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十篇

时间:2023-05-17 11:31:41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1

×镇20__—20__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预防、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创造更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蓟县20__—20__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规划》,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我镇20__—20__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进一步有效整和我镇防控资源,不断加大人、财、物投入,形成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具体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以派出所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村与企业的防范工作为基础,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警防网、人防网紧密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使我镇的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经过三年的努力,我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求达到以下目标:1、刑事犯罪受到及时有力的打击,基本杜绝重大恶性案件,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2、突出的治安问题得到整治,治安问题较多村和企业的面貌明显改观,治安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制。3、教育、挽救、改造罪犯,劳教人员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成效,重点群体管理措施到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保持较低水平,形势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下降。4、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突发性治安案件处置得当,正常的生产、生活、教学秩序得到有效保障。5、社会治安防控力量和措施得到有效整合,机制完善、制度健全、人财物保障有力,我镇整体防范水平显著提高。6、公民遵纪守法,自觉性和防范意识,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动作斗争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二、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一)、健全覆盖我镇各村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强警防网、群防网建设,派出所要最大限度的将警力投入到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线,以派出所巡警为中心,以村巡逻队为基础,把加强对重点地区社会面的巡控作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巡逻力量,提高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同时争取警民结合,重点堵卡和游动巡逻相结合,机动车、自行车、步行巡控相结合等方式,形成点线面全天候防范控制网络。1、强化巡逻布控。全镇全天单位时段巡逻警力2名,夜间巡逻警力3名,辅警巡逻力量15名。白天重点为各村主要街道及集贸市场,夜间巡逻重点为易发案部位,治安状况复杂区域。2、加强治安防控预案建设。根据我镇村庄布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安防控行动预案,保障在打击犯罪,处理突发案件时有章可循,提高防范综合能力。遇到重大节日、突发案件时,根据不同地域,必须保证足够的警力和联防队员在最短时间内,按照责任划分到岗到位,并迅速投入查控处置工作。(二)、健全以村为单位的基层治安防控网络今后一段时期,我镇的治安防控重点仍然在各个行政村,根据各村特点,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多种防控模式,并按照城内社区标准建设治安防控体系,结合我镇实际进行联勤防空。1、合理布局,加强村巡逻队伍建设。根据村与村之间规模,经济实力不同的状况,由复员军人、村干部、党团员、治安积极分子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并由镇综治办协调派出所具体组织、指导、搞好各村的巡逻防控。派出所抽调2名组织能力强的民警成立巡逻指导组,负责对我镇巡逻队的日常管理,培训和开展巡逻工作。同时各行政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加强对本村治安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落实群防群治组织,搞好本村的治安防控,我镇力争在20__年达到市级安全示范村、宽裕型明星小康村。建立专职巡逻队,县级安全村、明星小康村60建立专职巡逻队,20__年全部健全。经济条件相对较弱的村争取村干部兼职巡控,户院联勤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必要的防空力量。2、大力推动“户院联勤”治安防控建设,把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在充分发挥派出所、巡逻队等治安防控作用的同时,将各村的每家每户划分成若干个组,实现户与组联系、组与村联系、村与镇派出所联系的户院联勤的治安防控体系。同时加强对村民治安防控意识教育,调动农民参与治安防控工作的积极性。每户与村签订治安责任状,增强每家每户的治安责任意识,使人人成为治安员,形成全员抓治安,户户搞防控的浓厚氛围。3、坚持“三级模式、五字工程”,深入开展创安活动。进一步抓好创建市级安全示范村、治安模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交通安全示范村河县级安全村活动。巩固一级村,加快二级村、三级村向一级村转化,到20__年全镇安全村达到95以上,用三年时间使我镇村村都有一支不瘫不散、稳定可靠的治安防控队伍。(三)健全企事业单位及重点要害部位,管理防范控制网络。进一步贯彻落实“属地管理”和“谁 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强对我镇企事业单位,重点要害部位防控网络建设的指导推动,确保达到预期效果。1、加强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工作。派出所、镇综治办要加强对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工作的指导工作,检查和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以法定代表人,治安责任制为核心的内部安全责任制,“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推动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并与派出所配合,搞好周边的治安秩序整治,建立长效监控机制。20__年,我镇企事业单位逐步将门卫值班建设成警卫室,由保安员代替临时雇佣人员,配备必要的设施,安装统一的灯箱,面向社会接受群众监督。2、加强全镇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派出所、综治办、文化、工商等部门要对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严整治无照经营,违规经营场所,坚决查禁“黄、毒、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四)、健全重点群众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网络今后一段时期,我镇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群体仍然是有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流动人口、近期回归社会的刑事解教人员,要贯彻市、县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搞好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有关意见,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1、认真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进一步落实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广泛开辟青少年活动场所和阵地,保障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特别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率,全面实施对轻微犯罪青少年的“挽救工程”,严格预防违法犯罪,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中小学生流失率得到有效控制。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引导外来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按照“谁用工、谁管理”的原则,加强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同时结合“千百万”流动人口送温暖活动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监督和服务。3、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坚持组织协调一体化就业安置市场化,帮助教育市场化的思路,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准管好,预防减少重新犯罪,刑满释放不满5年的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一下。(五)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与派出所密切配合,狠抓各项措施落实,防止发生,确保万无一失。1、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及其他危险品的治安管理,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按照行业标准严格把关,强化各项防范措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2、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依法调节、行政调解在维护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重点围绕农村干群关系,涉法、涉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开展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廉政、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教育。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护群众利益,避免和减少矛盾的发生,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及各种,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矛盾激化,防止引发重大治安问题。3、完善各种工作预案。三、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一)建立各单位责任机制各级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镇综治办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当好镇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派出所作为治安防控工作的主力军,要切实把思想观念、工作重点、警力配置、经费投入、考核奖惩制度落实到预防为主上来,积极推进警防网、民防网、技防网建设,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司法部门大力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人民调解犯罪社区校正和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各村把加强村防控组织建设,维护本村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村级群防群治的组织建设,加强社区防控。其它各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区防控体系建设,树立全局观念,及时沟通信息,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合力,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夯实打牢。(二)建立执法监测机制镇综治办和派出所要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和治安防控工作的分析,监测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违法犯罪信息准确分析,迅速评判,及时传递,掌握违法犯罪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打、防、控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支撑。对重大治安情况要及时上报,对突发的治安问题以适当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镇党委、政府定期听取社会治安工作汇报,全面掌握社会治安动态,并通过开展“公众安全感”调查的形式,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意见,适时做出决策部署。(三)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年终考核,对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工作突出的村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推诿、不认真履行职责,影响工作,发生治安问题的村和单位坚决实施领导责任查究,坚决行使社会治安治理一票否决权。蓟县下仓镇综治委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2

论文关键词 廉政风险防控 结合机制 基层检察院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基层检察机关,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现有工作机制如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有效对接,在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促进检察工作各项管理机制的协同发展。本文结合基层检察院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作一初略探讨。

一、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内涵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点,是指公共权力运行流程中可能出现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廉政风险的具体环节或岗位。廉政风险点及其相对应的廉政风险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权力运行的变化或岗位职能职权的调整,而相应发生变化。Www.133229.COM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权力运行各个方面和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实施有效防控,实现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行政业务与廉政工作、思想防范与制度约束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的发生。

所谓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是指基层检察机关在运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过程中,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现有工作机制如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有效对接,在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促进检察工作各项管理机制协同发展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作方式。

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理论基础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对检察人员实行廉政风险管理,提高其拒腐防变能力,是当前各级基层检察院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才能有力地促进检察干警廉洁执法、高效履职,从而使检察机关各项职能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科学合理、系统配套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整体效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发文中提出: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规划》涉及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级检察机关应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既要立足当前,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又要着眼长远,科学筹划安排,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实施。

由此可见,《实施纲要》、《工作规划》中所描述的惩防腐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思想,惩防腐败体系的生存与发展与其外部机制息息相关。因此,基层检察院贯彻执行《实施纲要》、《工作规划》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基层检察机关的现有工作机制相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实施。

(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现实基础

基层检察院建设是检察机关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事关整个检察事业的发展全局。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及《基层人民检察院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我省也专门下发了《湖南省基层检察院建设考核办法及量化评分细则》,对基层检察院建设进行督导和规范。应当说,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是非常支持的,特别是近几年来,上级院一直将基层检察院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指导力度,使基层检察院干警的执法能力、执法形象、执法公信力、科技装备等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员短缺、案多人少,仍是制约基层检察院发展的突出问题。  作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在整个国家权力机构中,担当着反腐倡廉的重要司法职能。如何规范检察机关自身的执法行为,确保检察人员自身的廉洁性,作为检察机关承担内部监督职能的纪检监察部门也“从幕后走到台前”,肩负起做好检察人员廉政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除了开展日常的纪检监察外,如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需要制度与方法的创新。

