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作者十篇

时间:2023-03-15 05:21:53

陌上桑作者

陌上桑作者篇1

关键词:陌上桑 使君 贪官

《陌上桑》是乐府中的名篇,诗歌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罗敷和使君。历来对罗敷这一形象的评价很多,美丽、聪明、不畏权贵、不贪富贵是对她一贯的评价,而对于罗敷的对立面“使君”这一形象关注则较少。从诗歌的字面意义上使君给我们的印象是贪恋女色、以势压人,笔者认为从这个表面的形象下包裹着一个贪官的嘴脸。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可以得出这位使君是个贪官的结论,理由有三:

一、不误正业,尸位素餐

使君乃是一州一郡之长官,即地方的父母官,其本职工作应该是为百姓造福。父母官,顾名思义为人父母,自然而然要爱护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要爱民如子,要让自己的子女(子民)过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每天做的事情应该是劝农桑、理诉讼,为民解困。而《陌上桑》中的这位使君听说其治下有一名远近闻名的美人变心痒痒,于是“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一见到倾国倾城的罗敷便及不可待地派自己的狗腿子去打探情况。当他得知罗敷不但美貌而且还年轻(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时便马上提出:“宁可共载不?”也就是说:姑娘要不要坐上我的豪华马车做我的小妾(使君自有妇)啊?汉宣帝面对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的《贾生》),而这位使君是“不问民生问美人”。一个堂堂州郡长官不问百姓疾苦反而到处打听谁家有美女,而且一见美色就想据为己有,这是裸的不务正业。

二、贪色无礼,见异思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面对美人应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应该待之以礼。普通百姓见到罗敷的反应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无论是“行者、少年”,还是“耕者、锄者”,见到罗敷都只是远远地欣赏,并没有逾越礼节的不良举动。而这位使君却“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宁可共载不?”一见到美人就派人去问她是谁家姑娘、愿不愿意嫁给他,这是何等唐突、何等无礼。就是一般人家,谈婚论嫁都需要征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要经过三姑六婆这些程序,守牧一方的使君不可能不懂这些起码的礼数。他之所以敢单刀直入就是想倚仗自己的权势来威吓一个乡下小姑娘。更何况这位使君老爷已经有妻室了(使君自有妇),见到美人就想据为己有,这不但是对其妻子的不忠,更是对罗敷的亵渎。作为父母官带头欺男霸女,执法者带头违法乱纪,如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比寻常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恕孰不可恕?桑建中在“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一文中写道:“‘使君’不仅没有猥亵肮脏的语言、威逼恐吓的行动,而且‘遣吏往’、‘谢罗敷’,‘遣’就是‘派’,而不是‘哄’、‘赶’,‘谢’就是‘向’,而不是‘喝’、‘吓’。这里的一‘遣’一‘谢’,吏的规矩,君的明智,使我们更容易想到这种言行的自在情理之中,是丝毫用不着非议的。”桑先生的这一论断显然是幼稚天真的,这样的解释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卑劣的目的往往披着光鲜的外衣,难道一“遣”一“谢”就能够消除使君想霸占民女罗敷这一肮脏的想法吗?而且使君并非只是想想,他已经付诸了实施。我们不能够因为使君的一个“遣”一个“谢”就忽视了他行为的卑劣本质。

三、仗势压人,鱼肉百姓

桑建中在“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一文中写道:“是的,使君是‘自有妇’的,罗敷也是‘自有夫’的,但作为‘自有妇’的使君来说,却并不知道罗敷是‘自有夫’的,不知不为过嘛。即使‘自有妇’的使君一定要聘取一个自己并不知道‘自有夫’的罗敷,那顶多是“一夫多妻”制的反映,而在当时上层社会中也是一种现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怎么能背情悖理去强人所难,把一些不实之词强加于使君呢?”这也是裸地为处于统治阶级的使君张目。不知道就不为过,那些违法乱纪者往往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了,难道就不用受到法律的惩治了吗?更何况一方太守,如此明目张胆地抢占民女,可以原谅吗?今天见了一个秦罗敷,明天又觅到一个李罗敷,后天说不定会遇见一个刘罗敷。见一个就要霸占一个,一个个肯定是始乱终弃。对于自己治下的百姓,这位使君毫无爱惜之意,反而利用手中权势在光天化日之下欺男霸女,这难道不是鱼肉百姓吗?

基于上述三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位使君是一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贪官。因此,我们在称赞罗敷不畏权贵、不贪富贵、聪明机智的同时,还要看清使君这样一个贪官的丑恶嘴脸。歌颂劳动人民、讽刺贪官污吏本来就是乐府诗歌讽喻时事、讥刺贪腐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桑建中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陌上桑作者篇2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合理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80-02

乐府名篇《陌上桑》主要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罗敷和使君。罗敷外表美丽大方、光彩照人,令人为之倾倒;她不畏权贵、不贪富贵,对使君的“调戏”敢于大胆反抗表现了她的聪明机智。然而对“使君”形象关注较少,绝大多数人认为“‘使君’,则是丑恶的典型,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1]有人认为“使君,不务正业,尸位素餐,仗势欺人,鱼肉百姓。”还有人认为他是个贪官等等,总之他是个痛恨千年的丑恶形象。诸如此类的评价无论中学大学教参教辅,还是文学刊物都大同小异,笔者认为使君貌似好色之徒,实则可谓谦谦君子,甚至是可怜之官。

说使君属于好色之徒、鱼肉百姓的贪官原因如下:

第一,把使君当成太守或刺史。“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2]诗中“五马立踟蹰”的“五马”许多资料解释成“一车五马”,“汉代太守通例用四匹马,有时候一些资深太守(如中二千石的官阶)驾车可用五马。”[3]认为使君既然是一州一郡之长,属于地方的父母官,其本职工作应该是为百姓造福,要爱民如子,要让自己的子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这位使君听说有一名远近闻名的美人,于是“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一见到倾国倾城的罗敷便及不可待地派下属去打探情况。当他得知罗敷不但美貌而且还年轻时便马上提出非分之想。一个堂堂州郡长官不问百姓疾苦反而到处打听谁家有美女,而且一见美色就想据为己有,这就是典型的好色之徒。

第二,以今之标准衡量古之人事。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面对美人应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见到美人就派人去问她是谁家姑娘、愿不愿意嫁给他,就算一般人家,谈婚论嫁都需要征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要经过三姑六婆这些程序,守牧一方的使君不可能不懂这些起码的礼数。他之所以敢单刀直入就是仗势欺人见到美人就想据为己有,作为父母官带头欺男霸女,执法者带头违法乱纪,如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比寻常的。因此这样的使君不仅是好色之徒,更是欺压百姓、知法犯法的贪官。

基于以上两点使君貌似十足的好色之徒,但笔者认为使君算得“谦谦君子”,理由如下:

1、“《陌上桑》最早见于《宋书.乐志三》,题为《艳歌罗敷行》。”[4]

2、“笔者一般认为《陌上桑》出自东汉,还有认为出自魏晋的。”[5]

3、“若干论者据此推定《陌上桑》出自东汉后期。”[6]

结合当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环境,对于有“专车”的“使君”“完全可以找一个借口,将罗敷抢回府,霸为己有。正因为在他身上还存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良知,他才没有做出人神共愤的兽行。他只是先‘遣吏往’了解他是哪家姑娘,芳龄几何。当他得知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时,这才彬彬有礼上前向罗敷表白心迹,这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有礼有节的行为。”[7]

笔者认为上述评价颇有道理,一“遣’,一“谢”,就算现在社会也符合正常人的心理需求,绝异于强盗土匪、地痞流氓之流,甚至比起当今有些贪官好N倍,所以使君在当时看来算是谦谦君子。桑建中在《汉乐府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的主题》一文中,认为使君“即使‘自有妇’的使君一定要聘取一个自己并不知道‘自有夫’的罗敷,那顶多是‘一夫多妻’制的反映,而在当时上层社会中也是一种现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8]这也可以辅证之。

作为谦谦君子的使君还算是可怜之官,理由有四:

1、官位较低,出使他方,排场不大。(1)从汉代车驾制度来看,如果“使君”属于太守或刺史一级官员,则“刺史的车队应在7车10马以上,亦即高于‘五马’一倍以上。”[9]此处“五马”应该是“一队五马”非“一车五马”。(2)从当时的官制来看,原诗中罗敷陈述其丈夫的官职是“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分别指郡府小史(相当于现在的科员)、郡府大吏、郎官和县令长相。结合(1)、(2)看,如果使君是刺史或太守既不符合汉代车驾制度,罗敷所言丈夫的官职低于太守或刺史,也就不足以震慑使君,所以综合来看,使君只不过是“一位低级使者”,很可能是一个科员,最多与罗敷的丈夫都属于县长级别。从使君温和的态度来看,也足以证明他官位低下,排场不大。

2、远离本土,不敢造次。如果使君是大家所说的“一方地方官――太守或刺史”,想必罗敷家居何处、夫君供何职他了如指掌,再去一“遣”,一“谢”,岂不多此一举?从罗敷的角度看,明知对方(使君)是本地一郡守(刺史),而滔滔不绝夸耀显摆仅仅一县令的丈夫,这不符合“以大官压小官” 的世俗观。所以使君仅仅是受派遣的的低级使者而已,他远离本土、出使他方,人生地不熟,就算强龙也压不住地头蛇,所以不敢造次,见到美女也只好行君子之礼。

3、欲望压抑,精神落差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都有欲望的本能,人的最低的需要也是生存生理的需要,作为正常人的使君也有爱美之心,也有追求美得权利。他也渴望爱情,“爱一个人没有错”,当他目睹美若天仙、倾国倾城的美女罗敷时,他内心燃烧起了爱的,从亿万个毛孔里伸出了激动的欲望之手,可惜美女已有夫君且堪比自己的上司,寒冬里的篝火被突如其来的寒冰熄灭了,内心的欲望高地像被地震撕裂成了深深地大峡谷。这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也许还行,但是对于寒窗苦读后出人头地的使君打击着实不小,精神落差太大。

4、受到挖苦,容颜扫地。作为堂堂一官被采桑女挖苦“使君一何愚”,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众人怎么看?自己的下属怎么看?可以说“容颜扫地”,连台阶都没出下啊!某某使君遭受美女罗敷挖苦羞辱的消息会很快在全国传开来,使君真是臭名远扬,还可能殃及子孙啦!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使君”这个人物形象在本诗中起着重要的陪衬作用,目的就是使罗敷形象更完美更逼真,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敷是踩在使君背上而让世人倾慕的佳人,所以我们还是辩证地对待“使君”吧!总之,《陌上桑》中的“使君”貌似好色之徒,实则是谦谦君子,也算可怜的官员,更是成就英雄美人自背黑锅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1.

[2]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3.

[3]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3.

[4] 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91.

[5] 阎步克.乐府诗《陌上桑》的“使君”与“五马”――兼论两汉南北朝车驾等级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2):108.

