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估与监测十篇

时间:2023-04-13 08:16:07

教育评估与监测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1

>>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探讨 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江苏的先行探索 县域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构想 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策略研究 香港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学习科学的评价技术,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湖南188所学校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抽样监测 品重庆做法探湖南特色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我省2013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有序开展 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认真开展2012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实施工作获教育部表彰 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项目实施引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 新西兰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考察与思考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 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策略观察 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2-05.

[5][7]网易教育. 荷兰的孩子如何考大学[EB/OL]., 2012-06-29.

[8]Lubbe,M.vander.Pupil Monitoring System for Primary Education[C]. Baku:The 33th IAEA Annual Conference,2007.

[9]汉克・A・莫兰德斯. 荷兰初等教育监测与评估系统[J].考试研究,2011(06):03-12.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2

    (一)国家复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标志,如何培养一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培养一名具有基础科学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完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监测以及评估等均需要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如何办好学,怎样教好学,怎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制定出不但能与中考、高考为标志的传统评估标准相异,且能满足社会意志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与世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已经逐渐由原有的科学性评价体系转向为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国际上也组建了评估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我国应建立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从系统监测理论的层面上看,所谓监测是监测主体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受测客体发出指令引导并纠正其把错误的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由此可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纠正错误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系统目标。

    (一)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进行基础教育监测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依据,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此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监测要有法可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标准作为依据。其二,监测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制订监测标准、开发测量工具、抽取适当样本、收集数据等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其三,监测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要将监测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好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将教育督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方可为教育监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引其督导方向,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首先,监测主体。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的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层管理、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自然成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决策、实施、监测三个部分组成。而监测由专有的监测机构执行,由此可见,地方的监测机构是监测过程的根本主体。其次,监测客体。质量是相对于产品而产生的,产品不存在何谈质量,质量不存在就不会产生质量监测。所以,有人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产品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其却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相对于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的模式可联想到基础教育(招生—教育—升学)的模式,可是两者在第一个部分就有所差异,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付出原料费用,相对而言,学校招生却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经费。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他们所支付的是基础教育服务的费用,因此,政府和学生共同购买的基础教育服务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客体。最后,监测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长方面,应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在教师成熟方面,应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应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应从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监测。

    三、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存有弊端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自教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果,基本达到了质量监测的标准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对待评估的认识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对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有怀疑、观望、迟疑的思想;评估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仅由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评估、协调,许多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评估内容单调不均衡,小学的质量评估主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初高中也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试科目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学性,并且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估依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评估方式没有创新,仍沿用经验的调研监测对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具体学生的评估。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3

关键词:教育督导;督导职能;督政;督学;质量监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推进管办评分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变革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管办评分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与深化教育督导评估职能的认识与理解,合理地重构教育督导评估职能,更好地促进与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督导评估职能的基本性质

教育督导评估是政府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它与社会组织开展的评估不仅存在着评估主体的差别,而且,在评估职能的性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分。社会机构开展的教育评估是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而政府组织开展的评估则是按照法律与政策规定运行的。概括地说,由政府组织开展的教育督导评估具有四种特征,即强制性、监督性、指导性与专业性。

1.强制性

社会评价机构实施的教育评价不具有强制性,它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合同与契约的调节践履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受社会评价机构自身的服务供给能力及其竞争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学校与其他教育部门的行政限制及其购买能力的约束。

教育督导职能的强制性有两方面来源:一方面,法制来源。法制与社会契约不一样,社会契约是在双方自愿基础上达成的,而法制则是行政主体依据国家政治与公共事业发展需求对行政客体行为予以强制规定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不论被督导对象是否愿意,其对法制规定的职能都必须要给予执行。另一方面,职权来源。在行政组织体系中职权存在着等级与层次之分,在这种体制中下一层次与等级的职权需要服从上一层次与等级要求,这种服从性要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行政强制性对于保障与提高行政权威是不可缺失的前提条件。

2.监督性

在任何两个主体之间开展的评价活动都具有监督性质。根据监督主体身份性质不同,可以把监督分为行政性监督与社会性监督两种类型。行政性监督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合法性。必须依据一定的政策与法律开展监督活动。第二,强制性。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论被监督对象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必须要接受行政主体的监督。第三,规范性。行政性监督对被监督的对象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典型的规范性。第四,组织性。行政监督是由行政主体组织实施的,个人在监督过程中是以组织的身份与名义而存在的。第五,利害性。行政监督过程及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评估对象利益的获得。

教育督导评估属于行政性监督,而不是社会监督。因此,其具有合法性、规范性、强制性、组织性与利害性等特征。强制性与利害性使得教育督导评估行为之于督导对象而言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既可能是正的外部性,也可能是负的外部性。教育督导评估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增加其正外部性,并且降低其负外部性的过程,这是未来教育督导评估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3.指导性

教育督导评估职能的重要目的是促进教育目的与方针的实现、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执行以及学校组织的发展。学校组织的发展不仅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且也要遵循学校组织发展的自身逻辑要求。

学校组织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自我发展逻辑基础上不断的改进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指令与干扰,这些来自外部信息的指令只有在被学校组织认同并符合学校组织发展自身逻辑要求时,才能对学校组织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除了法制规定的必须强制执行以外,其他方面职能的践履都是指导性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评估的指导性职能,首先,需要把促进学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的根本目的。其次,在督导评估过程中之于学校评估的结论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基础之上。最后,之于学校发展的建议需要符合学校实情,取得学校组织的认可。

4.专业性

教育督导评价是一项通过主观判断来反映与呈现客观现实并带有政策性的认识活动。这就决定了评价活动本身存在着两大局限:第一,主观性局限。任何一种评价活动不论其多么科学都具有一定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无论凭借什么样的手段在评价活动都无法得到根本消解。第二,非彻底性局限。教育督导评估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非彻底性,即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人类都不能够达到对认识对象的彻底认识与了解。而为了提高教育督导评估的质量,就必须要在评估活动中消解所潜存的主观性与非彻底性。评价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评价的主观性与非彻底性不断消解的过程。

