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定位十篇

时间:2023-06-06 17:56:25

金融市场定位

金融市场定位篇1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内涵。一是市场定位的基点是竞争。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识别差别、发现差别、显示差别的过程。金融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各个品牌各自所处的地位、各有什么特色、实力如何,可以进一步明确竞争对手和竞争目标,发现竞争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目标市场通过市场定位与竞争者以示区别,从而树立金融机构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二是市场定位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目标顾客。消费者不同的偏好和追求都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标准有关。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了解购买者和竞争者两方面状况,从而确定本企业的市场位置,通过树立企业形象,为产品赋予特色,吸引更多的目标顾客,才能在目标市场上明确企业的服务对象,取得竞争优势和更大效益。三是市场定位的实质是设计和塑造产品的特色和个性。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可有多种表现,既可以通过产品实体本身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价格、质量、服务、促销方式等形式来表现。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定位,可以确认产品、品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应市场需求;比较评价竞争者与本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抢先发现潜在的重要市场位置;了解和掌握应该追加投放新产品的市场位置,以及现有产品是否重新定位或放弃的方向等;设法在自己的产品、品牌上找出比竞争者更具竞争优势的特性或者创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使其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如中国民生银行将自己的品牌个性定位于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服务,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中树起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四是正确理解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与竞争性定位。市场定位强调的是企业在满足市场需要方面,与竞争者比较,应当处于什么位置,使顾客产生何种印象和认识;产品定位是就产品属性而言,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现有产品,应在目标市场上各自处于什么位置;竞争性定位则突出在目标市场上,和竞争者的产品相比较,企业应当提供何种特色的产品。三个术语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中国金融机构往往都处于这样的处境之中,无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无一例外地想做“最大”,只要有可能就想在所有的业务范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定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金融机构在目标市场中恰当的定位,不仅能够使自己和产品为更多的顾客所接受和认同,还可以使银行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针对竞争对手的弱势和缺陷,扬长避短,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二)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基本策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应遵循发挥优势、围绕目标、突出特色、体现有形的市场定位指南,实施多种市场定位策略,涉及银行经营不同方面,且不同定位策略可以同时并存。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定位时应坚持优势原则。当今,国际大型银行治理的目标是发展核心业务,并购也是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战略,但当某项业务不再支持其核心竞争力时,银行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剥离,及时退出;这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实现定位目标的过程。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考虑自身全局战略目标,并且金融机构的定位应该略高于金融机构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对称点。这种定位就是一种隐含目标驱动,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机构的潜力并不断使这种潜力达到最大化。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一方面,要突出外部特色,即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服务、产品质量等,确定一个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的地位。如工商银行将自己定位为“客户身边的银行”、“依赖的银行”,强调信誉实力和网点实力;民生银行则定位在“平民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市民的银行”等,突出中小型银行灵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突出内部特色。在同一银行甚至同一城市中的一家银行,也可以根据所处地理位置或自身服务等特点,区分出不同的特色设置分支机构。

二、典型案例:花旗银行差异化市场定位

(一)市场目标的选择。花旗银行力争要成为中国主要的人民币放贷银行,其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所有系列产品带到中国,并由此定下了系列市场目标:选择与中国的银行系统建立战略联盟进行业务合作,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扩大市场容量;要扩大客户量,要提高企业客户的服务附加值,提高个人消费者客户的服务附加值。

(二)目标客户定位。公司业务方面,花旗银行此前的客户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未来的业务增长将主要转向来自优质的本地公司。个人业务方面,“花旗贵宾理财”是全球闻名的名牌服务项目之一,因此,花旗银行要争夺中国的高端客户。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才是花旗银行着力培养的市场,具体区分方法如下:一是收费淘汰。设置存款门槛,通过收费存款的方式淘汰掉一些效益低的客户,以保证对高端客户的服务质量,同时也让其客户感觉到成为花旗银行的客户是身份的象征。二是差别服务。花旗银行“一对一”式的理财咨询柜台和贵宾服务房间比储蓄柜台面积大很多。花旗银行的差异化策略完全配合其市场细分策略,一切出发点是瞄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高端市场,客户资产越多,收的服务费越低。花旗银行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对于银行来说,最好的经营策略就是明白自己不该做什么”的经营哲学,把客户市场区分为不同的门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如今,中国是花旗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花旗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其选择与中国银行系统建立战略联盟,设置门槛,收费淘汰,抢占高端客户,实施贵宾理财,根据客户资产量差别定价、差别服务的经营理念和差异化服务策略值得中国金融机构学习和借鉴。

三、中国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发展战略是市场定位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理念和方法。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可以摆脱传统金融机构低水平竞争的格局,凸现出金融机构的比较竞争优势,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位策略。金融产品定位首先要确定具体的产品差异,对目标市场竞争者和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竞争优势分析。对于所设计的金融产品,要考虑产品的差异对目标顾客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产品差异的能力、所需时间、竞争者的模仿能力等,并做出相应决策。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位的侧重点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专业性,金融机构一般都通过产品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进行定位,使得产品能够在市场中找到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细分市场,同时通过这种产品定位巩固这一市场。因此,很难看到金融机构进行全面优势定位的金融产品,这样的定位既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交通银行利用自己在外汇业务上的优势开发出了“外汇宝”,招商银行利用自己在网络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一卡通”,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的“神行车保”汽车保险等,都是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位的例子。

金融市场定位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定位篇3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壮大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并就如何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三农”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出了相关思路。

一、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比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具体讲,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更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考核和奖惩体系,确保有章必循,并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争取政策支持为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2、张红霞.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08(1).

