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3:09:21

院校教育

院校教育范文篇1

所谓“全实践”就是指实践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全面延伸的过程。就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而言,“全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在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实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的延伸、内容上的调整、方法上的创新、制度上的优化都成为实践开展的基本保障,只有这样,师范院校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从单纯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在实践中逐渐熟悉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问题、教育方法等,并结合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反思、回顾,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全实践”作为一种指导理念,首先,为学校的实践改革提供了方向,认识是实践的基本指导,在教育人才培养中,师范院校可以在课程内容、实践思路、操作效果等进行全面设计,并通过教学评价考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其次,为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了依据,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专业,它是延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即通过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实现文化传统、科研技术等文明成果的传递。而要想从“全实践”的角度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则需要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短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功利性明显。其次,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出入。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的滞后性是影响人才素质的关键要素。[2]课程体系在理论建设中缺乏实践的基本引导,专业成绩依然是影响学生就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缺乏存在的空间,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后,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对人才实践素养的考察。教学评价是师范院校考核专业人才能否胜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但是目前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人才的评价却存在单一僵化的弊端,影响了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发展。

三、“全实践”理念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1.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全实践”理念,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打破单一化的知识型人才培养,从实践角度确定未来教育人才的素质构成。多元化的人才目标是“全实践”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教育人才而言,其主要包括专业信念目标,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职业观;专业知识目标,即能够根据不同教育层次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如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等;专业感受和体现,即在学习中参观、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与教育对象的接触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2.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从几个主要的教学模块入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的辐射面。第一,实践课程的构建。即依据课堂教学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到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现场观摩,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保育等课程的理解深度。第二,教育实践课程的构建。即利用见习、实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空间。学校、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系统的实践计划,确保学生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接触与了解,并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好基础。第三,社团模块的构建。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课程教学技能,还应该涉猎音乐、舞蹈、手工等艺术领域,而这些实践课程能够在社团模块中得到有效的学习,从而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第四,科研实践模块的构建。对于教育人才而言,深入一线开展教学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人才的理论研究能力进行培养,以保证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开展科研活动,创新教学理念,进而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3]3.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人才培养制度。首先,在制度中渗透“全实践”理念,利用教育管理层次、管理责任推动理念的落实。其次,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是实践的指导,一直以来教师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的缺乏都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增加对教师团队建设的投入,依托相应的教学培养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最后,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的支持,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在校内增加对多媒体教室、活动室、舞蹈厅、钢琴室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保证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4]4.构建全面化的实践教育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全实践”理念的指导,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实践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确定全面评价体系,以保证对未来教育的客观考察和综合衡量。从评价主体来看,学生、教师、实践基地的师生都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从而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评价内容上来看,专业教学能力依然是衡量实践能力的关键,但是也应该注重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情感发展,从教育人才的责任出发,评价学生的价值体系构建情况;从评价方式来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证在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性;从评价组织上看,将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根据现代教育发展为教育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汉民.“全实践”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1):93-96.

[2]张敏,张全喜.“全实践”理念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05):181-183.

[3]邓虹婵.“全实践”理念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琼台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63-64.

院校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将更多的前沿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教育领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更应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信息等技术融入教育管理模式中。尤其各高职院校主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教育管理中,更应科学的引入新的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但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怎样的创新手段才能更好的将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使无论是教育工作者们,还是在校进行学习的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高科技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与乐趣,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1、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教育管理工程中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后,就认为是教学过程的结束。当然,这样的思想观念是片面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不应只注重学生的表现结果,更应去深入的了解造成这样结果的背后原因。评价学生的目标不应只看重评价本身,更应在乎评价后能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若教师再采用缺乏一定科学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片面的评定,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很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应以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2、教育管理观念缺乏一定的时代性。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管理者及任课教师大多较为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能力并不只是在学习成绩上才能展示。教师仅以学习成绩认定学生是否足够优秀,这样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长期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较为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他们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从而造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基于这样的心理开展学习活动,无法有效吸收相应学科知识。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改革路径

