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23

数字档案论文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1

【摘要题】数字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互联网

【正文】

1.数字档案网络化应用的安全问题

数字档案的产生、移交、归档、管理和利用都是基于互联网、专用网和局域网环境下进行。系统的应用模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基于浏览器的Browser/Server结构和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Client/Server结构),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网上对档案信息的转换、存贮和访问。在数字档案的归档、管理和服务利用等过程中,档案数据的安全问题往往表现在多个层面。

1.1网络级安全。是指支撑系统运行的物理设备的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基础建设如网络布线、网络联接、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的构建、设备的选型及其各个环节安全策略的考虑。往往会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防火墙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来确保局域网的内外用户的访问权限和网络上数据包的检测与过滤;选用可靠的硬件安全设备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如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等设备的采用来保证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问题,等等。网络级安全策略是整个系统得以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这是需要在系统规划阶段严格把关的重要内容之一。

1.2数据级安全。主要是指涉及到系统存贮的档案数据的安全问题,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存贮、数据备份、数据格式的转换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的保管和异地存贮策略等,以防止数据版本的更新、数据格式的转换、硬件设备的意外损坏、存贮介质的老化、失效、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数据丢失、数据损坏甚至是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和瘫痪。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虽说主要是取决于软件供应商所开发的商品化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的保障问题,但对于建立网络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首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操作系统来确保应用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有Unix、Windows和Linix,他们各自有其优越性,安全问题也各有特点,关键是如何选择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当然考虑档案元数据的存放规则和保管策略也是本阶段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数据库的分布式或集中式存放模式、数据的异地备份、电子数据格式的定期升级和保存介质的更换等,需要一定的保管制度来约束。这些都是在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关键因素,也是档案应用系统能够安全运行的根本保障。

1.3应用级安全。是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基本问题,主要取决于档案部门所采用的应用系统的用户模型的定义模型和使用规则。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模型分多个层次、多个角色、多种功能或多种形式混合使用,来分别定义用户权限。系统常常按功能权限划分为系统管理、数据操作和数据浏览等3大类用户:每类用户角色的定义可以按照各业务职能的实际需求,对其操作权限和操作功能进行定义,如单位领导、部门领导、普通业务员等。但不论采用哪种用户模型,要求应用级的安全至少包括两项功能,一是对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的定义,另一个是对系统数据的分层管理和操作权限的定义。比如,两个不同的用户可以操作同一个功能模块,但所能看到的数据只能是本用户所在单位的数据,而不应看到另一个用户所在单位的数据,这是网络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需求;再如上级领导能够看到下级人员所操作的数据,而下级人员则无权看到上级领导权限范围内的数据。

2.网络基础环境的安全技术方案

网络基础环境的安全建设是防止系统外部非法用户和不安全数据包侵犯的主要措施,常常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物理隔离、应用防火墙以及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是实现内外网的隔离与访问控制的最基本、最流行、最经济的、也是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这里以防火墙为例来讨论数字档案的网络基础环境的安全解决方案。

2.1防火墙安全解决方案。

防火墙是多个网络之间的安全隔离网,其基本原理是设置安全策略,控制(允许、拒绝、检测)出入网络的数据包,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可以实现以下几种安全功能:一是限制未被授权的用户进入内部网络,过滤掉不安全的数据包;二是防止入侵者接近本系统的防御设施;三是限定内部网络用户访问特殊站点;四是为监视Internet安全提供方便。清华大学档案馆防火墙安全运行结构采用了三台对外提供服务利用的服务器,都部署在非军事管辖区(DMZ区),服务器通过特定的端口对外提供服务,如Web服务的8085端口,数据服务的1528等,避免了外界用户对服务器其他端口访问的可能性。如果少数的档案室需要数据服务器特别指定用户,可以采用防火墙用户认证及用户规则来限制,这样除了经过已认证的用户外,所有本局域网以外的用户在访问内部网络时都需要通过防火墙进行过滤和筛选,具体使用时可以通过对客户端IP地址或者网卡的MAC地址进行判断和识别,以及通过对可疑数据包的检测进行过滤,以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这种链接方式是采用了防火墙的路由模式来实现的。档案馆内部的办公PC统一使用内部定义的网址如192.168.X.X,为私有IP,通过防火墙的NAT功能访问互联网,保证了安全性。外界不能直接访问到档案馆内部的PC,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提高了可管理性,所有PC都可以实现MAC地址绑定,可以针对需要控制内部用户的上网时段和访问内容。

2.2网络安全管理的人文策略。

硬件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是保证网络安全运行的基本手段,同样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采取科学有序的管理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为因素,往往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恰恰反映在组织管理和防范不当等方面,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系统管理员采用双人负责制和任期有限的基本原则,防止人员流动或缺岗造成损失,避免职位垄断或由于时间过长滥用职权。

安全级别确定应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确定安全管理的范围。

制定的机房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实行分区控制,限制工作人员出入与己无关的区域。出入管理可采用证件识别或安装自动识别登记如门禁系统,采用磁卡、身份卡等手段,对人员进行识别、登记管理。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

制定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如数据保护,数据备份等工作计划。重要数据维护时要首先经主管部门批准,并有安全管理人员在场,随时将出现故障的原因、维护内容和维护前后的情况要详细记录。

制定应急措施,保证紧急情况下,如何尽快恢复的应急措施,使损失减至最小。建立人员雇用和解聘制度,对工作调动和离职人员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授权。

3.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方案

数字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维护主要依靠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来完成,由于用户角色的不同,权限的差异,要求应用系统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用户安全管理策略,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要采用成熟先进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结构:二是对系统用户按照工作需要进行角色和等级的区分;三是对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级别如保密、开放等状态按照档案法规定和实施细则进行多级安全管理,以区别不同类型用户的访问。

3.1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

三层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有着多层数据安全机制、日常维护工作量小、对客户端的运行环境要求也比较低(只要有浏览器即可)、客户端物理位置可以灵活设置等诸多优点,因此采用三层B/S的系统结构无疑是一个先进且明智的选择。安全防护措施有三级,即防火墙安全措施、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安全措施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型,

3.2应用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用户权限的管理和角色分配与档案管理的业务功能、操作流程、档案数据的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用户分3大类,即管理级用户、业务级用户和浏览级用户。管理级用户负责系统整体数据备份,日常维护,系统模块设置、公共字典维护、用户定义及用户权限设置等;业务级用户负责各个业务岗位上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统计、检索等功能,该类用户对系统中的数据具有完全的存取访问权限,每个用户的操作功能和访问数据内容的权限将根据其业务职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浏览级用户主要是通过Internet网查询已经开放的档案信息,绝不允许对系统中的数字进行修改和删除。无论是哪一类用户,他在访问系统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严格的身份认证技术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因此系统用户的安全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各业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切不可将密码帖在机器上,或者设置非常简单的密码,这些都是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常见错误做法。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2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研究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介绍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特征、功能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对数字档案馆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研究不够。而对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以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将会严重影响对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及其建设与运行。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以冷静的理性思考。

1数字档案馆:能不能提高利用率

档案馆作为永久保存国家档案的基地,它一直把自身建成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中心,实现档案信息全社会共享,提高档案利用率作为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在以往的条件下,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数字档案馆的出现为其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途径。数字档案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它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和支布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1]真正体现“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馆藏超时空化,服务有线化,利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阅有关的目录、索引和全文,”[2]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数字档案馆为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铺平了道路,使档案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然而,数字档案馆的建成并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并不等于就能提高档案利用率。档案馆作为信息部门的“弱势群体”,在建立了数字档案馆后,并不一定就能解决传统档案馆面临的档案利用困境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建国以来所谓的档案利用高潮仅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中利用档案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另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编史修志促成的利用高潮。这两次利用高潮可以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特殊现象。因而,这种档案利用高潮会随着目标的实现而退潮。事实也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规模的编史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档案利用工作再次走入低谷。尽管,档案部门想尽各种办法,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建立开放档案目录中心、开展创新服务机制等等,但是,档案馆门前依旧是“门可罗雀”,档案利用工作仍然在低谷中徘徊,毫无起色。“我国国家档案馆利用程度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接待查阅档案者日均二三人次的省级档案馆,日均不足一次的区、县档案馆决非个别现象”。[3]传统档案馆所面临的档案利用率低下的困境依然会摆在数字档案馆面前,这个问题并不会因数字档案馆的建立而马上解决立刻消失,数字档案馆对此恐怕也无良策。因为数字档案馆虽然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全社会共享,但是,档案信息的共享还需要建立在对这些档案信息的需求之上。如果没有对这些档案信息的需求,档案信息的共享也就没有了意义。档案信息的共享,说到底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异地档案信息的需求之上的。我们清楚一般的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大部分是有关本地区的社会记录,尤其是市(地)级以下的档案馆都是以本地区的利用者为主。试想一下,连本地区,守着家门的利用者都不去利用的档案,异地的利用者还能对其有利用需求?或者说,连对本地的档案都没有利用需求的利用者,还会对本地区没有关系的档案产生利用需求?更何况这些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大部分都是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可以说从内容上是大同小异的,而且与异地的利用者没有多少关系。即使那些所谓利用率高的土地、房产、婚姻、公证等档案,也只是与当地的利用者有关系,与异地的利用者没有一点关系。而且利用者在利用这些档案时,多数是在利用它的凭证作用,但数字档案在目前是很难起到它的凭证作用的。因而这些档案根本就不可能吸引异地的档案利用者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大部分档案馆都建成了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利用问题仍旧不可能解决,数字档案馆同样会陷入传统档案馆面临的尴尬局面中。很显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只是运用新技术解决了档案的快速检索与异地查阅,只是更新了档案利用的手段,它并没有改变档案信息的内容和档案的凭证性基本作用。当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对于部级和部分省级档案馆以及一些其他馆保存的珍贵档案来说可能会增加一些利用者,但相对于庞大的大部分市(地)级以下的档案馆来说,增加的这些利用者就显得微不足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对数字档案馆在提高档案利用率的作用方面要有清楚的认识,在投资建设数字档案馆时应做出理智慎重的选择。同时,也应该看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仍然任重道远。

