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8:37:52

学生厌学论文

学生厌学论文篇1

首先,表现在不爱学习,交朋友搞人际交往。有些蒙语汉授大学生不但专业课不学,其他课程也不想学。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中有的倾向于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人际交往,因为他们认为交朋友比学习更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有的则热衷于做点小生意,在实践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这类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当主业,而把学习当副业。学生社会性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基本的知识和必要的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的社会性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蒙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体现在课上做笔记和出勤率上,蒙生中表示自己经常逃课的人占45%,有一半以上的蒙生没有课上做笔记的习惯,有的会课下看其他同学的,有的压根就不会做,也不会去补笔记。访谈中发现,蒙生课上不做笔记原因之一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依赖心理,认为自己不做定会有其他人做,考试前抄一下就可以了。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的厌学,它带来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的不扎实,实际上就等于没有完成大学的培养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同学们专业知识肤浅、职业素质欠缺,毕业后自然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同学们长期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带来孤独、焦虑、忧心忡忡、情绪反应激烈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及不良的人格特征。其次,从学校来讲,由学生厌学而引发的学风不正,必然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到学校下一步的招生工作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们的教学情绪,从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消极影响。再次,从社会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且不说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单是将这样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于学校的形象,更会给工作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育学专业蒙古族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学们在经历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通过对某大学教育学专业部分在校大学生厌学情况的访谈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分析,对于造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学院忽视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绝大部分的高考考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了解的领域,特别是冷门专业,心理便承受上了一定的挫折感。教育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当属冷门,而教育学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再加上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学生们对于教育学专业也始终持怀疑态度。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又往往放在对学生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鞭策上,却忽视了在此之前应首先对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当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仍在想着“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最后导致蒙语汉授大学生的厌学状态,轻则在学习上盲目、被动,重则不爱学习专业课,甚至根本不学习。

(二)学校、学院划一型的培养模式,不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习

首先,在我国,每一所含有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在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上都大同小异,整齐划一。学校没有特色,专业没有特色,导致教育学的毕业生们也没有特色,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但我国高校培养的教育学人才却是一个模式,这样的划一性教育难免使同学们感到厌倦。其次,从学院管理制度方面来说,对于那些逃课缺勤同学的督查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任课老师也不闻不问,使得部分同学有缝可钻,助长了同学们逃课的侥幸心理。由于放松管理,缺少自我管理的大学生越来越放松自己,日久天长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起,逐渐厌学。总之,学校、学院的培养模式过于死板守旧,几十年来都是用同一种模式,缺乏新颖,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院校没能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很难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背景,使得部分蒙语汉授生对于学习探究缺乏激情。

(三)教育学专业本身的局限,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教育学科地位不高,教育学专业甚至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谓,并不时地遭受着社会各界鄙视与怀疑的目光。使得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备受排挤,对教育学专业有厌学情绪,也是无可厚非的。其次,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条条框框,倾向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同学们自然对这种枯燥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再次,在课程设置上,教育学专业过度重视理论课而忽视技能课和实践课,使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教学中很容易脱离实际。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怀疑、厌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再次,教育学专业在办学上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没有很好地解决教育学专业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教育学专业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教育学专业更加难以维持。教育学自身的危机尚存,同学们对其的不满和厌倦自然不可避免。

(四)部分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的缺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拥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素养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往往倍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师是同学们难以接受的。在针对身边出现的“专业选逃课”现象的访谈中了解到,同学们有这样一种观点“枯燥无味的专业理论课本来就很难使人产生兴趣,有些老师却只是照本宣科,那与其去听倒不如自己看书呢!”足见同学们对于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的麻木与厌恶,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敷衍行为。鉴于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们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故教师素质如不加以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法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教育学专业教师教学多采用汉语讲授,部分语言又过于学术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许多蒙语汉授生来讲不但乏味更是难于理解,因而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排斥教师,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在课堂上顾虑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理解的慢,因而很少叫蒙生起来回答问题,对蒙生的态度只是能够老老实实听课就好,不要求蒙生积极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回答问题的总回答,不回答的永远都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的往往又都是汉生。同时任课教师的检查和要求不严也容易导致蒙语汉授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蒙语汉授生本身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之教师的放任就更加助长了学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