3、张虎,沈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浅议[J].现代金融,2004(9).

金融市场定位篇4

关键词:农村竞争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Hotelling模型;产品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37-02

1 引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这就是“三农”问题。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本文针对建设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2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 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2)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 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3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很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原因,加上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单一化趋势太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只剩下各自为政的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用专业术语就是“垄断”。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3.1 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X)t。

3.2 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代替)进入市场时,A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位于0位置,而A位于P位置,0

A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rNA,然后B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进入,就与A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r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推论2:产品差异t越大,B与A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b,1]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a,1-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 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 & Nagaraj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Policies,Paradigms,and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Diamond,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R.,A Primer In Game Theory,Prentice Hall Europe,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金融市场定位篇5

一、农信社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1、市场营销理念老化

在金融市场急剧变化的今天,一部分农信社决策人员及员工的市场营销理念仍然存在以往层面,没有真正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适应金融环境的新型市场营销理念。表现之一:农信社长期垄断农村金融市场所形成的服务惯性仍然存在。农信社习惯于“按照上级下达命令与计划办事”的一种经营模式,以致对自主上门申请金融资金的农民朋友们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强。经常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表现之二:存在安于现状与固步自封的思想。尽管某些决策者已意识到现今经营理念存在的问题,可是仍然安于现状,不寻求突破。思想里总是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凡事都有国家支持。严重缺乏开拓意识,被动地等待客户上门,不积极发展新客户,导致农信社营销理念市场化意识非常薄弱。

2、经营体制有待改善

农信社几经改革后形成了多级法人体制,政府、省联社、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行政干预与上级金融机构干预不可避免,导致农信社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其实,这也是农信社经营模式不能实现突破的原因之一。

3、信用环境问题

由于农信社支持的乡镇企业出现不断倒闭现象,村级集体贷款也经常久拖不还,使得农村信用环境出现了一定问题,增加了市场金融风险。农信社不敢向部分客户贷款,资金不能按期收回。没有足够资金的农信社不能正常办理金融业务,更没有能力积极拓展业务。

4、市场定位有偏差

第一,农信社主要任务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可是部分农信社竟然背离了自身的服务宗旨,盲目地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抢夺市场与资金。脱离了自身熟悉的业务,农信社很难取得突出成绩。第二,贷款客户的确定不科学。农信社经常出现贷富不贷贫、贷好不贷差、扶强不扶弱的现象,正是贷款客户确定不科学引起的。重视工商企业轻视养殖业,重视企业轻视农户,重视公有经济组织轻视个体私营经济组织,这种片面选择客户的方式,不利于拓展客户群体,开拓业务领域。

5、市场营销方式落后

当前,农信社存在“为营销而营销”的营销方式。由于农信社为员工规定了贷款营销任务,部分员工为了完成任务不顾贷款风险、不问贷款去向、不讲贷款规则,较为盲目地将资金贷给客户。只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完全忽视了农信社的集体利益,不利于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

6、市场营销机制不健全

农信社受到传统经济理念的影响,并没真正地考虑如何从开拓市场进行营销,所以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市场营销机制。主要体现在运行、监督、鼓励等机制方面。在农信社内部形成了无竞争、无动力的工作氛围,不利于激励员工积极努力地工作、创新及开拓。

7、营销手段落后,经营产品单一

农信社的营销手段往往局限于室内广告、微笑服务等形式,没有深层次地考虑如何制定营销策划,创造不同以往的营销手段。在经营产品方面也没有开拓出新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与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二、农信社市场营销策略

1、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

随着我国金融和体制的改革,农信社传统的经营阵地和客户群体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经营的需求。在金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农信社应当积极引进市场营销机制,树立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的营销观念。转变传统“坐等上门”的观念和作风,充分认识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展营销策略,才能保持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2、建设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首先,几经改革形成的多级法人机制并不适合农信社积极开展市场营销策略的需要。农信社应当加快构建市场营销体制的脚步,尽快建立一个满足市场变化要求的机制,为开展市场营销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争取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机构得到更多优惠政策,例如结算渠道、票据兑换等方面。然后,政府应当减少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行为,积极落实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农信社的市场经营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最后,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追讨部分企业和村集体拖延还款行为,降低市场营销风险和经济损失。为农信社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明确以“三农”为主体的市场定位

农信社市场定位,应以“三农”为主体,分三个步骤明确产品定位、明确品牌定位及明确公司定位。(1)产品定位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一旦产生类似需求就会联想到该种产品,将产品形象定位在客户心里,以便区别其他金融机构产品。(2)品牌定位是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它实现品牌价值。农信社应当围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来确立自身品牌定位,便于区别其他金融机构以大额贷款、重视商业贷款等品牌定位。(3)农信社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需要确定企业定位,确定企业形象。明确企业定位,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客户对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的认识,加深对金融产品的印象。在“三步走”定位策略的影响下,农信社占领和巩固农村市场,保住已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目标群,并积极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

4、实施以开发新产品为主的产品营销策略

金融产品作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信社必须创造新颖独特的产品来吸引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利用现代金融技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办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争取目标客户群体,扩大市场占有率。创新金融产品是否能够被客户认识、接受和喜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促销策略。因为它是产品策略能够实现的有效保证。通过卓有成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向客户推荐新产品,做好销售后的服务工作,以取得客户的信任。

5、建立完善的人才策略

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竞争时代,竞争核心之一就是人才。农信社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来培养和招聘各种营销人才,以改善人员知识结构,积极提高员工素质和竞争意识。在运行、监督、管理和鼓励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不断地拓宽业务领域,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

