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概念十篇

时间:2023-06-08 17:38:37

供应链风险概念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1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关键风险诱因;贝叶斯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27-02

1 引 言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方面,许多事件都说明供应链的某些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供应链中的大多数风险因素都表现为产品质量大幅波动。Robinson和Malhotra给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的合作组织商业流程的协调和整合,以此来度量、分析和持续改进产品、服务和流程,目的是创造客户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而传统制造模式下,质量管理的重点集中于企业内部,注重内部过程、要素、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协调,而对于外部过程以及外部关系则较少关注,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乃至最终用户之间尚未形成一条连续、畅通的质量链,而是被一系列相对封闭的质量“黑箱”所割裂。本文在将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放在合作组织内部和合作组织之间的质量管理上,而在质量管理中质量风险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从文献目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供应链质量风险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分析上,并且注重风险产生后的管理和控制。质量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动态的、预测各指标值的对于导致供应链质量风险事件发生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的有效方法的研究目前还不成熟,缺乏定量的预测方法。从管理角度看,风险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发的原因,只有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才能预警和管理风险。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识别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关键诱因、确定描述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评估供应链总体质量风险以及供应链质量风险诱因对于供应链总体质变动等方面。

2 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识别

通过风险识别的工具――关键风险指标和关键风险诱因分析,得出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关键诱因和关键指标,它们是管理者对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针对供应链质量风险建立贝叶斯网络的依据。

2.1 供应链质量管理关键风险指标的确定

关键风险指标是对某些特定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关键指标体系。Starbird S.提出了最佳合格质量的概念,认为质量可以用合格率表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供应链质量风险,所以将产品的不合格率作为关键风险指标,当不合格率到一定的范围时,必须识别出风险产生点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2 供应链质量风险关键风险诱因的确定

关键风险诱因就是一些风险特质或风险特性,是引起特定风险的随机因素。本文从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以及供应链总体的协作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质量风险,并提出导致供应链质量风险主要的诱因,即供应链的构成、企业间的协作、供应商的运作风险、核心企业运作风险、销售企业运作风险和为整条供应链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运作风险及相应的二级指标。供应链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供应链长度、数量、供应商选择标准、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链的运作风险的影响因素有: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过程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设备的完备性、员工的结构与素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的应用。

2.3 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识别结果

由上一节的分析,并结合供应链各成员的特点得到供应链质量风险关键诱因与衡量风险程度的指标,即产品不合格率。如下页表所示:

3 供应链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3.1 贝叶斯网络用于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概率的不确定性推理网络,其定义如下:B=,一个贝叶斯网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对应问题领域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即贝叶斯网络结构G和网络参数θ。第一部分贝叶斯网络结构(G),由一个节点集合和一个有向边集合组成。有向边表示变量之间的依赖或因果关系,有向边的箭头代表因果关系影响的方向性(由父节点指向子节点)。贝叶斯网络的另一部分θ是反映变量之间关联性的局部概率分布集即概率参数―条件概率表(CPT),该表列出了每个节点相对于其父节点所有可能的条件概率。本文所研究的是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评估,供应链质量风险事件的发生需要各种风险诱因的累积和一定的风险发生条件,而贝叶斯网络提供了一种自然地表示因果或者影响信息的方法,能够建立一个表示风险诱因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并且能够动态的预测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大小,以及诊断影响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因素。

3.2 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假设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大的自然灾害等),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各企业自身的运作以及与供应链其他成员的协作,所以将从这两个方向分析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关键诱因;②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三级供应链;③研究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对供应链的运作风险的作用时,将各节点假设为相互独立的,即各节点对于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影响不受其他节点的影响。

(2)网络结构的确定

在构建的供应链质量风险评估模型中,供应链结构对供应链上协作风险影响比较大,因为供应链结构决定了企业间沟通和协作的难易程度以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样地,各企业的运作风险影响供应链的运作,但供应链的运作风险并不一定会影响各企业的运作风险,所以,各企业的运作风险是供应链运作风险的父节点,是导致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原因。根据上述的方法进行判断,确定各指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得到供应链质量风险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参数θ的确定

θ代表用于量化网络的一组参数。对于每一个Xi,存在如下一个参数θXi /Pa(Xi),它指明了在给定发生的情况下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

即θXi /Pa(Xi)=P[Xi/Pa(Xi)],i=1,2,…,8(1)

其中,Pa(Xi)表示在图G中Xi的双亲变量的集合,无双亲节点的变量概率分布用边缘概率表示。参数θ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专家法和数据法。专家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给出各变量的概率分布,而数据法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得出变量的概率分布。

在图1的基础上加入各变量以及各节点的概率分布(CPT)后得到如图2所示的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

