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9:01:42

防控技术

防控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检测报告;宣传推广

小反刍兽疫(PPR)也可以叫作“羊瘟”,是近年来养殖业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的传染疾病,并对整体产业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小反刍兽疫在2007年的时候首次传入我国,不仅严重危害牲畜健康,同时还会造成养殖户难以预计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部门与养殖人员应不断加强对相关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

1概述

1.1症状

小反刍兽疫还可以被称之为小反刍兽瘟、羊瘟,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小反刍兽疫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感染性强、发病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山羊、绵羊以及野生小反刍兽等会带来十分严重的伤害。在所有感染小反刍兽疫的动物当中,山羊的表现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其表现出来的症状相较于绵羊等也更加严重。总体来说,山羊在感染疾病之后所反映出来的症状与人类患病也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通常情况下山羊的体温是比较稳定的,但在感染小反刍兽疫之后就会出现体温突然升高的问题,一般可以达到40℃~42℃。在这一阶段山羊一般不会出现死亡的现象,在这之后的阶段则是羊死亡的高发阶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热之后,病羊会进一步出现口腔黏膜充血的症状,随后还会出现溃烂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初期,病羊会流出水状的鼻涕,随后会变得黏稠,在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鼻孔的堵塞,引发山羊呼吸困难等问题。鼻子内部因长时间存在黏稠鼻液会引发组织坏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病羊眼睛也会出现粘性分泌物,导致山羊的眼睛也会出现炎症。此外,大部分感染小反刍兽疫的山羊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长此以往就会引发脱水、造成死亡。总的来说,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将会对畜牧养殖行业造成十分严峻的威胁,不仅是影响羊群成长的主要因素,还是限制羊类加工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导致羊肉质量的下降。

1.2流行病学

小反刍兽疫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密切接触,病毒主要的存在场所包括眼、鼻、口腔分泌物以及粪便当中,同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患病的动物出现咳嗽以及打喷嚏等症状就会导致其他动物出现感染,在疾病的潜伏期也会导致感染。第二,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情况下为4~6d,范围可以扩大至3~10d;第三,小反刍兽疫发病率最高的是山羊,可以达到80%~90%,病程也可以超过两周;第四,山羊感染该病后病死率可以达到50%~100%,尤其是在有易感群体的时候,死亡率也会显著升高。

2综合防控技术

2.1加强饲养管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场最好可以实施“自养自繁”、“全进全出”的科学养殖模式,保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养殖人员在日常开展饲养管理的过程中,饲料购买以及羊只引进等工作应避免受该疾病威胁的区域,同时保证可以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开始严格的消杀管理工作,定期对羊舍环境进行消毒[1]。养殖场还需要加强对相关饲养技术与防疫知识的学习,提升对小反刍兽疫危害性的认识,确保饲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做好消毒工作

实施消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杀灭病毒源头,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火焰、熏蒸以及冲洗等多种方式对养殖场内设备、人员与车辆进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区域与物体所采取的消毒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羊舍、车辆、屠宰区域等可以采用喷洒消毒液的方式进行消毒;羊舍内部饲料、粪便等清理工作可以采取集中发酵或焚烧的方式;人员的生活办公区域则可以通过喷洒式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此外,在进行人员消毒的时候往往采用酒精以及碘化物等,而碱类与氯化物则更多用于对建筑物、车辆以及相关设施的消毒当中。

2.3强化病死畜处理

在养殖区域出现疫情的时候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活羊的管控以及对病死畜的处理。养殖场在确认疫情之后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由当地政府对活畜交易市场进行暂时关闭。对于已经确诊的病畜及同群、从疫区引进的牲畜以及受到污染的本地牲畜应立即扑杀,并在动物防疫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无害化处理。

2.4落实责任制度,加强检测报告

落实完善的责任制度也是推进防疫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开展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养殖产内部应积极明确任务分工,针对小反刍兽疫落实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迟报、瞒报、谎报疫情等工作失职情况都需要予以处罚。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将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落实于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对于没有严格执行防疫制度的行为也需要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进行小反刍兽疫防疫工作的时候,养殖人员应切实加强监测报告,积极开展流行疫学调查以及疫情排查工作。一旦羊群内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上报,并妥善做好疫情的溯源工作。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针对小反刍兽疫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保证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的最新动态。

2.5提升宣传力度

很多时候养殖场对小反刍兽疫的预防不足是因为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养殖人员并没有对该疾病形成足够得了解,同时也不清楚该疾病会对羊群养殖造成的严重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养殖场有必要不断加强对防控技术管理的推广,帮助更多人员掌握小反刍兽疫的传播渠道与防控措施。该疾病具有着很高的死亡率,一旦感染将会出现十分严重的后果,为减少养殖户的损失,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该疾病传播渠道以及后果的宣传,切实提升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促进养殖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开展宣传工作的时候,应注重内容的合理性与有序性,避免因杂乱宣传而降低整体的工作效率。通过合理的宣传工作可以最大限度提升人们对小反刍兽疫的了解,确保相关防御措施的稳定落实。

