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14:57

数据管理论文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USBPDIUSBD12多线程实时数据采集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在现代工业控制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这就为我们的设计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接口简单灵活且有较高的数据传输率;另一方面,由于数据量通常都较大,要求主机能够对实时数据做出快速响应,并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传统的外设与主机的通信接口难以满足上述第一个方面的要求。这些接口一般采用PCI部线或RS-232串行总线。PCI总线虽然有很高的传输率(可达132Mbps),还能“即插即用”,但是它们的扩充槽相当有限,且插拔并不方便。RS-232串行总线虽然连接方便,可是它的带宽非常有限,传输速度太慢,而且1条RS-232串口通信电缆只能连接1个物理设备。USB技术正是顺序这一要求提出的,它集PCI和RS-232的优点于一身: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USB协议1.1支持最高传输速度达12Mbps,USB协议2.0支持最高传输速度可达148Mbps),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即插即用”(Plug&Play),同时USB上最多可以连接127个外设。因此,将USB技术应用于数据的实时采集是非常适合的。

实时系统对多任务的要求比较普遍。往往在后台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显示的同时,还要在前台界面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响应。在实时系统中,对实时数据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受A/D采集速度等因素的限制,从硬件上采用USB接口技术的确可以提高速度,但毕竟潜力有限,因此在现有硬件设计基础上充分发挥软件的作用就能进一步提升速度。使用传统的单线程编程技术效率较低,无法及时处理,必须充分利用Windows的多任务处理功能,采用多线程编程技术来处理数据。

在这个实时采集系统的设计上,我们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在硬件上采用USB技术;软件用VC++进行开发,采用多线程编程,使系统的效率从这两方面都得到提升。

2系统体系结构

2.1硬件结构

整个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多路选择开关、A/D转换、单片机系统、PDIUSBD12、微机组成。多路选择开关对多路信号进行选择,使其分时输入;A/D转换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单片机系统主要完成信号采集、数据通信;PDIUSBD12实现USB接口;微机完成数据接收、存入数据库、数据处理、计算、显示等功能。

其中PDIUSBD12是系统USB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它是Philips公司的一个带并行总线的USB接口器件,支持本地的DMA传输。它完全符合USB1.1版的规范,同时集成了SIE(串行接口引擎)、FIFO存储器、收发器以及电压调整器。其主端点的双缓冲配置增加了数据吞吐量并轻松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单片机采用的是80C52。PDIUSBD12与80C52的接口有2种方式:多路地址/数据总线方式、单地址/数据总线方式。我们采用的是前一种方式:使用了80C52的INT0、ALE、WR、RD和P0口,当PDIUSBD12接收到主机的有效信息时,会产生一个中断通知80C52进行处理。在此种方式下,PDIUSBD12在ALE下降沿的时候,对单片机的输出地址进行锁存。若输出地址为奇数,则表示对PDIUSBD12发送指令;若输出地址为偶数,则表示对PDIUSBD12进行数据传输。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

80C52将A/D采集的数据经PDIUSBD12的并行接口送入FIFO存储器。当USB的传输速率达到12Mbps时,MMU(存储器管理单元)和集成RAM作为USB之间速度差异的缓冲区,这就允许单片机以它自己的速率对USB信息包进行读写。若FIFO中数据已满,SIE会立即对数据做处理:同步模式的识别、并行/串行转换、位填充/解除填充、CRC校验/产生、PID校验/产生、地址识别和握手评估/产生。SIE实现了全部的USB协议层,完全由硬件实现而不需要固件的参与。数据经处理后由收发器通过数据线D+、D-传送到主机。对一个单片机而言,PDIUSBD12看起来就像1个带8位数据总线和1个地址位的存储器件。

2.2软件结构

USB的软件系统包括三部分:客户应用软件、设备固件以及USB设备驱动程序。其中,设备固件和USB设备驱动程序又被称为主机软件。软件层次如图4所示。

2.2.1固件设备

设备固件(firmware)是储存在程序内存中的代码。它使得USB接口芯片与主机和外设中其它电路能够通信。固件由USB驱动程序(USBD)、主控制器驱动程序(HCD)两部分组成。USBD的功能可以概括为:配置管理、总线管理、数据传输管理、提供客户服务。USBD把IRP划分为USB和设备需要大小的块,确保每一个设备能分配到它所要求的USB资源,这样它就可以支持USB设备配置。USBD提供了一个编程接口USBDI(USB驱动程序接口),给客户驱动程序一种方式,用于传输请求,传输的方向可以是来自或发往USB的功能单元。大量的客户服务是由USB的驱动程序提供的,它帮助USB的客户控制和访问它们的功能单元。HCD提供了对USB的低级支持,通过把IRP转换成为单独的事务处理后在USB上执行。

本系统固件设计的目标是使PDIUSBD12达到最高的传输速度。微处理器主要忙于多路数据的采集及处理,PDIUSBD12的固件设计成完全的中断驱动。USB的传输可在后台进行,这确保了最佳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软件结构,同时简化了编程和调试。它的基本思想是:后台ISR(中断服务程序)和前台主程序循环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事件标志和数据缓冲区来实现。当PDIUSBD12从USB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就对单片机产生一个中断请求,单片机立即响应中断。在ISR中,固件将数据包从FDIUSBD12内部缓冲区移到循环数据缓冲区,并在随后请求清零PDIUSBD12的内部缓冲区,以使其能接收新的数据包。然后返回到主循环,检查循环缓冲区内是否有新的数据并开始其它的前台任务。

基于这种结构,主循环不关心数据是来自USB、串口还是并口,只检查循环缓冲区内需要处理的新数据。这样,主循环程序专注于数据的处理而ISR能够以尽可能高的可能高的速度进行数据的传输。

