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8 07:06:37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1

一、精选有利于知识形成的学习材料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学生由于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真分数,因此,在学生认识分数的记忆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固有的观念,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最多的只有4份,也就是说,全部表示就是“1”,不可能超过1的。鉴于学生这样的一种认识,笔者就选择两条丝带作为学习材料,从而引出假分数。

师:这时绿丝带的长和黄丝带的长有什么关系?

生1: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或)

生2:黄丝带的长是绿丝带的2倍。

师:那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绿丝带又该怎么表示呢?

师:照这样的方法下去,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可能吗?你能想象出绿丝带有多长吗?

生: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

师:这个分数和前面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看来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也确实存在。

……

教材上假分数这个概念的知识是静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

二、精选促进学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材料

认知冲突是一种认知矛盾,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无法包容的矛盾,也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最初的“不协调”。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才能合理创设认知冲突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统计”中的“以一当二”的教学案例。

师:平时你们比较喜欢喝哪些饮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有关饮料的表格,请看,你看懂些什么?

饮料名称 雪 碧 可 乐 橙 汁 苹果汁

喜欢的人数 10人 12人 8人 6人

师: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四种饮料喜欢的人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涂格子的办法画在统计图上。

……

由于笔者只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上面这样一张操作的小纸片,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并且提供的纸片上下左右都不能延伸,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促使学生在提供的格子图里打主意。当思索片刻后,好多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一个格子分成两个小格,这样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两个格子就可以表示4,依次类推,6个格子刚好可以表示12,从而顺利地突破了“以一当二”这个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矛盾,发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主动驾驭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精选达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材料

在过去的教学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往往和解比例联系在一起,作为解比例的一种应用。事实上,正反比例关系作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雏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之一,也是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的教学中开始强调学生对于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是两种重要的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事实上,在学习正、反比例关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学习材料,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变化之中的不变。其实,学生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有着自己的“直觉”的。下面来看一个教学例子。

课件出示以下6个情境,然后思考:

1.观察每个情境中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2.哪些量的变化具有相同的特点?尝试按照它们变化的特点进行分类。

3.独立探究后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将6个情境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也增加(“同时增加”,情境②③⑥);第二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少(“一增一减”,情境④⑤);第三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有时增有时减(情境①)。

下一步,教师鼓励学生对于“同时增加”的继续研究。

1.把同时增加的3个情境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图?

2.整体观察这3种情境,再给它们分分类,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思考后,发现③⑥是成倍增加的,并且计算出来的速度和单价始终保持不变,而②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3.揭示正比例关系。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体会变化的量之间有关系――感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通过分类关注某一类变化情况”的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表格和数据等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了变化趋势,为之后正式引入正、反比例打下基础。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建筑材料;翻转课堂;实例互动教学

1引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土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建筑设计类工作的基本素养,在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时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从简单的水泥混凝土到复杂的高分子涂料,每一种材料的特点、使用效果及适用范围都有较大差别,如果强制性记忆,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1]~[2]。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效果不良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加深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应用特性、掌握材料的应用要点和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与改进措施。

2翻转课堂

从传统的“白加黑”教学到现在的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换代,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师生的学习过程是轻松的和主动的,而不是枯燥的和填鸭式的。

2.1翻转课堂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方法改革中快速推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均逐步进入实践阶段。蚌埠二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处于同类学校的前列,并举办全国性的智慧教学交流会议,数字化教学成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3]。“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应当应用于大学教育。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在家在线同步观看教学视频,课下时间相比课上时间充足,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多次观看教学视频,真正做到了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调整学习速度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做题,并进行网上提交作业,同样,教师也可以在线批改作业,分析软件可以将作业质量进行统计分析,作业的分析报告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改进微课的制作,知识点的分析等。正真做到了教学与自学的有机统一。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知识,“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调节自学的速度,也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2实地调查

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的建筑材料参观,深入施工现场,观看建筑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及使用部位,同时,老师还需向学生讲解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可以延伸一些现场关于建筑材料的知识,包含材料的生产、运输、加工、堆放以及使用,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实地调查的建筑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浪费的问题、工序之间的材料如何衔接等。

3实例互动教学

课堂内教学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门课与实际建筑案例的紧密联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用在建筑上,传统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时代对建筑土木类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工程师工作的需要[4]。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引入经典的建筑材料使用案例,当下社会影响较大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对问题进行说明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讲解国家法律法规对建筑材料在使用工程中的强制性规定,比如混凝土的抗压实验、钢筋的拉伸实验、地砖等的强度实验,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将实际工程中关于建筑材料的一些问题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以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思维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课堂中应该经常采用的。课堂内的教学还包括实验课,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筑材料实验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质的认知深度,了解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不利因素。事实证明这种实验课互动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也更深入地掌握了常见建筑材料的特性。

