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08:48

防控措施

防控措施范文篇1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类型分析

在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类型大致分为普通类型、传染性类型、寄生功能类型,影响着动物的健康生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普通类型动物疾病。普通类型动物疾病,就是在动物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动物生长危害较少,但是,养殖人员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普通类型动物疾病主要包括:动物外伤、眼部疾病等。第二,传染类型动物疾病。对于传染类型的动物疾病而言,就是在动物生长中,所感染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对于养殖业的威胁较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疗,将会出现破坏性影响。因此,畜牧养殖户必须要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第三,寄生功能类型动物疾病。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就是动物体内存在的寄生疾病,也是畜牧养殖中常见问题,多数寄生疾病都是寄生虫引起的,例如:原虫寄生虫、蠕虫寄生虫等。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人为、环境、动物本身因素。第一,对于人为因素而言,就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相关养殖人员在工作中对动物身体造成损伤,例如:在为动物提供水与饲料的时候,不能保证其清洁性,经常会出现细菌,诱发动物疾病。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养殖户不能科学开展消毒工作,为了节省消毒成本,不重视日常管理与消毒工作,导致动物经常感染一些疾病[1]。第二,对于环境因素而言,就是在动物生长环境中,存在一些污染等现象,无法保证动物生长环境与空气的清洁性,当动物生存在恶劣环境中,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疾病。同时,动物生存环境的绿化程度不能符合相关规定,通风程度较差。第三,对于动物自身因素而言,就是动物的身体素质较差,缺乏一定的疾病抵抗能力。例如:在畜牧养殖中,动物自身存在天生或是后天的某种疾病,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将会出现恶化的现象,难以保证畜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

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必须要重视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利用先进的防控方式对其进行预防与治疗,保证可以提升畜牧养殖动物生长健康性。第一,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畜牧养殖户必须要针对动物养殖要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在饮水方面,需要保证水资源的清洁性,避免水资源中存在细菌。其次,对于饲料而言,要保证饲料的清洁程度,根据动物的实际营养需求,对饲料进行合理的配比,同时,还要保证饲料中不含病虫害,以此提升动物的健康性。最后,在日常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动物疾病情况,并对感染疾病的动物进行隔离处理,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扩散现象[3]。第二,制定动物检疫制度。在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疾病预防工作,保证可以提升动物的身体健康。首先,在动物疾病检疫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利用规范制度提升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并要求动物检疫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畜牧养殖实际情况,科学推广各类疫苗与预防药物,从根本上解决动物疾病问题,做好预防工作,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在动物检疫工作中,相关人员要科学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方式开展检疫工作,对动物疾病进行科学的控制,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质量。第三,制定完善的环境改善制度。畜牧养殖户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动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面的改善,根据动物实际生长要求,改善环境质量。首先,要根据动物身体健康情况,提升动物的身体素质与疾病抵抗能力,并利用消毒与杀菌方式改善动物生长环境,保证可以提升疾病预防工作。其次,要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性符合相关规定,不可以出现通风不良的现象,及时发现动物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另外,畜牧养殖户在引种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动物自身疾病抵抗能力符合相关规定,不可以引入感染疾病的动物品种。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必须要全面分析动物疾病病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各类疾病,提升畜牧养殖户的疾病控制科学性与可靠性,减少动物疾病对畜牧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阮毓琴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关坝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沙维,杨智勇,周来宝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239-239.

防控措施范文篇2

一、目的

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作,从即日起按照“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从严控制大型聚集性活动,层层压实疫情防控责任,明确乡、村两级干部职责范围和工作纪律,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输出防控工作,做到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形成全乡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标

最大限度控制人员进出、控制人员聚集,减少因外来人员和人员扎堆聚集增加的疫情传播风险,从而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对疫情防控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2、实行网格化负责制,切实防控外地人员进入和内部人员外出,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

3、婚丧嫁娶等活动一切从简,防止人员聚集扎堆,减少因人员聚集扎堆而增加疫情传播风险。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实行疫情防控全乡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乡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本辖区关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拟定防控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统一调动本辖区所有卫生资源。 

(二)具体防控措施

一是强化舆论宣传。利用各村微信群、大喇叭在各村循环播放相关音频,政府派出三辆巡逻车,每天分片进行宣传和巡逻,坚决做到人尽皆知,严格落实戴口罩、勤洗手通风、不扎堆聚集等卫生习惯和防控措施。

