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6-07 16:51:36

金融知识总结

金融知识总结篇1

农发行枣阳支行

市分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的通知》(银办发〔2021〕80号)文件精神和中国人民银行枣阳市支行关于转发开展2021年“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的通知要求,我行积极行动,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切实抓好此次“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工作,我行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题讨论会,讨论活动的具体步骤,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成立了由分管行长薜玙任组长,王蒙蒙、孙勇、舒丹为成员的“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工作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有效推动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注重宣传

6月份以来,支行严格按照人行安排部署,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普惠金融工作相结合,树立我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良好形象,开展了“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活动。本次宣传活动我行主要以营业网点为宣传阵地,通过LED显示屏为宣传载体展示活动宣传标语,重点对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拥有的各项法定权利进行宣传讲解。在网点内摆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展架,方便客户阅览。同时在网点设置宣传服务专区,安排专人负责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工作。在宣传活动中,我行工作人员向公众宣传非法集资的危害,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宣传普及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银行卡盗刷等内容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次“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我行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员工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责任意识,推进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严防非法集资风险向我行扩散。帮助社会公众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脱贫致富的能力,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守住自身的“钱袋子”。

2021年6月23日

枣阳支行在营业室门口摆放宣传海报和宣传小册子。

金融知识总结篇2

XX银保监分局:

根据四川银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证监局、省委网信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关于开展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的通知》(成银发〔2021〕62号)要求,在我行总部的统一指导下,我行积极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月”一系列宣传活动,并取得了成效,现将相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专项宣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本次活动小组组长为XXX行长,副组长由XXX副行长担任,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运营部为活动牵头部门,负责汇总各部门活动开展情况。充分结合我行品牌特色,重点针对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客群,重点做好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工作。

二、活动主题

面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基础金融知识、红色金融史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帮助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理性投资和合理借贷,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自觉抵制网络金融谣言和金融负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活动口号:普及金融知识 提升金融素养 共建清朗网络 共享美好生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宣传效果

(一)线上线下阵地宣传

专题活动期间,我行通过在营业网点醒目位置摆放此次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条幅、张贴海报、滚动播放电子广告屏等方式,有效开展网点宣传工作;同时我行官方微信公众号陆续约7条原创金融知识文章,阅读量近2万人次,并倡导全行员工转发朋友圈,利用互联网影响力,针对广大的我行客户群体进行线上宣传。

积极推广“金融知识宣传作品库”二维码,在营业大厅入口及柜台显著位置排放该二维码,积极引导消费者扫码获取所需金融知识。

(二)进社区宣传

2021年9月16日,我行在XX镇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采取座谈会的形式重点针对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客群,普及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包括存款保险、银行卡安全、支付工具使用等常用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介绍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银行卡盗刷、疫情相关的金融诈骗陷阱等;开展反假货币宣传,熟悉新版人民币防伪知识,爱护人民币,不乱涂乱画,保证人民币整洁度。

(三)外出宣传

9月每周六,我行分别组织3-4个外出宣传小组,选取县城几个重点商圈如XXXXXX等地点,进行业务宣传的同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并安排员工在公交线路上开展流动宣传。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为更多的金融消费者提供了防范风险技巧,建设美好生活,共创和谐社会提供保障。我行始终坚守履行支持XXXXX的使命,通过对各种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担当起社会责任,同时也增进了我行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维护我行的良好社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融知识总结篇3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区,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云南省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和深入,迪庆州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经济日益活跃,人民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深处边疆,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历史情况等原因影响,群众掌握、了解金融知识与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选择金融产品、享受服务的瓶颈,这也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创迪庆藏区金融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笔者将以迪庆州辖内德钦县为例,就金融知识普及的问题展开分析,为下一步金融的发展提供适当建议。

一、德钦县县情

德钦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境内雪山突傲、大江蜿蜒、林海苍茫、峡谷深邃,形成了以雪山、冰川、峡谷、草甸、湖泊和多样性生物构成绮丽的自然景观。气候属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处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总面积为7273平方公里,县城升平镇,海拔3400米,距离州府香格里拉182公里,距离省会昆明889公里。全县设六乡两镇,总人口6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境内民族以藏族为主,80%以上为藏族,有纳西、彝族、傈僳族、回族、白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多以藏族传统农耕放牧文化为主,宗教以藏传佛教盛行。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6243万元,主要以农牧业、矿产、水能水利、旅游、生物为重要产业,全县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0594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8773万元,全县经济总量较低,金融发展缓慢。

二、金融知识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金融知识是狭义的金融知识,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对各种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服务种类的概念、性质、内容的介绍或说明。

三、金融知识普及的意义

金融知识对于金融的快速发展有着促进意义,能够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提高民众对金融的认知度,只有不断开展有效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才能更好地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百姓心中,加强人们对金融领域的认识,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为百姓创业增收、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德钦县金融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地理因素限制较大

由于德钦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境内高山峡谷纵横交错,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十分不便。海拔较高,氧气稀薄,气候严寒,终年雪山连绵。这给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全年中半年以上为寒冷时节,给开展具体工作带来了更多不便。

(二)历史及社会原因

德钦县于1955年成立,至今55年的历史,多年来,由于地处高原边疆,交通十分不便,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境内以藏族为主,文化发展滞后,信息闭塞,百姓生活水平较低,属于部级贫困县。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特别是随着迪庆州被确定为“香格里拉”之后,德钦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金融也在此形势背景下,逐步开始发展和完善,然后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金融服务的推广,金融知识的宣传受历史影响、文化影响、交通影响、宗教影响较大。特别是全县行政区划空间距离大,人口分布不均匀,民族问题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的宣传和发展。

