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09: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结构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篇1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数据结构课程实验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观点,详细介绍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专业中数据结构实验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方法,对数据结构实验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本文对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验教学;分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信息的逻辑结构及其基本操作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实现,该课程学习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直接关系到软件设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计算机学科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又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融会贯通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才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目的。因此,实验教学与理论内容教学一样,是数据结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人从事数据结构教学多年,通过对课程、学生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的长期探索,在本学院提出了数据结构课程分层次实验教学的观点,并在06级计科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实践。现将此次实践的基本方法进行总结。

2 实验内容分层次

数据结构理论知识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完数据结构,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线性表、栈、队列、树和图等数据结构的表示和实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学会自行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及存储结构进行编程,另外,还能对计算机中的两种常见运算:查找和排序的各个算法进行实现以及性能比较。

因此,我们按照数据结构的内容将实验题分成了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二叉树、图、查找、排序等主题,同时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每个主题之下,又按照难度不同分成了概念基础实验、应用基础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三种类型。我们将概念基础实验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如某种数据结构的表示和实现并将此种数据结构封装为一个类,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实现;应用基础实验,则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简单应用;应用提高实验,是利用已实现的某种或某几种数据结构实现的一个综合应用。后面两种类型的实验又分设若干实验题,每个实验题都设有难度系数。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概念基础实验和一道应用基础实验题,选做一道提高实验题,所选应用基础实验题和提高实验题的难度将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依据。表1中列出了“栈的实现和应用”主题中设置的各个题目。

实验内容的分层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编程能力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的设计和实践,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尽早接触较大的应用实践题目,得到更多的锻炼。

3 实验文档多层次

3.1 实验报告、作业单、实验记录一体化

实验报告是由学院统一印制的具有统一格式的实验文档,在实验报告中规定了每个主题的实验目的和要求,给出了不同层次的各个题目的详细描述,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所选题目填写作业单和实验记录表,并填写所选题目中难度最高的应用实验题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实验报告的布局如表2所示:

作业单和实验记录表是实验报告中包含的两个重要的表格。

作业单中列出了该学生在此主题下选做的题目、教师确认后的签字栏、教师批改源程序后对该题完成情况的意见。作业单格式参见表3。

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编译问题、调试问题、程序的逻辑错误以及解决方法,如仅将此问题避开,则记录避开问题的方法。另外表中还需记录程序运行时所用的测试样例。教师在批阅时给出评阅意见。实验记录表格式见表4。

3.2 源程序

学生将将所完成题目的所有源程序进行压缩后提交到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上,由教师和助教核对是否与作业单一致,直接在网上进行批改和评分,源程序得分的计算方法参见后面的表5,评分程序直接内嵌入教学网站。

3.3 实验指导素材

我院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作为先修课程已于前一学期开设,因此,在学习数据结构之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和上机实践的基本方法。但是,仅通过一个学期的程序设计语言学习,学生对大型程序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编程等步骤并不熟悉,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也不多。因此,为学生提供上手能用的实验操作指导手册,提供一些范例程序,手把手指导学生进入较大型程序的设计阶段,加强学生的C++标准类库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指导尤其重要。

我们对每一个主题选取一个应用基础实验题,将其答案公布在教学网站,供同学下载;选取每一主题中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出基本求解思路以及重要的算法,所需用到的标准类库函数、从何处获取更多可参照的资料等内容供同学参考。我们把这些资料都公布在教学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下载。

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总结、整理,在教学网站上定期公布“编程宝典”,这些实用的但又熟悉的知识的温故,使同学们的编程能力得到的提高,也使得后续的实践更容易完成。

4 实验考核分层次

在我们设计的数据结构课程考核方案下,实验成绩在数据结构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为30%;数据结构实验成绩为若干次主题实验题的成绩以及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平均分;每次主题实验成绩的主要计算方法为:

本次实验总分=源程序成绩*0.75+实验记录分*0.15+实验报告分*0.1

源程序成绩=基础实验得分*0.45+应用基础实验*0.4+应用提高实验*0.15

表5为某同学某一主题的源程序成绩评定表,此表在教师批改源程序时在网页上填写;表6为该同学该主题实验的最终成绩表,此表在教师批改纸质实验报告时填写。

5 结束语

我们对数据结构实验课的内容、实验文档、实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分层次的改革实践,加强了实验中的文档管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及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养成了严谨踏实的编程习惯,上机实践变得更有条理,减少了出错概率。经过实验范例的学习和模仿,大多数学生在处理难度较大的应用提高实验时也已不再手足无措,基本能按照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结构选择、存储结构选择、编写算法、撰写程序等基本编程步骤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这种分层实验的要求下,选择了稍高一点难度的题目,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有部分同学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做作业敷衍了事;仍存在抄袭作业的现象。另外由于实验成绩评定比较复杂,虽然我们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小程序来计算每位学生的成绩,但还是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因此,继续探索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殷人昆. 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0-0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属于必修课程。数据结构的研究既涉及计算机硬件,也涉及计算机软件,是很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比如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MFC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均直接或者间接用到该课程的很多知识。显然,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提高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内容