然而,人员短缺、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依然制约着基层检察院的各项工作,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也不例外。据统计,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专职人员一般为1-2人,却要承担日益繁重的内部监督职责,而且这种状况还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要缓解当前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必须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方能履行好自己的内部监督职能。实际上,为缓解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将尽可能多的人员安排到业务部门办案,有些基层检察院不得不将纪检监察、检务督察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合署办公或多个部门人员交叉任职。这就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基层检察院的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现有工作机制相结合,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表现形式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基层检察院的现有工作机制如规范化管理机制、检务督察机制、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存在诸多共性,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才有了现实可能性。下面,笔者就廉政风险防控结合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作一简要论述。

(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规范化管理机制相结合

规范化管理机制,是指检察机关为了确保检察人员的管理、检察办案工作的开展、检察机关的运作均按照既定的程序、规则、制度进行,而建立的一套现代的、科学的、符合法律监督职能要求、检察执法特点和检察队伍构成的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规范化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一是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干警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突出防控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二是规范同步录音录像,专人负责管理录音录像和其他各种资料。三是层层签订办案安全责任书,强化办案工作区各种安全措施,加强对办案过程的安全检查。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检务督察机制相结合

检务督察机制,是指检察机关的检务督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和规定对督察对象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章守纪、检风检容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的一项重要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检务督察机制相结合:一是加强对重点部门办案纪律、重点办案环节、办案安全等方面进行督察,发现风险点及时加以督促改进。二是加强对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督察。三是是加强对外出执行公务人员检容检纪以及对警车涉足酒店、娱乐场所的督察。

(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相结合

执法档案管理机制,是指检察机关为了保证检察人员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而将检察人员办案的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执行法律、遵守纪律、接受奖惩等情况全部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加以动态管理的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执法档案管理机制相结合,一是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考核情况记入检察人员的执法档案,通过对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全程监控,促进检察人员依法办案、廉洁办案。二是在执法档案的管理上,采取“一案一登记”、“一案一测评”的方式,对个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三是依据个人执法档案实行错案追究制,对检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情况,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办案人员及相关领导责任。

(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

绩效考核机制,是指检察机关针对每个检察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他们执法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检察机关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一是通过采取科室自查与分管领导检查、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对廉政风险防控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范围。二是纪检监察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责成整改。三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行质量考核,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修正风险点,促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不断完善。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3

《意见》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技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等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以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要求加强社会治安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要求健全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实战指挥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区域协作机制,增强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合力。意见还提出,加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深度应用,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技水平。

分析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发文,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其中的亮点。视频监控产品、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产品及解决方案将为防控体系建设的全面部署,提供有效途径。然而,如何加强巡逻减少死角,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实况,如何实时分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更高效遏制犯罪,如何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供最优化和易用的方案,是涉足智能安防行业研究专家及企业一直努力创新的课题。

为有效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近年来,移动可视化应急指挥产品和方案在公安、政府应急等行业的社会治安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国家质检系统“12365单兵可视化移动执法系统”通过“可视化”、“移动”特质的远程可视化移动执法,快速、规范、高效实现执法目的;“天安门广场移动执法系统”能对布防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全方位监控,实时互动指挥、协调工作,提高了天安门广场执勤工作与管理的效率,缩短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时间;“山东煤监局安全远程监察平台”为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管理、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煤矿安全警示教育,煤矿安全可视化展现,很好解决现有的监管监察业务的现存问题,全面提升监管监察工作的水平,等等。这些基于“移动可视化应急指挥”核心技术和产品以及方案的完整系统,为各行各业的社会治安防控保驾护航,在全国各大行业应用提供了优秀典范。移动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的成功应用,已成为智能安防系统部署的有效补充,为处突事件处理、社会治安防控、减少治安治理死角保驾护航。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疾控中心;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

档案是来自于生活和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它具有凭证价值,是人类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2002年,它是由原四川省防疫站、四川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四川省结核病防治所、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等单位共同组成,中心档案由这4个单位的档案组成。随着中心业务的发展,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对这些来自于人类生产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高效的管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要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大前提是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1]。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疾控中心的发展,加大对中心档案室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为中心档案室增加了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消磁柜、除湿机、防火防盗等现代化设备。结合实际工作,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档案室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1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疾控中心档案是疾控中心工作的见证,它真实记录了中心的业务工作,为查找档案原始信息提供完整依据。疾控中心的工作每年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传统的档案整理、加工、借阅等方式已不能满足大量档案利用需求。计算机的出现为档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减少了档案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传统档案对大量存储空间的需求、有效减轻了对纸质档案资料的破坏。

2信息化建设的依据

档案信息化建设遵循“资源为先,标准规范,整体推进,确保安全”的原则,中心成立后按照国家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首要目标,同时制定了《档案规范化管理手册》。

2.1资源为先

疾控中心每年在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档案是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没有这些档案资料信息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中心领导非常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设有档案管理委员会,由中心领导和各处所负责人组成,在各处所设兼职档案员作为各处所与中心档案室的联络员,在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档案管理网络。每年3月兼职档案员就将上一年中心产生的档案资料完整收集后交给档案室并作移交手续。中心档案室主要有四类档案:文书档案、检验报告、财务档案和设备档案。其中检验报告具有疾控中心的特色,是中心档案室收藏的特色档案资料。中心成立后,所有的档案信息均录入计算机系统,实现计算机管理。

2.2建立电子档案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多硬件和软件的支持[2]。中心档案室根据实际需要,在经过中心业务专家和档案工作人员多次论证后采用了“易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我们利用该软件对中心的档案进行管理,该软件具备档案“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业务功能,还具备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及其数据安全维护功能目。档案室现已录入档案目录34万余条,通过该软件平台开展归档立卷、检索利用、借阅管理等工作,档案使用者可以快速查阅所需档案。

2.3建立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

由于档案的特殊性,部分档案还属于机密文件,档案资料上网后的管理是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3],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有别于传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使档案收集、整理、销毁等工作制度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销毁档案必须由主管领导审批,加强档案规范化和保密管理。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使数字档案具备传统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凭证性和长期可读性。

2.4信息安全

加强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中心档案室有专门供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加工档案的工作室,该工作室凡是与档案工作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易用档案管理软件也有加密系统,为了档案资料的安全,我们对档案利用者进行了权限设置。为防治电脑病毒,档案室坚持对电子文件备份,选用杀毒软件维护网络安全。档案工作人员还经常了解电脑病毒的发展状况及防治病毒软件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配套建设数字档案室保障体系,确保档案室档案系统安全和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灾难恢复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其他载体档案的管理

疾控中心档案室还有少部分磁性载体档案,这是一种新型档案,对它的保管有别于纸质档案,我们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对收藏磁性载体档案进行保护。保持磁带机、软盘驱动器的清洁,对磁带定期倒带等。

4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学习新技术,改变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以实际工作出发,同时借鉴别的先进的省级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经验,结合单位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疾控中心应该积极支持档案室的工作,定期将档案人员派到专业档案机构学习,加强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促进档案人员的思想转变,大力宣传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5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中的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加强了档案室数据化的建设和管理,中心档案室在200年达到档案规范化管理一级标准,是四川省卫生系统第一家达到一级标准的单位。信息化建设是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4][5]。最主要的问题是档案人员少,因此,目前只能做到录入档案目录,现阶段还不可能将纸质档案内容全部转换为电子文档,这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目前还不能在中心局域网内实现对全部档案资料的全文浏览。疾控中心的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努力提高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疾病预防提供有力信息保障和支持。建议全国疾控中心档案室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规范电子档案,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作者:骆念 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冯雯棋.谈如何实现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2(3):121.

[2]胡国忠,汪建文,李琼燕,张博.疾病预防控制电子档案建立与管理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6):824-826.

