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能力十篇

时间:2023-05-15 15:47:28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篇1

关键词:创新 英语课堂 教学手段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何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运用合作式手段进行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变成知识的“加工场”等问题,如果能得以解决,高中英语课堂就能实现有效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应有的目的。

一、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

1.学习的内涵上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2.学习的形式上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 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教师互动式学习,是当今英语教学完功的重要途径。

二、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活动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应当说,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

2.从“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互动的导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那么,下面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⑵创设“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教学应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三、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带到课堂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课本知识量大,面广,灵活性强。要求师生的配合性强,以单元为单位,听、说、读、写较以往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难在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难度增大,生词量,阅读量增加近一倍。针对这一新变化,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有新举措。须将其内容活化,按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师生互动,共同投入。

3.扩大知识面,使知识融汇贯通

课堂教学能力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是指其完成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诸种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彼此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依据教书育人、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职业使命,本文认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首要职业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其次是学术研究能力。把教学工作置于首位是高校教师毋庸置疑的职业要求。

一、课堂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首要职业能力

实践经验和职业伦理昭示,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教书育人是其天职,这是他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根本区别,并己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而深入人心。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无疑,课堂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它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和教书育人宗旨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教师教学能力及相关能力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的重中之重。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高校对教师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视程度――表现为因管理决定的资源投入要远远高于对教师必备的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之首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长期不受重视。中学老师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必须下大力气研究教材、钻研教育教学,而大学教师并没有应试教育的职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在关乎职业前途的职称晋升中,大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考核制度,导致教师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提升。

在大学教师职业能力诸多构成要素中,课堂教学能力是首当其冲的能力,“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明确教学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实践经验并从管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解读,本文认为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由四大要素构成,分别是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一是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在课堂上,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该当仁不让地扮演一个追求卓越的管理者的角色。它要求教师建立健全针对学生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实施有效激励,是进行课堂管理的核心所在。

课堂管理和一切组织管理一样,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它表现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升效率的前提是实施有效激励――欲使组织成员全身心投入到某项工作中,其必要前提是他们受到了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教师欲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就必须加强师生沟通,努力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需求和愿望,进而通过综合学生需求、调适教学目标,最终确立师生双方的共同愿景,并围绕它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效课堂管理的要旨在于: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章立制,营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一个秩序杂乱、各吹各打的课堂将无法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经验证明,一个合格的大学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课堂管理者。

二是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的能力;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即因材施教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不同的教学认知折射了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学教师应该如何认识教与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体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与学会产生差异极大的看法。一个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的课堂肯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课堂,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肯定是普遍课堂不能比拟的。当然,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如何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发掘其创造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个克服挑战、获得乐趣和逐渐成长并存的过程”,乃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实践问题都应该成为大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的重大“学术问题”。无论如何定义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都昭示:大学教师必须实现角色大转变:由原来高高在上、以灌输知识为己任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辅导者、引导者、导演和导师。竭尽所能激发学生“乐学”,进而“善学”,培养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蝶变为知识的加工者和创造者,这是现代教育的“黄金法则”。

三是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如言语的准确性、条理性、连贯性和感染力等;非言语表达能力,如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熟练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越来越成为这种能力的重要标志。除此,还有“选择适宜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和“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等能力。

四是教学创新能力。上述三项能力为基础性能力,它们应该成为衡量一名大学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职业技能。而教学创新能力是四大教学能力中的最高级能力,它是评判一名大学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最具价值的教学能力。 教学创新也称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创新能否实现取决于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教师是否能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其教学;其次,是否有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来践行该理论;最后,创新能否成功还必须经过充分的教学实践检验,用充分的实验数据说话。教学创新成败关键是看上述三大组成部分有无推陈出新的变革,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有无变革、教学实验是否充分。三者齐备,教学创新得以成立。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学习,并自觉将其理论与方法活学活用于课堂教学,这关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三大基础性能力,即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高低强弱。教学创新的关键还在于自觉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把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自觉置于与专业性学术研究同等的地位。