二是强化群防群治。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实行网格化负责制,充分发挥网格员对村庄、农户基本情况较为熟悉的优势,负责宣传动员、提醒警告,对人员聚集和打牌、打麻将的人员进行劝阻,对拒不执行防控规定的进行报告,协助乡、村干部做好防控工作,发挥群防群治的优势,有效防止群众扎堆聚集。

三是强化外防输入、内防输出。临近春节,返乡人员增多,各村要加大宣传和排查力度,动态掌握中高风险地区尤其是、、入乡人员信息,做到实时上报。坚持红事推迟、白事从简的原则,由乡市场监督管理所全程监督。劝阻本村群众减少外出,不扎堆聚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车辆横向流动,隔绝病毒传播途径。同时严格落实消毒、通风等防控举措。

四是严格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乡人员管控。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以及人员,要第一时间向所在村、单位报告。隔离管控措施由“7+1”升级为“14+2”(14天居家隔离,2次核酸检测)。隐瞒不报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法律责任。

五是加强值班带班制度。各村、各单位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主干带班制。 

六是强化督导检查。成立专项督导小组,由乡纪委和派出所联合组成,采取多项措施全天候对各村进行明察暗访,发现有群众扎堆聚集现象及时劝阻,同时对所在村进行全乡通报,并对村主干作出相关处理。

(三)责任划分

根据防控工作实际,实行科级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方式进行管理。

片长为本工作片的第一责任人,担负本片防控工作的主体责任,副片长和包村干部担负所包村的直接责任。各村支部书记为村第一责任人,担负本村的防控工作的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责任。村委会主任为防控工作直接责任人,对本村防控工作负直接责任。村其他干部按包组分工,担任所分管组的防控工作直接责任。

(四)监督检查和违纪查处

防控措施范文篇3

一、依法采取控制性措施

(一)一律停止大型群众性活动。

(二)旅游景区、宗教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体育场馆、电影院、儿童游乐场、网吧、健身房、洗浴场所、室、茶楼、茶馆、KTV等非市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场所全面停止对外开放或营业。

(三)全县所有饭店、宾馆、酒店、大排档、烧烤店、小吃店、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摊位一律暂停提供聚集性餐饮服务,禁止举办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等群体聚餐。恢复经营时间另行通知。

(四)禁止举办、参加各类群体性聚餐活动(含农村坝坝宴、生日宴、红白喜事等)。

(五)所有农(集)贸市场、超市等各类经营场所暂停活禽交易和宰杀,严禁市场外出摊占道经营活禽交易和宰杀行为,严禁加工、经营、运输、食用各类野生动物。所有宠物商店一律暂停营业。

(六)县内各级各类学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包括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社会培训等机构暂停举办培训、比赛、训练等人员聚集活动,开学时间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确定

(七)县域内旅行社暂停经营活动,不再组团收客,已经组团的一律取消,全额退还收取费用。凡是入住的外地游客提前离开或取消预订的,各酒店、农家乐等须全额退还未产生费用及定金(订金)、押金。

二、全面实施监测检疫

(八)在高速公路、铁路站点出入口,国省道干线、县乡村道进入县路口设置道路卡点,对所有进入人员实施强制卫生检疫,开展体温检测。两周内去过湖北及疫情高发区或途经湖北、与湖北地区人员或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有接触史的,必须主动报告现场查验人员,现场查验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健康检查,对其中的发热病人必须由120专车转送至县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留验筛查(定点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

(九)对进入县的所有人员(含外地进入人员和本地外出返乡人员),都必须立即到居住地所在村(社区)进行申报登记,并居家观察14天。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及时到所在地乡镇卫生院或县疾控中心接受健康筛查、登记、管理并到县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三、减少交通出行

(十)暂停所有省际、市际客运班次和客运包车;减少县内客运班次和城市公交班次,已购买车票实行免费退票,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只能在县域内运营;暂停客运船舶航线;客运车辆运营时,所有司乘人员应佩戴口罩。

(十一)尽量不去已经有疫情的城市,尽量减少与疫情城市返回人员接触。

四、创造干净整洁环境

(十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按照部门职责,对农(集)贸市场、养老机构、康养场所等各类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对交通工具等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实施严格消毒,消除病媒孳生源。

