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7:07:59

社会公德作文

社会公德作文篇1

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个人的美德。现在的人很富有,但他们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怎样的呢?有一幅着名作家华君武画的漫画,反映了人们对文明窗口的污染,对社会公德的亵渎。

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车站里,几个衣冠楚楚,西装革履,仪表不俗的青年霸占了母子乘车处的护拦,而那位母亲却被挤了出去,树立的牌子上明明写着“母子乘车处”但这些人却视而不见,充当假文盲。那位母亲用怀疑和无奈的目光盯着他们,但面对她的却是冷漠。

唉!现在的青年充当假文盲的不少,难道他们会不认识“母子乘车处”几个醒目的大字?从这幅图中看到的事实,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寒假发生的事情。

记得那是晴朗的日子,万里无云。我因脚扭伤了,只得坐车上学。车到了一站又一站,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但没有一个人为她让座,汽车启动后,猛地刹车,老奶奶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可人们对此都无动于衷。“老人家,坐我这儿吧!”一位身着军装的人看不过去,就起身扶老奶奶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但旁边的一位谦谦君子却不知廉耻地坐在让出的位子上,全然不顾大家的白眼和责骂。只听老奶奶说:“唉!现在的年轻人呐!”……

想到这里,我不禁要问:“难道这些人的脑子里装的就只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一车人对老奶奶的处境硬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冷漠无情吗?怪不得当今社会不讲公德的假文盲蔚然成风!”我真诚地奉劝这些人:“不要让私欲控制了自己的灵魂,玷污了自己的心灵!”

社会公德作文篇2

社会的公德心与爱心

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今天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

中午的时候,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吃饭,要经过新马路,当我门刚过完马路的时候,妈妈看见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走着走着就“咚”的一声的摔了下去,很久都没起来,妈妈马上叫我看,去扶老爷爷。我看了半天,都没看见老爷爷在哪,我问妈妈:“哪呢,哪呢?”当我看见了老爷爷的时候,离他很远了,接着我又看见几个赶集的几个路人去扶那位老爷爷,把他带到椅子上坐下了,然后较近的人家给他送去了水,问这问那,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可我还认为这位老爷爷的家人对他很不负责任,在这个时代,像着样的来人一般都在家好好修养,而着位老爷爷去还一个人去赶集。

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了也有相反的人,他们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装做没看见,不理不问,这些人的良心一定泯灭了。

可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强的公德心和爱心,只要人人都像那几个路人一样,我门这个大家庭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社会公德作文篇3

关键词:现代文化;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49 ― 03

一直以来,我国都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审核公德教育。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进导引,借助学校教育这个载体,以现代文化化人,使社会公德的内涵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就是基于文化角度上,以文化育人、文化塑人、文化化人的理念,树立自信、自强的良好人格。另外,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现代文化发展,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一、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1.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1)要继承传统社会公德及其教育思想,注重“与人为善,以礼待人”。礼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能够提高个人的人际交际能力,提高人们认识能力,促进人际关心的和谐,提升人们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礼节、礼仪,能够避免愚昧无知和粗野鄙俗,提高其仪态和言谈举止,主义将文明、礼貌,只有这样才能以礼待人,举止得体。并且要重视“以和为贵,德治天下”。在儒家看来,只有达到和实现了“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大事小事本着和谐为贵的原则去做,才能追求人格完善。同时要重视“诚实守信,义利合一”,讲诚信、将义与利完全的对立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2)要发扬现代社会公德及其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确立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全体国民公德规范,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提出了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号召,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下,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了新的理论作指导。如:近些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等都是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的表现。

2.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1)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公德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了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就要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同时,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强集体足以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并且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甘于奉献,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道德、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全面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和道德水平、法律认知水平的深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公德教育结合全面发展的形与神,能够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每一位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能够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谐社会理念的建构需要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的因素。和谐社会提倡社会秩序健康有序,社会风尚高尚纯洁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的建设主要依靠社会公德的形成。而作为年轻一代,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理念,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

(3)能够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不断的发展,西方一些文化、逐渐渗透如我国社会,并且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一些敌对势力的爪牙已经伸向了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反动宣传煽动活动。作为年青一代的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用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从而为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身的努力。因此,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块主阵地,提升知识、能力水平,才能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实现。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文明观念和风险爱心意识

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人无信不立,在《离娄上》中,孟子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但是经过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学习、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不诚信的行为,如:对同学、老师说谎,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考试作弊,尽管学校一再强调要诚信,但是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另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生活条件优越,对别人要求多,回报的少。并且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爱心,歧视社会弱势群体,不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甚至嘲笑W校中的贫困大学生,宿舍舍友之间缺少主动问候和关爱,人际关系紧张,待人接物冷漠无情,无法构建和谐校园。

2.缺乏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淡化

目前,很多大学生根本无集体观念,集体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他们认为集体活动与自身关系不大,在参与活动中各自为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对同学遇到的讹困难表现的若无其事。他们追求个性张扬,集体意识成了过时的东西,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相符,不适应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另外,目前大学生不愿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心中没有祖国,对一些社会公德标准认识不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不能讲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与自己的成长进步联系在一起,时时事事考虑的是自己。

3.缺乏节俭意识,价值导向模糊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要具备勤俭节约的意识,而勤俭节约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要以一颗感恩的新面对生活,尊重劳动,尊重粮食。另外,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大学生具备个人品格,作为年青一代,当代大学生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但是目前,很大高校大学生价值导向不够明确,对国家的认同不足,存在着模糊的意识,导致不热爱祖国,崇洋,这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信号。并且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的狂热追求,政治信仰不明确,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因素很多,不但有学校方面的,还有自我教育方面,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亟需深入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了首要位置上,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某个方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真正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存在着走过场、走形式的状况,有的学生是用一种完成作业的心态,来学习品德教育。一旦社会主义信仰存在空隙,就会被敌对分子利用,从而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品德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高校要想法设法地把“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入到大学生的内心,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