掌握了教育督导评估的技术与方法,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为了使获得的结论更为客观,就需要对被督导评估的对象与内容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这是教育督导评估专业性的另一体现。认识与了解教育督导评估对象与内容,一方面,需要掌握教育督导评估的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掌握同督导评估对象、内容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经验。

对教育督导评估性质的职能进行分离

管办评的分离就是要将教育督导评价公共事务根据法律规定采取委托授权或服务购买的方式,交由社会部门来承担。进一步说,就是要促进评价权从政府向社会的分离。政府评价对象的内容、性质不同,其所拥有的督导评价权的属性也不一样。教育督导职能的内容包括督政、督学与监测三个方面。是否需要对教育督导评价职能进行分离以及如何分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教育督导评价职能内容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

1.督政职能的分离

督政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情况开展的督导,它是教育督导的重要职能之一。督政职能具有强监督性、强制性,弱专业性与指导性,这一职能的有效行使不仅需要督导者能够熟悉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而且要求其具有很高的行政权威。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是否得到有效的实行,首先受到观念阻力与政治阻力的影响,而不是经济与技术阻力。因此,督政职能的重点是在对被督导对象的监督,而不是指导。由于督政工作的开展需要督导者具有很高的行政权威,这就决定这一公共服务的职能不宜由社会部门提供,而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

2.督学职能的分离

督学是一项专业性与指导性要求很高的行政活动,其具有强指导性与专业性、次强监督性以及弱强制性。督学职能内容包括督导评估方案的研发、对学校进行实际督导与提出整改意见、根据督学结果对学校进行整改等。督导评估方案的研发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一项行政工作。因此,仅仅依靠督导机构本身的力量难以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估方案。督导机构可以把督导评估方案研制这一职能通过委托招标等形式交由专业研究机构来履行。在交由社会专业研究机构研制督导评估方案过程中,政府组织需要对社会专业研究机构研制的督导评估方案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并组织好专家进行论证、广泛征求学校意见,严把督导评估方案质量关。

3.监测职能的分离

监测活动是由监测工具开发与使用、监测结果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环节组成,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一种专业性的研究活动,并且,相对于督政与督学而言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监测的重要意义是对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的了解,而不是在于对教育活动的监督与指导。所以,监测活动本身具有强专业性,弱强制性、监督性与指导性。监测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评价活动之中,而且也体现在学科活动之中。如若开发一套信效度都很高的监测工具,不仅需要对评价技术本身要有精深的了解,而且也需要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课程政策、教材以及学科教学活动有很深入的了解。所以,为了保证监测质量,监测职能也需要交由专业的社会评价机构来履行。政府可以将监测职能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交由社会专业机构来完成。

基于专业性与指导性职能分离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重构

教育督导职能的分离,不能考虑是否有利于教育督导工作开展的问题,而必须要考虑分离什么样的职能才是合理的问题。在推进教育督导职能分离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教育督导职能性质的差异。进一步来说,对于不同性质的教育督导评估职能,那么,对其提出的分离要求是不同的。向社会分离的教育督导评估职能应该是那些具有强指导性与专业性的职能,而不应包括那些具有强监督性与强制性的职能。因此,这就决定了那些承接教育督导评估服务的主体本身必须具有很强的研究性与专业性。

1.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服务分类承接制度

承接教育督导评估职能的组织,并不仅仅限于国内专业评价组织,其同时也包括其他国家专业评价组织以及国际专业评价组织。对于国内外不同的专业评价组织应该根据教育督导评估职能性质差异对其主体资格给予不同的限定,并依此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服务分类承接制度。对于强政策性、监督性的教育督导评估职能任务的完成,不是靠纯粹的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对一个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以及隐性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问题。因此,这类督导评估职能的分离,其承接主体的资格不能向其他国家专业评价组织与国际组织开放,即不能由这两者来承接具有较强政策性与监督性的教育督导评估的服务职能。国内专业社会评价组织只要具备一定的资质皆可以成为教育督导评估职能服务潜在的承接主体。但其是否能够真正地成为教育督导评估职能承接的主体,除了其要具备足够的专业供给能力以外,还必须要取得承接服务主体的资格。

2.建立社会评价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

教育督导评估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对承接教育督导评估服务职能的社会评价机构的资质与能力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社会评价机构之于学校评估市场的进入不应是完全开放的,而应该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质与专业要求的社会评估机构才能够准许进入学校评估市场之中。政府要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与条件,确保社会评价机构进入学校评估市场以后能够真正胜任承接教育督导评估职能的能力与资格。市场准入的标准需要对社会评价机构提出专业技能以及服务能力上的要求。市场准入的条件需要对社会评价机构的性质、注册时间、注册条件等方面作出规定。同时,也需要对社会评价机构取得市场准入主体的程序作出严格的规定,并严格地遵循准入审批程序的要求。

3.建立社会评价机构承接服务的监控制度

社会评价机构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督导评估职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社会评价机构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评价机构的机会主义与寻租行为。为提升社会评价机构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避免其机会主义与败德行为的出现,需要对社会评价机构服务职能的履行状况进行及时监控。第一,发挥被督导评估主体学校组织的监控作用。一方面,赋予学校之于承接督导评价职能服务的社会评价机构的选择权;另一方面,督导评估结束后由学校对社会评价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整个学校系统内进行公开,以为日后学校在对社会评价机构选择时提供参考依据。第二,根据社会评价机构提供的督导服务质量情况对经费进行拨付。经费拨付是监控社会评价机构履行自身服务职能的重要方式。经费不宜一次性拨付,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经费在督导评估服务职能完成后根据任务完成的质量状况进行拨付。

4.建立社会评价机构承接服务的定期认定制度

为了避免社会评价机构在履行督导评估服务职能过程中出现机会主义、寻租与败德行为,不仅需要对社会评估机构履行督导评估职能的状况进行监督,而且也需要对它们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定期认定。认定内容包括社会评价机构是否存在违法与典型过错行为、督导评估职能完成状况、学校满意度、政府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政府每隔一定时期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社会评价机构进行一次资格认定,对经认定不能很好履行承接督导评估职能的社会评价机构,要取消其市场准入的主体资格,同时也为其他社会评价机构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提供一种可能性,使其能够平等参与承接教育督导评估服务主体的竞争,进而激发社会评价机构更好地承担与履行承接督导评估服务职能的潜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美]萨瓦斯.民营化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美]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4

