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交流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8:27

中外合作交流

中外合作交流篇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大会发来贺信。刘延东在贺信中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力度,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密切合作,在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努力为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职教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让世界认识和了解支撑“中国制造”的职教模式,认识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这必将为中德职教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加强这种合作关系,实现两国职教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正是有了中德双方30年来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有了中德职教合作30年的辉煌历史,也才有了此次盛会。希望在会议研讨中,中德双方能利用好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职教理念,碰撞出更多促进中德职教合作的火花,达成更多促进中德两国教育合作的共识,共同谋划今后30年双方职业教育的未来。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职业教育为突破点逐步展开。中德教育合作,尤其是中德职教合作,已经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典范之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说。

“在职业教育领域,同中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组织有十几个,国家有30多个。其中与德国的合作起步最早,历史最长,项目最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

现在中国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开展的职教项目,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联合开展的职教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职教理论方面开展的合作项目――共建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已经成为中德职教合作的核心。

1985年9月,中国一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代表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和中国共同开展的笫一批技术合作项目之一。

2006年,通过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公司(简称BSH)与南京高等职业学校签订了BSH班工业电子专业联合培训合作协议。对BSH班的学生,学校采取德国双元制模式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内作为学生,在企业作为预备员工,企业每月给学生发放生活补助,部分学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考试方面采用德国工商行会的工业电子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的试题。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德国手工业行会专业工人证书。

湖北啤酒学校通过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以及武汉工业学院签订了在中国培训啤酒酿造和饮料技术本科生的合作协议。在武汉工业学院完成2年的基础学习后,学生来到湖北啤酒学校学习专业课。第三学年结束时通过德语语言测试和资格考试的学生可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德国的学士学位,其他学生则继续在中国完成学业,获得中国的本科文凭。2009年10月,首批6名学生已经前往德国继续深造。

自2004年开始,中德双方联合启动了“中德职教师资赴德进修项目”。截至2008年年底,双方合作培训了中国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2000余名、校长700多名、中国中职职教师资基地专业教师近100名。在双方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的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还与德国的马格德堡大学联合开展了职业教育双硕士培养项目。

目前,中德职教合作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发展到课程及教材大纲联合开发、职教教学法专门人才共同培养等层次更高、形式更多样的合作模式。

同时,双方合作涉及的专业领域也更广泛:从最初的传统行业,发展到今天对现代工业、电子产业、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覆盖;合作形式不仅有项目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合办培训基地和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建设,而且还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近年来,中德双方还将项目运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中国西部地区辐射。

在庆典之后举行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上,中德双方就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法制建设进行了集中及分组的讨论。

这是中德双方为继续深化现有合作,扩展双方合作空间做出的进一步努力。

中外合作交流篇2

随着人类疾病谱以及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民众的逐渐接纳。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关注。随着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上述情况的出现,中医药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在中医药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给国家、单位、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经验、体会,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要阐述。

1 积累对外合作交流经验,展望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初期以劳务输出、专家外出讲学等为

主。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药关注的不断增大,逐渐开始了以中外双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为主体的交流合作,甚至互相参与了对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和医疗合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针灸开始为华人以外的社会知晓,并愿意尝试其治疗方法。针灸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鉴于当时经过正规训练的针灸师极为短缺,有的人甚至放弃其厨师职业开始为患者扎针。小热潮的形成并未给当地民众留下太多积极的影响。其后,随着许多经过正规训练的中医师、针灸师移居海外,同时也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降低医疗费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又一次悄然兴起,也给了中医药再次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许多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开始从中国邀请、引进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在发达国家的讲学和医疗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水平,并为当地民众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树立了信心,中医药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由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循证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补充替代医学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要求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提供循证证据,说明作用机理的呼声也日益增强。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机构、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将上述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政府机构也开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与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多。有些课题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某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学在治疗慢性疾病上的价值,并部分阐明了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的进一步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对外交流的动力应当源于合作双方。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非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迅速、持续增长。如何找到一种可以尽快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成为医学界、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药丰富的积累已经从许多方面显现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独到之处,简、便、验、廉等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使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许多发达国家不但在著名的高等学府开设了针灸课程,还注册、开办了众多专门的中医、针灸高等学校,有些甚至开设了硕士、博士课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数万名针灸医师。发达国家投入到补充替代医学研究项目中的经费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对培养我国中医药研究人才、队伍,迅速提高我国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国外的合作者提供中医药研究思路,可以集思广议,避免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走不必要的弯路。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研究机构拥有更多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是我们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发达国家在补充替代医学中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开展中医药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的今天,如何尽快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突破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思路,下大力气予以有效解决,为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示范作用,真正能够起到引领中医药研究方向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3 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问题,确保双方合法权益