2.缺乏专门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比较晚,而在公民教育中,社会公德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尽管在不同时期我们都对社会公德教育做了改革和创新,但是缺忽略了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缺少专门的内容。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存在的,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效果不佳。

3.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关联度不强

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社会公德教育涵盖的内容不够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浪费现象和不诚信现象频频发生。社会公德教育真正与社会关联度没有多大,针对大学生更多的是书本上的内容,如果大学生书本上学到的社会公德内容遭遇到挑战,就会导致大学生迷失方向。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用正确价值观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我们要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提升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水平。

4.针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不够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德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特点,是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虽然看起来,社会公德内容只涉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只是关注主体形态的教育,因此,我么要从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上,从小处着手,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德教育的价值。

四、基于现代文化下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路径

社会公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为了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针对大学生如何在现代化引领下,社会公德教育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充分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公德教育

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从文化史和社会现代化角度上来看,现代文化是一种先进的、进步文化,能够引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现代化,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备基础。因此,切实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现代观念的温润和传递,能够使社会具备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契合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内涵,能够使每一位大学生获益。为了使整个社会具备公德意识的氛围,我们就要彼此团结协作、包容、谦让,只有在基于现代文化下,才能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公德不会偏离现代化发展轨道,为大学生公德教育一时的实践注入无穷的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

2.确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理念

社会公德养成需要依靠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化人的工作,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水平,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全新的社会公德教育理念的指导,转变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精神,从而由单纯完成高校德育目标与任务向培养具有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转变。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要让学生切实走向社会,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要引导学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公德的信条,发现社会公德真正的价值。如:创造性地制作学习宣传感动校园人物的事迹,通过挖掘典型人物和事迹,鼓励学生以此为契机,教育、感染师生,不断传递、延续正能量。

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不拘一格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科学规范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领航和示范作用,坚持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开展相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适合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拘一格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4.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自我养成

学校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外在因素,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则是真正能够内化大学生心理上和外在行动上的统一。因此,大学生要切身认识到社会公德的价值所在,自立、自强,才能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使社会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自觉。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自我养成,学校和社会要从日常生活会中的小事情入手,正确引导,引入养成教育方式和社会公德大道理,从而培养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管理、完善的能力。并且大学生要努力去发现校园内美的事物,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要去发现社会中的正能量,真正做到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契合,逐步完善“五观”,用公德心去衡量自身行为。基于现代文化下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这种教育方式转变的动力,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大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社会公德提供的正能量。

5.健全大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爱国情愫

现代文化提倡大学生做一个高尚、有用的人,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为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树立了标杆和准绳。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寻求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轻松愉快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和修正,使他们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高校社会公德教育要把爱国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把祖国的安危、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将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授课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领悟并在生活中转化为切实行动,勇于承担社会公德重任,坚定对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切身行动践行伟大“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张珂.近十年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研究综述〔J〕.亚太教育,2016,(06).

社会公德作文篇4

关键词:道德失范;文化供给;制度公正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71-03

在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道德失范是不争的事实,它表现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官德和社会公德等诸方面的陷溺与危机。不过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归罪于社会转型所遭遇的通则,因为自近代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就不再是原系统内的自演变,而是“古”、“今”、“中”、“外”的整合运作,从而充满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这无疑是对我们主观能动性的极大考验。而当代中国诸多道德问题的出现、凸显,正是衍生自这种复杂的社会转型因素。回顾以往,学界对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研究一度局限在伦理道德系统内部,过多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研究与制定。然而道德绝不是单纯的、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整个社会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且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联互动、彼此影响,因此,孤立的研究得不出真知,对解决问题亦是无济于事。只有将当代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置于转型期间的社会生态中考察,才能找到造成道德失范的主因及其解决之道。可以断言,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供给不足和制度公正缺失是导致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的两大主因。

一、文化供给不足

目前有关道德失范的讨论多着眼在制度视域,而对伦理道德体系的文化供给(主要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重视不够,这表现为制度公正理论、规范伦理学一度为伦理学界所热捧。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文化供给主要构成伦理道德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部分,这属于伦理道德体系自身的问题。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定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部分,为整个体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等提供价值源泉,或者说合理性依据。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一定社会出现普遍地道德失范,即道德不为人们所持守,从而失去其调节作用,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其道德形而上学出现问题,或者说其合理性依据面临危机。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伦理道德同文化其他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从历史上看,哲学和宗教往往为伦理道德提供道德形而上学,以资建构伦理体系,如儒家伦理就离不开“性”、“命”之学,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伦理离不开基督教神学,尤其宗教,为伦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据统计,即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有的人数占全球总人口数的80%以上(无者主要在中国)。在西方社会,宗教伦理一直为维系社会稳定发挥重要的左右。即便在宗教处于弱势的中国传统社会,佛、道两教也为辅助伦理教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仍未完成,难以为当代伦理道德系统提供强力的道德形上学支撑。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界的主流趋势是坚决与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决裂,走上了向“西”学的不归路。然而对一定国家和社会而言,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一种相联互动的生态体系,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供给。对异质文化的引进和学习绝非易事,首先有个文化理解问题,即须要从所引进和学习的文化的民族社会生态中来理解文化,洞悉其与所在民族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其次是本土化问题,即以本民族文化来转化、吸收异质文化。毋庸置疑,异质文化的理解和本土化是个艰巨的工程,而结果也往往使引进的外来文化改变了其原有的精神。而中国的状况是,一方面,传统文化遭到解构,并且这种解构未能得到现代诠释,虽然传统文化影响还在;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引进也存在问题,从以往来看,多取实用主义态度,或是没有真正地进行文化理解而生搬硬套,或是利益集团根据自己需要来进行文化阐释,致使其精髓得不到彰显。以上种种说明,仍处在转型之中的中国文化难以为社会伦理道德提供道德形而上学的支撑,传统文化不能、西方文化亦不能,宗教更不可能。因此,文化的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困境的原因之一。