2.6建立专项防控小组

现阶段,针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主要为注射疫苗,但在进行注射之后并不代表其患病率会显著降低,羊群中仍然存在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相关部门、养殖人员以及医疗人员应合作建立专项防控小组,加强对防控技术的研究力度,争取可以实现疫苗防控力度的最大化。此外,防控小组还需要负责疫苗注射的监管工作,对于适龄的羊群应积极推进疫苗注射,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与讲座,帮助人们提升对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的掌握,从而达到提高羊群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3结语

小反刍兽疫作为当前十分常见的一种牲畜传染疾病具有传播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同时除了羊群以外其他动物也会受到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提升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展养殖工作的时候,养殖户应切实做好饲养管理、消毒杀菌等方面工作,同时提升宣传力度,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国华.羊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养殖与饲料,2019(1):90-92.

防控技术范文篇2

一、从早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站以崇农粮字[2012]24号文件于3月7日以局办公室文件下发到各乡镇农技站,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制定防治措施、防治流程和工作措施。

二、抓好各项技术实施工作的具体落实

在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实施中,我们主要狠抓了以下几项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一是主推稻田耕沤治螟技术,重点抓住三、四月(越冬螟虫化蛹高峰期),及时耕沤冬闲田和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降低发生基数。冬种田收获后和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80%的稻田在三至四月基本实施了稻田翻耕,通过实施稻田翻耕这项技术,对于螟虫的化蛹达到了一个很好的防控效果,全年螟虫发生程度为偏轻年份。二是主推种子浸种、拌种技术,在播种前要求农民选用咪酰胺、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控制稻瘟病、恶苗病、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性、突发性、暴发性病虫的发生和为害。三是主推秧田超级送嫁药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实施,减少大田施药次数、减轻稻瘟病、螟虫、稻蓟马、稻飞虱等病虫在大田的发生为害。四是狠抓水稻破口抽穗混合保穗技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螟虫、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的防治药剂,一次性混合进行喷雾,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通过实施这项技术,有力的控制了多种病虫的暴发、流行和为害。各种病虫的为害均控制在最低经济允许范围,没有造成大面积的穿顶、死稿现象。五是主推减量用药控害增产技术,为减少农药的用量、达到控害增产目的,今年我们在水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爱苗防治纹枯病、早衰,推广福戈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以一次用药达到防治多种病虫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用药量、减少打药次数的效果。六是主推物理防控技术,今年我们重点在龙勾、扬眉等脐橙种植区、横水、上堡、金坑等水稻种植区的病虫防治示范区内实施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控技术,通过物理防控,诱杀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减少打药次数,减轻环境污染和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七是主推生物防控技术,实行稻鸭共栖治虫除草防纹枯病,保护天敌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目的。八是主推高效、低毒农药技术,在各种病虫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对水稻造成损失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药剂防治,防治稻飞虱我们主要选用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卷叶螟主要选用阿维菌素、丙溴磷等药剂,防治二化螟选用甲维·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防治稻瘟病:春雷霉素、三环唑、稻瘟灵、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纹枯病井·蜡芽、苯甲·丙环唑、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戊唑醇、井·蜡芽、井冈·嘧苷素。九是发放统防统治宣传挂图、资料2000份,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宣传面。十是举办绿色防控培训班,培训人次达60人次。

总之,通过一年来在金坑、长龙、杰坝等示范区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和工作措施的落实,示范面积达500亩,推广应用面积达30000亩,占总面积的30%。绿色防控示范区减少农药量1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50元,实现经济效益达15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防控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检测报告;宣传推广

小反刍兽疫(PPR)也可以叫作“羊瘟”,是近年来养殖业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的传染疾病,并对整体产业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小反刍兽疫在2007年的时候首次传入我国,不仅严重危害牲畜健康,同时还会造成养殖户难以预计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部门与养殖人员应不断加强对相关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

1概述

1.1症状

小反刍兽疫还可以被称之为小反刍兽瘟、羊瘟,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小反刍兽疫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感染性强、发病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山羊、绵羊以及野生小反刍兽等会带来十分严重的伤害。在所有感染小反刍兽疫的动物当中,山羊的表现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其表现出来的症状相较于绵羊等也更加严重。总体来说,山羊在感染疾病之后所反映出来的症状与人类患病也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通常情况下山羊的体温是比较稳定的,但在感染小反刍兽疫之后就会出现体温突然升高的问题,一般可以达到40℃~42℃。在这一阶段山羊一般不会出现死亡的现象,在这之后的阶段则是羊死亡的高发阶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热之后,病羊会进一步出现口腔黏膜充血的症状,随后还会出现溃烂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初期,病羊会流出水状的鼻涕,随后会变得黏稠,在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鼻孔的堵塞,引发山羊呼吸困难等问题。鼻子内部因长时间存在黏稠鼻液会引发组织坏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病羊眼睛也会出现粘性分泌物,导致山羊的眼睛也会出现炎症。此外,大部分感染小反刍兽疫的山羊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长此以往就会引发脱水、造成死亡。总的来说,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将会对畜牧养殖行业造成十分严峻的威胁,不仅是影响羊群成长的主要因素,还是限制羊类加工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导致羊肉质量的下降。

