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合同十篇

时间:2023-04-08 07:08:22

it行业合同

it行业合同篇1

网络工程合同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一致共识,签订此电脑维护合同,具体事项如下。一、维护范围及内容:??⑴ 该网络工程故障维修 。??⑵ 该工程软件故障维修(包括系统安装,系统还原,系统更新,定期检查,)。??⑶ 网络工程每月一资定期检查。

网站设计制作合同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乙方(执行方):_________________为了使甲方_________,甲乙双方秉承相互促进,相互信赖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一、合同内容和要求 甲方网站设计,制作及维护,具体项目见网站报价单。

网站维护协议乙方为提供域名注册、网站制作、主机租用服务的提供商,甲方作为该项目的用户,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并在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签定本维护协议:一、 双方责任甲方责任:1、 甲方须按时交纳域名的续费和网站维护费用;2、 甲方在不

软件销售合同书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第一条软件名称、数量、价格_________。第二条甲方保证光碟的质量,若因光碟质量问题引起的软件不能使用,甲方保证免费给乙方更换或退回。

网络营销协议合同编号:_______________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

软件外包协议甲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 (个人)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 (以下称乙方)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称甲方)|委托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工作。

软件维护支持合同一、协议双方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二、协议内容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应甲方要求乙方提供以下服务:1.协助甲方进行图书馆系统维护并且建立系统维护记录。2.上门进行软件的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网络版本软件买卖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__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就甲方向乙方购买_________商业网络版(以下简称本软件)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费用构成与付款方式1、费用构成:甲方购买_________商业网络

软件开发合同文本甲方:乙方: 为了保护甲乙双方在商业和技术合作中涉及的专有信息(如本协议第一款所定义的内容),经友好协商,甲乙双方签订如下协议:定义:专有信息的定义:本协议所称的专有信息是指所有商业秘密、技术秘密、通信或与该产品相关的其他

点歌系统软件销售合同甲方: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乙方: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_________电脑点歌系统软件达成以下协议:1、甲方为乙方提供_________电脑点歌系统软件一套,共_________个ktv包箱点歌。

软件销售服务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__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购买_________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软件开发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__甲方(委托人):_________法定住址: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职务:_________委托人: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电话:_________传真:___

网站开发协议书甲方:乙方:鉴于甲方委托乙方开发设计网站,帮助甲方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宣传,拓宽销售渠道,为明确双方责任,根据双方协商,签订此协议,以期双方共同遵守。

软件销售合同(使用许可)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鉴于:1、_________公司开发、生产相应的软件产品,并拥有该等软件产品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乙方是_________公司在_________地区设立的授权经销商营销机构,并已获得充分的授权向甲方授予_________公司

软件产品销售合同书编号:_________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1._________软件产品基本情况1.1_________软件_________系列(_________),提供包含服务器端软件一套,和客户端软件(无限用户),客户端免费配套。

国际计算机软件许可合同本合同是由以下双方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签订的:中国_________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正式成立并注册的企业法人(简称买方);_________国_________公司(简称卖方)。

软件开发协议甲方(客户): 乙方(软件开发商) :地址: 地址: 合肥市电话: 电话:甲方委托乙方,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开发xxx证券投资决策分析系统软件产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 、合作方式:乙方根据甲方的要求定制开发软件产品,并向甲方提

网站制作合同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相关法律规定,甲乙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建立企业网站服务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网站服务器空间、域名提供及其配置:1、网站服务器空间由方提供。

软件员工保密协议甲 方: 乙 方: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印制 填 写 说 明 一、本协议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员工保密协议示范文本,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各直属单位简称所属单位参照使用。

软件维护合同范本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就乙方向甲方出售及维护短信平台达成以下协议,以资双方共同遵守。一.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甲方权利和义务1. 甲方负责处理与移动运营商的相关合作洽谈、沟通、联络等工作。

网络公司保密协议甲方:?乙方:?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就企业技术秘密保护达成如下协议:?(一)保密内容和范围?1.乙方在合同期前所持有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秘密已被甲方应用和生产的. ?2.乙方在合同期内研究发明

软件购买合同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依据《_________》,本着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原则,就乙方向甲方提供证券营业部_________系统达成以下协议,双方共同遵守。

软件公司保密协议本协议的双方为:披露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包括其关联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注册地址为深圳市高新科技园南区高新南一道飞亚达高科技大厦5-10层,邮编:518057(下称腾讯公司或披露方);和接受方: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域名交易中介合同甲方(卖方):_________乙方(买方):_________中介方: _________一、为了明确各方的合法权益,三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共同签署本协议。

软件安装协议书合同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甲方的需求,并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_______系统)的应用软件工程签订

网站建设合同模板甲方: 乙方:郑州亚龙软件有限公司甲方在此委托乙方进行公司/商城网站的建设优化服务。为明确双方责任,经友好协商,双方达成以下协议:第一条:合同主题网站使用php开源模版程序,由甲方选择相应模版后由乙方进行安装调试与网站优化工作

软件订购合同购买方式:按用户数购买在按用户数购买方式下,一个用户是指被授权使用软件的单个个体。按cpu数购买如果按cpu购买许可,则对于连接使用该cpu上的软件的用户数将不做限制。

网站建设合同范本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mail:________

软件销售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__交货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由甲方向乙方订购软件_________系统,_________套,合同总金额人民币_________元经双方友好协商签订合同如下:一、双方的权利义务1.甲方

软件外包合同甲方在此委托乙方进行xx软件的开发,为明确双方责任,经友好协商,双方达成以下协议:第一条:项目的功能、平台架构、开发进度、交付方式等内容由载明。第二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1. 提供专人与乙方联络。

国际域名转移注册商协议(仅限于.com,.net,.org类域名)本协定所规定的条款是您,域名的所有人,将您的以.com,.net,.org等结尾的域名之注册商转为_________的依据。在您同意将注册商转移为_________时,您也同时同意接受_________的《国际域名注册协议》,《国际域名争端统一解决协议》和

主机托管合同甲方:_________法人代表:_________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 电子邮件:_________网站:_________乙方:_________法人代表:_________地址:_________

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鉴于甲方有意委托乙方开发用于 (财务、经营管理等业务)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软件,双方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之规定,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如下协议:二、开发软件描述 1.本软件

软件捆绑销售协议甲方:_________地址:_________邮编:_________电话:_________传真:_________乙方:_________地址:_________邮编:_________电话:_________传真:_________本合作协议是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和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就捆绑

网络维护合同甲方因业务上需要,自愿将电脑及网络委托给乙方维护。按照平等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签订本协议,以资双方共同遵守执行。一、总则1、甲方将__________台电脑及周边设备交给乙方负责日常维护及故障排除。

网站合同范本甲方:简称 : 甲方 地 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指定负责人: 联系电话:乙方:网络制作公司 简称 : 乙方 承担人: 地 址: 邮编 : 电 话:甲方因为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委托乙方设计,制作网页(建设网站) 。

IDC主机托管业务合同甲方:_________住所:_________电话:_________传真:_________乙方:_________住所:_________电话:_________传真:_________一、概述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本着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就

网站建设协议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甲方在此委托乙方进行_________网站的建设。为明确双方责任,经友好协商,双方达成以下协议:第一条项目的内容、价款、开发进度、交付方式由附件一载明。第二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1.提供专人与乙方联络。

网站制作及股票配送协议书编号:_________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已逐渐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信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it行业合同篇2

论文关键词:IT能力,竞争优势,基础设施,管理技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IT)开始渗入到商业领域的各个角落。IT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工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企业对IT投资的增加和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化,人们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随之显著提升,管理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之为“IT黑洞”。企业如何有效利用IT并使其对竞争优势的取得发挥作用,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际上,IT对现代企业发展的使能作用使得将IT仅仅作为一般性资源进行理解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竞争优势,必须从资源和能力的角度进行探究。

1.IT能力理论综述

IT能力的概念最早由Ross etal.提出,他们定义IT能力为“控制与IT相关的成本以及通过实施来影响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并指出IT本身的先进性并不能为一个企业带来成功,企业的成功源于其IT能力,即企业形成了一种运用IT去捕获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的能力[1]。IT能力综合体现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关系资源三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之后又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IT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Bharadwa定义IT能力是组织通过运用和配置自身的IT资源以整合组织其它资源的能力[2]; Kettinger认为IT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的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他指出,IT能力“软”的方面同“硬”的方面同样重要,企业管理人员在对新的软、硬件进行投资的同时应当仔细考虑在IT规划以及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并强调IT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3]; Mu11igan则以金融服务产业为研究对象,将IT能力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和企业管理,这三个层次与IT的4种属性(集成、系统范围、系统定位、可访问性)的不同等级相对应,其研究目的主要通过识别IT能力的关键属性而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分类,寻找企业目标和IT之间的适配性。

国内也有学者对IT能力进行了界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例如,张篙和黄立平以资源观为基础来定义IT能力,认为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IT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4]。马艳峰和王雅林理解IT能力是对IT资源管理和控制,并与组织其它资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IT效果和组织目标,从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5]。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学者们主要从技术、战略、成本、业务流程和经营目标等角度对IT能力进行界定,但是对IT能力的构成还是注重于资源观,本文综合诸多观点,认为IT能力是企业借助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的能力。

2.IT资源和 IT能力

IT资源和 IT能力对企业经营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二者在建立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IT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并没有显著作用,这是因为,对相互竞争的企业而言,IT资源都相对容易获取,竞争一方一旦引入新的信息系统,其竞争对手会随之仿效,从而会消除前者最初取得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航空公司和联邦快递公司分别首先引入SABRE系统和跟踪及分拣系统等,率先占据了各自的行业并取得了竞争优势,然而,其竞争对手采用了类似的信息系统-联合航空公司采用APPOLLO系统、联合包裹服务公司采用不过夜包裹投递系统等,最终的结果是使得作为战略性的IT应用演变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需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IT资源往往是竞争对手最容易模仿的资源,因此IT资源本身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而要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优越的IT能力。IT资源是IT能力的基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往往依赖于公司部署IT资源的能力以及IT资源结合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或能力的能力。IT必须和企业的策略、组织、人员和管理等要素相结合,并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才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3.企业IT能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IT能力是一种特有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有价值的组织资源,同时它也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整合、建立与重构组织资源,从而帮助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6]。企业IT能力受到IT基础设施和IT管理技能的影响。