课程的内容重点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授课时既要讲授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也要注重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应该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的并且是重要的数据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线性结构主要包括线性表、栈、队列等。非线性结构主要包括树和图,还有文件。从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运算三个方面介绍这些数据结构的知识点。然后介绍在这些数据结构上的常用的查找和排序算法。同时,各种运算和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也是要重点介绍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还必须安排合理合适的实验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一次讲课是课程的前言,是很重要也是最难讲的一次课。第一次课程授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喜爱程度,更是严重影响到后续授课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把第一次课程讲好,使得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并喜欢上这门课程。为了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第一次课程的授课内容显然很重要。作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认为第一次课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①数据结构的概念,发展史,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②数据结构课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③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④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⑤参考文献和考核方式。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费力不讨好。作者认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1.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有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使得讲授内容更加清晰、教学效率更高。虽然有些课程,比如数学类课程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数据结构这门课的课件可以做得很漂亮、很生动,比黑板的效果要好很多。在教学中可以使用PPT幻灯片展现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对比较复杂的算法,可以采用动态方式演示讲解,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算法的设计思想和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解图的深度遍历时候,可以通过PPT幻灯片讲解遍历的过程。由于遍历的过程是一个递归的过程,许多学生开始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如果配以动画来模拟遍历的全过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可以充分采取启发式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设计高质量的、创新的启发式教学内容,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理解算法改进的过程,启发学生在了解原算法的不足之处后,设计改进算法,实现从旧算法到相关的新算法的跳跃。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革评分标准。让学生参与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对能较好完成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平时敢于提出新见解、有创意的学生采取特殊鼓励政策,无论是课后提问、作业还是上机实验,只要有思想火花或闪光点,或找到教材上或教师讲课中的不足或者错误,都给予奖励。

3.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可以对课堂授课起到很好地补充作用。作者认为,网站内容主要应包括:教师的电子教案、优秀的教学视频、生动的教学动画、作业习题、题库、参考试卷、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下载学习。另外,网站上要增设论坛、留言板,这样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讨论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师生关系将非常融洽,将会有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4.注重上机实践。数据结构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一定要重视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薄弱,就会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学生完成上机实验练习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正确地输入数据,结构体概念陌生,函数的传址调用概念不清,指针与链表有的没有学过。因此在上机实验之前,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实验内容的设计要合适。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要以综合实验为主、以验证性实验为辅,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通过设置综合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和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同时也要加大上机实验的趣味性,用“熊猫烧香”、“迷宫”等趣味题目作为上机内容。在做实验时,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只是重视实验环节,对于编写程序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往往容易忽略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总结,这是不对的。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是实验必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撰写实验报告,能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通过实验总结,能提升自己对实验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后续实验提供经验教训,提高后续实验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作者认为学生拿到一个实验题目之后,应该按照步骤做实验,具体步骤应包括:问题分析与系统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上机准备、上机调试程序和整理实验报告。

最后,应大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指导和管理。数据结构的实验编程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指导和管理不力,可能导致少部分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学生通过拷贝别人的程序来应付检查。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指导和实验的管理,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相应的上机实验,逐个验收实验程序,防止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赵晓,孙连山,王晓霞.《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4):30-31.

篇3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方法;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2-5101-0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基石。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上机实践,通过上机实践验证算法的正确性,掌握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结构的特性,以便为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了解对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特别是软件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据结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关操作的算法,而学生在算法设计或程序设计方面还不具备足够的技巧,因而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并不难,然而,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算法设计题更显得无从下手[1-2]。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应用能力,是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数据结构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是数据结构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其基本目标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数据结构,独立地进行设计相对应的存储结构,并用算法加以实现,从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3-4]。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深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课程设计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如何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与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相结合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具备今后软件了开发工作所需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勤加苦练。经过循序渐进地练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程序设计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接下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阐述几点感受与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比教学实验复杂一些,涉及的深度更广些,而且更加实用一些。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据结构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内容的选题,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1 课程设计内容的选题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选题时尽量达到以下特点:新颖性、实用性、难度适中、各有所需。

一个好的选题既可以反映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又能反映本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前沿,还能通过本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选题要新颖,因为新颖的选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选题应具有实用性,接近实际工程的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需求分析,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与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再次,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课程设计的内容基本上能让大多数同学接受,难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情绪;难度过于简单也同样达不到预期目标。最后,选题范围要足够广泛,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问题可想,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创新性思维的平台;同时,工程大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某些课程设计提出部分需要改进或进一步完善的要求,供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及水平。当然,学生也可以自主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

1.2 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法

本课程是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问题,并对课程设计内容做系统安排,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 分组

以设计小组形式,每3~5人组成一组,同一班级自由组合;如需要跨班组合,可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基础较好且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的选题,系统模块划分和任务安排,使每位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功能的实现。

1.2.2 选题与分工

各小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题目,然后进行分工。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将各自的系统模块进行整合,以解决更大规模的问题。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保证工作量的合理分配,以确保各小组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2.3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或抽查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各个小组的课程设计进展;督促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描述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操作对象选择相应的数据结构,建立模型,定义抽象数据类型,画出算法流程图,引导他们锻炼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编程实现的能力。

1.2.4 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正文必须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问题描述: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选题要实现的功能。

