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8:06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1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病毒性心肌炎;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对医院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关注对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1]。人性化服务就是用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举措,它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率,而且对于护士整体素质的也有促进作用。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重者可表现为爆发性心肌炎,对患者心肌的损害性较大,其护理一直都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我院对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所有病例经血、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2导联以上ST-T改变等,既往无心脏病史,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肺部疾病等。排除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β受体功能亢进症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31~62,平均(47.2±6.5)岁,入院前病程1~5 d;轻型48例,中型55例,重型17例;临床表现为:所有病例均有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疲乏无力、心悸。发病前有咽痛、腹泻、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心肌酶指标、严重程度、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创造舒适的病区环境

温馨、舒适的环境是体现人性的关怀的反应,呼吸内科患者的病区要舒适、整洁、干净、温馨、空气通畅,主动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有一种在家的感觉,缓解因疾病带来的紧张情绪,不失时机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说话语气和蔼,关爱。

1.2.2 心理护理

理解尊重患者,护理人员充分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语恳切,规范语言语调、手势、站姿、走姿,恰当的手势,态度热情[1],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的倾听,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疾病。

1.2.3 健康教育

把握时机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诊疗知识以及相关治疗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板报、宣传手册和讲座的形式告知患者该疾病的注意事项。

1.2.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多吃含维生素C类水果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告知患者复查的时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体征、症状、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2]:①显效:疗程结束,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心脏扩大消失。②有效:疗程结束,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及心脏扩大均好转。③无效:疗程结束,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谱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42/60),P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常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脑综合征发生,猝死率较高。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是以满足人的健康需求为目的的新型护理模式,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患者的需要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尊重个人隐私为核心的,注重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其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以降低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社会、生理、心理、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使临床护理达到最佳效果[3],其实施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患者在疗效、临床体征、症状、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

参 考 文 献

[1] 陈学群.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措施和效果.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93-2095.

[2] 王体欢.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11,27(21):46-4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2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干预;心电图改变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3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者约占40%。其它病毒有: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本文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11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精心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0d~12岁,平均6.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s,增益10mm/mV,获得心电图复印放大两倍以上。发病第5天进行初次心电图检查,个别患者加做右室及后壁。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同一种心律失常者按1次计数;≥2种心律失常、同时或先后多次出现者按多次计算。

1.3 护理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1.3.1 一般护理

①休息:急性期需完全卧床休息,症状好转方能逐步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新鲜空气,注意保暖。②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饮 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或刺激性饮料及食物;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③心理护理:安抚患者,解除心理障碍和压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④活动期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新鲜空气,注意保暖。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饮食;⑤有心衰者,限制钠盐摄入;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给药,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多陪伴病人,关心病人,协助生活护理,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3.2 病情观察

①对心肌炎患者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及早发现其体温与脉率增速不成正比的现象。②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早发现有否心功能不全。③定时测量血压,观察记录尿量,及早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④密切观察心率与心律,及早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⑤有无病毒感染史及引起或加重不适的因素,如劳累、紧张等。目前的活动耐力。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及有无心律失常。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幼方有无组织灌注不良的症状。测量心率,每4小时1次,对有心律不齐者应作心电监测,随时记录心电图变化。如有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过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有心衰竭时给予吸氧、镇静、强心等处理,应用洋地黄制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洋地黄中毒表现,如出规新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观察记录活动后反应。

1.3.3 对症护理

①心悸、胸闷:要确保卧床休息,按医嘱及时使用改善心肌营养与代谢的药物。②心律失常: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引起Ⅳ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病变引起、窦房阻滞、窦房停搏而致阿-斯综合征者,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药物治疗或紧急作临时心脏起搏处理。③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急性期需卧床。遵医嘱给药,并观察疗效。胸闷、心悸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心律失常的护理:按心率失常护理常规执行。