3.1 IT基础设施

IT基础设施是一系列IT资源的集合,包括硬件、软件、通信技术、数据和核心应用等,它能够使企业实现广泛、可靠的信息技术服务及灵活的IT应用,从而有效地支持针对企业具体业务的、特定的IT应用[7] 。IT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四种能力或成效,即迅速识别并开发出关键应用软件的能力;突破产品和地域限制的共享信息;在组织机构间实现共同经营以及供应链管理;在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发掘协同机会。IT基础设施是IT能力的根基,构建企业IT能力的焦点不应只放在IT基础设施上,更应该专注于将IT基础设施与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或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组织、战略决策以及管理理念进行协同整合以发挥其作用。 例如,Wal-Mart的战略信息系统SIS的成功并不完全归功于其导入了最先进的IT技术,还归功于公司管理层对现有的组织和IT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并与其它资源或能力例如物流能力进行有效连结以发挥出IT的最大功效,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2 IT管理技能

企业IT投资不仅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而且可以转化为IT人力资本积累。IT人力资本包含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关键维度。技术技能是对特定任务的业绩及其效能的理解,包括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拥有与工程、制造或财务等相关的设备,此外,技术技能还包括专业化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对用来解决某一特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的工具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竞争优势,在企业内部,技术技能往往表现为软件编程、系统设计和新技术开发等内容。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涉及到管理者行使有效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积极性论文参考文献格式。IT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对IT相关资源进行配置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积极性。随着IT技术逐步通用化和商品化,IT管理技能将是IT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IT管理技能是企业IT能力的核心构成维度之一,主要体现在IT项目的管理能力、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能力和IT员工的业务知识三个方面。IT管理技能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行为方面,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合的。把某项IT管理技能从其他技能中完全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有效的IT管理者必须依靠多种技能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IT能力提升的目的。

4.结论

IT能力是企业借助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综合运用IT人才和IT技术的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其IT能力而不是作为基础的IT资源,企业投资IT后,必须对IT资源进行合理部署并结合诸如企业的战略策略、组织、人员和管理等其它互补性企业资源,并使其嵌入到组织流程中才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IT能力受到IT基础设施和IT管理技能的影响,而IT基础设施是一系列IT资源的集合。企业IT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复杂过程,涉及到组织特有的惯例和独特的资源以及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IT投资只有形成了IT能力,IT对企业绩效的能动作用才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Ross J. W., Beath C. M., Goodhue D. L. Develop Long- term Competitivenessthrough IT Assets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 (1):31- 42.

[2]Bharadwa A 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0,24(1):169- 196.

[3]Kettinger, W., Gover, V., Guha, S., et al. StrategicInformation Systems Revisited: a Study in Sustainability and Performance [J].MIS Quarterly, 1994, 18(1):31-58.

[4]张嵩,黄立平.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 (4):53- 56.

[5]马艳峰,王雅林.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3).

[6]况志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0):115- 117.

[7]齐险峰,蓝伯雄.IT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述评[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46(S1):930- 935.

it行业合同篇3

谈到并购,特别是国际并购,大家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双方财务业务和流程的整合及其风险。殊不知IT整合也常常能左右并购的成败。

2006年12月10日,明基董事长李焜耀对外承认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失败。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IT整合过程中的沟通滞后。IT的整合速度太慢,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声音,导致沟通滞后严重,往往一两个月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这些问题使得研发、生产中的信息孤岛情况严重,最终导致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比较慢,丧失了第一时间上市的最佳时机。

二、有效的IT整合是整合成功的良好基础

内资企业,尤其是“国”字头企业在国际并购之后,通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向收购来的企业下达“红头文件”,而被收购的(海外)企业在收到新东家的“红头文件”后又常常不知所措。这正说明,IT整合,整合的不只是系统,首先是业务和流程。

如果仅并购1-2家公司,IT系统整合的重要性及对整体并购的影响可能还不是很突出,而随着企业业务规模化的增长,集团总部需要同时接受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十几家、几十家成员企业的信息、数据,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没有一套整合的IT系统来流转信息与流程是难以想象的。如果各个业务板块、成员企业仍然“各行其是”地通过原有系统上传下达,即意味着公司对同一类事务的处理同时存在多个标准和流程,管理成本不能承受之“重”。

IT系统是企业管理体系的神经中枢和“中央情报局”,通过对被并购方的IT系统和数据中心的有效接管和掌控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IT整合是企业并购行为最为核心的内容和重要环节,没有经过整合的IT系统,将给企业造成新的“信息孤岛”,给经营和决策带来更多的信息障碍。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型跨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前期评估考察中常常只有CFO和CIO拥有一票否决权。

三、IT整合不止是系统的整合

IT整合,首当其冲的就是ERP系统的整合,国美电器对永乐电器的收购中,其管理层决定,合计近900家门店的整合以ERP整合为中心。国美总裁陈晓认为ERP的整合实际上是业务系统的整合,是多个层面的业务的融合,只有ERP系统整合完成了,才能实现新集团总部的集中统一管理。国内并购尚且如此,国际并购中的巨大差异化挑战更高,明基和西门子的ERP分别来自ORACLE公司和SAP公司(其中还有超过一半是二次开发专门为西门子定制的模块),造成了信息沟通不畅,甚至造成了手机程序开发方面的严重错误。

不同国家地区的技术、法规、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整合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惯性思维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IT系统在产品选型上比我们先进。其实不然,TCL在对汤姆逊TV的并购中发现,欧美国家IT发展早,企业信息化程度高,并且很多的IT系统由于建设历史悠久,并在后续的业务应用中不断进行升级,导致IT系统繁多、复杂和异构。汤姆逊TV支持业务运作的IT应用系统数量多达113个,很多系统都有超过18年以上的历史;有些国家不允许本地分支机构使用母公司在境外的服务器,要求数据必须运行于本地系统;有些不发达地区,例如非洲,当地的IT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备,甚至技术服务能力都堪忧,从中国带去自己的IT技术人员或合作伙伴,又面临文化、语言、工作签证等诸多问题。这些差异都可能对整合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在与一些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中发现,他们一般会与IT软硬件、咨询与服务厂商签署全球性企业级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的、战略的合作关系。首先是降低了公司在软件正版化的合规性风险,同时也以规模效应大大降低采购价格和管理成本。否则收购来的海外机构或新成立的海外分支还要重新自行洽谈合同,效率低、价格高。据一家国际咨询公司透露,他们在国内用其美国总部的全球价格购买的便携式计算机是本地同款产品价格的2/3左右,且只需按框架协议价格下单即可,非常简便。

IT治理成熟度较高的跨国企业还为其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业务单元构建针对性的IT快速实施、部署的模板。根据化妆品行业特点和欧莱雅自身的管理特色,欧莱雅总部的信息部门分别对SAP产品和Sage ERP X3进行客户化开发,然后再推广到各个国家、规模不同的各个工厂(不少是并购的企业)去。规模较大的工厂,使用面向高端市场的SAP产品;规模较小的工厂,选择由面向中小企业的Sage ERP X3。欧莱雅的做法,既保证了ERP的适用性,又基本上保证了各个系统的统一性。BMW也为其成熟度不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经销商准备了不同方案的DMS系统,部署效率高、适应性强,还规避了供应商一家独大、店大欺客的风险。

IT整合不仅是系统之间的整合,还包括战略、制度、流程、数据、系统架构、人员团队,涉及整个IT体系。500强的欧美先进企业,很多都建立了“Follow Sun”的全球IT管控与运营支持体系,在总部的统一规划、部署、管理下建立区域性运营保障中心,对其全球的IT业务进行管理与支持。例如,中国区的一个case,在其亚太区(例如位于马来西亚或新加坡)IT技术中心下班后,即转入位于其他时区的团队(技术中心)处理,等到下一个本地工作日,可能已经由北美的技术团队最终出具了事件报告,如同生产线一样24小时不间断运转。

中国海油根据多年对外合作的经验,结合“建设海外大庆”的战略和企业内控管理的需要,近年来对并购及海外发展的信息化策略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前后出台了多项制度及报告指导和管理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包括《企业并购信息化管理细则》、《海外机构信息化管理细则》、《合资(控股)公司信息化管理细则》,及《信息化支持海外投资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报告》等,要求所属单位在发生并购、转让活动时,应将与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管理相关的活动纳入并购、转让项目过程中。

四、IT整合也是机遇性的风险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20%的公司在收购目标企业之前考虑过两家机构的整合步骤。而埃森哲2002年的研究数据显示仅有16%的并购会正式对IT整合进行前期评估,使得IT整合的决策因为缺乏事实依据而引发各种问题。据统计,75%的并购企业都经历过由于IT整合不成功引起的并购延期或运转无序等问题。

IT整合前期评估与企业其它类型的评估一样,最终目标是希望能了解双方IT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以更好地估计未来IT整合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收益和风险,更好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在全球化竞争和资源整合的大环境中,不进则退,并购、对外扩张是必要战略之一。仅仅case by case的进行并购的IT整合还是过于被动,无论是国内并购,国际并购,还是在国内外市场建立全新的业务单元,都需要规划、设计、部署一套完整的、具备一定扩展性的IT整合策略,一套整合的模板,贯穿整合的过程并全程指导其运作。既然IT整合能影响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与成败,而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战略核心策略,IT整合也必须作为企业IT战略的核心内容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

it行业合同篇4

关键词: IT行业;项目管理;问题;策略

0 引言

在IT行业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不断深入的体现与凸显。现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以项目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为对象,以对象的合理控制为目的的应用性管理学科,其所处的整个行业背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当中。与此同时,对于IT行业而言,受到需求变动以及人员流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可能影响IT行业项目管理工作的因素极为频繁,这也就使得在将项目管理相关理论以及实践技术应用于IT行业的过程当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试结合这一实际背景,在分析我国现阶段IT行业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研究真正适应于我国现阶段IT行业发展的项目管理有效方法与策略,希望以下问题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1 IT行业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IT行业的日益发展和不断进步,各个IT企业已经开始陆续引进并开始实施“项目管理”。所谓“项目管理”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在范围、时间、成本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以便项目所有干系人都尽可能的满意。但是我国IT行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由此导致整个IT行业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极为严重的浪费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IT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了制约性影响,导致很多IT企业还采用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使企业出现了诸多的弊端,致使中小型企业的项目成功率很低:1.项目管理理论落后;2.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3.管理体制存在缺陷;4.缺乏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5.监控制度不够完善。