2数字档案馆:要不要成本效益观

在我国档案工作者的头脑中成本效益的观念是相当淡薄的,我国档案界历来都不关注档案管理的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很少有人关心档案整理保管利用的成本效益问题,也很少有人研究档案价值和档案整理保管费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投入的整理保管档案的费用是否超过档案的价值都照常保管,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许多档案的保管费用已经超过了其档案的价值,或者说是完全没有保存价值了还仍旧被保管着,使有限的档案保管费用被白白浪费。另一种是许多珍贵的档案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使这些珍贵的档案和一般的档案在同样的条件下保管。有些条件差的档案馆仅仅是保存不丢失而已,根本谈不上保护。由于缺乏成本效益观念,造成了档案馆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传统档案馆条件下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还不算太明显。这是因为对于传统档案馆来说,可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档案保管和利用条件,也可以只给几间房子来保管档案,虽然保管和利用档案的条件差别很大,但对利用工作来说相差还不算太大。实质上前者是不计成本在维持档案工作,而后者是以牺牲档案的安全永久保存的代价来维持档案工作。但是,在数字档案馆的条件下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就显得特别突出,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建设数字档案馆需要巨额资金。但是数字档案馆又不是一次性巨额投入建成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它与传统档案馆相比:其一,它的成本投入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不知要高出传统档案馆多少倍;其二,它不像传统档案馆给几间房子就能运行,就是建一个最低标准的数字档案馆的投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在第一个问题里谈到数字档案馆并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这时的巨额投入与利用率的不高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本效益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以往可以不关注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不要成本效益的观念,但是在数字档案馆时代我们不得不关注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不得不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对于建设数字档案馆来说,说到底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在以往对传统档案馆的投入毕竟投入的没有数字档案馆多,所以对政府、对档案部门来说都可以忽略成本效益的问题,但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来说如此巨大的投入,而且是不断地投入,政府自然会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因此,档案部门一定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必须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讲求最佳效益。因为资金问题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关键问题,而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又使得资金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这恐怕是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的最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该如何建设数字档案馆?如何消除或缩小数字档案馆的这种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强烈反差?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3数字梢案馆:怎样定位

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其应有一个理性准确的定位,只有明确数字档案馆当前的位置和未来的地位,才能以科学谨慎的态度看待数字档案馆,保证数字档案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于怎样给数字档案馆定位,许多档案学者做了深入思考,有学者认为:“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数字档案馆的定位:建设数字档案馆是我国迅速发展的政务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数字档案馆是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4]也有学者将数字档案馆定位于“数字档案馆是社会发展到数字时代的新型档案馆……是档案馆发展到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形态……数字档案馆将成为未来档案馆的主体……“数字档案馆并不是重建一个存放数字化档案的档案馆,而是在原有档案馆基础上建立的,它和传统档案馆是共生关系,它在传统档案馆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取代传统档案馆的中心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档案馆”。[5]应该说这些认识都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一面,但并不全面。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定位,我们应当这样来认识:其一,由于现在数字档案馆存在着种种技术缺陷,数字档案馆很难起到档案馆的作用。因此,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凭证性得不到保证和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数字档案馆实际上并不能称其为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只能作为传统档案馆的附属。它实质上也就是传统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快速检索、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数字档案原始性和凭证性的问题,不仅档案部门要达成共识,而且还要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只要这一天没有到来,数字档案馆就仅仅只能作为传统档案馆的技术手段而存在,充其量也只能处于传统档案馆的辅助地位。这一阶段恐怕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其二,数字档案馆并非就是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一个必需的组成部分,数字档案馆应该姓“档”,应当坚持“档案馆”的属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标应始终放在档案馆基本功能的实现和拓展上,以档案馆的功能为中心开展数字档案馆的构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传统档案馆的附属,但是不能作为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附属。数字档案馆相对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采说应有独立性,数字档案馆不仅要解决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带来的档案管理问题,还要解决传统档案数字化和提供利用的问题。尽管有学者认为:“如果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仅仅定位于馆藏档案数字化,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不是非常突出,因为我国目前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量也不是非常大,对档案利用的速度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档案馆现有的利用服务基本能满足要求”,[6]但是,现在的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条件下产生的档案按现在档案法规要求至少要10-20年才需接收进馆,而要公开利用这些档案则应是30年以后的事了。我们投臣资建设数字档案馆难道在30年内仅仅是接收和保管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产生的数字档案,而不产生效益吗?应该说对档案馆馆藏数字化和接收保管电子政务产生的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两项同等重要的工作。当然建设数字档案馆依靠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来共建共享,或依靠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和实施来推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都元可厚非,问题是一定要坚持数字档案馆姓“档”,坚持数字档案馆的相对独立性;其三,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数字档案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善而逐渐克服其缺陷而走向成熟。数字档案馆的定位也会随着其技术的完善而变化。数字档案馆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现阶段,在没有解决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问题之前,它处于传统档案馆的辅助位置,是以传统档案馆为主,以数字档案馆为辅。第二阶段,在数字档案解决了其原始性和凭证性问题之后,没有解决数字档案的长期存取的问题之前,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平分秋色。数字档案馆完全承担起利用的角色,而传统档案馆则担负起长久保存的角色。两者不分主辅。第三阶段,在数字档案解决了长期存取的难题之后,数字档案馆将上升到主导地位,而传统档案馆将下降到辅助地位并逐渐淡出档案馆领域。第四阶段,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更新,数字档案馆最终取代传统档案馆的位置,承担起档案馆的全部历史重托。而传统档案馆将逐渐地淡出档案馆领域,并逐渐演变成档案博物馆或并入博物馆。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数字档案馆最终将取代传统档案馆,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字档案馆要取代传统档案馆需要走相当长的艰难路程。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定位。

4数字档案馆:如何建设

4.1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哄而上,还是循序渐进

数字档案馆作为网络数字时代档案馆发展前进的方向,也是档案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字档案馆的馆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服务自动化、信息共享化的巨大优势激起了档案界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热情,而随着数字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实施和公开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的建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在不断升温。许多档案馆都已经紧急行动起来,筹集资金,纷纷铺开摊子,投入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热潮之中。有些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和资金充裕的档案馆甚至也要在3-5年内建成数字档案馆。

面对这一热潮,我们不禁要问,在目前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能拿出多少资金来建设数字档案馆?从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讲,也就是用成本效益的观点看,不论经济条件如何,不管其档案资源如何,全面开花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到底能产生多大效益?能给利用率长期处在低谷的档案馆带来多大起色?

数字档案馆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概念,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巨额资金和高新技术做保证。在目前,我国档案界许多人都觉得建设数字档案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仅仅是资金不足,其实,数字档案馆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除了存在资金不足的难题外,还有许多难题,其中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因素,概括说还有以下12个方面的问题:数字档案的凭证性问题;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信息的安全问题;技术过时问题;诸多技术难题,如数据压缩、数据组织、数据检索、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等;标准化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如数字化权、著作权、隐私权等;人员问题,既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又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体制与管理思想的相对滞后;网络环境不理想,网络通信设施不足,性能偏低;网络用户环境较差,国民素质和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个人条件偏低。以上这些问题,仅仅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外因。除此之外,数字档案馆从诞生到成熟,它自身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的过程决定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一哄而上,企望一蹴而就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应当是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走向完善。

4.2数字档案馆建设:是追求形式,还是追求内容

数字档案馆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和方便利用上,但是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条件本身并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事实上,现阶段的数字档案馆的形式仅仅是为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能,要充分发挥数字档案馆的功能作用,还需要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上。重点是要使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措施适应数字网络环境,使数字档案馆充分发挥其优势功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此,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两种倾向:

4.2.1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环境改变。在当前的数字档案馆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环境建设的倾向。重心工作都放在硬件购置、网络建设、档案信息输入上,而对以往限制档案利用的条条框框和不适应网络环境的利用规定等“软”环境建设少有过问,结果建成的数字档案馆成了搬到网上的传统档案馆,根本不能发挥数字档案馆的优势,传统档案馆的一些弊病依旧存在。数字档案馆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如果馆藏档案不愿意开放、或者到了开放年限还不开放、或者强调保密不开放、该公布的档案不公布、利用开放的档案必须进行身份认证、不允许毫无目的地任意阅览开放的档案等等软环境条件不改变,那么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就很难发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4.2.2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轻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对档案馆的影响很深,在传统档案馆中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还要影响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因此,在目前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上,要以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出发点,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目的。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是不片面强调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更要重点关注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质量和可利用性;二是搞好调查研究,追踪反馈信息。注意收集利用者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反映,避免关起门来搞数字化;三是搞好网上咨询,为利用者提供网上释疑解惑。

4.3数字档案馆建设:有重点,分步骤

尽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难题和困难,但是数字档案馆还是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因为这是数字时代的大势所趋,档案馆不可能独立其外。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分阶段的,其过程也是漫长的。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区别轻重,分清步骤,依据条件,量力而行。

4.3.1有重点地建设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应该全面开花,而应该是有重点地建设。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一是要把中央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作为重点来建设。因为这些档案馆都保存大量珍贵的档案,它们的档案利用率比省以下的档案馆的利用率都高,应当先行一步。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力量雄厚,又由于政府上网、数字城市等工程的实施,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技术日益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得到普及,许多地方政府要求档案馆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这些地方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已势在必行,也应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点。三是有条件的省级档案馆也可以开展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而对于大部分省级以下的档案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目前来说从技术、经费、需要等方面考虑,不宜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

4.3.2有重点地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对于重点建设的数字档案馆,由于其保管的档案数量庞大,不同的档案的价值也不同,将全部档案数字化是不切实际的,既可能浪费有限的资金又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要根据馆藏情况、服务对象和档案馆的功能类型,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有条件的其他档案馆也可以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对馆藏珍贵档案数字化;二是对具有长远使用价值的档案数字化;三是对具有经济、科技、文化价值的档案数字化;四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数字化;五是对利用率高、需求大的档案数字化;六是对开放的档案数字化。

4.3.3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另一方面是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对于后者来说它是今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因此,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步骤。对于那些不具备建设数字档案馆条件的大部分省级以下的档案馆来说,并非无所作为,它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工作。因为,虽然这些档案馆不具备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条件,但是,各机关各单位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已成为事实。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要对本地区各部门目前已经形成的应当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了解并进行收集归档,还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以保证归档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就很容易使这些电子文件丢失或失真。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不仅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档案信息数字化的重复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收集归档电子文件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步骤。

【参考文献】

1傅荣校.认识数字档案馆——兼论数字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的区别.中国档案,2001;5

2转引自谢凌奕,丁媚.数字档案馆模式构建分析.北京档案,2002;3

3张晓.特色档案馆浅论,档案管理,2002;3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3

一、工程设计数字档案保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目前广大设计单位都在逐步开展数字化工作,形成了完整工程设计档案数字资料库,通过开发专门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平台,提供给单位内、外部利用者。高效传输途径和方便的利用界面为利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工程设计档案最大化地发挥了其价值。数字化的方式从本质上说并没有改变工程档案的基本属性。工程设计档案属于创新型的成果,对于设计单位抢占市场至关重要。工程设计档案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结构安全的直接体现,对于社会稳定也具有积极的价值。随着数字化进程推进,在工程设计档案方便利用的过程中,其泄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新的载体环境下,“传统的保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档案信息的保密性要求,必须综合应用各种保密措施,即通过技术、管理、行政手段,实现信源、信号、信息三个环节的保护,借以达到工程设计数字档案利用过程的保密要求”[2]。因此,工程设计档案的保密工作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二、工程设计数字档案利用过程中出现影响保密的行为

