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3:11:32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范文篇1

关键词:人物塑造;扶贫;主旋律

人物塑造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一大亮点,也是该剧成功的关键。在该剧的三个单元的主人公中,塑造最成功的是第二单元的辛兰,这得力于编剧、导演、演员等多方合力打造。

一、文弱主播到扶贫书记—编剧的赋予

(一)“典型人物+特殊人物”的塑造。编剧除了要构思故事情节、场景、对白外,更主要的是塑造人物,准确地说,要塑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必然是有其突出特征的,优秀的编剧便需要写出这一点。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一直是影视剧剧本创作的一大核心任务,同时也是难题所在。特别是这两年扶贫题材的电视剧,其中人物形象塑造上模式化较为明显,不外乎舍小家顾大局、克服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习惯、走东家、访西家、团结乡村干部、跑资金、要项目、有时受委屈但任劳任怨、最终圆满完成脱贫任务等等。《最美的乡村》中的辛兰初看也是这样司空见惯的人物,也是这样的“人人眼中有”,但难能可贵的是除了“人人眼中有”外,还有“个个笔下无”。这个“无”首先体现在辛兰特殊的身份上。辛兰是市电视台的主播,不属于党政机关干部,但她是一名党员。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选择由辛兰这个电视台主播来担任,突破了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塑造,将典型人物变成了特殊人物,由此讲述故事、构建矛盾冲突,显得更有传奇性与悬念感。(二)在真实基础上构建矛盾冲突。第二单元一开始展现的是辛兰在电视台的工作及和谐、平静的家庭生活。突然电视台领导决定让辛兰下乡扶贫,当驻村第一书记。这是第一个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辛兰原来的“规定情境”,引发了辛兰新的行动,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这要比本身就是农委或扶贫办的干部或其他机关人员去下乡驻村扶贫更有戏剧性。到了农村,辛兰特殊的身份与农村的现实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刚进村,村支书关文龙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不欢迎,说工作队下乡是来给村里添乱。尴尬的局面恰恰给了辛兰这个人物展示性格的空间。辛兰没有因关文龙而退缩,而是就关文龙粗暴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批评,当下给了关文龙一个下马威。一个是文文弱弱的城市美女主播,一个是粗粗拉拉很强势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身份的悬殊、性格的反差在扶贫工作一开始就形成了很有张力的矛盾冲突。戏剧乃矛盾冲突的艺术。编剧并没有因为该剧是主旋律作品而回避现实,而是大胆地描写了辛兰与乡干部、村干部、村民的矛盾,而不是一味地表现一团和气。这既符合了脱贫攻坚中有作为的扶贫干部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当,不管是辛兰与乡长的冲突,还是她与村书记的矛盾,都为塑造辛兰这个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矛盾冲突是过程、是手段,不是结果,编剧赋予辛兰的人物动作,往往是“打一巴掌再揉回来”。这是一种很老到的手法,比如粗暴强势的关文龙在建贫困户档案时感情用事,存有私心。辛兰作为第一书记,面对问题,与关文龙进行了斗争。由于关文龙受乡长教唆背后告辛兰黑状,辛兰毫不示弱、针锋相对,看似矛盾升级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是编剧最终还是让结局成为“大团圆”。这样的情节设计原本不足为奇,但“奇”的是在对立面失败后,辛兰还能为对方说公道话,还能将对方感化并教育过来,使之回归到正确的脱贫攻坚道路上,展示出是辛兰的高尚人格和她作为第一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担当。(三)侧面描写烘托主旋律主题。“舍小家顾大家”是主旋律作品创作中塑造正面人物一贯的手法。《最美的乡村》中辛兰下乡扶贫的起点也是这样的,难能可贵的是编剧没有刻意拔高、强化辛兰的高尚人格。辛兰脱离电视台去下乡扶贫是出于被动的、受排挤的缘故,因为电视台领导存有私心要在电视台推新人。身为党员的辛兰没有怨言地接受了新的工作任务。编剧对于辛兰这个人物的设置走向掌握得十分到位,既显示了接地气的一面,同时又富有正能量。反之,如果辛兰一开始就展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不顾老公和孩子的反对主动报名下乡扶贫,那么辛兰的人物形象就要大打折扣。(四)悬念设置下人物命运牵动观众。编剧赋予人物命运以一定的悬念,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编剧郭靖宇之前以写年代剧为主,可以说,该剧的收视率高与他善于制造悬念是分不开的。当下的主旋律农村扶贫剧在剧本创作上有诸多难点,写不好就会成为流水账,要想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取决于编剧的功力。设置矛盾冲突本身就难度十足,再加上还要制造悬念,可谓难上加难。但是《最美的乡村》做到了,辛兰这个人物做到了。由于辛兰在乡下忙于扶贫工作,无暇照顾丈夫和孩子,听照顾女儿的老姨说丈夫出轨了,悬念从此时便开始了,观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希望跟随人物一探究竟:一是看辛兰会怎么办,如何处理;二是看她丈夫是真出轨还是假出轨。悬念吊着辛兰走,辛兰吊着观众走,焦点集中在辛兰身上,辛兰的人物命运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反映出了编剧的功力所在。主旋律电视剧先进模范人物可以在悬念设置下如此丰满而且有戏剧性,实属难能可贵。