4结束语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传递途径,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培养的人才是供给社会的,对专业型人才的要求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采用翻转课堂和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采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马露 王钰轲 徐晓阳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魏鸿汉.建筑材料(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钱晓倩.建筑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19-02

一、简介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颠倒的教学模式[1]。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视频讲解和PPT演示上传到网络,学生在课外时间观看,然后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讨论和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翻转课堂又称Flipped Classroom,2012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驱动者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认为“翻转教学”的四个关键支柱是灵活的学习环境、变革后的学习文化、定制的内容和专业的教育者,它们是翻转课堂必备的四个特征元素[2]。

国内众多学校都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3,4],期望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但一般要选择特殊班级进行授课,并未取得可推行性的效果。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受到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影响,这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尚未推行的原因。

基于此,笔者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门专业课程――《新能源材料》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一套“改良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新能源材料”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本学期“新能源材料”课程的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认真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备教学资料。第二步,教学的实施。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单”,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比如参考书、网络课程和视频录像等;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单自主学习,并分组制作教学PPT,将所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给大家;最后,组织讨论课,就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三步,教学成果检查。

三、“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的实施

1.课前准备。首先制订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资源,并据此明确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每一章节内容的不同指定了相应的参考书。

网络资源主要是自建的“新能源材料”课程网站,网址http:///cb/49826409。同时参考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能源和环境;浙江大学公开课:新材料与社会进步。

其次,为了更好的分析教学效果,以便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寻合理的改进措施,本次授课讲还进行了全程录像。

2.学习任务。首先设置任务单,尽量包含教材所涉猎的所有核心内容。比如有关教学要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可以设置一下学习任务:(1)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演变过程有哪些,每一类负极材料所具有的特点?(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所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为什么?(3)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是什么?(4)锂合金负极材料有哪些?仍存在什么问题?(5)表征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参数有哪些?(6)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方向有哪些?

当堂布置本章节任务书。布置任务书题目的过程,包括题目的分析、题目对应知识的范畴、题目答案的要求等。还包括,明确学生分组及每小组承担任务书的内容。

3.学生完成任务单。学生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并根据任务单整理学习资料,同时制作课堂讲解用PPT。课堂讲授,由学习小组的代表进行课堂讲授,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讲给全班同学。参与讨论,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4.讨论课的组织。在同学们完成任务单后,由老师组织讨论课。首先要确定讨论课的内容。这需要任课老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留意以下内容:(1)哪些问题没有回答正确;(2)哪些问题没有回答完整;(3)在讲解过程又提出了哪些学生还不是很清楚的新问题;(4)哪些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将这些内容反馈给全体同学,尽量当堂解决,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比较重要,则设为讨论课话题。

5.教学成果检查和成绩评定。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翻转课堂更注重教学过程,不能简单靠最终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需要制定较为详细的成绩评价方法。我们将总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和小论文成绩,各自占总成绩的50%。

另外,在课程结束后布置小论文,进行考核。为了更好地反应同学们对已学的掌握和对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本次小论文考核在给出题目的同时,对撰写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论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的写作要求为“各类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近5年),至少包括四类负极材料(如碳基、锡基、锂合金、纳米材料等)”。

四、教学反思

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讲述和讨论中来,通过不断的互动、讨论甚至辩论,同学们掌握了主要学习内容。从小论文的质量来看,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大部分同学通过认真查阅文献资料,总结规律,并提出自己的认知和想法。

但是,也出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中选择退缩,小论文质量也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反思,提出一点改进的措施。

1.更精准地备课。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度,制订更合理的“学习任务书”,删去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内容,节省课堂时间。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争取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比较均衡。在现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的进度、节奏。

2.考试考察方法改革。同时采用两种考核方式:小论文和答辩。增加答辩环节,答辩是由同学们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可以总结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部分章节。答辩成绩包括:论述部分,占总分50%;回答问题部分,占总分50%。

3.继续进行课程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除提供现有资料外,提高微课质量,将部分重点、难点掰开揉碎,细致讲解;同时丰富网络课程讨论话题,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增加实验环节。学生仅从课堂上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特别容易忘记,而且若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浮于表面。因此增加实验环节十分必要。

五、小结

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材料》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反思,给出了一整套可行的翻转课堂教学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翻转课堂在常规全日制大学课堂上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体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学生不仅学到了新能源材料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掌握另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证实了翻转课堂的可行性,也可以预言翻转课堂将在大学校园中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Maureen J. Lage,Glenn J. Platt,Michael Treglia .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1):30-43.