1.数字档案对外利用,存在图文制作外包和数字文件直接交付情况。(1)图文制作外包。工程设计档案是伴随着建设项目开展而产生的,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就是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提供凭证和参考。在实践中,由于每个工程项目设计资料数量巨大,设计院的图文制作能力已无法满足日趋多样的利用需求,设计单位普遍采用分包方式将图文制作交给专门的图文制作公司。在图文分包中,传统的做法是直接以档案原件交与签约的图文制作公司制作复制件提供利用。但是伴随着工程设计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的推进,目前广大设计院都已实现了数字文件直接打印来提供复制件,这将使数字档案利用失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虽然目前设计院与图文制作公司一般都是会签订保密协议,但首先,图文制作公司作为一个营利单位,是对广大客户开放的,其缺乏可以完全保密的工作环境;其次,图文制作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普遍没有接触过保密相关的知识和培训,保密意识薄弱,无法真正做到保密;最后,设计单位与图文制作公司在数字文件的传递过程普遍都是直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邮箱等)来传输文件,这种做法意味着将数字档案直接放在了网络上,对数字文件的安全是极大的危害,极有可能会导致保密档案在传输过程中被他人截获和查看。(2)数字文件直接交付。随着数字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方的认可,设计院直接以电子文件形式交付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如在项目工程紧急的情况下,直接提供电子文件给业主进行招标工作、给造价部门计算造价、给施工单位施工等。虽然这种做法在设计行业,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且将数字档案直接提供给这些单位也是合理合法的,完全不违背保密要求,但因为设计单位与相关单位并没有构建一个安全合理的文件传递渠道,文件传递时也是直接采用即时通讯软件,未对文件进行加密处理,在传递过程中文件被截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作为造价计算或招投标依据时,如果事先被其中一些投标单位了解到完整施工图,知道项目的整体预算,对其他的投标单位在信息掌握上是极不公平的,这可能直接导致整个招标工作的失败。2.数字档案对内利用,管理系统保密权限设置不当。随着我国建设发展不断推进,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业主单位对设计成果也提出了越加严格的要求,提出设计要高质量、高效率。设计单位为满足内部员工能高效利用工程设计档案,专门开发图档管理系统。设计单位将其所有设计成果数字文件按年度、设计部门编号的分类原则一一存放到系统中供利用者使用。随着系统平台的建立,工程设计档案的利用率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随着利用途径的越加快捷,保密权限设置的不尽合理也为档案的保密要求带来一定的冲击。(1)数字档案密级设置不当。工程数字档案只有合理设置密级,才能既高效又安全地提供利用。在给工程设计数字档案设置密级的问题上,设计单位往往因为没有明确的密级设置标准,加之没有专业的密级设置人员,基本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笼统地将数字档案分为“秘密”“机密”“绝密”。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设计单位只对涉及国家秘密的数字档案进行保密管理,主要为地形图。而对其他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保存优势的档案及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的大型工程结构资料等数字档案并没有进行保密管理。而且在文件设密时经常出现“一密定终生”的现象,没有及时就密级级别、保密年限进行重新鉴定,导致大量数字档案实际密级级别与单位内部保密清单中的状态不一致,严重影响工程设计数字档案的保密管理。(2)利用人员权限设置不当。工程设计档案数字化后,其主要的利用平台就是设计单位的图档管理系统,所以合理地控制系统利用可以有效解决数字档案保密管理的问题,其中控制利用账户的权限显得尤为重要。但设计单位目前对利用账户的权限设置,主要是以群体来分类设置,一级权限为可以下载、查看全部数字档案,分配给最高管理层和档案管理员;二级权限是可以查看全部数字档案并下载本人参与设计的图纸,分配给项目参与设计人员;三级权限是可以查看全部数字档案,分配给普通设计人员。这种粗放的权限设置,严重违背了保密档案的“最小授权原则”,无疑将对保密工程设计数字档案造成巨大危害,保密设置时应尽量细化到单个用户、单份文件[3]。3.数字档案对内利用,无安全可信的传递渠道。图档管理系统的成功上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员工内部的利用问题。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图档管理系统用户界面,快速找到所需项目的相关图纸并进行查看。但是在查看文件时,因为后台存储文件量巨大,经常会出现打开延时现象,甚至在使用CAD源文件时出现无法打开的情况。设计人员因为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进行设计工作,无法在电脑前过长时间关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单位原则上是同意由档案室工作人员下载图片格式的文件来提供给设计人员使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也充分体现档案工作者服务至上的精神。但在文件传递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稳定安全的传递途径,虽然设计院目前一般都存在内网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传递途径相对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因为这类软件目前只有PC端,没有移动设备端。设计人员经常需要配合施工方业主方工作,在电脑前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所以为了及时提供电子档案,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采用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邮箱等)传输或直接用U盘拷贝。这种传递方式对保密文件的管理是存在巨大隐患的。首先,采用第三方的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邮箱等),文件需要存放在第三方临时服务器中,文件保密要求得不到保证;其次,用U盘直接拷贝文件,常会出现保管不善导致U盘丢失的情况,这样保密数字档案将直接失密,即使是已删除文件的U盘,利用磁记忆技术仍然可以恢复信息。

三、工程设计数字档案利用过程保密管理的措施

1.完善保密制度建设。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保密制度建设工作对工程设计数字档案保密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照制度对工程设计数字档案保密工作加强管理,是做好新时期保密工作的基础。要切实做到依规管理,不断推进保密工作的制度化,要继续补充完善全系统的保密规章制度。(1)编制企业密级分类标准。保密档案会出现失密现象,很大原因是在档案鉴定过程就未正确认定密级,导致保密档案没有妥善保存。档案密级认定是否合理,与鉴定人员的专业水平高低和鉴定依据是否合理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档案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越来越多优秀档案工作者,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档案保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各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档案密级设置上,还是简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来鉴定,没有结合企业的现状来编制内部的密级鉴定制度。所以,要想做好工程设计数字档案保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密级认定标准,并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制度中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涉及国家秘密密级设置标准,还要对能保证企业在商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影响重大建筑结构安全等设计档案设置密级分类标准。如目前将处在国内、省内领先地位的设计项目档案设置为单位内部一级保密,保密年限设置为五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设计单位知识产权有保密价值的原始档案以及自行设计的典型设计、参考设计、标准设计档案设置为内部二级保密,保密年限设置为三年。同时对每一份保密文件要阶段性地重新鉴定密级,确保密级鉴定工作的动态更新,避免“一密定终生”的惨遇。(2)制定合理的利用流程。利用过程是工程设计档案失密的主要环节,设计单位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用流程,对利用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防微杜渐,包括利用前的审批流程、利用中的交接过程、利用后的删除过程,都要细致分析失密的可能性,设置合理的流程,确保利用过程既高效又安全。对每一份文件的利用都明确不同密级,限制不同群体的接触和使用,强调利用前的审批、利用的时限、提供利用的方式,保证各过程按规定严格执行把关。(3)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奖惩措施。做好工程设计数字档案合理利用和保密管理,手段是关键。要通过奖惩手段,明确具体奖惩措施、细化奖惩条目,以奖励来激励保密利用,以惩罚抑制失密情况的发生。不能一味地下达政策,而不量化对应措施。作为设计单位要印发内部的《工程设计数字档案保密管理奖惩措施》,明确奖惩对应的触发事件及对应措施,明确不同情况的奖惩程度,确保发生失密现象有对应的惩罚措施。2.利用软件技术手段。工程设计数字档案的利用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图档管理系统来为利用者提供查看、下载。严格把关图档管理系统的利用,可以有效做好工程设计数字档案的保密管理工作。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软件设置技术来控制图档管理系统的功能权限和下载后文件的可用时限、不可复制和更改的限制、传输过程中的加密设置等,从而全方位控制数字档案的利用,保证保密数字档案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1)功能权限设置。针对不同的用户和需求设置图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权限,要严格控制数字档案的查看和下载功能。设计院要针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利用需求进行系统、详细分析,按照分析结果来设置权限,要做到既满足利用者的利用需求,又达到权限最小开放的目的,要求数字档案在最小范围内传播。(2)可用时限设置。数字档案的利用目的主要是临时性的参考,它不是以底图形式长久保存在设计单位,也不是以蓝图复制件的形式长久保存在综合档案馆,要认识到数字档案利用临时性这一特点,合理设置文件的可用时限。在提供设计数字档案时,要充分了解清楚利用的目的,尽量准确估算利用时限,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文件的可用时限,时限到后文件会自动损毁。(3)不可复制、更改设置。数字档案在向利用者提供时(包括院内员工和院外利用人员),要通过软件技术对电子档案进行不可复制、更改设置,严格控制,使得利用者只有阅读参考的权限。(4)传输加密设置。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非法访问、病毒攻击、木马程序、信息泄露、遭遇窃听等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4]。工程设计数字档案在传输过程中因为文件体量大,传输过程一般都比较缓慢,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从中截获。所以在保密数字档案传输时,必须进行加密传输,可以通过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技术对传输过程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字文件传输全过程的安全性[5]。3.设置监理部门。在传统的保密管理过程中,保密监管职责都归属于档案部门,但作为设计单位档案部门,因设计档案的高利用率,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档案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的保密管理投入不足,无法真正落实各项保密要求。数字档案保密管理必须将监理制度和档案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在档案数字化保密管理过程中,引入有效的监理制度,建立特定的监理部门是有效尝试。设计单位挑选有保密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组建内部监理部门,独立于档案部门、设计部门,单位主管直接领导管理,向其下放数字档案的利用监督、审查权及出现失密后的处置权。合理引入第三方监理部门,不仅可以释放档案人员的工作压力,也使工程设计数字档案的保密工作得到专项监管,将大大提高保密档案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失密现象的发生。通过监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相信设计单位的数字档案保密管理将得到有效控制。4.培养单位员工的保密意识。员工作为设计单位文件保护者,堡垒一旦从内部攻破,导致的危害都是巨大的,所以有效提高单位员工的保密知识,对设计单位保密文件管理有着最直接的影响[6]。首先,设计单位内部要定期进行《保密法》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保密宣教力度,使员工有自觉保密的意识。其次,计算机网络平台的使用,给传统的保密管理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关好门、锁好柜、管好文”的管理思路已经无法保障互联网时代保密管理的要求。要转变保密工作人员的保密观念,就要经常开展保密技术培训,组织保密工作人员学习计算机安全保密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最后,要定期邀请保密专家开展保密技术讲座,对当前存在的常见的泄密隐患及其技术防范手段进行演示,使保密相关人员有效掌握网络安全保密技术[7]。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在工程设计档案利用过程中,数字档案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工程设计档案数字化利用已然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面对数字档案利用中出现的失密问题,要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措施,以达到既高效满足利用者(包括设计单位内部员工和施工单位、建立单位,甚至是包括综合档案馆)的利用需求,又保障保密设计档案的有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贵芬.浅析建筑工程勘察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4(S3):36-36.