二、制度公正缺失

个体善和社会善是伦理学所探讨的重要课题,它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德性修养如何,以及社会制度的公正与否,更着眼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社会善和个体善通俗言之,即世道人心问题,“世道”主要指社会运作体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人心主要是指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等诸方面,世道与人心这两者均可以善恶来评判。

社会善与个体善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互动。但在其现实重要性上,社会善应优先于个体善,在此基础上的二者统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关键所在。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是制度公正,制度是人设计的产物,制度是否公平、正义,不仅取决于设计者和推行者的智慧,更受其个体德性的影响;制度一旦形成并发挥作用,又构成了社会伦理环境的重要部分,这对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公众而言无疑具有了先在性,它是个体德性生长的现实土壤。我们很难想象,在恶的制度下能够造就普遍的个体之善,除非宗教在这个社会有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从个体德性培育和成长方面而言,社会制度公正应优先于个体的善。关于这点,马克思曾明确表达过:“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①只有在一个合乎人性的环境中,人性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毕竟人总是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产物。社会制度公正优先于个体善的思想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亦得到有力论证,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契约论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罗尔斯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基本制度决定着分配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决定着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制度的正义状况直接制约乃至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人的职责。不仅于此,罗尔斯还深入探究了个体道德感形成的心理机制,指出,一个人的友爱、同情、信任、正义感等道德心理的形成,都离不开“公正的制度背景”。②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我们在拷问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具备美德、相互交往是否合乎道德之前,首先应当问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否公平、合理。因此,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制度上的有效供给,没有制度上的公正,不管这种伦理体系是如何的精致、动听,也多陷于空洞、甚至虚伪的说教,难以触动人的心灵并为人所服膺与持守。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盖均无贫。”都是有其深刻合理性的,它们均涉及到了制度公正与个体善的关系问题。孔子这句话中的“不均”,是指社会财富、利益分配制度上的不合理、不公正,其结果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恶化社会伦理环境。

当然,我们强调社会制度公正优先于个体善并非为个体的不道德提供合理性,毕竟所谓社会善仅仅是指社会基本制度的公正,况且制度的建构和执行还需人来进行,离开个体的善,就算再好的制度在现实操作中也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背离了其真正的价值。社会善优先于个体善的意义在于,社会基本的公正可以为个体的生存、个体的德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毕竟环境对个体而言具有先在性,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我国制度公正建设力度不够,我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并未对“制度文明”给以足够的关注,导致现实社会生活中制度公正的缺失。而离开制度公正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很难有所成效,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在会议和书面理论上的种种构想和愿景看上去都很美,而现实却常常具有反讽意味: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提升官德,官员腐败仍很严重;也没有提高公民道德水平,至今我们在社区看到的公民道德宣传还停留在不随地吐痰、文明排队、不讲脏话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上;也没有普遍提高公众的审美情趣并导之以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庸俗、低俗、媚俗的事物受到热捧,许多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更是丧失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利益驱动下,对追“俗”乐此不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现实种种告诉我们,离开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的制度文明建设,社会的道德建设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制度文明建设、制度的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道德风气纯良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因此,王炼利女士所说的“全民的道德重建是中国政改的前提”③是值得商榷的。政改属于制度文明建设,确实与公民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密切,但如前述,没有制度的善很难有普遍个体的善,制度善优先于个体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政改是全民道德重建的前提。美国基督教哲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说的好:“社会不公正不可能单靠道德和理性的劝告就能够得到解决。社会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社会权力分配不公正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分配的不公正,不消除这些不公正,就不可能消除社会不道德,仅靠教育启迪理性、行为矫正或调和冲突等是不行的。”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定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要为广大社会公众所持守,并发挥其规范调解作用,离不开该社会的文化和制度的双重供给。文化供给是内在的,为伦理道德提供道德形上学,即合理性依据,这种文化供给有助于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并进一步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自觉;制度供给是外在的保障,为人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持守道德规范创造社会伦理环境。

文化供给与制度供给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一定社会制度公正建设都离不开其文化环境,均带有相应的文化特色,没有先进合理的文化很难造就公正的制度,即便确立了先进的制度也难以持守下去;另方面,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制度对其的规定。而两者的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有助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调节作用的发挥,这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基本实现“德”与“福”的一致,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制度的不公正或不完善所引起的善恶因果链条的断裂和“德”“福”背反,足够的文化供给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偏的功效。如百姓常讲“头上三尺有神灵”,道教宣讲人人身上均有“三尸神”来记录善恶,以作为将来奖惩之依据,佛教讲“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来警戒世人要行善止恶。尽管在中国古代,宗教始终处于王权的统治管理之下,远不及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强势,但在辅助社会伦理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笔者以为,造成中国当前道德困境的原因主要就是文化和制度对道德的双重供给不足,因此道德解困之道应主要在这两个方面着力,但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而言,这两个方面建设,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注 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M].人民出版社,1965.166-167.