[2]Hamdan N,Mcknight P,McknightK,etal.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EB/OL].(2013-07-01).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4

英语课堂中的刺激材料也就是阅读材料,教师怎样呈现阅读材料才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并且很快抓住材料所承载的内容是教师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及行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而选择的行为。教师在选择呈现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同时预见学生的反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师选择以图片,视频来呈现阅读材料,以刺激学生在视觉上

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呈现材料内容的方法。当然,这要求教师课前认真选取设计要呈现的图片和视频。而且教师需在播放图片及视频之前组织好语言,告知学生目标,引导学生去关注图片及视频中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方面,才能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教师选择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入材料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思

考。

一般来说,每篇阅读材料前的pre-reading都有一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筛选这些问题,及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关活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并以生动活泼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教师行为:评价行为

教师的评价行为在任何课堂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策

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而且能鼓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从而促进本学科学习的良性循环。下面就以一教学案例来说明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评价行为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课堂离不开对课文的阅读。而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默读,诵读,齐读,自读等。在一节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同时对其他同学说:“Please listen carefully to see if there is any error in his pronunciation.” 这位教师的行为经常出现在阅读课堂上,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她的目的是检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拼读课文。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找出其中可能的错误。然而,教师的这种行为无形中给读书的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他/她会因为担心出错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去读。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教师这种评价手段而只关注读音,而不注重理解。甚至会因此而惧怕读英语。这对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益。教师的这种行为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英语学科学习的长期发展。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学生;学习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88-01

浙江教育学院吴卫东教授说:“教学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每一段过程都是师生选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对话,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过程。”数学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高效率、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效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赋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效应,使三者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要构建“有效数学课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学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要落实这一理念,就要转变师生的角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要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其前提必然是研究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思考。一是学生的生活背景怎样,关于这一数学知识,他们已具备怎样的生活经验。二是学生学习数学一贯凭借怎样的思维方式,他们彼此之间又存有怎样的个性和差异。三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兴趣点在哪,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四是学生学习这一数学知识,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是其心理特点造成的干扰,应该怎样将这些干扰降到最低。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计划,教学才有成功的可能。

二、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证

吴卫东教授指出,学习材料如果按方式分,可分为教学情境和课堂练习两类。那么,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呢?一是教学情境的选择。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情境是直观的、具象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依赖情境教学,依赖教师的激情去唤醒学生,使学生能与之共鸣,进而与编写教材者产生共鸣。那么怎样的情境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呢?首先是生活化,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数学课堂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其次是贯穿性,一个好的情境应当尽量贯穿课堂始终,而不是信手拈来随手丢弃;最后是情感度,唯其有情,方能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二是课堂练习的选择。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要选择有效的练习。为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上练习的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补充一些练习。吴卫东教授认为,即便多次使用,依然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材料都是有价值的。丁杭缨老师在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时,进行的4组练习所用的学习材料就是同一个,如下所示。1)3cm、4cm、5cm;2)3cm、3cm、3cm;3)2cm、2cm、6cm;4)3cm、3cm、5cm。这一练习材料,通过丁老师的反复使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效果显著,课堂精彩纷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三、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建构过程。教师只有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立足课堂预设,注重课堂生成,让学生动手去探究,去思考,去合作,去交流,去碰撞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如俞正强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就通过3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第一阶段是让学生画鸡,比谁画得快。强调取胜的方法,初步渗透符号化;第二阶段是让学生画人,比谁画得又对又快,这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第三阶段是让学生先画一个“东西”,接着再画一个“新的东西”,从而使学生领悟了符号,特别是用字母来表示的必要性。在这里,俞老师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作为教学计划的编纂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催化剂。“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觉剖析,才能致力于弥补课堂教学的缺憾和不足,尤其是教学细节上,如课堂生成的随机应变、学生起点的把握等,进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从而减少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学生、教材、教师任何一个变量,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依托生活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营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去合作,去交流。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顾建芳.基于问题中心的有效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04).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6

一、 科学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标准。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原因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前准备存在随意性。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高低。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由于师资的缺失,专职教师的缺乏普遍存在,有的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时间和精力不够支配,就造成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