1.2流行病学

小反刍兽疫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密切接触,病毒主要的存在场所包括眼、鼻、口腔分泌物以及粪便当中,同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患病的动物出现咳嗽以及打喷嚏等症状就会导致其他动物出现感染,在疾病的潜伏期也会导致感染。第二,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情况下为4~6d,范围可以扩大至3~10d;第三,小反刍兽疫发病率最高的是山羊,可以达到80%~90%,病程也可以超过两周;第四,山羊感染该病后病死率可以达到50%~100%,尤其是在有易感群体的时候,死亡率也会显著升高。

2综合防控技术

2.1加强饲养管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场最好可以实施“自养自繁”、“全进全出”的科学养殖模式,保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养殖人员在日常开展饲养管理的过程中,饲料购买以及羊只引进等工作应避免受该疾病威胁的区域,同时保证可以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开始严格的消杀管理工作,定期对羊舍环境进行消毒[1]。养殖场还需要加强对相关饲养技术与防疫知识的学习,提升对小反刍兽疫危害性的认识,确保饲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做好消毒工作

实施消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杀灭病毒源头,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火焰、熏蒸以及冲洗等多种方式对养殖场内设备、人员与车辆进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区域与物体所采取的消毒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羊舍、车辆、屠宰区域等可以采用喷洒消毒液的方式进行消毒;羊舍内部饲料、粪便等清理工作可以采取集中发酵或焚烧的方式;人员的生活办公区域则可以通过喷洒式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此外,在进行人员消毒的时候往往采用酒精以及碘化物等,而碱类与氯化物则更多用于对建筑物、车辆以及相关设施的消毒当中。

2.3强化病死畜处理

在养殖区域出现疫情的时候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活羊的管控以及对病死畜的处理。养殖场在确认疫情之后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由当地政府对活畜交易市场进行暂时关闭。对于已经确诊的病畜及同群、从疫区引进的牲畜以及受到污染的本地牲畜应立即扑杀,并在动物防疫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无害化处理。

2.4落实责任制度,加强检测报告

落实完善的责任制度也是推进防疫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开展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养殖产内部应积极明确任务分工,针对小反刍兽疫落实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迟报、瞒报、谎报疫情等工作失职情况都需要予以处罚。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将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落实于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对于没有严格执行防疫制度的行为也需要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进行小反刍兽疫防疫工作的时候,养殖人员应切实加强监测报告,积极开展流行疫学调查以及疫情排查工作。一旦羊群内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上报,并妥善做好疫情的溯源工作。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针对小反刍兽疫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保证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的最新动态。

2.5提升宣传力度

很多时候养殖场对小反刍兽疫的预防不足是因为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养殖人员并没有对该疾病形成足够得了解,同时也健康成长。

2.3建立应急预案,加大检疫力度

由于小反刍兽疫传播速度快,且危害严重,发现患病羊后必须立即隔离、消毒,做到无公害处理。与此同时,还应科学制定疫病应急预案,及时扑灭病情,降低小反刍兽疫给养殖场带来的经济损失。依据《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确立疫病监测体系,完善病情报告制度,疫情一旦发生应立即做好确诊与分级管理工作,同时采取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予以疾病控制。针对已经确诊的疫情,建议及时隔离并扑杀患病羊只,彻底消毒进入养殖场的车辆和器具,将疫区及时封锁,避免疫病扩散。对于已经受到疾病影响的区域,应加强检疫监督管理,及时掌控疫情发生动态。做好养殖场检疫管理工作,对小反刍兽疫免疫现状加以检查,随机抽取羊只血样进行检测分析,并做好引种检疫,禁止引进疫区羊只,要求所有新引进的羊只必须拥有检疫合格证明。羊只引进之后还需要隔离4周左右,确定羊只身体健康后才能并群饲养。

3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小反刍兽疫对养殖业有着严重的危害,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行业发展。因此,有必要落实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控方针,依据相应的免疫程序做好小反刍兽疫免疫接种工作,定期对养殖抗体监测,及时掌握羊群健康状态,做好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防控,加大检验力度,以综合化防控技术降低小反刍兽疫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张夏萍,李伟,马晓媛.小反刍兽疫疫病的监测与防控[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1):20.

防控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虽然深处内陆,但有些区域利用自身水域优势,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西北地区水产养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宁夏贺兰县利用黄河水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目前渔业生产面积已达到7000hm2,其中精养面积高达5600hm2、粗养面积600hm2、水系面积800hm2。水产品总产量高达4.14万吨、其中鱼产品总产量为4.11万吨、虾产品总量为240吨,河蟹总产量为55吨。渔业总产值高达4.5亿元。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原因,再加上人为因素,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环境,从而给水产养殖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加大了病害防控的任务。因此本文对西北地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水平。

