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学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2:46:05

院校学生论文

院校学生论文篇1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几乎将所有的管理重点都放在了学校需要与学生需要相统一上,过于强调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权威,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虽然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但是在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2)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学生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必要的情感交流,管理者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弥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往往过于注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却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对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意见,不利于其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情感沟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管理者只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有所突破。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以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必然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将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过于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注重合作,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整个医学院校都向应试教育倾斜,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2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管理部门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的自身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医学院校以往对于学生管理,主要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出发,要求学生对规章制度中的内容做到全面掌握,并将其落实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以这样的形式来看管理工作,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滋生诸多管理问题,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学生管理部门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为本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此外,学生管理部门还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明确、处分恰当。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学校给出的处理,应该充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加强社会实践。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体系中添加社会实践也成为了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开展各类专业知识竞赛、举行各种科技创新讲座、组织学生到各大医院参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是当前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的时间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是作为被管理者,被不断灌输诸多规章制度,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完全得不到展现。事实证明,这种填鸭式的管理方法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不仅仅要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而且还应该注重其主体地位的发挥,从而实现多元化管理,并不断加强自我管理。首先,管理者可以以社会实践作为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其次,要善于将网络教育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和网上德育中心等,定期让心理咨询师和思政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结语

院校学生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以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教师教育培养理念为基础,寻找合适的载体和科学管理办法,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政教育、文化素质、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将学生自我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全过程,为培养出“德艺双馨”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提供一些“方法与对策”。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院校学生论文篇3

1.抵触情绪

近年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化学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人们谈化学色变,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科。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繁杂,题海浩瀚,高职学生不免会对化学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在药学、检验和护理专业中,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部分学生更是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满足于课程考核过关,不愿意去了解化学实验的相关安全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异地就学,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学生接受实验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造成入学后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高职院校校课程体系缺乏对化学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一般不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往往将其作为辅技能训练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课时限制,在实验课程编排中,教师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完成和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不系统讲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只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每次实验的具体项目和潜在危险有针对性地做提醒和示教。采用此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是零散、不全面、不连贯的,因此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差。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不能及时联想、调用过去所学及时处理。

4.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占课程考核比例低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考核,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10%~20%,其中对于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考核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造成高职学生化学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二、对策

1.深化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加强实验考核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增强化学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力求够用、实用,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考核评价纳入实验考核范畴。对于高职新生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教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对于老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考核的过程中,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安全设备的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工作、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总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考核结果在总评中所占比例。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更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师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减少课程讲堂讲授、笔试这种传统的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教学考查模式,多邀请国内专家进院校开设化学实验安全知识讲座;与院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利用学校的微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和推送相关化学安全知识;定期和院校保卫部门开展化学实验事故安全演习。

3.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院校学生论文篇4

(一) 体现机关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缺少生动性、时代性

时代的不断变迁,老的思想教育模式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老的思想教育模式上缺少生动性和时代性,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这方面学习的兴趣,也不能从社会实例中汲取思想教育的精华。

(二)日常搞学习教育的时间少导致原因是训练安排多,公差勤务多

在机关院校中,训练的安排和公差勤务的安排太多,能用在做学员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就显得相当紧缺,思想教育活动得不到开展,不能让思想教育深入学员的心中。

(三)领导不够重视,搞教育者不会搞教育现象严重

在机关院校中在教育上,领导主要是将重点放在了学员的培养军事素质和军事能力的培养上,致使当代军事院校将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还有搞思想教育者对思想教育根本不了解,不知道怎么教,教学手段盲目。这些都导致军事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只停留于层面上,更多的关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状况、生活情况等,忽略了对学生就业、成长、心理健康等的关系与培养。

(四)平时搞教育时走过场现象严重,跟踪督促检查较少

当代很多的机关院校在思想教育上走表面形式的情况相当严重,并没用真正的走人思想教育的核心上,走过场的现象相当严重。而在跟踪督促、检查这方面的工作在力度上严重不足,这项工作做得很少,组织散漫。

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脑,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必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军事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军事院校学员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形式和方式。因此,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重视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情感人、以行服人”要紧紧抓住当前重大事件的教育素材,对学员开展情感教育。结合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汶川、玉树地震、冰雪灾害、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通过教育引导学员正确认识全国人民在抢险救灾中体现出的对生命的珍爱以及由此爆发的强大民族凝聚力,使学员产生情感共鸣而自发参与其中,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果。利用开展国庆、八一、校庆等庆祝活动和授衔授枪等仪式,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使学员增强爱国爱党爱军爱校的情怀。