2、课中探究活动出现无序性。

探究活动的本质是思维,目前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无序地操作、活动,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很多科学教师比较注意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一部分教师只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

4、课外拓展活动的无效性。

我们经常会在课外加以拓展科学探究,让学生继续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是,究竟有多少学生真的去探究了?又有多少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所反馈?缺乏教师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

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措施

综合上述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就应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优化合作,课后延续四个方面加以强化。

1、抓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保证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要做好精心的策划。备教材时,要正确把握教材,研究教材中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构勒出一条清晰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起点,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要充分考虑选择材料的种类、质量、数量,以及准备的材料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都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在备完教材、学生、材料后,教师还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提高探究的深度。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主渠道。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其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再一个是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抓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保证探究的效果。

(1)要实行科学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与分组是否合理是有很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职责。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要科学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通过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指导学生恰当的活动方法,学生就会随心所欲,使合作变得无序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3)要及时评价调控。

教师要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探究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原声影视材料;运用[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4-0185-02

最近几年以来,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环境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而将英语原声影视材料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变成可能。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英语原声影视材料来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了一种潮流。毋庸置疑,英文影视能够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情,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以及听力水平,对他们掌握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影视教学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对学生的各个感官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强化了记忆,增强学习的效果。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尝试通过将英语原声影视材料应用于教学当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丰富课题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有其两面性。如果教师对影视材料选择不合理、对影视情节的应用不准确、对学生缺少有效监督,不但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成效,还很有可能导致教学时间以及资源的很大浪费。下面笔者就高校英语教学应用原声影视材料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英语原声影视材料出现的有关问题在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应用英语原声影视材料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教学课堂的氛围,让他们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学到比书本更多、更生动、形象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不但包含语言层面的,还包含英美背景文化、国外的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上应用英语原声影视材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普及。虽然应用影视资料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也同样应当正视出现的问题:

1.1在选取材料方面

由于对影视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原声材料的选择成为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的关键因素。假如选取的材料不合理,时间太长,将影响其余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施。影视片段不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不然的话会对学生的知识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构成影响。而针对材料的具体内容,假如和课堂教学内容在知识背景、听力训练、口语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并无任何联系的话,也是不恰当的。影视资料的难度太大,背景音乐与背景音效太响而对话太少的话,加上生词过多,发音并不准确,语法又不太规范,俗语、俚语甚至是粗话脏话连篇,不但会使得他们无法理解,并且也对他们掌握规范标准的英语非常不利,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在监督学生方面

假如只是在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英语影视环节,但不对他们实施适度的监督与检查,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从目前的情形而言,许多学生仍然将高校英语教学课堂当中的英语原声影视材料作为单纯的娱乐环节,并未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英语,练习口语与听力水平,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使得学习资源与时间的巨大浪费,而英语原声影视材料的应用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作为一名教师而言,不光需要考虑将英语影视资料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去,更为关键的是怎样对该环节实施监督,使得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更加高效地从中获取有用的相关知识。

2解决办法及建议

对于上述出现问题,为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有效地使用英文影视资料,增强教学效果,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2.1认真准备、精心筛选材料

所选取英文影视资料不宜只求新奇,也不宜只按照教师或者学生的偏好来挑选,而应当和所讲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比如选取介绍和课本有关知识内容的影视资料等。此外,应当考虑影视片段时间的长短,不宜运用时间太长的大片当做课堂教学的资料,否则将会对其余教学内容产生较大影响。相比而言,每集时间大概为30~40分钟的电视连续剧(英美),时间大概为一节课程的时间,每集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集之间相互关联。另外,还应当注意所选取的背景音乐以及音效不能太响,使用的语言应当标准、规范,片中的发音标准,吐字清楚;词汇不能太过生僻,俗语、俚语不宜过多。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材料,教师均应当准备充分,在观赏以前把陌生词、关键词汇与句型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准备好作业以检验他们对于影视资料的理解程度等。

2.2强化对学生的检查与监督

教师应当利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对学生在欣赏影视片段所取得的教学目标进行验证。最为常见就是针对剧情提出问题或以判断题与选择题的形式考验学生加深对剧情的领悟程度等。另外,还应当通过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对照影视片段中的字幕写出英文独白,这样的话不仅能够让他们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听写水平,对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有很强的锻炼作用。