6、建立属于自身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一个企业自身独有的,明显强于同类企业的,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复制的特殊优势。农信社要想巩固已有市场,防止被其他同类机构和产品吞噬市场份额,就必须通过产品、服务、品牌、形象、人员等,展示自身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新风貌、新实力,充分凸现出比较优势。

金融市场定位篇6

目前,刑法改革已经在悄然酝酿。作为我国刑法规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刑法,其改革方向和路径受到较多关注。本文拟从金融刑法视域的实证分析和变革要求出发,对金融刑法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民经济视域的金融刑法的基本表现

国民经济视域的金融刑法所依托的金融体系往往是一种单一主体的金融体系,即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这种市场态势使得金融刑法在金融犯罪主体的立法上表现出片面性。片面性之一:我国金融刑法存在明显的保护金融机构主义色彩。本来,金融刑法以规制金融犯罪为己任,而金融犯罪的主要危害在于破坏金融秩序,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客户还是金融机构自身及其从业人员,都可能出于追逐利益而实施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完全可能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程度。作为金融秩序保护神的金融刑法,理应坚持保护金融秩序的根本宗旨,对任何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犯罪行为都一视同仁地加以惩罚。但现实情况却是,金融刑法只关心金融客户因侵害金融机构利益而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而对金融机构侵害金融客户利益从而破坏金融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却不注意予以犯罪化立法。我们早在几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立法缺陷[1]。我们注意到,后来有的学者也提到这一问题。论者称之为国家金融机构中心主义客体观,也认为我国金融诈骗罪的立法倾向过于重视保护国家金融机构,而忽视了对金融机构诈骗客户的惩治,这种刑法思维基于陈旧的银行中心主义、银行本位金融理论,而现代金融理论奉行的银行、客户双中心主义,甚至是客户本位主义要求金融刑法对金融交易双方平等保护和平等规制,甚至是对金融客户进行重点保护和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规制[2]。我们认为这一论述与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实际上,所谓中心主义已经是从较积极的方面看问题了,而保护金融机构主义可能更切中时弊。其一,金融犯罪侵犯目标的单向性。最为典型的是在对金融欺诈行为的立法中,只重视对金融客户欺诈金融机构行为的规制,而对金融机构欺诈客户的行为视而不见。以保险领域为例,保险诈骗罪仅规定惩治从保险公司诈骗保险金的行为,而没有专门规定保险公司及其人诈骗保险客户保险费的犯罪。从理论上看,保险机构及其当事人完全可能构成保险欺诈犯罪。例如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诱骗客户投保的行为;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的行为等均属于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金融刑法过于放任金融机构的行为,不利于从根本上防止金融欺诈行为的发生;而且刑法对金融机构的过多保护,易使金融机构产生优越感,将犯罪原因一推了之[2]。其二,金融犯罪行为主体的片面性。这主要表现为对金融中介机构犯罪缺乏刑事规制。目前,金融中介机构已经成为中外金融犯罪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美国金融市场屡次爆发的假账丑闻,都是由于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结构,收受客户的高额咨询费用,疏于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慎的审查,或是由于中介机构与客户相互勾结,帮助客户伪造账目所致。而在我国,根据一项统计表明: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审计报告进行审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产会计信息虚报71.43亿元,共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近年来,爆发的一些金融大案如银广夏、琼民源、亿安科技、郑百文等也均是由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恶意包装、蓄意炒作所致[3]。而且较之金融机构的犯罪,中介机构犯罪有着更强的隐蔽性、诱导性和危害性。但是我国的金融刑法还未对这一新的主体给予足够重视。例如在保险领域,对保险人、经纪人隐瞒保险事实,欺骗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行为;对非法从事保险或经纪业务的行为均缺乏刑法的规制;又如在证券领域,刑法第181条对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主体界定中,只规定了传统的金融交易主体,而对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没有进行相应规定。片面性之二:我国金融刑法存在对国外金融机构及交易人员规制缺位现象。我国目前的金融刑法无法对外国金融机构及交易人员进行基本的规制,这已经成为我国刑法规制的一大盲点。虽然学界和金融界的学者专家一再呼吁,应该及时填补立法上的这一盲点,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立法还未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如正在审议的5刑法修正案(六)6虽然设置和修改了许多金融犯罪罪名,却无一款涉及增设外国犯罪主体问题。在注重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国外金融机构及交易人员的金融活动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影响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限制性,因而上述行为无法进入立法者的视野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我国加入WTO五年中,可以看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将逐步降低,大量国外金融机构纷纷抢滩国内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形下,不再关注这一立法盲点,必将后患无穷。其一,在我国加入WTO的初期,许多金融市场的新型业务都是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势所在,同时也是新型金融犯罪的高发区,而我国司法机关由于欠缺相关经验,往往对此一筹莫展,在有些利用远程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领域,司法机关甚至对此无动于衷。长此以往,只会使上述立法盲点进一步扩大。其二,这一盲点的存在违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国外金融机构金融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无疑会进一步压制原本在投资技巧和理念上就落后于国外的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在这种内外交困情形下,国内金融机构或是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联合国外机构共同进行违规操作,或是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如离岸公司,改头换面为外国金融机构进行违规操作。而现行的金融刑法对这类换汤不换药的国内主体犯罪无法同一般意义上的金融犯罪进行平等规制。其三,由于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跨越国界大量快速流动,这为国际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与可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金融犯罪往往更需要各国加强防范措施,加强合作,进行联合规制,而我国立法的上述盲点导致我国无法对国际金融犯罪进行主动、直接、有效地规制,这无疑会影响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乃至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声誉。