(4)目标函数的求解模型

本研究的主题是确定在各节点概率分布确定的条件下供应链综合的质量风险以及各供应链质量风险诱因对于供应链综合质量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所以目标函数为确定除根节点之外其余节点各状态下的边缘概率,即P(Xi),i=1,2,…,8,下面针对确定条件下的概率分布和有信念更新的概率分别采用不同的算法。

①无信念更新的算法

各节点的联合概率为

P[Pa(Xi)×Xi]=Pa(Xi)×P[Xi/Pa(Xi)],i=1,2,…,8(2)

任意的非证据节点X各状态下的边缘概率的计算

P(Xi)=Pa(Xi)P[Xi×Pa(Xi)],i=1,2,…,8(3)

由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图知:

Pa(X8)={X6,X7},Pa(X6)={X1},Pa(X7)={X2,X3,X4,X5}

②有信念更新的算法

给定证据E后任意的非证据节点排他性X的后验概率分布P(X/E)称为该节点排他性的置信度Bel(X),根据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式的特点,一个节点排他性的信度可以分解成两个参数:诊断性参数λ(X)和因果性参数π(X),从而节点排他性的信度Bel(X)=aλ(X)π(X),(a为归一化常数),诊断性参数λ(X)根据子节点排他性X的第j个子节点传播的信息,π(X)根据子节点排他性和父节点排他性传递的消息进行计算。

λ(X)=λj(X)(4)

λj(X)为节点X的第j个子节点传递的信息。

π(X)=U1,U2,…,UiP(X/U1,U2,…,Un)πx(Ui)(5)

P(X/U1,U2,…,Un)是专家知识或数据学习后的概率化表示形式,πx(Ui)为节点排他性X的父节点传递给其的信息。

4 结论及研究展望

在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关键风险指标是适用于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所以供应链各企业往往设置一些关键的风险指标来评估和监控供应链质量风险。本文利用关键风险诱因和关键风险指标分析法,得出供应链质量风险的关键诱因和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通过模型的应用表明了:在风险管理中,一些风险标指值的变化影响其他指值的变化,企业可以依据过往的经验设定各节点指标值的取值范围,从而定位导致风险产生的首要因素。所以本方法的应用有利于供应链风险动态的监控和管理。本文没有考虑风险的另一个要素――风险产生的后果,仅从预测风险产生的概率入手,所以在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中加入风险产生的后果这一要素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Robinson,C.J.and M.K.Malhotra,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15-337.

[2]Starbird S A.The effect of acceptance sampling and risk aversion on the quality delivered by suppliers[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4,45(3):309-320.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2

Abstract: As the planned economy was abandoned, the main task for enterprise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s to seize the market. In order to seek development and interests, enterprises tend to form a giant chain. While the supply chain risk is objectively existed, and will bring a great of damage and losse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supply chain risk, and provide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risks.

关键词: 供应链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风险识别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isk;human resource risk;risk identifying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23-02

0 引言

供应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潜在威胁,它具有独特的放大效应,不只影响到某一企业,而且会利用供应链本身的脆弱性,给上下游带来损害和损失。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已经摒弃计划经济的今天,企业要生存发展,主要就是要抓住市场。企业为了寻求发展前景,往往会寻找有着共同目标的合作伙伴,在市场的大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链条,在这种链条的影响下,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此时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1.1 供应链的概念 对于供应链的定义,在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学者就提出,供应链是一个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分配通道。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再到消费者手中的这样一个流程也就是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但是现在新的供应链模式已经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开发,把供应链上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事先考虑到,使其在运转的过程中更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上至原材料,下至最终用户都考虑在内。那到底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其实就是一种网络,一种链条,就好比自然界的生物链一样,它说的是供需双方的一种供应链条。这种链条上存在很多的节点企业,这些节点企业所指的就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最终用户。在这样的链条上,要想使这些节点企业能够顺利并正常的运行,就必须保证要有原材料的及时供应、相关信息的及时提供、使用资金的良好运转、及时到位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要素,这就是供应链。

1.2 人力资源的概念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是近代的新名词,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都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每个人面前的机会更多了,但是竞争也更加激烈了。而且这种竞争,它不是看谁身强力壮,而是看谁具有更高深更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所以一个新世纪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个挑战的核心,竞争的核心,就是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的载体是人,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人说,传统经济将会被知识经济所取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就是人力资源经济。所以我们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就是管好人。谁拥有一批社会先进的人才,谁就会取胜。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让大家所接受的概念,基本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学者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来研究人力资源。因此给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