基于数千年来先贤的实践积累和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中医药研究方面较国外的专家学者先行一步,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对中药的选择也更加精准,在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发现阳性目标药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国内找寻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国内的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国外同行的关注,以便加快其研究成果国际化的步伐,常常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课题的关键技术展示于人前,由此引起的关键技术外泄已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导致关键技术外泄的,即使今后通过法律途径也很难讨回公道,举证困难是这类纠纷的共同特点,赢得官司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中成药处方的专利需要参照化合物组合进行保护,在某个方剂基础上的加减与原方差异的认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是件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何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成为摆在每位中医药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合作之前,通盘考虑相关问题,将所涉及的问题做个比较好的约定,签署好相关文件后,再出示核心技术也为时不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合作交流中的法律问题,保障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科研人员,在对外合作中比较关心如何从技术角度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对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却不甚关心。但在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的相关科研合作中,法律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契约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外著名高校都有其专门的法律顾问或律师,甚至还有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负责为研究人员在相关的合作中起草协议、契约,替科研人员在签署协议、契约时把关。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合作中的法律问题是绝不可以忽略的问题。尽管我国法律在建立初期借鉴了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而与英美的法律体系相比则存在着更大的差别。适用法律、法规的选择,对于当事双方均是至关重要的。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些对外合作中遇到法律纠纷,我们需要派人到对方的国家,在对方国家聘请专业律师,接受对方国家法庭的裁决,对方国家的法庭对于当事双方能否真正做到完全公允暂且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了不经受上述过程的煎熬和额外耗费人力、物力,常常息事宁人、破财免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损失。另外,在选择法律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对法律体系的选择。我国法律属于体系,与英、美等国的法律在许多方面不尽相同,即使同属体系的国家,相关的司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也会有所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争取选择当事人所在地(或事件发生地)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裁决。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上述解决办法是可行的,但需要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处理好合作双方的法律问题才能保证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对外合作健康、长久,从而保证中医药对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交流篇3

优势的主要体现(1)政策优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近些年来关于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2)组织优势。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资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医院出资派业务骨干到境外进修学习,拓宽视野。在院办专门安排了副主任主管外事工作,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3)地域优势。眼科医院位于首都北京,是部局直属单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办院条件,同时也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地利。(4)资源优势。眼科医院汇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中西医结合知名眼科专家,建立了以名誉院长唐由之研究员为首的一批老中青专家队伍,拥有雄厚的中医药文化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科疾病的经验,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人和资源。(5)基础优势。眼科医院有着长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经验和渠道,有愿意为医院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努力工作的外事工作人员,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对外事工作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组织构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人员非专业化及缺少全面预算等,因此外事工作亟待管理体制的创新[1]。我院的外事管理工作亦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层面、水平、工作内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中医专科医院外事工作的思考

原因有以下几点。(1)一流的专家团队是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基石。以唐由之院长为代表的专家们在医学领域学贯中西,有系统深厚的中医造诣,有高超精湛的治病技术,有纯粹高尚的医德医风,有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他们是中医眼科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既是吸引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强大磁石,又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强大动力。(2)发挥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病的优势,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医眼科国际化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点。近几年来,我院比较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这种结合不仅是纯中医意义上的继承和创新,还包括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相互解释和推动,中西医在诊疗技术上的相互移植和利用。这种结合不仅具有求同存异和易于交流合作的意义,而且在更高层面上,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于全人类。(3)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可靠保障。各级领导不仅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战术的制定者,也是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决定人财物科学流动的决策者,是谋划和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靠保障。我院持续、广泛、深入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4)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事队伍担负着重要作用。医院外事部门是医院执行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事政策、处理全院外事工作的一个归口。它肩负着政策把关和外事管理的双重职责,在开展各项外事工作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外事工作,具备一支既讲大局、讲纪律、讲协调,又懂外语、爱外事、有能力的外事队伍是至关重要的。(5)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目前,医院各科室中医外事专业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的临床与科研教学需要。最近医院已经积极组织英语培训,邀请院内、院外乃至外籍专家授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专科人才队伍。(6)感情外交在外事工作中往往具有超乎平常的作用。我院常年有境外患者住院治疗眼病,很多患者是多次住院,这种源源不断的患者来源,一方面得益于医术的高超,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优质的服务使他们有了如家的温暖。为此,在不违反外事纪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为外宾提供最优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医院在患者中的口碑,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境外患者源源不断地来我国就医。(7)营造和谐的环境也是眼科医院开展外事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

中外合作交流篇4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流合作 问题 深化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01:160-161.

