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能十篇

时间:2023-04-09 06:44:38

it技能

it技能篇1

你知道,想要在任何公司中打造胜利的IT管理生涯都是1项重大的挑战,由于IT经理的角色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还要遭到周围所有人的审视以及抉剔。正如Teradata的CIOSteven Dippold所说的:“只有下列这些品质综合到1起,才能施展作用,才能展现出胜利的气力。” 一.战略思惟,将IT与业务需求亲密结合

无论自己在公司之中的位置如何,作为1名IT经理,你都必需从战略角度来斟酌问题,了解业里手情、了解业务的发展方向、了解公司的真正需求,利用IT来匡助公司实现业务目标。

所以,IT经理必需是擅长学习、勤于实践的,深入领悟互联网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以及走向,熟识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时期的管理与经营,将IT技术与企业经营发展相结合,塑造1个好的IT模式,与公司的运营绑在1起,让公司比竞争对于手更灵便,更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如斯,不但会对于公司有所匡助,还会增强IT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推进公司前进的1支首要气力。

二.能够预感未来

1个胜利的IT经理必需要有超出现实来看问题的能力,要了解公司业务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这类预感来匡助公司前进,而不但是听命于CEO的支配。所以,有些时候,IT经理需要脱离现实世界,抛开商业战略,而进入1个精神世界之中去斟酌问题。

但是,事实上,具备这类能力的人其实不多。具备了这类能力的IT经理能够预感公司的前进方向,为IT部门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匡助公司实现目标。

三.充沛了解公司的财政状态,做好财务节制

恰是由于企业对于本钱节制的意识愈来愈强,对于IT投资方面更为谨慎,1个胜利的IT经理必需拥有无比强的本钱意识,能够匡助高层做好本钱节制。

IT经理需要了解整个公司的财政状态,他必需知道如何让IT部门从1个本钱损耗中心转换为1个胜利的利润出产中心或者是辅助的业务部门。

如斯,IT经理在使IT部门在知足自己目标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利润。

四.具备卓越而有效的沟通技能

通常,职业生涯的胜利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沟通技巧。1个胜利的IT经理能够同各种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员工、同行、外部客户、销售商以及高层管理人员。

他必需具备1种能与同行中泛论技术、又能够用非技术性的语言来向不太懂技术的人解释问题的能力,如斯他才能更好地了解公司,来树立优良的业务合作瓜葛,让大家了解IT如作甚公司增加长时间价值。良多IT经理就是由于做不到这1点而极大的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成就。

五.维持政治脑子但不“政治”

这多是大多数人会躲避的话题,但咱们仍是要承认办公室政治是防止不了的。而公司政治对于于CIO来讲既多是1个障碍又多是1笔资产。

1个胜利的CIO能够在树立优良瓜葛以及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之间寻觅到1种奥妙的平衡。正如1个CIO所说:“这象征着在倾听同事的意见时不能有私心,但也不是说凡事都要忘我心。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要为公司而不是自己着想。只为自己着想是不行的,而你为公司着想而做出的正确决策能够为你建立起信用以及威信,自然也会对于自己有益。”

CIO需要与高层管理者维持好瓜葛,尤其是要做好CEO的工作。如果你已经经与高层管理者的瓜葛不错,必定不要松懈继续加强它。此外,还要注意与同级或者下级部门间维持友好瓜葛,由于他们也会对于你的地位造成要挟。所以你需要与全体的管理层维持好瓜葛。最佳的法子就是成为他们项目规划的核心成员,用商业的观点帮他们分析潜伏的项目问题,并提出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技术。这样他们会愿意让你介入他们的工作。

六.坚决贯彻“客户服务”的理念

对于于任何IT公司来讲,高水平的客户服务都是无比首要的。1个胜利的CIO会在员工的心目中贯彻1种客户优先的文化理念——无论是内部用户仍是外部客户。优秀的CIO知道自己职业生涯的存在以及发展是因为客户需要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撑他们提供的服务。这也恰是胜利的CIO要同客户树立卓越的瓜葛的缘由。

七.领导以及管理1个优秀团队

虽然CIO应当掌握必定的技术技巧,然而如果他手下有1个优秀的工作小组,即便他在哪方面的能力有欠缺,也能够通太小组成员卓越的才能患上到填补。而且,树立1个优秀的小组一样能够匡助CIO在公司内为IT部门建立起强有力的形象,匡助公司实现目标。

为小组挑拣最优秀的成员是1项技巧,而小组成员的形成是与业务需求相干的,1个胜利的CIO能够正确预计未来的工作需求以使整个小组做好应答新挑战的筹备的能力。同时,他还知道如何让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工作之中创造出相互信任以及尊敬的工作氛围,以保证为每一个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八.目标明确,擅长规划

1个胜利的IT经理,能正确估量面前的形势,知道哪些事应当摆在优先的位置,具有清晰的目标,并能制订出斗胆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

同时,他拥有很强的责任以及领导力,能够清楚地向手下的员工说明如何依照请求去做,领导整个小组向着明确的目标前进。

如斯,IT经理即可通过规划的履行来实现公司的目标,以承当更多的工作职责。

九.集中使用资源,到达预期效果

任何有清楚的职业发展目标的IT经理都知道集中使用资源,明确工作重点,按时完成项目并知足需求的首要性。 他知道如何集中公司所有的IT工作人员、资金以及技术资源,处理最症结最首要的事情。他知道如何使整个小组成员的工作能力患上到激起,让他们知道并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其实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挑战,让IT项目的效果与公司的需乞降目标维持同步。

一0.追踪并衡量工作效果,还要擅长推销

1个胜利的IT经理能够通过明确的方式来衡量小组的工作表现,并且通过反馈信息来改良工作表现。因为IT是1项高本钱的投资,每一1个人都会对于那个巨大的投资数字记忆犹新,所以IT经理必需向人们展现他的事迹,而不是让他人觉患上他的部门是1个金钱陷阱。

为了使这个数字看起来其实不那末可怕并且容易让人经受,1个IT经理可以采取这样的奇妙做法:将整个的IT投资扩散在每一个人头上,患上出的数字是每一个员工每一年的IT费用是一七00元,这看起来要比全年的二六00万费用容易接受的多。

