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心得十篇

时间:2023-04-09 08:24:33

勤工助学心得

勤工助学心得篇1

【关键词】 临床检验学;开放性实验;多媒体教学;PBL实验教学;学习心得

临床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的实验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是临床检验基础的关键环节,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是建设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作者还未学习这一课程, 但通过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勤工助学, 在协助老师准备实验, 配血、配试剂、称量药品的过程中, 及每次预示实验时老师的讲解, 作者比其他同学更早的接触这一课程, 更早的得到收获。

1 关于开放性实验

1.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实验理念, 传统的临床检验实验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创造, 创新能力被削弱, 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开放性实验则是从有了实验的想法开始都是由学生来做的。开放实验室可使学生体会从实验准备开始直到实验完成的全部过程, 自己可以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 使实验更接近临床实际操作, 培养了学生更好的创新实践能力[1]。在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上, 开放性实验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去做实验, 为课上没做好实验的同学提供再一次机会, 为能力稍强的同学提供一个做自己感兴趣的有挑战性实验的平台。

1. 2 实验仪器共享 实验仪器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可以使检验医学院各个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 共同使用的原则, 避免条块分割和仪器闲置现象, 实现各实验室资源共享[2]。大型仪器设备有专人管理, 各实验室共同使用的原则, 优势互补合理整合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开放实验室使大型的比较贵重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得到了提高,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作者觉得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自己实验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应该珍惜这次机会, 为提高自己能力而努力前进。

2 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应用, 能形象直观的展示出实验中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 例如, 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技术、阅片方法的技能和技巧, 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以达到社会对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课前学生自己认真准备、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 课中有老师细心带教,课后辅助工作对提高学生脱落细胞形态学的技能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3]。

3 PBL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PBL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环境中, 通过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老师PBL实验教学的引用, 使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分析推理、准确判定等综合能力[4]。

4 学习心得

通过在实验室勤工助学, 通过老师的帮助, 作者比同级同学提早了解到更多有关实验的学习方法及内容。也了解到更多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综合实验技能的实验教学模式, 使自己能更好地跟着老师的教学方法学习, 更好的完成今后的实验课学习, 也养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实验的创新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锐,刘莉.开放实验室的初步探讨.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3):44-45.

[2] 陈华絮,杨素娇.开放实验室模式与管理探讨.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28(3):55-57.

勤工助学心得篇2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就业创业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为广大学生尤其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而社会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高校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成为大学生缓解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的成本太高,高额的学费对于困难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都期望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成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经济条件受到限制。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大学毕业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简历、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频繁参与各种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会。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生相等的机会。

(三)综合素质欠缺。由于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比如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方面比较薄弱。笔者了解到不少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没用过电脑、U盘等物品。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忽略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流等方面,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谈,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不主动担任学生干部,往往失去很多锻炼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培养。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该群体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社会关系薄弱。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家庭都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为子女的就业寻求各种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家庭,他们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帮助极少。在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突出的情况下,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要比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少得多。

二、勤工助学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全方位、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勤工助学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便于深刻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而通过勤工助学,通过切身的社会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努力开拓以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在学生生活园区内设立勤工助学生活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学生超市和勤工助学洗衣房)和学生文化服务中心(校园报刊亭和学生书市)等作为学生勤工助学的基地,在学校资助中心的指导下,由学生直接负责对这些设施进行经营、维护和管理。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区,整合校内的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鼓励贫困大学生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创业,积极为学生创业提高条件。这些岗位的设立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学生,在校内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学生们对各种文化知识及各种文化用品的需求,还为贫困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今后踏上社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正确观念,而且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外向型、值观。

(二)勤工助学对于学业的保障,促进了学生顺利地就业创业。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自己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可以获得200―300元的劳动报酬,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有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是学生未来良好就业创业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实践,可以真实地体会参与劳动、管理和获得报酬的过程,能够更实际地面对以后的就业,同时,在确定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家庭条件的现实因素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从而确立自己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三)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很多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勤工助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大学生走出书本学习,参与勤工助学,乃至于走出校园,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能够学到社会礼仪、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了学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提高都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

(四)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从学校勤工助学管理角度看,大多数高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上岗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招聘面试、召开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很多高校不断提升勤工助学层次,加大了“助教”、“助研”、“助管”等智力型岗位的开拓,这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难、接受困难挑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另外,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王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六)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学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也是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安排学生勤工助学时,很多的勤工助学项目如校园超市、校园物业、校园报亭等都是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项目负责人作为老板的身份在管理着这些岗位,从管理到经营,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同时,不少高校还设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创业区,有意识地用勤工助学的资源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

理论和实践证明: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逐步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努力拓宽岗位的设置,积极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从而确保勤工助学工作良好开展,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

三、勤工助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积极转变勤工助学工作理念。在组织实施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还有不少高校存在将勤工助学仅仅作为贫困生解困的途径的落后管理理念,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也仅仅是作为缓解经济压力的途径,还没有全面锻炼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和意识。因此,高校应首先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充分发挥勤王助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科学规范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机构,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常规工作来抓,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努力开拓以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在学生生活园区内设立勤工助学生活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学生超市和勤工助学洗衣房)和学生文化服务中心(校园报刊亭和学生书市)等作为学生勤工助学的基地,在学校资助中心的指导下,由学生直接负责对这些设施进行经营、维护和管理。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区,整合校内的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鼓励贫困大学生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创业,积极为学生创业提高条件。这些岗位的设立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学生,在校内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学生们对各种文化知识及各种文化用品的需求,还为贫困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今后踏上社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正确观念,而且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外向型、生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的帮助,并使他们在观念上从单纯的在经济上助学,向“提高素质助发展,获得能力促就业创业”转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从目前的勤工助学岗位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劳务型上。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不大,与职业发展相去甚远。因此,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少企业在用工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也希望聘用大学生社会兼职,既可以缩减用工成本,也能物色优秀的学生人选,可以毕业留用。高校资助中心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主动了解企业用人信息,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实习比较固定的基地和专业上对口的优势,作为专业实习时间上的补充和延伸,进行勤工助学的总体策划,进而达到推进就业的目的。