1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特点分析

(1)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受西北地区区域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特别是8、9月份,病害情况更为复杂。8月西北地区是全年高温期,气温、水温较高,此时鱼类生长速度最快,但同时也极易发生各种病害。如8月鲤鱼容易感染细菌性败血症、疱疹病毒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疖疮病等,草鱼则容易感染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和出血病等。而到了9月,西北地区气温下降,温差增大,再加上此时鱼类养殖量还在增长,因此这一时期也容易暴发各类病害。如鲤鱼容易出现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感染等,草鱼容易出现肝胆综合症、出血病等,鲢鳙鱼容易感染菌性败血症、打印病等。由此可知,在西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受各种因素影响,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目前已经确定的病害共有7种,其中有3种细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疾病和2种真菌性疾病。不同种类的病害,大大增加了病害防控难度。另外以往病害发生时间较为集中,季度性较为明显。但随着鱼苗互换,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时间延长,几乎全年都会出现病害。(2)病害原因复杂,综合发病成普遍现象。不同水产养殖区域,由于气候和水体等不同,不仅增加了水产养殖病害情况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原因的复杂性,各种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都能带来病害,使得病害原因复杂,增加了防控难度。同时复杂的病害原因也造成病害朝着综合发病方向发展。各类水产一旦发病,则会出现多种病情,而一旦发病,则往往不可收拾。

2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西北地区中如贺兰县也设置了多个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站、鱼病门诊点,负责水产养殖病害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防疫工作如病害测报、水生物检疫等也得以顺利开展,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疫苗防治中,目前我国水产疫苗中,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只有4种,获得生产批文的疫苗则只有2种,而且疫苗只能对一种病害进行预防,因此防治方面缺乏完善、有效的疫苗导致了基础设施不完善。其次是病害检测缺乏统一标准作为参考。目前西北地区在防控鱼类病害时,虽然经常对水体和病害进行检测,但是目前我国在水产检测数据上还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很多数据属于粗略数据,无法提供标准的参考依据。另外,水体监测时缺乏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结合,这些都影响了病害检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缺乏有效、完善的水产养殖病害药物防控技术。目前药物防控方面,并没有专业的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药物。虽然水产养殖方面的用药种类较多,但是这些药物多来源于兽药、化工产品和人药等,真正针对水产动植物的药物还没有研发出来。另外,在对水产种类进行药物防控时,如何使用、使用多少剂量是科学、合理的,也没有统一标准,只按照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使用标准作为参考。(3)生态防控机制不完善。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长远发展,需要开展生态防控机制。渔业生态防控机制主要对渔业生产系统进行整体控制和调节,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科学、合理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发生,促进鱼类健康成长。目前西北地区在病害防控时,主要采用的生态防控措施有根据载鱼量适当注入新水、对水体pH值、溶解氧等因素进行实时检测、采用ClO2消毒等。这些措施为鱼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组稿态环境,但是生态防控机制中的土壤修复、物质能量平衡、微生态制剂等主要的生态防控技术却并没有广泛应用。生态防控机制是一项系统的病害防控工作,需要多种技术一起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防控作用,因此目前西北地区生态防控机制并不完善。

3改善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的建议措施

(1)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体系,发展“互联网+现代渔业”。西北地区应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渔业”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首先应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水产养殖体系,如打造“互联网+渔光一体”示范园区等,在养殖区内实现对水产养殖环境、水质条件、鱼类生长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等的科学检测。如图1所示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智能养殖体系的重要构成。其次在基于物联网智能水产养殖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类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养殖环境、水质条件等的检测和智能化控制,如在示范园区、养殖场内安装水质监测系统、摄像头、手机智能遥控投饵机、增氧机设备和温度控制设备等,实现水产养殖的精细化、智能化和远程控制管理。另外还应推广UML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的应用,实现对各类病害的预警和诊断,对症下药,提前做好病害应对措施,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2)加快水产养殖专业药物的研发进度。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过程中,药物防控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方法。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缺乏专业药物防控的问题,应加快水产养殖专业药物的研发,并将之应用到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真正发挥出药物防控的作用。药物研发时,应注意水产养殖环境、水质和饲料等对药物实效的影响,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特点和病害特点进行药物研发,满足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要求。(3)完善病害生态防控机制。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时还应坚持完善病害生态防控机制,提高水产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因为环境刺激而暴发的病害现象。除了目前经常采用的生态防控措施外,西北地区还应引入微生态制剂,通过微生态制剂改善鱼类菌群结构,有效抑制各类有害生物的生成。另外运用微生态制剂还能净化养殖环境,减少污染物,增强鱼类抵抗力。

参考文献:

防控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生猪疾病防控;治疗措施;探讨

面对现阶段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往传统的生猪养殖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并且整体收益和生产效率水平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之下。面对新时期生猪养殖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各类疾病的有效防止,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养殖的效益给予有效地保障。

1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

在疾病防控工作开展中,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构建一套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从较为系统的角度,实现对生猪养殖中各类疫病问题的有效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对于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一套集预报预警、疫情信息处理、动物疫病防疫以及重大疫情扑灭于一体的预防控制体系。在防治工作开展中,也要积极添置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做好产地屠宰检疫、免疫效果监测、疫病普查抽查等工作的全程监测,做好周边区域疫情动态掌握,在做好潜在疫病可能发生时间、受威胁种类、扩散速度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动物疫情的不确定性进行减少,从源头上实现疫情的科学控制。