二、金融发展呼唤全球经济视域的金融刑法

金融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过程。从国际环境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2世纪7年代初固定汇率制度瓦解为标志的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二是以全球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为标志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三是以全球性银行业合并和兼并浪潮兴起为标志的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四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协调机构建立全球统一金融监管标准形成为标志的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五是以牙买加体系成立为标志的货币体系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使得实质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而发展成为可能[4]。金融全球化潮流的快速推进,同时也表明当代国际上金融力量对于打破国界、穿越国界的金融市场全球扩张产生了巨大的要求,显示出处于先进和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势力在新的市场激烈竞争中,对于国际化与全球化运作的迫切需要。从国内环境看,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也强烈冲击着我国固有的封闭的金融体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根据我国与WTO组织签订的入世协议,我国已相继对外开放了证券、保险市场,银行市场,外资正在并将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涌入中国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仅25年一年,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几乎就是此前1年的总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由装点式的角色一跃升级为市场的真正参与者、竞争者。不仅仅是请进来,在外资银行步履匆匆地踏入中国之际,国内银行也暗自铺开了海外布局。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增加了国际投资者对建行的了解和信任,这也为建行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近年来,建行海外业务盈利猛增。24年末,建行的境外机构资产达42.8亿美元。25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税前利润总额达1.58亿元人民币;24年,全年税前利润数据为4189.78万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约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9.8%。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老大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发展较晚,然而其海外触角却伸展迅速。25年底,工行透露了其雄心勃勃的境外扩张战略。在亚洲,工行将积极尝试通过兼并重组、股权互换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并依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在1+1、1+3的合作框架下,进一步加大开拓东亚、东南亚市场的力度。据了解,目前工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持续增长,经营效益稳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已显成效。截至25年9月末,工行已拥有16家境外机构,其中分行8家、全资子银行3家、控股公司2家、代表处3家,境外分支机构总数已达1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已达到229亿美元,占到工行全部外汇资产的32.8%。金融全球化是世界金融的一种运动过程,其不仅表现为在金融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而且还体现为金融活动规则及价值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趋于统一或被要求趋于统一。金融刑法同样如此。有学者指出,入世以后,外资证券经营机构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将其价值体系和投资理念带入国内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运行规则将发生全方位的新变化。例如代客理财、过桥贷款、融资融券等高风险的证券经纪业务都为我国目前法律所禁止。但是,在证券市场转型前,由于对证券违规和犯罪更多是依靠行政命令式统一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证券市场中违规犯罪与刑事法律之间固有的矛盾,而在证券市场转型过程中,证券市场内部结构产生失调,破坏了原有证券市场整体结构之间的平衡,使得原有各种市场矛盾逐渐开始暴露,加剧了证券市场秩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失衡,加之市场调控的新规则尚处建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证券市场控制的盲点,并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危机[5]。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活动规则及价值理念不一致尚不会对金融发展构成实质性影响,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上述的不一致所带来的只会是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混乱和金融失范行为的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进而使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沦落为世界弱势市场。所以,在国际强势金融市场和国内弱势金融市场进行的跨世纪对话中,立足于全球经济的视野,立足于寻找和构建全球金融市场共同的法律语言和惩治金融犯罪的普遍性规则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金融市场定位篇7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金融体制;转轨模式

一、中俄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评析

1990年代以来,中国和俄罗斯相继实行了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两国选择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实行激进转轨的俄罗斯,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化需要的单轨运行的金融体制;金融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完全开放和资本项目的高度开放。实行渐进转轨的中国,金融改革形成了新旧两种体制长期并存的局面,旧体制的弊端无法迅速根除,新体制的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致使金融企业的改革明显滞后。

从中俄两国金融改革的相似性看:第一,这两种改革都建立了中央银行为主导的二级银行体制,都构建了所有制主体多元化共同发展的金融中介体系,而且,金融中介的股份制、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也已经建立,大部分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第二,目前,这些国家金融体系总体弱小,未能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竞争力,在经济中的职能作用还远未能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环境建设、金融市场主体建设、金融市场规制建设以及金融市场理念建设等都很不完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逐步加以提高。

所不同的是,俄罗斯对国有银行业的垄断已基本被打破。除了极少数由国家出资并受国家控制的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和工业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一部分由国家控股的从属于一些工业部门的银行,其余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属于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在俄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资本占俄银行业的资本比例已经超过1/4。目前,俄罗斯金融体系运行状况趋于稳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显著。而中国大量存在的是以国有控股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且大部分又属公有制性质,只有几家完全民营或民营控股性质的金融机构和少量的外资金融企业。国家仍然在银行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行政关系,这使得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金融创新运行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中国试图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以打破国有独资单一产权结构。

总的来看,中国前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保证了金融环境的稳定,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多年的稳步增长。但中国金融领域潜藏着复杂的问题,面临着“入世”后巨大的金融风险压力,又亟须实现金融改革目标和路径的整体市场化推进。俄罗斯虽历经危机和动荡,但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这从长远来看是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由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未能正确定位和有效解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和艰难的完善当中。因此,如何在已有金融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成为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俄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比较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转轨以来,中俄都建立了中央银行为主导的二级银行体制,央行的独立性都有了提高,而且,俄罗斯央行的独立性较中国大,但两国中央银行在一一个很长时期内未能改革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这表现在:

第一,从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看,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有很大的不同。中尉人民银行至今仍是国务院的重要行政隶属机构;俄罗斯央行对国家杜马负责。中俄政府或议会在央行政策制定上起很大的作用,致使中央银行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被削弱。在行长的任命上中俄受制于政府或议会,他们的任期基本和政府首脑的任期一致,随着政府的换届,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有时甚至中途行使任免权。

第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央行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完全摆脱,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政府财政预算可以通过向央行透支的办法来解决或达到平衡,有时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由前期的直接性转变为后期的间接性,这个现象在中国和俄罗斯、东欧国家依然存在。但俄罗斯更多表现为前者,如在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俄一改以往不向政府提供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贷款规定,又重新规定中央银行可以向政府提供季度性的用于弥补财政收支小平衡的贷款;而中国更多表现为后者,如信贷资金在国家控制下向国有企业的注资,实质上是在间接履行财政义务。

2、中俄金融转型中政府职能需要重新定位。

为顺应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俄罗斯等激进转轨的国家在金融领域采取了急于弱化管制的自由化改革措施,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金融市场得到发展。但由于过快过早地放弃政府对金融的必要调控,金融转型中政府职能被严重弱化,失去了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监管,加之经济政策措施多变,市场运作规则不能得以有效贯彻实施,致使金融体系运行脱离实体经济,并在金融领域引发了频繁的金融危机。同时,由于政府职能的严重弱化,金融业出现了新的市场垄断问题。俄罗斯转轨以来频发的金融危机和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其实质是急于求成的金融自由化与无效而乏力的政府监管,造成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

相反,中国一开始就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路径,金融改革中政府一方面实施需求诱致性的金融制度创新,同时又执行强化管制和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业务范围和业务活动自由度的政策。政策上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致使金融机构问的竞争是有限的。直到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诚然,政府对经济保持有效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这至少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化改革次序的有条不紊。但由于政府的行为导向过于明显,对金融管得过多,且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因而效率不高,创新不足问题颇多。

在金融全球化时代,随着转轨国家金融体系全面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任何外部因素都将对转轨国家金融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带来金融风险。这“使得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它不仅体现在应付这些冲击(如金融危机),而且体现住帮助人民和企业抓住全球市场的机遇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在宏观调控、计划指导、法制构建和市场监督等方面都要实行转轨。

3、中俄金融市场发展等若干问题。

第一,由于中俄都存在金融制度创新准备工作明显不足的问题,因而,转轨过程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资本市场,有先天性的缺陷,致使以股票和债券为特征的风险型金融中介体系至今未能走向有效而规范化的运作。

第二,总体上资本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少数投资

者(如厂商、银行)在市场份额中占据垄断优势,在中国国有企业占有垄断的市场份额,在俄罗斯外国投资者和本国的金融工业集团占主导地位。

第三,俄罗斯股票市场和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在中国,证券市场仅仅是给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流通股所占的比重较小,这只是单纯发挥了证券市场融资。此外,中俄两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和金融中介治理结构影响普遍还很弱。

第四,以养老金、人寿保险和互助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普遍发育不足,数量和种类都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中介的治理。

第五,金融市场开放后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差。

第六,转轨国家金融体系普遍存在以大银行集中资产为主导,证券市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银行发展缓慢且资产比重小的特点,这严重影响到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三、中俄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启示

通过对中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评析和金融体系构建中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增强。历史经验表明,在维系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拥有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国家,更为成功。转轨国家由于市场发育先天不足,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像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那样在金融管理职能上单纯发挥以利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会使转轨国家中央银行金融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俄罗斯中央银行自由化的改革模式对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中国借鉴。

2、必须准确界定证券市场的功能,科学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功能中,融资功能是基础。但单纯局限于筹资功能的角度发展资本市场还远远不够,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其他形式的功能,其中,融资结构的变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方面。资本市场以其“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机制对企业和金融中介的公司治理结构施加影响,强化了企业(或银行)内部管理层的外部约束力,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从而保护股东的权利。但在实践中,转轨国家由于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公司治理监督与制衡机制的效率。因此,证监会积极加强管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金融市场定位篇8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中心

一、我国金融行业集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最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潜力的城市莫过于北京、上海以及金融业已相当发达的香港,此三地也是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最为突出的样本。

据统计,2007年北京金融资产总量已经达到34.8万亿,占北京市资产总额的2/3以上,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40%多。2008年上半年,金融业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4%,此指标已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水平。同时,北京集中了国内大量金融机构。2009年在北京发展的各类金融机构突破了1000家。

上海则拥有国内最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且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相互补充,并不断优化市场结构体系。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活跃,是全国金融交易中心。截至2009年底,上海浦东新区有各类金融机构67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60%以上,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格局发展趋势。

香港目前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世界主要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2004年有金融机构208家,银行机构数目排在世界前列。香港股市市值2009年超过14万亿港币,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资产高达2亿港元。

我国金融行业的集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那么,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行业应当如何发展?哪个城市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发展成为成熟的金融业中心?