(三)抓好勤工助学实施环节,加强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近几年,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但许多高校只能通过上课、讲座等形式使就业创业指导停留在大众化阶段。其实不同学生在自身的条件及需求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因此,作为就业创业实践的勤工助学环节可以实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应该作为实现就业创业指导个性化的重要环节,这样,就业指导也就更能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及时向用人单位了解勤工助学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际体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能力的重新学习和完善,同时可以对职业规划及时进行调整。

勤工助学心得篇3

关键词:勤工助学;育人;大学生

高校招生逐年扩招,教育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展开,随之而来的,高校的收费制度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需要承受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这一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勤工助学的出现,逐步缓解了这一问题,随着勤工助学的逐步发展,它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现实意义

随着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逐步开展,让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坚强意志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得到提升和锻炼,他们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也得到加强。

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求实作风以及勤俭节约的美德都能得到培养;勤工助学活动还能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大,能力得到提升;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成果,学生的时间观念会得到增强,工作效率会得到提高;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得到缓解,学生就可以安下心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一般情况下,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内向的、自卑的和孤傲的,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全家人的希望,面对这些家人的期望,他们要面对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的精神长期保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的心理承担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经常呈现出焦虑、精神压抑以及郁郁寡欢的不良状态。他们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后,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会得到缓解,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贫困处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进而他们会在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学习的精神,能够对社会和生活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和评价。

二、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

勤工助学本身具有自、公平性、灵活性和易操作等特点,可以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问题,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条有利途径,还可以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受到很多高校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但是,目前各高校对勤工助学的重视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市场管理和指导。第一,勤工助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其工作内容及形式自然也就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进行家教工作的学生占勤工助学总人数的50%以上,有40%以上的学生从事的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只有不到10%的学生从事的是技术性、管理性及与本专业学习内容相关的工作。第二,高校的勤工助学往往没有形成健全的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当前,在部分高校中,学生资助中心一般为学生处的下属科室,有的把勤工助学作为团委、学生会工作的一部分,有部分高校也制定了对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但由于经费和办公场所的限制,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自然也不会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及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使得这些高校的勤工助学人数较少,供需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勤工助学不能得到有效发展,使得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没有对勤工助学市场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勤工助学在资助政策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加强,另外,还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去求助社会中介机构,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隐藏的隐患大大增加。目前,社会上的很多劳动力中介机构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很多大学生急切地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多中介机构就利用了大学生这样的心理,在收取了一定的押金或名义上的服务费的时候,就会消失不见。另外,很多大学生对劳动保护法规不甚熟悉,使得一些雇佣者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并且任意拖欠甚至克扣他们的报酬。

三、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

1.将困难补助归并到勤工助学体系中。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可以将直接对大学生的“困难补助”逐渐取消,并将这一部分资金应用到勤工助学基金中,使勤工助学的规模得以逐步扩大,助学岗位得到增加,岗位酬金也可以得到提高。让真正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助学岗位,通过大学生的诚实劳动和自食其力,最终实现自我救助,减轻经济压力。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勤工助学,进一步优化“困难补助”的功能,除掉“困难补助”的副作用;二是勤工助学是一种有偿资助,既能在经济上提供资助,又能在精神上起到育人的作用;三是勤工助学的规模逐渐扩大,岗位得到增加,酬金得到提高,为解决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创造出有利条件。

2.物质帮扶与精神育人并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随之,大学生也逐渐在改变着自身的价值观念,逐步增强自身的成才意识。勤工助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育人上具有良好的功效。当前,大学生对勤工助学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勤工助学的内涵与功能,它不仅要求能够实现对学生经济条件的补助,还要求通过勤工助学使其能够得到社会的锻炼和思想的教育,“既助学又成才”,使勤工助学活动成为大学生成才发展和素质完善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最终实现自强的有效途径。

因而,高校在组织勤工助学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它具有解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要改变传统的勤工助学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理念,要建立通过勤工助学实现解困和育人的双重理念,要认识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途径,是正规教学过程的有益补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正确的宣传,让这些大学生能够自己认识到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成才产生的重大作用,从而处理好勤工助学和课堂的关系。还要对整个勤工助学活动加强管理,避免“勤工误学”、“勤工废学”等现象的发生,使勤工助学活动的解困育人双重功能得以实现。

3.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兼容。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层次并不高,很多只是能够进行一些劳动服务型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食堂帮厨等,这些工作虽然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及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改善经济压力,但是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应该将大学生的勤工助学由劳动型转向智力型,比如,给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助教和助管等岗位,园林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学校搞绿化等。新的工作岗位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将这些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以致用,就会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勤工助学心得篇4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意义的探讨,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特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现状作出了概括,并针对目前体系中显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并借此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经济支持的贫困生,给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社会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

1 勤工助学对学生的意义及影响

勤工助学的正式定义是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的,它指出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合法劳动获取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定义虽然给勤工助学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工助学不应仅仅是一种合法取得经济来源的方式,而更应该注重其给学生带来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想高度虽然不会像开国先辈们那样提高到与爱国运动相关的程度,但是从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加自身阅历,提高社会生存能力这些基本的内容,还是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这一点远比勤工助学本身带来的那一点经济来源更有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经逐渐产生了变化,许多企业对于长期在学校读书,成绩优异,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并不青睐,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过程来学习和改善,所以,勤工助学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一种帮助贫困学生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而更应该注重其给学生的带来的社会意义。