2)数据结构:为处理所需要的功能,自己设计数据结构,包括各自完成的有关数据类型,操作的定义,以及存储结构。

3)算法描述:根据问题的要求和所设计的数据结构,描述算法过程。

4)效果与测试情况:给出系统的测试情况与最终效果,可通过截取一些界面用于解释说明。给出测试数据结构的使用手册,以及完成其他数据类型的测试与测试报告。

5)分析与讨论:分析所采用算法的优缺点,时间复杂度,算法实现过程中遇到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法,自己提出的算法的改进方案。本课程设计的不足之处,改进思路,以及实验过程体会。

6)参考资料:文中所引用的参考资料撰写格式参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

7)致谢:感谢在完成本课程设计报告过程中对自己提供帮助的个人/集体。

8)附录:附上结构完整的程序,带有详细注释的源程序清单。

1.3 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

课程设计完成后,应对每位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价,可分为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评价两个过程。

1.3.1 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包括自评和组长评价两部分。首先,每位组员根据各自参与程度、完成的工作量、效果在小组内自评,自评分值占50%。其次,组长在报告封面上描述组内每位组员的具体工作,并为组内各成员打分,组长评分值占50%,同时规定:组长100分,排名靠后的组员的成绩与前一位组员的成绩分数差距为6~10分。课程设计采用分组形式的宗旨是鼓励合作,但反对挂名。

1.3.2 指导教师评价

小组互评之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报告的现场答辩,答辩过程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演示,解答教师或其他组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现场演示检查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方法的理解,锻炼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表达能力。而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协商共同解答他人的提问,以此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要进行认真的评判,评分时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如下:选题难度,包括完成目标的难度,占20%;完成质量,主要考虑其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占30%;实验报告撰写质量,占30%;演示效果,占20%。上述分值比例及评定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指导教师评价学生的设计时采用如下标准:

1)若完成的课程设计特别优秀,且创新性强,可给予90分以上,但严格控制90分以上的数量。

2)若能保证程序完全正确,则可获得80~84分;如果学生设计算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代码实现,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则可考虑加分到85~89分。

3)若在设计算法和代码实现的过程中出现极少的错误,则应给予70~79分。

4)若设计错误不算太多,大部分算法与实现程序都能通过,则应给予60~69分。

5)若程序中有比较多的错误,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则其成绩给予不及格。

2 结论

课程设计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如何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教师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介绍并探讨了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取,组织与实施,以及评价标准,并将其应用到本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苏仕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应用转型;算法与数据结构;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于2013年,提出一项重大的改革,即计划将大约600所地方性高等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2014年被列入教育部当年工作要点[1]。在高等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形势下,高校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商洛学院作为陕西省首批应用转型试点高校,实现毕业时与社会、企业零距离对接,完成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最终目标[2]。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设计各种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3]。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主要涵盖数据结构的阐述分析、应用以及经典算法的应用,主体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直观描述,掌握相对困难。此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电子和计算机专业之间培养差异,导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更加困难。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资源的日渐丰富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地位的愈加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日益突出[4]。

(一)数据结构课程自身特点

(1)高度抽象化,需要扎实的数理逻辑、图论、高等数学、拓扑几何、离散数学和数值分析等理论基础;(2)内容涵盖面广泛丰富。(3)隐含的技术方法丰富,各部分问题解决方式种类多样、没有固定解法、灵活性强。

(二)应用转型下发展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

(1)重视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理解数据逻辑、数据存储及数据运算等基本概念术语;(2)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项目思想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过程中现存问题

根据长期从事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发现当前算法与数据结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难理解:本课程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联系实际比较困难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难把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其计算机基础、建模能力、软件工程的思想薄弱。

(三)难实现:体现在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数据结构类型;面对具体算法不清楚如何进行优化;书本上的程序不能直接运行,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困难[5]。

(四)难应用:数据结构相关实验的课程设计主要采用高级程序语言(如C,C++)等来编写,我校电科专业学生对该程序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针对现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算法与数据结构应用能力,需完善并加强实践教学内容。

(一)调整课程体系

当前教学是依据传统的知识理论体系顺序授课:然而当前应用转型环境下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根据学生学习认知一般规律及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特点,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培养体系,针对每一知识点配备相应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粉笔板书讲授为主,不能用动态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无法达到课题教学目的。

1.将微课引入教学中

借助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将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重点、难点设计开发成网络视频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我们将算法与数据结构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制作成微教案、微视频、微练习、微点评、微互动等传至课程网络中心。

2.将案例驱动引入教学中

案例驱动的算法与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个完整案例的分析解决,借助板书、多媒体等手段与学生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具体通过以下方式开展:(1)组建算法和数据结构学习创新小组,定期举行学习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分享实际设计过程的困难、解决途径和最新成果;(2)定期组织以算法为核心竞赛活动,(3)鼓励学生申报研究学习与科技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参加省市级或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

3.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实验课的课程,实验动手部分只占10%,很多学生把重点放在报告书写上,为适应应用转型发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提出以下改革方案:(1)平时(考勤+开卷随堂测试+课堂表现),占学期总成绩的10%;(2)课程上机实验(源程序+实验报告)30%;(3)期末卷面成绩60%;(4)鼓钛生到相关优秀企业进行培训实习

四、结语

针对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算法与数据结构教学模式中培养目标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转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形势下,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编程运算等能力,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手段优化、创新实践教学加强、考核模式改革共4个方面都出发,以提高算法和数据结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结合工程项目与市场实际需求,指导并加强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陶影,张斌.数据结构实验教学应重视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19-122.