2提升生猪养殖场管理的规范性

猪场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于实际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有效的提升。养殖管理人员应该制定科学的消毒管理计划,对于猪场内部的环境做好全面的角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各类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病猪应该进行及时治疗,并对病死猪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提升对病源的控制能力。对生猪常见疾病进行严格的监测,并对生猪进行血清学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断生猪是否感染疾病。如果在猪群中发现感染疾病的生猪,必须立即对其进行隔离,防止病猪对猪群中影响其他猪的健康。在实际养殖工作开展中,也要严格限制人流和车流,并对于无关人员的出入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减少病菌的传播。对保育舍和分娩舍也应该实行全进全出模式,并配合全方位的角度,提升整体环境水平。只有采取规范化的日常养殖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各方面的问题。

3提升饲养管理的科学性

生猪养殖中,饲养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这对于整个养殖工作的开展是尤为关键的。做好饲料的有效管理,可以提升生猪的生长速度,并且让其保持一个良好的生长状态下,提升对各类疾病的抵御能力。在饲料构成的选择上,应该确保其中具备足够的氨基酸、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不同的营养物质,给予生猪免疫力发展以良好的基础。在饲料的购买上,也要做好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做好监测,确保其符合当前生猪养殖的喂养需求。从饲养的角度来说,也要对于不同猪群对于饲料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围绕不同阶段生猪对于营养方面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饲料配置方案。对于饲料的存放管理上,也要确保仓库干燥,并且对于饲料霉变的问题进行合理控制。对于出现霉变的饲料,要进行及时清除,避免引发各类中毒问题。另外,在饲料中也应该结合实际的养殖需求,增加一些如肝胆颗粒、生育酚、黄芪多糖、藿香正气水、维生素E、黄芪粉以及蒙脱石等,提升生猪对各类疾病的伉俪。

4做好免疫和治疗

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免疫和治疗是对疾病进行处理的重要举措。在对于疫苗接种进行完成后,可以让猪群本身形成良好的抗病体,提升对各类疾病感染问题的控制能力。猪场内部也要积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并依据实际猪群流行病情况,适当地选择相应的疫苗。在免疫接种工作开展中,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的疫苗,并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处理,确保疫苗接种后其效用的有效发挥。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也要实时地依据猪群成长情况,对于抗体免疫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免疫工作。与此同时,在治疗工作开展中,也应该结合不同的疫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疾病治疗工作。例如,对于猪的各类呼吸道疾病来说,此类疾病在秋季属于多发疾病,对于猪群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针对相关疾病,则可以利用100ppm支原净、400ppm金霉素或者多200ppm西环素进行处理,连续使用7d,并配合全方位消毒来进行处理。

5提升疾病防治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生猪养殖当中,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生猪养殖当中,要想提升疾病防治水平,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养殖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养殖人员应该积极了解具体的疫情情况,在养殖工作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联系其具体情况对具有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进行制定,并加强饲养技术以及种草技术方面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生猪养殖人员素质水平。

6结语

对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来说,做好疾病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在实际养殖业发展中,我们必须要以更加客观、科学的角度展开疾病防控工作,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对于疾病进行控制,确保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马瑞卿.生猪养殖中的疾病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4):130.

[2]田原.规模猪场生猪疾病的预防与控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9):96-97.

防控技术范文篇6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分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根据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环境、宿主,发明了检查和消毒水产苗种技术和免疫预防技术,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第二,环境调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为水产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同时抑制了病原滋生和繁殖的能力和机会;第三,如果水产动物发生病害,一定要及时、科学地使用正确的水产药物,尽快的控制水产动物的病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内涵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做深入的分析。首先,生态指的是三个生态位,一是气水界面,即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上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居住的地方,气体交换也在这一界面上进行;一是泥水界面,即最底层的水与表层淤泥接触的界面,这个节目上主要是分解者居住的地方物质的转换也在这一界面进行;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这个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最后生态防控的“控”,控的意思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与“防”补充。

2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技术的措施

2.1定期消毒

要想养殖水产生物,就要先把水养好,要想养好水,就要先养好泥,由此可以看出,清洁养殖环境的重要性,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和消毒。清理的方法是保持水底淤泥的厚度在十厘米到十五厘米,然后在阳光下暴晒,也要注意堵住漏洞,这样才能改善底层的质量。

2.2对苗种的消毒要彻底

苗种的质量决定了养殖的质量,在选择好要放入水中养殖的苗种后,一定要对它们彻底的消毒因为苗种本身也有病原体,如果不消毒,还是会把病原体带入到养殖的水中。

2.3施肥方式要科学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要保证科学施肥。在把苗种准备好之前,一定要把生物饵料培养好,生物饵料的营养对于水产生物来说,是任何人工饵料都不可取代的,因为生物饵料可以帮助水产生物增强体质,放养之后食用生物饵料的水产生物成活率更高。

2.4做好应激管理的工作

养殖者应该把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因为应激管理是养殖的最重要的技术。应激因子主要有三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后或者换季的时候,都是水产生物容易生病的时期,这个时候更加有必要加强应激管理。