[3]曾瑞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1(7):151-152.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财务公司 案件防控 措施

一、财务公司构建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案件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流动性风险隐患等因素导致案件风险有抬头趋势。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的金融机构,是集团案防管理的重要关口。规范经营、建立健全案件防控体系,是财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集团公司整体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财务公司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财务公司案防管理体系具有全覆盖、全流程的特点。财务公司案防管理中所称的案件,指公司员工独立实施或参与的,或公司外部人员实施的,侵犯财务公司或客户资金或其他财产权益的,涉嫌触犯法律,按规定应当移送相关机构的案件。

三、财务公司构建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案件防控的组织体系

财务公司应建立与风险管理、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案防组织体系,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

成立案防工作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作为案件风险防范第一责任人担任小组组长、高级管理层(总经理任副组长)作为小组成员。案防工作领导小组为公司案防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案防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管理。

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经营层,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案防工作。

风险总监作为经营层成员,同时也是案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定期审查、检查和监督执行案防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公司案防工作总体状况;建立与各业务条线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权责明确、报告路线清晰、运行有序的案防工作机制;向案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工作。

风险管理部是落实案防工作领导小组决策的日常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定期组织案防工作相关培训。

(二)构建案件防控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在梳理公司各项流程,明确流程内容、控制目标、主要风险、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关联的管理标准及文件、责任部门等基础上,形成了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控制矩阵,贯穿于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财务公司在建立内控体系后,根据业务发展、监管政策调整、风险管理提升需要等,应每年对内控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修订和更新,保证内控体系的适用性,确保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全覆盖。

这种建立在对风险充分识别基础上的内控体系,通过其有效运行,大大降低了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制度框架设计层面给案防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构建案件防控的风险管理体系

1、准确的风险识别

财务公司在制订风险识别与评估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案防管理的需要,无论公司层面风险识别或部门层面风险识别均需加入案防管理因素。风险识别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诱因、风险性质、后果、风险识别的方法及效果。

2、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

财务公司应建立系列措施,防范案件事故发生。例如:以“总量控制、分类管理”为基本原则,缓释平台贷款风险;防范产能过剩风险,重点关注授信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周期,适时调整授信规模;紧盯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合理控制流动性比例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谨防信息科技风险,加强科技外包的控制活动检查和风险评估;按照设定的风险指标监测频率持续跟踪风险指标数据,每月在全员范围公示。

3、定期的风险排查

案件风险排查包括全面排查、专项排查和日常排查。财务公司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状况和案防形势以及监管要求,以季度为频率,组织开展以信贷、票据、跨业合作和员工异常行为等为重点的案件风险专项排查工作,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持续跟踪整改进度。

(四)构建案件防控的信息共享体系

1、非现场监管中的案防信息统计

根据案防内外部形势变化,以及监管要求,财务公司需适时修改、调整案防统计制度,完善、细化相关统计指标,完善案防非现场监管(1104系统)信息统计分析和通报工作,及时在规定范围内共享。

2、案情分析与通报

财务公司应建立和完善案件风险信息台账,及时在系统中登记案件风险信息、汇总和统计信息。定期分析金融行业相关案发形势,深入剖析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例,研究作案手段,查找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总结案发特点,研究趋势,提高案件风险识别、监测、分析能力,定期开展案情通报、进行风险提示,防止同类案件多次发生。

3、建设风险信息交流平台

财务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强建设监管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收集、登记各类风险信息,掌握风险动态,为防范案件发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五)构建案件防控的问责机制

财务公司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发挥违规惩戒的警示作用,防控案件的发生,并将问责机制纳入制度体系予以规范。问责机制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企业内部规定或岗位职责等规定为责任认定的基本标准。

细化风险责任,明确各类责任的认定依据。做到责权明确,处理的尺度应当与责任人的行为性质和其应承担的职责相适应;处理与教育相结合;有可能与造成财务公司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相关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成员等回避机制。

(六)构建案件防控的培训、考核机制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dd0128”为你整理了这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为全面了解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建言献策,力促健全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8月18日、8月24日,县政协副主席祝国安、柯明贤分别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先后深入到长角坝镇集中隔离观察点、长角坝镇卫生院、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县红十字会、袁家庄街道办袁家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三教殿村卫生室、西岔河镇卫生院、大河坝镇等点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协商等形式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格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自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结构都得到一次普遍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个,其中:县疾控中心、县医院、监督执法大队和妇计中心各1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42个,个体诊所10个。全县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85张(县医院110张、乡镇卫生院75张);县医院现有编制84人,实际在岗167人,卫生院编制110人,实际在岗91人,其他卫生机构编制65人,实际在岗74人;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285人,其中执业医师47人,执业助理医师62人,注册护士95人,药师(士)20人,技师(士)19人。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均达到标准要求,乡村卫生机柜和人员“空白点”全部消除,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补充、民营医疗机构参与的医疗救治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尤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医务人员逆行冲锋,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形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于2010年,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能职责调整,出现了原预案中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处置措施不具体,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我县卫健部门和疾控中心均没有设置独立的卫生应急科室,相关工作职能由其他科室承担,很难高质量完成卫生应急和应急医学救援日常工作,特别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科室和人员配置均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三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面临消杀、防护等防疫物资储备匮乏,无法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四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当前需要,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职能部门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协同不够,综合应对措施联动性不强。镇、村卫生机构的电脑等设备陈旧,村级监测报告网络不健全。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一是人员编制普遍配备不足。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小,特别是拔尖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多个岗位存在一岗多职现象,科室和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比如佛坪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夫只有2人,且要24小时值班值守;疾控中心的四个化验室仅有2名工作人员,目前1人休病假,1人待产;二是镇、村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诊疗水平不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较弱,特别对传染病患者的随访检测、现场处置能力难以胜任;同时,疾控队伍人员总量不足,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症状甄别、隔离、健康教育要靠镇村干部兼职,防控效果无疑会受到影响;三是卫生系统内部考核奖励机制不科学,缺乏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演练频次少,针对性不强,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传染病检验检测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一是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二是在传染病收集与报告、疫情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工作中,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大多是2005年以前建成和配置的,陈旧老化、性能不稳定、检验检测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三是县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均为2003年非典时改建和修建而成,床位8张,对照《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区)建设指南》,室内布局基本符合要求,但不满足传染病区与医院其他医疗用房的间距不少于20米的基本要求,30万人口以下的县区床位数不低于20张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我县截至目前,没有专门的传染病防治机构。

(四)社会公众预防意识较差。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经常,重医轻防观念从根本上未得到转变,危机意识不强。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能自觉的配合防控工作,一些群众的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按照提出的“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十二字方针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结合县域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汇聚合力,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政府主导地位。一是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科学谋划,高位制定“十四五”规划,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纳入区域和行业“十四五”建设中,将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财政投入、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做到总体布局、科学发展;二是总结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经验,严格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三是充分发挥卫健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完善重大疾病联系会议制度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管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医防协同、医防协作机制,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蔓延之前;四是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启动智慧疾控现代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形成智慧疾控、资源共享、医防结合、多元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社区中心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无缝对接;配备配齐基层医疗机构电脑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县卫生系统传染病信息直报网络,全面提升信息化综合利用和服务能力。

(二)锻造队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抢抓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疾病防控工作经费;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专业很强的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者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建议将专业人才的引进纳入政府的人才工程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补足补齐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缺口,落实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同时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与人员结构,一方面严控人员进入关,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的进入,一方面加快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应人员的医学专业能力和医防结合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改善一线工作人待遇,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四是常态化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掌握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和防护措施,提升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的必要设施,加快我县公共卫生疾控体系建设步伐;二是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对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加强实验室设备配置,改善仪器装备条件,力争疾病预防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达标率达到100%,持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三是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救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运行机制,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四)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大健康教育理念和疾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学校与企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的“六进”活动,构建全民健康教育体系,让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关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职能。近期,我们组织专班围绕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家,其中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民营医院4家。高级职称医师有120人,中级职称医师有106人;高级职称护士有38人,中级职称护士有203人,公卫医师有112人,全县共计有2447张床位。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孝昌县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无到有,构建了以疾控中心为重点,县人民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依托的县、乡(镇)、村三级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二、具体做法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我县成立了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公共卫生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建立并完善了《孝昌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方案》,以“一案三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卫生应急工作实现了组织管理和指挥体系从无到有、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并重、协调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的重大转变。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置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对内负责综合协调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等工作,对外负责与宣传部、气象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应急处理方式,初步建立起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紧急状态相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二)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队伍建设。秉承统一指挥、纪律严明、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平战结合、布局合理的基本原则,我县成立了一支主要由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分别为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四类卫生应急队伍,第一梯队由现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员组成常备队伍,其它由曾从事过相关专业的业务人员组成预备队。