2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现状

2.1 勤工助学体系的理念过于陈旧

当今时代的贫困生跟传统意义上的贫困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经济上贫困之外,更多的是呈现出心理上的缺陷。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差异和区域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其中区域差异由每年高考分数线的差距就可见一斑,这些差异使得许多贫困生在面临经济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风气的压力。我国历史上,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来自寒门学子,然而如今,贫困已经成为许多寒门学子一道心理上的枷锁,让他们自卑自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使得本来就名额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更加与他们无缘,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除了应该关注学生的经济问题外,更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困境,真正帮助贫困学子走出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困境。

另外,勤工助学活动自1915年由蔡元培等人发起时就不是以单纯的获取经济收入为动机,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活动中带来的重大意义。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只注重经济上的扶持,并没有关注勤工助学过程带来的实践意义。很多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有的甚至连理论都不扎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少实践,而勤工助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高职教育注重实际应用,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更应该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这种作用,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

2.2 学生本身的意识错位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耽误学习时间,影响专业课程成绩,这部分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如今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掌握以及现实应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更重视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实践的重要性要比普通高校大得多。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让学生们意识到身体力行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的走出教室,到社会上获取更多的经验,也为今后的就业增加更多的砝码。

另一方面,勤工助学活动在建立之初有很强的爱国主义色彩,很多留学生都以参加这样的活动为荣,但是社会发展至今,原本带有荣誉光环的勤工助学活动已经被冠上了贫困的标志,参与勤工助学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贫困的象征,而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带有很强的虚荣心,这使得很多学生不愿参与这项活动,即使家境确实贫寒的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不免存在很强的抵触心理,没有真正意识到勤工助学给他们带来的重大意义。

2.3 勤工助学体系工作范围狭窄,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学校内部,尽可能的利用学校内部的岗位来满足勤工助学的需要。例如学校图书馆、机房、档案室、食堂等非常机械,无需专业知识就可上手的部门,或者要求稍微高一点的助教助研等岗位,但是这些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实现勤工助学资助和实践的双重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定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在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的时候,应该尽量的为其安排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并能对学生起到最大锻炼的岗位,这样的岗位在学校内部即使存在,也是数量极其有限,不能给学校的勤工助学体系带来根本上的改变。

很多有自主意识的学生都会采取绕过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自己走向社会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例如家教,销售以及暑期实习等,虽然这些方式也能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历练和经济收益,但是这些学生自主的行动由于没有相关规定和正规的维权组织,导致很多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伤害。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该开阔视野,利用学校本身的影响力,与社会上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能解决学校内部岗位有限的缺陷,也能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实践和锻炼。同时,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也充当了学生的正规维权部门,当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至于只能忍气吞声。

勤工助学心得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就业创业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为广大学生尤其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而社会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高校動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成为大学生缓解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的成本太高,高额的学费对于困难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都期望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成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经济条件受到限制。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大学毕业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简历、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频繁参与各种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会。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生相等的机会。 

(三)综合素质欠缺。由于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比如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方面比较薄弱。笔者了解到不少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没用过电脑、u盘等物品。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忽略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流等方面,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谈,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不主动担任学生干部,往往失去很多锻炼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培养。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该群体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社会关系薄弱。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家庭都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为子女的就业寻求各种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家庭,他们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帮助极少。在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突出的情况下,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要比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少得多。 

 

二、勤工助学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全方位、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勤工助学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便于深刻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而通过勤工助学,通过切身的社会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勤工助学对于学业的保障,促进了学生顺利地就业创业。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自己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可以获得200—300元的劳动报酬,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有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是学生未来良好就业创业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实践,可以真实地体会参与劳动、管理和获得报酬的过程,能够更实际地面对以后的就业,同时,在确定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家庭条件的现实因素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从而确立自己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三)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很多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勤工助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大学生走出书本学习,参与勤工助学,乃至于走出校园,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能够学到社会礼仪、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了学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提高都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 

(四)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从学校勤工助学管理角度看,大多数高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上岗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招聘面试、召开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很多高校不断提升勤工助学层次,加大了“助教”、“助研”、“助管”等智力型岗位的开拓,这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难、接受困难挑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另外,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王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六)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学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也是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安排学生勤工助学时,很多的勤工助学项目如校园超市、校园物业、校园报亭等都是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项目负责人作为老板的身份在管理着这些岗位,从管理到经营,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同时,不少高校还设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创业区,有意识地用勤工助学的资源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 

理论和实践证明: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逐步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努力拓宽岗位的设置,积极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从而确保勤工助学工作良好开展,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 

 

三、勤工助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积极转变勤工助学工作理念。在组织实施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还有不少高校存在将勤工助学仅仅作为贫困生解困的途径的落后管理理念,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也仅仅是作为缓解经济压力的途径,还没有全面锻炼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和意识。因此,高校应首先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充分发挥勤王助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科学规范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机构,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常规工作来抓,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的帮助,并使他们在观念上从单纯的在经济上助学,向“提高素质助发展,获得能力促就业创业”转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从目前的勤工助学岗位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劳务型上。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不大,与职业发展相去甚远。因此,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少企业在用工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也希望聘用大学生社会兼职,既可以缩减用工成本,也能物色优秀的学生人选,可以毕业留用。高校资助中心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主动了解企业用人信息,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实习比较固定的基地和专业上对口的优势,作为专业实习时间上的补充和延伸,进行勤工助学的总体策划,进而达到推进就业的目的。 