(十三)做好家庭内外环境大扫除,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半小时。出门注意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带有N95标志的口罩。城镇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商业集中区、火车站、码头、公园、城市干道主要节点等人流密集重点区域,废弃口罩等特殊有害垃圾必须投入带“废弃口罩投放点(箱、桶)”标识的专用容器,乡镇和村(社区)应结合实际,参照增设相关专用垃圾收集容器。鼓励引导市民在家中对废弃口罩进行消毒(喷洒75%酒精、84消毒水)并简易破损后用塑料袋单独打包投放到专用容器,防止二次污染。

五、强化病毒检测和医疗救治

(十四)加强对近期从及疫情高发区来人员数量和流向的全覆盖排查,强化对重点疫区来发热病例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线索调查。

(十五)集中统筹全县优质医疗资源,优化防治流程,建立完善医疗救治运行体制,实行集中隔离,全力救治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十六)实行周密的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措施,全面阻断医院内传播途径,严格落实防止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

六、加强物资保障储备

(十七)全力保障医疗、防控应急物资装备和居民日常生活必需防护物品。

(十八)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造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行为。

(十九)必要时,可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相关物资以及设施设备。

七、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培训

(二十)实行严格的疫情报告、信息和舆情管控,坚决抵制各类谣言,客观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十一)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专业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加大疫情解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进行被隔离人员心理健康疏导,做好返校师生、返务工人员健康提示和健康管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八、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防控措施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关节、创伤骨科Ⅲ级以上手术120例,发生DVT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8~76岁。120例中多发伤71例,其中合并骨盆骨折30例;髋、膝关节置换手术49例。多发伤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取相应的内固定方法。手术后3~5d发生DVT2例,术后4周发生DVT1例。本组均有患肢疼痛,压痛明显,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升高等症状,查体可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侧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等。

2观察及护理措施

2.1观察早期DVT症状多发伤术后患者,大多肢体不能搬动或需要固定,术后患者往往感到肢体疼痛,伤肢亦多肿胀,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如患者有下肢沉重、胀痛感,要警惕有DVT的可能。注意观察对比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不同平面的周径。若发现两侧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所有病例术后尽早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重点观察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比较与前一天有无增加,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如活动范围无增加或肿胀进一步加重,立即报告医生。

2.2观察肺栓塞症状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心悸、咯血等,严重者休克。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未发生肺栓塞。

2.3护理措施

2.3.1明确高危人群对于拟行大手术的患者,特别是存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术前除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外,应特别注意完善凝血四项、肢体血管彩色多普勒等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心脏、腹腔、盆腔、肢体等处的血栓,明确DVT高危人群,如有漏检查,向主管医生提出建议。

2.3.2心理护理同术前谈话一样,护士对患者的术前宣教在骨科大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术前应指导患者适应卧床大小便,熟悉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使患者在术后能顺利地开展床上功能锻炼;对于高龄患者及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要反复、耐心解释,使其最大程度地理解、配合和掌握;肢体的疼痛、明显的肿胀会使患者产生烦躁不安、焦虑、恐惧心理,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此时应耐心告知下肢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肢体制动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鼓励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系统地进行功能锻炼,并教会患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

2.3.3针对病情护理观察(1)对于高度怀疑并发DVT的患者,早期症状和体征亦可能不明显,故应对患者术后的生命特征及肢体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生。观察的重点内容包括:若发现患肢突然肿胀,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并与健侧对比;若患者自觉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绀、潮红、皮温增高,表明静脉回流障碍;同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或久卧开始活动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2)术后常规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1]肌注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预防性地抗凝治疗,此时需密切观察药物的过敏反应,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手术切口渗血情况,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等,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饭后服,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2.4预防措施

2.4.1一般措施

术后应抬高患肢,避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而影响静脉回流;术后及早(一般于麻醉作用基本消失后即可)鼓励、协助患者主动行趾、踝、膝等关节的活动,并指导、督促家属经常为患者抬高患肢,做各处关节的被动活动,对下肢各处肌肉作向心按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促进血液回流,并尽早离床活动[2];因手术麻醉、长时间卧床等原因,术后患者消化功能一般相对低下,应指导患者在术后早期以粗纤维、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大便结燥而使腹压增加、静脉回流阻力变大。