[2]霍燕斌.浅议计算机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防范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9-30.

[3]马文生.保密管理工作“最小化原则”之我见[J].企业文化旬刊,2013(7).

[4]徐文彪,徐林.网络传输中数据加密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2017(5).

[5]李图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数据加密技术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7(7):59-59.

[6]陈进.企业泄密途径研究综述[J].江苏科技信息,2014(9):75-77.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4

1.1基于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为风险

除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特性的档案数据风险,数字档案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要加以重视的一项风险因素。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是近些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归档保存,都应该有严格规范的程序管理、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而现实上却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档案数据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样就造成了档案管理人员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还由于防范数字档案风险的成本较高,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难为了提高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投入过高的资金。此外,因为档案管理系统是多用户、多管理的系统,如果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人员的操作失误,很可能导致数字档案载体的损害及误删除、误覆盖、恶意篡改、越权访问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1.2基于自然灾害的档案数据风险

对于那些突发的灾难,如火灾、雷电、水灾、飓风、地震等,一旦发生,其破坏程度非常高,范围广,而且几乎没有预见性,很难进行预防,因此,无论是对实体档案还是数字档案来说,其破坏程度都是难以估量、极具毁灭性的。

2数字档案安全管理策略

2.1构建行之有效的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机制

首先,要贯彻前端控制思想。在数字档案安全预防措施中,前端控制是重要内容,实现事前预防、未雨绸缪,把灾难控制在萌芽状态。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设计之初,就要对档案馆的抵御灾难方面的设计重点考虑,并且合理制定数字档案的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配套措施。为了防止由于软硬件升级过快所带来的读取问题,在选择设备时,要选择技术成熟度高的档案管理软件和普及程度高的数字档案存贮介质。对于档案技术力量进行合理配置和储备,不断地对数字档案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通过前端控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字档案保存和维护的稳定性。其次,要开展日常维护、灾难备份、恢复和抢救等活动在内的全程管理。全程管理贯穿数字档案整个生命周期,通过有效的全程管理,对数字档案安全实现全程监测。最后,要对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后续监督和评价。划定数字档案安全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高具体过程的效率,让数字档案信息更加保密、完整、易于使用。

2.2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人力资源建设

要建立健全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考核。数字档案是由人来进行管理的,因此提高档案人员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安全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只有安全意识提高了,档案人员才会对数字档案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于管理操作涉密数字档案信息内容的档案员,尤其要加强安全保障技术的培训。

2.3采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2.3.1对数字档案进行异质转换所谓数字档案的异质转换,就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文字、图像、声音等信号,把数字档案转换成纸质档案、缩微胶卷、声像档案等,即异质转换或异质备份,对于重要的数字档案,这是对其长期、安全防护的有效途径。因为其脱离了数字信号的局限性,读取时不再过多地依赖设备和技术,读取方便,因此适合长期保存。经过异质转换的档案,脱离电子设备和环境,信息安全性提高,不易丢失。信息被"固化"到新的载体上,不仅避免的人为篡改的可能性,还可以对母本信息的真实性加以检验,甚至可以用来作为校正其母本的真实版本或可靠版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2.3.2对数字档案进行迁移新型信息存取设备对旧型档案载体的不完全兼容性导致了必须采取数字档案迁移的措施。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正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升级、换代、淘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现在使用的设备就会被完全淘汰,不复生产,最终消失。以此,必须处于淘汰期的旧电子档案信息存取设备进行储备,用于迁移或载体转换时读取旧型档案载体上的信息。此外,新/旧信息存取接口转换设备也是要考虑的一项,如IDE/SATA接口转换器,接口转换设备可以有效延长旧型信息存取设备的生命周期。2.3.3对数字档案进行同质备份建立由数据备份系统、备份数据处理系统和完善的灾难恢复计划组成的备份与恢复系统。天灾人祸的发生难以预见,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灾害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甚至完全避免。数字档案信息的备份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通常采取静态备份和同步备份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备份用以保证历史信息的完整,可以离线异地保存历史记录。同步备份用以保护当前系统的所有数据,适用于硬盘数据恢复、网络数据恢复、数据库修复等灾难数据恢复。2.3.4加强信息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数字档案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完整性即是要防止数字档案信息被篡改或丢失,安全性则是要防止内容被非法用户获取。电子签名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档案信息内容安全的有效手段。电子签名技术能够可靠地保证自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目前最成熟的电子签名技术就是“数字签章”;加密技术主要涉及加密、解密算法和密匙,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结语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5

一、何谓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

所谓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是指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诸多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背景、习惯、偏好和要求,从而为不同用户提供充分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服务。即服务时空的个性化,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和地点为用户提供服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能根据用户的个人爱好和特点来展开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所提供的服务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的基本流程:用户首次进入系统页面,系统提示注册登录,注册完毕后进入定制页面内容部分,用户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界面、字体和常用数据库、搜索引擎,以及网站的业务信息等服务栏目。选择完毕后,程序将把提交的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用户再次登录访问该站点时,系统会从网站服务器数据库中获取个人的定制信息,形成满足用户要求的浏览器页面。

目前,部分数字档案馆已经构建了个性化服务平台,建立多种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服务栏目,如建立用户界面、信息推送、文献资源共享等。为此,档案馆界形成了一个探讨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大讨论,同时档案馆根据国情和馆情况,正在积极运行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用全新的理念冲击了传统服务的思想束博,以推进个性化服务有的放矢的开展下去,并产生其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服务是建立在信息资源上的知识服务系统,是知识的再生与积累,是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的过程,需要具备综合知识人员支撑此项工程的实施。

二、数字档案馆为什么要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数字档案馆正在利用网上平台扩展自己的专业性服务,是实施高层次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用户个体档案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目前在档案馆(指传统档案馆)利用档案的主要有三种人,以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学者、以工作查考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工作人员、以个人查证为目的的普通市民。这三种类型的人群也是数字档案馆的真实用户,他们对档案信息需求的目的不同,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和特殊。用户个体的差异使其档案信息需求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色,表现出对各种档案信息类型的关注与渴求。另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用户档案信息需求心理、行为显现个性化。正是个性心理、行为的千差万别直接影响着个体对档案信息的鉴别、选择和占有,体现了个体档案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服务为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公司和信息提供商层出不穷,它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个性化服务应运而生并引发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变革,比如清华同方TPI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开发的“我的图书馆”等,这些个性化服务模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激烈的竞争无疑给数字档案馆生存构成了威胁,但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成功却为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个性化服务充分体现了数字档案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目前,对于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的评判标准已不是馆藏量的丰富程度,而是在于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通过这些服务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满意程度如何。数字档案馆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个性化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模式,尊重用户是其根本,用户满意是其出发点,主动服务是其基本模式。

三、数字档案馆怎样提供个性化服务

1、信息分类定制。分类定制是指档案利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和需求,在某一特定的系统功能和服务形式中,自己设定信息的资源类型、表现形式、系统服务功能等。数字档案馆首先根据自身的内容及其他服务特征确定自己的档案用户,再将档案用户按照相似信息需求划分为多个用户群,然后根据可能的用户群对馆藏的档案和各类服务进行分类,形成多个与用户群对应的信息资源块和服务模板。每次档案用户访问数字档案馆时,只需要登录系统,服务器便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库中的信息,生成用户定制的动态页面。这样,档案用户进入到一个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空间,只看到所感兴趣的内容和享受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2、信息推送。信息推送服务是运用推送技术来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方式。信息推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一类是借助于电子邮箱,并依赖于人工参与的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的一般过程是:档案用户首先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这包括档案用户的个人档案信息、感兴趣的信息主题等,然后由系统或人工在网上进行针对性的搜索,最后定期将有关信息推送至档案用户邮箱中或其他特定位置。

3、信息智能。智能是一种能够完成委托任务的智能计算机系统,能模仿人的行为执行一定的任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档案用户的干预和指导。智能通过跟踪档案用户在信息空间中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主动搜索可能引起档案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档案用户。智能的主要功能有:①个性化的信息管理,管理档案用户个人资料;②信息自动通知;③浏览导航,通过分析档案用户的兴趣,提供建议性的页面和链接;④智能搜索,进行信息过滤,为档案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⑤动态个性化页面,给档案用户提供一个适宜的友好的浏览界面。

4、垂直门户。垂直门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需求提供的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和相关服务,其特点是专、深、精。这种特定服务可以有效地把对某一特定领域信息感兴趣的档案用户与其他用户区分开,更能满足档案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5、帮助检索。当档案用户输入了一个检索词,系统会自动将检索词与内部词表中相关词进行比较,并将与该词有逻辑关联的词组显示在页面上,询问档案用户是不是检索这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档案用户选择更接近自己检索目标的关键词来完成检索,提高信息查询率。

6、呼叫中心。信息呼叫中心是一种专门提供一对一的用户个性化服务系统。使用呼叫中心服务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方式访问数字档案馆,在系统自动语音导航的帮助下访问系统数据库,获取各种咨询服务或相应的事务处理。数字档案馆呼叫中心需要建立客户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处理,使呼叫中心可以得到每一个客户的详细信息,如过去的利用记录、客户爱好等,从而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四、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效益

数字档案馆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可以购买或改造,但根据本馆需要,把技术、人员、资源等有效组织起来,将服务建立并运行起来,就需要发挥管理的作用。(1)数字档案馆工作组。成立数字档案馆工作小组,负责推进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的各项工作,包括国内外调研、本馆现在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提出有关开展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的政策建议。开展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利用一切便利条件筹集资金,以保障数字档案馆建设。(2)服务管理,包括服务运行模式、服务机制、服务质量等。(3)组织机构,即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质量控制机构、咨询专家组织等。(4)人员管理,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培训、分级认证制度等。(5)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如知识库——问题元数据规范及问题编辑规则、知识组织体系、档案规范、系统的标准接口和检索协议等。(6)隐私与版权保护制度。