二是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拓展了学员信息获得的渠道,拓宽了学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传播着错误思想观点以及有害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要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方面,要建立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和热点问题探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巧妙融于其中,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使学员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经常上网了解学员的最新思想动态,通过邮箱、校园、BBS和教师个人博客等方式,对学员的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同时运用技术和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发现有害信息及时清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关注学员的兴趣入手,寻找那些能引起学员共鸣的兴趣点,把健康的思想寓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等教育活动之中,把严肃的政治教育内容生动化和群众化,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员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比如,配合教育开展先进人物宣讲会、主题辩论会、热点问题讨论会、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等群众性自我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美德教育同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相结合,把理论灌输、思想疏导与知识启迪结合起来,让先进人物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让枯燥的理论不再苍白,在学员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形成学习的动力。机关院校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辩论会及结合驻地实际情况参观访问等。活动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具有军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使其成为团结学员的精神家园。要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文化传播平台,精心设计、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品位高雅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重要方式、要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战友关系以及团队精神会营造良好氛围。要把课堂教学、配合活动与营造环境氛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张贴或悬挂标语口号、出墙报板报、举办校区广播、有线电视、文艺演出、唱革命歌曲、播放影视片等活动,造成浓浓的教育氛围,使广大学员处处都能接受教育的感染、熏陶和激励。

(四)突出职业思想政治教育

院校学生论文篇5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院校学生论文篇6

1.1提高思想认识,顺应时展要求。网络时代,艺术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利用这一载体,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推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应该顺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趋势,综合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2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设具有吸引力的栏目,并结合时展和需要,扩充栏目相关内容,使内容更加丰富,网页具有新奇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及时填充具有时代感,社会反响强烈,感染力强的事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推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3加强监督管理,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联网信息资源纷繁复杂,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相关资源管理,将人工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及时监控网络各类信息;重视技术手段应用,净化各类信息,确保信息健康、文明;重视网络制度建设,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另外,网络具有开放性、便捷性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些特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建立电子布告系统,设立讨论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在线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及时纠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结合艺术院校实际情况,通过讲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选修课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利用网络开展论坛、时事资讯、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工作,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从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提高。

1.5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健全进网络工作机制。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注重管理培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水平提高。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巧,及时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做好整体规划,完善领导机制,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2结束语

院校学生论文篇7

1.强化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以此规范人、管理人、教育人和引领人。民族学院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密切联系学生的工作制度,诸如院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联系学生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等,面对面地倾听大学生意见、了解大学生诉求,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以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建设为抓手,确保学生管理有章可循,学生工作有据可依……有效促进管理育人工作规范化和精细化”[2]。大学农牧学院坚持做到制度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先后制定或修订完善了……52个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3]。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学生为了一切”的工作目标,陆续建立了日常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早操、宿舍卫生、晚自习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并与评奖、优、贷、补、勤等工作相结合,实行奖惩机制……”[4]

2.探索教育管理的创新实现形式。为使教育管理实现立体化和全覆盖,各民族院校主动延伸触角,逐步由课堂向宿舍拓展,由八小时之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民族学院深入开展校领导入住宿舍“结对认亲交友”活动。“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分六批入住学生宿舍,每人入住一周,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他们“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意见,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学生交朋友拉家常……同时,学校出台了《干部入住学生宿舍工作办法》,扩大入住宿舍人员范围,辅导员、班主任、科级干部及学校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参与……通过开展星级宿舍评比、‘静、雅、和’文明宿舍创建……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及宿舍文化研讨等活动,丰富了学生宿舍和生活区文化”[2]。大学同样发挥宿舍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载体平台作用,以“丰富宿舍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于2012年举办了以“优秀宿舍评比活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征文比赛、评选宿舍文化消防安全宣传展等系列活动”[5]为核心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节。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宿舍文化节上,他们则以“青春智慧献高原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大学生宿舍文化书法评选、摄影作品征集大赛、寻访‘宿舍内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小故事”等系列活动,对创建“优美和谐的宿舍环境,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富有特色的宿舍文化氛围具有很大意义”[6]。

