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散文集十篇

时间:2023-04-08 13:18:42

席慕容散文集

席慕容散文集篇1

作者:席慕蓉

ISBN: 9787506377447

定价: 39.80元

装帧:平装

页数:240页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8-01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这本《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是席慕蓉的散文新作。海日汗,是一个存在于席慕蓉想象中的少年,是席慕蓉自己设定的诉说对象,他是一个生长在内蒙古的蒙古少年。席慕蓉用六年的时光和绵密的笔触,写下她对海日汗的期许,并与他分享自己在寻觅原乡路上的具体心得。席慕蓉从自己的小小乡愁里走出来,重新面对自己家族在此生长繁衍的山河大地,开始娓娓诉说。所谈的内容,涵盖蒙古及蒙古高原其他游牧民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诸多话题,以散文语言和书信形式呈给读者,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席慕蓉的成长历程,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一位能骑善射的王族公主。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蒙语大江河之意,汉文音译席慕蓉,而这位永不停歇的寻乡诗人,一如既往用文字结构用色彩填充用镜头记录,她向世界展现内蒙之魂。席慕蓉说:“回到故乡后,我成为了一个身份确定的蒙古人,我总是下意识地讲述我的蒙古,朋友说,有时候他们在享受我的蒙古,更多时候,他们在忍受我的蒙古。我突然发现,对故乡爱的表达也不能‘自我膨胀’,也需要理智,不能浮夸,因为每个人的故乡都很美好。”这是一种超越,或者是对乡愁全新的诠释。

席慕蓉笔下,“海日汗”就是蒙古族孩子们的代名词。为什么专门给蒙古族孩子们写信呢?席慕蓉说,因为他们在逐渐丢失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地、文化、价值观、母语,他们在迷失方向。这是“最让我心怀疼痛的”,而“我的年龄比你大了几十岁,因此多了几十年慢慢反省的时光。同时,在最近的十几年间,我又有机会多次在蒙古高原上行走,遇见了许多人许多事物,有了一些感触和领会,就很想告诉你。”这样,也许可以对他们有些用处,让他们能在百万、千万,甚至万万的人群之中,安静而又平和地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席慕蓉的乡愁,经历了从个人的乡愁,发展到民族的和整个游牧文化的乡愁的演变过程。席慕蓉发现:“在教科书里,不论是‘匈奴’‘突厥’‘回鹘’还是‘蒙古’,好像都是单独和片段的存在。而其实,在真实世界里,亚洲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代代相传承,有着属于自己的悠久绵延的血脉、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但是,她并没有为此而怨怪任何教育系统,她写下了自己深刻的领会:“海日汗,能够‘明白’、能够‘知道’、能够‘分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即使是如我这般的后知后觉,也不能说是太迟。”她保护民族文化的那份执着和焦虑,让人心生敬佩。

席慕蓉抒情的笔触,带我们审视青春的忧伤;她浪漫的表达,见证了成长中的美好。她写道:“在我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温柔的一个角落。”或许正是这样的“深藏”,造就了席慕蓉忧郁而敏感的生命气质。

席慕容散文集篇2

2、《无怨的青春》所录诗歌多写于作者三十至四十岁之间,是她对青春、爱情的一次回望。文字淡雅剔透,传达的感情却浓烈深厚。与本丛书其他诗集不同的是,本书每一章节,作者都另外写了引文。其中有代表作《楼兰新娘》《山月》等。

3、《时光九篇》中,她所写作的主题依然是时光、爱情,但目光侧重点开始转移,情感变得成熟磅礴,因此在此集中出现了长诗、没有标点的长诗,以尽力表达澎湃的感情。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而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4、《边缘光影》精选作者未发表的诗作,结集成册,仿佛散落在时光里的生命碎片,终被拾起。在这些诗作中,可窥见作为诗人的席慕蓉,窥见她的生命画像。诗集的章节,以静物或动物为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之眷恋,对生活之敏感。其中不乏对蒙古高原、蒙古族英雄的赞叹。后附知名作家王鼎钧的评论,以及新版后记。

5、《迷途诗册》从这本开始,诗集中出现很多关于诗歌本身的思索、对于故乡的回望。诗人在创作阶段,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作为远离族群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诗人借此次诗集的出版重温了自己的精神回乡之旅,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从亚洲到欧洲,从四川到蒙古,岁月的河流洗去绵长的喜悦与哀愁,也卷进了无尽的怀想与坚贞。

6、《我折叠着我的爱》是席慕蓉诗集中的一本集大成之作,在之前几本书中所出现的母题,如时光、爱情、原乡,在这本诗集中均有表达。其中代表诗篇《我折叠着我的爱》,灵感来源于蒙古长调,音韵缠绵、循环往复,感情充沛。她在书中对过往做了整体的回顾,对诗歌本身、诗人本身、故乡本身做了深切的探索。书中插画,有她临摹的蒙古族文物,极为难能可贵。