这部分程序结构可包括:

主循环程序——发送USB请求,处理USB总线事件和用户功能处理等;

硬件提以层——对单片机的I/O口、数据总线等硬件接口进行操作;

PDIUSBD12命令接口——对PDIUSBD12器件进行操作的模块子程序集;

请求处理程序——对USB的标准设备请求进行处理和对用户添加的厂商请求进行处理;

中断服务程序——当PDIUSBD12向单片机发出中断请求时,读取PDIUSBD12的中断传输来的数据,并设定事件标志和Setup包数据缓冲区,传输给主循环。

2.2.2USB设备驱动设计

在Windows下,与USB外设的任何通信必须通过USB设备驱动,这个驱动知道如何与系统的USB驱动和访问设备的应用程序通信。设备驱动是保证应用程序访问硬件设备的软件组件,使得应用程序不必知道物理连接、信号和与一个设备通信需要的协议等的细节,可以保证应用程序代码只通过外设名字访问外设或端口目的地。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外设连接端口的物理地址,不需要精确监视和控制外设需要的交换信号。

设备驱动通过在应用层和硬件专用代码之间的转化来完成它的任务。应用层代码一般使用一套操作系统支持的函数,硬件代码则处理那些访问外设电路的必要协议。设备驱动能与应用程序之间相互通信是通过Windows提供的API函数,这些函数使应用程序能够控制显示器、处理信息、访问存储器、读写磁盘和其它设备。对于一些标准设备,Windows提供通用驱动;不过,这个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是自定义的设备,对此Windows并不提供通用的驱动,需要对设备编写自定义的驱动,并且必须遵循微软在Windows98和更新版本中为用户定义的Win32驱动模式。Windows98和Windows2000中,USB总线驱动是WDM驱动,扩展名为.sys。编写USB设备驱动需要使用VisualC++,此外还需要Windows98或2000设备开发包(98DDK/NTDDK)。USB设备驱动的编写通常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驱动开发包就提供一种途径,通过做尽可能多的工作为跳过驱动开发,这些开发库有BlueWaterSystems的WinDK和CompuwareNuMega的DriverWorks。这些工具包能够集成到VisualC++编程环境中。运用这些工具包只需很少的时间就能生成一个高效的驱动程序。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4个模块:初始化模块、即插即用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I/O功能模块。初始化模块提供一个DriverEntery入口点来执行大量的初始化函数。即插用模块实现USB设备的动态插拔及配置。当硬件检测到USB设备接入时,Windows查找相应的驱动程序,并且调用它的DriverEntery例程,PnP(即插即用)管理器调用驱动程序的AddDevice例程,通知它添加了一个设备。驱动程序会收到一个包含有设备分配资源信息的启动设备的IRP,在对设备进行正确配置后,开始与硬件的对话。在运行过程中,如果设备被拔除,PnP会发出相应的IRP,驱动程序会进行盯应处理。USB设备的挂起和唤醒是由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管理的。I/O功能模块完成I/O请求的工作。

2.2.3应用程序设计

固件程序和USB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是USB设备开发者的工作,对于广大用户而言,与系统的交互是通过应用程序实现,而且整个实时采集系统的主要数据处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因此,运行效率高、界面友好、具有强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应用程序的设计,也是系统设计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有:启动/关闭USB设备,检测USB设备,设置USB数据传输管道/端口,设置A/D,采集数据,显示/分析数据。这里,我们采用VisualC++6.0作为程序的开发环境,并且充分运用了多线程的编程思想。

在这个设备中,设置4个线程:首先是1个主线程,负责用户界面,并保持中枢地位。它的生存周期也就是整个用户程序的主存期,用户的动作(例如鼠标事件、键盘事件)都会触发主线程的消息机制,从而完成对用户的响应;而3个分离的辅助线程分别负责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数据的显示这3个不同的任务。辅助线程是在主线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它的生命就是线程函数本身,函数一旦return,线程就结束了。因此,辅助线程的生存周期只是整个程序生存期的一部分。

MFC程序只会有一个CwinApp对象,而CwinApp派生自CwinThread,即产生了应用程序的主线程。每当需要一个额外的线程时,应先产生一个CwinThread对象,再调用全局函数AfxBeginThread(),将线程产生出来。

对于辅助线程(workerthread),要为它准备一个线程函数,然后调用AfxBeginThread()。例如:CWinThread*pThread=AfxBeginThread(ThreadFunc,&param);

UINTThreadFunc(LPVOIDpParam);//线程函数

对于用户界面线程(UIthread),不能够光由一个线程函数来代表,因为它要处理消息,它需要一个消息循环。应该先从CWinThread派生一个自己的类,再调用AfxBeginThread()产生一个CWinThread对象。具体程序见本刊网站。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2

图1,通道保护器可防止传感电路受瞬态电压冲击。

图2,通道保护器将瞬态过压箝位在安全电平内。

当出现某种故障时,通道保护器输入端电压就会超过一个由电源电压减去MOSFET阈值电压设定的电压。如果发生正过压,则这一电压是VDD-VTN,其中VTN是NMOSFET的阈值电压(典型值为1.5V)。如果发生负过压,则这一电压是VSS-VTP,其中VTP是PMOSFET的阈值电压(典型值为-2V)。当通道保护器的输入超过上述两个设定电压中任何一个时,保护器都能将输出箝位在这两个电压值以内。NMOSFET和PMOSFET都具有双向故障保护和过压保护功能,所以它们的输入和输出端可以交换使用。图3显示出了正过压情况下的设定电压和MOSFET状态。