2.5对养殖水增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水底容易滋生微生物,就会导致水中氧气的缺少,会引发水产生物的疾病。增氧最好的方式就是底层微孔增氧,这一方法要根据水的溶氧能力来确定增氧的时间。养殖前期在阴雨天的时候增氧,从半夜到凌晨;在养殖中期,晴天的时候早上增氧两小时,午后增氧2~3h,阴雨天就从晚上十点开始增氧,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养殖后期就是尽可能多的做增氧工作。

2.6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监测

水产养殖中有两种疫病应该引起重视:鲤春病毒病和锦鲤疱疹病毒,这种病毒一旦被水生动物感染,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好它们,所以预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对水产生物养殖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养殖者一定要配合当地的渔业部门做好监测工作,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2.7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的新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根据这些经验也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安全用药技术、水质调节与监测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值得大范围的宣传推广。

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防控对养殖水产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以及时监测和治理;也可以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治理;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响应了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总之,生态防控技术是对养殖者的一大福音。

作者:张宏成 裴利军 郭盛 李炜 单位:马彦淖尔市水产管理站

防控技术范文篇7

1建设

1.1选址。牧场选址地应宽阔平坦,坡度小于15°以下,交通应较为便利,与屠宰场、畜禽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厂、饮用水源地、学校、村庄等相距500m以上。能打井供应牲畜安全饮用的地下水,面积6.67~33.3hm2,并经卫生防疫部门对该区域检查无钉螺滋生方可投入建设。1.2种草。整个牧场范围内清除有毒植物和杂树。3~4月份用挖土机进行简单的翻挖,翻晒平整后,用条播和撒播相结合的方式种草优质黑麦草、三叶草等。1.3开沟。在牧场地势较低的周围用挖土机开挖深0.5m、宽1m的排水沟,排水沟水泥硬化,防止钉螺滋生。1.4围栏。牧场四周用6~8号钢筋或竹木建设1.5m高防护栏,防护栏每1~2m用水泥桩固定,水泥柱深人地下0.3~0.5m。1.5出入口设置。整个牧场只设置一个出入口。门口设置与大门同宽、深0.3m、长2m的消毒池,投放消毒液,进出牧场的人员、牲畜必须经消毒池消毒后方可出入。1.6粪污处理。在牧场地势较低的地方建40m3的发酵池2~4个。池口应高于牧场地面20cm以上,防止积水倒灌。发酵池收集牧场内粪污堆积发酵,配合投药杀灭虫卵。1.7附属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工人的管理用房和储藏室,面积约60m2;牧场的四周各建100m2左右的开放式牛棚,以供放牧牲畜夏日乘凉及下雨时遮避;场内打深水井一口及建设配套供水设施,保证放牧牲畜饮用安全的地下水。

2安全牧场管理运作

2.1建立制度。安全牧场由养殖企业承建并承担后续的管理和维护。每年4~10月份白天开放,规模较大的牧场可在场内建设固定永久畜舍,供夜不归户的放养牛羊暂住。设专职人员负责牧场的日常管理、维护;定期对安全牧场的四周围栏进行检查、维护;每天及时收集牛、羊粪便并运送到发酵池内堆积发酵,杀灭虫卵。2.2按时防疫。每年春、秋二季集中对进入牧场内放牧的牛、羊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羊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并加挂耳标,建立防疫档案。后期补栏的牛、羊及时补免,对出栏的牛、羊进行检验检疫登记备案。2.3定期查治。每年定期对进入安全牧场内放牧的牛、羊集中收集粪便,用毛蚴孵化法进行血吸虫病感染检查,所有检查记录要编号存档5年以上,对阳性感染的牛、羊及时隔离并用药(吡喹酮)治疗,治愈后方可进入牧场放牧。2.4消毒灭源。粪污发酵池每月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消毒一次。门口消毒池每周更换一次消毒药并保持消毒池的深度。牧场内所有放牧牲畜普遍用吡喹酮预防性投药和扩大化疗,黄牛30mg/kg(限体重300kg),水牛25mg/kg(限体重400kg),羊20mg/kg。怀孕6个月以上,哺乳期母牛,3个月以内的犊牛缓期投药。

3效果

防控技术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不断加大建设和整合力度,把全面推进技术防范建设作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扩大信息共享范围,着力强化监控、报警信息和其他社会管理信息的融合和互通,着力强化监控、报警系统应用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契合,拓展社会应用范围,不断提升打防控管能力,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目标

全市乡镇所在地和街道全部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年。基本实现对公共区域的覆盖;建成市、县区两级边界道路视频卡口系统;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重点部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封闭式居民住宅小区、院落的出入口和主要通道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技防设施覆盖面达到90%以上;乡镇所在地及城市街区的商业网点全部安装技防设施;有针对性地推进农村技防建设,农户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市、县区、乡镇三级建成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有序推进社会化报警运营服务工作,加强对社会报警和视频资源的整合管理,提高实际应用效能;建立健全专门的值机队伍,不断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管、控、用水平。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点位在现有基础上达到4480个。