(三)抓好勤工助学实施环节,加强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近几年,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但许多高校只能通过上课、讲座等形式使就业创业指导停留在大众化阶段。其实不同学生在自身的条件及需求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因此,作为就业创业实践的勤工助学环节可以实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应该作为实现就业创业指导个性化的重要环节,这样,就业指导也就更能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及时向用人单位了解勤工助学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际体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能力的重新学习和完善,同时可以对职业规划及时进行调整。 

勤工助学心得篇6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现状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勤工助学科学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勤工助学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形成一套健全的勤工助学科学管理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98-02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在政策驱使和高校图书馆自身需要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形成了一支生力军。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的勤工助学学生,弥补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面对这支特殊的勤工助学队伍,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一整套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勤工助学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保护其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校图书馆在使用勤工助学学生时必须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择优录用过程简单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中指出:“勤工助学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第五条明确规定:“勤工助学活动必须按照学校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由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这让高校图书馆在勤工助学岗位的选人、用人上受到了限制,如学校建立的勤工助学数据库,是通过学生自愿申请,学校适当调查后确定的,对家庭困难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使有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也在勤工助学范围之内,这些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如何,个人综合素质怎样、是否有能力应付图书馆交给他们的工作任务等都不得而知。其中,还有少数勤工助学学生对岗位不适应或对工作岗位要求太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以各种借口离开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因素弱化了勤工助学岗位的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原则,使图书馆在聘请勤工助学学生时录用过程太过简单。

1.2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

近年来,高校勤工助学学生也成为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他们分别在图书馆许多重要的岗位上工作,参与了图书的编目、流通的外借、图书的归还上架等。岗位的特殊性和岗位出现空缺的紧迫性弱化了图书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长此以往,一方面无法调动勤工助学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也使勤工助学学生对图书馆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缺乏统一认识,对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不熟悉,从而导致学生们的责任心不强,对图书馆缺乏责任感和忠诚度。

2勤工助学科学管理的必要性

2.1有助于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勤工助学工作的相关规定,结合馆内具体实际与学生“学业第一”的情况合理设岗,并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加强勤工助力队伍的行为规范,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细则,实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勤工助学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中责任明确,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中的创造性。同时,明确的岗位职责,避免了一些勤工助学学生职责不明确、劳动纪律差、工作不主动、随意性强等问题。所以,健全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师生对高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为勤工助学工作正确定位,拓展勤工助学工作的内涵,尽快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勤工助学学生的责任感,使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

2.2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勤工助学学生是来自学校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他们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作为管理员,他们不仅能熟练地使用图书馆,同时还能更好地做好图书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吸引更多的学生使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引导读者更好地使用图书馆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作为读者,他们对读者更了解,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发现和理解读者的需求,更清楚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适不适合读者,这对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向读者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服务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1],有助于图书馆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读者采取个性化、多元化、学科化的服务,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2.3有助于培养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岗位为勤工助学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他们需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克服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这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更好、更强,在对事情的规划上更全面、更周到。同时,在工作中,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强化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教育,提升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与技术含量,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勤工助学学生在和图书馆管理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得到馆员言传身教的帮助,吸收馆员好的工作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自已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些都是他们积累的宝贵财富。

3勤工助学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勤工助学学生是图书馆的一个特殊团体,在管理上,图书馆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全面规范勤工助学学生资格审查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道路,使图书馆和勤工助学学生得到双赢。

3.1成立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梁秀玉: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科学管理探析梁秀玉: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科学管理探析 目前,勤工助学学生成了高校图书馆不可缺少的队伍,缓解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形势。面对这群特殊队伍,图书馆要成立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①利用专人负责择优录用最适合本岗位的学生来岗工作,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使学生能更快地熟悉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②引导勤工助学学生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使其以学业为主,把握及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不误。当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不能互相协调时,其应及时向管理机构说明原因,由管理机构做出相应的调整。③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工作。管理机构应及时加强与勤工助学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他们在工作与学习上得到双赢。

3.2建立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备用数据库

每年勤工助学学生毕业就会使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缺少学生,同时也有少数勤工助学学生因学习任务重而无法再参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所以每学期开始时勤工助学岗位都会出现大量的空缺。此时学生还未到学校报到,突然要招聘勤工助学学生并让其正式上岗,成了图书馆的一个难题。为了不影响图书馆正常的工作安排,必须建立勤工助学备用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关于勤工助学的相关规定,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选择各岗位的预备勤工助学学生,防止因勤工助学学生的忽然离岗而造成岗位空缺的情况。

3.3签订勤工助学合同或协议

勤工助学岗位工作流动性大、不固定,岗位定位不高,工作待遇偏低以及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对口等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选择勤工助学岗位时有些勉强,所以有少数勤工助学学生把其定位成一项单纯的临时性工作,消极应付,甚至弄虚作假。鉴于此,让学生签订勤工助学的合同或协议,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约束他们无缘无故地“跳槽”,同时还可以避免勤工助学岗位突然出现空缺,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使相关部门的工作陷于被动的局面。

3.4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勤工助学学生是联系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读者是否能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所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提高勤工助学学生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等进行考评,确定优秀、良好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公布考评结果。对工作突出而被评为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图书馆应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2],并颁发证书,同时应将其表现告知院系和上报学校,由学校对其进行通报表扬,达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对不合格者进行批评教育,如实在严重者,除扣除一定的工资金额外,还要取消其勤工助学的资格。

3.5建立勤工助学档案回访制度

勤工助学档案是成员参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时的详细资料及在工作开展中形成的反映其活动的记录。通过档案可以查看过去或现在勤工助学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优秀的勤工助学者,图书馆应建立多渠道、经常化的回访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回访,针对图书馆服务现状,让他们提出各种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回访制度的建立能为图书馆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也能为图书馆加强勤工助学管理提供宝贵的意见。

3.6组建勤工助学骨干团队

团队的组建能培养勤工助学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大局意识,激发其团队精神。在勤工助学岗位中,工作时间的稳定性和突发的课程调整造成了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的工作带来困扰。骨干团队的建立可以解决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时间不稳定的难题,临时岗位空缺时可以抽调骨干团队成员去完成[3]。同时,在每次招聘勤工助学新成员时,骨干团队成员也要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新成员传经送宝,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让新成员顺利上岗,发挥真正的骨干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军.对高校图书馆学生管理员管理的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3):93-95,107.