(五)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特点来看,走科研之路是该专业领域的一种倾向。因此笔者对于同学们是否有参与科研的愿望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们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们是有参加科研欲望的,也希望通过一番努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同学们得不到良好的指导,而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加之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致使学生们参与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不能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无所事事的大军中,形成了不良校园风气。总之,产生这一现象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及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解决教育学专业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改革思考

厌学情绪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厌学问题和原因做如下对策性思考。

(一)明确学校、学院的办学宗旨,为学生打造专业学习的平台

作为高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一切工作都为这一宗旨服务。第一,学校、学院要重视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摆脱划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减少教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阻力是同学们一直期待的。第二,学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要加大对部分学生高考挫败感的疏导力度,降低并逐渐消除高考给同学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针对学生们对于即将涉猎的专业不甚了解的状况,要指导学生们明确所学专业的背景及前景,让学生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不至于使同学们在怀疑和模糊中盲目学习,最终造成更加迷茫而难以自拔。第三,学校、学院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学校有必要拓宽科研渠道,打通学生们参与科研的道路。学校要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挖掘同学们的内在潜力,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以免同学们在日后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科研锻炼而丧失学习的欲望。

(二)提升教育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因材施教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专业学习

蒙语汉授生的厌学,通过以上分析,其中与教师的,特别是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密切相关。蒙语汉授生与汉生不同,他们通常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不足,而且教师又因为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语言沟通困难,不想难为他们,怕他们站起来答出丑,而忽视这部分群体在课堂上的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面面俱到,应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教师应该给予蒙语汉授生适当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缺乏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点名回答问题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些同学不回答问题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大家面前急于表现。此外,点名回答问题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当中来,而不是感觉课上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第二,如果蒙语汉授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教师不能急于让他们坐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教会同学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不是一再地依赖于老师和其他同学。第三,教师可以向蒙语汉授生提一些难度适当的,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可以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为此,学校应根据当前的专业需求,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对教师们进行经常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自我提高,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对教育学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拯救教育学的命运,无疑要以重塑教育学学科形象为前提。教育学专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交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切实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做到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的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学之所以遭受歧视,主要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乏力。其实,教育学有很深厚的实践渊源,比任何学科更能指向并服务于实践。教育学欲走出困境,则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第二,协调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的关系。依据社会需要确立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对于教育学专业来说,其改革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确立培养目标与招生规模。做到专业办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不至于因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周期性过剩而陷于“发展-调整”的循环中不能自拔。第三,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学专业必须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教育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员,其教授内容应该是先进、灵活的,故教育学的教材需要定期更新,从而不断地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教育学的教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应是教育学学习和研究的背景材料,所以教育学专业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跨学科课程。

(四)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态度

学生厌学论文篇2

作者:刘兴友 余欣欣 孙桂芳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三中学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与厌学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其中学校满意度与厌学的相关最高,其次是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友谊满意度。在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中,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与轻度厌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值均<0.05)。其中,家庭满意度与轻度厌学的相关最高,其次是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与中度厌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学校满意度、家庭满意度与严重厌学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2.2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对厌学的预测作用以初中生厌学总分为因变量,以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对初中生厌学情况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略)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395,F=88.499,P<0.01)。除自由满意度外,其他维度对厌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对厌学的解释率为39.5%。

调查发现,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与厌学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学校满意度与厌学的相关最高,其次是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友谊满意度。说明生活满意度是影响厌学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来减少厌学现象或缓解厌学程度[5-6]。学校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对厌学的影响最大。说明学校自身的原因对学生厌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认真思考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校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从而让学生好学、乐学[7-8]。

调查显示,生活满意度各维度对不同程度厌学的相关有所不同。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与轻度厌学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家庭满意度与轻度厌学的相关最高,其次是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与中度厌学呈显著负相关;学校满意度和家庭满意度与严重厌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非常复杂。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可能不同,应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9-10]。提示对于不同厌学程度的学生,应关注可能存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全面了解学生厌学的原因,寻找辅导工作的突破口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调查发现,除自由满意度外,生活满意度的其他维度对厌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对家庭、友谊、学校、学业、环境感到满意,对减少厌学现象或缓解厌学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提示应做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客观上创造条件,如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学校管理更科学民主,使学生学业不断进步,同伴关系更融洽,社会风气更好等;二是主观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对各个生活领域的认知评价以及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更合理。调查显示,生活满意度对厌学的解释率为39.5%。说明除了生活满意度外,其他的一些变量也会对初中学生厌学产生影响。因此,减少厌学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12]。