3.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升育人品质。为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各民族院校不断提炼校园文化内涵,并把教育管理内植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民族学院以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引领校园文化方向,常态化开展“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涂鸦墙大赛、演讲辩论赛、民族服饰秀、手工艺作品展(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术沙龙、青春励志影视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有文化,文化时时能育人,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2]。大学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宣传单发放、《大学生心理导向》课评优等活动,对培育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控制情绪、加强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结合“五月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书法、演讲、原创诗歌朗诵、藏汉语辩论赛、师范生试讲、ppt制作、宿舍才艺比赛”[7]等多项活动,发挥了校园品牌特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解析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自治区高等教育开始步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阶段,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或共性的,有些问题则具有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理念传统落后。部分民族院校表面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理念不新、招数不活,办法不多”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一方面,强管理弱服务。部分民族院校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应以“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主题、提升服务品质”为前提,把有效管理寓于优质服务之中;没有突出“服务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各族大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之相反,他们继续沿袭“规范人、管理人”的传统育人惯习,管好大学生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在这种“强管理轻服务”的育人理念驱使下,在校大学生就像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一样难于进行独立思考,个性特征很难得到张扬,创造潜能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另一方面,强灌输弱引导。部分民族院校教师引导作用缺位或弱化,他们往往采取灌输而不是引导、辅导或指导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不是以师生双方平等互动为前提,它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绝对服从,从而忽视了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2.师资素质不是很高。民族院校具有起点低、底子薄、规模小等特点,尤其是现有师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无疑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在任教师素质不一。有调查统计,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少,大多数仍然依靠兼职教师充任”。可以说,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团体拓展等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尚无“一名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8]的在任教师。部分教师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仅四人”[9]。其他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质量同样不容乐观,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全区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民族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比如,民族学院“43位辅导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34人,30-40岁的3人,40-50岁的2人,50岁以上的2人……近3年参加工作的34人,占总数的79%”[9]。三是学历层次较低。据2008年统计,自治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3%,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为30%”[10]。这一数字不但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他们绝大多数从事专业课教学或科研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是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比如,民族学院43名辅导员中,“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3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9]。四是职称结构不完善。2008年“高校的正高级职称占总专任教师的4.1%,副高级职称占总专任教师的22.4%,中级职称占37.5%,初级占22%”[10],这一数字既未达到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有关规定,与内地省市高校相比更是差距明显。五是分布不均衡。民族院校“各类教师在文学类专业分配较多,在哲学、历史学方面分布较少……”[10]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强化。从调查来看,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政治可靠,理想信念坚定,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部分大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出现了“注重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注重实惠、忽视理想;注重索取、忽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奋斗”[11]的倾向。部分大学生世界观偏离,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他们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尤其缺乏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11]。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对社会、人生缺乏宏观把握……面对比较复杂的事情和局面,缺乏理性判断,是非不分、黑白不分……做事缺乏对后果的预测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即不计后果,凭感觉,图一时冲动和痛快做决定、做事情”[11]。更有些大学生深受宗教思想影响,据民族学院调查显示,“有81%的区内学生认为他们受到宗教的影响……浓厚的宗教氛围,不仅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立场”[11]。大学生是自治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否过硬,对自治区的未来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各民族院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教育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新挑战。学分制作为高等院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在全国普及推广,民族学院等也开始尝试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作为“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的同时,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学习形式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受此因素影响,原本同一班级的大学生由于共同上课的次数减少,同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次数显著减少,班级的凝聚力、影响力、约束力和战斗力严重削弱,班集体出现了离散性和虚幻化倾向。部分自我管制力差的大学生“懒、松、散”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以班集体为教育单元的传统管理形式面临新挑战。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还需借助班级这个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但受学分制的持续影响,每个大学生上课的时间不同,上课的地点也较为分散,加之没有固定的教室,原有的班级概念已经完全虚幻化,班级活动的内容、形式、场所等受到较大影响,开班会或举行相应的集体活动及开展党团教育、素质教育等难度较大。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2]。为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动态需求,针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症结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地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育人品质。

1.切实转变教育管理理念。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采取柔性化或人性化的服务形式,把自己转换成服务者,把大学生当成服务对象,将服务寓于管理过程中,逐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能力,以此增强主动、到位、细致的服务意识。无论是学习生活环境的营造还是宿舍卫生的清洁等,都要体现服务主题,尤其注意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状况、学习成绩优劣、个好特征以及社会阅历等,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贴心服务。对于贫困生、单亲生等特殊群体更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并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二是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所谓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3]。民族院校导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是考虑大学生日常管理琐碎、细微的特点,需要对管理的程序、步骤乃至环节进行规范,尤其对每一个细微环节都要细心关注,注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以细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另外,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基础,通过建立科学、规范、严格、公平的规章制度,要求在校大学生严格遵守,做到有章可循,并将管理工作量化到人。通过全员、全过程的参与,实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人人有指标,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当然,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或者采用先进适用的管理技术,以此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由粗放模式向精细模式转变。三是强化自我管理理念。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以适应自治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2.全面提升在任教师的能力素质。民族院校教育管理水平能否得到质的提升,提高在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一是补齐补全在任教师数量。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有关规定,各民族院校应对教育管理师资状况进行一次大摸底、大普查,对数量不足的师资岗位要尽快补齐补全,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对教育管理教师的数量需求。二是调优调强师资队伍。民族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师,大多或因年龄偏大或因能力素质低等而从其他教学岗位转到现任岗位的,许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陌生。基于此,应结合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的育人实际,尽量把那些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充实到一线队伍中来,或者面向区内外引进若干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专门人才,以此不断调优调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教育管理人才。三是强化对在任教师的培养。对那些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或者鼓励他们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或者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以使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对其他在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可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形式,或者采取外出进修等形式,通过对他们进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动态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个性化综合能力。

