模糊的时空界限内,新闻事实前后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也承认事实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也承认新闻事实发生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但在一次性呈现事实时,通过模糊的方法把时空界限刻意拉长,用曾经的事实代替已经发生的变化,或最新事实,这显然不符合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

地点模糊

一个新闻事实总有它确定的发生地,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但不管情况如何,事实发生在何地必须是明确的。

常见的地点模糊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地点外延过大,以一个宽泛地理概念代替具体地点。如原本发生在浙江江山某乡某村的一件事,笼统地称发生在江山。二是地点表达过于专业,给读者造成模糊感。如发生在杭金衢高速公路上的一起车祸,具体地点在龙游方向K56+10公里处,这样的表达过于专业,一般读者难以看懂,不如说明这个路段具体是什么镇什么村更来得直观。三是同一新闻中出现多个地点,且联系勉强。有一则稿子讲的是龙游石佛发生一起火灾,为强调火灾发生后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记者将这起火灾与离开十几里远的一个文保单位受到威胁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纯粹是记者个人的主观判断,但给不知情的读者却造成了一种误导,误认为火灾发生地离文保单位很近。

人物模糊

人是新闻事实中活的主体,新闻因人而生动。人物的确定性是新闻事实确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平常稿件编辑中,常见张某、李某的称呼。当然在表达某些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等方面的稿件时,作这样技术性处理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排除这些方面的考虑,因记者采访不深入,或者材料掌握不全而人为地模糊新闻人物,那就不应该了。

常见的新闻人物模糊的情形有如下几种:一是以辈份称呼代替人物,如张大妈、李大爷等;二是以职务称呼代替人物,如张总、李主任等;三是泛指称呼代替人物,如业内人士、专业人士、民警、单位负责人等。这些不确定性情形影响读者对事实的认可度,实际情况可能是采访对象根本不存在,是记者个人在自言自语。

事件模糊

事件是新闻稿件的主体部分。事件经过表述清楚是新闻采写最基本的要求。事件经过表述模糊了,整个新闻稿件等于是一笔糊涂账。

事件要素模糊主要表现在:一是该突出的细节不突出,导致读者对事件整体把握不够全面。二是采用旁证复述事实时,证人闪烁其词,或者不用真名实姓,内容没有细节,概括性语言多,明显给人不可信的感觉。三是数字表达不够确切。尤其是涉及死亡、标准、计量等需要非常准确的数字时,却用了“大概”、“左右”、“约”等,导致读者在阅读新闻时,无法获得确定性认识。四是材料不够想象凑,或者用空洞的感情抒发来凑。对于这些材料,读者是信还是不信?

原因模糊

任何一个事实都有矛盾冲突,其中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理清这些因果关系应该是事件叙述、还原真相的最关键部分。回避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对接错位或不成立等都是导致因果关系模糊的原因。最典型的是用“可能”、“猜测”、“估计”等模糊词汇来表达因果关系。

要素模糊的根源在于作风

新闻前辈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通俗地讲,采访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事实、证据、要素的过程。要素模糊只能说明一点,记者结束采访后,对某些组织稿件所需要的事实、证据和要素心中无数,认识模糊,但又必不可少,情急之下,只能采用模糊的方法来掩盖,以求瞒天过海。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借口时效,虚拟由头。新闻线索获得不及时,或者没有深入采访,在写稿时,为追求所谓的时效性,将新闻由头的时效给予模糊。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技术处理,但仔细深究,问题还是出在采访的作风上。记者没有通过深入采访,找到一个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最新的新闻由头,而以模糊手法应付了事。

根据笔者平时的采编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主题先行,生拉硬搬材料。如此堆砌而成的新闻稿件往往有主题,但材料缺乏新鲜度,为追求表面上的时效性,不到现实中寻找鲜活的材料,而是大胆地编造、策划新闻由头,但又做贼心虚,所以只能含糊其词,生怕露出马脚。二是抄袭采访单位提供的材料,不作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任由采访单位领导道听途说,就草草设计新闻由头,但又心中无数,于是就采取了模糊的表现手法。三是稿件积压,不作新的补充采访,编辑擅自将时间虚化,以掩盖时效差的漏洞。

2.电话采访,不到现场。对记者职业有句非常感性的描述:“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没看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记者永远在追逐新闻的路上,永远在事实发生的现场。这既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最起码的工作作风。

但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日益发达,尤其是网络作为一种通讯方式,越来越多地介入学习、生活、工作,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精神出现了蜕变。不到现场,通过电话采访、网络采访被不少年轻采编人员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采访方式至少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是记者只听到对方说,却没有看到和感受到的现场细节。这样的新闻稿件比比皆是,整篇文章只有对话,没有一个现场描写,没有一个记者观察到的人物细节,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给人一种看不清楚的模糊感。二是电话或网络采访都是一种虚拟的采访方式,对方所言所行的真实性本身就值得考量,更不用说新闻稿件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了。概括性语言偏多,有些细节过于娇情。有的采访对象可以在电话或网络上与记者声泪俱下地畅谈他的苦难,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这样的例子,在衢州晚报《温暖在线》专栏稿件中就遇见过好几次,让我们的采编人员好不尴尬。三是记者不到现场所得的稿件,模式一致,行文格式化,没有记者调查分析的内容,说不清的地方,就简单地用一句“有关方面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含糊其词地给予搪塞。

3.过于自信,缺乏验证。记者需要独立思考,但要言之有据。有些“据”还应该反复验证,过于自信而缺乏必要验证说出的话,会误导读者。对新闻事实内部的因果关系分析,需要记者根据事实作出独立分析和判断,但任何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都是复杂的,多层面的,主观武断,就会闹笑话。

笔者曾编发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一对江山父子到衢州买皮卡,选中后,父亲下车付钱。儿子闲着没事,就上车拧开车门,发动汽车。谁知汽车后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蹲在车后的父亲活活压死。记者在稿件中认为,车商在没有正式移交车子前,没将停放在门口的车子拉起手刹,并拔出车钥匙,才导致这起车祸的发生,车商应该负责任。在编稿时,编辑提出疑问:一是即使车子没拉手刹,发动后在平地上如果没有挂档,也不会后退;二是车子是直接从车行里开出来的,理应是前进档,车商不可能在熄火后又挂进后退档,这是最基本的习惯。排除这两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是没有学过驾驶的出事者之子,坐进驾驶室后,误将档位挂进后退档,并打开电门,导致车子后退,压死父亲,因此车商应该是没责任的。记者作了进一步调查后,认定编辑的判断是正确的。记者的过于自信,盲目判断,不但会搅乱事实的本来面目,还让读者看后不知所云。

4.拉网小调,冒充专家。在某些涉及需要专家发言的稿件中,记者过度依赖“百度”,虽然稿件中是借专家之口在说事,实际上是网络在说,甚至记者本人在冒充专家自言自语。

简单搬用“拉网小调”风险极大。风险之一是科学在发展,世事在变化,很多专业的说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百度”观点不一定是最新观点,一旦采用,就会文不对题,文不对事。风险之二是不同专家针对同一事实,可能会发表不同的个人意见,有的甚至可能失之偏颇。风险之三是网络的开放性、个性化,决定了信息的可信度很低,有的甚至是错误信息。风险之四是“百度”而来的外地专家的观点,是针对当地事实发表的意见和建议,不一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衢州晚报房地产版曾采用了一则从网上摘录的稿件,一位外地专家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而且是早几年前发表的观点,结果此稿与一则本地的房地产行情分析稿件相配刊发,读者看后,反响十分强烈,认为是一种混淆视听的导向。这在涉及疫情、市场、政策等的此类稿件时,更要慎之又慎。