图3,在出现正过压时,设定电压和MOSFET的状态如图中所示。

图4,在出现故障条件时,输出负载将电流限制在VCLAMP/RL以下。

图5,在本电路中,ADG466通道保护器保护测量仪表放大器的敏感输入端,防止发生传感器故障。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RS485面向对象PID模糊控制

1前言

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以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建筑智能化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作为智能建筑3A系统之一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对大楼的水电暖通等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的监控和管理已日益成为现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配置。

下面就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监控谈几点看法。

2RS485网络

中央空调系统管理复杂,运行工况多变,是建筑物能耗大户。为此,实施BA系统一般将空调系统作为监控的重点,往往投入60%以上的监控点和超过水电监控投资总和的投入。

但是不同厂商提供了不同功能的产品和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致使它们之间依靠网关和大量软件的互联成为高成本、低性能的解决方案。从资源的利用,系统的设计、调试、扩张、更新、维护等方面来看,都给业主带来不利。

因此,目前BAS发展的技术趋势是现场总线技术(FCS)。美国Echelon公司于1990年12月推出的Lonworks技术正是采用了FCS技术,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通用总线。它的技术核心是神经元芯片(NeuronChip)和LonTalk协议。但对于中小型的监控系统,全面采用Lonworks技术,并不具有技术优势和完善的工程实现。部分采用或支持现场总线技术的产品在目前大量的中小型系统中更具有应用性。

以控制网络而言,LonTalk总线在理论上可以组成任意拓扑结构的网络。这种布线设计的随意性,如果运用不当,在工程实践中仍然是有技术风险的,并可能造成系统投资的增加。所以,中小型工程推荐运用基于RS-485总线的控制网络。该技术抗噪声干扰性好,广泛应用于过程控制领域,技术成熟,实现成本也较低。

在使用RS-485接口的总线时,对于特定的传输线路,从发生器到负载,其数据信号传输所允许的最大电缆长度是数据信号速率的函数,这个长度数据主要是受信号失真及噪声等影响所限制,两者成反比。图一所示的最大电缆长度与信号速率的关系曲线是使用24AWG铜芯双绞电话电缆(线径为0.51mm),线间旁路电容为52.5PF/M,终端负载电阻为100欧时所得出。(曲线引自GB11014-89附录A)。由图中可知,当数据信号速率降低到90Kbit/S以下时,假定最大允许的信号损失为6dBV时,则电缆长度可达1200m。实际上,图中的曲线是很保守的,在实际使用时是完全可以取得比它大的电缆长度。

图一电缆长度与信号速率的关系曲线

对于总线上的连接点的问题,根据规定,每个标准RS-485接口的输入阻抗为≥12kΩ,相应的标准驱动节点数为32。为适应更多节点的通信场合,有些芯片的输入阻抗设计成1/2负载(≥24kΩ)、1/4负载(≥48kΩ)、甚至1/8负载(≥96kΩ),相应的节点数可增加到64、128和256。

下表为一些常见芯片的可连接节点数。

节点数

型号

32

SN75176,SN75276,SN75179,SN75180,MAX485,MAX488,MAX490

64

SN75LBC184

128

MAX487,MAX1487

256

MAX1482,MAX1483,MAX3080~MAX3089

这样RS-485接口在总线上允许连接多达256个收发器。即具有多站能力,便于我们方便的利用单一的RS-485接口方便地建立起连接若干个现场控制子系统的网络。

以暖通空调系统典型的温控来说,每个节点现场控制器,可挂接多片温度传感器,以实现多点温度监测,距离在20~50m。从监控范围和监控对象来说,足以满足一般中小型暖通空调监控系统的要求。对于更大范围的系统来说,也可通过在RS-485总线加装中继器来实现。

3系统软件

从系统软件的设计来看,由组态软件进行二次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开发周期。目前楼宇设备控制组态软件市场为JohnsonControl′s,Simens,Honeywell等几家公司所主宰。这些软件功能丰富,借助其完善的楼宇自控硬件设备,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存在着硬件设备要求较高的问题,出于对内嵌的设备驱动程序(I/OServer),及被处理数据结构等原因的考虑,一般需要配用其专用的网络设备。而且它的一些核心技术封装在模块中,非厂家专业人员很难进行维护、调试。对于大量的中小型空调系统来说,其价格成本也较高。

所以借鉴组态软件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以实际系统中与各硬件直接相关的各控制量为对象名,作为系统设计的核心。软件系统则以与控制量映射的对象名作为各种操作的对象,通过对对象名的属性和值进行定义、赋值来实现硬件系统的状态变化。

在此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以Windows为平台,VC++作为开发工具,建立①CobjectName(对象名信息类),包括AI型、AO型、DI型、DO型四类,每一个类中包括控制量的属性和相关信息;②CtreeView(树形显示类),帮助建立系统结构;③Ccomm(串行通信类),实现RS-485总线上多机系统之间的通信功能,包括创建、初始化、读写、关闭等操作;④CODBCRecord(数据记录类),实现重要运行参数的保存,及相关查询更新操作;⑤CalarmError(故障记录报警类),对参数值超过设定上下限的现场运行状况进行提示。

整个软件系统则分为三个功能模块:①设置模块,定义各硬件地址,IO口对象名等;②界面模块,建立人机对话界面;③后台模块,控制硬件采集、传输现场数据,及相关操作。

由于该软件系统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使得它的稳定、高效、及维护、扩展等性能得到了保证。

4控制算法

对于中央空调监控系统来说,传统的控制器多为PID控制算法。即,以设定值w与实际

输出值y构成的控制偏差e(e=w-y)的比例,积分,微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

式中:Kp是比例系数,Ti为积分时间,Td为微分时间。

在控制器中改写成差分形式,在采样时刻t=iT(T为采样周期)时:

采用增量形式:

这样只要保存近两个控制周期的输出值ui、ui-1,和近三个控制周期的偏差ei、ei-1、ei-2就可以了。

由于具有积分环节,PID控制器可消除稳态误差,在工作点附近有较好的稳态精度。但对于空调系统特有的大惯性、纯滞后、时变等特点,单纯的PID调节,会存在积分饱和现象,使系统超调较大,延长了过渡过程。而如果简单的采用高PID系数,虽然可以缩短过渡过程,但容易使控制失稳,而导致室温振荡。

所以,利用双回路控制,在较大偏差下利用模糊控制,屏蔽积分作用,实时整定PID系数,以改善系统动态性能,成为高精度空调控制系统的考虑。信号处理流程如图二所示。

首先,确定控制规则:

IF{ei}AND{éi}THEN{K}

其中{ei}、{éi}为误差e、误差变化率é的模糊变量集合,{K}为比例控制系数KP、积分控制系数KI、和微分控制系数KD的集合。

然后,建立模糊变量集合和模糊控制规则表,以明确输出的模糊量。

5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对系统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要求或被要求进入暖通行业,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必将促进暖通行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慧微机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2江亿暖通空调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管理【J】,暖通空调,1997,3(4):6-7

3苏学花等基于RS-485的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计算机应用,2001年第8期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数据库;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前提下,要想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具备时效性,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即时完成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确保给用户提供最准确有效的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就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正确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生态系统。

1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总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概念,是对应用技术生成管理和开发利用这一种动态过程的总的描述。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档案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这与传统的纸质信息保存方式不同,其是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建设档案信息,使得信息更加的具有机密性和安全性。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以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为基点,推动我国国家信息技术化建设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从固有的档案信息资源本身出发,不断扩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外延,从而展开一系列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2当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缺陷

结合近年来相关部门的调研,我认为政府部门在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上存在如下普遍性问题:1)以用户为本做的不够。强调基本功能的描述,但是缺少对一些细节的打磨。用户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用户体验,自然不会自发的去认同和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由此,政府必须要广泛收集民意,不断改善档案信息化技术,最终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2)缺少一批专业的高技术人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群专业化能力不足,容错率低的工作者,专业人才靠进口已经不是个别企业中存在的特殊现象。3)系统集约化程度偏低。一方面群众不能通过系统了解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业务处理繁琐,数据更新严重滞后。使得用户体验差的同时,信息数据库空虚,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4)运营理念缺失。要把流量做起来,要把流量稳定住。杜绝部分企业曾经出现的流量垄断现象,要注意信息的推送。不能仅仅把视角局限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注意的是爆点信息的作用。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构建我国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用于构建我国政治服务网络和文件性档案信息的主要桥梁,也是我国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要求。2)早期信息化技术发展不足,发展环境较差。我国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就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中一直压制着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想要重新拿回我国在亚洲以至于世界的话语权就必须快速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3)现代化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相比传统落后的信息数据管理而言,新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管理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的必然,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建设管理中的优势是传统信息管理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它更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4怎样进行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

4.1优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档案信息化硬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做好硬件设备的基础性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性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繁多,其中就包括了数据系统化的加工和存储,以及网络环境的功能性建设。各种网站所需要的数据库服务器、E-mail服务器、引用服务器等,这些都是由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硬件设备来完成的,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档案信息化中的硬件设备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基础的一环,更是核心的构成部分,想要建设一个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硬件设备便是首要前提。4.2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档案信息化软件建设。完善数据库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把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数据集合到一起,再通过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系统的、有序地划分,实现数据的集中控制,达到冗余度少,实现数据共享的目标。4.3采取监控与管理相协调的计算机互联网监测。计算机网络在根本上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互联网必须将内部和外部的动态信息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利用,采取最佳的信息通道,使得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互享,从而达到信息高速整合利用的理想效果。4.4改变当前档案管理的发展模式。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抛弃以档案实体为重,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档案信息为中心,因此我们的信息档案建设必须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来提高我们的档案建设的信息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5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网络作为主要的传输纽带,以提供的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基础,最终达到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十分的广泛,涉及到了各行各业的各个不同的领域,但都是通过现代化技术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来统筹完成的。在越来越数字化的现代社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对网络工程师和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两者共同探索研究,通过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来规范档案数据库的创建和建设,确保档案信息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利用,同时工程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促进档案信息化工程向着数字化、网络化、集合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作者:文蓓蕾 万静 王昕炜 单位: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

参考文献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USB;心电;数据采集

1引言

心电信号是最广泛的临床检查项目之一。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是心电信号检查的关键部件,它能在较强的噪声背景下,通过电极将0.05~100Hz的微弱心电信号检测出来,然后经放大、A/D转换后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该系统在信号分析、储存、打印等方面比传统的心电图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采集系统与计算机的通讯接口都存在插卡插拔麻烦,安全性差,且扩展槽数目有限等不足。为此本文提出的基于USB接口的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使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USB接口技术,能够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这是其它非USB接口无法比拟的。同时也可以与笔记本电脑相连以构成移动式心电检测分析仪。

2系统的硬件组成

2.1系统组成

图1所示为基于USB接口的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框图。图中电极传感器检测到的心电信号经输入保护电路进行电压限幅、高频滤波后,再进行前置放大,然后经光电隔离后,再次进行电压放大,最后经干扰抑制电路消除干扰后,在多路模拟开关的控制下将其中某一路信号接入A/D。CY7C64613是带智能USB接口的单片机,通过它可以把A/D转接后的数字信号经USB接口传输到计算机。