[6] 阎步克.乐府诗《陌上桑》的“使君”与“五马”――兼论两汉南北朝车驾等级制度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2):109.

[7] 杨向东.“使君”不“丑”――《陌上桑》使君形象新探[J].湖南教育,2006,(35):44.

陌上桑作者篇3

摘要:严歌苓的《扶桑》以曲折的笔调描绘了美丽的华人妓女扶桑和白人贵族少年克里斯的凄婉爱情,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本文将从时空错置的叙事结构、明暗双线的故事脉络、三重文本的叙事张力等方面探讨作者在《扶桑》中采用的叙事技巧。

关键词 :扶桑 叙事 严歌苓

一、时空错置的叙事结构

中国传统小说基本上以顺序的方式来结构文章,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把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就是让读者可以比较明确地知道故事发展的脉络,可以对整个故事有清晰直观的了解。到了现代,西方叙事理论的传人使作家们认识到了叙述技巧的运用对整个文本的重要性,于是作家们纷纷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故事的方式。严歌苓的《扶桑》就采用了时空错置的叙事结构。

所谓时空错置,指的是作家不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结构文本,而是依靠情感的力量在时空的轨道里随意进出。在文本的开头,出现在读者眼中的是二十岁的妓女扶桑以及她与克里斯的初见。作者并没有在一开始就交代扶桑的身世与她被拐卖到旧金山的经过,而是在故事的逐渐发展中才交代了扶桑与大勇在中国的身份,以及克里斯的家庭环境等。

在文本中,这种时空错置表现最明显的角色是克里斯。文本中多次出现克里斯对扶桑的回忆:“六十岁的一天,克里斯想起他十二岁的一个瞬间。唐人区一条窄巷中,他看见了一个中国妓女”;“克里斯在他三十多岁、四十岁,在他以后的整段余生中不断想到扶桑那笑,给自己的笑”;“多年后,大约是四十岁,克里斯有天想到他走出扶桑和大勇那幢楼的感觉”;“许多年后,七十岁的克里斯在老年性失眠的一个夜晚,又一次看见扶桑跪着的形象……他看见十七岁的自己像条垂死的鱼”……这种时空错置,表现的是不同时期的克里斯对同一个事件的不断回顾,并从回顾中得到了反思。读者可以看到,克里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正是从这种不断的回顾中得到了加强,当年老的他以忏悔、内疚或成熟的眼光“刷新”年轻时的回忆,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了克里斯性格中的多个层面和向度。

时空错置的方式加深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随着时间的超前和倒流,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物对同一个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我们看到,直到多年后,克里斯才真正地了解了扶桑当年举动的内涵,两种文化的碰撞、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艰深解读从中可见一斑。

二、明暗双线的故事脉络

小说明面上讲的是妓女扶桑与两个男人——大勇和克里斯的故事,其实暗中还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辜,并通过两个故事的不断比较,讲述了不同时期华人在陌生的国度遭遇的相同的不平等待遇和苦涩人生。

叙述者“我”是第五代移民,来到旧金山以写书为生。在一百六十本描写圣弗朗西斯科华人的史书中,“我”找到了扶桑这个最美丽的华人妓女,又因为克里斯和扶桑的故事是当时男童嫖娼的典型,所以决定写下这个故事。这里叙述者交代了整个故事是有史可依的,就是所谓的一百六十本史书。而整个故事又是虚构的,是在看了史书之后叙述者产生的对最美丽华人妓女和白人小鬼之间感情的想象。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暴露了整个小说的虚构性,公然讨论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性格,这里体现出元小说的特点。

小说中多次出现叙述者自己和扶桑的境遇比较。在扶桑初次登上名叫金山的城市时,陌生的国家、陌生的地域、陌生的习俗、陌生的一切,还有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生存下去的欲求,和一百多年之后的“我”是完全一样的,除了这些,当扶桑和克里斯面对面地对视而引起战栗时,叙述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和白人丈夫相互对视时那种企图被懂得的渴望和对于彼此差异的迷恋,也许这就是她设计扶桑和克里斯对视的原型所在。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人渴望相互了解,可是真实的了解又是多么难以达到。克里斯直到多年之后才了解了扶桑对自己笑的含义,才了解了她承认自己是贼的原因所在,而“我”和白人丈夫就日本豆腐问题所引起的争论世俗又有烟火气,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建立家庭后所发生的文化碰撞中的一个小小例子。写到扶桑和克里斯之间的“爱”,“我”这个第五代移民用非常晦涩的笔触写了现代人对这个复杂又奢侈的词汇的理解,纯粹的情感中掺杂了异常多的现实因素,因而发生在妓女和白种少年身上的这种感情,这种差距过大的神奇感觉,让人惊奇,也显示了写出他们故事的“我”的感情的复杂。

通过写扶桑的故事,叙述者“我”的故事从背后慢慢浮现出来。相隔了一个多世纪的两个女性之间的比较,从作者情不自禁抒发的愤懑里,读者了解到时代在改变,历史在发展,可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欺凌和不屑甚至是粗暴地凌辱依然随处可见。弱势文化中的群体在异国他乡没有认同感,没有皈依,无论自身多么成功,在异国依然是寂寞的、不受重视的。甚至最亲密的人可能也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弱势文化。文中举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例子:一群白人青年在电视机上发表了白种人对所有有色人种毫无由来却根深蒂固、深沉阔大的仇恨。这种仇恨甚至不需要血缘来传承,只是代表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彻底的仇恨。联想现在,叙利亚战争、利比亚战争、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现在的世界依然还是由强势文化来主导,弱者没有说不的权利,“落后就要挨打”。严歌苓通过描写19世纪60年代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困境和20世纪末“我”在美国的无归属感,揭示了一个深沉的主题:种族歧视。