三、年度计划

完成市、县区两级边界道路视频卡口系统建设;乡镇所在地及城市街区商业网点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80%全市公共区域(不含内部单位和居民小区,一)年全市完成65个乡镇所在地视频监控系统任务。下同)视频监控点位达到1980个,占目标总数的45%

机关企事业单位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80%其中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城镇居民小区、院落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达到70%城镇和农村推广其他技防报警设施,二)年全市完成68个乡镇所在地视频监控系统任务。农户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40%当年,全市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点位达到3380个,占目标总数的75%

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宅小区、院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三)年全年完成其余62个乡镇所在地视频监控系统任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乡镇所在地及城市街区商业网点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机关企事业单位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面整合社会视频监控信息资源,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和治安保卫重点单位自建的视频监控图像与当地视频监控平台安全对接,具备实时调用的条件。有条件的居民住宅小区的出入口和主要通道的视频监控图像也可接入当地视频监控平台。当年,全市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点位达到4480个,占目标总数的100%

四、工作要求

要成立政府领导任组长,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县区要建立“政府领导、综治协调、公安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技防建设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县级以上政府对本地的技防建设负总责。综治、公安、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运输、通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认真规划部署,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强化保障工作,落实具体责任。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监控等技防工作的管理及监督、指导工作,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运输、广电、供电、通信等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监控等技防建设的相关工作。

统一规划、分步建设技防设施。设备选型、系统集成、系统改造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二)建立健全技术运行机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高清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要求。逐步推行射频识别、无线移动监控、可信式信息采集等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工作。按照“分级存储、联网共享”目标,以原有系统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改造,确保系统满足扩容、升级、可持续发展和互联互通的要求。严禁继续分散建设、重复建设、低端建设。城镇以视频监控技术为主,农村以报警技术为主,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各种技防手段融入统一平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公共区域的技防建设(租赁)运行、传输、维护和值机人员工资、技防管理平台建设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省财政对初建每乡补助5万元,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各地要将社会治安技防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镇、每街道各补助10万元。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和居民住宅小区上述相关费用由本单位和本小区管理单位承担。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技防建设。

防控技术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关于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充分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安全、有效、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科学指导防灾减灾,以病虫害预测预报为依据,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态、物理防治为手段,科学规范使用农药,综合集成应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地控制病虫危害。

二、工作目标

以区“五个一”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为重点,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将逐步从过去化学农药为主向生物、物理防控方式转变。加大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防虫网、性诱剂和生物农药。进一步充实、完善生态调控、物理诱避、生物防治及科学合理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使我区化学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有效地推动我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推技术

(一)农业防治

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采用烧、轧、沤、封等方法,处理田间及村队居民点内的作物秸秆、根茬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以降低虫源基数。

(二)物理防治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在夜间诱杀成虫。因大多数的作物秸秆堆放在村屯居民点内,5月至6月在居民点内设置杀虫灯,集中诱杀第一代成虫。

2、提倡采用大型收割机进行机械收获,将作物秸秆粉碎后还田,机械收获后所留作物根茬短,对大面积防治越冬幼虫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三)生物防治

1、秋季用白僵菌喷施秸秆后封垛处理,减少次年虫源基数。

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玉米螟是种植玉米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种重要虫害,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重要的绿色防治措施,利用赤眼蜂的寄生性,杀死玉米螟虫卵,不能有效孵化,达到绿色防治的目的。

(四)化学防治

1、在害虫大面积严重发生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防治的关键时期,积极组织适期开展药剂统防统治工作。

2、当花叶率达20%以上时,选用用菊酯类农药—2.5%功夫、劲彪等防治。注意:禁止使用呋喃丹等剧毒农药灌心,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同时避免因秸杆饲养牲畜而发生中毒现象。

(五)开展技术培训与宣传

开展安全用药和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培训,提高农民的绿色植保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加绿色防控。加大预测预报的力度,采用明白纸、黑板报、条幅、宣传图册等方式进行宣传培训,对农民适时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

(六)开展新农药示范与推广

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推广安全、高效施药机械应用,加快我区绿色有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七)突出重点,做好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工作

国家、省对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治尤为关注。目前草地贪夜蛾己于去年潜入辽宁丹东地区。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区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必须做好对此害虫统防统治工作。

1、防控对策措施。按照全面监测、全力扑杀,分区施策、联防联控的要求,优化监测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应急防控,结合生物生态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一是布设监测站点。按照草地贪夜蛾迁飞规律和危害特点,增设测报网点,布设高空测报灯、性诱等监测设备。以镇、街为单位,每个村布设两个监测点,6套性诱捕器,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迁飞和发生消长动态。

二是全面加强田间调查。以玉米、水稻、蔬菜等为重点,组织区、镇两级植保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在草地贪夜蛾发生期,定人定点定田,每3天开展一次系统观测,重点掌握成虫高峰、产卵数量、幼虫密度、被害株率。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和穗期,组织镇、街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合作社、专业化防控服务组织,及时开展大田普查,力争做到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田,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控时期。

三是严格信息报送制度。执行首次查见当天即报,已发生区“一周两报”制度,通过“全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控信息平台”及时填报监测调查数据和防控进展情况,实现“一盘棋”调度、实时共享、挂图作战。