国内较大的IT类企业已较普遍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项目,有很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案例。各大企业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项目管理水平,在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上不断加大投入,不少IT企业还建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研究机构,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际同行在项目管理上的交流,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的项目管理之路。试图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应用到IT项目管理领域,建立中国的IT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管理标准,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事业服务,但总的看来,大部分国内企业仍然处于理论深入和实际应用刚刚开始的阶段,经验积累非常少,还不能与国外的大型IT企业,如IBM、Intel、Oracle、Microsoft等对IT项目管理十几年的研究发展相比。如何把IT行业发展特点和项目管理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成功率是我国IT行业也是项目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发展趋势。

2 我国IT行业中项目管理的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行业发展的蓬勃推进,有关项目管理在IT行业中的重要性问题备受各方关注。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IT行业项目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一方面,从IT行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配备的角度上来说,IT行业作为以知识密集为导向的行业,在专业性项目管理人员的配备方面明显不足,现阶段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是技术出身,尽管能够把握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但在项目管理发展理念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另一方面,从IT行业项目管理软件市场与客户需求的角度上来说,整个IT行业软件市场具有变化的迅速性、更新的快速性以及竞争的剧烈性等特征,再加上客户多变的方案需求,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团队所提出的项目方案多需要经过多次的返工与返修,方可达到客户的具体需求,工作效率较低。

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研究,企业对IT项目管理还不够重视,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一般都是更多的关注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除非是IT运营发面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否则高层很少的触及。因此大多管理层就认为在IT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风险造成的威胁不大,基本都是小概率事件基本上不可能发生,认为只要建立了最好的IT基础设施就可以防止风险的发生。

3 IT行业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分析

针对上文有关IT行业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需要认识到的问题是:为保障IT行业项目管理的成功,首先需要强化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力度,这是基础;同时需要强化与客户之间的需求沟通,这是重点,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重视沟通这一手段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应用,这是核心。具体而言,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强化IT行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力度

在IT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整个项目管理工作团队综合工作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于项目经理的影响。从大量实践经验所反映情况中来看,在整个项目管理团队为同一个IT项目所工作及服务的过程当中,项目经理可通过实施团队性管理的工作方式,确保整个IT行业项目管理团队中的每个队员能够对IT行业项目目标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借助于此种方式,可显著提高整个IT行业项目管理团队队员在行动上的一致性与契合性,强化团队单位工作效率。而如何将团队性的管理方式落实在IT行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当中呢?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需要结合IT行业项目管理的特点,制定合理且详细的管理计划;第二步,需要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团队中每个队员的个体性特长与优势充分调动出来,引导队员在财务、市场等方面不断扩展知识面,实现对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第三步,需要在项目管理工作人员以及软件工程师之间建立良好的纽带关系,通过对IT行业项目管理所对应软件工程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调动,达到合理控制IT行业项目开发进程的目的。

3.2 强化IT行业项目管理中与客户之间的需求沟通

众所周知,IT行业项目与其他各类型行业项目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性在于客户在整个项目中所处的地位。即IT行业项目所对应的客户能够直接参与到整个IT行业项目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过程当中。这也正是前文中为何将客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因素列为影响IT行业项目管理诸多因素中一类的原因所在。为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客户需求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IT项目方案返工、返修,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质量,首先需要IT行业项目管理方面与客户进行精细且完善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明确客户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制作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分析文档。与此同时,为保障有关客户需求的信息能够更为有效与快捷的在整个IT行业项目管理各方参与主体当中得到有效传递,同时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针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沟通规则加以想设计,最大限度的保障在IT行业项目工作队伍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过程中,整个沟通渠道的畅通性。

3.3 完善IT行业项目管理的客服体系

由于客户在IT行业项目中占有的特殊位置,所以对于维护老客户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这就得靠相对完善的客服体系。而其如今的很多IT项目管理对客服这块的重视都是相对薄弱的。这样对于项目的长期合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项目管理团队应该重视客服体系,首先建立集中化的客户信息,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其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对于在项目的后期问题处理应该考虑到客户的要求,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措施。在客户关系维护中,留住老客户,提高再次合作的机会。

3.4 重视沟通手段在IT行业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沟通是解决IT行业项目管理可能涉及问题的最主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某一个IT行业项目开始之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制定详细且完善的沟通计划。借助于此种方式,了解在整个IT行业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沟通的具体渠道的方式以及项目的真实性需求。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这一目的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有关IT行业项目沟通计划的制定过程当中,综合考量整个IT行业项目的基本组织结构以及项目客户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沟通绝非仅仅局限于上文中所提到的IT行业项目开发团队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同时还需要在项目组内部以及整个企业中,加以妥善落实。将管理层的真实意图通过沟通的方式传递给项目经理,再由项目经理传递给项目管理工作团队的各个队员,从而确保能够针对IT行业项目开发计划作出合理且及时的修改,提高效率。

it行业合同篇5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运营商在融合通信、流量、互联网等业务方面得到蓬勃发展,也感受到来自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带来的多重竞争压力。同时,客户对随时响应、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业务需求,必然对IT支撑系统的运营支撑、运营分析、运营管控等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构建满足以用户为核心,实现端到端的一体化支撑的IT融合架构,成为移动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移动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现状

2.1三大IT支撑系统现状

移动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经过多年的集中化建设,基本形成以业务支撑系统(BSS)、网络支撑系统(OSS)和管理信息系统(MSS)三大支撑系统组成的IT支撑体系,实现对企业运营的全面支撑。

业务支撑系统形成以BOSS、CRM、BASS、BOMC、电子渠道及增值业务平台为主的业务运营支撑平台。网管支撑系统则形成以专业网管、动环监控、信令监测、业务拨测、电子运维五大类系统为主体的运维信息化支撑平台,并正在向面向客户和业务的综合网管演进。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覆盖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综合管理、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等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初步实现了对企业经营决策,人、财、物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支撑。

2.2当前IT支撑系统存在问题

三大支撑系统独立部署建设,属于典型的IT烟囱建设模式,资源无法充分共享,不利于集约化、低成本建设,造成运维成本高,业务支撑响应效率低。

应用系统异构特征明显,不同时期、不同厂家开发的系统,其技术架构、服务组件存在较大差异。系统架构松耦合程度低,能力可复用性弱,导致系统灵活性差,不能快速和大量响应业务需求及其变化。

应用分散且整合程度弱,导致流程自动化程度低,影响业务效率和用户感知。

跨专业数据共享效率不高,缺乏面向整个公司的企业级数据仓库、统一数据视图,不利于精细化运营与管理。

IT人员组织、系统资产和建设运维的管理职责分散在三个不同的支撑部门,缺乏专职的管理角色来统一管理IT(如独立的CIO及CIO办公室)。

三、移动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融合思路

3.1对IT支撑系统融合的理解

三大支撑系统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网络打通和物理设备集中共用的方式实现,而是对IT系统的平台架构、组织管控模式、业务流程、运维模式等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融合的IT系统,配合以端到端的融合的业务流程,实现一体化的IT管控体系。

3.2 IT支撑系统的融合原则

IT支撑系统融合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保护现有业务支撑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管支撑系统的软、硬件投资。(2)遵循“先新建后改造、先后核心、由小到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阶段实现IT支撑系统融合部署和改造迁移, (3)技术改造与管理模式变革同步进行,技术上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及SOA等新技术,组织上逐渐调整现有组织架构,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IT管理流程体系及运维管理。

2.3 IT融合思路方案建议

根据移动运营商的系统现状及IT融合的原则,实现IT支撑融合一体化的架构体系,主体上需要从管控架构和技术架构这两方面着手,具体则需要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整合,包括平台层面融合、数据层面融合、应用层面融合、管控层面融合。

平台层面融合是最基础的融合,它解决的是系统软件资源(数据库、中间件及其他第三方软件)和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的共享问题。

(1)构建统一的企业级IT支撑云,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T支撑系统融合在平台层面需要考虑在保护现有三大支撑软、硬件资产的基础上,依托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统一的IT支撑云平台,建设集中化的企业级IT资源池,同时对现有IT支撑系统逐步云化改造并迁移至IT资源池中,实现IT基础设施资源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支撑IT集中化战略落地实施。

(2)构建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降低集中化系统运行风险.集中化的IT支撑云平台建设,必然带来安全管理方面巨大的挑战。为降低系统运行风险,需构建统一的安全体系架构。根据相关信息安全规范,遵循集中化和分等级的防护原则,需整合各支撑系统的防护边界,形成公共安全域、接入认证域、核心服务域等安全域,内部分区控制、外部整合边界。在安全域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或系统的特定安全需求,有选择的部署各类基础安全技术防护手段。

数据层面融合

数据层面融合是将各支撑系统的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其应用处理和业务管理依旧独立于各支撑系统内部。数据层面融合可以高效解决支撑系统内部数据共享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数据一致性和数据关联性等问题。

当前主要是考虑构建企业级统一数据仓库,打破移动运营商内部的数据壁垒,聚合在三大支撑域的数据信息,依托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立体分析与挖掘,实现跨组织、跨流程、跨系统的全面信息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管控和应用支撑体系,包括统一数据视图、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模型等。

应用层面融合

业务支撑、网管支撑和管理信息三大支撑网所面向的应用领域各自不同,应用难以全面融合,当前IT支撑系统在应用层面的融合主要是考虑软件架构层面。IT支撑系统软件架构层面的整合应该向SOA架构演进,进而提高IT系统的敏捷性,实现对IT支撑网的应用标准化、服务化改造,通过服务接口标准化避免代码重复开发和系统功能重叠,降低系统开发周期。同时引进ESB企业服务总线构建ESB服务联盟,实现三大IT支撑系统的多条ESB协同工作,解决三大支撑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服务集成问题,实现服务在企业内部的无缝透明被调用和管理,实现内部系统整合和系统协同效率,进而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管控层面融合