1.3.4 健康指导

①注意劳逸结合,避兔过度劳累,进行适量体格锻炼,提高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②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③有心律失常者应按医嘱服药,定期随访。对于转为慢性者,出现心功能减退,持久性心律失常时应限制活动并充分休息。④限制钠盐,不宜过饱,禁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因素,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坚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5 休息与活动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合理安排探视,急性期卧床休息根据情况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至热退后3~4周,病情好转后可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心功能不全者或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保证患儿的睡眠时间。满足病儿的生理需要: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活动,将病儿常用的物品放置其伸手可及处。待体温、心电图、X线及症状恢复正常后可指导患儿活动,避免情绪紧张和激烈的活动,活动时要有陪伴,如有胸闷及时休息并吸氧,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1.3.6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景、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限制纳盐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3.7 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恶化的主要原因,预防呼吸道感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非常重要。放置于非感染病区,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儿住在一起,保持病室通风,空气新鲜、地面消毒1次/d,对氧装置、雾化装置等每日进行消毒处理,限制探视陪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人员禁止探视患儿。

1.3.8 心理护理

由于大部分为患儿,以学生居多,因恐耽误学习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另外,由于暂时脱离集体易产生孤独心理,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反复向患儿和家长宣教本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和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调整病人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

2 结果

(1)心律失常5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律失常53例,占发病率的91.6%。窦性心动过速30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心室颤动1例,心房扑动1例。各类早搏共35例,其中,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30例(≥5次/min的频发室性早搏27例,呈联律的8例,1例为多源性、多形性早搏)。

(2)低电压低电压也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症状,本组病例发生低电压16例,占发病率的28.4%,主要表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8例,胸导联低电压4例,广泛导联低电压4例。

(3)传导阻滞发生传导阻滞患者12例,占发病率的21.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右束传导阻滞1例,完全右束传导阻滞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

(4)ST-T改变本组病例共发生T波和ST段改变20例,占发病率的34.9%,其中,ST下移10例;ST抬高7例;T波低平9例,平坦4例,正、负双相2例;T波倒置2例。

(5)Q-T延长Q-T间期延长改变较少,本组病例共发现Q-T间期延长2例,占发病率的3.4%。

(6)心律失常改变53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窦性心动过缓2例,偶发室性早搏3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均呈联律。

(7)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1例,完全右束传导阻滞1例,本组病例共死亡1例,死于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室颤。

3 讨论

病毒作用于心肌的方式是直接侵犯心肌以及心肌内小血管损伤。由免疫机制产生心肌损害在心肌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的直接侵害和免疫反应介导致使心肌细胞损害,使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病变若累及窦房结、房室结、束支等起搏或传导系统,则可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此外,本病还可能与硒缺乏及HLA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由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最终约10%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

心电图是心肌电活动的体表记录,使用方便、经济、无创,重复性好,诊断标准统一规范,是易被患者接受的一种检查手段。一般认为,心肌炎患者大多数有心电图改变,但也有个别病例临床表现典型而心电图却无显著改变。本组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电图异常53例(91.6%),心电图大致正常5例(8.4%),与文献[3]报道一致。从上述心电图表现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异常程度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以室性早搏为主,呈联律;低电压和ST-T改变次之,但治疗效果好;传导阻滞发生率比成人低,治疗后改善不大,总体预后良好;也有少数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体克,甚至猝死;偶尔也可有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致心脏肥大及心肌永久性损伤。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儿有时无法表达病史和感受,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大多依靠辅助检查。由于病毒检测程序复杂,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接受;而心电图操作简便,无创,易重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999年重新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明确规定,频发室性早搏呈联律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最显著的心电图改变之一[4]。由于小儿肺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心脏表面没有完全被肺组织遮盖(新生儿除外),心电图不会出现导联低电压情况,如出现,则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显著标准[4]。同时参照1987年《内科》杂志编委会制订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规定:只要心电图出现传导阻滞、ST-T等心电图显著改变即可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综上所述,心电图检查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但是心电图异常并无特异性,对致病病原体亦无提示作用;而且,只有心肌病变已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除极、复极过程时,才能得到反映,有时对于较轻的心肌炎,心电图往往表现正常。因此,临床上既要肯定心电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又要充分认识心电图检查的局限性。