除了扶桑,《小姨多鹤》中的多鹤、《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少女小渔》中的小渔,严歌苓对像她们一样的“边缘人”的隐秘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人性的关注、对异质文化的敏锐体验,使她的文本多了历史的深刻性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三重文本的叙事张力

在严歌苓的另一本小说《白蛇》中,存在着三重文本:官方版本、民间版本、不为人知的版本。其实在《扶桑》中,也存在着三重文本。

第一重是官方文本,讲述的是叙述者从一百六十本圣弗朗西斯科华人史中摘抄下来的官方评价,也就是所谓的正史。整个文本中存在的官方评价极其稀少,而且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是为了给叙述者的观点提供反面的例证,来证明强势文化的史学家对弱势文化中的人的不了解,对克里斯和扶桑爱情的不了解。每次作者引证这些官方史书后,叙述者总会在接下来的话语中驳斥史学家们的观点,如:“我看着你在烛光中的模样,我丝毫看不出‘价钱低廉’的痕迹”;“总之,这些史学先生摇头晃脑,自认为弄清了你们关系的谜”……官方文本本应是最正统、最权威、最具有公信力的版本,但作者在文中解构了权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威采取了蔑视的态度。因为叙述者本人自发地站在了弱势文化的立场,而且她本人的经历对她看待圣弗朗西斯科华人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她对由强势文化的史学家所写的历史是不赞同的。由此,因为对正统历史的不满,叙述者重新解读了那段历史,根据自己的理解产生了民间版本。

读者读到的扶桑与克里斯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是叙述者自己创造的民间版本,这是在看了一百六十本官方文本之后对其不满的产物。在官方版本中,白种男童嫖中国娼妓只是作为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被记录下来,而叙述者则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了一个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克里斯对扶桑几乎持续了一辈子的爱恋与扶桑从无意识地接受苦痛到认识克里斯之后的变化再到两人最后的擦肩而过。在描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叙述者展现了华人在美国的糟糕的生存状态和被白人欺压的多个故事,让读者对在异国挣扎求生的华人产生了诸多同情,同时对欺压华人的白种人产生了愤怒。与官方文本截然不同的解读可以看成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作者力图通过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来展现不同角度的历史的不同侧面。一切的历史都是由人书写出来的。但是,当史学家的观点产生了严重冲突时,我们应该相信谁呢?

这里,就出现了第三重文本:不为人知的版本。作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深入到了扶桑和克里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在极端隐秘的情况下描写两者之间最幽微的表情变化、最深层的情绪翻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像作者一样隐藏的上帝能够完整地表现一个人生活的全部,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扶桑和克里斯仅仅是她自己的想象和创作而已。而在历史中,扶桑和克里斯到底产生过爱情没有,甚至二人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都是未知的。也就是说历史的真相隐没在时间的深处,除了当事者无人得知。这就是历史的虚无所在,无所谓有或者没有,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也是人心的奇特所在,别人无从得知你心里最深藏的秘密和最深刻的感情。

三重文本共同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消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在逐渐褪色,人心隐隐浮动中把一切指向了未知。读者在深深叹惋于爱情悲剧的同时,对历史的真实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严歌苓曾说:“其他的语言是听觉的,但中国语言是视觉的,这使中国文字传导给世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所以作家应该寻找更具环球意识的叙述角度、写作方式和语言……才不会再翻译过程中流失中国文字的美丽、含蓄和生命力。”作者实践了她的观点,在《扶桑》中,通过多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整个文本别有一番魅力。

陌上桑作者篇4

《浣熊帮帮忙》作者:蓝小咩;《你笑不笑都倾城》作者:张惋君;《君子一诺》作者:皎皎;《陌上轻尘幽幽草》作者:铭澜 ;《一叶倾辰》作者:引筱兮;《何以笙箫默》作者:顾漫;《陌上桑叶飘香》作者:撒伽楼;《秋天快来呀》作者:左小狐狸;《陌上花开为君顾》作者:墨青城;《天下》作者:高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陌上桑作者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 古典诗文 经典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的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因其重要性,而贯穿了大部分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考,中学语文教育仍然偏重于诗文背诵和字词、段落的理解,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变成了“文言串讲”。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加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主要途径,因此欣赏古典诗文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上。

在教授《大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课本中选的诗歌很多是已经学过了的,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学?”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给学生提几个问题,比

如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人生经历,又如作品中最让你有感触的诗句是什么,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学生们十有八九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诗歌有所认识,但既没有从美感上欣赏诗歌,也没有从情感上感受诗歌。

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为我们指出了学习古代诗文的几种层级:“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1](24)显然,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算作是第一个层次的读者。而《大学语文》中同样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为的是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成为第二个层次,甚至是第三个层次的读者。

拿《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都知道是元朝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且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但是这种羁旅之思是如何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表现出来的呢?