管控层面的融合是最高层面的融合,也是最难的一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层面的融合问题,是企业管理层面的考虑范畴。

IT支撑系统在管控层面的融合目标是要求实现对IT一体化管控,进而在整个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需要在组织架构上一个有稳定的组织保障,成立一个统一的IT管理机构类似IT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等;技术管理上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即建立企业级的IT技术标准体系和建立 IT技术标准生命周期管控体系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一套健全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如实施IT人才专业发展路径管理办法、建立一体化的IT人才资源池等。

四、结束语

移动运营商IT支撑系统融合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移动运营商可以充分考虑自身IT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IT融合四个层面的实施难度大小及迫切性情况,探索研究选择符合自身的演变方式,最终实现IT规划建设的“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作者简介

朱林(1982-10),男,福建仙游,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本科,现主要从事IT咨询工作。

参 考 文 献

it行业合同篇6

1 IT治理简介

1.1 IT治理核心决策[1-2]

(1)IT基本原则决策 IT基本原则决策指企业设定的IT治理方法、效果及目的等。

(2)IT架构决策 IT架构决策包括技术架构决策和组织架构决策。企业往往容易忽略组织架构决策对IT治理的作用,技术架构决策也往往由于企业特定的商业应用需要而缺乏统一性。

(3)IT基础设施决策 IT基础设施是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化资产,也是提升业务变革能力的基础。IT基础设施决策强调基础设施在短期内稳定可靠,在长期内具有可扩展性和适度超前性;同时,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性也十分重要,缺乏科学规划性不仅会造成信息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客户流失和工期延误;此外,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也是决策关注的重点,以保证信息资源的高可用性。

(4)IT商业应用需求决策 尽管IT治理的其他核心决策也强调商业价值,但IT商业应用需求决策更注重为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创造商业价值。对于外部客户,IT商业应用需求决策利用信息手段变革服务流程,重组交易结构;对于内部员工,IT商业应用需求决策通过提升员工自身的信息化理念,推动员工改进业务实践。在驱动业务与技术融合方面,应当对IT商业应用需求决策进行一定的规范控制,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应用需求评估委员会来平衡和归并业务流程等。

(5)IT投资决策 国内IT投资通常表现为“重硬轻软”,即对信息化硬件投入过多,而对支撑商业应用的软件投入过少;因此,IT投资决策最重要的问题是平衡前述4个决策的比例,并根据企业业务战略确定投资重点。

1.2 IT治理模式

为系统地分析企业IT治理模式,借用政治统治模型来描述拥有决策权或为IT治理输入信息的人员组合[3-4](见表1),以寻找符合当前企业逻辑的IT治理模式。

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IT治理模式呈现以下特点:

(1)在IT基本原则治理中,寡头制是主要治理模式。

(2)IT架构治理普遍采用君主制治理模式,表明企业普遍认为IT架构属于技术领域而非全局领域。

(3)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IT基础设施治理多采用君主制,以解决业务变化适应能力的问题;相对垄断行业的企业IT基础设施治理多采用双寡头制,主要解决资源共享问题。

(4)IT商业应用需求治理模式取决于企业人员构成情况和历史经验,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采用的IT商业应用需求治理模式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来看,采用联邦制治理模式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5)IT投资治理多采用业务君主制、联邦制、双寡头制等模式,我国企业多采用联邦制治理模式。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提升阶段,大多数企业未能从战略层面来理解IT治理,这点从很多企业将IT部门划分到技术部即可见一斑。我国企业IT治理大多采用半封建半联邦制模式,即IT商业应用需求治理多采用封建制模式,IT投资治理多采用联邦制模式,这导致企业在IT治理决策过程中平衡多方利益时过分妥协,致使企业丧失IT性能、特色甚至框架统一性,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埋下隐患。

2 我国集装箱码头企业IT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IT基本原则处于封建制治理阶段,码头企业各部门对IT价值的理解不同,导致IT部门工作方针模糊或缺失,不利于形成企业层面的IT指导方针。

(2)IT架构处于封建制治理阶段,码头企业各部门均参与架构规划。有的码头企业虽然拥有统一架构,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互相妥协,导致企业IT架构(如数据库、开发技术架构等)缺乏统一性,从而造成大量信息孤岛,使企业面临繁重的系统整合工作。此外,码头企业往往忽略IT架构中的组织架构,导致其缺乏持续的IT优化能力。

(3)不同码头企业在IT基础设施方面采取外包策略的程度和形式各异,普遍存在外包服务缺乏科学管理、外包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

(4)码头企业商业应用需求处于封建制治理阶段,对企业整体业务流程优化十分不利。例如,信息系统建成后缺乏后续跟踪研究和推广使用,某个节点的不匹配常常导致整个项目失败。此外,封建制商业应用需求治理使各业务单位仅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不利于形成数据共享机制。

(5)码头企业IT投资治理多采用联邦制,在作出投资决策后缺乏对投资项目的跨部门领导和监管,常常导致项目管理缺乏控制手段、项目延期交付等问题。

3 我国集装箱码头企业IT治理策略

3.1 定义IT原则,明确IT定位

我国集装箱码头企业有必要针对未来业务战略规划,结合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和信息化前沿科技,明确企业定位及战略目标,锁定企业未来运营中需要变革的核心领域,将IT作为业务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IT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定IT定位和业务战略。

3.2 改善IT组织架构,确保IT架构高效性

(1)建立企业级IT技术委员会,从企业层面制定IT原则,实现码头企业各部门对IT价值的正确定位。

(2)IT架构选型(如码头核心操作管理软件的选型)由码头企业IT技术委员会集体决定,并要求IT技术委员会确保IT架构在运营过程中的一致性,提升IT架构的战略地位。

(3)改革IT组织架构,将IT组织架构分为基础设施管理组、软件开发管理组和改革推进组。改革推进组负责与码头企业其他部门进行业务对话,并提出流程改进措施,与软件开发管理组协作完成流程改进,与业务部门联合推进新业务流程;至于基础设施管理,可以通过外包方式实现低成本运营。从IT治理来看:由改革推进组负责IT基本原则和IT投资治理;由软件开发组负责IT架构选择及业务应用需求管理;由基础设施管理组负责IT基础设施相关事宜。IT组织架构各管理组之间是梯级管理的关系,改革推进组节制软件开发管理组和基础设施管理组。

(4)码头企业在进行架构设计时应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参考开放体系结构框架或其他国际标准进行设计;同时,应将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基础设施架构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企业架构。在保证数据和基础设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IT架构应具备良好灵活性,以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应用。

3.3 科学管理IT基础设施

IT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基础组织、基础数据、基础软件、技术设备、通信网络、安全系统、机房物理环境、外包服务商等。码头企业IT部门在管理IT基础设施时应注重其可靠性和扩展性,以适应业务增长和创新的需要,从而快速、高效地实施和部署业务扩展和创新应用。

3.4 促进IT与业务融合

采用IT人员到业务部门轮岗锻炼等方式,促进IT与业务融合,达到IT引领业务发展的目的。

3.5 有效管理IT投资风险

(1)强化码头企业IT投资内部管理,划分IT投资部门和IT消费部门,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摊销核算。

(2)分类管理IT资产:战略层IT资产管理的目标是获得竞争优势;信息层IT资产管理的目标是提供信息;事务层IT资产管理的目标是降低事务处理成本;基础层IT资产管理的目标是服务共享和整合。分类管理IT资产有助于确定码头企业投资的优先顺序,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利益。

(3)IT投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组织风险等。码头企业应充分评估IT投资风险,避免造成投资回报低或项目延期。

4 结束语

集装箱码头企业IT治理是一项“一把手”工程,即IT治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取决于企业领导对IT定位的认识;同时,集装箱码头企业IT治理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集装箱码头企业对IT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码头企业的IT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安全、可靠,IT商业应用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全面,IT投资将更加科学集约,IT价值将得到更好展现,IT对码头运营的支持将更加高效,并最终成为集装箱码头企业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戴文华. 中国证券业IT治理问题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2006(10):4-15.

[2] 何建佳,葛玉辉,张光远. 信息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与IT治理[J]. 商业研究,2006(17):117-120.

[3]WEILL P, ROSS J W. IT governance on one page[D]. Massachusetts: MIT, 2004.

it行业合同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有的4种IT治理评价体系,探讨了IT治理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了造成IT治理评价困难的5种原因。提出IT治理评价可从公司治理评价和信息化水平评价两方面入手,通过已有的成熟的衡量体系,间接地建立IT治理评价体系。

0前言

信息技术治理(IT治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它部分继承了公司治理的思想,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Webb等在2006年对IT治理作了文献综述,他们认为众多学者和业界对IT治理的认识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①与组织战略相协调;②通过IT为组织创造价值;③IT绩效管理;④风险管理;⑤制度和流程;⑥控制和责任。他们指出,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所以,IT治理必须要从最高层推动,通过最高层进行领导和控制。本文认为,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以股东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了让IT产生最大收益、解决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设计的与IT有关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Weill认为,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鼓励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他们对美国116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IT治理良好的企业,比采用相同战略但治理薄弱的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要高出20个百分点。

1现有IT治理评价体系

本文认为,IT治理评价是由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机构对企业IT治理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IT治理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企业IT治理提供指导的过程。

现有IT治理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其中以Weill的IT治理评价体系最容易操作。具体方法是在企业中选择10个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人回答4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重要性和实际结果两个方面,在1-5分的范围内打分。比如IT对于成本控制的作用,某管理者将其重要性评价为4分,在企业中的实际结果为2分,那么该题得分为2*4=8分。假设4个题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为4,5,3,4,实际结果的得分为2,2,3 ,4,则该高管对企业IT治理绩效的评价是(8+10+9+16)/(4+5+3+4)*20=78.2分,再计算所有高管的平均分,即可得到企业IT治理有效性的结果。这4个题目分别包括IT对于成本控制、IT对于增长、IT对于资产利用、IT对于业务灵活性4个方面。