在督导工作中,镇江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改革督政考核,推进政府履行工作职责

为提高督政考核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镇江市在督政过程中把江苏省的督导评估体系进行细化,把100个标准放大到1000分考核的分值,重点更加突出,更加符合镇江的实际。优化督导流程,每年的12月政府督导室对各个市区进行督导考核,将考核的情况在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汇报,政府汇报会议通过以后将结果向镇江的主流媒体进行公示。第二年,分管市长带领教育局和教育督导室的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市区进行面对面的反馈,这样的工作流程和反馈方式受到了一致好评。

在工作过程中,镇江市督导室着力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先进学校创建的督查,下发专题通报,推进督导考核向镇(街)延伸,强化责任落实。政府教育督导成为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手,各地教育现代化建设呈现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2.创新评估监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认真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创新纵横双向采集、沟通、确认数据的方法,确保客观公正地分析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存在的薄弱环节,编制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监测报告,有效引导各地、各部门强化举措、务实推进。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评估有8个纬度,即普及、公平、质量、开放、保障、统筹、贡献、满意度。根据这8个纬度16个二级指标,73个建设组进行建设,结合江苏省的实际,镇江市对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双创的主题活动,即教育现代化的先进镇、先进学校。镇江市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开展以人促建、以创促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71.6分;2015年,镇江市得分将近86分,在全省位居第5,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3.规范挂牌督导,推进学校规范办学

2015年9月,在全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现场推进会上,全面部署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通过随机“一日督导”、责任督学“联合督导”以及“专项督导”等方式监督学校规范办学,参与和指导责任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随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落实情况,为学校问诊把脉,献计献策。润州、丹阳、句容在创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工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专题通报,推广润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经验。

4.突出内涵建设,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015年,镇江市督导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高水平完成市属学校第三轮发展规划实施督导评估和第四轮三年发展规划评审论证。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教学督导评估中,百余名专家深入市直各校听课共800余节,听课面超过专任教师的50%,突出了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对于推动市属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强化内涵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前,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迫切需要全面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但镇江市教育督导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督导方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育督导力量还比较单薄、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督导评估结果运用不够到位等问题。面对新的任务与挑战,镇江市教育督导将以完善督导制度为基础,以理顺督导工作的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一是强化督导机构,优化督导队伍。着力提升教育督导管理层级,调整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设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教育督导工作的新机制。结合实际配齐、配优专职督学,聘任一定比例的兼职督学队伍,探索建立督学持证督导和督学资格制度。面向全市建立满足各类教育评估的专家库,引领全市教育督导评估队伍专业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合理规划督学责任区,优化责任督学配备,建立责任督学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学校视导员制度,加强学校内部督导工作。

二是构建运行机制,优化功能发挥。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努力健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在进行教育决策时,要把教育督导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在实施教育管理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手段;在检查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地方政府和学校教育工作时,要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于督导评估中发现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深入挖掘,广泛推广。整合教育协会、学会、教研室以及其它具有教育评估监测职能的机构和资源,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督政督学并举。紧扣教育资源供给趋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财政教育投入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育质量还有上升空间等现实问题,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程,坚持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加点“辣味”,督促辖市区政府把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夯实,督促教育部门把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拓宽,督促学校把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5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基本停留在目标考核的阶段,对就业率等指标数据进行评估,对教学反馈作用不大,缺乏对教学过程和阶段的测评与监控。对于骨干课程的测评都是由学校自己完成,测评标准和结果都不具有说服力,对于骨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系统中最薄弱的一环。

近年来,江苏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开始推广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对重点课程进行全省统测。山东省也即将出台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学业水平测试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y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近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方案(PISA)开始实施,将工作目标定位于“诊断、指导和改进”,质量监测由研制监测工具、抽取监测样本、组织统一测试、进行水平划定、监测报告等环节构成。监测工具包括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也需要类似的检测方案,但不同于普通教育,必须要借助于行业和企业共同搭建测试平台。

加拿大对于学生学业的考核,通过统一测试完成,学生只有通过所有考试才能毕业。对学校的评估采用外评和内评两个过程。内评由阶段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构成,阶段性评估是对每门课程的评价,每门课每学期要评3~4次,评价过程是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对课程进行格式化表格评价,并结合领导听评课及教师规范教学文件得出该门课程的综合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最后是教师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性评估是对毕业生毕业6个月后通过电话对专业课程与就业发展进行调查,同时邀请毕业生代表与雇主代表参加学校的专业建设会议,收集反馈意见,以促进专业的发展。学校将内评报告提供给中介评价组织,最终评价结果将决定学校是否正常举办和提供办学经费。

通过上述调研,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需要客观、便利的测评平台和途径,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得到对骨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系统,构建起实时的评估、反馈、改进良性循环系统。

2研究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在职业教育部分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同时特别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重点任务就是与行业和企业合作,搭建中职会计专业骨干课程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的云平台,为全面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本文研究将利用“云平台”体现“互联网+”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实现由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分解到骨干课程的评估测试,搭建在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题库、教学资源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系统,以第三方的形式免费为学校提供教学的诊断、指导和改进平台,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3具体研究内容

一是完善、细化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形成实施性骨干课程教学标准,为人才质量评估系统提供考核标准。二是每年开发2门会计专业骨干课程题库,形成课程教学标准考核内容。三是完善已有畅捷通统测云平台,实现2万名学生同时在线测试。四是针对测试结果,形成会计专业人才质量评估报告。