中外合作交流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中外合作交流篇6

关键词:高校 交流 国际 合作 管理

目前,国家各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受此市场竞争影响,高校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事务的开展也备受压力,且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不小。而高等院校本身更是一个人才输出、培养基地。如何将专业学术项目、办学讲学、人才塑造、社会服务等职能、价值发挥等熔于一炉对高校发展而言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对外交流工作而言,分析了地方高校对外交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与之提出了必要发策略。

一、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办学水准显著提高,国际间对外的交流合作事务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学术成果。但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在国际交流对外合作事务开展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滞后问题,面临的严峻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包括:

(一)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

在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问题炙手可热。特别是对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而言,其工作任务不仅是拓展校内资源优势、加强留学师资队伍培养、参与学术项目研发等,更重要的是讲究国际化中外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合作研讨成果等。因此,对于不少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问题首要亟需解决,必须立足根本,将发展眼光、观念层次得以改善,否则必将阻碍高等院校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事务的建设进程。

(二)管理体系制度亟需更新

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及实践办学等一直以来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并由校级单位统一包揽,而没有健全院系、以及教务职能体现的明确职能划分,这就导致了校内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负荷量加大,而在此影响下,沿用旧习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欠缺就凸显出来。而实际上,院系具体职能发挥,是保证专业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国际化交流的关键,一旦院系职能发挥不力,学术研讨、交流合作脱离院系支持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出成果,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专业教育工作团队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化交流、专业研讨合作的基础背景下,涉外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储备更是十分关键。对于目前地方高校涉外职能发挥的机构人才储备问题而言,必须要却确保人才的储备与专业学术技能等问题的协调发展,否则会影响对国际化对外合作等相关事务的开展,对交流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建设经费投入需下放

高校教育事业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财力经费、人力管理、物资支持等。但就当下而言,不少地方高校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都非常单一,在投入程度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学术项目的研发经费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下放,因此,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现金设备的供给、完善问题就非常严峻,更别说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等的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了。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衡量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关系

区域化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走向定位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就现有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衡量才是明确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所谓区域化是指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高校社会教育职能而建立的学术、科研交流中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性质是固有的、地方性质明显的;而国际化则是以区域化作为一个发展单位、一个单元而逐步形成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中心,一般会系统指代不同国家的学术交流,跨国流性质尤为明显。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跨国流研讨与确保两者相辅相成的主要关系十分关键。

(二)改革管理体系制度

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具体到专业学科的统一归口管理模式,真正体现院系和专业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国际化意识,调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其参与到全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来。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交流、师资队伍交流、教务管理者相互交流是确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环境、氛围得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学生对外交流必须要确保到外校的积极融入,学习到生活经验及实践能力养成,以为今后学生在社会生存、立足提供充实资本;师资队伍交流必须明确派遣教务人员的进修、访学交流等基本对外交流的工作事务开展进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术动态的及时更新,利于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准的提升;管理者交流在不少高校将其混淆为内部管理优秀队伍建设问题,而事实上,专业和非专业课程的进修与调研就是衡量其国际化交流与养成管理理念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实国际化管理交流团队人才储备,必须要强化专业体系知识,或者尝试外聘管理支教等,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及成果等,以保证校内管理建设自成一系,辅助对外交流事务工作的开展。

(四)下放、增加建设投入经费

地方政府支持获得建设经费是普遍经费下放的一个执行方式。而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术研讨、国际学术项目技术交流的组织机构,利用固有专业学术项目来获得对方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能实现与对方的资源互助与互补。

三、结语

高校对外国际化交流事务开展需要校内、校外资源的供给与支持。而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本身也应树立国际化理念、强化开放性意识,以保证吸纳适合自身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彰显自身发展特色,提高自身院校在教育组织机构中的国际化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3)

中外合作交流篇7

关键词:国际交流;外事工作;高校发展;人才引进

作者简介:(1965-),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教授;刘承佳(1987-),男,辽宁沈阳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10-02

