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2:19:18

建构策略

建构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珀莱雅;广告战役;品牌形象;网络整合营销

一、广告创作法——建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研究的起点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广告人大卫·奥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理论。“广告教父”奥格威对于品牌形象的研究以广告传播为主要切入点。在他看来,广告是以树立品牌形象为目的的长期投资。成功的品牌形象塑造能够凸显差异,树立品牌个性,反映消费者的自我意象。影响一个品牌形象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品牌的历史、属性、声誉,产品的名称、价格、包装,以及广告的设计风格等。品牌形象不单是生产经营者人为加之品牌的客观属性,更是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品牌接触而形成的个人判断、主观印象与联想。此次珀莱雅的广告战役并非针对某一特定产品,而是服务于珀莱雅品牌形象的构建,重点在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特定的正面品牌联想——勇敢、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及其自由、洒脱的爱情观,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策略来实现。

(一)议题的选择——彰显品牌社会责任

在议题的选择上,广告聚焦于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爱情焦虑和矛盾心理。珍爱网(2020)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年轻人既羡慕、渴望得到甜甜的爱情,但是又对爱情缺乏安全感,追求独立自由,很多人因此不愿或者不敢恋爱。这种心理在年轻女性身上更为常见。相较于男性,女性不仅面临更大的来自家人、社会的婚恋压力,而且在平衡好工作与爱情、家庭方面对女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议题的选择不仅贴近珀莱雅的目标受众——年轻女性,而且直击社会痛点,能够展现其品牌的责任和担当,服务于珀莱雅的品牌形象建设。

(二)代言人的选择——服务产品销售和品牌形象构建

此次广告战役选择抖音美妆博主骆王宇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一选择颇具深意。第一,他服务于产品销售。骆王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做化妆品测评,以严格选货,退货率低著称,建立了在化妆品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高质量化妆品的符号。因此,在这个品牌形象广告中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珀莱雅的产品,但是骆王宇的出场本身已经为产品的质量做了背书,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第二,选择骆王宇作为形象代言人服务于珀莱雅品牌形象的建设。骆王宇不仅在抖音化妆品测评短视频中常以头戴假发的骆大娘形象出场,教女生如何避雷、识别假货,告诫女生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且在社交平台上常常站在女性视角,为女性发声,在年轻女性中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通过给珀莱雅品牌代言,骆王宇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映射到珀莱雅的品牌上,服务于品牌形象建设。第三,抖音美妆博主为珀莱雅代言服务于其销售渠道。珀莱雅在渠道使用上很有前瞻性,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领先于其他化妆品企业开始直播带货,是第一个通过抖音卖货的传统企业。因此,选择抖音美妆博主进行品牌代言和珀莱雅的线上销售策略相一致。

(三)借用文学作品符号——建立特定品牌联想

在这次广告战役中还了一组海报,每张海报上都引用了一个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关爱情的语句,包括《小王子》《小妇人》等,来展现和此次战役相契合的自由、独立的爱情观,这些文学作品中已有的符号和形象同样投射在珀莱雅品牌上,在消费者脑中建立了积极的品牌联想。

二、营销策略:网络整合营销4I理论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整合营销4I理论应运而生。这一新型营销理论与传统的4P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改变了以往的企业中心论,而将视线转向消费者,注重以娱乐、新奇、幽默、趣味的元素吸引消费者参与互动体验,进而认识品牌、关注产品,并使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利益满足,大众媒体在此扮演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角色。而互联网的应用使消费者进一步成为营销信息再传播的多元主体,以产品特点为口碑,传播范围无限扩大。在此次珀莱雅的广告战役中,4I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强调广告的娱乐和趣味性、满足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强化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以及精准定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强调广告的娱乐和趣味性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认为,随着电视时代的来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最终导致人类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互联网时代将这种娱乐精神进一步放大,在此环境下,广告的趣味性成为营销活动中的关键要素。消费者的注意力是信息爆炸环境下的稀缺资源,广告营销想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具备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的能力。一则新奇、生动的广告不仅能够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一个广告片的头七秒是能否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这则广告的视频头七秒展现了年轻人之间讨论的画面,并提出了两个问题:爱情是人生的必需品吗?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情?为之后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发消费者继续观看的兴趣。随后,视频演绎了几个女孩不同的爱情故事:在金鱼馆偶遇心动之人,从犹豫不决到主动表白;搬家路上回想起以往的甜蜜片刻,从伤心难过到释然开怀;从为相亲奔波,到按自己的节奏生活……剧情丰富,使消费者产生看电影的乐趣。

(二)满足消费者的利益诉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此次广告战役关注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高层次的需求,定位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新时代的年轻女性。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她们不仅渴望和追求爱情,还增添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广告诉求(AdvertisingAppeal)分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是通过向目标受众传递特定信息,使他们被产品的功能转化可能产生的利益点所感染,从而产生对产品或服务的渴望。其中,感性诉求是广告的一种常用策略,它着眼于目标受众消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社会及心理需求,重视人的社会性定位和自我性。此次珀莱雅的广告战役充分运用了感性诉求策略,触及了当代年轻女孩想爱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通过呈现几个女孩的日常生活状态,或是孤独或是放松,让消费者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情效果。

(三)强化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活动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理解消费者诉求,以此为基础强化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是成功营销的关键一环。参与性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能使消费者享受到独特体验,还能建立并强化消费者与品牌和产品之间的情感纽带。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当互动参与达到一定规模,消费者便化身品牌传播的巨大传播主体,达到多元中心向周围人际圈的辐射效果,实现品牌和产品的指数级传播,有效扩大传播范围和效果。珀莱雅的广告视频以问句为开头,文案中也多采用疑问句,能够激发网友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以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爱情问题为话题,选择520节日,并以年轻女性普遍喜欢的包包作为礼物诱饵,体现了广告创作者对对关键时间点以及时代潮流的精确把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网友的参与和互动。此外,广告充分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带动两级传播,实现从PGC向UGC的对接。这些意见领袖职业不同,但是在微博上都以情感专家的形象出现,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使她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她们本身也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比如,博主荞麦chen的微博标签为不育儿博主、脱口秀演员后备役,这种形象使她们在年轻女性当中具有贴近性。这些意见领袖不仅在微博上分享这则广告,而且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以情感的力量推动了内容裂变,激发了消费者的倾诉欲和表达欲。除此之外,珀莱雅联合上海译文和单向空间多个主体在多个平台上进行广告,建立传播矩阵,不仅了增加广告曝光度,也为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渠道。