1、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中,应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尤其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加之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群体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基于网络平台,可获取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存在大量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等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重视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管理者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技术为工作带来的便捷之余,也应重视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基于当前新的社会发展状况,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完成。管理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新媒体传输工具,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对学生个性发展特征、家庭背景、学习效果与心理状态等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才可对学生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基于学生各方面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将其作为评价指标,促使评价体系更为精准化、人性化。教师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可通过微博、微信群、校园网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连接。学生在网络上免于与教师面对面沟通的尴尬与束缚,会更能自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帮助教师获得有效信息,完善评价指标。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记录的调查与分析,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信息可作为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评价指标计入到综和评价体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基于对校园网络及线上教学平台的历史数据,可帮助教师获得更为数据化、科学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促进教育管理工作趋向更为公平化、透明化。大数据背景下,教师通过对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建立更系统、更详细的认知,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愈加的全面与科学。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并不是狭隘的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简单的汇总、评价。应是使教师通过对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使学生也能借助相应的评价指标,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能不断完善自身。2、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教育领域近几年不断进行深化教育改革,多次强调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各领域进入全新的工作流程。而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市场上更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应重视起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相匹配的人才。而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应善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提早对新的科技与社会新动态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教学内容等,融和多媒体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学校若想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动态的职业环境,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时,可基于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所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营运而生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如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对知识的预习,学生在课下通过视频课件与教材对新的知识自行进行学习。基于这样的学习过程,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线上与学生保持持续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能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探讨,不仅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意识与能力,这些都会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而使学生能不断的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夏露.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学周刊,2019,(10):16.

[2]胡晓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农家参谋,2018,(23):203.

院校教育范文篇3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数据是职业院校管理者、投资者、政府部门、学生家庭等有关各方关注的重要信息,目前职业院校还没有进行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服务成本核算的迫切性,提出了教育服务成本的概念,对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原则、核算对象、核算期间、核算内容、计算公式等进行了探讨。

目前,我国尚未对教育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市场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教育成本分担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无论是从自身强化成本效益意识,还是向社会各界提供有效成本信息的角度看,都有必要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单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和反映、缺乏对教育成本进行分门别类的归集和计算的会计核算体系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育服务成本概念探析

成本的一般涵义成本的一般涵义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层涵义:(1)成本必须发生于某一特定的会计主体,符合会计主体假设。(2)成本的发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果成本的发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则只能算是一种浪费。(3)成本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核算,符合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教育服务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的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舒尔茨提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服务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我国教育经济学家关于教育成本的概念,尚无明确定论,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认为“教育成本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连生认为“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包括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笔者认为,教育作为第三产业,是为社会和学生提供服务的部门,服务是有代价的,应核算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教育服务成本的表述应为:为提供教育服务而消耗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核算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成本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政府财政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重视,教育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实际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统计或测算角度,研究成果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教育成本及其核算仅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制度。与普通高校和义务教育相比,职业院校的教育服务成本核算更为迫切和重要。

教育服务成本核算是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1)教育法明确确立了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地位,职业院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使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成为可能。(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公办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使职业院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对职业院校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取得教育服务成本的信息以提高办学效益,同时会对成本绩效考核提出要求。因此,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服务成本核算成为必然。

教育服务成本核算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政策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胜劣汰,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各职业院校必须关注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职业院校除了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适销对路上狠下工夫外,经济效益也成为影响办学的重要因素。正确核算教育服务成本,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减少浪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经济效益是保证职业院校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职业院校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决定了职业院校除了进行学历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职前职后培训。对于学历教育的收费标准,相关部门有明文规定,对于非学历教育的培训,需要学校结合教育服务成本进行确定,所以必须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职业院校要走校企结合的办学道路,开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设备投入及变更速度快,需要进行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而成本核算是经济效益分析的前提,所以必须实行教育服务成本核算。

教育服务成本核算为职业院校向学生收费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目前,教育支出对于我国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已是非常沉重的家庭负担,高校的学费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生及其家庭对教育服务价格的确立依据──教育服务成本非常关心,“呼唤明明白白的高校收费”。不实行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没有教育服务成本的数据,学校就无法满足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教育服务成本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