[2]张铭,赵海燕,王腾蛟,宋国杰,高军.北京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20:5-11.

[3]唐剑梅,谭平.《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6,01:193-194.

[4]李治军,廖明宏,张岩.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02:54-56.

篇5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改革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而且正逐步发展成为众多理工专业的热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等知识。它是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掌握好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计算机其他相关课程的必备条件。因此,该课程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

《数据结构》课程体系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如何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特点,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让学生接触到较新的理论和技术,同时提高学生对数据结构理论的掌握能力,并且能利用数据结构理论进行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当前《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没有从理论、抽象和设计三种形态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②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科学方法。③教学手段的落后,只通过PPT讲稿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④教学实践设置侧重于单一知识点的训练,与实际应用脱节。

通过教学改革,以上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一方面,使教师教学和教研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遵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思想,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吸取国外教材的优点,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调整

删减必要性不大、陈旧过时的内容,如广义表、多维数组、串的基本内容等,逐步增加了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内容,如生物信息计算、各类搜索引擎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等,还增加许多典型的数据结构的算法与应用,如跳表、优先队列、B-树等内容。重新修订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保持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同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行双语教学,并且申请校级优秀课,以此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上,采用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方法

从科研工作或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答案的积极性。并依托学校的网络建立《数据结构》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结构》教学资源,包括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算法动态演示系统,授课内容,教案,大纲,参考文献,疑问解答等等。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方便,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学生随时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求解,从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由于《数据结构》技术发展飞速,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数据结构》教师及实验教师队伍,这也是提高《数据结构》实验及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多个渠道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从而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大大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以利于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能够使理论课教师通过对实验的掌握更好的讲授和体会理论课的教学,每隔一段课程组开培训和研讨会,讨论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问题。课程组所有成员积极提出有效合理的改善方案,使课程的发展稳固进行。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实验教师均在讨论中有所提高。同时在讲授有关实验内容时更准确、更有自信,避免了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解决的尴尬局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能力,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对其它课程的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在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详细分为以下三点:

1.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调研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

从科研和实际问题选题,编写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增设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面向问题求解的能力,如:结合ACM认证进行教学,使学生马上从理论过度到实际应用;讲课过程中的理论,课后布置实际问题作业和学期末布置大作业,让学生利用理论自己解决,编写程序,完成作业。在选择实验内容时重点考虑开设哪些实验,所开设的实验中,哪些是验证性的,哪些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并且对于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要有不同的针对性;针对每个实验确定考核依据和方法以及整个实验课程的考核评分方法;提高学生对《数据结构》理论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来提高实践能力,实验的设置做到了少开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开一些设计性的、综合性的实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应经常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教学内容。

《数据结构》课通常是56学时以上左右,《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理论课内容的设置上,不同专业由于学时不同而有所区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线性表,树,图实验,而且还要开设有关表,树,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而软件专业除了掌握上述实验外,对多维数组等内容也要进行实验。通过不同性质的实验设置,催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有效地利用《数据结构》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原理和技术,提高了学生实践和运用数据结构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协作精神,从而达到了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

2.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

除实验室专门配备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外,课程组教师都在实践环节中进行指导,利用实验室的环境,加上合理的实验题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面向问题求解的能力。实验室有专门的实验环境,从实验目的到实验原理,实验步骤都可以从实验环境中得到,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各个实验项目。实验中心每天在无课的情况下,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方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答疑。实验成绩由程序设计,文档说明组成,课程设计成绩由程序设计、设计作品、报告撰写和答辩表现四部分组成。

3.采用“理论――实验――理论总结” 的方法进行实验内容的讲解

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为同一人,《数据结构》课程也不例外,经过多次讨论和改革,应设专门的实验老师,在实验课上,主讲老师和实验老师同时指导,方便学生提问,有问题及时解决。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实验老师在每次实验课后都要对实验内容和对应的理论内容作出总结,经过理论到实验的总结,授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以后的教学和实验指导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数据结构》课程讲解中,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剥离的教学方式,并采用“理论-实验-理论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即理论课教师在做实验之前先讲解一次要做的实验项目,可能学生会明白50%~60%的内容;然后再安排专门的实验课教师在做实验时边指导边讲解,这样学生在有了对实验内容的大致了解之后经实验课老师的指导再经亲自动手去完成,大概就可以理解90%;实验结束后理论课教师再对实验中的重点进行总结,对问题加以分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据结构》理论和实验知识,从而加强了《数据结构》实践能力的培养。

4.依据实验过程和书面的《数据结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核

通过实验过程进行考核,教师重点查看学生对实验中所出现问题的理解或解释,鼓励学生在做每个实验时开动脑筋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拘泥于查看学生实验报告的工整性,对解决问题好的可另酌情加分;对于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根据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分组选题或自选题,重点查看学生如何围绕实验目标来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过分拘泥于实验的结果,对完成实验优秀的学生另酌情加分。在期末考核时,既实现了书面的《数据结构》实验基础知识卷面考试,也组织进行专项的实验设计或模拟应用动手考试,围绕教学大纲由师生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验成果进行分析评定等。