二、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可分为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两个领域。前者指每个教师在其专业领域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因“术业有专攻”,故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学术研究往往五彩斑斓、个性迥异,也强弱有别。这也是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下所有教师都必须去完善和强化的职业能力。它既关乎高校教师的职业评价和声誉,也关乎高校的声誉,是评价高校办学实力的、居首位的“硬指标”。从高校教师职业使命考量,专业性学术研究成果必须通过扎实的教学研究,以最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并通过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创新知识、创造知识。这就是说,教学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绝不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一般职业能力,而是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科研能力。一言以蔽之,高校教师欲圆满实现教书育人、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职业使命,必须有赖于夯实这一基础。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一结论已经被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尽人意的发展现状所证明:虽然规模扩张迅猛,但教学质量及与之相关的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而饱受社会各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诟病。

教学研究能力至关重要,它是指每个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的、直接为教学工作服务且以教和学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能力。这是所有大学教师都必须拥有的共性能力,它决定着大学教师能否顺利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一种经验型研究,出色的教学研究能力只能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用心而为的课堂教学基础之上,优秀的教师必然重视课堂教学及其研究,在此平台上验证教育理论、检验教育手段、提高教学绩效,并通过掌握教育规律进而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教书育人、创新知识、创造知识、传承文化。

一般而言,教学研究能力直接决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大学能否顺利履行其重要的社会职责――培育人才。因为课堂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对这种规律的探索就是教育教学研究,这是大学教师必须涉足但却极少有人自觉自愿涉足的重要学术领域。事实上,对于一名大学教师而言,作为学术研究能力的两大组成部分,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是并驾齐驱的关系。如果大学教师不善于或者不屑于做教育教学研究,那么,他一定难以胜任课堂教学工作,因而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是故,“教师即研究者”这个享誉教育界的重大命题对大学教师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何谓教学研究?即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通过探寻教育规律进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以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功能的科学活动。例如,运用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围绕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四大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而展开的学术研究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研究。相对宏观层次的教育研究而言,课堂教学研究更注重教育的微观层面,它围绕“如何教”“如何学”“如何管”而展开,可以细化为对一系列普遍问题的深入探究。譬如,现今大学课堂,无论上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学生们已经普遍形成一个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恶劣习惯,即:可以不带教科书和笔记本,但一定不会忘记带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因此,每一个大学教师都要面对如何激发课堂上一大群安安静静、自得其乐的“低头族”的学习兴趣这一迫在眉睫的教育难题。事实上,这一问题表面看似乎是课堂管理问题,深入思考却发现,解决这一问题还涉及教学认知、教学操作和教学创新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度”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打你通”的“单向度灌输”,而是在广泛的师生交流、互动讨论和思维激辩中展开学习;如果教学内容既能够尊重教材和大纲,又能够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和现实,且反映学术最新成果和前沿问题,而非老生常谈;如果教师的讲授能够更生动有趣,而非照本宣科、味同嚼蜡;如果课堂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大唱“独角戏”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台和学生展示才华和学习成果的舞台;如果老师不再扮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知识权威”,而是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循循善诱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展示学习才华和学习成果的导演……只有当这一切成为现实后,困扰大学课堂的“低头族”现象自然会大幅度减少。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无法拒绝的。

就职业能力的共性看,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交集是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即他们都必须从事学术研究;就职业个性而言,大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这就意味着,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去钻研理应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要求。然而,不尽人意的现实却是:课堂教学能力不强及教学研究能力低下却长期成为大学教师职业能力的短板。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论及课堂教学及教学研究,许多优秀中学老师的经验值得大学老师借鉴!这是因为,客观上由于高校长期形成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导向和价值导向,而且误将“科研”局限于专业性学术研究一隅,由此造成的唯专业性学术研究马首是瞻的职称晋升制度和高校声誉评价体制使得高校管理层难以真正重视课堂教学及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便永远停留在“说起来真是很重要,做起来往往被忽略”的尴尬境地。大学教师自然也不会将精力花费在吃力不讨好、如同“无底洞”一般的课堂教学及教育科研领域。 人们习惯认为,一个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大学教师必然是优秀的教师。然而,现实情况却往往是:许多专业性学术研究做得成绩斐然的大学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屑于钻研课堂教学,也不懂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以至于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职业能力,从而无法圆满履行教书育人的职业宗旨。在学生眼里,这样的教师可能是一个令人乏味的“知识传声筒”和按部就班的“讲课机器”,他(她)距离“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而他(她)的专业性学术研究成果,也可能因为不懂得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传授,而躲在深闺人不识。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专业性学术能力强不会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能力同样强,因为传授知识和教书育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非刻苦钻研不能驾驭自如。要掌握教育规律必须刻苦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管理学,而对这些基础性学问的普遍忽略几乎是现行教师考核体制下高校教师的通病。因此,加强大学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的“警世恒言”。