席慕容散文集篇3

关键词:《七里香》;时间;意象

在席慕蓉出版的所有诗集中,《七里香》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从出版层面考量,它作为诗人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较为成功地建立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不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新诗大门,也为席慕蓉本人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从诗歌收录情况角度分析,它的诗篇涵盖面较广,基本内括了近年来众多学者的席诗研究方向,无论是古典情怀的继承,生命悲剧底蕴的揭示,还是爱情的讴歌与赞美,都尽数囊括其中,是席慕蓉诗歌价值研究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七里香》的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受众群或爱情诗的层面,它在时间书写的成就也同样不容忽视,而在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瞬时的描摹以及时间意象的运用方面,《七里香》都向我们展示了它别样的魅力。

一、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

前世今生的概念在现代诗中并不多见,一者它背离了当下的发展环境,缺少科学的现实意义;二者它所需的故事结构性太强,往往掩盖诗歌本身的文辞表达与意境的建构;三者它与新诗发展立足于现实与本我的主流相去甚远。种种原因,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概念对于诗歌的渗透。但客观而言,前世今生的概念并非缺少相应的价值,正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对这一概念的延伸与应用。在诗集《七里香》中,席慕蓉则通过对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加深了爱情诗的悲剧意蕴,也揭示了爱情悲剧一定的普遍性。在诗歌《一棵开花的树》中有这样的语句“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句中一共有三种形象,“我”,“你”与“佛”。“佛”即是联结前世与今生的媒介,在佛的帮助下,女主人公完成了由“人”到“树”的转换,经历了“轮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普通人不可能活五百年,因而这里与今生相对应的前世就有了不确定性,即很可能包含着另外多个前世,这样的模糊性既缩小了故事架构,又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多次时空轮回中,主人公一直在请求佛达成她的心愿“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当她终于如愿盼到今生时,却得到了“你终于无视地走过”的悲剧结局。可以说,这样的时空处理很好地拉长了主人公等候的时间距离,不是几十年的青春年华,而是虔心向佛的五百年和化作一棵树后经历的岁月,从而大大加深了结局爱情幻灭的悲剧意蕴。自然,《七里香》中还有其他模式的时空轮回,例如在诗歌《古相思曲》中,角色与角色之间就出现了断层现象,即在时间的轮回转换中,角色不再持续统一,而是发生了改变。“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诗句中的“弹箜篌的女子”与现实中的“我”之间也许有一些相似性,但其本质已然不同。继承下来的是故事情节,即“相同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以抒发自己的“思君”之情。这也就阐述了爱情悲剧的普遍性,无论时空怎样轮回,相似的爱情悲剧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地上演。此外,席诗中的时空轮回也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为诗歌本身带来了古典意蕴。

二、瞬时的描摹

与时空轮回不同,瞬时与永恒一直是诗人们反复歌咏的对象。“谁也不可能持久无极地把鲜美、可爱的生命永远地紧紧攥在手中”,正因为生命有限,人生短促,所以诗人们多用年华逝去,岁月无痕来表达一种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或抒发自己一生无为的悲哀。也因为如此,诗歌中有关时间的描摹大多具有消极意义,“时间”扮演着一种“敌人”的身份。而席慕蓉则从这种宿命的悲哀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瞬间之美。在《七里香》中,诗人一直在表达对生命际遇的感激与珍惜之情,在诗人眼中,短促的人生虽无法摆脱却足以超越,我们却大可“把握生命中每一次美丽的瞬间从而努力使之成为永恒”。诗歌《抉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瞬间的超价认知:“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我们很难从中找到诗人的不满或是悲哀,她把相遇和别离看做是“上帝所作的一首诗”,对一切充满感激,对瞬时美好的珍惜完全掩盖了对“缓缓老去”的宿命的凄凉,在诗人看来,这一个瞬间的价值已远远超过剩下来的平庸的人生的全部。再如诗歌《夏日午后》中,“极愿/如庞贝的命运/将一切最美的瞬间烧熔/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好能一次次地/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重复地/嵌进你我的心中”,诗人所盼望的并不是整个生命历程的一帆风顺或者绚烂缤纷,而是对于美的瞬间的记忆与珍藏,可见诗人对于瞬时的价值态度。事实上,《七里香》中对于瞬时的描摹往往是具体化的,例如诗歌《暮色》中,瞬时是“在一个年轻的夜里/听过一首歌/清冽缠绵/如山风拂过百合”,诗歌《青春之二》中,瞬时是“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林外阳光炫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在诗人笔下,这些瞬时都带有往昔回忆的色彩,大多是对过去的某个瞬间的再现,在那些瞬间之中,一首歌的旋律可以是“山风拂过百合”般的清冽,阳光是炫目的,衣裙是洁白的,所有的可见可听的景观都带有不可复制的动人之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瞬时并不都是美的,正如同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样,瞬时描摹中若没有绝望的部分,倒显得诗人有些刻意了。席慕蓉在诗歌《悟》中写道:“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流泪的爱情自然是让人痛苦的一个瞬间,而诗人认为它“也不过恍如一梦”,可见诗人对于痛苦瞬间的包容与忍让。