二、回归角色本位—演员的创造

(一)进入角色,塑造生动人物。内行人常说:演员找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这足以见得演员的重要性。辛兰的扮演者岳丽娜所塑造的影视形象都比较成功,而《最美的乡村》中辛兰的人物表演最为生动贴切,其原因首先是演员放得下身段,表达出了辛兰这个人物应有的接地气的一面。女演员爱美,通常电视剧中,不管是战争戏、年代剧、都市剧还是农村剧,女主演们都在演自己,岳丽娜没有演自己,而是在演辛兰,甚至说不是在演,她几乎真正成为了辛兰这个人物。从音容笑貌到抬手顿足,岳丽娜活生生塑造出一位扶贫的驻村干部。她既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也不是上面派下来只管指指点点、趾高气扬的城市美女主播,而是接地气的扶贫书记辛兰,岳丽娜将人物身份、特质的分寸拿捏得很到位、准确。岳丽娜饰演的扶贫书记走访贫困户、坐农家炕头、端农家饭碗、拉农家话题等等,围绕着脱贫的各种行为举止,真实而有力量。其中最感人的一场戏是辛兰也生气了,赌气要抡起镐头为老栓酒鬼刨地沟,几个源自真情实感的动作,一下子就把辛兰这个扶贫书记的伟大树立了起来。后来老栓内心发生了转变,自己动手挖地沟,辛兰又给老栓端来了水,还让自己的女儿叫老栓为“大大”,此举成功感化了老栓的心灵,为老栓的转变夯实了行为的基础。(二)演员真诚投入,演绎扶贫情怀。演员是否投入角色、是否走心直接关系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岳丽娜塑造辛兰这个人物时无疑是走心的,她做到了与角色感同身受,即同悲喜共命运。比如辛兰回到城里,想女儿又不敢见女儿,坐在车里远远地望着女儿,母性天生的舐犊之情油然而生;电视台台长偏听偏信,本来是为了所谓的推新人而挤走辛兰,不料事与愿违,当台长认识到自己的失误甚至是错误后,请辛兰重回台里主持《紫塞儿女》时,辛兰并没有因能够回到电视台而欣喜,而是坚持继续当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在农村完成未完成的脱贫任务;在主持招商会现场,辛兰意外地把接替她的主持人推出来,并做出由衷的赞美,这更是其善良品性的体现。(三)符合人物情感特征的真实、可爱展现。在个人情感和家庭问题的处理上,辛兰表现得符合生活的逻辑和人物的情感逻辑。辛兰得知丈夫出轨前女友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等待丈夫回来,丈夫回来了,辛兰没有哭闹,也没有着急地上前责问,而是和声细语地沟通,直到最后才表现出愤怒,她单指指着丈夫让其离开家,然后她收拾了行李带着女儿到了乡下。整个表演过程中的接收、判断、反映、交流、行动,既是知性的又是人性的,显得真实、自然。再后来,当丈夫主动找到她解释出轨时,她还是本能地拒绝,但内心深处并没有彻底绝情。在被动地了解到丈夫并没有出轨的实情后,辛兰没有过多的道歉,也没有惭愧自责的眼泪,而是真诚地说了句“对不起”。因为面对如此的误会,丈夫有责任,当然辛兰也有责任。女人在情感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是爱得越深,越容易着急、不冷静,这是符合女性特点的,这可以算作辛兰这个人物的缺点,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缺点,辛兰才显得真实、可爱。作为表演者,演好人的优点比较容易,演好人的缺点相对难,这个难不是指表面的简单行为,而是指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辛兰的扮演者透彻分析了剧中人物的各项信息特征(包括人物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学历等),从而展现出到位、逼真的表演。纵观全剧第二单元,不管是工作上的辛兰还是生活中的辛兰,表演者把握了一个“稳”字,包括动作、语言以及语气。

三、导演的把控

人物塑造范文篇2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电影《郑培民》也正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将一个朴实、高尚、无私的省委书记郑培民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郑培民的妻子一直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工,上班要来回走一个多小时,他从没想要给妻子调换工作,也从不让妻子搭便车,他想到的是给妻子买来一双双胶鞋减轻她的劳累。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郑培民在一个城门洞里给老伴买鞋,三元钱一双,他掏出五元钱给卖鞋的,然后等着人家找两元钱,他非常自然地做着这一切,这时的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百姓,而不是一个省委书记。这个细节展示了郑培民的平民心态和对妻子的关爱,而正是这种平民心态,让他时时刻刻牵挂着人民的疾苦。还有在心脏病突发,生命的危急关头,郑培民仍然没有忘记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只有真正的大胸襟才能达到心中无我的境界,才能在生死一线间还这样坦然。这些朴质自然的细节,以小见大地揭示出他的心灵世界,体现出他的伟大和崇高,令人难忘。

赵冬苓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2)“真实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惊人的。”(3)追求真实,是她的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她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很强的真实感。这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真实是赵冬苓影视作品人物塑造的灵魂,为了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每一部影视剧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她对她剧中的主人翁达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为了写《孔繁森》,她踏上了西藏这片土地,实地采访孔繁森的事迹,高原反应使她头痛欲裂,她坚持下来了,采访者泪流满面的倾诉深深地感动了她,她是在被感动中一次次地走近孔繁森,最终理解了他,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然后把这种感觉通过她的剧本传达给观众。她的剧作基本上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上学路上》取材于宁夏的西海固,为了真实,她两次去了西海固,面对令她触目惊心的贫穷和西海固人的乐观阳光,她写了一个小女孩面对贫穷的家境,仍旧没有放弃上学的愿望,这种执著的追求让她付出了许多,却最终实现了愿望。还有《大地缘》……赵冬苓曾坦城地说:“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心血和情感的付出,我和我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的磨难而叹息,为他们遭受的不公而扼腕长叹,电视剧拍成了,质量高低自有观众评说,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部剧我都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真情写的,面对生活,我付出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4)

注释:

(1)俞胜利:《细节的力量》,《中国电视》2002年第4期。

(2)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人物塑造范文篇3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电影《郑培民》也正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将一个朴实、高尚、无私的省委书记郑培民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郑培民的妻子一直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工,上班要来回走一个多小时,他从没想要给妻子调换工作,也从不让妻子搭便车,他想到的是给妻子买来一双双胶鞋减轻她的劳累。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郑培民在一个城门洞里给老伴买鞋,三元钱一双,他掏出五元钱给卖鞋的,然后等着人家找两元钱,他非常自然地做着这一切,这时的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百姓,而不是一个省委书记。这个细节展示了郑培民的平民心态和对妻子的关爱,而正是这种平民心态,让他时时刻刻牵挂着人民的疾苦。还有在心脏病突发,生命的危急关头,郑培民仍然没有忘记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只有真正的大胸襟才能达到心中无我的境界,才能在生死一线间还这样坦然。这些朴质自然的细节,以小见大地揭示出他的心灵世界,体现出他的伟大和崇高,令人难忘。

赵冬苓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2)“真实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惊人的。”(3)追求真实,是她的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她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很强的真实感。这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真实是赵冬苓影视作品人物塑造的灵魂,为了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每一部影视剧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她对她剧中的主人翁达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为了写《孔繁森》,她踏上了西藏这片土地,实地采访孔繁森的事迹,高原反应使她头痛欲裂,她坚持下来了,采访者泪流满面的倾诉深深地感动了她,她是在被感动中一次次地走近孔繁森,最终理解了他,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然后把这种感觉通过她的剧本传达给观众。她的剧作基本上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上学路上》取材于宁夏的西海固,为了真实,她两次去了西海固,面对令她触目惊心的贫穷和西海固人的乐观阳光,她写了一个小女孩面对贫穷的家境,仍旧没有放弃上学的愿望,这种执著的追求让她付出了许多,却最终实现了愿望。还有《大地缘》……赵冬苓曾坦城地说:“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心血和情感的付出,我和我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的磨难而叹息,为他们遭受的不公而扼腕长叹,电视剧拍成了,质量高低自有观众评说,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部剧我都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真情写的,面对生活,我付出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4)

注释:

(1)俞胜利:《细节的力量》,《中国电视》2002年第4期。

(2)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人物塑造范文篇4

一、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的结合

纵观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发展至今,有些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人物历史真实和形象塑造艺术性的巧妙结合,比如《长征》中有捉虱子的情节,这个细节写了他和两个人的性格,不能容下一个虱子,而不在意身上有很多虱子。而在近期播出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较为成功的是《节振国传奇》。节振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创作之初,作者本来想把节振国塑造成一个在语言和动作上带有黑色幽默的草根英雄,要给人物加入一些能让观众兴奋的元素,带有一定的喜剧和调侃的风格,这就意味着节振国的人物形象塑造中虚构的成分会大大增加。如果是一般的题材,这样塑造人物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重大题材,就需要把握真实和艺术创作的结合程度。真实是历史剧的灵魂,导向是历史剧的声音,在这个创作前提下,创作者对节振国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也兼顾了观众的欣赏兴趣。从该剧的收视情况来看,这样的人物形象是被观众所接受的,因为首先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传达给观众的是非常正面的东西,然后兼顾的才是娱乐的元素,用艺术的手段赋予了人物一些原创性的新东西,可以说该剧较好的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作。虽然重大题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年来创作者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其中的艺术规律,希望通过艺术手段塑造出既能反映历史真实,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反映上将洪学智传奇一生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将军的岁月》在这一点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一部30集电视剧中如何将洪学智77年的革命生涯,卓著业绩,四起三落的坎坷历程完整准确地展现出来?如何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仰、胆略,卓越的军事、政治、后勤领导才能和他高度的党性修养、民主作风以及广阔胸怀和人民公仆的阶级本色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在屏幕上?是这部电视剧必须缜密思考的问题。不仅要记述洪老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和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必须开掘出洪老的精神世界、情感历程、性格特征,还要着力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挖掘、提炼出鲜活、感人的故事,梳理出决定这位共和国上将人生轨迹的内心世界、情感脉络和极具人性闪光的性格。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创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是在叙事上尝试摆脱以主人公战斗成长过程为主轴的线性脉络,跳出单纯以编年史历数主人公一生功绩的窠臼,在掌握充足的相关素材后,将思考的维度跃升到更高的层面上去奠定文本基础、编织精彩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情感、情操、性格、精神境界来选择素材并形成全篇的重点描述。其次是设计对抗矛盾人物来塑造主人公形象。该剧采用的是设计洪学智将军一位老部下身份的讲述者,(不出画面)基本按照时序(不排除某些闪回,譬如洪老的童年、少年生活片段,以揭示洪老情感基调、性格定位的前因)来向观众讲述洪老一生中最精彩、动人、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细节;还虚构几位与洪老一生命运紧密相关的人物,成为与主人公命运主线交织的重要辅线,这些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极大的帮助。再次是以主人公的性格魅力抓住观众,用他一生中对使命、战友、部下、妻儿、百姓、敌人等等方面极具生活气息的感情碰撞吸引观众,特别是抓住了人物具有来自草根阶层的智慧和风趣,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我党我军高级将领的人物形象。

二、可遵循的艺术规律

从对几部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可遵循:

1.要凸显独特的人格魅力近年来取得成功的优秀作品(如《陈赓大将》、《上将许世友》、《彭雪枫》等)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坚持以写人为中心,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实,追求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情感和气质独特的人格魅力,要让观众对老一辈革命家肃然起敬和崇拜。这些作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美,如洪学智的智慧、以柔克刚,他的宽阔胸怀及大爱精神都是他独特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一定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一定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要凸显独特的人生经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基本上都与民族奋斗、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和众多的历史事件中选择人物独特的人生经历。如洪学智的人生经历在大脉络上四起三落,具体事件上也有过雪山救活冻僵的战士、亲手接生自己的女儿、朝鲜战场上智救等精彩片段。尤其是洪学智将军对我军后勤工作建章立制和开拓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和以能征善战的著名战将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物命运的变迁扣着观众的心灵,让观众为他同情,为他担心,靠戏本身来抓人,靠人物的命运来感染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能深入人心。

3.叙事结构要虚实结合以人带史,大事不虚,要把史实的叙事与英雄传奇的叙事结合好,避免流水账,有戏则长,无戏则短,要把那些没有太多精彩细节的过程都滤掉。不是按照事件本身的分量来安排戏的长短,要按照是否能成功刻画人物性格为衡量标准。既要重现那一幕幕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描绘那段艰苦卓绝、彪炳史册的烽火岁月,又要让伟人回归真实,绽放出崇高美、人性美、人情美的光辉。总的来说,在不违背大的史实、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同时也不改变观众看待历史的事件、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地发挥电视剧的艺术特点进行大胆地艺术构思和虚构,以增加戏剧冲突和观赏性。具体的手法包括可以利用纪实风格来展现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增强故事的观赏性;利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营造环境氛围和还原人物的真实存在;在涉及人物和家庭子女以及战士的情感时,要把戏份做足,以情动人。

人物塑造范文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反面人物塑造

一、突出反面人物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特征

反面人物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它能启迪人们去思索反动性的严重性和根源。反面人物塑造的感觉应该像苏牧教授上课所说,要有小津安二郎电影中那种扎到井底的爆炸力量,这种能量越大,影片的艺术批判性越强,才能真正做到直戳要害,针砭时弊。在文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特别是欧洲文学史的各种吝啬鬼身上尤为突出,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都是这样的典型反派人物,他们都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下产生的人性扭曲,唯利是图的有力写照。在少数民族历史传奇类型题材电视剧中,反面人物所反映的历史性最能在其宗教信仰方面得以体现,而对于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判断和取向往往成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交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这种宗教观念分野的存在,也使得反面人物的形象具有某种神秘性。同时,空间变化下的地域文化在此类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空间展示,对剧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物和环境之间的一个关系,突出人物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一方面在影片中通过民族风情得以表现:《奢香夫人》中的西南彝家文化,《木府风云》中的丽江纳文化。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曾经撰文,他认为总体来说,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对《木府风云》的感受:文化包容、民族团结、审美佳作。可见在此类电视剧中,文化和民族的结合能使电视剧的审美意味得到凸显。