如斯,IT经理就能够在公司内部为IT部门进行推销但又无非度。

一一.进行强有力的项目管理

能够以可以预感的有效方式制订出项目规划是所有IT经理展开工作的基础,无论你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如何,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技巧都能够增添你取得胜利的机会。

一二.维持技术脑子,踊跃应答变化

1个胜利的IT经理需要具备对于技术领域的领导能力。这其实不象征着他必需要了解有关技术的1切问题,但他需要了解他的技术领域和如何使技术在公司的发展前进中施展作用。如斯,他才能领导1个由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IT部门。

如斯,你才可以对于手下递交的技术建议书作出明断,发生疑问时能迅速追求谜底以及解决法子,终究成为IT技术行业权威。

一三.能够有效地对于供应商以及外包服务进行管理

it技能篇2

庞春霖:我国汽车电子行业近几年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自主车轮电组、发动机电组方面。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汽车电子产品与服务还是集中在后装市场和前装车载这一部分,而附加值最高的部分,比如车身系统、发动车系统、总线系统,都是国外的企业主导。2011年的汽车电子厂商排行中,国内仅有一家企业进入前10名,而且是排在最后一位。

究其原因,我国汽车电子在几个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首先是基础理论研究、基础材料器件工艺方面还比较薄弱;其次是研发能力不强。汽车电子关系汽车的安全,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要求的技术验证、检验周期也特别长,一个汽车电子产品从开始测试到整车,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检验机构大都在国外,组车厂基本上也由国外主导,中国的汽车电子产品不容易被接受。

计算机世界:您认为汽车电子的发展前景如何?

庞春霖:汽车电子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一定能够成长为巨大的产业门类。汽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粹的机械车,没有任何电子产品;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即能够满足人们对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需求的汽车,叫机电车;第三阶段是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之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弱电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这个阶段的汽车被称为电子车;最后,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这时的汽车被称为信息化车,或者叫智能汽车。未来,从汽车生产装配的成本来讲,汽车电子甚至可能占到汽车总成本的50%~70%,而汽车电子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

计算机世界:您怎样看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的关系?

庞春霖:车联网是汽车电子的重要发展方向。机械车、机电车、电子车和信息化车都是针对汽车本身而言的,每辆汽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车联网则是由车辆的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庞大的交互网络,就是说车联网是众多车辆组成的网络,每辆汽车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还有所谓的智能公路、智能社区在其中互联。同时,对于车联网而言,智能汽车是一个根本的基础,汽车如果不智能,没有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话,联网就无从谈起。

计算机世界:您认为汽车电子产业能给IT企业带来哪些机会?

it技能篇3

关键词:高职;工程教育;CDIO;做中学

信息技术支撑了新兴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对信息服务为首要需求的IT应用服务需求日增,例如已认识到信息化之信息服务就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兴经济中最重要增长点之一,社会对高技能IT人才的持续且庞大的用人市场业已形成。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似乎已经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下一步怎么走呢?学校(本文重点讨论高职)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才能适应业界的需要呢?从誉为信息时代的本世纪初以来,在国内外一直是热议的课题。

1“做中学”是高技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高素质、高技能。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才有仅仅十余年的发展时间,其办学方式培养模式乃至教学方法沿袭专科(所谓本科压缩饼干),带有浓厚学科教育的余味。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很大程度都是在为摆脱旧模式而战。所以,从根本上摆脱学科教育的影响,以全新的高职培养模式消除旧教育模式的痕迹,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作为一个突破口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其一,信息技术在本科院校可以是一门研究性或工程类的学科,而放在高职却是一门以技术实施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具有代表性;其二,信息技术类专业几乎各校都有开办,可以广泛折射各高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水平;其三,信息技术是属高新技术,并对其他专业有渗透性、带动性和融合性,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强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所谓关联原则[1]。

例如,属于信息技术类的软件技术(或软件工程)专业,其课程建设都是基于单科设置,各个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重复,连贯的知识点不能有效地体现项目工程上的相互联系,教师固守传统一维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所学课程往往是知所学不知所用,加之企业对软件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行软件专业的课程建设成为当前软件专业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国际国内的很多工程教育类高校均在教改上推行CDIO。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当属工程教育。CDIO是一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过程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其主要思想是: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的过程中朝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CDIO的核心思想是 “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即“做中学”[1-2]。

“做中学”是CDIO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市场的观点看,所谓“做中学”,是指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遵循“企业需求”至上的原则,所以“做中学”是深度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目前高职很多专业的课改都是围绕姜大源教授为代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与重构思想进行。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却是围绕基于工作任务展开的。例如,对一名软件工程师,编码是其主要的工作成果,一般难以对其程序代码及编码过程进行评价,所以对他的工作只能是按照黑盒理论进行任务测试,这就要求在这类专业培养符合这样一类的特点。因此,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突出在实际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做项目中学习。所以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改方向必须是“做中学”。

2 “做中学”――理念与实现

企业需要的是有素质有技能、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分离,上完理论课再做实验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着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差、专业知识的关联应用能力不强、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等缺陷。以教室为平台的教学方式难以胜任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

调查研究分析企业适合高职层次的信息化岗位群、岗位任职资格关键能力。调研收集的岗位涉及45个IT岗位信息,能够分析归纳出岗位的关键能力因素。再通过调研企业管理层(特别是诸如企业HR和CIO们)对于我们高职层次的IT人才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建立高职信息化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模型,从而为高职IT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然后,根据IT技术以及技术应用等专业性内容,以“做中学”思想为主导,探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即,①最大限度改变课堂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探索边讲边练、边做边学乃至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②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例;③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探索通过校内生产性实习强化学生顶岗实习能力的办法[3]。

因此,构建逼近真实职场氛围的教学环境,采取取材于真实项目并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及专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项目导向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教学能力强且具有真实项目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员,是实现“做中学”的几个要素。改革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 按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改革需要在“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找准定位,明确规格,拟定人才培养方案。