三、时间意象的运用

诗歌中的时间书写离不开时间意象的运用,“流水”则是最为普遍的时间意象,古书有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可见,早在古代“流水”就已经被用作时间的喻体。在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中,“流水”意象同样被广泛应用。诗歌《时光的河流》中有这样的描述“可是/我至爱的/你没有听见吗/是什么从我们床前/悄悄地流过”“从我们床前流过的/是时光的河吗”,诗人以河喻时光,在睡梦中听见流水的声音,担忧着时间就这样流逝,担忧着与至爱之人终将分离,将形象虚无的时间具体为河流,同时赋予它声音,不仅是对古诗河流喻岁月的继承,更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青春之一》中席慕蓉则选用了“发黄的扉页”这一时间意象,“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诗人把匆匆而过粗糙的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而发黄的扉页显然是时间流逝后的具体表现形式,与青春是书的比喻相契合,

十分恰当地将青春远去的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流露出诗人对于短促的青春的一种惋惜与悲伤。此外,《七里香》中还较多地运用了“白发”这一意象,诗歌《邂逅》中有“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上一句的“白发”与下一句的“岁月”是相对的,思念的时光中“你”逐渐衰老,而岁月流逝中,“我”的手也变得愈发憔悴,“白发”同样是时间流逝的具化展现;而诗歌《晓镜》中则有“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夜晚因为诗人的失眠而愈发漫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暗示着诗人手中流失的岁月与光阴,给“我”的悲伤曾添了一层沧桑的意蕴;诗歌《新娘》中有“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这是一首新娘的自白诗,新娘要求丈夫趁着青春年少珍惜她并爱她,而诗中的“白发”则喻指两人年老之后,代指时间的消散,三首诗歌都用“白发”来揭示岁月的流逝,用意象使得时间更加地可感化,从而较容易地把读者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事实上,诸如“流水”“白发”的意象在朦胧诗或是其他现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地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七里香》中的时间意象缺少研究意义。时间是抽象的事物,不可看,不可摸,流水的意象使它有了流动的形状和消逝的声音,“白发”和“发黄的扉页”的意象使它有了沧桑的颜色,让时间具体化,可感化。单从时间意象角度而言,这样的《七里香》的确缺少发声的力量,但定格于时间的轮回和瞬时描写的基础之上,时间意象就成为了《七里香》的时间书写中相当重要并占有一定分量的部分,与前面两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书写系统,从而具有了更多的价值。

在时间书写方面,席慕蓉无疑不是最为出色的诗人,而《七里香》也绝非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诗人对于时间的轮回,定格与具体化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诗集《七里香》中,几乎每一首诗都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有着时间的印痕,我们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诗篇的主要线索,在时间的轮回中,爱情的画轴缓缓打开;在瞬时的定格中,生命之美展露无遗;在时间意象的推动下,青春,乡愁由淡及浓。诗人把她眼中那灿烂而美丽的爱与生命放置在几千年漫长岁月的流转中,放在朝与暮几十个小时的黑白切换中,也放在时间锦布上的某一个突现的过去,某一个需要珍惜的现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中。的确,席诗中缺少大环境大背景下的空间景观,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了一定的伸展性,但在时间书写的架构中,诗歌的魅力却无穷延伸开来,一种柔和温婉的美涤荡其中,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席慕容散文集篇4

达慕大会如同一场民族风情的大舞台,人人都是风景,人人都在走秀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那达慕大会一般由较有名望的长者来主持。开幕式,主持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朗诵颂词,其主要是赞美草原上的英雄博克、飞快的骏马和著名的射手们,并预祝那达慕的胜利召开。

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那达慕历来不是单一的体育项目,而且是草原文化、经济和信息的盛大交会。那多姿多彩的民族杂技、服装、蒙古舞蹈和蒙古歌剧把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集于一台,展示了草原人民勤劳勇敢、豪爽热情的性格。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的比赛——摔跤、赛马和射箭。蒙古人把这三项比赛叫为“好汉三技艺”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赛马是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其距离40、60、80华里不等。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显得格外英武。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项”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最早的—那达慕盛会射箭活动内容之一。蒙古族射箭比赛分近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近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很可能是解放以后命名,而且是由敖包会发展而来的

关于“那达慕”,以前的志书上没有记载,《辞源》里也没有这一条。《辞海》的解释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祭‘敖包’时举行,一般一年一次,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从这条解释看来,那达慕很可能是解放以后命名的,而且是由敖包会发展而来的。

席慕容散文集篇5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全新的个性化教学、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翻转课堂”这一教育“进口产品”在经过本土化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渐被认知和推广。以新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是否应该引入“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新兴专业有何作用?怎样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体系?值得全面探讨和分析。

二、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所高中。2007年春,该校的两位教师考虑如何给因病无法出席课堂学习的学生补课时,利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教师讲课音频,并将制作好的视频放置到网站上以供缺课的学生使用。从未缺席的学生也使用在线材料,主要用于复习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形成了早期的“翻转课堂”。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新兴的文化产业人才应该是懂得经营、擅于管理的复合型经营人才。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包含许多学科门类,涉猎面较广,包括经济、文学、艺术、管理等学科,它属于一个复合型专业。第一,学生数量较少便于开展翻转课堂。2004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中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几十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在校生总数仍然偏低,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第二,师资队伍跟不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经有了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并充实到教师岗位中,但远远不能达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师资的要求。很多高校的任课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调转过来的,多数属于“半路出家”,这使得专业教师十分紧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这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但是,中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凤毛麟角,有些只作为企业的单一人才,不能兼职做专业教师,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从业教师实践经验几乎为零。