这首小令共27个字,却包含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意象与意象连缀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行人归家,而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图景。第四句“夕阳西下”,化用了“日夕当归”这样一个传统的原型意象,在这里,黄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同诗人的心理轨迹联系在一起,悲凉孤寂之情顿生,于是就自然出现了最后一句的抒情:“断肠人在天涯”。

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运用,调动读者的人生体验,使读者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沟通。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深秋的黄昏,乌鸦归巢的凄清景象。但是诗人为何要选择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晦气”象征物的“乌鸦”呢?这是因为乌鸦最恋巢,在归巢时会发出尖厉的叫声,因此当漂泊他乡的游子听到乌鸦互相召唤着回巢,自己却有家难回时,心情一定会异常感伤。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实际上就通过视觉和听觉表达出来,这就是通感的修辞。下句也是这样,“小桥流水人家”,写的是人归家。唐人有诗“小桥流水有人家”,江南水乡很多人就居住在小桥之下,流水之旁,黄昏时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烹制晚饭,到处是炊烟袅袅,一派人间烟火的温暖景象。这句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和嗅觉的参与。黄昏人家必是热热闹闹、饭菜飘香的。这种归鸟与归人的热闹,更衬托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所以这首小令也被称为是“秋思之祖”。

我这样从文字的排列组合,意象的叠加和通感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这首小令,就阐释出诗人创造出的意境之美,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加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想象,就可以达到诗歌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很好地品评和欣赏诗歌了。

《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第三个层级的读者。我们以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汉乐府《陌上桑》为例。这首诗也是中学时已经学过,并且要求背诵了的。中学在讲这首诗时,强调的是民女不惧强权,反抗太守的无礼调戏。到了《大学语文》讲这首诗时,就不再重复这样的一种分析角度,而是进入到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去,通过对“赞美女”、“桑林戏”和“夸女婿”这三个中国民间习俗的介绍,来重新解读《陌上桑》的故事。

第一段是对罗敷美貌的描绘,罗敷穿戴华丽,她的身份究竟是富家小姐还是如她自己所言,是个官太太呢?其实中国民间流行着“赞美女”的习俗,因此在对罗敷之美的表现上极尽夸张,正面的穿戴打扮,加上侧面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一个中国美女的典范。而罗敷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一个相貌美丽的“采桑女”,衣着的华美只是出于“赞美女“的需要,而做出的夸张。

这首诗的重头戏是在“桑林戏”这个部分。在汉代以前,男女约会比较自由,桑林就是这样一个幽会场所,《诗经》中有多首诗歌表现男女在桑林中的恋爱,“章培恒、骆玉明两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到《陌上桑》母题渊源:‘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2](175)到了汉代后,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每年在春季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会开放数日,供男女在桑林中自由相会。因此故事发生的场所在桑林,使君敢于在桑林中大胆地向罗敷提出要求,也就不y理解了。从这点来看,“使君”还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他不是在任意的场所里示好,只是在特定的“桑林”中,并非像有些教科书中写的“强占民女”那样恶劣。

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所使出了夸耀丈夫,羞辱使君的一招,这是有“夸女婿”的民俗根据的。“夸女婿”实际上就是夸丈夫,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却有着四十多岁的做太守的丈夫,在情理上说不通,因此只能说她利用了“夸女婿”的习俗,让使君自惭形秽,从而拒绝使君的示好。

汉乐府有不少佳作是采自民间,因而故事的发生、发展就与当时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从民俗的角度来看《陌上桑》,我们会修正以往对于罗敷和使君的看法,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对诗歌的意蕴和情感产生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成为了第三个层次上的,“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

不仅诗歌的欣赏可以从意象、文化上加以延伸与开拓,古典散文教育同样不可局限于文言翻译。以庄子《秋水》来说,这篇散文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具有疏通字句的能力,也理解庄子的用寓言故事阐发哲学道理的艺术手法。《大学语文》也收录《秋水》,我们就要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启迪学生,因为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对现实有意义的因素就更为重要。

《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的第一次对话里有这样几句:“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3](24)庄子分析了大和小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人看似很强大,其实不过是万物之一,过分地夸大人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不断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近年来全球北极冰川的消融,酷热、严寒等极端气象的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无一不在警告人类必须要认清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一,世界上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而已,人类的过分膨胀终将导致自然的报复。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提出的观点,正与现在西方学术界流行的生态美学有着思想上的共通之处。我们在介绍《秋水》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启发他们重视环保,善待自然,这样古典散文就具有了当下性和现实性意义。

从这三个例子不难看出,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欧阳萍,邱光华.《陌上桑》母题渊源[J].合肥:学术界,2007.

[3]方守金,杨福生.大学语文[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陌上桑作者篇6

琴入目,往事沉浮,染红了双眼。风已起,琴尘飞扬,迷离了前方。青丝乱,思绪流转,清晰了伊人。纤影如梦,美眸含情,笑靥醉人,素手轻舞。魂牵…。。。人痴。。。…弦断。。。…梦醒。。。…浮尘落地。琴依旧,曲已终,红消香断,倚花冢,人却独醉。

迷恋尘世,两相陌路,怎奈落花堪折?迷离天涯,两滴空泪,何处是话凄凉?昔逝轮回,谁为谁种下了今生刻骨的伤?空城寂,笔残殇,舞陌尘,流沙飞。小酌亦伤情,却是哀伤,莫道销魂相思沉。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一曲红尘引,惹多少红尘泪,雨洒尘间。一世繁华,弹尽一曲浪漫忧伤。

犹忆当年逢君,一袭青衫,执剑一方,冷峻模样,醉了女儿家心房。自此,为你念词为你守望,为你红尘相思一场。尘世笺香,书不完一世情长,姻缘一线,隔不断千里凄凉。小轩窗,墨含香,执笔诉情,怎堪衷肠?酒也醉人,人也销魂,心心念念都系君。望天涯,望眼欲穿,盼君归来,许我一世柔情,携手逍遥,仗剑天涯。晨曦落暮,两两相顾,脉脉含情,情定水云间,清风作证,日月可鉴,以山为媒,以水为盟,恋君、一往情深,念伊、痴心无悔。水之崖,云之巅,琴箫合鸣,倾世传奇,此生有你,不羡鸳鸯不羡仙。