这种IT治理评价是基于主管们对IT作用的主观认识(或者说是对IT期望和现实差距的衡量),其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假设企业主管们没有意识到IT的重要性,即IT的重要性得分都较低,那么分母较小。根据以上公式计算,IT治理的绩效会很高,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同样,假设企业主管们接受了IT治理的思想,认识到了企业在IT利用上的不足,那么重要性得分会提高,而实际结果得分会降低,这就会导致IT治理的绩效过低,与实际不符。同时,以IT在企业中的作用作为衡量IT治理效果的标准也存在偏差。

关于IT治理的衡量,除Wei11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体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美国IT治理研究所(ITGI)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共同制定的信息及其技术的控制管理目标集(COBIT)标准。从1998年到2005年,COBIT标准不断完善,现已发展到第4版。为了达到“通过IT过程管理IT资源,实现IT目标满足业务需求”的目的,COBIT认为,首先需要有一些控制管理目标来定义正在实施的政策、流程、实践的最终目的,从而保证业务目标能够实现。但仅设定控制管理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标准,用来评价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就要求有一套度量现状的方法。COBIT采用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来描述IT过程能力,以此作为IT过程能力评价标准。COBIT共确定了34个处理过程以及318个详细控制目标,每个过程还有评审工具。这个体系以IT管理为目标,强调IT资源的有效运用,作为IT衡量的标准而言,显得过于庞杂。

(2)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IT治理评价标准。在Ka-plan等人提出平衡计分卡后,以Van Grembergen为代表的学者也将这种工具用于对IT治理的评价,将IT治理的效果从对企业的贡献、有效提供IT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机会(如电子商务)、以用户为中心4个方面来衡量。Van Grembergen将这4个部分划分为16个主题,每个主题再包括1-5个子项,进而设计出IT治理的衡量体系。这个体系仍将IT的效果作为IT治理衡量的标准,但加人了许多客观标准(如资产收益率等),体系较全面,但不易评分和比较,对企业IT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3)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将IT治理分为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意识包括高层认可和参与IT决策的责任明确程度、相关激励措施等;IT治理能力包括结构能力、协调能力和关系能力,其主要指标有IT领导小组、投资批准程序、结构例外程序、服务水平协议、项目跟踪系统、业务价值常规追踪、学习共享、高管层和Web门户等。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提出的IT治理能力,实际是对Peterson和Van Grembergen等学者研究的深化,他们提出IT治理的框架包括治理结构、治理程序和关系机制,其中治理结构包括IT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定义、IT的组织结构、IT战略委员会、IT指导委员会等;治理程序包括制定IT战略、使用平衡计分卡、IT成本与收益分析、服务水平协议(SLA) ,COBIT、信息技术基础资料库(ITIL)、治理成熟度模型等工具;关系机制包括让各方有效参与和沟通协作,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等。这个标准的指标更细致,更贴近IT治理所要达到的多重目标,但有些内容难于被企业高管层理解,且过于繁杂,其学术意义大于实践意义。

现有对IT治理的研究一般以案例分析为主,重视对IT治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许多学者提出了IT治理的研究领域、IT治理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但没有形成独立的IT治理评价体系。

2 IT治理评价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对IT治理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衡量IT治理是否有效,而且能对其有效程度进行衡量,是IT治理的基础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确定了合适的IT治理标准,才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对IT治理进行改进。对IT治理的评价是完善IT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有效IT治理的重要条件,并且有助于防范IT风险。现阶段,企业开始重视IT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而忽略了对IT治理进行评价,没有认识到IT治理评价、监督的重要性。

IT治理评价有助于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IT治理式。IT治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参照。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对IT治理的评价,那么会有助于我们建立中国化的有效的IT治理模式。另外,IT治理评价是企业有效防范信息化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IT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IT治理,有效地对IT治理的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从而及时发现IT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控制IT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IT治理评价体系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T治理评价的复杂性,因为“成功的IT治理没有固定模式。如果我们以单个企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IT治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而将大量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抽象出他们IT治理成功的特点,计算每个特点所占权重时,会由于企业的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文化背景、规模和发展阶段、行业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一个不能重复、不稳定的研究结论,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同时,在IT治理的评价中还必须回答以下问题,这也导致了IT治理评价的复杂性:

(1)简单还是复杂。使用少量的标准进行IT治理的衡量,可使评价易于操作;而建立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可增加评价的准确性。使用数字打分的方式,计算出IT治理的综合分,可使IT治理的绩效容易在企业间进行比较;而使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更能结合企业的特点,给出企业IT治理的改进建议。

(2)主观还是客观。是让企业管理者凭经验打分,还是考核企业的客观绩效,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是IT治理评价所要面对的问题。

(3)结果还是过程。比如是衡量IT在企业中发挥的效果,还是衡量IT治理对管理者的激励程度,或是衡量决策权分配的有效性,强调结果与强调过程对企业的作用不同。

(4)即期还是远期。即IT治理评价是衡量IT为企业带来的即期利润还是发展潜力,是衡量IT治理与现有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衡量IT治理对企业战略的支持程度。

3 IT治理评价的新思路

IT治理的评价标准应是客观可衡量、容易理解且对企业IT治理有指导作用的,但由于上述5种障碍,这些目标很难达到。同时,由于IT治理的本质是创建某种环境,克服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决策者能从组织的立场出发,做出对投资者和组织有利的IT决策,但是好环境也不是必然导致好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仅用结果来衡量IT治理。而如果不使用客观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是否能测量IT治理营造的环境呢?实际上,环境更不可测量,让管理者回答他们做决策时是否从组织立场出发,是不易得到准确答案的。

我们认为,IT治理的评价可从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

两方面进行衡量,加上时间滞后因素,我们给出‘`IT治理评价二F(公司治理评价,信息化水平评价,时间)”的表达式。具体而言包括:

(1)公司治理评价与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体系相对完整和成熟。公司治理评价通过对公司治理各因素的科学量化,来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公司治理评价萌芽于1950年美国管理学会会长Martindell提出的董事会业绩分析,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有标准普尔创立的公司治理评分系统、欧洲戴米诺推出的公司治理评级系统、穆迪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系统、亚洲里昂证券推出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等。国内现有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包括海通、大鹏证券公司设计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南开大学的中国公司评价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中心的评价系统也有较多的成果。在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方面,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随后,许多学者也从通用性和实用性、信息设备装备指标、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指标、组织和控制指标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2 )IT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正向相关性是我们提出这个表达式的基础。多数学者都认可IT治理是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的观点,Weill指出,IT作为一种资产,同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等一样,需要大量的组织机制(如组织结构、流程、委员会、议事程序和审计等)来完成,那些拥有治理多项资产的通用机制和企业,表现更为出色,能使多项资产彼此更好地协调运作。在IT治理中存在与公司治理相似的问题,如显性激励、信息不对称、制度安排等,在公司治理制度设计良好的企业,其IT治理作为子系统,也必然能逐渐完善。我们认为,公司治理包括IT治理,良好的IT治理能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公司治理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应包括对IT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确定的企业竞争战略,也应包括IT的发展战略及与其它资产协同的机制;公司治理确定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模式,也应包括对IT的业绩衡量和评价框架。IT治理是在公司治理整体框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协助企业开展业务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协助人力资源治理、金融治理、实物资产治理、知识产权治理、关系资产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它通过提高公司的信息质量、加强公司治理环节的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为企业的利益所有者(股东)提供更多的信息,最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缺乏IT治理的公司治理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反之,即使IT治理科学有效,但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混乱,从长远来看,IT治理也缺乏体制保障。

(3 )IT治理的效果可由信息化水平来衡量。组织经过一段时间有效的IT治理后,其整体信息化水平应高于其它组织。当然,IT治理的效果可能还包括组织的利润率提高、IT服务质量提高、组织的客户满意度提高等,但这些因素都与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信息化水平时,不仅要考虑硬件和软件、人员和制度,更要评价信息化给组织带来的收益,尤其是长期和隐性的收益。

(4)用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来衡量IT治理存在时滞。公司治理是IT治理的基础,信息化水平是IT治理的结果,对IT治理的衡量应考虑时滞。比如假设两者的满分都是lO,IT治理评价二公司治理评价x信息化水平评价。企业A的公司治理得分是5,信息化水平是8,企业B的公司治理得分是8,信息化水平是5,那么企业A的IT治理水平与企业B相同。实际上,我们测量的数据都是当期数据,而影响IT治理的公司治理的数据要看前期,衡量IT治理的结果即信息化水平的数据要从后期取得。假设两个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都是不断提高的,那么,实际企业A的公司治理得分是4,信息化水平是9,企业B的公司治理得分是7,信息化水平是6,即企业B的IT治理水平高于企业B o IT治理的时滞也说明,要使衡量有效,就必须采取一种面向未来的衡量方法。由于我们无法获得远期的信息化水平指标,所以对IT治理的衡量始终是“过去时”,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在信息化水平指标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4结论

将IT治理评价与公司治理评价相挂钩,解决了IT治理难以衡量的间题。由于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有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和相对完整的数据,关注到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其科学性更有保证。同时,国内的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也较好解决了直接将国外评价体系移植到国内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it行业合同篇8

论文关键词:IT治理公司治理IT治理评价信息化水平评价

0前言

信息技术治理(IT治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它部分继承了公司治理的思想,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Webb等在2006年对IT治理作了文献综述,他们认为众多学者和业界对IT治理的认识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①与组织战略相协调;②通过IT为组织创造价值;③IT绩效管理;④风险管理;⑤制度和流程;⑥控制和责任。他们指出,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所以,IT治理必须要从最高层推动,通过最高层进行领导和控制。本文认为,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以股东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了让IT产生最大收益、解决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设计的与IT有关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Weill认为,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鼓励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他们对美国116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IT治理良好的企业,比采用相同战略但治理薄弱的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要高出20个百分点。

1现有IT治理评价体系

本文认为,IT治理评价是由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机构对企业IT治理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IT治理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企业IT治理提供指导的过程。