学生厌学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学生厌学 原因初探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85-02

一 前言

从目前初中教学现状来看,初中学生厌学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初中学生厌学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将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厌学情绪一旦发生大面积蔓延,会使许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会使初中教学质量大幅下降。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必须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基于初中教学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消除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提高初中教学质量。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已成为困扰初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 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现状

学生厌学问题目前已成为困扰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数量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厌学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片面地认为学习无用

厌学学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习没有任何用处,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心理因素成为厌学的主要原因。

2.厌学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由于初中厌学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非常消极,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学生的另一个特征是不愿意参加学习活动:课余时间泡网吧,课堂上讲话、玩手机、看小说,作业马虎了事甚至不做,很少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导致成绩下滑严重。

三 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

目前初中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处的阶层不一样、需求不一样,由此导致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此情况下,虽然积极的因素较多,但消极因素产生的危害也很大,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对初中学生的危害相当大。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人生规划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难免产生厌学情绪。若这种厌学情绪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将会严重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

2.学校原因

虽然我国学校教育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应试教育的转变还不够彻底,在许多学校仍存在用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学生优劣的现象,于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成绩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耐心,教学手段过于粗暴,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过大,心理处于紧张的状态,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因无法正确调适学习压力、调节紧张情绪,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原因

初中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在家里的时间较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保证。但是许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及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回到家之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同时家长也没有做好教育和引导的工作,没有将学生正确的引导到学习正轨上来。有些家长甚至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反作用。相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在学习上施加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相应成绩就要受罚,致使通过努力后达不到父母要求的学生厌学。因此,家庭原因成为了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不对家庭原因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无法有效解决初中学生厌学的问题。

四 解决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初中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要想积极解决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制订具体的解决对策:

1.从社会角度入手,积极解决初中生厌学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说,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应对读书无用论进行严肃的批驳,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整治。不仅如此,教育部门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初中教育这一关键时期,社会产生的影响非常关键,我们要重视这一影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从学校角度入手,提高学校的实际作用

初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老师应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明确初中教学任务,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论。此外,初中教师还应经常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改以往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好学、乐学。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加强教学引导和教育监管工作,发挥学校的教学引导和监管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活动努力提高成绩,提升自身素质,保证初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3.从家庭角度入手,发挥家庭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降低期望值,只要孩子有所进步就要进行鼓励,努力让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上述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

五 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原因这三个方面,由于厌学问题造成的危害较严重,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使初中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学生厌学论文篇4

【关键词】厌学 学习动机 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09-02

一 问题的提出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保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5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其中有12%的人厌学情绪较严重,已影响到了学业成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而厌学现象的存在恰恰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我国迈入知识型社会,如何缓解厌学情绪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选择的标准:(1)着眼于厌学问题多发的中学阶段,男生厌学问题更为严重;(2)学生成绩较差,属于厌学现象的“高发人群”。本文选择了河北泊头某高中的小宇(化名)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书目、学术论文、报刊等,并搜集电子网络资源,同时笔者将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式,随机进行访谈。

三 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个案背景介绍:本文的主人公小宇是独生子,家庭条件优越,性格脆弱。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越来越不爱学习,常常一个人玩电脑或在房间里发呆,请了家教和上辅导班后成绩还是不理想,高中时家里把他送到外地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学校,他最终因为不适应又转回了本市的高中。

1.别提学习好吗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6日

访谈地点:小宇家中

笔者第一次来到小宇家中,跟随小宇进入了他的房间,书桌上摊开着课本、作业本,还有言情小说、漫画书等。电脑上的“CS”游戏暂停了。

笔者(以下简称为L):小宇,我们随便聊聊可以吗?

小宇(以下简称Y):好吧,但是别提学习好吗?

L:为什么呢?

Y:我讨厌学习,讨厌死了!

L: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小宇?