通过改革,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扩大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普通工科院校尤其是工程类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艳芳,姜桦.《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

[2]梁海丽.浅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的改革[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2):104―106

篇6

【关键词】数据结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

1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是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基石。《数据结构》上承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下启算法分析与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素质框架中的脊梁骨,对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向来是计算机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调查表明已毕业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工作实践认为《数据结构》是最有用的课程之一,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及应用技术,《数据结构》在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理解计算机科学与程序开发技术的关键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数据结构》课程既是对以往课程的深入和扩展,也是为将来更加深入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课程中所学习的排序问题的算法,以及基本的树、图等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功。B+树等高级数据结构,也是数据库、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考研的统考课程,也是很多大赛(“蓝桥杯”、ACM等)必涉及的知识。

《数据结构》与其它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结构》与其它课程关系

《数据结构》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结构》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2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2.1 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运算的实现及应用;

(3)熟练掌握排序和查找的常用算法及应用;

(4)能够对算法进行时间复杂度度、空间复杂度的分析;

(5)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组织数据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有效的算法。

2.2 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耿国华《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教材选择的依据:

(1)该教材跟踪技术发展需要,体系科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该教材理论的阐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

(3)该教材理论结合实际,配有大量的例题、习题与实习题。

主要参考资料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张铭,王腾蛟,赵海燕《数据结构与算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朱战立《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4]王晓东《数据结构(C语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5]西北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

http//:/datastr

[6]北大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网站

http:///pkujpk/course/sjjg/

[7]洛阳理工学院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

http//:/sjjg

[8]洛阳理工学院数据结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

http//:/ds

2.3 知识体系

《数据结构》知识体系可分为分为三大块,如图3所示。

图3 《数据结构》知识体系

数据结构课程的基本知识模块是以数据的逻辑结构为主线,顺序介绍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广义表)、树形结构、图结构。在介绍每种数据结构时,再讨论其存储结构以及相关的算法。在介绍完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存储结构和相关的算法后,介绍了两种常用技术:查找和排序。

3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3.1 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线性表、栈、队列、二叉树、图典型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操作的实现方法,各种典型的排序和查找算法思想。

难点:各种数据结构的操作实现和应用

第1章是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认识,基本概念比较多,概念要讲清楚、准确,第一章要通过丰富的例子讲解如何分析算法时间复杂度,这是贯穿整门课程的内容,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第2章是整个课程的重要基础,要讲得十分详细,为后面的章节打下良好的基础,第3章的栈与递归的实现是本书的一个难点,要通过例子讲透,并且在第6章还要进一步地讲递归到非递归的转换。第四章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学习过字符串,因此留给学生自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五章数组和广义表一般讲解即可。第6章的二叉树要详细讲解,第7章的几个关于图的算法较难,要结合例子讲解,第8章中的难点是平衡二叉树的调整和B树,要通过例子把算法的思想讲清楚,使学生能实际操作。第9章要把各种排序的思想、特点讲清楚,特别是较难的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基数排序一定要结合实例讲解。

3.2 课时分配

表1 总课时:72;理论授课:58,实验:14

4 课程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理论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数据结构实践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随课程进行的实验,另一部分是课程结束后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合理、有效地设计上机题目,改进实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并能创新应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六个实验项目,分别为:线性表的基本操作(2学时),栈的基本操作(2学时),队列的基本操作(2学时),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2学时),图的遍历的实现(2学时),宿舍管理查询系统(4学时)。其中宿舍管理查询系统实验为三性实验。

课程设计是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本课程课程设计给出14个题目,这些题目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可任选一题,完成后要写出课程设计报告。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各种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使学生具备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学生完成实验后,不仅要求学生提交高质量的规范的实验报告,还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开阔视野。好的实验作业要放到班级公共邮箱里和所有学生共享。

5 课程的建设情况

5.1 课程资源情况

该课程教学文件完备。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必要的一些辅助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参考课件、声像、影像等),并且使用效果良好。补充的学习资料有:

(1)教学网站:http:///sjjg/

http:///ds/

(2)搜集了大量探讨数据结构理论与算法、介绍学科前沿动态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和硕、博论文,对其分类整理后在课程教学网站上提供下载链接,以供学生深入研究、学习;

(3)自编《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4)多媒体电子教案的纸制版和网络版;

(5)数据结构与课程实验指导书的纸制版和网络版;

(6)自编的算法演示器;

(7)Flash课件和Flash算法演示;

(8)图书馆内,国外优秀的经典教材。

5.2 实验实习条件

所有实验在计算机系机房进行,机房现有的实验平台功能齐全,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项目均可在平台上完成。目前课程实验大纲中所列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5.3 课程成果

该课程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课程,2012河南省级精品资源课程。

6 教学设计

《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建立起数据结构的相应算法概念,容易产生畏惧和茫然的情绪。因此教学中在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便于同学自主学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另外,组织独立习题课,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教学中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主线,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为补充”的教学思想。

