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药合同十篇

时间:2023-03-23 01:54:04

医疗医药合同

医疗医药合同篇1

乙方(供应商):

为切实做好我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提高医疗机构购药质量,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保证临床用药需要,切实减轻患者及社会医药费用负担,有效防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特协议如下:

一、乙方必须是依法取得《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并向甲方提供“一证一照”原件或复印件,并加盖单位红色印章。

二、甲方依据中标品种目录选定所需药品后,应及时与乙方或乙方委托的配送企业签订本合同,以保证临床用药需要。无正当理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推延或拒签合同,违者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乙方在接到医疗机构供货要求(电话或书面文件)48小时以内,须无条件向甲方提供当次所需全部药品和伴随服务。如中标方无法达到上述要求,须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有资格的经营企业配送;如乙方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又不委托配送企业的,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将视情况有权取消乙方中标资格,并作相应处罚。

四、凡列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各医疗机构不得擅自采购,必须使用中标方或中标方委托配送企业的药品,否则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乙方或配送企业在接到需方供货要求后,须持发票到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加盖“驻马店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发票登记专用章”。

六、乙方或配送企业应按中标价向医疗机构及时提供当次所需全部药品,所供药品由乙方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含破损),由乙方负责调换或退货。

七、乙方所供药品与计划中的品名、规格、数量相符,否则甲方不予验收,并按未送货处理。同时所供药品的有效期一般药物在一年之内,生物制品在半年之内。甲、乙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八、乙方给甲方提供药品,必须保证质量,如发现假药、劣药,按所送药品金额1-5倍罚款,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全部由乙方承担。

九、甲方在收到乙方配送的药品后60天内,应向乙方支付货款,否则,送货方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支付法定滞纳金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直至终止合同。

十、乙方为甲方协议供货单位之一,如遇国家政策改变,协议终止。

十一、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注:伴随服务:(1)药品的现场搬运或入库。(2)对开箱时发现的破损、近效期药品或其他不合格包装药品及时更换。(3)其他投标人应提供的相关服务项目。

甲方代表签字(院方):

盖章:年月日

乙方代表签字(供货方):

盖章:年月日

医疗医药合同篇2

买受人(买方):_________????????????????

出卖人(卖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买方自愿购买卖方提供的上海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的药品,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上海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办法》和招投标文件的规定,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概况?

1.数量:所需药品的实际数量。买方需要临时增加药品数量的,须在用药24小时前书面提出。

2.价格:

(1)卖方提交药品的价格必须同中标成交通知书中确认的价格一致;

(2)买卖双方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遇政府价格调整的,重新协商并签订补充条款。

──┬────┬──┬──┬──┬──┬──┬──┬──

│序号│标的名称│规格│生产│商标│计量│数量│单价│金额│

││通用名 ││││││││

││商品名 ││企业││单位││││

├──┼────┼──┼──┼──┼──┼──┼──┼──┤

││││││││││

├──┼────┼──┼──┼──┼──┼──┼──┼──┤

││││││││││

├──┼────┼──┼──┼──┼──┼──┼──┼──┤

││││││││││

├──┼────┼──┼──┼──┼──┼──┼──┼──┤

││││││││││

├──┴────┴──┴──┴──┴──┴──┴──┴──┤

│合计人民币金额(大写):│

────────────────────────────

(注:空格如不够,可另接)

二、质量标准

卖方交付的药品必须符合药典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标准,并与投标时的承诺相一致;药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以药检部门的检验结果为准),买方有权在其他中标的药品中选择替代药品,同时在3天内报上海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有效期限

1.卖方交付药品的有效期必须与招投标文件中规定的有效期一致。

2.卖方所提供药品的有效期不得少于6个月。

3.特殊品种双方另行协商。

四、包装标准

1.卖方提供的药品必须按标准保护措施进行包装,以防止药品在转运中损坏或变质,确保药品安全无损地运抵指定现场,否则其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卖方负责。

2.每一个包装箱必须附一份详细装箱单和质量合格证。

3.特殊要求:_________。

五、配送

1.配送由卖方委托的药品经营企业负责。每次配送的时间和数量以买方的采购计划及合同为准。

2.配送时必须提供同批号的药检报告书(进口药品附注册证)。

六、伴随服务

如果卖方对可能发生的伴随服务需要收取费用的,必须在报价时注明,并作如下约定:_________

七、双方的义务

1.卖方应按照合同中买方规定的时间,配送药品并提供伴随服务。

2.买方在使用成交药品时,如遇第三方提出侵犯其专利权、商标权或保护期的,其责任由卖方承担。

3.买方应购买本合同项下的成交品种。卖方无违约行为的,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购买其他品牌的药品替代本合同成交品种。

4.买方应完成本合同的药品采购量。

5.买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结算货款。指定结算银行的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结算银行的正常结算行为。

八、履行期限

本合同履行期限为_________天(不得少于一季),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履行期满前十天,一方当事人就续约一事提出书面异议的,本合同履行期满终止。双方均未提出异议的,则本合同自动续约;续约的新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履行期限等与本合同相同,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另行协商。

九、结算方式及期限

1.双方约定通过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结算。

(1)转帐支票

(2)代记凭证

(3)电汇

(4)汇票

(5)其他

2.结算期限_________。

十、违约责任

1.卖方未按合同规定履约(包括质量、价格、服务等),买方可收取违约金,违约金为卖方迟延履行的,每延误1天,违约金为迟交药品货款的_________%,直至履约为止。违约金的最高限额是合同总价的10%,一旦达到违约金的最高限额,买方即可终止本合同。