就教师职业能力而言,“教学能力本身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系统。教学能力、班队管理能力和教育探索能力尽管不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部,但已反映了它的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这一结构的构想既有经验的基础,也有内在的逻辑依据。”因此,就职业要求而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按其重要性排序:课堂教学能力居首,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并列次之。三者的关系恰如“鸟之双翼”和“车之双轮”的关系,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犹如“鸟之双翼”,“双翼”不强或发展失衡,鸟就无法飞翔。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犹如“车之双轮”,“双轮”不牢或者强弱失衡,车将倾覆。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若只强调专业性学术研究能力而忽视教学研究能力将导致重大的职业缺陷。反之亦然。两种顾此失彼的职业偏向都将导致高校教师不可能圆满履行传承文化和教书育人的使命。

三、思考与对策

目前在一些高校,教师“不乐教”“不善教”“不研教”,学生“不乐学”“不善学”己成为令人忧心忡忡的常态。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问题己严重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家庭和学生“用脚投票”的重大考验。显然,尽快建立教学、科研“两手抓”且“两手硬”的激励性制度,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无疑,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解决之道是科学的制度安排。高校管理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创立一套激励性的管理制度,它必须为教师“乐教”“善教”同时“研教”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事实上,高校普遍缺乏这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至于“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已经长期固化,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心态和行为选择。广大高校教师其实心知肚明:科研做得好方能名利双收,这是晋升高级职称及获得各种荣誉和头衔的唯一依据,而课堂教学则是无底洞,搞得再好也不能雪中送炭。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数年实践下来,以现实状况而言,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内化为激励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动力。为此,本文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高校应该把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作为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考核指标。通过优化职称评聘制度,鼓励大学教师搞好课堂教学、努力钻研教育教学,并将其置于和专业性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非教育学背景高校教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应给予奖励,以形成示范效应。

第二,各高校应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出版教育教学研究专著。尤其要大力鼓励非教育学背景教师出版此类专著,并提升其在职称评聘和各类与教师荣誉相关的评优、评奖活动中的权重。

课堂教学能力篇3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医药院校在药物化学的教学中都实行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有一个老师授课,而学生则偏向对知识的记忆,缺乏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找清现阶段大学教师在药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我们对本院药物化学教学团队的3名教师的课堂进行课堂观察。观测指标分别有教师语言、讲授时间、课堂互动、课堂评价与反馈、教学环节设计五点,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1.1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还无法适应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授课中教师单方面讲授占极大比例。对学院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观察,45分钟的课堂,教师讲授时间都在40分钟左右,仅有少数的提问时间。这也和课程内容较多有关,546页的教科书要求在54学时完成,这也迫使教师赶进度。

1.2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霸占了大部分时间,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的设置、教学演示、问题讲解等针对性不强,对系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力度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容易走偏,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出现“脚踩西瓜皮”现象。

1.3教学方式单一

参与观察的课堂中,本科教学班有120名学生,双学位教学班有45名学生。本科教学班基础较好,而双学位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其中文科生占了一半。学生人数的差距,学习能力的分层,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互动、课外扩展、激趣质疑、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式,教师必须依据学生人数、认识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而不是“一讲到底”。特别是理工科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是理论基础课,也必须适当联系实际,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反思的时间,才能使基础理论得以内化。

1.4教师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不表示教师不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特别是双学位班,开设在周末,学生经过五天的学习,上课表现较为疲惫。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共同基础。在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主要靠教师权威和纪律约束。教师对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肢体表达、教学方法、时间控制等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认识不深刻,部分教师认为尝试新的方法有可能使课堂“失控”,不如沿用传统讲授方法比较“稳”。

1.5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

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入职前,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语言表达、板书、学生评价等技能有待提高。在课堂观察中,语言拖沓、重复,语速控制,意思表达等方面均存缺陷。另一个问题是,过于依赖课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后少有板书,且板书随意性较大。最后,对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不能给出及时有效的反馈,或纠结于一个问题不能向其他问题有效转换,导致教学拖沓。根据以上观察,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特别是新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教师以科研为主的选聘机制和入职前的岗位培训不到位等现实问题,造成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利用课堂观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测和诊断,保证教学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工具,可以作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架。