5.主观臆断,媒体审判。新闻理论界有人把“结果如何”也看作是新闻的要素之一。但结果的判断应该是依据事实本身的因果关系,而不是记者的主观臆断。这在一些灾难性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记者不是法官,新闻不是判决书。新闻要以事实说话,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整合采访所得的材料,理清事实内在的逻辑,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记者要有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事实材料不足,作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片面的结论,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

用专业主义的态度对待新闻要素

有亲和力、可读性的新闻需要讲故事,但不是编故事,更不是戏说事实,需要采编人员有一种专业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出现在新闻稿件中的要素,力戒因模糊要素的运用而虚化真相、假化真相,最后导致失真、失准、失实新闻的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认为:“记者只有说不出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如果必须说假话,也绝不擅自编造。”新闻要素也是记者说话的内容之一,模糊新闻要素的背后动机就是记者主动说假话,这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

在新闻实践中,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明知真相,但无法用真话给予揭露。于是,模糊手法被广泛运用。面对这种矛盾的选择,笔者认为要讲究技巧。首先,记者要充分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吃准每一个新闻要素。这是记者理直气壮地说出真话的前提。当采访受阻时,应该通过迂回的方法,力戒主观想象和猜测。其次,要分类处理新闻稿件。对可以公开发表的坚决公开,对不宜公开发表的,绝不能拿原则作交易,模糊新闻要素以求得公开发表。对后一类新闻稿件可以通过舆情、内参、评论等形式和渠道给予传播。再次,将评论与事实绝对分开。新闻就是记录事实,选择事实的过程就是新闻说话、表达观点的过程。如果觉得有些观点还需要再作深度表达,可以借用专家、业内人士之口,也可以通过配发言论来传递。但两者要绝对分开,同时必须真名实姓,不可模糊。

记者永远在现场。避免要素模糊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记者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并且要拉大采访的面,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尽可能地将采访的触角涉及与新闻事实、现场相关联的每一个角落、人物和细节。笔者的体会是,记者触及的面越广,在写稿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角度就会越多,可供说话的事实就会越扎实,出新的可能性越大。

当然,新闻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现场的情况会随新闻事实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二是一个新闻事实的发生,可能只有一个现场,也可能有多个现场。记者深入现场,就必须根据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采访的进程和角度。记者深入现场才有准确的路径,才有可能全面、客观地掌握材料,才能避免在写稿过程中出现因材料不够而模糊要素的情况发生。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2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也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实习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社会实践面,也提高了我的新闻采编能力。

我曾在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当过记者,抱着满腔热血进到实习单位,我渴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最大可能的学到最多的知识。自己在工作中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我来说,采访中的记录是很重要的。这次实习我不仅参与了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我们的记者就站在本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例如采写会议新闻的主要流程是:告知采访内容--参加会议--拍摄会议画面--写新闻稿--后期制作--局长审核,通过后才能播出。还有采访人物,访前准备和采访计划是一个采访进行前不能不重视的部分。无论是哪个记者前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我们和采访对象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才有可能挖到独家和更深层次的报道。短短的一条新闻却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每个成功都来之不易。另外,在报道中,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

通过实习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领悟这些经验,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确定写好了才能交给主任审。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主任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第四,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第五,摆好心态非常重要。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实习中也破除了电视台的神秘感,使我熟悉了新闻采编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了解到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

我也深知,专业不对口存在着很大的弱势,但是我抓住三个月实习的机会,认真查看新闻采访写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前辈们的新闻稿件,琢磨林局的文章改法,认真记录领导教我的学习经验。每个领导都有几句对我影响很深的教导。

主任:教我新闻要懂得找新闻眼,要在新闻中发现亮点、找准切入点,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口播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适当留点悬念吸引观众留意。提炼语句很重要,有时几句话可以用一句概括就要概括,避免文章嗦,文章逻辑性很重要,不然就很难一气呵成。在采访别人时,注意语气和言辞上的用法,做到衔接自然得当。

马大姐:告诉我写文章要交代清楚背景,采访一个人物,不能泛泛而谈,要抓住他的一个最特殊的角色进行报道,这样新闻才有价值。

林局:说新闻是现在进行时,注意时态的用法,记者采访的镜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注意“了”这个字眼的用法。记者要跟随采访者的镜头走路,实地体验,站在观众的角度问问题,新闻是给别人看的,拍摄的镜头和语言要有表现力。写会议新闻时不是任何会议都是一个模版和框架,有时要从社会新闻角度出发。新闻是非常严谨的,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和真实性。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渐渐学会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评论和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 采访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6-03

随着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中进行真实的操作,符合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到教师欢迎。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业务实践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进行实际的体育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这些工作能力都将是成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成效显著,运用领域正从理工科不断向各个学科拓展。而通过笔者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运用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能够较好的契合新闻媒体的业务模式,给予学生新闻实战经历。因此,不但能结合职业教育趋势,也能紧扣新闻行业运行格局,势必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虽然文字功底不高,但是思维活跃,胆子大,并有吃苦精神。在笔者3年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通常喜欢操作,对理论却“懒得学”,教师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常常会不耐烦,甚至厌学,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项目,改变传统“先学后做”的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再学”,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领悟知识,掌握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项目设计中,首先要以职业能力为主体,体现“背包记者”的培养方案。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方面内容,既有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内容,又增加平面设计和网络新闻的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分学期配备不同专长的教师,将能促使学生扩展知识视野,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更胜任当今媒介融合的形势。如表1:

表1 课程项目种类列表

序号 教学项目(各章)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项目2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3

项目3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4

总 计 90

设计思路的其次,就是引入新闻行业模式,建立起生产新闻的“作坊”,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及“先学采访后学写作”的模式,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将新闻业务工作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实践新闻业务流程。具体思路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贯穿课程的项目,项目既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又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业务,它与媒体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并能最终“生产新闻”。如表2:

表2 课程项目设计举例

序号 教学项目名称 项目步骤 媒体相应业务流程 教学时数 理论知识点 技能知识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1-1 布置任务、确定分组 分工 4 1.新闻敏感;

2.新闻点。 会观察、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 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

1-2制定采访计划 策划 4 信源与采访。 能制定新闻采访计划。 头脑风暴法 、分组讨论法

1-3完善采访计划 2 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会做采访准备。

1-4实施采写 采写 10 1.新闻写作要领;2.新闻稿件结构。 能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 现场教学法

1-5报纸编辑 编辑与审稿 4 新闻选稿与编辑。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编辑。 情景模拟教学法

1-6报纸排版 排版与

出版 4 报纸的排版。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排版。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1-7作品评估验收 稿件

评分 4 1.稿件评判原则;