现有IT治理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其中以Weill的IT治理评价体系最容易操作。具体方法是在企业中选择10个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人回答4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重要性和实际结果两个方面,在1-5分的范围内打分。比如IT对于成本控制的作用,某管理者将其重要性评价为4分,在企业中的实际结果为2分,那么该题得分为2*4=8分。假设4个题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为4,5,3,4,实际结果的得分为2,2,3,4,则该高管对企业IT治理绩效的评价是(8+10+9+16)/(4+5+3+4)*20=78.2分,再计算所有高管的平均分,即可得到企业IT治理有效性的结果。这4个题目分别包括IT对于成本控制、IT对于增长、IT对于资产利用、IT对于业务灵活性4个方面。

这种IT治理评价是基于主管们对IT作用的主观认识(或者说是对IT期望和现实差距的衡量),其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假设企业主管们没有意识到IT的重要性,即IT的重要性得分都较低,那么分母较小。根据以上公式计算,IT治理的绩效会很高,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同样,假设企业主管们接受了IT治理的思想,认识到了企业在IT利用上的不足,那么重要性得分会提高,而实际结果得分会降低,这就会导致IT治理的绩效过低,与实际不符。同时,以IT在企业中的作用作为衡量IT治理效果的标准也存在偏差。

关于IT治理的衡量,除Wei11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体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美国IT治理研究所(ITGI)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共同制定的信息及其技术的控制管理目标集(COBIT)标准。从1998年到2005年,COBIT标准不断完善,现已发展到第4版。为了达到“通过IT过程管理IT资源,实现IT目标满足业务需求”的目的,COBIT认为,首先需要有一些控制管理目标来定义正在实施的政策、流程、实践的最终目的,从而保证业务目标能够实现。但仅设定控制管理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标准,用来评价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就要求有一套度量现状的方法。COBIT采用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来描述IT过程能力,以此作为IT过程能力评价标准。COBIT共确定了34个处理过程以及318个详细控制目标,每个过程还有评审工具。这个体系以IT管理为目标,强调IT资源的有效运用,作为IT衡量的标准而言,显得过于庞杂。

(2)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IT治理评价标准。在Ka-plan等人提出平衡计分卡后,以VanGrembergen为代表的学者也将这种工具用于对IT治理的评价,将IT治理的效果从对企业的贡献、有效提供IT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机会(如电子商务)、以用户为中心4个方面来衡量。VanGrembergen将这4个部分划分为16个主题,每个主题再包括1-5个子项,进而设计出IT治理的衡量体系。这个体系仍将IT的效果作为IT治理衡量的标准,但加人了许多客观标准(如资产收益率等),体系较全面,但不易评分和比较,对企业IT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3)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将IT治理分为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意识包括高层认可和参与IT决策的责任明确程度、相关激励措施等;IT治理能力包括结构能力、协调能力和关系能力,其主要指标有IT领导小组、投资批准程序、结构例外程序、服务水平协议、项目跟踪系统、业务价值常规追踪、学习共享、高管层和Web门户等。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提出的IT治理能力,实际是对Peterson和VanGrembergen等学者研究的深化,他们提出IT治理的框架包括治理结构、治理程序和关系机制,其中治理结构包括IT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定义、IT的组织结构、IT战略委员会、IT指导委员会等;治理程序包括制定IT战略、使用平衡计分卡、IT成本与收益分析、服务水平协议(SLA),COBIT、信息技术基础资料库(ITIL)、治理成熟度模型等工具;关系机制包括让各方有效参与和沟通协作,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等。这个标准的指标更细致,更贴近IT治理所要达到的多重目标,但有些内容难于被企业高管层理解,且过于繁杂,其学术意义大于实践意义。

现有对IT治理的研究一般以案例分析为主,重视对IT治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许多学者提出了IT治理的研究领域、IT治理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但没有形成独立的IT治理评价体系。

2IT治理评价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对IT治理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衡量IT治理是否有效,而且能对其有效程度进行衡量,是IT治理的基础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确定了合适的IT治理标准,才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对IT治理进行改进。对IT治理的评价是完善IT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有效IT治理的重要条件,并且有助于防范IT风险。现阶段,企业开始重视IT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而忽略了对IT治理进行评价,没有认识到IT治理评价、监督的重要性。

IT治理评价有助于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IT治理式。IT治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参照。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对IT治理的评价,那么会有助于我们建立中国化的有效的IT治理模式。另外,IT治理评价是企业有效防范信息化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IT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IT治理,有效地对IT治理的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从而及时发现IT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控制IT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IT治理评价体系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T治理评价的复杂性,因为“成功的IT治理没有固定模式。如果我们以单个企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IT治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而将大量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抽象出他们IT治理成功的特点,计算每个特点所占权重时,会由于企业的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文化背景、规模和发展阶段、行业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一个不能重复、不稳定的研究结论,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同时,在IT治理的评价中还必须回答以下问题,这也导致了IT治理评价的复杂性:

(1)简单还是复杂。使用少量的标准进行IT治理的衡量,可使评价易于操作;而建立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可增加评价的准确性。使用数字打分的方式,计算出IT治理的综合分,可使IT治理的绩效容易在企业间进行比较;而使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更能结合企业的特点,给出企业IT治理的改进建议。

(2)主观还是客观。是让企业管理者凭经验打分,还是考核企业的客观绩效,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是IT治理评价所要面对的问题。

(3)结果还是过程。比如是衡量IT在企业中发挥的效果,还是衡量IT治理对管理者的激励程度,或是衡量决策权分配的有效性,强调结果与强调过程对企业的作用不同。

(4)即期还是远期。即IT治理评价是衡量IT为企业带来的即期利润还是发展潜力,是衡量IT治理与现有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衡量IT治理对企业战略的支持程度。

3IT治理评价的新思路

IT治理的评价标准应是客观可衡量、容易理解且对企业IT治理有指导作用的,但由于上述5种障碍,这些目标很难达到。同时,由于IT治理的本质是创建某种环境,克服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决策者能从组织的立场出发,做出对投资者和组织有利的IT决策,但是好环境也不是必然导致好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仅用结果来衡量IT治理。而如果不使用客观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是否能测量IT治理营造的环境呢?实际上,环境更不可测量,让管理者回答他们做决策时是否从组织立场出发,是不易得到准确答案的。

我们认为,IT治理的评价可从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

两方面进行衡量,加上时间滞后因素,我们给出‘`IT治理评价二F(公司治理评价,信息化水平评价,时间)”的表达式。具体而言包括:

(1)公司治理评价与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体系相对完整和成熟。公司治理评价通过对公司治理各因素的科学量化,来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公司治理评价萌芽于1950年美国管理学会会长Martindell提出的董事会业绩分析,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有标准普尔创立的公司治理评分系统、欧洲戴米诺推出的公司治理评级系统、穆迪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系统、亚洲里昂证券推出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等。国内现有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包括海通、大鹏证券公司设计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南开大学的中国公司评价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中心的评价系统也有较多的成果。在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方面,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随后,许多学者也从通用性和实用性、信息设备装备指标、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指标、组织和控制指标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2)IT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正向相关性是我们提出这个表达式的基础。多数学者都认可IT治理是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的观点,Weill指出,IT作为一种资产,同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等一样,需要大量的组织机制(如组织结构、流程、委员会、议事程序和审计等)来完成,那些拥有治理多项资产的通用机制和企业,表现更为出色,能使多项资产彼此更好地协调运作。在IT治理中存在与公司治理相似的问题,如显性激励、信息不对称、制度安排等,在公司治理制度设计良好的企业,其IT治理作为子系统,也必然能逐渐完善。我们认为,公司治理包括IT治理,良好的IT治理能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公司治理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应包括对IT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确定的企业竞争战略,也应包括IT的发展战略及与其它资产协同的机制;公司治理确定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模式,也应包括对IT的业绩衡量和评价框架。IT治理是在公司治理整体框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协助企业开展业务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协助人力资源治理、金融治理、实物资产治理、知识产权治理、关系资产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它通过提高公司的信息质量、加强公司治理环节的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为企业的利益所有者(股东)提供更多的信息,最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缺乏IT治理的公司治理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反之,即使IT治理科学有效,但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混乱,从长远来看,IT治理也缺乏体制保障。

(3)IT治理的效果可由信息化水平来衡量。组织经过一段时间有效的IT治理后,其整体信息化水平应高于其它组织。当然,IT治理的效果可能还包括组织的利润率提高、IT服务质量提高、组织的客户满意度提高等,但这些因素都与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信息化水平时,不仅要考虑硬件和软件、人员和制度,更要评价信息化给组织带来的收益,尤其是长期和隐性的收益。

(4)用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来衡量IT治理存在时滞。公司治理是IT治理的基础,信息化水平是IT治理的结果,对IT治理的衡量应考虑时滞。比如假设两者的满分都是lO,IT治理评价二公司治理评价x信息化水平评价。企业A的公司治理得分是5,信息化水平是8,企业B的公司治理得分是8,信息化水平是5,那么企业A的IT治理水平与企业B相同。实际上,我们测量的数据都是当期数据,而影响IT治理的公司治理的数据要看前期,衡量IT治理的结果即信息化水平的数据要从后期取得。假设两个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都是不断提高的,那么,实际企业A的公司治理得分是4,信息化水平是9,企业B的公司治理得分是7,信息化水平是6,即企业B的IT治理水平高于企业BoIT治理的时滞也说明,要使衡量有效,就必须采取一种面向未来的衡量方法。由于我们无法获得远期的信息化水平指标,所以对IT治理的衡量始终是“过去时”,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在信息化水平指标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4结论

将IT治理评价与公司治理评价相挂钩,解决了IT治理难以衡量的间题。由于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有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和相对完整的数据,关注到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其科学性更有保证。同时,国内的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也较好解决了直接将国外评价体系移植到国内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it行业合同篇9

新的研究表明,当CIO真正与其他高层主管平起平坐时,公司更有可能取得高绩效。但这种威望只能靠CIO们自己赢得

20 世纪60年代,IT管理者这一职业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作为骨干技术专家,他们主要服务于造价昂贵、性能不稳定的主机。但是随着IT成为企业的必需品,企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IT变革与企业文化变革相结合,CIO的作用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2006年,埃森哲对300家大公司的高层主管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一半是高层IT主管,一半是一般高层业务主管,这次调查旨在研究CIO作用的变化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查与人们的一般看法不一样,它往往反映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不过同时,我们发现这些调查实际上可以让我们更真实、更中肯地评估主管们是如何看待IT高级主管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企业。因此,这也为我们提供了重大改进的机遇。