下面就数据采集系统的抗干扰措施、信号放大及USB通信等问题进行重点论述。

2.2系统抗干扰

作为医疗器械的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由于其检测对象是低频、微弱的心电信号,干扰较大,因此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及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系统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图2所示为输入保护电路和高频滤波电路。其中输入保护电路是在每个电极和地之间加入两个并联的硅二极管以进行电压限幅,从而限制输入电压不超过±600mv,确保病人和仪器的安全。高频滤波电路用于阻止高频干扰信号进入数据采集系统。本设计使用以FX101芯片为核心的低通滤波器。滤波截止频率为:

fc=1/[2p(R1R2C1C2)1/2]

使用光电隔离电路和干扰抑制电路可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干扰抑制电路包括50Hz干扰抑制电路和肌电干扰抑制电路。前者用来滤掉50Hz工频干扰(这是心电信号的主要干扰源),它是一个无源RC双T网络。后者用来抑制电极与皮肤接触时引进的肌电信号,它是一个高载RC滤波器。

此外,还可采用软件滤波的方法。可通过在软件中设置50Hz干扰滤波和漂移滤波等程序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3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也是设计重点之一。一般情况下,心电信号必须进行放大才能送往计算机进行处理。由于极化电压的影响,放大器的增益不能太高,因而本系统采用了前置放大电路和电压放大电路两级放大的方法。对前置放大电路的要求是:输入阻抗高、失调温漂小、共模抑制比高、输入噪声小。为此笔者选用了INA121芯片。INA121是TexasInstrumentsBB公司生产的低功耗仪器放大电路,性能优越,它的差模输入电阻为1012Ω,共模抑制比为106dB,输入失调电压为±200μv,输入失调温漂为±2μv/℃,输入噪声为20nVHz1/2。前置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设置为50。较小的前置放大倍数可以避免极化电压的影响。电压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设置的较高(取为100倍),则可以保证总的放大倍数。

2.4USB专用芯片的选择

目前各个厂商推出的USB芯片类型众多,功能各异。本系统选用Cypress半导体公司推出的EZ-USBFX全速系列中的CY7C64613-128NC芯片。EZ-USBFX系列芯片是带智能USB接口的单片机,它以8051为核心。对于复杂与繁琐的USB通信,该器件可提供EZ-USB固件函数库与固件架构,从而可大幅度地降低编写固件程序代码的困难程度。CY7C64613支持USB协议1.1,同时可支持12Mbps的全速传输。此外,它还带有增强版的8051核心和4kB或8kB的RAM,端点数量为32个,可采用智能型的USB核心程序。

3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三部分:固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

本设计中将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系统规划为人工接口设备HID群组。该HID群组原是针对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而设置与规划的。但是,对于需要以双向、适当的频率来进行数据交换的其它设备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范例与基础架构。因此,可以将这些设备规划为HID群组,只要它们符合HID规范中所定义的各种特性与条件,就可以执行HID设备的功能。在windows98与windows2000等操作系统中都已包含了HID群组的驱动程序,因此,用户开发新设备时,无须重新编写驱动程序。

3.1固件(Firmware)设计

由于EZ-USBFX系列已提供了固件架构(frameworks)。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架构来简化固件的开发。用户仅需提供其USB描述符以及实现功能的程序代码在PERIPH.C文件中,即可完成完全兼容的USB设备设置。此外,Cypress公司还提供了副函数钩子(functionhooks),利用该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进行固件的设计。

在程序开始执行后,固件架构会执行以下步骤:第一步,设置内部状态变量的起始值;第二步,调用用户的初始设置函数TD-Init;第三步,在1s间隔后重新设备列举(ReNumerate),直到收到SETUP封包为止;第四步,一旦SETUP封包被检测到,固件架构立即启动与其合作的工作分配器。

TD_Init()可用来对用户设备(即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初始化,并重新寻址描述符表。其程序代码如下:

TD_Init();

pDeviceDscr=(WORD)&DeviceDscr;

pConfigDscr=(WORD)&ConfigDscr;

pStringDscr=(WORD)&StringDscr;

if((WORD)&DeviceDscr&0xe000)

pReportDscr=(WORD)&ReportDscr

{

IntDescrAddr=INTERNAL_DSCR_ADDR;

ExtDescrAddr=(WORD)&DeviceDscr;

DevDescrLen=(WORD)&UserDscr(WORD)&De-viceDscr+2;

for(i=0;i<DevDescrLen;i++)

*((BYTExdata*)IntDescrAddr+i)=0xCD;

for(i=0;i<DevDescrLen;i++)

*((BYTExdata*)IntDescrAddr+i)=*((BYTExdata*)ExtDescrAddr+i);

pDeviceDscr=IntDescrAddr;

offset=(WORD)&DeviceDscr_INTERNAL_DSCR_ADDR;

pConfigDscr-=offset;

pStringDscr-=offset;

pReportDscr-=offset;

}

EZUSB_IRQ_ENABLE();

EZUSB_ENABLE_RSMIRQ();

3.2驱动程序设计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USB驱动程序是基于Win32DriverModelWDM的,它用阶层式驱动程序模式,每个驱动程序阶层负责处理一部分通信工作,具体框图如图3所示。设备驱动程序(含群组驱动程序)可与系统的总线驱动程序进行通信,总线驱动程序用来处理USB的硬件。用户应用程序并不直接与硬件打交道,而是使用Win32API调用函数对Win32子系统进行调用,同时给设备驱动程序发I/O请求包(IRP)。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中已包含了总线驱动程序和一些群组驱动程序,因此用户只需编写自己的用户设备驱动程序或选用Windows提供的群组驱动程序即可。