2.纸媒新闻采写要点。 能评判各类新闻的优劣。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最后,为了符合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思路还要体现体育特色。尤其在项目设计中,要以体育为中心,既体现校内体育新闻,又有校外体育大事。如表2举例的课程项目“办《南宁体育观察报》”中,笔者将报纸分为4个版块,分别是体育要闻版、体育教育版、赛事热点版和体育培训与活动版。鼓励学生多与在区直体育管理部门挂职的教师,及挂靠学校的省级体育机构、学校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多到校内校外观察,积极寻找体育新闻线索,从心理上转化成一名体育记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途径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但项目要仿真,程序也要仿真。实践项目时,学生必须分工合作,以真实感受新闻媒体中的“采写分工”模式。如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中,笔者实施的途径主要是引进报纸媒体中的“跑线”原则,学生以自愿原则选择自己擅长和熟悉的“线”,专做这条线的新闻,并根据“线”所在的版面来分组。如表3:

表3 分配模式举例

序号 跑线分配 小组

1 自治区体育局、学校宣传部等 体育要闻版小组

2 学校教务处、各系等 体育教育版小组

3 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区社体中心等 赛事热点版小组

4 广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广西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站等校内各级各类挂靠机构 体育培训与活动版小组

在项目实践中,将学生按跑线分组,不但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是一名体育行业记者,还能让学生了解媒体中记者的工作模式,并能提高学生报道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践步骤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来上。笔者将课程具体安排如表4:

表4 教学安排与时数分配表

序号 教学项目(内容)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1 体育新闻采写基本知识学习 10 1

2 进行校运会新闻采写 6

3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4 体育行业新闻报道采写知识及练习(1.体育人物专访2.体育会议新闻) 12 3

5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6 体育新闻特稿采写知识及练习 10 4

7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总 计 128

从表4可知,新闻采写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将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从第二学期开始,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引入项目教学法后,依然要对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和回顾,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资料查找,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安排上,具体分为7个步骤进行,分别是:布置任务、确定分组、制定计划、完善计划、现场采写、制作出版、总结评价。

还是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举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布置任务。展示相关案例,介绍任务情况及重要知识点,并布置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等作业。

第二步:确定分组。根据教师所给版面,学生按“跑线”点进行自行选择,由教师进行调剂,确保每个版面均有2、3名学生。每个版面是一个小组,设1名小组长。

第三步:制定计划。各小组召开新闻策划会,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报道主题和任务分工,并开始寻找新闻线索,制定采访方案。

第四步:完善计划。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召开报题会。教师听取各小组组长报告新闻线索、采访计划和分工情况,并对各组提出建议与意见。各组完善计划,并做好采访前准备。

第五步:现场采写。各组进行现场新闻采访和写作,教师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按质按量完成作品。

第六步:制作出版。召开排版会,各组组长向教师和全体与会人员推介本组采写出来的稿件。教师与各组组长共同确定使用哪些稿件,如何修改、如何排版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第七步:评估验收。以评稿会的形式,邀请学校新闻行业的外聘教师1名,校内新闻专业专任教师1名,与任课教师及各组组长一起,评选出优稿,并总结各稿件撰写及报纸排版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步骤,并结合分版跑线、报题会、排版会、评稿会等新闻行业中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他们不但自主选择,还自主完成、自主评价,不但能通过“做”领悟“学”,还有职业归属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展望

(一)要建立项目监控、评价体系

由于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要独立完成项目,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且完成项目的学时较长,时间较久。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中期监控体系和后期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且无论是监控还是评价,都应该尽量仿真真实媒体的操作模式,让整个项目有一脉相承的感觉。

(二)要加快建设校园媒介

引入项目教学法,就需要有载体――媒介。在笔者的学校中,就受到了载体限制:一是载体种类少。虽然有较为完备的新闻采编实训室,但仅有校园网站和广播站两种载体,学生能够实战的邻域少,展示机会少。二是载体层次低,稿件质量及管理流程与真实媒介相去甚远。因此,加快建设校园媒介的步伐,对更好的引入项目教学法十分重要。

(三)呼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

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为了能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新闻工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实行校企合作。但是,受“学历本位”风气的影响,大专院校的学生很难进入主流媒体见习或顶岗实习。为此,呼吁社会媒体对大学生一视同仁,确保专科生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就是将新闻作坊带入了课堂,这将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了主编、制作人和编辑、记者,大家围绕项目,权责清晰,各司其责,这势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的研究中,(下转第114页)(上接第97页)应以项目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主。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将切实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璐荣. 行业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项目制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3(2)

[2]韦弘,唐锋. 高职《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2)

[3]高常,胡忠青. “三段式”模式下项目教学法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印兴娣.“项目教学”在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5]周珂.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2012(7)

[6]蔡雯.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J].采编写,2005(5)

[7]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微玉. 项目教学法综论[J].广西教育,2008(9C)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一般B类项目(2013JGB294)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4

关键词:学生社团主办报刊;生存困境;发展

近年来,校园媒体数量猛增,据2008年4月首都高校学生媒体联盟和湖南大学联合完成的《全国高校学生媒体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平面媒体数量达数千种之多。高校报刊按照所属部门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学工部主办的校(院)报校(院)刊;二是由学校团委主办的团报团刊;三是各院系报刊;四是学生社团主办的报刊。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日趋成熟独立,对于校内外很多事件都有独特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想法开放有强烈表达自我的欲望。大学生渴望一个平台来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而高校社团主办的校园报刊正是这样一个理想园地。

《新声报》是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新声社团创办的一份校园报刊,每月一刊,下设记者团和编辑部。目前,刊物已在公开发行7期,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一份学生自采、自编的校园报刊。该报刊自2012年6月14日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我手写我心”的办报宗旨,力争为艺校师生提供最全面的新闻资讯、最具文学意味的文字,为热爱文学的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

1 高校学生社团主办报刊的现状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激荡思想、指点江山的良好外部环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多数的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迅猛。报社、杂志社、广播站、电视台、微博协会等媒体更是为大学生传递校园资讯、发表言论提供了平台。校园媒体的采编人员以在校的各专业系学生为主,采编内容则由挂靠机构审核或直接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采编人员在采访中是“戴着镣铐跳舞”。然而,与挂靠于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等机构下的传统校园媒体不同的是,由高校学生社团主办的校园报刊的自身的媒体定位又是什么?他们将靠什么内容引领校园舆论呢?在传播广度与内容深度的选择上,学生社团报刊无疑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1.1 采编队伍难以稳定

学生报纸通常面临的窘境之一便是缺乏稳定的队伍,一般而言大一新生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新闻采编知识需要一段时间训练才能上手,当到了大二很多学生可以独当一面,甚至可以成为学生报纸的骨干力量,但是有跨入了大三因实习或者择业而退出的尴尬之地。高校学生社团主办的校园报刊一样,早期是学生出于新闻热情自发创办的,所以这类报纸的持久性须依靠代代相传的职业激情。相比于其他几类校园报纸学生社团主办的报纸的队伍更加具有流动性,一旦人才或兴趣方面出现断档,报纸的质量就容易受到影响。《新声报》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11级新闻班熊其雨同学牵头创办的,执行主编和几位核心成员都是11级新闻班的学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声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而这些核心成员马上要面临毕业,12级学生还没有成长起来,特别是缺少一个无论在业务上还是组织能力上以及激情上都俱佳的主编,而这又是决定报纸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采编经费无固定来源