院校学生论文篇8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精神

一般地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是形素质的基础。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从人文知识中提炼出来的人文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诚信、平等、尊重等精神。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一. 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和生活。

1. 人文知识贫乏。受到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是靠网络上的快餐娱乐文化来打发时间的。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不予关注,对于文化知识、历史事件、地理常识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很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欠缺,人文知识匾乏。

2. 人生价值观扭曲。当社会对成功的认同标准慢慢被“当官发财”所取代,当越来越多的商家失去道德底线做出越来越多的有毒食品,当太多的人都被金钱蒙蔽了眼睛为了金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当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太多的贪腐,当物价的高涨带来生存的艰难,这些现实的存在对一些人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把“挣钱”,“做官”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讲虚荣,穿名牌,甚至网络炫富;产生厌学情绪,想早点进入社会捞金。

3.人际交往能力差。很多理科院校都非常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个人的专注钻研能力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往往忽视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友谊和理解,心理健康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4.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要求,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这样的社会栋梁,应具有对自身、家庭、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但是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着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大到思想追求上注重自我,个人本位,无视社会责任,无团体意识,对父母无限制索取,小到乱扔垃圾,无环保意识,不尊重父母和老师等。

二.理工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共同决定大学生能否成才。理工类院校培养人才往往偏重于专业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容易形成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而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

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道德底线屡受挑战的今天,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 理工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总体上讲,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外灌,即教育者对学生人文知识、思想和理论的传输,另一个是内化,是学生从个体的人文体验中去探寻人文素质提高的途径,是接受着内在的体验与生成。这两者之间是互动的过程,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造素质教育的不完整。但是很多人才素质培养的方法都是外灌与内化相辅相成的结果,本文大致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理工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对于理工院校来说,首先要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其次对于一些重基础轻综合、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重经典轻广泛、重继承轻创新的陈旧观念也应该更新,应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实践教育中,要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贯彻其中。自觉地把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日常实践中体现出来,追求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融交汇。

2.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加大人文教育课程的分量。除了课程结构中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如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历史、伦理学和宗教等课程外,还应加大选修课程中对人文教育相关课程的力度,如音乐鉴赏、文学鉴赏、电影鉴赏、诗词鉴赏、书法、民俗、礼仪等课程。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现多样化。除了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聆听和目睹名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访问世界各大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领略世界先进技术、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瞻仰艺术大师的风采,接受来自世界各方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更全面。

3.重构人才评价体系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一种“硬素质”,人文素养是一种“软素质”,二者相辅相成。人文素养除了独立起作用之外,对专业素质还起到一种推动作用,经研究发现,人文素质对专业素质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素质”所能达到的上限。以往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往往是注重专业素质,忽视人文素质,通过对学生课程考试成绩来评价,这种评价导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构人才评价体系,让学校教育的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形成专业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合力,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同步提升。

4. 提升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相应的作用。首先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即良好的学术氛围、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将鲜明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次要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安排中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敬代和,周玉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 .价值工程,2010(32).

院校学生论文篇9

(1)针对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指标进行细化,并明确各项培养指标的轻重缓急关系,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2)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指标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可以使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的宗旨,把握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明确具体应采取的对策,把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生的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就业率,形成“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长远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3)随着交通运输类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对交通运输类从业人员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素养需求,国家教委也相当要求高校对这些职业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因此,对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指标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交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重要性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两轮调研来确立,调研对象为交通专业高职毕业生、交通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交通类高职院校专家。首先通过对专家的访谈,确立8个一级指标: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接着通过开放式调查问卷,收集二级指标。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并通过高职院校专家座谈,8个一级指标各得到3、2、2、3、2、4、2、3个二级指标。然后,在第一轮得到的二级指标基础上,再进行三级指标的问卷调研。最后,在整理、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咨询交通系统专家同行,最终得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要性指标体系。