在Windows系统中,HIDDEV.INF文件中已提供有HID群组的驱动程序,可以直接引用。从而省去了编写繁琐的用户驱动程序的麻烦。

3.3应用程序设计

在应用程序中,需要设置与固件程序及驱动程序中相同的PID/VID码,才能在设备管理中找到对应的USB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具体的设置程序代码如下:

ConstMyVendorID=&H1234

ConstMyProductID=&H5678

在Windows98驱动程序开发工具组(DDK)中,一般都具有用户模式(即应用程序阶层)HID通信部分的完整指导准则。用户通过调用API函数,可以找到与设备描述符内设置的VID/PID码相符合的HID设备(即数据采集系统)。有了API函数传回的设备路径名称,就能用GreateFile()函数打开设备的指示(handle),然后使用HID特定的API函数来读取VID/PID码,最后再使用ReadFile()与WriteFile()函数来准备交换数据。具体编程方法可参阅Windows98DDK。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县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的统一规定和各项目《检测细则》的测试规范要求,于2004年6月1日-6月20日和2008年6月1日-6月20日,两次对县9—17岁中小学生的1200名9-17岁全县男女学生的11项体质指标进行测试。两次测试采用完全相同的测试仪器和手段,在同等测试条件下进行,将测试结果按照男女生不同年龄9个组别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研究方法。在测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2004-2008年县中小学学生形态发育的动态分析

(1)身高的变化

①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1.92—5.33厘米之间,平均增长3.36厘米;女生增长幅度在1.31-3.35厘米之间,平均增长2.25厘米。男生增长幅度大于女生。

②除了男生11岁年龄组身高发育均值曲线略呈下降外,各年龄组身高发育均呈增高的趋势。身高每4年增长值男女生分别为2.72厘米和1.74厘米。

③在各年龄组中,以12岁和16岁年龄组身高发育指标为最高。

④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2.13厘米,女生低1.44厘米。

(2)体重的变化

①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体重显著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2.27-5.18公斤之间,平均增长4.12公斤;女生增长幅度在1.20-1.73公斤之间,平均增长1.30公斤。

②体重平均每4年增长值男生为3.17公斤,女生为1.00公斤。

③4年间,以2008年体重均值为最高,男生16、17岁年龄组体重均值最高,女生16岁年龄组体重均值最高。

④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体重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88公斤,女生低0.41公斤。

(3)胸围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男生增长幅度为0.22-1.62厘米之间,平均增长0.62厘米;女生增长幅度为0.48-1.54厘米之间,平均增长0.88厘米。

②胸围每4年增长值男生为0.48厘米,女生为0.68厘米,女生胸围增长幅度大于男生。

③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11厘米,女生低0.13厘米。

2.2004-2008年县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动态分析

(1)脉搏的变化

①4年来,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脉搏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男生变化幅度在1.44-1.60次/分之间,平均增长0.21次/分。女生变化幅度在1.27-0.75次/分之间,平均减少0.20次/分。

②4年来9-17岁各年龄组及9-17组脉搏均值有显著性变化。

③每4年男生脉搏增加0.16次/分,女生则减少0.15次/分。

④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脉搏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是持平。

(2)血压的变化

①4年来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其中男生收缩压负增长幅度在1.01-0.30千帕之间,平均负增长0.49千帕;舒张压增长幅度在1.01-1.43千帕之间,平均增长1.19千帕。女生收缩压负增?长幅度在0.21-0.78千帕之间,平均负增长0.47千帕。舒张压增长幅度在0.57-1.10千帕之间,平均增长0.81千帕。

②每4年男生收缩压负增长0.38千帕,舒张压增长0.92千帕,女生收缩压负增长0.36千帕,舒张压增长0.62千帕,男生血压高于女生。

③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血压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是持平。

(3)肺活量的变化

①4年来,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343.62-390.13毫升之间,平均增长361.48毫升。女生增长幅度在227.05-280.48毫升之间,平均增长264.02毫升。

②各年龄组男女生肺活量明显增长,呈非常显著性差异,每4年肺活量增长男生为278.06毫升,女生为203.09毫升。

③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高32.03毫升,女生高21.11毫升。

3.2004-2008年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动态分析

(1)50米跑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50米跑的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0.27-0.45秒之间,平均提高0.36秒;女生提高幅度在0.62-0.89秒之间,平均提高0.80秒。女生提高幅度大于男生。50米跑水平每4年男生提高0.28秒,女生提高0.62秒。公务员之家

②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50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21秒,女生低0.17秒。

(2)立定跳远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18.37-21.28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9.70厘米;女生提高幅度在11.81-15.95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6.64厘米。

②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立定跳远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11.23厘米,女生低9.36厘米。

(3)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变化①4年间,9-17岁男中小学生1000米跑的成绩和女中小学生800米跑的成绩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12.51-25.10秒之间,平均提高16.55秒;女生提高幅度在9.88-23.26秒之间,平均提高17.41秒。

②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4.33秒,女生低3.25秒。

三、结论与建议

1.2004-2008年间,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如下:身高变化发育呈曲线型增长,男生增长幅度略高于女生,男女生身高发育均在17岁达到最高值。体重显著增长;17岁时胸围发育已基本稳定,维尔维克指数呈下降趋势。

2.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如下:男女生脉搏次数均有显著性变化。血压发生非常显著性变化,男生血压高于女生。男女生肺活量均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加强。

3.县全县中小学生5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均有长足的提高(除高中三年级外),其中,男女生的速度、下肢爆发力、耐力和男生的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肌力量提高幅度较大,且尤以12岁和15岁年龄组提高更为明显。