②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社会公德作文篇5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党的*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7.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8.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9.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0.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1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1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1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1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1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四、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18.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19.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20.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1.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道德教育。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22.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各类市民学校、职工学校、民工学校、农民夜校、家政学校等,要通过编写和运用通俗易懂的简明教材,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23.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24.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26.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27.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28.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9.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30.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31.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32.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七、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3.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5.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具体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36.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八、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37.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有利条件,下决心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3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教育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广大群众进一步做好工作。

社会公德作文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 公民道德建设 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群众文化日益崛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文化元素。群众文化,具有群体性与社会性特征,主要内容通常是文化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文化和谐的氛围当中,公民的道德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将对公民道德的培养寄托在群众文化当中,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公民道德的建设,要紧紧抓住群众文化活动这块肥沃的土地,积极发展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发挥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多,不仅是文化表演与观赏活动,也包括文化的创造活动等。无论何种活动形式,本质上的活动主体都是群众。因此,要将公民道德建设积极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将群众文化活动视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社区文化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方面。公民道德的建设可以大力借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文化的起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城市的社区中,通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要将公民道德建设融入进去。比如,在社区开展一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以此来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再者,对于社区文化中不好的因素,例如道德素质不高的居民破坏公共财产等现象,或者一些人随地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阻碍了社区文化的建设,鉴于此,要积极加强社区文化的教育感染作用,加强道德教育,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当社区的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慢慢实现了,公民的道德建设也会随着得到促进,因为前者是后者实现的重要载体。

(二)组织多样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性的活动,在活动的开展上所受到的限制较少,而且在内容上比较独立自主。因此,要引导群众古文化朝着多样化健康性文化活动发展,在群众文化当中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优势,群众可以自主开展文化演出、书法作品比赛等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将公民道德建设在这些具体活动形式中体现出来,从而培养公民的道德,达到道德建设作用。

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建设的进程当中,群众文化的推动性作用体现在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促进。以下是群众文化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基本社会功能。

(一)宣传教育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开放性质的活动,是一种群众参与,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会对群众起到一个很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培养公民积极健康的思想,促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群众,规范群众观点思想和行为。比如,在群众文化演出形式中,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红军长征”,这不仅能够带个群众视觉上的良好体验,还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艰辛历程,感受到老革命家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精神,以此起到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群众思想道德的提升。

(二)精神调剂

要认识到群众文化的主体和本质,主体是群众,本质是为了群众。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一方面,是一种实践与理论教育的结合,群众在群中文化参与中,提升了自身道德素养,使群众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道德教育,接受道德教育,对自身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丰富了自身精神文化合道德素质;另外一方面,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对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丰富群众文化内涵,丰富群众文化的精神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三)团结凝聚

在我国,要想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则需要强力建设一个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以此稳定社会局面。和谐稳定的社会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建设起到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因此,群众文化建设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群众文化与公民道德在建设过程中,要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发挥群众文化的凝聚性作用,依靠群众文化,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并在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凝聚当中,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促进公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同时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具有社会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使群众文化成为公民建设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苏迎冬.关于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的若干思考与研究[J].群文天地,2012,17:139.

社会公德作文篇7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表现;原因;对策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性能。[1]

一、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益普及和深化,国民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提升,大多数公民道德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潮流的影响,一些违背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的现象任然存在。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表现出一些有违公德的社会现象。

1、功利主义的道德方向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其心理倾向向自我利益倾斜。当大学生的活动动机仅仅围绕着自身功利旋转时,外在的社会利益就会在他的视野之外。[2]大学生从功利主义的视角出发,把个人利益看成是至关重要的必将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滋生,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忽视社会道德,造成社会道德意识淡化。

2、自律性较差,行为容易失范

有一定比例的高校大学生有上课迟到、早退、无故不到、课堂纪律较差、肆意喧哗、随处乱扔乱画等失德现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有违公德,由于缺乏自律精神和习惯使然使其屡屡出现这类现象,再加上没有正视和面对自己的错误,也不愿听取他人教诲,所以失范行为不得纠正。

3、知行不一,诚信观念淡化

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但就个别学生和个体行为来说言行不一,往往是光说不做。诚信观念较弱,不遵循规则办事,比如每次考试之前学校都让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但仍有不少学生作弊,在他们的思想里诚信观念逐渐淡化,往往是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

4、缺乏协作意识

与自身、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协作意识缺乏,大学生普遍存在认同危机,他们心智不全,处世不深,三观未定型,主观随意性较强,很容易用主观理想来反映客观现实,一旦出现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想象,就会行为失调,不由自己做主。大学人际关系困惑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直接证明他们缺乏协作与集体意识,他们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知识技能、政治、道德和角色的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得到重视,但是在校园和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不文明的现象。

5、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一些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道德思想等观念不以为然,无视他们的公众形象,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比如公共卫生、秩序、财产等意识薄弱等。在校园里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经常发生,尤其是在举办大型活动或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随处可见。其次,不按时上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规则,不排队、插队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大多数学生不爱护公共财产,在课桌、墙上乱刻乱画,浪费水、电等行为不绝如缕。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精神文明建社却相对落后,对大学生来说只注重文化知识,忽视思想道德建设,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目前,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原因有:

1、道德素养的滑坡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和规范,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自由随意性强,自律精神较差,再加上家庭、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等原因,使他们在道德上非常脆弱。

2、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些家长只注重学习,忽视素质、人格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都比较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事事顺着孩子的意愿,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使他们变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争强好胜,目中无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3、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缺失

由于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过分计较收益,大学课程的设置远离传统公共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课程越来越被忽视,社会教育和心理教育被忽略了,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困境。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竞争精神日益强烈,时间和效应观念增强,但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还未稳定,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社会的规范与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迷途、是非不明,对他人与社会充满敌意,道德素养缺失等。

5、道德法制化水平较低

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需制度的保障,大学生受到社会公德制度化水平低的影响,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务,践踏草坪等现象的相关处罚规定没落实,所以助长了学生的肆意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公德意识践履和传播的主要力量,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公德意识。