2.买方未按合同规定履约(未完成药品采购量等),卖方可收取违约金,违约金为买方迟延履行的,每延误1天,违约金为拖延药品货款的_________%,直至履约为止。违约金的最高限额是合同总价的10%,一旦达到违约金的最高限额,卖方即可终止本合同。

十一、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选定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不选定的划除):

(1)提交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二、合同效力

本合同及补充协议与招投标文件的规定不一致的,以招投标文件的规定为准。

十三、附则

1.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通过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本合同(包括续约合同)履行期限均不能超出招标周期(即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始,至下一轮招标结果通知之日止)。

3.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买方(盖章):_________卖方(盖章):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邮编: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开户银行:_________

医疗医药合同篇3

一、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在医疗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定点药店是指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处方外配服务的零售药店。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因此,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就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一项基础工作,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所具有的基础地位成为关系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对保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合理使用医疗保险基金至关重要。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在医疗过程和医疗费用支付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当医疗保险启动后,患者看病拿药由于花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钱,使得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都想从基金中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医疗消费的特殊性造成医疗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由于医疗服务特有的专业性和垄断性,以及医疗市场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受托方和费用支付方的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支付办法和评判标准对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合理支付费用,“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金管理原则操作起来困难很多。

(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身体的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个人开支中医疗保健的开支费用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自然地对保险基金的需求和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同政府追求的“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使其在执行医疗保险政策中时有相左的行为发生。只有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医疗成本,节省医疗费用开支,从而实现医疗保险机制的运行目标。

(三)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一方面作为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供给者,另一方面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获取者,特殊的地位使得其成为政府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参保人员联系的纽带,在其中发挥出特有的信息传递作用,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只有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发生费用结算时,才能得到实际的基金支出情况,也就是说,基金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对医疗行为的有效管理。

二、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05年1至6月,全区参保职工2501人,应缴基本医疗保险费90.55万元,月人均60.3元,要让有限的基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完善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然而从目前全**区已有的12家定点医疗机构和8家定点药店的管理情况看,除群众反映一些医院看病难,程序多,手续复杂,定点药店药品价格高等问题外,另一方面就是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和不合理支出问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医疗行为发生后,用的是病人和医疗保险基金的钱,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收益的多少与病人就诊人次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多少呈正比,基金使用越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收益就越大,由于利益关系,一些医疗机构和药店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未按要求操作,乱开药、乱检查、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定点医疗机构甚至在病人出院时不提供费用清单或清单项目不清;个别定点药店甚至允许参保人员用医疗保险费购买保健药品等,导致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三、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的难点

为加强对**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相应出台了管理办法,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按照规定,同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了“服务协议书”,制定考评办法,尽可能规范医疗费用支付行为,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并派出业务骨干组成巡视组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进行督察,解决疑难问题。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在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还不完善,管理人员还待增加,人员素质还待提高。目前,定点医疗机构虽已设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定点药店也指定了分管负责人和专管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机构临时,编制未定,人员尚缺的情况在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刚开始不久,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都还缺乏经验,管理人员也还存在经办业务不熟的状况。因此较容易造成执行政策的偏差和管理上的漏洞。亟待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懂理论,会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实到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中来。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手段落后。**区到目前为止仍未建起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保人员住院后部分医院仍靠手工办理出院手续,这不仅工作量大,误差率也高,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并且个人帐户无法支付,参保人员看门诊或住院支付起付线等只能用现金,群众意见很大,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无法实现与医疗机构的有效结合。

(三)补偿机制不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以药补医”传统机制未能根本扭转,由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传统的卫生医疗体制下,医疗机构和药店普遍养成了“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习惯,尽管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开始运行,但医疗机构靠药品收入来补贴经费不足的运行机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财政对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采取分解处方,分解住院,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等办法,避开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成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的难题。

四、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章立制,从根本上规范医疗行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模式确定后,法律就成为制度实施的保障,完善的政策是确保基金使用的关键,对医疗费用支出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从医疗保险启动以来的情况分析,降低医疗费用和参保人员的自付比例仍有很大空间,但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今后应在此方面下工夫,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和医疗机构管理人才。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世界上都是难题,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干部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干部队伍。同时,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改变从临床一线提拔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管理经验的传统医疗机构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这对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完善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政策是前提,管理是手段,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本身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认真研究管理过程和办法,在管理模式的设计阶段,充分引入信息化的概念,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手段,同时又避免僵化管理。首先要完善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强化住院病人费用管理,堵塞大量因管理不善造成的不合理用药和浪费,检验、检查的漏洞和搭车开药等问题。其次要实现医疗保险部门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联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统一和联网运行,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保细目审查的要求。再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管理统计指标体系,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要强调系统设计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代码。

医疗医药合同篇4

[关键词] 医药分开;医疗机构;药房;患者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70-02

“看病贵、看病难”,与医药卫生体制等因素有关,已为大家共同认可。切断“以药养医”途径的“医药分开”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能否会解决百姓看病“贵”、“难”问题?会带来何种影响?对比,笔者作如下初步探讨。

1 如何切断“以药养医”途径,进行“医药分开”

随着我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双向转诊”的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医药分开”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可以首先从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始试点、推广。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条件比大医院成熟早。把门诊药房完全转化为社会药房。但基层医疗机构仍应保留住院药房,住院药房的药品销售可以实行零利润或低利润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从经济利益上真正实现“医药分开”。