教育服务成本核算的原则教育服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是指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指导会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要进行教育服务成本核算,应在遵循现行的会计准则基础上,修改会计要素确认原则,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取代收付实现制原则,增加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教育服务成本核算的对象应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作为教育服务成本核算的对象,归集和分配教育服务费用,以计算教育服务成本。

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期成本核算的分期与教育服务产品的成本计算期不同,不论教育培养周期的长短如何,成本核算必须按月进行。关于教育产品的成本计算期,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以学年制较好、有的认为用公历年较好,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期,应结合职业院校的招收特点进行确定,职业院校不仅招收学历教育的学生,还招收大量的职前职后培训的学员,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服务的时间相差很大,所以应按教育服务对象接受教育服务的期间进行核算。

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内容教育活动协作性强,资源共享程度高,教育服务成本中共同性费用多,直接费用较少,成本核算复杂。职业院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考虑教学组织的特点,可以按班级进行归集。职业院校教育服务成本,按其与接受教育服务的对象的相关程度,可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与教育服务成本相关,能够直接计入的费用,如:实验、实训材料费,实习用车费,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班主任津贴等。间接费用指与教育服务相关,需要间接计入成本的费用,如: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公务费、折旧费、修缮费、招生费以及其他与教学有关的费用。

教育服务成本的计算公式某班级单个学生的月教育服务成本=全校月间接费用/该月全校在校生人数+某班级月直接费用/该班级的学生人数。某班级单个学生教育服务成本=某班级单个学生的月教育服务成本×该班级学生的在校月数。

进行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

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记录是只记录购买总数,不记录明细分类账,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不清。资产不清,成本核算就缺乏最根本的数据基础。因此,在实施成本核算前必须对现存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明细账,确认尚可使用年限,分清资产的使用性质和部门,区分哪些是为教学服务使用的资产,哪些是与教学无关的资产。对于一些已经转为经营性的资产,如后勤服务、校办企业使用的资产,应明晰产权,办理相应的资产转移手续。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在经济活动发生时,记载业务事项实际情况的书面凭证。在成本管理中,与成本核算和控制有关的原始记录是成本信息的载体,成本核算是否真实,首先要看原始记录能否全面真实地反映各项资源的消耗情况。必须建立健全核算教育服务成本有关的原始记录,如实验、实训的领用材料记录,实习用车记录,实验、实训使用教室记录等等,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章勇.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10).

[2]吕翠英.高等院校成本核算管理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

院校教育范文篇4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院校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

一、学质量现状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发挥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准确认识教学的目的,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在择就业时出现困境。主要是以下教育教学活动导致:第一,高职院校缺少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所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校企双向的教学目标,如某地红茶、旅游业发展,该地所在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将教育教学目标同当地的企业联合,由企业向学校提出怎样的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由此为目标之一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质量则是学生是否符合企业运作的要求为基准。但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素质教学理念,缺少特殊性针对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缺少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为教学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方向,而评价体系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难题。第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包括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等。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中呈现出专业性不足、缺少全面性人才的特点。如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不仅要能够带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还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辅导员。这一类教师就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而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整个学校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横向中依赖素质教育新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等。在纵向中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的系统来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

(一)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能够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该系统主要的职能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社会发展新趋势,进行新学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从而为每一届、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并能够展开教学课程规划设计,统一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组织、指导、督促、协调等方式来带动教学活动发展。如制定学生学期课程,学校考试时间等等。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只有通过监控系统才能掌握教学活动的进展,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情况。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需要依靠两个方面支持。一方面是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向。如高职院校通过设定自习平台,要求学生和教师自行登录平台学习一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方能得到该课程的成绩。

(三)组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动力所在,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能够得到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指标分数。而构建教学评价系统还要求依靠教学监督系统的行为过程,即在教学监督中收集教学信息,根据一定的指标权重的设定,得出最终的评价分数。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无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对某课程、某教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因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还要依靠各项信息的收集,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算法模型,得出科学、人性化的评价指标。

三、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总体上具有多样性特点。如要求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第三方人员等的参与;第二该实践活动具有长期性特点,只有长期展开同一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如下所示:

(一)采用激励措施,推动各个主体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也实现了市场化管理。学校活动因此带上了一些竞争色彩,大大改善了传统中责任推诿的管理现象。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展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需要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其积极性。如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奖励制度,让没有课的教师组成监督队伍,对上课中的教师展开听课、评课,并要求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采取一些有奖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展开对课程、教师科学的评价,某高职院校在每个学期末展开课程评价,学生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如该课程需要在大二期间学习。这些意见条将用来抽奖,学生可凭此得到讲座门票之类的小礼物。总之,激励机制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人员会因此激发参与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导入专业队伍,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专业性。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评价系统的构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制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会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实践失去意义。实现教育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的专业性还能提高监控效率和监控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在学校导入专业队伍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实践目的。导入专业队伍要求学校能够优化当前的招聘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如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在试讲时能够面对学生,由学生进行评价.

(三)引入质量管理标准,指导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结语综上所述,在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数量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数量的激增,使高职教育教学各项问题不断尖锐化,因此,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实践,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准,又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实际的高职院校实践活动可知,加强教育教学监控的实践要求从完善制度入手,构建教学队伍、展开多方位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渠道来实现。

作者:刘海松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5-18.

[2]周磊.高职院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24-125.

院校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不仅需要认识到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需要针对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路径做出探索,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价值[1]。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也深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精技能人才的摇篮,人才是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专业技能开始向着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前进,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科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高等院校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企业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成就,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例如: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驱动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向着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第二,企业深刻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人才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应届生来讲,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因此企业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采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2]。因此,企业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在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时,也必须要将人才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师生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为高职院校人才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氛围。(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的迫切性。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职院校自身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开始暴露出多个方面的问题,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无法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非常迫切:第一,高职院校在过去并没有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在开展过程中,缺乏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的资源支持,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无法得到提高,不利于发挥其重要作用;第二,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机构较为混乱,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目标等,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健全教学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可以引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大致方向,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是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首先需要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高等院校建立时间比较久,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比较丰富,虽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有所区别,但是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很多共同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优化方面借鉴本科院校的经验,促进规章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已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开始暴露出规章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以往的经验,对规章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二)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支持,他们需要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管理,推动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需求[3]。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需要增加培训课程的种类和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分享等,能够让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或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外,还需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例如:鼓励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信息化设备,满足教育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改革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第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树立先进工作典范,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可以激发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潜能,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更多动力。(三)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人才培养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协调发展,才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4]。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保持一致,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也需要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除了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之外,还需要积极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管理工作方式之间协调发展,例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和目标;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更好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改革,对教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优化工作势在必行,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为出发点,认识到优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弥补当前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相信,随着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符合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万铝.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2019(19):156-157.

[2]钱丽云.探究教学秘书工作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特点及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0):14-16.

[3]吴叶.教育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8):36-37.

院校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也在不断向着信息化发展,这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国家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就要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思想、理念和模式上都要深化改革。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进行管理,构建现代化、数字化的校园,也能够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再找出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强调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几项加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首先,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没有足够的认知。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热情不高,同时高等院校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限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无法真正做到信息化,降低资源利用率,对高等院校教学信息管理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次,高校教学管理缺乏整体规划,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很多院校有自己的网络中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一些活动和业务,但是还不能够满足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不畅,也会出现信息重复录入的情况,降低了工作效率。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入口和认证方式有差别,用户会在用户名和密码上浪费很多时间,也提高了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成本,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不突出。再次,相关部门对于教学信息管理信息化投入的资金较少。一般来说,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投入较大,尤其是建设的初期,所以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高校经费紧张,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甚至有些院校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了长远的利益,降低了网络的利用率,使信息资源无法整合,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第四,信息化人才缺乏。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大多数都是网络维护人员。技术人员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限制,导致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最后,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质低,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优秀的教学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传统的思维没有得到转变,所以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2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能够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能够使教学管理工作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通过同一个系统联系起来,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有利于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能够使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高效开展,信息技术也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学资源能够得到良好的共享,不仅是在学校内部,还包括学校之间的共享,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3加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调整现有的体制,确定建设的规模,然后组织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人员,最后制定符合建设需要的政策。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案进行解决,这样能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是表面上的信息化管理,而是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实处。再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要保证安全可靠,能够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做好信息的开发和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四,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对空缺的岗位进行填补,能够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团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最后,要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素质,定期对管理部门进行技能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总结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能够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也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为高校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作者:张大力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林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38-141.