二、反面扁平人物的减法

所谓扁平人物又被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类型化的特征,因此他们一方面便于辨认,也容易被记住,但是也容易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特征。随着电视剧类型题材的涌现,观众往往不满足于常规的扁平人物塑造,他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人物侧面。特别是民族传奇电视剧中的反派人物,容易被意识形态和既定主题所捆绑,而显得呆板脸谱化。因此在近年电视剧作品中,编剧如何在少数民族历史传奇剧中对扁平的反面人物进行修饰,以达到类型化中的个性化人物塑造,就成为了一个重点。修饰扁平反面人物的重点应当是做人物的加法,在保留扁平人物容易辨认和容易记忆的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的放矢的加法。至少有三个办法对此类人物是有帮助的。第一,浸润、放大性格要点,强化反面人物作恶的欲望和动机使人物性格趋向细巧。第二,让反派人物在动态中得以定位。反面人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他是依托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扣在一起的,就算是扁平人物,他也必须作为嵌入任务框架中的一环,如果把人物看做一个球,那么这个球必须和他人产生连锁反应和碰撞之后才会有明确的人物弧。在《西藏秘密》中旺秋管家的角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可以说是旧西藏农奴制度残酷迫害的产物”。旺秋虽然在电视剧中戏份儿不多,但是编剧却很完整地呈现了.4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声屏视野一个由于制度设计瓶颈所导致的人性异化的全过程,旺秋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下辈子做一次真正的主子,而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阶层是被拴定固化的,他唯一往上爬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主子拉下马,一个善良朴实的管家就变成了德勒府的敌人,他正是这样一个被人物身份锁定的反面角色,他的动机是合理的,欲望表达是合理的,但是他实现欲望的方式确是非人性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化的扁平人物,剧作者通过加深放大人物欲望与动机,获得了人物塑造的多面性的可能,在易于观众识别角色的同时,人物承担起了凸显影片一个主题表达的作用。在《舞乐传奇》中充当反派苏诀助手烦人小腰,一开始她的身份只是苏诀侍女,随着剧情深入,我们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的秘密:一直在暗中破坏献乐计划,并且听命于主人。在剧中,小腰和红泥对少主都是真爱,少主从前真的也对她们很贴心,即使不是真心的。相对而言,小腰更单纯些,稚气未脱少女怀春,也许是红泥身为姐姐对小腰的保护导致了这样的性格,人生终极理想就是嫁给苏诀,小腰是怕死的,最终成为邪恶苏诀脱身离开的人质,做了刀下鬼,死前一直在问“红泥姐,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她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苏决杀她,傻妹子虽然有些可气,但更多的是心酸。从剧作功能上说,小腰只是被支配地位的次要人物,但通过编剧将人物放置于剧情整体,同时强化了小腰天真无邪的性格,反面角色不仅没有了一丝让人憎恶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反面角色的悲剧之美,不得不让人产生移情。反观小腰的姐姐红泥,她同样深爱着主人苏诀,但与小腰形成鲜明的人物差异的是,红泥从来不奢望苏决娶她,只要在他身边看着他保护他就于愿足矣。红泥的爱情是那种明知得不到却又苦苦等待的痴恋,痛并快乐着,当好姐妹小腰为负心汉殉葬,红泥幡然悔悟加入正义一方,一个扁平人物的人格,心理塑造得到真实完整立体的呈现。剧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关系中对于同一属性人物的差异化处理达到了这一艺术效果。罗伯特•麦基说: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他把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称作“人物的弧光”。毫无疑问,《西藏秘密》中的旺秋,《舞乐传奇》中的小腰红泥姐妹的人物弧光打破了模型化,类型化,平面化的脸谱人物塑造方法,两部戏编剧在人物处理上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圆形人物的悲剧美感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基本特征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突出表现人物多层次的立体质感。在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中,一般影片中的大反派都是全片的主要人物,不能像次要人物一样一笔带过即可,主要反面角色往往贯彻全片。要凸显主要反面人物,就要把它着力往圆形人物上去靠拢,塑造其性格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主要是要尽力呈现几种主要反面人物类型。同时突出他的个性特征,但最重要的是必须呈现出主要反面人物的悲剧美感。这种悲剧美感成立从总体上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展现反面人物的人物前史和作恶动机来突出它的善,也就是表现反面人物异化的过程和原因。诸如《甄嬛传》中的华妃、皇后都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投入到宫斗的大幕之中,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另外一方面来在于观众的恶,孰能无罪,人无完人,观众本人人性的弱点决定反面人物是有共鸣性的,编剧所做的就是突出这种恶的普遍性。独具特色的反面经典角色告诉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你所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好角色。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因此,剧作者必须遵从最基本的叙事规律,在精细考量悲剧性反面人物的性格的同时将他纳入到合理的叙事列中,必能创造出具有典型性,个性,悲剧性的圆形反面人物。而这个叙事列我觉得前提基础正是对于人物关系的考量,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电视剧中可以理解为把原有的人物关系打破平衡,重塑一种新的不可逆转的人物关系。这种变化凸显观众内心对人物命运期望与实际情况的一种鸿沟。

对于少数民族反面人物的塑造应该以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色,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审美作为逻辑起点,在人物塑造上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族群历史,生存状态,人物命运和情感诉求,重视反面人物的剧作功能,不同剧作功能反面人物的刻画技巧,从宏观出发,以实现人物悲剧性人格为最终目的,打破惯常思维中反面人物的脸谱化,模式化,这才是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电视剧人物塑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志敏.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6

[2]路海波.文化包容、民族团结、审美佳作——评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J].电视研究,2012(8):14-15.

[3]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56

[4]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8

人物塑造范文篇6

关键词:军旅电视剧;人物形象;形象塑造

自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异军突起,发展迅速,逐渐在电视剧产业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开始至今,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拍摄并播放了近300部,比如说《突出重围》《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等。在这些军旅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记忆尤深,如《亮剑》中的李云龙、赵刚、和尚等;《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何晨光等等。这些军旅题材电视剧有的取材于战争革命年代,有的取材于现代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就任务形象塑造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一、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分类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有着不同的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故事内容和现实,一般来说,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即革命战争题材、现代军旅题材以及军旅偶像题材。(一)革命战争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的的电视剧主要是以展现、反映或者研究历史上军事战争中的主要人物、主要军事活动等发生原因、发生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规律等的电视剧类型,比如说电视剧《解放》《长征》等等。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往往以宏大的背景、规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这种类型的军旅电视剧从历史时间来看的话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即古代历史电视剧、现代历史电视剧,比如《甲午风云》《康熙王朝》《三国演义》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古代历史电视剧,而诸如《战长沙》《长征》《解放》等等则属于现代历史电视剧。若要从表现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描写战争画面为主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和描写人物的人物题材电视剧,比如,《百团大战》《三大战役》《大决战》等属于描写战争画面的的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孙中山》《》等则是属于描写人物的电视剧类型。(二)现代军旅题材。现代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主要反映的是现代我国军队建设、发展以及部队中军官、士兵平时的训练、生活、感情等等为主的电视剧。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比较贴近现实和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反映较为客观。从现代军旅题材的创作上来看,一般要注意三个要素,即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次是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最后是现实的时代情境。这三个要素对于现代军旅题材十分重要:其中,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对时代下的军人形象的展现;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是对当下军队和军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变化的诠释;现实的时代情境是对我国当前时代下的社会、国力以及军事力量的展现。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在当前我国的军旅电视剧中十分常见,比如说《士兵突击》展现的是部队士兵的生活和训练,《迷彩天兵》展现的是空降兵的生活和故事等等,这些电视剧为观众展现了不同的军旅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三)军旅偶像题材。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主要是选用那些容貌靓丽、俊美的男女演员,其中主要的故事情节是以男女之间细腻的爱情戏为主,剧中主要的故事场景虽然也是军队中、军营中,但是更加具有现代时装电视剧的气息,并且主要的收视对象为青少年。在以往的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许三多、葛二蛋等等都是这种特色鲜明的角色形象,但是从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看出,虽然形象鲜明,但是都与帅气、美丽无关。而在偶像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其中主要的演员的外表和颜值都十分高,更加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标准。比如,在2010年播出的《第五空间》这部军旅偶像题材的电视剧中,其中的主演万思维、郑罗茜、蒲巴甲都是外形帅气靓丽的演员,极大的满足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二、军旅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变迁