Y:估计帮不上什么……我们聊点别的好吗?

L:那好吧,你平时都喜欢什么呢?

Y:喜欢吃肯德基;喜欢打网络游戏;喜欢看漫画、言情小说……

L:呵呵,我是说爱好或者特长,比如说弹钢琴或者书法?

Y:那有什么好的?又累又无趣,还不如挣大钱,让别人给自己弹琴听,不就行了?

L:恩,呵呵,小宇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Y:不快乐,因为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我,我讨厌学习,它让我抬不起头来。

第一次访谈结束后,小宇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主动提出不要谈论学习,但后来又主动提到了学习带给他的烦恼。此次访谈的收获如下:(1)小宇确实存在厌学情绪,且从他的反应来看厌学情绪较深;(2)小宇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3)网络游戏、小说、漫画书可能是导致小宇讨厌学习的原因之一;(4)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能使小宇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上学就是受罪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21日

访谈地点:肯德基快餐店

L:小宇,是不是每天在学校很紧张?

Y:什么啊,我几乎都不学习。对我来说,上课就是受罪!

L:为什么呢?

Y:哎,有心理阴影呗。一次考试,班上的同学作弊被抓住了,老师在课堂教育的时候说:“小宇同学虽然学习很差,但他从来不作弊!”我虽然学习不好,但自尊心也很强啊!

L:那以后你就不爱学习了?

Y:嗯,到了初中以后所有的课都听不太懂,就干脆不学了,因为努力了学不好是智商问题,脆不努力。

此前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厌学表现为:(1)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2)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3)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小宇的对话发现,小宇以上症状都存在。

随后笔者对小宇的班主任进行了访谈,确认了先前小宇的说法:(1)小宇只是不爱学习,但是不违反纪律;(2)老师因为高考临近,对小宇已经持放任态度。笔者也获得了新的信息:(1)小宇拥有天津户口,母亲单位允许子弟接班或许是其厌恶学习的外部推力;(2)小宇能完成作业原来是抄袭其他同学的。

3.出走:都是考试惹的祸

访谈时间:12月4日

访谈地点:笔者家中

小宇给笔者发了短信:“姐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和妈妈吵架了,现在离家出走没地方去。”于是笔者同他进行了第三次交谈。笔者从小宇的话语中发现:小宇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脑袋笨的缘故,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人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他认为个体只有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判断自己能有效地做出此行为才会有强烈的动机,小宇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他的学习动机进一步降低也在情理之中。

4.给的太多、管得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笔者与小宇的母亲进行了交流,小宇母亲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孩子的学习经历:

这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退缩,再加上老师不重视,他先是赌气不听课,后来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为成绩差连自尊也没了,后来又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和漫画。我没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所以做什么孩子都不领情。总之,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从小宇妈妈口中笔者进一步得知了小宇厌学的细节,但小宇对于父母做的一切却不买账,他固执地坚持自己所谓“成熟”的想法。小宇妈妈开始反思了: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四 讨论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小宇厌学问题的产生是自身、学校与教师、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宇自身的原因:(1)小宇错误的成败归因方式导致心理障碍和人生目标缺失。(2)学习兴趣减弱。小宇升入高中后沉迷于网络游戏、漫画书、言情小说,从而逐渐荒废了学业。(3)自制力差。小宇对自身要求过低,且习惯为自己的自制力差找借口。

教师方面的原因:(1)教学目标功利化,教学过程问题显现。(2)师德面临考验。小宇的小学老师因对小宇讽刺挖苦,缺乏尊重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3)教学评价方式不当。老师以分数论英雄,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且一般都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内容偏颇。

家庭方面的原因:(1)家庭优越感削弱其学习动机。(2)家长和孩子缺少心灵的交流,成绩不好时只会指责和打骂小宇。(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畅。小宇的父母很少主动到学校了解小宇的学习、纪律情况。(4)家庭教育方式偏差,期望值过高。

参考文献

[1]陈庆.从教育本身浅析学生厌学原因[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1)

学生厌学论文篇5

关键词: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动力学,Chen-Hashimoto模型

 