[2]华玲玲.关于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6):27-29.

勤工助学心得篇7

关键词:勤工助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 育人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成本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个群体上学难的问题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普遍关注。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新资助政策体系。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不同形式资助贫困生。学校则采取了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困难补助、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多元化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毕竟只是杯水车薪,也只能从形式上去帮助贫困生暂时“脱贫”,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走出困境,就得从本质上让学生走出贫困。为此,勤工助学体系是各大高校为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的一个重要手段,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不仅能给自己一个赚钱的机会,还能培养自身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创造价值,由全部靠“拿来”到自己想办法去“拿”的转变,由单纯的“输血”到自己“造血”的转变,这样的资助政策体系可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是提高和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有力途径和重要渠道。

1 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1.1 勤工助学是解困助学的重要渠道 勤工助学帮助贫困生走出暂时的经济困境,面对学校高额的学费学生已经无力承担,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没办法走出经济的困境,导致他们没办法正常完成学业。许多学生为了学业和解决经济的困境,只能进行兼职,兼职和上课博弈的结果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勤工俭学工作可以解决贫困生现实的困难,既可以兼顾上课时间,也兼顾了经济上的忧虑。勤工助学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缓解了经济负担,实现经济自立,让他们安心学习,并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们找回自信。

1.2 勤工助学是励志育人的重要方式 学校推出勤工助学项目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经济困难,还可以利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的契机,融入实习教育、感恩教育、服务教育、管理技能、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勤工助学在济困的同时,让学生实现自强励志的机会,实现了育人功能。

1.3 勤工助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勤工学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载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动作可以改变自身三点一线的生活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智慧,发现自身不足,在工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奠定基础。

2 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经验

2.1 健全的管理制度 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资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把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成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专门部分,配备了专门的管理老师,建立了一系列的保证勤工助学工作顺利开展,也为勤工助学工作的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有了制度保障。

首先,专门成立了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面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包括安排工作、人员配备、资金落实、场地办公、勤工助学互动、项目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上海市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首先探索出一条契合上海市高校发展的路子,2003年上海高校制定了《上海市勤工助学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办法,在办法中指出针对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应该成立勤工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对于高校勤工助学资金进行专门管理,让专项基金的作用真正用到实处,引导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正常、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完善教师队伍。勤工助学项目管理有专门老师负责,主要负责对中心的管理,开发中心项目以及勤工助学学生的招聘管理工作,同时专门的教师开展勤工助学学生的育人工作,开发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培训等等相关教育体系,指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爱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勤工助学育人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同时,发挥育人效应是重中之重的主要任务。最后,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包括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该项工作有章可循,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勤工助学工作顺利进行。南京财经大学制定了全面额激励制度和勤工助学轮岗制度,得到学生的赞赏,他们每年9月调整勤工助学岗位,用工部门留出20%左右的岗位给优秀勤工助学学生,剩余岗位由学工处重新招新。勤工助学学生服务期一年后,可以荣获1个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其中有20%的学生被评为优秀勤工俭学学生。南京艺术学院则建立了培训上岗制度,勤工助学学生上岗前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面试和考核等程序,他们有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考核,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比如对规范学生仪容仪表、遵守纪律、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内容有详细的规定,考核制度还将考核结果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不同的奖励和激励。

2.2 勤工助学创新育人经验探析 高校大学生资助力度的提高以及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高度重视,育人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趋势,最主要的热点在于,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重要转变。

2.2.1 内外合作模式。近年来,勤工助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学生更多工作选择机会,学校通过学生就业创业的契机,推出相关项目,创建经济实体,如开办公司、家教部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这个方面是创出了先例,他们利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契机,创建了“云山”品牌系列勤工助学基地,囊括咖啡屋、书店、健身休闲室、电脑城等30个经济实体,为学生带来了上千种就业岗位,也带来了就业机遇。而吉林大学大学生则与中国移动吉林分公司客服中心建立了勤工助学实训基地,通过爱心工程等项目为贫困生撑开了救助的大伞,坚持“授人以鱼”与“授人与渔”相结合,为贫困生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2.2.2 内部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各方资源,开发勤工助学项目体系,贫困生自助、自立、感恩意识。安徽大学通过校内各个部门岗位申报,可为贫困生提供900多个勤工助学固定岗位,主要是分布在学生公寓和楼宇卫生保洁岗位为主。江南大学推进了勤工助学项目,通过后勤中心牵头,借鉴公司运行模式,通过招聘、面试、培训、上岗等方式,进行层层选拔,宣传优秀的勤工助学员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以后就业做了铺垫。人民大学勤工助学项目,囊括了行政、科研、教学辅助和社会公益服务等几大类型,既为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服务提供机会,切实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也为学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提供了成长发展平台。广西大学则定期为持有上岗证的勤工俭学学生召开专门双选会,为贫困生提供的包括图书馆、教学教研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中心等1500个工作岗位。

2.3 “造血式”培育与激励 勤工助学的学生需要加强培训,学习技能,才能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在增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他们拥有独特的勤工助学培训体系,培训体系从工作业务技能、管理技能、个人素质提升、经验分享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浙江大学则通过学生能力提升课、工作方法课和人生发展导航课等课程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社交礼仪、公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盐城师范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则通过塑造典型示范进行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立奖学金,建立档案,帮扶学习成绩困难学生。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收费制度依然,我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然,他们有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伸出一声温暖的手,为他们开启另外一扇大门,他们就收获了希望。勤工助学是贫困生的希望,勤工助学发展模式从原来单纯的“输血式给予”到现在的“造血式给予”,贫困生也由原来单纯的“拿来”到自己主动伸手去“拿”的转变,这个是勤工助学项目的重要转变,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相信勤工助学将在不断创新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国彬,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

[2]姚圣梅,陈溅星.论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构建.扬州大学学报,2008.5.