1、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道德思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积累下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新时期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使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立一套适合目前的社会道德体系,塑造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时代精神的现代公民。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和公共场所范围的扩展,人们的生活更多的社会化和集体化,人与人、社会、自然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不仅是现代化本身的目标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目前仍然存在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如果未能有效地解决,势必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成长,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4、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公德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对他人与社会没有责任感,那么就不是健全的人,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

加强心理素质锻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化道德认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提高他们的精境界。此外,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2、发挥家庭对社会公德的引导作用

首先父母应改变教育理念,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子女,规范他们的行为。其次,树立践行社会公德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应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良好品格感染孩子。再次,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以长者的身份教育孩子,教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有利于树立威严,对孩子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应该以老师和朋友的身份与子女共同学习,伴期成长,孩子会更乐意学习,积极主动接收好的能量,自觉践履社会公德。

3、重视品德教育,创新教学方式

学校要重视品德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同时要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添加教学内容,丰富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4、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示范机制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人们称颂的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我们要大力倡导向先进典范学习,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榜样的力量为动力。

5、以法促德,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公德建设

逐步把一部分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纳入法制化管理,实现管理规范和监督有效,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监督大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公德教育有保障作用。与道德教育相比,法治具有强制力与约束性,能够解决一些道德无力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总之,大学生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协力合作,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公德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热爱祖国,关系社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学习,助人为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 释】

[1] 田秀云.伦理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9.

[2] 吴云.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参考文献】

社会公德作文篇8

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道德理想追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令人敬佩的道德行为,能够对他人产生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可学、可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好人表彰大会讲话稿3分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人表彰大会讲话稿3分钟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镇召开农村道德建设工作现场会,参观了沟张村道德广场、--镇道德宣传一条街,感受到了革命老区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一股崇尚道德的清新之风迎面扑来。现在我们又来到了--镇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的现场,看到这么多的道德模范聚集一起,深深感爱到了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这次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既是全县道德建设的现场会,又是--镇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受表彰的道德模范有孝老爱的温健康、朱盘、张建丝等,他们用最传统、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孝”的内涵;有坚持诚实为本,诚信经营,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的赵俊杰、杨关卫、申喜彬等,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诚信的高贵和力量;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严于律己,严谨求实,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温克强、范书印、李华丽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赞誉;有助人为乐的闫社周、范和成等,他们将爱心广为传播;有见义勇为的范正杰、卢晓磊等,他们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挽救了生命,保护了财产。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感人,影响广泛,反映了广大群众的道德追求。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宣传一个道德模范,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一种导向、一种追求。近年来,我县在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以先进典型来带动全县道德水平的提升。各乡镇通过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开办道德讲堂,建乡镇文明网站等,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先进典型,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道德环境。--镇道德模范评选工作,走到了各乡镇的前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各乡镇的评选活动树立了榜样。

毋庸讳言,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思想道德的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崇德向善的人民对道义的守护、对人类美德的追崇,总是让人们能看到美好的力量。虽然我们身边不乏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现象,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道德失范绝不是社会的主要方面,无数谨守道德规范的坚守者,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才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构成了我们的社会主体,支撑着我们国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不断进步。因此,道德建设必须高扬人民群众的人性光辉,传播我们“身边的感动”,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正能量。只有让道德模范扬眉吐气,学习道德模范蔚成风气,不讲道德的人受到唾弃,在全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既要广泛宣传、深入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总结、学习、推广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用层出不穷的先进典型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还要健全奖惩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奖励表彰道德践行者,惩罚批评道德践踏者。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真正把尊重、关心、爱护道德典型落到实处,给予道德模范崇高礼遇。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困难道德模范的帮扶制度,积极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在社会上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同志们,时代进步需要文明风范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激励。希望各乡镇回去后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推荐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学习先进人物的高潮。从而引导全县人民以道德模范为榜样,积极投身到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觉悟和道德素质,努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建设和谐文明新伊川。

谢谢大家!

好人表彰大会讲话稿3分钟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文明创建和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表彰文明创建和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动员全乡上下统一思想,学习典型,树立正气,弘扬新风,努力开创我乡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刚才,王润玲主席宣读了关于表彰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及其名单,并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其中道德模范代表还作了典型事迹发言。可以说,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都是群众认可的典型。他们能荣获这样的荣誉是他们坚持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自我修养的结果,也是各村、各单位大力培养教育不断努力的结果。他们的事迹,集中展示了全乡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道德、新风尚,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在此,我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倍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各自的岗位上再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希望全乡广大干群要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看齐,积极投身到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中,努力为提高全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我乡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本次文明创建和道德模范评选工作

去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了大规模、高规格、广范围的文明创建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进一步巩固我乡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我们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这次文明单位创建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20多名先进人物、4个先进单位获得殊荣。我认为这次评选活动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活动推进规范有序。为保证评选表彰活动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班子成员会、乡村干部会,明确了评选标准、工作步骤。在村干部、乡直各部门负责人和乡党政班子成员推荐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文明创建先进单位、道德模范候选人,及时在公开栏进行了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参与。乡党委政府通过走访群众,认真听取群众反映,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核实。最终在征询有关单位和部门意见后,确定20名好婆婆、20名好媳妇、20名遵纪守法户、4个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组织严密周全,操作透明规范,充分尊重民意。

2、宣传发动全面深入。为营造浓厚的评选氛围,活动伊始,乡党委、政府就要求各村召开不同层面的群众会、干部会,并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媒体,深入广泛宣传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和道德模范评选标准,开展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等,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评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组织乡机关干部分包到各村,全程监督指导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使评选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和道德模范的过程真正成为了发现先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的过程。