2.4.2器械辅助

器械辅助护理的基本原理亦是促进静脉回流,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用有梯度加压弹力袜,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可早期穿戴,使用后,在预防用药期间不予去除,并可以长久使用。

2.4.3用药护理

应遵医嘱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等抗凝药物预防DVT;围手术期尽量避免下肢穿刺输液,同一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包括伤口引流的量和性质、伤口外包敷料的情况等,发现特殊问题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4.4疼痛护理

疼痛作为术后应激反应的首要表现,严重、长时间的疼痛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致发生DVT的危险增加,且不利于术后康复锻炼的开展。因此,应观察、了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嘱其通过聊天、看报、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配合医生及时使用镇痛药物、镇痛泵等减轻疼痛。这样才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预防DVT的发生。3结果经整体护理、系统观察及用药,无死亡病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在治疗1个疗程(7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1个月后能下地行走。骨盆骨折术后1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虽有好转,但站立或活动后仍有肿胀现象。多发伤1例左下肢呈股青肿状态,转专科医院行血栓取出术。

防控措施范文篇5

一、市查处医疗欺诈行为的基本情况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疗欺诈行为是指违反医疗保险管理法规和政策,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及其他方法,向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骗取医保基金或医保待遇的行为。

市近两年来共查处了15起严重医疗欺诈案例,违规金额近80万元。其中“挂床”住院8例;向医保部门传输虚假数据3例;冒名顶替住院2例;虚开住院票据1例;伪造病历等相关材料的1例。此外,以采取“分解住院”方式骗取医保基金的有近200人次;还有一些欺诈行为因金额小、行为方式较为琐碎,未统计在内。

从查处情况来看,医疗保险中的医疗欺诈行为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实施欺诈的行为人较为复杂,既有参保人,也有医疗机构,还有用人单位。在利益趋同的条件下,往往参保人与医疗机构人员共同合谋欺诈,以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在欺诈过程中,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作用十分明显,即使参保个人想实施欺诈,往往也要得到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支持、纵容和配合。二是欺诈种类繁多。从参保个人来看,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冒用他人医疗保险证、卡就医;异地就医人员伪造或虚开医疗票据回来报销;“挂床”住院就医;要求医院开具本人不必要的诊疗项目或药品,由他人代作或代用等。从医疗机构来看,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变造以及提供虚假病历、处方、疾病诊断证明和医疗费票据;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应由参保人自费的医疗费用,较为严重的是将非医保支付病种(如车祸、工伤、打架斗殴等)改为医保支付病种;向参保人提供不必要的或过度的医疗服务。三是对异地医疗欺诈调查的成本高、取证难。根据市对异地就医检查的情况,外地检查每人每天的成本平均在300元左右(含各种交通费),受经费情况限制,一年也难以组织几次检查;在检查中,获得外地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也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退休异地安置人员居住范围广泛,即使在审核中一些报销单据明显存在疑问,也无法进行调查核实。四是对欺诈行为的处理困难。一种情况是无法处理,往往一个城市中存在1~2家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医院,对其处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很难触及到其根本利益。另一种情况是无权处理,对外地违规医院缺乏地区间的协查合作机制,只能对实施欺诈的参保人简单拒付了事,对违规医院无计可施,无疑助长了一些医院对异地患者的违规行为。

二、对医疗欺诈行为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根据实际提出以下防范对策:

1.多措并举,加强对医疗欺诈行为的监管。首先,要加强医疗保险机构自身建设,适当增加工作经费,保证反欺诈监管的有效进行;充实医疗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识别欺诈行为的能力;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监管工作方式;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减少由于信息障碍导致的欺诈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日常巡查、重点专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医保协议管理,量化各种管理指标,如住院费、床日费、转院率等,明确界定各种违规行为和处罚措施;积极探索新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现行的按服务项目付费办法,对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试行医疗费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或复合方式付费,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控机制。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反医疗欺诈责任制,当出现欺诈行为时,要逐级追究责任。运用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将必要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从而为实施社会惩罚和市场惩罚创造条件。对医保管理机构难以调查取证的案件,建立公安部门、检察院介入的工作衔接机制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工作的机制。

2.加强部门间合作,对医疗欺诈行为的监管形成合力。对医疗欺诈行为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综合管理问题,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机构是不够的。同一欺诈行为,往往会违反多个部门的管理规定。医疗保险机构应与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坚决查处各种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各自领域的专家作用,提高整体反医疗诈骗能力,加大联合处罚力度。