勤工助学心得篇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college enrollment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growing and the number of poor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Poor students' problem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of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 and parent. Work-study,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inancial aid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ment of cushioning economic pressure of poor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 of college work-study activities and researches the optimization of work-study, further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work-study.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优化

Key words: college;poor students;Work-study;optimize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21-02

0引言

勤工助学是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的贫困生已经突破30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困生人数大概160万,比例在5%-10%之间,有些甚至还达不到基本生活保障。面对高校的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应该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规范勤工助学管理,优化勤工助学体系建设,关爱贫困生的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勤工助学工作的特点

“勤工助学”这一名词,最早是1984年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的:“勤工助学,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素质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常所说的勤工助学又叫勤工俭学,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一定报酬,用以助学,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增长才干,其特点有:

1.1 业余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段主要是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在学习之余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通过老师的课堂教育、学生的自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但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吸收、掌握和实践。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参与勤工助学只能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范围之内进行兼职,不能像上班一族每天连续的工作,否则就得不偿失。

1.2 有偿性勤工助学是有偿劳动,是学生通过“勤工”达到“助学”的目的。学生利用自己业余的时间,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和良好的服务,自食其力,获得相应报酬,以缓解个人的经济生活压力。

1.3 资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立的原则是优先安排贫困生,优先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合理报酬,达到资助的目的,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

1.4 育人性勤工助学不仅仅是有偿劳动,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体验创业艰辛的舞台。通过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贫困生依附性心理的产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自身的目标,为社会作贡献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困难,都相应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以减轻贫困生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高校勤工助学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1 资金来源单一,学生报酬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专项用于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按照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经费,而基金增值和社会援赠微乎其微,来源渠道单一,经费紧张,很难满足更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需求。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意见》中规定:学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应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原则上每周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劳动的报酬原则上不低于8元每小时,如条件许可,应尽量争取同比稍高的标准。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每周勤工助学时间、报酬上远远超过和难以达到。

2.2 岗位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学资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高校都启动了建设新校区的项目,由此造成了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了勤工助学基金的提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数量自然也就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高校设立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管理型岗位、劳务型岗位和技术型岗位,其中劳务型岗位占到75%-80%,大部分学生只能从事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将学生的勤工助学简单等同于 “打工”,不能发挥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存在着安全、待遇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大多高校不赞同学生自行开展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2.3 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育人效果不明显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贫困生的自我锻炼提供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但目前,高校大多从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角度出发,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并没有配套的奖励和考评制度,有少部分同学获得了勤工助学岗位后,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没有创造性,敷衍性地完成岗位工作,缺乏必要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勤工助学,而忽视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创新工作思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2.4 管理人员少,监管不到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原则上按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但由于高校编制问题,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满足,专职从事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任务繁重。各学院也没有相应的勤工助学专职管理人员,只能由辅导员兼管,而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任务重,使得勤工助学工作多处于应付状态,造成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很难使勤工助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3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

根据高校在开展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高校要本着资助育人的宗旨,坚持(教育与指导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监督与协调相结合、奖优与罚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发挥助学育人的功能。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就业本领,使他们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既可以使他们获取有效资助,又可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可以把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由“输血”变成“造血”。勤工助学的主体是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要引导他们正视贫富差距,转变观念,不要坐等资助,而是要变资助为自助。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岗位管理规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信息,熟悉岗位操作规程,提高他们适应勤工助学岗位的能力。

3.2 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勤工助学管理体系,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监管在学生中建立一支勤工助学管理队伍,组成学生社团组织,由高校勤工助学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形成网络化管理体系,明确分工,细化工作目标和职责,由学生社团组织负责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学生的招聘、上岗前培训、日常考核、监督和管理以及报酬发放等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既能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保证勤工助学的质量,又能解决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专职管理人员不足的难题,缓解人员压力,同时还能为学生社团组织搭建舞台,锻炼他们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3.3 开拓思路,拓宽渠道,积极推进勤工助学的基地化、产业化建设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勤工助学岗位需求也越来越大,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且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开拓的空间也越来越小,高校要开拓思路,拓宽资助渠道,走向社会,积极开展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锻炼自我、自立自强的机会。要积极整合资源,与校内后勤、产业以及校外信誉良好的用工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形成规模效应,使学生得到稳定岗位和收入。高校要适应时展潮流,着眼未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把勤工助学工作产业化,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勤工助学的空间,维持勤工助学的生命力。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给高校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创业服务,把勤工助学产业做大做强。

3.4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分管理模式,创造勤工助学宽松环境弹性制学分模式就是在规定范围内(在本专业必修学分之内),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修完总学分数,即可以取得学位,拿到毕业证。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自立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转校和转专业,允许休学期间在外地打工的贫困生可以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就近就读,允许出现半工半读、读而后工、工而后读的现象,减少学习费用支出,让学生自食其力完成学业,为高校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3.5 树立勤工助学优秀典型,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转变助学育人理念勤工助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经济“解困”,更多的是育人功能。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加强考核和监管,实行“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充分调动贫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开展勤工助学评比活动,树立优秀典型,进行奖励,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生的工作热情,激励贫困生积极进取、踏实工作、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总之,勤工助学是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和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必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引导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勤工助学心得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勤工助学 管理