随着人们观念转变及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逐步取消门诊药房,保留住院药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逐步适应“双向转诊”的需要,住院药房也应实行药品零利润或低利润的收、支两条线的“医药分开”改革,确保医、药在经济利益上完全分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应转向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为中心,提高住院患者合理用药水平上来。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及医师节约药物资源,既花尽可能少的医药费用,又把疾病的防治工作做好,让百姓得到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反,要加大对医疗机构及医师浪费药物资源,违背《处方管理办法》的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如何考虑医疗机构在“医药分开”后的经济补偿

“医药分开”后,医疗机构以“以药养医”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被切断。医疗机构经济利益的获得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

有关部门应对医疗机构获得的社会效益进行客观评估、考核,国家应加大对医疗机构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为标准进行卫生投入;医疗保险部门也可考虑划一部分医保经费,作为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进行健康服务(“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合理用药等,而减少医药费用的奖励,医疗保险部门并不需要把全部医保经费都以医药费用的形式支付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后,可能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适当调高有技术含量卫生服务的收费价格,以增加经济效益。

医疗机构也应以医师的诊断水平、处方用药费用高低、合理用药水平高低、医治费用高低、工作量大小、患者满意度等,给予综合评定,对医师进行奖励或处罚,以引导医师由“以药养医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 “医药分开”后,药房工作将如何发生变化

“医药分开”后,医疗机构的门诊药房将转变为社会药房,完全与医疗机构脱离,按社会药房管理,应依法纳税等。社会药房应严格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执行。社会药房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药房必须加强处方药的管理,严格审查医师的处方权、处方用药的合理性等。社会药房药师应严格按医师处方调配处方,不得随意修改医师处方,发现处方存在问题,应及时通过电话等手段与处方医师联系,需要修改的处方,应经处方医师修改签名后调配。社会药房药师调配处方后,最好应有患者在处方上签字认可,并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社会药房药师调配处方时一定要详细交待用药注意事项等,或发给患者用药指导卡片,公布社会药房用药咨询电话等。社会药房药师必须对门诊患者负有药学监护的责任。社会药房药师最好应将医师处方输入电脑,以便对处方内容进行评价、统计等。

“医药分开”后,医疗机构的住院药房主要开展针对住院患者以临床药学为核心的合理用药工作。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住院药房,除了供应住院患者的用药外,医院药师还应去病房了解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负责合理用药咨询服务、收集用药信息,以积累用药经验、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并向有关部门上报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住院药房除完成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药房应做的工作外,还应实行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应有管理固定的床位,规律的查房,写药历,根据药动学参数等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采纳等。

“医药分开”后,主要是医、药在经济利益上完全分开,但在为患者的药物治疗业务上,医、药又应是紧密结合,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药学服务。“医药分开”后,社会药房和医疗机构住院药房之间,在药学专业技术上,也应相互合作,可以互派药学人员交流学习,共同进行学术探讨、交流,达到共同提高药学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4 医疗机构应如何适应“医药分开”

“医药分开”后,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将真正由“以药养医”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上来,医疗机构要适应这种转变,应从如下方面考虑:①更新观念,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门诊部应为社区居民开展以全科医学为重点,解决一般性普通疾病医治的社区卫生服务;住院部应接受社区一些疾病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需要输液等治疗患者的住院治疗,同时要负责重症、复杂疾病患者向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转诊和接收上级医疗机构认为病情稳定、可以转入基层医疗机构本社区需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患者。即所谓的“双向转诊”。“医药分开”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将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大大减少,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真正提高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临床护理水平,工作重点将是医治专科患者和重症患者等,而不再是把精力放在医治一般性普通疾病。②调整和修订医疗机构管理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立即停用“以药养医”、偏重经济效益的管理制度,应制定医师正确诊断、合理用药、节约医药费用、治好疾病、让患者满意被鼓励,反之则处罚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从“以病人为中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医技水平的角度修订。③重视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注重学术交流。医疗机构应重视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医药科学知识,并鼓励医务人员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医药科学知识,鼓励医务人员把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医疗机构应注重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对一些疗效好、费用小、操作方便、患者满意的治疗方法,要及时给予总结,推广应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5 有关部门应如何加强“医药分开”监管

“医药分开”后,不能绝对保证医药代表不在社会药房和医疗机构的处方医师之间进行不正常串联和在医疗机构住院药房与住院医师之间进行不正常串联,影响处方用药。有关部门加强“医药分开”的监管显得更为重要。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用药的监管,严格按《处方管理办法》监管,开展对医师处方进行点评,对于违背“医药分开”的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有与其晋升晋级挂钩的处罚措施;对于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有违背“医药分开”的领导行为,根据情节,更应加大处罚力度,直至调离领导岗位等。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医疗保险部门应加强对社会药房“医药分开”的监管,坚决杜绝社会药房为医药代表或处方医师提供药品开方统计数据等。对于社会药房违背“医药分开”原则,影响医师处方行为,也应进行严厉处罚。

有关部门在处罚违背“医药分开”的违规行为时,一定要严格区分医、药在经济上,还是在专业技术上紧密联系。对于医、药在经济上的联系,一旦发现,应立即“切断”,给予增加违规违法成本的处罚。对于为了患者利益,医、药在专业技术上的联系,应鼓励支持。

切断“以药养医”的“医药分开”使医、药在经济上分开,在专业技术上更紧密联系,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改善医、药、患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节约药物资源,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切断“以药养医”的“医药分开”的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明知之举。

[参考文献]

[1]何凤鸣,张励.医患关系不和谐原因及处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2):71-73.