6.1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的需求和现实,同时紧紧抓住教学目的,参考相关院校的教材和教学计划,取长补短,参考考研大纲、软考大纲,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删除一些较深且应用不是很广泛的内容,对于重点的内容要精讲、细讲,而对于有些较简单且与先修课程交叉的内容(如字符串与数组),就粗讲,甚至可以留给学生去自学。这样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每种数据结构都按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把这三个层次的思想贯穿于数据结构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一个层次,基本概念、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必须掌握,在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层次的内容后,可进入第二个层次,基本概念、知识的简单应用,这一层次是对基本概念、知识加深理解,这个层次学生必须达到。第三个层次就是基本概念、方法的深入应用,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串起来灵活运用。要达到这个层次,需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行。

6.2 实现数据结构课程与其先修和后续课程的无缝衔接

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是本课程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先修课程,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是该课程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不能各自为政,而要无缝衔接,教这些课程的老师要互相交流,这样在讲程序设计语言时可以有的放矢的把和数据结构联系紧密的内容预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到数据结构课中就很容易用的得心应手。在数据结构课中讲到各种后续课程中用到的数据结构时也告诉学生,并且在后续课程中用到相关数据结构时提醒学生这是这种数据结构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这样使学生的知识一脉相承,使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时把知识融会贯通。

6.3 精讲多练,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既有大量的理论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经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即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加大上机实践的力度。实践由与理论课同时进行的上机实验和理论课讲授完毕后的课程设计两部分组成。对所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习题。整个实践过程要结合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践的内容。每部分的实验习题必须精心挑选,和上述三个层次对应,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开发与创新型实验。既要把基本知识掌握好,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与验证型实验是基本的、较简单的题目,主要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展开,学生可以对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算法进行验证;设计与综合型实验是具有挑战性的较难的新颖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对较复杂的应用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发与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6.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6.4.1 启发式教学

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鼓励学生多动脑子进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不拘于以往的解法,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解法,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另外还要强调学生自己学会对知识的总结、梳理、推演和挖掘。总结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梳理、推演和挖掘,理清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对所学内容提炼出精华的东西。(下转第260页)

(上接第167页)6.4.2 对比式教学

对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出多种方法来解决。比如,在解决约瑟夫环问题时,可以采用循环链表作存储结构,或采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也可以采用数组作存储结构。这种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算法实现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同时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6.4.3案例教学

通过实例引入知识点。比如讲最小生成树可以通过城市间建立通信联络网为例引入最小生成树及其求解算法,再比如讲最短路径可以通过去旅游选择最短路径为例引入最短路径及其求解方法。

6.5 把课程与考研、软考、相关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考研和软考的必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考研和软考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从容应对考研和软考中的数据结构题目。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证书考试,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编程竞赛比如ACM大赛。

7 考核方法

要加强平时的学习过程管理,不定时地进行一些随堂的小测试,课堂提问等。考试以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占总成绩的20%,综合考核学生该科成绩。

8 结语

《数据结构》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很好地掌握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智慧教育;云平台;教育云;实践教学

0引言

传统时代的智慧教育通常是用一套公众接受的带有真理性质的思维模式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又发生了改变:智慧教育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来改革传统教育各个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1]。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改进或完善传统教育的缺陷,通过对教育的不断优化来培养学习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智慧实验是智慧教育的一个分支。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其在教育领域的迁移称为“教育云”[2]。国外研究者在2009年前后开始关注教育云[3]。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素质教育云平台》的要求,各个地区涌现出了诸多教育云的教学应用案例[4]。例如,2014年5月,重庆市召开了教育“云课堂”项目应用推进工作研讨会,会上展示了教育云课堂教师讲授与同学学习和互动的整个过程,整堂课利用云平台+微课+PPT来呈现,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明确感受到了实验教育云未来发展的强劲趋势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办学定位,我校——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结合学院自身需要研发了实验教育云平台。

1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架构设计及实现

1.1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

实验教育云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含系统管理模块、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和实验进度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班级管理、权限管理、课程管理和镜像管理子模块。班级管理子模块主要是系统管理级以班级为单位导入学生的姓名、学号和密码。权限管理子模块是系统管理者为实验教师和学生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课程管理子模块为教师分配本学期的实验课程。镜像管理子模块为不同的实验课程分配不同的实验环境。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主要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教师上传实验指导书,课前布置每堂课使用的实验环境。教师可以查询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实验相拟度进行查询,并最终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进度管理模块的操作者是学生。首先学生完成实验教育云平台的登录,然后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内容对实验环境进行实际操作或程序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后截图并提交实验报告,最后由教师给出实验成绩后,学生在学生端查询实验成绩。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

1.2实验教育云平台的架构设计

在图2中,Web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互联网接入Web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虚拟实验环境移植到Web页面和生成动态网页[5],这样使用者就通过虚拟生成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将多个Web服务器组成了云端Web客户群。应用服务器端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的结果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保存,同时将处理结果通过Web传送到Web服务器端。由于此可,这种B/S结构极大地简轻了云端Web服务器的工作负荷,只需安装Web浏览器作为云端的运行平台同时只负责一小部分的人机交互的业务逻辑处理工作,主要的业务逻辑处理工作由服务器群实现。所以这种“瘦客户端/胖服务器”模式易于后台管理和维护,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

1.3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实现

按照实验教育云平台的功能设计与架构设计,其教育云平台的实现如图3所示。图3的左侧为学生的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图的右侧为R语言的实验环境。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后,教师可以在后台查询实验报告提交情况和录入实验成绩。