2.1课堂观察点和工具的选择

纵向根据教师课堂教学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从教学目标达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语言表达、教学资源运用、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效果、教学风格8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进行观测和诊断,横向对每项观测点从教学存在的问题、存在的亮点、改进建议、学生意见反馈和教师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具体指标如下:A教学目标达成:A1知识与技能训练、A2能力拓展、A3情感与道德;B教材处理:B1教材理解程度、B2教材取舍、B3是否考虑生情;C教学策略:C1讲解、C2提问、C3展示、C4点拨、C5演绎、C6归纳、C7板书、C8多媒体辅助、C9其他;D语言表达:D1中\英文发音标准、D2表述清晰、D3语言精练、D4声音洪亮;E教学资源运用:E1实验器材、E2教具、E3影像资料、E4书籍、E5其他;F教学过程:F1教学环节设置(回顾导入、分析讲解、案例展示、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总结归纳等)、F2各环节时间分配;G教学组织:G1提示、G2暗示、G3点名、G4其他;H教学风格:是否形成教学特色。

2.2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互评、互助

药物化学课程是以代表性药物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体内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合成路线等内容。课程中涉及的药物品种繁多,结构复杂难记,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有一定畏惧情绪;对教师而言,每个老师都在自己的领域术业有专攻,难以对每种类型的药物完全了解。课堂观察既是教师个人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也是教学团队内开展互学的平台。教学团队由骨干教师牵头,组成评课小组,定期对教师课堂教学开展观课、议课,使教师们以课堂观察为支架,围绕诊断课堂教学开展具有成效的研讨,实现了教师的快速成长,也促进了本组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学团队以“三定”为原则,开展诊断与合作。首先是定主题,即本次课堂观察活动主要探讨的内容。二是定时间,即本次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最后是定任务,即围绕观察量表,教学团队内教师有分工、有合作,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观察才能有感悟。

3对课堂观察法提高药化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思

3.1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尊重

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较强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会有自我风格的展现。课堂观察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将固定的评价指标和分数套在教师身上。要注意课堂观察指标只是分解课堂视角的支架,而不是固定框架。在课堂观察中,需要引入质性评价,尊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3.2对课后学习的重视

课堂观察活动结束之后,许多教师忙于其他工作,对活动中大家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反思,没有重视问题加强学习,原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课堂教学效果原地踏步。要利用教学团队活动、校园网、工作群等平台,做好教师的后期跟踪指导和学习。

3.3对不同课型的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以其精、专为突出,比如药物化学专业课程也被划分为了众多小的部分。课程的细致划分,教师的专业背景,使同一门课衍生出众多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灵活运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哪些地方重点讲,哪些简单讲,哪些需要辅助实验都是需要权衡的问题。课堂观察也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观察视角和工具,才能使观察有的放矢。

4结语

课堂教学能力篇4

在现实的小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总认为束手无策,由于已经习惯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于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习惯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发挥,因此,对于现实新课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欠缺一点的认识和经验。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有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这一特点,向注重学生独立动手,独自探索的自学方面转变,在现实的学生自学过程中,并非是教师完全无用武之地,而是将教学主导放在学生的学上面,教师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独立动手能力均得到一定提升,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次要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人类个性倾向性的主要变现方式,如果现实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强则会更加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更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其在短时间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好处和乐趣,为更好的培养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讲的数学教学内容尽可能的生活,如一只羊价钱为基数计算出五只羊的价值,学生会觉得的这样的学习能容非常有用,会进一步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再就是在现实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故设悬疑、讲授部分数学学习方面的故事和笑话等等,以及可以适当开展部分数学学习竞赛等等,来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是教师的监护力量

为更好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能力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6

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五花八门,真正适合自己的却不多,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慢慢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我以为当教师的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教学点,学生极少,一个教学点大概就是个三四十个学生,平均教师不到十人。因此,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够浓厚,就是容易放松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天候过程,是学生自己个体和班级融合进一步合作的过程,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和教师产生了互动,和同学发生了合作,和所学的某一门课程发生了关系时,这个学生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我对今年学校统一要求的三段式教学课堂模式,谈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而是引领学生积极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第一阶段就激发学习的激情,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一个自己去看、去想、去悟的环境,这个需要教师去营造、去创设。情境导入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教师利用各种手段,把学生引进到一定的学习氛围当中,通过自主预习、预习交流,学会本课的基础知识。这一阶段就是以前所说的预习阶段,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运用问题的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知识和新的要学的知识衔接起来,同时转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推动学生不断的向前进步。这些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是培养不出来的,所以需要教师长期训练,方能见功效。