[2]王艳.以制度建设为载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47,149.

医疗医药合同篇5

关键词:医疗保险 药品目录

我省统一执行的《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5年版)(以下简称《药品目录》),是在2004年9月13日原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基础上,调整15%乙类药品品种以后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对保障参保人员基本用药需要、规范医疗行为、控制药费不合理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向全民扩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国家又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基本药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这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看病贵问题的又一举措。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框架下,已基本覆盖社会所有人群。但医疗用药管理存在个体差异性大,定量和定性管理难,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特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因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虽规定了药品报销范围、比例等,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医疗行为和个人用药需要,但患者、医疗机构和保险机构三方毕竟存在需求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博弈。因此,只有立足于规范完善医疗行为管理,充分利用好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才能较好解决参保人员看病贵问题。

一、我县药品目录管理概况

1、药品目录实行准入式管理即明确在药品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品种,不在范围的基金不予支付。在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分为甲类和乙类,不在药品目录内的药品为丙类。

2、药品目录标准库实行动态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实时申报、审核和定期公示的方式不断补充完善药品目录标准库的内容,同时,根据药监和卫生部门的信息,对已禁用的药品目录标准库内药品进行删除,确保了药品目录标准库对不同时期医疗保险需求的适应性。

3、药品使用实行协议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单位签订《医疗保险服务协议》,规范定点单位提供用药服务,同时在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中约定了奖惩制度。

4、实行网上审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单位提供的用药服务,通过医疗保险信息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问题和疑问的地方进行现场检查,以保障参保患者获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基金支付安全和高效。

二、我县药品目录管理措施

1、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指导基本医疗用药,是进行医疗保险管理的基础,必须及时调整,充足完备。它涉及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保证参保人员能及时获得安全、必需、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基本药品目录应随着经济发展和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结合临床医学和医药科技的发展,定期进行调整充实。

2、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范基本医疗行为,是搞好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提,必须科学制定,慎密严谨。要认真筛选比对,处理好药品定价、药品流通、药品采购之间的关系,考虑医疗机构选用需要、患病参保人员接受程度等因素,注重药品目录的信息、宣传普及等环节。才能充分合理使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解决参保人员看病贵、个人负担重的问题。

药品定价机制要合理。一种新的药品问世,首先要确定出厂价,而目前新药的价格主要包括科研费和前期开发成本,真正的药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科研费和前期开发成本要在生产若干数量、若干年后方能收回,而这需要定价部门进行精确测算。新药使用经过一定时间后,如科研费和前期开发成本已经收回,可进行再次定价,以减少或压缩利润空间,驱使药品价格降低,促进新药创新机制的逐步形成。

药品流通渠道要通畅。药品流通领域层次越少,层层加价的机率就越小。如何控制好药品流通这一渠道和领域,努力减少中间环节,需要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执法管理力度,逐步建立保障供给的药品生产配送体系,尽早实现药品的招标生产和集中配送。

药品采购过程要规范。医疗机构采购足够量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内的药品是必要的,即达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所要求的备药率,但是也须从数量、品种上进行宏观控制。

药品价格监管要到位。要完善和规范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督管理,限定最高零售价格和流通差价率。健全药品价格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价格联盟等垄断行为,积极引导市场供给,平抑药品价格波动。

3、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约束医疗消费水平,是实现医疗保险良性运转的重要环节,必须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患者治疗,尤其是住院治疗,治疗方案和药品,一般都听从医生意见。然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医生的价值观发生畸变,多开药、开好药是目前医疗机构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他们不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施药,而是诱导患者使用有回扣的高档药品,这样不仅医疗机构多创收,自己也明得奖金,暗拿回扣,恶意加重患者负担、损害患者利益,造成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则是最大的买单者。因此,加强医生医德修养,规范约束医疗行为,积极探索医疗付费方式改革,确保患者合理用药,是控制医疗费用的关键。

医疗医药合同篇6

从1997年至今,国家已经连续24次对药品进行降价。然而,当前我国药价虚高现象仍相当严重,消费者并没有感觉药费开支少了多少。卫生部2005年3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在2003年达到了108.2元,比1998年增长了57.5%,而每次住院费用达到了3910.7元,上涨了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我国约有48.9%的居民选择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但分析深层原因,药价虚高其实是一个体制性问题,单靠行政指令性降价或取消医院药品进销差价等措施,无法扭转药价虚高的局面。

1问题与原因分析

1.1药品定价机制不科学,推动药价从源头开始节节攀高现行药品定价政策,在生产环节主要采取社会平均成本加成;在医疗机构实行以中标价为基础,顺加规定流通差价率的作价方法,价格高的品种顺加低差率,价格低的品种顺加高差率,一般的流通差价率为15%。

药品生产企业为了回避因招标带来的降价风险,尽量报足成本以保证药品上市后的各种费用支出和足够大的折扣、回扣空间,以致造成源头药品定价就虚高。作为医疗机构,为了获取药品进销差价,热衷于销售进口药、新药及高价药。例如,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的本意是要降低药品价格,事实上对大部分降价的药品或者对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老药品,要么被医院招标时替代,要么供应商无货供应。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院已经存在的“多卖药、卖贵药”的利益取向,由此药价虚高现象很难抑制。