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但应用洋地黄类药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扩血管药和利尿药也可应用.早搏频繁,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室性心律或窦房结损害而引起昏厥或低血压,则需用电起搏或电复律,多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借起搏器渡过急性期后得到恢复.结合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使大部患者痊愈或好转.生活护理:增强身体素质,防治病毒性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在感冒或腹泻的急性期或起病1-3周内出现心慌,气促,心前区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复.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大汗淋漓,可能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应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向医疗急救中心打电话求助或以最安全,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送往附近医院.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度,但应避免妊娠,较剧烈运动,饮酒及其他对心脏有害因素,一般应休息3-6个月,才可逐渐恢复工作。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护理措施:减轻心脏负荷强调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功能恢复,在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4周,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总休息时间3~6个月,直至心脏大小回复正常和心功能恢复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出正确的估计.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指导患儿出院后注意控制活动量,强调休息的重要性,恢复期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加抵抗力,避免劳累,保持室内温暖,定时通风换气,向家长讲解本病的预防知识,如预防上呼吸感染和肠道感染等。给予饮食指导,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并说明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坚持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积极有效的对症护理,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详细周密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理病毒性心肌炎的关建所在[5,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 38(2):75.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4-347.

[3]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4-306.

[4] 刘桂芝,阎玉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 志,1994,9:318.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围术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3-01

子宫肌瘤在正常孕龄期的孕妇中是一种良性肿瘤,并且这种肿瘤十分常见,并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经常使用的治疗方法为切除子宫术与切除子宫肌瘤术,相较于前者,切除子宫肌瘤这种手术方式既可以将病患的生殖功能保存下来,还可以帮助子宫位置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盆底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保存,有助于提高病患的身心健康。所以,使用切除子宫肌瘤术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出血量少等特点,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治疗方式。文章为在我院使用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术进行治疗的病患在围术期提供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到9月在我院使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病患6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病患30例。这些病患的年龄在29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4±2.6)岁。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21例,阔韧带肌瘤5例,子宫颈部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22例,浆膜下肌瘤8例。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数据,P>0.05,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手术前为两组病患提供各项常规检查,以便将手术禁忌症排除,手术是让病患平躺在手术台上,为病患提供静脉符合麻醉。严格遵循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四步骤实施,在脐孔的穿刺点做长约1cm的切口,将气腹针穿入气腹,补充足够的CO2后改变病患的,使用头高脚低得姿势,将气腹压力控制在13到15mmHg范围内,将10mm的腹腔镜放入。在前髂两侧的上棘内3cm出各做5mm的穿刺孔。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的病患使用护理干预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两组病患的数据信息进行临床分析,用χ±s代表两组病患的计量数据,用t值进行检验;用卡方检验两组病患的计数数据。P

2 结 果

对比两组病患手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时间,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见表1。

3 围术期的护理干预

3.1 手术前的护理

3.1.1 专业培训 为护理服务人员提供专业的有关腹腔镜手术知识的培训,让每位护理服务人员都掌握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手术的知识,知晓手术流程以及麻醉方法,掌握有关术前与术后准备工作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3.1.2 心理护理 腹腔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技术,一些病患对此种手术缺少认识,护理人员要对此相关知识做详细了解,对手术的优点以及围术期需要注意的事项详细告知给病患,对病患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帮助病患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3.2 手术后的护理

3.2.1 观察生命体征 手术后为病患提供3小时的心电图观察,护理服务人员要每隔15到30分钟巡视一次病房,对病患的意识形态加强注意,对病患的血氧饱和度与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手术后每隔6小时就要对病房进行1次巡视,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向医生汇报。

3.2.2 活动指导 腹腔镜切除术产生的创伤较小,病患康复的速度较快,当病患的血压平稳后,要鼓励病患多做一些活动;在病床上帮助病患翻身;手术后的第一天,在拔除导尿管后,帮助病患下床活动,活动的具体时间与活动量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不可劳累过度。