回眸间,几许落寞,几许伤痛,在心间蔓延,蔓延。曾以为的天长地久,只不过是陌路的繁华,指尖上轻舞的温柔,悱恻了一窗春风,模糊了双眸。爱到绝路,覆水难收。蝶飞花舞,时光流逝,那朝朝暮暮,竟如烟花般璀璨一时,最后消失的无踪无影,何处寻觅往昔的旧梦。流光成逝水,任春去秋来,梦里花开花谢。

一场花开,错落了多少时空交织的残影,孤错了轮回,交织今生的缘错,你留下的一缕香,划作万青丝,把我的思念编织成了网,我困在了中央,你却忘将我放出,空等了誓言,却终究是错过了你,你的流年,在似锦如花的最深处,不是为我,却乱了我的浮生。

一朵花语,万千缱绻,一季芳菲,万缕柔情。梦里水乡,缱绻江南。初初相遇,你回眸莞尔,一笑倾城百日香,我伫立路口,一站成景美了人群。遇见你之后,从此,我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遇见你之后,任它人间花如雨,平生至爱你一人。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纵然流泪也是一种幸福,纵然孤单也不曾后悔,守一场心灵的地老天荒,何尝不是一场芳华惊艳的流年。百世一梦,轻呵素手,吟一阙刻骨爱恋,书一笔沧海桑田。无论红尘多么喧嚣,倾其一生只为一人,独守一方锦瑟,与你共筑一片净土,安然相惜,深情守候。

一节又一节的文字,记载着我们相遇的点点滴滴,一阙又一阙的诗歌,演绎着我们相知的枝枝叶叶,宛如繁花,更若清莲,一如来者来,去者去,一片安然,遥望,在路尽处,一片暗香袭来,是你踏歌而来,浅眸,在林深处,一缕淡香飘来,是我逆水而上。

红尘万千,逃不过一个情果,终究转陌,泪书托付苍茫。一转身,一离别,一曲离歌伤了谁?一份情,一段梦,一句分手谁人痛?昨日情,今日梦。红尘路,皆悲伤。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拂过残花泪眼,覆盖了视线,我一遍遍的寻找着曾经,却再也挽不住你的衣抉飘飘。陌路繁花,千山暮雪,时光之远如斯。我的凝望,不过是红尘中的浅唱,把时光唱成了过往,把过往唱成了回忆。梦,已断天涯。如今,应是物是人非。往事如烟,一纸愁情,乱了我的世界。今生奢望,已是夜未央,梦里情歌成绝响。半部残卷,一曲离歌,终,随烟云离散,散尽在天涯两端的流年,落陌,成荒。亲爱,今生,为你封心,画地为牢,不言悔。等有一天,我无力再爱时,我想我会选择守在爱的废墟上,抱紧你残留的温暖。望穿秋水,阡陌悠悠,心若一动,泪就千行,注定永远多了座情冢。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日子一点一点流过,岁月一季一季如梭。纵使生死无药,悲喜无着。仍会记得,尘世,有一坐桥,名为奈何。有一碗汤,叫做孟婆。有一条河,苦渡忘川。有一方石,可记三生。有一条路,幽幽黄泉芳草枯。有一座楼,最后一眼望乡楚。还有一朵花,花开彼岸,花叶生生两不见。叶花世世不相逢。

一路走来,花落又花开,一季的嫣然也早已在岁月的流经处定格为记忆的永恒,有些人,一朝转身,便是一生;有些人,一夕眷恋,便是一世。看尘世在一季一季的花开花落里沧桑,在一场一场的草枯草荣里变迁。谁是谁前世的执念?谁是谁今生的风景?谁又为了谁轻轻的叹息?经年之后,我们再睁开布满沧桑的双眼,是否还记得初见时的唯美惊艳?当我们再伸出疲惫的双手,是否还能抓得住逝如流水的年华?把一切放下,两袖清风,静待花开花落,笑观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陌上桑作者篇7

摘 要:古诗文音韵和谐,节奏优美,用凝练的语言呈现出隽永的意境,引人入胜。文章从反复诵读、感受诗文美,自主品读、感悟形象美,对比朗读、感知写法美几方面,以《陌上桑》为例探讨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陌上桑;古诗文;教学;古韵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74-01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刘老师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部分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华丽的铺陈叙述,只是行云流水般地将学生的活动进行了巧妙组织和引导。这是一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了解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本文就以《陌上桑》的一堂教学观摩课为例,探讨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

一、反复诵读,感受诗文美

(1)读出韵律美。古诗文音韵和谐,节奏优美,适合反复吟诵。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课伊始,刘老师就出示了读书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拼音和注释,读通诗句、读懂意思。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大声读的,有悄悄跟读的,有轮流读的,也有小组齐读的。刘老师行走其间,不时俯下身子仔细听一听,间或指导一两句。渐渐地,起先不自信的学生朗读的声音大了些,结结巴巴的声音也流畅了。刘老师再让学生开火车读、小组接读,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读,学生逐渐读出了古文的味道。六年级的学生诵读过的古诗不下百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诵读经验,完全知道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适当拖长,只要给足了时间,充分地朗读,读准读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2)读出结构美。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后,刘老师又让学生读。这次是进行小组朗读表演,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有的小组齐读,讲究配合,扬长避短;有的小组一人读一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的小组考虑到成员的个性和朗读特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还有的小组根据古文的内容,一人读简介罗敷的,一人读写罗敷善蚕桑的,一人读描写罗敷衣着打扮的,一人读写路人见了罗敷的反应的。学生的着眼点不再是停留于表面的对句的认识,而是结合理解,加入了分析。这精心设计的朗读训练,层层递进,教师不露痕迹地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读通诗句到理解诗意再到理清脉络一气呵成。