从整个军旅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发展来看,军旅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变化,下面我们从视角、人物以及背景上来进行分析。(一)视角上的变迁。在以往的传统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能够发现在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都是高大伟岸、无所畏惧、英勇无畏,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坚韧不拔、近乎完美的形象,受人景仰。这种人物形象在我国见过的初期十分常见,在那个时代这种光辉的人物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审美标准的变化,更多的电视剧在逐渐的改变视角,从以往的仰视变为正视,加基注重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作品在2002年播出,主要讲述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中一个平凡、真切现实的故事。在剧中的核心任务石光荣从在解放战争是其中的英雄团长在25年的时间里成为了激情尚在的革命老人。在这部电视剧中,石光荣有着十分鲜明的形象,他出身贫寒,有时不文明,甚至口吐脏话,但是内心是一个有着英雄气概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英雄团长,对敌人他顽强英勇、冷酷无情,对亲人他满怀柔情。再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这部剧不仅展示了李云龙的英雄行为行为和形象,还展示他身上的各种缺点,使观众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战斗英雄。总之,从石光荣以及李云龙等这些个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英雄也是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和优缺点,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二)背景上的改变。在传统的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中,故事背景往往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呈现出的是军人在喊杀震天、枪林弹雨、炮火中前进、突围,我们也是一直被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震撼和感动着。但是随着革命时期的结束和和平时代的到来,战争停止、战场消失,现代的人已经不再是经历过战争的人群。因此,和平年代的军旅电视剧在形象塑造上更加的趋向于选择和平年代的背景。比如在《突出重围》这部电视剧中中主要就是表现了在和平年代部队和部队中的成员在技术发展的挑战和在金钱的诱惑之下,突出重围实现技术突破的的情形。这部电视剧塑造出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司令方英达虽然对自己的部下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但是对自己的家人却十分的温暖和体贴,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二十分的幽默风趣,充满了人情味。朱海鹏温文尔雅、稳健豁达,并拥有者十分突出的军事才能和思想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充分的展现了在和平年代的军人的形象,感染力十足。再比如,在2006年播出的《沙场点兵》,这也是以和平年代的军事演习为背景,展现了部队中上到首长,下到士兵的奋勇向前的远大志向。总之,随着时代的更迭,军旅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上在背景的变化下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物形象塑造更加趋向于写实和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三)人物上的变化。通过对传统军旅影视作品的观察可以发现,在以往电视剧的主要人物的选择上一般都是不同阶层的领导,比如国家领导、军区领导、军队领导等等,过于集中在将领的形象塑造上,很少关注普通士兵成长和进步。但是随着近年来像《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等电视剧的播出,普通士兵、小兵等的戏份逐渐加重,有些电视剧中普通士兵已经成为主角。比如说当年大火的《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其中的主角许三多就是一名普通士兵。在剧中,许三多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他愚笨、无趣和懦弱,但是却天真和坚韧执着。他的愚笨使得他拖累整个连队,但是他却说出了“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种十分具有哲理的话。他懦弱,经常受到领导的批评和战友的嘲笑,但是他的执着使自己用石块铺出了一条道路,使自己成长为英雄。在比如在2011年播出的《我是特种兵》系列,真实的展现了当前我国特种兵部队中普通士兵的军旅生活。总之,军旅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已经由原来的将领转变为普通士兵,更加的符合观众的需求,更加的贴近现实。

参考文献:

[1]郭晓蒙.国产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反思——以刘猛电视剧作品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16):83-84.

[2]张伶聪.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中“90后”军人形象嬗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7.

[3]姜晓鹏.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人物塑造范文篇7

关键词:《欢乐颂》;电视剧;人物形象;都市女性;性格;背景

电视剧在这个多元化思潮汇集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了文艺作品的主要力量,每一个电视剧创作者都要思考如何为时代凝神聚气,传递积极正向的精神和意识。只有无愧于时代的电视剧作品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