(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水平。非典以后,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县在应对暴雨洪涝灾害、手足口病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禽流感疫情、伤寒疫情、水质污染事件等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县卫生应急工作反应迅速、有效的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作为孝感市第一县市获得“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先进县”称号。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县新冠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全民参与联防联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卫生应急工作保障水平低。一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健全。因经费不足,无常态化财政保障机制,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我县疾控中心近十年仅自购1台离子色谱仪大型仪器,有些仪器因精度不合标准,已处于停用状态。二是业务用房面积小,布局结构不合理,造成医院与办公区域混合办公。我县没有一个规范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应在医疗机构内独立区域与普通门诊相隔离的“三室两通道”标准,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各医疗卫生机构资产负债率较高,运行困难。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处于负债运行,特别是近半年因疫情原因,业务收入基本为零,但医护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硬性支出不断增加,导致入不敷出,均出现不同程度财务困难。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一是应急管理体系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影响卫生应急管理效能。如我县疾病控制中心因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限制,近年来学科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应急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存在一岗多职现象。如卫店镇卫生院王平医生,一人身兼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村医管理、应急管理、预防接种门诊数职,工作强度大,无法专心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应急人员缺乏专业学习培训,救治处置能力不足。卫生应急队伍缺乏完善的应急处置技术培训和演练基地,不能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应急队伍实战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影响救治处置效果。

(三)监测报告网络系统不健全,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的信息资料库,各方面工作经验不足,监测报告网络系统领域建设处于空缺状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与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有效协同不够,区域内各领域信息不能互联互通,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发现、报告和早期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能力薄弱,极大影响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影响救治效果。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抓住国家当前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倾斜的政策机遇,策划一批应急与谋远的卫生项目,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救治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硬件设施和设备配置落后的状况,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适度超前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和不断加强。补齐此次疫情所暴露出的短板,调整医疗资源投入结构,加强社区、农村等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控能力建设,加大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完善规范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预案动态更新修订机制,认真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对已有预案进行梳理、修改和完善,做到专项预案体现专业应对、部门预案体现部门职能、单位预案体现具体处置、重大活动预案体现预防措施,逐步形成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若干卫生应急专项预案、分事件类别的部门单项预案,处置流程、工作规范所组成的卫生应急预案和规范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监测报告网络系统,建立综合应急平台。加快建设以县、乡应急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为主干,县直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为枝干,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为支点的全县应急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公共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社会突发事件管理、社会安全生产管理等整合为一个综合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充分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指挥协调、综合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职能。

(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医卫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加强应急救治队伍专门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训练有素能打胜仗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必要的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充实壮大专家团队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的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五)创新方式方法,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讲究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也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要推动将健康元素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崇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推动公共卫生发展,坚决预防和严格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关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3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2020年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8月份以来,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赴县市区及部分疾控医疗机构、重点企业实地调研,开展网络议政,召开市直单位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赴外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加快。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等项目相继启动,投资达18.45亿元。各县市区实施重点医院改扩建、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16个,总投资12.325亿元。

(二)防控救治能力不断增强。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初步建成。完成6个县级综合医院感染科建设,建成乡镇中心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35个。市县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16个,县市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

(三)应急处置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市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4个;联合组建区域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3支。按照“四集中”原则,强化“四早措施”,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和常态化防控,取得确诊病例全省最低(6例),每万人口感染率全省最低(0.02)的显著成效。

(四)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急救指挥平台建设,形成了以市急救中心为枢纽,县市区急救分站为纽带,乡镇急救点为支点,基本覆盖全市城乡的急救体系。参与构建“长三角院前急救联盟”等跨地区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公共卫生应急跨省演练,提升了我市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水平。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诸多短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均为临时设立,没有常态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构,部门应急职能不清晰,沟通协作不够高效。卫健系统应急管理与指挥体系不完善,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缺乏,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不顺畅,存在“防控-治疗”分离问题。应急预案缺乏动态调整、考核评估机制,推演验证不充分,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不相适应。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市本级无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县综合医院都未规划建设传染病病区和发热门诊,多为临时改造和搭建,基层卫生院(室)重大疫情基层首诊、预检分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进展不快,利用市体育馆改造升级平战结合设施未启动。市本级财政专项经费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缺人缺设备缺技术,市县疾控中心检测、现场处置等专业设施普遍缺乏,检验检测能力不足。

(三)专业人才不够充足。全市疾控机构省定编制434个,实有编制423个,整体空编率15.6%;乡镇卫生院空编362名;村医1167名,50岁以上占46.3%。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突出,特别是基层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全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紧缺,现有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仅占2.5%和1.3%。

(四)物资保障不够有力。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职能部门没有明确,尚未建立物资储备库。物资保障生产流通网络和物资采购储备、调用更新、收储补偿机制不健全,大数据平台没有建成,分级使用、分类管理规范标准缺乏。目前,我市公共卫生机构工作经费主要以中央转移支付和省财政经费为主,疾控中心物资储备不足且更新不及时,医疗机构常规储备仅能维持日常所需,难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对策建议

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特别面对秋冬季第二轮疫情扩散风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建设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高效的应急预警决策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加强领导,健全应急协调机制

研究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成立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统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落实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协议,深化长三角公共卫生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参与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互通疫情协查、联合培训演练、防控物资调配机制。

依托“数字宣城”综合平台,整合现有信息业务资源和管理系统资源,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健全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功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疾病预警监测信息系统,配套重大传染病流调、疫苗可追溯、应急医疗物资管理和调配等子系统,构建智慧应急新模式。

(二)科学设计,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抓紧修订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技术指南,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编制相应应急预案。汲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对已有预案进行梳理、修改和完善,优化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保障、舆论引导等环节,调整充实相关内容。

设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日”,建立预案动态更新和演练制度,每年组织跨区域实战演练或桌面推演,在实践中推动不同层次类型、不同部门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参与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编制、实战演练及效果评估、疫情信息摸排等工作。

(三)多措并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摸排我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现状,等高对标沪苏浙,针对性制定任务清单和建设计划。启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过渡期内保留同翔医院作为应急医院,新建市立中医医院,推进市体育馆平战两用改造升级,配足负压病房和救护车,力争在“十四五”时期补齐短板弱项。加快市县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改(新)建,确保年底前完成。加强乡镇医疗救助点建设,提升农村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急救机构辅助岗位投入。加快推进市级及县市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配备、更新实验室设施设备,提升新冠病毒核酸以及其它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

优化市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专业人才引进流程,盘活用足现有编制资源。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和基层卫生院(室)绩效考核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重视加强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人才。组建公共卫生应急专家智库,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疾病防控基本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大型设备购置、应急医疗物资更新等专项支持力度。

(四)平战结合,强化应急物资保障

设立市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各县市区设立分中心,依托各类综合医院建立储备点,明确主管部门及职能,健全“市-县-机构”三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目录、标准、品类,科学评估存储规模和布局,出台相应采购标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实现科学调配和高效管理。

创新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模式,实行实物储备与协议实物化储备、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原材料储备与生产设备储备、本地供给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建立储备、生产及流通网络。完善补偿机制,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在我市布点,建立应急医疗物资供应保障基地。

(五)基层导向,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智能校园;PDCA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58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推M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客观要求,是高校规范权力运行、完善治理结构的现实需要,是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切实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化解腐败风险的可靠途径。

1 高校廉政风险的主要特征

高校廉政风险是指高校的干部职工在行使职务(岗位)权力的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1 廉政风险的覆盖面广

高校的廉政风险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方面是体现在涉及招生录取、后勤基建、财务管理、大宗采购、职称评定等高校的多个管理工作领域,相关领域常常涉及多个业务和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是涉及的人员众多,从具体经办、中间审核直至最后领导审批,一些重点领域的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存在着一定廉政风险。据相关统计,高校腐败案件的涉案人员从校级党政领导、中层部门的干部到基层的普通办事人员,涉案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廉政风险正向一些职务较低、岗位普通的人员蔓延。

1.2 廉政风险的隐蔽性强

高校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高,社会阅历丰富,其廉政风险常常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类人员的腐败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和专业化,也使廉政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些人常常利用制度漏洞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包装使腐败活动披上合法外衣,如假借劳务费、专家指导费等名义曲线进行变相行贿,给廉政风险防控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行贿的形式上,非物质性贿赂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如变相旅游、汽车使用权等,规避直接的权钱交易,从而使发生腐败的隐蔽性更强。

1.3 廉政风险的差异性大

由于高校各部门、岗位工作的职责分配与权力大小不尽相同,廉政风险的差异性也就相对较大。从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的数据分析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来看,廉政风险的表现形态复杂多样,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风险发生概率、发生时空跨度、风险的结构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形式。比如,案发的时间从一年左右到十多年不等,作案的次数也从一次到几十次不等,涉案的金额也从几万元到千万元不等,查处的人员也各异,而且窝案、串案较多。

2 高校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权力制约不够

近年来,针对高校腐败问题,教育行政及有关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制度以促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但还是远远不够,高校的权力运行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具体表现为监督的客体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监督的方法也相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的“组合拳”,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也就不能形成高效的监督合力。同时,因为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相对流于形式,而民主监督由于“老好人”思想的客观存在,造成上级监督和校内监督无法真正形成预期的制约作用,导致部分权力的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腐败行为由此而生。