这其中的第二步,就是导学案的编写了。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同学科的老师,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学生可以自己能学会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则坚决不予讲解,在具体备课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查找工具书来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不能过多地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案。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分数的初步认识,大致理解几分之几的意思。然后通过以前所学的平均分的知识,来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做下题:20个苹果,4个人吃,平均一人吃几个比较公平?问题中,20个苹果是怎么分的,其中的一人分了几个,引出分数的概念。那么,如何表示呢,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数的知识范围里来了。事实证明,三段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几乎简单易懂的知识学生都能自己学会,不会的查找工具书或者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予以解答。

二、鼓励学生展示风采培养敢说会说的能力

我经常给学生讲,学习犹如人的吃饭,假如你每天吃面条或者是顿顿吃美味,时间长了不管吃什么都反胃口。学习亦然,上课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说,那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有个词语是教学相长,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我经常听到有人讽刺英语老师,说学生学英语就是学哑巴,还不如不学的好。其实,我们数学老师一样,也是哑巴式教学,只不过在外在表现上没有英语那么显现罢了。学生埋头做题可能速度很快,但如果让他们把解题的过程或者是解题的思路说出来,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有的甚至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数学诚然不需要那么多说的必要,但是能让学生说其所以然,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组内交流方面,有他的巨大优势,我们要发挥的长处,把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衔接得非常完美。在三段式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环节当中,教师的点拨具有举足轻重的的作用。每节课的知识,有重难点、易考点、易错点等,学生无法判断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靠经验获得的知识,这时在课堂上就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必须靠教师去把握、去引导、取精讲点拨。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有目的性地点评,肯定是好的,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来,不一定去面面俱到地讲解。但是教师点出出现的问题,一定能够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就是说能把学生的思维继续拓展。如分数的理解,难点教师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提前准备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必要时准备多媒体课件。当教师的最喜欢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以此来弥补方法不当或者其他缺陷所导致的课堂效率的过低,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课堂上突破教学难点,时间不宜过长,要点到即止。有些知识在经过学生的预习钻研、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和互动之后,已经掌握了,教师就没有必要在去画蛇添足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精确地点拨,这种点拨要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四、注重课后总结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

在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下,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反馈训练。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教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题,让学生来做一做。一般情况下是学生先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是个别就个别辅导,如果是集体性问题就全班辅导。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做题的积极性往往非常的高涨,我们设计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题。我在具体做的时候,经常会预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反思还有那些没有弄明白,需要继续学习。

教学的方法万万千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教与学两者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火花。这一切都有建立在课题教学模式这个平台之上。我们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我认为在教与学的问题上,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们面对的是拥有观念超前思想灵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人,如果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不上,那么,在建构三段式教学的课堂上就无法实现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刚.整合网络环境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

[2]何俊华. 网络环境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 山西电教,2009.

[3]邱艺萍. 学生“自主学习”几点想法[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

课堂教学能力篇6

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实践才能转化成“产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一课,让学生通过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动画城》一课时,可让学生先欣赏几段教师准备好的动画片,学生可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看过哪些动画片,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的欲望,埋没了创造性人才。为此,每一节课前或课后,我都给学生留有空间,起名叫“才艺表演”栏目,让学生在此栏目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五、培养心理素质是锻造创造品质的关键

课堂教学能力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探求能力;策略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去探究是理所当然的,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能够探究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能否让其有意义地探究,探究出成果则大有文章可做. 笔者担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小学生数学课堂探究有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现拙于笔端,期求方家教正.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必须逐渐自主

小学生也是有智慧的,从某些意义上讲学生智慧的生成就是让学生去健全人格. 但从我们数学教学总的趋势看,数学教学的课堂,小学生还没有去完全真实意义上凭借自己的潜能,自主性地探究进而生成智慧. 数学教学必须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让小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逐渐走向主动,一切的探究都在十分充满自主的前提下推进着,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而又富有个性的. 小学生能够逐渐自主探究必须建立在一定意义的兴趣上,能够获取自主探究的成功应当建立在认真细心的程度上. 以往小学生在测量时总是那样的数据不准确,因此在教学测量时笔者就预先讲了一则自篇的童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同学们听后都为童话中的书本而愤愤不平,更感到作为测量者切不可因自己的疏忽让书本得到不同样的待遇. 学生在测量书本时则显得十分认真,小学生的边测量边思考让我感到动手和动脑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智慧,而小学生自己也比较有意义地感觉到自己似乎懂了些什么,甚至是感觉懂到了更多. 测量书本后所得出来的数据亦显得比较准确. 实践让我感到,数学课堂真正意义上学生的主动探究就是一种本真,本真又需求学生的切身体验,更需要学生的主动体验,体验性的探究才是真实也是容易获取成果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必须实现互动