2 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

2.1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界定 供应链伙伴关系是指在供应链条中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与利益而形成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利益与责任的共同体。这一关系的形成,便把供应链中为了达成更高利益与合作绩效的两个或多个企业,通过共享信息和互担风险联系在了一起。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强弱指标有几种,包括合作时间的长短、合约数量、合作方式。如果供应链关系比较强,通常会具有信任、承诺、合作及共同关注的议题。总的来说,供应链的伙伴关系必须以实质性的交易为前提,必须要先有实质性的交易合约,能够提出相互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才能发展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2.2 供应链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当厂商处于供应链系统时,必须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顺应顾客需求而改变组织现有状况,如弹性的生产流程、品质的要求、赋予员工权利,让员工能够快速回应顾客需求,以求在最具有竞争力的成本及最短的交货时间下,提供最佳的产品品质及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就可能要考虑改变企业文化。这些要求及改变迫使管理者重新考虑供应链流程设计,因此企业必须调整人力资源策略及人员配置,以达成整个供应链的目标。在供应链的各项活动中,都是为了维持紧密的供应链关系,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供应链的的影响甚大,能够提升整体供应链的营运绩效,使得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能够相互合作。另一方面,供应链的顾客关系,也会影响人力资源活动的执行及政策。

3 供应链人力资源风险分析

3.1 人力资源风险成因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达成的目标在有的时候不一定会与预期目标相同,这也是因为人力资源收到来自内部自身或外部的影响。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成了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风险的成因,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1 人的复杂 人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人需求的复杂性和选择的有限理性。虽然许多学者已经对人的需求进行了研究,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是员工的具体需求是难以预测和干预的。有限理性这一概念最早由西蒙定义,指人的认知与行为受资源所限,职能“意欲介理,有限达到”,因为没有人能够获得使其目标最优的全部信息,没有人能无所不知;人们还很难获得实现其目标的全部资源,目标的实现往往受到现实的限制。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和选择还受到情感和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影响,使管理者难以把握。

3.1.2 员工个人目标及实现手段 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是为实现其目标服务的,一方面,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尤其是在不注重员工利益的企业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人体目标和企业目标在员工行为选择中所占的比重存在差异。当员工注重自身利益,而自身利益又与企业目标发生冲突时,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乃至产生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3.1.3 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特征 企业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素质是难以量化的。对于组织的个体,管理者对其行为的预期和个体在现实中的表现也往往存在着广泛的差距。即使是同一个员工,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情感的影响下也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影响员工素质的广泛存在的因素使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存在着难以预测的风险。

3.2 中西方人力资源风险的比较

3.2.1 关于西方的人的哲学 作者引用的是埃德加・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分别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是否肯为企业效力,取决于他的动机构造及他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①

经济人假设。它的核心的思想就是人完全是由经济来驱动的,人工作的目的就是因为经济的利益,为了薪酬而工作。只要有合理的薪酬待遇,工作的人愿意忍受一切不合理的工作环境等。

社会人假设。它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不完全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报酬的多寡,更多考虑到的是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是否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自我实现人假设。它的核心思想说的是人的潜力是否能够得到百分之百的发挥,个人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完全的实现等。

复杂人假设。它说的是人工作的动机是很复杂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可能涵盖了以上提到的三种人性假设的核心观点,是一种很复杂的动机系统。由这个动机系统驱动人工作,驱动人做一切事情。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有不同的人性假设占上风,这就是复杂人假设。

3.2.2 关于中国的人的哲学理论 荀子的《性恶论》。性恶论和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思想大致上是相同的,荀子提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逸。意思是说眼睛总是喜欢看到好看的事物、耳朵总是喜欢听到好听的、嘴巴里总是想吃到好吃的东西,在人的骨子里追求更多的利益而且想安于安逸闲适的生活。

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与社会人假设的核心思想是相似的,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觉得这四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梁启超的《尽性主义》。尽性主义和自动人理论是比较相似的,他提出把个人的天赋良能发挥到十分圆满,从而可以自立。

告子的《流水人性》。流水人性论与复杂人理论较为相近,他说人性无善与不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其实他的流水人性考虑到更多的是环境的因素,他认为人没有什么本性,人的本性是空白的,人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善的一面还是人性的恶的一面。

4 供应链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或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后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目前企业里面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在根据专家的经验来判断此种风险有哪些可能的发展趋势,怎样才能合理地把握、管理、识别。

供应链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也是可以采用一般企业风险识别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历史资料。企业的历史资料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未来企业将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情况。第二步:实地调查。除了原先的已存档的历史资料,还要根据现在存在的实际情况互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方式有通过观察来调查称为观察法,再就是可以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第三步:整理资料。根据调查出来的具体情况,把不同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分门别类加以整合。第四步:专家评议。组织权威的专家,针对前面几步整理出来的资料信息进行信息的甄别,以确认资料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另外一个就是在整理资料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一些漏掉了的信息或者不完整的信息或者已经遗失的信息,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要在最后的风险识别报告中作明确的说明。第五步:出具报告。应该有调查所采用的方法、缺失信息的描述等内容。出具的报告应尽量客观,避免主观的猜测和评判。

注释:

①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第24页.

参考文献:

[1]丁伟东.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04).