4.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变化从2004年,2008年两次测试对照:除脉搏,血压,立位体前屈无显著性变化外,其它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

5.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除肺活量,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其它指标全部低于全国水平。

6.我县中小学学生体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鉴于本课题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本人水平有限,不能对中小学学生体质展开大面积充分的调查,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县中小学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7

本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1994年,世行发表了一篇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它以上述考察报告为依据,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向上调整。世行公布的1993-1997年的中国人均GNP数据是在其调整后的中国1992年GDP(注1)总量数据和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因此,世行公布的中国1992-1997年人均GNP数据远大于中国官方人均GNP(注2)的美元折算数。本文阐述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

世界银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致性调整、范围调整和估价调整,综合调整比率为34.3%。其中一致性调整和范围调整是关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所做的调整,估价调整是关于价格体制的影响所做的调整。

世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情况简要概括在表1中:

表1: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

调整项目调整幅度对GDP的影响(%)

自产自用的粮食上调20%+0.8

存货增加下调1/3-1.6

福利服务10%企业劳动力从事福利服务+1.6

亏损补贴补贴视作政府最终支出+0.8

一致性调整合计+1.6

粮食产出上调10%+0.9

蔬菜产出上调30%+2.3

农村工业产出上调10-15%+0.6

农村服务业产出上调50-60%+6.5

住房服务支出上调40%+1.5

范围调整合计11.7

住房服务179.8%1.5

全部其他行业-12.1%-43.0%16.6

估价调整合计18.3%18.3

总计34.3

注:1、农村工业包括农村煤炭开采业、纺织业、消费品制造业和其他工业

2、农村服务业包括人文服务业、原材料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

3、全部其他行业包括粮食作物种植业、其他作物种植业、煤炭开采业、纺织业、消费品制造业、其他工业、人文服务业、原材料供应业、其他服务业

(一)一致性调整

从表1可以看出,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一致性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

世行认为,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粮食。它假定对这部分粮食进行一致性估价将使其价值增加20%,这种调整使GDP上升0.8%。

2、存货增加

世行认为,中国对不能销售或不能按计算产出时所采用的价格销售的产出存货增加的计算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它认为,一般来说,如果这些存货结转另一年,并最终被废弃或按大打折扣的价格销售,中国没有对GDP中的存货增加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存货增加大于采用一致性估价所应有的价值量。世行因此将中国的存货增加调低1/3,导致GDP下降1.6%。

3、福利服务

世行认为,中国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将目前企业对职工提供的诸如住房、医疗等福利性服务市场化。这种改革的结果将导致GDP上升。世行假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相应的服务,并假定这些服务转向市场化。通过投入产出计算,这种假定使GDP上升1.6%。

4、企业亏损补贴

中国统计规定,企业亏损补贴作为GDP的负项。世行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亏损是政府价格政策的结果。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补贴是对以优惠价格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补偿,统计上应当处理为政府的货物和服务购买和政府对相应接受者的分配,即不应当作为GDP的负项,而应当作为正项包括在政府最终支出中。世行对这种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结果使政府支出增加7%,导致GDP上升0.8%。

综合上述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1.6%。

(二)范围调整

从表1可以看出,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范围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

世行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被低估了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与卫星测量的耕地面积相比);同时,样本产量可能被高估了,综合两方面因素,将中国的粮食产出调高10%,导致GDP上升0.9%

2、蔬菜

世行认为,中国蔬菜产出价值的计算没有反映单位面积的蔬菜实物产量随时间和收获周期而变化以及市场力量正在鼓励蔬菜的非旺季生产(此时价格较高)情况,同时,蔬菜耕地面积的测算也是不准确的。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世行将中国的蔬菜产出价值调高30%,导致GDP上升2.3%。

3、农村工业

世行认为,村及村以下工业的产出被低估,因为相应企业通常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和不属于国家统计局直接管理的统计调查系统。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一定程度的偷漏税情况影响到产出的低估。某些迅速增长的农村工业,如建筑材料工业,高价格和高利润鼓励了产出的低估。利润低的行业,如煤炭开采业,也有低报的刺激,因为煤炭的自由市场价格较高。另外,世行也指出,为了夸大地方官员的政绩,农村工业也出现了高估产出的现象。综合上述因素,世行将中国农村工业产出调高10-15%,导致GDP上升0.6%。

4、农村服务业

世行认为,农村服务业,例如农村卡车和拖拉机运输服务业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中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测算方案;农村服务业统计基本上没有包括临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农村人从事的服务活动,例如大量的个体维修店的修理人员、小贩、餐馆老板、理发师和家庭佣人,等等。考虑上述因素,世行将农村服务业产出调高50%-60%,导致GDP上升6.5%。

5、居民住房服务

世行认为,中国居民住房服务既存在范围方面的低估,也存在价格方面的低估。从范围方面讲,城市和农村住房服务统计都不完整。中国的住房服务价值是通过住房面积、造价和折旧率等资料推算出来的,但住房面积资料不完整,城市住房面积调查资料没有包括居住在城市里的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农村住房面积调查范围的不完整性更加突出。世行假定国家统计调查网络覆盖了中国所有住房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进而把中国的住房服务价值调高40%,导致GDP上升1.5%。

综合上述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11.7%。

(三)估价调整

世行认为,由于扭曲的价格体制和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中国工业的土地和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行业,消费品制造业的回报率最高,服务业和煤炭行业的回报率最低,农业的回报率也比较低,中国进一步的价格改革将改变行业的营利状况。世行试图将各行业的土地和资本回报率调整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纺织行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世行在估价调整过程中,保持该行业的价格不变,将住房和其他房地产业的价格提高,纺织业以外的消费者制造业的价格降低。世行利用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GDP进行了调整,结果使GDP上调18.3%。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调整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34.3%。

