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18: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席慕蓉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 绘画美 色彩 画面 意向和意境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说:“诗歌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的美。其中绘画的美所指的就是诗人要像画家那样,注意色彩的搭配、景物的层次,注重词藻的运用,通过对词藻的雕琢,达到外在画意与内在诗情的一致和谐。”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从而她的诗歌就有了绘画美的特性。
色彩
俄国著名作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绘画是这样,诗歌创作也如此。诗人利用色彩来呈现内心的丰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诗人对色彩的不同选择,我们是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感情旨趣的。席慕蓉作为诗人兼画家,毋庸置疑,自然是会把色彩作为一个创作的重要手段的。
1.色彩的冷热感
色彩本身未被注入情感内容,但能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情感的面纱。色彩有寒暖、远近、轻重、虚实之分。席慕蓉的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色彩的冷热感,增强了诗歌审美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她的《命运》“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中诗人用“湛蓝”来描绘乡愁。色彩心理学中的蓝色是冷色调,代表忧郁,诗人就是用这种可视的蓝色来表现游子飘零在外的经历,让人不自觉的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与苦痛。红色是暖色调,代表热情和积极。后半阕诗人在憧憬,若无后来的变故,她应“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等着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一个“红”字,就将蒙古人的热情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生活没有如果,不容假设,这一切都是作者美好的想想而已,这就是命运。
2.色彩的对比
人对色彩的感觉通过对比会更强烈。诗人通过把色环上遥遥相对的颜色并置、明显对比,表现出来富有审美品格的张力。如《残缺的部分》中“曾经那样丰润的青蓝与翠绿/都已转变成枯黄与赭红”,曾经的青蓝与现在的枯黄以及曾经的翠绿与现在的赭红形成了对比,这种视觉上冷暖、明暗的强烈对比,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可视化,说明了“我”虽然重感情,却不沉溺,而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分离,以一种哲思来对待生命中残缺的部分。
3.具有“色彩感”的词
在席慕蓉的诗中,不只有对色彩的直接选用,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富有“色彩感”的词。如《泪・月华》“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随便吧/选一座青草最多的/放下一束风信子……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其中,“月华”“地萝”“斜阳”“青草”“风信子”“野蔷薇”“红胸鸟”等都是富有“颜色感”的词。这些词很容易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绘制”的画面更形象可视,从而使诗充满了更深长的意味。
综上,在诗歌创作中,席慕蓉大量并创新性地运用了色彩。诗人将丰富可感的色彩融入诗中,既突出了“画意”,又表达了“诗情”,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画面感
苏联电影艺术理论家爱森斯坦曾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以感情引向思想。”①画面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渗透了感情,诗人采用“画面感”这一手段表现感情,直观明了,易于体悟。
1.构图
席慕蓉擅长于在诗中取景构图,能很好地把握构图的变化节奏。无论是山巅、草原、大漠,还是极普通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朵花,一棵树,都能剪裁入诗,构成画境。
(1)点线构织画面
席慕蓉常常在诗中用绘画中的线条来构成画面,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高速公路的下午》“路是河流/速度是喧哗/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射向猎猎的风沙”其中,“路”是线条,“我的车”也是线条,想象一下,“路”或直或曲,“我的车”在路上疾驰,也是倏尔直线,倏尔曲线,那或直或曲行进的猎猎风沙则是来自我那思念着的故乡,虽是一首乡愁诗,但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与深沉。
席慕蓉诗中所描述的这些或直或曲或静或动的线条,在把高速公路下午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使诗歌的形象生动鲜明而且别具韵味。
(2)富有透视感和空间感
传统的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席慕蓉诗作沿用的这种焦点透视法,使诗歌画面真实客观、富层次感。如《流浪者之歌》“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在流浪的尽头化作千寻瀑布”,作为“一滴溶雪”,“ 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最终到达“瀑布”,正是遵循视觉接触的次序来表现事物,因而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一幅幅真实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席慕蓉常常以极简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性格和精神世界。她把绘画艺术的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把读者的视线集中于主体,让读者浮想联翩,诗歌也就具有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画面感。
2.动态美
莱辛二百多年前说的:“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②席慕蓉是用画理来创作诗歌的,她明白诗歌所表现的画面要像绘画一样,要形象生动,和谐匀称,同时,赋予意象情景以生命表现出其活动情态,使诗歌具有一种动态美。诗作中,诗人正是将视线落在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的对象上,使之定格于进行态中,造成画面潜在的动态。如《长城谣》“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简单的“今宵月色应如水”“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顿时使席慕蓉所营造的整个画面随之流动起来。如水的月光,诉说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文字是静态的,而画面却是动态的。席慕蓉正是这样,在自己的诗歌里营造了一定的画面,用文字牵引读者的双眼,拨动读者的心弦。
3.意象和意境
席慕蓉的诗,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流露出清丽的美感。
(1)意象的选择
意象的创造,不是冷漠地复制生活,而是将人的思想感情与万事万物做的一种交融。这就要求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必须鲜明具体,能唤起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同时,又要在鲜明具体的表象中灌注诗人对生活的哲理发现,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席慕蓉对意象的选择正是这样,单纯新鲜而又意蕴深长。如《乡愁》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席慕蓉永远的精神寄托,哪怕是回到故乡,这种愁绪也挥之不去。故乡就是一只清远的笛,笛子的歌声也就是故乡的歌声,这个独特的意象道出了席慕蓉对故乡的深情。乡愁,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
(2)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有意境的诗歌能够带给读者诗情与画景相融合的审美感受。席慕蓉的诗歌大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席慕蓉在相当多的诗歌创作上仍然表现出对意境美的追求。在意境的营造上,席慕蓉注意渲染一种美的氛围。如《异域》中“从回家的梦里醒来/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细雨霏霏 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诗人选择用以景衬情的方式来营造意境。诗中“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细雨霏霏”“ 萧萧落木”的景物描写就是为了衬托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虽说诗中带有思乡的淡淡哀伤,但一个人走在灯火辉煌的布鲁塞尔,也是一种唯美的意象。
席慕蓉诗歌独特的以画入诗、诗画一体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她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纯净温暖的心灵世界。相信这也是30多年来,她的诗歌仍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注释:
①爱森斯坦:《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第9页。
②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84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载曹顺庆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2]席慕蓉:《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抒情诗120首》,花城出版社,1990。