四、怎样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模式

人们认为,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观念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构建和优化等方面入手实施:第一,汇聚信息资源。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需要提前布置上课任务,需要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素材,同时课堂上进行信息汇聚,讨论教学目的,教师参与并评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个体无法掌握所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慕课教学,成为一种更为积极的教学手段。基于这些教学特征,人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对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重新定义,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类教学的实践特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加强课程群建设。管理学类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掌握一定系统知识后更多的是要充分了解文化资源,发挥开创性的思维。“翻转课堂”的推广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开放慕课,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校的内容,感受不同的授课和学习方式,亲身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的碰撞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课程群建设无疑是一种难得,也使“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教师授课时要预留实践环节,可与一些社会活动、比赛、案例研讨等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技术整合形成专业合力。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出现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技术整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比如录制微视频、制作微课、采用数字化互动教材、开放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等,这些都需技术更新提升教学手段,因此,数字化的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的开展,人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结合慕课等互联网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制作适合学生的教学视频。

参考文献:

席慕容散文集篇6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诗中的大意是:山上小树纵横,湿地荷花盛开。未见美男子都,却遇轻薄狂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苟余情其信芳。这两句可译为:剪裁绿

荷做时装,缝纫白莲制衣裳。君非知臣此中意,忠情如花有清芳。

人们熟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伴着典雅的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幽幽飘来,给人以荷园梦幻、如痴如醉的享受。正是因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倾慕于荷花容姿,摇动生花之笔,才使我们得以鉴赏咏荷的千古绝唱。

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最了解“荷”的民族,仅对于荷的称呼就不下几十种:如菡萏、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水旦草、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莲花、佛座须等等。至于描写荷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收入中学课本,是中国现代荷花散文里程碑式的名篇。

荷是真美!它的枝条袅娜,纠葛而不错乱、顺细而不柔弱;它的叶子亭亭如盖,舒卷而有韵致、飘展而不轻挑;它的花盈盈如贝,迎风而愈娇、香远而益清;它的藕虚心有节,出泥而不染;尤其是它的莲蓬,在开完一塘夏荷之后,卸下舞衣、洗尽铅华,朴如一支朽木,整整齐齐地蕴藏着那颗颗的果实,且在温润如玉、莹洁如珠的莲子间,夹一颗碧如翡翠般的莲心。

对于爱莲者来说,莲,一时竟成了他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人生的态度。宋代学者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诗人席慕蓉说,“我愿为莲,在暮风中轻轻摇曳”“我愿立于半亩方塘之中,淹没于婷婷莲花之间。”

席慕容散文集篇7

【关键词】现代散文;审美教育;审美情境;审美原则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而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集中体现。现代散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遵循现代散文教学的审美原则。依据语文课的特点,寻求最佳教学途径。

1. 遵循审美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代散文中感受美、表现美。要根据散文的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方法的特色,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借助图画的形式采用对比、衬托、层层推进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进入美的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是为了感化学生,打动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与教师有同样的情感体验。引导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其次,教师要真心进入“角色”,真实地表达散文内容情感的内涵,不能只靠“表演技巧”,更不能装腔作势,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只靠演是演不出来的。

2. 创设审美情境

现代散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显示它的美。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入审美情境,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1)重视语境审美。

所谓的语境审美,就是教师帮助学生领会散文语境意义的美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的确切与恰如其分。在语境审美中,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形成更多语境解读的“审美性判断”,深入地学习课文语言运用的技巧,感受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例如《背影》中用“蹒跚”一词来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学中如果从语义表层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只会从字典词典里找到答案,对那种至真至挚的人间亲情很难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当你人到中年时看到自己年迈的老父亲蹒跚的背影渐渐远去时,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学生体会到了“蹒跚”一词不仅写出父亲已经苍老了,还写出了他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子。在学生情感震动时,教师趁热打铁,列举古今中外有关亲情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沉浸在亲情的包容中,心灵也在这种纯净至爱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2)强化语境审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境审美,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散文的主旨,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散文的语境意义及其特殊表达效果。一般地说,记叙性的语言准确而形象,说明性的语言准确而恰切,描写性语言形象而生动,教师可以从其语境意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去帮助学生进行语境审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风格的现代散文及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启发、诱导学生去进行语境审美。

现在品味散文语言,进行语境审美也是中考散文阅读中的一个大考点。近年的中考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型:1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3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在品析这类题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再次要会抓散文的重点句。如:起始句,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语境中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进行语境审美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3)善于以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做到情感丰富、细腻,但教师绝不能把讲台看作成自己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我在讲授《春酒》时,学生被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情深深地打动,那绵绵的乡愁是那样的凝重,那样有触感,于是我就将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读给学生,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席慕蓉的那首《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一读完这首诗,学生已领略到乡愁本身的美感来,甚至已经走进了“乡愁”中。于是我就引导同学们在这种绵绵真情的驾驭下走进课文,使学生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人公,课后竟有几位学生写起小诗来。虽不精致,却也不失真情。再如讲授《春》的时候,先讲几幅春天的图画,这时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绘出几幅图画来。很多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完成了作品,好几位学生在课余时间还继续画,虽不够精美但却描绘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无形中课堂上的美感挥发到课下,学生已被美深深地浸润着,并主动地投人到美感活动中,认识美、品味美、欣赏美并创造美。