2.3遵循由简而难,逐步推进的原则

影视资料的难易程度应当和学生的英语真实水平,特别是要和他们的词汇与听力能力相符。假如过于简单,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达不到最初的教学目标;假如太难,学生无法掌握,极易产生挫败感,对欣赏影视片段失去信心。所以,应当留心影视片段对话过程中用到的词汇,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而在影视资料的字幕上,在最初阶段能够利用双语(中英)字幕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其后逐步使用单一的英文字幕,然后再用纯粹的中文字幕,在最后的阶段来尝试没有字幕的情形下检验他们对于影视资料的理解程度。

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英文影视资料,对于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听力水平以及口语水平,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但是假如运用不合理,将会导致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应当按照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英文影视资料进行严格筛选,上课之前进行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检查与监督,并且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只有做到这几点,英文影视材料才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图文材料;小学;思想品德;作用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3]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 2013, 10(10):245-24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68―03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数字通讯、移动终端、多媒体技术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化时代,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实现途径。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新模式,越来越引起会计专业教学领域的关注和兴趣,并逐步被引入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

一、“财务会计”教学引入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教学现状

经了解,目前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特点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教学活动中的惯性思维是“先教后学”,师生关系基本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主从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被有效调动起来。教师虽然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单向传授型”特点,学生一般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只要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节奏“听、想、做”就够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自然会导致不同学生的听课质量不同,学习效果相差较大。学生课后若不能认真做作业加以巩固,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财务会计”知识点多而零碎,学生容易学后忘前,很难达到将重难点理解、掌握、融会贯通的要求。

(二)教学对象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兴趣。但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善于动手,这就为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财务会计”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四、五学期,学生年龄为16~17岁,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乐于合作,对数字化校园、QQ、微博、微信等信息化工具比较熟悉且能应用自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优点和特长,不仅要“教”,更要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优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乐学”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特点

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是继“基础会计”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基础会计”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该课程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出纳、往来结算、存货、资产、资金、职工薪酬、财务成果等岗位基本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财务会计中每一个项目涵盖的基本知识点在“基础会计”中都有所涉及,只不过“基础会计”介绍的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比较浅显,而“财务会计”经济业务较复杂,会计核算较全面,知识点较多,但学生已学过“基础会计”,基本具备了必要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这也为“财务会计”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二、“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方案设计

翻转课堂实施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成效和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现以存货岗位中原材料收发核算为例,分享笔者的设计经验。

(一)课前学习

课前针对性学习是学生对目标知识进行“粗加工”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在教学设计、布局、引导上下功夫。教师上传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教案、PPT、案例分析等)要力求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难度适中;试题库、技能训练等要体现“双基”性,即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普通水平的学生愿意看、看得进、学得懂、能思考、会提问,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存货岗位中原材料核算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多而繁杂。课前学习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把握上。“原材料收发核算”基本知识点如表1所示。

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材料采取“任务驱动一对比引导”的思路进行设计。原材料收发核算分为以下任务:一是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购入的核算(2课时),二是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发出的计价方法及会计处理(2课时),三是原材料明细账的登记(2课时),四是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购入的核算(2课时),五是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发出的核算(2课时)。任务一、二、三可以与“基础会计”相应内容对比讲解,任务四、五与任务一、二对比讲解。以实际成本计价知识点1、2为例,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基础会计”中外购原材料的业务类型、原始单据及账务处理(详见表2)。学生直观感受三种已学过的外购原材料的业务类型(即单货同到、单到货未到、预付货款方式采购材料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比“财务会计”的内容,学生自然会明确“财务会计”延伸的知识点。且在此情况下,学生能以较快速度掌握实际成本计价模式下外购原材料(即任务一)的知识架构,继而可以分组讨论,分析该任务中相关的原始单据,完成实训技能的训练。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与计划成本计价下收发核算各任务中的难点(如外购材料短缺与损耗的业务处理、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明细账的登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应用、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摊等),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微视频,供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在完成基本知识点解读后,教师结合实际提出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便其进一步学习。

(二)课堂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对目标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通过师生观点的交流、碰撞、答疑、指导使知识得以升华,技能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要注意:不同性质的知识要求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安排等要合理得当。

第一,基础知识重在“巩固”。要让学生切实理解掌握“双基”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讲评、答疑、提问、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强化巩固。比如,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购人的核算。首先让学生按课下学习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展示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购入核算填制的相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让学生领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不到位的地方。然后提供模M实际情况的核算资料,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教师可随时观察各组完成的速度与质量,及时进行个别辅导,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二,难点知识重在“破解”。引领学生培养创新思维,逐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比如:实际成本计价原材料购人的核算为什么会出现单货同到、单到货未到、货到单未到三种不同业务类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扮演采购员、销售员、财务部经理、出纳、会计、仓库保管员、银行职员等,模拟材料采购的实际业务处理流程,完成实物和单据流转,让学生对实际工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经此过程,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外购材料产生的不同业务类型。