(三)宣传、普及无体制保障

德钦金融知识宣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金融应为经济服务,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着首要责任,政府理应成为金融知识宣传的组织者、倡导者,有效联系并协调政府部门和金融单位开展有意义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并能够安排一定资金保证宣传活动正常进行。这样,急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为成员的宣传联动机制。特别需要将党和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经济金融政策传达宣传到位,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百姓致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四)宣传、普及主体不明确

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在宣传普及金融法律及金融知识、提升国民金融素质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的金融知识及金融法律宣传普及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此项工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随着普及工作逐步深化,实践中浮现出若干深层次问题。德钦县人行作为德钦境内主要金融机构,从法律地位上看,承担了辖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的主要职责和使命。历年来,各上级行每年自上而下组织各分支机构开展各种内容的金融知识宣传,德钦县人行依据要求在辖内组织开展有关活动,同时要求其他金融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逐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一定规模和形式的金融知识宣传,商业银行、信用社主要以业务发展和树立企业形象为目的,开展符合自身需要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从上述情况可知,在德钦辖内,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邮储、政府部门等不同的主体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开展过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工作。但从系统性、全面性、联系性、连续性、统一性等角度看,缺乏一个有效的、明确的宣传主体,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联系机制,在德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过程中,金融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血、服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然而在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的过程中,主体众多,权责不明。

(五)宣传、普及渠道、形式不足

德钦县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的方式呈现单一化、固定化,宣传组织、宣传模式、宣传方法横向上看,存在较大差距。宣传主要以人民银行为主导,人民银行从履职出发,每年都在辖内组织开展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提高金融知识社会认可度的相关金融宣传。例如:征信宣传、反洗钱宣传、支付结算宣传等工作,主要在县城人流集中地点以发放宣传册,张贴画册,挂横幅的形式进行。金融机构主要在其主要营业网点内向当地百姓介绍有关金融知识,但并未走向百姓,走向街头,走向乡下去宣传。政府部门每年仅依靠召开金融联系会议或协调金融单位开展工作时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一些金融知识。因此,当前面临着宣传渠道、形式单一固化等困惑。

(六)宣传、普及效果较差

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必须注重效果,注重宣传普及后能够产生实际的效益。近年来,德钦县金融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从县城、下乡走访调查可知,广大百姓,尤其是少数民族百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高,但如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有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可供自己选择,金融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情况了解程度较低。即使到金融机构办理过有关金融业务的百姓,也仅限于了解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更多的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当地金融知识宣传开展次数少、宣传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宣传后不注重统计总结。长期以来,金融宣传工作成效偏低。

五、德钦县金融知识普及的建议

(一)倡导地方党委政府建立完善的金融联系机制

鉴于德钦辖内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藏族少数民族和多民族杂居的情况,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驱,结合金融支持、金融服务需要,确有必要分析客观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金融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联系机制,确有必要将宣传机制,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落实情况有机统一起来,将县城和乡村不同地域的金融宣传区别对待。

(二)结合辖区实际,科学统筹规划有效宣传方案

鉴于德钦人口稀少,人口分布不均,多以少数民族为主,人均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特点,县内行政区划空间距离大等宣传中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提高百姓收入为目的,地方党委政府在推行政策中,进一步加强对与政策相关的金融扶持的宣传,每年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宣传方案,及时解决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通过科学指导、合理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

(三)开拓创新,寻求多样化宣传形式

突破当前金融宣传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唯有打破常规,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注重实效性、灵活性。首先确有必要坚持传统方式中可行性较高、实效性较好的宣传方式。其次,逐步通过网络、办刊、新闻媒体开创金融宣传窗口,通过知识传导、成功案例分析、疑问解答等多种方式为百姓、企业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利用移动通讯工具、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渠道传达有关政府民族政策中的金融政策信息。最后,实现金融宣传、金融服务下乡、进社区,到下乡、社区、农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讲座。力求使用开放、多样、灵活的方式达到金融知识宣传的目的。

(四)注重宣传效果、严格落实到位

金融知识的宣传对于金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务必注重宣传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文效益。力求在金融宣传中做到,把宣传和服务作为为第一要义。各宣传主体或参与单位部门,务必将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宣传普及发现问题,通过宣传总结提高,及时记录和反馈相关宣传信息。使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常态化,真正落实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五)逐步实现金融宣传、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金融知识总结篇4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它们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而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

现代服务业是连接、融合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可以为建设现代城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要素、产品和信息的流动,成为各产业关系的重要“剂”。全球最著名的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和伦敦——都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着城市功能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由于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的不同,纽约、伦敦两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与机制各不相同,发展类型和结构特征也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伦敦)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在研究国外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兴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80-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人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的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城市产业集聚的形成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尤其是生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它的完善和发达程度对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通常被作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的首选地,这不仅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资本丰富、人才集聚、市场完善的优势,而且完善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构成了城市中心的核心产业。以伦敦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伦敦Canary商务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银行总部以及金融和商务产业的集聚地,该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9000个增加到2001年的57000个,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增加量贡献最大。在纽约曼哈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占纽约该类就业总数的80%以上。至2001年,曼哈顿集中了纽约金融保险业就业岗位的91%,证券和商品合同就业总量的98%,以及专业和技术服务就业的89%。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一个城市融入全球经济或者说融人全球城市网络绝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往往会具化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的空间,比如纽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曼哈顿(华尔街)来进行的;伦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也是通过金融城来展开的。因此,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和地方经济之间所发挥的“界面”功能,其具体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特定空间内高度集聚的生产业。集群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三、国际化大都市与现代服务业集聚