(四)精准定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这个广告不仅定位了目标消费者,还对每个个体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匹配。通过几个故事的讲述平行演绎几个女孩面对爱情的不同做法,让每个人都能在广告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行“对号入座”,匹配自己的独特需求。而且,广告视频一开始就营造了与受众“一对一”直接交流对话的效果,能够让消费者产生“焦点关注”的满足感,以大众传播的形式创造出了人际传播的亲密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而且这种看似平等沟通的模式能够彰显品牌的人文关怀,即陪伴、倾听每一个消费者的声音,同样服务于其品牌形象建设。

三、传播效果:神话建构

在法国社会学家罗兰·巴特提出的内涵理论中,表达和内容被划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是索绪尔语言学的能指、所指和意指,此三者的意义共同构成第二系统的能指。巴特认为,第一系统是本义层,即符号系统的外延层面;第二系统则是转义层,属于内涵层面。广告符号分析首先要从第一层面出发,对广告中各种符号的意义进行诠释,包括其中的语言符号、象似符号,以及其他的非再现性符号。以此次广告战役的系列海报和广告视频为例,在能指层面包括:鱼缸中的金鱼、毛绒玩具熊、音乐播放设备、书籍等,以展现不同女孩的生活状态。解读这则广告的关键在于诠释所有能指构成的独特意义的所指。在繁华的都市中,年轻女孩们独自一人享受快乐、惬意、甚至相比于恋爱时更加自由的生活,她们在勇敢去爱和勇敢不爱之间自由选择。在这则广告中,符号的第一系统展示了品牌意在传达的神话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第一系统的所指意义逐渐淡化,第二系统的能指意义则在潜移默化之中显现。通过广告的横纵组合,包括广告语言的线性和逻辑陈列等,广告中的符号共同指向品牌的内涵层面,从而实现了品牌神话的构建。“神话”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某一社会构造出来,用以“证实和维护自身存在的各种信仰和意象的复杂系统”。珀莱雅广告战役通过画面呈现、情节叙述等,展现了品牌所代表的追求自由独立、充满个性、能够勇敢选择爱与不爱的年轻女性形象,从而建构了珀莱雅品牌形象的系列神话,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独立女性”的神话。在旧时代,女性长久以来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女性必须找到男性伴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附于丈夫的观念深入人心。到了一定年龄还未结婚的女性被贬低为“剩女”,她们的生活被视为孤独、可悲、生活没有保障的。随着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一观念逐渐转变。珀莱雅的广告通过展现年轻女性独自一人独立、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将品牌与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和精神联系起来。第二层,“自由爱情”的神话。尽管随着时展,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在婚恋方面,女性与男性相比却面临来自各方面更多的压力,缺乏选择爱与不爱,尤其是不爱的自由权。珀莱雅广告视频中展现了选择不爱的女性,她们勇敢挑战了这些压力,包括父母的责备、独自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困难、偶尔的孤独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展现了勇敢的精神。同时,视频中也展现了勇敢选择去爱、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女孩形象,这种并列与对比的叙述方式构建了自由选择爱情的美好意向,广告将这种意向与珀莱雅的品牌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一品牌。

四、结语

珀莱雅“敢爱,也敢不爱”广告战役充分利用品牌形象法和网络整合营销4I理论,为消费者讲述了几个女孩勇敢选择爱与不爱的故事。通过充满情节感和逻辑张力的叙述、新奇生动的画面设计,使珀莱雅品牌所代表的追求独立自由、充满个性、能够勇敢选择爱与不爱的年轻女性形象深入人心。除此之外,通过触动人心的广告文案的设计和系列衍生活动的展开,广告成功吸引了目标受众的参与,从而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这一广告战役所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使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品牌与广告中的美好意向建立联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珀莱雅品牌,并构建出以品牌为中心的神话系统。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这一神话系统的建立,“珀莱雅”符号超越了一个纯粹的国产化妆品品牌名称,其倡导的“自由、独立、勇敢选择”的品牌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助于推动特定文化和价值观的更新与建构。不仅如此,因为这一神话具有时代性和跨文化性,所以除了提升本土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和忠诚度之外,还具有潜在的跨时空影响力,为更大范围的营销活动创造了一定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安旭.网络整合营销视角下电商节日营销研究[D].新疆大学,2017.[2]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3]何辉.广告创作与分析:从分析作品开始学做广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任蕾蕾.雪碧品牌广告的符号学透视[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1(02):123-124.

[6]汤子璇.数字时代奢侈品牌形象重塑及其启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7]奚宝赟.新媒体环境下的快速消费品广告创意研究——以江小白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24):45-48.

[8]肖德荣.品牌形象广告研究[D].中南大学,2008.

[9]张霞.轻奢品牌广告中的神话意义和身份建构——以Coach广告为列[J].大众投资指南,2019(17):286.

建构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德育模式;建构研究

一、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建构意义

建构说的明确点可以概括为建设和构思,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建构所指的就是高中学校的工作者应当在平时的德育工作当中按照高中学生们的德育目标,然后与社会道德准则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德育理念的具体指导之下完成适合他们的道德素质内化,从而建设和构思形成德育模型。其中建设和构思是属于非常适合综合高中学生特点的一种德育模式,建设与构建对于高中学生的德育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处于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们正是完成道德素质内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这一过程。

二、综合高中的德育现状

(一)高中学生对于理想的追求不够明确。现在的大多数高中学生都把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放在首要位置,他们虽然尊重与服从国家利益,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愿意牺牲自身的利益与价值,而且他们大多数人都存在的问题是不想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和自己的利益相联系,从而不想为社会、他人提供帮助,他们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还有一些高中学生比较注重实惠,从而缺乏远大的理想。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高中学生虽然把理想目标进行了世俗化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高中学生就再也不注重实现自身的价值了。

(二)社会负面影响吞噬了学校德育成果。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学生群体整体的德育素质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对综合高中学生的德育观念进行了分析,从中能够发现综合高中学生们大多数都缺乏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德育情感方面更加缺乏,还有不少高中学生的心理是处于不健康状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面貌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的同时社会上的人们对于道德价值观也在逐渐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比较消极、负面的思想,这些思想随时随刻都在毒化学生们的心灵健康。在教学当中能够发现,学校经过长时间努力而建立起学生的德育观念,可能会被一个周末生活摧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给学生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剧烈的影响,几乎要完全吞噬学校的德育成果。