二、自主品读,感悟形象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了罗敷的美。刘老师让学生仔细读读作品,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学生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读出了罗敷的服饰美;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读出了罗敷的心灵手巧;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读出了别人眼中的罗敷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古诗文语言凝练,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深入文本,细细研读,才能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进入到古诗文的情境中,拉近与文本、与主人公的距离,生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古诗文表达含蓄,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刘老师利用这些文本空白,抓住适合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生长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路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语言的精妙,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三、对比朗读,感知写法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教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I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为了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侧面描写是这部分作品的特色之一,也是日常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侧描烘托能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中心。刘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罗敷的外貌,然后让学生与原文对照朗读。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妙处。刘老师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利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两个描写古代美女的成语,让学生了解到侧面描写的着眼点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侧面描写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蒙着面纱、带着神秘感的写作方法,而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时,再让学生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熟悉的亲人或同学的典型特点,学生就有例可循、有内容可写了。

四、结束语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把展示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美、探究美、表达美,入情入境,读出了浓浓的古诗味。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放开手脚,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古诗文的美,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陌上桑作者篇8

其实,在向那辆历经30年风云洗礼的桑塔纳“Say Goodbye”的时候,我已经拿到了上海大众全新桑塔纳传奇之旅奥地利段的邀请函。在机场,随着徐徐关闭的机舱门,向这30年来它所拥有的荣耀告别,我知道,当舱门再一次开启之时,我必须忘记这所有的过往,向一个全然陌生的故友“Say Hello”。

成长的岁月

光阴逝水,无所在却又无所不在,年幼时懵懂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贴在床前的招贴画一样慢慢变黄,有些时候必须静气凝神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在每一个清醒的夜晚和睡去的清晨,我仿佛又能够听到汩汩而鸣的发动机声,那是我生命中最挚爱的声音和味道:在醇厚的阳光里,我躲在桑塔纳的后排,驾驶座位父亲的肩膀就像山一样,我在他的背影里慢慢睡去和长大。

上学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司机,以至于整天沉溺于近似自闭症的臆想空间里面,而后在那段叛逆的青春期里,又总想像着某一天偷了父亲的车子流浪天涯。庆幸的是慢慢长大后,这些梦想逐渐定格并沉积在心中最不容易碰触的角落里,它们好像都一一实现了,又好像~无着落。如今,手里握着奔赴全新桑塔纳传奇之旅的机票,那些过往的时光倏地一下又冲到面前,它鼓励我不断向前走,我却又在那曲曲折折的回声中,听到了来自往昔的召唤。

我参加的这段行程只是桑塔纳传奇之旅的一部分,从维也纳开始,途经布达佩斯然后在华沙结束,历时5天。而整个行程要从沃尔夫斯堡途经白俄罗斯一直到中国境内,一共65天左右。活动受邀媒体达上百家,涵盖了国内大部分网络、电视、报纸和杂志。

去年,北京的秋天显得格外漫长,尤其在等待出发的这段日子里,我想像着全新桑塔纳在那边跋山涉水的情形,想像着和朋友们从一个陌生的城市向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进发,想像着还能够在桑塔纳的后排悄然入睡……

一个突然的急刹车伴着剧烈的颠簸将我从后排座位的美梦中惊醒。我有点儿晕,感觉还是在北京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睡去,却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桑塔纳的后座上醒来。这期间断然失去了很多情节,仿佛间穿越了一道时光的门,一开一合间就是30年的光阴。司机向我表达了他的歉意,这个德国哥们很善谈,不会中文是他最大的优点。

跟着音乐出发

有雨飘落,缠绵入骨的寒冷,让窗外的维也纳也从里到外都透着悲伤。这座被称为“多瑙河女神”的城市用缠绵悱恻的阴雨迎接我们的到来。街头有很多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群中,我分辨不出他们的面容,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还是约翰·施特劳斯?这些让我们高山仰止的音乐巨匠,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传世的乐章。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均诞生于此。多瑙河默默流过,暗流涌动的无声无息掩盖了那些鸿篇巨著里或亢奋悲伤的旋律,只有发动机加速时的轰响,通过打开的车窗一阵阵涌来,昏黄的灯光划过车身,不着一丝痕迹。

前排的同事尽情享受电加热座椅的温暖,我在后排打开车窗,让清新凛冽的空气将自己不断从冥想中拉拽到现实里来,下一站,美泉宫。

它的名字来源于一眼名叫美丽泉的泉水,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其规模仅次于凡尔赛宫。作为历代皇帝的夏宫它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著名的茜茜公主曾居住于此,宫殿后面是一座巴洛克式大花园。走出花园,心里面满是茜茜公主年轻时的样子,电影里的茜茜公主只是一个童话般的女孩,但历史中的她是一个有着跌宕起伏命运的传奇人物,从某种意义上将,她改变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帝国的命运。离开美泉宫,路边的桑塔纳已经静候多时。启动发动机重新上路,那古老的街道有的已经被时间侵蚀得坑坑洼洼,车行其上发出“吭吭”的回响,底盘滤去了大部分的震动,在照顾乘坐舒适性的同时却也没有松垮的感觉。方向盘的反馈清晰,指向精准,要不是有严格的限速限制,真想信马由缰跑上一圈。前行十几公里便来到晚上住宿的酒店,打开窗就能够听到多瑙河的呼吸,桑塔纳整整齐齐地停在楼下,我几乎能够感觉到发动机散发的余温。