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探究,离开了真实意义上的互动,学生是不可能去迅速意义上的探求成功的. 平时学生之间的互动,力求为学生创设可以互动的情境,因为互动需要一定的问题,问题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来自于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面的情境,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给以学生理想的学习情境,学生的互动就颇有积极性,也容易进入深入思考的角色. 只有学生深入意义上的思考,所获取的学习成果才显得更有价值;只有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才会有“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境地,小学生真正进入这样的角色和境地,那才会与教师或学友去互动. 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笔者过多关注的是课堂情境设计的利生互动探究性. 譬如教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就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例题的充分发展性,形成学生持续、兴奋的互动探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这是最后的一个情节,SMART在电子白板上出现: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把两个棱长是2分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把一个表面积是36平方分米的立方体切成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后,每个长方体的边长是( ). 学生们在前面已经建立的一定空间观念和意识的基础上,在所有学生都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对这样的综合性和发展性例题互动的劲头十足,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语言也颇有质量,尤其能给同伴以深刻意义的启迪,学生也便很快地而且是高效率地解决了这样的空间观念问题.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必须思维开阔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对理想的智育有着独到而全面深刻的见解,对理想智育的解读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他说:“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风格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这就从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必须让学生去进行开阔意义的思维,只有学生开阔了思维,才可以实现真正学生探求意义上的在风格世界时空中的纵横驰骋. 但必须求得学习工具的更新,必须充分而又广泛、真实而又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使得学生接受智育的途径得以拓宽. 譬如利用多媒体的SMART技术教学“角的认识”,应当说小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观念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对角的认识无论是观察还是猜想与讨论且都不太准确和到位,当电子白板上先作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学生便很快看到一个有“角”的图形出现,当学生再去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互动时,学生便对“角就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 再说比较角的大小,只要先出示两个角,然后再利用动画使得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那学生则比较轻松地知道哪个角的“大”和“小”来. 应当说这算不上什么探究,但完全可以说是学生与现代教育手段的互动获取了感性认识. 事实告诉我们:图形的教学赖于现代技术引领学生互动探究,提高学生探究水平和能力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 譬如图形旋转的教学,我们可以制作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现象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完全可以去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其旋转的位置. 多媒体所呈现的声、形且图文并茂既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又能使学生尽快获取探究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能力篇8

关键词:教育创新; 创新学习;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摇篮。创新性的劳动,发明和使用工具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历史的变迁,源于人们不甘于现状,敢于创新,旧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各种束缚,建立新的社会体系;生产力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的创新能力。瓦特的蒸汽机,伽利略的理想试验,法拉第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计算机的发明和升级。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梦想“象鸟一样在空中飞翔”,也被怀特兄弟征服了……。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创新,人们现在也许还在马背上玩着“弯弓射雕”的游戏。

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即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而物理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普遍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学习过程更适合于探究,学习物理容易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的好奇,有意或无意的形成各种猜想。物理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适时指把握着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合理设计教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合理的教学设计(备课)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整个设计的思路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标。在教学设计中我需要有规范性的推理及示范性演练,但是更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即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设计决不能避开学生,闭门造车。因此正确教学设计模型有两种情况可选,一是 “双主模式”(老师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学生中心模式”(以学生活动开展为课堂推进的主旋律。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思考与设计,学生动手,老师只给予适当的纠正与点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去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动手和思考中寻求成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初中物理,“研究单摆周期”的一节课设计,可以先由单摆的摆动提出疑问:单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让学生自主猜想,合理选择器材独立验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单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整个课堂设计是完全开放的,最后让学生对一个走时不准的摆钟进行调整,提出自己的方案。整个一节课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关于教学过程,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学过程都进行过各种的探索和解释。如,孔子关于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主张,可以概括为学、思、行。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是从观察到理解、记忆,从感知事物到文字、概念…… 。