三、建构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高中学校应该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名教师,他们身为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在学校需要做到的不仅只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这么简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来感化学生,给学生做榜样,对于学校来说,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是比其他学校更加的严格,如果身为一名教师,如果他们自身都不重视公民道德修养的话,那么又如何给学生们做榜样,加强当前综合高中学生的公民道德。但是,我国当前综合高中里边的许多教师认为他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自己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认为学生都快是成年人了,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公民道德方面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在发现有些学生在下边相互聊天或者玩手机、甚至在课堂上吃零食等这些情况时也不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得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其实学生们所做的这些行为都是对授课教师的劳动成果非常不尊重的行为,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教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说或者懒得说的话,不仅是对教育的不负责,而且更是对学生以后走向工作的不负责。

(二)综合高中学校应当对学生们采用灵活的教育模式。综合高中的学生层次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所以对于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应当要采用灵活的教务模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德育水平,对学生们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充分体现出当代教育因材施教和随时随刻关注学生们个性发展以及进行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与此同时,综合高中的教育工作者还要构建学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内容的层次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模式,综合高中应该给大学生们营造一个公正的德育环境,注重对综合高中道德氛围的营造,并且还得增加道德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不同角色的体验,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服务意识以及给他们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教育学生们要学会从自身角度来考虑与解决问题,综合高中阶段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阶段,也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公民道德的高低与学校教育者有些密切的联系,公民道德教育对学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综合高中应当坚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公民道德。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综合高中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当中的一项成果,当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必要产物,所以,要求我们应当注重对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当然,与此同时也不能够放松对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研究,要始终把建设和构思综合德育模式当成是在未来综合高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林森 单位: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高中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04).

建构策略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本质,指导学生找到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微粒观作为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构成内容,其构建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丰富多彩的微观物质世界,并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对微观现象进行解释、分析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达成[1]。

一、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微粒观的构建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学习化学知识

相较于其他学科,初中化学学科的抽象性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对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学生极容易出现理解、掌握困难的情况,而在完成微粒观建构以后,学生能够有效理解自然界的物质变化,实际学习中也不会再出现茫然无措的状况,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索化学知识。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受以往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多会从宏观角度进行考虑,然而在初中化学学习中,面对宏观变化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运用微观思维进行追根溯源和深层次分析。通过微粒观的建构学生思维会自动进行转换,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极大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化学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微粒观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中逐渐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具体的探究实践中学生的认知、分析、操作、应用等能力也会极大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达成化学教学目标[2]。

二、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剖析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主要通过书本教材和教师课堂教授实现,而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还要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微粒观,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深入剖析书本教材,在完整掌握教材中的微粒观知识内容后,优化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逐渐树立起微粒观。同时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相应的抽象思维及能力尚未形成,学习过程中无可避免会贯彻宏观概念。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着重凸显教学重点,去除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从深化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入手,恰当选择课堂教学方式,以推动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展开,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逐步完成微粒观的构建[3]。

(二)以概念为基础,不断渗透微粒观

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渗透,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将微粒观看作一个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将微粒观作为一种思维形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教授的化学知识及现象,反过来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感知和认识世界。由于学生初中阶段才正式接触化学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完成微粒观的构建必须从基础入手,注重原子、分子、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理论知识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学生学习理解不断深入,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学生对微粒观有了更加稳定的理解后,也能领悟更深层次的物质微粒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基本属性,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构成物质的粒子一直不停地运动、微粒相互间有间隔”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初步构建抽象微粒观奠定良好的基础[3-4]。

(三)紧密联系生活,揭露问题本质

初中化学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一些生活现象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在学生构建微粒观时,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与利用生活化素材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时实现微粒观的有效构建。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砂糖放入热水中,不一会儿砂糖就会消失不见,而水变甜了。或者夏季阵雨过后路边出现较多水渍,而太阳一出来这些水渍就会消失不见。尽管这些生活现象学生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却很少将其与化学原理联系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没有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化学原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粒观等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完成微粒观的构建,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根据事物现象探寻其本质[4]。

(四)重视化学实验,对比分析现象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在自主操作和实践探究中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印象,促进学生构建微粒观。特别是抽象的粒子知识学习,学生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无法学习和理解,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和直观化,学生在观看到宏观现象后会自觉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通过微观学习把握现象本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手、脑、眼都充分动了起来,在一起配合工作中系统性地把握整个实验,更加深入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原理、现象,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等能力。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开动脑筋展开沟通交流,细致分析实验步骤、过程、现象,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掌握出现的化学现象与微粒之间的关系,想明白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及过程。

(五)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微粒观建构

初中化学涵盖的知识内容很多,针对不同知识需要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学生受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对相同知识学习的最终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开展化学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合理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微粒观的构建也会更加事半功倍。这些教学方法包括:1.多媒体教学法。站在微观的角度,对相关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和认识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取得知微见著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微粒的变化过程,单纯让学生进行想象无法让他们准确把握,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音视频结合、直观形象展现等优势特点,让学生可以详细看到化学反应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微粒观的构建[4]。2.角色扮演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微粒的特性,在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时,学生通常会因为缺乏感性认识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学生不同的表现状态类比物体气态、液态和固态情形,整个过程不仅实现了化抽象知识内容为具体,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解决学习遇到的问题。

(六)绘制知识网络促进微粒观的建构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很多重要概念和具体事实,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十分散乱地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短时间内如果得不到巩固和应用就会被学生逐渐遗忘,学生使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更不用说构建微粒观。要想改善这一状况,学生需要定期系统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和总结之前学习的知识内容,并动手绘制相应的知识结构网络图。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将知识审查融入其中,通过每个小阶段的知识审查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图,在学生脑海中不断深化涉及的很多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灵活转换与运用,最终达到见著知微、见微知著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形成微粒观。

三、结语

微粒观是初中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基础内容,学生在具备微粒观以后可以找准初中化学有效的学习切入点,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向微观方向转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和探究化学现象,学生在提高认知的同时,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发展。然而培养学生的微粒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渗透和培养微粒观,实践中要联系教学和学生实际学情,掌握和分析书本教材中蕴含的微粒观内容,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方式,依靠课堂探究、化学实验等教学方式逐步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建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看不见的世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荣桥.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策略[J].化学教学,2019(2):31.

[2]袁金连.初中生微粒观的建构与发展教学策略[J].师道:教研,2017(2):48.

[3]于昌凤.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分子”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4(9):23.