2) 按产品研发流程构建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品研发所需的项目能力设定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框架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将产品研发流程作为项目教学的关键环节,以产品质量标准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 按能讲会做的要求建设教师团队。实施做中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需求分析及项目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并善于将教学计划中的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做中学课程中去,善于将几门专业技能关联起来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4) 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营造教学氛围。高技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需要加大实训环节比例;需要仿真的实训任务和案例;需要企业化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

5) 按企业应用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学中以学习知识为目标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促进知识学习的框框,将企业应用需要转变为学习任务,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软件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与实际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软件维护,都需要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应用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建设校内仿真实训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在 “做中学”中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同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建设能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并且弥补学校内无法学习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践行“做中学”

实践出真知。在我校进行国家高职示范建设的近几年,我们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型和国内几所高校的试行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即仅在系一级的专业层面试点),并利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按“做中学”理念和CDIO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核心思想,以软件技术专业为重点,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纳为如下几点。

3.1基于做中学,制定和实施“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确定“项目导向、案例驱动教学、三阶段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岗位要求,制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技术路线为主线,以项目为核心,突出职业定向性,强化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将3年6个学期划分为4-1-1三个大阶段,构建学期能力“递进提高”的课程体系;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等多种形式,优化教学资源和环境,促进专业建设全面发展;采用“项目(任务)导向,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强调素质养成教育,全程贯穿,技能与素质训练并举,培养素质高、技能好、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3.2课程体系建设

在“项目驱动教学、教与练交替、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携手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软件开发、测试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分析,明确相关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形成能力指标集,并映射为课程集合。在此基础上,设定学期目标,确立核心能力课程,从而构成了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3]。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先基础后专业、先局部后整体的组织方式,首先将职业能力目标分解为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子目标:基本职业技能、项目技能、岗位技能。对于各层次目标,以相适应的项目研发过程为背景,由整体到局部,设计学习项目,组织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3.3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适应“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需要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完善,依托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及相关实训室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应该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管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训、实习与企业工作实际相适应,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实现“毕业、上岗零过渡”。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为宗旨,具有多形式、多层次,分阶段持续开展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形式是指实践教学采用单元训练(课内实践)、模块训练(单科目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综合实训环节、岗前强化训练、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多层次是指通过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以及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对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深化到理性应用。明确每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分阶段是在三年贯穿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设定阶段性能力目标,分步实施实践教学,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3]。

1) 建设IT职场硬环境。按行业岗位群属性与企业共建计算机及软件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实训环境企业化,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基地具备专业性强、较好的研发实力,基本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

2) 营造IT职场软环境。在实训管理上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综合实训实习管理平台,集打卡、项目进度和作业管理为一体,校内校外网络环境为一体,融教学环境于企业环境之中,融专业教学于行业需求之中。

3.4教材设计和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编订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边学边练,教学设计上按单元基于软件设计(工程)提出项目目标的具体任务,实训环境要求里列出项目实施所需的实训设备和条件,相关知识引入了完成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项目分析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项目实施描述了实现项目目标的具体做法和步骤,项目考核标准是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判尺度,项目扩展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多的相近项目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实施中,教学讲义的编写必采取校企合作方式,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加盟编写团队,或采集企业工程案例编入教材。规定讲义试行一至二轮后,方可考虑与出版社合作,力求以高水平和真正项目驱动标准编写教材。迄今全系已在国家一流出版社主编教材50多本,其中“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6本。

3.5师资队伍建设

“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①鼓励专任教师以各种形式走近企业乃至走进企业,结合专业,了解和熟悉市场,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②引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加盟教师团队,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形成;③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④以工程能力及学术水平双重标准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例如,引导教师提高技能,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可采取如下办法: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年要有一定时间下企业挂职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在“虚拟公司”中指导学生;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研究课程内容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加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我们试点软件专业按上述方式组成和培养的教师团队在三年示范建设中显现优势,除优质完成学生培养任务之外(企业普遍评价高于一般),2007年以来,专任教师团队获得工业攻关等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6项,单笔20000以上企业横向项目逾20项,获得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项。

3.6以赛促学、以活动促学

重视每个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每个技能竞赛过程就是“做中学”的过程。这些竞赛其中包含了CDIO概念的全部内容。每次比赛都设立一个主题,即给定构思的对象,进行任务分析、分解。比赛提交技术方案与设计,表现构思。许多比赛是需要提交样机和模型的,即要求把设计方案实现,然后提交设计与作品,参加比赛展示或答辩,说服评委和观众,争取他人认可,甚至实际运用和产品推广。以作品参赛的科技竞赛其实就是实践生产与技术创新的实战模拟,是CDIO模式教学的典型形式。软件技术专业正是通过此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向高水平学习进军,促进课堂教学向深层次转化,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三年学生在参加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竞赛、工信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等多项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均能取得名列一流的强队荣誉。

4结语

我校软件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探索并实践基于工程教育的“做中学”教学模式。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工程教育的环境,采用工程化的思考解决问题模式,引入企业项目的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问题分析解决、团队协作、自我知识拓展等能力,能够完成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运作,达到企业软件工程师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多层次学习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获取知识,通过项目实践形成能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保障机制,包括打造“能讲会做”的教师团队,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软件产品质量为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衡量依据等,使得“三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 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20.

[2] 严雪怡.“从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J]. 职教论坛,2009(1):58.

[3]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1):45-48.