研究表明,金融产业集聚以至于形成金融中心有两条有效途径:一种是借助历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依托所在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自发吸引金融企业迁移而形成集聚。早期的区位优势一旦形成,必然通过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的乘数效应形成锁定,从而进一步巩固集聚的稳固性,扩大集聚地的辐射效应和吸引力。另一种则是主要依赖国家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按照相关标准对城市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择投资的方向。

从以上两条有效途径来看,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秘史于历史原因下的自发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上海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则抓住此机遇,利用内外两方面有利因素,逐渐开始了金融集聚的过程。从香港本地因素来分析,香港经济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元化发展,向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迈进,经济的起飞对金融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香港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银行业体系,股票市场也初具规模并为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更直接推动了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加上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从国际因素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涨局面,促使大量国际资本(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涌入东南亚,从而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活力。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解除外汇管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跨国的流动。此外,欧洲美元的亚洲市场的创立和发展,带动了亚洲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海作为国际上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实现功能回归的可能性主要在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一直以来,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呼声都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尤其重视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同时,上海还大力建设金融市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为标志,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先后成立,完善了市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对于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金融市场,缩短监管决策的周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也落户上海,方便了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推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等。围绕着这些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致力于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应当说,政策支持对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既有历史形成的金融集聚惯性,又有国家及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属于两条有效途径中的综合体。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聚集了全国金融资源中相当大的部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信用活动,这种情况在未来仍然会继续存在。因此,北京对全国有着雄厚的金融辐射能力,释放着资本聚合效应。同时,北京集中了所有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是全国的金融决策和宏观调控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研发中心及信息中心。国家负责金融决策和监管的“一行三会”,有工农中建邮五大国有银行,有中国人保、人寿、再保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保险机构,有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证券公司,这些金融机构聚集在北京,构成了非常雄厚的金融地域优势资源。而近期,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首都金融业定位和工作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首都金融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发挥金融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多项重要举措。政策支持对于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以及香港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各具潜力。那么,它们各自适合怎样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对于北京来说,未来北京金融业的发展,应当以北京的城市功能、经济发展和总部经济为依托,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明确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管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金融组织体系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圈的集聚力、辐射力等,最终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根据该意见,北京金融业发展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同时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优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既符合北京目前金融行业主要集聚于金融街与CBD的现状,同时充分调动了各城区的积极性,使得北京金融业的规划呈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和专业性。由于北京在经济和金融决策、金融监管、经济和金融信息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北京金融中心的建立特色在于将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强大的金融产业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其金融业的集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从发展前景来看,北京应当努力发展成为金融配套机构最为完备的金融中心,并通过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信用担保机构规范有序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以创业投资为核心、产权交易所、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参与,以政府投资为必要引导,创业投资、证券融资和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等多种方式相互协同,链条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支持和促进体系。

上海相比北京而言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高端信息优势。上海缺少国家的核心决策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总部。这些国家的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大企业每天产生大量不对称信息。因此,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要有明确定位,避免跨越式建设。要看到当前我国金融业还处在地域分割和相对落后的状态,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要充分认识上海的优势。上海最大的优势在于自身的经济中心地位以及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作为经济腹地,此外亚洲一流的制造业基地和较高的人均经济水平等综合经济优势。在人民币市场上,由于监管和制度的原因,上海相对香港有明显的优势。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合理目标是生产业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在金融服务上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由于国际化程度较镐,上海依靠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可以有效的弥补银行业的劣势,同时,外资投资银行的进入将使上海证券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由于港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下降,受到了来自人民币的明显影响,香港想要维持目前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并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难度颇大。香港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一方面如何扩大人民币的基数;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基数不大的情况下扩充业务量。这就要求香港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为内地与海外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提供交易平台,这也是香港最适合的金融中心定位。争取内地庞大的金融资源,提供适当的投资对象,按照投资者的要求推出有公信力和多元化(包括多币种、多风险层次、有足够流动性)的产品,以迎合基金或个人投资形式出来的内地资金需求,是香港未来发展的较优路径。同时,内地的金融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在可控制的环境下进行试验,以求了解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运作。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香港可以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场。

综上,京沪港三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其实是相容的,三者的优势分别在于信息、需求与制度。可以预计,未来我国金融行业的集聚会进一步加快,形成一北一南一东的三中心格局,三者有着不同侧重,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适合的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程书芹,王春艳.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

2、郭佳.北京金融产业聚集模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金融市场定位篇9

关键词:金融市场;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66-01

一、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金融市场是办理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外汇和金融衍生品买卖,以及同业之间进行货币借贷的场所。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即金融市场上各种交易关系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

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资金总是从多余的地区和部门流向短缺的部门和地区,另外,资金尚可脱离实际产业部门的需要而单独运行。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轨迹,即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如下图所示:

从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分析,各种金融交易关系均受市场供求、商品介个和潜在风险三个主要因素制约和影响,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影响着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运行,实现动态平衡。其作用机理可以简单归结为:交易者根据各自的交易动机和需求,推动着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不断发生改变,市场供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金融商品的价格变化,商场价格变化一方面反作用于市场供求,另一方面又反映为交易者的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价格风险的语气重新调整交易行为,形成市场供求的再次变化。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金融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在金融市场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供求、价格、风险三位一体,成为推动和调节金融市场运行的时间、空间以及交易者之间,实现动态均衡的三个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

二、我国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

金融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这些市场应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目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既有宏观经济环境上的阻力,又有微观主体地位不明确的障碍;既有现行体制改革滞后的制肘,又受制于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扭曲,利率政策难以到位。

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信贷资金财政化。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地位不明,银行关系仍然紧张。