[3]罗红玲:《席慕蓉诗歌特色初探》,《大学时代(下半月)》2006年。
[4]周洁:《论席慕蓉绘画对其诗文的影响》,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
[5]方忠:《台湾通俗文学论稿》,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穆旦;中西融合;诗学思想;独特性
在20世纪的诗歌创作中,穆旦以其独特的诗歌经验、审美方式和书写艺术为现代汉诗的创作呈现了一种新的样态。“穆旦”是一个“完成”,即完成了现代诗的本土化问题,他把李金发、戴望舒的现代命题继续探讨下去,改变了现代诗的肌质――中国肌质。[1]作为诗人,穆旦综合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一直站在“四十年代新诗现代化的前列”(袁可嘉语),他的作品有“一种猝然,一种剃刀片似的锋利”[2],被誉为新诗现代化的旗手,为新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而作为翻译家,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版的大量诗歌译作使得后人在谈及中国译诗的杰出译者时,“名单上少不了他”(王佐良语)。
穆旦成为“穆旦”,归结于他的“非中国的”气质和个性及“非中国的”诗歌和美学,但这并不是说穆旦身上没有或缺乏中国诗人和中国文化的品质,而是说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美学中,还没有穆旦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情绪、经验和美学的,穆旦以一种最个性化且最“无知”的方式扭曲、拉长、变形、激活现代人的感觉。这样来理解“非中国的”“穆旦”可能更有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从中西融合的跨文化角度来重新审视穆旦诗学思想的嬗变。
一、忧国忧民传统的羁绊
从根本上说,实用理性指的是一种执著于现实生活经验的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西方的思辨理性,它是以探求彼岸的抽象真理为己任,以此岸的具体经验为准则,随时调整自己的理性趋向。李泽厚在《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一书中把它界定为“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实用理性精神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在《论语》中孔子的一系列言行有着鲜明的实用理性的特征。按照孔子的仁德理想,“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显然,管仲这样一个不知礼数、不懂节俭的臣子本应是大加鞭挞的对象,但是当管仲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时,孔子却又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种双重评价标准正是基于现世人生的具体经验而产生的。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实用理性精神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主要表现为:将所信奉的理想和主义转换为利国利民。而忧国忧民这一传统在穆旦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穆旦早年是以诗人的身份著Q,他读诗,写诗,发表诗歌,出版诗集。然而1953年回国之后,他却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而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学和翻译。从穆旦的诗歌选择来看,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早期受浪漫主义影响较为明显,创作了《 春》《诗八章》等。20世纪50年代初,穆旦自美国回到天津,经历一系列现实遭遇后,创作风格完成向现实主义转型,敢于直面现实苦难,书写社会良知。晚年时期的穆旦,迎来了创作的丰收和向浪漫主义的回归,创作了《理想》《冥想》等诗作,“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对“理想”“信念”的歌颂,成为他这段时期的歌颂主题。终其一生,穆旦虽然作为充满个性钟情于浪漫主义的诗人,但却又无法摆脱对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离不开儒家精神影响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穆旦的塑造还表现在深刻的感时忧国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他的创作选择,并明显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其在南开时期的《哀国难》,目睹日寇入侵,发出“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的疾呼。联大初期的《合唱二章》《不幸的人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在穆旦作为一个抒情主体的背后总有一个古老的中国为背景,尽管穆旦诗歌的西化色彩较为浓厚,但他的身躯里却包裹一颗滚烫的炎黄赤子之心。所以,他的艺术热情是以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的苦难力透纸背地呈现在他的诗歌中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感化
穆旦对现实一直在不停的追问和探寻,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无法找到安宁,只能转而从自然中寻求慰藉。他陶醉在自然的梦中,希望自己成为蓝天之漫游者,海的恋人,这种理想到了晚年更为明显。显然,穆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希望实现与自然的合一,回归自然。穆旦与西方诗人不同,因为中国的独特土壤,使得他在对现实绝望时,无法把宗教中的上帝视作归宿。他只能渴望回到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把“自然”视作西方现代派诗人眼中的上帝,视作摆脱现代都市文明和物质压迫的精神港湾。用作品讴歌自然,表达对自然的向往,由此成为穆旦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其在1939年2月创作的《合唱二章》中,作者尽情的歌唱“帕米尔的荒原”、“野性的海洋”等,表达对自然的纯粹爱慕。在其根据1938年联大时期经历创作的《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中,作者用“我们终于离开了渔网似的城市,那以窒息的、干燥的、空虚的格子,不断地捞我们到绝望去的城市呵!”来表达对城市文明的厌恶。最有代表性的是创作于1941年12月的《黄昏》,其从紧闭的物质文明中回归“突立的树和高山,淡蓝的空气和炊烟,是上帝的建筑在刹那中显现”,去享受“当太阳,月亮,星星,伏在燃烧的窗外,在无边的夜空等我们一块儿旋转”时的安宁。
“天人合一”思想对穆旦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是一种摆脱现实困境的精神安慰,也体现在他对世界超越态度的塑造上。在其1945年9月创作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他直面战争,思考生命和死亡。“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死亡、战争、贪欲,在原始森林中被淡化,生命来源于自然,最终又在自然中终结;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化作另一种形式在自然中得到永生,“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不幸的人们》《甘地之死》《诗八首》等作品中的“海”、“东风”、“根”等意象,都可看作自然的化身。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不同方式、时刻影响着穆旦的创作。
三、古典文学艺术的浸染
穆旦的诗歌受西方诗歌传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的欧化色彩非常鲜明,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反对和摒弃是也是自觉的。他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独特的不同形式,都应与当时的生活保持密切关联。而旧诗,由于其年代久远,已经无法恰当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另外,旧诗的形象陈旧。穆旦所说的旧诗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既然中国古典诗歌不能符合穆旦的诗歌,那么“别求新声于异邦”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没有“牧歌的情绪”和“自然的风景”,也看不到古典的和谐与统一,有的只是现代生存的矛盾与痛楚。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割裂穆旦诗歌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中国文学传统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和丰富的生命力,其自身具备相对完整的系统,构成了引力巨大的磁场。熟知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诗人穆旦,在心理深层仍积淀着民族集体无意识,这种民族文化积淀已深入骨髓,使得他试图完成对其超越时面临着无法逾越的苦难,也必然在其新诗创造中有所体现。
除了前文已经叙述过的“忧国忧民”,抒发传统文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感这种古典文学传统抒情方式之外,古典意象在穆旦的作品中也获得了新生,比如其1940年创作的《玫瑰之歌・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中,“落絮飞扬”作为古典意象,意喻生命短促,营造出传统诗美意境,不似古典诗歌抽象地抒写诗意,而是具体清晰的写出繁复的诗境。穆旦笔下的诸如黑夜、流水等古典意象,也都被寄予了现代情感生命。此外,古典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诗歌的“形式感”上,即长期浸染古诗词造成的对形式和语感的注重。比如其1945年创作的《流吧,长江的水》中对反复和叠音词的运用,构建了如同古典诗歌般一唱三叹之美,再如《玫瑰之歌》的形式整齐、《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押韵语调等[3]。可见,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始终像一位守护神注视着穆旦现代诗的发展,使其能融合中西,更显稳健和成熟。
参考文I:
[1]高秀芹,徐立钱著.穆旦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9.