3、评选突出身边人、身边事。这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都是各村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表率,文明创建单位都是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这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虽然身处平凡的岗位,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作出不平凡的事迹。他们之所以成为道德模范、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并不是因为他们做出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而在于以平凡的努力与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责、尽职、尽善,成就了平凡人的光荣。这些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让群众感到先进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先进就在我们身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的。

二、充分认识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文明单位、文明村创建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丰富内涵。可以说,文明单位、文明村创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载体和具体体现。公民道德建设本身就是关于人的自身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使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公民合理和正当的利益得到实现、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它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拓宽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张店的关键所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和谐社会,其核心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树立现代文明新形象,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可以说,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构建和谐张店,根本的还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在全乡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

3、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开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快慢一方面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区域位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秩序和公民素养。通过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可以强化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环境意识,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可以在全乡形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社会风尚。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事关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三、做到“三个结合”,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加强我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文明张店、和谐张店的必然要求,各村各部门一定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结合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文明创建和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道德建设工作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目标。一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要通过开展文明执法活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村各单位要继续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亲商、安商环境。三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卫生院、计生服务所、信用社、电信、邮电等单位,要遵守职业道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搞好业务服务。

2、结合提高群众素质,加强文明创建和道德建设。全乡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要以“讲文明、树新风”为目标,推动群众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深化文明行为教育。各村各部门要广泛开展文明知识宣讲培训,大力整治随地吐痰、随口脏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讲文明讲礼貌。二是深化社会公德教育,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和善友爱、团结互助等社会公德,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三是优化公共卫生环境。特别是两个集镇,要以整治饮食摊点脏、集贸市场脏、公共厕所脏、背街小巷脏为主要内容,清除环境卫生死角;继续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提升乡村整体形象。

3、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空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是把乡风文明建设与文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要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为文明新村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发展优势特色新产业、创造幸福安康新生活、倡导文明进步新风尚、建设整洁美观新村庄,不断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发挥更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三是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党的建设结合起来。要深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带民致富,与民共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同志们!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瞄准目标,鼓足干劲,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实干的精神,全力以赴抓好这两项工作,为我乡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好人表彰大会讲话稿3分钟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隆重表彰--自治县首届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道德模范。这次表彰活动,是对全县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今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次动员。我们要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县公民道德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受到表彰的道德模范有孝老爱亲的榜样、有诚实守信的典型、有敬业奉献的表率,有助人为乐的楷模,有见义勇为的英雄,他们事迹感人,影响广泛,反映了广大群众的道德追求。在此,我代表县四大班子向受到表彰的道德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并对长期以来,认真从事道德典型挖掘、塑造、宣传、推广,讲好关岭故事,传播关岭好声音的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加强道德建设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提高对加强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能够鼓舞人们发扬风格、为国分忧,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因此,推选出更多的道德典型人物,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形成群体效应,对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谋事、干事、成事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掀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高潮

这几年,我县每年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讲文明树新风”、“道德讲堂”建设等活动为载体,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推荐活动。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都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一致赞誉。道德模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在全县树起了道德标杆。学习宣传好这些典型,对于营造团结友爱、追求奉献的社会氛围,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既要广泛宣传、深入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总结、学习、推广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用层出不穷的先进典型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形成学模范、赶模范、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不断总结创新全县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商户、文明农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表彰会、报告会、座谈会、故事汇、大讲堂和新闻报道、社会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引导大家正确地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生活实践和理想追求,同推进关岭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充分运用电视、网络、黑板报、文艺宣传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引导全县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形成学模范、知荣辱、树文明新风、促社会和谐的时代风尚。通过学习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在道德建设方面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三、尽展道德模范时代新风采

自20--年我县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推荐活动以来,在道德模范身上集中反映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宣传一个先进模范人物,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我们要不断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草根英雄”和基层涌现出来的“凡人善举”。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竖起学习标杆,在群众中提倡明确导向和追求方向,形成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崇尚模范、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要把学习道德模范与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道德讲堂、宣传部长上讲堂等道德宣讲和正能量传播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在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群众性道德实践上下工夫,使道德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愿,引导人们在参与中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升思想境界。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关心关爱道德模范,要邀请道德模范参加我们的节日活动,出席我们的重要庆典,到道德讲堂为我们讲道德模范的故事,在各个方面扩大道德模范的影响力,展现他们的时代风采。

四、加强我县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良好道德要靠养成。只要我们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来抓,就一定能够见到更大成效,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社会公德作文篇9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社会公德;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公德含义

总书记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说到公德,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就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要求,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的大多数公民或者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都应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与集体以至民族、社会、国家有关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1]狭义社会公德,特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为社会中每个成员所应当遵循的那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2]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人类历史上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增添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内容。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3]所以,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对人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的外部行为表现的一种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相互交往的道德标准之一,按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侧重于人们行为的外部要求。助人为乐: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社会公共生活交往中,每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难事需要相互帮助,这就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爱护公物:公共财物是全体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在我们国家,爱护公物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而且要使这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地发展。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和义务,也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公德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速度日益加快,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开始提倡环境道德和生态道德。必须要在全社会提倡环境道德,让人们树立起环境道德意识,形成环境道德舆论。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里,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因为人们只有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才不会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维护人们正常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规则。

三、社会公德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主要是儒家的道德观,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德观是一种西方文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以、邓小平、和为代表的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从当时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出发,从不同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进行了论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德观。所以说,当代社会公德的理论渊源应包括中国传统社会公德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德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观。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观