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积累是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高层次人才在更多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相互交流学习。中外国际交流合作为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进一步交汇、相互冲击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各国科技发展、文化传播、人才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是先进科学技术、高水平人才的交流。高校间的国际交流合作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首先,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人力资源开发的摇篮、优势人才集聚的舞台,是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先锋力量。高校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我国高校普遍与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一流大学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办学经费、图书资料建设、国际化程度、前沿学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等方面。而世界各国的大学有着共同的人类文明渊源,又深深植根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传统和风格。要想尽快缩短各方面差距,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广泛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吸取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建立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习世界各国大学的管理经验,拓展国际视野,在大学管理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其次,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务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军事、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许多领域中有些指标开始进入或准备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为各领域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形式的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我国高校打开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在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二、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生产要素流动的理论,市场条件下人才资本跨越国界是与其价格相对应的。人才资本在寻求最高受益的情况下,必然朝着使其贡献增值最大的方向流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高校的学科团队、科研设备、科研经费等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均不足以吸引国际一流的科研人才和师资力量,这是制约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首要问题。其次,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实现专业课用纯外语教学,我国高校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学生,留学生比例和外籍教师比例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相比是很低的。英语已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这为西方国家各个领域的交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的交流开启了绿色通道,而语言的障碍限制了很多国外人才和一些优秀师资到我国高校发展,因此这也是影响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问题。虽然,国内高校基本已经认识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真正意义,并建立了一些外事机构,但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仍然不足,这样就不能真正地实时跟踪世界最前沿学术动态,不能很好地与各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准的对外交流的机会,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推动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主要举措

1.加强科技转化能力、提高自身地位

高校间的国际交流合作一定是要建立在平等、合作、双赢的基础上。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是提升我国高校自身综合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国际知名度。加强高校的科技转化能力,努力将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搞好自身的经济建设。只有加大教育科研投资力度才能吸引到更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高层面上的互惠互利合作交流。

2.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

更新陈旧、保守的传统思想,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全新观念,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野,面向世界观察和分析国际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教育理念始终跟踪世界领先水平。若不从全球化、国际化出发,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面临全球化,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才能促进高校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高等高校,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加入教育国际化行列可以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市场份额和教育资源,对高校快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对外开放现有的中国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吸引外国留学生,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采用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

3.加强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学术科研交流

加强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学术科研交流,努力提高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多渠道做好国外顶尖大学外国专家的聘请工作,抓住我国加入WTO后外国专家聘请市场极其繁荣的有利时机,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提高外国专家的聘请质量,在保证语言类专家数量的基础上,加大对专业外籍专家的聘请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的工作有利的外籍专家的聘请工作力度。积极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与国外顶尖大学、学术组织、研究机构长期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提高国内高校的知名度,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机会。充分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积极引进有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带动新型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进入高校,组建创新团队取得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多种渠道,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去世界顶尖大学讲学、留学、合作科研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广泛搜集国际信息,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地位。[3]进一步加深我国高校与世界顶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提高高校学术水平、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充分利用国际交流载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越来越频繁。高校应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中的各种载体进行广泛国际交流合作。目前一个良好的范例就是孔子学院。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于2004年,截止到2011年7月已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349所,孔子学院的办院方式主要是国内、国外高校间的结合,这就为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天然的纽带。由于共建孔子学院的中外高校是作为人员投入的主要建设者,所以中外学校间的教育交流最为频繁和深入。[4]由此可见,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交流载体,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总之,增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内各高校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克服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探索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将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加快我国高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接轨并跻身世界名校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邵学民.论做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J].地球科学,2000,25

(6):612.

[2]孙壮,梁建民.浅析高等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

2007,(23):28-29.

[3]高飞.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外事工作[J].中国高教论丛,2002,24(1):

中外合作交流篇8

刚才,江波秘书长对做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有关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和贯彻。我们的老厅长、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侯靖方同志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了一个很全面、很好的工作报告。报告中列举的成就,使我们感到非常鼓舞,同时也对我们新一届理事工作提出了很好的要求。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优良传统,继续弘扬创新精神,继续保持团结进取的作风,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工作一定能够继续有所为、继续有作为,一定能够为**的教育外事工作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我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谈点想法,非常肤浅,与大家交流。