[2]陈林.穆旦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257.
篇3
关键词:手机电视;手机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内容;内容分析
1.引言
对于手机电视业务的市场前景,人们一致看好,但这不意味着手机电视在这个信息网平台中没有挑战。一旦受众使用电信网、互联网或是有线电视网中的任意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全部的数据资源都可以在数字化终端通过联网获得。手机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的形成则是因为数字视频的接收终端本身的差异。
2.我国手机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手机电视业务是由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推出的,当时正是手机电视业务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候。手机电视业务被移动运营商视为移动数据业务的新突破点,并且把主打业务定位在3G网络[1]。各大广电行业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手机电视服务。目前我国的手机电视业务还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资费、受众观看习惯、相关政策、手机电视的内容制作及商业模式和相应技术上等很多方面都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学习。
3.手机电视节目的概念
电视节目是一套电子符号系统,它含有对应的名称,带有一定的内涵,它的传播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由图像和声音等其他要素共同完成。
我们在理解手机电视节目时,需要结合电视节目的相关定义,即手机电视节目就是一种将视听结合的一种节目。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第一它要具备视听的特点,其二是这些视听内容必须是手机媒介所能完成的。在手机电视节目的定位上,一是要考虑到运营商本身的利益,二是要从广大受众各自的审美需求上进行考虑。
4.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分析
4.1影响手机电视内容提供的主要因素
4.1.1商业模式
下面是对商业模式进行的两方面的讨论:
4.1.1.1免费模式
当受众不用为收看的电视节目付费时,即为免费模式。内容提供商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为了获得自己的效益,就需要从别的地方进行补偿,而广告收入即是补偿的来源[2]。受众、广告客户和媒体这三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他们都是手机电视内容的提供者,以广告为收入的媒体往往是依靠这三者。能够广泛的获取关注度是这种模式的好处,但它可能造成对点击率和收视率等的一味追求。
4.1.1.2收费模式
手机电视的收费模式指的是受众要对自己所看的节目花费一定的费用。手机电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定制,目前我国的手机电视提供的收费模式有两种计费方式,一是按次数计费,二是包月计费。付费模式建立的关键是需要内容提供商提供有吸引力的节目内容,只有在内容上做到有吸引力、新颖,才可能吸引一批用户。
4.1.2用户
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完成了用户的驱动式传播,以往的受传者已经开始主动的索取信息,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去接受信息。在信息传播系统中,受众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手机媒体作为一个具有极端化交互性和纯个人化的多媒体移动终端,可以让用户在进行消费的同时能够相互互动,这也让用户更加期待产生的内容,也是手机媒体能够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3]。运作商需要创造相对有趣的体验性环境,通过提供合理的版权协议和渠道互动才能够产生出一大批的具有创造力的用户资源。用户可以传播自己制作的短小视频,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和主动性,如果手机电视能够发动用户这样做,将会是一个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天地。
4.1.3手机电视的媒介特性
第一,手机的屏幕较小。这是手机电视媒介最独特的地方,它更利于移动和携带,但是,它的缺憾性也运应而生,即会受到屏幕的制约。
第二,移动性和便携性。手机电视的户外收视效果不同于电视和电影,手机电视的收视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但是却摆脱了传统收视媒介的室内收视局限性。
第三,私用性。传统的电视收视一般都是一家人共同观看,而手机电视则带有更强的私密性。这是手机电视独有的收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电视更是一种私用的媒体,或是带有极端个人化的媒体。
第四,互动性。手机电视媒体的出现,在技术层面上来看,是一出现就有了别于其他媒体的互动性的。
所以,无论节目是在哪种传播媒介上进行传播,都可以采用某种方式进行互动,如邮件、短信或是语音等。同时,手机本身的内容也是可以进行互动的。
4.2手机电视内容提供的特征分析
手机电视在内容建设上有什么思路呢?中国移动在移动梦网上提供了一些视频服务,从这些手机电视内容上来看,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4.2.1微视频
有关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受访者在利用手机看电视的过程中,可以容忍一个节目的时间长度在五到二十分钟之内。还有一种手机电视形式叫流媒体,时常为三到五分钟的时长节目是最受用户喜欢的,这就是所谓的“微视频”。
4.2.2内容版本的不同提供
一般来说,传统的影视节目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应用到手机电视上,内容商在设计产品之时需要区分内容质量、数量和时间。如:第一时间段里的电视剧本和电影版本区别于稍后的相同版本的价格,清晰程度不同,价格也相应的存在区别。目前的手机电视业务提供的内容分为“超高清晰”和“普通清晰”这两个版本,手机电视用户在选择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版本的选择。这就是不同版本的分类情况。
4.2.3内容的个性化
个性化内容的提供可以吸引更多的手机电视用户,手机电视具有强大的用户交互活动,能使用户和运营商建立一对一的有利关系。可以更方便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同时用户也可在强大的数据库中自行选择产品。大众传播是面对着成千上万人的信息传递,而手机电视的传播人群则是小群体,带有个人服务的特点。
4.3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界定
据世界资讯显示:大学生和都市白领是手机电视用户的核心用户,他们对娱乐和新闻资讯的需求量比较高。处于“媒介空白”的情况下,用户更注重节目内容的消遣性和娱乐性,对节目内容本身的互动性也更为重视,相反的,他们在这时对于视频自身的质量却没有过高的要求。
5.结语
在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手机电视必定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在手机媒体上传播的内容。在媒体内容为王的时代,手机媒体一定要了解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优势。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符合新媒体传播的自身传播特点。做到与时俱进,正确看待自己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要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将自身魅力更好的展现出来。(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年初,范洁.手机电视――媒体产业的新机遇[J].中国记者.2010:4.