4研究目标

一是形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骨干课程实施性教学标准,为课程考核提供标准。二是完善形成2万人以上并发的“云平台”测试和质量分析系统。三是形成4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骨干课程题库。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没有考核依据,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二是课程教学考核局限于本校,没有统测方式提供参照样本。三是人才质量评估结果不能及时反馈到教学,不能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6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在全国财经专指委的指导下,牵头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贸十校联盟。整合全国最优秀的十所财贸类学校教学资源,组建成立优秀的课程标准、题库开发团队。二是充分利用畅捷通公司已有的“云平台”测试系统,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完善,满足2万人以上的并发测试,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在会计专业全国教学标准制定专家徐俊和陈强的指导下,开发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四是利用伴学公司题库系统和已有资源,建设4门以上骨干专业课程题库,通过系统功能实现组卷。五是实施全国100所以上学校会计骨干课程的学业水平测试,形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报告,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六是在百校会计专业骨干课程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健全会计专业人才质量评估系统。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6

充分认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世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无一不将教育督导作为重要抓手,保障和推动本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督导在保障“两基”历史任务全面完成、推动国家重大教育政策项目落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督促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科学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成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两个方面,对推进教育督导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教育督导条例》对教育督导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使教育督导有法可依。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高层级的教育督导机构,为建立权威、独立、有效的教育督导体制开创了新的局面。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我们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1.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抓手

教育决策和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两个轮子”,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实现管办评分离,需要“两个轮子”平行运转。为此,既要简政放权,完善教育决策职能和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也要强化督导,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学校执行教育决策的监督与指导,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培育一批专业评价机构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评估监测中的作用,努力强化政府的标准制定、政策指导、监督检查、评估监测、信息服务职能。要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确保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落实《教育督导条例》的必然要求

《教育督导条例》提高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层级,丰富了教育督导的内涵,扩大了教育督导的范围,规范了教育督导的类型和程序,为推动教育督导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落实《教育督导条例》,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机构,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强化督导问责,充分发挥好督导的监督、指导、评估、评价和监测功能。

3.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依旧突出,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乱收费、素质教育难以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差、高等教育学术行为不端等,反映出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期待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但执行中缺乏落实,违规违纪行为缺乏监管。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在做好事前规划引导的同时,建立健全教育督导报告、复查和奖惩制度,落实好事后监管和督促。

明确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需要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督导条例》,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原则和强化国家教育督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学体制、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这一思路,我们的工作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督政,要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督学,要完善督学队伍管理,实行督学责任制,监督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评估监测,要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权威的评估监测,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准确把握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加强督政工作,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7

东方之星成立于2002年,从2007年起专注于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2012年成立了基础教育评测技术的研究中心,从事研究教育督导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督政、督学和教育质量监测信息质量环境的构建。东方之星从软件开发到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教育督导评测,其成长过程既是一个政府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督导监测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府研究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评测机制实践的过程。

1.提供多方位技术支持,服务教育督导评估

东方之星为大连市先后建设完成了教育督导评估综合应用系统、责任区挂牌督导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学生品德发展监测系统、教育督导数据管理平台和教育督导数据中心。随着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大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宽泛的要求,需要企业自己根据国际、国内教育督导发展趋势,从基本理论(发展性督导评价理论)到操作理念(ISO9000标准的PDCA循环),再到技术发展(云计算到大数据到充分互联)提供多方位技术支持,为大连市设计、规划教育督导信息生态环境,而不仅仅是按照需求开发系统。

2.提供个性化决策支持,服务教育行政治理

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评估中,国务院教育督导办采用“差异系数”来监测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八项指标的综合均衡状况,用数据说话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大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引导东方之星在差异系数的基础上,设计差异标准、差异贡献,给出改进工作的具体量化标准,以此为标准开发了决策支持模型,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依据。

至此,东方之星发展成为了一家可为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企业,向为教育督导评估提供第三方评估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大连市教育行政体系也逐步接受、认可并主动寻求这种第三方提供的决策支持服务,并希望东方之星能够直接介入教育监测,思想和理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3.提供数据分析,受托参与教育督导评测

东方之星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在决策支持模型的基础上,研制了发展程度指数、基尼系数、投入倾斜指数、效率指数等。在县域均衡、市域均衡分布监测的基础上,综合监测和分析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八项指标的均衡情况、发展情况(相对辽宁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投入情况。

大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东方之星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认为科学、合理、可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委托东方之星以第三方的视角,独立编制《2014年大连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分析报告》、2014年大连市各区市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分析报告》、2014年大连市各学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报告》。2015年,受辽宁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东方之星独立编制了《2015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分析报告》《2013-2015年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分析报告》。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 质量监测 国际比较:

20世纪末,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有物质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科技开始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对工业经济中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知识和其载体——人力资源在杜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其背后支撑的教育由于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而科技、知识的传播方式由于网络的应用普及使教育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同样存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的监测。

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进入新世纪,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2002年第57届联大宣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称,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各国的关注上处于最高的政治级别,高水平的知识、能力、技巧是积极的公民权利、雇佣和社会凝聚的最基本条件。ADL:先进S-布式母aj成趁机构从属于美国政府的ADL负责创建SCORM(Sharable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这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基于学习对象的电子学习系统蓝本。SCORM规范最早主要为保证政府培训材料的互操作能力这个初始规范定义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对象类型,称之为共享内容对象(sCO)能够聚集为稳定的内容包,并在学习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Web浏览器。其他在此联盟中讨论的规范包括企业描述、内容打包、学习者档案、学习设计、存储、竞争力定义对象,以及问题和测试机制等速过与具刁也[作组织合作,IMS已经成为了一个元数据标准草案的主要贡献者CL EO实验室是一个只有一年历史的协作性研究实验室由对e-Learning感兴趣的企业、研究人员和ADL共同组成。这个实验室由思科公司、Click2Leam,IBM,微软和NETS公司等共同发起,致力于进行与SCORM相关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AICC是一个国际性的由培训专家组成的组织,其成立目的是为了标准化航空制造业和购买者的教学材料。AICC的规范从学习对象到学习管理系统,覆盖了九个主要领域。SIF定义了一系列学校中应用之间的通信数据规范,并设计了通f模式,使各种不同开发商提供的应用软件能够在一个应用环境中进行互操作。XrML(可扩充版权标记语言)是一种首选的数字版权语言。XrML提供了安全规定和管理有关任何数字内容和服务版权条件的一个通用性方法。OpeneBook是由微软,Adobe和来自出版行业的众多厂商共同形成的一个行业性标准组织,目的是要定义在电子出版时代通用可交换的电子书格式0EB_0EB采用XML的方式定义图书的内容和描述性数据,让任何电子书籍都能在兼容的电子书发行、流通和阅读系统中识别和表现。