三、交通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

指标最终通过发放50份问卷,结合文献调研和咨询多位专家,得到如下指标体系:

1.自我学习能力

(1)具有自我意识(能学):具有自我提升的愿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2)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想学):具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具有自我约束能力;能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具有对交通行业浓厚的学习兴趣。

(3)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方法(会学):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善于思考和总结。

2.信息处理能力

(1)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对交通行业信息具有敏感度,掌握信息来源;具有文献检索、资源查询的能力;具有独立调研的能力。

(2)信息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信息分析方法;掌握交通行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整理、加工和开发;对信息进行传递和展示(如报告、PPT等)。

3.数字应用能力

(1)数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熟悉本行业的专业计算。

(2)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和解读数字信息;分析数据、展现结果,正确、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4.与人交流能力

(1)理解能力: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行为的判断能力。

(2)正确的沟通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交流技巧:口头表达能力;见识广博;书面交流能力。

5.与人合作能力

(1)团队意识:具有团队意识;具有个人风险精神;平等友善、善于交流、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协商配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合作技巧:掌握合作的主动性和技巧性;均衡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明确合作目标。

6.解决问题能力

(1)发现问题:善于观察和总结;具有细心、耐心的素质;善于质疑。

(2)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准确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键;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强。

(3)解决问题: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

(4)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忍受挫折能力;排除干扰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灵活处理能力。

7.创新能力

(1)创新意识:追求超越的精神;强烈的创新欲望;具有批判能力。

(2)开拓能力:独到的见解;勇于突破,大胆尝试与实践。

8.外语应用能力

(1)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了解国外交通行业信息;能够阅读国际通用交通专业图纸、文献等。

(2)听说能力:理解他人语言、意图;利用外语表达能力。

(3)写作能力:外语书面表达能力。

四、总结

院校学生论文篇10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突出的作用。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无字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的教育更为直观、具体且深刻。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大学生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升华,增强了投身改革、维护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社会实践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分部分,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重要阵地。民族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部分民族地区学生进入全新的生活环境后,容易形成敏感或封闭心理。扎实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在民族院校学生接触社会各个层面,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逐步了解了社会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后,在回到民族地区支援服务家乡建设时,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还能自觉生成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对于做好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力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逐步兴起、走向规范、蓬勃发展和深化完善几个阶段,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推进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下,高校内部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技能和创业人格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团委负责具体实施,未能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社会实践的最大合力;同时,在人员、经费上也没有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因而难以满足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财需要。许多高校没有把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到整体教学计划,导致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需要,但是当前一些高校仅当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执行,且绝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有的实践小组由几名教师带队,但更多的是没有条件而自行分散活动的学生。而且,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参观、劳动、文艺表演、进行调查问卷等模式,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另外,常规性的社会实践开展较少,一年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最后通常以一份总结报告结束。

3.社会实践基地规划性差,无法保证活动持续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和连续化的重要阵地。目前许多高校在建立和管理实践基地上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校认识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但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不是一次挂牌、一次剪彩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而目前,多数院校注重表面现象,追求短期行为,临时性的活动多,长期性的实践基地少,大大衰减了实践的实际效果。

4.专业特色不突出,未能达到校企双赢。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从社会实践中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也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升自己的情智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在思想上没有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导致实践教育和课堂教育脱节,使得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任务和社会的负担,不能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精神,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探索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1.科学计划,组织有力,健全机制,保障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民族院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按照各级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建立以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社会实践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文件,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做好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各学院在贯彻和落实工作时要高度负责,相互配合,切实抓好准备环节、实践环节、总结交流环节和宣传推广环节四个环节。同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完善社会实践的课程目标、学分设置和考核评价外,还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2.丰富实践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体现学科特色,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支撑,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是新时期少数民族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客观大环境对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力求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灵活多样、操作合理可行,不断赋予社会实践新时代的特色,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创业就业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要把从传统的考察、调查、社会服务、公益类的活动拓展到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近几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优势,制定分年级、分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内容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结合社会热点、结合民族特色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上,采用社会调研类、实践服务类、学术研究类三项并行的分类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学院引导—同伴分享—教师点评等多方环节的共同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被不断提炼、升华,触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实现了自身知识层次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建立基地,常短期结合,搭建与民族地区紧密联系的桥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把平时和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各高校要主动与乡镇农村、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联系,始终贯彻“双赢”的原则,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地方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将常规活动和短期活动相结合,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民族院校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落实到民族地区,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例如,大连民族学院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建立了多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基地,学生们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进行调整;同时,也提前将所学知识运动用到社会生活中,积淀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为毕业后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积蓄能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