对基本问题认识一致

这项最新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尽管被访者基本上对CIO和IT主管应该做哪些工作意见一致, 但他们对做这项工作的方式是否能持续带来高绩效存在分歧。

积极方面是IT主管和一般的业务主管都认为,IT最重要的职能有:1、提高企业绩效和利润率(63%的被访IT主管和58%的一般业务主管同意这项看法);2、创建竞争优势(60%被访IT主管和一般业务主管同意这项看法);3、有效运营业务流程(57%的被访IT主管和63%的一般业务主管同意这项看法)。

因此,IT主管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宣传IT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在向员工们进行宣传。而一般业务主管也已相信IT不应该只是一项后台职能, 他们期望通过IT获得竞争优势和高绩效。但是IT是否兑现了承诺呢?有些令人惊讶的是,不同于对IT的任务与职能的普遍认同,IT和业务这2组主管对IT的工作效率存在不同的看法。

细节的困扰

IT主管和一般业务主管一开始就对前者是否深入了解公司整体业务存在分歧。尽管近四分之三的IT主管称他们“非常了解”或“很了解”公司的业务,但只有不足一半的一般业务主管同意这种说法。实际上,近60%的一般业务主管称IT主管只是“有些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公司的业务。

根据经验,实际上CIO和其他IT主管往往比某些一般业务主管对业务流程有更准确的了解。但我们也发现,对于高级业务主管,“了解业务”意味着对客户、供应商和内部股东之间的流程、人员、文化、关系和领导力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有深入的认识。鉴于一般业务主管使用的是对“了解”一词的更加详细和复杂的第2种定义,他们对许多IT同事的评价也许有一定道理。

有些公司已采取了特别措施让IT主管加深对业务的了解。例如, 一家资本市场行业的公司便有意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轮换到直接面对客户的业务主管的职位上。

传统IT方法往往是:“告诉我你所从事的工作,我就会为其构建支持系统。”但当今经营环境的现实往往是必须亲身经历过才能深入了解。

看看某零售商的情况,其供应链主管必须从中国提前大量订货以便圣诞节有足够的货物供应。IT团队试图优化实时流程的供应链技术时,并没有理解这个经营问题的全部内容,所构建的系统虽然适用于一年中的大部分季节,但却不适用于假期这个特殊时期。

调查还表明了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分歧,即IT对公司竞争力的贡献程度。一半的IT主管认为其贡献很重要,但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一般业务主管认同这一看法。

在某些公司,这种分歧反映了高层主管团队中的沟通问题。IT主管承认他们在沟通方面还有待改进――只有26%的人称他们的同行是“好的沟通者”。但更少的一般业务主管――仅13%的业务主管将IT主管描述为“好的沟通者”。我们埃森哲与客户公司合作的经验表明,对于哪些因素会推动客户行为,如何将企业绩效与IT联系起来,以及IT领导人和企业领导人应如何就重要的投资项目进行合作等问题,高层业务主管和IT主管之间往往存在沟通隔阂。这并不是说IT主管要为这些沟通问题负全部责任。

CIO们往往处境艰难,尽管IT行业和主要公司都普遍认同技术对取得成果有重要作用。CIO都应参与决策,但许多公司的管理文化仍将CIO排除在并购、新产品开发和为投资者提供财务预测等关键企业问题的讨论之外。

业务主管和IT主管之间的这种沟通隔阂可能会永久存在。更糟的是,这意味着CIO是在不完全了解整个企业的情况下工作,而企业还期望通过IT运营推动企业价值。当IT成为企业决策获利的基础时,如果不将CIO纳入讨论,不将IT融入决策过程,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赢得尊重

只有当CIO真正与其他高级主管平起平坐时,公司才更有可能取得高绩效,但这样的尊重只能靠CIO们自己去赢得。并且调查表明,真正做到这点的CIO并不多。

例如,尽管大部分(56%)IT主管称过去3年中CIO的作用已经有所加大,但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35%)的一般业务主管同意这种说法。确实,IT主管(39%)比一般业务主管(28%)更可能将IT看作是公司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部分。同样, 一般业务主管(41%)比IT主管(27%)更倾向于将IT视为支持部门之一。

“尊重”方面的其它发现包括:1、在所有主管中,仅有27%~29%的一般业务经理和31%的IT主管称CIO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绩效。2、仅有28%~30%的IT主管和25%的一般业务经理称CIO对企业绩效和IT运营同等关注。3、仅有11%的IT主管和一般业务经主管CIO当作企业领导者。

为提高IT取得绩效的能力,以及为高层IT团队赢得尊重和效率,我们针对这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1、每名IT主管都要以高层主管的眼光来看待业务。这意味着对这些业务的绩效动态要有更深入的了解;2、IT主管都应具备与其同级的一般业务主管同样有效的业务沟通技能。这意味着他们要定期与一般业务主管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3、要想让IT的企业影响力最大化,那么每名IT主管都要成为公司文化、人才和资产方面的专家;4、IT主管永远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他们是否参与决策?他们是在赢得位置还是有失去位置的危险?

在许多公司,IT主管每天完成这些目标,坚持不懈地为自己参与决策赢得一席之地,并且帮助提高绩效。IT主管和业务主管持同样的观点、用同样的业务语言沟通,互相尊重且明确协调目标,这样的公司将持续超越竞争对手。

把IT当生意做

本文的结尾,我们来分享一个成功IT主管的观点和经验。

作为宝洁公司负责IT和全球共享服务的主管,帕索里尼的任务是重塑IT在宝洁的角色,以便让IT作为企业领导而不是传统的支持部门。去年,他的这一做法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重新定义、重新命名和重新组织了该公司的IT部门;他还合并了IT和共享服务机构,推出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IT合作计划,改变了IT和全球服务的合作方式以及它们与公司业务部门的合作方式。

当被问及“您认为对IT主管来说,定义IT在企业中的作用是否很重要”时,帕索里尼毫不犹豫地回答:“重要的不是为他人定义IT,而是为我们自己定义,然后利用这一定义去塑造我们的经营方法。简而言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将IT作为一门生意去经营。如果你是一般业务经理,你就需要提供较高的利润和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在IT领域,我们传统上只重视一个方面――要么是好的服务,要么是低成本,要么是质量,要么是速度。这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像一般业务经理那样思考和运营。一旦我们做到这点,企业就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我们――更多的将我们当作合作伙伴,而不是技术支持部门。这要比我们试图让他们接受我们对自己的重新定义更有效!”

帕索里尼是怎样将自己所做的IT工作商业化的呢?“我们的战略是为宝洁创造更多的价值, 因此我们信奉的是‘财务成果’。宝洁的业务经理所负责的工作一直非常明确――从创新到商业化成本等一切事宜。”帕索里尼说,“我们已经为IT服务经理制定了同样的职责。因此我们不仅在像业务领导人那样思考,而且也在像他们一样行动。这是整个企业都能够认同的东西。”

it行业合同篇10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大学生;IT青年;人才培养

一、引言

IT 行业,即信息技术行业,英文全称为 Information Technology。目前IT业的划分方法各式各样,其中以美国商业部的定义较为清楚和合理,它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分成IT业和非IT生产业。其中IT业又进一步划分为IT生产业和IT使用业。IT生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业、通信设备业、软件、计算机及通信服务业。至于I使用业几乎涉及所的行业,其中服务业使用IT的比例更大。而中国IT行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的推广应用等。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产业规模庞大、专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产业运行日趋规范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之一。[1]并且,我国IT行业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信息化程度高,产业发展显著,IT行业待遇也比较好,行业趋向国际化等都印证着IT行业的发展前景无限。

IT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和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IT行业的发展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从其本身来看,IT行业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许多IT企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导致IT人才的流失以及企业间对于人才的不良竞争。同时,IT作为当今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突出地表现为能源消耗、IT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等问题。所以,IT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优化IT行业的环境,还要提高IT青年的素质,同时也要重视与IT行业对口专业的学生培养。

二、我国IT人才培养现状

高林指出,我国IT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样的,董卫鹏和胡鹏飞也指出高校IT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高校IT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二是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三是高校IT认证培训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

我国的高校IT人才培养,以广州高校为例,教育体系处于稳步发展,探寻创新的阶段。多数高校一开始都较为重视课本理论的讲述,一直沿袭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基础知识教育固然是根本,但是,于学生来讲,实操是检验他们学习成果最有效的方式,IT人才讲求动手能力,然而学校的理论知识讲述进程过长,模式较为枯燥,一直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早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是存在于教育模式的古老问题。

其次,IT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前体验IT企业的工作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学校的学习时间较长,学校安排的校外参观学习的机会不多,与企业的对接不够,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这些机会去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做准备,这不仅仅是存在于IT类专业教育的问题,更是许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存在的问题。

三、IT人才的学习生活状况

IT人才的教育问题,关系到IT人才的发展。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IT行业中超过八成的青年在 35岁以下,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高达95.3% 的人认为必须边工作边学习。这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首次向媒体公布的行业青年调查,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国72家企业发放问卷 6000多份,同时对位“50 少帅”进行了个案访谈。[2]

1、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上,IT人才的课堂教育呈现主动学习新气象。以华南农业大学(往下简称华农)为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IT青年喜欢比较活泼的“动手实践”和“案例分析”课堂教育方式,调查结果分别以 76.1%和72.33%排名第一和第二。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IT行业作为操作性十分强的行业,需要其人才在学习时期就已经开始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习惯了老师灌输式教育,因此在大学更希望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从比较传统的“老师对知识直接解读”占了46.54%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灌输式教育影响着许多学生,而这些影响持续到了大学时代。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渴望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希望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去得到知识技能,至于灌输式的听课方式,能够让他们去吸收补充他们自行探索没有了解到的方面。

2、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

68.55%的问卷调查者选择了没有参加过额外的培训。经过调查了解,他们之所以没有参加额外的培训,跟他们的课程任务以及学校学院社团要求的任务有关,主要体现在时间的不允许以及自我意识还不够。在剩下的选择了参加过额外培训选项的学生当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相关技能知识”占了超半数,而人际关系及沟通技能与兴趣特长类分别占到了44%与38%,而职业生涯规划仅仅占了一成,在IT青年参加过额外培训的内容中最少。