4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式,虽然这种手术方式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的特点,但气腹与穿刺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围术期为使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病患提供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病患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4

【关键词】 心肌梗死;便秘;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64-02

心肌梗死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心脏器质性疾病,由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排便方式改变、病后进食进水较少,加之卧床休息活动极少, 腹壁肌肉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减慢等,导致便秘机会增多,以及患病期间应用药物可抑制或减弱胃肠蠕动促使排便困难[1]。便秘可致病人腹胀不适,产生负性情绪,由此加重心脏负担;还可因必须用力排便而使患者腹腔内压力和心脏内压力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负荷急剧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衰甚至猝死等心脏事件,不利于患者的恢复[2]。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在心肌梗死突发事件的治疗、转归中,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主动防治便秘的护理,以探讨主动预防性护理对患者便秘的影响,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防由便秘诱发的各种临床急症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0月入住我院的150例心肌梗死患者,男性104例,女性46例,年龄37~80岁。入选条件:(1)诊断均符合WHO(1997)冠心病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病情危险分层将无心衰者定为低危,有引起心衰者按Killip分级法,I级定义为低危,II-IV级定义为高危。(2)无习惯性便秘史。(3)无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将150例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按心内科心肌梗死护理常规进行通便护理,如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并添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清晨饮温开水或蜂蜜水;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评估排便状况,必要时使用开塞露,三天未排便时给予缓泻剂、通便药等对症处理[3]。

1.2.2 干预组方法:自住院第一天开始,除常规护理外,护士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重点讲解便秘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及重要性,以引起患者及家属对便秘预防的重视与配合,让患者知道由于病情特殊性,将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改为常规排便前预防性使用,即在每日排便前主动使用开塞露来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以起到安全排便的作用,嘱患者不要有顾虑,不要等发生便秘需用力排便时才使用;并指导患者选择适合自身的排便时间,排便时间以清晨或早饭后最佳。不论是否有便意,每日固定此时间排便,以训练排便反射。每日患者定时排便前,均预防性先给予开塞露20~40毫升塞肛,塞肛后嘱患者左侧卧位,深呼吸,避免屏气用力,放松外括约肌,保留5~10min后再慢慢排便,从而有效减少排便所花力气,减少心肌耗氧量。

1.3 观察指标 由住院即时开始评估,连续观察1周,以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排便费力困难为便秘标准[4],上述指标由患者对应之责任护士评估。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便秘的发生例数,及便秘诱发心脏事件(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干预组及对照组间发生便秘及心脏事件例数见表2,干预组患者发生便秘和心脏事件的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脏事件中干预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1例,心衰1例,对照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4例,心衰4例,猝死2例。(如表2)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常规护理,经过干预护理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数从25例降到了9例,心脏事件发生数则从10例降到了2例,这表明将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改为主动预防性使用能够减轻患者在排便时所花的力气,减少便秘所诱发的各种并发症。

在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护理中,常发现等到患者用力排便无效后告知排便困难才给予使用开塞露时,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已剧增,易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针对常规护理方法的不足,本研究在患者发生便秘之前先主动给予开塞露塞肛,无副作用且开塞露价格低、使用方便简单,患者易接受且每日配合使用,在临床工作中容易推广使用。具体落实在临床实践中要求护理人员首先加强防止便秘和不可用力排便的宣传教育,注重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让患者知道由于病情需要在病房排便是正常的,不要有意克制便意,使患者在心理、精神上处于舒适安全状态,其次通过训练排便反射及主动预防性使用开塞露在生理上促进病人的排便,减轻排便困难以达到有效护理的目的。文献资料显示,心肌梗死发病后约有40%~60%的患者会发生便秘[5]。而便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心理紧张刺激、饮食、卧床、药物及行为习惯均对便秘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排便过程常伴随一些心理性刺激,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脏负荷加大等,而用力排便时对血压、心率、心脏负荷的影响更大,是正常排便的5倍[6]。这些刺激对于正常人是可耐受的,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危害很大,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排便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处理好便秘问题,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这对其治疗乃至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干预护理的关键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进行预见性的主动使用开塞露,传统的护理通常是在排便困难发生后必要时才使用,用药时机的差别导致了本研究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的差异,因此用药时间的选择也是护理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在其他疾病的护理中也可进行相应的尝试来提高护理效果。但在本研究中也发现通过护理干预后仍然有9例患者发生了便秘,说明还需要对护理干预进行优化及改进以期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翠苏.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便秘原因分析与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7):65-66.