(一)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大都集中在大都市(见表1)。

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了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纽约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

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目前曼哈顿的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其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地产估价总额的53%。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城是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坐落于此,许多非营利的办公机构(如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中城。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等)和商业服务业也迅速聚集发展起来。

纽约属于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纽约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刺激了面向全球的市场需求,从而诱导了曼哈顿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从空间布局看,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金融服务业在曼哈顿聚集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巨额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不仅投放于曼哈顿的街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而且投放于高级住宅区和办公大楼,这使得曼哈顿一直保持先进和现代的设施,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在曼哈顿的居民中,大多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曼哈顿的就业人口又向一些部门集中,以2001年为例,金融保险业就业占了17.27%,信息服务业占了8.35%,零售业占了6.76%,房地产租赁业占3.95%,教育服务业占4%,专业技术服务业占14.37%(见图1)。就业人口向金融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集中,反过来又推动着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消费企业在曼哈顿集聚。

(二)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支撑伦敦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大都市区分为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地区,伦敦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伦敦城外和内伦敦西区的西敏寺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节点区。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在模式上与纽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多点发展模式,而且伦敦金融区发展不仅突出了现代中心城市对管理决策、金融控制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即强调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

1.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伦敦是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一些金融服务供求的原则被提出,而且金融业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活跃最终使伦敦率先成为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1870-1914年,伦敦金融中心达到鼎盛,这使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调整给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1997年),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4%。1989年伦敦市总产值中,生产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0.8%,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与运输部门(包括部分物流业)的产值比重只有23%,

2.伦敦城市规划引导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多点式发展。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突出了金融中心的特点,致力于建设能够集中商贸活动的特别分区。进入20世纪后,制造业的就业与居住人口逐渐外流,伦敦的国际商务机构大量增加,向原有的住宅区方向逐渐扩展,并在西敏寺城区形成了与伦敦城金融中心相对应的以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商务活动集中区。为了在保护中心区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商务办公区的膨胀需求,20世纪70-80年代,伦敦形成了以泰晤士河码头区为代表的新城市化中心区,并逐渐成为伦敦第二个中央商务区。这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不同于纽约的显著区别,出现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多点发展的新模式。

3.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规模是非常大的,500多家银行中(至1991年),外国银行有470家,拥有的资本总额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前卫性。在国际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发展下,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被日益扩展,金融业作为工业的金融服务者和信贷提供者的传统角色,已经被扩展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上的现货贸易或期货贸易所替代了。为此,金融创新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加强。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

通过对纽约、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这些著名的服务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特征。另外,纽约和伦敦这两个服务业集群在规模、专业化、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多类似之处。

1.业务规模很大。纽约曼哈顿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服务业集群,是全球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2005年,纽约三大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第三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也有很大的规模,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其中伦敦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的产出占总产出的40%。

2.具有专业化特色,即服务业集群以某一服务种类为主。如纽约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城市中心的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都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3.具有国际化特色。不论是纽约还是伦敦,其服务业集群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集群中有大量的国外公司人驻。大量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的集聚发展,使得总部通过一张由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和空间旅行路线交织而成的巨大活动网络,能够对全球生产进行控制管理,强烈的市场需求诱发有关服务性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从而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4.逐步向多点式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的布局,最初主要是集聚在城市的中央商务区,之后逐步向中央商务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发展,形成多点式甚至是网络式的区位发展模式。

四、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生产业不同于其他非服务类产业的特点在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同时性、开放性、易逝性和异质性。服务的这些特征,显示出服务过程对服务产业水平的重要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都体现在服务过程之中。因此,服务的质量和差异化更多取决于无形服务过程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对生产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其获取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二是企业与外部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甚至其他国家间的知识共享。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包括隐性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如果不同的部门相互共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由于知识累加的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拥有有限资源的企业要提高知识资本化的速度和效率,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创新的要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其中包括GM,IBM和3M等,它们在新产品开发时都以自我研发为自豪,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开始朝着不断综合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大多数企业再也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它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为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企业间建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已经变成了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这是因为,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更主要的是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

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团结协作和友好合作,知识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样的组织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如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生产的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的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提高知识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对于现代生产业来说,由于其隐性知识在整个知识资本中的重要性,以及隐性知识转化对于各主体间地理接近性的要求,这种“新的合作机构”就会显示出其中各知识主体间地理上相互靠近的特点。而从内部组织结构和主体关系来看,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变得非常重要,学术界的研究知识与产业部门的战略融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发展,整个组织网络显示出显著的“生态模式”和“网络关系”。因此,现代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其内在的服务业基本特征和知识共享要求产生了所谓的“新的合作机构”,这就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国际大都市生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基于对获取隐性知识的需要,并且期望这种隐性知识最终能够转化成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具有相当的难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常常依赖于在特定情境条件下人们之间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产业集群这种区域企业结构方式为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由于服务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仅在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发生,而且也发生在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由于集聚效应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与这些顾客的紧密接触中所进行的知识交流又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反过来,隐性知识的交流又可以成为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推动力,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种类,从而带来生产业集群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集群内的知识资本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行为的发生和知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的创新活动是由厂家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所推动的。根据知识螺旋模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本身就存在内在的互动机制,而这种互动的规模,随着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见图2)。在国际都市中,无论是金融业集群还是商务业集群,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互相演化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进化,并促进整个服务业集群的创新机制,激发新的创新产品和思想,形成不断循环的自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源泉。

五、结论及启示

集群化是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对纽约和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生产业集群的考察,发现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而且现代服务业集群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同时,本文还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以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合作研究机构对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集群内部创新系统知识流动与转化机制。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国际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2)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集群,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3)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4)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5)推进生产业集群融人全球产业价值链。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区域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E.Porter.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2]MEswaran,A.Kotwal.TheRoleofServiceSectorin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68).