篇4
关键词 电视新闻;媒介融合;表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11-01
媒介融合是指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发达的基础上,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和接受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演化过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应运而生,并在近几十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应对新形势下媒体行业的新发展,各种形态下的媒体之间开始寻求融合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对于电视新闻懒鬼来说,既充满了压力与挑战,又富有动力和机遇。一方面,媒介融合推动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变革,使其朝着更新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如何让电视新闻节目脱颖而出,形成品牌与特色,是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当前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做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因此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主动适应,积极迎合,开拓创新,制作出具有特色的,百姓喜爱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
1)搭建平台,强化互动。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紧随时代的步伐,赢得观众和市场,不仅要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新的推广方式也尤为重要。和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的电视媒体互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够,电视新闻的内容和视角才是电视新闻的优势,而媒介融合后,就为传统媒体搭建平台,强化了互动效果,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
现在许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官方客户端,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客户端,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节目推广,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信息传递快等特点,加强自己新闻节目的品牌宣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增加了节目的耐看性,增强了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辨识度。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给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互动机会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加甄选、辨别,滥用网上信息,甚至是流言,造成新闻失实等问题。有些网络微博、新闻中还存在大量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间接影响着使用微博资源的电视新闻节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保证电视新闻的客观性。
2)创新新闻播报形式。转变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由“播”新闻变“说”新闻。网络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因此在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在播报方式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播报形式,而是更加侧重对新闻的评论,有的甚至将新闻以脱口秀的形式播报出来。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性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实质上就是在媒介融合下的一种创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凤凰卫视由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等栏目开启了“说”新闻的先河。很快这种模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不少电视台也尝试以这种“说”新闻的方式来播报新闻,一些栏目也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就是一档“说”新闻的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以聊天的方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电视观众,生动活泼,不枯燥。主持人不会拘泥于条框的限制,或幽默,或兴奋,语言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还有些电视节目为突出地方特色,采用方言来播报新闻,在形式上也比较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不同,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这种形式在地方电视台比较普遍。受众也仅局限于本省或者是本市的观众,受众范围虽小,但是很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也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欢迎和
认可。
3)扩大电视新闻信息容量。在新闻播报中引入网络信息。网络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网络也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发展迅猛。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主动融进网络媒体之中,将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图片、视频等插入到新闻播报当中,有的加以评论,有的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跟踪报道,不但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形式,还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电视新闻与网络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传统态势,为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在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还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以新兴媒体为表现形式,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的栏目。例如新闻杂志型节目,将电视新闻与杂志联系起来,不论报道风格怎样,每则报道的开头都是主持人或记者本人坐在一幅斜过整个电视屏幕的故事书框架前作提纲挈领的介绍;报道结束时,记者主持人又回到故事书框架前作总结或预测。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电视新闻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需要做大量的筛选、加工、重组工作,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观点。
4)直播常态化。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网上直播已经成为播报新闻的一种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也逐渐成为常态。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现场感强等特点。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一方面打破了以往的封闭性,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篇5
柴达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设的重任。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又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该区面积达24万多平方千米,区内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2014年年底人口50.54万人,密度不高。柴达木地区是典型的高原性气候,以风沙大、温度低、含氧量低和降水量少为主要特点,因此极度不适应人类生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足迹柴达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如火如荼,资源开发在促进本地国民经济发展、为祖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供给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研究该区生态约束条件下的适度人口容量,可测定该区经济发展带给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对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思路,对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不仅有高原特色还兼具民族成分。
适度人口容量是指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应有的一个最有利和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符合这个数量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超过这个数量的就是“人口过剩”,低于这个数量的就是“人口不足”,这两种状态都不是区域人口的理想状态。适度人口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对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多局限于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扩展到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柴达木地区生态足迹和适度人口分析
2.1柴达木地区生态足迹计算
适度人口容量的研究常用数学模型进行建模,其方法包括EFL模型、多目标决策法、双向寻优法、适度人口规模辅助决策模型以及生态足迹法等。[1]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现有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城市系统资源消费与吸收废弃物所必需的土地面积(通过一定方式折算),也称为生物生产面积(本文称为生态足迹需求),用这个面积对比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本文称为生态足迹供给)来求取城市适度人口容量。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生物生产面积的具体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在此省略(参见其他同类文献),该方法的优点是其测度指标更多地考虑现实世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一些以前只能定性考虑的指标考虑在内。
生态足迹计算的基本思路:第一,通过引用生产性的土地概念实现对各种资源统一规范的描述;第二,通过引入生产系数和等价因子进一步实现全国各地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简单、思路清晰的特点,使得生态足迹的分析应用范围于个人、家庭、城市、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些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的足迹进行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分析。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两类。柴达木地区属于高原城市,其消费结构和内陆城市有所不同,根据柴达木地区的具体情况,生物资源主要是农产品、畜牧产品、奶类和油料四类,由于生活习惯等因素,畜牧产品消费量较大;能源消费主要涉及如下几种:煤、焦炭、原油、电力、柴油、汽油、天然气等。通常情况,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算的具体计算指标都是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2]本文亦使用该指标将柴达木地区的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类消费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煤炭、石油产品等能源消费量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以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根据柴达木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青海省2015年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数据,进行柴达木地区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计算。
柴达木地区2014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见表1,表中所选用的均衡因子是全球的统一标准,分别为: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是1.1;耕地和建筑用地是2.8;草地是0.5;水域是0.2,产量因子依旧选用2.04。
从以上结果可看到,化石燃料用地所占比例最高,约占93.9%,这说明柴达木地区的能源消费非常大,分析看来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和生活取暖对能源的利用量大;其次是可耕地,约占3.3%;再次是草地,约占1.9%,这与近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以及当地食品消费结构有关;建筑用地、水域、林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约占生态足迹的0.71%、0.1%和0.05%。