[2] 徐巧云.71例冠心病患者便秘实施护理干预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176-177.

[3]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2-163.

[4]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9.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5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理护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2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危急病症,病情严重、并发症多。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而且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为研究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将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10例,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和医院医学伦理学的批准后。10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最40~72岁,平均年龄(56.6±3.7)岁,有高血压患病史的3例,冠心病患者4例,其它脏器原发性病变的2例,无明显诱因的1例。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加强沟通:护士要从过去的被动聆听患者的叙述改为主动、有目的性地与患者沟通。本组心肌梗死患者均为中老年,也许部分患者的耐心及理解力有限,无法理解护士所说的专业术语或者对于护士感到不耐烦,此时护士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用简单生动有趣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老年患者大部分都会有孤独感,护士经常与患者沟通,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且患者会感觉到被关注、温暖,使得他们更愿意与护士交流沟通,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还可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了解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源,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心理护理的诊断,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并且通过心理护理将对患者的关怀贯穿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心理护理的时间,最佳护理时间应该选在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1]。

1.2.2康复过程中注意心理干预:恢复期间注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减少应激性的精神疲劳。由于心肌梗死病人活动量少,反应慢,需要卧床休养,生活中许多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不仅要做好有关监测,还要实时的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和帮助患者完成所有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患者对去年收治的10例患者住院期间对于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不满意,剔除无效问卷。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患者满意度比较,具体见表1 。2012年至2013年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为80%,2011年至2012年住院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为30%,两者比较,x2=8.7601,P

4 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危重急症,常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病情来势汹汹,表现为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发绀等,这些症状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低落等心理障碍[2]。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潜在危险,这些病变的直接诱因往往都是由患者的情绪过度紧张或者情绪起伏过大所引起的,心理上的不稳定会引起血压和心脏等很多方面的功能性病变,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关键的,心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患者的预后情况。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病人心理问题的根源,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患者对于康复的信心,可提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康复,降低致残率,加快患者恢复的进程[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术后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降低心肌梗死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冰霞,陈丽燕.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61-2463.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2.14.06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6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因冠状动脉病变导致部分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肌坏死的现象,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1]。良好的护理是确保患者尽快恢复的保障[2]。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必要的。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急救中心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并对两种护理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照组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34~82岁,平均(49.8±4.4)岁,病程30 min~9 h,平均病程(1.3±0.2)h;初次发病患者141例,再次发病45例。观察组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36~84岁,平均(47.4±3.8)岁,病程35min~9 h,平均病程(1.1±0.2)h;初次发病患者130例,再次发病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监测其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

1.2.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常规护理 患者达到急诊科后医师实施边询问病情、边抢救、再挂号,护士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按照定人、定位模式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同时为患者提供一切急救绿色通道。

1.2.2.2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另外护士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2.2.3健康宣教 在发病后3~10 h最好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患者食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含量的食物,禁用辛辣刺激性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劳累、生气,戒烟限酒;出院以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2.2.4病情观察及转运风险 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在送往住院部时要求医师护士各一名,要确保患者静脉通道通畅,同时协带除颤器、监护仪、简易呼吸囊、氧气袋、病历、护理记录单等抢救仪器及相关资料送患者至住院部或导管室详细交接病情、目前用药等情况。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并发症发生率=休克+胸痛+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0.9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13%。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43%,总有效率为80.21%;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98%,总有效率为93.9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患者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护理,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急诊护理路径能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抢救,护士能够主动为患者及时护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大大提高护理安全性。相对于常规护理来说,急诊护理路径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1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0.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极易出现恐惧、紧张及焦虑等负面心理。因此,在急诊护理路径中,护士加强了对AMI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通过对AMI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讲解和健康宣教,树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及时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6]。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557-559.