建构策略范文篇4

1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医疗安全

信息安全使用必须保证保密、完整、可用、可控和不可否认性,无论是攻击窃取资料,网络病毒导致系统瘫痪,数据损毁等都会对医院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负社会效应。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开放性、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协议的缺陷、恶意软件、操作系统漏洞、内部安全以及社会工程学等难预见性与频发性事故让安全工作防不胜防。其与医疗安全防范有着本质区别,应用危机管理理论从发生概率、易损范围、预见性、防控难度、损失内容等展开分析,可见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与防控难度、损害范围、预见性以及领导重视程度成反比(见表1)。因信息宿主物理位置相对稳定(裸露性高)更是成为主动损害的目标,损失难以估量,体现在病案等法律文书、医院运营商业秘密、医患的隐私、勒索赔付、统方犯法诸多内容,会对医院造成很大的影响,诸如不良的医疗服务、造成医疗纠纷、失去民众信任、医院声誉损害、巨额赔偿等[1]。

2风险评估

第一,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结果是信息安全方面投资、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估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分析与评估最重要成果就是目前风险的大小,以及相应的降低风险的安全措施部署策略建议。第二,风险评估的流程。首先是确定医院信息资产列表及信息资产价值,识别脆弱性与威胁(见表2、表3)、确定可能性与风险,建议安全防护措施等。通过评估、扫描、审计、数据与架构分析等方式,全面分析系统的现状、主机、数据库、设备、网络弱点和风险,形成《风险评估报告》[2]。

3应用根因法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

主要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现状的分析,把把脉、找症结、解剖麻雀,见表3。3.1信息资产确定。通过资产评估,清楚有无。3.2物理安全现状分析。主要分析物理访问控制、介质储存的防盗窃与防破坏以及是否有防盗报警系统,有无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的切换记录或测试演练记录以及备用供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记录。室内温度、抗磁扰、防静电等有无配套。3.3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等安全现状分析。3.3.1结构安全分析。是否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以便确保结构安全,基于ip/tcp是否定点定位。防火墙是否冗余配置;数据库服务与应用服务是否分离部署等。3.3.2访问控制分析。上网行为管理和核心交换机的访问控制策略;网络层对信息内容的过滤,应用层HTTP、FTP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网络最大流量数、连接数的监控;重要网段的防地址欺骗。3.3.3安全审计分析是否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分析与生成审计报表;日志审计是否由专人负责。3.3.4边界完整性检查网络层是否采取防止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入内部网络的技术手段;闲置端口是否关闭;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服务器不必要的设备插口有无控制;有无针对特殊端口的监控措施。3.3.5网络设备防护检查核心交换机是否配置登录规则及对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有无登录失败处理功能;核心交换机采用何种模式登录;是否实现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核心交换机的本地默认用户名是否易猜易懂,口令有无定期更换;对同一用户是否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3.3.6主机安全现状分析。服务器操作系统有没有统一的升级管理控制系统,操作系统有没有及时更新补丁;服务器资源有没有规范访问标准;实行统一的登录账号密码管理,统一的访问控制入口;部署安全与日志审计系统,对服务器操作、日志信息进行监测和预警。3.3.7应用安全现状分析。是否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密码长度和复杂度、重要信息资源敏感标记、应用系统设置会话超时,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日志审计功能、实现数据原发的抗抵赖、最大会话并发连接数等都必须进行部署。3.3.8数据安全现状分析。数据完整性恢复措施,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保密性,安全设备、网络设备、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的传输保密性;最新的交换机、防火墙和上网行为管理等设备的配置信息以及应用系统关键目录或文件进行备份;医院信息系统有无部署异地数据灾备。

4根据根因法评估结果,改进管理思维

应用蜘蛛织网法,根据根因法评估《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做相应的措施,按持续改进管理思维做整改。4.1技术管理层面。以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网络设备防护、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作为切入点,从硬件配套、软件开发与购置,不要舍不得投入,避免关键时刻掉链子。虽然信管工作者秉持“黑锅经常背,初心永不忘”的理念。4.1.1硬件配置除了基础配置外,还需要屏蔽灾备机房建设、堡垒机、防磁屏蔽机柜等。4.1.2软件方面。登陆管理系统、数据库审计软件、内网终端管理系统、应用安全管理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等。4.1.3构建安全域。安全域是指同环境同安全需求和信任并有相同的安全方位与边界控制策略的网络或系统[3]。构建精确到用户、设备、账号、协议及时间的访问控制基本架构,登陆IP的控制功能,基于ip/tcp黑白名单、时间控制,对ssh或telnet下的命令检测,基于FTP、SFTP、VNC、RDP的操作审计,支持WEB、命令行的预警和审计回放,数据库峰值处理吞吐量,VPN传输的保密性和PKI的抗抵赖等相关安全域建造因子的配备可以确保技术管理的高安全度。4.2行政管理层面。技术不是问题,管理才是大学问。构建ISO核心内涵:“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四个凡事”让信管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消灭中间人、“内鬼”的产生环境。采用危机管理思维,构建防患未然的事前管理模式让信息安全域更具鲁棒性。4.2.1应急预案的建立。根据《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网络信息安全部署情况报告》等分别制定《门、急诊信息系统障碍应急预案》《住院信息系统障碍应急预案》及LIS、PACS、RIS、EMR等相关内容的应急措施。确保基于灾备建设状况下的信息安全。4.2.2应急预案的角本演练。演练可以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以检验协同反应水平和实战能力。针对HVA报告建立的预案进行定期演练,主要有服务器、数据库侵入、DOS攻击、停电等。要有培训、有角本、有演练、有总结分析、有会议通报等。同时,按建构主义内涵要义,主动演练可以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4]。要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加强全院职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定期组织相关内容学习,轮值演讲,涵盖经验类、总结类、构想类,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打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安全建设氛围。4.2.3巡检工作。按现场管理和危机管理精义,巡检可以事前发现安全问题萌芽状态。有交接班巡检、周巡检、月巡检、节前节后巡检等,按物理巡检、系统巡检、网络巡检,服务器、数据库巡检等有图有真相、有发现、有分析、有处理、有总结,这也是三级甲等医院评审要求内容。4.2.4管理制度配套。管理要提升,制度要先行。基于单位实际情况和职能科室管理能力,相关的制度要做到全员应知应会。分别有: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总体方针、机构,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系统运维管理等类别。按“四个凡事”要求,落实相关安全责任,譬如签订《信息科易损性灾害防范与日常安检责任书》、《信息系统安全保密保证书》等,按图索骥、照本宣科,扎扎实实根据制度要求展开实际工作,确保信息安全、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伟伟.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3):203-205.

[2]朗漫芝,王晖等.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探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206-208.

[3]蒋明,吴斌.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09,7(3):25-27.