2.2 执行落实缺位

为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很多高校根据重点领域的关键权力运行和执行中的特点,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以确保各项管理职权的清晰和权力运行的公开务实。但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执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执行落实不到位。根据一项对12所高校2 000余名干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显示,对学校反腐倡廉的基本制度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制度内容,有48.52%的调查对象认为“制度已经够多了,关键是执行不够”。这充分说明,虽然高校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但由于执行过程走样,仍然无法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

2.3 宣传实效不佳

对于廉政风险防控,高校的很多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工作繁忙而淡化了此类知识学习,很少拿出精力去认真学习相关的党纪国法,其廉洁自律的意识也就愈加淡漠,风险防控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高校都非常注重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对师生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育安排、组织实施、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引起师生的思想共鸣,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4 制度建设滞后

高校办学自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大,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没有配套跟上,制度建设的滞后,特别是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责任追究未落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腐败苗头的滋生,为权力寻租留下活动空间。而制度机制的不配套缺失又对业务流程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以及思想道德风险的整合防范带来很大影响,使得整个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在规范管理、提高效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防控机制在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缺陷。

3 智能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改进对策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美国学者戴明创立的质量管理思想与模式,主要是建立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工作程序,是由计划(Plan)、执行(Do)、考核(Check)、改进(Action)等阶段不断循环组成的持续改进的工作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高校大力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当下,针对高校廉政风险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化解腐败风险的可靠途径。

3.1 计划(P)阶段:评估风险,注重防控机制的顶层设计

海登海默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为制度的存在可以节约成本,如果一种反腐制度提高了反腐成本,那就还不如没有的好。因此,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顶层设计,紧密体现高校的大学精神、价值导向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将廉政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处置进行有机结合,使廉政风险防控在管理上形成闭环,以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高校可按年度设立一个基础循环周期,根据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同特点,沿着权力运行的轨迹全面识别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计划,着力形成以岗位、程序、制度为分辨点、线、面的防控体系链;在执行过程中对相关风险进行全程、全面监控,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在检查环节全面考核廉政建设情况并适当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最后反思过程,采取改进措施。在智能校园建设方案设计开发中,要体现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将防控的理念、流程、方法等要素固化到整体信息系统中,实现刚性的自动约束,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2 执行(D)阶段:重在落实,严格执行防控管理体系

高校在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之后,在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按照廉政风险的不同等级加强防控,通过分级管控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面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苗头倾向性问题并加以防范处置,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数据,进行状态分析并发出风险预警,最大程度上防范廉政风险、避免腐败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制度体系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严格执行监督和考核制度,将廉政风险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处理等环节充分把握好,真正使信息监控平台发挥“检测哨”的重要作用,并防止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因走样而导致的腐败。

3.3 检查(C)阶段:查找漏洞,切实加强廉洁教育宣传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高校应对周期内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应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漏洞,评估工作成效,并对存在缺陷和薄弱环节实施整改。要在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宣贯的氛围中,扩大和延展廉政文化建设、宣传的宽度和深度,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分类教育,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不断强化风险意识、预防意识和育人意识,引导养成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习惯,从而推动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同时,以全面梳理防控工作流程及其制度依据为抓手,对各流程节点进行反思排摸,特别是要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进行廉政风险排查,修订防控措施,以降低廉政风险的发生概率。通过对防控数据信息平台的检查,也可以修订完善防控数据监控管理制度和平台功能,使廉政风险防控的信息化手段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改进(A)阶段:循环推进,不断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改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应根据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漏洞,对现有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程序、范围等进行补充完善,以实现权力防控流程的科学化、固定化和公开化,确保权力规范运行、有效制约。要建立健全边界明确、相互协调、实时预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要抓住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抓紧进一步完善廉政信息公开、廉政信息A警、廉政成效考核、廉政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防控管理的规范化。要通过强化数据信息的运行管控,纠正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执行管理评审改进决议、听取第三方监督评价意见等方式,全面修正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存在不足和潜在缺陷,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螺旋式改进提升。

4 结 语

随着教育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将是一项更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在高校推进智能校园建设、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的过程中,创造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数据平台,提高防控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相关性及沟通效果,着力强化PDCA循环管理,有效落实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阶段的防控着力点和主要任务,有利于实现防控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有利于形成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心党.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2]刘爱英.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4).

[3]孙功奇.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推进状况与现实障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白致铭.高校行政权力扩张与廉政风险防控论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5]邹毅.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东南学术,2016(2).

[6]杨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 .

[7]丁红燕.COSO 内部控制新框架解读[J].财会通讯,2013(25) .

[8]葛本成.廉政风险防控在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

[9]臧志彭.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10] 何希耕.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

[11]高惠民,李克勤.试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J].理论导报,2013(5).

[12]叶义昌,安爱卫.高校权力运行特点及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初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全空气送风系统 气流组织 防排烟系统

一、建筑概况

梅河口市体育馆的主要使用要求为举办全国及地区性的体育比赛。承接比赛的主要项目有篮球、排球,适当兼顾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平时也可用作文艺演出及各类展览,以满足运营成本的需求。

梅河口市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5500m2,其中地上建筑13590m2,地下建筑1909m2,建筑高度19.41m(檐口),固定座席2015座,活动座席1922座。

体育馆功能用房主要分布在一层,共分4个部分:

① 运动员活动区,内含运动员休息间、训练间、检录处等;

② 媒体工作区,内有新闻厅、记者采访区等;

③ 官员工作区,内设体育比赛官员、裁判员办公室及贵宾休息室等;

④ 设备用房区,包括为建筑配套的空调机房、消防控制室等。

二、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体育馆主要是用于体育比赛,还兼顾一些演出及展览,使用具有较强的间歇性,经综合比较,空调系统采用如下的总体方案:

① 比赛大厅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送风系统;

② 其它功能用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方案的特点是各功能区可以分别控制,能根据需要运行、停止或调节系统的工作状态,充分降低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1. 体育馆比赛大厅

比赛大厅建筑高度较高,冬夏季气流组织的设计非常重要。参考国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体育馆的设计案例,一般均采用喷口送风、地板回风或座椅送风、集中回风的形式较多。在本体育馆的设计中,考虑了建筑的实际情况,综合经济成本及运行效果、性能,决定采用全空气喷口送风、集中回风的送风形式。

本项目的技术重点、难点在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方案既要考虑制冷、制热效果以及人员的舒适性,还要考虑送风风速、气流等对比赛的影响。

本设计方案将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分为四个系统,各负担大厅约四分之一区域。四台组合式空调机组分别布置在一层东西两侧四个空调机房内,每个系统的送风管通过竖向管井向上布置在观众席上方,在每个送风管上设电动球型喷口,射流送风,在观众席固定座椅的楼板下设回风静压箱集中回风,形成合理的气流组织。

在观众席人员活动区域,通过调整送风口的送风角度和射流长度,使送风气流满足舒适性要求。

对于比赛区域,当进行大球(如篮球、排球)比赛时,空调送风可全部开启;当进行小球(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时,送风风速要求小于0.2m/s,可由设在送风管上的电动调节阀调整送风量和风压,缩短喷口送风的射流长度,使球场区域的风速满足比赛要求。

2. 一层运动员活动区、媒体工作区、官员工作区

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供给方式,室外新风经处理后直接送到室内,新风与风机盘管共用一个送风口,既节省资金又可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

3. 二层观众休息厅

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供给方式,共设四个新风机组,可以避免出现因风管管路过长损耗大风压无法达到要求而使送风口末端风速过小的情况。

三、防排烟及通风系统设计方案

1. 体育馆比赛大厅

比赛大厅的防排烟系统采用双速高效低噪排烟风机共12台,平时低速排风,火灾时高速排烟,系统补风利用比赛大厅空调机组实现。

2. 一层内走廊

一层内走廊共设置二套防排烟系统,其中一套采用单风管双风机系统,用于运动员活动区及媒体工作区的排风、排烟,平时排风机开启。当火灾发生时,由消防控制中心关闭排风风机,同时开启排烟风机进行排烟。另一套为单风管单速风机排烟系统,用于官员工作区的排烟,因官员工作区设有对外开启外窗,所以方案可满足消防要求。

3. 地下室

地下室共设置二套独立的防排烟系统,系统采用单风管双速风机,平时排风,火灾时排烟,同时还设置了独立的送(补)风系统。

在地下室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均设置加压送风系统,前室送风量为14000m3,楼梯间送风量为2000m3,加压送风风机设在一层风机房内。