1.2医疗机构垄断处方,使患者没有选择社会药房购药的余地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医疗机构基本垄断着药品终端消费市场。据统计资料表明,医院药品消费要占到药品终端消费的80%以上,占医疗总费用的50%以上,其中镇乡卫生院更是高达80%,而实行医药分业管理的欧美国家,其药费占医疗费用的比例均在14%以下。

2004年8月10日,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除医疗用毒性药品、、品及戒毒药品外,任何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得限制就诊人员持处方到其他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药品零售企业购药。”为控制处方外流,一般综合性医院都采用无纸化电子处方,看病后患者拿不到处方,没有选择社会药房购药的余地,只有接受医院的药价。

1.3医疗机构定性错位,患者享受不到非营利性医院药价的实惠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将医院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据统计,在我国医疗机构中,非营利性医院占97%,营利性医院仅占3%。实际上,政府很难以足够的财力维持非营利性医院的生存与运转,这样一来,以非营利名义存在的医院几乎都变成了营利性医疗机构,千方百计垄断患者处方外流,获取药品进销差价。在这种医疗市场结构中,尽管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但没有真正起到平抑医疗市场价格的作用,长期以来,享受低保群体的患者没有非营利性医院就诊的选择余地,当然也享受不到非营利性医院药品价格的实惠。

1.4医院产权改革滞后,阻碍药房参与药品市场的公平竞争医院之所以存在药品价格虚高、开大处方等顽症,主要在于起平抑医疗市场价格作用的非营利性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在现有政策下,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一般虚置,出资人不管医院资产,医院经营者无权处置医院资产。在这种产权制度下,一方面医院经营者很难站在医院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还使得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医院人浮于事,缺乏活力,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公立医院既然得不到财政的足够补偿,那么就不会主动将医院药房推向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所以药品价格也就很难降低。

2改革与对策

2.1改革药品定价机制,使药品价格更加趋于合理建立药品定价审计和听证制度。实现药品定价与新药审批一体化管理,建议由药品价格管理部门、药品质量监管部门、审计部门联合设计药品定价审计机构,对上市药品的价格进行动态监管和审计;在政府对药品正式确定价格以前,通过听证会增加药品定价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并将听证的结果进行网上公示,收集社会相关方面的意见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后确定最后批准的价格。

在此基础上,实行市场价格机制校正政府定价,即利用药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成交价,及时校正政府定价;同时实行同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限制,特别是对仿制药的价格,可借鉴法国政府的做法,强制压低其价格。

2.2实行医药分业管理,使医院药价与社会药房接轨医药分业管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医药分业被欧美大多数国家所选择,实践证明是一种提高医疗技术、保证合理用药、降低药价虚高行之有效的办法。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8个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2000〕16号)中就明确指出“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要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

为推进医药分业管理,第一步应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收入统一由卫生行政部门分配,合理的收入拨还医院用于事业发展;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法人代表与医院法人代表可合二为一;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实施医药分业管理后,医院门诊药房仅仅留一些急救类药品、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

医疗医药合同篇7

一、前言

自2009年以来,我国对社会医疗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旨在降低居民就医成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问题,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早在2000年就提出“消除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率”,推行医院药品零差价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4月份,为进一步减轻患者医疗费用,抑制医院药品价格虚增,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方案。

药品零差价是指医院或药店在出售药品时,以药品购入价售给患者,不赚取药品的购入与出售价之间的价差,从而实现医院由“以药养医”向“以医养医”经营模式的转变。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旨在控制药品由于存在较多中间流通环节而价格虚高的现象,从而让患者能够看得起病,买得起药。药品零差价政策改革,体现了公立医院公立性质,是对患者提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社会医疗保障,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保障、提升国民幸福指标、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药品零差价也要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二、药品零差价对公立医院收入的影响

药品零差价在给社会公众提供医疗费用优惠的同时,短期内对公立医院的收入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据相关数据统计,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高达40%,这意味着药品零差价政策将使得医院失去40%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收入弥补由此可能造成的收入缺失。

药品零差价改变了医院经济收入结构。医院收入组成部分主要有药品销售收入、综合服务类收入(诊察费、护理费、床位费、注射费)、医技诊断类、手术治疗类、中医及民联医诊疗类。一直以来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比重较大,取消药品加成势必造成医院收入结构的变化。根据本次医疗改革办法,药品零差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政府财政补偿进行弥补。为弥补由此造成的收入缩水,公立医院同时也将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拓宽营业收入体系和渠道。

本次医疗改革将使得公立医院失去药物销售带来的收入,只能通过财政补贴和服务收入弥补,但财政补贴缺乏灵活性,服务收入短期内又不可能及时扩大,必然造成医院短期收入的下降,尤其是对于药占比较高的医院影响更大,形成医院经营资金紧张的局面。

三、公立医院应对药品零差价政策的措施

(一)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拓宽收入渠道

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施压缩了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医院必须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范围与水平,通过努力扩宽收入来源进行弥补。在中长期来看,医疗服务范围与服务质量是医院长期经营、发展的根基。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思路如下:1)不断拓展医疗服务范围。通过引进新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专业人才,提升医院对发病率高、难以攻克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建立专业化、积极创新、充满活力的医务人员团队。2)公立医院应注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定期培训、业务交流会、医学研讨会等形式,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及水平,提高医院对各类疾病的防治水平与能力,同时避免因医务人员工作疏忽、失误造成的医疗事故,树立科学、专业、高效、人性化的社会形象与品牌。通过长期竞争力的培养、市场口碑的积累,不断拓展医院市场份额,保证收入来源的持久度、拓展度。