Exploration on “Learning by Doing” Training Pattern of IT Higher Skill Talents

LI Luo, GU Linglan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300, China)

it技能篇4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对路灯管理智能技术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举例介绍了IT新技术应用的效果,谨供大家作参考之用。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of the actual experience, street lamp management of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h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and an example is introduced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ect of IT, and for all the use for reference.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其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人为的破坏而导致路灯无法正常运行,给夜间行人、行车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治安问题;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人为了一已私利,导致电缆偷盗行为日益猖獗。近年来,由于电力系统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使得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变压器、变压器出线电缆、路灯电缆变得更加难以管理、少人顾问,进而使得分布在城市周边郊区的电力电缆成为偷盗和破坏的主要目标。我们也知道,路灯电缆在整个路灯所的固定资产中占着比较大的比例,有效的防盗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这些地方使用现代化的智能防偷盗报警系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防偷盗监控系统对电力电缆的使用者而言从安全防范和内部管理角度都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传统的光控方式易受环境照度影响,容易有错误动作;钟控方式自动校时工艺落后,易出现走时不准等问题,而且路灯控制装置没有实现集中管理,各自为战,准确性及可靠性相对较差,路灯的早亮晚灭现象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本文的目的是改善传统路灯管理方式,高效准确实现路灯电网系统的自动控制,统一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下,路灯生产管理信息的载体是图纸、报表、语言(如调度指令等),传递方式是手工交接。在这种机制下,信息的更新滞后于生产数据的变化,在生产管理活动的各个专业环节中,导致生产管理信息的“不全面、不一致、不及时、不准确”现象。解决这一严重问题的途径,是在生产各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起信息及时传递和同步更新的共享机制和环境。由于路灯电网生产、规划、管理和经营具有天然的空间网络拓扑特征,建立基于GIS技术的路灯应用平台,将是这种机制和环境的基础。 一、路灯监控系统GPRS通信网络组建 为了建立路灯监控系统GPRS通信网络以实现路灯的自动控制,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建立移动通信GPRS业务中心和路灯监控中心的路由通道,利用现有的ADSL等宽带技术或者ODN、光纤等专线技术,通过有线方式建立通道,确保通道的畅通、数据通信的安全和数据传输的准确率。通过路由器确定通信服务器的固定IP,可以让移动绑定监控终端静态IP地址,保证所有监控终端不同的IP地址传输的数据都流向监控中心通信服务器,也就构成了监控网络多对一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监控终端和监控中心的数据通道既有无线方式又存在有线方式。为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数据传输协议时进行多种数据校验而达到排除数据误码和准确传输目的。 其次,根据移动GPRS业务通信的特点,路灯监控中心通过专线、移动通信公司和远程监控终端运行连接,根据现有网络技术和成熟性考虑,系统中心和远程监控终端可以采用UDP或TCP方式进行连接,从而构成N条虚拟的数据通道,实现数据的互访,建立路灯监控系统的通信体系。 二、路灯监控系统GPRS通信专线故障自动判别和处理体系 随着路灯监控系统运行时间的推移,不能排除因外界因素而干扰专线,造成专线的断线、断路等问题的出现,而影响监控系统的命脉通信问题。经过多方考证和实验证明,采用如下实际可行方案实现专线故障判别。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TCP或UDP协议内部功能,用软件实现网络跟踪,系统不断跟踪检测监控中心和移动GPRS业务中心服务器之间的专线所有节点的路由畅通情况。一旦检测到那个节点出现故障,则立即进行报警处理。 其次,针对专线线路故障处理,必须进行如下处理,根据线路跟踪结果,分析故障出现的地点和故障类型。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和故障地点进行分析,利用短消息报警技术手将线路故障原因和故障地点发送到监控中心专线维护人员的手机中。专线维护人员可以根据报警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如果是路灯监控中心内部问题,则自行解决,如果是专线问题,则让专线提供商解决,如果是移动问题,则需要移动解决。这样仅仅通过软件实现专线线路故障判别和报警处理,这样既能达到目的而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对GPRS通信体系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监控系统比较完善的通信体系。

三、路灯控制方式及系统总体结构 采用无线专网需要自建一座发射塔,组成一个无线发射网络,为了保证信号强度,可以利用高层建筑大楼楼顶建立通讯铁塔,架设主控电台天线,中央控制室可设在路灯局办公楼内,于中控室建立通讯主站。在远离中控室的市区开阔地带建筑物上建立中继站,覆盖周边地区;在各站配电箱位置安装站通讯天线。或者选择其他接力通信的方式。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控室主站系统、通讯网络系统、站分控系统。 中控室主站系统:主要由工控机、数据服务器、不间断电源、值班员工作站、大屏幕显示系统等组成(负责管理、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监视、记录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主基站数传电台及其天馈系统、中继站数传电台及其大馈系统、各分站数传电台及其天馈系统,组成数个一对多的通讯组,完成数据上行、下行的通讯功能。专网主要采用GPRS网络组件。 站分控系统:全市路灯、景观灯每个箱式变电站、配电柜,安装一套站分控系统,主要负责接收主站数据命令、执行开关灯动作、下载存储时间控制表、采集运行电压、电流、电量数据,向主站上传数据等。 四、各分系统概述 中控室主站系统概述:专用的工控机;数据服务器;专用的维护工作站;负责维护系统参数,管理操作人员权限等;多台操作工作站,供值班人员使用;后备工控机,保证整个系统数据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声音设备、手持机和相关的网络通一讯设备。 站分控系统概述:站点安装在现场电气控制箱内。站分控系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如线路的多少、路灯与景观灯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配置组合。并要求具有很可靠的耐高低温指标,防水及防尘等级。 路灯地理信息的设计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考虑其角色和作用,并有效地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如GIS技术、组件技术、WEB技术、数据仓库技术、CASE技术等,实现设施资源、工作流程、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等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构造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可互操作的业务综合网络,实现路灯事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论 城市路灯电网结构日趋庞大,安全运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路灯线路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涉及地理信息的复杂性,致使原有的管理手段己经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必须采用GIS和MIS相结合的技术,寻找一种以数据库管理为中心、空间数据集中式处理的工作平台,以便进行路灯电网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更新以及多系统间的无缝集成。 提高亮灯的一致性,可实现全部路灯齐亮、齐灭的壮观景象,又可以避免各处钟控器和光控器的故障引起的失控而造成的电能浪费。但是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先进的技术还有差距,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适应范围需要更广,对于个别点存在误报情况的,只能采取延时上报等方式;另一方面执行效率还需要更高,对于程序的运行速度等问题还需要更好的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翟萍,张春玲.城市路灯控制系统的无线解决方案[J].微计算机信息,200,24(1):8-10.