一、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流与合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其范围越来越广,合作的程度越来越深。这种交流与合作集中表现在经济上,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从世界的范围内获取资源、配置生产力、角逐市场。这种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分工、全球的格局,既为我们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交流与合作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当然包括我们教育方面。全球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纵观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本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之中,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交流与合作,在课程计划、教学标准方面的互认、互通;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招生、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实行更加开放的合作政策,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选择适合自己接受的教育。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也是我们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应有之意。交流与合作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重要内容,开放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交流与合作上。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使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也推动我们教育一而再、再而三的跃进、发展。交流与开放在我们**省长期以来有着很好的传统,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许多工作做得很有特点,许多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1992年我们省在全国比较早地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年又在全国建立起了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我们的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从人员的交流到机构办学的合作,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从接受人家的文化、学习人家的经验到输出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学校在国外建立了孔子学院,我们的很多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无疑都推动了**省教育的发展,使我们在合作中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信息的交流,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进而推动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了我们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我们的教育不断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作为非官方的民间组织,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以非政府、民间的形式积极地支持、配合、服务于我省的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地承担并完成好了一系列政府委托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地发挥了非政府民间教育机构的作用和优势,在我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当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

前不久,我省刚刚召开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这次会议上,省委向全省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要求。这是一个极具凝聚人心的口号、极具推动力、感召力的口号。对我们的教育也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创业富民”也好、“创新强省”也好,教育都是基础,人才都是根本,都要求我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肩负起责任,在育人方面多做贡献,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多做贡献,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多做贡献。要求我们教育必须加快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我们的工作重心加快转到提升内涵上。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育人的质量、科研水平的质量、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艰苦的努力。当然首先是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致力于自身的办学、致力于自身的教育。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开放,通过从世界的角度来学习新的教育经验、新的教育方法,来寻求更多的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以外补内,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促进我们的教学、科研、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我们今后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积极地努力开展工作。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这方面要突出学科专业的培育、突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突出科研成果的交流。我们应该按照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努力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要利用好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友好学校的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形成比较稳定的交流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要加强对我省急需,国外院校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的调研,依托高校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寻找新的合作载体。力争到2010年,全省90%以上的高校要有1个以上的专业或学科与国外开展合作办学。要主动帮助我省院校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适合我们国情省情的课程,使我们的学校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上赶超国际水平。

---有计划的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做好来华留学工作,既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我们的教育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教育服务竞争的重要内容。我省是国内较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省份,但目前在规模和层次上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兄弟省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济优势、环境优势,特别是体制机制优势,从我们的教育发展特点出发,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拓展对外教育服务市场,逐步地扩大吸引留学生规模,全面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要通过吸引来华留学、扩大对外汉语教学等途径,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竞争,形成与我省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服务贸易规模。争取使一些具有优势学科,特别是本科院校的学科,到2010年,接纳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按照群众的需要,有计划地做好我省学生出境留学工作。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教师队伍。振兴教育关键在教师。我们应该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在坚持自主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将出国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使之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使我们高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中有留学经历人员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要通过交流与合作,通过自身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逐步地、有计划地扩大公费留学生规模。在国家选派的同时,探索地方选派和单位选派的有效途径,实行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努力加强对紧缺师资、骨干师资的培训。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留学回国人员到我省高校、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多种方式,包括软性引进、柔性引进,为我省教育发展服务。要按照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原则,积极为留学归国人员创造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对关键人才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加以引进,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项科研,带动一门学科。积极探索团队的引进形式,形成强有力的教学、科研群体,进而提高我们学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规范国际合作与交流行为

这些年,我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总体是好的,工作做得很有成效。但也毋庸讳言,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合作办学目的不明确、动机不明确,有些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有的不符合有关规定和程序的要求,有的甚至未办任何手续。这些对我们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都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虽然这些问题表现在个别单位、个别领域,但是对这些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国际交流与合作“无小事”,是国家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得好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办得不好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地方教育的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吸取一些工作上的不足和教训,以促进我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规范化的要求、依法的要求、有序开展的要求,平稳推进,积极开展。