防控措施范文篇6

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

1.坚持防控指挥体系不变。抓紧完善与疫情防控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风险防范、防控救治、信息、交通管控、社会稳定、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工作,针对疫情不同风险等级和响应级别,提出应对处置意见和方案,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2.调整充实防控工作专班。在领导不变、组织不变、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充实防控队伍,保持防控力量,做到防控思想不松、力度不减、队伍不散,督促指导各行业各单位落实落细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推进常态化防控机制有效运转。

二、强化监测预警报告

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公共卫生相关数据汇聚共享,多渠道开展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及时发现疫情线索,发挥村(社区)疫情防控主阵地作用,实施精准排查,落实“四早”要求。

1.重点单位监测报告:养老机构等民政服务机构、监管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餐馆、农贸(集贸、冷链食品)市场等重点场所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机构内人员及从业人员健康监测,每天检测体温,观察询问,及时发现发热、干咳、腹泻等可疑症状人员,及时送至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排查。

2.村(社区)监测报告:各村(社区)明确责任人,组织卫生服务人员、村社(驻村社)民警、网格员等,主动开展巡查搜索。各级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汇总分析疫情线索,及时分类信息,推送至相关村(社区)进行核查,对发现疑似症状人员,要及时将其规范送至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断排查。

3.流动人员监测报告:交通运输部门要做好相关场所、交通工具卫生消毒等工作。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人员,要及时转送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排查,并报告当地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三、强化核酸监测检测

切实发挥核酸检测支撑作用,组织重点人群落实“应检尽检"措施。对“密切接触者,境外返新(市)人员,发热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重点人群要做到“应检尽检",并根据不同情况定期检测。

四、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

健全完善各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对境外和中、高风险地区入(返)新(市)人员排查、核实、管控,严防疫情输入。

1.加强入境人员管控:实施境外人员从“国门"到 “家门”的全程闭环管理。

(1)各村(社区)要掌握海外乡亲归国人员动态情况,做好本地侨胞、在外留学生、海外确诊治愈后出院患者等稳定在当地工作。

(2)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对目的地为我镇的入境人员,严格对其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后继续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措施14天的措施。

2.强化村(社区)精准防控:落实属地责任,按照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充分发动群众对辖区新进人员实施精准摸排,确保不漏一人。强化“大数据+网格化"管理,采取村(社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完善重点人员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落实境外、中高风险地区入(返)新(市)人员信息登记和健康跟踪管理,对相关人员及时发放健康告知书,开展健康状况问询,查验“健康码"等。督促居家医学观察对象落实“一人一间”、不外出等措施要求。村(社区)严格落实人员健康等相关信息申报制度,及时主动报告本辖区有近14天高中风险地区入(返)新(市)人员信息,并规范处置。依法追究瞒报、谎报健康信息的人员责任,发现偷私渡非法入境人员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

五、强化重点公共场所疫情防控

各类公共场所加强“验码、测温、不聚集、戴口罩”防控措施。除此之外,一要督促超市、集市、农贸市场等生活人员密集场所落实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维护等措施。二要督促交通人员密集场所落实公共区域、交通工具等通风、清洁、消毒以及人员流向引导与防护指导等措施。三要要督促宾馆酒店严格落实入住人员健康信息登记制度。四要督促餐饮场所合理设置就餐设施和餐桌距离,严格控制聚集性桌餐,避免聚集性排队等待,提倡分食就餐。

防控措施范文篇7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防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周密安排好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防控工作。各级政府要保障公共卫生投入,认真落实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应急储备、疫情监测和卫生宣传工作经费。各级卫生、宣传、教育、检验检疫、药监、工商、经商、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二、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制度。确保疫情报告及时准确

加强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各地要按照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农贸市场、建设工地及流动人口聚集地的疫情监测工作,发现有手足口病疑似症状的患儿,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各级卫生部门要及时对疫情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为手足口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违反规定瞒报、迟报传染病疫情并造成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抓好群防群控。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抓好群防群控,实现疫情防控关口前移。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的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餐饮业、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监管,减少传染病发生。要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的卫生监管,切断一切可能的疫病传播途径。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县(市、区)乡(街)村(社区)三级医疗网络的作用,加强城乡社区防控工作,落实学校和托幼机构晨检、消毒等防控措施。要把少年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作为防控工作的重点,抓好对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教育,做好城乡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和家庭防护。