2、档案馆网站的个性化、人性化设计

任何站点首先以视觉的方式直观、直接地面对用户,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博得用户的青睐。档案馆网站界面是沟通用户与系统惟一的桥梁,因此,用户界面的设计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用户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友好的、制作精美的界面能够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如青岛市数字档案馆在其网站采用了图文互动服务方式,展示出“档案目录中心”,目录中心总数据872万条。档案信息用户可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和互联网在线查阅该馆全部开放档案目录,在注册成为高级用户后,还可以查阅档案全文信息。耳目一新,吸引与方便了用户。

另外,要注意营造人性化的交互氛围。人性化的设计不但要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体现庄重、淡雅的风格,更要有人性化的氛围,慎重使用一些苛刻或中性的用语,多使用些充满温馨的文字。如界面上的“用户须知”更正为“温馨提示”,软件中“工作人员的编号”改为“姓名”,这样用户感到亲切舒服。

3、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1)优化馆藏结构。数字档案馆用户的习惯和偏好已发生变化,广大用户更多地依赖网络,传统型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用户需求。所以,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要根据时展要求,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建立面向公众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首先,数字档案馆需要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传统基础工作,构建丰富的馆藏体系,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其次,数字档案馆需要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投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进程。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为社会公众提供日益丰富的档案信息集成品。

第三,加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力度。数字档案馆要求有大量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在网络上被广泛查阅、参考。这就要求做好当前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确保电子文件及时归档,也要继续做好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采用通用标准和先进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建立完整的数字信息资源体系。

另外,数字档案馆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力构建特色馆藏数据库,如名人信息数据库、地方特色数据库等,为档案信息资源用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2)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范围。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放范围难以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档案开放范围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坚持在控制中开放的原则,尽量扩大档案开放的范围,扩大社会档案信息知情权。在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放范围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正确处理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以便保障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正常、有效地开放。

4、加强用户教育

(1)用户档案信息意识教育。数字档案馆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举办用户档案意识培训班、在线教育等,不断提高社会的档案信息意识。

(2)用户档案信息资源获取能力教育。档案信息资源获取,尤其是现代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它需要用户掌握一定的技艺和方法,如对搜索引擎的了解和门户网站的利用等。

(3)用户信息道德教育。在利用或传播档案信息资源时,应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维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制定各种信息道德规范,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并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道德氛围。

5、档案馆员素质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档案馆员将再度发生重大变化。接收档案不再是数字档案馆的惟一功能,它将主要实行对分散的信息集中控制并便于公众利用的职能,所以档案馆员的主要职责是:①管理信息资源;②分析和组织信息资源;③提供和传递信息;④为用户利用信息提供咨询。也就是说,档案馆员将成为关注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靠,履行对信息的监督、传递、控制职责的资源开发者。

参考文献:

1、耿志杰、黄世喆:《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必然性分析》《云南档案》,2007年第7期。

2、袁红军:《数字档案馆服务模式研究》,《档案》2007年第1期。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6

【摘要题】数字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3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56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1016范开宏.数字图书馆之忧思.图书与情报,2002;1

11邱晓威.数字档案馆及其建设模式.中国档案,2001;10

12段荣婷.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中国档案,2002;6

13刘东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档案管理,2003;2

14求实.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9

15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从统计数字看1991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学研究,1993;1

17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浙江档案,2002;3

18朱蒙生.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跨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档案,2003;3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正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

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3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56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1016范开宏.数字图书馆之忧思.图书与情报,2002;1

11邱晓威.数字档案馆及其建设模式.中国档案,2001;10

12段荣婷.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中国档案,2002;6

13刘东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档案管理,2003;2

14求实.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9

15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从统计数字看1991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学研究,1993;1

17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浙江档案,2002;3

18朱蒙生.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跨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档案,2003;3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海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网络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海洋档案的管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档案理论界对于电子文件是否应该转化为档案材料也从争论转为接受,这一革新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对文件档案的理解,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海洋档案管理工作。

1海洋数字档案的概念和特点

在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美国的《档案与博物信息》编辑D.比尔曼以《虚拟档案》为题,第一次提出了与物理档案(Physicalarchive)和实态档案库(Physicalrepositoriesofarchives)相对应的虚拟档案(Virtualarchives)。国际档案理事会对数字档案的定义是:通常以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文件档案,它的内容只能通过机器来利用,并根据来源原则来组织安排。以此类推,海洋数字档案就是以代码数字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海洋方面的文件档案。数字档案改变了传统的档案载体形式与档案工作意识。数字档案的载体与传统档案的载体有很大区别,包括存贮电子文件、信件、图纸、报表所形成的软盘、光盘、硬盘和磁带等。数字档案中的信息资料不以传统的笔墨纸张等直观的形象出现,而是通过二进制代码以数字形式存贮,成为肉眼不可直接识读的记录符号。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当档案信息在完成数字化后以数字形式存在时,数字网络系统就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平台,为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提供可能,通常是以网站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海洋数字档案也有着与其他数字档案相同的特性。

2网络环境下海洋数字档案的安全隐患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受载体的转换条件、存贮介质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海洋信息的丢失或删改,却不易被察觉。

海洋电子文件的信息共享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不同于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档案,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随意阅读,并且信息容量巨大,传输快捷,这种电子文件的共享性和易用性是其网络化运作环境决定的,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同时,也给海洋电子文件带来了不安全和泄密因素。

目前的档案保护规程主要针对纸质载体制成材料的耐久性、保存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缺乏对电子档案长时间可靠保存的经验与技术。实践证明纸质载体的档案在一定的保护条件下可保存达上千年,而电子文件的物理载体寿命却远不如纸质档案,磁性载体档案的寿命最多只有十多年,光盘载体的寿命也不超过I00年。另外,纸张的损坏很容易被发现,但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只能由设备检验。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保存的格式和载体都在发生变化,使得早期数字档案难于“阅读”,例如现在面对一个保存在5英寸软盘上的Wordstar格式的文件,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会束手无策,而这只不过是20多年前主流格式与存储载体。

由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安全隐患导致泄密。Internet/Intranet技术本身就不是一种很安全的信息传输方式,网络上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重重网站分段传送至目的地,任何中介站点均可以拦截、读取、破坏甚至篡改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攻击工具的破坏力越来越强,而安全技术是一种在对抗中被动发展的技术,它总是滞后的,这样就导致了网络的脆弱性。此外,网络硬件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但风险极大的泄密途径,主要方式有电磁泄露、非法终端、搭线窃取·后门程序等。

管理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有限。据有关资料显示,90%以上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安全培训,他们缺乏计算机与网络的相关知识,缺乏对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意识。

3网络环境下实现海洋数字档案安全的对策

如前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档案及海洋数字档案的安全保密问题日益突出,为严防密从网泄,确保电子文档安全,应在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3方面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与措施。

3.1管理方面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海洋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海洋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网络中的档案信息,不能认为只要把电脑管好了,信息没有丢失,就是做好保密工作了。海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树立高度自觉的档案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海洋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知识、技能,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现代化管理、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加快从传统型档案管理人员向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转化。同时,海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从政策、待遇等方面培养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在职教育、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和更新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充分调动海洋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海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贡献。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在海洋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中,除了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海洋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完善一些制度。如,确定本单位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档案网络操作使用规程,用户身份认证制度,电子文件的接收、保管、检索、查询和网络安全等制度,使安全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形成海洋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

3.2网络安全方面

硬件设备安全。涉及海洋电子文档的计算机应做到专人专用,使用的移动储存设备也应做到专用,不可混用。对于网络设备应该尽量使用通过保密检测的设备,不要盲目追求新产品、新技术,以减少泄密渠道。

操作系统安全。安全的操作系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因为所有的基本应用和安全措施(如病毒防治、人侵检测、设置防火墙和安全岛)都依赖操作系统提供的底层支持。充分考虑海洋数字档案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为许多核心技术我国并不掌握,无法保证国外操作系统产品不存在后门程序。在海洋数字档案管理用操作系统方面要考虑以下两点:①采用的产品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源代码对政府公开;②定期利用漏洞扫描工具检测系统漏洞和配置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操作系统的安全主要通过增强身份标志与验证、细化自主访问控制、用户职责划分、强制访问控制、审计跟踪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这些措施都可以对基本安全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安装杀毒软件。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主动防御,改变被动劣势,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从方便管理人员的工作着手,使其能够管理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如利用定时查毒功能,对客户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利用在线报警功能,监测网络上的每一台机器,出现故障或病毒侵人时,网络管理人员都能及时知道,并作出反应。

内外网隔离。在内外部网之间,设置防火墙(包括分组过滤与应用)实现内外网的隔离与访问控制是保护内部网安全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在必须使用公众网络时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VPN能够利用Internet或其他公共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为用户创建隧道,并提供与专用网络一样的安全和功能保障。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时,VPN可提供保密和数据加密。如果某机关档案系统设有两个或更多分支机构,或者希望用户远程访问档案网络,这种方法尤其有用。

3.3信息安全方面

海洋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备份数据可以防止磁盘驱动器出现故障、电源断电、感染病毒和发生其他事故时丢失数据。一旦发生了数据丢失,如果按照备份规程进行了备份,那么就可以恢复数据。海洋数据备份最可靠的办法是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每周执行一次完全备份,每天执行一次增量备份。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不同的数据存储介质,并将备份介质存放于不同的安全地点。

载体保护。海洋数字档案的记录载体由于它的磁性、光学性和磁光性,易受磁场、光线、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影响。海洋数字档案存储介质应存放在无强磁场干扰、避光、防尘、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里,诸如温湿度的控制,存放载体的柜、架及库房应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操作能力避免不正确操作。例如,使用标识笔作标注时,会带来盘面的污损拿取时手法不正确,留下指纹中的油脂、盐分、微生物等长期依附其上,会腐蚀盘带。

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署技术和验证技术,以解决伪造、抵赖和冒充等问题,在存储和流通过程中,保证了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目前常用的数字签名技术有光笔签名、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数字指纹、数字水印、数字时间截和数字证书等。

信息加密。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涉密电子文件内容的非公开性,是保证电子文件机密性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采取某种数字方法经涉密信息伪装起来,使非法入侵者无法了解涉密信息的真实含义。通常多采用“双密钥码”法。加密通信者各拥有一对密钥,任何发方可以使用收方的公开密钥加密明文后向收方发文,收方只用自己知道的解密密钥解密获得明文。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因此第三者很难从截获的密文中解出原文来,这对于传输中的电子文档具有很好的保密和保护效果。

双套归档制。实行“双套制”保存海洋电子档案,既在保存海洋电子档案的同时也保存对应的纸质档案,这也是在技术水平尚欠成熟的条件下解决海洋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可行办法。