2、实施分区联防。

按照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采取分区域、分时段落实监测、防控任务,突岀“综合防控、统防统治、群防群治”。

3、技术措施。

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发展规律,结合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诱控、生物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控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一是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用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二是化学防控。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参考玉米田二代黏虫防控的虫口密度指标),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控。农业农村部推荐使用的应急农药品种分为四类'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药剂按要求推荐使用。

4、适时开展应急防控。

根据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预警,对粮食生产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区域,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全力控制危害,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一旦出现大面积暴发危害的虫情,区镇街植保农技推广机构立即虫情预警信息,报告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上级植保机构;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将预警信息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并提出应急防控对策建议。在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扩散势头猛、成灾威胁大的区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划定应急防控范围和面积,调集防控队伍,组织开展应急防控行动,严防大面积暴发成灾。

四、防控保障措施

(一)加强指挥协调。

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分管局长、区植物保护站、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各镇(街道)分管农业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绿色防控领导小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绿色防控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农村局下设办公室,负责承担日常工作,适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安排布置监测防控工作。在病虫草鼠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分区域组织召开现场会,派出督导组赴重点区域调研指导,推进防控任务落实。

(二)强化属地责任。

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防控机制,区级政府承担防控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当地人力物力,强化植保队伍建设,组织动员各镇、街道和社会力量做好防控工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成立绿色防控工作专班,抓好各项工作,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三)加大相关投入

农业农村局做好防控资金使用方案,财政做好资金拨付,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突出做好相关器械、相关资金组织到位工作,做到不误农时,为统防统治做好相关服务。

(四)加强工作落实

为加强我区绿色防控工作落实,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的防控工作组织,由分管领导、农口工作人员和村委成员组成,将此项工作落实到村屯,确保发现虫情,及时准确上报,及时科学防治。

防控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越来越多,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做好环境和生态保护就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林业就是其中之一,林业作为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可以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通过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先进防治方法,使得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得到了最佳的治理,构建良性森林生态系统,确保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概述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如何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林业经济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各个国家也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品种,但是这会导致一些品种在当地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进而导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突发性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也愈发多了起来,因此,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中,防治技术就成为其中的重点,一些地区在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防治手段,这种防控方式会使得大量的有害元素和重金属元素进入到生态环境中,这样会破坏当地平衡的生态系统,加上一些林业的化学药剂用量大,同时会造成农药在土壤中的堆积残留,污染环境与土壤,不符合当前生态环境的要求,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2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技术要点

2.1预防。在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中,做好预防工作是其中的重点。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始终本着“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从中可以看出做好预防工作就成为其中的第一步,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中,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营林技术的研究,一些林业由于营林技术不科学,导致有害生物的防控出现问题,这时要提高营林技术水平,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这样可以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产生,并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一些抗病和抗虫害的树种,这样再通过科学的密植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系统,这样可以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营林技术中,要做好封山育林和补植等工作,这样可以逐渐丰富林业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进而保障林业的健康,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中,借助营林技术做好预防工作,这样可以避免有害生物的产生。2.2生物防治。借助生物防治的手段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中,常用的防治手段主要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而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治中的一种,这种防治手段在现今的有害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的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这种生物链的防治方式可以避免化学防治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后果,因此,在林业经济有害生物绿色防治中,采用生物防治的技术进行高度的融合,增加生物之间的竞争,对有害生物起到防止效果,这样可以借助生态调控的方式以科学、合理以及安全的方式以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效果,进而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水平,例如,可以利用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减少郛孵化数量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轻危害,生物防治的手段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好的减少对树木的伤害,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更加的能够减少对树木的伤害,故此,在林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中,采用生物防治的技术可以减少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水平。2.3物理防治。在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中,物理防治也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绿色防治是现今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中的重要方式,与生物防治手段不同的是,物理防治主要是借助林业有害生物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趋色性、性诱剂以及趋光性等,对有害生物进行去除,这样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对生态的破坏,这种物理防治的手段可以创造近似自然环境的条件,可以增强林地的自然控灾能力,因此,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中,借助物理防治的手段可以减少化学药剂对树木的伤害,例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就是物理防治中的一种技术,它主要是借助有害生物的趋光性引诱害虫,然后是通过高压电网将害威击晕后落人接虫袋,这样再把害虫消灭,这样可以达到去除害虫的效果,除此之外可以采用人工剪除的方式进行害虫去除,在秋冬季节借助修枝剪除虫瘿,并做深埋或烧毁处理,避免害虫死而复生,故此,物理防治技术也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环节。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林业发展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来说,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等,这时绿色防控技术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中,要做好对有害生物的预防,这是其中的重点,但是如果出现有害生物时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例如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式,这样借助科学绿色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这种绿色防控的理念可以做到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统一,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仕群.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究[J].大科技,2019(32):164-165.

[2]黄理,陈希.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24):1.

[3]刘晓琳.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究[J].花卉,2018(8):260.

[4]赵洪林.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绿色防控[J].广东蚕业,2018,52(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