(二)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医院资金使用效率,控制医疗成本

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包括HIS系统、医院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体化信息办公平台。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建立涵盖医院财务信息、药品采购、药品仓储、药品领用等医院经营环节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医院各项资源从采购、库存到领用、消耗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当医院某种药品库存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办公系统将自动提示进行药品采购。对采购进来的医疗资源进行及时登记、录入,各科室可在线实时申请所需医疗资源,实现实时出库、领用。医疗资源全流程的在线处理,提高了医院采购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了因过多、重复采购造成的资源闲置、浪费;同时,实现各项医疗资源线上管理,从库存管理到领用做到透明化操作,有效保证了各项医疗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避免了因管理不善导致的医疗资源闲置、浪费乃至流失。

控制医院经营成本,降低医疗成本。在体制上,公立医院作为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性事业单位,应重视并加强预算管理,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对其经营成本的控制作用。重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培养医院各科室预算执行意识,从制度上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积极性。在医院支出控制上,加强报销凭证的审核,审核票据的真实性、规范性以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建立严格的费用报销制度,认真审核报销凭证的真实性、时效性,严格把关每一项费用支出。

(三)规范药品采购、使用管理

规范药品采购流程、招标标准,加强药品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施是通过药品招标完成的,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要建立明确、具体且严格的招标标准。允许市场上合法经营的医药公司积极投标,对各家同类商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择优选取。制定透明、规范的招标流程。药品招标采购需经医院各相关部门认证、审批,杜绝领导一人决定的现象发生,并对中标企业及商品进行内部公示。同时,还要规范临床用药,避免出现用药过度、药不对症、减少用药量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提高药品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拓宽医院融资渠道,缓解医院财务压力

积极拓展医院融资渠道,加强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回收管理,缓解医院经营资金紧张压力。一直以来,公立医院融资渠道基本为政府财政资金补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然而不够灵活的财政资金、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银行借款难以应对医院可能出现的临时资金紧张。由此可见,扩宽医院融资渠道和机制意义重大。公立医院应重视与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积极探索货币市场可行的、新兴的融资工具,并尝试资本市场融资,如发行债券等融资工具,可为医院融入长期、可靠的资金来源,有效化解医院资金压力。同时,重视并加强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回收管理,充分利用该部分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医院创造更多收入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耿虹.浅谈公立医院改革后药品零差价对县级医院收入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18):210+212.

[2]李琳.实施药品零差价对医院的影响[J]. 时代金融,2016,(17):258.

医疗医药合同篇8

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适应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医疗、教育、科研等活动及其管理。

第三条 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团结、依靠中西医药人员,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第五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中医工作的主管部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工作。

各级计划、财政、人事、医药、科技、教育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发展中医药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各区、县行政区域内政府设置的独立的中医医院或者中医门诊部不得少于一所。

综合医院应当开设中医科室,并设置中医病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开设中医急诊。

地段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开展中医医疗执业活动。村卫生室应当运用中医药预防、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七条 设置、撤销或者合并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市或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其中,撤销、合并中医医院的,必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本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中医医疗执业活动。

第八条 中医医疗机构配备的中医药人员、业务用房和医疗设备应当达到国家和本市的标准。

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执业活动的,应当配备相应的中医医务人员。

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开展门诊、住院诊疗活动的,其中医治疗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中医事业经费的投入。中医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卫生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项目。

中医事业经费和发展中医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十条 本市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各界、境内外人士以各种形式资助发展中医药事业。

第十一条 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应当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发掘和推广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对国家和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特色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项目,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医疗场所的设置、医务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添置、约定医疗机构的定点选择等方面采取优先扶持措施。

第十二条 本市鼓励西医药人员学习、运用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诊疗技术,鼓励中医药人员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鼓励中、西医药人员共同研究中西医结合理论和诊疗技术,促进医药科学的发展。

第十三条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育,重视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医药学理论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现代医药学知识。其他医药高等院校应当设置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

医药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应当有计划地培养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生。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培养中医药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制定培养规划并组织实施。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和支持在职中医药人员参加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十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名中医药专家。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采取专项措施,做好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师承教育,为师承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师承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人事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举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非学历中医教育,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 全社会应当重视和支持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落实经费,支持出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药著作。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加强本市中医药领先学科的建设,支持单位、个人开展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做好中医药新技术的开发工作,促进中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科研院所、医药院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中药单方与复方的开发和中药剂型改革等开展研究工作。

本市依法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中医药学术团体应当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组织中医药咨询服务,宣传中医药知识,组织或者协助组织中医药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十条 本市鼓励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及医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中医药合作与交流,吸收和运用高新技术开展中医药研究,推进中医药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二十一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列为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约定医疗机构。

患者前往中医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结算。

第二十二条 下列项目的评审和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评审、鉴定机构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医专家参加:

(一)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二)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评审;

(三)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

(四)中医医疗事故的鉴定;

(五)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开展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有突出成绩的;

(二)捐赠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或者有独特疗效的方药和中医诊疗技术的;