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上任后通过立法将远程教育高教网站的硬件和课程建设纳入了美国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有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并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墨西哥联邦政府在没有强势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于2002年8月8日和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代表共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的重大和决定性意义。

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质量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或评估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IS0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韩国开放大学则提出了以教学和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英国的虚拟环境下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会话模式”,则着重强调远程教育中学习互动性或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媒体环境的交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综合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看到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

二、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方法

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国外的专家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但事实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决定了二者质量管理的差别,如网络教育有其特殊的机构设置、授课方式、学生评价方法,特别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输出产品也和不同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出发来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本文将从课程管理,教学环境和交互性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评价,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

(一)教育质量管理

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二是有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1.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

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客观,如美

国、英国。

美国作为网络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lnfonnation Infrastn,cture)战略。1996年10月,克林顿又宣布了“下一代网络计划”(NGI,Ne xtG eDeFa-Lion Internet)。这一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能源部、航天与空间管理署和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五个部门参加实施。通过实行NGI,可以把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网络速度提高100倍至1000倍。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己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美国的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是有以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of方法(一种被评价专家认为是确定合格最可靠的标准参照法之一)协助评分标准开发,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

英国的教育质量评估有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由英国皇家首席督学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臣提出的要求进行督导评估,制定督导报告规章,公布督导报告,对督学的工作进行监督等,对议会负责。

2.受政府委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

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的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韩国、巴西等国。

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估协会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巴西是推广网络教育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巴西总统卡多佐2001年2月在一所中学举行仪式,签署了中学普及电脑及网络教育计划,决定在2002年年底之前为全国所有公立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配置上网电脑。为实施这项计划,巴西政府两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

3.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职能部门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有赶超欧美之势。日本先后推出了“百校计划”、”connect计划”和“mediakis,计划”。“1996年5月,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企业推出了“connect计划”,该计划为学校联网及多媒体的使 用提供支持,参加的学校多达1000多所。”mediakiss计划”也是一项由民间支持的计划,该计划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电子公告牌,方便了家长同教师之问的联系。

(二)虚拟教学环境

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这一报告。该报告从评价策略的角度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种是Laurillard提出的会话模型,主要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环境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对象,从所提供的各种学习工具交互性上考察一个虚拟环境的优劣。又从会话原则的角度分析了TopClass(一种根据学习材料的单元而构建的再线学习环境。可以方便地导入、导出课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COSE(英国斯塔福德大学基于练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开发的学习环境)在通讯性能、灵活性能、交互性能和反馈性能四个方面的对比。

另一种是控制论模型,主要依据Stafford Bee’s的管理控制论中的应用的模型。从资源流通、协作、监控、个性化、自主组织、结构的可变动性六个方面对CoMentor(Huddersfield大学以促进讨论和协作学习而开发的基于Web的网络软件)、Librarian(以层次化的树状模型提供了对学员、学习活动模块化的管理功能的一利,网上工具)、Learning Landscapes(英国Wales-Bangor大学开发的java应用程序,支持师生问的在线交互和商讨、创建、管理学习程序)进行了性能的分析。

(三)在线学习质量

由美国高考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7个方面,又将这7个方面细化为24个必要的核心子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的可选子指标。此外,一些文献提供了某一门具体的网络教育评价的案例研究,如:基于Web课程的评价,根据Khan在基于Web的教学中提出的网络课程框架,对蒙大纳州立大学与Burns通讯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地球科学》教程进行了评价。基于Web课程的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获取他们对《The I nternet:communiealing,Accessing&Providing Information》这门网络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问卷法,结构以统计图标的方式出现。

四、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在我国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关于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从我国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制定和质量保证模式运用的视角,可以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萌芽阶段:1992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建设者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网络教育各项事业创建的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质量保证在网络教育长期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这一阶段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研究只是产生一点思想深处的火花,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虽如此,但这一阶段的一些研究实践的确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初步发展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教育网站的快速壮大,网络教育成为网络事业发展的一支新军,因此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也逐步加深,主要表现是管理服务理念开始运用于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

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在政策和制度领域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各种相关立法。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大网络学院明确网络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对完善的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等。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层次水平提高,管理范围和力度比较大,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试点。

五、启 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基本达到了技术比较成熟,完成初步的体系。从国际竞争

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际分工的鸿沟,科技、知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既重要又迫切,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进行网络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估。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包括课程发送和接受,辅导、答疑和咨询,师生和同学间的双向通信交互,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检测和考试等)的构建及其运行,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根据国际经验,结合了学业/能力测试和背景信息的网络教育评价能够对回答这些问题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可以及时纠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任何不利的趋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监测的领域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课程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和练习、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外,还有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特点:

1、突出监测交互的重要性

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交互是整个网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别人(教师、同学)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把整个学习的流程都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从网上学习环境提供的各种交互工具的性能上监测评价。

2、重视监测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对各种学习观念的深入研究,人们更加认识到,网络教育不是将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的结果。在网络中,如果忽视了对虚拟环境的设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乏味无趣,根本无法保证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前面提到的一些评价标准,并没有局限于课程的范围,而从环境的角度进行监测评价,涉及课程的资源、活动、练习、作业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环境监测的含义了。

3、教学管理与支持的监测

教学管理贯穿于学习者开始参与网络教育到最后考试测评的完整过程中,它涉及到学籍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计划管理、答疑管理等,是保证各方面协调工作的调控者。将学习者看作工人,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监控者,虚拟环境提供的各种功能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顺利完成。

网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及时的在线帮助对他们是必要的。当然,学习与教学的支持系统不只是在线帮助这么简单,它会从学习、事务、技术等方面都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上述的一些评价标准,都特别列出学生和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支持系统的监测评价有:系统结构(技术支持)、学生支持系统和教师支持系统。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监控;评价方式