众所周知,一份报纸的诞生离不开相关经费的支持。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新声报》作为一份校园月刊,大体上需经历:前期确定选题――制定采访策划――召开编前会议――商讨各版内容――约见采访对象――记者采访成稿――学生编辑改稿――后期版面编排――反复校对稿件――指导教师终审――交付印刷出刊――全院公开发行等冗长复杂的过程。除了报纸本身排版印刷的费用,一些学生采访及添置采访本、摄像机等基本设备的机动费用无法得到保证,仅靠偶尔的赞助及“人情款”生存。各系学生投来的稿件虽经登出,但无稿费。长此以往,学生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编辑交流极为不够,学生记者的注意力有可能无法完全集中在精致的采编内容上从而导致报纸质量的下滑。

1.3 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受限

通过对比《湖南师大报》、《湖大青年》等校园报纸,不难发现,由于版面的限制和采编人员的不足,大多数高校的报刊内容都大相径庭。而《新声报》作为校园记者团自办的一份刊物,每期有固定的四个版面。第一版的新闻多事领导讲话及理论文章,搭配一些新闻图片进行报道,邀请专业教师撰写的文章,篇幅都较长,报道的深度不明显。而第二、三版大都刊载的是一些专题报道,针对专题,学生记者兵分各路,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采访,采访的稿件现场感强、篇幅精短,比一般的校园刊物较有可读性。由于没有稿费,第四版的文艺副刊稿件则显得相对薄弱,文章类型过于单一,把学生记者平时所写的文章及在其他高校新闻网上所摘录的文章进行刊载,也难掩本校学生稿件不足的窘境。由于经费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学生社团自办的社团往往稍有起色,报道的风格和稿件采写的角度就容易缺乏创新性。在媒体发展到内容为王的时代,这样,报纸就很难获得受众的持续关注。

2 解决学生自办报刊的前景展望

2.1 加强报刊人员管理制度着重培养骨干人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报纸在新成员选拔阶段,将报社的运作方式、要求和制度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通常,越在前期向成员言明团队的纪律、规则、新闻理想,让其有个充分的吃苦准备,越容易使整个团队顺利运行。《新声报》已开始借鉴《三湘都市报》等都市报的采编模式。即在进行采访之前,召集报社成员等参加编前会,会上由四个版面的责任编辑把自己平时发现的校园新闻以50字以内的报题单交由自主编审核,在确定采访的可行性及新闻点后,就将采编任务以版块的形式进行划分,这样就很好地确保了新闻选题的亲民性与熟悉性。在办报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上,《新声报》一方面,通过承办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校园活动,将文字功底及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网罗,使其从散而乱的游离状转变为学生编辑部。把优秀学生的文章选登在每一期的文艺副刊版面,将文字功底好的学生带往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校的校报编辑部进行外部交流与宣传推广,充分保证了报纸的内容的丰富性,也逐步与外界接轨、使其在带有校园烙印的同时,融入外界的新元素;另一方面,在日常的采访中,《新声报》制定了“以老生带新生,以新生为反馈”的原则,在每次采访时,由一名大三老生带几名新生一同采访,采访的稿件由新生撰写,老生再进行面对面修改指导。几次采访下来,新老生的交流开始变得融洽、新闻采编的业务能力也能在一种自由而高压的状态下得到自然提升。

2.2 加强宣传力度争取校内外的资金支持

知名度和资金支持对于高校报纸至关重要,特别是高校学生社团主办的报纸更是如此。《新声报》的一些举措对于此类校园报纸有一定借鉴意义。《新声报》一方面联合学校广播站,在每期出刊的前期及后期进行广播宣传并通过新浪微博和微信平台这种学生接触较多的新媒介来加大宣传力度,多媒体,多渠道,多方位,力图使《新声报》成为人们争相传阅的一份富有学生气息和展示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刊物,另一方面在学校附件的报刊亭进行沟通,把每期的《新声》报拿出去免费发行,将其无偿夹杂在《长沙晚报》、《南方周末》等大型都市类报刊内加大对外宣传。在资金方面筹集方面《新声报》争取校内外的资金支持,熊其雨作为该报执行主编会定期把报刊送往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审阅,报刊质量获得了学校各方面的认可,在院领导的特批下启动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声报》的发展。新声社团联系校内图书馆,获得一些旧书籍。在征文版块,文笔优美的作者以旧书籍作为奖励。在各系学生实习、毕业时,新声社团低价收购旧的书籍、生活用品,淘洗翻新后以便宜的价格卖给感兴趣的学生,所得经费作为报刊出版的一部分。新声社团还积极鼓励外联人员根据经费的数额,写好每期的详细策划,以文字稿的形式盖章后去一些连锁店说服其负责人,争取一些经济赞助,在加大力度宣传并获得一定资金支持《新声报》。

2.3 明确定位向深度化报道转型

时效性和新鲜性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也是对传统纸质媒体的一种挑战。因为时间、采编力量、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新声报》的出刊周期为一个月,也就意味着一些饶有兴趣的校园新闻在刊登是早已成为“旧闻”。

编辑部成员多次讨论,以《长沙晚报》“视觉”栏目为蓝本,将原有的校园新闻版块改版为图片专版。该版面由记者撰写700字的时评或采访,同时,调动系部摄影摄像班学生等资源,拍摄并配以8~10张新闻类图片,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解析。第一,使原本沉重甚至条理难清的文字深度变得更有视觉冲击力,第二,用最短的篇幅开阔最广泛的新闻事件本身,是对记者采访能力及语言提炼能力的一个大提升。

最后,新声报成员用在媒体实习期间的资源,每期都邀请报社名记者、编辑等做客“名家专栏”,以新闻人告准新闻人。目前,《新声报》已邀请国家一级导演高狄、湖南卫视导演阿因、长沙广电电视片制作室主任刘多奕、前《厦门日报》记者李雅红、《湘声报》记者刘敏婕、《潇湘晨报》记者范思鼎等媒体人士进行讲座或为本报撰文。

3 小结

新闻自由度和报纸的认知度是衡量一份报纸学生自办报纸重要标准。作为学生自办的报纸,看上去难度并不大,但因为各方面原因,其离成为一份专业化、标准化、质量高的报刊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在保证读者认知度的同时而不失其亲民、轻松的校园气息,也应是每个成熟的校媒人所应思考的问题。究竟是死胡同和阳光大道,还需要一代代勤奋、踏实的校媒人去根据时代规律,并循着前人的道路慢慢解决。

参考文献:

[1] 彭珊.武汉高校校园报纸生存状况及未来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7(2).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5