一、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有利之处

(一)、能缓解图书馆的工作压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图书馆工作带来活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近年发展迅猛,读者人数攀升、馆藏数量不断、服务内容增多、服务时间延长……而工作人员人数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因此利用学生勤工助学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不足问题最方便也是最经济的措施,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协助工作人员完成还书上架、整理报纸、维持秩序、打扫卫生等工作,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馆员不必应付这些简单的劳动,可以有较多时间和精力从事高层次服务,如读者咨询、新书推介、期刊导航、阅读指导、读书活动等,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拓展了服务范围。

(二)、减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解决后顾之忧,提高综合素质。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图书馆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缓解了经济压力,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去;勤工助学学生在参与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也锻炼了工作能力,培养了责任心,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使其在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赚钱的艰辛,从而减少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并且锻炼了他们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对其更好地融人校园生活以及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部分贫困学生往往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节衣缩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长此以往会形成自卑和焦虑的心理。但这些学生在工作中勤劳踏实,不拈轻怕重,通过在图书馆的劳动获得自己的报酬,这样既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困难程度,也树立了他们与同学交往时的自信心,保证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勤工助学学生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在图书馆工作的学生,他们本身是读者,最了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可以把大学生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直接地反馈给图书馆,从而有利于改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促进读者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化。一方面,他们对图书馆的了解比较全面、深入,成为图书馆很好的义务宣传员,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图书馆的热爱。另一方面,作为图书馆的特殊“馆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图书的分类、排架以及文献资源的检索借阅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不但自己在借阅书刊时得心应手,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图书,这样不但提高了馆藏图书的利用率,无形中还强化了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一)、勤工助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由于家境贫穷,从未接触过现代化设备,操作能力差;勤工助学的工作还处在简单劳动阶段,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特长,没有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勤工助学之间及勤工助学和图书馆之间缺乏交流和协调;业务技能不够扎实,部分勤工助学上架、整架时错误率较高等,如果工作人员不及时检查监督、正确引导,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二)、学生时间受限、流动性大、难于管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时间易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如遇课程变动、期中和期末考试、外出实习等情况学生就不能按时到岗,这种随机性给部门管理带来不便,影响图书馆工作。

(三)、勤工助学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鉴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来管理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到位,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缺乏必要的绩效考核制度等,管理不够到位,存在迟到、早退、缺勤现象,有的学生工作不认真,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等,容易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导致一时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对图书馆勤工助学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随着学校的发展,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也越来越多,参与学生的人数日趋增加,为有效避免管理混乱,促使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健康发展,图书馆必须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图书馆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学生的正当权益受到保护,使图书馆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二、选派专人或建立专门机构对学生勤工助学工作进行管理,负责对学生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的全程管理, 引导他们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 实行优胜劣汰,帮助同学树立竞争意识。

第三、勤工助学岗位的招聘过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勤工助学的学生必须是学院建档的贫困生,由学生提出申请,然后院系审核,最后交由院团委和图书馆共同考核确定。

第四、为使招聘来的学生能尽快地适应图书馆的工作,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耐心的指导。岗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方面。在基本素质培训方面,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道德素质。

第五、建立激励措施,给予勤工助学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尽可能多的福利待遇。比如:在已给予待遇的基础上发放限时网卡,允许在多媒体阅览室规定时间内免费上网,充分调动图书馆能够提供的资源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嘉奖,或将借阅图书超期宽限时间延至2个月期限延长、优先借阅新书等,另外真诚的感谢、征求意见、信任、尊重、谈心等,都是奖励的措施,应适时地采用。对于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图书馆还应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并将他们每学期在图书馆的工作表现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系,以便所在系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1.导入PDCA循环对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进行管理《图节馆建设》2008第9期

勤工助学心得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勤工助学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5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科技文化和接受教育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图书馆的功能作用也因此而日益凸显。因此,大力提升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们提供广泛的高质量的服务,更显重要,更为迫切。我校图书馆工作力量一直不足,很早就响应国家号召,为贫困学生开展了勤工助学活动,大约每年公开聘用近100名勤工助学学生。这样做,虽然缓解了图书馆工作力量不足的局面,但是,多年以来因为不重视对这些学生的管理,致使勤工助学水平始终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加强助学管理,提高勤工助学整体水平呢?本文对此拟作一些探索和实践。

1 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总体思路

我校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到22岁之间,多是大三以下的学生,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都不多。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显著特点是塑性大、求知欲强、心里不成熟、个性不健康。但是,这些学生又是图书馆工作力量得以充实的后备军。因此,对他们开展怎样的教育、实施怎样的管理,则是提高这支队伍战斗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图书馆对各部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汇总后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总体思路。

第一,把加强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图书馆工作队伍的整体中进行规划和建设,突出这些特殊员工在教育管理上的针对性。

第二,利用勤工助学这条渠道,有力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突出人文精神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第三,健全机制,落实政策,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维护这些特殊员工的合法权益,突出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和合法权益的保障。

2 加强勤工助学上岗培训,突出针对性

刚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对图书馆所设助学岗位是陌生的,更不清楚需要什么服务理念、干什么工作、有什么要求等,因此,在他们上岗之前,首先应该经过上岗培训,其目的是打好基础、尽快进入岗位角色、顺利开展工作。为了保证他们既能做好工作又能锻炼自己,图书馆狠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制度建设,实行上岗证准入制度,使上岗培训迈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利用图书馆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提升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狠抓培训内容建设,突出针对性,保证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用有所悟、悟有所得。