it技能篇5

国内对IT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仍侧重在IT风险概念的定义分类、原因及特点分析上,而识别评估的研究缺乏,风险控制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目前,银行的IT风险管理手段基本停留在制度检查层面,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撑。更多的问题都是在事后发现,事前预防的能力有限,事中控制更是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文化和IT人员IT风险具有突发性和影响面广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模糊化了地域界限,从而使得危机的传递更加广阔并且难以隔离开来。IT风险贯穿于企业的战略、策略和操作层面,所以,IT风险在企业内部的扩散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加大了处理危机时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IT风险未引起银行相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导致危机的发生。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进行实际的操作。IT风险的突发性及其破坏性之大,决定了IT风险控制的必要,同时,也决定对其的控制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环节,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就目前国内的银行IT风险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引入了IT治理的概念,从IT治理的角度来把握IT风险的管理问题。

2基于IT治理的角度看银行IT风险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治理理论,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与公司治理理论相融合的理论,一方面强调引入公司治理理论提升IT投资决策绩效、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强调借助IT提升公司治理绩效。IT治理是控制、指导、协调组织战略目标和IT目标的系统;是IT治理主体、客体、IT治理结构、IT治理机制的总称;是内部IT治理、外部IT治理的融合,是IT治理方法、过程、目标与结果的统称,是为了实现IT治理目标所有制度安排与机制的集合。IT治理系统的目标是提供IT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决策过程的协调交互性和决策结果的创新性。IT治理,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IT管理控制架构,完善企业对信息的内部控制,还要在更深层面上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减小信息化和透明化所导致的不一致利益冲突所造成的成本。本文从治理的角度来探讨银行IT风险管理的问题,将IT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宏观的概念。本文在此提出了从IT治理的视角,旨在形成一种合理的机制和架构,能够在组织运营的全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而不是只在风险发生之后采取挽救措施,通过合理机制的构建,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在风险发生之前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本文基于IT治理的角度,针对银行IT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2.1需要建立合理的IT治理架构IT治理架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IT组织,IT治理流程,IT制度。IT组织:一个成功的IT治理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IT治理组织架构,并且组织架构中的各个部门(包括人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相关职责的定义。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执行层都必须要对整个信息科技风险负责,其责任必须覆盖系统自上而下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出了问题,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执行层必须负责。IT治理流程:IT治理流程是保证企业的相关部门采用合理的步骤进行IT治理活动,本部分的流程可分为了项目管理流程(属于不定期流程)和日常维护流程两大类进行描述;IT制度:IT制度是将日常的流程进行固化并形成针对企业的规范,需要每个员工都加以遵循的一种措施。IT治理要从组织目标和信息化战略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IT治理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保证信息技术跟上持续变化的业务目标。所以说,合理的IT治理架可以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银行的业务目标保持一致性。

2.2重视IT本身的风险IT是为了支持银行业务而运用的,而且与业务紧密联系,因此,IT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业务的影响上。在实施IT治理的基础上,可以保证IT和业务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将因信息技术与业务目标不一致导致的风险归为IT风险,可我们忽略了IT本身存在的风险。我们在保证业务与IT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要相应的重视IT本身的风险。比如说: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操作风险,信息资产的风险等等。

2.3加强IT风险合规性管理IT治理的IT架构中有一部分内容是IT制度。IT制度:IT制度是将日常的流程进行固化并形成针对企业的规范,需要每个员工都加以遵循的一种措施。同时,针对于银行业,银监会等管理组织会相关的标准或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如2009年,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指引》,从诸多方面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限定。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约束风险的发生,让那些明显的不符合操作程度,不满足需求的会对组织造成影响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2.4建立风险度量制度,实施实时监控在组织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度量制度,对IT流程或IT项目进行评估,设立一定的标准,当越过标准的时候,应及时的对流程进行改造或终止项目的进行。我们知道在银行中,随着业务的持续进行,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阻止风险的发生。所以,我们只能实时对我们所进行的工作进行监控,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在风险发生前阻止风险的发生,降低组织的损失。对于IT投资风险,可以从投资项目的初始就进行测评,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一直进行测控,并对照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阻止风险的发生。

2.5注重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形成重视IT风险的文化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银行中,需要更多的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员。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对IT治理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在运用IT治理去管理IT风险时,能有清晰的思路,并能很好的向下层领导及员工诠释IT治理的理念。对于中层管理者,要能清晰的理解上层领导下达的关于IT治理的任务,并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分解工作,将其继续传达给下层工作人员。针对于在一线工作的操作人员。一定要熟练操作流程,同时对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概念,降低操作的风险。在整个企业当中,各个岗位都应配备具有相应技能的工作人员,同时,在组织中,应形成风险意识,要明确风险管理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靠企业整体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也不是一时的治理就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关注的问题。

3结论

it技能篇6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人手,建立相应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rr相关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资源基础观(RBV)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1991)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相应地,IT能力可分为三类:(1)IT基础设施;(2)IT无形资产;(3)IT人力资源(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2006)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问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L.Daft)观点,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让员工参与决策,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l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1r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l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5量表来衡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研究中,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Mode1),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Joreskog提出的,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数据分析

3.2.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Cronbach’s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O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0.664)、空间化(=0.632)外,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Alpha均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较合理。因此,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均超过0.7,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1989)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为弱相关,大于0.6则为强相关,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结构方程分析。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使用LISREI.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侯杰泰等学者(2004)曾指出,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83,NNFI=0.94,CFI=0.95,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1990)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H4。

4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it技能篇7

改变国际能源供应国角色

从1999年至今,俄罗斯经济连续七年高速增长,GDP几乎恢复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水平。但是,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原材料的出口,加工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结构的畸形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随着国际能源价格预期的下降,俄罗斯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也会随之减速。俄罗斯必须转变这种扮演国际能源供应国的角色,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资源型经济向知识创新型经济过渡。

在2005年通过的《2006年~2008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中,俄政府提出,必须大力加强经济增长中的创新导向,使高科技、特别是IT技术部门在2015年GDP中所占的比重与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部门所占比重相当。为此,国家将通过联邦专向纲要和投资基金加大对高科技产业投资的力度,使联邦预算的投资性支出在2006年~2008年间稳定在不低于占GDP2.5%~2.8%的水平。

总统“挂帅”

尽管俄罗斯政府早在2002年通过的《201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科技发展的基本政策》中就将IT业列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之一,但是,发展IT业正式提上总统的议事日程还是在2004年年底普京访问印度之后。