关键词:浅谈;电视新闻;通联工作

一、从宣传大局出发,抓好通联工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贡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几年,我台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强化中心意识、服务意识,按照新闻工作“三贴近”的要求,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走近人民群众生活中,采写,制作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专题节目,不仅丰富了荧屏、版面,相对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视听需求,为促进我县改革、发展的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2014年,兰坪电视台全年播出新闻261组,1696条,其中,通讯员的稿件达420件,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上送州台210条,采用150条。上送省台10条,采用5条。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州台下达的任务,不论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宣传兰坪,扩大兰坪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领导重视,通力协作,开创通联工作新模式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确保新闻宣传统筹指导。每逢有重大活动,都要开新闻通气会,及时安排部署,统筹调度,例如,2007年,我县举行自治县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需要采访的任务重,但人力,物力跟不上,经过领导协调整合,成立了领导小组,能力合作,圆满完成任务,使通联工作形成上下一盘棋。局领导也很重视通联工作,设立专职通联编辑岗位,专门负责上通下联。对上,加强对上送稿件的选送工作,只要有上送稿件,能今天传输,绝对不会拖到明天,如果,上级台需要素材,星期天,也会加班加点往上送。对下,直接与乡镇、部门通讯员对接。及时把时效性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传送到上级台,积极完成上级台策划的新闻选题,做到有质有量,年初,我台把每天的新闻节目登记单,发送到州台建立的怒江广播电视通联微信群,大家在微信里交流,州台,需要什么素材,我们及时上传,我们在写稿、图像上存在问题,也得到及时改正。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沟通,商量,乡镇领导也很重视,在人力、物力、硬件设备给予大力支持,在县内建立了七个工作站

(FTP上传网站),我台的技术人员帮忙安装了编辑软件,教会通讯员使用,解决了新闻传输难的问题。

三、加强协作,不断探索通联新模式

基层是新闻资源的富矿,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地方台的记者或通讯员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第一手资料,抵达现场,从而,快捷、迅速进行独家报道,有时,上级台因为时间等因素来不及下来采访,我们就及时上传素材,来完成独家报道。在基层的通讯员发现好的新闻、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但苦于手里的设备简单不齐全,无法完成采访任务时,和我们联系,经过深入了解,有价值的新闻,我们电视台就会派出有经验丰富的记者去采访报道。2013年河西乡的通讯员打来电话,他说:河西乡河西村委会有一位80多岁的五保老人李啊兰,全村的村民自发轮流照顾她,排了值班表,到了哪家大家都自觉去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而且一照顾就30年,这是好人好事,值得大力倡导、宣传,但采访话筒,脚架没有,同期声,做不成,拍的画面不稳,能否帮忙协作一下。台里派出两位记者,与河西通讯员合作,联合发稿,最后,被怒江州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联播采用,标题:我们都是你的家人,州台于2013年7月15日播出,反响很强烈,又推到省台,我们又去了两三次,不断完善画面,丰富素材,省台2013年10月12日播出。加强与基层通讯员联系,根据不同部门,加强指导与交流。对乡镇通讯员,就把近一段时期的宣传重点传达给他们,让他们对近期的宣传有个了解,心里有个底。乡镇通讯员除了做好本乡镇的宣传工作,还有其它工作要做,给他们发放宣传重点、要点,他们根据提示来采写新闻,既省时又提高工作效率,不然,有些通讯员心里没个底不知道要报道什么,报道什么内容。下起笔来难,摄像也不知道摄些什么。部门通讯员,根据部门开展的特殊活动,指导采写新闻,有时,通讯员遇到问题,会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也会适时指导。遇到难题,困难,及时向上级台汇报、请教,在技术、物力上得到一定的帮助,遇到一些重大的活动,我们也会邀请州台派记者下来,一起策划一起讨论,共同完成采访任务。总之,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不断创新电话联线、联合采访等新的合作方式,更好地开掘新闻资源,开创通联新局面。

四、建章立制,增强通联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使通联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台领导重视,设立了通联部,制定一套规章制度,例如,对通讯员稿件进行登记、存档,定期发放稿费(半年一次),实施年度评稿制度,对优秀作品,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每年的记者节,都进行一次稿件评选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在新闻报道中的各种问题。对上送稿件,实行量化考核,把规定上送的数量,分解到个人,完成的,都给予奖励。在州成一条新闻,州台发放稿费多少,我台就奖励多少,在省台,奖励取决于在什么栏目播出,上头条,奖励就多,简讯要少一点,在《云南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奖励200-元,简讯500元,《民生关注》播出800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台记者和通讯员的积极性,为打开外宣创造有利条件,为“上通”夯实基础。

五、发挥好新闻共享平台的作用,利用好共享资源,积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6

高扬时代主旋律

——记**广播电视台青年记者***

**广播电视台青年记者***在新闻战线上辛勤笔耕了13个年头,先后在本台和上级广播、电视台及其他新闻单位发表新闻稿件1万多篇,其中有70多件新闻作品获评省、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在省级新闻理论刊物发表和省、市研讨上交流论文10多篇。他年年被评为局、台先进工作者,先后13次被评为省、市台模范通讯员和全县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连续两年被市广播电视局和市人事局联合表彰为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当今世界,能够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干扰,守得住清贫,就是一个高尚的人。***90年代初毕业于**农校,后来半路出家,改行当记者。他深感新闻业务知识之不足,千方百计挤出业余时间钻研新闻理论知识。10多年来,为了多学点专业知识,他从不涉足公共娱乐场所,也不玩牌打麻将,很少与妻儿逛马路、进商场,他把业余时间几乎全用来钻研新闻业务。他自费买来《新闻学概论》、《采访心理学》、《电视摄影与编辑》、《广播电视评论》等20多本专业书籍,潜心苦读,细心钻研,写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还自费攻读大学中文专业,取得了大专文凭。在漫漫求学路上,他将中文知识、新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使自身业务素质迅速得以提高,很快成长为台里的业务骨干。近几年,他先后担任过新闻部、专题部副主任、主任,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台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他把所学知识贯穿在新闻实践之中,不断进行理论升华,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1994年,他撰写的论文《试论古文知识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观点新颖,论理深刻,被《声屏瞭望》杂志采用。

春蚕吐丝,是为了将锦绣生活奉献给人类;蜜峰采蜜,是为了将琼浆玉液留给人间。***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电视宣传是个十分繁忙的工作岗位,采访任务多,很少能休息双休日和节假日。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他总是安排其他记者轮班休息,自己留在台里值班。遇到突发新闻,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路途远近,他闻讯即动,以连续作战的作风,出色完成新闻采访制作任务。他常常抱病坚持工作,白天采访写稿,晚上编辑制作,对重大新闻还连夜送往省、市台,加班加点不计其数。1996年7月中旬,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全境,**南部湖区的几个乡镇被淹成一片泽国,县境东临的环河堤准备爆破预分洪。灾情就是命令,***带领记者,顶狂风,冒暴雨,斗恶浪,战狂滔,日夜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采写抗洪救灾新闻。一连10多天,他自己累倒了,高烧不退,孩子又患病住院,爱人因工作忙几次打电话催他回家照看孩子,他丢不下手中的工作,打回电话委托姐姐到医院护理孩子,自己坚守在抗灾前线跟踪采访。半个多月中,他一人采访制作抗灾新闻50多篇,被省、市台采用20多篇。他采写的《**安全转移15万灾民》一稿,当年被省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好新闻二等奖。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7

对新闻记者而言,信誉、信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现实中采访对象对记者采取的态度是信任的还是防备的,意味着在现实中记者能否成功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而获得有效信息,意味着采访报道能否获得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可惜的是,在当今中国,很多采访对象不相信记者、不信任媒体。不但名人害怕接受采访,一些普通人也害怕接受采访,更别提敏感人物了。