[3]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

[4]杨亚琴,.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5]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

[6]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

[7]E.Helpman,MarcJ.Melitz,R.Yeaple.ExportVersu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4,94(1).

[8]P.Guerrieri,V.Meliciani.Technology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eInterdependencebetweenManufacturingandProducerServices[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5,(16).

金融知识总结篇5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邮政储蓄等涉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破土而出,按照“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多元化方向设计的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相比,我们的农村金融教育严重滞后,农村地区基层干部和农民缺乏金融知识、缺少金融意识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信用环境相对落后。分析农村金融教育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金融教育这个薄弱环节,通过农村金融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朋友的金融素质,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营造有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十分必要。

我国农村金融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教育的现状:一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和乡镇居民金融意识欠佳,信用观念不强,金融法律意识、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二是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宏观层面没有明确农村金融教育在金融运行和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三是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推动。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还没有一个专职的机构来履行农村金融教育的职责。分散在各部门、缺乏系统协调的教育活动,难以形成合力。四是金融教育形式单一。我国的农村金融教育更多地停留在金融知识的启蒙教育层次上,虽然金融部门不时开展宣传活动,但由于缺乏总体统筹安排,整体性、连续性比较差,缺少对风险意识、法制意识、金融生态环境意识等更高更深层次的教育,这显然跟不上农村金融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认为,农村金融教育的“短板”将会影响整体农村金融改革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理在2011年十一届四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时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我们认为,这个教育应该包括农村金融教育以及国民金融素质教育。我们应在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同时,把加强农村金融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当作重要任务抓紧做好。

加强农村金融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教育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农村金融需求者以及工作者开展金融知识、金融工具、金融政策法规、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生态建设等内容为主的推介、普及、宣传、把握的综合学习和服务活动过程。农村金融教育的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金融常识,包括银行、农信社、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以及储蓄、保险、理财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银行信贷基本知识,相关的担保与抵押知识,信贷资金合理使用方面的知识。三是有关资本市场方面包括股市、股票买卖以及不动产交易、资本积累等知识。四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知识,包括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观念,信用评定和征信建设、维护正当权益、遵守合同约定、推动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五是国家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和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知识。

(二)构筑农村金融教育主导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教育总体上应分三大步骤。第一大步骤应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负责,主要依靠金融各部门力量推动农村金融教育工作开展。建立由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共同组成农村金融教育领导协调机构,同时抓好三方面工作:1、央行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并形成金融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2、制定农村金融教育规划,在规划中将农村金融教育列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重要内容,规划要注意金融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规划还应分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应由人民银行大区行分区域或分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使农村金融教育同整体金融改革创新统筹协调,有机部署。3、依托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在央行宏观统一安排下,分别各自重点开展教育工作。

(三)创新金融部门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国层面、全省层面统一规划部署下,有目标分步骤地继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基层、下乡活动。宣传活动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层次性,注意由浅入深,改变过去各家金融机构“各自为政”和金融机构内各部门互不协调的做法,注意宣传的整体性、目标性和协调一致。开展农村金融教育还要创新手段和方法,教育要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应充分运用金融部门营业场所的栏目、墙报、板报、视频,开展送知识、送政策、送信息到一线,到乡镇,进村入户活动。人行晋中市中支所辖祁县支行在开展农村金融教育中,将农民急需的金融知识送进农村学校、乡镇集市、涉农企业、粮食种植基地,两年宣传惠及一线基层农民群众6万多人(次),受到农户和乡村基层干部的热烈欢迎。

(四)农村金融教育要同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将基层某个阶段的金融产品推介同金融教育宣传结合起来,把农户的金融知识需求同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服务融为一体,统筹推动,是开展宣传的好方法。农行祁县、太谷两支行被确定为山西省“小额支付村村通——惠农卡”投放试点后,把金融服务同金融教育很好结合起来,2009-2010年在两个县18个乡镇设立惠农卡发放服务点257个,安装POS、ATM、转账电话3153部,一边推行新业务,一边手把手教授农民使用知识。农行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共同组织910多场惠农卡及农村小额支付知识教育,培训农户12万人(次),在两年时间内发卡19.37万张,授信总额5606万元,通过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456万元,惠及两县近300个行政村和98%的农户,在推广新产品的同时,很好地进行了一次县域农村金融教育活动;加强农村金融教育,还应通过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是农村金融教育的主力军,引导银行员工提高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传播金融知识、金融政策的行家里手,通过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日常服务过程中的感召力,进而增强金融教育的力度和强度。