海洋数字档案的销毁。目前,数字档案销毁现状不容乐观,销毁随意性较大、方法不规范,为信息保密工作留下了隐患。数字档案的销毁可分为信息销毁和载体销毁两大部分。数字档案的信息销毁即逻辑删除是通过软件系统改变载体的状态,将数字档案数据从记录载体上彻底消除的一种方法,对于非保密性的数字档案可用逻辑删除的办法;数字档案的载体销毁是将数字档案的载体连同信息一起销毁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涉密载体、一次写人不可更改的记录载体及受损伤不可修复的载体,此方法销毁比较彻底,不会留下失泄密后患。对应销毁的在网络上处于流转状态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属于非保密性的可做清除处理;对属于保密范围内的,要做彻底清除处理,连信息的微量信号也一点不能留,以防泄密。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9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档案十分重视,因为对文书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对比能够在今后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我国向来重视对于文书档案的保护和管理,因此在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手段开展工作,在目前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在开展相应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够在管理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为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管理;文书档案管理;探讨与研究

文书档案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是重要的资料和资源。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档案管理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的文书档案十分复杂,要想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应当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提升文书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文书档案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在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就会不利于先关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见,本文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文书档案的凭证作用

文书档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凭证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有效的记录,并且能够在出现问题是起到凭证作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文书档案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格式和记录内容,具有客观习惯的特点,能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文书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对政府的人事调动、工作方向等进行指导,充分发挥文书档案的凭证作用。

1.2重要的工作参考

文书档案在管理和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对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能够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在文书档案当中能够对当时的工作效果、工作内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记录。也就是说,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之前的文书内容进行翻阅,能够为接下来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出现之前出现过的错误,更好地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3重要的宣传素材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地报告,同时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宣传。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信息作为依据,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文书档案对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记录,能够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宣传和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素材,确保宣传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2目前我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技术利用不到位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信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国在对文书档案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技术形式,就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文书档案的需要。因此,在开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充分采用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档案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更加精细的分类。

2.2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虽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对档案的安全性产生了不良影响。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一些机密的文书档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被盗取的风险,如果这些机密的文书档案被盗取就会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对文书档案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档案管理的安全,减少信息档案的丢失、篡改、失效,减少文书档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3文书档案安全性降低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但是信息化的管理会对档案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档案系统进行有效的整个,注重对于文书档案的备份,这样能够减少档案的丢失和被盗取。同时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也会对文书档案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因为文书档案的丢失和损坏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3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

3.1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技术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应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相应电子设备的购买力度,并且要对档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进行探讨,真正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提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3.2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尽量减少操作失误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和责任感。

3.3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开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加大资金的投入,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采买质量较好的软件和硬件设备,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样能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在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技术利用不到位、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其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不能够很好地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大背景下应当采取以下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档案管理技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规划。采取上述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在管理文书档案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价值和作用,推动我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作者:李英杰 单位:富裕县道路运输管理站

参考文献

[1]杨海生.浅析如何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J].山东社会科学,2011,S1:77-79.

[2]王丽.如何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J].科技创业家,2012(20):254.

第二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在第三次世界革命中,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众所周知,档案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资料,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作,所以,采用数字档案进行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档案,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有效整合、利用档案信息。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借助于现代高科技的便利,充分将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做的更好是值得探讨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反应其重要性的。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为了提高办事效率,采用计算机和自动化办公模式已经形成大趋势,档案信息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为了推动数字档案的高速发展,我们就要认识到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只有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正确的将现代高科技运用到数字档案建设中,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时遇到的问题

1.1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时管理效率未能提高

在当代中国,高效率是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始终追求的目标。传统档案对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一直使用的人工,这种工作模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准确性低,再加上,信息量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也在迅速壮大,从而使得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数字档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就是说,使用数字档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数字档案管理主要利用计算机快速、存储量大、操作简便的优势,减少了档案管理人为因素的参与,从而加速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但是根据目前观察,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数字档案管理仍然是低效率的。主要在于管理者对数字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信息化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缺乏,只能手握着高科技进行着局限、单一的查询工作。还有数字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落后等。

1.2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时资源未能全面共享

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数字档案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更加强大、质量更加优良,从而给予了更加全面的服务。这些特点都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全面、快速、准确的要求,然而,根据市场观察,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并没有做到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可能由于一些实际问题,导致档案信息的来往堵塞,再加上各个档案馆使用系统的差异,使得各系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都导致各个数字档案馆的交流减少,那么信息的共享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1.3档案管理者对数字档案的进一步发展重视不够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信息在网络这个媒介下,迅速的碰撞、传播,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加深。科技信息、教学信息、民生信息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化统治着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数字档案管理没有全面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使得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走一步算一步,如同在迷雾中行走,没有光明的未来,但实际上数字档案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信息需求者在想要的检索信息中,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服务。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是边发现,边解决,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这同样使得数字档案的办公效率降低。使用软件的级能低级或使用的系统不统一等,使得信息的接受与传输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些都影响了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1提高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时的管理效率

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是所有上进职员的工作追求,所以运用计算机优势的数字档案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数字档案减少了手工操作,节省了时间、精力以及错误率,所以档案管理者应该珍惜科技带来的便利,在数字档案的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数字档案的重要性,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断进行学习充电,要具备足够多的档案管理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掌握数字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方法及基本结构。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举行培训,或组织人员去高校进行学习,或请高校老师来讲课,要为数字档案工作人员学习专业技术、培养专业素质提供便利。也可以举行数字档案知识竞赛,从而激发数字档案管理者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机械或者更加高级的软件来减轻数字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

2.2改善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如果数字档案没有实现资源共享,那么数字档案的优势将被大大的打折扣。所以我们必须将数字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现状进行改善。在进行数字档案管理时,系统不能只是连接局域网,要连接世界网络,这样就可以将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从而使档案信息成为全民共享的资源,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防止网络的入侵导致的信息泄露。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重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对于这些标准各个合作的数字档案馆要积极进行沟通,经过研究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数字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从而使档案信息能够顺畅的进行横向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实现数字档案的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2.3重视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进一步发展

要想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字档案管理者必须要重视数字档案的进一步发展。要分析当今科技、网络、通信等各方面的现状,要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统筹局面,全面考虑,给数字档案制定一个清晰的走向、长远的目标。数字档案在投入使用之前,进行足够的市场预实验,全面考察,争取解决掉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投入使用数字档案管理档案信息时,应该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为信息获取着提供最大的便利。数字档案的信通过交流才能更加多元,所以在相互合作的数字档案馆要尽可能使用统一的数据与格式,从而为信息的横向交流提供便利。

3结论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档案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必然是档案发展的大趋势。在使用高科技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数字档案的重要性,要不断进行学习充电,掌握先进档案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只有将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高效率、高标准,才能体现数字档案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赵春辉 单位:哈尔滨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

参考文献

[1]秦磊华.肖波.数字档案馆可用性分析———从信息系统的角度[J].档案学研究,2011(2):23-24.

[2]高莉萍.浅谈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56-58.

[3]李清安.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探讨[J].管理观察,2011(21):22-23

第三篇: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考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及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管理特点

(一)真实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是由客观真实反映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经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及科研成果的文件材料构成,归档前必须对其来源、形式和内容进行审核鉴定。真实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实现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二)专指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立卷,专人专卷,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不可分散,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也不可混淆。专指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个性化的体现。(三)动态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从建档开始就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需要“档随人走”;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高、职称晋级、科研成果积累等等,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卷内材料内容。动态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客观属性。(四)现实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成就的凭证、是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依据、也是社会统计分析的参考,它来源于现实,也服务于现实。现实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价值体现。

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来源广泛,鉴定困难。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形成方式多样,有来源于上级单位或社会机构颁发的证书、聘书等材料;有来源于所在单位或部门形成的考核、奖惩等材料;也有来源于专业技术人员自己撰写的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来源广泛,渠道分散,为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价值性、真实性鉴定工作带来较多负面影响。(二)管理层次不一,影响收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与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的收集范围有一定的重合,而其专指性的特点要求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不可分散,这就难免形成不同管理部门“争”“抢”材料的弊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三)内容更新频繁,易有疏漏。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它真实记录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及学历水平提高、职称级别升迁、科研成果积累等发展历程。如果忽视其“动态性”的特点,就会造成人档分离或档案内容缺失,难保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四)实体管理为主,影响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表现出很强的现实利用需求,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则主要沿用传统实体管理方式,导致出现一些明显的不适应问题:一是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全查准所需材料,工作效率低,用户满意度差;二是多次翻阅纸质档案材料,易损毁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原件;三是无法满足异地使用的利用需求。

三、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首先,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扫码枪等电子设备和智能终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地采集各类信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有效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原件;其次,随时关注、及时了解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的变化,及时做好其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保证其连续性和准确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可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功能需要,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此系统建设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活动为主线,特别要注重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的实现。其中,权限管理功能是对不同身份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授权用户可以按权限更新或使用信息,对于更新的信息最终由档案工作人员按照收集的纸质材料进行审核认定,以此保证信息安全并提高工作效率;统计分析功能是根据需求对所有信息进行关联查询、分析筛选,最终导出结果,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价值的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办公,达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和防止重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三)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上要严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业务和技术上要遵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与《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规范的指导;同时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查、借阅及保管、保密等制度。通过标准规范的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合理化发展。(四)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人才培养战略,就要通过引进人才、继续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可持续发展。

作者:于莎莎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第四篇:中职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

“互联网+”作为知识社会创新下互联网新形态,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基于这种背景,中职学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更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深入贯彻到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去,使学校学生档案管理能满足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的要求。为此,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随着中职学校学生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拓展,在档案基础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人才素质技能,促进管理质量的提高;第二是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共享),为学校决策提供有力保障。中职学校学生档案基本管理的对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及教师等各类资料和数据信息的量化提取上,但是又存在这类信息资料储存在不同种类下。因此我们夯实档案基础管理,必须与学校管理融于一体,我们需要了解整个构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要素,协同互助,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制度,再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二、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档案信息化意识薄弱。尽管制定了很多关于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制度,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人。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并没有完全同步发展。如,有些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并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学校评估仅仅只是对教学质量评估,没有对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二)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体系杂、乱。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大部分由学生处负责,然而在中职学生档案信息化中涉及的学生信息却是多方面的。如,招生就业指导、教务处、后勤、财务、党委、团委等部门都会形成学生档案信息。然而由于部门分割,影响了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三)学生档案信息化手段相对落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档案管理基本上采用手工管理模式。由于手工管理难免会出现差错,就算及时修正也无法保留档案的原始状态。虽然有部分中职学校也购买了计算机,但是仅仅是单机归档,难以现实学生档案信息共享。