现象:名人不愿接受记者采访

现在,名人圈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现象。一些名人越来越害怕与记者打交道,害怕接受采访,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经过媒体报道后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害怕因记者所写的新闻而“臭名”远播。

在2010年的长春电影节上,著名主持人、演员倪萍的出现,吸引了很多记者的关注,但她自始至终一直很低调,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当记者问她为何如此低调不愿接受采访时,她说:“我是被八卦记者伤了,我不说什么,记者也能写出花儿来,写得比我说的都好,所以我什么都不说,就是对我自己最好的保护。”

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曾对记者摆出一副“就是不说”的架势。有一次,《羊城晚报》记者看到一个个同行“无功而返”,问她:“中国有很多球迷喜欢你,你不想对他们说几句吗?为什么这么抗拒记者采访呢?”福原爱回答:“不是不是,我不是抗拒记者,我是害怕了。因为以前有记者采访我之后就乱写,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随便写,这样太……”

接受记者采访,原本可以增加名人的知名度,保持人气,但有些名人宁愿放弃这些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福州有家媒体曾经采访易中天,易中天跟记者说了一句话,说好了不对此进行报道,但报道还是出来了。从此,易中天不再接受这家媒体的任何采访。

部分名人之所以害怕接受采访,与“记者写出的稿件与采访对象原意不符”不无关系,更与“采访对象对记者的个人信誉品牌不认可”有直接关系。

而“记者写出的稿件与采访对象原意不符”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1.记者知识水平有限,导致误解采访对象;2.编辑误解稿件,后期加工失当,导致记者“背黑锅”;3.记者或编辑有意“断章取义、歪曲原意”。

对策:打造记者信誉品牌

新闻失实造成了部分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反过来讲,新闻记者一旦建立个人信誉品牌,对于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获得独家采访机会,也是极其有利的。

新闻记者的个人品牌,是新闻媒体品牌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国家传媒领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享誉全球的美国“主持人之父”沃尔特・克朗凯特,一生秉持“公正、客观、准确”的新闻从业操守,曾多次被全美民众票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助手说过:“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会失去美国。”

新闻记者的信誉品牌如此重要,如何打造和维护呢?

对策一:记者的心态要端正

现在新闻单位内部普遍采取打分计酬的做法,一些记者(特别是试用期的见习记者)面对每月的报道任务压力,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及时刊出,或者在行业竞争中胜出,可能采取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做法,将名人的话语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修改。

这种做法不仅有违新闻操作规律,而且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另外,这种做法极其有害,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一旦该记者靠编造、曲解采访对象原意的做法而大大增加了稿件刊播的可能,那么,下次遇到作品难以发表的情形,便会再次采取编造、曲解的做法。

所以,记者仍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修养和道德修养,端正心态,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借名人效应而炒作自己。

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做忠实的记录者,具备“造假就是雷区”的安全意识,努力做到:不急功近利,不沽名钓誉,不哗众取宠,不麻痹大意,不自以为是,不贪图省事,不轻信盲信,不“先入为主”,不捏造“事实”,不添加“合理想象”的细节,不歪曲报道,不片面报道。

此外,如果记者随意编造对名人的采访,对所属新闻单位的公信力也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名人可能会因为一个记者的做法而拒绝其供职媒体的一切采访。

记者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能让名人、专家看出记者是否内行,并因此判断记者素质过硬不过硬、文化底蕴深厚不深厚。若记者的表现使采访对象觉得准备十分不充分、十分外行,记者采访被拒绝的几率就很大。

例如,2007年6月,著名学者易中天去新疆,刚下飞机,一个记者冲过来采访:“易老师,请问你第一次来新疆有什么感受?”易中天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回去做功课吧。我在新疆工作了13年,而且那么大的欢迎标语在那儿横着――‘欢迎易中天先生常回家看看’。”

为避免因为无知而造成对采访对象的误解,记者首先需要在平时下工夫,要随时注意广泛积累资料和有关知识。

当然,临时“充电”,也不为迟。若是记者采访某行业的专家,而恰巧对该行业生疏,就需要临时“充电”,及时了解该行业或被采访者生平、研究成果等。若记者采访知名作家,就需要在采访前对作家生平、爱好、著作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例如,易中天接受杨澜采访讲到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杨澜有时拿起他的书说:“嗯,这不就是你在书里讲到的观点吗?”然后随手就翻到那一页。这个细节让易中天印象深刻,让易中天感觉她是最用功、准备最充分的记者。

对专门采访某些专业领域(如财经)的记者而言,要么自己成为专家,要么自己找到专家。在采访开始前,记者可以请教有关专家,吸取专家智慧(请其参与设计采访问题)。此外,采访进行时和采访结束后,记者可以向采访对象当面核实,或将完成的稿件发给采访对象核实。

记者轻易相信坊间传闻、小道消息、谣言,而不向权威信息源做认真的核实,或没能核实第一权威信源,是造成新闻失实、伤害记者编辑信誉的重要原因。要避免如此过错,记者编辑就必须特别重视核实工作。

不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是记者懒惰、缺乏耐心、麻痹大意的表现,是工作大忌。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应该核实第一权威的信源,只有当事人、当事方亲口说出的言论才能让人信服,即使由于一些原因不能核实到第一权威的信源,也需要通过多方信源相互印证。

记者为避免编辑修改、加工稿件出错,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敏感的稿件,记者可以留在办公室陪编辑一起修改,以防止编辑理解错,也可以在编辑签版前打电话给编辑,了解稿件的大小标题和主要内容是否与自己的原意有出入。媒体编辑要按照记者和名人的原意修改稿件。有时编辑改错稿件可能是由于自己对某些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因此编辑要及时与记者沟通交流。

对策四:媒体单位和主管部门要爱惜和维护旗下记者的信誉品牌

信誉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工夫积累的信誉,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对新闻记者个人而言,要想打造自己的信誉品牌,就要在职业生涯里,始终坚持职业操守、守信重诺,杜绝新闻失实的发生。但是,光靠记者个人的努力,还不足以打造、维护记者的信誉品牌。

新闻记者的信誉品牌,其实也是“所属新闻媒体的信誉品牌”、“新闻界整体的信誉品牌”的一部分,三者相互影响、荣辱与共。

因此,对旗下记者的信誉品牌,各家媒体和主管部门,不但应该督促旗下记者养成“爱惜信誉品牌”的意识,而且应该在新闻宣传体制、媒体运行考核机制、新闻法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给记者“打造和维护信誉品牌”创造良好条件,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有些新闻单位为获得广告收入、提高发行量、讨好上级领导,不惜牺牲旗下记者的信誉品牌,有偿新闻,无正当理由毙稿,给记者强加创收任务等。类似不当行为,对新闻记者的信誉品牌的伤害,短期内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从长远来看其后果是严重的。

参考文献:

①王皓:《倪萍:低调是因为被记者“伤”了》,《华商晨报》,2010年8月31日,C21版

②安颖 吴广崖:《福原爱有话不敢说》,《羊城晚报》,2004年12月18日,A7版,省略/gb/content/2004-12/18/content_815843.htm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8

一、一年工作情况1、在思想、学习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我认真深入的学习xx同志的"xxxx"重要思想,以及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电视、报纸中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中央的指导方针等。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时的勤勉积累对于记者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2、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单位,我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工作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注意向同事们学习,取长补短。