一、基于成长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罗伯特•麦基是底特律优秀的编剧,其在《故事》著作中曾写道:“优秀的作品在揭示人物真相的同时还会仔细刻画描写出人物本性变化轨迹,无论朝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欢乐颂》这部电视剧就围绕“五美”的个性成长讲述了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电视剧《欢乐颂》第一季里一系列故事以不断揭示人物真相展开,所有情节的发展与铺垫都从客观角度上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转变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第二季中实现了质的转变。(一)职场精英———安迪。安迪是现代都市里具有代表性的职场精英,其特立独行、逻辑严密。高智商、低情商的安迪在职场上永远公私分明,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她精明干练,但生活中的安迪却与人疏离,缺失亲情的她虽然愿意载送邻居上班,却没有表现出与更多人接触的意愿,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避之不及。安迪的人生就好比辉煌的乱世,久经大起大落的安迪身上总是透出一种可以搞定一切的自信。在家庭方面,安迪经历了外公、父亲抛弃妻、女的遭遇和弟弟遗传了家族精神病的事实,自己身上还携带着随时可能发作的家族遗传精神病基因;在事业方面的无比自信、从容、风光和骄傲仍旧抵不过感情上的恐惧、自暴甚至抓狂,最终因为无法承受和处理好与魏兄的感情结束了恋情;在生活方面,安迪扮演了一个“大家长”的角色,每天上下班顺路带着关关,帮助邻里妹妹,帮曲筱绡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并一步步开始面对和接受自己的身世,实现了自我突破,还勇敢地接受了包奕凡炽热的情感追求,同时也愿意在感情中为对方付出。曾经那个一提到生父魏国强就情绪崩溃的她,却在看到爱人陷入孤立无援时愿意主动找魏国强来帮忙。剧中“安迪”人物实现了本质的成长。(二)胡同公主———樊胜美。樊胜美是一个既善良又虚荣,出生贫寒的“胡同公主”,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资深HR。貌美如花的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家庭中,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在父母的不公和兄长的拖累下一直用于“填洞”,无论生活再窘迫,日子再难过也不愿向别人求助,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的承担、流泪,在生活中好帮忙又讲义气的她还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是一个让人又同情又唏嘘的人物。剧中人物经历最丰富的就是樊胜美。哥哥打人闹事后带着一家人来上海投奔她,家中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父亲,哥嫂因违法被判坐牢,断米断粮的家中老小压得樊胜美喘不过气来,最后在男友王柏川的帮忙下得以解决。诸事不顺的樊胜美遇到了一个生意屡屡不顺的男友,遭遇了投资不慎走向破产的种种事情,最后樊胜美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男友在上海买房上,希望自己在他乡站稳脚跟过上安定的日子,不料得知了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在房产证上,希望破灭,寄托成空[1]。历经了种种心酸和痛苦后的樊胜美开始慢慢明白,真正的独立和坚强是找到自我。她开始对客户昂贵的礼物表示拒绝,也不再有依附男人和金钱的心思,同时意识到了自己对男友王柏川一味的索取,这并不是爱情,勇敢地向他表示歉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格独立。(三)绝对利己主义者———曲筱绡。曲筱绡是一个典型的精明利己主义者,并附有自由和利益交换法则的双标,她在剧中属于一个相当明显的榴莲式主义者,拎得清、眼睛毒、三观正、做事没分寸、总是从自我角度随意插手他人的生活;在性格上属于刀子嘴、豆腐心类型,外表看似冷漠但内心火热,善于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剧中的曲筱绡虽然一路顺风顺水实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但也经历了诸多的不如意,比如被男友嫌弃没文化、遭到客户全英文沟通的刁难、在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下从没有与母亲一起同父亲过过春节、因错送了礼物让男友自尊心受伤。缺失家庭陪伴的她从小只能和自己玩,在父母中间充当了一个双向“监督”的角色,由此来获得更多的金钱,继而对钱形成了安全感的认识。这个从小成长于金钱利益中的女孩,最后却在父母因家产分配问题而闹到离婚的时候,含泪忍痛解散了她最为骄傲的自创公司,用她所有的财产去保护家庭,从一个争夺家产富二代的形象实现了蜕变。(四)单纯姑娘———邱莹莹。这个来自小城市的人物邱莹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只身一人到大城市打拼的平凡女孩,低智商低情商、乐观、善良、直爽、吃货、敢爱敢恨,满足于平凡简单的小幸福。爱情至上的她在刚入社会时表现的懵懂莽撞,虽然遇人不淑、甚至丢了工作,但仍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邱莹莹在第一季中被“白渣男”骗色骗情、失业失恋,却还埋怨帮助她的朋友们。在事业方面,在建立咖啡网店、周末一家家跑客户的努力下,她最终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家新店的店长。而在爱情上,她也经历了被男友应勤嫌弃不是处女,被应勤未婚妻当成第三者殴打住院,被应勤妈妈骂作没教养之后,终于觉醒[2]。这个往日弱到不能自保的“小蚯蚓”勇敢而真诚地向应勤妈妈表达了自己与应勤之问的感情,且不再把自己不是处女看成是一种羞愧之事,更不会为此道歉,因为那不是自己的错,她最终得到了应勤家人的认可。(五)和平主义者———关雎尔。关雎尔是一个缺乏主见和坚持的和平主义者,没有明显的性格特征。初入职场的她表现规规矩矩,还有一丝战战兢兢,工作态度努力上进、单纯、知足常乐。典型的听家长父母意见的乖乖女,做着父母安排好的工作,穿着妈妈买好的衣服,就连交朋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听取父母的意见。一向乖巧可人的关雎尔在剧中做出了拒绝父母强行的相亲安排,在放下那个满心都是曲筱绡的赵医生做好心理建设后,也跟随自己的心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情,关雎尔在剧中说道:“谢童爱上我,是因为我是我自己,并不是因为我是长辈们认为的乖乖女,并不是因为我会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或者看着合适来追求我。”关雎尔在长期没有存在感的过程中,一步步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与魅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特色

表面看上去非常高冷的安迪好像随时都戴着一个精致的面具,在她眼中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没有用高低贵贱之分看到周围人的情况下,她对待身边一切人事的态度都能保证公平理智,但因为家族精神病遗传和孤儿的身份让她存在严重的社交障碍,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富家女曲筱绡吃喝玩乐样样精通,留学回国后不学无术。受家族企业思想的影响,在做生意方面喜欢耍小聪明,虽然如此,她还是会努力地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同时,基于家庭关系影响,十分敏感于人情世故的她相当清楚那些所谓的潜规则,加之仗义又毒蛇的性格让她在知晓邱莹莹被白主管潜规则时,直接揭穿了渣男的真面目,帮助邱莹莹认清现实[3]。另外的三个女性角色相比曲筱绡和安迪而言与大部分普通人的世界更加贴近,在他乡挣扎奋斗多年的资深HR樊胜美,虽然经历着生活苦难,但她却一直是一个有担当、善良的人,对室友关雎尔和邱莹莹这两个职场小白给予保护和指导;单纯耿直的邱莹莹很容易相信人,也经常不经意将人得罪,但她也在经过职场历练后看清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傻白甜”;关关作为一个来自于中产阶级普通家庭的乖乖女,默默地为工作而努力,温柔乖顺的她也因为性格的不主动和不勇敢让自己与暗恋的人再无可能。

三、通过人物塑造呈现正能量美学精神

文学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之,现实生活也是创作文艺作品的动力和源泉,但同时文艺作品是将高于真正意义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出来,传达出了一种正能量美学精神。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欢乐颂》让现实人物与艺术人物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对话也体现出十分的真诚,以无限趋近现实为目的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还要充分彰显出现实的残酷性。比如邱莹莹的初次恋爱就遭遇职场潜规则,遇到一个品质恶劣的渣男白主管;爱慕虚荣,对生活有着过度追求的樊胜美受到了曲筱绡的嘲笑与不屑,这体现了现实残酷的阶级差异;初次见到开着豪车的安迪,曲筱绡也曾对其身份表示怀疑,这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误读和偏见[4]。不过最终电视剧还是给所有问题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心存梦想、希望与真情,一切难题都会得到解决。仗义的樊胜美化解了邱莹莹不幸的恋爱遭遇;安迪的社会关系解决了樊胜美的家庭问题;曲筱绡的工作困难也在安迪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解决;大家在安迪面对自己问题时,给予她真诚的关怀。《欢乐颂》这部电视剧最终想要通过人物塑造表达的内容,就是正能量美学精神的一种传递,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无尽欢乐的颂歌在“五美”人物塑造和成长过程中,变得愈加悦耳动听。

四、结语

电视剧中每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好比一座孤岛上的明灯,聚焦光芒点亮生活,也点亮了人们的经历。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离不开典型的性格,不仅需要家庭背景烘托,还需要加入一些真实人性的冲击。《欢乐颂》这部电视剧围绕着人物形象这一主线推动剧情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这是一部值得人思考的电视剧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起着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晨洁.浅析电视剧《欢乐颂》“五美”的人物形象塑造[J].视听,2017(12):82-83.

[2]何春耕,耿迪.都市情感剧中女性角色的建构———以《欢乐颂》为例[J].青年记者,2017(9):84-85.

[3]赵宜钧.从电视剧《欢乐颂》看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J].新闻传播,2017(2):104+106.