----进一步规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活动。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活动容易出问题。这方面的规范要进一步加强。要严格把好准入关。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与外国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的备案工作和确认工作;加强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广告管理,对违反规定的要及时处置。开展出国留学中介活动宣传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要建立留学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督机制,发挥留学中介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依法监管。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始终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我为主”,就是要保证我方在合作机构和合作项目中的主导权。不能盲目地追求交流与合作,一味迁就外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在交流与合作当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着眼于促进我们的发展,促进我们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为我所用”,就是要真正引进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教育资源。一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中也要端正办学思想。教育是公益事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应该也必须服从“教育是公益事业”这一要求。教育逐利容易产生一些错误行动。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一定要服从教育公益事业的要求,通过教育交流与合作真正学一些该学的东西,引进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活动中要注意保持清醒头脑,千万避免上当。国外的交流机构五花八门,并不是都适宜开展合作,有的是为了赚钱,有些还有一些政治企图。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当中,我们一定要突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警觉性,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开展活动。二是要坚持互惠互利。任何交流与合作要长久、健康,都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三是坚持形式多样。要加强对外方合作对象的资质核查,通过各种形式在合作协议达成前弄清外方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办学情况,防止境外“冒牌”学校或根本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机构以合作办学的名义骗人敛财,损害我们的利益,损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

----严格管理教育国际展览活动。一方面要多形式开展教育国际展览活动,另一方面要完善审批制度,防止教育展览活动出现过散、过乱等问题。要按照规定,严格审查举办机构资格,严格审核外方参展机构,确保学校、确保学生和家长能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得到真实有效的教育服务。严禁在参展场地进行招生活动或变相招生活动,杜绝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展览活动。

四、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在这些工作当中,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多形式地开展一些工作。我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坚持为大局服务。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开展交流与合作,心中一定要有大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有我们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所有的活动都应围绕着国家利益展开,应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包括促进教学、促进科研、促进服务地方。这是我们做好协会工作,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

----突出非政府组织性质。我们的协会一定要把自己放在非政府组织地位上,按照非政府组织的要求筹划协会工作。通过协会工作为教育发展服务,贯彻和体现教育方针。尽管参加协会的同志大多数都是政府部门的同志,都是公办高校的同志,但当我们以教育交流协会的名义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明确和记住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角色,从民间的角度开展交流与合作,使我们的交流与合作立足民间有声有色地开展。

----完善工作体系。协会及理事会涵盖面很广,有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有各类高校的领导,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协会应着力于完善自身工作格局、组织体系,主动依托理事单位,以理事单位为主体,积极开展各项交流与合作活动。作为协会秘书处,应该围绕为理事单位服务,做好沟通、交流、组织等日常工作,使理事单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理事会是有限的,但是理事会单位的涵盖面很广,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理事单位更积极、更生动的开展工作。

中外合作交流篇9

新时期,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必须坚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必须坚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提高质量和规模,必须坚持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坚持服务大局,为国家外交和全方位“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报告中,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为深化教育交流,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

一是构建完善服务国家人文外交战略的人文交流新格局。重点是按照党的十报告关于“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的要求,发挥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抓大不放小,注重发挥人文交流机制在维护我国地缘政治地位和核心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筹划好四大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相关工作,启动对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布局等重点调研,加强对人文交流机制的整体谋划。

二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大力推动中国教育和文化“走出去”。孔子学院和高校赴境外办学是我国教育和文化“走出去”的两翼。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的重要典范。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做好《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贯彻落实。高校赴境外办学工作是我国教育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境外设立的机构和项目已达70个,相关工作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同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整体水平和国家对高校赴境外办学的整体需求相比仍相对滞后。当前高校赴境外办学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提前谋划。重点是要做好对全国范围境外办学情况的调研,形成推进我国高校赴境外办学的整体方案。

三是提高来华留学工作水平,培养更多了解中国的国际人才。来华留学是连接中外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品牌,对促进中外交流合作、扩大我国对外开放、增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中外人民的友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国际学生的数量、比例、质量是衡量国家吸引力、教育竞争力和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来华留学工作重中之重,是落实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提高来华留学质量。要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启动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树立来华留学质量标杆。研究建立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考核标准体系。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外国留学生招收和管理规定》、《外国学生勤工俭学办法》,进一步完善对外国留学生的服务和管理,优化来华留学环境。

四是服务“走出去”战略,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智囊,是中国经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这项工作极为重要,中央高度重视。当前,已经在25所高校建立了37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下一步工作重点做好区域和国别研究规划等,推进建设一批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一流智库,形成品牌效应。