4. 一、二层卫生间、一层运动员沐浴及更衣间

一、二层卫生间各自设立独立的排风系统,排风机设在卫生间的吊顶内。一层运动员沐浴及更衣间设置排风系统,排风机设在吊顶内。

5. 联锁及控制

所有排烟风机入口均设280℃熔断的防烟防火阀,当其熔断时,联动排烟风机停止运行。

通风、空调风管穿越空调机房的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的隔墙时,均设置与风机联锁的防火阀(70℃熔断)。

防排烟系统控制,当火灾发生时,加压风机、排烟风机以及与相关的送风机均启动,空调机、排风机及冷热源系统均停止运行。

四、冷热源系统设计方案

1. 冷源

制冷机房位于地下室,制冷机组选用多机头单螺杆冷水机组2台,冷却塔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冷水泵各3台(2备1用),冷水系统为一级泵流量系统,通过连通分、集水器的电动压差控制调节阀,负荷侧变流量运行。采用补水泵对系统进行补水定压。

2. 热源

冬季的热源由外网的换热站供给,水温为60~50℃。

五、空调水系统的控制方案

1. 冷水机组的控制:根据本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规模,运行时按需要开启相应数量的冷水机组,冷水机组本身的控制由自带控制系统实现。

2. 压差旁通阀的控制:根据冷水供水、回水管与总管压差设定值,调节旁通阀的开启程度,以稳定流过冷水机组的水流量,保证冷负荷侧压差维持在一定范围。

3.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冷水回水管上设电动二通阀,通过调节表冷器的过水量控制定温。

4.风机盘管设三速开关,由定温控制器控制冷水回水管上的二通阀开启度,以调节进入风机盘管的水量,恒定室内要求温度。

5.空调机组、冷水机组、风机盘管上的二通阀均与风机联锁控制。在冬季,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停机时,二通阀应保证5%的开度,以防止加热器冻裂。

六、消声减振及环保方案

1.空调机组的送、回风管及所有送、排风机的进出管均设双层阻抗式消声器,排烟风机、排风机选用带壳式消声壳体,机房应由建筑专业做消声处理,机房选用防火隔声门。

2.管路与冷水机组、空调机组、风机盘管、水泵的连接采用挠性连接。

3.冷水机组、空调机组、水泵等设备基础做减振处理。

4.管道穿过楼板处用弹性材料进行密封,风管的支吊架采用弹簧吊架。

七、采暖系统设计方案

梅河口市属于严寒地区,为使整个系统经济、合理运行,在冬季场馆不使用时,由散热器供暖维持值班温度,正常使用时再开启空调系统,达到节能目的。

参考文献: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9

以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大决策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求,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坚持“补充完善、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既要发挥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群防群治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以构建十张治安防控网为抓手,加强薄弱环节,创新防控模式,完善长效机制,专群结合,打防结合,管控结合,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升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在全市建立起结构较为完备、机制健全、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全市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全市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切实保障”的总目标。具体目标是: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体框架设置严密,防控网络布局科学合理,防控力量、装备、措施、责任落实到位,防控工作规范有序,打防控一体化运行机制完善、科学、合理;

──治安防范力量比较充足、稳定;

──技术防范措施全面推广、普及;

──情报信息更加准确、迅捷;

──指挥调度确保灵敏、高效。

三、职责任务

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科学利用警力和社会资源,充分依靠综合信息系统和指挥中心平台,坚持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攻坚克难,构建“十张治安防控网”,互相协调、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全面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一)构建社区治安防控网

从城市社区实际出发,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社区防控网络。由各县区城关镇、居委会和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负责。

1.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以人口管理为基础,以治安防范为重点,合理配置派出所警力,建设好社区警务室,不断探索完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社区警务激励机制,保证社区民警下基层时间,确保社区警务正常运转。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要建立多种预警控制机制,掌握辖区内社情民意、治安状况、不稳定情报信息。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50人,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40人,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20人,其余各县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30人。

2以社区综治、警务室为平台,有效整合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力量,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治保会、警务室、专(兼)职联防队、保安队、护楼守院等组织;重点抓好治保会、巡逻队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根据新情况、新要求,不断探索基层治安防范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并赋予新的内容,使以治保会为骨干的群防群治队伍更好地发挥作用。城区治安联防人员按200人至300人配备,城区不少于50人,其余各县区城区不少于100人,社区联防人员不少于5人。建立健全社区巡逻队伍,封闭型小区必须配备值班保安,各社区组建一支5-10人的义务巡逻队,在社区内开展巡逻值守。

3.加强社区住宅小区规范化管理。对成规模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由市规划局牵头,建设局、公安局等部门拟定具体规定,落实封闭管理措施,实行物业管理;对其他住宅小区,要逐步实现封闭和半封闭管理,有条件的要实行物业管理。市建设局对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实行等级评定制度,将小区发案率作为小区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区的等级与小区物业管理收费相挂钩。

4.深化社区综合治理创建活动。由综治部门牵头深入组织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等各种创建活动。

(二)构建巡逻治安防控网

各县区都要组织公安巡警、交警、派出所民警以及武警多警种联合值巡,组织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等群防力量,对城市主要道路、重点要害部位、易发案的治安复杂区域、公共复杂场所等,采取徒步、机动车辆等多种方式,进行巡逻巡查,实施街面治安防范。充分发挥巡警在街面防控中的主力军作用,定岗、定人、定责,优化警力部署,创新勤务模式,将勤务模式由“局部巡逻”向“全方位巡逻”,“限时巡逻”向“全天候巡逻”转变,“定点巡逻”向“弹性巡逻”转变,既要在高发案时段、高发案地点投入警力、还要在防范薄弱的时段和盲点、死角加强巡逻防控,实现时间上的全天候和空间上的全覆盖,提高防范区域的“见警率”和“管事率”,保证社会面上防控网络的严密性,发挥最佳的防控效果。交警在实施交通管理的同时,积极承担道路治安管理任务,接受群众的报警求助,预防、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控制涉及机动车的违法犯罪行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要将参与街面治安防范作为工作职责之一,并制定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要实现110、122、119三台合一,提高全市指挥调度能力,建立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行网格化布警,灵活机动快捷,提高动态社会治安环境下的防控能力。要加强巡(特)警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解决巡逻车辆和装备配备,配齐集群通信设备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实行网格化巡逻防控方式,以巡(特)警为主,治安、交警、刑警、派出所民警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巡逻守护活动。

要建立巡逻责任制。在现有“网格化”巡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安巡逻机制。由巡警、交警、武警负责对主要街道和公路的治安巡逻。乡镇群防群治组织负责对城乡巷道的治安巡逻,组织沿街单位和商业网点建立联防组织,分片包干,开展治安联防。派出所负责辖区内街道的巡逻防范,指导和督促辖区防范工作。

(三)构建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单位负责、政府监管”治安保卫工作格局。全市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内部治安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治安安全防控机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安全保卫责任制,确保本系统、本单位治安防范取得明显实效。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对行业、系统治安保卫工作加强检查监管。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建立以守控责任制为重点的内部单位治安防控体系。以综治组织进民营企业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社会治安法人责任制,把治安防控体系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等领域,不断扩大综治工作的覆盖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进一步加强内部单位保卫组织和保卫干部、经济护卫队的建设,加强对保卫干部和经济护卫队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对内部单位的治安管理能力。市、县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保卫机构,配备相应的保卫力量,其他单位保卫干部按职工人员比例配足配强。原则上200人以上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不少于3人的专门保卫科、股,聘用不少于3名专职保安;200人以下50人以上单位应设立专职保卫人员,聘用不少于3名专职保安;50人以下的单位要有兼职保卫人员;并建立一支3至5人的巡护队。单位内部必须安装视频监控、防盗门窗等技防、物防设施。乡镇综治办、派出所要指导辖区单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各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主动与社区联系,形成相互依托的联动机制。

各企事业单位要对财务室、保密室、计算机中心、重要物资仓库等要害部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定期开展以防火、防盗、防爆炸、防投毒、防重大安全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特别是要加强剧毒危化物品、放射性物品的管理,严防丢失、被盗而发生重大事故和案件。要经常排查内部不安定因素,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守法意识。学校除配齐配强保卫组织保安人员外,还要加强对校外租住学生的管理,要确定专人,逐人造册登记,与学生租住的房主签定安全协议,要建立定期互通信息制度;同时学校要强化对校外租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安全教育,法制副校长要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措施和制度。公安机关要加大对违反《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存在治安隐患单位的查处力度,该责令限期整改的要整改,该处罚的要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构建社会面视频监控网