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复杂的系统,基质组分、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都是变化的,有时某种基质浓度过高甚至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论文大全,Chen-Hashimoto模型。那么当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存在抑制物质时,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厌氧过程动力学,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修正[1,2]。根据Contois方程,Chen和Hashimoto提出了关于基质利用和产甲烷的动力学模型,Chen-Hashimoto模型最适合研究厌氧消化工艺的动力学特性,该模型已经十分广泛地用于考虑进水基质浓度对出水水质影响的研究中,如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的厌氧消化[3~5]。然而,该模型用于城市污水污泥的研究尚罕见报道。论文大全,Chen-Hashimoto模型。因此,为了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效能并回收沼气,研究者考察了不同进料浓度污水污泥的两相厌氧消化动力学特性[6~8]。

1 材料与方法

分别取某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间剩余污泥、某污水处理站浓缩剩余活性污泥、学校食堂厨余垃圾,考察了不同有机基质含量污泥以及污泥与厨余垃圾混合物厌氧消化动力学特性。试验中采用的小试两相厌氧消化装置见图1,三种投配污泥的主要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实验中污泥的理化性质及运行参数均按标准方法进行测定。论文大全,Chen-Hashimoto模型。

图1 小试中温污泥两相厌氧消化装置

Fig.1Diagram of mesophilic TPAD process for sludge treatment in laboratory scale

表1 试验三种投配污泥的主要理化性质

Table 1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feed sludge used in test

学生厌学论文篇6

一、厌学语文的含义

厌学一词含义模糊,至今仍无科学的权威解释,厌学语文更无系统的定义。“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1]“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2]百度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顾名思义,厌学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系列排斥学习的活动过程。厌学语文也即从单纯的厌恶语文情绪发展到厌学语文的心理,从内在的不喜欢语文发展到外在的排斥语文课业,从情感上的厌恶语文发展到行动上的不听语文课不做语文作业等等。

二、厌学语文的表现

当前中学生厌学语文的表现可用“四不”来概括,即不集中、不主动、不满意、不积极。

(一)不集中

语文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发呆,不认真听讲。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时不时的看表等下课。更甚者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照镜子、玩手机。

(二)不主动

对学习语文缺乏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强。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复习巩固,作业偷工减料,字迹潦草,考试马虎对待甚至作弊。

(三)不满意

厌学语文的学生一般语文成绩处于中下游,是老师眼中不受重视的中等生、差生。很多学生便破罐子破摔,把学不好语文完全归咎于老师教得不好、学校比较烂,从而对语文老师对学校不满意,故意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

(四)不积极

一系列的厌学语文情绪和行为不仅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下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伴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如一上语文课就开始紧张、焦虑、恐惧,谈到语文学习就害怕,看到语文作业就心烦,听到语文考试就害怕。

三、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

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分析。

(一)社会因素

1.语文无用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百无一用是书生”等老一套思想深入人心。语文学科在很多人看来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语文无用论”为厌学语文的学生提供了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慰藉,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一步一步放松了语文学习。

2.就业严峻

现在很多文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严峻,这些信息传递给中学生,他们便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学好了语文以后还是找不到工作,学了也白学。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在有意无意中使学生的语文价值观产生偏差,必然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松懈和排斥。

(二)学校因素

1.课程安排

语文课,从小学开始便是主课,因而被安排的次数较多。学生从小到大几乎每天都在上语文课,加之语文默写考试频繁,学生对语文的新鲜感早已磨平殆尽,厌烦感便会油然而生。

2.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养。”[3]教师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心理素养能感染学生,亲近学生。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课,产生“晕轮效应”。正如《学记》所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其上课的质量。语文课包罗万象,语文教师便需要博古通今知晓中外,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对语文融会贯通,上课才能深入浅出收放自如,学生才会如沐春风,听得津津有味。而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本应该赏心悦目的课堂内容,被老师压缩肢解,取而代之的是对考试内容的投机取巧。语文课枯燥乏味,学生怎能不厌恶?