四、加强临床救治。切实提高救治水平

切实提高其预防控制、临床诊断和救治水平。对于已经出现的手足口病患者,各地要迅速组织对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要全力抓好救治工作。凡经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所发生的医药费除医药费用全额报销外,用实行全额报销。凡享受城乡低保、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为手足口病重症的患儿。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生活救助(具体实施办法将由省级有关部门会商后另发)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和减少医源性传播的发生。要制定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应急方案,组建医疗救治应急小分队,做好药品、设备、试剂和医疗救护所需物资的储备工作。

防控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畜禽养殖;病因;防控措施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溯源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从表面上看,畜牧养殖业是一种粗放式产业。广大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发现,导致动物疾病发生的最大原因不外乎是动物对生长环境不适引起的。动物作为具有生命的物种,在其生长发育及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会改变动物身体内部的相关机能,所以,在进行畜牧养殖时,养殖场的选择非常重要,要考虑到气候、空气湿润程度、水源、通风性能等,因为这些都会导致动物对生长环境产生不适,导致疾病发生。另外,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就是人们的管理方式不当,导致疾病发生。在畜牧养殖中,人作为主要活动对象,人的管理方式与动物的吃、喝、住、睡及运动息息相关,一旦人的管理不到位,会导致畜牧养殖场出现卫生不达标、通风条件差等现象,还会出现药物滥用、疫情防控意识弱、未按要求进行防疫管理等问题,进而造成动物产生疾病。因此,在动物疾病防控措施上,需要在养殖地选址和养殖管理两方面加以预防控制。

2畜牧养殖防控对策

面对导致动物生病的两大主要因素,在进行畜牧养殖时,要积极对动物疾病进行防控,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首先,要养殖工作人员进行防疫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卫生防疫意识,最好定期做知识培训或是专家讲座,提高其疫情防控意识,强化工作人员的有责任心,促使其做好自己的职责。其次,畜牧养殖场要加大资金投入。畜牧养殖场资金充足保证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的必需条件,比如可以完善各种动物医疗设施,检疫设施,可以及时对动物疾病进行确认并进行有效治疗,所以说,资金的不断投入能给动物提供良好、健康的生长环境,进而满足动物生长所需的各项条件,还能有效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效率等[1]。另外,畜牧养殖场要加强疾病防控管理能力,所以,要从防控制度、执行和监测3方面展开。第一,畜牧养殖场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养殖管理制度,对养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进行明确规定,并且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各种标准甚至是超过,尤其是对各类疾病的预防措施。第二,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尤其是在养殖场卫生、消毒、注射疫苗、通风等方面,以确保防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要积极提高疾病治疗能力,注重培养兽医治疗人员专业素养。对疾病防控不可能做到毫无遗漏,所以要不断提高疾病治疗治疗能力,以此来应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突发疾病,进而降低成本,保证动物健康。

3结语

总之,在畜牧养殖过程中,要积极对畜牧养殖业存在的生长环境和养殖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完善,以强化动物疾病防控能力。只有将动物疾病保持在人类可控范围之内才能使动物疫情不再成为人类的威胁。

参考文献:

防控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类型;病因;防控措施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对于畜牧养殖业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动物疾病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成为影响畜牧养殖进一步发展的沟壑。同时,畜牧养殖虽然是一种粗放式的产业,但是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不同动物之间的养殖方法是存在非常的大的差异的,并且人工养殖和野外生存的动物,在本质上是具有差别的。

1.1畜牧养殖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动物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也逐渐的变得普遍化,而造成动物疾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养殖环境,一旦动物处于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并且还会受到养殖环境中的细菌、病毒的影响,产生疾病,甚至是传染性疾病,引发大面积的流行。另外,动物是具有生命的物种,养殖环境作为动物成长发育的基础,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动物自身的内部机能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尤其是动物自身的健康状态。因此,在实际的畜牧养殖生产中,对于养殖环境的选择,养殖户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养殖场的选址,要科学、合理且远离居民聚集区,还要考虑到水源、交通等问题,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养殖生产的正常运行,如果安排的不合理、不科学就可能会成为疾病的诱因。