坚持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是党中央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教育外事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一是提高出国留学工作质量,加强和改进出国留学服务。出国留学是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竞争能力和家庭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方面,要继续推进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通过国家公派留学,做好高端人才选拔派出工作,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针对自费留学人员日益增多的趋势,要积极构建涵盖出国留学全过程、覆盖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支撑体系。针对留学人员安全问题凸显的情况,要加强留学人员行前培训,针对各种危害出国留学人员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二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高水平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是全面、系统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先后批准正式或筹备设立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4所中外合作大学,批准设立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等6所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和230多个办学基础较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多,为公民不出国接受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各高校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和依托。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分类管理和统筹谋划,强调体制机制创新。要重点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突出双方办学特色,鼓励双方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在学科专业管理方面多做探索。要突出专业优势和课程设置,要对重复、缺乏特色、资源引进偏少的项目严格进行控制。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更大贡献。要构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尊重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中外合作交流篇10

近年来,“公共外交”作为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渐从学术探讨层面扩展到实践领域。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要对外战略思想、外交理念,引领中国外交航向。

本文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近年来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为例,对主流媒体通过公共外交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初步思考。

关键词:

主流媒体公共外交国际传播力

一、公共外交:传统外交的延展

传统定义的“外交”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一般认为,现代“公共外交”一词最早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1965年成立的“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曲星认为,公共外交由传统外交衍生而成,“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是一国政府为争取他国民心而采取的公关行动”。

随着时展,尤其是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外交的主体也发生了扩展。李志永认为,“正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20世纪的这种结构转型,导致社会(机构或个人)也有可能成为外交行为主体,参与到过去由国家垄断的外交领域中去”。因此,公共外交的主体既包括政府、又包括无论是否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和个人。

对于公共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区别与联系,爱德华·默岁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认为,公共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区别主要在于,官方外交是“政府间”的互动交流,而公共外交则是“与外国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

同时,公共外交又不同于单纯的民间外交。单纯的民间外交通常由不担任公职的民间人士发起,并与别国政府或民间机构、人士进行互动。其观点立场与本国政府无直接关系,甚至可能截然相反。而公共外交活动的主体即使不是政府,而是社会机构、个人,也不同程度地带有官方背景、反映官方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二、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力

近年来,公共外交这一名词逐渐从学术探讨上升到国家外交战略的高度。杨洁篪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中提出,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巧妙地利用公共外交,向海外传播自身声音。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就邀请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赴延安参观,他们返回西方社会后撰写的反映解放区精神面貌的作品产生了显著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乒乓外交”推动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被形象誉为“小球推动大球”,是—个公外交的经典范例。

近年来,我国公共外交理论日趋发展成熟,实践也日益深化。例如主席夫人多年来以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等身份开展相关公益行动,就是我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成功案例。有媒体认为,作为“第一夫人”随同主席出访,与到访国社会各界开展广泛交流和沟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和发展,引发了国际舆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为增进与出访国人民的友谊和提升国家形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公共外交已逐渐上升为与政治高层交往,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对话共同构成我国外交大棋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周迅、李冰冰、姚明等社会公众人物与国内外机构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利用自身影响力传播环保公益理念,也较为有效地配合了我国官方外交的开展,促进了海外各界对于中国的正面认识,提升了中国的海外形象。

三、新尝试:主流媒体介入公共外交

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走出国门,从“对外宣传”逐渐走向“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机构,既了解官方态度政策、又谙熟受众需求心理;既掌握主流话语体系、又熟悉民间话语体系;既通晓国内话语体系、又认知国际话语体系。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新华通讯社以环保公益为主题,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传播报道环保公益理念、关注青少年环保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和国家形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宣传报道方面,新华通讯社全面发挥海外分社、国内分社和采编团队的作用,就全球环保公益议题,以文字、图片、音视频通稿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报道。这些报道被中国和国际的众多媒体广泛采用,显著推动了环保理念的传播,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保的高度重视。

2009年10月,新华通讯社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媒体峰会,李从军社长提出,“关注环保是媒体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至6月,新华通讯社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媒体还联合发起“关注环境”全球公益活动。

2010年起,新华通讯社下属媒体、分社与联合国环境规划合作,联合环保机构、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举办了系列“明月行动”国际环保活动,开启了世界性通讯社与国际环保组织强强合作的公益事业新篇章;在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上,新华通讯社下属媒体举办了大会重要边会之一的“绿色与发展高峰论坛”和中国环保图片展;2013年10月底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的全球南南发展博览会上,新华社承办了“中国之夜”晚会。

在“中国之夜”上,联合国官员和来自多国的外交官、企业代表在充满中国影像和文化元素的环境中,一边品尝着中国小吃春卷,一边欣赏当地“孔子学院”学生“舞狮”的精彩演出。“中国之夜”晚会成为博览会浓墨重彩的一笔,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几乎每场讨论国际嘉宾都会提到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项目和经验,促成了很多重要合作意向。