2004年12月初,普京总统访问了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IT科技园。班加罗尔是印度一个巨型的软件制造“工厂”,在这里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有近十万人。2004年印度IT业产值达到1560亿美元,其中出口软件80亿美元,印度的大部分出口软件都是在班加罗尔科技园生产出来的。此次访问给普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发展IT技术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

2005年1月普京在视察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时指出,俄罗斯具有发展IT技术的人才潜力和技术储备,如果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优势,俄罗斯在IT领域就能取得突破式发展。为此,普京提出需要在俄罗斯建立IT科技园,生产出有效率、富有竞争力和保证盈利的IT产品。2006年2月普京再次强调,政府必须通过发展IT技术来提高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质量,使国家经济摆脱对能源的过度依赖。

优势与困境

俄罗斯发展IT业具有不少优势。首先,俄罗斯具有发展IT业的人才优势。尽管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科研投入大幅减少,但是,俄罗斯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能保证每年向软件设计公司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无论从科研设计人员的绝对数量,还是从技术水平上看,俄罗斯都不逊色于世界上几个IT业发达国家。据《福布斯》杂志统计,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每年培养超过100万名物理、数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在1997年~2003年七年间,俄罗斯高校共培养了130万名IT专家,平均每年培养18.6万名(同期印度每年培养六万名,中国每年培养五万名)。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俄罗斯从事软件生产的公司劳动生产率水平接近于国际标准。

其次,俄罗斯国内具有巨大的IT消费市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增长,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学校,还是单个居民,对个人电脑及其程序设计软件的需求日益增多。截至2005年年底,俄罗斯共计有1700万台电脑,2200万网络用户,俄罗斯的网络化达到16.6%,93%的国家机关建立了自己单独的网站,此外,俄罗斯还计划在2008年之前使全国100%的中小学都至少配备一个现代化的上网教室,争取在新建的住宅内都能安装现代化的网络和通讯设施。

第三,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有利于将国内外的投资吸引到IT部门。2005年7月,普京总统签署了《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规定,经济特区内实行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自企业设立之日起免征5年的财产税和土地税。在改善投资环境上,政府正在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消除对投资的大量限制。与此同时,政府还在近年内将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简化关税管理。总体上,这一系列措施都将有利于俄罗斯IT企业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发展IT业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势必会严重制约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势头。

第一,俄罗斯科技人才流失严重。苏联解体的冲击波使大量高精尖的人才流失海外。十年期间,俄罗斯科技人员流失近80万,其中20多万顶尖的科学家移居西方。对于近年成长起来的俄罗斯IT技术人员来说,国内工资收入低廉是这些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据微软研究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2004年年初,俄罗斯大学所培养的100多万IT人才中,只有七万人在俄罗斯的国内IT企业工作,大部分人才虽然没有离开俄罗斯,但是都是在为西方的IT企业效力。

第二,俄罗斯当前的税收体制不利于IT企业的发展。在俄罗斯现行的税收体制下,IT企业既需要支付18%的增值税,同时还要支付26%的统一社会税。即使将企业设置在经济特区内,统一社会税的税率也是14%,这对于IT企业这一特殊行业来说实在太高。与石油开采企业不同,IT企业所需要的设备投入不大,70%的花费都是用在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上。为了避免交付数额巨大的统一社会税,不少俄罗斯IT企业将公司设在国外,而员工直接在俄罗斯国内工作。此外,尽管现行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也规定惠及IT企业,但由于IT产品、特别是软件及其IT服务性产品的出口特点变得难以登记和核实,所以对IT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这一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惠,影响了企业经营的利润和积极性。

长路漫漫

可以认为,发展IT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是普京第二任期内在经济政策方面着力的主要方向。今年2月,普京总统专门召开国务委员会主席团会议讨论IT技术问题,这充分表明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预计俄罗斯近期内将在这一问题上会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一,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和下诺夫哥罗德四个地区设立IT科技园。园区内将实行有别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专门扶持IT企业的发展。为此,国家将从预算中专门拨出超过200亿卢布的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设立专门针对IT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为IT企业融资和化解经营风险提供协助。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为现有的IT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出口提供很好的条件。

it技能篇8

IT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

IT审计过程与一般审计过程一样,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和报告阶段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与财务审计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区别不大,而实施阶段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则具有信息技术的特色。在实施阶段,针对被审计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所开展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描述和测试。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与手工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相比,相应增加了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对IT审计的方法既包括一般方法即手工方法,也包括应用计算机审计的方法。IT审计的一般方法主要用于对信息系统的了解和描述,包括:面谈法、系统文档审阅法、观察法、计算机系统文字描述法、表格描述法、图形描述法等。应用计算机的方法一般用于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测试,包括: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在线连续审计技术(通过嵌入审计模块实现)、综合测试法、受控处理法和受控再处理法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审计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的运用。但不能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的使用过程与IT审计等同起来。在IT审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运用大量的手工审计技术。

二、国内IT审计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随着IT技术在企业业务和管理中的广泛运用,IT逐渐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而步入前台,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支撑,企业凭借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优势,完成其业务的自动化,但与此同时,从信息系统安全性、效率性、合规性方面都存在风险,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和审计技术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从应用企业类型来看,目前IT审计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生产安全紧密相关的单位。

企业对于IT审计人才的培养也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状况是懂IT的人才不少,但是这些专业人才往往缺少对企业的业务、审计的相关知识。

基于COBIT的IT综合审计是目前IT审计界的一个技术新趋势,COBIT着眼于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的IT资源的审计与评估,通过对IT审计流程的分析解剖,确认IT事件审计风险点、控制目标,从业务效果、效率、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合规性、可靠性多个维度给出IT审计评价。以COBIT为基础是IT审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IT审计(IT审计)实施方法简单概括一下:

1)IT审计总体框架

以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为基础,并将其与COBIT的IT治理控制框架进行整合,IT审计范围可包括IT原则、IT架构、IT基础设施、IT应用、IT投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2)制定IT审计方案