1.2养殖管理的方式不当

进行畜牧养殖,日常的养殖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也是诱发动物疾病的因素,一旦养殖管理的方式不当,则动物就容易发生疾病。畜牧养殖工作人员是主要负责人,也是主要的活动对象,工作人员的管理范围包含了动物的吃、住、运动以及喝、睡。如果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出现养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就会使得畜牧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出现消毒不合格,卫生不达标的现象,或者通风效果差的问题,这会导致动物所在的环境滋生细菌、病毒;另外,养殖管理不严格,没有一定的养殖计划,还会导致养殖管理中出现药物滥用、疫苗接种不严格的问题,进而导致动物产生疾病。因此,在动物疾病防控的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和严格规范实行养殖管理。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诱发动物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广大的畜牧养殖户,要积极的针对具体病因,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疾病的防控以及治疗,从而有效的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几率,从源头上进行疾病的防控。

2.1加强对养殖人员防疫知识的培训力度

针对畜牧养殖场的养殖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培训,强化其对防疫知识的掌握力度,促使畜牧养殖场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不断提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养殖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或是开展专家讲座,不断地更新动物防疫知识,提高其防疫意识,并积极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其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责任心。另外,要针对兽医人员对疾病治疗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因此,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或是交流,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进行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不可能做到毫无遗漏,总会有个别的漏网之鱼,因此,面对这种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并通过培训提高防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出现。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保证动物健康。

2.2畜牧养殖场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养殖环境良好

养殖环境的优良与否是保证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保证畜牧养殖环境的状况良好,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畜牧养殖场的各种基础设备,尤其是检疫以及防疫设备等,确保疾病的诊断正确、及时。其次,最好能够实现养殖过程的机械化、智能化,从生长环境以及饲养环境的不断优化上,满足动物生长的一切环境要求。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养殖工作的效率,实现畜牧养殖的高效化、高质量化。

2.3畜牧养殖场要加强疾病的防控管理能力

首先,建立健全畜牧养殖管理制度,针对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规定。其次,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防疫检疫方面,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和流程进行。另外,要及时、定期的进行消毒、卫生清扫、通风、饲料喂养以及科学的疫苗接种等,以确保防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畜牧养殖场,要积极的、经常性的对动物进行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观察,确保能够及时的发现个别发病体,并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消毒工作,切实阻隔传染源,从而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结语

总之,动物疾病会对最终的产品质量造成危害,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对人们的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针对动物疾病病因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予以防控治疗,切实将动物疾病保持在人类可控范围之内,从而保障动物产品优异的质量。

参考文献

防控措施范文篇10

年我州各级植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切实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虫危害损失,充分发挥了植保工作的社会性、公益性职能,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抓好病虫害测报,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在病虫测报工作中,州、县、乡各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按照省植保站制定的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州、县各级植保站安排固定测报人员,深入田间,坚持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系统观测和宏观调查,根据病虫田间调查数据、历年发生规律、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综合分析后,做出病虫害发生危害趋势短期或中期预报,对影响全州或全县粮食生产的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小斑病、小麦锈病、稻飞虱、稻螟虫、粘虫、斑潜蝇、鼠害等重大病虫害进行重点调查、监测和预报,并以《病虫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党委办、政府办、以及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供各级领导决策时参考;下发至乡(镇)农技站,为农技人员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大面积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病虫害防治,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由于受去冬今春严重干旱和夏季雨水偏多等气候的影响,年全州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中偏重发生。面对严峻的病虫发生危害形势,州、县各级植保植检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开展了小麦锈病、斑潜蝇、小春作物蚜虫、稻细菌性病害、稻飞虱、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据统计,年1—10月,州县两级植保植检站共《病虫简报》18期,846份,(其中州站7期,434份)。同时,在《农业信息网》上中短期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信息30多条,通过及时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对策建议,有效地指导了大面积防治工作。

防治效果显著,确保粮食丰收。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州大、小春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共发生103.9492万亩次,防治101.4342万亩次。其中:以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蚕豆蚜虫、油菜蚜虫、蔬菜病害(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白菜黑斑病、白粉病)、草害、鼠害等小春作物病虫草鼠害共发生35.4455万亩次,防治34.63万亩次;以水稻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玉米地下害虫、草害和鼠害等重大病虫草鼠害共发生68.5037万亩次,防治66.8042万亩次。通过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损失,基本实现了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的总体目标,年全州的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