上岗培训主要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 热爱劳动,热爱岗位,突出热情的培养

完全服务于读者,完全服务于教学科研,是图书馆运转的核心,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因此,上岗培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以热爱劳动、热爱岗位、投入热情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第一,热爱劳动,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以树立劳动观念为第一要素,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欣慰和自豪,体验充满智慧的创造所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二,热爱岗位,是岗位意识的浓缩,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因此,以树立岗位意识为第二要素,培养他们热爱岗位的精神,让他们在岗位中自我觉醒、自我判断,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价值取向规范工作行为。

第三,热情和激情,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必要条件。为读者提供服务,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不投入十分的感情,那么整个工作就显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缺少极度的文化渲染。因此,要教育他们干工作不仅需要满腔热情、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更需要浓烈的激情、豪迈奔放、激越飞扬。

2.2 丰富文化底蕴,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集、传承和创新知识的作用,相当于“加工厂”;二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作用,相当于“渡船人”;三是各种文献信息共享的枢纽作用,相当于“桥梁工程”[1]。由此可见,图书馆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是学校文化的枢纽中心。因此,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也更应该是“文化人”。所以,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来说,需要强调文化底蕴的丰富,更要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个人内涵,是每一个人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丰富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则是生命智慧的引领者。因此,要教育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形成文化积淀,才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因此,在人文素养方面,要重点掌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规范人文行为。具备了这些,自然也就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自然也就有了较好的亲和力。除此而外,再用心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这样,他们上岗后就可以尽快为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增强法制意识也他们工作生活的需要,遵守规定,做好工作,更是他们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2.3 转变角色,熟悉岗位工作,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知要转变多少次角色、更换多少个岗位,而且每变换一次又得面临新的考验。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使角色由学生身份转变为特殊员工。为了适应新角色,当然需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因此,在上岗培训中,要重点介绍工作环境、工作关系、图书文献资料分布情况(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等,同时还要特别丰富他们的图书管理知识,提升他们检索、查询、分析辨别等图书管理技能,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熟悉岗位工作,掌握基本技能,最终使他们能胜任工作。

3 狠抓勤工助学学生思想工作,突出特殊性

我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二是来源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三是来源于寄养家庭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所处的具体背景,使他们往往具有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或是性格孤僻、难以交流,或是傲慢无比、目中无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注意言行,稍有不慎,则会对他们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伤害。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必须学会与他们面对面的相处,就像尊重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还需懂得怎么做人的思想工作。采取两种办法。

第一,学生因角色转换而由原来学生身份转变为特殊员工,因而他们成了工作队伍中的一员。由于新员工的加入,采取分类编组、以老带新、专人指导,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这样以来,新老员工一起工作,一起探讨问题,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和纪律的约束。在此过程中,新员工自觉地发挥了主人翁精神,自觉地担当起了使命和责任,增强了他们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和完成任务之后的自豪感、成就感,从而在无形中也就培养了他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学会了如何与这些特殊员工沟通交流,如何打成一片。在相处的过程中,身怀爱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一视同仁,在工作中的精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关怀,在思想上的面对面引导,在人格上的相互尊重,使他们受到了这种作风和精神的极大感染,而且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和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特殊员工能不身心愉快,能不干劲冲天吗?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殊员工又怎能不受到熏染激励,又怎能不励志上进、发奋图强呢?

通过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通过图书馆文化的浸润和熏染,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逐渐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拓宽了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

比如,曾经有一位性格孤僻的学生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当工作人员了解后,经常以朋友、同事的身份去鼓励他、关心他、爱护他,主动帮助他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性格变得开朗了,谈吐风趣;有主有见了,充满着自信;埋头苦干,踏实工作,表现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

4 合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突出专业性

我校以工科为主、学科专业涵盖理工管经文法教艺8个学科门类50余个专业,因此,图书馆按工作领域和专业领域两条主线考虑,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给急需的学生。

第一,仔细研究工作领域及其相应的工作任务,按工作领域分类设置助学岗位,理清以简单劳务为主的岗位,适当增设以智力技能为主的岗位,目的是要开发他们的生命智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几年来,从这里锻炼成长并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特殊员工。

第二,仔细统计分析专业类型、专业性质,分解出相应的任务,按专业领域提供专业助学岗位,目的是要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和专业素养,延伸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力和专业能力。几年来,从这里锻炼成长并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特殊员工。

5 建立健全勤工助学保障机制,重点在落实

勤工助学保障机制建设,涉及多部门参与和多政策融合。近年来,经全校各单位尤其图书馆的努力,勤工助学保障机制得以逐步健全,勤工助学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和充分落实,极大地促进勤工助学活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一,图书馆深刻认识勤工助学对推动工作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意义,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图书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和专业对口的学生勤工助学,充分体现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第二,为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图书馆建立了内部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该机构以国家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平台,健全措施制度,保证经费到位、管理到位,保证公正公平、人人平等。几年来,在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方面,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充分保障。

第三,用心做好学生勤工助学业绩管理,不仅要对学生的工作业绩实施公正考核,而且要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比如,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干得特别好的学生,有贡献的学生,图书馆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书面通报其所在院系。在勤工助学协议履行期满时,图书馆还要将考核结果和评价结果书面送达所在院系,留存档案。

总之,深入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是图书馆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我校图书馆近些年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中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思路,狠抓上岗培训、思想工作、岗位设置、助学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落实,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从学生个人讲,工作生活舒心愉快、学习上进、自立自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综合素质;从整体上看,很好地提升了勤工助学整体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