3.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成绩提高比较慢,很多学生便会认为努力学习语文和随便应付语文学习后考的分数相差无几,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失去信心。其次,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脱离生活,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势必造成学习语文不积极。

(三)家庭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因而,学生的家庭状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首先,很多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势必不能给孩子良好的语文辅导,更别说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了。其次,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于求成,尤其在语文成绩上看不到明显的提升,便会加紧督促,过分施压,造成孩子对语文甚至对学习的反感。

(四)个人因素

1.气质差异

气质类型学说认为,“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寒、干—湿两种性质,不同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而有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4]通常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比较热情活泼,好动甚至有时暴躁,因而上到语文这种“静态”学科,便会不自觉地走神。语文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较枯燥死板,所以这类活泼好动的学生便会厌恶语文。相反,抑郁质和粘液质的学生比较忧郁伤感,对于文学类知识会比较感兴趣。

2.兴趣不足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5]人对有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并会产生肯定的积极情绪。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就会推动他努力学习语文,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并且广泛涉猎和语文相关的知识。

3.动机不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即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刺激。例如当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的需要,而这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知识,最终使需要得到满足。厌学语文的学生经常看到语文就头疼,往往怀着“语文无用论”的心态,因而很难产生想要主动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诱因指能引起学生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学生趋向或回避的目标。”[6]诱因分为正诱因(如老师的夸赞、奖状等)和负诱因(如老师的批评、惩罚),很多语文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缺少老师的夸赞和鼓励,自然缺少正诱因。而对于老师的批评和惩罚等更是毫不在乎,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所以正诱因和负诱因在这些学生身上几乎都不起作用。

四、厌学语文情绪的应对策略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处理问题,治标不如治本,因而要改善学生的厌学语文情绪,学生自身的调节是关键。而和学生有直接关联的是语文老师,所以在采取有效的改善策略上,师生必须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寓改于新,融入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7]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束缚。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用多样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让权给学生,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后可组织和课文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演讲、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故事会等,给枯燥乏味、死板陈旧的教学内容注入新鲜活力,让语文课堂朝气勃发。

(二)寓疑于学,激发动机

1.激发学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8]这便要求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语文教学中,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设疑策略:

(1)精妙导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能以一个新颖的导入把学生引进课堂,就可以迅速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就会跟着积极活跃起来,教学便处于主动状态。

(2)学习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内容。例如,学生都知道苏轼是豪放派词人,教师在教授婉约派诗词的时候可以穿插其婉约派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当学生接触到“相反”的知识时,便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

(3)提出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如上到鲁迅的《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讨论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这类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既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调动了其上课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2.合理有效强化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类有效的强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1)让学生自己制定课堂目标。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实验都表明,学生把总学习目标划分成小的课堂目标和单元目标后,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这样学生才会真切地清楚每节语文课自己想要学到哪些知识。

(2)奖励和赞美。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枯燥和感性,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慢慢品味,急功近利的心态只会让学生浮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甚至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在一种温和的课堂中,温暖的气氛下学习,势必会事半功倍。

(3)每个人都是榜样。“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9]而当这个榜样是自己时,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便会陡然上升,起到了直接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方面,增强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对语文的信心,激发其想要把语文学得更好的动机。

(4)良性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成绩差不多的学生中故意夸奖赞美某一位学生,这一举动便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嫉妒”,唤起他们的斗志,促使其更加努力学习、积极表现,争取下一个被夸赞的是自己。

(三)寓学于践,提升兴趣

语文教学应兼顾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而很多语文老师把课堂教学仅限于听和读,缺乏了最基本的实践因素,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10]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在语文实践上,教师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如果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考试成绩有进步等等,便会奖励他们实践活动,这样便能引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厌学语文情绪的形成,不仅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更甚者会影响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厌学语文情绪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顽疾,如何改善学生的厌学语文情绪,除了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厚的学术研究和一线语文教师不厌其烦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01).