院校教育范文篇8

(一)研究对象。选取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即: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对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2009-2011年获得的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和2008-2010年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以及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由广西教育厅批准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包括广西教育厅于2005年和2009年公布的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所高校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情况是分别根据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及出版年份“2008”、“2009”、“2010”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论文。然后逐一人工排除非教学类论文。为便于统计,对第一作者非该校(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的论文以及发表在增刊上的论文予以剔除。本文中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为准。

二、统计分析

(一)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情况。4所高校共获得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53项。其中,获奖最多的高校是广西医科大学。4所高校按照年度数量分布来看,均呈现递增趋势。

(二)获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情况。2009-2011年3年间4所高校共获得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46项。其中,数量最多的高校是广西医科大学,其余依次为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除广西医科大学外,从年度数量分布来看,其余3所高校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三)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情况。4所高校中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最多的高校是桂林医学院,有391篇。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发文数量均在300篇以上。按照年度数量分布来看,广西中医学院和桂林医学院逐年递增,桂林医学院2010年发表150篇论文,居于各校各年度首位。3年间发表核心论文数的顺序依次为: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

三、广西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主题分散,但不够深入和全面。通过对论文、课题、成果主题的分布统计,可显示出教育教学研究各主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和掌握其研究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明确今后选取主题的重点和方向。笔者试着对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课题、成果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9大类: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工作和理论探讨。但仍有许多研究由于研究主题不明确或界定模糊,涉及内容过多,无法归类。究其原因,目前医学教育中的许多研究项目既没有可靠的文献支持也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持。例如,很多论文谈及PBL,证明应用PBL后提高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对PBL是什么却没有形成应有的共识,有将其看作教学模式的,也有将其看作教学方法的,还有将其看作教学理念的,一些文章述及的PBL教学不论是在理念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都与真正的PBL存在差异,甚至相去甚远。而关于某些主题的研究明显深度不够。如关于临床教学管理问题,在发表的论文中,大致的写作模式为就目前学校临床教学现状进行论述,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如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制度保障、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在我们对该校或该作者的深度搜索中确未见该对策实施过程和实施后效果的相关文献。

(二)研究方法重定量,缺定性。教育研究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分,定量研究大量依靠数字、数据和统计分析,如描述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质性研究主要依赖文字数据和主观分析,如民族志研究、批判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当前的研究除实践总结和论述类等理论性文章以外,全部为定量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为描述研究或实验研究。如对某PBL认知的问卷调查,对实施某种教学方法后的前后对比研究等。而质性研究需要研究者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方法,对研究者能力、素质以及研究时限等要求较高,因此质性研究普遍缺乏。

(三)课题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等五方面,占到课题总数的63.0%。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

(四)研究成果偏重课程建设,刊物的影响力有限。在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中,课程建设相关项目有24项,占获奖总数的45.28%。学术刊物是发表研究成果的主渠道。3年间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发表的1422篇论文,仅有139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且集中在《时珍国医国药》、《中国现代医学》、《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教育与职业》等刊物。这与医学教育类期刊无核心期刊,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类等核心期刊较少发表医学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关系。

四、广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发展对策

(一)领导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出发,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也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力争使自己成为具备扎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管理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才。只有在其感觉到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情况下,才能安心工作、潜心研究,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感受得到”的人文氛围,也是凝聚学术群体成员共同进步的一种“文化场”。这种“文化场”一旦建立,就会对所有成员既有约束的作用,又有强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对所有成员的评价标准。因此要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和学术氛围。