篇8

该系统主要有两部分构成:控端管理系统和学生客户管理系统。控端管理系统为学生建立人员档案,设置各实验信息和老师的管理级别。学生客户管理系统可验证学生是否合法,并为提供学生实验的实验信息和该实验的各阶段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软件以SQL为服务器平台,采用后台型数据库,数据库建立一个具有学生个人信息和实验内容一些基础信息的数据库,来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提高实验室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便学生做实验,科学统计学生实验数据,有利于分析决策。

关键词:主控端管理系统;客户端管理系统;开放预约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校教育方式由精英教育逐步变化为普及教育,在大的方针指导下,高校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使更多的学子进入大学学习,而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在扩大招生的进程中也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仪器设备的更新。怎样使这些设备更好的利用在教学中,怎样使设备的使用率大幅提高是各高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高校建设中避免盲目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

大学教育的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学生理论课堂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实践,那么理论只能是理论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是不相适应的,实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与课堂不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别,课堂理论教学只是完成口头的教与学,而实验课堂不仅要完成口头的教与学,还要完成实际的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实验室仪器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是各个高校面临的问题,实验室开放预约模式可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满足更多的学生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二、开放模式的模式建立

开放预约模式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中心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功能,利用网络交互技术和实验设备自动管理技术,实现对实验室的自动化管理并方便学生和老师对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其主要功能包括:实验室控制管理、实验室预约管理、实验室教学管理、实验室状态信息实时、远程实验预习和实验预约等自动化管理功能。

三、系统结构设计

开放预约模式要实现的功能较多,任务繁琐。从设计与使用的实用性出发,可将其分为学生预约系统、实验人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系统和实验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独立设计、互相关联,这样可提高系统软件的可扩充性、可重构性。

从实际使用过程的操作来看,系统主要包括3个功能模块:系统信息管理模块、实验教师操作模块和学生操作模块。

访问实验系统的人员首先必须接受身份验证,系统自动区别访问者是教师还是学生,是本校学生还是外校学生,不同身份需从不同的界面进行登陆,不同身份的访问者所具有的权限是不一样的。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归一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对哪些专业班级开放哪些实验,以及哪些学生还缺哪些必修的实验等相关信息都在实验信息栏公示。实验老师提供实验用的多媒体课件,对实验信息可做相应修改,同时根据学生传送的实验报告给定实验成绩。学生可查阅信息、根据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四、系统设计分析

在系统设计中,可以设定某人担任系统管理员。管理员和一般专职实验指导教师都可以相应的实验信息,即系统提供了2个教师登录入口,分别是管理入口和普通入口。分配了管理员权限的教师可以从管理入口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到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学生进行实验前需验证身份,然后选择实验类别,并根据需要选择实验。上述所有的访问操作都是通过系统提供的友好的人机界面来完成的。

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人机界面设计、登陆权限设计、数据库设计和链接问题。

五、管理员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设计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管理员窗口,在这里为了方便对学生信息及实验器材的管理,采用简单友好的界面,如图所示。

查询学生预约信息,就会弹出相应的窗口,管理员可以很方便地完成对学生的查询、增加和删除等操作。其中查询可按课节、周和学号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查第六周周一1、2节的同学,系统则会以表格形式列出该节所有选课学生。通过这个窗口的设计能够对学生预约信息进行有效而快速的管理。

六、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以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好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会减少数据库的存储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比较高,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简化基于此数据库的应用程序的实现等。数据库设计时,数据库中各数据表要结构清晰。

数据库需求分析是数据库结构设计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收集基本数据、确定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处理流程,由此组成一份详尽的数据字典,为以后进一步设计打下基础。具体到本系统的设计,以学生信息基本情况表、实验设备基本信息表及仪器外借情况表为例,需要设计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分别如下:

学生个人信息记录:学号、姓名、班级、学院、专业和密码;实验课程记录:统一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日期、难易程度和开课实验室等。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考核;实验成绩;动手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环节加强其系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以后难以适应岗位要求。这说明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力度还不够,高校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仍需改革[1]。如何采用适当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实验考核方式是检验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也是实验教学的指挥棒。实验考核方式可以改变师生对实验教学的态度,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多种多样,既有从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也有单独设课的实验;既有需要普通PC机的实验,也有需要特定实验设备的实验。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我们考虑通过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成绩构成、实验考试方式三个方面结合,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实验考核方式。

1平时实验成绩

实验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它除了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关键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

作技能,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和改进实验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即通过对每个实验项目考核来实现。学生完成单次实验项目的过程主要包含有实验纪律、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及讨论、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平时实验成绩即为学生单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1) 实验纪律。实验纪律主要从学生有无迟到、早退、缺课,以及实验中有无大声喧哗、是否爱护实验器材,是否注意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评定[2]。实验纪律占单次实验成绩的10%。

(2) 实验预习。由于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难于做到同步进行,另外,实验过程可能会涉及到程序的调试,因此,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时间和质量,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写出预习报告,即说明实验原理、内容、步骤,阐述实验的关键,完成主体程序设计,预计产生结果,指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在实验前提交给指导教师,否则不得进行实验。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预习报告质量给出预习成绩[3]。实验预习占单次实验成绩的10%。