桑塔纳的每一次改款都遵循了德国人的严谨和中国人的沉稳,这一次也不例外,所以在没见到实车之前,人们就大概猜出来它的样子。明显,全新桑塔纳采用了一种家族式的回归,平台的改变是最主要的变化部分,加长后充分照顾了驾乘者的空间需求,外形则紧紧追随其兄弟姐妹。

一路向东

第二天的阳光将之前空气中的阴霾一扫而光,收拾好行囊列队出发,一路向东,布达佩斯就在不远的前方。这座城市位于多瑙河中游两岸,原来是隔河相对的两座城市,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的城市布达和古布达以及左岸城市佩斯合并成为今天的布达佩斯,人们也称它为“多瑙河玫瑰”。这是一座血与火的城市,1944年,德军占领布达佩斯,盟军随即开始轰炸,1944年底到1945年初,苏联军队开始围城,多瑙河上所有的桥梁均被炸毁,围城过程中有近4万平民遇难。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至今在城市里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上,还有当年巷战留下的弹孔,车行其中,在历史和现代中穿行恍若隔世。马提亚教堂、渔夫堡、链子桥和干年纪念碑都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不可不去。车可以开到渔夫堡的门口,然后拾级而上,在渔夫堡的城墙上即可鸟瞰布达佩斯全景。

1.6L发动机扭矩输出绵长,6挡手自一体变速器换挡积极,在去往渔夫堡的山路上表现不错。对于这款车来讲没办法过多地追逐驾驶乐趣,针对于各种驾驶需求的平衡处理才是它最大的优势之一,其中包括空间需求及优异的燃油经济性表现。当晚,夜游链子桥,虽然是现代建筑,但它古朴稚拙的风格和超过其年龄的沧桑感,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陌上桑作者篇9

教师要有这样的理念:思考如何舍弃语文课堂常见的说文解字、解析文章等较枯燥的记忆性知识,多注重文字本身的力量,活化文字生命,让学生透过文本直接感受文学的多元思考与动人的情意熏陶,这才能符合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理念的核心要求。对于文学作品,经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多半是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比如:同样是以女性角度行文的诗歌: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唐朝张籍《节妇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区分出到三位女子的不同个性:“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上邪》写出一位性格刚烈的女子,对情感从一而终的决心。“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写出的女子具有高度的自信感。“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红罗襦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写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冲突时的抉择与平衡。又如通过比较阅读诗经中的《静女》和《氓》,学生可以体会到:两位女子同样美丽,但性格各异,一位多了份矜持,多了点调皮,“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而另一位率直坦诚,“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若以情感教育作为主题,这些比较阅读的作品可以直接展开讨论,也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作为将来处理自身情感时的参考;这是一种转化,是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在学生心目中再生的契机。

二、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升生命情境的模拟与思考

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在于提供情境教学,因为情境帮助学习有模拟的机会,使学习的应用得以激荡,真正进入生命,产生知识的力量。因为横跨古今,因为包容所有,所以文学世界能提供教学上最丰富、庞大的情境,这点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及之处,也是语文教学应该受到重视的主因。正因为先学会了做人和处事,所学的专业技能才有稳固的基础;语文教学提供各种生命情境,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特别是遇到困境时的处理,这些都可能是专业技术学科无法触及的议题。就如人生的复杂性与高度变动性,又岂是选择题所能涵括的?正因为生命没有标准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达成对生命教育的推动。如前所引的三首古乐府诗,都与情感有关,其中牵涉到如何表达、如何拒绝、如何沟通。《陌上桑》拒绝的是完全无意,又具有社会地位的男子;《节妇吟》拒绝的是曾经心动,但因生命相遇的时间点不对,必须割舍的情感;如果将拒绝的是《上邪》如此性格刚烈的女子,又该如何表达?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状况,也是大多数专业课不会触及的内容,但这又是与生命迫切相关的问题。

三、结语

陌上桑作者篇10

曹文轩叔叔在《草房子》以朴素和忧郁的语言,将书中的人物描写生动而富有个性。主人公桑桑在他担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桑桑是个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他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比如,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还有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拿到河里还真捕到了鱼。像这样发生在桑桑身上的故事书中还有不少,这些细节描写将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书中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和遗忘,他选择了逃避。在学校他拒绝和同学交谈,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随着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养父病逝以及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作家在塑造杜小康这个人物也相当出彩,他原本是村子里家境最富有的小孩,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他父亲生意投资的失败,一夜间负债累累,一下子从原来童真快乐的孩子变成忧心忡忡的“思想者”。他的肩膀上,承载了太多太多。他害怕过,无助过,忧伤过,但他从未停下步伐,而是勇敢的向前迈进。挫折、困难使他成长,使他过早地成熟,使他渐渐的领悟了人生,也让他变得更加勇敢了。

对“秃鹤”这个人物,的描写,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陆鹤因头上“寸毛不生”被同学嘲笑为“秃鹤”,他本人很讨厌人家叫他“秃鹤”,对叫他绰号的同学心他在体操汇演时,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报复”了每一个人,同学们也开始生他的气,终于在文艺演出时,他扮演个“秃子”的角色,他把最不愿意展现给人家看得一面“搬”到了舞台上,他在正视自己,他战胜了自己,取得了成功,换来了大家那一串串钦佩的泪水……少年秃鹤战胜自己,嬴得了别人对他的认可,他以德服人!瓦解了每一个人对他的气。

此外书中那位可怜女纸月,最能赚取读者的眼泪,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