以上数据说明,还是有不少的IT专业相关的学生会主动去参加课外关于专业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反映出IT人才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求较高,从学生时期就有提高自己竞争实力的意识。同时,人际关系和沟通技能也是学生们热衷学习的内容,可看出IT专业类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不是传统中的技术宅了,他们也渴望交际,渴望交流,符合新世纪青年的个性特点。

相比华师、广大、广工三所高校,数据都与华农相近,在关于课堂教育方式的调查方面结论是几乎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额外培训方面,华师和广工选择“兴趣特长类”的培训时占最大部分,分别是83.33%和71.43%,其次才是“专业相关技能知识”,出现差异的原因与学校的活动和学风建设是分不开的。同时,四所学校的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额外培训都接触的很少,也许是跟学校的职业规划课有相关方面的指导有关,然而学校和学生都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3、社团学习

在社团学习中,他们学习最多的是“为人处事”。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兴趣爱好类的社团组织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没有参加过社团组织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为人处事”是他们认为收获最多的东西,“专业技能”与“思想领悟”亦不在少数。IT专业类学生主动加入社团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宅男宅女的形象一去不复返,十分符合21世纪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IT专业学生参加社团学习到各方面的技能,“为人处事”是他们反映学习到最多的技能,其中可以看出IT类专业学生渴望交流,渴望交际,IT类专业学生并非社会上所认为的“程序猿”,只会工作和游戏,而是乐于交际的新世纪青年。

4、外界对IT青年的印象

然而外界对于IT青年的看法并没有较大的改变。在接受调查的非IT类专业学生中,认为IT类学生“交际能力强”只有15%,是最少的选择率。说明受访者并不认为IT青年整体的交际能力强,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外界对IT青年的看法影响,另一方面,IT类学生的交际时间不多,且没有相关的课程指导他们如何交际,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

如今,IT青年的形象正在转变,但是外界对于IT青年的认识还是没有很大的改观,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让IT青年转型,向社会证明自己,同时社会也要给他们展现的空间,不要用以前的目光看待正在发展正在进步的IT青年。

四、IT青年对于行业、就业、创业的看法

当前国内IT行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国家重视电子信息化的普及,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农村及农业信息化;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社区医疗与电子病例;西部干线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食品安全管理;绿色IT;中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IT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整合与升级;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IT;类似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Web2.0应用;网络游戏等,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分全面。这些方面的电子信息化建设都印证着IT行业的岗位需求量大,对IT人才的要求高。所以IT类专业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对IT行业的了解和对就业的准备对其日后就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1、IT青年对于IT行业的看法

关于IT青年对于IT行业的看法,与其就业的选择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IT青年认为“市场机遇好”是IT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而“发展机会多”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使得诸多IT青年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收入水平”则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在问及如此多IT青年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事业的原因是,“发展机会多”以86.79%排位第一,而地区繁荣则以72.96%排名第二。说明受调查的IT青年大部分十分熟悉IT行业的市场环境,对IT行业的发展地区了解比较清楚,这得益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和关注IT行业,使IT青年能从媒体中关注IT行业,另外学校的就业形势分析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

2、IT青年对于就业的看法

关于IT青年对于就业的看法,普遍把薪酬条件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在工作中,金钱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IT行业中同样适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中,“金钱刺激”以超过七成多一点的优势稍微领先与排在第二和第三的“职位晋升”和“工作机会”,这三个选项,都超过了60%的选择率,而“领导认可”仅以17.61%在非“其他”的选项中是最少人选择的。而在理想薪酬中,选择“10001及以上”的最多,占60.38%,而选择“5001-10000”占33.33%。不难看出,IT青年对于以后就业的待遇条件首先考虑的是金钱,同时,也十分看重岗位的晋升和机会,反映出IT青年对自身的工作发展要求是比较高的,并非一味的唯钱是图,这也是一个健康职业观的反映。

3、IT青年对于创业的看法

对于IT青年创业的调查,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创业率较低。37.74%和33.33%的受访者认为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就业创业比较有用和一般有用,仅仅只有3.14%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没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在大部分受访者的心中,学生时期所学的知识对就业创业还是有一定用处的。然而仅有5.03%的受访者表示曾成功创业,而高达64.78%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创业”这个选项。如此低的创业成功率,说明了成功创业需要的条件高且多,而如此多的IT青年选择没有创业,很大一部分原因说明学校的创业氛围不够,创业条件或者是扶持创业的政策未十分成熟,未能引起创业的浪潮。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创业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接近四成的同学则认为是人手不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高校的创业氛围未十分成熟的判断。

五、IT青年的课余生活习惯

IT青年的课余生活与其他专业类学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其对于电脑的熟悉,IT青年的课余生活与电脑的接触也较多,电脑的影响将涉及到IT青年的各个方面。

1、IT青年的课余休闲

IT青年的休闲活动较为丰富。外出游玩大约每月一次的频率有约60%的同学选择,而一周一次或者每半年一次的游玩频率各大约占两成。问卷调查中,大部分的IT青年外出游玩的频率并非很高。其中浏览网站中,新闻网站占最多,有61.01%的选择率,而超过5成受访者选择了学习网站和IT信息网站。“看电影”是最多受访者选择的选项,而“打游戏”,“网上冲浪”和“看书”均超过了半数选择。“看书”的选项占到几乎六成,与IT青年中大部分人勤奋的性格相符合,正是因为IT青年喜欢看书,才会有技术过硬的IT青年。值得关注的是,不论广大,广工,华师还是华农,过半数的受调查者都青睐电脑游戏,并且广工的比例是最大的。对于要用电脑进行工作学习的IT青年来说,电脑游戏有可能是他们学习工作的阻碍,极其容易沉迷,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个问题。

2、IT青年的健康问题

IT青年的健康问题应该重视。IT行业工作者的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国而言,由于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增多。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下,科技人员长期在电脑前高强度,高速度,高效率地工作,颈部长时间僵直,受到电磁辐射较高,容易引起头晕、脑胀等现象。[3]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带来了繁重的身心负荷,引起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研究表明:人们长时间伏案或从事分工精密的单一工作,会出现“不活动性萎缩”等职业病。

据调查,我国中高层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合格率仅为60.8%,平均存活年龄仅为50.3%,情况令人担忧。换而言之,IT工作者是健康问题多发群体。IT专业类学生在校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工作健康状态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研究IT专业类学生的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把是否通过体育课考核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和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所以Tl行业从业人员求学期间,在思想意识上都比较重视体育课和体育健身技能的学习,基本上都能了解一些体育健身方法和掌握一两种体育健身项目,为进入社会后参加可能的健身活动提供了物质储备,为日后工作有了健身习惯的铺垫。

令我们欣慰的是,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在7-8个小时,而大多数的IT青年都比较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属于亚健康状态。当问及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时,64.15%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而不参加的人数为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访的IT青年比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比较重视,这个对IT人才日后工作的身体锻炼是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利于IT人才的长期发展。52.2%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而35.22%的受访者表示在6-7小时。网上数据表明,健康的睡眠时间是6到8个小时,大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都在健康的范围之内,然而是否做到早睡早起这种健康的作息,未必见得。而在最后问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哪种健康状态时,62.26%表示自己属于亚健康态,但是在受访者中没有人不参加体育锻炼,他们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客观数据来讲,他们应该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主观意愿认为自己是亚健康状态呢?

我们通过访谈和交流得知,引起IT青年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负担较重,并且长期对着电脑进行编程工作,在此过程中消耗精力大,损害了他们的健康。二是他们长期处在校园生活,难免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绪,导致情绪低落,从而影响自己健康的心态。上述两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大部分IT青年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状态。

六、总结

根据调查报告和访谈结果得出受访的IT青年群体有以下特征:在学习生活方面,大部分的IT类专业学生选择“动手实践”为最佳学习方法,大部分人并未参加过额外的培训。在有关行业,就业,创业的看法和选择方面:IT青年认为自己的薪酬比较高,在5000元以上占大多数,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退休年龄普遍较早。大部分IT青年认为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发展事业的原因是地区繁荣。IT青年的创业率较低。IT青年的课余生活习惯方面,IT青年普遍倾向理智型消费,现金支付仍是主流,但电子支付逐渐成为潮流。关于IT青年的健康问题:IT青年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比较经常参加锻炼,但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亚健康状态。

IT青年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顶梁柱,他们的发展备受社会的关注。IT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更是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的样本虽不大,但是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值得学校和社会重视和采取相关的行动。

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IT类专业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实操,学校应该尽量去满足,社会应该提供相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尽早实践。同时IT类学生渴望通过参加社团等组织来丰富自己课外生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可见IT青年已经逐渐从“宅男宅女”转型,发展成善于交际又技术过硬的全能青年,符合新世纪青年的发展要求,社会对IT青年的认知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今天的问题。

2、就业方面

对于IT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想法,他们对于以后的工作待遇要求较高,但是毕竟这是他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毕业后是否如此,难以定夺。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到外企参观学习,让他们尽早去了解日后工作的环境和待遇,好让他们在求学期间,做好准备,以后工作就能尽快适应。IT类学生的创业率较低,在如今鼓励大学生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这是不好的现象,这跟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学校的政策鼓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希望学校能普及创业的信息和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创业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仅仅局限在就业的道路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也加重了岗位负担。

3、健康问题方面

IT类学生用电脑时间过长,用电脑频率较高,对电脑的依赖性较大,导致其课余时间耗在电脑上较多,玩电脑游戏是较为严重的现象,学生和学校必须重视,适度游戏有休闲娱乐的效果,但是沉迷游戏,不仅浪费时间,还消磨意志,产生严重后果。IT青年的健康问题,必须受到重视。虽然调查结果显示,IT类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尚为充足,但是不代表他们能长期保持健康的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在大学时代的健康作息和健身将对日后的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生本人和学校,必须意识到这点,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保养身体的习惯。

【注 释】

[1] 肖洋,云建军.我国IT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J].西部资源,2014.0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