席慕容散文集篇8

早在2005年举办的东莞名家具展上,当所有的家具厂家还在展卖家具产品的时候,慕思标新立异地展示了一个蒸汽机时代的老爷火车头―慕思号列车;在随后举办的各大展会上,包括Mini埃菲尔铁塔、打谷场的露天电影、模拟太空站、法拉利概念床、健康睡眠实验室、慕思健康睡眠测试系统,甚至“春宫图”,一如泉喷浪涌,源源不断地从慕思的“创意工厂”喷泄而出。在一次家具展上,慕思甚至只是展示了一个人从洞穴、草地、树桠上睡到床上的过程。如此做法对于大多数普通受众来讲,如果不经提示,可能会一头雾水,乃至有人抱怨“不知道慕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然而,正是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创意,让慕思的发展速度风驰电掣:不到5年,专卖店扩张到了450多家;即使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2009年慕思的增长速度较上一年还是增长了30%。

创造“健康睡眠”新需求

“微软、苹果通常被人们看作高新技术公司,但它们的取胜之道则是创造了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它们也是典型的创意型公司。”慕思总裁特别助理、首席文化官邱浩洋认为,慕思同样以创造需求的创意型企业自居,由于精准地把握了睡眠市场趋势,在消费者脑海中创造了“健康睡眠”的需求,最终在寝具市场上脱颖而出。然而,“创造需求”多少带有“无中生有”的意味,慕思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创造需求就是创造一种渴望中的生活方式,由于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只能依靠想象勾画未来生活方式的蓝图。”邱浩洋认为,当然,想象力也是建立在兴趣、知识和勤奋基础上的,慕思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随着寝具市场迅猛扩大,慕思品牌掌舵人王炳坤很久之前就注意到这个市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他看来,这个市场之前并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满天飞,人们的消费也不理性,许多人脑海里“好床垫”、“差床垫”、“坏床垫”等,还停留在“价格低不低”、“产品结不结实”、“美不美观”、“是否舒服”、“是否环保”等简单性认识阶段。“消费者的宽容,成就了许多中小寝具企业,但也正是因为宽容,让这个行业的竞争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进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基于这种判断,王炳坤并没有急于进入这个市场。

2003年,王炳坤去欧洲看家具展览。以前经常失眠的他一躺到酒店的床上就开始呼呼大睡。醒后才发现,这里的床怎么比中国的要好睡,怎么回事呢?他翻开床板,发现这里的床板和床垫构造与国内的不一样,于是“胡思乱想”:“这种床难道真的能治好我的失眠症?都市人睡眠质量不好,有心理因素,但有没有物理因素,比如床具不如意呢?我以前是不是睡错了,睡出了许多说不清的亚健康病?现在市场上流行各种各样的保健饮料、保健运动器材,为什么没有与睡眠有关的保健寝具、保健床垫呢?”

有了疑问,王炳坤立即想着去释疑。他在欧洲辗转找到了这张床的专利发明者,后来又到德国找研究睡眠的专家,经德国专家介绍又认识了法国设计师。从德国回来后,王炳坤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跑到北京找中国研究睡眠的专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在众多专家的答复中,他梳理出了以下一些信息及知识:

充足而健康的睡眠与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一样,是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相比饮食与运动,人们对睡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

我国有超过38%的人存在各种睡眠障碍,其中以都市白领、企业老板等最为明显,主要原因为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骤变等;

60%的都市人睡眠质量不好,是由于与劣质床具不能“和谐相处”引起的;30%的肩周炎、颈椎病、肌肉严重劳损等患者,其疾病是由于床具设计不科学、不健康引起的。

原来,劳碌奔波中的绝大部分都市人,居然没有找到一张合适的床!于是,如何造一张有益于都市人健康的床成了王炳坤“朝思暮想”的心病,这也是“慕思”名字的由来。

做全球资源整合者

当然,光有“朝思暮想”的激情与灵感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得实实在在地创造出一系列支持此种需求的产品。“如果说,创意解决了需求创造的问题,那么,紧跟着就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设计创新,用新产品去满足它。”王炳坤说。

寝具行业生产过剩,许多产品找不到真实的市场价值,其他领域的许多实体资源也处于浪费状态。“让这些产品、资源重新焕发市场光芒的最好方法,是以新的生活概念为导向,对现有资源、产品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就如同吃是吃、住是住,而把吃和住重新排列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酒店业或休闲山庄一样,如果把国内外一些高端寝具产品,结合我们系统性的健康睡眠理念、方法和新的研究成果,就可重新构筑健康睡眠寝具新市场。”王炳这样设想。