二、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调整存在的问题

世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是建立在它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统计体系和价格体制的了解和判断基础上的。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统计体系和价格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就统计体系来说,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改革,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向国民经济核算最新国际标准--联合国1993年SNA的转换;统计调查范围已经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全面行政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已经被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所取代;开展了多项普查,包括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等;许多专业统计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例如农产品产量调查、农村和城市住户调查、价格调查,等等。这一系列统计改革,使中国统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就价格体制来说,中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目前,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中国价格体系的主体。

具体说来,世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至少存在以下若干方面问题:

(一)一致性调整问题

1、农民自产自用粮食的估价

中国农业统计规定,农民自产自用粮食的价值,按出售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这种综合平均价格综合了国家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两种因素。近些年来,中国粮食连续获得丰收,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高于,而不是低于市场价格,因此,上述综合平均价格不会低于市场价格。世行关于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的判断,已经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2、存货增加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考虑生产不考虑市场需求和赢利情况。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可能销售不了,只能被废弃或按大打折扣的价格处理。因此,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世行把中国的存货增加调低三分之一,可能是不过分的。但是,自从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为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需求和赢利状况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产决策的主要考虑。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被废弃或按打折扣的价格处理的情况明显减少。所以,世行的调整比率不再适合中国目前的存货产品销售的实际情况。

3、福利服务

近些年来,中国进行的一系列企业制度改革,正在推动企业的福利性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从事福利性服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因此,至少对于中国目前的企业情况来说,世行假定企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福利性服务的比例太高了,相应地对GDP的调整比例也就不合适了。

(二)范围调整问题

1、粮食

中国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数据确实低于卫星测量数据,但是,卫星测量出来的耕地面积包括25度以上的坡地、河滩地、轮休地、沟渠和田间道路等等。这些地不能视同正常的耕地。所以,中国官方的耕地面积数据与实际耕地面积之间的差距不像世行估计的那么大。另外,除了农业统计包括粮食产量调查外,农村住户调查还编制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情况表和农村住户粮食收支平衡表,分别反映农村住户粮食生产情况和年初粮食结存、年内粮食收入、年内粮食支出、年末粮食结存情况。这些不同类型调查能够对粮食产量统计起到校对作用。根据以上情况,中国的粮食产出数据与实际情况应当是比较吻合的,世行将其调高10%,必将导致GDP数据的高估。

2、牧业

世行断定中国统计数据低估了农业产出,事实上,中国的经常性农业统计还存在高估的成分。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1996年统计年报中的肉类产量高估了22%,猪、牛、羊存栏头数分别高估了20.7%,、21.1%和21.8%。因此农业总产出和农业增加值被高估了。针对这种情况,GDP应当相应地向下调整。这是世行所没有料到的。

3、农村工业

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由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的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高估了18000亿元(1995年),占全部农村工业总产值的40%。显然,与世行的判断恰好相反,农村工业产出应当向下调整,而不应当向上调整。

4、农村服务业

世行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不完善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对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统计状况来说,是不过分的。但是,中国在1993至1995年开展了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对包括农村服务业在内的全部服务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根据普查资料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表2:第三产业普查关于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数据的调整比率(%)

年度GDP第三产业运输邮电通信业商业非物质服务业

19781.04.40.00.09.3

19801.15.20.00.09.6

19855.120.60.052.211.9

19865.321.20.058.112.4

19875.823.00.062.313.2

19886.123.40.065.110.7

19895.720.30.066.78.8

19904.817.22.767.68.5

19917.124.710.467.613.9

19929.333.19.588.721.7

199310.032.011.773.424.8

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和《中国统计年鉴,1995》计算。

事实上,这种调整已经大大超过世行对农村服务业的调整。例如,世行对农村服务业数据的调整导致1992年GDP数据上升6.5%,而第三产业普查之后,中国对同年GDP数据的上调比例达9.3%。因此世行对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三)估价调整问题

90年代初以来,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模式,价格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严重扭曲的价格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从1990年到1997年,世行认为土地和资本回报率最低的服务业和煤炭工业价格分别上涨了222%和206%,而属于土地和资本回报率最高的消费品制造业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价格仅分别上涨96.8%和60.3%。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市场机制在中国货物和服务价格形成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货物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除部分服务业,如居民福利性住房服务业仍偏离市场价格外,绝大多数服务业的价格也由市场决定。即使那些偏离市场价格的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向市场价格过渡。例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服务将市场化,福利性住房服务不久将不复存在。

另外,有关部门在对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进行国内外价格比较时发现,1998年11月,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有22种,占69%,其中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豆油等农产品,硫酸、盐酸、尿素等化工产品,汽油、柴油等能源产品,铝锭、生铁等冶金产品,等等。

总之,在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规模和价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世行仍然依据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各行业进行价格方面的调整,也势必导致GDP数据的高估。

注1:由于中国官方GDP和GNP数据差距不大,世界银行在计算中国官方人均GNP时是以中国官方GDP数据,而不是以GNP数据为基础。由于同样的原因,本文对GDP和GNP不加区别。

注2:中国官方人均GNP是按人民币计算的。

参考文献——

1.DocumentoftheWorldBankNo.13580-CHA:ChinaGNPperCapita,December15,1994.

2.世界银行文件:《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内部翻译件。

3.国家统计局1998年制定:《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4.国家统计局1998年制定:《农村住户调查方案》。

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4,1995,1997,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995、1997和1998年出版。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8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9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数据管理论文范文篇10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