(二)准确定位教育研究机构功能,做好引领和服务工作。当前,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均设置有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其中1所高校设置高教研究室,属科级部门,隶属教务处管理;2所高校将教育研究机构从教务处分离出来,建立了教学质量与教育研究中心;1所高校单独设置高等教育研究所,属副处级部门。就职能而言仍以行政事务为主,辅以教学研究功能。笔者认为应该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能,通过对医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不断充实或重组,使其兼具教学、科研、评价、服务、咨询的职能。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申报等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教育研究机构除做好各级课题、成果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外,还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在教师和干部的上岗培训、岗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中,担负起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培训任务。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工作,主动发现、挖掘和承担校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力争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为学校服务的能力。

院校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科学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教育部门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制的影响,逐步在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并投入了很多财力和物力,其目的是在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服务平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并没有完善,尤其我院作为刚刚成立不久的一所高职院校,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因此,只有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加以解决,才能确保信息化更好地进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院信息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认识,机构设置不完善

当前,所有高校都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其实施的程度和产生的成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并没有发挥积极效应。多数高职院校从管理层到一线教职工并不是很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落实,源于没有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落实上并不能进行环环把控。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对其价值性的思考,只从短期作用进行考虑,未能从教育教学发展的长期过程进行思考,缺乏全局意识,导致建设过程出现了很多不可协调的问题[1]。教育信息化被高职院校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组成部分,一旦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受到上级部门的督导。在具体的实践环节,没有将重心放在信息化建设上,一度将其当作工作上的负担。这样的实践方式和重视程度,使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逐步失去了原本的热情,很多本该落实的信息化方案均搁浅。高职院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人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的监督和落实,导致权责无法明确,各部门的关系无法协调,直接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2]。

(二)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并非单一环节的工作,不能只保障资金投入,还应当进行制度保障,从而实现统一规划,将建设各部门责任予以明确,避免各部门难以协调[3]。但是,在实际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现统一规划,而是将其中涉及自身利益的部分进行规划,凸显出片面性。很多管理层和教职工处于激烈竞争中,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形式化体现,最终造成教育信息化成为面子工程,并未在实际中落实[4]。这样的建设过程,让本可以在教学环节发挥巨大作用的教育信息化难以得到有效运用。部分应用软件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需求,无法保障信息共享,也无法对信息数据深层次的关系进行分析,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性,导致高职院校信息化遭受到较大的网络安全风险。

(三)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

教育信息化的落实需要通过管理体系和建设过程的科学规划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撑。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分析,很多高职完成了基本建设过程,在运行过程中管理松懈,完全依靠信息化系统自主运行,没有对漏洞和风险问题进行修复[5]。对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展的管理以及培训活动领导并不关注,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按期维护无法进行,技术人员对信息化的运行并不了解,专业性知识极度缺乏。未能实现全员参与,甚至出现有的教职工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杀毒,随便将固定的IP地址进行更改,导致校园网大规模瘫痪。有的教职工根本就不懂信息化建设,基础知识不足,信息化设备应用能力低下,无法发挥信息系统最大优势。在这样的应用环境下,人机转换困难,很多人围绕信息化系统进行工作,非但无法产生创新意识,反而产生了不满情绪。在使用上应用难度大,无法给教职工提供便利,导致大量教职工丧失使用兴趣。

(四)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教学,逐步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从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分析,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但是却没有进行大规模使用[6]。教师环节使用次数较少,很多应用功能使用频率低。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但高职教师并未立即进行改革,还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等体系在各项设备和资源充足下,却只是传统教学工具的辅助工具,并未成为教学的主流。