人物塑造范文篇8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电影《郑培民》也正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将一个朴实、高尚、无私的省委书记郑培民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郑培民的妻子一直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工,上班要来回走一个多小时,他从没想要给妻子调换工作,也从不让妻子搭便车,他想到的是给妻子买来一双双胶鞋减轻她的劳累。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郑培民在一个城门洞里给老伴买鞋,三元钱一双,他掏出五元钱给卖鞋的,然后等着人家找两元钱,他非常自然地做着这一切,这时的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百姓,而不是一个省委书记。这个细节展示了郑培民的平民心态和对妻子的关爱,而正是这种平民心态,让他时时刻刻牵挂着人民的疾苦。还有在心脏病突发,生命的危急关头,郑培民仍然没有忘记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只有真正的大胸襟才能达到心中无我的境界,才能在生死一线间还这样坦然。这些朴质自然的细节,以小见大地揭示出他的心灵世界,体现出他的伟大和崇高,令人难忘。

赵冬苓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2)“真实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惊人的。”(3)追求真实,是她的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她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很强的真实感。这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真实是赵冬苓影视作品人物塑造的灵魂,为了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每一部影视剧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她对她剧中的主人翁达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为了写《孔繁森》,她踏上了西藏这片土地,实地采访孔繁森的事迹,高原反应使她头痛欲裂,她坚持下来了,采访者泪流满面的倾诉深深地感动了她,她是在被感动中一次次地走近孔繁森,最终理解了他,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然后把这种感觉通过她的剧本传达给观众。她的剧作基本上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上学路上》取材于宁夏的西海固,为了真实,她两次去了西海固,面对令她触目惊心的贫穷和西海固人的乐观阳光,她写了一个小女孩面对贫穷的家境,仍旧没有放弃上学的愿望,这种执著的追求让她付出了许多,却最终实现了愿望。还有《大地缘》……赵冬苓曾坦城地说:“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心血和情感的付出,我和我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的磨难而叹息,为他们遭受的不公而扼腕长叹,电视剧拍成了,质量高低自有观众评说,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部剧我都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真情写的,面对生活,我付出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4)

注释:

(1)俞胜利:《细节的力量》,《中国电视》2002年第4期。

(2)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人物塑造范文篇9

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的用世之心与顺其自然、及时行乐、安享生活的遁世之心发生激烈碰撞。心灵深处有两个苏轼争吵不休,令诗人寝食难安。为了排泄内心的苦闷,他与友人在月明风清之夜,泛舟赤鼻矶,眼前“如画”的江山与赤鼻矶就是三国战场“赤壁”的误传,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他找到了一个发泄的突破口,那就是《赤壁赋》。诗人巧借“赋”中主客对话,抑客扬主的模式,让“假我”与“真我”进行一场论战。在《赤壁赋》中,代表假我的“主”,泛舟于浩渺的大江之中,心旷神怡,神思飞越,飘飘欲仙,乐不可支,而代表“真我”的“客”却满腹心事,触景伤情,吹起哀伤的洞箫,想起“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公竟然作古,想起自己“鱼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可怜处境,两相对比,顿感自身卑微渺小,进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灭之感挥之不去。“客”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真实地展示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苏轼同期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与之如出一辙的情绪,只不过把“风流人物”换成周瑜而已。

苦闷也好,幻灭也罢,本是苏轼真实的感情,他却不会让它赤裸裸地表露出来。他要说服自己,让自己变得旷达、洒脱些。于是代表假我的“主”来说服代表“真我”的“客”:看问题要从“变”和“不变”两方面看,如果“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因而无所谓“伟大”与“渺小”,“须臾”与“无尽”的差别,更不必计较这种差别。人要明白人生际遇变幻的道理,顺其自然,善于找乐趣。眼前有清风、明月之美景,就该尽情地赏;船中备有佳肴美酒,就该尽情享用;尽兴之后,就该随意地睡。“假我”一番相对主义的宏论,终于说服了“真我”,主客尽欢,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本文中的“主”、“客”己远非汉赋中“子虚”、“乌有”、“无是公”之类简单的虚拟人物可比,而是巧用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塑造出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形象,它向读者展示了处在困境之中的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其别出心裁的构思是对我国散文表达技巧的独特贡献。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在古代章回体小说中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西游记》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中,设立真假美猴相争的情节,真实地展示了孙悟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复杂、丰满的美猴王形象。如果说,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是护法行为,那么,剿除假悟空则是降服心魔的行为。心魔就是假悟空的潜意识所幻化出的形象。这符合孙悟空个性发展的逻辑。孙悟空本为天地所生的灵猴,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是典型的“魔”。他早年就曾大闹龙宫、地府、天宫,将现有秩序闹得一塌糊涂。只是如来佛用法力将他压在五行山下,又派观音菩萨以成佛坐莲台为诱饵,悟空才不得已皈依佛门,走上“正道”,但骨子里的魔性却不时爆发。取经途中,步步艰难,险象环生,因唐僧肉眼凡胎,不识贤愚,动不动误怪悟空,骂泼猴,念紧箍咒,甚至翻脸,要将悟空逐出师门,令受不得闲气的悟空憋了一肚子怨气。悟空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怎能受得了!但为了前程,他还是委曲求全,表忠心,赔小心,竭忠尽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偶遇拦路抢劫的强盗,悟空为了保唐僧,魔性大发,失手打死了几个强盗,颇受唐僧责难;投宿到杨老头家,耳闻杨老头的逆子的种种劣迹,就有意为民为杨老儿除害,恰巧杨老儿的逆子竟追袭上来,悟空怒火中烧,打杀了这个祸害。唐僧出于一善之念,全然不管前因后果,一味埋怨悟空,在祷祝时,竟说出要亡灵去告发悟空,我和他各居异姓,无关无涉等无情绝义的话来,令悟空心灰意冷。当唐僧念动咒语,要将悟空逐出师门时,悟空表面上还在哀求,但长期积累的怨气令他忍无可忍。悟空在无奈中黯然离开,在走投无路中去了南海普陀岩。“假我”走了,“真我”却咽不下这口气,奋然杀了回马枪,打倒了唐僧,抢走了包裹,回到了花果山。吴承恩在多方面有意识地强化了假悟空是悟空心魔所化的形象。

从真假悟空的形象、法力、感情方面,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法进行渲染和暗示。作品描写假悟空的相貌与真悟空毫厘不差,令唐僧、八戒、沙僧无法分辨,甚至连照妖镜、法力无边的观音也分辨不出;法力也与真猴王一般;都对唐僧又敬又恨,都念念不忘上西天取经;假猴王还专门选了几个猴妖变成唐僧师徒,准备前去取经;都对花果山情有独钟,且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都对紧箍咒语敏感。还是八戒无意中一语道破天机:“都是真的。”作者怕读者不明就里,在作品中直接赋诗咏叹:“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又云:“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并借如来之口说,“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争斗而来”,点破了假悟空的真面目。从结果来看,如来识破了假悟空,真悟空打死了假悟空,从此师徒一心一德,顺利上西天取回了真经。真假悟空的争斗过程合符逻辑地揭示了孙悟空从魔到佛的心路历程,假悟空作为真悟空的另一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吴承恩能塑造假悟空的形象,绝非偶然。他可能从佛学理论中得到了启发。佛学强调修身关键在于修心,在于炼心魔,认为外魔好炼、心魔难伏。唐僧师徒所历经的八十一难,是炼外魔与炼心魔的艰难过程。十四个寒暑,历程十万八千里,师徒心魔炼尽,方成大道。吴承恩从佛教修心理论中获得了灵感,塑造了真假悟空的形象,为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方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人物塑造范文篇10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文学形象