柴达木地区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10.02505hm2(全国约1.2 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5.82412hm2,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0.69889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为5.12523hm2(全国约0.8 hm2),人均生态足迹需求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供给的近2倍,生态赤字为4.89982hm2。相比而言,柴达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也远高于全国水平,柴达木地区的生态赤字远高于全国及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高原城市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态足迹供给低、需求高是理所应当的,但区域供养人口较多则导致了人均生态赤字较高。
2.2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
用区域生态足迹供给和生态足迹需求来衡量适度人口规模。通过对生态足迹相关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根据人口容量和生态足迹供需间的关系,得出基于生态足迹的人口容量计算模型:
N=[SX(]EC[]ef0+edr0[SX)]
N为人口容量,EC为区域生态承载力,ef0为人均生态足迹,edr0为均衡人均生态盈余。[3]2014年年末柴达木地区实际人口为50.54万人,根据生态足迹法计算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为26.09万人。与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类似,柴达木地区生态足迹需求是自身城市面积的近两倍,这说明,柴达木地区需要从内地以及附近区域输入更多的生态足迹才能维持现有的发展。当人口数量超过了适度人口容量,城市的生态资源将会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坏,城市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3结论
经过本文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出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应该是在25.8万人左右,而如今柴达木地区人口为50.54万人,这表明柴达木地区的供需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的承载能力。
篇6
关键词:项目融资 资产证化 ABS模式
一、项目融资的概述
(一)项目融资的定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在不断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单靠自身的实力,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在当今的中国当然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项目融资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途径。对于项目融资的定义,现在还没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可以给项目融资给出一个定义:项目融资就是指项目发起人为某项工程建设而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项目公司的名义贷款,以该项目现金流量及所产生的收益作为还款的资金来源的一种融资方式。除此之外,资金提供方不得向项目以外其他实体追索,不得要求以项目以外的资产偿还融资。项目融资的主要形式包括贷款和发行项目债券。一般项目融资与资产证化的技术相结合的ABS项目融资方式在近几年不断发展,这也是本文着重论述的。
(二)项目融资的特点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项目融资的特点做出一个归纳,随着项目融资形式的不断发展,其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项目融资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项目自身的现金流量和资产状况,而非依赖于项目的投资者或发起人的资产和信用,这是不同学者在对项目融资下定义时所必须体现出来的法律特征,也是项目融资与传统的融资方式(如贷款)的重要区别之一。这是项目融资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和普通融资不同,在普通融资中,项目发起人的资产和信用是融资过程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项目融资中,是由成立的特别的项目公司来完成融资,进行融资的基础资产,也是和项目投资人的资产以剥离开的,因此,对与项目融资来说,并不会对项目的投资人的资产和信用产生过度的依赖,项目融资的所有活动,都以项目为中心进行。
(2)由于项目融资多数都具有涉外性质,因此,项目融资在承担的风险方面,还是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3)在项目融资中,对于项目投资的人追索权是有限追索权,这也是项目融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指,对于项目投资人项目资产外,不能对项目投资人的其他资产进行追索。但是要注意的是,有限追索只是针对于项目投资人,对于项目投资人为了进行项目融资而特别设立的项目投资公司,追索权还是完全的。这一特点也是后来,我要着重论述的项目融资中的破产隔离制度的基础。
二、资产证化的项目融资
(一)资产证化的含义
但是由于资产证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其具体操作十分灵活,而且作为一种金融现象,又是出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想给他下一个国际通行的完整的标准定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从已有的定义中,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资产证化的共性,从而对资产证化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大概说来,可以说是,资产证化是以流动性较差,但能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作为信用基础,通过结构重组和信用增级等措施,发行证券以筹措资金的过程。
(二)资产证化与项目融资的关系
资产证化与项目融资,都是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而且有效的融资方式,正是因为如此,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在许多法律关系上,二者也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1)首先是从对债券的追索权来看,资产证化与项目融资都不同于传统的融资,传统的融资一般都是无限追索权,但是不论是对于资产证化还是项目融资的融资技术来说,这二者都是有限追索权。
(2)从上述第一点所述,我们可以引申出第二点的联系,即,融资的破产隔离保护,也就是说,债权的有限追索权是实行融资破产隔离保护的基础,而且从这两者的融资结构来看,因为他们都要求设立独立的项目公司,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破产隔离的保护。而基于同样的原理,资产证化,则是通过专门的资产证化的证发行人(SPV)来实现破产隔离保护的。
(3)从融资过程中个方所处的法律关系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不论是项目融资结构还是资产证化结构,项目投资人都是处于一个间接融资的地位,直接融资人,应该是专门设立的项目公司或者SPV。
以上是对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化在共性上进行的分析,除了二者之间的共性外,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互补性,这样也进一步的说明了,有将二者相结合运用的可能性。
(1)我们先从资产证化的会计安排来看,资产证化的会计安排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既可以采取表内方式,也可以采取表内的模式,这都是根据资产是否转让来确定的,而对于单纯只依靠表内安排的项目融资来说,则能够丰富其投资模式。具体来说,则是在表外模式下,项目投资人,也就是真正的原始权利人,将其所有的基础资产,完全转让给SPV,其最后所融得的资金是因为转让所得,最后应该属于非债务性融资。
(2)从融资的风险来看,由于资产证化的融资方式,是对既存权利的进行的证化,法律已经对其采取来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再加上,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资产证化的融资过程中,都会有第三方对其进行信用等级增级,对其进行信用保障,这样也使得资产证化的融资方式具有投资风险低,融资成本低,但是最后融资效率高的特点。而对于一般的项目融资,一般是都是对还没完工的项目进行担保,其融资的担保是该未完成项目未来的收益、效益以及第三方的保证,因此相对于资产证化模式,其风险明显是偏高的,一旦项目工程出现问题而不能按时完工,那么预期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出现的经济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正是因为项目融资与资产证化的融资模式,存在着共性与互补性,这样也才有可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合,为这两种技术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因此,也就产生了现在最新的项目融资模式,也就是项目融资与资产证化相结合的产物――ABS。
三、ABS项目融资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在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都亟需大量的资金,因此推动的融资技术的飞速发展,项目融资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衍生出新的模式,从现在已经在中国比较成熟的BOT模式,一直到90年代引进中国的ABS模式,都说明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融资技术和融资模式都在不断的进步。虽然,现在ABS模式,在中国应用的领域还不算多,人们对其的认识程度也还非常有限,但是,ABS模式确实具有其他融资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我认为对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对中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ABS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通过在国际高等证市场发行证来筹集资金,在融资的过程中,除了包含项目融资的基本结构外,还加入了资产证化的技术,例如破产隔离制度以及信用增级制度,以实现在国际证市场上的发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产必须是要能够产生一定的现金流,并将项目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和收益作为偿还项目债券本息的资金来源。
四、ABS项目融资的主要制度
(一)ABS项目融资的破产隔离制度
由于在项目融资与资产证化模式下,都存在着破产隔离制度,由此可以看出该制度不论对项目融资还是资产证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由这两项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ABS项目融资模式,破产隔离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不同于传统的项目融资模式,也不同于单纯的资产证化融资模式,ABS破产隔离制度既有二者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最值得一提就是SPV与项目公司之间的破产隔离制度。
由于SPV是资产证化融资模式里独特的机构,而项目公司是项目融资模式里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破产隔离机制,既体现出了ABS项目融资模式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出了自己独特之处。
SPV在法律地位上,应该具有当然的独立性,不附属于项目公司,一般而言,只要能够有效实现破产隔离,SPV可以采取的形式主要有公司、信托和合伙。而且由于ABS是以发行证的形式来实现融资,因此必须要所成立的SPV必须要有能够发行证的资质。同时,要真正的做到破产隔离保护,必须还要防止项目公司与SPV进行实质性的合并,这是由于,项目公司仍然掌握了对SPV转让的项目资产债权的所有权,这就产生了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的特殊形式,因此,我们不仅要保证SPV在形式上的独立性,还必须要在保持其在实质上的独立,这样才能防止在项目公司遭遇破产的时候,由于ABS特殊的融资模式,而被法院判处实质合并的可能。真正的实现破产隔离保护。
除了上述之外,由于ABS的特殊复杂性,因此要实现破产隔离保护,还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比如传统项目投资中破产隔离保护,将项目投资人项目的投资资产同其他资产隔离开来,以及将项目基础资产同项目公司的破产隔离开来,都是ABS项目融资模式中,破产隔离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ABS项目融资的信用增级制度
由于ABS发行的证是要在国际高等证市场上发行,对于其发行的证等级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对于寻求信用担保机构为ABS提供额外的信用担保,以弥补资产本身的信用质量,加强交易结构的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给证投资者安全性带来了进一步的保障,这样也为ABS发行的证等级提供了保障。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信用增级,主要是通过内部增级以及外部增级来得以实现。内部增级主要是由SPV证发行人提供的,主要依靠的就是基础资产本身所产生的现金流。而对于外部增级来说,形式就要多样话一些,可以通过银行担保,信用担保以及金融担保等不同模式来实现信用的增级。
ABS项目融资具有传统项目融资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新兴的融资方式,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大大提高了资产的周转速度,而且其安全性更高,也无需担心外汇平衡的问题,因此,鉴于它特有的优越性,对于我国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值得利用和推广的融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志攀主编:《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3]孙黎.国际项目融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0页.