[2]朱怀意.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6(20).

[3]马士华.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03).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4

[关键词] 供应链中断风险 TOPSIS方法 评价

供应链中断是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开始被企业界认识,之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又不断强化此概念。供应链中断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并会对供应链中物料和部件正常或预期流动产生影响的意外事件。因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都紧密联系,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处于中断的风险状态。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加大了此类风险,各国政府不断加强打击和防范恐怖主义的措施,企业的运作环境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在供应链设计中安全性成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供应链是由处于不同结点的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构建的流通渠道,要加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应加强在供应链上处于不同结点的企业的物流安全性,因为单个企业物流的中断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供应链上单个企业内发生物流中断的可能性,即表现为企业的物流脆弱性。因此,提高整个供应链安全性之前,先要对处于供应链上不同结点的企业的物流脆弱性进行评估。虽然引起供应链中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结果相似,采用失效模型方法识别了6类供应链中断风险。供应链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是决定哪一类风险需要最早得到缓解。本研究采用TOPSIS方法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行评价。

一、评价模型

6类供应链中断风险包括:(1)供应中断风险;比如实施JIT运作策略的企业会更宜受原材料或零部件短缺的影响。(2)运输中断风险;这类风险会影响运营的连续性,特别是以国际物流为基础的企业。(3)货物损失风险;对这类风险最早关注的是货物偷窃或损坏,目前已扩至关注恐怖分子利用货物在转运过程中对货物进行抢劫,特别是食品和药品类货物。(4)生产设施停转风险;利用特殊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宜受这类风险的影响。(5)信息中断风险;信息系统和信息的流畅在商业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依靠生产外包,通过协调供应、运输以及客户间的关系获利的这类企业。(6)人员短缺风险;如2003年SARS的暴发使东亚许多高科技制造企业由于人员短缺而停产。

评价这6类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指标为:(1)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小越好。(2)危害程度;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危害程度越小越好。指标用五个等级进行评价:非常严重、严重、一般、不太严重、和不严重。(3)经费支持;可以获得越多的经费支持越好。比如依据国家或行业的一些指导性政策和投资,获得经费支持。(4)可允许的应对风险时间;可允许的应对风险时间指的是当风险即要发生时,可允许在多长时间内做出反应来减小风险产生的损害。这个时间越长越好。(5)影响单位数量;风险发生后影响到的单位越少越好。(6)风险处理机制; 拥有越完善的风险处理机制越好。由五个等级衡量:非常完善、完善、一般、不健全、非常不健全。6个指标中定量指标直接由数据得出,定性指标依靠专家的判断。研究显示主观判断能够合理地区分五个等级,因此本文中采用五级判断,每一级所对应的值见表1。

6类供应链中断风险6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多指标决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采用TOPSIS 方法,TOPSIS方法是经典的多指标决策方法中的一种,被广泛的应用于评价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TOPSIS方法已被应用到评估风险。

二、应用案例

案例中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对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人员的访谈。企业坐落于中国内陆,主要经营活动为制鞋出口,收集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

采用SWING方法得到的各指标权重为 。根据TOPSIS方法计算出最终排序为:运输中断风险, 人员短缺风险, 信息中断风险, 货物损失风险, 供应中断风险, 生产设施停转风险(计算结果见表3)。

不同的权重对应值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同时对权重的具体值的判断也往往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权重变化对排序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特点:(1) 运输中断风险成为首选风险的可能性最大;(2) 人员短缺风险在图2、5、6情况下都有成为首选风险的可能;(3)货物损失风险如不出现极端情况下(比如某一指标权重为1的情况)不会作为首选风险进行消除。

三、结论

本文构建了评价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决策矩阵, 6类供应链中断风险以6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估,以TOPSIS方法评估排序,再辅以单因素敏感性风险对排序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本研究为供应链管理人员提供了评价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方法,帮助其选择应优先消除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Svensson, G. A., (2000),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in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30(9): 731~749

[2]James B. R. Jr. and Federico C. (2003), Supply Chain Response to Terrorism: Creating Resilient and Secure Supply Chains, Project Interim Report of Progress and Learnings, MIT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3]Ding, W., Liu, K., He, G. (2003), Study on Risk of Supply Chain,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13(4), pp. 64~66

[4]Wen, L., Xi, Z. (2007), Supply Chain Risk Evaluation Based on Fuzzy Multi-Criteria Lattice-Order Decision-Making, Proceed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August 18~21, Jinan, China, pp. 1442~1445

[5]Zadeh, L. A. (1975a), The concept of a linguistic variabl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pproximate reasoning I,Information Sciences, 8, pp.199~249

[6]Zadeh, L. A. (1975b), The concept of a linguistic variable and its applicationto approximate reasoning II, Information Sciences, 8, pp.301~357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5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风险产生原因