1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1.1对教师工作素质的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估,必须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基础。继续教育评价旨在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突破传统的奖惩评价框架进行评价。目前,国际教育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评价方法越来越丰富,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家本杰明,提出教育方面评价的作用是促进,不只是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和通识教育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促进继续教育的对象的发展,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

1.2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职业教师的特点,参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关文献的道德、能力、工作对公务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对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在政治和思想表现方面,以教师职责和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基本素质、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监测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记述的内容,按指标划分,将形成以表格内容。表格由学院相关工作领导统一,不同的相关部门人员操作,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2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

2.1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在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和方法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主观能动性评价。详细描述评价,要重新真实数据,信息反馈,第一手资料,内容可以用数字记录和积累来衡量,我们要努力量化工作,要注意征求各方建义,听取意见,检查,直接先手资料,增强其工作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客观性和主动性评价工具。

2.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在使用的经验方面的品质的评价。定量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定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便进行综合评价。

2.3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教师素质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质量“教学品质和服务品质”。因此,所有的行政制裁违法行为被记过或者更多的教师,或出现教学等方面问题的教师,或没有师德师风的教师,他的道德评价与其职业就是不符合的。同时,凡是所有的道德不符合条件的,他的整个职业工作评价也是被认为是不称职的。

2.4评价监控工作与指导工作相配合

一方面,评价和监控,是决定教师的教学宗旨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提供指导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的信息,可以诊断为教育过程,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正确的指导,提出了针对问题具有高价值性的意见,形成了“评估、指导和评价”螺旋循环模式,很好的提高了教育和科学的有效性。

3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方法

3.1考评、监控的组织机构

建立院、系、学生四级评价体系。由其他方面的评价数据,根据统计指标的评价结果在统计学上评估。最终得出对教师继续教育结果的结论。评估团队应由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和专业教师等等组成。评估团队成员必须是公平和公正的,以确保评估的可信度。学校教育系统负责整理排列相关数据,再由评估小组成员进行统计、整理、评价,考核成绩作为老师这学期教学评估的基础。

3.2评价和监控的程序

(1)确定评价指标,发展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根据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确定对于教师工作的各类评价的标准,从而确定相关的评价表格,对发展各种考核形式的教师进行考核。(2)确定评估程序。以学期考核作为评价阶段,分平时、学期双阶段的评价和监控,为了监测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日常考评和监控常常从2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高职院校各部门领导对教师日常表现、教学表现、工作量大小和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跟进的记录评价和监测;二是教学评估小组以听课、广大学生调查等形式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期最终成绩和教学过程监控。由评估组进行整理部署,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结合通常的评估记录,教师在工作开展的评价在这学期所做的工作,收集到的记录在评估团队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3)评价和监测的实施。采用各种形式的监测和评价。详情如下:学生方面的评价和监控。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处的教师组织排在前三分之二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填写学生分级表。学期开始到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和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方法。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系(部)评价和监测。学院(系部)按照各科室的职能范围,通过讲座、教学检查、所有抽查,重点考核方法,动态监测教师工作。在平时评价的基础上,记录资料,教师和监控的随机或周期性综合评价。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4)评价和监测的总结结果。在对各部门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素质,在调查中收集和评价信息,综合处理,应用统计方法,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提供给有关科室,来提升老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老师工作效率。

4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

(1)高职院校全面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机构建设、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教师交流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①机构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开展教师年度继续教育项目等内容的评价。②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评价高职院校领导是否重视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在资金方面是否得到满足。③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点是学校教师考核制定年度继续教育计划,教师培训验收,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培训数据收集,教师进修培训质量评价。④内容和形式: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评价其多样性,是否在培养和发展的形式,以及满足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⑤教师成果交流: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分享成果的评价及其他形式的经验交流等。⑥教师技能提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和完成后的技能提升过程进行评价,重点对教师参与的指标、学术水平的提升、工作促进、研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2)个体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建设,实践能力建设,研究能力建设,以及相关能力的提高教育等。①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升:教师道德标准的评价,教师资格的提升,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和专业带头人或教师的教学等内容。②教学能力建设:评价教学工作量,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研讨会,教学评价和教学成果获奖等内容。③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指的是专业教师的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关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包括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主体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实践成果、服务企业能力为评价内容。④研究能力建设:评价参加研讨会的教师,参与出版专著和研究论文,科研成果奖的应用开发等。

5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结论标准

(1)学院综合评价:系统建设评价、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内容和形式,作为教师技能提升的重要指标,组织安全与财务安全、交换指标为一般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2)个别教师评价:评价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建设为一般指标,提高能力建设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建设为重要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评价分值80分或以上确定为优秀,79到60分是良好,60分以下是不合格。6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措施为了保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一是应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长期建设规划;二是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态势,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明确指定职能部门负责部分教师继续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和继续教育学习档案,负责管理和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教师培训学习渠道长期稳定。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个体和整个学校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吴丹 孙姗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评估与监测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选拔性教育评价;监测性教育评价;评价要素;评价原则;

Abstract: At present ,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a general tendency is to find the outlet of reform in the evaluation itself, which just talk about the inner theory of the evaluation. In fac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will ultimately serve for the social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itself will be restricted by social practice. That is to say,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find an ideal outlet for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by only thinking about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Because the outer social restrictive factor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aluation reform, especially in the evaluation reform for election which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society. As any innovation is doom to result in many social problems, we should not only think about how to reform from the evaluation itself ,but also respect the opinions from the society on the evaluation reform, and think about the reform from the outer elements so a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complicated inpidual and weak evaluation theory.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or elec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or examination; evaluational factors; evaluational principle

一、基础教育评价的基本结构与要素

任何一种教育评价基本上都由为什么要评、怎样科学评、评价谁、结果怎样应用、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等七个基本要素构成,但是不同的教育评价关于七个方面的内涵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评价任务可以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方案,这种针对性,规定着某一种教育评价方案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的前提条件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你所使用的教学评价的七个要素定位符不符合你所要解决的教育评价问题的理论和现实要求,能不能很好解决你所要解决的评价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矛盾和问题时,两者能不能找到结合点,这是我们进行评价改革首先要确定的态度和出发点。根据我们前面对基础教育基本任务和评价的分类,我们可以对选拔性教育评价的要素特点和质量监测性教育评价的要素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基础教育评价的认识(见表1),有利于解决当前课程改革中的评价瓶颈问题。