篇7
关键词:鱼;粒子滤波;跟踪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7-1622-03
鱼在封闭环境下对于一些刺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反应和行为。例如:在竞争有限的食物时,对其它的鱼会表现出明显的侵略性,在生病或者是奄奄一息时游动的速度和反应会变慢。对于鱼的饲养者而言如果能更好的了解鱼的生理习性,能够及时发现处于生病时期的鱼,那么对于鱼产量的提高就是大有裨益。通过应用视觉跟踪技术来研究生物体宏观的运动情况,例如:老鼠的跑动[1-2]、中风病人肢的运动[3-4]等,可定量分析生物体在某些生理活动过程中的运动机能水平。在跟踪鱼的过程中,通过测定鱼目标的运动水平参数、辨别鱼目标的行为类型,就可以得到鱼目标某些运动机能水平的现状、或者得到其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运动机能水平的改变和损伤情况、以及愈后的恢复情况。本文采用基于颜色和形状的粒子滤波算法来对鱼缸中的鱼进行跟踪。粒子滤波跟踪算法在处理非线性、非高斯问题上具有突出的能力,对于鱼非线性的运动方式有较好的跟踪效果。同时,由于运用了颜色与形状的双重信息很好地解决了鱼在平面上旋转的问题,以及在稳定的光照条件下发生的短暂遮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1 粒子滤波
粒子滤波是一种通过非参数化蒙特卡洛模拟来实现贝叶斯滤波理论的算法,适用于非线性非高斯模型描述的动态系统。其实质是在状态空间中寻找一组样本(即粒子){xik,i=1,…,N},近似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以获得样本均值,最后得到状态最小方差估计的过程。它包括重要性采样和序列重要性采样两部分。后验概率密度可近似表达为:
(1)
xi0:k表示从后验分布采样得到的粒子,δ表示Dirac delta函数,z1:k为观测值。
重要性采样就是从一个已知的容易采样的参考分布q(x0:k|z1:k)通过对采样粒子进行加权来近似p(x0:k|z1:k)。有:
(2)
为归一化权值。Wk(xi0:k)称为重要性权值,xi0:k为来自假设样本q(x0:k|z1:k)的粒子。
序列重要性采样就是将重要性采样算法写成序列形式以实现对后验分布进行递推估计。有:
(3)
2 基于颜色与形状的信息融合算法
2.1 目标运动模型
对于跟踪目标鱼而言,可以用一个椭圆来近似表示。其运动状态可以用X来表示,即:
(4)
其中Tx,TY分别为x方向和y方向的目标中心点位置,θ为目标轮廓旋转的角度,Sx,SY为目标在x方向和y方向尺度。
其状态转移方程用一阶自回归过程方程表示,即:
(5)
其中Xk为目标在t时刻的状态,wk-1是归一化噪声量。
2.2 基于形状的模型
对于候选椭圆区域X,其圆周上的像素点的位置为(xj,yj)。由于鱼在跟踪过程中会发生平面上的旋转,于是用仿射变换来描述其轮廓的变化。仿射变换通常用六个仿射自由度来表示。则初始椭圆轮廓变化的形状空间可以用形状参数向量形状参数向量S来描述。
形状参数向量S可以定义为:
(6)
其中, 是初始椭圆形状,W是形状矩阵。
由上可知椭圆空间的维数为2N,若引入的形状空间维数为Ns,则S是Ns×1的矩阵,W是2N×Ns的矩阵。由于仿射变换通常用六个自由度来表示则Ns=6。形状矩阵的定义参考文献[5],为:
(7)
根据目标的形状模型,则目标在形状空间内的参数S可以表示为[6]
(8)
其中,T'x,T'Y为中心点变化的距离,θ'目标轮廓变化角度,S'X,S'Y分别为目标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变化比例。
由粒子滤波可知每个粒子代表了目标的一种运动状态T,对于粒子Ni,由其表示的目标运动状态参数Ti可以计算出形状参数Si,并由Si可以计算出经仿射变换后椭圆轮廓各点的位置(x'j,y'j)。在此轮廓上采样M个点(xi1,yi1,i=1,…,M),在各点位置做一条法线,计算法线各个像素点的梯度值Gj(j=1,2,…,M)。比较像素点与梯度最大值的点(xi2,yi2,i=1,…,M)间的距离,就可比较所求轮廓与真实轮廓之间的相似性。这里用欧氏距离来表示相似性:
(9)
则观测概率密度函数为:
(10)
其中,σ为常数。
2.3 基于颜色的模型
对于候选椭圆区域的态变量为X,根据目标运动模型(8),中心坐标为C=(Tx,TY),x方向尺度为Sx, y方向尺度为Sv,{xi}i=1,…,nk表示区域内像素点的位置,则颜色概率分布(x)={u(x),u=1,…,m}计算为:
(11)
其中, k表示核函数定义为:
(12)
为核窗宽,核函数的作用是给远离目标中心的像素分配一个加权值减少非目标颜色信息对直方图分布的影响。δ为Delta函数和函数b: R2->{1…m}一起用来判断目标区域内像素xi对应的颜色值是否输入到第u个分格(bin)中。
其中,用于归一化,保证。
目标模板区域,即在第一帧时建立,通过椭圆选定区域内的颜色信息,(x)={u,u=1,…,m}。对于候选区域与目标模板区域相似度的相似函数用Bhattacharryya系数定义:
(13)
则观测概率密度函数为:
(14)
2.4 双重信息融合策略
对于信息的融合策略,采用民主整合策略。它根据不同信息在当前帧的可靠性而给信息分配不同的加权。若某一信息在当前帧可靠,则其加权就大。此种方法加大了信息之间的互补性,提高算法的鲁棒性。
基于颜色模型和形状模型信息的加权组合可用以下形式表示:
(15)
式中wc和wg分别表示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加权,也称为信息的可靠性。通过正则化保证wc+wg=1。
定义一个可靠性因子qs来衡量单个信息得到结果和信息融合得到结果的一致性,qs定义为:
(16)
其中s = c或者g是一个符号,代表两种信息,a是一个常量,Ds k表示每个信息的估计结果和融合结果的距离,距离采用的是欧氏距离。距离越小,说明这个信息与融合的最终结果越接近,那么说明这个信息更可靠。
一般来说,相邻两帧图像之间变化很小,那么信息加权可以通过如下的方程预测:
(17)
其中τ是一个常量,用来确定加权的自适应变化率,Δt是连续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由上式可知,可靠性大于当前帧加权的信息,那么它的加权有提高的趋势。这样实现了自适应融合,总是提高可靠性高的信息加权,减小可靠性低的加权。
最后,目标的状态用最大似然估计,则有:
(18)
3 实验结果
下面为在稳定光照条件下对鱼进行的跟踪实验的结果。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由实验结果可知该算法在处理旋转和短暂遮挡的情况时有较好的效果。图1-3为目标鱼在平面内的旋转跟踪,目标在实验条件下能实现正确跟踪。图4-6为目标鱼不动时受到短暂遮挡的情况,由图可知在受到遮挡的时候,跟踪轮廓发生了一些偏移;但是当遮挡过后,跟踪轮廓回到目标上继续对目标进行跟踪。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鱼目标跟踪的算法。该算法是基于颜色与形状信息融合的粒子滤波算法,在粒子滤波对非线性目标进行跟踪有很好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颜色与形状信息的融合来实现对不同颜色和大小的鱼进行跟踪。通过实验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目标的平面内旋转以及在稳定光照条件下的短暂遮挡问题,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 张敏,张恒义,郑筱祥.基于轮廓曲率和谱系聚类的大鼠体态自动识别[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0(3):524-527.
[2] 张敏,张恒义,郑筱祥.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大鼠体态自动识别[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18(5):370-374.
[3] Zhou H Y,Hu H S,Tao Y Q.Inertial measurements of upper limb motion[J].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2006(44):479-487.
[4] Zhou H Y,Hu H S.A survey一human movement tracking and stroke rehabilitation[R].Technical Report:CSM-420,University of Essex,2004.
篇8
关键词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单位工程;传输网络体系;生产技术体系;管理服务技术体系
1 概述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主要组成和基础。当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由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网络所组成的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与应用的产业基础设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对NSDI和"数字中国"的建设起重要的推进作用。