1.供应链风险概念

MartinChristopher著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了一个描述供应链风险的公式:供应链风险=出现破坏的概率×影响,因此,可将供应链风险涵义表述为:供应链成员企业运营中,因供应链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供应链企业损失及可能性。

一种特定领域事件。瑞典学者Svensson从供应链的脆弱性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表述为:存在着随机干扰导致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链与正常的、期望的或计划的时间安排或者活动之间产生偏差。所有这些偏差都对供应链制造商和分销商造成负面影响。

Deloitte咨询公司的一项供应链研究报告中指出,供应链风险是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他们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因素。由于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最终供应的不及时而导致货物和服务质量的降低。

2.供应链风险特征

(1)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2)传递性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此,对供应链风险的传递和控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根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和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形成了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整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调整、优化,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可对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整。

(3)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它由各环节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4)客观性和必然性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还是社会领域中的冲突、战争、过失及其他意外事故,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以,供应链风险的发生也是客观的、必然的。人们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越高,供应链风险的规律性就越容易被发现或接近于被发现。

(5)动态性

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供应链整合优化的过程。实现供应链目标的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及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调整,可能会转化为供应链风险因素。因此,供应链风险因素将与供应链的运作相伴存在,具有动态性特征。

(6)复杂性和层次性

一方面,供应链网络复杂性导致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供应链的结构呈现层次化及网络化,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如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协作层企业对供应链运作影响程度不同,同样的风险对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3.供应链风险产生原因

Mason-Jones and Towil认为供应链中应该有五种风险源,分别是:

(1)环境风险源(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s):环境风险源主要是由外在不确定所构成的,可以分为政治风险源(如战争、政权更替等)、天然灾害风险源和社会风险源(如恐怖袭击等)三类。

(2)需求风险源(demand risk sources):任何在外向物流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都可以归类在需求风险里面;另外一方面,关系到产品需求的变动,包含了季节性变化、流行趋势变化所带动的需求变动、新产品上市或是有些产品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

(3)供应风险源(supply risk sources):供应风险源可以分为供应商方面和供应市场特征方面两类,供应商方面主要包含了供货商无法掌握需求变动、供应商方面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供货商无法跟上科技变化等等产生的风险;供应市场特征方面主要是指单一供应源以及市场产能的限制等导致的风险。

(4)程序风险源(process risk sources):程序风险源指的是在供应链中各伙伴间合作的执行或是连接方式,随着产品特性而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策略时,特定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及执行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若是能随着不同的产品及市场特性采取适合的供应链合作程序,将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5)控制风险源(control risk sources):指的是在供应链中决策的机制(mechanisms)、政策(policies)或是规定(rules),其范畴很广,诸如订购量(order quantities)、批量(batch sizes)或是安全存量(safetystocks)等都包含在里面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既关注这个系统外部的风险源,也要关注这个系统内部的风险源。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对供应链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二大块:企业外部环境原因、供应链内部原因。

(1)供应链外部风险

1)经营观念改变

供应链的全球化:传统中企业生产在本地区,销售在本地区,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全球采购、生产和组装、销售,供应链已经全球化。基于这种决策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尤其是在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市场上,这是由延长的前置时间、较大的缓冲库存和潜在的高淘汰率决定的。

外包的趋势:为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包逐渐成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比如,企业可以把配送、生产、会计和信息系统都外包出去。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强有力的观念,即较竞争者而言,如果一个企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具备细分优势的活动,那么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然而,除了掌控的丧失之外,外包同样带来其他风险,供应链任何环节或结点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准确地说,供应链网络越复杂,环节越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2)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因政治变动因素使供应链传递产生阻碍,如战争、革命、内乱、对自由贸易之限制、国外税制与其变动以及及外汇汇率变动与管制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企业较难避免或控制,仅能自身调整以适应改变。

3)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来自自于天然灾害或是偶发性意外,如地震、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此类风险虽为偶发性风险,但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害却是难以估计,仅能事前加以保险、防范,使损失降到最低。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产业及新产品三者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供应链阻碍,包括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及新产品的风险。因顾客需求不变,强调客制化造成供应上不断创新求变,以满足顾客之需求,而且现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使产品线受到影响,而造成供应链的风险。

(2)供应链内部风险

1)组织风险

企业组织内部供应链的问题,由组织内部来探讨风险的来源,对组织而言,人员、设备及技术三者出现错误,都可能造成组织供应链的损失。

2)库存风险

库存是用于支持生产、生产相关活动、及满足顾客需求时所需使用到的要素,包括原物料、零部件、备用件、在制品、半成品与成品。而存货的存放地点、种类、数量及补货方式,都必须与整体供应链相结合,而风险则存在其中。当预测失真、偶发性流程问题、支持调度或存货系统出现问题时,均可能造成损害。