由于受环境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载着课堂,认为一节课老师将问题处理得有越清晰,越透彻、课堂教学越成功。学生理解了,老师轻松了。所以出现了满堂灌,独角戏等现象。老师的思维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更是无稽之谈。目前大多数教育专家已经有所觉悟,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改变课堂角色,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也不是处理问题的大师。教师合理的角色是教学进展的引导者,问题提出的催化剂,问题讨论的评论员,结论得出的书记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言、思、学、行主宰着课堂。

1.课堂教学,让学生有说话的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宰着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不能搞满堂灌,唱独角戏,学生要有说话的空间。学生在课堂的合理发言,老师不能干涉,更不能制止,不能追求课堂纪律的安静。相反,我们更需要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不说,我们要给予引导,创造环境,让他们将说不出的话说出来。只有让学生说,他们才能贯注的听,才能去思考,才能去动手,才能去创新。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坚持:学生能说的,老师坚决不说。学生不能说的,老师尽量少说。学生说清楚了,要将他们说糊涂,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新的问题。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真正效果。

2.淡化知识,强调方法,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人们常“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进步的社会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才能满足需要,学校学习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因此,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方法的培养,一方面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开展创新创造条件。

如何进行方法的培养呢?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法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实验验证,整理数据,得出结论。老师提出问题后,探究过程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完成。当困难出现时,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做的不需要代办,也不能代办。

如:探究电路的电流大小(欧姆定律)时,学生知道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概念后探究过程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特别是实验设计,能亲自体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法的应用价值。

(2)回顾历史,让学生重新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历史上,每一位科学家都有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瓦特的创新,人们还不知在手工劳动中摸索多少年。没有法拉第的创新,就没有电气时代。没有爱因斯坦的创新,就没有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每一位科学家的不平凡的创新经历都会给学生一个震撼。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握机会,合理引导,一定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造条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是全方位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教学中,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外这样一片自由的空间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在课外他们没有依托,只能依靠自己。独立让他们积极思考,思考让他们成功,成功让他们增强信心也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一旦建立了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创造性学习就没有问题了。

电动机一节课的教学完成以后,学生感觉理论离实际非常遥远。当你提出让他们自己去做一台电动机,学生会感觉不可思议。在你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后学生仍然会将信将疑。不过,第二天只要有一位学生带来自己的“作品”,课堂你帮助调试后,电动机转起来了,这时这位学生一定非常惊喜,其他同学也会摩拳擦掌。第二天完成任务的将是许多同学。而且都围着你,让你给他们调试。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后面的教学活动就好开展了。甚至有的学生会设计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平时只要我们注意寻找资源,开展创新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在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受益匪浅。不过,创新也有失败的可能,但是只要不怕挫折,敢于面对困难,坚持走教育创新之路,将有益于自己成长,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国家的富强!

参考文献

[1] 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 张明生.走进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3]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

课堂教学能力篇9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学校体育工作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教学运动的广泛掀起,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产生了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许多策略和方法。体育教学管理所涉及的不只是体育教学的某些局部的问题和某个侧面,而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最优化问题,它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组织才能和教育机智,那么,怎样来组织教学管理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 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有:人(教师、学生)、物(场地、设施、器材)、财 (经费)、资料(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等)等,内容中如有一项关系失调,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的 综合性还表现在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管理育人”,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环节和阶段,但是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有计划、顺利地进行。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三)管理反馈的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 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要求。学校依此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定和调整(修订)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改革等方面的准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得到不断调整,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各项教学质量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 方法,搞好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完成。 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条件、教学的状态、教学的效果以及改革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秩序管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秩序管理是一种法规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教学秩序管理正是着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运作的一种约束机制。体育教学秩序管理 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上,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清楚、赏罚分明。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起初反映,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建立合理的体育课堂规范 体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要以恰当的体育课堂规范为基础,有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教师就给予先行的提示,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 有利于学习的体育课堂气氛。有了体育课堂常规,教师和学生达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体育课堂带来的乐趣。

(二)明确体育课学习的目的要求 体育教师在开始上体育课时,要讲解本课内容的学习意义与目的。进行体育学习目的教育是组织教学管理的积极手段,因为只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求,而满足需要的渴望能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责任感,从而形成体育学习的推动力

(三)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管理 1、创造积极的体育课堂学习气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与体育课堂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运用并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体育课堂管理的目的。