表1 选拔性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性评价在构成要素上的比较

通过表1对选拔性教育评价和监测性教育评价要素的比较,我们对两类评价的结构要素特点有了以下基本认识,为我们在现实教育改工作中正确选用不同评价完成不同任务找到了新的思路。

(一)选拔性教育评价的特点与适用领域

通过对两类评价要素和结构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选拔性教育评价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点:评价的功能侧重于甄别和选拔;评价的对象关注结果;评价的主体相对单一;评价的结果要求准确公正;评价的内容要求客观可评、一专多能;评价的组织要求规则严明,“运动员”与“裁判员”要划清界线,不能既是“动动员”又是“裁判员”;评价的方法注重量化;评价实施要求可行、可大面积操作;评价的状态是看一个人静态的现实状态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见表2)。

表2 两类不同性质教育评价的实施主体、评价对象和规则要求比较

教学监测性评价

升学选拔性评价

运动员

裁判员

规则

中考、高考

运动员

裁判员

规则

基本定位

学生、学校、教师、家长、主管部门

学生、学校、教师、家长、主管部门

组织内制定自我约束性规则

学生

中立的行政

和社会组织

组织外中立部门制定的他人约束性规则

运动员与裁判员可根据工作需要换位评价

运动员与裁判员不可换位是单向的关系

特点:过程性、非功利性、发展性

功能: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特点:终结性、选拔性、功能性

功能: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就业选拔输送人才。

从表2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两类不同教育评价的本质区别。教学监测性教育评价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类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为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其典型特征是过程性、非功利性、发展性。

(二)质量监测性教育评价的特点与选用领域

比照选拔性教育评价的特征,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质量监测性评价有如下的特点:(1)评价功能侧重发展和问题发现;(2)评价对象关注过程;(3)评价主体多元以及自评互评;(4)评价结果应用于反馈激励以及改进工作;(5)评价内容注重全面综合三维发展;(6)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定性定量相结合;(7)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可以双向互动,互相促进;(8)评价实施小型多样,简便易行;(9)评价规则组织内定自我约束;(10)评价状态针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工作过程,关注动态发展,是动态的能力水平。

从以上两类不同性质,完成不同评价任务的教育评价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类评价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它们可以分别解决工作中的不同的教育评价问题,两者性质不同,可以分别完成不同的评价任务,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两者也不能互相取代。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实施教育评价时,我们对教育评价质疑最多的是要用这两类评价中的一种评价来取代另外一种评价,特别是提出用质量监测性评价来取代选拔性教育评价。这显然犯了一个方法论上的错误。因此,如果当前的教育评价改革仍然沿袭这一两难的思维方式,势必给我们评价改革带来两难的困境,这也许是我们当前评价改革进展缓慢难以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思路:(1)根据不同的评价工作需要,在这两类教育评价中找结合点,进行优势互补;(2)充分发挥两种不同教育评价在不同领域的作用,使其各施其职,一个用于评价过程,一个侧重用于评价结果,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不要违背规律地要一种评价向另外一种评价转向或者转轨;(3)寻找这两类教育评价的内在一致性,互相支持性,也就是说过程与结果是统一的,知识和能力也是统一的,在这里我们认为两者都统一在了教育的质量和学习的质量上,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统一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见图1)。

图1 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和教育升学的基础与结合点

而升学选拔性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升学和就业选送人才。其基本要求是,学生是“运动员”,在评价中他有利益,他不能参与评价当“裁判员”。这类评价要求公正、公开、公平、可操作。其典型特征是终结性、选拔性、功利性。

值得重视的是,在思考教育评价的改革过程中,当前普遍的做法是从评价本身来寻找改革的出路,这只思考了问题的内部方面,实际上教育评价最终要为社会教育实践服务,外在的社会实践对教育评价改革本身是有制约作用的,也就是说,我们当前单从教育评价来思考教育评价改革往往难以找到出路,因为来自评价外的社会制约因素往往对评价改革有更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选拔性教育评价这一社会影响很大的评价工作,任何改变都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尊重来自于社会对评价改革的意见,从评价的外部影响因素来思考改革。

二、基础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有效性原则及要求

教育评价测量的有效性是指拟测属性与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若两者相一致,即认为有效;反之,有效性就低。所谓拟测属性,即是打算要测量的东西,它应反映拟测事物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有效测量必定涉及对拟测属性的理解、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测量手段的问题。

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检查性评价,其有效性应该体现在能不能找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今后改进提高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作为选拔升学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评价,其有效性应该体现在是否能为学校下一阶段的教学挑选到适合的优秀人才,进行深造。也就是说,质量管理型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指向的是现阶段的工作效果的检查和校正。升学选拔性评价工作指向的是为学生、教师适应今后的教学任务服务,为高一级学校教育培养目标选人。因此,我们在开展评价工作的时候,要将这两类评价区分开来进行研究。对现在的质量管理评价我们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对升学选拔性评价我们要更多地考虑高一级学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实际上我国现行的升学体系中,从初中毕业开始,学生已经开始了分流,即:职普分流,允许学生开始“术业有专攻”,在高中毕业升大学时,学生已经开始有了专业的选择,进行了二次分流,而在大学毕业升研究生时,又开始了第三、四次分流。这是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我们应该对这一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评价效度的针对性。在教育评价时,在效度上,我们必须尊重(见图2)。

图2 评价科学有效性的针对性要求

因此,升学考试评价的效度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应该考虑的是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人,个人如何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培养社会发展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因此,这类评价不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那种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一种允许尊重社会发展要求、尊重学校培养方向和个人兴趣与特长的选择性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一种简化可行的评价,当然,前提是尽量科学有效。这也是评价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必然选择,因为在对评价工作进行改造时,我们遇到了一个不能回避的评价难题,即“复杂的人与薄弱的教育评价理论问题”。这也是影响当前评价工作科学有效性的主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见图3)。