1引言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命运存在着不同,使得人们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国的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养,并且能够对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借鉴。

2古代文中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学形象研究

人类是生活的主角,文学作品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人物,就如同水离开了源泉,树木离开了其根本。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描绘、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或是由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纵观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的几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无一不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中国文学作品的起源是《诗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契机所在。

在《诗经.魏风》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硕鼠》,在这个小故事中,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勤劳劳动的奴隶,一个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文章大意是说“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多年来却不肯照顾我、施恩于我,我发誓要离开这里到那理想的国度去。”这是中国先民最早对于自由思想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硕鼠形象的描写,作者将“剥削者”描绘成一个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于剥削者肖像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对于剥削者抽象的描写。作者对于剥削者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比喻的形式,将剥削者的性格与老鼠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形象,与此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有思想、追求幸福、努力生活奴隶形象,并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让读者能够产生对于剥削者的厌恶,对于奴隶的同情。

《诗经》一书最早创作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诗经》的叙事方法以及人物塑造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期,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多的是采取形象的比喻,或者借喻的形式来树立人物的形象,这样既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也能够让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中国先民的智慧所在。随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手法开始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某一项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对话当中来实现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对话或者事件的描述,来构建人物的形象。比如《晏婴传》中记载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婴来到楚国希望能够说服楚王,但是当晏婴跋山涉水来到楚国之后,却遭到了楚王的轻视,按照当时招待使者的礼节,有他国使者到本国来的时候,需要按照使者在他国的地位来进行招待,但是晏婴来到楚国之后,楚怀王并没有亲自派人去接见他,甚至连城门都不打开,只留下一个狗洞,让晏婴自己进去,晏婴知道楚怀王不安好意,轻视他的身高,于是晏婴说道:出使狗国才会从狗洞进去,难道我要去见的人是狗王么?在后面的故事当中,楚怀王对于晏婴多方刁难,晏婴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不卑不亢,不惧强权,忠心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最终赢得了尊重。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故事的描述,向读者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爱国者形象。文章的叙事过程跌宕起伏,晏婴与楚怀王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谈判的机会。这是先秦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形象,虽然晏婴本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在文章中不能全方位的概括,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故事中向我们所塑造的晏婴的形象,而塑造这个形象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对话,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逐步地向人们塑造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文学的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些手法。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仅会塑造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还会有一些神话历史人物,比如屈原的《洛水赋》在这首诗中,它通过利用环境的描写,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翩翩女神的形象,而通过对于这个女神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向往,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所在。历史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加强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的控制,焚书坑儒让中国损失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多的是一些神鬼为主的,通过对于这些神鬼的肖像以及能力的描述来塑造其文学形象。比如在《恶鬼传》中,就有很多对于恶鬼外表的描述,或青面獠牙、或三头六臂,塑造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文学形象,这对于后世志异类小说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可以说后世的一些志异类小说更多的是以先秦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素材进行创作的。虽然这个时期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文学形象,可是由于封建统治皇权的加强,人们的言论和思想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来保证人们的文学创作,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随后陈胜吴广起义,联合各地的奴隶开始希望推翻暴秦的统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以描绘战争为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会更加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神话塑造。比如对于陈胜吴广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陈胜吴广的形象,更多的是以天神的形象存在的,他们能够撒豆成兵,能够利用黄符来呼风唤雨。再比如,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刘邦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对比较猎奇,文学作品中曾经记载过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相较于其它方面,文章更加重视对于刘邦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性格刚毅的少年形象,虽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甚至在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都会加入一些这样的桥段,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自秦汉以后,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之后,此时的社会相对稳定,人们有更多的精力能够从事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在宋代,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社会文化比较繁荣,统治也相对安定,由此就涌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不再以一些古之圣贤作为主要的形象来进行塑造,而更多的开始结合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词为主,涌现了大量的词人。词虽然比较短小精悍,但是和故事小说一样,也离不开对于人物的塑造。比如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就十分擅长对于女子形象的塑造。

在《点绛唇•寂寞深闺》中“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寥寥数语,就可以让读者脑中出现这样一个女子,她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坐在闺中,到处走走看看,所有的楼台都已经被依靠过了,却没有情绪再出去走走,也不知道那个人应该在何处?却只望见连天的衰草和归来时的路。这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十分寂寞的女子形象,在家中苦苦思盼爱人的归来,即使望遍了所有的高楼也只看到了连天的水草,也看不到爱人的踪迹。这种表现手法,在宋代的词曲中经常看到,宋代的词人更加愿意使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他们经常会使用梧桐叶来表示寂寞聊赖,用西窗来表达夫妻和爱的生活。这是宋代词曲中最典型的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愿意将创作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愿意去在去创作一些不存在的人物。随后到了元朝,戏曲开始繁荣,戏曲也是源于生活的,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等,这些作品开始更加贴近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加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西厢记》里面的红娘、张生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对这些文学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元曲中文学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因为社会的阶级性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不同,也就导致了人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更加结合社会的阶级矛盾来进行创作,通过对于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时期,中国的小说创作开始繁荣,如果说之前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更多的是为了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的,因此时期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这些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技艺更加高超了,这四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法上已经能够很好地结合前人的创作技法,无论是在故事的设置方面,还是在象征性的表述方面都有着很高超的技巧,这些技巧就使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比如《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憨厚老实的沙僧,看到好吃懒做的八戒,看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一个个经典的形象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在文章中作者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通过使用语言描写的方式来塑造这些形象的,另外还更加重视对于这些形象外表的刻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读者想象出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这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再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一副宏大的历史蓝图,在这本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都十分的有意思,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如机关算尽的司马懿、威武忠勇的关羽、温良宽厚的刘备这些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些经典形象的塑造,是由历史事件逐步推动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这些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十分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典型的性格特点。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塑造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或足智多谋、或武艺高强、或温文尔雅、或古灵精怪。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实际形象都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技法上,更多的也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个性上,我们在惊叹古代先贤的文学创作水平之余,也需要能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更多的氧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

3结语

通过对于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学由于其时代背景都不同,其创作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古代文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也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宝库,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中人物塑造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来更好地去创作适合现代读者审美观点的优秀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顾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4.

[2]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