各级政府和公安、建设、电信等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对街面的技术防范,对市区繁华地段、主要街道、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案件多发路段、城区重要出入口安装电视监控设施,全面推行电子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技防。指挥调度中心大厅,要完善图像监控系统,使消防交通控制中心与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网。实行人防、技防双轨并行,逐步建立全市“人技结合的保安技防系统”,组织保安企业为社会各用户单位提供有偿安全服务,并形成“区域联网、分级处警”的整体运作模式,做到及时、准确的接警、处警。

1.继续扩大技防覆盖面。各县区要制定完善技防设施建设规划,按照“经济、简便、适用、易行”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引导、推动力度,不断扩大城乡技防覆盖面。两年内,以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建设为平台,100%完成各县区城区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和治安卡口建设;全市企事业单位内部技防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技防覆盖面达到40%以上。通过网络化的监控系统、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对市、县区社会面治安的有效监控。

2.加强对技防资源的管理应用。对技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科学布点,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公安指挥中心、城市监控系统、单位技防、小区技防、家庭技防和农村技防的有效整合,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力争将单位(商场、小区、银行、车站等)自建的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纳入公安监控网络,构筑覆盖全市多部门、多领域共享的治安动态网络监控平台,切实将该系统建成既具有治安、交通管理功能,又具有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功能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以有效提高对社会面,特别是街面犯罪的打、防、管、控能力。同时,要配备好值班人员,建立健全值班和事态处置等规章制度,实现人技结合,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技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维修,防止损坏、闲置,确保技防设施正常运行。

3.进一步落实有效防范设施的应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文体活动场所、居民住宅小区逐步安装使用技术防范设施,增强及时发现、控制、制止犯罪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要害部门、重点部位科技防范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安全防范自动报警装置和电子监控系统。切实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技术防范能力建设,由市建设局牵头,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参与,制定《关于加强市区新建住宅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进行配套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并把住宅技术防范设施建设作为住宅小区等级评定的标准之一;有条件的住宅小区要逐步推广电视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在农村要大力推广重要农电设备防盗报警装置。加强运钞车技防建设,鼓励公务车辆和私家车辆、有条件的出租车、长途客运及其他社会车辆安装符合规定要求的防盗、防抢劫装置或卫星定位跟踪报警系统,提高技术防范的档次。

4.积极推行“平安家庭(商铺)”技防设施建设。要积极引导城乡家庭、商铺采取科技防范措施,推广家庭、商铺安装智能联网报警系统或简易电子防盗装置,保护家庭、商铺安全。在全市城乡家庭、商铺广泛推行“平安家庭、平安商铺技防建设工程”,即由电信、公安部门组织建设基于固定电话网和宽带网的家庭技防联网报警系统装置。以110指挥中心处警平台为依托,在基层派出所建设技防联网接处警中心,在规模小区、中心村居建立次级接处警点,防范入室盗窃和对家庭困难求助提供援助。到年底争取动员和组织城乡1-2万个家庭、商铺安装技防联网报警装置,年全面推动“技防村(社区)”和“平安家庭”建设活动。

(五)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

通过建立网上警务室、网络警察和警察微博等多种形式,创新互联网管理,构建网上主动管控机制。

1.加强互联网场所管理。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网安机构,配备人员,负责网吧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基层所队要接入互联网,建立网评员队伍。公安机关要主动加强与文化、工商、教育、文明办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网吧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安防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实名制上网”和“零点断网”措施。

2.加强网上虚拟人员管理。实施网民户籍化管理,实现网上网下信息关联,提高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

3.建立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发现苗头及时跟进,在主流和影响大的媒体上开展引导,建立网络新闻制度,营造网络主流舆论强势,掌握话语权,对网上各类负面舆情做到提前预警、及时研判、迅速处置。积极建立专门网上舆情队伍,加强正面引导。

(六)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和治安稳定,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突出治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治安防范网络。继续抓好农村警务室建设,推行治安中心户长、联户联防、治安有偿承包、挂牌巡逻等行之有效的防范形式。加强农村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水平。组织发动群众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以村治保会、厂矿和学校保卫组织为依托,组建乡镇治安巡逻队、组建护村(厂、校)巡逻队,分片分户,开展“联户联防”、“互助联防”,实行轮流巡逻、值班守护或邻里互相守护。推行“警治联勤”,充分发挥治保主任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安全防范工作。探索解决影响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义务联防难以持久的问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可引导村民对一定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实行有偿承包,逐步将农村治安防范向自治化和市场化转变。建立乡镇、村、组治安信息员队伍,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和动态。

2.加强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专职队伍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经常性的督查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开展教育培训,把工作成效与工作报酬挂钩,切实做到管理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着力提高专职队伍整体素质和治安防范工作能力。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和义务联防组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专职群防群治队伍的数量,原则上一般乡镇政府所在地应组建10人以上联防队伍,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应组建20人以上联防队伍,人员由乡镇自行调剂或聘用。

3.大力加强农村民事调解工作。各级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妥善处理农村在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严防民间矛盾纠纷引发不稳定事件或严重治安问题,降低“民转刑”案件和农村命案。特别要把乡镇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进一步拓宽农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防止问题积累激化;完善乡镇民事调解中心及村、社民事调解小组,健全基层民调组织网络,规范乡镇内部矛盾纠纷排查、报告、办理的具体办法;建设高素质的民事调解员队伍,经司法行政部门培训持证上岗;逐步推行民调工作经费筹措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巩固调解员队伍,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4.推进乡镇综治中心建设。按照“主体不变、分工负责、联合运作、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要求,成立由乡镇综治办牵头,集司法所、办、治安联防队、流动人口管理办、警务室等为一体的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通过建立中心,有效整合综治、法庭、司法、公安、武装、民调、联防等各种基层综治力量,构筑乡镇群防群治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指挥灵敏、协调有力的“联防、联调、联治、联勤、联创”工作机制,强化社会面管理。综治工作中心要建立“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的工作机制,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和力量集中调配,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综治中心集中办公场所。要把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成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开展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的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5.努力构建三级联防机制。初级联防即“户户联防”,在相邻的店铺或农户之间开展联防;二级联防为中级联防,由责任区民警分头负责,广泛开展村与村、厂矿与村、学校与村的联防机制;三级联防为周边联防,与毗邻的县乡等周边地区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治安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通过建立三级联防,使派出所对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大大增强。

(七)构建重点人员及危险人员防控网

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重点及危险人员管理体系。

各级公安机关要针对城市人口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切实把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归正人员、吸毒人员、违法青少年纳入管理范围。把重点人口作为管理控制着力点,建立和完善影响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为重点的实有人口管理防控系统。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各县区要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乡镇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村)、单位建立流动人口登记站。根据当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际,以流动人口登记发证数为基数,按2000:1的比例配备一批协管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管理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派出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抓好暂住登记、租赁房屋治安管理两个重要环节,严格落实申领暂住证和通报协查等管理制度,严防失控、失管。对违法犯罪可疑人员及在特殊岗位或重点部位工作的人员的办证、发函率达到100%。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房主和用工单位的责任,签订治安责任书,实行治安连带责任制。创新出租屋、旅店业管理机制,特别是规范小旅店、出租屋、留宿洗浴场所管理,推行成立旅店业行业协会,依靠行业协会规范行为。

各级综治、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归正人员、“五种对象”和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掌握因政策调整或其他原因引发对社会不满人员的动态。及时发现、预防和控制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社区内常住人口情况底数清、掌控有力,归正人员的安置率达到90%以上,帮教率达到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青少年犯罪率和未成年人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值。切实加强“社会人”的管理,避免“社会人”游离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之外,成为管理的“空挡”和“盲点”。

(八)构建复杂场所和特行防控网

建立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的重点场所和危险物品的防控体系。公安、工商、文化出版、安监、人社、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严格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着力于加强行业场所管理,构建阵地控制网,抓好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措施的落实。强化对旅店业、印章刻制业、金银加工摊点、典当业、网吧、旧货交易市场、劳动力中介市场、汽车租赁业、废旧物品收购业、二手手机市场、机动车修理和交易点以及歌舞厅、游戏厅、发廊等特种行业和娱乐场所的公开管理和日常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堵塞犯罪空隙和销赃渠道,减少案件发生,探索建立对上述行业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发现、控制违法犯罪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推行旅店业、娱乐业积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组织实施公共复杂场所技防建设工程。建设、公安等部门要合理布点,在人流密集场所、公共复杂场所建立与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管理平网的视频监控,提高对公共复杂场所的防范控制水平。各重点场所(如宾馆、网吧、娱乐场所等)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年达到60%,年达到100%。年底前,完成机动车修理、二手车等特种行业、场所的信息网络和备案制度建设。