广西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简称"广西单位工程")为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的A类子项目。项目即将正式启动,并以两年时间完成其主要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广西基础测绘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整体推进广西测绘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广西单位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研究项目各体系的具体构成,提出项目建设目标和总体方案,将为其具体化和实施方案的科学化提供保证。
2 单位工程的目标及构成
信息技术、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实施"数字中国"战略的需要,提出了构建新型基础测绘技术体系的迫切需要。广西单位工程应以基础测绘更新周期、应用目标等具体需求为牵引,以先进的数字测绘、空间数据库与GIS及网络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驱动,促进基础测绘产品结构由单一的模拟产品向4D及其复合产品组织结构,从而整体推进基础测绘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组织体系优化。因此,广西单位工程建设的目标应是:建成广西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与应用开发的产业体系,构筑"数字广西"空间基础框架,为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
与其内容相应,广西单位工程的构成包括:(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服务技术体系。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的设计目标是:数据快速传输;与NSDI、广西党政机关网互联;Internet接入和测绘业务信息化管理的载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的设计目标是:(1)规模化4D数据及4D数据、遥感影像图复合产品的生产;(2)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3)航空、航天遥感数字影像产品应用开发;(4)通过IS09000质量体现认证数字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的设计目标是:(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库、管理、更新、维护;(2)数字、模拟产品生产、应用系统开发;(3)基于网络或传统模式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分发服务;(4)与广西党政机关网络互联高速网,以便自治区领导或有关部门可实时获取各类现势地理信息资料。
3 单位工程设计依据的技术指标
3.1 数据生产和存储的技术指标
广西区(省)级基础测绘的主要为:三、四等控制和C、D级GPS网,1:1万基本图4D产品的生产、建库与更新。广西单位工程的数据生产、数据管理技术体系应具备规模化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存储能力。根据广西基础测绘更新周期、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和台套数等,可测算广西单位工程的数据生产、存储、传输能力应达到的设计指标如表1。顾及广西测绘局的总体生产规模和管理模式,存储系统设计存储能力应达到TB级。 注:生产过程数据交换量认为是存储量的5倍
3.2 产品类型与数据库种类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产品类型与数据量见表2。
单位工程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基本数据库:
(1) 矢量数据库;(2) 地名数据库;(3) 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4) 数字高程模型库;
篇9
[关键词]高善穆石造像塔;北凉时期;佛教文化;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8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46-02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造于北凉承玄元年(429),出土于甘肃酒泉市城南。此塔雕刻精美、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铭有纪年。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宝贵文物,也是北凉时期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盛行的历史见证。
河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佛教艺术经过这里并向东传播,在战乱频繁、局势动荡的十六国时期,位于河西走廊的凉州地区却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恰恰为佛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佛教艺术在这种环境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大兴佛法,遵循佛教经典,模仿西域的佛教人物或古印度人物形象绘制,在佛教石造像塔上呈现出多样形式。这时出现了最为典型的高善穆石造像塔。
高善穆石造像塔是用整块青黑色玄武岩雕琢而成,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由宝顶、相轮、踏颈、覆体、经柱、基柱六部分组成,基座已佚。
基座之上为八面形基柱,高8厘米,在每面用阴线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为四男四女,均刻有光头。七身为立式,上身袒,下身裙,戴项圈、臂钏,双肩绕帔巾。七面阴刻菩萨。七世佛、弥勒佛是当时佛教中比较流行的题材,也是禅法大盛的结果,是禅修的主要对象。七世佛不仅能“宣说法教”,照明世间,而且能解除众生的生死病痛。弥勒佛象征着清平世界的到来。只有一身为老者形象,端坐莲台,身着宽袍大袖,为药师佛。各像均手擎莲花,像右侧上角各刻一八卦符号,刻像的形象与所配的八卦符号与《说卦传》中的说法一致。
基柱上部为圆柱形经柱,高7.2厘米,柱围46厘米,周围刻发愿文与经文36行,每行六至十字不等,一般为八字一行。书法规整刚劲,笔势硬朗率真,尚含隶意,是典型的北朝写经体,其文字内容在“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立此释迦牟尼得道塔”之后为《增一阿含经・结禁果》中的一段,起自“闻如是”,至“是各得道”。
经柱之上为瓶形覆体,覆体下部开八个圆拱龛,龛上部饰大瓣覆莲。两龛楣尾端于斗下结束成环。七身龛内高浮雕禅定坐佛,面容较圆,双睛鼓凸,高磨光髻,身短,着通肩大衣,阴线刻重叠式衣纹于胸前呈“U”字形。另一身龛内为交脚弥勒佛,头戴有冠帔的宝冠,袒上身,戴项圈、臂钏,下着羊肠大裙,双手交于胸前。各像背后刻圆形光头及弧形背光。佛坐只雕成矮台,素面无饰。
塔颈仅高1.2厘米,用雕出的矮柱分成八格,每个中间雕“品”字形方斗承托。七层相轮高16厘米,逐层收分呈立锥形,相轮的四角刻留四条垂线,把相轮分成四档。
塔宝顶为扁圆形宝盖,高0.4厘米,直径4.7厘米,顶上弧面阴刻北斗七星,以应天象。北斗七星是我国古代指示天文与大地方位的标志,八卦符号是我国古老易学观念的抽象化图式,它们无疑都属于典型的华夏文明。这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塔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把“神”与“佛”等同,揭示了佛教东传过程中文化融合的趋势。
高善穆石造像塔以雕刻为主体。当时人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对外来的佛教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雕刻的文化内涵,延续发展了中国固有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
北凉时期的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曾成为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当时对石窟的开凿和寺塔的兴起。北凉时期的窟塔,在河西现存石窟中如敦煌莫高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张掖金塔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中都有开凿。此时佛教在河西地区已深入民间,信徒们常以开龛塑佛、画像立碑或雕刻建造像塔的形式,表达他们某种高尚的心愿,在佛祖面前呈示一片虔诚。塔本是印度佛教的产物,佛教东传之后,佛像塔也就随之传了进来。在河西地区,北凉石塔共有12座,武威1座,酒泉6座,敦煌5座,基本情况如下:
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佛教东传之路,佛教经西域向中原传播,必经甘肃河西走廊。所以说,任何一种宗教的传播弘扬,都要经历一个适应异域文化土壤的过程,佛教的中土化,正是在北凉时期完成的。从人物造型、服饰看,甘肃河西地区北凉时期佛造像塔的雕刻风格都具有古印度、西域和汉风相结合的特征,在佛造像石塔上体现出了多种文化元素。
北凉石塔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其一,基本结构与塔型均为上层三层八面体,下层多面体,与印度、西域覆钵塔型相似,雕刻以阴刻为主,线条精美绝伦。其二,造像均相同,每面龛中都各浮雕一尊佛或菩萨。除武威石塔为佛,其余均为七佛一交脚菩萨。雕像面庞圆丰、鼻高且直、鼻梁直通额顶、秀目鼓睁,这是明显的犍陀罗式造像风格。而坐姿也与汉人的坐姿习惯相似。其三,龛型大都相近,为圆拱尖楣龛或圆拱形龛。其四,佛与神的结合。每座塔基均刻有八神王配八卦符号。从而显示了文化传播中的一种有趣而特殊的现象:外来宗教要在新的传播地生根开花,必须在当地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与当地民情习俗相融合。
公元3世纪中叶,佛教艺术传入我国河西走廊一带。此时,佛教文化在甘肃境内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佛教题材大多接受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依据,经过精心设计与创作,绘制出绚丽多彩和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宗教幻想世界,成为我国石造像史中最具感染力的光辉篇章。所以说,北凉石塔也是展现佛教文化与雕刻艺术相结合的共同体。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北凉石塔之间也存在借鉴关系,这也是对佛教艺术东传的一种直接继承和延续。
高善穆石造像塔是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石造像塔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它石质坚腻,造型优美,阴刻重叠式衣纹,刀法简练,雕刻精致,线条流畅,人物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此时雕刻技艺已臻完美。它不仅是难得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当时佛教思想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为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物证。它见证着佛教的传入和弘扬,更彰显了丝绸之路上北凉时期河西佛教艺术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宝玺.北凉石窟艺术,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河西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篇10
>> 投资者的保护利器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思考 对投资者保护关系与披露机制投资者保护的分析 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及投资者保护关系研究 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关键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关键: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投资者的保护——基于保护策略视角分析 投资者关系、公司价值与投资者保护 基于中小投资者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举措探究 公司治理、融资结构与投资者保护 资本成本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关系解析 交叉上市的投资者保护效应研究 内部控制的投资者保护路径研究 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保护研究 投资者保护\定向增发和财富转移 投资者保护测量:一个研究综述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与投资者保护研究 投资者保护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方茜、陈妍:准公共品与PPP模式――PPP模式在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6] Albert Chan,John Yeung,Calvin Yu,Shouqing Wang, Yongjian Ke. Empirical Study of Risk Assessment and Alloc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in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1(27).
[7] Sheng Nan.A Case-Based Study on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rojects in the Urban Water Supply Sector[D].HongKong: The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2014.
[8] Asheem Shrestha,Lgor Martek.Legal Risk Impact 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PPPs):The Case of the Chinese Water Sector[J].World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5,6(1).
[9] Nutavoot Pongsiri.Regul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02,15(6).
[10] 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Robert W.Vishny. 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
[11] 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Robert W.Vishny. Corporate Ownership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
[12] 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Robert W. Vishny.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
[13] 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Robert W.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3).
[14] YangYao,Linda Yuen.Law,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n Introduction[J].World Development,2009,37(4).
[15] 沈艺峰、肖珉、林涛:投资者保护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J].经济研究,2009(7).
[16] 肖作平:大股东、法律制度和资本结构决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
[17] 肖作平、廖理:终极控制股东、法律环境与融资结构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12(9).
[18] 曾晓安:用PPP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4(9).
[19] 贾璐:地方政府融资模式选择――基于政府债务风险治理视角的分析[J].财政监督,2012(34).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