三、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档案信息化意识。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属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若想要提高学生档案信息化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学生档案与学生的学业、就业紧密相连。只有做好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好务。为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强化学生档案信息化意识,把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摆上位置,以促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二)全面深化改革档案信息化体系。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体系较为混乱,学校没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要改变这种局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由一个专门部门负责,并要求其他部门积极给予协助,同时制定相应的学生档案信息化制度及流程,明确责任人,奖罚分明,这样既可以激励档案人员的工作热情,又可以推动工作开展。(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既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中职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也不能盲目跟从,中职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这不仅需要中职学校档案管理者突破传统的思维管理模式,还要树立现代化管理创新理念,只有这样,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地抓好、抓实。

作者:包志芳 单位: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剑军.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时空,2012.4

2.王利伟.建立来华留学生档案追踪机制探析[J].兰台世界,2011.2

3.李侠.郭宪春.论教学视角下的留学生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3.11

4.杨保乐.广西高校留学生档案管理探析[J].山西档案,2014.1

5.赵秀梅.高校外国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6.盛磊.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2015.2

第五篇: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我国各级档案部门通过档案信息网,构建了介绍本机构及其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促进档案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档案信息网在档案部门与网络用户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目前已开通的档案信息网的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州通过构建档案信息网,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档案网站的现状和水平,也为各级档案网站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一、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档案素材信息化问题。开发档案素材,必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可以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如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起义或地方的军事镇压,情况比较复杂,性质难以判定,有些容易引起各族群众对历史上存在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事实的痛苦回忆。2.边疆省区较为敏感的一些档案文化资源信息化问题。边疆省区由于历史情况复杂,对于哪些少数民族档案适宜信息化公开,用什么方式公开,才能做到对各少数民族的尊重,才有利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都是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时应考虑的问题。3.一些档案素材是否在我国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之内信息化问题。例如,20世纪60年代,本着合理互谅的原则,中缅政府经过谈判和勘界,为各国妥善处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中缅边界问题的合理解决,涉及历史、现实方面的诸多问题,情况十分复杂。解决边界问题的有关档案,有一定的机密性和敏感性,也不宜作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二、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的原则和对策

1.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的原则。根据《档案法》有关规定,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维护国家的民族利益。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采取的正确决策。在开放少数民族档案中,必须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只有那些不会损害我国民族利益,可以公开和不需要继续保密的档案,才能对社会开放。其他,如涉及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外交问题和未经公布的地下资源等,仍有现实机密性的档案,需经一定的审批手续以后才能利用。第二,少数民族档案的公布权属于国家及其授权的档案馆和有关机关。利用档案的单位或个人,允许在写作时摘引档案内容,但无权公布档案文件。他们可以和档案馆或相关机关合作,按照协议,经有关上级部门批准后公开出版。第三,为了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我国也允许一些外国组织和个人利用我国开放的少数民族档案,但须经过一定的申请手续。2.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对策。由于民族档案信息化涉及特殊或敏感问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实施中必须把握的几项对策:一要处理好信息化主体与利用主体的关系。以档案馆为主的开发主体与以少数民族地区部门和群众为主的利用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作为文化部门的档案馆,其主要任务不仅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还应开发档案资源,提供给社会各界利用,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应根据利用主体的需求,开发馆藏档案,使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部门和群众,及时将利用需求传达给档案馆,调动档案馆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彰显档案馆的功能和价值。二要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民族地区的档案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档案开发,以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档案对社会的贡献力。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丰富的民族档案资源是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需要国家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自己要创新克难,努力做好本地区少数民族档案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

作者:米娟婷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第六篇:供水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在档案工作中进行广泛应用。在这种大背景下,供水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也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文中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并进一步对推进供水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供水行业;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优势

供水行业属于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面对整个社会提供供水服务。在当前城市建设进程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供水行业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这对供水行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在供水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加快了供水行业档案的开发利用,对供水行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供水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化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以此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快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深入挖掘档案社会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1.1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一直以来我国档案采用的都是实体管理的模式,特别是对于供水行业来讲,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供水服务工作方面,对于档案管理较为忽视。因此都是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来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不高。但供水行业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不仅档案工作强度降低,而且档案信息录入后,方便了查找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1.2对档案记载的载体进行转变。传统档案资料主要采用的是纸质载体,不仅记录工作量较大,而且保存时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纸质载体还会占有大量的空间,不利于随时查阅,容易发生破损问题。档案信息化后,档案载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档案信息从纸质实现了数字化,档案信息不仅更易于保管和利用,而且查询更为便利。1.3档案浏览方式发生转变,查阅效率得以提升。纸质档案存储和查阅都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时间一久档案资料容易损坏,这对供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供水行业来讲,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档案浏览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有效的提高了档案查阅的效率,档案工作更具规范化。而且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明显降低,档案资源需要通过设置权限的来进行查询和调取工作,降低了档案信息流失和泄漏的风险。1.4档案存储方式发生变化,存储容量增大。供水行业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的解决了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储存空间不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硬盘、磁盘等即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存储,不仅存储容量较大,而且所占空间较小。供水行业档案是供水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档案实现信息化后,档案存储空间得以进一步扩大,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长虹,而且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加,只需要对存储空间进行扩展即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有效保管。1.5推动档案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供水行业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的实现了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档案信息实现了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查阅和利用更具规范性。随着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完善,这对档案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供水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具体措施

2.1加大对信息化档案管理理念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一直以来供水行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缺乏重视,这也使供水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相对落后,这对供水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在当前供水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需要供水行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档案管理人员也能够对档案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效的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推进供水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更好的发挥供水档案的重要作用。2.2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施设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努力购进专业的档案信息处理软件及硬件设备,确保信息化处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围绕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档案的数量、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等内容,努力开发特色管理功能,体现自身管理的高质量、高水平。同时,档案管理还应努力建立统一的、完善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努力实现档案信息的全民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网站来整合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处理技术推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2.3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还能够有效克服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一些工作阻碍。在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过程中,既要从整个行业领域去规范档案信息化的相关标准和内容,同时还应该具体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每一个环节当中。2.4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取得。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用人理念,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应该明确提出对其工作的要求,多招聘一些具备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提升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借助一些人才招聘渠道引进一批能力水平较高的档案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与培训,通过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帮助现有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技能,增强管理能力。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供水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构建完善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强化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供水行业档案的开发利用,更好的发挥出供水行业档案的重要价值。

作者:山岩 单位:哈尔滨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彩虹.解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6(4).

数字档案论文范文篇10

一、推进依法治档工作,健全档案法制建设

1、深化档案执法检查。会同市人大对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了一次执法检查,检查中,先要求涉及到的有关市直部门开展自查,月份对市国土局、规划局、水利局、经济开发区等4个部门进行了抽查,重点检查了档案工作机制、档案员配备情况、档案室及硬件设施配置、案卷质量和安全保管、档案利用等情况。通过检查,提高有关部门对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依法治档的自觉性。

2、规范档案行政许可审批。坚持依法管理档案,进一步强化档案行政许可工作。积极配合政府法制机构依法制订、修订、清理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档案业务技术标准。根据要求,完善、规范了档案行政许可办理指南。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年共有14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通过。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对田螺山基建工程、高铁指挥部、交通系统“平改立”道口工程、全民健身中心工程、水利局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进行监督、指导。

3、加强基层档案工作。分别召开了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乡镇(街道)档案工作例会和市直机关档案协作片组长会议,对今年全市档案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落实。制订下发了乡镇(街道)档案目标管理工作考核意见。根据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任务与要求,重新制订了乡镇(街道)档案工作考核实施意见,以此作为乡镇(街道)档案工作规范化的依据。

4、深化档案目标管理工作。抓好全市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强日常的监督、指导,严格履行年检制度;继续开展档案目标管理活动,通过升级达标、认证等活动促进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深化“三农”档案工作,着力抓好村级档案工作的省级示范性和规范化创建工作。根据年初确定的档案目标管理、认证和创建省规范化(示范化)档案室的目标、任务,今年共创建省行政村、社区规范化档案室12家,示范化3家。省级示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1家。档案目标管理认定达标省级8家,宁波一级3家,认证11家,新组建综合档案室4家。

5、加大档案宣传力度。为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市档案局年初在《档案》杂志中以专版的形式进行了宣传。《奋进中的档案工作》,全面介绍了的档案工作现状;《姚剧》、《解不开的姚剧情结》介绍了姚剧以及姚剧传承人同志与姚剧的不解情缘;《潮来潮往——名人海外档案征集记》介绍了市档案局对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同时还介绍了浙东根据地老照片、同志给柳夷的一封信等诸多馆藏珍贵实物照片的许多背景材料。《档案工作简报》和档案信息网是宣传档案工作的主要工具和平台,为了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我们对刊物、网站进行了全新策划完善,对刊出栏目、版式、页面、内容等进行更新,使一刊一网两窗口成为档案宣传的长期阵地。积极向上级档案部门、档案学会报送各类信息和工作动态,向基层发放档案宣传资料200余份,今年共录用信息30余篇,学术文章13篇。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学习刘义权、杜洪英等先进人物事迹,结合我市实际,挖掘本行业、本系统中的优秀人物,在档案系统中加以推广和宣传,从而扩大档案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档案工作根基

1、启动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和上级档案部门的工作部署,市档案局结合本市实际,制订了《市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实施意见》,并由市委办、市府办下发。意见明确提出了从年开始到“十二五”规划末全市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实施重点等。组织召开档案登记备份宣贯会,下发相关文件材料和知识问答。市档案局今年通过专题调研,确定了4家试点单位,组织他们赴兄弟县市学习参观,并对试点单位进行一对一的前期工作指导,目前,已有3家单位的档案进行了登记备份。

2、加快档案数字化工程。根据市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精神,市档案局研究制订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方案,建设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即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与档案登记备份、档案门户网站建设等,目前,已着手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继续开展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的录入工作,今年新增数据库条目39万条,数据库中累计条目339万余条。同时,在基层扩大档案应用软件的覆盖面,今年新装软件单位7家,目前全市共有147家单位使用档案应用软件。进一步改进档案信息网的建设,使之成为广大群众利用档案信息的良好平台。

3、重视征集接收丰富馆藏。征集是丰富馆藏的重要渠道之一,年,市档案局继续抓好档案征集工作,调整充实了市档案征集特约联络员队伍,专门出台了《市档案特约征集联络员工作网络办法》。今年共接收捐赠资料实物共92件,照片61张,光盘2张,内容包括、柳夷、楼适夷等名人材料和城区重点地块旧房拆迁过程中形成的地块旧貌及部分江桥建设等的照片;征购到浙东抗日纵队部分印刷品共7件,实物13件;征集地方特色档案图书资料、老照片共274册(张),同时开展名家名画征集活动,征集到胡匡一、张世良、王国瑞等名家作品15幅,通过征集,大大丰富了馆藏内容。同时,在馆库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整合空间,合理接收了“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部档案资料,以及全市山林延包档案1476卷,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及时进馆接收。