(五)开展农村金融教育要发挥好市(县)基层央行的作用。市(县)支行处在基层第一线,他们对当地“三农”情况、金融改革情况、农户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和农村金融教育上存在问题熟悉了解。通过基层央行,统一协调基层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力量,有重点地针对当地“三农”金融知识的薄弱环节和突破口开展教育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农村金融教育还要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维护当地信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基层在金融生态建设上的突出问题,通过有重点、分步骤地引导、教育,营造金融安全、金融健康运行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现象,为金融运行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日升隆”是在人民银行倡导下于2005年底在山西平遥古城成立的全国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这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诞生以来,在当地人民银行县支行指导下,一直坚持对客户的回访和培训工作制度,五年来“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农”客户518户,客户回访率达到100%,客户培训率达到48%。在回访和培训中小额贷款公司不仅向客户了解经营情况,还给客户传授诚实守信经营、按期归还本息等信用知识,及时给农户提供生产经营致富信息。五年来“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55348万元,累计收回47916万元,在支持的500多户种植、养殖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微小企业客户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约违规现象,小贷公司贷款回收、利息回收、正常贷款率一直保持在100%。重视对目标客户金融生态教育使小贷公司业务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贷款公司同贷款农户业务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贷款农户在小贷公司帮助下纷纷走上了小康之路。#p#分页标题#e#

金融知识总结篇6

(一)培育学生金融投资意识

金融投资学应该在培养和发挥金融专业学生金融投资意识方面发挥作用。学习金融投资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概念、基本构成元素、经典理论和投资方法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用金融投资学的视角观察金融现象,发现和解决金融问题,掌握金融投资的策略和技巧,以及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国金融市场的实践能力。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和金融投资学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分析方法数量化和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金融投资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能力的塑造,包括基础知识能力、洞察力、反应力和执行力。

(二)培育学生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脆弱性理论告诉我们: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投资的是风险。在金融领域,风险是不可完全消灭的,只能控制。风险能否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是金融投资成败与否、金融交易参与者能否获利、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关键。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是传授金融风险理论,另一方面是培养技能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风险发现能力和风险规避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金融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行为,建立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

(三)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诠释了金融创新,他指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寻求可能有利可图的创新”,一般而言,金融创新首先表现为观念创新。创新意识培养是建立在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基础上,是对金融投资学学生及其重要的一种素质培养。金融市场每一次结构调整和发展都会伴随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谁能够抢在创新中领先,谁就能把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金融衍生品、创业板、ETF、基金理财产品等市场业务的推出更进一步刺激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提供的金融投资学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外,加强金融职业道德的素质建设也必不可少。所谓金融投资业的职业道德,是指在金融投资从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金融职业特征的、调整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在金融职业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在金融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金融行业有句俗语“有才有德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业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取得投资人信任的重要方面。要想赢得这种信任,必须拥有扎实的金融投资知识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操守。将金融职业道德的思想融入到金融投资学的教学中,使得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坚守道德诚信,办事谨慎,廉洁自律,言行谦恭,长于协作的职业素质。

二、金融投资学课程教学效果优化

要发挥金融投资学课程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需要利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地设计出系统全面、生动有趣、形式多元的金融投资学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自学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选取合适的教材是教学好坏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顺应金融投资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金融投资学的教学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理论,重视道德法律和网络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在投资分析教学中引入金融计量学、金融创新学等内容,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利用EXCEL、STATA、EVIEWS等优秀工具软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证券投资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各类金融模型中的复杂计算。

(二)建设股票仿真交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鼓励学生开通真实的股票账户进行真实交易,往往给学生内容抽象的感觉。但是通过股票仿真交易,模拟开通交易账户,通过委托进行模拟交易、查询、清算交割等过程环节的操作。为每位学生设立一定金额的虚拟账户,学生在全面分析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后,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在一定的交易期限结束后,公布学生的股票市值、总成交量、仓位、月盈率,通过市场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最后以实战总结会的形式,由学生讲述的操作心得,总结失败教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证券市场的运作,了解股票和股票代码,对股票市场有更切身体会和理解。

(三)推动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能够跟得上金融发展的形式,并可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市场变化,用最近的经济结果来判断,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经济和金融市场现状,如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话题,运用互动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法;内涵;优势;应用

国际金融学无论是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在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国际经融学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通过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为了实现国际金融学在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面,教师也通常会融入其他的对学生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教学方式,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案例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和分析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且能够对分析的技术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使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教学要求制定的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运用,并经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进而在案例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在让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或者是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通过对实际案例在课堂上的解决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融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第一,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可谈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中的知识时,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乏味的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如果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方法,就能有效通过与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自行的思考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让学生在自行的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第二,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运用能力。教师在国际经融学的课堂中通过情景的构建来融入真实的案例,可以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在案例中进行有效的串联。而学生在实际的案例解决中也可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既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又可以对学生的金融运用能力实现有效的提高。第三,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使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必须对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案例,并根据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有效的更新。而教师在这样的形式下就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在国际金融学中案例教学的融入,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1、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的教学制度

国际金融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就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来成立相关的部门对案例进行搜集和设计,并要能保证对其尽心及时的更新。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与评价情况来实施相应的积分制,以推进案例教学在学校的发展。

2、根据课程的内容恰当的选择案例

在国际经融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进行划分。首先,基于国际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的对金融现象分析之间所需要作出的描述课以运用描述型的案例;其次,当所要研究的对象以超越了教材理论的界限时,可以运用探索性的案例;最后,当课程的内容是要对某项全新的内容进行检验时,就可以运用实验型的案例。

3、对案例教学的环节进行优化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结构的梳理以及对其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通过话题的融入来构架与学生之间的话题的探讨,进而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生生之前的问题探讨,以实现对学生关于课程知识要点内容的加强,进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探讨

当学生以课堂的主体进行案例的探讨时,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案例的探讨,并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探讨的活动中,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拓展,根据案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教师则要实现有效的从旁指导,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案例的讨论与总结