2013年7月,新华社所属媒体承办了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峰会得到张高丽同志的重要批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峰会发来视频贺词,多位中央部委、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和中日韩青年代表出席活动,有力促进了企业进行长期有效的可持续价值创造。

新华社还积极携手企业和出版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出版发行中英双语环保漫画书——《低碳漫画总动员》。该书捐赠给16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儿童,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生活、普及民间环保意识。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策划举办了“中日经济研讨会”“中日韩名记者对话会”“10+3(东盟与中、日、韩)媒体合作研讨会”“中德媒体论坛”等国际会议。据报道,在2013年12月举办的“第六届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上,来自东盟10国,及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观察员国——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的50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围绕“中国梦·亚洲梦”主题各抒己见、增进了解,达成广泛共识。作为加深各国媒体理解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东盟及中、日、韩媒体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准确传递友好信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成为推动东盟和中、日、韩友好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央电视台也举办了海外华语电视媒体协作会、CCTV全球落地与推广论坛和国际广播影视展等活动。例如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海外华语电视媒体协作会上,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球52家华语电视媒体1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共商全球华语电视媒体合作之策、共谋发展之计。中央电视台与文化部还在会上联合举办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座谈会,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通过北京一东京论坛、亚洲领袖圆桌论坛、“亚洲主流媒体看中国”系列采访活动、亚洲新闻摄影大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国际大学生环保漫画·插画大赛等活动,拓展主流媒体国际关系网络,促进国际交流。

四、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

所谓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信息披露不充分。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利益驱动,以及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的积极性和技巧性不足,使得“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中国形象的“硬伤”。我国政府和民间人士在环保领域的诸多努力被国际社会忽略或者刻意屏蔽了。如何积极主动,并采用国际通行的方式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主流媒体面对的严肃课题。

在全球环境与发展理念的倡导与传播中,新华社致力于强化新闻媒体传播报道公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有力塑造和提升了中国在环保领域“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形象。

时任国务院总理2012年6月参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中国环保成就图片展时对展览配合“里约+20峰会”的举办给予了肯定。

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表示,新华通讯社在“里约+20峰会”上举办的论坛和图片展等大型系列活动,搭建了一个连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桥梁,让中国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各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念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在2013全球南南发展博览会结束后致“明月行动”负责人的感谢信中“向新华通讯社无可估量的贡献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时任肯尼亚副总统穆西约卡称赞新华通讯社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举办的“明月行动-关爱非洲”活动“崇高且及时”。

五、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的四个“统一”原则

1.“以我为主”与“适应受众”的统一

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支持推进作用,而真正操作执行的主体则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组成。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有助于全面构筑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根本上说,我国媒体在开展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首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同时,为有效实现对外传播的预定效果,对外传播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又必须适应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潜移默化传播我们的观点。

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对外报道中“以我为主”有余而“适应受众”不足,如何加强海外的形式技巧和受众心理研究是有待学界和媒体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开展国际公益慈善的统一

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外经济来往,例如对一些欠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平衡两者之间关系,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主流媒体在开展公益外交活动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广大媒体受众,特别是网络媒体受众全面理性地正确认识公共外交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平衡国内利益与开展国际公益慈善的关系,全面维护国家利益,也需要随着公共外交活动的日益深化,进一步研究探讨。

3.实现阶段性成果与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的统一

媒体公共外交活动作为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为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大局服务。同时,媒体开展公共外交的可持续性,需要得到来自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热心公共外交活动人士等各方必要支持。这就需要媒体在开展公共外合党和国家官方外交、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统筹兼顾各级地方政府、公益机构和企业、公众人物等多方面的利益共赢,为公共外交活动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将更广泛的力量团结到媒体公共外交平台上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也保障媒体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可持续_生。

4.凝聚广泛力量与满足各方诉求的统一

主流媒体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中,需要协调团结国际国内各方力量。如果将党和政府在外交工作中的作用比做“主席台上的领导者”,那么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起到的是“栏目主持人”作用。主流媒体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等强制方式达到目标,而必须发挥各方面桥梁纽带作用,仔细分析查找各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创意策划找准契合点,将联合国机构等国际权威组织在全球更广泛地区、更广泛人群中传播和践行环保公益理念的诉求与企业、公众等致力于环保事业的非官方乃至“草根”力量渴求认可的诉求相结合,从而团结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主流媒体公共外交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