3、业务能力明显增强。从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我把每次采访、写稿都当成是学习、锻炼的机会。为了写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闻,每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没有思想准备的突发事件,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立即采访、报道。与此同时,我自觉树立“精品意识”,撰写普通新闻题材时注意寻找新的“视角”,注意对传统的文章结构进行创新,努力拓宽视野,写了许多关注“民生”的稿件和一些实际存在,但又极易被人忽略的新闻,把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海门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我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写作灵感。通过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稿件分别被人民公安报、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录用,在南通两家媒体上也刊登了一定数量的新闻。我还拿起相机,学会给自己的文章配图和记录日常社会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工作上的不足,首先是学习不够,在完成日常采访报道工作后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多,有时对于新事物、新情况的反应还不是很灵敏,直到错失了或是文章发表了,才发现没有把很好的新闻体裁做深、做精,留下了遗憾。其次是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案件的采访过程中过分相信警方调查人员判断以及所谓程序上“保证”,没有想方设法通过其他信息源对报道中涉及的新闻事实进行逐一核实,因而造成了两次并非主观意愿上的报道失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以后一定会在工作中给予注意和克服。

二、今后的工作打算

新时期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自觉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力争做一名学习型、专家型记者。我还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多侧面地观察社会现象,提高创新思维和辨别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更好的把握新闻、选准角度,真正做到“高看一眼,深挖一层”。一、全力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和省市作出的安排部署。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把这一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年,积极参与,努力工作。

二是配合区委宣传部等举办了新闻宣传知识培训班,广泛邀请大众日报社、省人民广播电台、日照日报社等资深记者前来授课,有力提升了全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队伍的写作素质,为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准确把握宣传重点,紧贴中心加强造势

XX年,我们围绕落实全区总结表彰会议和区“两会”精神,努力聚焦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岚山,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战役。以“回眸XX”为主题,分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作风建设、和谐民生等篇目,组织开展了XX年发展成就回顾宣传;突出抓好了区两会和全区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在报刊、电视开设专栏、专题,刊发各镇办、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紧密结合“革除思想障碍、推动进位争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设“解放思想、争当先锋”、“解放思想看行动”专栏,配发《建设三个阵地、争当三个先锋》、《敢为人先、在思想观念上达到新境界》、《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用硬措施打造优良发展软环境》、《真抓实干、开创发展新局面》、《让干事创业的活力迸发》、《弘扬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等系列评论员文章7篇;5月7日至13日,按照全区“革除思想障碍、推动进位争先”解放思想活动的总体安排,组成“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江苏行”新闻采访团,先后赴江苏省沭阳、邳州、淮阴、昆山、江阴、张家港等6市区(县),对各地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采访,撰写出《人口大县的崛起》、《邳州现象》、《张家港精神》等 “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江苏行系列报道6篇,产生良好反响;认真做好区委工作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议报道工作,撰写出《创业激情力量有多大》、《产业集聚水平有多高》、《环境引力有多强》、《瞄准标杆找差距、加快发展再提速》等向北看“胶东半岛纪行 ”四篇稿件,产生良好反响;全面做好“为抗震救灾献爱心、为发展稳定做贡献”主题宣传,及时宣传我区各级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加快发展支援灾区的具体行动;及时做好孙培杰先进事迹宣传,在《新岚山》开设“我眼中的孙培杰”栏目,刊发全区党员干部学习孙培杰先进事迹的反响和体会,刊发系列文章30篇。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创新、务实”和“三项建设”的要求,努力把新阶段公安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我市公安机关切实履行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

二、领导机构

市公安局成立以副市长、公安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常务副组长,公安局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的全市公安大宣传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局政治部公安新闻中心,政治部副主任李土金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支队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三、全力推进公安新闻宣传的十项工作

(一)设立公安新闻中心

市局政治部增设公安新闻中心,配备2-3人,专职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和公共关系建设工作。公安新闻中心负责指导、协调全市公安机关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参与组织、策划重大公安宣传活动和重大新闻稿件的审核把关,服务和协调与各级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关系建设。

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支队政工科(室)副科长为本单位新闻宣传工作具体负责人。有条件的可成立专门的新闻宣传科(股)。

(二)建立公安新闻中心机制

在公安新闻中心建立公安新闻中心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可以报道的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由新闻中心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宣传口径,采取新闻通气会、新闻会、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及时新闻通稿,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三)成立公安新闻媒体联谊会

为加强与新闻媒体记者的情感沟通,建立互信、互助良好关系,成立公安新闻媒体联谊会,市公安局新闻中心牵头将市级新闻媒体和中央、省级驻景市记者吸纳为公安新闻媒体联谊会成员,由市局及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支队定期召开工作联谊会,记者招待会、新闻交流会、业务培训会等,加强沟通,互通有无,融洽感情。

公安机关重大工作部署、重大案件、突发事件要及时向联谊会成员通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积极制定媒体应对措施,权威新闻报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每年评选一批尽心尽力为公安新闻宣传服务的优秀记者和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奖励,使各级新闻媒体记者积极主动为公安工作服务,主动为公安宣传工作出谋划策,主动维护公安良好的形象。

公安民警要按有关规定,尊重记者的采访权与报道权,热情接待,严明纪律,配合记者做好采访工作。同时在符合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市局新闻中心和各级公安机关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服务。

(四)开辟一批富有公安特色的新闻宣传阵地

1、继续与《晚报》创办好“警方”专版,力求精益求精。积极主动策划好选题,力争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专版专栏。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公安取之不尽的新闻资源在其它纸质媒体创办公安专栏。

2、打造和创新好《交通音乐广播》“交广警务通”专栏。市局治安、刑侦、户政、外事部门要在交警支队与《交通音乐广播》联办“交广警务通”专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提供素材,把“交广警务通”做大做强。同时创造条件,适时将其延伸到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广播”,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公安中心工作,适时举办走进直播间的多项活动。

3、创办好《公安》杂志。市局政治部要配合深化“文化育警”工程,认真创办好《公安》杂志,力争2个月出一期刊物。

4、与市电视台创办《警视》电视新闻栏目。将丰富的公安新闻资源与电视艺术相结合,力争把栏目打造成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电视栏目。

5、全面加强内外网站的建设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充分认识公安网络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公安宣传局域网和互联网站建设,市局指挥中心、网监等部门要配合政工宣传部门,在创新网站栏目和及时更新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一支固定的网上通讯员队伍,积极关注网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网民,真正把握公安网络宣传舆论的主动权。

(五)加强公安内部新闻宣传网络建设

1、建立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安内部宣传队伍。

以市局新闻中心为龙头,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支队政工宣传部门为支撑,辐射到基层一线科、所、队。各单位部门要选配有文字、摄像、照相等方面特长的民警从事专兼职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全市公安机关的治安、刑侦、交警、巡警等警种要指定至少1名专人专职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其他业务部门和基层科、所、队10人以内的要明确1名兼职宣传报道员,10人以上的要明确2-3名兼职宣传报道员,各级刑侦部门照相摄像的技术员为兼职的宣传报道员。