第四,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缓慢。

第五,金融秩序混乱。其一,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性质、经营业务范围界定不明。其二,各类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能相互协调。其三,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其四,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银行业及其信用制度还不很发达,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还缺乏经验。因此,我国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加强过期转机建制工作,进款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至今仍没有根本改变,是经济生活中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与当前总的比较好的经济形势形成鲜明反差。因此,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转化脑筋,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理顺财政与金融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政策,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以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理顺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税收,控制支出,清理整顿财政预算外甚至是制度外收入。另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弱化行政干预,确立央行特别是央行分支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地位,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步伐。建立市场金融制度,使央行与商行资金往来关系、商行与企业资金信贷关系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配置和调整,消除资金供给制,实现资金借贷制,重建我国的信用基础和信用关系,完善商行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体制下分级经营制度,强化信贷资产负债管理,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第四,强化金融监管,维持金融秩序。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明确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强化央行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央行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严格金融机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的管理,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健全金融风险监管制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加强对社会金融秩序的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法律,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严肃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健全金融法制,规范金融行为,加快证券法等国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同时对现有金融法律法规中互有冲突、操作性差乃至严重滞后的部分进行清理、废止、修改、完善法律法规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促进资金在企业、产业、地区间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展完善证券市场,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股票、证券发行种类和规模,同时发展投资基金,减少资本市场投机性,促进储蓄转向投资新机制的形成,为增加企业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创造条件。

金融市场定位篇10

关键词:深港金融合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产业转型;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18-04

2007年深港间关于金融合作动作频繁, 表明深港金融合作走向全面提速的快车道:1月,香港“十一五” 金融服务专题小组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提交了“行动纲领80条”,提出为了实现香港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需要建立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补、互助、互动”关系,并在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制定了与内地开展金融合作的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4月中旬,深圳市市长亲率大型金融招商团访港,确立深港金融合作模式,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着力把深圳打造成香港金融业的后台服务中心和拓展内地市场的重要基地;12月17日至19日,应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萌权的邀请, 深圳市长率团到香港访问,双方主要就新形势下加强深港合作,促进两地双赢进行深入交流,在“深港金融恳谈会”上,深圳市政府与香港金融界就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增强深港金融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探讨。 深港两地间的金融合作何以倍受两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面就其原因进行剖析。 [1]

一、 两地金融实力对比决定深港金融合作之必要

香港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 而深圳是中国内地重要的资本市场。 深港两地唇齿相依且都有着很好的金融业发展基础,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深港两地之间具备良好的金融合作基础。

香港银行业总资产超过8万亿港元,持牌银行有138家,在全球最大的一百家银行中,约有70家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香港银行业存款中,有近一半为外币存款。截至2007年6月的数据显示,香港主板和创业板的总市值突破16万亿港元。 香港市场的金融产品除了股票外,还有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期货期权、衍生权证等,其上市公司来源和资金来源多元化,国际化程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在世界经济中,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银行中心、第三大银团贷款中心、第四大黄金市场、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第七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第股票市场,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管理资产总值逾5800亿美元,且香港的基金管理业有极强的国际及离岸性)。

深圳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大城市中,经济总量居第四,城市综合竞争力居第三,截至2007年5月底,深圳金融总资产1.9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2006年深圳金融业对GDP的贡献中处于第一位,2007年深圳金融业占GDP达到10.6%; 深圳是全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心, 深交所是我国确立的惟一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所, 目前深交所已经开设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 同时全国的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也放在深交所,加上呼之欲出的创业板市场,初步构成了中国的NASDAQ体系; 深圳有着良好的金融创新条件和氛围,“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特区成立以来,创下了全国金融界100多项“第一”;深圳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 深圳的证券基金规模在2006年已经占据全国基金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2]

在金融范畴的定位上,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与世界链接的最佳渠道, 而与香港一江之隔的深圳不可能独自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甚或全国性金融中心, 深圳金融建设的目标宜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与香港的定位互补,实行紧密合作,与香港形成共存共进的关系,顺理成章地成为大陆与香港对接的窗口。

二、互相利用决定深港金融合作之必要

尽管深圳作为特区的政策及体制优势正在淡化甚至逐渐丧失, 但有一点是深圳相对内地城市所得天独厚的:它离资本主义最近,离国际市场最近,离香港最近。作者认为目前呼声很高的“深港同城化”为期尚远,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可能完全捏合在一起,但两地各搞各也不行,从上面的规模比较知道深圳搞不过香港, 深圳如果一意孤行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须知弄不好的话,大树底下也寸草不生。深圳不可能另起炉灶,自己搞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互相利用才是正道,深圳附着香港,深圳帮助香港。

过去是香港客观上成就了深圳, 但今后深港双方即使分别出于各自发展的目的也应加强金融合作。 香港作为真正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最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优势, 但香港明显的不足是规模狭小的本土经济深度不够、辐射腹地较小,受制于房地产业及高昂的营运成本, 面对国际和内地金融业纷纷进驻香港的现实, 很难在更大的空间内增强其拓展功能和辐射能力, 且中央银行的缺失造成金融业的脆弱性和敏感性, 易受国际政局及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中国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金融业是香港绝对不能失去的一块领地, 深港离岸金融合作使香港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向内地延伸,给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更广更深的腹地,而深圳可依托香港离岸金融市场,与香港共生互补,可能出现派生效应。 作为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过渡区和桥头堡, 作为香港拓展内地业务的首站和辐射平台,深圳可发挥与香港相互补充优势,利用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主动接受香港金融辐射,积极承接内迁的香港金融业务, 共同巩固两地在亚太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 并借鉴香港金融多年的操作经验、现有优势以及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以香港为桥促使深圳的金融业走向国际。

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然要依托深港金融合作

在当今世界金融体系中,无论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规模还是从金融业产出角度, 伦敦和纽约都明显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两大核心, 掌握着全球大部分金融资源。亚洲地区,中、印经济快速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亚洲将呈现中国、日本和印度三个经济大国鼎足的局面, 亚洲经济规模将超过世界经济总规模的50%,人口将达到全球总量的60%,亚洲需要一个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与伦敦、纽约相看齐的世界级金融中心。