于是,慕思成立之初,并不急于生产产品,而是组织了一大批中外睡眠专家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与实验,进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健康床具”理论以及参数:合适的床具包括合适的床上用品、枕头、床垫、排骨架、床架等。床上用品要透气、保暖、贴身、亲肤,更重要的是要环保;床垫要透气、散热能力强、软硬适中、承托力佳;排骨架要软硬适中、整体支撑力佳并符合人体结构重量分布,从而使人的脊椎处于零压力的状态下;而床架支撑整张床,它的美观以及良好的支撑性、透气性是关键。

理论明晰化之后,慕思依旧没有急着造床。“一张床只属于你一个人,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根据个人身心所需而制造出来的床才是最适合的。”王炳坤认为,健康床具生产首先应该符合个性化原则,但作为企业,要做大做强,规模化是一个“铁律”。因此,如何解决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摆上了王炳坤的工作日程。经过多番折腾与试错、纠偏与测试,全球范围内首个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式的“慕思展示神奇睡”睡眠诊断系统诞生了,它可以根据每一位顾客的体形结构和身体重力分布情况,为其设计出最合适的寝具。

在产品制造上,慕思可以说得上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这也让慕思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已经在产品科技含量、优质原材料的应用、设计风格等品牌价值的各个关键点,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比如,意大利的Technogel新概念高科技床垫材料,比利时的 Rako床架,60年前创始于德国的Otten睡眠系统,意大利的Zigflex床架,以及法国顶级设计师的原创设计等,都开始为慕思所用。

“当然,许多技术、设计并不是简单地融合进慕思产品,而是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人体特点、企业特性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王炳坤说。很久之前,中国人用床的最大问题,是床垫不能洗。床垫用了三五年后,会增加很大的重量,原因是垫子里面的海绵或者乳胶会吸收水分,时间久了以后,乳胶和海绵摸上去会有湿漉漉的感觉,里面的弹簧也会生锈,还藏着微生物。一张不管多么漂亮的床,也不管外面的外套多干净,用了三五年以后,打开一看令人毛骨悚然。想一想,外衣几天不洗会怎么样?内衣几天不洗又会怎么样?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王炳坤想到了这些。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世界上第一张能水洗的3D床垫在慕思寝具公司诞生了。

发现品牌“利润新区”

“作为一种新的需求,健康睡眠除了需要实体产品支持,心理、精神、文化支持也很重要,毕竟,睡眠不健康首先是由心理、精神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过程管理、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细节性的顾客接触点,慕思都以‘健康保姆’、‘健康睡眠医生’、‘知心朋友’自律与自居,尽量使顾客健康价值最大化。”王炳坤说。

在顾客决定购买产品之前,慕思的睡眠顾问会通过睡眠测试系统,把客户的身高、体重、三围、睡姿偏好等数据测试出来。研发部门则根据这些数据,结合与睡眠有关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套开发指标与要求,即睡眠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涵括了床上用品、床垫、排骨架、枕头等制作的具体规定。规定出来之后,则进入生产环节。当然,作为执行部门,生产部门除了要严格按照研发部门的数据进行生产外,还要控制原材料品质和各个阶段的品质管理。“生产部门的一个关键管理指标是客户产品投诉率,在其他指标都过关的情况下,假如这个指标没过关就意味着生产部门的管理存在问题,而且和他们的薪酬挂钩,这样就能够把生产部门纳入同一个指标的管理。”慕思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章雁辉说。

对于售后部门来说,其主要职责是送货服务和客户使用产品之后的跟踪服务,为慕思的整体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慕思一向主张,客户买了慕思的产品之后就是慕思服务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因此,从第一个客户开始,慕思就建立了完整的客户档案,每年节假日慕思会通过短信平台,向客户致以节日的问候,而且客户还会定期和不定期地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礼物。这种跟进服务的模式,使得客户在使用慕思的产品几年之后发现产品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慕思都有专人上门提供服务。“在慕思,顾客的满意已经不是其所追求的单纯目标,而是要做到顾客的传颂为止。为此,慕思专门制定了一个管理指标对此进行管理,也就是顾客转介绍率。顾客满意只是代表了顾客觉得物有所值,只有顾客转介绍,才代表我们的产品物超所值。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慕思现在的顾客转介绍率已经达到了30%。”邱浩洋说。

“社会生态健康才会有企业的健康,企业的健康才会有员工及顾客的健康。短期来看,企业履行公民的职责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公民’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会连同售后服务、过程管理等环节,为慕思的品牌价值‘加分’,甚至征服客户的心智。因此,相对于产品实体,这些虚化的道德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企业又一块更重要的利润区。”邱浩洋认为。为此,慕思一直以“企业公民”自律:许多家具企业在用人上喜欢“挖墙脚”,只顾滥用人才、不顾培养人才,慕思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仅2008年培训费就超过了300万元,为此慕思也成了寝具行业的“黄埔军校”;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慕思组织几百名员工和经销商进行捐款,数额约为30万元,为灾区重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邱浩洋还牵头成立了“慕思爱心基金”,每年拿出50万元,持续、稳定地开展赈灾、助学、助医、助残、助老等慈善工作。

创意驱动下的全面创新

1988年,三星新任会长李健熙一走马上任就提出“除妻儿外其他一切都要变”的口号,如今,这一口号也渗进了慕思人的血液。以创意为牵引,除了以上所说的产品创新、流程管理创新外,慕思还把创新延伸到营销模式、培训机制、用人机制、组织架构等各个方面。