建构策略范文篇5

最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教学一直都在不断进步之中,尤其是英语教学方面,对于这种第二种语言,我国很多学生在学习起来都十分困难,建构主义起源于国外,是由一名叫做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当今的教育教学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视域下传统英语教学观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主体的超越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个体十分独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的过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在英语教学时,教师总是以客观的方式来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意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主观思想,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按照已定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枯燥无味,缺乏积极性而且教学的效率很低,总是按部就班的重复着同一个模式。

(二)对学习主体的超越

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英语教学却不能如此,只是教师在简单的灌输自己的主观思想,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要用心灵引导心灵,用知识去滋润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可以两个中心并存的,教的中心和学的中心是可以互相调和,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随着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不能只按照原有的、固定模式去重复教学,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也让学生逐渐爱上英语学习。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视域下改进传统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被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转变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的思维能顺利过渡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施教方法,就要建立一套完整和高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在教学时创造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进步,突破以往刻板重复的教学方法,教师用心灵引导学生思维,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层面,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们能积极快乐的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方式,使学习中呈现出教师精准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个学习环境。

(二)确定“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较于教师来说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需要转变身份去思考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让学生通过知识积累来达到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积极的探索新的知识,在传统知识基础上去开创新的思维,让学习有一个目标和方向,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深入理解和消化教学知识,能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对知识加深记忆,促进学习,在实践“为理解而学习”这一目标时,教师就要制定一套完整高效教学目标。

(三)注重“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辩论和交流的学习环境中,这时就要让这些问题在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这样不但处理了疑难问题,进一步也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经过这种实际讨论解答问题,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起到相应的作用,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情境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对话、演讲、表演、辩论、游戏等活动,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让学生在对媒体的环境下不断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积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在课堂上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进行适当的英语交流,呈现出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不断的了解,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互动的教学环境。

四、结论

总结全文,本文之中主要论述的是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教学,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在逐渐前行,针对一线教学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找到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的学习英语,奠定更加坚实的英语基础。

作者:姚团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红波,耿殿磊.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科技学报,2015,(4).

建构策略范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主旋律电视剧;传播矩阵

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以及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媒体创作环境也极具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色彩,影视艺术创作呈现出碎片化、大众化、泛娱乐化、去主体化等特点,并且,新媒体语境的建构进一步改变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审美方式。因此,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积极适应当下媒体环境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在传播渠道和路径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建构属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新媒体传播矩阵,从而进一步传递时代精神、实现社会价值。

一、新媒体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困境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阐释了“语境”的内涵:“语境能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关系状态,具有即时性与现实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当下的关系状态”[1]。在新媒体语境下,当新媒体技术将人类的交际行为由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空间,并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传播形态时,具有“即时性”特征的现实语境就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以往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方式便难以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

(一)在海量化的信息中难以触达受众

在新媒体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如何吸引观众进行点击观看并产生感知和认同,是其传播的难点,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往由传到受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变成了多向传播,观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其对观看内容的选择也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第二,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海量性、内容的多样化,进一步削弱了主旋律电视剧对观众的吸引力。第三,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受以往传播媒介和内容局限性的影响,部分观众对其产生了“正大空”等刻板印象。

(二)在泛娱乐化的审美语境中难以把握“度”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对受众的影响。当前受众接触新媒体的首要诉求是娱乐化审美,而新媒体平台碎片化的信息呈现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受众的这一诉求,导致滋生了哗众取宠、低趣庸俗的新媒体信息。这种过于空心化的表达,与主旋律电视剧的内核基调明显“先天不合”。因此,“在制作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物料时,许多主旋律电视剧容易自发规避搞笑、猎奇等角度,以端庄严肃的语态呈现给新媒体平台的受众,但这又很难获得受众的青睐”[2]。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如何把握传播中娱乐的“度”是主旋律电视剧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传播的又一重要难题。

二、主旋律电视剧建构新媒体传播矩阵的策略

在新媒体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革新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策略,构建主旋律电视剧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开拓主旋律电视剧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是充分发挥主旋律电视剧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要路径。

(一)短视频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逐渐成为了人们消遣娱乐和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其碎片化、娱乐化的特性可以与主旋律电视剧的严肃性、历史性较好地形成互补,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需求和文化认知需求,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因此,短视频平台可以成为打造主旋律电视剧新媒体传播矩阵、创新主旋律电视剧传播路径的重要途径。1.开设平台官方账号,提供剧集内容点播一方面,在新媒体语境下,观众观看电视剧的方式逐渐多样化,由传统媒体平台转向短视频平台的趋势已经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受短视频时长限制,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电视剧完整剧集点播模式依然是一片蓝海,随着短视频平台不断地更新,短视频追剧的模式必然会成为潮流。因此,主旋律电视剧的剧作方可以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开设官方账号,向用户提供全剧内容点播。2.剧集内容精剪,依托平台用户进行二次传播短视频用户倾向于“短平快”的观看模式,并且平台赋予了用户极大的自主性,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转发、点赞等形式将剧集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中,较多PGC和UGC都基于剧集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传播,获得了可观的粉丝量与关注量。在此背景下,主旋律电视剧版权方可以尝试与短视频二次剪辑的头部账号合作,依托平台用户的二次传播,借助短视频时长短、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满足新媒体语境下观众碎片化的表达与审美需求。

(二)流媒体影视平台

1.依托平台用户属性,进行内容精准推送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在《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二八定律”表明,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主旋律电视剧同样可以基于其在流媒体平台的传播,根据平台用户的属性为用户精准画像,从而精准推送剧集内容,实现这20%用户的精准定位,促成最高点击率。传统电视往往按照节目时间表依次播放节目,院线电影按照排片表放映影片,观众无法根据自身喜好自主选择观看内容与观看时间,亦无法进行弹幕评论和二次传播。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新媒体特征的流媒体影视平台以一种非线性的播映方式,打破了传统影视媒体的线性播放顺序。一方面,其可以依托平台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版权购买、节目自制等方式,不断扩充影视资源库,使观众可以根19据自身需求选择剧集内容;另一方面,流媒体平台可以依据用户的需求数据为用户精准推送内容,实现最大触及率。2.依托热点数据,进行平台内容趋势算法投放主旋律电视剧利用流媒体影视平台进行传播时,不仅可以根据用户属性进行个性化推荐,还可以依托平台热点数据进行剧集内容的趋势算法投放。“从根本上讲,任何算法的运行都要以数据为基础,而趋势算法中的热播排行榜,是建立在特定时间、特定公众群体的观看行为之上的,具有公众话语的指向性”[3]。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如建党、建军、建国等节日)进行内容投放。