当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时,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表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总结。学生对与案例的分析总难免会有顾及不到或者是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结论之后就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针对其结论进行更全面的补充,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在问题分析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引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并优化他们自身国际金融知识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生国际金融学成绩的有效提高。

作者: 李园园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金融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稳定;金融教育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5―0015-04

一、引言

金融教育在各国都极受重视,但金融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不同的金融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和恰当却常被忽视。中国对金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与金融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序性和“专业机构导向”。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是建立专才金融教育体系阶段,研究重点是能否建立起相应的专才金融教育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中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要;1999年以后是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阶段,随着金融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金融教育从目标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上,目标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实际工作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2007年开始是关注普及型的公众金融教育阶段,金融危机把衍生金融产品扩大和迅速传播风险的特性清晰呈现出来,金融管理部门也由此意识到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实际上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着手构筑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公众认识金融,了解金融。纵观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金融机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金融教育,并初步发展了促进公众学习金融知识的普及型金融教育。

上述金融教育体系存在重要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总是轻轻带过。这种结构性缺失在经济繁荣期可能不明显,金融危机则显露并放大了结构性缺失的弊端。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追问,一是“金融危机把我们的钱卷到哪里去了?”二是“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那么金融危机如何才能结束便是一道有解的题了。有疑问的人是普遍的,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普遍不了解实际上还是反映了我们金融教育的某些结构性缺失。

二、金融危机由信用缺失肇始,由信心丧失放大

2007年危机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繁荣的时期过度高估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大量放贷给其实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然后把贷款打包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为信用基础发行证券,这部分证券又会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作为再一次发行证券的信用担保……如表1,截止2007年10月,美国的居民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债务的发放总额是123700亿美元,而在次级和中间级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优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高等级公司债务、高收益公司债务、担保贷款凭证达到108400亿美元。整个金融界就像建了一座金字塔,只不过这座金字塔居然是倒置的,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作为塔底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无力偿还,整个金字塔的倒塌就成为必然了。

这场由于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引发的危机,起初被称为次贷危机,因而认为起于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危机其影响可能也仅止于对相关次级证券的影响。初期危机属于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

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受累于市场信心的丧失。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国却撼动了全球金融稳定的根基。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危机为何会发生,更不清楚情况还会坏到什么程度?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资产损失的估计主要是次级贷款和中间级别贷款,以及基于这二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到2008年4月则不仅各种资产支持证券被估计有720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优质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都受到了影响,估计会有1.8%即2250亿美元的损失了。短短6个月之后,贷款的损失翻了一番达到4250亿美元,而资产支持证券的损失已经达到证券总额的9%了。美国某些地区及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计划动用大量资金救市,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却采取相反的行动――把资本抽出持有大量现金不敢投资。由此表明,如果能迅速重建市场信心,那么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信用保证,可能就不需要动用到计划额度的所有资金即能遏制危机的发展;如果市场信心迟迟不能重建,则市场就会像无底黑洞,源源吸去全部救市资金,看不见尽头,因为看起来巨额的救市资金和已经衍生成天量的金融市场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政府推出庞大救市计划是一个姿态,更重要的是重建市场信心,主要是通过规则的完善、体系的修补尽快让市场恢复信心。信心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坏账逐步清理出来,拿出修补的方案,市场信心恢复了,危机就结束有期了。要问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先要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可以说,什么时候导致危机的原因消除了,危机的结束就是可预期的。

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尚如此,如果发生在国内,其境况就更不可想象。在中国资本市场,大量基础金融知识薄弱的投资者存在股市中,缺乏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金融行为缺乏规律性。就很容易道听途说,盲目轻信,跟风行动,过度反应,放大“羊群效应”,这样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动荡。

三、金融教育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从上述危机的演变历程已经可以清楚看到,信心和信用是金融市场稳定和有效率的基础。市场的信用和信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这次危机由信用风险肇始而由信心缺失放大的演变历程来看,金融业界、投资者,乃至全社会对何为信用、何为风险,为何获益、为何损失是否了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清楚,金融知识的普及成为关乎金融稳定的大问题。更准确地说,是金融知识的片面推广并不利于金融稳定,金融知识的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实际上,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风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基本金融知识、信用观念、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法律意识的完备程度。这就是金融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必须把金融知识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传递给公众。那么,这部分金融教育要由谁来承担呢?通常的“金融教育”可以区分为功能和内容都不同的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

(1)专业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各高等院校为金融体系提供专业从业人员而开设的各种金

融专业教育,是为专门人员提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属于金融教育的高端部分。

(2)普及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为全社会公众提供的必备的基本金融知识教育,这是金融教育的低端,也是金融教育的基础。对于公众的金融教育,各国一直都很重视,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由官方推动的金融公共教育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和选择;二是进行金融法规的宣传,防止金融欺诈;三是对通货膨胀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便货币政策能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

(3)选择性金融教育。这部分是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为满足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的要求而提供的教育。选择性金融教育应当由教育机构、金融培训机构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投资者的需求来提供。