作为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香港, 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熟的法制环境、 适当而有效的监管环境、自由的商业环境、优惠的税收条件和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等因素,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显现出了超越东京成为亚洲金融核心地位的良好趋势。但香港作为一个小型的经济体,发展金融也有着先天弱势,与伦敦和纽约相比,香港的差距还十分明显。从市场规模来看,香港资本市场还不够庞大,截止到2007年9月,香港股票总市值约2.6万亿美元,而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市值分别是20万亿、4万亿和4.6万亿美元,债券市场规模更是只有纽约的1%。从本地金融机构发展看,香港无论在银行、证券或保险方面都没有可以排名全球前列的本地金融机构。 从创新能力来看,香港的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香港如果仅靠自身力量,较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经济腹地不足。

香港要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加强与中国内地的金融合作, 特别是与深圳的金融合作:(1)深港两地已经达成“共建港深都会”的良好共识,深港金融合作是建设港深都会的重要内容,港深都会的形成, 有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2)香港可以通过深圳的桥头堡作用, 与内地经济有机结合,提高对内地经济的金融辐射力;(3)深圳本身是中国的两大资本市场之一, 有着相当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规模, 并且深圳的金融市场规模直接与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一致,通过深港金融合作,可以有效弥补香港在金融市场规模方面的不足。

香港加上深圳的土地面积总和3000平方公里,人口总和超过2000万,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两倍,已经成为中国中心城市的第一经济增长辐射核心。在当前世界三大区域集团鼎立的局面下, 深港离岸金融合作的重大意义在于有能力代表崛起的中国作为区域单位参与经济的全球化竞争, 形成一个与伦敦、纽约相看齐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平衡世界金融布局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格局, 更好地促进亚洲和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四、通过深港金融合作推动深圳金融产业的成功转型

深圳传统的粗放型、 外延型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因受制于土地、 资源、 人口和生态环境难以为继,还面临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的严峻挑战。 深圳必须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 当人均GDP达到6000~8000美元后, 一个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其中高端金融服务业的加速增长, 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和特征。2007年深圳人均GDP已达到10628美元,对高端化产业的需要非常迫切。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46.6 %到2006年的47.4 %,再到2007年的49 %。 虽然深圳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53.2 %降到2006年的52.5 %,但到2007年仍占50.9 %。 ① [2]

深圳与周边市场如香港、 新加坡及土地面积大体相当的卢森堡相比,差距明显。虽然到2007年深圳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2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6%,但仍远低于土地面积相当的香港(上世纪90年代初达20.9 %)、新加坡(1960年为14.4 %,2005年上升为23.4 %)和卢森堡(20 %)。在2006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排名中,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卢森堡分别列第二、三和四。 卢森堡是欧洲仅次于伦敦和巴黎的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七大金融中心,是全球存托凭证数量最多的地区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深圳显然不能望其项背,所以产业结构向高端金融服务业的调整是深圳面临的紧迫任务。

目前,在国家政策安排上,北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的金融政策和决策中心; 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既定的国家战略;而“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深圳虽然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但这一定位并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正式认可, 也没有明确的内涵,深圳证券交易所曾被停发新股三年之久,中国黄金交易所从深圳的迁移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深圳在国家整体金融布局中地位趋降,但“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被写进我国“十一五”规划。通过深化深港金融合作, 共同建设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 符合国家利益, 也有益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在国家层面提升深圳的金融地位,更好地推动深圳金融业发展,促进深圳产业升级。

五、推进我国金融改革有必要充分利用深港金融合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 结构合理、 功能完善、 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强调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应当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同等重要。

在我国金融业渐进的开放过程中, 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可以进一步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试验场作用,深化特区功能,为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开放探索有益的经验;(2)可以利用深港金融的局部金融合作, 在深圳建立起我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向整体蔓延的“防火墙”;(3)能够有序引导我国日渐增长的财富资本走向国际, 在全球配置资产资源,分享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并缓和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困境;(4)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建设, 有利于积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的开放路径。

深化深港金融合作还有利于抑制深港间的地下金融行为,打击地下钱庄和非法金融组织,合理引导正常的市场需求。自2001年以来,深圳市的现金投放量一直占全国总现金投放量的四成以上, 而2007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50%。 深港两地在资本市场投资方面的地下金融行为非常普遍, 深圳居民持有香港股票和香港居民持有内地股票的资产规模相当之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正规的渠道,两地之间的这些金融投资活动也只得转入地下, 成为灰色地带。深港两地政府应该加强金融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行为,并堵疏结合,拓展正规的市场渠道,促使地下金融行为阳光化,促进市场更规范发展。

六、深港金融合作是基于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大势

按照国家的人民币改革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势所必然。从中央的角度来说,向香港银行业放开人民币业务的主要目的有三:(1)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2) 希望通过完善和强化人民币回流机制,拓宽在港人民币资金通过银行体系回流内地的管道,将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更多地纳入银行体系, 以加强对在港流通人民币的监管;(3)把香港作为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试验场,作为内地金融改革, 特别是在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方面的试验场。

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已非以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时的情况, 目前的国际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在现代信息科技支持下波动也更加频繁,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金融环境更为复杂。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域,拥有自己的货币,与内地相对隔离,这是国际离岸金融发展当中所独有的条件。 充分利用该条件, 既可以通过内联于“一国”的紧密关系管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又可以通过外形上“两制”的单独经济运行环境最小化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影响, 这种试验条件是天然的。在此过程中,深圳的特区地位尤为特别和重要,必须加以善用。

深港金融合作是为决胜未来而应作出的金融安排, 香港和深圳有责任一起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安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