3)采购风险

采购目的必须要以最适当的成本,在适当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将产品或服务顺利交给需求单位。在采购的每一阶段隐含着风险,如采购成本过高,就可能使自身降低竞争力,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4)销售风险

主要目的在于使产品流动,达到快速响应顾客所订产品及符合生产进度。若发生运输设备故障或人为状况、缺货率严重,导致无法迅速响应配送,或是沟通不畅,以致于配送信息错误,均可能影响到配送风险及成本。

5)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

存在于整体供应链中,无论上、中、下游皆可能受到外在环境风险或是内部营运状况问题,当特定债务人不履行契约时,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风险,造成组织间财务损失。

6)伙伴关系风险

伙伴关系风险是指因建立于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下,一旦关系有所变化对于整体供应链将严重受损。

7)信息风险

在电子商务的时代,由订单至交货都利用网络来协助交易,若资料库故障或是系统错误,都会严重影响供应链间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王燕,刘永胜.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J].物流技术,2008(8):1-75.

[2]李明富.如何应对供应链风险[J].金融电子论坛,2011(4).

[3]陈晨.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其评估[J].物流科技,2011(1).

[4]洪肯堂.供应链风险的分类与风险来源研究—基于文献回顾的方法[J].物流技术,2010,4.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6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金融;作用

一、引言

2005年,在代表物流管理最高水平的美国,其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此举意味着物流管理已经进入到供应链一体化时代。

所谓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为供应链服务的物流管理的延伸,是供应链的物流,即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的一体化,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内的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则是指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由于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好坏。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必须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物流流通质量提高、物资通过数量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的物资处理能力、增强供应链的资金利用效率,进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最优、成本最低、反应最快。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资金流盘活物流,进而盘活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成为各个企业的首要选择。在此过程中,物流金融就是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关于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国外学术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有很多概念,如融通仓、物资银行、物流金融和金融物流,2005年我国召开的“首届中国物流金融国际峰会”和“首届供应链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则将物流金融的概念标准化,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2002)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低、可抵押资产普遍较少,也难以得到大企业担保的资金困境问题,提出了运用“前店后仓”――融通仓的方式解决。并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也将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金融提供者。

邹小、唐元琦(2004)首次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进一步解释到“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方面。

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2006)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并提出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期权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考虑了一条两阶段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可以直接购买产品,也可以购买期权,并通过构建模型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求解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补给策略以及最优期望利润,论证了期权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提供了供应链各成员解决风险问题的有效方式,证明运用期权思想管理供应链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冯耕中(2007)从法律特性方面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我国担保法对质押担保方式的规定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法律属性,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是物流企业受银行的委托现场管理质押物品、银行向借方企业提供质押融资,因而属于质押担保的范畴。

从以上文献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物流金融的研究较多,但是其研究大多是解释性的,对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认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的主要手段,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物流金融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当物品在供应链上流动时,每向下走一级,就产生一定量的增值,这种增值既体现在物流流域,也表现在资金方面。即伴随着物流必然还存在着重要的资金流,物流和资金流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传统理念中,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往往是分开的: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负责物流,而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流管理,这种物流和资金流的分离管理影响了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效益。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要求对物流、资金流实行集成管理,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降低运营成本

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服务涉及相互合作的多个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能够提供资本的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进行金融活动。具体操作模式上,金融机构可以与物流企业联合,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和资金流动规律,进行相应的信贷、结算以及保证业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开展更加灵活的物流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同需要质押贷款的企业接触、沟通和谈判,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和仓储管理服务协议,向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为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在物流金融的经营模式下,将对借贷方的监管转交给物流企业,将资金的管理交给金融机构,将资产的运作交给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实物运作分散给各个中小企业,从而在供应链内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极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经营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二)降低经营风险

在传统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是委托人,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的人,为银行进行质押物的评估和保管等工作,在对质押物的评估过程中,出于对该市场的熟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银行所不了解的,而物流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有强烈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而银行由于精力所限或者成本过高的问题,无法对所有企业、每笔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核,这可能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广大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也可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同欺骗银行,这就增加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而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业务的评估者、监管者和物流业务的实施者,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能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库存的变动情况;核心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雇佣者和长期合作者,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共同的利益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信用;金融机构作为核心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与核心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种经营模式,将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各企业有效连接在一起,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经营的风险。

(三)增强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库存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库存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得企业其他交易活动可能无法进展,可能导致现金流的断裂,进而发生生产困难或者应付账款的支付困难,而应付账款的拖延,可能导致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金困难的连锁效应。而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到销售这一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就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多方的“共赢”。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来说,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争取了更大的商机;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整合了资金资源,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即物流金融为供应链带来了更大的增值,方便了供应链内各成员的结算,提高了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效率,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2、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

3、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金融衍生工具的思想在管理供应链风险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06(9).