[2]石玉萍,杨冰.急性心肌梗死60例急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29):6631.

[3]李洁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8(21):115-116.

[4]侯斌斌,阳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44-45.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7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理护理;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是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可分为ST段抬高和ST段非抬高两种。该病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2]。临床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就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72例,女48例。年龄38~74岁,发病时间在0.5~12 h,ST段抬高64例,非抬高56例。梗死部位:下壁53例、前壁32例、前间壁13例、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12例,下壁合并后壁10例。将其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心内科常规治疗。一般资料如表1。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心肌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2 护理干预内容

2.1 身体的舒适护理 几乎所有患者均需要静脉补液及反复多次抽血检查,因此,均给予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因反复穿刺引起患者紧张、害怕及疼痛等不适。大多数患者入院后早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吃、喝、拉、撒均在床上进行,患者非常不习惯,易产生疲劳、寂寞、日夜颠倒感而造成失眠,同时绝对卧床易造成腰酸背痛、浑身不适感,加之卧床后使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造成便秘。护理上着重施行触摸式护理,最初5 d内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多部位按摩。

2.2 心理的舒适护理 由于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急骤,危险性大,患者往往害怕疾病对以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以及担心住院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加上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抢救,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泰然、自信、从容的表情,用亲切、温暖的语言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陪伴患者,与患者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同情并理解老年人的孤独无助、忧伤及痛苦,给予心理宣泄的机会,尊重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反复介绍治愈病例,鼓励患者并消除其恐慌心理,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社会的舒适护理 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家庭关系、经济情况,尽可能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争取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本组有2例孤寡老人,担心住院经费不够,护理人员及时与其所在的街办联系,说明了患者的顾虑,凭借社会的力量,组织群众捐款,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使其感到非常满意,安心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同时要协调好同室患者间的关系,了解各自的生活习惯,做好适当的友好的提醒,建议病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心,使病房内保持融洽、祥和、友好的气氛。

2.4 心灵的舒适护理 尊重患者的,只要无危害性不予干涉,并尽量满足其对的要求。本组1例患者入院前每天打坐念佛,且整日聆听佛教音乐;入院后,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其心中默念佛经,并戴上耳机听音乐,这样既满足了其精神寄托,又不增加其他患者的不适感。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随访的发病情况,护理干预组的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

3.2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

4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也开始变化。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按照医嘱进行护理,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健康教育意识,护患间缺少沟通,患者得不到系统的、全面的护理,而舒适护理则要求护理人员将治疗护理和安慰、舒适护理调整至最佳状态,使患者处于良好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从多角度进行护理,做到以人为本,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努力为患者提供恰如其分的护理[3]。因此,通过上述资料证明,在治疗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常规内科治疗外,通过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树立信心,帮助患者做好日常保健,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禁忌烟酒,适当活动,做好心理调节,可降低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29(12):710.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8

【关键词】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致病菌为柯萨奇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感、胸闷心慌、神疲乏力等症状,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营养心机及对症处理[1]。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其严重的类型,部分患者常常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脏器衰竭,少数严重患者甚至发生心跳骤停。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进行研究,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4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69-78岁,平均年龄(73.2±2.5)岁,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4-79岁,平均年龄(71.7±3.8)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病毒、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治疗,治疗组配合积极的护理,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及住院天数。