[2]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7).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8][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学生厌学论文篇7

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学生的厌学题目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眼前的题目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题目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校多数学生来自于外来务工家庭,他们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教育孩子也没有方法。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愉快地学习这一宗旨,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这一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孩子,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找到根本原因,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我校教师的实践经验,研究总结矫正和预防的方法,消除他们厌学情绪,变得爱学、乐学,重新点燃他们学习爱好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展上坚实的奠基石。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发展:

目前的研究,对于学生厌学的表现有了明确的阐述,主要表现为留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成因也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是具体的预防矫正的办法还没有,需要我们进行深进的实验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预防厌学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史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学者、苟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理论依据:《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学生厌学论文篇8

关键词: 厌学 心理障碍 解决对策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由此可知学习对人的重要性。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教育。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加上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无论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都更加重视了。但是在经过了九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中考的洗礼进入高中之后,有的学生产生了该歇歇了的想法,于是对学习持一种松懈的态度;有的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和厌恶心理,学习在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乐趣可言,而是变成了一种无奈的、沉重的负担。目前,厌学已经成为影响老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它使班级不能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好学上进的学生因为部分学生的厌学行为而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学习环境。

一、高中生厌学现象研究的现实意义

厌学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古老的问题,从教学一开始就存在,是一个普遍问题,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从幼儿到成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厌学心理是指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睡觉甚至捣乱,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对练习、作业、考试等一切学习活动漠然置之。厌学的学生往往由不学沦为混学,进而成为学困生,造成恶性循环。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倘若这种体验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留,就会沉积固化为不良学习品质,影响个体发展,甚至贻误终生。[1]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在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就厌学学生本身而言,虚度年月,浪费光阴,渐渐耗去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学而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必然导致成批新文盲的产生。厌学问题,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的话,则其累积性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涌现出焦虑、压抑、烦燥,甚至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其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且严重的厌学行为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退缩、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特征。[2]

二、高中生厌学情绪的归因

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许多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因素等,又可以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影响学业成就的各种心理因素,如能力、情绪、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知识结构和人格等。环境因素是指需要借助个体自身心理特点对学业成就施加间接影响的各种学习环境元素,如教师期望、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家庭背景、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等。[3]

尹铁菊在她的《初中学生厌学现象初探》一文中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政策、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高中生产生厌学情绪是各种原因综合导致的,如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验了过多的失败;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评价教师的最好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教师伏案掌灯开夜车,同时要求学生上试题山、游考卷海;迫于压力,教师把教育的功效异化为应付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不惜一切压制学生的兴趣爱好。反复的训练、频繁的测验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一些学生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后,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烟消云散。

三、消除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当前在许多学校中尽管有些老师们意识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但面对学生时,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在教学中依然承袭了普通教育的模式。但更多的教师们在努力寻找应对高中生厌学的对策。除了我们通常所用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大师们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消除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1.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斯金纳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论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同某种能够引发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父母和教师应了解学生最喜欢干哪些事,然后,把学习和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学习枯燥感。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系统。[4]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来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能力,逐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缺失需要与生长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处于饥饿状态,显然就不可能把精力用于学习。但是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所以,教师应当爱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一种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最终喜欢上学习。[5]

3.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教师效能感与学生的成绩(Gibson,1984)、学生的动机(Newman,1989)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教师效能感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它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6]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从教师的角度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对自己所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标准的一种自我评估。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改善学生厌学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首先要分析学生厌学的情绪是如何形成的,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找出造成其厌学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刘芳.金昌市初中生厌学现象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11.

[2][4]马金祥,王水玉.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治疗策略[J].教育探索,2005,5:95-96.

[3]蔡德科.厌学心理分析与辅导策略[J].学府新潮 ,2004,5;31-33.

学生厌学论文篇9

一、职高生厌学的原因探究

职高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不同程度地给学生施加了不良因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产物。职高生厌学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入学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中的情形大相径庭,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中有自卑、畏难心理。电子电专业的专业理论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实践性,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很多同学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感到物理难学,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理论时,就有畏难心理,把学不好专业归结为“以前的物理就不好”。甚至有同学把《电工基础》、《电子线路》两门基础理论课称为“天书”,因而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同学之间的不良习气也相互影响。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基础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容易受诱惑。当他们进入一个班级后,不好的学习习惯容易相互影响,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