(三)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

1.借助社交媒体属性,引起内容话题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来源于受众的心理接受动力与接受需求。受众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本身就呈现出一种表现自我与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强化社交媒体用户传播信息的行为,提升传播效率。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发起剧集内容的相关讨论,增加内容的曝光率与传播效率。比如,2020年,网剧《隐秘的角落》在微博发起了多次剧集内容讨论话题,截至2021年12月20日,“秦昊带你去爬山”微博阅读次数达3.8亿,讨论次数达8.2万,话题指数阅读量为56.8亿次,其借助微博平台的强社交属性,凭借着良好的口碑与热度成功出圈,位列2020年热门网剧前十名。2.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在以受众为主体的媒介环境下,影视传播者应建立起与受众平等对话的公共空间。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通过电视剧的内容预告、剧中主演的周边视频等吸引受众关注,满足受众轻松化、娱乐化的交流需求。

三、结语

基于新媒体语境下影视观众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的嬗变,主旋律电视剧想要在海量信息中触达观众,在泛娱乐化的审美语境中把握好度,就必须充分利用短视频、流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在适应当下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传播路径的突破与创新,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致力于主旋律电视剧对时代精神的传递与建构。

参考文献

[1]程曼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J].新闻与写作,2013(8):90-91.

[2]郭修远.主旋律电视剧新媒体传播路径初探[J].中国电视,2019(11):72-78.

建构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构建

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大量应用,社会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我们学校更处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学校教师要正确批判对待各种媒介。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对于教师自成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对传媒人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中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垒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MediaLiteracyEducation),就是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教师作为传媒人,要对信息社会里各种媒介作充分的认识,能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组织各种媒体;同时要教育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等信息活动方面持正确的态度。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获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媒介;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也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教师作为学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学校教学课堂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媒介传授知识,但是媒介仅仅被教师看作是信息的传输系统,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物,被教师仅仅通过媒介进行教学,仅仅是把媒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鉴于使用教师作用媒介有许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

教师具有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媒体,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对媒体施加影响,才有可能把批判媒体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逐渐培养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有效培养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媒介素养并不是简单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识和使用的技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概念还必须与学生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教师的媒介素养对学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对于诱惑性媒介,如网吧,抗拒性批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损害。对教师来说,这个时候不是想方设法去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另外对媒介的消极影响,不是想方设法压制它,而是想方设法转变它。媒介本身已经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割裂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抗拒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开始力不从心。媒介凭借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以自身对媒介的体验和观点,正确影响学生。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应该从五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认识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教师通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完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促进,也同时存在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能在社会中流行。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培养教师要识别出这些负面信息,并且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教师自己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师现有的世界观、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职业鉴别的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结果的能力、对已预定的解决方案初步提出评估意见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源中查找、组织和恢复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技巧经常被称作信息素养,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驾驶训练。

评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信息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师对媒介做正确批判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一直受技术与媒介特性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传送速度、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也表现在媒介力量的整体运用上。同时,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传播方式与符号特质,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战效能的媒介产品。

这个五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教师在对媒介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个五个方面,要认识到媒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的手段。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可以说师资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时都曾面临的困难。诸如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别和筛选媒介素养教育资料,如何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评价学生媒介素养成绩等等。

2、成立有关教师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学校可以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创办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也可以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议,让各个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可成为学校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

3、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持续不继的教育活动,比如视听材料、广告海报活动材料等等,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养提高节目。

三培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立起广大教师自发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情况,媒介给当代教师所前所未有的信息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筛选可靠,可行的信息应该是教师的基本修养。

建构策略范文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策略范文篇9

所谓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通说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权,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协议。一般认为,行政合同包括以下三种形态:其一是行政主体相互间的合同;其二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其三特定领域中受行政主体支配的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行政法学研究的合同,主要是第二种形态的合同,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该形态合同亦是本文所论行政合同救济问题的主要指向。

一、行政合同法律救济的必要性

行政合同作为政府管理国家的一种行政手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职能的扩张、人民民主观念和国家意识的加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并进一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作用的改变而突显出来。他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突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让“合同”进入“行政”域,使以支配和服从为特征的高权利行政更加柔和和富有弹性,充分体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及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学界对行政合同的定性问题争议不一,结果导致行政合同徘徊在民事契约与行政契约之间,对于层出不穷的各种实际问题,往往出现“阴不收阳不管”或搞不清到底由谁来管的混乱而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行政合同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合同的参与性、民主性的信心下降,势必影响行政合同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从根本上违背了行政合同更好的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更好的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同争议投诉有门,解决有据的初衷。因此,为行政合同建立一个合理、健全且与现行体制不相冲突的救济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二、行政合同救济在国的现状

我国目前行政合同救济的现状是:行政合同法还没有出台,行政合同的救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行政合同的种类不明确,救济方式混乱。

在行政合同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享有必要的统治者特权,即其享有行政合同的发起权;对行政合同履行的监督权、指挥权;单方变更、解除合同权;对不正当履行合同的制裁权。而相对人除享有合同缔结权外并无其他相应性权利。因此,在行政主体行使上述特权时,相对人的权利都极可能也极易受到损害。而在受到损害之后,行政主体大多不予理会、拒绝承担任何责任。此种不良现象的直接根源在于:我国行政合同法还没有出台,行政合同的救济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目前我国行政合同种类不明确,救济方式混乱。实践中已大量存在行政合同,如:土地承包合同;政府采购合同;人事聘用合同;科研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公用征收合同;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工业企业承包、租赁合同。对于这些合同的种类、定性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而相应的救济,在制度上将他们纳入了行政法的范畴,并且予以相应的行政法上的司法救济;但在实践中,一般将行政合同的救济纳入民事救济的范畴,多采用民事手段来处理。这是解决我国目前急待完善的行政合同救济制度与实践中纷繁多样的行政合同实务之间的矛盾不得已的措施。

总之,我国目前行政合同救济水平在事实上导致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稳定,或处于悬空状态(主要是相对人利益上的缺失),行政合同法律秩序一片混乱。

三、行政合同分阶段性救济制度构想

为了遏止上述恶果的涌现,追求当事人双方行政合同法律关系的和谐,必须而且只能从根源入手,即:努力寻求当事人双方权利的平衡,并通过其他途径给予相对人的权利予更多的救济。具体到行政合同相对人的权利救济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合同定立过程中的救济——质询

以合同本身的要约——承诺规则解释,行政合同的主要条款是由行政主体以要约形式提出,由相对人作出承诺形成的。同时对于和谁缔结、如何缔结合同,行政主体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那些能够使相对人获利的合同的订立中,那些参与而未能与行政主体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就应能够要求行政主体对:为什么选择他人而非自己、根据是什么等作出具体说明,以能够进一步明确、主张自己的权。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救济