1.3护理 ①一般护理:实施床边心电监护,持续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及指脉氧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建立多处静脉通道,以备抢救需要,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量,保证卧床休息时间充足。②心理护理:患者因本病发病迅猛、病情危重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上要做好患者的沟通及宣教工作,耐心、详细的讲解本病的相关基本知识及预后转归,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帮助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鼓励患者配合治疗。③治疗护理:密切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速度及时间的准确,观察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脏衰竭及休克的危重病情,积极配合医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心药物及抢救处理,手术病人需要做好术后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④生活护理: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延长休息时间,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饮食上建议患者进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

1.4疗效评定[2]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正常;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前好转,辅助检查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者有加重趋势。

1.5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率为29.4%(5/17),改善率为58.8%(10/17),总有效率为88.2%,住院天数为27.3±3.5天,相比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及住院天数对比

痊愈 改善 无效 总有效率 住院天数(天)

治疗组 5(29.4%) 10(58.8%) 2(11.8%) 88.2% 27.3±3.5

对照组 2(11.8%) 9(52.9%) 6(35.3%) 64.7% 32.1±2.8

X2 8.5 10.4

P <0.05 <0.05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致病菌为柯萨奇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症反应,与此同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还使得心脏的传导功能发生障碍,继而发生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其中以房室传导阻滞最为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感、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营养心机、抗心律失常及对症处理。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心脏功能降低[3],每分钟输血量减少,加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得其临床治疗的难度加大,对护理的要求也随之更加严格和重视。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痊愈率为29.4%(5/17),改善率为58.8%(10/17),总有效率为88.2%,住院天数为27.3±3.5天,相比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同时,配合积极的护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刘海英.病毒性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室颤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7):5.

[2]赵玉香,彭雪玲,刘嘉欣等.重症病毒性心肌炎5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2328-2329.

[3]朱静静.1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99-3200.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该病具有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在发病初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会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甚至猝死,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危害生命健康[1-2]。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危险性非常高,给其生命带来极大威胁。有研究报若能及时抢救并给予合理的急救护理,可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也有研究报告早期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4]。本文选取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救护理路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其间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常规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男67例,女2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7.8±3.9)岁;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1例,无冠心病病史19例,冠心病病史在6个月~19年,平均病程(7.2±2.4)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下壁梗死者51例,前壁梗死者21例,前间壁梗死者13例,高侧壁梗死者5例。按照急救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男7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49.8±4.3)岁;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4例,o冠心病病史16例,冠心病病史在0.8~18年,平均病程(7.1±2.6)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下壁梗死者53例,前壁梗死者19例,前间壁梗死者14例,高侧壁梗死者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5]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考王吉耀主编的《内科学》。

1.3方法

1.3.1常规护理 在急诊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的90例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即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1.3.2急救护理路径

1.3.2.1护理 将患者平躺(除非特殊情况,让患者采取适当的),尽量避免移动患者,让患者先放松下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1.3.2.2快速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到达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迅速检查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相关病史及服药等情况,给予心电图检查。

1.3.2.3吸氧 急诊科护士要快速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一般患者供氧2~4L/min;若患者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其他并发症,改用高浓度面罩给予吸氧。持续高流量吸氧可以避免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或心肌梗死范围增大。

1.3.2.4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能够及时输入,最好采用套管针作静脉留置,避免因搬运患者时针管脱落或刺破血管。

1.3.2.5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具体包括患者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基本情况。一旦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1.3.2.6快速止痛 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6]。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专人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7],需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呼吸抑制、恶习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现这些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对应的处理。

1.3.2.7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由于突发胸痛、病情较为紧急,患者及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护士在抢救患者的同时,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通过心理沟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及不安心理,让其尽量保持放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向患者讲解不良心理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病情加剧,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急救治疗[8];另外要安抚患者家属,避免因家属的不良情绪而影响患者病情加重及抢救治疗效果。有研究报告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而且可以接近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联系,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恢复的几率[9]。

1.3.2.8维持管道通畅及设备正常 保证氧气管和静脉通路畅通,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转。