IT审计应在行业信息技术特点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审计过程控制表按照COBIT四个控制领域,即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与评价,进行划分和完善,形成包含34个高级控制流程、438个详细控制活动的审计方案和审计指南。

3)IT审计实施

IT审计实施过程按照审计控制域与IT管理职能、IT系统进行交叉,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和IT相关控制测试等不同的方式展开,最终归纳和整理形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的IT审计底稿。

4)审计报告

重点对IT审计发现的事项进行描述,并被审计方进行确认,以审慎的态度验证审计发现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在被审计方确认审计发现的基础上,对所有审计发现进行汇总,出具IT审计报告。

三、针对国内IT审计针对性问题的合理对策

(一)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没考虑审计的需求

IT审计进入我国较晚,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全面、系统,信息产业更是缺乏对IT审计思想及必要性的认识,使得系统审计职能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信息系统工程领域,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在系统的设计、开发环节没有考虑系统审计的需求,导致目前常规的IT审计方法与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屡屡碰壁,证据取得困难,程序追踪困难,审计过程效率低、效果差。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开发者认为软件测试可以取代IT审计。其实,测试只要求功能的实现,而审计需要功能的规范实现,要考虑更多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另外,系统测试只在软件开发阶段有效,而审计是覆盖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因此,信息系统测试不能代替IT审计。

(二)IT审计人才匮乏

IT审计归根结底是从传统财务审计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审计分支,从业人员多数也是从传统审计转化而来。但是,IT审计涉及审计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同时具备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IT审计对策

(一)深化对IT审计的认识

通过培训和教育,使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IT审计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IT审计工作应随着系统建设的开展而开展,应当落实好涵盖所有相关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声明周期、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全方位的IT审计。

进一步理顺和划清IT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以主管部门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各自的职责目标、业务范围、适用准则与技术,为IT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打好基础。

(二)推广和建设审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数据与业务逻辑的集合体,在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及外部审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例如,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设置内部控制审计轨迹保留机制,用来记录用户、应用程序及系统的关键活动。同样在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增加会计记录随机抽样功能,并将抽样保存于安全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防范“反记账”和“反结账”。

统一财务软件的数据结构与数据接口,做好信息系统的规范工作,强制要求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接口,将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支持标准数据格式、是否具有审计线索保留功能作为评价其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时间戳技术、电子签名技术、XBRL技术对于审计数据的规范共享、提高审计证据的真实性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IT审计人才培养

针对IT审计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多渠道开展IT审计人才培养,弥补人才的不足。

1.鼓励现有审计人员学习IT审计知识,扩展和充实职业技能,应对IT审计业务的快速增长。他们具备完备的审计专业知识,只要适当地补充与IT审计相关的信息技术,就可胜任IT审计的职业要求。

2.在高校开展IT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针对审计专业的学生或者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开展交叉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3.鼓励从业人员、学生参加注册IT审计师考试。ISACA针对IT审计的职业技能要求,推出了国际注册IT审计师考试,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四个城市设有考点。准备和参加考试不仅可以学习和检验专业技能,同时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

(四)加紧制定IT审计标准与规范,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尽管从技术角度来看,ISACA的标准、指南和程序已经日臻完善和成熟,我国似乎没有必要发展自己的准则,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种类繁多,信息化水平地区差异大,许多内外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没有切合国情的准则、程序对IT审计加以指导,则可能影响这项新审计业务的发展。因此,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追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IT审计的现实状况,由主管部门分期相应规章与规范性文件,逐步规范我国的IT审计。

it技能篇9

什么是IT治理?

IT治理是国际IT领域中一个新的概念,是公司治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准确来说,IT治理是描述企业或政府是否采用有效的机制,使得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的使命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理与IT相关的风险。

IT治理能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呢?孙强说,IT治理和其他治理活动一样,集中在最高管理层和管理执行层。对于最高管理层(董事会)而言,IT治理可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发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可以判断IT项目导致失败的概率;了解最终用户是否满意IT服务的质量;是否有足够的IT资源、基础设施、竞争力满足战略目标;信息技术平均操作失误的原因;IT阻碍业务的次数等。二、帮助管理者处理IT问题。可以掌握IT和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如何、如何衡量IT的交付价值、执行管理人员采取怎样的战略动机来管理IT;了解与企业的运营和成长管理相关的问题;了解企业是否清楚其商业目标与技术的关系:领先、跟随还是滞后,企业对风险(风险规避和风险承担)是否清楚企业IT相关的风险,采取哪些行动处理这些风险等等。三、自我评估IT管理的效果。是否经常向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定期汇报IT风险;IT是否是最高管理层(董事会)议程中的一个常用的术语,它是否以结构化形式表达;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是否就商业目标与信息技术一致性进行阐明和沟通,对主要IT投资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在获取IT目标和限制IT风险时是否得到独立的保证,是否定期得到主要IT过程的报告。

电信呼唤IT治理

电信改革至今,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正逐步从垄断时期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运行模式转变,IT的应用已由单纯的技术层面向整体的系统层面过渡,IT系统开始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转变为新业务开展的直接驱动力。

通过近几年的大量投入,电信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IT技术也得到了部分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用孙强的话说是IT治理的缺失带来的症状。他认为,首先是管理机制分散。很多电信运营商在对多种主机平台、多种设备的管理维护时,需要投入拥有多种技术知识的管理维护人员。即使这样,也无法同时对分散的主机、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其次是管理手段落后,很多问题反复出现。管理人员无法预测将要发生的故障,有时不能及时发现故障,运营维护人员整天忙于“救火”,“救火后”仍然没有增加任何“消防知识”,同样的故障反复出现。网络管理薄弱也是一个问题。网络管理缺乏端到端的网络路径分析,当某两台主机和网络设备的响应速度下降时,维护人员无法迅速确定瓶颈所在。由于采用的网络管理与设备,不能积累相关的客户信息,无法让用户满意。主动性能分析也较为缺乏。运营管理人员缺乏对网络、主机系统全面的性能统计分析。还有就是缺乏服务管理理念和IT管理流程。由于整天忙于救火,管理人员很难有效地规划服务管理流程,很难保证IT服务的有效和一致,当然服务质量也难于提高。