(3)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以巡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7]230号);湖南理工学院教研教改课题项目(2008D01)。

作者简介:张舸,男,硕士,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嵌入式应用;刘利强,男,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下一代互联网及网络应用;周细义,男,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实践教学管理。

视的方式,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对学生在实验过程的主动性、仪器操作的正确性、动手熟练程度等进行全面考查。实验结束后,检查实验数据,有明显错误的要求学生重测或重做,对于合格者,指导教师在其原始数据上签名,最后,根据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及熟悉情况、实验数据情况等给出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操作占单次实验成绩的50%。

(4) 实验提问。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可以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或提问,也可采用针对实验项目的思考题进行提问。提问以交流的方式进行,尽量不干扰学生的实验,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实验成绩。实验提问占单次实验成绩的10%。

(5)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指导教师签名的原始数据表)应于实验完成后一周内,以实验教学班为单位交给指导教师。不能按时交实验报告的学生,成绩将被扣分。指导教师应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对有错误的地方作记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实验报告有规定的格式,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分析和结果、实验思考题等内容。指导教师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合理给出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占单次实验成绩的20%。

2实验成绩构成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评价有其特殊性。对实验成绩的考核,单看平时成绩或进行独立实验考试均有其局限性。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分为从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设课的实验两种。如程序设计语言,总学时72,实验学时8;程序设计实验,总学时36,为独立设课的实验。根据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因“课”制宜,采取不同的实验成绩构成方式,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对从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由于实验学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不便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实验进行全面考核,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一部分(如30%)同学进行操作考试,其余同学笔试、实验成绩构成以平时实验成绩为主,占实验考核成绩的70%,操作(或笔试)占30%。

对独立设课的实验,采取“全面考核”的方式,这种方式考核的实验成绩全面客观,但教师工作量大,所需时间较多。我系现独立开设五门实验课程,具体为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硬件技术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数据库系统实验,每门课程均为36学时。除平时实验外,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期末的操作考试和口试。实验成绩构成为平时实验成绩占50%,操作考试占30%,口试占20%。

3实验考试方式

从第2部分的实验成绩构成中可以看出,实验考试是实验考核的必要手段,它主要可分为口试、笔试和操作考试三种方式。

(1) 口试。口试的主要内容是各实验的思考题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学生抽签回答。由于口试题目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一般均与理论教学的知识点相关,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进行回答,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察过程。口试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验的整体认识,并能判断学生对实验整体过程的把握程度。

(2) 笔试。为了保证学生实验成绩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我们强调期末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图表绘制等,考核侧重于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常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3) 操作考试。操作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列出已做的实验(可取某一部分内容),学生当场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完成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参与操作考试的实验项目一般是“三性”实验项目,可以考察学生综合处理问题,完成实验的能力,直接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考试可以参照平时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个方面,其中实验操作占操作考试成绩的60%,实验报告占操作考试成绩的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按照是否与特定实验设备相关,分为需要特定实验设备的实验和仅需要普通PC机的实验两类。对于两类实验,实验报告的考核要求有所区别。对于需要特定实验设备的实验,实验报告的考核按照传统的实验报告考核方式进行。对于仅需要普通PC机的实验,即主要采用软件编程方式实行的实验,采用软件工程的过程方法书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考核。

4实验考核方式的影响

实验考核方式的改变对实验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室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实验教学,要求改进实验方法,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其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实验指导能力;对于实验室管理,要求实行开放式管理形式,方便学生课外自主进行实验。

(1) 实验教学。传统实验教学方法首先由老师将实验的一切仪器设备准备好,学生则对照指定的实验指导书,利用指定的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照方抓药地”做实验,只要测出基本正确的数据,便是万事大吉。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学生和教师重视实验课,实验教学的地位提高了,实验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4]。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自己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由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一般也是乐于积极地去思考和验证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有不理解的问题向指导教师询问时,教师要给以启发和诱导,而不要直接回答。通过改革,改变过去“抱着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 实验指导教师。实验考核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由于考核方式的改变,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局限于实验设备本身,

很多问题会扩展到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学生主动求助指导教师的情况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实验指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 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有力保障。实施开放,实行学生自主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由于开放实验室特殊的实验方式,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开放实验时没有在规定学时内必须完成规定内容的压力,没有与基础好的同学同室实验时的压力,他们可以从容地、安心地思考、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开放实验时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法、调整仪器、观察实验现象[6]。

5结语

通过实验考核方式的调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实践能力普遍提高。由于对实验进行严格的考核,师生对实验教学普遍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也提高了;由于有一定的难度和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一般都会主动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实验时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具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严格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也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长明,于群英,李孝良,等.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成效[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31-332.

[2] 王勇,宋万年. 改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105-107.

[3] 曾明荣. 改善实验条件,完善考核制度,实现师生互动――探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43-147.

[4] 孙连荣. 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12.

[5] 赵文敏,胡华,周怡. 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116-1118,1136.

[6] 凌亚文,华中文,张爱萍,等. 开放实验室的实践和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5(5):672-673.

Discussion of Examination Methods of Experiment about Computer Specialty

ZHANG Ge, LIU Li-qiang, ZHOU Xi-y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0, China)

篇10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