1.3.2.9早期并发症的预防 因急性心肌梗死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动过速、心力衰竭、休克等,这些并发症都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对患者进行监护,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提前准备好急救药物,做好随时除颤及心肺复苏准备,对并发症的早发现就是对患者的保障

1.3.2.10住院准备 积极联系科室,根据患者的性别、病情提前准备好床位,向主治医师介绍疾病情况、用药情况及生命体征。

1.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对照组90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为14例(占15.56%)、发生心力衰竭为12例(占13.33%)、发生死亡为18例(占20%)、发生休克为7例(占7.78%);观察组90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为6例(占6.67%)、发生心力衰竭为3例(占3.33%)、发生死亡为4例(占4.44%)、发生休克为2例(占2.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例数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AMI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类型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近年来,中国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10-1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发病快、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初期,极易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早期及时处理和实施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心梗患者并发症和减少梗死的面积。因此,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12],采取正确的抢救及护理措施对于挽救病人生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护理工作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好与坏的重要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才能挽救AMI患者的生命,提高AMI救治成功率。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急诊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1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90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为14例(占15.56%)、发生心力衰竭为12例(占13.33%)、发生死亡为18例(占20%)、发生休克为7例(占7.78%);观察组90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为6例(占6.67%)、发生心力衰竭为3例(占3.33%)、发生死亡为4例(占4.44%)、发生休克为2例(占2.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例数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学萍.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12(48):1102.

[2]程宝珍.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5(27):9.

[3]梁肖霞,周华玲,彭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15-16.

[4]蒋铎婷.院前急救与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94-95.

[5]王吉耀.内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张希凤.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54-155.

[7]陈洪英.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89-190.

[8]郑艳,李玉肖,付沫,等.医护闭合式循环沟通配合培训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7(36):4511-4513.

[9]梁冬梅.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c转运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1,(5).

[10]冯翠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181-182.

[11]郑小娴.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3861.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篇10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5-02

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其是指心肌因冠状动脉供血的中段或急剧减少而导致其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进而形成心肌坏死[1]。AMI其病情较重、发病急、并发症多、猝死率高,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疾病。AMI患者常表现为心肌缺血、胸痛、心肌损伤以及坏死、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意识障碍、心率严重失常等[2]。因此应及时抢救AMI患者,然而对AMI患者的抢救治疗固然很重,然而在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若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本文中对80例AMI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急诊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详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于近两年来在我院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2h之内,且均有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其中男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女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年龄区间在43至80岁,人均年龄(61.5 ±15.2)岁。将所有被研究的AMI患者分为护理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护理组40例AMI患者中,女性AMI患者18例,男性AMI患者22例,年龄区间在43至70岁,人均年龄(56.5± 10.3)岁。对照组40例AMI患者中,女性AMI患者17例,男性AMI患者23例。所有被研究的AMI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上大致形同(P

1.2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即:常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系统、科学的护理。具体方法有:1)基础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患者往往会情绪不稳而影响治疗,耽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应及时为患者镇静止痛。并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为避免患者的心脏压力,应依据患者的药物效果以及临床反应对输液的剂量以及速度加以控制。同时应维持血压的稳定,对患者的血容量加以纠正。为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应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在24h内发生的常见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最后应对患者的常规项目例如呼吸、体温、血压等变化进行观察。2)早期吸氧,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给予患者氧气支持是急救的重要措施,其能够控制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再扩大。患者送院后,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在吸氧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随时查看吸氧管是否堵塞。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决定患者吸氧量。3)饮食护理,患者胃肠蠕动因心肌的供血不足而减慢,而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引起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宜过饱或营养不良。4)排便护理,患者在大便时不宜用力,因为用力会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可能会发生猝死。因此对于便秘的患者,应使用药物辅以轻柔的腹部按摩帮助患者通便。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密切观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给与心肌梗死患者更多的关爱。

1.3观察项目:对2组的死亡率以及对护士服务满意度进行观察。

1.4数据统计方法:本文中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以P

2.结果

在护理后,护理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要低(P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