1、对行政主体在行使指挥权时的抗辩。行政主体对合同的履行享有监督权和控制权的同时,对涉及公共利益合同的具体执行措施还享有指挥权。这是因为行政主体享有大量的信息和相应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相对人在客观上也是为了公共利益。为此,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指挥权享有抗辩权不是为了抵制行政主体的指挥权;相反,恰恰是为了在行政主体的指挥下,更明确、充分的对产生的后果负责。

2、行政主体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和行使制裁权时相对人的听证。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或由于情事变更、政策上的变更而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或对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实施的多种制裁手段(如:罚款、强制执行和代执行、解除合同而不给相对人任何补偿)是比较严厉的,对相对人利益影响甚大。对此,相对人应有要求召开听证会的权利。通过听证,要求行政主体说明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给予相对人充分表明自己意见的机会。

(三)行政上的救济。在合同履行、订立过程中为相对人设立的质询、抗辩、听证是在程序上对其权利的救济,是没有实体保障的,还需进一步有赖于行政救济。

1、行政仲裁。随着我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依据仲裁法重新建立的仲裁机构性质转变为民间组织。而行政合同争议涉及公法(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的争议根本不适用民间仲裁机构的救济。因此,行政合同的救济不宜借助此类仲裁体系,对此,仲裁法也予以肯定。但仲裁制度的变革并不否认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也能够用于行政合同纠纷。目前,行政机关在行政体系内部设立了专门的仲裁机构,解决特定的行政赔偿。例如:人事部设立了人事仲裁厅,受理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这种模式对解决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其下级机构及其所属公务员之间的行政合同纠纷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作用,落实在制度上就是考虑能否在行政机关体系内设立专门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仲裁机构。

2、行政复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章行政复议范围中的明确规定,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复议。由此,农业承包合同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出现,便可选择直接进行行政复议,将相对人的损失降到最小。基于农业承包合同立法上的积极成就,该模式的立法应大力推广到其它种类的行政合同中。

3、行政赔偿。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责任之一,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其构成要件是:①必须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职权有关的行为;②必须是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③违法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失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④受害人的损失确已发生。由此来看,行政赔偿当然应适用于行政合同纠纷,但我国赔偿法第二章行政赔偿范围却没有将行政合同明确纳入赔偿范围。笔者认为,应在我国赔偿法中直接、明确地对行政合同纠纷的行政赔偿予以规范。

(四)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行政合同的终极救济,是树立在程序救济、行政救济之后最坚实的屏障。司法救济既屏除了程序救济无实体保障的缺陷,又能有效防止行政救济“自己做自己法官”而产生不公正的出现。

行政诉讼(即行政合同司法上的救济)是由司法机关依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诉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在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界定上将行政合同拒之门外。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不可诉行为亦不包括行政合同纠纷。正是因为此种立法漏洞,尽管在实践中行政法庭有受理行政合同纠纷案件的实例,但严格的说,行政诉讼制度并没有将行政合同纳入救济范围,而是将其作为民事合同,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这一后果使行政合同救济状况又落回到了初始的低劣层级。为了确立切实、明确的司法救济手段,有学者认为:应将行政合同纳入具体行政行为范畴之内,理由是:(1)行政合同都是基于一定的行政目的,行使行政权利的方式。(2)行政合同事实上能够引起行政法上的效果,产生行政法律关系。(3)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与特定的相对人订立的,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笔者非常支持此观点,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学著作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界定不够周延,理论界需要在行政法基础理念的基础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进行反思、重构,以便为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找到一个有效、合理的诉讼救济途径。公务员之家

总之,行政合同纠纷在我国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这对我国行政法制进程有所阻碍的事实是不可忽视的。解决这些纠纷的救济途径必须明确,应当在最短时间内,确立一个贯穿其始终、分阶段性、具有针对性的救济制度,以能够有效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树义.行政合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张建淼.行政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余凌云.行政契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吉龙华,杨红英.论行政合同法律性质与相对人的权利救济[J].行政与法,2002,(1)。

[5]李卫华.行政合同的行政性[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Z].1994-8-31。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Z].1999-4-29。

建构策略范文篇10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结构升级;政府作用;战略管理;相关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扩大国际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经济效率及国际经济竞争力,乃至增加外汇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从战略意义上看,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逐步构筑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经济地位至关重要。

一、构筑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背景及其必要性

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er)先生,1990年,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关于现代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的达沃斯年会,1986年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竞争转移到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来,从而各国对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的关注日益高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该理论为我们研究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拓宽了理论视野,能用来合理诠释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预测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

在今天的国际竞争实践中,一些国家顺利胜出,一些国家却一败涂地;一些国家在某些产业独占鳌头,而在另一些产业却处于劣势,濒临出局。这一现象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表现更加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从1970年的640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6530亿美元,进一步增长到1999年的13400亿美元。国际服务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17%提高到1999年的19.7%。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传统理论已很难对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做出较为理想的解释。人们也常常根据“比较优势”来思考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问题,但不能系统把握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特征,并相应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互联网、卫星、数码技术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扩张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生产与消费所固有的兼容性及不可储存性得以强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我们应该在新的理论指导下,重新规划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参与国际服务竞争的过程中,政府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建立完善的行业协调机制,积极规划和诱导服务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逐步构筑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尽管我国在高级生产要素、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尤其政府作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从中长期而言,居安思危,逐渐考虑构筑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智的战略选择。

二、影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因素分析

1、高等生产要素相对贫乏

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的电讯网络、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高等要素是后天开发的,对计算机、通信、金融等国际服务的提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体上,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基础要素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高等要素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我国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国际运输以及与农业有关部门的服务具有较好的先天条件;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资金相对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教育发展滞后、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讯网络、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高等要素的供给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竞争力还较弱。1998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电话主线70条,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67条)的12%;1987-1997年我国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454人,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166人)的14%;1995年我国公开发表于科技刊物的论文6200篇,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水平(379,529篇)的1.4%,全世界总水平(436,951篇)的1.6%;1998年我国高技术出口23,308百万美元,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水平(678,267百万美元)的3.4%,全世界总水平(820,617百万美元)的2.8%。从中长期看,高等要素的贫乏将成为制约我国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

2、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取决于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较状况,即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一国国际贸易的扩张,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及强烈而独特的需求偏好。这主要体现在需求的导向和规模的差异上,如果某种服务的消费能引导世界新潮流,或者国内需求规模巨大,这种服务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随之市场国际化逐步加快,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大多数居民在已经解决了基本吃、穿、和部分用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大提高,消费与储蓄偏好发生变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服务,以及与信息、教育、房地产、汽车、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相关的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前景十分广阔。这一服务市场优势,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3、相关产业支持不力