“由于是尚未发生的消费需求,所追求的是越来越细分的横向市场,因此,创造需求首先是在组织外部的、消费者层面上发生的竞争行为。”邱浩洋说。为了适应这种特点,慕思慢慢向战略营销转型,即把营销从职能战略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营销不再仅仅是卖产品,而是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力求所有的经营管理要素都向营销集中。没有战略和战略营销,组织只是个体的集合,大家按各自的方式做事,反之则可以带来相互协调的行动,用一个声音说话,使组织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慕思营运中心总经理盛艳说。

与战略营销相适应,培训显得特别重要。“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王炳坤的口头禅。于是,每一位初进慕思的员工都要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至少一到两个星期,直到业务水准达到慕思的标准之后方可上岗。与此同时,慕思每年进行两次大型培训及多次中型培训,老员工也在受训之列,以提高其服务及业务水平。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每次培训之后,除了学员交流之外,还有业务竞赛、客户服务竞赛和产品质量改进会等,并进行总结及颁奖。“系统的培训制度,使得公司的营销目标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水准。”盛艳说。

席慕容散文集篇9

读席慕容,看潮起潮落风卷云舒,站在青春的末端回首微笑。

读郭敬明,随青涩的时光泛黄,任由汗水挥洒在日暮操场。

曾几何时的那个午后,稀薄的金色阳光缓缓流淌,木桌散发温热的芳香。夏日的风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手中的书页如一群纷飞的白鸽,“呼啦啦”地从眼前迅速闪过。我总会坐在图书馆长长的窗帘边,任夏风拂乱发丝,任阳光笼罩全身,任书页间的淡香从鼻间掠过,微微眯起双眼,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宁静而美好。像是寻觅到了一处栖息的小岛。我,贪恋着这个充斥着书本的地方。

我的心中总有千言万语需要借由文字来宣泄。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说过一句“我心灵的悲伤,如新娘的面纱,要等到夜里才会掀开。”我呢,则独独将自我释放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书伴我一步步长大,是我人生的养分,也给予我温暖的慰藉。因此,每获好书,我便百般珍惜,全心全意地品读。

若泰戈尔认为诗歌既可在空中无限舒展,亦可在大地无限渲染,那么,书也是如此吧,漫游天下,翱翔天际,肆意充斥了我小小的世界。

我轻触那些泛黄的纸张,我眷恋字里行间淡淡的芬芳,我喜欢因聆听到作者的心灵与真情心旌颤动而或流泪或微笑,我痴迷于那些乐符般的语句流转在午后微醺的阳光。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梦想,触碰了一颗真心,寻觅一个近在咫尺的知己;在书中释放真实的自己,在感悟中迈出成长的脚步。

席慕容散文集篇10

我们针对90后群体所做的这些调查,得到了很多的反馈,现在,我们把这些调查结果抽样刊登出来,并且加以总结性的评点,一方面是展示,一方面是推荐,如果看到合你口味令你怦然心动的东东,赶紧去接近、去领教吧!

作家:安妮宝贝、村上春树、鲁迅、明晓溪、张爱玲、郭敬明、七堇年、伍尔芙、韩寒、刘亮程、席慕容、郑渊洁、钱钟书、安徒生、J.K.罗琳、夏茗悠、三毛、落落、苇岸、毕淑敏、海子、泰戈尔、雪小禅、米兰・昆德拉、阿加莎・克里斯蒂、梭罗……

评点:青春作家居多。

书籍:《几米作品集》《素年锦时》《澜本嫁衣》《一个人的村庄》《城南旧事》《海边的卡夫卡》《小王子》《我们仨》《智齿》《哈利・波特》《红楼梦》《大地之灯》《诛仙》《青耳》《八分钟的温暖》《围城》《狂人日记》《海子诗集》《局外人》《无人生还》《洛丽塔》《失乐园》《告别薇安》《雪国》《悲伤逆流成河》……

评点:什么都有,就是中外古典文学名著比较少。

电影:《海上钢琴师》《山楂树之恋》《周渔的火车》《泰坦尼克号》《盗梦空间》《剪刀手爱德华》《2012》《肖申克的救赎》《天使爱美丽》《哈利・波特》《不能说的秘密》《加菲猫》《七天爱上你》《神话》《千机变》《暮光之城》《雏菊》《妈妈,再爱我一次》《潘神的迷宫》《九尾狐》《人在途》《罗拉快跑》《紫色》《钢琴课》《夜访吸血鬼》《歌舞青春》《魔戒》《八公》《我自己的德意志》《重庆森林》……

评点:很丰富,各种类型应有尽有,清新诗意的居多。

音乐:《钟》《波兰舞曲》《天使的翅膀》《怒放的生命》《知足》《梦一场》《Lacrimosa》《蝴蝶》《Forever Love》《爱在西元前》《散场电影》《布兰诗歌》《She》《回梦游仙》《情醉》《朱砂泪》《Wite horse》《There’s only one Ronaldo》《海阔天空》《泪了》《夜曲》《天空》《梦中的婚礼》《kiss the rain》《我很快乐》《我不知道》《一直很安静》《太阳》《After 17》《北京一夜》《冷兵器》《卖》《洛丽塔》《在路上》我们都一样》《Tik Tok》《Last Christmas》《Beautiful》;摇滚音乐、古典音乐、钢琴曲、大提琴曲、民谣、中国风音乐……