三、深化档案开发利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

1、努力提升档案编研实力。近年来档案编研工作成为我市档案工作的一大亮点。今年的历史文化名人读本《认识朱舜水》继续被列入全国档案编研出版重点项目和省“百部编研精品”工程,市档案局根据相关史料,赴朱舜水曾经活动过的地方进行实地看察、采集图片,形成书稿,于年底出版面世。同时编辑出版了《黄宗羲编年地图》、《朱舜水编年地图》、《王阳明编年地图》、新农村典型成长档案《近看胡界》等编研材料。完成了《中国档案精粹——卷》地方馆藏珍品的筛选工作,清道光四年《竹桥黄氏宗谱》、清宣统二年《贡方腐乳银牌奖》、清康熙55年《卖(地)契》、抗战时期《浙东银行发行抗币》、1973年《河姆渡遗址》等5件馆藏珍品入选。

2、致力于提高档案学术水平。档案史料研究会和档案学会是档案系统学术研讨的平台,市档案局为提升全市档案人员的学术水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档案史料研究会年初与黄宗羲故居所在地梨洲街道办事处联合举行纪念黄宗羲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市内外的40余位文史专家和爱好者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以学术研讨的形式纪念这位先贤大儒;年底与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市首届书史书艺研讨会”。市档案学会积极向上级档案学会报送学术论文,向上级档案部门推荐学术论文三篇,其中一篇入选《中国青年档案工作者论文集》。定期召开好团体学术研究会议,为广大档案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3、优化档案服务社会工作。继续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企业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各类重大活动,做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窗口建设,简化利用手续,扩大档案开放范围,使群众查档更加便捷。续建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目前共建有民生档案数据库23个,涉及婚姻、土地、林权、社保、医疗、教育、移民、安居等方面。同时继续开展实施企业查档直通车等八项活动,推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档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服务,我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热情接待各界查档群众。全年共接待社会各界档案利用者3522人次,查阅案卷数量4504卷次,复印、摘抄8955页(张)为我市经济建设、编史、修志、机关查考、调解纠纷、核实工龄、工作调动、户口迁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大量的问题,增强了社会档案意识,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干部队伍建设

1、抓好机关党员干部教育。今年局机关深入开展向刘义权同志、杜洪英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活动,通过下发文件资料、集中学习、观看先进事迹录像、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机关干部中营造学习典范、安心工作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专程赴南京、上海学习参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雨花台等革命传统教育点以及世博园部分场馆。通过参观学习,净化了思想、拓展了知识、增添了动力。

2、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开展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严格执行局内部59条制度,并将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机关干部的考核联系起来。通过抓全员学习、业务指导、接待查档、职能规范,扎实有效地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同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局机关开展了党员承诺活动,每位党员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作出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3、抓好档案人员教育培训。市档案局以教育培训为抓手,着力提高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今年组织举办了省第55期档案干部岗位培训()班、全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档案目标管理和认证培训、省级规范化、示范化行政村创建、财税系统目标管理、企业档案等各类中小型培训活动,参训人员达400余人次,通过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档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年是“十一五”的收局之年,“十一五”期间,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档案工作发展方式转变,档案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档案事业发展宏观环境明显改善,档案工作日益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档案工作创新从理念到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明显提高

一是实施档案登记备份重大战略。实施档案登记备份战略,是我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重大创新成果。从年开始,我市积极实施省、宁波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贯彻省两办下发的《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精神,拟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实施意见,制订标准规范,并由市两办发文。通过前期调研、实地走访、参观取经,确定了四家试点单位,进行前期工作指导,确定了登记备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档案馆本级登记备份在档案馆新馆未建的情况下,实施“迈小步,不停步”的工作方式,逐步实施数字档案馆,同时依托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开展主要档案数据和现行业务数据的登记备份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档案登记备份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民生和经济领域档案工作扎实推进。全市民生和经济领域档案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很好地推进。自年以来,我市的民生档案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档案局根据两办《关于加强全市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对民生领域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管力度,狠抓了涉及民生领域的婚姻、土地、林权、社保、医疗、教育、移民、安居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并确保这些档案完整收集、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为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三是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稳步推进。年市档案馆被确定为我市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和受理点,市档案馆集市现行文件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询、档案查询利用等功能为一体,为我市经济建设、编史、修志、机关查考、调解纠纷、核实工龄、工作调动、户口迁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广大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十一五”期间,共接待现行文件利用18450人次,查阅案卷25581卷(册),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市档案局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重点和重大调研课题,及时提供档案资料,为领导和机关工作决策服务,发挥了参谋的作用。四是社会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十一五”期间,市档案馆共举办各类展览10余个,参观人数达12万余人次。年,借市档案馆建馆五十周年契机,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在地方媒体上专刊宣传我市的档案工作,在全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年借助媒体的力量,在省级档案期刊上专刊报道我市的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展出部分珍贵馆藏资料,扩大了的知名度,增加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二、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档案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以来,档案馆重视档案征集工作,每年确定一个征集主题,征集到大量有关地方特色档案、重要人物档案、民间保存的珍贵档案,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二是档案开发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大。自年以来,我市每年有一本编研作用被列入“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工程”,“十一五”期间,市档案局共编辑出版编研作品30余部,其中地方名人普及读本系列《认识王阳明》、《认识黄宗羲》、《认识朱舜水》、《认识严子陵》被列为全国档案编研出版重点项目和“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工程”,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物色的编研工作体系,在全省打造了一定了知名度。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的档案软件应用基本推开,实现了档案查询数字化。数字档案馆建设逐步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展迅速,年底基本完成馆藏档案条目输入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增条目10742725条,同时启动存量档案全文扫描工作。四是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十一五”期间,每年定期举办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以及专业业务培训,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档案事业发展宏观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档案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坚持走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发展道路,积极配合政府法制机构依法制订、修订、清理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档案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档案行政管理行为,每年会同市人大依法加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完善档案工作行政执法检查标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每年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人们的档案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二是基层档案工作日益规范。以创建规范化综合档案室为抓手,提高机关档案管理水平,以推进文档一体化、档案文件数字化和档案信息检索自动化为重点。巩固、完善提高村级(社区)建档成果;加强涉农(居)档案的调研、监督、指导,出台相应管理制度、标准、办法,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服务。关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新变化,加强新领域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实践。重点强化民营企业、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及其他方面的建档规范工作指导、检查、验收,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安全,管理科学规范。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如: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迟迟未能启动,这严重阻碍了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数字档案馆工程、档案登记备份等工作不能全面开展,拉大了与周边县市区的差距。

年工作思路:

年市档案局要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基础,促进规范,狠抓队伍,进一步推进全市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二五”规划为起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以服务民生为主轴、以理念创新为动力,转变观念,凝聚人心,更新思路,扎实工作,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明年档案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完善网络体系,提升内外管理,创新工作理念,增强宣传意识。具体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中心、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民生。

三、主要任务:

1、抓网络,提升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档案网络体系,结合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打造一个覆盖广、内容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网络体系。

2、抓管理,丰富服务资源。加强内部管理,合理开发馆藏资源,挖掘社会可利用资源,进一步丰富馆藏,进一步健全档案资源利用体系。

3、抓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继续加大培训教育力度,用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来武装头脑,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

4、抓宣传,加强档案意识。继续加大对档案法律、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依法开展执法检查,努力规范档案法制和档案行政行为。

5、抓服务,增强为民意识。进一步树立服务群众的观念,从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

四、主要措施:

1、依法治档,加大档案行政监管力度。

依法监管档案是党和国家赋予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也是实现档案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手段。年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档案监管力度,重点要着手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档案法制、法律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展览、自办刊物等载体向全社会广泛开展档案法律、法规、档案工作知识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二是要严格依法办事、严格行政行为,特别对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档案管理项目和档案行政许可事项,要做到超前介入、超前指导、超前监管,实现档案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继续开展档案年度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档案部门职能作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经常监督检查各立档单位在执行档案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拟就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加强业务指导,通过上门指导、网络指导等方式指导基层档案工作,明年完成档案上等级、认证目标管理20家,并进一步抓好村级档案管理工作,新建村级综合档案室8家。

2、创新理念,提升档案服务社会功能。

服务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发挥档案部门的服务功能,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中心、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民生。要继续做好档案服务企业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档案服务企业工作,继续并深化“企业服务直通车”活动,一方面要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另一方面要大力为企业建档和为创建企业示范档案室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要为企业之所想,主动提供档案信息、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进一步深化档案服务民生工作。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涉及民生领域的婚姻、土地、林权、社保、医疗、教育、移民、安居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优先在民生部门开展档案登记备份和数字档案室工作,对条件成熟的民生部门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争取建成3家以上的数字档案室。

3、更新观念,转变档案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已经从原有的纸质管理向现代化、数字化转变,档案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从原有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年档案部门要着手做到三个突破。一是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要有新突破。明年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乡镇、街道档案基本实现脱机备份。二是基层数字档案室要有新突破。根据我市档案工作面上情况,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有重点地选择10家以上的单位开展数字档案室工作,并建立1-2家样板单位。三是档案网络建设有新突破。进一步健全档案网络体系,形成操作性强、利用率高的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基层、服务公众的载体。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文件、专门数据库向市档案馆汇集。四是加快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进程,开展重要档案的全文扫描,完成条目录著的扫尾工作。

4、广开门路,丰富档案馆藏利用资源。

一要做好档案接收工作。整合现有馆藏空间,合理建立并实施有保存价值的民生档案定期向档案馆移交制度,最大限度接收部分具备进馆条件的民生档案。继续做好重大活动、重要专题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各立档单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涉民档案的收集工作。二要做好档案征集工作。要广开门路,开展地方特色、地方名人、地方珍贵民间档案征集活动,挖掘和补充馆藏不足。三要做好档案鉴定开放工作。要按照《档案法》要求,对年满30年以上的馆藏档案和社会公众应知情的档案信息组织鉴定,及时开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的报送制度,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利用权。四要做好档案资源挖掘开发工作。要大力挖掘有历史价值、有教育意义、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通过开发变为成果。明年将重点编纂全国档案编研出版重点项目、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工程”项目、名人读本之四《认识严子陵》,同时编纂一批反映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块状编研资料,以进一步宣传的历史与文化。五要做好档案保护工作。要组织专门人员,对馆藏的早期重要档案、被损档案、民间新入库档案进行技术保护工作,尽力保护档案安全,延长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