课堂教学能力篇10

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招考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他们学历较高,思想活跃,有热情、干劲足、有朝气、敢创新,专业功底较扎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们大都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主观上都想尽力搞好教学工作。然而他们中大部分人由于经验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备课的内容把握不到位;二是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够合理;三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过高;四是知识结构单一,对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强;五是对学生人性化关怀不够。因而在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取得令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2.原因分析

认真分析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锻炼,不熟悉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缺乏课堂教学的经验。这些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之前实践的太少,经验太少,导致他们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每个具体的教学过程该如何去操作都无从下手。例如该如何去做教案,如何通过课程的标准去组织各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如何去给学生构造课前预习题以及课外作业等,接下来怎么样去发动学生进行课堂研讨,怎么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区采取不同方式的进行启发教学,如何去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何区别每个板块之间相互的联系,实现前后呼应,如何抓住课程的最基本主线,并让其贯串于课程的始终去形成一个整体,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等等,这些青年教师们都不甚了解,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让青年教师仓促上课,必然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果。

3.解决办法

怎样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问题呢?近年,我在英语教研组通过青蓝工程、老带新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取得了一定成效,指导的五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五名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在部级省级报刊发表、获奖,或参与省市县各种比赛获奖,或指导学生参与省市县各种比赛获奖,其中,一人已成长为县级骨干教师。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由学校指定本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老教师,以老带新,对新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3.1指导熟练教材,钻研课标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展开的基本工具。青年教师一开始要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努力通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里的细节,找到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分析出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的联系,抓住主线和提纲,对学科教学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每一门课程都有课程标准,青年教师在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方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去熟悉一个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好精确的教学任务与计划。教学计划要能表现出该课程的知识重点、学科的体系、教学达到的目的以及思维的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学进度时间的把握,有意识地避免上课的随意性,避免出现知识环节空白。指导教师还要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常规、考试要求等。

3.2指导备课细节、认真做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细则,是每一节课都能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材料。有个别青年教师喜欢上课空手上讲台,既不带教材,也不写教案。也许这样的教师确实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但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我们听课时就曾发现他们讲课常常出现逻辑顺序混乱、概念解释不清,繁简处理失当等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些现象,青年教师就要克服情绪化,脚踏实地地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负责地把教案写好。教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要做到把教材的内容细化、具体化、简练化,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传授教材知识时还要注意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讲背景、讲现状、讲前沿、讲发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展现教师本人的个性化。指导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审核教案,提出修改意见。

3.3相互听课,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

教学是一门科学的艺术。青年教师随堂跟班去听课是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经过了大量跟班的听课,青年教师学到了老教师是怎样组织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如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去调动学生积极认真听课,如何恰到好处地安排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深浅自如,融会贯通,如何把握课堂授课音调的高低起伏以及讲课速度,如何做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去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办法,如何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思维,积极参与互动,把一节课的气氛给活跃,如何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制作声像和图文并茂的课件,如何分配好讲课的时间,课后如何耐心给学生做答疑等。青年教师还可以学到老教师对教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好作风。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好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准备后方能正式登台讲课。指导教师通过听课检查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严谨,知识的疏漏之处以及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处理时的合理性,所讲内容和所用时间的分配是不是把握得精确,以及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及时发现,加以修改补充完善,从而增强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青年教师每一次讲完课,都要认真去总结,把同事给出的意见以及自己认为讲课时临场发挥的比较好的进行笔录,这样可以慢慢地积累经验,以便于后面去改进不好的教学方式。指导教师要指导青年教师在校内上公开汇报课,并对每一节课做出详细的点评。指导教师还要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指导青年教师互相听课,并且跨年级听课,甚至跨学科,最后从各学科中总结好的方式方法,学习其精华。

3.4指导作业批改、试卷命题、撰写论文和参加教研活动

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做好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工作以及试卷命题、质量分析、撰写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指导青年教师多写论文,学习取材和论证的方法,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提高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水平。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论文竞选,多向出版社投稿。青年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种交流活动。

3.5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实践锻炼的平台

老教师要根据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个性,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拓展、实践教学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在不断磨练中逐渐成长起来。积极鼓动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的比赛。如“教学比拼技能大赛”、“教学创新设计大赛”、“说课比赛现场”等活动。督促青年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坚持写日记分享自己的教学点滴,带动更多人迅速成长。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日臻完善,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问题,从而使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们迅速成为骨干教师。

作者:杜宪利 单位: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