4、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

5、Amit Sachan,Subhash Datta.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cholars' stud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and grey theory to assess supply chain risk level, and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b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hich enterprise has strong significance to the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 in Enterprise.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粗糙集;灰色系统理论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isk manegement;risk assessment;rough set;grey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20-02

0 引言

典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管理、风险监控四个基本阶段。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对供应链风险水平进行评价估算。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哈里克斯(Hallikas)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半定量化地研究了供应链风险评估问题。丁伟东等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张彦如等在一定偏好基础上,利用模糊理论和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不确定性风险评估模型。蒋有凌、杨家其等针对各风险因素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各风险因素相对于供应链风险的权重,运用人工神经元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综合评估模型。本文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各医疗风险评估方法。首先运用粗糙集理论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模糊矩阵,评估供应链风险水平。

1 粗糙集理论基础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由波兰数学家Z.Pawlak在1982年提出。该理论定义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是一种处理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的新型数学工具。下面给出粗糙集理论中的有关定义。

1.1 信息系统 令I=(U,R,f,V)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中U为论域(非空有限集),R为属性集(非空有限集),V为评价值集。对于任意的A?哿R,有等价关系类ind(A):ind(A)={(x,y)∈U×U│?坌a∈A,f(x,a)=f(y,a)}。称ind(A)为不可分辨关系。U对A的划分表示与等价关系A相关的信息,记为U/ind(A)。

1.2 上下近似集 对于不可分辨关系ind(A),当X?哿U,集合X的上下近似集可以定义为:A(X)=∪{Y∈U/ind(A)│Y?哿X};A(X)=∪{Y∈U/ind(A)│Y∩X≠?I}。其中,集合posA=A(X)表示集合X的正域。

参考文献:

[1]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3,24(3).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 (4):64-66.

[3]张彦如, 陈敬贤,郑泉,陈黎卿.基于偏好的供应链不确定型风险模糊评估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8.2,17(1).

[4]蒋有凌,杨家其,尹靓,杨俊.基于ANN的供应链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32(1).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8

【关键词】线上供应链金融 风险 信用监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中,形成了合作生产经营的模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存的压力,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逐步演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竞争。然而,供应链上经常存在资金流容易断裂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供应链金融正是解决了这个种难题。同时随着金融产业不断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的征信系统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的信用监管显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瓶颈之一。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其现实意义,并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Dan Seanlan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与资金流进行了区分,提出需要在全面彻底掌握供应链过程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物流与资金流,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来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胡越飞,黄少卿在金融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陈哲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供应链金融应该是商业银行在全面彻底掌握供应链上信息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物流和金融的结合,借助电子支付的手段,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来解决供应链上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缺陷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兴起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的企业平稳的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机,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资金流这个关键因素。深圳发展银行是全国最早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根据深发展的理念,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提供在线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也就是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把物化的资金流转化为在线的数据,无缝地接入电子商务平台,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接入平台的参与主体可以实时授权共享到这些信息,从而实现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融资服务。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融资线上化。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融资、赎货和还款等行为全部通过网银,线上实现。通过商业银行提供的在线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在线融资申请、在线还款、在线结算、在线转保证金、在线质押申请等等。

(2)信息服务实时共享。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供应链融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授权共享、实时操控。融资、还款等活动都可以在线实现,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全程共享。

(3)业务规范线上化。线上供应链融资最大的优点是能减少实际的融资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运营活动的不规范。目前,对于企业客户身份的认证和识别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该技术也大大地促进了业务规范线上化。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体系问题

(一)信用风险的来源

线上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不但来源于供应链本身,也有来源线上平台及整个融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自身的风险的扩散。供应链自身对风险的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融资企业本身的信用评价而对某笔交易授信,并尽量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随着融资工具不断的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是会成倍的扩散。

(2)道德风险的难以控制。中小企业有可能从事那些与贷款项目不符合的投资,这些活动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意愿,损害了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的信任关系。

(3)局部协同有序。深发展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确达到了多方协同管理的机制,但是对于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这种协同只是封闭的、局部有效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封闭协同的模式下,信息没有实现全面共享。

(二)信用监管难点

根据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点,针对其信用监管的难点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的构成复杂:不但包括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企业财务信息,还有物流企业动产抵押的信息;同时为满足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融资需求,工商、海关、财政、税务、公安、银行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信用信息要作为企业信用考察的重要历史依据,复杂的信用信息构成给监管带了难度。

(2)信用记录信息化压力:线上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身份确认、贸易往来和支付结算都实现了实时电子化协同,由此产生的各种信息都变成了具有实体经济背景的数据,但是这些庞大的在线数据的管理、查询的难度的为信用记录的信息化管理带了压力。

(3)信用监管法律建设滞后:尽管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给予了很多政策上倾斜,然而法律层面上中小企业信用法律体系中核心性的法律还没有制定,关于中小企业担保配套的法律规范只有《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