2.引发职高生厌学有其社会因素。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职中生是“差生”、“二流子”的代名词,认为上职中的都是没出息的,这样的偏见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甚至,当别人问他们在哪儿上学时,有的学生都不愿告诉别人自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不仅如此,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操作工人的要求相对较低。电子企业新招的工人只需经过几天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操作,有的岗位甚至没有技术要求。这样的就业现状导致学生觉得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已,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家庭因素对厌学推波助澜。很多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忽视了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作用;有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做错了事情非打即骂,使孩子受到刺激,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长辈的过度溺爱,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思进取的坏习惯;父母因各种原因争吵,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草率离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从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4.引起学生厌学,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部分课程的开设没有紧跟专业的发展方向,开设的课程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专业课程开设了十几年,现在还在开,如《黑白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等。教学实习设备利用率低,实习耗材不能及时到位,使技能训练时间减少,导致学生操作基本功不扎实,觉得学不到东西;在学生管理方面未能实现人性化管理,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学生课余生活单调,学习效率低;全校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班级、学校凝聚力不强。

二、引领职高生摆脱厌学情绪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帮助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齐抓共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及职高生的错误认识,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尽可能地为职高生创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技能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其次,从学校方面来看,必须开办家长学校,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加大实验室、实习室的投入,确保实习设备能及时、高效地投入使用;教师要主动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因学生不当的言行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新课程理念把现代技术带进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坚持宽严合一的原则。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三技能,让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厌学论文篇10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厌学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潜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挑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观点。当前西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社会系统。

中小学生厌学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厌学情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二是缺少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差;三是缺少自制力,缺乏有效指导;四是缺少自强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在厌学的原因上,大多数研究者把它归结为社会因素如读书无用论影响,校外游乐场所影响等;学校因素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单一、教师素质不高、学习负担过重等;家庭因素如家长教育不当、不良的家庭环境等。故而研究者多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探求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策略,如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等等。但这些只是企图通过改善客观外在的条件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厌学”是学生厌恶学习或学业的心理,包括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从厌学者心理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制、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往也有研究者主张采用心理干预的办法来解决厌学问题,其中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应用最为普遍,他们也仅仅是想着如何消除厌学这一消极心理状态,而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这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依据。我们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克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欣赏学生,让学生获得快乐的积极体验

有一段这样描述厌学学生的话:“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厌学学生大多自卑多疑,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对自己没信心,学习时漫不经心,对学习无兴趣。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没信心、害怕失败、自卑多疑、态度消极、自暴自弃……虽然致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等品质的培养”。②以考试分数这一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进行着简单而枯燥的知识输入与输出活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产生厌学情绪。但我们不难发现,厌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所遭受的挫败感,使他们有了习得无助感。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反之,当人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叫习得无助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要让人获得足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信、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给每个学生设定适度的期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于肯定,用激励或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而不能仅看学业成绩,重要的是看他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不仅如此,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今天许多中小学生依旧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没有休息。一天平均下来要学习十多个小时,从早上六点起来,七点半上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连中午一个小时都要在学校看书。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学生一天要上九节课,课后,老师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到了周末,老师也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得‘休息日’也不得空闲,每位任课老师都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弱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③。学生毫无自由活动的空间,厌学情绪不免由此而生。尤其当他们失败时,就认为是自己不行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的挑战,拥有成熟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进行积极归因,一般将负性生活事件和体验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

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快乐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我们不仅要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将积极心态、积极情绪传递给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能行。如果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递的是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可以说,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更乐观、坚强、快乐,更容易接受挑战和挫折。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具有自我完善的倾向,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完善和发展自我。主张尽可能地激发人的积极心理需求,使之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对身心处在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坚决反对以分数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指标的错误行径,而应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才是彻底消除厌学心理的根本途径。

三、爱护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社会文化、学校、家庭乃至语言环境等都是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如果父母经常无休止地吵闹,将会使孩子的精神受到严重的创伤,形成孤僻、冷漠、自卑、冲动、报复、人格偏执的不良心理,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父母滥施惩罚、打骂孩子,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将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投下浓重的阴影,也会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培养子女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校方面,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沉重的学习负担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中小学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核心,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全人格为内容,以科学教育原则和科学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④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接受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控力比较差,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厌学情绪的发生。社会系统应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丑恶现象,改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不良社会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总之,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学习环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都是当学生出现厌学心理问题后,才采取弥补措施,缺乏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积极预防。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情绪体验,以消解心理障碍的困扰。因此,研究当代的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极为重要。

注 释:

①陈雪松.重庆市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初步研究[D].硕士论文,2008,1.

③王卓琴.成功体验在厌学型学困生转化中作用[D].硕士论文,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