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的公德建设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其中有许多内容和社会公德建设有直接关系。儒家伦理精神强调“仁爱”思想。主要是追求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其核心就是“仁爱”。“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是个含义极为丰富的概念,对它的理论阐释始于孔子。孔子明确指出“仁”即是“爱人”(《论语·八佾》),“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等等。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二者都把仁释为“爱人”,把“爱人”作“仁”的核心思想。由于人们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道德角色和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扩展开去,我们在公共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就应该相互奉献爱心,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礼相待。这正是我们在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中所应大力提倡的[4]。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公德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社会公德的定义作过解释。马克思把社会公德称之为“最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马克思对社会公德的作用作了积极的肯定。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列宁多次强调,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这些规则其实就是今天所讲的社会公德。列宁认为公德应该重在养成,当人们对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的时候,不是为了搞形式主义,“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

(三)中国几代领导人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公德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科学学说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形成了的公德思想理论。他的公德思想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人应当这样活着,应当怎样成为高尚道德的人”而展开的。邓小平的公德思想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多次指出公德思想的重要性。在邓小平看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四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强调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培养人民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十报告中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课题,它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有利于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5]

四、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2011年11月,沈阳某大学大二女生杨某某在坐141路公交车时,目睹一男子扎伤女公交司机,在车上乘客都离开时她一个人打车护送女司机到医院,为救治女司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一时间,赞美之声不断,《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都报道了杨某某的救人事迹。2013年7月3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2010级学生陈洲贵,在老家探亲时,不顾个人安危,冲进海中成功救起一名遇险男子,当再次进入深水区营救其他遇险群众时,不幸被海浪卷走,壮烈牺牲,年仅22岁。反观让人心痛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已经随着小悦悦的悄然离世而告一段落,这强烈的对比背后,让我们的社会又一次感到热血沸腾,也再一次让我们直面社会公德的话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发展呈现积极、健康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且更成熟,更社会化。他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行动缺乏持久力

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多年的素质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思想上体现出青年人积极正能量的一面,而且他们推崇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受到当下社会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出同目标的偏差,往往是知道什么对的,但知而不能做,或是知而己不做让他做的行动。有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赞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是道德问题”,而也有占一定比例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更有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道德观念淡漠。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关注自身成长,有良好的成才愿望。并且注重开拓进取、成就学业,很有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渴望事业有所建树,取得一定的声名地位。但另一方面又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并且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行动上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体现出华而不实,行动缺乏持久力,受了一丁点的苦头就犹豫、退缩了,目标与行动出现不统一。

(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学生产生着不小的错误导向。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表现出缺乏内省的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讲信用,谦虚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活动中,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子;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多数人则是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有些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总是有道理的,表现为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与辱、是与非的混淆,公德心的缺失,诚信的缺失、个人行为的失范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面对别人考试作弊的不以为然,自己考试作弊的不以为然,答应好别人的事情轻易地单方面毁约,也不好好解释愿意,甚至还认为理所当然,这一系列行为在大学生生活中时有发生。[6]

(三)学生的婚恋观西方化

在婚恋方面,大学生一方面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爱情的功利性、随意性增强,并对婚前持宽容态度。

五、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二)不良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经济讲究效益利润,社会现象形形、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对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曝光、鞭挞、惩罚的力度不够,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例如,有些人通过不正当途径升官发财等。这些社会上的“墨”,会给中学生的道德、心灵造成污染,有的甚至被染“黑”,严重导致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三)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四通八达的网络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传播性、开放性、多元性,但同时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网络游戏中常带有血腥暴力动作;有的电影、电视作品为追求所谓的票房价格,用许多思想内容极不健康的作品吸引观众,宣传暴力、凶杀、色情等;电脑“黑客”用病毒不断制造不道德行为;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等观念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他国等等。这个强大的网络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学生是极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处理,会给学生的道德行为带来偏差。

(四)学校和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在当前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数量,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当代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六、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一)积极发挥舆论在建设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当选沈阳市感动人物的杨某某同学就这样真情的号召大家“我想让我们团结起来, “以爱之名,创造‘虎妞’时代”为口号,把艳艳的虎劲传递下去,勇敢地去帮助其他人,让我们用内心的爱温暖社会”。

(二)社会公德教育要纳入到思政课程体系中

大学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提倡社会公德的公益活动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目的,例如开展《如何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大学生社会公德我来谈》等讲座,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就是高校弘扬社会公德很好的载体。教授这门课程内容除了涵盖与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紧密联系的几个专题,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要顺应形势提高大学生品德与素质,讲解中国传承百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公德,开阔学生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

(三)学校社会公德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过于理想以及内容重复较多等不足。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纠正,必须设立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要改进传统的教育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让学生走入社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成果。管理者也不在重复的教育公德常识,让学生在社会事件中体会公德的正能量,感动于其中,化为自觉地行为。

道德教育除了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传统的主渠道之外,还需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载体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

(四)规范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十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3.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3.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G].杭州:浙江林学院党委宣传部编印,2001:6.

[4]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社会公德观[J].孔子研究,2007.6.