第三,拓展知识重在“了解”。对于教师提出的拓展性问题,学生借助网络查找“营改增”相关知识。教师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比如:外购原材料发生了短缺与损耗,进项税额转出与造成的原因有关,人为原因不转出,而自然灾害造成的就转出,为什么这么处理?“营改增”情况下,进项税额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转出?以此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延伸

由于存货岗位中原材料收发核算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配套“财务会计应用技术项目实训”中的相关内容,填制有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原材料总账及明细账,按小组撰写实训报告,提供实训成果,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三、财务会计教学翻转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自主性提高。实施翻转课堂,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制作完成的微视频、PPT、案例、试题库等资源需要放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使用。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信息化资源开发“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课下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完成并提交作业,下载教学资源,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将学生在线网络平台学习的频次、时长、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自我检测成绩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篇10

摘要:针对材料分析方法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一些设计与实施思路,主要就教学改革的目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论述。改革和优化材料分析方法n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更好地培养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原理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9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材料、化学与物理等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方面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时至今日,传统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因此,改革和优化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更好地培养材料类专业大学生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思想、高新技术方法和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而且,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原理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1.整合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如材料分析方法与材料分析方法实验两门课程缺少配合和相互支撑、教学内容滞后科技发展、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调整、更新和优化理论与实验的教学内容,使它们在内容上一体,教学手段注重各自教学目标而有所区分,使理论与实验的教学符合物理学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材料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2.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及时更新理论课程及实验内容,采取符合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教学形式,引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并更新实验仪器,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3.建设课堂演示实验。材料分析方法是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科学,是对测试分析过程、原理及各类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接受并会应用相关知识的前提。因此,课堂内外开展演示实验,对学生学好材料分析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多媒体课件库的建立。这主要包括材料分析方法理论素材库和实验素材库、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如与材料分析方法相关的物理现象、效应、机理等图形和图像库、动画和视频库,以及测试仪器应用原理与方法步骤等,形成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1.教学内容的改革。材料分析方法的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把物理效应概念、机理、应用设想和思维作为教学核心,将分析思维及方法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目的,注意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注重创新与应用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努力做到:(1)确保材料分析方法知识系统的完整性,突出核心内容。(2)反映材料分析方法的时代性。科学技术在蓬勃发展,材料分析方法作为专业基础,其教学必须能够让学生跟上时展潮流。(3)突出材料分析方法的实用性。教学不能只强调理论基础,更应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它的应用原理、方法及具体步骤。(4)突出材料分析方法的思想性,让学生有清晰的物理现象、效应、机理的概念和深刻的为我所用的思想,形成整体认识,并理解它的研究方法,这是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最能受益不浅的知识。

2.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材料分析方法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体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要努力做到:(1)知识体系的改革。现代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既要传授材料分析方法最基本、最经典的知识,又要介绍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让高新技术的材料分析方法进入课堂。(2)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及时交流,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科学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素质,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将许多通过思考可以自己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去做,提倡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育人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奖励机制的设立。学生平时成绩应由以下方面构成:课堂参与情况、课堂和课外作业与小结等。通过改革,教师可采用灵活的授课方法,注意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的相关性,要将科学技术新进展融入课程内容中。

3.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艺术相结合。由于多媒体教案的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可明显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和品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例如,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与实验教学中,有很多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X射线衍射干涉、光电效应、X射线图谱等,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中的电子波束、电磁透镜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表现出来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根据需要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和对分课堂”的教学。在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与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将课堂变成师生间和生生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使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对分课堂的主要思路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师生“对分”课堂,采用“隔堂讨论”,即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学生有备而来,讨论效果好,气氛热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显著提升。(3)多媒体网络化和演示实验教学。积极进行材料分析方法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由于网络有教程、动画演示、科普知识、文件下载、习题练习、智能测试、电子教案、大纲计划等栏目,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自我测试。材料分析方法实验演示,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加强课堂演示实验,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学生课外学习需求,实现课堂演示与课外演示教学、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自主学习相结合,完成从理论到实验,再从实验到理论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曲明贵,张静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96-98.

[2]秦国强,付华,司华燕,张光磊,张希清.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9):50-52.

[3]江民红,张潇燕,陈国华,戴培邦,徐华蕊.《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理论课程的教改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50-151.

[4]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