(九)构建危爆物品防控网

各级公安、安监部门要充分发挥危爆物品、枪支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检查管理,强化监督,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危险物品流散社会。对违法涉枪涉爆和涉及危险物品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整治处罚力度,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实行市区涉危案件和安全隐患信息研判季度通报制度。

(十)构建交通消防安全防控网

改革交警勤务制度,扩大交通控制面。以抓秩序、保畅通、防事故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完善现代交通技术管理为手段,腾出警力,强化非主要交通线路、区段的交通巡查,形成视频监控、信号指挥、民警巡逻的全方位的管理格局。把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统筹规划城市停车场,并根据城市开发建设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录(聘)用具备一定素质的专职看护人员,使停车场成为看护、巡查、堵截的防范阵地。要完善出租车治安管理机制,推行出租车登记服务站点的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公安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出城登记为主要手段,以从业人员为依靠对象,融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出租车治安管理工作机制,强化阵地控制措施,增强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防火组织建设。建立防火安全委员会、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实行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消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防火工作三级管理体制和逐级防火安全承包责任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强企(行)业性、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义务消防力量建设。

四、工作创新

(一)创新动态控制防线建设,加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为了建立城区镇区、街面路面、农村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增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有力促进“十张”治安防控网的建设,由市、县区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工商局和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三车三员”开展治安防范,“三车”即出租车、公交车、公路客运车辆;“三员”即环卫清扫人员、商铺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人员。

“三车”防由市、县区公安局牵头,交通管理部门配合,结合交通管理参加治安防范,实现交通秩序、治安防范双赢。市公安局要成立“车防办”,组织专人抓。把“三车”司售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防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接触社会面广的优势,主动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和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使“三车”成为公安机关的义务巡逻车和流动观察哨。

“三员”防由市、县区公安局牵头,城管、环卫、工商和企事业单位保卫处(科)协同配合。以县区为单位,对中心城镇现有“三员”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并按辖区和行业进行分组分片,设立组长或队长等负责人,落实各自的职责,组织开展治安防范,形成行业网络体系,使他们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能有效地发挥防范作用,积极为公安部门提供信息和线索,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二)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打击功能向预防功能转变,建立实用高效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全面加强防控体系领导层面的责任性,加强协调整合能力,以提高防控体系的整体运作合力;二是在打击、控制刑事犯罪的方式上,实现从运动型、突出型逐渐向模式型、日常型转变;三是在打击控制刑事犯罪的态势上,逐步实现从被动遏制型向主动控制型转变;四是在防控资源调动上,从单靠警力资源向更多挖掘调动社会资源转变;五是在防控资源配置和使用上,实现从粗放型、人力型向经济效益型、科技型转变;六是在防控资金投入上,实现从单一的“县长模式”向“县长+市场”模式转变。通过成立“社会治安防控协会”,面向社会和爱心人士多方筹措资金,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管控工作经费的补充。七是创新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上,做大做强在公安机关指导下的联户联防、联村联防、治安防范承包、保安巡逻、邻里守望等群防群治工作;通过组建“社区警务议事会”、“平安协会”、“平安理事会”、治安志愿者队伍等,最大限度地将关心、支持治安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团结组织在一起,群策群力,形成维护社会治安的合力。

(三)创新维稳工作思路,构建矛盾化解机制。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纠纷,坚决遏制的发生。重点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大维稳工作格局。创新维稳工作理念,围绕信息、化解、控制、处置、网上等关键环节,建立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大维稳、大化解工作机制。二是健全规范接待日制度。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与沟通,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排查分析机制。综治、司法、检察、法院、公安等部门定期沟通,交换意见,集中组织开展不稳定因素的大排查、大摸底、大调处、大监控工作,对本地、各单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的苗头性事端,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由民事纠纷、小矛盾的积怨引发刑事案件、大矛盾。四是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因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重大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创新健全高效统一的指挥决策体系,切实提高信息主导防控的水平。建立以市、县区两级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有线、无线、公安专网通讯联络为纽带,以信息流转为支撑,覆盖所有市、县区公安局、派出所和刑警、交警、巡警、消防,具有综合性、实战性的现代防控指挥系统,实行扁平化、网络化指挥,通过卫星定位、警用地理信息系统、门楼牌编号、电线杆编号等手段实现警情地点快速定位,对附近警力直接指挥,快速反应。同时,发挥发案预警、信息支持功能,通过警情,指导防控力量合理投入,精确防控,并为街面巡逻警力提供警用信息查询、比对服务。依托公安信息研判平台,处理海量信息,通过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及信息预警功能,服务实战应用。

五、工作措施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各县区和各单位、部门都要充分认识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意义,这是新形势下解决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社会治安长治久安,促进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不能仅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必须走专群结合的路子。公安机关也要打破那种重管理、重打击、轻防范的被动局面,科学配置,合理调整,多警联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方面认真安排部署,周密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切实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加大投入,为治安防控工作提供经费和技术保障。通过采取财政分级承担、依托市场化运作、主动与其他重点项目“捆绑、搭车”等方式,多方落实建设经费。要协调综治、建设等部门,有效解决人防、技防、物防平台结构、建设模式、责任分工、政策优惠、运行管理等具体问题。

(三)强化预警,完善机制。市、县区公安机关要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预警机制。通过加强对各类情报信息的研究、分析和利用,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指标和检测通报网络,正确判断社会治安形势,把握犯罪发生变化的规律。通过建立治安防控信息研判机制,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实行“两会三通报”预警机制,即抓好每月警情分析会、季度治安形势分析会,实行每日接出警、每日发案、每日警情“三个一通报”,及时掌握各种治安动态。对多发性、可防性案(事)件,每月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分析其规律、特点,适时调整防控工作部署。建立治安预警信息制度。定期将治安状况、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问题等,以适当方式向社会,提醒群众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推行社区警情公示、播报制度,社区民警定期将社区的发案情况、特点、防范要点向社区居民公示、播报。

(四)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新闻图片广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层层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

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篇10

一、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现况与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疾控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不少疾控档案管理还处在手工操作、人工检索目录阶段,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软、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导致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疾病控制业务工作需求。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疾控档案与疾控业务发展密不可分,但有些疾控中心的领导重业务发展、轻档案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全局性,致使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信息化知识不够专业,这些都阻碍了疾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进程。

(三)疾控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落后。当前,不少疾控中心,尤其是基层的疾控机构在档案管理模式上,仍沿用传统纸质化的手工管理模式,信息化检索、档案全文扫描、档案管理软件均未实现。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耗时费力,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目前的疾控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疾控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档案信息化专业型人才缺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组成大多都是公共卫生专业,不少从事档案管理的专(兼)职人员也多为医学院校的卫生专业或其他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普遍缺乏真正档案信息化专业型人才,他们对档案专业知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均不能熟悉掌握,导致大多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数据资料不能规范收集、整理、归档,信息化管理这些档案更谈不上。

二、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疾控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疾控事业的新需求,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档案信息化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今世界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病也在加剧威胁人类的健康,预防与控制这些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档案信息愈加紧密,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疾病控制的相关信息,分析预测疾病发展趋势,为第一时间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由此看来,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利用上显得十分重要。

(二)疾控档案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为主体的档案管理软件已在各类档案管理系统中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在加工、利用、存贮等手段逐渐落后,亟需采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管理。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事业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是适应档案形式变化的要求。中国档案的渊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是同步的,从最早的档案开始,经历了甲骨、金石、简牍、缣帛到纸质档案,传统的疾控档案基本都以纸质、实物档案为主,既不利于收集、整理,又不易保管和利用,档案信息化将疾控档案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使得疾控档案文件的形成、整理、利用发生根本变化。这不仅有利于疾控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更有利于疾控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极大提高了疾控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旧思维,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要站在推动疾控档案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成立中心主任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通盘考虑档案系统开发和建设,自始至终参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人,建立奖励机制,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为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大宣传,提高职工的档案意识,积极投身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去。

(二)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加大数据库建设。足额的经费投入是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各级疾控机构要在现行经费来源供给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保障,以投入相关硬件和数据库建设,从实际出发,配备适合的先进设备,如扫描仪、服务器、微缩系统、数字音像制作系统、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等,其中数据库的建立是最为关键,要结合疾控机构的实际情况,确保数据库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升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

(三)实施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档案管理一个部门职责,涉及到信息部门、业务科室。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加强日常指导。信息部门积极提供技术支持,从现代高科技角度保障档案信息化稳步推进。业务科室的兼职档案员密切配合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工作。因此,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分工协作,使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