孙强认为,电信信息化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司治理的失灵和IT治理的缺位。在IT治理方面,目前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公司治理已成为政策重点,我国80%的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我们的治理机制还很不完善。一个治理机制不完善的企业很难对外部竞争有积极的反应,从而很难有十分高的经营效率;相反,市场竞争的效率也来自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如果市场中的企业治理机制普遍不完善,企业之间就不可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最终要通过企业自身治理机制的改善才能使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如果一个企业自身的治理机制并不完善,而且面对市场竞争并不能持续有效地改善治理机制,最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IT治理发力电信

“我国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要解决传统的电信IT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孙强这样认为,电信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依靠普通的IT建设是不能解决的。从IT治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一个整体的IT系统,通过IT系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全面支撑,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提高反应与决策速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或许才是解决之道。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本届“世界电信日”讲话中指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电信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和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与环境成本,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it技能篇10

关键词:关键性能指标;关键目标指标;关键成功因素;运行机制;管理;IT治理

【分类号】:TD327.3

创造企业增值服务和产品的关键动力就是信息技术,价值链的优化、过程的精简、更高的市场效率是经济发展网络化的新标准,对此,更加透明和有效的IT管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离不开通讯、系统、信息等新技术,于是引发了大量的IT投资,预期的IT目标也需要确保实现,同时,随着日趋增多的商业风险与威胁的产生,如何控制、降低IT应用风险也备受关注。但是,值得关注的是,IT实际应用并不理想,企业会在商业系统之外对其进行应用,IT产生的机遇与封信啊以及IT对企业产生的推动力却较少被人们考虑。所以,为了有效控制、降低风险,确保预期信息技术目标的及时实现、进一步控制与管理相关技术及信息,有效的IT治理机制必不可少。

一、 IT治理概述

IT治理体制由过程和关系所构成,对企业进行控制与指导,企业的目标通过增加价值与平衡信息技术及过程风险而实现。IT治理涉及了合法性、所有相关利益者、商业、通讯、技术、信息系统等,确保IT一致于业务目标,促进最大化收益、推动业务更好发展、对IT相关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师IT治理的主要任务。总而言之,与其他治理主体相同,IT治理的代表为董事会,并担负着先关利益者和管理执行人员的责任,一致于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信息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有效的协调与成长,给IT系统投资予以平衡,确保业务增长,保证按照目标及时交付。企业若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对组织发展的IT战略进行制定和执行,应确立目标:第一,风险管理,网络和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石,伴随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不断涌现出新的风险,例如:对IT服务威胁未识别、与法律及制度不相符、未管理新技术等等。第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职责可通过IT治理实现,改善管理效率、有效利用业务流程中资源的同时,还支持决策、确保投资的有效回收。第三,一致于业务目标,从信息化战略及组织目标中将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抽取出来,从而建立IT治理框架,确保信息技术跟上业务目标持续变化的步伐,将系统的设计及实施基础进一步牢固,这些是IT治理目标。

二、 企业治理与IT治理的联系

为企业提供战略发展方向,对风险适当管理,并对企业资源合理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确保,这就是企业治理的主要目标。可以看出,企业治理与IT治理关系十分密切。执行管理层、董事会是企业治理的最高层,对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分配是其关注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增加企业长期获利机会,促使业务实现持续运营,权衡风险、效益与成本。IT体系是驱动企业治理的前提保证,IT治理的重点在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中信息资源,而企业治理的重点在于企业整体规划。没有IT有效、持续地支持,就难以实现企业目标,所哟,应有机统一二者。IT治理受到企业治理影响如下:第一,通过如平衡计分卡等综合方法,对竞争优势和公司业绩进行衡量,达到规划和管理风险、IT资产的目的。第二,通过对结构平衡企业投资进行治理,将信息资源的应用确定,对IT须支持的商业竞争力、IT增值过程等予以关注,增加市场服务及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客户价值业务过程。第三,对IT治理目标进行调整和驱动,从上至下在企业中落实目标、策略、战略等,并促使信息技术的组织一致于企业目标,并落实IT风险管理的控制机责任,将全面控制框架和政策明确制定出。

三、 IT治理机制在企业的有效建立

IT治理机制是实现IT治理目标的所有控制、过程、活动、规则的稽核,其融合了外部、内部IT治理,是协调组织、指导、控制IT目标和战略目标的体系。所有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互动过程就是IT治理机制。有工具集、审计指南、管理指南、控制目标、执行指南等模块组成了IT治理应用模型,其中,管理指南是对企业中具体应用准则进行控制,在选择与自我评价中,控制相关信息或技术的完善与实施。

工具集则根据实际处理流程,进而选择组件,具有可重构性,用于对可供选择的辅助工具软件进行处理。审计指南用于在信息技术处理过程总控制目标评价的得当与否,从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这3个方面进行审计,且由三层体系组成了审计指南,分别是执行指南、审计规范与审计标准。审计小组应先对审计计划作出制定,对审计技术进行利用,审计按照审计指南的要求进行实施,并将审计报告提交给相应的管理人员,以确保实现控制目标的质量。IT控制目标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集中反映出来,从信息技术的监控与执行、支持与交付、实施与采集、组织与规划等方面对不同的过程域进行划分,并逐层分解过程域,将控制信息技术处理过程的目标更详细地形成。对于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而言,总体说明了执行指南,并对包括可靠性、一致性、可用性、完整性、机密性、效率性、有效性等信息准则进行了定义,除此之外,界定了IT资源,包括数据、设施、技术、应用、人员等类。

四、 总结

文章对IT治理的机制与治理进行简要探讨。随着日趋增多的商业风险与威胁的产生,如何控制、降低IT应用风险也备受关注。为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IT治理能够对企业信息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地管理。IT治理机制的建立其过程是动态的,不仅仅在企业内部将管理控制架构得以创建,更需要将机制及体制的问题在更深层面上解决,以减小透明化和信息化所造成的利益不一致冲突,从而对成本产生影响。为了有效控制、降低风险,确保预期信息技术目标的及时实现、进一步控制与管理相关技术及信息,有效的IT治理机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胡萍,肖茂严. IT企业知识经营的战略构建与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