历次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金融界以及公众的反应来表明,普及性金融公共教育的不足导致了我们的公众金融知识体系(国民金融素质)存在两个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对信用体系的了解集中在中间的基础金融产品部分,忽略了两头,一头是最基本的信用货币制度,另一头则是庞大繁杂的衍生工具。第二个缺陷是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欠缺。这两个缺陷其实反映了金融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但是这种结构性缺失却难以完全依靠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来承担。原因之一在于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是系统性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而非个体的金融风险。对于金融教育,除了基础教育之外的教育费用应该秉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有需求的投资者承担。按照这一原则,对于金融教育结构的三部分: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新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应该由官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的,其他两部分就不应属于全民的普及性金融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属于选择性金融教育责任。目前选择性金融教育多数由金融机构来承担,金融机构为他们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提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但是由金融机构提供给投资者的金融教育虽然往往是免费的但却常常属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夸大利益忽略风险,更少涉及风险管理。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需要有中立的机构来提供这部分选择性金融教育和部分普及性金融教育,这恰恰是社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能做而且应该做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据上分析,我国金融教育包括三个部分,高端和主体部分是由高等院校为金融体系提供专业从业人员而开设的专业性金融教育;低端和基础部分是金融监管当局为全社会公众提供必备基本知识的普及性金融教育;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为满足各类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需求而提供的选择性金融教育。但现有金融教育体系并不完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常被忽略。金融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在金融危机时期弊端尽显,易于传播并放大风险,动摇市场信心。

为了完善金融教育体制,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1)可以把金融教育结构性缺失具体化为三部分内容: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新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2)金融教育的费用应秉承基础教育以外“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3)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应该由官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4)新金融工具知识和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知识属于选择性教育,其费用应由有需求的投资者承担。(5)选择性金融教育不适宜由涉及商业利益的金融机构来承担。(6)中立的社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承担提供选择性金融教育和部分普及性金融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殷孟波.金融教育如何适应金融体制改革[J].财经科学,1998,(1):25-27.

[2]张亦春,蒋峰.论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4):32―35.

[3]陆岷峰,陈志宁.金融衍生产品定位与功能的再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24-27.

[4]周小川.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J].中国金融,2007,(3):8.

金融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国际金融专业性人才。《国际金融》课程是21世纪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实现国际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应区别于研究型或综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实践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衔接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目标,根据“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实际特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灵活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基于经济全球大背景,深入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变化,因此,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前提条件,需对其进行整合和优化。首先,适当增加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国际金融形势的瞬息万变决定着需要用鲜活和热点资讯来充实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及实践知识体系。例如,近期的全球金融动荡、人民币持续贬值、美国加息计划等,通过对热点话题中国际金融知识的讨论、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当然,作为专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国际金融知识视野,以最大的敏感度捕捉该学科最前沿动态和资讯,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紧跟我国金融潮流形势,从而更新和完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其次,适当增加学生容易混淆国际金融知识点。例如,买人汇率与卖出汇率,本币升值与贬值,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等,在区分这些知识点的同时,掌握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再次,适当删减一部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及交叉学科重复内容。基于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考虑,可适当删减部分太过艰深的理论知识和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的计算,例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融资理论、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同时应舍去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投资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在上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具体措施中,要特别注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使用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数据,重点纳入国际金融领域新成果、新思路、新问题及新趋势。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国际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通过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利器。传统灌输式教学适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在应用实践教学中效果比较欠缺,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而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解决的演示和研究,学生需要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捕捉理论知识后,还有一个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并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应用,学生可总结和表述自己的方案和见解,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经验的交流和沟通,既可取长补短,还能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在《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案例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择取方法类似,以最新、热点和典型国际金融案例为主,并与对应的课程内容相联系。另外,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研究这些案例,还要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热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从中总结相关知识及教学经验。

(二)实践教学的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的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完善来实现这一目标。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基本在校内完成,主要通过模拟实验室的建立来实现。结合目前国际金融应用层面所涉及知识内容,可建立由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和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构成的国际金融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外汇交易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可实时接收与全球同步的外汇行情,通过模拟外汇实盘交易和外汇虚盘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结果,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及外汇交易流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能力及操盘能力。而通过国际结算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可顺利掌握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流程,并熟练处理各类业务面函和账务凭证,通过国际结算理论知识的模拟应用,提高自身的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能力。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能模拟操作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还能模拟研发涉外信托理财产品和国际投资产品,并模拟实现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分析,是对国际金融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强化提升。

2.实训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中,除了校内实验教学外,校外的实训也至关重要,结合金融相关专业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通力合作,组织参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系统化具体业务操作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国际金融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文章只是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作了分析,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还需结合《国际金融》课程特点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衔接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金融知识总结篇10

(一)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陆续制定了许多旨在约束和监管金融行业及其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法律文件,各金融机构也分别制定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文件,对规范行业行为、确保金融安全、遏制金融犯罪起到了约束、监督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目前金融违法犯罪事件仍频繁发生,且呈上升趋势,犯罪的数额、情节也日益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大案频发、危害严重;二是高智能型的白领犯罪比例较大;三是犯罪手段多样性、智能化;四是犯罪形态复杂,内外勾结、上下勾结联手犯罪问题突出;五是犯罪行为更隐蔽、突然和国际化;等等。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处在高度开放状态,国外的一些高科技犯罪形式也不断渗透国内;有的犯罪分子与国外犯罪团伙联手作案;有些高科技犯罪手段隐蔽性和复杂性强,且罪犯作案后通常携款逃往异地、异国或在境外非法经营金融业务。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金融业的信誉和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值得关注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案件也在增多,若金融从业人员能严守规定、规范操作,这些犯罪可以避免。此外在金融行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普遍存在着违反职业道德、“合法不合规”的“灰色地带”,它们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便推动金融业的稳健健康发展。

(二)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开展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能确保我国金融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使金融从业人员明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掌握行业行为规范;能够让金融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工作中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能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树立清正廉洁的风气;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和不良行为,杜绝金融行业的“灰色地带”,控制金融风险等。