各级公安机关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宣传干部和兼职宣传报道员的素质培训和岗位练兵工作,不断提高宣传干部和通讯报道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公安宣传干部必须坚持“随警作战,服务中心”的原则,要把宣传报道公安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对公安机关的重大举措,发生的典型案例要闻警而动,摄像、照相、文字都要跟上,进行及时、准确的宣传报道,让公安新闻宣传成为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直接战斗力。

2、全面提升公安新闻宣传装备水平。

市局新闻中心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增配专业广角数码照相机1台,便携式笔记本电脑1台,新闻采访车1辆。

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和交警、巡警、特警、刑警等大警种政工宣传部门要配备摄录一体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基本装备,解决采访期间的交通工具。其它业务部门和基层科、所、队要配备照相机、录音笔等基本装备。

(六)大力开展少年警营活动

在市局成功创办3所少年警校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公安(分)局、支队继续联合团市委、关工委、教委等部门,结合各警种和部门的职能,深入开展少年交警、少年特警、少年刑警、少年消防等少年警营活动,开设爱国主义、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公安业务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经常性组织少年警校的学员,参与维护交通、消防检查、网吧管理、小记者进警营采风等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少年警校的范围和影响力,将少年警校打造成公安特色品牌。

(七)充分利用社会团体资源,扩大公安宣传影响力

充分利用市文学家联合会、市音乐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等社会团体资源,加强联系沟通工作,策划、组织和邀请艺术家们进警营采访采风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挖掘、创作公安新闻宣传素材,运用诗歌、散文、歌曲、话剧、摄影等艺术形式,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安题材作品,搬上文艺大舞台,活跃全市文化生活,扩大公安宣传的影响力,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设立公安形象大使。

(八)完善公安新闻宣传管理制度

1、实行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制度。公安新闻宣传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公安新闻宣传统一归口由公安新闻宣传部门负责。

2、建立公安新闻采访报告制度。未经公安新闻宣传部门同意,公安机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新闻线索,公安民警不得擅自担任新闻媒体的通讯员、特约撰稿人。业务部门需要对外宣传,邀请记者采访,要由公安新闻宣传部门统一安排。各级公安机关邀请省级以上新闻单位记者采访或者接到媒体采访要求,应当及时报市局宣传部门,由市局宣传部门上报分管局领导及上级公安机关同意后,方可进行采访。

3、完善新闻稿件审核把关制度。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新闻报道审核把关制度,所有新闻稿件(含文字、图片、图像、录音等)须受访单位负责人审定并加盖公章后,方可统一由公安宣传部门向新闻单位提供。

4、建立健全重大案件、突发事件公安新闻宣传制度。市公安局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办案单位对辖区内发生的一般案件报告县(市)区公安机关新闻宣传部门,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直接报市局新闻宣传部门和市局指挥中心的通报制度。各级公安新闻宣传部门要闻警而动,迅速赶到事发地点,配合业务部门协调媒体进行采访。经公安机关领导和现场指挥员同意后,可以报道的重大案件、突发事件,公安宣传部门同有关部门统一宣传口径,采取新闻通气会,新闻会,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及时新闻通稿,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5、建立健全网络涉警舆情应对机制。发生网上涉警舆情时,公安机关要“第一时间”进入临战状态,对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原则,讲事实、善说服、不压服,严守规程,审慎从事,争取在“六个第一时间”将工作做到位。对失实的涉警负面舆情,可事后要求媒体致歉。对存在明显错误导向,歪曲事实的,应提请媒体的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后果严重的,可通过法律程序依法维权。

(九)明确新闻宣传考核目标

新闻宣传上稿完成任务情况纳入市局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市局根据省厅下达的任务指标,将具体任务数下达到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市局各部门,各单位、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将任务数细化分解到基层科所队,将新闻宣传完成任务纳入市局年终考核,并列为必要考核内容之一,各县、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市局各部门由主要负责人或政委负责,政工宣传部门统一协调,科、所、队政治教导员(指导员)具体负责。

人物专访新闻稿篇10

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让我们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工作实习既繁琐又枯燥无味,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得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坐在办公室不厌其烦地工作着。细心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新闻播出的质量。所以,即便他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愿意放过一个错误。如果细心。他们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在编辑部工作实习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编辑工作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让我受益非浅。我认识到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多听多看。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

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有志者事竟成”。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打开视野,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作为一名大二学生.11月17号开始了为期六周的专业实习。通过实习以了解社会、了解新闻业的情况、提高从事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熟悉和掌握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走向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为今后的自己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实习内容

在报社实习的这段时间,我经历了采访、写作、排版、校对的过程,用亲身实践的方式,巩固了课本中的知识。此外,在闲暇时间还会帮办公室里的人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比如为订购报纸的苍梧晚报小记者们开发票、整理小记者纪念品等。

三、实结

(一)基本概况

我这次的实习单位是苍梧晚报教育专题部。这个部门的工作量并不大,每周四出一期教育周刊。部门内共有七位工作人员,王主任是我们办公室的主编,同时也是我们这次实习的指导老师,实习期间我们的活动和任务都是由他来安排。

(二)成绩和教训

这次的实习我收获很多,在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发表了两篇文章,参加了几次采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记得第一次随记者采访是和王主任一起去的。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去采访,虽然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但一直没有实际采访的机会。这次和王主任一起去,我知道自己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可以肯定自己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到了采访地点,王主任向学校领导做了简单介绍,说到我时,他说这是我们报社的实习记者。这让我感到很荣幸,别人已把我当成了一名工作者,而非一个不懂事的在校生。采访大概用了三小时的时间。回来后王主任让我写篇简讯。虽然简讯对我这名大二学生来说是小事,但当我把稿子交上去的时候还是被批的一无是处。就连最基本的地点也写错了。王主任说别看简讯简单,但想写好也不容易,它对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名称要求要精确,不能出现错误。做新闻,语言一定要严禁。还有,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不论什么时候都要随手记下你看到的东西。

实习期间也有单独外出采访的机会。其中一次王主任给我们安排任务,让我们每个人去一所学校采访。采、编、写全过程都是自主安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检验自己实力的机会。此次采访让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首先,采访中语言不够流畅,也许是前期准备不足的缘故吧,访问起来问题之间衔接不好。其次,对采访的进度难以把握,不能及时将被采访者的思想锁定在预设问题上。对于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不过整个采访还算顺利完成了。

除了常规的新闻采写,我还参加了几次编辑工作的具体操作。编辑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它对排版的要求很严格。一般一个版面要有三幅图片,这也是他们俗称的“三足鼎立”。这样才能撑起一个版面。版面不能太挤,这样读者看起来会觉得吃力。也不能太空,否则会让人觉得没内容。

校对工作是一项细活,校对时一定要细心,还要有耐心,不能漏掉报纸上出现的每一处错误。

在实习中我得出了如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1、要勤学勤问,要胆大心细。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要敢于向记者老师询问。

2、要多注意和记者老师的关系,特别是相处得好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你,让你少走弯路。

3、自己要多关心和学习报社的一些评报,我每天都会去看报社内部的评报栏,这样能学到很多东西。

4、采访之前要自己准备好采访需要提问哪一些问题,这样到了那边才不会慌张。如果是一些重要的人物采访还尽量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这样回到报社写作的时候才能写得详细,写得客观真实。

(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