二、增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建立相应职能部门

当前,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通过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统一协调的过程。该体系需要涉及很多资源和部门,要将资金、人力、设备等进行全面统筹,并且落实好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工作。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到,高职院校仅仅通过一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难以发挥效果,也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应该增强所有的高职在职人员的参与程度,让教育信息化落实得更好。一是高职院校从领导层到一线教职工都需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信息化建设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信息化建设过程并不是将各类设备或者技术进行普遍的应用,而是需要结合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逐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也能逐步让教职工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全校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氛围,促使其形成建设过程人人有责,共同监督的局面。二是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调整组织机构设置。对当前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进行分析,尽可能促使其形成扁平化结构,有效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负责人担任组长,作为全面执行和落实信息化的机构。该小组主要工作职责是制订高职院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方案以及制度,并合理安排相应的人员负责落实,也要保障建设资金。三是逐步引进CIO制,构建CIO系统,从而形成从上到下的信息系统。通过CIO进行统筹规划,各级信息化建设部门以及技术部门作为构成部分,为全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过程,专业化人才是建设基础,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是保障,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应用是目的。在管理方式和应用阶段主要是通过人来实施和控制,人员的专业性是实现合理管控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建设人员培养放在第一位,将人员和建设过程进行合理统筹,逐步通过人才培养增强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应设备,将更为适合学校的设备转变为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工具。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应该从四方面进行。一是管理人员的培养。高职院校内设很多二级学院,也划分了很多部门,各院系的科室应该明确信息化负责人和联系人,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可以从上到下实施指导,也能协调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设置奖惩制度,促使实现高效运行,确保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平稳进行。二是信息技术人员培养。通过互联网建设而成的信息化系统,需要有较多的技术人才进行维护和保养。这要求高职院校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强培养,促使其技术人员逐步成为技术骨干,对信息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与科技性企业建立合作,开展深入的技术交流,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保障。三是应用人员培养。高职院校所有的教职工基本上都会使用到信息化建设后形成的软件或者服务,应该对其加强培训。按照人员岗位不同,促使其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培训过程应该关注岗位差异、层次区别等,实施多样化培训,在内容设计上要符合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培训效果。也要结合激励制度,将培训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中,通过培训结合考核的方式,带动全体人员充分参与。四是科研人员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育信息化科研室,通过专人的研究把握未来建设方向,依托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趋势,调整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为高职院校信息化过程提供理论支持。

(三)立足实际,统一规划

高职院校领导层应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资金预算和投资上要全面考虑。在资金获取上可以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补贴,也可以进行银行借款,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方式;在各项资源采购资金分配上,应将现有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分配,掌握好适当的资金比例,从而促使整体效益发挥;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协调,分步进行落实,避免出现重复投资。一是硬件建设环节要确保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也要具备相应的超前性。信息化设备的软件和硬件更新速度快,要紧跟时代步伐逐步更新相应的软件,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促使形成高职院校信息化核心。在相应设备的采购上,需要分析高校应用情况和需求,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实用性。例如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二是软件在构建上必须实现集成化,必须实现不同数据共享。根据高校现阶段的要求,软件必须功能强大,产生效果快,操作方式也要简单化。例如一卡通、教务管理等。如果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性,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但是软件建设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参与者都可以选取同一种身份认证,最终实现数据共享。三是各项资源需求上更应该把握重点,逐步进行完善。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进行研究,重点突出其实用性,也要具有相应的特色,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方案。

(四)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更新。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层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通过信息化加快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是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形成正确的引导机制。学校加快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实施教学、学科、课时覆盖。组织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评比,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也与职称晋升和薪资待遇进行挂钩,从而形成更好的激励机制。二是进一步增强信息化与高职院校学科的融合研究。学科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化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优势,加快研究出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途径。在信息化与学科进行融合后,逐步形成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必须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孕育其中,增强信息化在学科教育中的深层运用,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从而满足现实学习的期望,可以更有效带动学生进行各类课程的学习,并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三是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更好实现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要充分理解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在高校所有学科中逐步培育多门精品课程。高职院校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将精品课程与信息化进行深度融合,依靠信息化技术来规范课程建设的办法以及考评,集中高职院校的优质专业,推出更加适合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四是完善教学评价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成绩作为教学成果的主要衡量依据,但是新的时期,通过成绩衡量并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对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是否提高,应该重视教师教学采用的信息化方式,通过正确的评价过程,有效地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更多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和研究,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影响了更多领域,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部门要求实现教学现代化,增加了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使用。但是,信息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是将其作为信息技术进行落实,而是要对管理、教学、人员等进行重新配置,单独依靠技术难以实现。在具体过程中,应该调整好高职院校的组织构建,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让信息化在建设中对各部门进行统筹。高职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保障,还需要借助领导层的支持,不断完善人才体系,从而促使其信息化建设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以此让高职院校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晴.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5):4.