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在效度上,目前我们对人的三维发展评价问题解决较好的是知识技能的评价问题。因此,我们运用得也较多,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维的评价还不能很客观准确,当前多数情况下以主观模糊描述性评价为主(见表3),在选拔性评价中这种评价方法一方面难以控制公正、公平问题,另一方面难以解决大面积快捷操作实施问题。因此,在该类评价中较难直接加入这两维的内容,只能根据人的整体性理论进行间接附带评价。但从效度上的逻辑判断和教学一线实践经验总结来看,我们应该判断高能应该是高分的,尽管高分不一定高能,正如杜威所说:真正的理想解释是“事物本身状态的知识”与“事情是怎样做的知识”的有机统一。总之,离开知识的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离开知识大谈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以及课程综合,都应该从此点出发来理解,目前一线课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弱化知识的做法,其误区也在于对新的知识观未能正确地把握,匆匆忙忙地将能力、情感乃至素质都视为知识以外的可以单独培养的东西。其实一个人基本知识和技能都不能达标,他的其他方面再好,他用什么去谋生,他能很好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在审视科学有效评价原则时应坚持一种态度:应承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评价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有效性是相对的,在现实理论条件下我们应允许它不面面俱到,同时也要承认“三维人”的三个方面又是高度相关和统一的,应允许理想化的近似评价的存在。终结性评价本身没有错,是科学的,只是在使用上错在使用评价结果的唯一性上。

图3 复杂的人与薄弱的教育评价理论的矛盾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评价与难操作的矛盾

对于质量监测性评价来讲,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个别差异性,加上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与薄弱的教育评价理论的问题,导致我们又不可能像进行物理测量那样直接测量出人的心理和行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但是课堂教学的评价又是一项不可回避的工作,否则我们无法监督、检查和改进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中,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各种复杂因素,不断采用新观念、新手段,使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加准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制定效度标准时我们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去理想化研究。效度内容的依据:(1)承认人的先天遗传条件的不同;(2)考虑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差异;(3)重视当今时代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特点;(4)尊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的选择权;(5)重视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的制约作用。

(二)客观公正性原则及要求

教育评价的客观公正原则主要是针对教育测量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指标来讲的。测量的客观性又称为评分的可靠性。它是指测试者对同一受试者观测的一致程度。它的量度值是客观性系数。客观性系数是将各测试者的观测结果或同一测试者的若干次观测结果作相关(组间或组内相关)计算而求得的。其系数值在0—1之间,系数越接近1,测验越客观。在新课程理论里我们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具体到课程里表述为培养“三维”发展的人,而“三维”的评价指标又是多方面的。现在西方国家习惯于使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西方国家也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多元智能发展后,用什么样的有效办法对人的智能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从下表3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在研究多元智能的时候对不同的智能方面提出的评价办法。

表3 多元智能的构成及其评估方法

智能多元评估

主要评估形式和方法

语言智能评估

学习总结──将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对概念的描述、思想表达、观点探讨、信息整理与解释等方面,对照既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数学逻辑智能评估

评分单──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档案、作品、论文、调查程序、试验策划等,判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音乐智能评估

音乐契约──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自主选择旋律吟唱、舞蹈表演、歌曲演唱等形式来表演,从中作出评估。

视觉空间智能评估

概念构图或思维构图──要求学生从主要概念开始,然后确认关键词并添加到图表中,形成一个相关想法的集群,从中作出评估。

身体运动智能评估

展示会──通过角色扮演、课堂剧场、舞蹈报告等,评估学生所学知识以及能否应用这些知识。

人际交往智能评估

同伴问题解决──学生以结队的方式解决由教师提出有关学习的问题,从中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相互提供反馈。

自我认识智能评估

反思日记──教师引导学生对日记中的事物进行反思或由同学来评论,从中搜集重要的评估信息。

自然观察智能评估

观察测验量表──观察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科知识和思考技巧三类行为,并作出相应的评估。

注:此表参照〔美〕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455—468页。

通过表3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该表所提供的评价建议主要是指教学质量监测性的评价;(2)该表所针对的智能评价多数属于主观性评价,规则不够严密,如果在升学选拔性考试中采用,将难以解决公正、公开、公平、可行等选拔性考试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选拔性考试的客观现实及他们的选择。当然,有人会说,在美国自主招生是大学的一项天经地义、无可辩驳的权利,综合评价也可以说是美国名牌大学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美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和法治诚信环境以及他们的课程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做法符合他们的国情,但不符合我国国情不能照搬。值得重视的是,美国的学者近年来也发现了他们的这些做法有很大的缺陷,仍然解决不了评价的客观性问题。这说明我国的高考制度有我们的优点,在现阶段仍然是较客观的一种手段。当然,我们的教育评价在客观公正原则上也存在选拔性评价与监测性评价两类不同评价的区别对待问题(见表4)。

表4 选拔性评价与监测性评价在客观公正原则上的要求比较

监测性教育评价

选拔性教育评价

客观度

一般性要求

最高要求

机密度

一般级

最高级

诚信度

一般级

最高级

全面度

较高级

选择性较高级

公正度

一般级

最高级

公平度

一般级

最高级

公开度

一般级

最高级

(三)现实可行性原则及要求

现实可行性原则是指:制定的评价方案应该符合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并且在实际操作实施的时候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要可行。我们在制定教育评价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评价科学有效、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必须务实,也就是说制定的方案不能太理想化,成为空中楼阁,不能落到实处,而应该使我们的方案现实可行。当然,在考虑现实可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监测性教育评价和选拔性教育评价在评价的现实可行性原则上两者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应灵活把握(见表5)。

表5 影响教育评价现实可行性的基本因素在两类评价上的表现

监测性教育评价

选拔性教育评价

工作时间上

充分

很短

保密工作上

要求不高

要求很高

工作经费上

多少灵活

要考虑成本

工作人员上

宽松

严格

工作组织上

小型多样

固定严密

评价对象上

分散

集中

评价内容上

全面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