评点:很丰富,古今中外全不落下。

歌手:张悬、许嵩、林俊杰、张韶涵、周杰伦、苏打绿、梁静茹、蔡依林、许巍、汪峰、王力宏、王菲、吴虹飞、陈绮贞、刘若英、五月天、李宇春、董贞、心然、周云蓬、黄征、武艺、张杰、刘惜君、炎亚纶、苏芮、韩红、蔡淳佳、许飞、后弦、樱桃帮、麦田守望者、棉花糖、墨名棋妙团队、指人儿乐队、艾薇儿、贾斯汀比伯、Ke$ha、Christina Aguilera、Pussycat Dolls、Babyface、westlife、Linkin Park、Porcupine tree……

评点:偶像歌手很普遍,小众歌手已经不小众了,外国歌手很欣慰。

零食:KFC、水煮鱼、果冻杨梅、柚子、橘子、奥利奥、火锅、烧烤、水果、土豆、旺仔QQ糖、小浣熊方便面、热狗、鸡蛋饼、拌汤、糖果、巧克力、棒棒糖、冷饮、纯酸奶、泡泡糖、阿尔卑斯糖、薯片、棉花糖、砂锅面、JJ代言的饮品、可比克、优乐美、妈妈做的面条、西红柿鸡蛋紫菜面、果冻、软糖、营养快线、饼干、薯片、话梅、Dicos、上好佳、盼盼、妙脆角……

评点:不但有吃的,还有喝的,无所不有啊,90后的生活真……美好。

影响:俞敏洪、何炅、鲁豫、李云迪、钱学森、爸爸妈妈、周迅、我凭空拟造的人、父母、二姐、王家卫、几米、夏尔、班主任、奥黛丽・赫本、谭弦、温莎公爵、刘诗诗、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张自忠、席慕容、我的朋友娜娜、雷奥纳多・迪卡普里奥、达・芬奇、温总理、、钱钟书、芮成钢、妈妈、我的爷爷、乔布斯、、陈光标……

评点:亲人、朋友、老师是一大阵营,各类名人是一大阵营。

附:90后阅读与写作观察

作为我个人,在此次调查中最关注的是对90后最有影响的那些作家和图书。的确,作为文字经验和写作借鉴最具直接关系的这些作家和图书,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90后写作文字风格的由来。即使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90后来说,这些阅读的喜好也最能体现出他们内心的世界,让他们间接地拥抱社会,拥抱时代。

我发现一个很奇妙的问题,那就是90后的阅读已经不再是像他们长辈那样,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开始阅读之旅,种类丰富的图书市场,多样性的选择,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自己兴趣所在的类型化图书,这一点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现在,我想问的是,究竟是这些得票最多作家的哪些特点打动了90后?

请允许我把这些作家作一个大致的分类,然后跟随我去解读、去分析。

经典派

代表人物:鲁迅,钱钟书,杨绛,梭罗

这一派都是近现代的作家,所出作品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经典的、极富可读性的。拿鲁迅来说,我觉得鲁迅身上的大家风范、启蒙性、攻击性最让90后喜欢;而钱钟书作品中的幽默、智慧是最大的杀手锏。

童年派

代表人物:郑渊洁,安徒生,杨红樱,秦文君

喜欢这些作家的90后大多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兴趣将会有所转移。不可否认,这些作家陪他们度过了简单快乐的童年时期,无论是郑渊洁、安徒生的童话,还是杨红樱和秦文君的校园故事,都以简单的文字、善良的人物、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吸引了90后读者,当然他们共同的也是最大的特点是作品跟读者的生活非常贴近。

魔幻派

代表人物:J.K.罗琳,J.R.R.托尔金

不管是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还是J.R.R.托尔金的《霍比特人》和《魔戒》三部曲,都以出色的想象力、史诗般的故事叙述让90后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是一个新奇的世界,梦幻的所在。另外还有一些国外的侦探小说和悬疑小说也很受90后的欢迎,同样是一种充满的阅读。

青春派

代表人物:郭敬明,七堇年,明晓溪,落落

这一类一般被90后女生喜爱,他们作品中的明媚或阴郁,快乐或感伤都给90后读者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一方面这些作家的作品跟90后的生活都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即使是虚构的玄幻类型的小说,其中人物的情感也是低龄化的,也是属于十多岁的少男少女的;另外一方面对作家本身的关注使得追星与阅读并行不悖,而这些认同感会更加强烈。

小资派

代表人物:村上春树,张爱玲,三毛,席慕容,安妮宝贝

这个派别的作家都有着轻美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并且作品中透露出一种优雅的气质,而这些不但令大龄文艺青年们着迷,对90后也有很大杀伤力。比如说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轻盈基调让90后读来很是愉悦;而安妮宝贝作品中的流浪心理、孤独情绪、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等也暗合着90后的成长感受。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