(三)征信系统在信用监管缺陷

央行征信数据库已经形成了以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类型最为复杂、受益面最广的信用数据库,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再次凸显了信用评级及其监管的重要性。然而,面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对信用的新的需求,现行的征信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征信系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阻碍了民间潜在市场的进入。目前的征信体系建设的主体依然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家商业银行,然而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工商、海关、财政、税务、公安、银行等政府主管部门,人民银行以及商业银行是否具备协调这些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在《征信条例》中并没有规定。

(2)征信记录依然脱离实体经济背景,单纯的考虑资金流。除了基本的业务信息的外,对于融资信息的记录只包括银行信用信息,而对于应收款质押登记和融资租赁登记业务,征信中心并不对登记内容做实质性审查,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都由登记当事人负责。

(3)缺乏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当前的征信体系的建设主体为各商业银行,然而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的估值不具有优势,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依然存在诸多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供应链金融中涉及的企业的真实背景的考察也存在盲区。

四、结论及建议

针对我国信用体系在处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上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完善我国征信服务体系。

首先,坚持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的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其次、适当降低征信准入标准,接受符合标准的民间信用机构,从而加强同第三方物流及其他信用机构的合作,通过这些信用机构完成对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的信息管理,对当前的征信系统在动产信息真实性上的空白做出有效的补充。

最后,加快技术创新,发挥“线上”优势,把信用监管渗透到供应链企业中。供应链产业中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及其它相关企业之间的信用担保是缺乏协同监管的。通过无线射频技术的使用、ERP系统的嵌入,建立起了银企协作的信息管理平台,供应链上的各种信息实现了实时监控。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审慎的研究当前征信系统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在信用监管上存在的不足,抓住我国经济转型的机遇,大胆的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来弥补信用监管上的空白,一定可以建设起符合线上供应链金融特点的信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Dan Scanlan. Ironing Out the Kinds in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J].Asian Trade Finance,2004,(8).

[2]胡越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3]陈哲.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化探讨[J].供应链管理,2008,(4).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9

区块链第一股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跟风股更是不断,“区块链”技术到底是什么?

1月11日,易见股份(600093)继续一字板涨停,股价报17.25元,创2015年股灾后新高。

了解到,受“区块链”概念影响,易见股份(600093)近四个交易日连续涨停,更是走出两个一字板,板块内个股也出现涨停潮。

除了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四连板外,仍有科蓝软件、新晨科技、安妮股份等多只概念股跟风上涨。

大浪淘金,去伪存真,留下的或许才是王者。

公开资料显示,易见股份2015年公司并购了云南滇中供应链和深圳滇中商业保理两家公司后,净利润从3千多万飙升到了3亿多,2016年又飙升到6亿。

2017年4月初,区块链概念尚未火的时候,公司再次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医药采购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而其合作方正是IBM。

先人一步或是易见股份成为区块链概念第一股的重要原因。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区块链概念目前被资金炒作得有点过热,投机成分过重。

同时,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当下区块链概念板块的股票有逐渐走强趋势,各类机构都不想错失良机。但在我以投资者的身份来看,目前区块链项目鱼龙混杂,风险较大,暂无投资意向,但会持续观望区块链的发展,等待真正有价值的好项目出现。”

供应链风险概念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也应用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很多益处。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生产一直到商品销售这期间所有节点所组成的物流网络,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库、渠道商等。这一物流网络可以由多个个体或企业构成,但有些企业在这个物流网络中扮演多个角色。比如有些企业既是制造商又还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应链管理让各个网络节点分工明确、各司所职,提高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

2.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降低了其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的成本。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通过调查研究,评价各个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优化材料成本。在仓库管理中,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层扩大的情况,降低了库存积压产生的成本问题。并且供应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应用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同样也提高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直接把生产和消费关联起来,这时就需要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客户服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客户在购买电子元件后,企业会采用配送货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点不仅加强了供应商品的效率,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阶段,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现状之一。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销售等很多知识面,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起来十分困难。由于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缺乏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导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导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企业方面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跨部门工作的机制,导致在供应链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门进行分开管理。(2)企业员工方面也没有进行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换。

3.1.2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虽然帮助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进行很多方面的优化,但也同时伴随着很多风险。具体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环节上的信息传递错误,可能会造成产品供应不上或增加库存等情况。(2)物流出现问题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物流中断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阻碍供应链的流通。

3.2解决对策

3.2.1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可通过培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把管理人员送入大企业中进行考察进修,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加强自身素质。(3)可加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内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过引进的人才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通过培养人才可有效落实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完善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第一信息,提高企业收益等。供应链管理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互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完善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管理层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把这一策略落实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部门的研究来制定合适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信息系统的结合。(3)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努力,才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了企业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顾客服务质量。但在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应链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

[2]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