(三)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未按规定设置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中医病床或者未开展中医医疗执业活动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撤销或者合并中医医疗机构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擅自从事中医医疗执业活动的,由市或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和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举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非学历中医药教育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截留、挪用中医事业经费或者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1998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医的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 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 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 风寒感冒和 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 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 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医疗医药合同篇9

【关键词】医院药学;药学服务;国际

1药学服务概述

药学服务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末提出,公众普遍接是在20世纪80年代[2]。1990年美国Hepler和Strand两位学者给出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定义:即以达到特定治疗目标为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而提供的一种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药师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保障患者获得满意的药物治疗结果,并在保障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2强化医院药学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生产、经营的大多数药品以处方药的形式销售使用,80%是通过医院药学部门销售给患者[3]。医院是开具药品处方的重要单位,因此医院药学服务是医院医疗服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医院药学人员的职责已发生明显变化;医院药学服务模式面临巨大转变,现代药学服务模式与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具有明显差异,但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仍使用传统药学服务模式[4]。因此,探究医院药学服务转型,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以及药学部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外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3.1加拿大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加拿大医院的医疗小组由医师、护师及药师组成,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5],药师、医师、护师与患者共同预防、解决药物相关问题,以提升治疗效果。药师负责提供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修改方案、药学信息支持、保证疗效同时降低药品费用、监测药物疗效、报告不良反应、为重症患者提供出院用药管理服务等,同时药师还参与制订医院药品目录、临床指南与药品政策,确保药物使用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3.2美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美国作为临床药学的发源地,是当前药学服务发展较为完善、模式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目前在美国,平均每百张床配备各类药学专业人员达17.37人[6],病区由医师、护师与临床药师共同管理。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为查房、查看患者病历及其血药浓度和检验报告等,并根据这些结果制订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医师及护师提供药学支持;临床药师还负责病区医嘱审核,以确保药物使用经济合理;负责编写药讯,收集和提供药品情报及信息[7]。

3.3英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英国医院内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内容与美国相似,但英国的临床药师相比美国处方权更为广泛,除药学查房、参与临床用药品规范制订、医嘱审核和出院用药教育外,还可建议患者要求医师更改处方。在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经专业授权的药师可调整患者用药剂量,还可为患者开具特定疾病的常用药物[8]。

3.4日本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日本医院药学服务已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药学服务系统,其服务内容除包括调剂、药品储存管理、无菌注射剂制备、制剂外,还在调剂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一些与生活饮食习惯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时,需要负责患者用药教育。药学咨询是针对门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的,药师在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基础上,需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设计合理剂量,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师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监护、药物信息支持以及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并为社区药师提供患者的用药信息。日本医院药学也对研发中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管理。药师参与医疗团队如感染控制、营养支持、临终关怀团队等,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9]。

3.5澳大利亚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医院药师中50%药师为临床药师,与其他国家临床药师相似,其主要的工作为查房、参与治疗方案设计、药学咨询与药学监护、门诊药学服务、其他药学专科服务(肿瘤等)、无菌注射剂配制与处方点评等。药师若发现医师开具的处方不合理,可建议修改,若医师拒绝修改,药师有权拒绝配药[10]。3.6国外医院药学服务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各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药师普遍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参与度较高,人员配备较充足且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检测仪器、国家政策支持度较高,其中英国药师具有部分处方权、公众包括医务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认可度较高、付费体系等较完善,既能够确保医师、药师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保障患者的经济利益。

4国内医院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药学服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已初步建立药学服务内容的基本结构体系。目前,我国医院药学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药品采购、储存及调剂等传统药学服务内容,并增加了药物咨询、不良反应上报等内容;2)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会诊及病例分析,查看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等结果并制订相应药物治疗方案、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药学信息咨询;3)将临床药物治疗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等方法解决,为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4.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我国药学服务人员数量相对匮乏、且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005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启动临床药师岗位培训项目,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速专科专职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自2006年首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成立以来,截止2018年7月,在我国已有200余所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共17所,临床药师培训已扩展至包括通科在内的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等15个专业[11]。但培养的符合临床药师资格人员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4.2医疗付费体系缺陷

美国实行按病种付费,医保系统按照患者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额度和疾病种类为患者缴纳医疗费用,医师与药师根据患者治疗费用额度制订治疗方案,总费用固定,在确保治疗效果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疗效好且价格低的药品。国外学者针对药学服务研究发现,在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服务团队中,临床药师查阅病历,参与查房,建议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12],并且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程度和频率越高,患者病死率越低,所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也可以得到一定缓解[13]。我国个人医疗保险报销基本上由国家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承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对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所开具的诊疗项目及药物治疗方案没有额度限制,这就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的存在,甚至出现了部分医疗机构与患者联合“骗保”的不法行为。自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药剂科成为医疗机构的“消耗性”科室,即非但没有盈利,还需要医疗机构投入额外的人员经费维持,这也是造成医疗机构药学人才缺失的原因之一。

4.3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未出台《药师法》《药事服务法》等与药师职责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而规范性文件及行政规章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药师的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药学服务工作无法切实贴近临床为患者服务。

4.4基础设施与社会意识阻碍

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电子信息系统不能够支持临床药师“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临床的工作需求;大部分药学服务团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相关检验的仪器设备等,建设水平不能支撑更高层次的药学服务水准。在我国,药学服务的概念是全新的、陌生的,公众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药学服务缺乏发展的土壤根基。其次医院领导层、医师、护师、患者在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持有不配合态度的情况。自国家大力发展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了许多有关合理用药的数据统计工作,需要由临床药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增加,加上人员的不足,造成了临床药师的工作性质偏离药学服务宗旨。