[2]刘娟.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好家长(创新教育),2017(5):1.

[3]张成光,宋大伟.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69(31):306-307.

[4]董公亮.关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

[5]姚雷.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1,28(5):176-177.

院校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是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是学生,学校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以提升日后就业的竞争力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的管理,学校必须创新教育管理的途径,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一、微背景时代的介绍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大多数事物的发展都是基于数字艺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融入了高科技加快了他们生活的速度,由于时间的碎片化管理,使得人们不会专注于一成不变的事物,反而更加的注重“微”开头的事物,比如微博、微信等,都是现代生活的一个体现,进而延伸到具有时代感的“微时代”。“微”已经逐渐成为时代中最耀眼的词汇,在生活中也占有比较高的比重。高职教育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更是需要创新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面临着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变,同时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了,不再是纯粹的精英化教育,这就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处在了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在配置教育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市场化的机制,面向大众化的市场,这一变化加剧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以及复杂性,其管理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包括高职院校的老师流动性变大,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师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同时这也给教育教学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的设置是最重要的,既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消费者也是受教育者,学分制度的推行给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与之匹配的管理理念、模式以及机制等都是其保障,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在转型时期管理的完善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管理理念不强。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其水平的高低大部分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管理人员的与时俱进以及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但是,还有一部分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其管理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次,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以及整体老师的素质还不够强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在职老师的学历结构比例并不合理,高学历的老师较少,并且年龄层段比较低;另外,双师型的老师比例比较小。这就造成了很多老师的理论知识远远大于实践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讲授。此外,老师们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动力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转变,知识的更新意识并不强烈,这对于教学质量是存在着严重的影响的,会阻碍后期学校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等。再次,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当前,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一种领导模式、机构设置、职能的分工以及管理权限的设定,这些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教育教学的领导制度以及组织制度。虽然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多级学院,但是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去完善和更新,学校和学院的两个级别教育管理部门中的职能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两者职责的关系也并没有完全的分开,在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以及不合。对于学校级别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职责和权限都集中在学校的领导班子中,这就会出现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到日常简单的事物中去,使得他们忙碌却没有本质的提高。而对于学院级别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还是没有完全实现实体教学,对于一些管理权限还没有进一步的取得,老师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限制,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水平,无法进一步的创新就无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体制上这也阻碍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提升。最后,教学管理中运行的机制不合理、不健全。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教学管理中的工作程序、业务流程以及标准都是工作制度和推进方法的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管理运作和推行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为管理的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规范。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未完善,运行的机制也不够健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环节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与之匹配,这就说明在管理的过程中是比较随性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的管理者会凭借个人的经验去判断是非对错,个性化发展比较突出,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也是比较的感性化。在没有建立健全一份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教育教学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即使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解决问题,也必须要存在合理的依据,这样管理者们对工作才能够更有信心。

四、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新途径

第一要规范教学管理的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树立起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的必经之路。在“微”背景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中,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的计划管理应当符合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职业的规划和定位,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后,学校可以更具自身的发展修改和制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坚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遵守,加强管理理念的树立和形成,不断地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师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合理的管理观念。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微时代的这一背景,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要根据学校的规定,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计划,只有稳定人员,引进人才,培养他们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培养骨干教师和人才为发展目标,将引进和培养进行同时建设,发掘每个人的特长以及潜力,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分配岗位,并且在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管理者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发现一线工作者的需求,增强管理意识,积极的开展研究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老师和管理者的素质,更能够拓展管理者的视野。第三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于院校的教学氛围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管理者的考核制度,应当重实践轻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制度的考核,以及管理人员的考核,加强岗位竞争制度的建立,这样才能够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激发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工作压力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工作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第四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是高职院校在微背景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关键,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一份完善的考试制度能够加强管理者监督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加强教学检查,这能够决定管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只用建立起正确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够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五、结论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这就对于管理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管理途径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海峰.以教育模式改革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5,(27).

[2]白华.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研究[J].考试周刊,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