社会公德作文篇10

关键词 公民道德 社会转型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Perspective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Civic Virtue

SHAN Jie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Traditional virtu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and moral desire, along with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civic virtue came into being. Clarify the concept of civic virtue essential to explore the civic morality,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is process, the guiding role of individual citizen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application both play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ivic virtue;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ral construction

当今社会诸多领域暴露出的“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现象等再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社会关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文明的状况也在不断进步,人的主体身份也已伴随社会的转型而发生转变。这一切都向我们当今道德领域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公民道德”欲求亟待推进。

1 公民道德概念的学界视点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第一次直接使用了法治意义上的“公民道德”概念。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它的颁布,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十年间学术理论界对公民道德给予了深刻而广泛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整理,我们可以把学术理论界对公民道德的研究观点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民道德”的基本概念是“一个由国家主导,贯彻国家意志或伦理规范的过程”。公民道德的主体以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为依归,遵循其所设定的基本道德道德规范,以此为行为准则和准绳。“国家伦理是由党和国家倡导、提出的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本质上是公民道德对国家伦理的最大化实现。”公民道德有其前提性和限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国家,个体道德与国家伦理的关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它将公民道德狭隘的限定为仅由国家单向度的主导,公民主体作为国家伦理实施的客体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忽视了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和公民双向互动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强调公民道德中公民的义务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李兰芬教授认为“公民道德就是人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的一种价值系统和精神特质,它本质上体现了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在承认、尊重公民个体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侧重于公民义务的履行的公民道德观。它区别于传统封建社会中道德只有尽义务的责任,而无享受权利的自由。公民道德中公民性的特征之一就是自我意识被集体性自我意识部分取代时的一种行为,其中集体性自我意识是将自我视为集体之一部分的认知状态。同时,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权利与义务是构成公民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它的完整构成要素还很多,不能仅此来涵盖整个概念。

第三种观点紧扣公民道德中公民这一主体的独立身份。宋惠昌认为“公民道德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因为公民是现代民主政治实体社会中有独立、平等法律地位的个体,不是任何政治实体的附庸。就此而言,公民道德是有着现代民主性质的道德规范。”这一观点认为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立身份,而与此身份相匹配的就是作为公民而呼吁的公民道德的诞生。其前提是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独立身份的确定及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公民道德的一个重要因子,它是对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理论概括。但是这种身份论的自身就缺乏清晰性,公民的内涵决定着公民道德的内涵,公民这一概念却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予以解读和阐释,如公民作为政治概念、法律概念、伦理学概念等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以上是对学界关于公民道德概念的简单归纳、总结。总的来说,对公民道德的概念、内涵共识的是:第一,公民道德是公民这一具有独立身份的主体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不是个体的私人道德; 第二,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引导,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第三,公民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正确处理公民个体自身的权利和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学界重视和研究的倾向和问题:

首先,割裂了国家与公民道德主体的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国家主导的公民道德存在一定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从而忽视了作为公民道德主体的公民自身的发展和欲求,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心是人,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公民道德建设的本质在于个体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提高。个体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不能淹没在国家的单向主导中,推动公民道德进步的过程就是国家和公民双向互动的过程。

其次是存在着对公民道德中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混淆。公民道德的主体不仅是一个义务主体,还是一个权利主体,唯有“权利主体”的确立,才能有道德行为的自主自愿性。义务与权利统一的公民道德同时也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客观要求。任何人既是个体性的存在,又是社会性的存在;既是自然性的存在,又是精神性的存在;既是主体性的存在,又是客体性的存在。道德在本质上讲是自律的,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但我们同样重视道德他律的作用,“道德他律是依靠外力来推动和约束的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服从。道德他律的作用在于,保证社会秩序和道德维持一个基本的界限,大家有一定共同的生活准则。”

2 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思考

第一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合法性、必要性问题。首先社会关系、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市民社会的崛起。“市民社会是公民道德的社会性基础之一,公民道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自己现实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到在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市民阶层对自身权利、利益的欲求不断增强,导致国家公权力逐渐退出私人领域,其所具有的社会调节力被限制。此外,社会关系的一个变化就是陌生人社会代替熟人社会。当年梁启超曾经说过在中国私德很发达,公德很欠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在以血缘、宗法等组成的熟人社会中,担负维系人际关系、约束公共行为的是传统美德。赫胥黎曾说过:人们所真正害怕的不是法律,而是别人的议论。而伴随着市民社会的逐渐形成,更多的是法律、规则的介入,公民道德应运而生。

其次是社会文明状况的进步,公民参与、价值认同呼唤公民道德。从广义角度解读公民道德即在社会道德层面上是公民的道德,公民由于主体身份的多样性而在社会活动中同时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传统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强加于子被统治者,后者缺乏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以国为家,以家为国的思想深刻的烙印在人们心中。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现今公民的道德参与、价值认同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特别是在现如今道德呈现出破碎化、泡沫化趋势,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时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和文化越发展、越复杂,道德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就变得越细微和越普遍,但又很模糊和很隐蔽。”这些因素冲击人们内心价值观、道德准则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人们对道德缺乏一个核心共识――公民道德。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所以,我们当前亟需树立以公民道德为共识的标准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第二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思考。目前学界对此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主体”、“客体”两角度来阐述。首先,主体角度强调从公民个人出发,通过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觉悟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个体道德的发生是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是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把外部道德调控和内部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把道德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其次,客体角度包括客体环境、实施方式等来论述。我们更倾向于从公民道德的主体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的概念区分中来探索构建的路径问题。公民道德的主题是公民个体,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公民个体道德水准的提升,内在责任心的增强是关键,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累积但同样不能脱离个体。具体的讲,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施以不同的道德教育,将教育主体的广泛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则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包括政府、公民个人以及社会组织。首先国家颁布的《纲要》要求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德治国或德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挥国家伦理的主导、导向作用,“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不仅仅是调整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规范体系,还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人的生活意义,更是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方式。”爱德华・希尔斯曾讲过:“市民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法律既约束国家,也约束公民。”可见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中社会组织扮演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在国家公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利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三个主体,互相配合,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博颖.公民道德教育中国家伦理实现的三种方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9).

[2] 徐木.价值信仰与公民道德建设高级论坛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3(3).

[3] 王伟,李舒东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伦理建设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64.

[4] 申明.道德他律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5] 陈菊,张博颖.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

[6] 新民说.论公德[M].

[7] 窦炎国.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