5加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5.1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一方面从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及对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两方面加快对临床药师的培养,使专业技术符合标准的药学人才进入社会从事医院药学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药师进入临床工作中,真正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5.2完善医疗付费体系

推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及分级诊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医疗机构增设药师服务费,在确保药学服务为医疗机构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最经济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体现药学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地位。

5.3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国家应尽快设立《药师法》《药事服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制定药师的工作职责与规程,使药师高度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

医疗医药合同篇10

关键词:新农合; 医疗费用控制; 经验借鉴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因此,控制医疗费用破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国际上一些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措施的研究,探寻到符合我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1 英国——全科医生制度

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又称为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ee,NHS),充分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并有效利用医疗资源。英国是典型的国家预算型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统一提供、分配与管理医疗服务,直接负责医疗保险的资金筹集,通过政府拨款方式补偿供方,对需方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将道德风险有效内化在组织内部,大大降低了因为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而引起的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在英国医疗保险体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通过全科医生协会与地方NHS(英国国民健康体系)机构签订医疗合同,为特定地区的居民服务。所有患者必须先到全科医生处就诊,只有在全科医生判断确实有必要转诊的情况下才可以到医院就诊。

2 德国——医药的完全分离

在德国,“医”与“药”完全分离。病人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可以去任何一家药店取药,不受任何约束。所发生的药品费用、住院费用等均由保险公司核对后支付。从根本上避免了医生从开具处方中得到“回扣”的可能,制药企业也无法对医生实施利诱。德国通过建立严格的药品参考定价制度控制药品费用,参考定价的依据是参考可替代药品的价格,患者只有购买低于参考定价的药品才可以分摊法定费用,否则超过的部分需完全自费,这就刺激企业为争取法定医疗保险市场而展开价格竞争,降低药品价格,结果挤压的药品利润将让渡给医疗保险基金。德国政府还通过法律规定的手段,对所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按法定额度进行折扣;实行支付限额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加强医生和医生联合会的参与费用控制的责任。另外,德国法律规定,所有国民都必须根据自己收入的高低参加法定或私人医疗保险。参加医疗保险后,每人的缴费额虽然不同,但均可享受基本相同的医疗保险待遇。也正因为几乎人人有保险,所以在德国,药品价格的高低与患者个人的关系并不大,制药企业传统上可以自行确定所生产药品的价格。

3 美国——市场控制医疗费用

美国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它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医疗保健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市场竞争。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私人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构成。美国约有50%的医疗费用是来源于私营医疗保险计划,并且政府中很多的医疗计划都是经由私营医疗保险公司来执行。

美国把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功能结合起来。管理保健就相当于选择性合约,保险公司将一定数量的健康被保险者包给某家医院,费用超过约定的数额,由医院自己承担;数额没用完,由保险公司补足给医院。另外,美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院的收费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建立了全套完备的的评价标准以评估医疗资源是否使用合理。成立了完全独立于医院以及医保组织的专门评价医生医疗行为的评议机构PRO和相应的监控机构UR,他们运用统一化的标准判定病人是否应该入院进行治疗,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保险费用。

4 新加坡——储蓄医疗保险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实行全民保健储蓄计划。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制度高度强调政府和个人的责任,即使有政府的补贴,也同样需要个人按照一定标准缴费,医疗费用由政府和个人共同负担。新加坡医疗保险制度在强调个人责任和共担的基础上又发挥社会政府同舟共济的功能,具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类医疗保险计划是全民保健储蓄计划,要求所有工作的人都按照法律规定参加保健储蓄计划,每个参保人员拥有普遍户头、保健储蓄和特别户头。第二类医疗保险计划是保险健保双全计划,它是一项基本的大病保险计划,用于帮助解决参保者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第三类医疗保险计划是保健基金计划,即在每个国立医院都设有一个政府任命的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专门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人提供帮助。

5 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5.1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吸引居民首先在社区就诊。 首先需要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全科医生首诊制,这是社区卫生服务落实“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关键所在。居民看病应首先找到自己的全科医生,由全科医生决定处理方案,如是否需要转诊和会诊,或需要选择专科治疗。

5.2 加强对药品的管理。 要求医生尽量将单项服务整合成整体服务,以此减少对多提供单项服务需求的刺激。降低药费在医保费用中的比重,对药品采取固定价格的规定,使医生和投保人尽可能使用价格低廉但是疗效显著的药品,将能有效的改善药品生产商间的竞争局面,净化医药市场。

5.3 在医院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如果国家对民营及其他所有制医院采取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并将其中向患者提供质优价廉服务的医院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各种所有制医院之间展开竞争,那些医保定点单位就不会有强烈的优越感,而会进一步提高诊疗技术。同时,对每家医院同一种病的处方药进行统计比较,并将明显开大处方的医院逐出医保定点单位,从而鼓励医院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4 强调自我保障和责任共担。 首先建立保健储蓄计划,要求每个参保人员拥有普遍户头、保健储蓄和特别户头。公民将部分收入存入户头,用作本人及家庭成员住院和部分昂贵的门诊检查治疗药物项目的费用,尤其是满足年老患病时的医疗需求。其次是建立一项基本的大病保险计划,用于帮助解决参保者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同时,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功利医院,专门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人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爱云,医疗费用控制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06(3)

[3] 葛锦晶,医疗费用控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浙江工商大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