在新的形势下,国际竞争已不单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集体行为,单靠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单打独斗,是很难形成竞争优势的。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相关产业间合作的紧密程度;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相关产业企业密集和信息环境质量。我国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条块分割仍局部存在,相关产业间合作不够紧密,行业内恶性竞争俯拾即是(如旅游业),企业密集和信息环境质量低劣,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其实,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产业的支持。像美国的IT行业、新加坡的旅游业,都拥有一流的教育、科研机构和极其发达的信息网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坚实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在这一方面,我们还十分薄弱,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4、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欠合理

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说到底要落实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施战略管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度和集中度。在国际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柔性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还有待改进和重塑,另外,我国企业尤其是服务企业普遍存在重竞争策略、轻竞争战略的倾向。在竞争程度方面,从理论上讲,加入WTO以后,高度的国内、国际竞争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逐渐确立国家竞争优势,但前提是存在公正、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对于我国来说还不真正具备。

5、政府的辅助作用比较弱化

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政府作用不可忽视。政府作用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产业、行业、企业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孵化与激励,以及对竞争规则的完善与监督。我国政府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干预轻孵化的倾向,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这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很不利。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7年我国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NP的2.3%,而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5.4%、4.8%;高等教育占相应年龄组的百分比为6%,而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59%、19%;研究与开发经费仅占GNP的0.66%,而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18%、2.36%。但我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政府完全有能力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相互配套的科研评估与检测机制,提高开发、研究质量,保证优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剖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

“九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获得长足进展,贸易总额由1995年的443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551亿美元,增长了24%。但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1990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0.73%,1998年上升到1.8%。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居全球20多位,2000年上升到第14位(世界银行,2001)。尽管如此,这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与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地位极不相称的。通常认为国际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最具竞争优势的,自1980年以来该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国际旅游收入由1980年的617百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2,602百万美元,增加了19倍多;国际旅游收入占整个外贸出口的百分比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即便这样,直到1998年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只有2.8%,而其他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国际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2、贸易专业化水平整体下滑,徘徊不前

人们通常用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衡量一国国际贸易是否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系数越大越有优势。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服务贸易扩展的势头也越发强劲。而我国整个国际服务贸易的TSC系数1996-2000年呈下降态势。相关行业中除了通讯、计算机服务贸易TSC系数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的也都逐步下滑。其中通讯服务贸易TSC系数的上升可能主要是因体制性垄断所致,加入WTO以后,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将逐渐加剧,TSC系数将随之下滑;计算机服务贸易TSC系数的上升主要依赖与硬件有关的服务贸易的支撑,从长远利益考虑,若没有产业内软件开发服务及相关产业的支持,其贸易系数也会逆向变化。

随着服务贸易市场逐步开放并最终走向自由化,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领域比较优势将被削弱。多年来我国劳动力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太差。一般而言,一国运输贸易与货物贸易有极强的正相关性,彼此能相互促进。然而,1996年到2000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TSC系数整体下滑,时高时低,徘徊不前,这和货物贸易持续扩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可见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状况在逐步恶化,这是值得高度警觉的。另外,就连我国颇具竞争优势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其TSC系数也由1996年的0.39急剧下滑至2000年的0.11。如果不抓紧进行技术、市场及制度创新,努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原有的比较优势将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

3、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有待调整、升级

出口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服务出口的主要国家,他们都在致力改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主要表现为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1980年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商业性服务出口占全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15%、82%,1998年这一指标分别为4%、16%、80%。可见收入水平与商业性服务出口呈较强的正相关。1998年我国商业性服务出口占全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的比重仅为1.8%,甚至低于1980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另外,收入不同的国家整体呈现出运输百分比不断下降,旅游特别是其他类百分比迅速增长的结构调整趋势。而在这一整体趋势下,收入不同国家的出口结构又是大相径庭的,低、中收入国家其他类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偏低,而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重较高。我国作为低收入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占了半壁江山,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偏低,这种过分依赖自然禀赋的出口结构是相当脆弱的,必须抓紧进行调整、升级。

四、关于构筑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考

1、稳步推进消费结构升级,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任何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级的国内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为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是以商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那么该国的服务贸易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国家竞争优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但我国居民对商业服务的消费需求还不是十分强劲,服务消费的比重很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强国的服务产业一般是首先在其国内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入世后我国企业和政府应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努力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结构,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为我国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推动力

2、抓住机遇,强化政府的孵化和辅助作用

第一,要切实改善教育状况,加强对高新技术等高等要素的孵化。高等要素的供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我国目前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存在盲目扩张、急于求成的误区,对高等要素质量的检测与监督机制也不健全。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供给能力,促进国际服务贸易长足进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第二,要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与扶持。国际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其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辅之以积极的产业结构、组织、技术政策,努力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第三,要加快建立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微弱的,特别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很难与外商抗衡。而我国作为WTO成员已经承诺尽快实现相关服务贸易自由化,这对国内服务企业将造成直接冲击。这种冲击到底有多大,目前是较难预测的,不过,我们应该尽量多考虑困难,加快建立起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当务之急,我国政府要加快制定相关服务行业法律,同时要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WTO的“保障措施协议”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多方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有理、有利、有节地保护我国弱势服务行业。

3、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我们已经看到,服务产品和有形产品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有关如何管理制造企业和如何管理服务企业的知识已经逐渐融合。在管理服务企业时,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尽量实现人力资本、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最大化。我国服务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的倾向,对自身业绩的评价过分偏重于短期利润。今后,在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内部流程和外部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指标。在新的评价体系中,逐步导入智力投资比率、产品设计水平、员工知识水平、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售后服务质量等指标。另外,目前我国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从中长期来看,应该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度,为服务企业的国际化做充分准备。公务员之家

4、建立健全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

我们正处在协同制胜的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使得各产业只有相互支持才能持续发展。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的构建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服务业内部诸于批发、零售、餐饮、运输、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公共管理、教育、卫生等各业间的相互支持,又包括农业、工业对服务业的促进。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我国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还不够健全,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盘调度全国的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在规划服务业内部企业规模和市场秩序,处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推动服务技术进步方面,我们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服务业内部,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基础还十分薄弱,三次产业间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与升级。1997年世界农业、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为4.3、31.6、61.9,而我国1998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8.4、48.7、32.9,显然,服务业比重过低,这样的产业结构与工农业基础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构建是很不利的。因此,彻底改变重产品轻服务的思路,建立高效的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参考文献:

[1]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M].NewYork:FreePress,1991.

[2]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史清琪,赵经彻.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0)[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