二、当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当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从各种媒体、文字影像资料披露的违法犯罪案件看,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归纳如下。

(一)金融市场竞争无序,金融系统防范意识薄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金融网点密集,竞争激烈,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拉客户不择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社会上的“资金贩子”也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

(二)有些金融网点存在有章不循、制度悬空,内控不严、外紧内松和“以习惯代替制度和规范”的现象,违规操作频现。

(三)监督不力。有的金融机构将多项可相互制约的工作职能交由一人承担,有的单位检查监督不到位或在业务繁忙时就放松监督。

(四)科技手段缺乏、监管方式滞后,“重业务轻管理”,致使疑点没及时发现、案件没得到有效堵截。

(五)金融机构重技能轻法制和道德教育,职工中存在思想松懈、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感缺失,抵制诱惑、防范风险的意志薄弱甚至沾染拜金主义等恶习。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金融企业时刻与金融资产打交道,进出往来都是资金,诱惑大,风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腐败和犯罪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使金融机构把主要目标放在追求经济效益、看重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营销情况而忽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另外,金融行业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指标任务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标准,职工在提高技能和业绩时放松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忽视规定或,涉足灰色地带甚至做出违法的事;部分金融从业人员防范技能有限,辨识疑点的能力不足,错失终止犯罪行为发生的良机。

三、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笔者认为,金融行业应牢固树立现代金融人才观,高度重视职工的法制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技能培育,培养新型金融人才,切实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

(一)法制意识培育

金融法规是为使金融机构正常行使其职能而用法律规范的形式对各种金融业务活动的宗旨与任务,各金融机构的地位、职责、业务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所作出的规定。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必须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金融法规培训,使他们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在风险和挑战面前把握主动权。为此,金融行业应从以下方面对职工开展法制教育。

1.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组织机构

成立本单位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一把手担任,其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在党委的领导下统一认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落实责任,精心组织,认真研究制定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成立法律知识宣讲团,成员由法院检察院的法学专家、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及法制宣传员组成,宣讲团结合金融发展形势,认真研究金融行业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新举措、典型案例,并及时宣讲和培训。

2.建立定期法制学习制度

落实职工学法用法常规学习制度,使职工学法有计划、用法有依据,增进职工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制定法制培训定期通报制度,及时考核学习效果,提高培训实效。

3.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以人为本、以工作为中心积极创新法制理念,让职工领悟法律学习不是强制教育,而是工作需要。

(2)创新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文字讲解难懂的法律条文、用新鲜的事例解说老问题;突出重点,引导职工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

(3)创新学习形式,除传统的法制教育手段外积极拓宽培育途径,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展板、宣传册、光盘、公益广告等平台,开辟法制宣传专题、专栏、专版,汇编典型案例,举办通俗易懂的法制文艺演出、法律咨询、知识竞赛等活动,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使法制学习常态化。

(4)创新学习方法,采取宣讲、案例剖析、学习座谈、分组讨论、法律咨询、观看“以案说法”警示教育电教片等方式,提升职工的法律水平。

4.学用结合、认真总结

结合金融行业性质和特点,讲解与工作岗位有关的易发生的违规、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引导职工学法用法,总结成功经验,检查工作漏洞,依法行使行政职能,廉洁自律。

(二)职业道德培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各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起自我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金融职业道德是指从事金融职业的人员,在金融活动中处理与社会有关部门、服务对象的关系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和纠正金融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培养金融工作者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职业良心,促使他们选择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进行金融职业道德培育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金融工作中,培养职工爱岗敬业、自觉掌握专业技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精诚合作、始终如一等紧密联系。笔者认为,职业道德培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把思想教育放在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位置来抓

职业道德通过人的职业行为体现,而人的行为受思想观念支配,故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应把思想教育放到首要位置来抓,形成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方法灵活、注重实效的思想教育体系,引导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责任心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完善金融职业道德规范

金融职业道德规范是金融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各单位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出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细则,制定《职工行为守则》,提炼出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核心价值观,引导职工学习、对照、借鉴、警戒,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培养职工“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廉洁奉公、文明竞争”的职业道德观,使道德培育制度化、规范化。

3.领导带头

领导干部是职工的“领头雁”“主心骨”。领导率先垂范,凡事走在群众的前面,说话才有分量,群众才会心悦诚服。

4.树典型、学典型,剖析反例,警钟长鸣

先进典型的思想、品格和模范事迹最有说服力,更能激发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各单位应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挖掘“闪光点”,利用广播、报纸、展板、宣传册、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爱岗敬业比奉献的风气。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鞭挞假恶丑,剖析反面典型,警钟长鸣,使职工明确应当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高标准要求自己,凝聚成知荣辱、讲道德、学先进、做先进的正能量。

(三)职业知识技能培育

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必备条件,没有过硬的职业知识技能,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为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技能,金融行业应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次的新老职工分别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

1.对新上岗的职工进行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内容涵盖金融知识与业务、行业规定、礼仪及柜面、业务、营销等操作技能,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讲授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在线自学、光盘授课等培训方式,经业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帮助新职工尽早掌握工作要领。上岗后实行定期学习考核制度。

2.对各岗位职工实行阶段性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制度,完善岗位技能培训体系,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标准,学用结合,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按需培训,突出新知识新业务品种培训、突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突出管理层领导能力和执行力培训;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一线职工到系统内或同业兄弟单位观摩,学习和借鉴对方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补充。适时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职工的心理障碍,培养职工面对大量不属于自己的金钱经得住考验的知足心理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自觉抵制诱惑和防范风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